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孟婆的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5:23:48 初中作文
孟婆的故事初中作文

篇一:我和孟婆的故事

我和孟婆的故事

我来到奈何桥边时,婆婆问我为什么不去头胎。我说我在等一个人,我在下面等了她很多年,遥远得我已忘记她的相貌。婆婆笑起来,她说我一个小孩懂什么,等人的是她才对,婆婆说的时候一脸满不在乎的笑,于是我始终认为她在调侃我。后来我问她真的在等人吗?她敲了我的头,她说她是孟婆,孟婆怎么可能等人。其实我知道婆婆是真的在等人,不过我不想多问。我不是个好奇的人。

时光拉到那个早晨,我说婆婆我在你这帮忙吧。她说,为什么?我说你天天熬汤很累对吧,我可以帮熬汤。而且这里可以看见很多去投胎的人,或许我能找到她。婆婆问我真的在等人吗?是谁?我说我忘记了,我只记得我要等她。后来婆婆问我真的不记得吗?我说真的忘了,她敲了我的头,说小鬼你真奸诈。其实婆婆是知道我记得那个人的名字的,不过她不想多问。婆婆也不是一个好奇的人。

婆婆的小屋建在奈何桥边,每天清晨把大包的药材扔进锅里,让我扇着炉火。等到汤渐渐变得黑而浓稠,她就舀出汤,分给那些赶着去投胎的人们。天凉的日子,婆婆喜欢烹上一壶茶,从来不喝,只闻香,茶冷了,倒掉,继续烹,继续倒。而我喜欢看奈何桥边的人来人往。如果我所看到的大多是老人,那就是和平的年代,如果是青壮年,就是战乱的年代了。这样的生活并不枯燥,每天看着来去的人们,——或许应该叫做鬼,有漂亮的,有不漂亮的,有老的,有不老的。

直到那一天,婆婆问我等了多少年了,我说忘了。她说等了五百年了,她又问我看到她了吗。没有,我说没有,我没看到她,不知道她已经轮回了几世,我想我再也看不到她了。婆婆说你还是喝碗汤走吧,忘了就好了。我说我不走,我还是要等。她耸耸肩,随便你。

可以不喝吗?我不想忘记她,我还是要找她。那人说。他抬起一碗汤,又缓缓放回去。我和婆婆同时耸耸肩,随便你。于是他走了,奈何桥头,他回头,说,谢谢。

婆婆笑了,有点残忍。婆婆说我见过他七次了,每次都是这句话。我问为什么他每次都记得要找那个人?前世的事了,何必。婆婆冷笑,他以为不喝孟婆汤就能保留前世的记忆,其实一旦投生,前世的记忆全部沦丧,喝不喝都是一样。我疑惑了:那为什么还要喝孟婆汤?有什么分别?

喝与不喝都会忘记,但是不喝得话结局更惨。这是阴界对违背天命者的惩罚。婆婆继续笑,他们注定在阳世寻找一生,却不知道自己要寻找什么,直到死后才能想起自己该寻找的人,于是决断的继续不喝,一直在生于死中轮回,在寻找与等待中灰心,这就是不喝孟婆汤的惩罚,直到他们放弃而喝下孟婆汤,忘记所有。

可怜。希望他们最终能在一起。

是吗?你以为她会原谅他吗?她绝对不回原谅他!

于是,我不语。婆婆沉默。

婆婆,茶滚了,滚了很久了。

婆婆,是他吧?

婆婆,你为什么要这样对他?

婆婆,你怎么老不说话?

很多年以后,婆婆忽然对我说:是他。

婆婆,你说什么?

婆婆说是他,我等的就是他。我们原本是恩爱夫妻,他抛下我去北方经商,再也没回来,和他同去的人告诉我他在那儿有了新欢。我恨他,我要一直看着他在我面前一次次赎罪。我笑了,婆婆你这算什么?你至少享受过爱,我小时候和一个女孩私定终身,谁知道还没再遇见她我就死了,所以我才在这等她。或许她早忘记我了。婆婆点点头,你比我还惨,算了,喝口汤,忘了就好。这是我最后一次劝你,以后我不会在管了。

我看着婆婆递来的汤,摇摇头,不喝。

值得吗?那女孩叫什么名字?

我忘了。我不能说。

有时候我会对婆婆说其实我来阴界的时间比你长,不要小鬼小鬼的叫我。婆婆说是吗?我来了七百三十多年了,接着职位也有六百多年了,不叫你小鬼叫什么?我想了半天,你还是叫我小鬼吧。

又看见他了,远远走来,踉踉跄跄。

婆婆,几世了?七世了吧。婆婆不说话,婆婆沉默。

我想说,婆婆,你的惩罚该够了。

他静静看着,桌上的汤,看了很久。她怔怔看着他,看了很久。

可以喝着碗汤吗?我想忘记她,我永远找不到她了。他终于坚持不下去了。 ......你.....喝吧。婆婆艰难地说。

于是他抬起了汤,说,谢谢。他的手在发抖。

不用谢。婆婆抬起头,她的手也在发抖。你喝吧,喝下去,就忘了。

他的手指轻轻摩擦着碗缘,一顿一顿地移到嘴唇边,张开口,碗身渐渐倾斜。 我猛的站起,打掉了他手中的碗。够了!你看看她!看看孟婆!

他惊怒的看着我,然后转向婆婆。妙琳!他叫起来。道平。她说。他抱住婆婆痛哭,你为何要如此?为何?因为我恨你!在阳世我等了你四十年,你却抛弃我,一去不回!他慢慢开口,因为那时我已经病死了,我托我的朋友告诉你我以变心,是怕你殉情。我一直想在看到你,我一直在寻找你。婆婆流着泪终于笑,我知道,我不会再错过了。

妙琳,我们回阳世。我会一直在你身边。他欣喜地说。

我缓缓摇头,不可能的,不管你们喝不喝,都不能在一起。婆婆笑了,喝下这碗茶,我们会记得对方,我们能在一起,这是阴界对孟婆的报酬,只有着碗茶才能真正的保留记忆。这碗茶等了七百多年了。

小鬼,我们要走了,以后你就是孟婆了。我叫起来,怎么可能?孟婆可是你啊!婆婆摇摇头,孟婆只是这个职业的名字,我是第五任孟婆,你就是第六任。

奈何桥头,他们牵手,回头,说,谢谢你。

我高喊,婆婆,你不叫孟婆?

