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年味,麻花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7:15:14 字数作文
年味,麻花字数作文

篇一:年味儿

年味儿

看着手中的报纸,我的思绪却不知飘在何方。小时候,没有电视机,媒体也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每当春节将要来临的时候我们不是从日历上得到的消息,也不是从广播上听到的,而是用鼻子“闻”到的,那就是炸麻花的香味儿,那时候我们单纯的认为这就是“年的味道”。一般在除夕的前一周,父母亲戚们就在家里开始忙碌了,烧水的烧水,和面的和面,完了就是母亲婶婶们一起坐在农村的大炕上搓麻花,我们则在旁边认真的看着,手指粗的面条在母亲手里仿佛活了似的,三下两下就编成一个漂亮的麻花。而父亲在厨房里炸麻花,白白的麻花被父亲轻轻的放进沸腾的油锅里渐渐的变黄,最后变成了深黄色,这个时候就快出锅了,父亲用筷子将炸熟的麻花放在一个大托盘里,我们急不可耐的围了上去,用手指不停的碰触着麻花,看看是否凉了下来,有时实在等不及了,趁父亲不注意的时候悄悄用舌头添了一下,结果舌头被烫起了一个大水泡,真是为嘴伤心啊!此时,整个小村庄都弥漫着浓浓的香味儿,炊烟袅袅,仿佛整个仙境一般。时光就像村边的那条小溪缓缓的流逝而去,不知不觉我们长大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每当电视机里传来新年即将到来等等拜年的广告时。才知道,哦,明天是小年了啊,猛然惊醒,很久很久没有闻到年的气息了 。

篇二:年俗文化之北方麻花调查报告

年俗文化之北方麻花调查报告

王瑜瑜

一、前言

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各式各样,尽显地方特色。由于地理、历史等因素,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年俗表现大相径庭,相比南方的年糕、年粽、杀年猪等传统习俗,北方的麻花在显示出对传统习俗的传承的共同特性的同时,也彰显了独特的年味十足的新年气氛。

二、调查背景

炸麻花是晋南的一种传统食品,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要炸几十斤的麻花,一直存放到年后,按风俗每人都要吃一点,也是祈求全家来年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搓麻花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合”,这扭在一起的麻花就寓意着过年家家户户都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刚出锅金灿灿的麻花,好像是秋天丰硕的果实一样,寄托了老百姓五谷丰登的喜悦心情。

三、调查主题

做麻花的过程及渗透的民风民俗、各地方特色麻花、麻花礼俗、麻花经济

四、调查目的

麻花是北方过年必不可少的美食,分工制作过程和食用渗透着人民生活的和睦与劳动创造生活的幸福。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麻花逐渐进入市场,发展为富有特色的经济元素,通过此次调查,意在传承传统麻花的制作方法,了解年俗麻

花,更好的体验我们中华传统的民风民俗。

五、调查时间、地点、对象、

调查时间:2014年1月20日—2014年2月20日 调查地点:山西省绛县

调查对象:山西绛县人民

六、 调查人员:王瑜瑜

七、调查内容

年味 麻花

(一)炸麻花的过程及体现的民风民俗

一般来说,腊月过了初八就进入了新年的准备阶段,各家各户在这段时间就陆陆续续开始了着手做麻花,使家里初添年味。麻花作为北方特有的食品,只有在新年才能吃到,不仅能同馒头一样作为主食,另外也可以作为人们闲时的休闲小吃。

这就不得不说说麻花的制作过程了,在炸麻花的这一天,家里的女主人会早早起床,做麻花的第一个关键就是和面。首先根据自家估计要炸出来麻花的量在面盆中放入需要的面粉,为了增加麻花的口感,还可以在面中放入洗干净的芝麻,使出锅后麻花香酥。与一般和面不同的是它不是用水和,而是用热了的油,根据盆中的面在锅里加热适量的油,称之为‘熟油”,将熟油趁热倒入面盆中,搅拌均匀,加入鸡蛋,再将盐、碱面化成水倒入其中,使其充分和好。最后将和好的面经过几个回合的揉搓,使其内部结构达到最佳状态,随后将揉好的面切成若干个小块,用油将其表面涂抹均匀,再放回面盆,省面。为之后的搓麻花步骤做

