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热情与冷静的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5:29:24 体裁作文
热情与冷静的作文体裁作文

篇一:冷静的文字

冷静的文字

每逢周末的晚上,全家人围在桌旁,蒸气朦胧着伴随钢琴声升腾起来,茶香弥漫四周,茶叶在水中跳着最纯致的舞蹈。

我们全家都喜欢喝茶,特别是安西铁观音。

一把墨绿色的细碎茶叶被撒入瓷皿里,发出叮当叮当的清脆的响声,成为我记忆中最动听的乐曲,如同用水杯敲出的音符。等到开水沸腾时,烟雾飘浮在空中形成一到屏障,像是山水画中的“山朦胧,水朦胧,雾朦胧”之景。细水长流,倒入杯中。茶叶宛如浑然天成的仙子,舞动在旋转的水流中。第一泡就是最淡、最清的那壶茶被倒入瓷杯,满屋飘动着茶韵、茶香。

我不喜欢广告里吹得神通广大的“茶研工坊”,因为对茶的热爱也就买了一瓶,却发现没有了茶韵,闻不到茶香。扑鼻而来的是草药和花的怪味,从此就再也没有喝过它。

同一把茶叶,泡的次数越多,茶就变得越苦涩。我喜欢刚泡的茶,喜欢用舌尖去触碰它淡淡的香味,查上便惊起了波纹,倒影晃成一片,然后渐渐模糊起来。大人则更喜欢泡过很多遍的茶叶,泡出的茶有浅绿色转为浅黄色最后又变成黄褐色,就像年龄的增长,有岁月沉淀的苦味。他们也年轻过,只是岁月荡漾起波澜,慢慢地衰老。

熬夜的时候,疲惫的时候,我总是走到茶几前,轻轻倒上一瓷杯的茶,而不是电影小说里的咖啡。于是,冷静的文字出现在冷静的笔下。

咖啡会让人写出热情洋溢的词句,因为它含有兴奋剂。茶确实也有提神的作用,但望着光洁的瓷杯里的茶影,一饮而尽,脑海只剩微波轻荡,像黄山的太平湖,湖如其名,恬静如另一个世界。

我只是听说过碧螺春,绿茶中的一种,但想象中的它,一定是绿得诱人,如罂粟花的诱惑。也许这个比喻不太恰当,但在我的感觉里,它一定不如家里的清茶,多了绿意,却少了几分温暖。那种熟悉的感觉,只有在瓷杯中,在茶影,茶韵,茶香中找到,也许,在我的文字里也有它的影子。

舌尖忽然感觉到了一种涩味,像我只试过一次的苦丁茶的味道。茶香又在空气中散发开来,轻轻一吹杯中的茶影,时光轻晃,留下一缕茶香。我又回到自己的文字中,忽然发现了茶的影子。

篇二:2015届高三语文材料作文——喧闹与安静

2015届高三语文材料作文——“喧闹与安静”作文指导

【题目再现】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70分)

我发现,世界越来越喧闹,而我的日子越来越安静了。我喜欢过安静的日子。(周国平)

我想社会生活本来就是喧嚣的,或者说喧嚣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喧嚣这种现象,也不完全是负面的。(莫言)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解读】第一段材料是周国平的话语,意思是,在这喧嚣的社会中,他选择安静的生活方式,安静地写作,安静地思考,不受外界的喧嚣干扰或诱惑,守得住自己的内心。

第二段是莫言在2014年南国书香节上演讲的观点摘录。意思是,这是一个喧嚣的时代,生于斯,长于斯,谁人都不能避免直面喧嚣。如何看待这个喧嚣的时代,如何应对这个喧嚣的社会,值得每一个人认真思考。 材料中的关键词有两个:“安静”和“喧嚣”。“安静”可理解为“宁静”“安宁”“平静”,“喧嚣”可理解为“喧闹”“热闹”。可以由“安静”和“喧嚣”引申到对现代人生活态度或生存方式的思考。关于“自选角度”,学生可以在“安静”和“喧嚣”两者中任选一个作深入思考,也可以将二者综合起来思考。