她笑了,年轻了很多岁。我姓陈,叫陈妙琳,小笨蛋,这么几百年,也不知道问问我的名字,现在才问。

我忽然明白了。

婆婆就是我要等的人。

七百八十七年前的七夕,我和妙琳两只幼嫩的小指牢牢的钩在了一起。 “我要和爹去南方了,长大了,我要回来,和你在一起!”

“我会一直在这里等你。如果我死了,我就在阴界等你,我会一直等你。这个约定我们不要告诉任何人,谁问起我们也不能说出去。谁也不许说哦,妙琳,记得我等着你,可不许忘记了。”

“好,我们拉钩!”

“拉钩上吊,八百年,不反悔!”

婆婆,我反悔了。孟婆我不要再做了。奈何桥头,我抬起孟婆汤,一饮而尽。妙琳,我选择了放弃。也选择了忘记。你和你爱的道平走好吧!

篇二:听说,孟婆喝了忘情水

听说,孟婆喝了忘情水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条河的桥边上多了一位卖汤的老太婆.没人知道她从哪里来,也没人知道她叫什么,只知道她姓孟。大家管她叫孟婆。而这条河便是奈河。。。

关于孟婆的故事有几个传说,只是从来不曾有人听她亲口讲过,也许她也曾对谁说起.只是听故事的人都忘了罢了。

奈河桥上经过的人很多,却只看到去的,从来没见过回的。。。

孟婆卖的汤没有价的,愿意给钱的人就给点,没钱也一样喝,有人不解也会问她为什么,她淡淡一笑说:“既已到此,钱财又有何用。”听完这句话后过往的路人总会有不同的反应,或哭、或笑、或思、或怒。。。只是孟婆依然低头忙着盛汤,眼神迷离却又专注。。。 也有人好奇的人问过孟婆为何在此卖汤.她也淡淡一笑说“或许在等人吧。。。” 她叫孟婆,她卖的汤自然也就叫被叫作孟婆汤了。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知重复了多少轮回,不知道有多少人从这里经过。只是不管他们带着什么样的故事走来。。。这里永远都是孟婆淡淡的笑容和一碗孟婆汤。 一日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大爷来到孟婆面前,孟婆一样淡淡的微笑着,递上一碗热腾腾的孟婆汤,他接过汤傻傻的站在那里两眼直直的盯着浓而不浊,飘着淡淡香气的孟婆汤,许久。。。最后眨眨眼,抬起头,淡淡的问孟婆:“还有别的喝的吗?”孟婆低着头忙着给别人盛汤轻轻的说:“你不知这奈何桥上便只有这孟婆汤么。。。”老大爷僵直的身体轻轻的动了一下。又缓缓把汤递给了孟婆,孟婆一楞抬头注视着他,他轻轻的说:“我有些事还未想清,我一会来喝可好?”也许孟婆见多了这种人也未太在意,只是她的眼神中却又是多了几分迷离,似是怜悯。。。似是叹息。。。她只淡淡的道:“那你先在这桥头坐坐吧,只是你不喝这汤却是过不了这奈何桥的。”他缓缓点点头:“明白。。。”大爷在桥头河边找了一块石慢慢坐了下来,低头沉思。。。许久。抬起头看看这深不见底的奈河。。。一会又看看那看不到

头的奈河桥。。。转头再看着走来的路。。。就这样一直坐着,孟婆虽然忙碌却也偶尔看他一眼,只是看后便是叹气摇头,接着又忙着给路人盛汤。一天。。。两天。。。转眼已是第三天,老大爷还是沉思的样子,黄昏时分他依然静静的注视着走来的路,眉头却慢慢展开,淡淡一笑。然后扶着石头缓缓站起来,拖着僵硬的身体慢慢的走到孟婆的摊前,孟婆却也没有多看他一眼只淡淡的问:“放下了?”老头微微一笑:“不放又能如何。。。”孟婆习惯性的递上汤,老头却未接,孟婆不曾抬头看他,只是递出去的汤无人接,她才抬起头疑惑的看着这个年过半百的老大爷,大爷笑着问:“你这小摊只有这孟婆汤客人就不觉得单调么?”此话一出喝汤的客人都看向这个老头,孟婆也有几分微怒,正色道:“你也该知道我这孟婆汤有何用吧?你难道看不到这红尘俗世多少人醉生梦死虚度一生。。。你难道还想在这奈何桥头开个酒家再让他们醉上一回?”老大爷不慌不忙的慢慢解释道:“我并无他意,我也知道你这汤自然是为往生之人了却前世情怨之用,只是觉得同是了却,只有这汤也没个选择岂不太过单调。”孟婆顿时觉得这老头分明是来捣乱,怒道:“你若要过就来喝汤,不然就自投这滚滚奈河,若想瞒混过去绝无可能。”说完孟婆又忙着盛汤不再理会他,老大爷自知无趣转身回到奈河边。看着那滚滚奈河。挺了挺微微弯曲的背。一会便开始忙碌起来,他从河边取来一起枯枝朽木像是要做些什么。孟婆也没有再理会他,便是这样又过了几日,这奈河桥头便又多出一个小摊,自然是那老头开的,卖的却是清水。虽是清水却也喝来清凉爽快,喝过之后也可忘却前世恩怨情仇。。。孟婆一看便怒了,来到老头的摊前质问:“你这老头好不识规矩,你可知过往之人喝过你这水若是不能忘却前世过了这奈河桥,那人世间定会大乱。”老头坦然一笑问:“你怎知只有你那孟婆汤才可让人忘却前世情仇,我这水便不可?这水就是取自这滚滚奈河,也有忘魂去怨之效,名叫忘情水。“”呵呵,好一个忘情水,我若喝了你这水忘却不了前世情怨你又当如何?“孟婆质问道。老大爷:”你若喝我三杯忘情不能忘却前世情怨,我就喝了你的孟婆汤,过了这奈河桥。”此话一出,顿时静了下来,孟

婆看着那清澈透明的忘情水。。。像在回想着什么,接着端起这水一饮而尽。。。一杯、两杯、三杯。。。这忘情水虽然不比那孟婆汤效强,但这三杯下肚。。。即使千古情仇也怕会烟消云散了。。。果然孟婆也没了反应。。。