好准备。

做麻花是一项活动,不仅是一个家庭的事,也联系到邻里关系。一般家庭做麻花都会请邻居家的女主人来帮忙,邻居们和睦相处,很乐意来帮忙,搓麻花的案板就有可能不够用,然后向东家借,呈麻花的盘从西家拿来,邻里就像一家人,大家坐在一起,一边搓着麻花一边唠着家常,面条在他们手中轻松的跳跃变成一条条好看的麻花,其乐融融,麻花的最后一个过程就是合,希望全家人像这麻花一样拧成一股绳,团结友爱。

小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也扮演者不可或缺的部分。大人们在家里忙着搓麻花,小孩子就给来帮忙的邻居端茶倒水,还帮忙把大人们搓好的麻花端到油锅前,给大人省去了这些零零散散的事,自己也参与到过年的准备中来,在家里也凸显着自己小主人的身份,担负着小小的责任,享受着参有自己努力的成果。

做麻花的最后一个过程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炸。这时家里男主人的作用就体现了出来,在一个大锅里放入油,加热后,男主人就掌握看油锅、炸麻花的重任,火候与技术直接影响到炸出来麻花的色泽与口味,炸出来的麻花香酥、金黄,男主人是功不可没的。

麻花做好之后,第一步要做的就是:献。要把炸好的麻花盛放在盘子里分别献给祖先、财神、灶神等,让各路神仙保佑一家来年财源滚滚,衣食无忧,全家平平安安。在献过之后,就会把炸好的麻花拿给来帮忙的邻居,以表谢意,整个做麻花的过程渗

透着邻里间的浓浓情意。

(二)各地方特色麻花

1、稷山麻花。

稷山麻花是运城的传统风味小吃,以山西省晋南优质精粉、新疆为生油、山坡白芝麻、两广白沙糖以及天然食盐、鸡蛋、椒叶等为原料,经过十多道生产工序精制而成。

稷山麻花制作精成,用料考究,色泽金黄,圆润透亮,食时酥脆适口,油而不腻,嚼后无渣,百食不厌,风味无穷,长存不回潮,留味一品香。几千年的中华美食文化中,稷山麻花成为中国麻花发源地,是炎黄子孙喜爱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食品。

如今,稷山粮局的邓氏麻花,太原的稷山白丑小麻花、王志勃麻花等在国内21个省市消费者中颇受青睐,在省城太原、首都北京及深圳、乌鲁木齐、大连直至冰岛哈尔滨,包括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老外在内,排起了长队,购买稷山麻花者络绎不绝,成为都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中央、省级平面、网络媒体,不惜版面和时段,集中策划,轮番炒作,使稷山麻花蒙上了一道神秘的面纱。

2、天津麻花

天津麻花有“酥脆香甜、久放不绵”一说,质量好,可久存,且味道佳。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最有名气。它在传统的基础上经过反复探索进行创新,在白条和麻条中间夹一条含有桂花、闵姜、

桃仁、瓜条等多种小料的酥馅,使炸出的麻花酥软香甜与众不同,创造出的什锦夹馅大麻花。

十八街麻花选料精细、制作独特、式样美观、酥脆香甜、久放不绵。主料是精选的上等面粉、花生油和白糖,这一点和全国各地的麻花都一样,但在配料上桂发祥麻花则添加了桂花、青梅等十几种小料,这样调配出来的麻花味道自然别具一格。

