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伤春悲秋的诗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3:16:36 初中作文
伤春悲秋的诗句初中作文

篇一:伤春悲秋古诗词集锦

伤春悲秋专题:

伤春 杨万里

准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 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

相见欢 【南唐】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浪淘沙》

伤春悲秋的诗句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登 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春 夜 王安石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秋 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篇二:古诗中的伤春悲秋登楼模式

——高考古诗阅读(鉴赏)指导

择的诗歌材料应会比较浅显,学生能初步读懂。经过平时的训练,学生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等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古诗中的伤春悲秋登楼模式 据《考试说明》规定,文学鉴赏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鉴赏其形象;2、鉴赏其语言;3、鉴赏其表达技巧。为了既能体现命题者在《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初步鉴赏”的要求,又能在题目的区分度上达到理想状态,高考所选

读懂诗歌是鉴赏的第一步,若不能读懂就谈不上鉴赏了。1、要读懂诗歌又需读懂诗中的意象。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鉴赏时,必须先明确,作者是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的。另外,还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诸如此类的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特点。2、要读懂诗歌还需领会意境。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鉴赏时,领会意境是必要的,而领会意境又必须具备对意象审美特点的把握,学生了解、掌握一些常用的体现古人文化心态的意象,是有助于进行鉴赏分析的。

本文主要谈谈伤春悲秋及登楼模式几种题材诗歌中的一些常用意象及古代文人常见心理。

(一)悲秋

在古诗(文)中,秋是个值得留意的季节,因为秋季是惹人感伤的季节。中国古诗文中有太多的悲秋之作,或触景伤怀,或睹物思人,教材里也有《登高》、《一剪梅》、《桂枝香 金陵怀古》等篇目涉及悲秋的题材。 鉴赏此类诗歌,要指导学生学会理解悲秋诗当中的“游子(异乡客、征夫)”情怀;当然,要读出诗歌的内涵,需要把握诗人的抒情习惯,并且仍需要抓住诗中常用的意象。

一、触景(物)伤怀

在秋天里感伤,这是古今中外文人的一种传统心理。秋风、秋雨、秋叶、秋雁、秋蝉、秋声,无不诗人心潮起伏,思绪难平,尤其是身在异乡多遭磨难、命途多舛的迁客骚人,更是容易触景伤怀。鉴赏这方面题材的诗歌,可指导学生从分析意象的特性入手,再联系此特性,揣摩诗人的感情。

雁是一种侯鸟,有每到秋季便离开北方(家乡)到南方过冬的习性,看到大雁的迁徙,游子自然而然想到自己也处于相似的情形当中——远离故乡,离开亲人,因而思乡之情也就油然而生了。若是兼有不幸的遭遇,则更是愁上加愁。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题中恰是给出了关于大雁的诗,并要求分析雁这一意象。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6分)

闻 雁 韦应物 寒 塘 赵嘏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 。

这两首都是抒发 。

(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常用意象的特定含义,那就很容易能把“故园”、“归思”、“秋(夜雨)”、“乡心”与“雁”(听雁声、见雁飞)联系起来理解,答出“思乡之情”也就顺理成章,而回答第二题也并不困难了。

大雁在古诗文里还有信使的角色,诗人也常用雁借代书信,因而怀人之时见雁也代表了对远方亲人或情人的思念。李清照在《一剪梅》中写到: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在百花凋零的清秋节,诗人一个人在家中思念丈夫,秋凉心也凉;想着那青鸟何时才会把丈夫的消息捎来,心中充满的是相思的闲愁。

雨是撩人伤怀之物,也是诗人笔下常用的意象。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一诗中写到: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场绵绵的秋夜之雨,正勾起了诗人对远方妻子绵绵的思念之情。秋池因夜雨而涨,而思念之情也在胸中溢满!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李商隐曾作“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枯菏”给人一种残败衰飒之感,本无可“留”的价值,但诗人这样一个旅宿思发、永夜不眠的人,却因聆听枯菏秋雨的清韵而略慰相思,所以觉得这荷是可“留”的。而正是这单调而凄凉的点点雨声,为全诗平添了一份寂寥凄清,使意境全出。

2002年高考上海卷选用了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以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诗人特意选了“听雨”这种行为来表现心境的变迁,此诗虽并无点明听雨的时节,但从诗中可读出诗人在不同年龄时的不同心境,可见这“雨”是很能反映诗人的情绪的。