几日过后,奈河桥头的两处小摊合作一处,从此这奈河桥头除了味香色纯的孟婆汤外,又多了清凉爽快的忘情水。。。小摊上除了孟婆外又多出个老大爷,过往客人都叫他忘情大爷。。。孟婆每天都是忙着为过往客人端水送汤,而忘情大爷闲下来时总会看着那滚滚的奈河沉思。。。最后总会端起一杯忘情水一饮而尽。。。

只是忘情水的效果不强,有些情怨太深的人忘不完全,每当遇到这种人忘情大爷便在奈河边的红豆上摘下一颗,一边念叨道着:“莫道相思苦,此物最相思。。。”一边将红豆敷在那人脑后,红豆便化作一痣长在那人脖后,那人便能把前世忘的干干净净。。。后来人们就把那痣叫作苦情痣。

大爷特意在奈河边多种了些红豆,红豆多了,小摊上又多一样相思红豆粥。 一碗相思红豆粥诉尽前生思念。。。一杯奈河忘情水再续来世情缘。。。

篇三:【民间传说(三)】孟婆和孟婆汤的由来野狼林的传说

孟婆和孟婆汤的由来

故老相传,人死后,三魂六魄会下地府。在去地府之前,先过奈何桥,奈何桥头有一间茶铺,掌柜就是孟婆,每个魂魄都要喝一碗孟婆汤。喝完孟婆汤后,会忘记身前之事,洗涤红尘之气,就可以去投胎了。那么孟婆是谁,为什么会在奈何桥头给魂魄灌汤呢?

传说,孟婆生在西汉,是个老处女,年轻时就开始修仙问道,八十一岁得道成仙,与十殿阎王交好,做了“灌汤婆”。“孟婆汤”又称“迷魂汤”,是孟婆的独家秘方,这个方子的由来,还与她成道有关。

孟婆年轻时名叫孟月娘,生在一个富贵人家,自小就好动好问,远近闻名,十六岁时家里给她找了门亲事,可她以跳楼相威胁,愿死不愿从,家里人也没办法,只当没生过这个女儿。二十岁时,孟婆离开家,女扮男装,云游四海,到处求仙问道。

这一年,孟月娘三十二岁,云游到了武当山下,被山上气象万千的灵气所吸引,决定上山拜会高人。武当山是真武大帝的道场,真武大帝是水中真仙,掐指一算,知道这个来访的女子将来会不简单,但不能与她相见,就派了个徒弟去接待。

孟月娘此时也有道法在身,知道武当山上有真人坐镇,因此前来拜会,可没想到真人不来相见,派了个徒弟来,她心里有点生气,可又不好发作。

真武大帝那徒弟的眼光可不高,见孟月娘打扮得如同山脚下的普通农妇,没一点特殊之处,心里就犯嘀咕:师父要我找到这个村妇干啥啊,真是耽误我修行。他心里有气,招待上就不周到,叫童子上了一杯茶,就自行去修炼了,让孟月娘自己看风景。

孟月娘心气高,那受得了这种气,有心要惩处一下这个人,就将随身携带的一些草药粉倒在那杯茶里,然后自己倒在地上大喊肚子疼,嘴里还喊着:“茶里有毒啊!”

旁边的小茶童赶快去请那招待的弟子,报告大事不好,毒死人了。那个徒弟也慌了神,如果毒死了师父吩咐招待的客人,可有受严惩啊。他跑出来见到孟月娘躺在地上呻吟,身体蜷缩成一团,就慌忙跑过去,端起茶杯仔细端详,想看看这茶里好好的这么会有毒。这时,地上的孟月娘一个鲤鱼打挺翻起身,猛然的将那杯茶灌进那弟子嘴里,让他全喝下去了。然后哈哈大笑,说:“苦死你!”

原来,那些药粉是孟月娘自己磨的伤药,是外敷的,吃起来味道比黄莲还苦,苦味三个月才能散去。

孟月娘笑了一阵子,发现不对,那徒弟并没有做出任何她想象中的动作,反而坐在椅子上,看着屋顶发呆,数着“一、二、三、四??”整个傻子模样。

怎么会这样?孟月娘懵了,不敢久留,匆匆忙忙往外跑。可还没跑出几步,就被一条凭空出现的大河挡住了去路,她知道,这是高人显身了,跑也没用。

果然,真武大帝从大河里走出来,说:“这位道友,我好心用我武当山特有的云蒸仙草茶招待你,可你为什么要毒害我的弟子?”

孟月娘虽然理亏,可嘴巴上不肯示弱,说:“你那徒弟太不成器,又对我不敬,我小施惩处,道友就如此护短吗?”

相关整本阅读http://yuedu.baidu.com/ebook/383b3a7efe4733687e21aa53.html

真武大帝呵呵一笑,说道:“道友误会了!贫道特意来感谢道友来了!多亏了你的仙丹妙药,我那不成器的徒弟刚方才修成金丹大道!”

孟月娘吃惊得张大了嘴巴,问道:“这是怎么回事?我那些药只是一些我特制的伤药,对疗伤有奇效,可不能帮人成就金丹大道啊!”

真武大帝笑着说:“我那徒弟跟我修道三百多年,按照他的悟性资质,本来可以早就成道,可是他私心杂念太多,被红尘世俗污染了道心,这才不能成道。道友的妙药让人忘记过

去,有着助人洗涤道心的作用,故此我徒弟立刻成道了。”说完,真武大帝讲一包东西丢给孟月娘,说:“这是我武当山特有的云蒸仙草茶,与你的伤药相合,才可以成得此奇效,贫道以此为我那徒弟表示谢意!”

孟月娘将此药拿在手中,已经明白了此间关系重大,此药一成,可以惊天地泣鬼神,不知道有多少修道之人要染指,我孟月娘道法低微,有此等重宝在身,必然要遭遇不测,不如在武当山修炼,得证大道之后再下山不迟,想到此处,孟月娘翻身拜倒说:“弟子孟月娘,愿拜真武大帝为师!”

真武大帝连忙将孟月娘搀扶起来,说道:“道友请起,我如何敢为你师,我们结为兄妹即可!”