大街小巷的食品店,糕点店、副食门市部、小吃店、各大超市食品经营区以及车站、码头、机场到处都有经营天津麻花.特别是桂发祥(十八街)麻花的。天津麻花早已咸了国人馈赠亲友的礼物,年年、月月、日日如此经久不衰,这是天津人的骄傲。

(三)麻花礼俗

1、逢年过节的必须品。过年走亲戚串朋友,麻花在每家每户都可看到,它在寄托着主人对来年的期盼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来客的友好祝福。扭在一起的麻花象征着团结友爱,口感香酥脆甜,为人民所喜爱。

2、送礼。随着麻花技术的提高与麻花市场的发展,麻花逐渐发展成为送礼的首选,除了过年亲戚朋友送礼外,在结婚生小孩的时候也有送麻花的传统,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祝愿。

(四) 麻花经济

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忙于各种事物,由于麻花制作过程的复杂与制作人员需求量大,人们越来越趋向于去买麻花而不是自己做,这就推动了麻花市场的发展,麻花制造商在继承传统

篇三:年味,渐行渐远

年味,渐行渐远

在一些字字珠玑的诗文里,阅读到这样的句子,“滴水穿石。穿石的,不是水,而是时光。”流年似水,滴水穿石!那些时光打造成柔软的彩缎,素锦流年里不急不缓地行走着,如树桩上的年轮,逝去的是岁月,留下的是印痕!

窗外,炮竹声声,渐行渐远的日子里,年味由浓变淡,从年少时的渴望,到中年时的淡然,或许改变的不是年味,而是心境!时光里行走的年味,是掺和了亲情的,万家灯火,回家过年,那是亲情的呼唤!沿着记忆的踊路,用一些怀旧的思绪,追寻时光里的年味!

童年时,年味是春节穿的新衣服,年味是大人发的压岁钱,年味是鞭炮声声响,年味是和小伙伴初一早起的约定,年味是用压岁钱买来零食的兴奋,年味是全家人聚在一起的大宴!童年的年味浓厚纯真,那样的感觉似乎是隔得太远,已成为模糊的记忆!站在时光的门槛外,再也走不回那些遥远的岁月,只有怀想,怀念,怀思!

少年时,年味是母亲忙忙碌碌的身影!年味在母亲的辛勤里幸福着,甜蜜着,如今,嗅着渐行渐远的年味,更多的是一份怀念和追忆!

“腊八祭灶,小年来到。”喝了腊八粥,不知不觉就到腊月二十三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祭灶这一天,母亲用高梁杆扎一只马,给灶王爷当坐骑回天庭的,母亲扎的马栩栩如生,各个部位比例协调,马尾还是有一些卷曲的,邻居也会让母亲多扎一只马给她的!这一天还要吃祭灶糖,那种糖差不多都要把牙粘下来的,是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粘了灶王爷的嘴,他就不能乱说话了。

一进腊月,母亲就开始操持过年的白面!那时,都是用自家地里生产的麦子,磨了面来用的。母亲会找一个睛天,把麦子用水淘了,再用干净的布擦了水份,然后晒干装进袋子,用车子拉去磨了面!一般到了腊月二十左右,打扫完厨房的卫生,母亲就会开始准备过年的馍馍了,做豆沙包、包子,还有花糕!因为过年做的馍多,母亲天不亮就要起来,煮熟了红豆和地瓜,再把它们用木榔头捣碎了,加了糖,拌成豆沙馅!菜包子一般是用红萝卜做馅的,还可以包一些肉馅的。过春节还要做枣花糕,用大红枣作点缀,做成花朵的形状。那个时候,总是喜欢把花糕里的枣取下来吃的。“这种枣花糕在家乡还有一个风俗,过年时当娘的给姑娘专门做的一种食品,也就是初二回娘家时,给闺女带回家的礼物。枣花糕的寓意很简单,当娘的就是希望自己的闺女在新的一年里长得像花儿一样越来越年轻越来越漂亮,工作和生活红红火火。”