【考场优秀作文】 在喧嚣汇总寻求“静”土

周国平渴望过安静的日子,莫言却认为生活本应是喧闹的。而我以为,作为个体应沉静下来,社会则应在喧闹中发展。

每个人,只有静下心来才有可能作出一番成就。梅贻琦曾说:“人生不能离群,而自修不能无独。”只有摒弃浮躁的心灵,才能深刻地剖析自己的内心,专注于学术上的思考,从而有所作为。余秋雨在文革期间躲进僻静无人的藏书阁中,苦心经营文化典籍,最终著称了《文化苦旅》一书;季羡林请求摘掉“三顶桂冠”,潜心钻研国学,而成为一代大家。在安静的日子中,他们与文学进行着心贴心的交流,由此才能领悟其中的真谛,而非停留在表面。无视外界的喧闹,无论是褒是贬,静下心来,成就自己。

然而社会往往是在一片喧闹声中发展的。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在人才荟萃的稷下学宫中总能传来激烈的辩论声,在这种热闹的氛围中,最终推动了文化的大繁荣;19世纪的欧洲,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机器的轰鸣声响彻云霄,人类科技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真正安静如桃花源般的世界虽宁静和谐,但“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只有在思想的交锋与碰撞中,在技术的革新与相互促进中,社会才能向前发展。

但如何在喧闹的社会中寻求安静的自我呢?陶渊明告诉我们:“心远地自偏。”我们每个人生活的社会本无不同,只是心态上的差异罢了。有人有了一些小小的发现,便迫不及待的到处炫耀;有人对问题刨根问底,只求探寻其本质的原因。面对高速发展的社会,科技的进步日新月异,难免会造成人心浮躁的情况,但若我们能够摆正心态,能够窝在角落中静静地品味一杯香茗,阅读完一本好书,或许与自己灵魂对话的日子就不遥远了。

但反观当下,所谓的“专家”、“教授”层出不穷,网友也不禁调侃:让我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人心过于浮躁,最终让个人也无法沉静,而那些名噪一时的专家也不过是昙花一现罢了。

学会在喧嚣中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静”土,从而推动社会在繁荣与喧嚣中发展吧。

喧嚣与安静

自古以来,喧嚣和安静都被放在一个对立的位置之上,文人墨客间关于二者的讨论不免引发现代人对喧嚣和安静的思考。我认为,这两者不应是矛盾的,而是可以共存的。

喧嚣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常态,这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因为有了人们处事的行为方式不同,所以有了喧嚣;因为有了人们思想的迸发与碰撞,所以有了喧嚣。也因为有了喧嚣,人们有了发展自己更完善人格的机会。当今社会从不缺乏笔锋犀利的时评家,他们对同一件事情的观点可以截然不同,于是引发了大众的热议和思考,亦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的思想系统都获得了重建的砖头,以此构建自己更坚固的思想体系。在人处于安静的状态时,他可以自由地思考却难以得到思想火花的碰撞,这只可以从喧嚣中得到。有了喧嚣的生活形态,才有了人与人间的密切交往,才促进了人们的自我更新。

然而,超出负荷的喧嚣只能带来人心的浮躁,喧嚣的生活里每个人都应拥有属于自己的安静一隅。在人们的喧嚣中,摘得奥运金牌的孙杨因心生浮躁而飞驰于道路,刚刚出道便倍受赞赏的柯震东迷失自我沉溺毒品做出了最不好的示范。如我们终日沉浸在喧嚣中乐不思蜀,便会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深知这个道理,厌倦了官场的陶渊明如所有隐士一般归隐深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德国的一家名为“慢时光”的特色咖啡店也会为客人提供免费的茶点,只以客人逗留在店中的时间收费,旨在为客人提供安静的一隅,他因其远离繁忙都市的喧闹而备受青睐,