于是,真武大帝和孟月娘结为兄妹。孟月娘在武当山修炼四十九年,得道成仙。期间认识了前来拜会真武大帝的十殿阎王,也结为兄妹。十殿阎王邀请孟月娘当第十一殿阎王,可孟月娘不肯,自愿去奈何桥头,为亡魂洗涤红尘,造福人类。

野狼林的传说

在巴马瑶族自治县东山乡番瑶聚居的大石山中,有一片虬枝盘缠的原始森林,当地的人把它称为“野狼林”。许多年来,人们把这片林子视为圣地,不敢对其贸然侵犯,因此这片林子才能得以保存下来。至于这片林子为何这般神秘,当地人为何把它称作“野狼林”,至今还流传着一个摄人魂魄的故事。

相传在很久以前,野狼林边有个巴好寨,寨子里居住着百来户人家。由于地少人多,巴好寨的人不得不开荒种地。于是,大片大片的森林被砍倒,鸟兽失去了生存的家园,纷纷逃往西边仅剩的那片林子中惶恐地生活。

寨子里有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名叫阿泰,百来斤的担子压在他的肩上,还可以呼呼直奔四五个弄场也不用换肩。阿泰还是寨里的好猎手。由于父母双亡,是善良的乡亲们左拉右扶才把他养大,所以每次打猎回来,阿泰总是把猎物分给乡亲,自己只留下很少的一份过日子。乡亲们也十分敬重这位小伙,把他尊称为寨里的“东达也”(最懂事的人)。

一天,阿泰背负弓箭,潜入寨子西边仅剩的那片林中打猎。刚踏进林子,天上就打了几个响雷,紧接着下起了倾盆大雨。雨越下越大,阿泰不得不钻进一个大树洞里躲起雨来。

恍惚间,阿泰看见一位身穿红衣的少女从远处轻盈地飘来。少女走到阿泰身边,轻声地对他说:“聪明的小伙子呀,请你尽快离开这里。老天爷不允许你们再残杀生灵,今天他派我来林间视察,如果你是明智的人儿,请收住带血的双手吧??”

阿泰一惊,猛醒过来。原来是一场怪梦。奇怪的是,一只血红色的小鸟停在树洞口,歪着脑袋打量阿泰,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这种鸟阿泰从来没有见过,莫不是刚才梦中少女的化身?此时,雨过天晴,阳光透过树梢直射在林间草地上,想起卧病在床已两天没有得到补养的孤老头子蒙阿爹,阿泰顾不了许多,他钻出树洞继续寻找猎物。

阿泰在林子中游转了一整天,始终没有发现一样猎物的身影。“怪了,树林的鸟兽都死光了吗?”正纳闷之际,中午那只红鸟又飞到阿泰面前,不停地叫唤着。“敢在我面前撒野,再不走看我如何拿你上餐桌。”阿泰气愤地喝道。却见那只红鸟非但不走,而且还飞到阿泰的头上拉起屎来。阿泰气急了,伸手一抓,可怜的小鸟就被捏住,不几下便一命呜呼。阿泰把它丢进猎袋中。

不知不觉之中,一轮明月已爬上树梢。这一天除了袋中的红鸟之外,阿泰连一只野兽的影儿也没有看见。“白天不见,我看晚上你们会不会来。”阿泰爬上了一棵大树上,等待猎物的出现。

孟婆的故事

突然,从树林深处传来一阵“咕咕”的叫唤声。这不是人找鸡的呼唤声吗,难道寨子里

的鸡跑到树林深处来了?阿泰正想中,呼唤声越来越近。透过朦胧的月光,隐约看见一男一女身穿白色的衣服,飘飘悠悠地向阿泰所寄身的大树走来。他们边走边叫唤,仿佛丢失什么东西似的。

“哥,找不见鸡,我们怎么回去向阿爸交代?”女的说道。

“妹,别担心,我们那只鸡是红色的,和其它鸡不一样,除非是哪个把它藏起来了。”男的答到。

这时,树上的阿泰已冒出了冷汗。这对兄妹所说的鸡,莫不是自己捏死的红鸟?人们常说的鬼怪,今天叫我阿泰遇上了!

“有办法了!”只见那个女的跳了起来,“哥哥,叫猎狗来帮我们找!”

“唉,还是你这小不点聪明。”只见男的用手捂住鼻子,“呜呜”地叫唤着,声音十分凄凉。

这不是叫唤狼吗?阿泰默想中,只见一群穷凶极恶的野狼仿佛从地下钻出来似的,几十双眼睛发出绿色的亮光,“呜呜”地呼啸着狂奔过来。顿时,寂静的树林犹如一鼎沸腾的铁锅般炸开来。

“不好,得马上跑!”情急之中,阿泰把弓箭和猎袋往远处抛去以吸引野狼,自己“嗖”地跳下大树,慌不择路地往前飞奔。这时,一道道雷电似的绿光齐刷刷地向他扫射过来,亮光把林间照得如昼般煞白。无论自己怎样奔跑,总是感觉还在林间,始终跑不出这片树林。无奈之际,阿泰只能收住脚步,挥舞铁拳和野狼展开了肉搏。一时间,鬼哭狼嚎,狼尸遍地。兄妹俩却在一旁抚摸死去的红鸟,伤心地哭着。他们看见阿泰打死了第一批狼群,又唤来第二批狼。如此循环,阿泰渐渐感觉到体力不支,终于倒了下去。

第二天中午,乡亲们在树林中找到了奄奄一息的阿泰。他的全身已被抓得血肉模糊,四周躺满被打死的狼尸。族长叫人把祖传的“还魂丹”拿来,和水给阿泰服下。许久,阿泰睁开双眼,两唇无力地翕动着。他把自己在林中的遭遇告诉了乡亲。临终之际,还嘱咐乡亲今后不要再去打猎了,不然会有报应的。

乡亲们含泪把阿泰掩埋在树林边。许多人由于害怕野狼来报复,纷纷迁往外地居住。为了记住这个教训,巴好寨的瑶族人民把这林子称为“野狼林”。从此,巴好寨的人们不再开荒毁林猎杀鸟兽,他们时刻记住阿泰的遗言,与鸟兽和睦相处,再也没有发生人兽相残的惨事。

据说现在还能找到猎人阿泰的坟墓呢!