忙完了过年的馍,接着就要煮肉了。小时候就喜欢吃煮的骨头肉,那时,我是负责取下骨头上的肉的,常常一边取着一连吃着,肉也取下来了,也差不多吃饱了。后来,总是怀念那时的肉味,别的时间吃到的肉总没有过年的香!煮了肉,母亲就要酥肉、炸丸子了,通常是父亲烧大锅的,他们只会让我做些跑跑掂掂的事情。有时,母亲还会做肉丸子,我都会在旁边看着她做,也可以吃到好吃的丸

子。做好这些吃的东西,母亲会让我给城里的姐姐送去一些,姐姐是不会做这些的。母亲的心牵挂着儿女,在身边的儿子也好,不在身边的女儿也好!直到我结了婚,母亲也是早早的忙好这些,让我吃了年馍和酥肉才回婆家的,她总是这样细心的疼爱着我们。

母亲做好了这些事,最后是要包水饺的。用肉馅的包了水饺,在除夕中午的时候吃,素馅的包了放到初一早上吃的,也祈愿一年素心清静,平安吉祥!在家乡还有一个习俗,除夕夜里在院子里撒芝麻杆,在房门外及大门内放拦门棍的习俗,也有驱邪避灾的寓意吧。

直到年味在母亲的黑白相片里静止,我不再渴盼过年,不再喜欢任何和团圆有关的节日,我的人生词典里再也找不到团圆这个词。慈祥的容颜搁浅在一页相纸里,再见时,总是冰冷的相框,再也触摸不到温度!回娘家走亲戚时,总还是忍不住静静的凝视着母亲的遗像,泪在心里滴落,不让它流下来。年,有时已是一个忧伤的字眼,最亲的人已远离,那些幸福的年味也被剥落在时光的隧道里!

回家过年,婚后,婆家就是过年回的那个家!年前,一放了年假,就匆匆地收拾了衣物,把一肩的长发编成简单的麻花辫,穿上厚厚的羽绒服,和爱人、儿子回婆家过年。或许是这几年家里有了暖气,就怕了农村婆家的冷,每年也总是会因为在婆家住的天数长短,和爱人有争议。所以,内心对过年是心存抵触的。

既来之,则安之吧。有时会把这几天的小住当作一个战争,一个和寒冷、灰尘的战争。婆家是要烧那种大锅的,拉风箱、烧柴的大锅,感觉自己都成了蓬头垢面的农妇,满面的烟火熏了容颜,也许这才是真正的烟火生活。还好,这只是一年中为数不多的日子,如果每天面对这样的生活,我是不是也会像那些田间农作的女子,面朝黄土背向天,沧桑了岁月?我是农民的女儿,也是农民的儿媳,只是我却从未在田间劳作过,那些泥土带给我的只是远望,远望父辈们辛勤的背影!如今,我在城市的某个地方,用我的方式生活着,感恩着!小小的城市离老家不远,隔两、三周的时间就回家看看,感受自然的风,还有泥土里生长的气息!

婆婆是一个善良的老人,也是有着中国传统思想的人,她信奉着天地有神,过年是要烧香拜神的。正月初一凌晨5点,我们就早早的起床,婆婆是要给家里的天地诸神上了供品的,再点上高香,虔诚地磕头,请神保佑一家平安。对这些习俗不懂,也就一直悄悄的不说话,只管帮忙拿一些东西。

每年春节起来,婆婆都要忙活一个多小时才放了鞭炮,吃到水饺的。老人家愿意这样操持,我们也只有乐意陪她忙活了。吃过饭,就要去近门的邻居家拜年了。转一圈回来,也走得暖暖和和的。春节中午,一家人要在一起吃饭的,家里的小孩子越长越大,饭桌也变小了许多。年味里多了一些热闹的气息,还多了婆婆的叮咛。不习惯农村的冷,婆婆说,早上不用起早,做好了饭再起就行。一年中在婆家住的时间也就这几天,所以也会尽力做一些能做的事,脏一点累一点也无所谓。一个年假在婆家是住了大半时间的,或许是相处的时间总是感觉短暂的,婆婆还总会嫌住的时间太短,不愿意我们太早回城里,让她来城里住几天,她会说,家里这么多年货,还有亲戚要来,出不去的。