落叶(木叶)是悲秋不可缺的意象,也许也是最早用作抒悲秋之怀的意象之一。杜甫登高而长息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半生漂泊、孑然一身、年迈多病、壮志难酬的异乡客感慨万分,而“无边落木”正营造了最佳的伤怀气氛,同时也暗示了诗人此刻的处境与命运。贾岛诗“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团。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忆江上吴处士》)”把秋风与秋叶并举,“生”与“满”描绘出深秋时节一派萧瑟景象,为怀人悲秋提供了绝好的场景。而柳恽在“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捣衣诗》)里写秋寒里捣衣声声仿佛催着木叶凋零,预示又一年将尽,抒发的则是作战多年的征夫思家的情怀。

其实能让诗人在秋天里感伤的,还有很多物象,如落花、如流水、如月,如风,如露,如霜,如笛,如蝉……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教师可举出相应当一些例子,与学生一道找出这些物象在诗中的常用义,并结合分析表现手法等指导学生研读。

二、佳节思亲(怀人)

本来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显露出来,但一旦遇到了某种触媒——最常见的便是“佳节”了——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不可抑止。正所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秋天有两个季节是很令游子伤怀的,一是中秋,一是重阳。

中秋本是团圆的日子,但游子身在异乡,无法与亲人团聚,只有望月抒怀了。月圆人不圆,因而伤怀。苏轼咏叹“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当中既有无法见面的无奈、惆怅,又有对亲人的美好的祝愿。后来,从中秋望月又发展到在秋天这样的季节里望月(甚至只是望见月,或是想到月),也都能引发诗人心中的愁思了。望月已成为了一种有特定含义的行为;而月自然也成为了寄托思乡怀人之情的意象。以两首诗为例: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学生能理解月夜孤独难耐之情,那也就能理解“双照泪痕干”、“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等诗句中切切的思归怀人之情了。

借月抒怀的诗歌有很多,写月除了写其圆缺外,还会写到月色、月影等。

重阳,也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按习俗应是一家人齐到郊外踏青的。王维由于不能与兄弟一起登高,倍感思亲之苦,感慨而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勃也曾经写过《蜀中九日登玄武山旅眺》:九月九历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此诗中王勃借雁归寄托了重阳时节的思念之情。

(二)伤春

悲秋是学生较易理解的,颂春之作也不难明白,如《春夜喜雨》,伤春则不然。春天本来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时节,何以言“伤”呢?在备考中不妨让学生读读这方面的作品,积累一些阅读的经验。

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因而愁怀是最容易勾起的,在秋天里固然如此,在春天里也一样。尤其是在春天里若是仍在异乡,或是与友人送别,又或是本身就心有郁结,那么,眼前之景往往就能引发感慨,值得注意的是往往恰是那些美好之景牵动了诗人的愁思。春花、春叶、春草、春风、春水等都是此类诗中常用之意象。

一、游子伤春

承接上文谈到的悲秋话题,这里便从游子的伤春谈起。在秋季,游子无法归家,不能与亲人团聚,因而伤怀;倘若是在春天,仍是漂泊他乡,那思乡之情就平添几分了。陆游何以“小楼一夜听春雨”?到了京城,迟迟不被接见,诗人情愈切,当然是心绪就愈难平了,这春雨怎么下也下不完,结果辗转反侧一夜难眠。白天也无事可干,百般无奈无聊之下,思家之念就浓了,所以还想着“犹及清明可到家”,怎么也得回家一趟的。

2002年高考全国卷选用了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考题设置: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要分析鉴赏此诗其实也是有迹可寻到,从“故园”可知诗人身在异乡,从“闻笛”和“闻折柳”可知这折柳该是笛奏之曲,从“折柳”可知这首曲子应寓有惜别怀远之意,因而便可推知是一曲《折柳》在春夜勾起来诗人的思乡之情,从而判断此二字在诗中的关键作用。

二、离别伤春

离别是伤怀的,诗人往往会借欣欣之春景来抒发离愁别绪的。先读韦庄的《古别离》: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那:奈)离情酒半酣。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首句春意浓丽,但二句一出,则与首句构成强烈的反跌,满眼春光似黯然失色,有春光越浓所牵起的离情别绪就越强烈的感觉。三四句则更进一层。点出此地春光明媚,已使人不奈离情,那么此去江南,春色更浓,更要使远行人断肠了。李白的《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三四句充分体现了诗人奇特的想象力。诗人因送别时柳条未青、无枝可摘而生奇想,想到只是春风故意所为的,是因为春风也深知别离之苦,不忍看折柳相送到场面。