篇四:孟婆汤和奈何桥的典故

"相传"有一条路叫黄泉路.有一条河叫忘川.河上有一座桥叫奈何桥.走过奈何桥 有一个土台叫望乡台.望乡台边有个老妇人在卖孟婆汤.忘川边有一块石头叫三 生石.孟婆汤让你忘了一切.三生石记载着你的前世今生.我们走过奈何桥.在望 乡台上看最后一眼人间.喝杯忘川水煮."今生有缘无份"又何必强求? "孟婆汤"是一个中国的古老传说,这在澜子家一本古书上记载着。在那个传说中 人是生生世世轮回反复的。这一世的终结不过是下一世的起点。生生世世循环的 人无法拥有往世的记忆, 只因为每个人在转世投胎之前都会在奈何桥上喝下忘记 前程往事的孟婆汤。 所以, 走在奈何桥上时, 是一个人最后拥有今世记忆的时候。 这一刻, 很多人还执着于前世未了的意愿, 却又深深明白这些意愿终将无法实现, 就会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这也是这座连接各世轮回的桥命名为奈何桥的原因。 =============================================== 据说,孟婆生于西汉时代,自小研读儒家书籍,长大后,开始念诵佛经。 她还在世时,从不回忆过去,也绝不想未来,只是一心一意地劝人不要杀生,要 吃素。一直到她八十一岁,依然是处女之身。她只知道自己姓孟,于是人称她为 “孟婆老奶”。 后来,孟婆老奶入山修行,直到后汉。因为当时世人有知前世因者,往往泄露天 机,因此,上天特命孟婆老奶为幽冥之神,并为她造筑醧忘台。 在《阎王经》中说,鬼魂在各殿受过刑罚后,依序解送至下一殿,最后转押至第 十殿,交付给转轮王。 第十殿掌管鬼魂投生,凡被送到这里来准备投生的鬼魂,都会先被押到由孟婆神 所掌管的醧忘台下灌饮迷汤,让鬼魂们忘却前生。 相传孟婆汤的做法,先取在十殿判定要发往各地做人的鬼魂,再加入采自俗世的 药材,调合成如酒一般的汤,分成甘、苦、辛、酸、咸五种口味。 凡是预备投生的鬼魂都得饮下孟婆的迷魂汤,如有刁钻狡猾、不肯喝的鬼魂,它 的脚底下立刻就会出现钩刀绊住双脚,并有尖锐铜管刺穿喉咙,强迫性的灌下, 没有任何鬼魂可以幸免。 孟婆在阴间开有一家孟婆店,而她所住的地方就叫孟婆庄。在清人沈起风的《谐 锋》卷八中有一关于孟婆庄的故事: 葛生不喝迷魂汤得返生 从前有一歌妓叫兰蕊,她有一个如花似玉的妹妹玉蕊。玉蕊和葛生相恋至深,但 因为葛生很穷,娶不起玉蕊,后来兰蕊因病而死,葛生则因无力与玉蕊相守一生 而殉情。 葛生死后, 来到阴曹地府, 阎罗王看他死得无辜, 就判他投生为人。 葛生闻令后, 便准备再去投生。 葛生一个人呆呆地走着,忽然来到一个攀满萝藤的棚子底下。只见

好几百个男男 女女,争先恐后的抢那付瓢杓,急急忙忙的向炉头舀水来喝。 葛生因为走累了,觉得口干,便也想上前去饮用那瓢里的水。这时,有一女子从 棚子后面走出来,葛生仔细一看,竟然是兰蕊。 兰蕊问他为何来此,葛生便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她。兰蕊知道后,便轻轻地对葛生 附耳说道: “你难道不知道这里是孟婆庄吗?还好今天孟婆去给寇夫人祝寿, 命我暂时掌管 瓢杓。要是你和那些人一样,也喝了这瓢里的迷魂汤,你就返生无路了。” 葛生一听,不禁感到庆幸。后来,在兰蕊的指点下,葛生寻得旧路,重返人世。 孟婆庄上喝茶美女相伴 另外,在清人王有光《吴下谚解》的“孟婆汤”中,也有一段关于鬼魂被灌迷魂 汤的描写: 人死之后,首先经过的是孟婆庄。众役卒押送鬼魂从孟婆庄的墙外走过,至阎王 殿去接受审问。 判定后, 则将生前旦 L 录入转回册中。 凡是被判转世投胎的鬼魂, 就再从孟婆庄走回去。 孟婆庄的门口有一个老婆婆站在那儿招呼来者,步上阶梯,进入里面。 庄内全是雕梁画栋、朱栏石砌;屋内,触目皆是精致华丽的粮],有珠玉做成的 帘子,厅中还瞻 F 一面玉雕的大桌子。 待来者入屋后,老婆婆便叫出三个女孩子来,这三个女孩子分别是孟姜、孟庸与 孟戈。三人都穿着红色的裙子和垂着绿袖的上衣,个个如花似玉、貌赛天仙,而 且轻声细语地呼唤郎君,还以手拂净席子请来者坐下。 来者坐下后,丫鬟便送上茶水。三个美女环伺在侧,皆以纤纤玉指亲奉送茶,玉 环叮叮脆响,阵阵奇香袭人,在如此情境中,实在很难拒绝不喝。 才一接过茶杯,便觉目眩神驰,轻辍一口,只觉清凉无比,其能解渴,不禁一饮 而尽。喝到底忽见有一匙左右的浊泥在杯底沉着,待抬眼一看,发现原本貌美迷 人的美女和老婆婆都成为僵立的骷禳 C 走出门外一看,原先的雕梁画栋尽成朽木,如置身荒郊野外,并忘却生前一切事 物。 就在惊慌失措、痛苦不已的当头,忽然大哭堕地,成了一个甚么都不知道的小婴 孩 =============================================== 孟婆汤的传说 孟姑煮汤, 听百虫鸣和狗尾巴草沙沙作响......时如金沙飘, 鬓染银丝, 汤如旧, 人如旧,孟姑变孟婆 过奈何桥,孟婆悠悠端碗汤。来者面容百态,有木然、有平静、狰狞、恐惧甚至 嘴角噙笑......汤端一饮而尽,半推半就,颤颤微微......终究没人逃的脱,终 究要喝的一点不少,一点不多。孟婆悠悠端碗汤,孟婆也悠悠收汤碗~ 前生再怎么深恋, 走在这奈何桥上也是步履稳稳不乱丝毫。 心静如镜, 心沉如石。 桥这边寂寂无声,因为心死,失了往生的记忆