吃了汤圆,过了正月十五,才算是真正的过完年。正月十五,也叫元宵节,超市里就会叫卖汤圆,“卖汤圆卖汤圆,玄哥的汤圆是圆又圆,一碗汤圆满又满,三毛钱呀买一碗 ……”这一天我们会在超市买了汤圆回婆家,晚上喝了汤圆再回来看烟花。常常会感叹烟花的美,稍纵即逝,绚烂地开放,燃烧了自己,美了别人的视线。元宵节这天,广场上还会有猜灯谜,成群结伴的人们来来往往着,似乎还在年的气息里沉醉着。

似水流年里记下一些流水的文字,和年味有关的文字,也许是和心情有关的文字,在我狭小的世界里,在我所生活的鲁西南小城里,一年一年就这样度过。或许年年如此,风景相似,或许是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让昔日浓浓的年味淡了许多,年味更多的是一种亲情的向往,向往着家的温馨,向往着生命的源泉所在,年,家,亲人,渐行渐远的年味,过滤了许多物质的元素,却沉淀了亲情,给生活的奔波找一个温暖的借口,那就是回家过年,常回家看看!

篇四:记忆中的年味

记忆中的年味

“ 小孩小孩你别哭, 过了腊八就杀猪,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盼望着,盼望着,新年的到来。

腊月里,杀过年猪是件兴奋的事,早早就定好了日子,然后请一个手艺过硬的杀猪匠,通知了亲朋好友。在院坝里挖好了土灶,把最好的柴火添加在灶膛里。滚烫的沸水在大锅里翻腾着,院子里浓烟滚滚,热气腾腾。大肥猪震耳的嘶叫声夹随着灶膛里的干柴“噼里啪啦”的爆破声在村子上空蔓延着,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笑容,洋溢着幸福!是的,在风雨烈日中辛苦劳作了一年,猪肥厚的膘身无疑是对勤劳者的见证和肯定。主人在猪身上挑些最好的肉招待亲朋好友,血旺汤在桌子上散发着滚烫的热气,高粱酒已经斟满,亲朋好友满座一堂,划拳猜子,谈笑畅饮,酒喝干了再斟满,一杯接一杯,喝得脸上红霞飞!送走了亲戚,把剩下的肉腌制起来,再斩碎些肉,拌上佐料,灌好了香肠,等待着新年的来临。

这已经拉开了新年的序幕。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也是祭灶的日子。早已去镇里买好了祭品,再烙点糯米粑。等待吃完晚饭,把锅灶洗刷得干干净净,脸手洗漱净毕,填好祭灶文疏。把祭品放在灶台上,点一对烛,三根香,烧点冥纸,虔诚的祈祷,愿灶王菩萨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多言世人好,莫言世人恶!不揭世人短,且扬世人长。多叫世人乐,少叫世人伤。保佑全家老幼平平安安,无病无灾!我们那里祭灶也叫钻灶,是家中最幼的孩子钻灶,以前年幼,大人们

总是捉弄我们说,钻灶那天要从灶孔里钻进去,再从烟囱里爬出来,我们信以为真,果真朝灶膛里伸出小脑袋,粘得一脸黢黑的锅灰,活像那时公社礼堂唱川戏的丑角,惹得大人们哈哈大笑。晚上,灶台上丰盛的祭品引诱得我们无法入睡,一夜辗转反侧,心里都在思恋着灶头那份祭品,只盼望着天快亮,让馋了一晚上的嘴尽快咀嚼到香甜可口的味道。