三、少妇伤春

少妇伤春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思归,二是对青春流逝的感慨。这里略举两例。

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少妇本登楼望春色以自娱,不料“忽见”杨柳青青,骤然勾起了无尽的情愁来:从杨柳青青想到韶华易逝;从杨柳想起当日分别。理解此诗是可以从这两方面展开联想的。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也是较易理解的伤春之作,词人虽在室内,但仍敏感地觉察到春花的凋零,不禁感慨青春已逝,好景难常。

欧阳修的《蝶恋花》历来为世人称颂,“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词中刻画了一位独守深闺,在阳春三月暗自伤怀的思妇形象。前三句极言深闺之苦。四五句交待愁苦之因,因为薄幸之人喜好远游,迟迟不归。

下片则写了思妇不仅饱受相思之苦,而且在这春天的黄昏,雨横风狂之际,发出了“无计留春住”的悲叹,自然的春天无法留住,自己的青春更是无法留住,而且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一天一天衰老,看着“乱红”飞过“秋千”——这秋千也许曾是当时的欢乐处,此刻却成了寂寞的伤心地了。

四、其他题材

教材中收录了杜甫的《蜀相》,诗中颔联写到“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本来碧草映阶、黄鹂欢鸣自是春天的好景,但从“自”与“空”看出的却是武侯祠的门庭冷落,再加上诗人想武侯之“出师未捷身先死”而感慨自身的壮志难酬,因此大好春光也只能徒添诗人心中的无限怅惘。

(三)登楼、登台、登山(登高)

登上高楼高台也好,登上山的高处也罢,登楼、登台、登高是古诗文中常出现的一种行为。文人们喜欢登高凭栏,极目远望,并借此抒怀。有时诗文中并非写诗人自己,但只要是登了,免不了要远眺,远眺了,又免不了要被眼前之景牵动愁怀。有趣的是,他们的登高抒怀,多是排遣心中的郁结,于是逐渐形成一种“登楼模式”(因为在诗文中登楼是最常见的)。《采桑子 书博山道中壁》是个很有趣的例子。“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词中说的就是少年登楼寻愁,可见这愁与楼确实颇有关联的。

与“登楼”有关的诗文在教材中是有不少的,如:《岳阳楼记》、《滕王阁序》、《登岳阳楼》、《登高》、《虞美人》。当然了,要准确理解登楼诗,还须结合诗中的其他意象(如风、云、大河、飞鸟、柳、花等),体会诗歌的意境,从而对诗歌进行整体把握。

一、失意伤怀

不被赏识,报国无门,或是遭小人谄陷,免官放逐,这都是古代正直文人常有的遭遇,于是失意之人便常借登高把这种郁闷宣泄出来。

先看杜甫的一首《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诗人登上岳阳楼显然是满怀心事的,这从三、四联可知。晚年的杜甫孤独无依,疾病缠身,因而登楼而感伤,再加上凭轩远望,想到天下动荡,一片兵荒马乱,一时百感交集,不禁泪流满面!如果能联系杜甫自政治上的坎坷遭遇来读此诗就更能领会诗人当时的心境了。本诗的经典之作又在颔联,此联意境之开阔与末联“戎马关山北”表现出的不息抱负前后呼应,使诗人的抒怀超越了一般的自我感伤。杜甫的《登高》也是此类诗中的佳作。

再读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鉴赏此诗可抓住颔联、“空”、“自流”、“浮云蔽日”、“愁”等词句,通过推敲其寓意来理解诗意。李白在政治上是很失意的,但他仍很关心国家命运,所以登金陵的凤凰台不免触景生情,忧国伤时,一抒对小人当道的痛恨,对朝纲混乱的担心,并且抒发被逐离京、“长安不见”的忧愁。

《滕王阁序》是学生们很熟悉的文章,王勃虽有“青云之志”、“报国之情”,但因为“时运不济,命运多舛”“无路请缨”,所以登高(楼)望远,看到“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继而感慨“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里也有写到登楼抒怀的文字。