,桥那边哀哀呛天,因为心动,忘 不掉的牵牵缠缠 “来生,再续前缘““负你一颗心,来生还你千行泪”......孟婆偶尔听到飘至 耳边的来生言,用眼晴笑笑。低头看一锅汤, 是一锅普通的汤,只因加了一味 叫遗忘的调料,也抵过了心底的海誓山盟 记忆小舟搁浅,沧海一粟,大风大浪就是明日黄花 偶尔觉得今生从未做过却似曾相识的事物,在脑海如野草星绿,却永远不会记得 始终,如草种永远长不成参天大树。 没有什么磐石不移,世间最残酷的是等待。如西凉所言非要记不得梅艳桃红时, 天地褪色再幡然醒悟会不会太迟?饮尽孟婆汤的刹那,有几个没有和着泪水吞 咽?是悔是恨? 这一生,牵他(她)手,好好过活。此叶发此树,叶落树枯时也已不知化为谁的 护花泥了~今生,我们爱了,就牢牢的、牢牢的靠近,不要在茫茫人海中丢了彼 此 =============================================== 据说孟婆汤是阴间一位姓孟的老婆婆制作的, 喝下孟婆汤会将前世的所以事情遗 忘。 据说孟婆制作孟婆汤的原料很简单就是: 一碗奈何桥下的河水 两棵忘忧草 三朵白玫瑰 可是别人做的汤水却不可以将事情遗忘, 而只有那个干瘪的老婆婆做出来的才有 效。 很多人都觉得很奇怪,同样的材料却做不出一样的汤水。 他们都不知道孟婆汤之所以有效,那是因为汤中有孟婆的泪水!名山寥阳殿前, 有并列的三座石拱桥。 三座桥均建于平地, 大小、 形制完全相同。 每桥宽仅四尺许,两侧护以雕花石栏,桥面略呈弧形,用青石铺砌,两端各有两 级踏道。桥下跨一方形池,池底及桥壁均为条石嵌砌。据资料记载:该桥建于明 代洪武年间,为明朝蜀献王朱椿建在寥阳殿前的观瞻物,距今已 500 余年,后被 佛教徒改为“奈河桥”,桥下石池称“血河池”。“奈河”,是佛教所说的地狱中的河名。《宣室志》第四卷对此有所记载:“行 十余里,至一水,广不数尺,流而西南。观问习,习曰:‘此俗所谓奈河,其源 出地府’。观即视,其水皆血,而腥秽不可近。”因河上有桥,故名“奈河桥”。 桥险窄光滑,有日游神、夜游神日夜把守。桥下血河里虫蛇满布,波涛翻滚,腥 风扑面。恶人鬼魂堕入河中,就好似《西游记》第十回中的描写:“铜蛇铁狗任 争餐,永堕奈河无出路”。不由让人想到阴间奈河的恐怖。民间谣传:人死后亡魂都要过奈河桥,善者有神佛护佑顺利过桥,恶者被打入血 河池受罪。《丰都宗教习俗调查》一书对此有过详细的描写:“......桥分三层 (或三座),善人的鬼魂可以安全通过上层的桥,善恶兼半者过中间的桥,恶人 的鬼魂过下层的桥

,多被鬼拦往桥下的污浊的波涛中,被铜蛇铁狗狂咬。每年香 会时,香客争以纸钱或铜板掷入池内,并以炒米撒入池中,以为可以施给饿鬼。 许多老年香客,喜欢从上走过,以为走过此桥,死后可以免去过奈河桥之苦。” 由此可见,建国前一些善男信女到桥前烧香化纸,施舍钱物的虔诚,只求死后佛 能护佑过奈河桥。庙里僧尼们更是生财有道,为了捞取更多钱财,故意在青石桥 面涂上桐油、蛋清,使过桥香客,尤其是老人和小脚女人行步更难,常常摔倒在 桥上,人人诚惶诚恐,只好拿钱消灾。从而加深了奈河桥的神话色彩。 世上本无鬼神,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人们更不会被鬼神所迷惑。奈河桥是历 史的见证,是人们良好心愿的象征,旨在教化人们多做好事,行善积德,造福人 类。这正是:行善自有神佛佑,作恶难过奈河桥。为人不作亏心事,走过奈河桥 不惊。现在,人们也将奈河桥的中间一座桥用来验证好人和坏人。年轻单身者须三步跨 过桥面, 男性先迈左脚, 女性先迈右脚。 夫妻或恋人手牵手一起九步走过桥面 (男 左女右,脚步迈法男先左脚女先右脚),必天长地久。年幼者或年长者可三步以 上跨过(脚步迈法男先左脚女先右脚),但必须是单数,如 5 步、7 步、9 步等 等。如平安跨过者为好人,则死后魂灵就不会落入血河池,顺利通过奈河桥,免 受铜蛇铁狗狂咬之苦。 左边桥是金桥,右边桥是银桥。下山时,请各位朋友走两边的桥,过“金桥”的 能升官,走“银桥”的会发财.

篇五:说孟婆

说“孟婆”

作者:白建忠

摘要:《康熙字典》《汉语大词典》《辞源》等工具书对“孟婆”一词的解释都较为简略。实际说来,“孟婆”一词有三种含义:孟婆神、风神与船神。

关键词:孟婆 孟婆神 风神 船神

《汉语大词典》将“孟婆”一词解释为“传说中的风神”,颇为简略。其他的工具书一般也将“孟婆”解释为风神,如《康熙字典》《辞源》等。那么,“孟婆”一词究竟有几种含义?它在古代文学中被如何使用?这都是颇值得探讨的问题,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作出粗浅的讨论,诚祈方家批评与指正。