吸引了当地以及国外的游客。喧嚣中的我们无不需要在安静中懂得人生的真谛。

喧嚣是品味过安静后对人生的依然热爱,安静是喧嚣过后对人生的释然,首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表示在知道获奖的消息后,兴奋不已,这实在是一份对中国人来说特别的荣耀。接连不断的采访纷至沓来,“莫言”这一名字亦在中国乃至外国传播更广。然而,莫言也说,他最希望的是在获奖之后,仍能过上从前的生活。从前的生活安静,不受打扰。喧嚣亦好,安静也罢,二者兼有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

喧嚣让人对生命充满热爱,安静让人感受生命的独特与自在,喧嚣而又安静的人生教会我们理性而又快乐地生活。

不舍喧嚣 亦可求静

在尘世喧嚣中,听听闲言碎语,与人打打闹闹,求的是一种生活的趣味,驱走寂寞。在喧嚣外静静独立,倾听自然之音,求的是一种心灵的宁静平和,驱赶烦躁。而生活,本不该只有其中之一,不舍喧嚣,我们亦可求静。

莫言说“社会生活本来就是喧嚣的。喧嚣这种现象,也不完全是负面的。”可不是吗?人生来为群体动物,终归属于人群,有人群之处便注定有喧嚣,然喧嚣使我们不再孤独,给生活添上几笔明丽。想想过年时的花市,花香阵阵,人影重重。天气还透着凉,人们穿着薄袄,挤在一块儿,几乎可以感到从挨着的陌生人身上传来的体温,但每个人都是笑着的,赏花的笑声,赏月的笑声,还有祝福的笑声,笑声朗朗,一片喧闹,却也这样温馨,仿佛这一大群人都是一大家子。过年过节的韵味实在只有在这一片喧嚣之中才足够透出热闹的气息,这是一片美妙的喧嚣,我们生活于其中,把它当成生活的一部分,便越发离不开。

喧嚣要带着求趣味,求温暖的心去细细体味,才能感到它的重要,然而也不可一直待着,需要我们懂得适时适当给心灵一片宁静,在喧嚣过后,带走烦躁。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即便身处热闹之地,依然能感到心灵宁静,达到这样的境界,固然与自身修养有着密切关系,但更重要的是把心移出人群,稍稍安置于大自然之中。这让我想起一篇“听雨”的文章,诗人在闹市的房子之中准备写作,雨却落了下来,外面很吵,有人的喧闹声,但诗人的心却渐渐静下来,听着雨声,滴滴答答,恍若大珠小珠落玉盘一般打落在窗上、屋顶上,竟分外清脆悦耳,好听的紧。那雨声其实已悄悄落于诗人心头,让他仿佛置身于自然母亲的怀抱之中,心灵也便宁静了。当心神放松时,拥抱自然,让我们能够在喧嚣中透出一口气,这便是于闹中求静的良方了。

当心有自然,而身在人境,生活最适宜悠然的样子也便不过如此罢了。我们不舍喧嚣,是懂得品尝其中之趣,而求静,其实也简单,把心放大,置于蓝天白云,置于花花草草中,不就够了吗。

闭目独静,开牗同喧

周国平说:“世界越来越喧闹,而我的日子越来越安静了。”在尘嚣渐上的世界里,每个如他一般的思考者都渴盼一个安静的角落。安静,是一种思考的自由,理应存在。而安静并非沉默,守静的人更应有睁开双眼、走出静室、与人同喧的襟怀。

在交流途径如此广泛的当今,我们愈发难以守住宁静的空间,却愈发渴望守住。安静带来干净,带来别无他物、独我一人的空间。梭罗筑舍湖畔,舍弃雅典执政官身份带来的喧嚣,守住了一片安静的空间,一颗平静的心;阮籍吟咏溪畔,啸歌山林,同样是为了无人打扰、自得其乐的自由,为了乱世中一点清静。守静,也为守独,守住一片心灵的净土。