二、触景怀人

李煜在《乌夜啼》中抒发的又是另一种情感。“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西楼见月,梧桐寂寞,深院清秋,营造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气氛。从“独”、“寂寞”、

“离愁”可知,院中人的孤独、寂寞以及对远方的“那个人”的思念;从最后三句进一步可推知,这思念这离愁又那样的难以排遣。

前文谈到的《闺怨》也属于登楼诗,写的是闺中少妇登楼见柳而顿起相思。

其实,有的时候作者并非真的登高了,只是借这种行为来抒发情感;甚至有的只借楼(西楼)这一意象来抒怀。如李清照的《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煜的《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以上是关于古诗中的伤春悲秋及登楼题材诗歌的阅读指导,主要谈到是对意象的解读,因为笔者始终认为读懂意象是读懂诗歌的基础;另外尽量讲得简明易懂,主要考虑到面向高三学生的古诗鉴赏指导不宜挖得太深太专业,因为这并非高考考察的方向,学生能初步读懂,就诗论诗即符合要求了。

诗歌阅读、鉴赏的教学,应坚持让学生在联想、想象、品味中培养欣赏诗歌的良好语感;指导学生进行鉴赏复习,则应训练学生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熟悉古诗中常用意象及其含义;

2、熟练寻找诗中主要意象,并通过分析意象、关键词句展开联想,品味意境,揣摩诗意(即要求学生能快速筛选诗中的有效信息,因为这是鉴赏的依据);

3、善于把诗中的多个意象进行整合,从而准确把握诗意(如“杨柳岸晓风残月”、“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等);

4、联系表现手法、修辞等进一步分析意象的特定含义(意象的常用含义应识记一些,但不要机械地理解诗歌意象与诗人心理,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本文内容是高中诗歌教学的授课(复习)内容,以专题课形式进行,2~3课时(课时长度可根据教学需要进行调整,例如可插入意象、表现手法、诗词题材、主要诗人风格介绍等内容),可安排在高二诗歌单元教学中,也可安排在高三备考复习第一轮。若安排在高三阶段,最好同时印发相关资料(如:常用意象列表、诗歌鉴赏练习等)。

篇三:古诗文

三、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1、

(1)伤春悲秋 了解诗歌中的基本审美倾向

伤春 春天本是万物复苏,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因而有“二月春风似剪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名句;但同时春天的勃勃生机又往往给人以感伤,这是因为:

A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新年刚过,也正是出门远行的时刻。所以离别的时刻往往在满天的春色里更显得凄凉。“渭城朝雨邑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又如王维的《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B春天又萌发了无限的情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C游子也会思念家乡的春色,“春风不度玉门关”还有《寒食寄京师诸弟》

D春天的繁华往往会增加诗人内心的悲伤,如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种写法符合“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以无限的春色表现无限的离情别绪。

E春天是短暂的,常会引发人们伤时的感情,让人们想到那些美好却又短暂的容易逝去的事物。进而想到人生苦短。 悲秋 秋天本就是十分萧瑟的,诗人把自己情感放置在秋色里,就使得感情的抒发更显得沉郁悲壮。如《天静沙 秋思》《登高》

(2)望月怀远

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 思乡 思亲

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此外“月”还有以下意象

a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b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

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

c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月亮这种意象本身就代表着一种皎洁、美好;更是寄托思念的最好意象。

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例“望月怀远”“从军行”

这类诗多会用月和江水这些意象:“月”是亘古不变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几,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在亘古不变的永恒自然面前,就会产生一种人生有限,生命短促的感慨。

“流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水总是给人一种伤势之感。

2、 结合诗歌内容进一步把握

(1)山水田园诗 以歌颂山水田园风光为主,景物清丽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2)送别诗 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一般都从两方面:依依不舍 还有就是对朋友的劝慰和祝福

(3)边塞诗 两种情绪一种是思念亲人 还有就是浴血奋战、为国杀敌的精神。

(4)怀古诗 ① 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 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 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 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5)咏物诗 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6)行旅诗和闺怨诗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二、总结诗歌主要表现手法

1.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2.表达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照应、衬托、用典故、渲染、双关、铺垫、抑扬、联想、想象、远近(远近结合、由远及近、有近及远)、内外(由外而内、有内而外)等