实际说来,“孟婆”一词共有三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是指孟婆神。据近代人丁福保所编纂的《佛学大辞典》记述,孟婆神生于汉代,这也许与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有关。她从小研读儒家典籍,长大后诵读佛经,并诚心诚意地奉劝世人不要杀生,应吃素,直到八十一岁,犹未婚嫁。因为姓孟,故而人们称她为孟婆阿奶。当时有人能知道前世因果者,妄认前生的眷属,泄露了阴间的天机,于是天帝命令孟婆阿奶为幽冥之神,造 忘台,又采用世俗药物制成似酒非酒之汤,即孟婆汤、孟婆茶,分为甘、苦、酸、辛、碱五味,使孟婆神掌之。 忘台位于阴间的第十殿,冥王殿前六桥之外,很高大,周围有房舍一百零八间,向东有一条甬道,宽仅一尺四寸,孟婆神就于此地设盏,使鬼魂饮孟婆汤以忘前生。与孟婆神、孟婆汤相关联的还有一个词语是孟婆庄。清人王有光《吴下谚联》卷三《续目?孟婆汤》云: 人死去第一处是孟婆庄,诸役卒押从墙外经过赴内案完结。生前功过,注入轮回册内,转世投胎,仍从此庄行过。有老妪留进,升阶入室,皆朱栏石砌,画栋雕梁,珠帘半卷,玉案中陈。妪呼女孩,屏内步出三姝:孟姜、孟庸、孟戈,皆红裙翠袖,妙常笄,金缕衣,低唤郎君,拂席令之坐。小鬟端茶,三姝纤指捧瓯送至,手 丁丁然,香气袭人,势难袖手。才接杯便目眩神移,消渴殊甚,不觉一饮而尽。到底有浑泥一匙许,抬眼看时,妪及三姝皆僵立骷髅,华屋雕墙,多变成荒郊,生前事一切不能记忆。一惊堕地,即是懵懂小孩矣。此茶即孟婆汤,一名泥浑汤,又名迷魂汤。

孟婆庄是孟婆神所住的地方,是人死后第一处所经之地,同时,人转世投胎也从此庄经过,孟婆神与三位女子孟姜、孟庸、孟戈掌管着孟婆汤,孟婆汤的主要功用就是使鬼在投胎之前把生前事统统忘掉。清人沈起凤《谐铎》卷八《孟婆庄》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为情而死、为情而生的感人的爱情故事:

兰蕊,邯郸挟瑟倡也。妹玉蕊,与里中葛生,有啮臂盟。生家贫,鸨母索聘奢,意苦不遂。兰蕊多贵客交,所得私金,悉以赠生,为妹作缠头费,生德之。后兰蕊病瘵死,生益落寞,非但不敢言聘,即欲博一宵欢,自顾空囊,亦殊羞涩。愿乖气结,遂以情死。

投至冥府,王者悯其无辜,判令投生。至一处,牵萝为棚,铺石作几,见男女数百辈,争瓢夺杓,向 头就饮。生适口燥,亦往投止。忽一女子,从棚后出,视之,则兰蕊也,惊问所来,生具以对。女曰:“君以情死,妹岂独生!”言之泣数行下。生取瓢就鈩,女摇手禁勿饮,生诘其故,女俟饮者尽散,乃曰:“君不知耶,此孟婆庄也。渠为寇夫人上寿去,令妾暂司杯杓。君如稍沾馀沥,便当迷失本真,返生无路。今乘不昧前因,何不及早遁归,与吾妹仍谐旧约。”生曰:“旧约难凭,重生无益。卿将何以教我?”女曰:“当为君图之。”遂引至棚后,见累累石瓮,排列墙隅。女指曰:“此名益智汤,饮者有才。此名长命汤,饮者多寿。此名和气汤,饮者令人欢喜。”生问:“若辈所饮者何物?”女笑曰:“此皆焦心火滴泪泉煎成之混沌汤也!”末至一瓮,女逼令生饮。生问:“何名?”女曰:“此元宝汤。君所以恶生乐死者,只欠此一物耳!”生勉饮数口,格格不能下咽。女曰:“此等龌龊物,原不宜入文士之腹,然缘此为有情郎吐气,是物亦不俗矣!”生有难色。女曰:“劝君更尽一杯,恐西出阴关无故人也。”生为解颐,勉饮其半。女曰:“可矣!”遂导生出棚,指示归路。

时生死已五日,因无殓具,停尸床上,惟一灶下妪守视。见尸忽跃起,频呼腹痛,探喉大吐,势如涌泉,荧荧然水银入地。命储畚锸,坎地数尺,盈千累万,其中皆不动尊也。急诣鸨母家。玉蕊得生死耗,绝粒者三日。生吐其实,皆大喜。遂以金聘之而归。因感兰蕊之德,移其柩,礼葬之。后葛氏子孙繁衍,命春秋祭扫,永著为例。

葛生与玉蕊有啮臂之盟,但由于家贫,不敢言聘,后为情而死,投至阴间,在玉蕊之姐兰蕊的帮助下,未喝孟婆汤,饮下元宝汤,得以从阴间返回到阳间,并由穷变富,娶玉蕊为妻,有情人终成眷属。清人张南庄在其所著的小说《何典》第一回中对孟婆庄和孟婆神有过一段颇为有趣的刻画:

那孟婆庄当初不过一个小小村落,甚是荒凉。自从孟婆开了茶馆,那些闲神野鬼,都来吃清茶玩耍,登时热闹起来。这些左邻右舍,见了眼热不过,也不顾开店容易守店难,大家想吃起生意饭来:也有开鬼酒店的,也有开鬼豆腐店的,也有开鬼南货店的,渐渐的只管多起来。这家起屋,那家造房,日积月累,不觉成了个大鬼市。真个是鬼烟凑集,闹热不过的。 作者描写鬼世界,犹如人间现实一般,其影射与讽刺意味不言而喻。

“孟婆”的第二种意思是指风神。《佩文韵府》卷二十云:

宋徽宗词:“孟婆好做些方便,吹个船儿倒转。”蒋捷词:“春雨如丝,绣出花枝红袅。怎禁他孟婆合早。”按北齐李 问陆士秀曰:“江南有孟婆,何神也?”士秀曰:“《山海经》,帝之女游于江中,出入必以风雨自随,以帝女,故曰孟婆,犹郊祀志以地为泰媪。” 《山海经?中山经》说:

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出入必以飘风暴雨。

帝之女是指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她们嫁给舜为妻,死后成为湘江的江神。帝之二

女作为江神、山水之神,常于江渊游玩,出入之处常伴以狂风暴雨,因为她们是帝尧的女儿,故称“孟婆”,这是陆士秀的解释。从《佩文韵府》的这条记载来看,将“孟婆”作为风神来理解,最晚出现在南北朝时期,而且主要在江南地区使用。如明代杨慎《词品》卷五《孟婆》说:“江南七月间有大风,甚于舶 ,野人相传以为孟婆发怒。”“舶 ”指舶 风,宋代苏轼《舶 风》诗序云:

吴中梅雨既过,飒然清风弥旬,岁岁如此,湖人谓之舶 风。是时海舶初回,云此风自海上与舶俱至云尔。

“舶 风”是指梅雨结束夏季开始之际强盛的季候风。江南七月间的大风,其风力超过了舶 风,村野之人相传是风神“孟婆”发怒。

宋代及宋代以后,“孟婆”的含义以及使用的地域有了拓展。首先,“孟婆”有时可直接用来指风。杨慎《词品》卷五《孟婆》说:“俗谓风曰孟婆。”上引宋徽宗与蒋捷二人词中的“孟婆”,皆可直接译成风的含义。又如元人王奕《和叠山隆兴阻风》诗:“殷士莫嗟留楚棹,孟婆久送过河船”,明人孙承宗《落花》诗:“一夕林花怨孟婆,纷纷红紫弄纤阿”,清人百龄《帆风》诗:“孟婆方便好,片片认归舟”等等。其次,杨慎《升庵诗话》卷八《茸母孟婆》说:“孟婆,宋汴京勾栏语,谓风也。”可见,在宋代,“孟婆”一词流行于当时杂剧和各种伎艺演出的场所。汴京是北宋的都城,即今天的开封,这说明“孟婆”一词已不仅仅局限在江南地区使用了,中原地区的人也在运用。

此外,南越人(今广西、广东)又将“飓母”称之为“孟婆”。杨慎《 林伐山》卷八《飓风》云:

《岭表录》云:“飓风之作,多在初秋,过白露,虽作不猛矣。”《南越志》:“飓母即孟婆,春夏间,有晕如虹是已。”则以虹为飓母尔。凡此风作,先一二日,片云漫空疾飞,海人呼为“ 潮风”,东广泛海者,曰“犁头云”,苏过《飓风赋》云:“断 饮江而北指,赤云夹日以南翔。”此飓之渐也。

《南越志》,南朝宋沈怀远撰,“飓母”即预兆飓风将至的云晕,形似虹霓,早在南朝时期,南越人就将“飓母”称之为“孟婆”。为何称之为“飓母”?“飓母”又为何称之为“孟婆”?清人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六《神语?飓风神》对此有较为详细的阐释,他说:

粤在离方,飓者,离风之郁而不得出,火气暴发而为灾患者也。粤岁有飓,多从琼、雷而起。离之极方也,故琼、雷皆有飓风祠。其神飓母,有司以端午日祭,行通献礼,诚畏之也。飓者具也,飓一起,则东西南北之风皆具而合为一风,故曰飓也。曰母者,以飓能生四方之风而为四方之风之母,分其一方之风,可以为一大风,故曰母也。又巽为风,乾之长女主之。雷以复万物之性,有父之道,故曰公。风以复万物之命,有母之道,故曰母也。大风为母,而微风则曰少男少女也。起于泽为少女风,起于山为少男风,而皆以飓为之母。又巽为风主,巽者月与水之本,月与水皆生于风,故曰母。或曰:飓母即孟婆,春夏间有晕如半虹是也。此盖以虹为飓母也,然婆即母也。

依照屈氏的记述,关于飓母的来历,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飓是具合之意,能生四方之风故而为四方之风之母;另一种认为风能复万物之命,有母之道,少男少女之风皆以大风为母,即以飓为之母。以上两种理解角度皆有一定的合理性。此外,“婆”即“母”之意,“孟”

与“飓”都含有“大”这一层意思,故而南越人也将飓母称为孟婆。

“孟婆”的来历除了与帝尧之女有关外,清人吴景旭《历代诗话》卷七十三引明人田艺衡之语云:“《留青日札》云:‘《易》,巽为风,三阴卦以孟、仲、季言之,故曰孟婆。’”三阴卦是指巽、离、兑,其中巽为长女,离为中女,兑为少女。《说文?子部》:“孟,长也。”又八卦之中,巽为风,按照孟、仲、季的次序排列,所以又称风为“孟婆”。这种解释也可备一说。

“孟婆”的第三种含义是指船神。唐人段公路《北户录?鸡骨卜》说:

南方逐除夜及将发船,皆杀鸡,择骨为卜,传古法也。卜占即以肉祠船神,呼为“孟公孟姥”,其来尚矣。

可见,据段氏所言,“孟公”、“孟姥”作为船的保护神的风俗,已由来已久了。明代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之四《船神名》说:“梁简文云:‘船神名冯耳’,又呼孟公、孟姥。’”“船神名冯耳”出自梁简文帝萧纲的《船神记》,其书已散佚。“呼孟公、孟姥”出自《五行书》,段公路《北户录?鸡骨卜》说:

《五行书》云:“下船三拜,三呼其名,除百忌,又呼为‘孟公孟姥’。”

这说明在唐代人们已经开始用“孟公”、“孟姥”称呼船神了。“公”、“姥”、“婆”都是对老年男女的称呼,故而也可称孟姥为“孟婆”,如清人庄履丰、庄鼎铉《古音骈字续编》卷二《平韵?五歌》将“孟婆”直接解释为“船神”。

参考文献:

[1]丁福保.佛学大辞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2]王有光.吴下谚联[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沈起凤.谐铎[M]. 上海进步书局印行.

[4]张南庄.何典[M]. 古本小说集成本.

[5]张玉书等.佩文韵府[M].万有文库本.

[6]马昌仪.古本山海经图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

[7]杨慎.《词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8]苏轼.苏东坡全集[M]. 北京:中国书店,1986.

[9]杨慎.《升庵诗话》[M].历代诗话续编本.

[10]杨慎.《 林伐山》[M].丛书集成初编本.

[11]屈大均.《广东新语》[M]. 北京:中华书局,1985.

[12]吴景旭.《历代诗话》[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段公路.《北户录》[M]. 学海类编本.

[14]李诩.《戒庵老人漫笔》[M].明万历刻本.

[15]庄履丰等.《古音骈字续编》[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作者:白建忠,文学博士,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诗文研究。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