也唯有安静的、避开纷纶乱象的世界中,我们才有独立思考的余地。“致虚极,守静笃”,灵感无不来自沉静无言的世界中,但我们通常在喧嚣中迷失了自己,凌乱了本心,世上不缺释迦牟尼,不缺七天七夜,缺的是一棵菩提树,一片杳无人迹的静土、净土。

没有不受打扰的独立思考,何来灼见真知,何来冷静的社会氛围?静水如镜,锦鲤中游;乱潮拍岸,退去一空。日本的安静,酝酿出独到的思考,精雅的风俗。中国闹是闹了,看似百家争鸣,细看却珠玉寥寥,大多不过博采之言、附会之辞。安静,不仅让个人凝思昭达,更让社会拥有思考之风。

然而,守心不等于离群,安静非同于沉默。熊培云认为,要在喧闹中拥有独立思考,以独立思想融入群体,闭户自专,充其量不过何晏;开牗同喧,与人论道,才能成就王阳明。同样,将自己封闭于静乐的世界,于己无益,于人无益。经世致用,知行合一,才能使自己日臻完满,使社会渐趋和谐。苏格拉底在闹市中讨论,孔子在杏坛上与人宣讲,四皓入朝,谢安出山,岂非融于喧闹的襟怀?若在ISIS横行、地沟油当道,外患不绝、内忧未止的今天,我们仍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做个“希夷先生”,于己何益,于世何益?

闭上眼,我们应守住内心的安静,拥抱灵魂的和乐,应在无扰无涉的世界中,宁静昭达。推开窗,我们更应走向社会,走向现实,在完善自我之时,同此凉热。如此,方能无愧于天地,最终内安于本心。

【简评】这是一篇一类(上)议论文。开头从所给材料的第一段切入,接下来深入分析“守静”之于对个人和社会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再辩证地分析“安静”与“喧嚣”的关系。文章内容充实,论述层层深入,逻辑严谨,语言表现力强,有文化内涵。不足之处,梭罗的例子用得不够准确,个别语句略显生涩。

在喧闹中听清自己的心跳

如今的世界似乎变得越来越喧闹了。

不论是在现实中还是在网络上,各种各样的声音充斥着我们的耳畔。不论何事一出,总能引来大片的议论,甚嚣尘上。我们不禁要提出疑问:这样一个越来越喧闹的世界,是现在的人心浮躁所造成的吗?

有些人的回答是“是”。于是他们选择对尘世的喧嚣置若罔闻,在纷杂的声音中独善其身,守得一片安静的生活。这样的做法固然值得敬佩。

而我却要对这个问题回答:否。声音繁多,也许并不代表人们都是在瞎喊乱叫。众多的声音,也让我们看到一种大众表达自己观点的热情。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便拥有一种关心和了解这个世界所发生的事情的权利和责任。在这个信息发达的世界,能对获得的信息加以思考并对思考的成果进行表达,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如今微博等社交平台的出现,更是给公众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表达心声的媒介。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总比一片寂静要来得好。在喧闹的微博世界中,虽不乏许多跟风凑热闹的转发和围观,却仍能涌现出大量十分有价值的观点。

这些涌现出的“喧嚣中的精华”其实有一共同点,即他们都具有鲜明、坚定的立场和观点。虽然这些声音的观点各异,有时甚至十分矛盾,以致双方会时而陷入激烈的辩驳,但它们都是观点所持者经过自己的深入思考和判断所得出的,代表了他们自己内心的声音。而我们所期待的“喧闹”,便正是由这样的声音组成的:在排山倒海的议论的洪流中,他们没有迷失自己的方向,随波逐流,而是选择清楚地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站稳脚跟,坚持自己的观点,所以他们显得立场坚定,不易被众人所驳倒,并能以他们的思考与其他思想进行碰撞,产生更多有意义的内容。而这正是我们的社会所需要的。

一个人人闭口不言,人人自危的社会,必然是得不到调整和进步的。有时我们的社会正需要喧闹,需要各种不同声音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历史上,若没有这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喧闹,便没有群臣进谏,没有开明的政治,没有宏大的革命。在今天,若没有这种喧闹,便没有思想的交流和进步。