接下来是打“阳尘”的日子,打阳尘必须翻阅一下黄历书,挑一个干净的吉日,然后去竹林里砍一根细长的竹竿,利用上面的竹叶捆绑成简易的扫帚,细心的拂去挂在墙上的蜘蛛网和灰尘,还要爬上屋顶,把积聚在烟囱里的灰尘清理干净,梳理畅通,让来年灶膛的火更加旺盛的燃烧!一家大小忙的不亦乐乎,把门窗,家具,器皿都擦得锃亮!除了打扫屋里,积聚在阳沟里的淤泥也要用锄头梳理透彻!其实在我们擦拭环境装饰外表的时候,我们更要洗涤我们的内心,我们要把我们的贪恋、邪欲、杀生、妄语等念头也通通洗涤掉,让我们的内心更加的纯净!这样运气也将随你而至。

新年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了,漂泊的游子已经陆续从千里迢迢的异乡赶回到了家乡!赶集的人更多了,小镇热闹起来了,更加的喧哗了,背着采集的年货拥挤在攒动的人头里。烟一定要买条好烟,酒也是上等高粱酒,鞭炮要最响的,小孩子的零食也准备了,新衣服也做好了,一切准备就绪了,只等着,盼望着新年的到来!

今天就是除夕了,岁末了。大人们早早的起了床,抓出关在笼子里的公鸡,把菜刀磨得更加的锋利。除夕杀鸡也是要讲究吉利的!不能补刀,一刀见血是最吉利的。鲜红的鸡血滴在小碗里,滴在用来祭祀的冥纸上。锅里的蒸笼冒着热气,从瓦缝中挤了出去,把空气都搅香了,灶旁的风箱“呼呼”的送着气,菜肴在铁锅里打着滚,案板上的腊肉骨头被刀斩得啪啪作响,院子里到处洋溢着清香!这是盼望已久的味道,是妈妈的味道!更是那份吉祥的年味!除夕的祭品已经摆在桌上,把酒斟在杯里,庄严的点燃香烛钱纸,然后把挂在院子里树枝上的鞭炮点燃,鞭炮一连惯“噼里啪啦”的爆破开来,有一气呵成的气势!绯红的纸屑如风下的腊梅满天飞舞!声声不断蔓延在村子上空。炮竹声把晦气驱散,迎接吉祥的新年!一家人肃穆的站在神龛之下,给阴间的列祖列宗虔诚的磕几个响头,祈求保佑一家的平安富贵!保佑孩子学业进步!保佑老人健康长寿!祭祀完毕,恭敬的把酒洒在冥纸上,火苗“滋滋”在屋子里向上窜动着,纸烧尽了,用干净的簸箕盛装起来,洒在清洁的土里。

是的,该是吃团年饭的时候了,一家大小团团圆圆的坐满一桌。一年到头最丰盛的菜肴摆满了桌子,碗里倒满了最好的酒!团年饭当然少不了鱼,寄托着父辈们的希望,希望年年有余,有头有尾!吃团年饭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吃饱了不能说不吃了,筷子也不要掉在地上,如果小孩不小心打碎了碗。大人们赶忙会说“岁岁平安”!尽情的吃吧喝吧。团年饭要吃得久,慢慢的吃,有的是时间。新年里,就只剩下吃了。饭吃完了,该感谢一下为我们创造财富的果树了,舀一些汤

饭,用刀在树干上砍一刀口子,这是给果树喂年饭,“喂点饭,结一担,喂点汤,结满仓!”