3、描写方式:正面侧面、侧面描写、白描细节等

4、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最常用的手法是:

三、回顾诗歌奖赏需要关注的要点

1、 题目、作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07高考(全国卷2)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 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面活了起来。

2、诗歌内容 07高考(湖北卷)1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1)?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 (2分) ?第一首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血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1分)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1分)

(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2分)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2分)

3、时令季节(辽宁卷)15.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清具体说明。(4分)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4分)

答:(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等前虫鸣的现象;(1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1分)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分)周诗描写的是静景。(1分)

(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是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1分)

4、关键词(四川卷)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2分)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1)驿站秋夜难眠图

(2)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注解

(广东卷)

10.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答:(1)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

(2)“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句中“穿”字写出了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无人相伴的孤独。一人独坐而无聊,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更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

5、注解(江西卷)1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金陵晚望 金陵图

高蟾 韦庄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答: 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难画成的。

6、注意掌握语言风格(浙江卷)

16.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农宴喜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⑦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 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 之感。(2分)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4分)

答:(1)燕子 兴亡 (2) 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四、以诗歌为例谈谈如何审题

1、 注意答题思路(山东卷)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 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 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 “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点明手法—结合内容解释手法---点明它承载了什么情感 ----分析表达作用

2、注意选项间的关系

2006北京高考12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将:岂 ②纪:经营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3分)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①②

篇四:古诗

古诗答题思维方法及模式

学习古诗词,首先要将课本中所有古诗词分类,概括每一首古诗的特点。切记!切记! 关于赋比兴:

赋 古代日记(讲自己的故事,讲自己怎么了)、故事(讲别人的故事) 比 相似联想 兴 相近联想 意境、意象

意象:主观情感+客观景象;

意境:一定空间中若干意象,共同营造的气氛、表达的境界 特殊词语意思

人:一般指外人,而不是作者。如姜夔《次石湖书扇韵》“家住石湖人不到”,是说的外人不常到。

怜:怜爱,不是怜惜。

恨:痛苦、伤心、遗憾,不是表示我恨你。 莲子:爱你 丝:思 古诗怎么读

1.诗以言志,这个志,指的是情感,而不是志向。

2.古人写作诗歌都有一个明确的对象,这个对象实际上也是诗歌构成的主人公之一。 3.任何一首诗,都会给你一个故事,都会叙述作者此时心里的感情,任何感情都是由事情引起的,任何事情都有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4.诗歌正文本身传递的信息多偏重于情感,而不是事件的基本条件(时间、地点、人物等),因此,会把相关内容放到题目和注释里。

5.阅读诗歌的方法是:首先找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然后根据正文,看经过和结果。在这个过程中要弄清楚作者(男人)在干生么,然后确定文章主旨情感。

诗词类别及情感特点

一、流浪、打仗、想象

流浪:山水诗、送别诗、田园诗 打仗:战争诗、边塞诗 想象:说理诗(理性思考)、抒情诗(感性抒情)、怀古诗(看看历史) 二、山水诗

代表人物:

李白 纵情山水

王维 归隐闲适,禅意(如果只有归隐闲适,则是陶渊明)

注意:是将山水本身作为审美对象加以观照,还是假借山水别有寄托。

一看大山、大江、大河,就比较像李白

一看是小桥、流水、落花等小的山水意境,就比较像王维,表达非常旷静的感觉。

禅意,禅意要静中得,极致的静要使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来表现。

三、送别诗 李白 情谊深厚 王维 情谊深厚,感同身受

仕途失意 对故土的留恋

四、田园诗

王维 陶渊明 五、战争类

1.描写战争的残酷 2.思乡 3.边塞风光 4.战争 对峙:

对国土大量沦陷的痛心和对敌人(答题时具体一下,比如说金人)的痛恨 对祖国的忠诚

希望为祖国建功立业、收复失地 对苟且偷安的求和行径的不齿与失望 灭亡:

亡国之恨,非常痛苦、遗憾 对故国的忠诚

希望为故国建功立业

注意:恨,在古汉语中绝不是表示我恨你,而是痛苦、伤心、遗憾 六、抒情类

1.伤春悲秋 2.孤寂愁闷 3.仕途失意 4.旷达乐观

以上四科类情感,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反面情感,如仕途失意,相对的有积极入世、与民同乐(百姓日子好、百姓丰收了)