作为生活在这样一个喧闹的时代里的公民,我们所应做的就是坚持自己的信念,在积极投身于这个蓬勃发展日新月异时代的同时,在喧闹中听清自己的心跳,在思想中感受生命存在的不平凡的意义。

静其心,动其身

有人喜欢清幽安静的生活,静看潮起潮落、云卷云舒。有人喜欢繁华喧嚣的生活,看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静躁如何取舍?王羲之认为:“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的确各人活在各人的静躁之中,无可非议,但我认为最好的生命姿态在于静其心,动其身,即秉着淡定平静的心态,投身于喧嚣的社会之中。

孔子认为士人的最高理想在于: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正心修身等内在修养在前,治国平天下等行动在后。每个人自出生就处于喧嚣的滚滚红尘之中,贵在能够退而静其心。静心之内涵,在于能够沉心静气、苦心钻研,提高自身内在修养。这种静心,是孙膑对兵法的探索,韩愈对诗书精华的汲取,朱熹对文化的钻研,而有别于陶渊明在自我打造的桃花源中的且歌且吟。前者是为动身实践的积累和储蓄,后者只是为了追求个人内心的自由愉悦。

动身,旨在投身喧嚣社会,品察社会百态,这样才能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内化成更深一层的人生体会。就像伟大的诗圣杜甫,深入社会底层,感受民间疾苦,并留下了一篇篇反映残酷现实和人们强烈愿望的不朽诗史。再如鲁迅,体察社会百态,用笔杆尖锐地抨击中国国民的劣根之处,那一笔一画都是为唤醒国人的撕心呐喊。动身的最高境界,在于献身于改造社会的浪潮之中,有如孙中山在静心求索一条救国存亡的出路后,为推翻腐朽落没的清政府,建立自由平等的新社会而奔走呼号。再如曼德拉,在狱中经历了个人思想的斗争和挣扎后,出狱后为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为黑人解放的伟大事业献出了自己一腔热血和毕生精力。

静躁从不是对立的,静躁是相辅相生,相辅相成的。如果一味地静心修身而脱离社会的喧嚣,那这种静除了满足个人之私情外没有其他的意义;如果不经静心修身便投身于社会的喧嚣之中,那么最终也会被社会之喧嚣所同化,成为随波逐流的一份子。唯有静其心,修其身,增加内在的自我修养,才能在进入喧嚣的社会时始终淡定从容,不忘初心,才能感悟世间百态,进而治国平天下。

静其心、动其身,耐得住寂寞,经得起繁华,这难道不是最好的生命状态吗?

若心向静,无谓喧嚣

若将明窗关起,便可不必理会屋外的喧嚣。若将心窗关起,却又难以寻觅内心的安静。正如周国平所言,世界愈发喧嚣,而他只喜过安静的日子。或譬如莫言认为,作为社会生活一个方面的喧嚣,也许并不完全是负面的。闹与静看似矛盾,实取乎于心——若心向静,无谓喧嚣。

繁华之下,隐匿着盛大的无声无息。曾经迷失在舞台的灯光阴影里,喧哗声像流水一样从头顶汹涌流过,而我的世界寂静如夜。曾经徘徊在历史的黄沙玉台中,且听万世奢靡的徵羽,亦窥得“心远地自偏”的现世安宁。人们若在喧嚣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便倾心于求田问舍的安静。而处静过久,内心渴望喧嚣的躁动便不可收拾。一闹一静之间,百千世界。

溯回山河岁月,古时的文人似是都是喜静的。陶潜“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诉说着魏晋文人风骨,纵现世喧嚣、政治混乱,唯求内心一静足矣。英国意识流女作家弗吉尼亚· 伍尔芙生活在女性卑微的年代,男权主义者们的大喊大叫未能击碎她内心的宁静,她在“一个人的房间”里写出了《黛洛维夫人》,(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热情与冷静的作文)以安静细腻的笔触震颤整个世纪的神经。