我们踮着脚把红红春联贴在门框上,大红灯笼也挂上了,水缸里的水也担满了,院子里打扫干净了。泡好的糯米已经舀在研磨里,如家门前那条小河在磨盘里蜿蜒流淌着,像乳汁般一滴一滴的落在口袋里,慢慢的凝结了,白得如积雪!除夕之夜,万家灯火,黑白电视里的联欢晚会载歌载舞!有句老话,三十晚上洗洗脚,到处赶得早。所以除夕晚上的脚越洗得干净越好,会在来年交上好运,赶上口福。据说哪家吃肉你也能碰上。肉是那个时代的奢饰品,所以拼命的把脚丫子洗得更白净!洗去一年来的尘埃,洗去一年来的疲惫,洗去生活中的烦恼,洗去尘俗中的不幸,洗去一切的忧伤!除夕是要守岁的,守岁是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厨房灶膛里火也不要熄灭,放块未燃尽的木炭在灶膛里,让火生生不息,延绵不断!

新年的钟声敲响了,烟花,鞭炮齐鸣!除夕的天空绚丽璀璨,分不清哪里是烟花哪里是星辰了。虔诚的老人在大门前点燃香烛钱纸,叩拜祈求上苍的庇佑,保佑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乡村新年的夜空更加欢腾了,炮竹声声,连绵不断的响到天明。

天刚发白,大人们就早已起了床,勤劳的母亲往锅里参满了水,放下在除夕夜搓得又圆又大的汤圆。初一早上,是有很多禁忌的。为了防止小孩的乱语,大人事先准备好了糖果,放在童言无忌的小孩子

嘴里。糖含在嘴里,只有了甜!新衣服穿在身上,碗里热气腾腾的汤圆放进嘴里,那份糍粘,那份清香,那份甘甜从舌尖一路奔放到胃里,久久不能忘怀!新年的汤圆,象征着团团圆圆,和睦幸福!吃汤圆的个数也要讲究,汤圆象征财富,是元宝,所以一定要吃过四季发财,六六大顺,八八大发,十全十美,吃十二个便是月月发财!

大年初一,新的一年,新的起点!万象更新!吃完早饭,给父母磕头拜了年,得了压岁钱。三三两两约去街上,买了鞭炮放在口袋里。插在牛屎堆上,用香烛远远的点燃,双手捂着耳朵躲的远远的。鞭炮把牛粪震开得像缠绕在围栏上盛开的那朵紫藤花般绽放开来。初春暖暖的阳光洒满院子,映着姑娘的脸蛋儿,系着红头绳的麻花辫在新年的空气中张扬着。看!女孩儿跳起绳,妇女们磕着瓜子儿拉起了家常,男人们在打长牌,老人们啪嗒啪嗒的吸着旱烟……不一会儿,村里耍龙灯的来了,人们围了过来,迅速围成了一个圈。人们随着清脆高昂欢快的唢呐声扭动着腰肢,新年的气氛像烈酒一般的浓烈了,情绪更加高昂了,笑声不断充盈着我们的小村庄……

大年初一这天是不能扫地的,地上的垃圾也是财富,不能扫走。厨房的刀也要藏起来,中午就吃昨天剩下的菜肴。团年时的鸡头鸡爪却留了下来,鸡头是权力的象征,是领路人,是责任者,所以鸡头是要留给老人吃的。鸡爪是抓钱手,所以家里的主力是一定要在新年的第一天吃到的。吃了鸡爪,寄托着全家的希望,希望在新的一年能找更多的钱,创造更多的财富,过上更好的日子!

篇五:拾掇年味

拾掇年味

记忆中的过年是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记忆中的过年是鼓鼓的红包、五彩的烟花震天响的爆竹;记忆中的过年是爸妈操办年货的忙碌身影;记忆中的过年总是恰如其分如其而至的皑皑白雪;记忆中的过年是对辞旧迎新的满满期待??而如今,过年似乎只成了孩童时代的幸福回忆。年夜饭热闹的不是家而是酒店,我们普遍感觉到年味儿淡了,兴趣儿没了。再不回忆就真的忘了,让我们重拾那些被遗忘的时光,打捞起那些记忆中的年味儿吧!