注意:伤春悲秋,因为是两个词,所以不能同时出现,一首诗不可能表达两个季节的情感。

要搞清楚伤春会有一个情绪变化的过程,春天分成不同阶段——早春、仲春、暮春。早春和仲春的时候,春天非常漂亮,人们比较喜欢春天(爱春);一到清明节,发现春天快过去了,要离开了,所以会感觉可惜(惜春);等到小浑天真的过去了,那就是伤

春。(惜春有时候可以写,有时候可以不写,但从爱到伤这个过程,必须完整呈现,否则会丢分。比如会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怎样的情感变化过程。重点在过程)同理,秋天也是一样(初秋、仲秋、晚秋)(凄凉和愁绪) 暮春以清明为标志

一首诗中,在诗的整体感情下,每一句可以有更细分的情感。 七、象征类

代表人物:

屈原

主要情感:

1.品行高洁

2.遭到小人的排挤,有才能的施展 3.痛苦、伤心、失望

屈原的每一首诗,表达的就是君子品行高洁,但是遭到了小人的排挤,才能不得施展。他就想表达对小人的那种痛恨。

“咏”字开头,题目本身就是植物或动物 八、正常的情感

喜怒哀

一、雄浑壮阔

代表人物: 李白 主要用于: 写景 二、豪放旷达

代表人物: 苏轼

注意:旷达乐观是指情感

豪放旷达是指风格

三、沉郁顿挫

代表人物:杜甫、顾炎武、闻一多

特点:官职小,人微言轻;看到百姓疾苦,关注底层生活,但无能为力

判断标准:时代遭遇严重动荡;个人穷愁困苦;感情博大深厚;手法含蓄蕴藉 四、慷慨悲壮

代表人物:辛弃疾

特点:有职有位,豪壮;关注国家大事;因为上过战场,才悲壮 注意:同情百姓疾苦,是沉郁;改变这个现实,是慷慨。 分析李白作品时,要注意李白有可能具有三个人的特点——屈原、苏轼、陶渊明。(P121)

古诗文写作手法

“表”字开头,“法”结尾,如:表现手法、写法、方法、表达技巧、表达特色、表现特色 手法细分

1.表达技巧

对比、托物言志(象征)、借景抒情、王维专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2.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夸张、借代、对偶 3.表达方式

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 描写(白描、细描)

注意:借景抒情属于间接抒情

白描,主要由名次组成;细描,有动词的使用,所以又叫动作描写。

手法辨析

一、白描:寥寥几笔,勾勒形象,如版画一样,突出线条的勾勒。如《归园田居》

渲染:反复;叠字。如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苒苒物华休” 二、借景抒情:有景有情

情景交融:有景没情 直抒胸臆:没景只有情 什么是情:来自人的,主观的。看诗句中每一个字是否都是写景(不含虚词、连词),有没有主观的。如“羌笛何须怨杨柳”中“何须”是主观的人所具有的,因此是情感。

三、比喻:“是”——暗喻;“像”——明喻。没有比喻词,就是比拟 四、借代:注意诗词中表示颜色的词,如“绿肥红瘦” 五、双关:丝——思,莲子——爱你。如春蚕到死丝方尽 六、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

七、用典:用事——三顾茅庐;化用——化用前人诗句 八、虚实结合:主观想象+客观实景

九、抑扬结合:曲折有致,增强艺术感染力

一、主旨题: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二、炼字题:诗歌中哪个字用得好?找出并分析。

三、内容题:非要翻译或者要结合诗歌内容才能做出来的题。本质就是要大家结合文句翻译作答的题。

如: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你需要总体介绍一下,诗人在诗歌中干了哪些事,通过这件事你看出他的什么形象)

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诗人说的东西是什么?怎么样?是人说的东西有什么特点? 诗人说的什么东西在文章中提到了哪些方面? 四、鉴赏题:作用、风格。

如:这首诗某个诗句有什么样的作用?这个句子有什么作用?这首诗有什么样的风格?