喧嚣的外界隐喻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太多的声色利诱像无形的巨网束缚手脚。有的人在喧嚣中死去,有的人在安静中重生。唯坚守内心之宁静,才可以在喧嚣现世中寻得一片心灵的净土。

中国女作家萧红在众声喧哗中走过了她的前半生,在战火纷飞中燃尽了她的后半生。当抗日战火点燃神州大地,当萧军、丁玲等人被裹挟在时代洪流中急速向前时,这位“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曾发出绝望的呐喊——“你知道我别无所求,我只想找有个安静的地方写写东西!”世界越来越喧嚣,萧红的日子却越来越安静,即使世界熙熙攘攘,若心向静,则无谓喧嚣。

纵使人人都怀揣“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的理想,大多数人的追逐往往被现实践踏。而在喧嚣中孕育出的批判与反思,也不完全是负面的。作家韩寒在众声喧哗中顺流而下,口诛笔伐之间为世人敲响警钟;演员黄渤用喧嚣的音乐与夸张的表演,冲击当代的审美疲劳;而网络炫富女郭美美确为世人所不齿,却亦督促着社会重塑价值标准??此类领悟无法于闭门中获得。

喧嚣,不只是吵闹,亦是反思。安静,不只是沉默,亦是坚守。不必追逐身外的无物之境,若心向静,无谓喧嚣——那一种安静,也是一种惊人的表达。

入世出俗

如周国平所言"在喧闹的世界中过安静的日子"也许是士大夫自古以来的精神追求;然而莫言口中的"喧嚣"也的确道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它不可能毫无益处。自小便听父亲口中道出的一个词“入世出俗”,恰可作为答复上述二者的处世之道。

人一出生便是社会性的,也许这种随着生命而来的束缚被一些试图追求极致自由的人们视作枷锁,但诚如《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中说的那样:这让人有重量,让人能够踏在大地上,而你若挣脱了这层牵连,便会浮起来,变得无比轻——这种“轻”本身便是难以承受的。社会的喧嚣某种程度上是社会能量的战士,它包含了争论,激辩,因而也就蕴含了创造。在这个意义上,经历喧嚣,或参与制造喧嚣,本身就是生命成长的过程。

反之,若完完全全地摒弃这种对个人而言也许是束缚的喧闹,等待你的或许只能是无尽的黑暗与死亡。如顾城携妻逃避到小岛上,一个写出了“上天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的纯净的诗句的诗人,却恰可能因了这种童气,而并未看全这世界,只是沉浸在自身想象的极乐园中。不能接受现实的喧嚣,不能理解人世的繁杂,便注定不能锻造出强大的心灵。孩子一般的诗人,终究成为结束妻子与自身性命的屠夫。

“入世”可以理解为一种爱,它在本质上是与生命契合的。罗曼罗兰曾说过“这世间只有一种英雄主义——看清这世界,然后依然爱它。”这是一种对自己置身于这世界的肯定。不论世态炎凉,不论浮世绘中多么嘈杂喧嚣,依旧本着对生命的热爱与感激而活下去,积极地,乐观地踏着自己的步子。

在北大的一次毕业演讲上,一位前辈说得极好:“作一位不参与的局内人”。正如前文所言,“局内”是我们一出生便决定了的状态,而是否与世道同浊,则真正体现了人的品性。在缺乏信仰的时代里坚定自己的步伐,在蜚声四起的洪流中保持自己的声音,这便是“出俗”,不与世俗同污。

东坡曾评价陶潜入世为官,“不以求之为嫌”,脱帽归隐,“不以去之为高”。这便使“入世出俗”的典型体现。为官则忧国忧民,尽心而已;不满时世则褪去官服,这并无高低之分,都只是同样的品性于不同世道的表达罢了。