【打年糕】

打年糕的习俗在海宁由来已久,特别在农村,每到农历年底,家家户户都会用糯米磨成的粉打成年糕,并作为春节走亲戚的传统礼物。“年糕”,“年高”,预祝着来年更高,因此,年糕成了民间祝福青朋好友年年登高的好口彩 !

记忆中打年糕的人必定是村里力气最大最壮的男人,巧女人们再灶头烧火,把磨好的糯米粉放在蒸笼上蒸,等粉蒸软 ,就放在洗干净的“石臼”里,男人们挥动石榔头,一下一下的打下去。散开的糯米粉在经过无数次的击打后,和成了一团,“年糕”就打好了,然后大人们趁热把一整团年糕扑在竹匾里,慢慢的用手摁,直到年糕被铺成很薄,那么等冷透了就可以切成一小块一小块,浸在水里,可以吃到3月。我们小孩子最愿意围在那里看打年糕,然后好心的叔叔们会掐一小块刚打好的年糕分给我们,并祝福每一个孩子:“吃块“糕头”,明年长得更高!”拿到“糕头”的我们边吃边跳着去玩了。

【贴春联】

记得小时候,年三十早上,妈妈早已用面做好了浆糊,然后喊我们起来贴对联、贴年画,妈妈搬个凳子贴,我们负责看是不是贴歪了,这个时候你总会听见稚嫩的孩童声:“左边一点?不对,再移到上面??”欢快而热闹。哥哥喜欢门神画,一黑脸浓须,一白面虬髯,两个武将看守大门,记得有张飞关羽,也有马超赵云??爸爸会从厨房里喊我们:“福字要倒着贴啊。”故名思义就是“福到”。正厅上方是“开门见喜”,灶头旁是“火烛小心”,米仓面缸是“五粮满仓”,猪圈羊圈是“槽头兴旺”。春联贴好了,整间房子喜气洋洋,万象更新的气氛就有了,年味就更浓了。(六畜兴旺)

【放爆竹】

小时候,最开心的,莫过于跟在大人后面放鞭炮。什么麻雷子,闪光雷??都是只敢远观,不敢近玩焉!唯一能过过瘾的就是一大串长长的呲花吧!而且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自家院子玩不够,还要带出去跟村里的伙伴们比划着。男孩子们把几百响的鞭炮拆散,一个个的放,或者插在沙土里排成圈圈放??全然不顾大人的训斥,一不小心会把小脸炸成麻花脸。更有顽皮的男孩喜欢点燃鞭炮吓唬过路的女小女生,这厢被吓得大哭,那边哄笑着逃之夭夭??

【穿新衣】

对于儿时的我来说,过年还有一件最开心的事就是有新衣穿,我可以臭美下。农村的孩子平时几乎不买新衣,一般都是大的穿不着剩给小的穿,只有过年了才会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新衣,那种兴奋那种骄傲不言而喻!年三十晚上总是在镜子前穿着比划再比划,然后小心翼翼的折好放床头,等着天一亮,就可以穿着新衣跟村子里的伙伴聚集在稻场上,攀比着,羡慕着。在记忆中,我最得意的那年就是妈妈给我做了件缎子的唐装,红色的,漂亮又喜气,呵呵,羡煞好多小伙伴!

【拜年】

于大人来说,过年是一年里开销最大的时节,而于孩子的我,最喜欢走亲戚拜年。因为到一家,就会有红包拿,我们叫“压岁钱”。那个时候大人怕我们花掉,总是跟我们说:“压岁钱拿了要放在枕头底下,那么读书就会读得出了。”所以纯真的我总会把一个个“压岁钱”叠好压在枕头下,等春节一过,如数给父母。现在想想,我那时成绩好,是不是靠的“压岁钱”压的啊?!答案当然是“NO!”

又到一年过年时,剩下的是应付一个个“年会”的疲惫与恐惧,静下来,品一口叫作“苦恋(The pangs of love)”的咖啡,挥之不去的是对岁月的感叹:还是以前过年有味道??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