答题结构

答案基本组成部分 A. 诗句的翻译。

B. 明确这首诗是否用了什么样的风格或手法。如果用了,要表明所使用的风格或手法。

C. 这个诗句或整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也就是主旨或情感。 是什么+写什么+怎么样+为什么 即:(手法)+(语境意)+(表达效果)+(表达作用)

表达作用=内容上+结构上:意境、情感主旨、主要内容(从题目中来) 题型示例

一、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情感。 翻译诗句+表达情感(A+C)

这首诗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写出了什么内容(翻译一下诗句),从而表达了……(A+B)

二、炼字题一般是就动词提问。动词也就是动作描写,又叫细描 手法及作用+翻译+情感(B+A+C) 三、风格对比

如果分析中涉及了两个人的风格对比,那就不能仅仅说其中一个怎么样,二同时要指出他与另一个人的哪首诗歌中的哪样一种境界和风格基本上是一致的。(P115)

四、意象、意境题

意象+意境+定性(A+C)

①通过XX、XX、XX、XX、XX等意象,②描绘了XXXX(四字词语)的③XXXX图。

1.如何定性:

A、与景物特点有关。如:田园风光、边塞、隐居闲适 B、与时节有关。如:暮春、晚秋。 2.如何积累与意境有关的四字词语:

大:边塞、江河湖海等。雄伟、浩瀚、壮阔、壮丽、慷慨、悲壮

篇五:古诗常见内容作答

古诗内容作答

最常见

政治失意\送别抒怀\家国破灭的忧伤\思乡怀人

一、常用形容词

景:幽静、空寂、萧瑟

人:孤傲、清高、洒脱、淡泊

A、孤独失意:无可遣怀、寂寥伤感、孤寂怅惘、愤慨无奈、知音难觅、怀才不遇、怅然若失(情感)惆怅、悲哀、痛苦、伤感、郁闷 B、感慨国事: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壮志难酬、无路请缨、不在其位不得其用、投笔从戎、建功卫国、历经荣华、渐趋淡泊、不趋附众人、心迹难明

二、常见情感

1、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讥讽时事)

2、对安静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向往,静穆自守,轻舒飘逸(归隐田园) 3、依依难舍之情,别后相思之苦(送别抒怀诗)

4、行役艰难,漂泊辛苦,对家乡亲人、国都皇帝的思念,以及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漂泊游离,思乡怀旧(羁旅漂泊)

5、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朝代更迭的感慨(感时伤乱) 6、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境遇,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

7、表露了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8、表达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空寂落寞之感,对世态炎凉的慨叹 9、表达出物是人非的惆怅,沧海桑田的感慨,追慕前贤建功立业的信心,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怆 10、英雄无觅的沧桑孤独悲切之感

11、以貌似闲适的生活,表现出一种英雄壮志难酬的酸楚愤恨之情 12、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安的凄楚伤感之情

13、对岁月易逝,年华易老的感叹虚掷韶光、青春易逝(伤春悲秋惜时)

14、对…..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谴责(讥讽时事)

三、诗歌分类思想内容:

1、送别抒怀:依依难舍之情,别后相思之苦

2、羁旅思乡:行役艰难,漂泊辛苦,对家乡亲人、国都皇帝的思念,以及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漂泊游离,思乡怀旧

3、思妇闺情:A、孤独寂寞,相思的悲苦 B、感叹时光易逝

C、关心对方安危,痛恨战争的残酷

4、山水田园: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和平生活的向往

5、怀古咏史:A、表达出物是人非的惆怅,沧海桑田的感慨,追慕

前贤建功立业的信心,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怆

B、借古讽今,劝谏批评当今统治者 C、对历史事件的评论

6、咏物立志:描写客观事物,表现其特征,借以抒情

(一般以物自喻,表现的多是怀才不遇/漂泊无依,写情感)

7、边塞征战:A、表现从军戍边,杀敌报国的意志,斗志昂扬,坚 定必胜的豪迈

B、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精神,抒发

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希望安边定远的思想

C、描写战士亲人的相互思念,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

穷兵 武的统治者

8、抑郁失意:才华不能施展,抱负不能实现,或有爱国情怀得不到 重用

9、民生疾苦:主要表现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10、伤春悲秋:对岁月易逝,年华易老的感叹,对时光流逝的惆怅

四、语言风格:

豪迈雄奇:表现积极向上的感情

沉郁顿挫:悲壮慷慨、感时伤乱、忧国忧民、雄才不得施展《登幽州台歌》 朴素自然:读得懂 婉约细腻:婉约派 含蓄委婉:最难懂

清新明丽:描摹大自然,没有具体强烈的情感

全诗写…..(景) 融入作者……(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