我们终将步入时代的洪波里,置身于纷繁的喧闹中,而持心自守,入世出俗,终不会成为尼采一般的疯子,然也将无愧于心。

在喧嚣中寻求平静

东莞中学高三7班 叶健莹

莫言曾说:“我想社会生活本来就是喧嚣的。”声音使我们的社会生活充满灵性,生命因声音的存在而灵动起来。但声音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喧嚣这种现象,在喧嚣中个人的孤舟难以维持平衡。

古时一位诗人在自家庭院中种了两棵芭蕉树,但当风雨来临时,芭蕉叶沙沙作响,令他烦心不已,写下了“当初是谁种芭蕉,风也潇潇,雨也潇潇”的诗句。他的妻子看到后在旁边写到:“当初是你种芭蕉,种了芭蕉,又怨芭蕉。”芭蕉树沙沙作响的声音成了诗人生活的喧嚣,但他无法避免,我们亦如此。生命中的喧嚣太多,同学间的嬉闹对我们的学习造成了干扰,广场舞大妈的音乐使我们无法安然入睡,社会中纷杂的舆论、各种各样的学说充斥在我们身边令我们无所适从。处于时代的洪流中,每个人都被喧嚣所裹挟,但喧嚣并不是只有负面的作用,我们也可以在喧嚣中寻求平静而不必“种了芭蕉,又怨芭蕉。”

周国平曾说:“世界越来越喧闹,而我的日子越来越安静了。”在喧闹中周国平找到了自己一片安静的乐土。正如归隐田园的陶渊明,远离了尘世的喧嚣,乐享闲适安宁的生活。我们不必学习陶渊明搬入深山中,创造“无车马喧”的环境,真正应做的是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在享受喧嚣中得到生活上的宁静。喧嚣与宁静本不应相对立,世人以为有声则喧,无声则静,实则不然。我们可以在同学的嬉闹中体味到友谊的甘甜,感受到友谊的力量,在生活中坚定前行。我们可以在广场舞大妈的音乐与舞蹈中,获得心灵上的享受,缓解生活中的焦躁与压力。我们可以在纷杂的舆论中汲取营养,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尝试去享受喧嚣,不要紧抓着喧嚣的负面而作茧自缚,那个埋怨芭蕉的诗人也能在芭蕉叶的喧嚣中体验到生活的平静。

三毛曾说:“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生命的大树里,我们可以一半沐浴在喧嚣中,一半享受平静,在喧嚣中愈发感受到安静,在安静中愈发感受到喧嚣的正面力量。我们应当像一棵树那样,没有悲欢的姿态,在世间的喧嚣中寻求到生命的安静。

眼因多留泪水而愈发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更显温厚。而我们的生命也可因喧嚣而愈加明白平静的意义与美好,在喧嚣中寻求到心灵的平静。

【得分:22+23+9=54】

要在喧嚣中寻求宁静

东莞中学高三(10)班 黄享琳

社会是集体概念,社会生活是喧嚣的,而个人是相对独立的个体,但是人是社会中的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因此,保持内心力量的宁静需要在喧嚣中寻求。

宁静,是指一个人内心的平和与坚定的力量,是用以防御挫折,迷茫,浮躁的不良情绪的干扰和侵袭。古语有云: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更何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信息交流的日益频繁,古人

篇三:2013“合肥二模”考场优秀作文

2013“合肥二模”考场优秀作文

【试题回放】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2012年5月,在南京街头一家快餐店门口,南京大学的一个美国留学生买了两包薯条,分给乞讨的老奶奶一包,两人席地而坐,吃着聊着,场景温馨有爱。他说:“每个人都是渺小的,我们不能在宏观的大问题上出力,至少能关注到身边的每一个人。”

此举引起超乎寻常的关注和赞誉。但有人说,这只是一颗悲悯之心对陌生弱势者朴素的关怀,是人与人之间举手之劳的相互关爱,而不必冠以“感动”、“敬佩”、“最美”等等道德的过度阐释。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上佳立意——

从网友角度——以道德之名谋杀善行//请让爱的光芒普照//和风不语//让感动变得寻常//举手之劳不应过度阐释//正常之举,何来珍贵//平凡造就不凡//伟大始于渺小//坐而论道,不如起而前行

勿以善小而不赞//逝去的道德////常态美德//有时善举需要被高调!//悲悯之心与道德之美又有多大差距//道德是举手之劳的基础

从留学生行为角度——肯定善行,重拾美德//以爱织锦,天地生辉//播洒关爱的种子,一水一世界//让关爱之泉滋润你我心田//当悲悯成为一种习惯//上善若火//小善大爱//大爱无疆

用朴素的悲悯来点亮生命//关爱他人简单朴素//似水般平凡的真爱//关怀身边的细微//小爱亦是大爱//以爱成就世界//关怀只在举手间//让关爱成为一种习惯//行小善,传大爱//关怀缔造最美//积微日弥香//卑微者的赞美诗

不足之处——

题文两张皮;文体模糊;观点不统一,后语不搭前言。结构不清晰

审题不难,构筑空泛,就爱谈爱,素材缺乏。

偏跑立意——

关注真善美//失去之后的惊讶//小大之见//珍惜拥有关注现在//大同世界离我们有多远?//关注细节//从小事做起

优秀素材——

子路受人以劝德,子贡谦让而止善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於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鲁人必多拯溺者。

(安徽“80后”公益小伙张艺冬多年帮助贫困人群的行为所感动,为鼓励其在公益路上继续前行,陈光标决定给予其“精神奖励”八十万现金,但在颁奖现场,张艺冬却拒绝了这笔奖金。

表面上看,张艺冬拒绝陈光标的大奖似乎体现了他不为金钱所动的气节,但实际上,他这种做法以及所谓不图名利的说法,却也有着不小的负面影响,因为这种“德不求得”在客观上拔高了道德的标准,使得道德远离了大众。

慈善不是一个两个人的事情,我们这个社会需要慈善,我们这个社会提倡慈善。不要轻易指责像陈光标那样热心于慈善事业的人。至少我个人认为陈光标的慈善行为并不亚于比尔盖茨的善举。我们应该向所有行善的人们表示由衷的敬意,其中,就包括像陈光标这样备受争议的人物。“慈善不是偷鸡摸狗,慈善就应该敲锣打鼓。”)

芥子之中有须弥(佛语)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罗素)

优秀语段——

——关爱他人,不仅是悲悯之心的驱使,而是要真正平等的看待他人,关注别人的精神世界。

——那些感动我们使我们敬佩的不过是一些最普通的东西,当我们把它推到一定高度时,它就变成了我们触不可及的神器,只能仰观却望而却步,抑或即使能触及,也以一种“我太过平凡”的姿态逃避,因此,只有当大家把帮助他人看成是举手之劳,真正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平凡的事物才会变得不平凡。

——而聚焦当代社会,善良友爱的风尚就是推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精神动力,,它无法用金钱换取,只能依赖于我们每一个人日行一善的长久的努力。“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才能将其发扬光大。

——正如俄国著名现实主义文学家罗纳尼尔曾说过:“普通人的普通行为中蕴藏着不普通的东西。”是啊,哪些普通的小人物并没有华丽光彩的外表,但他们的行为已经折射出他们内心的高尚与伟大。

——是啊,举手之劳,我用了多少年才明白这四个字的意义,关爱不是心生

怜悯,不是当中作秀,而是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你随着自己的初衷将其外化, 只是一个举手之劳。

——枝叶繁多,根只有一条。世间大大小小的真情大爱归根结底,只是源

于我们心中最原始的初衷,一片善心,一条准绳。

这条准绳,无关敬佩,无关感动,仅在萌芽的一瞬间,已够我享用一生。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真正的大善是淡泊如水,润物无声,并且不求赞誉回报的。“上善”不需我们以高者的姿态摇头晃脑大谈道德与素质,如轻佛水面的风,掀起一层涟漪后便不再有动静。

让关怀成为常态

当我们热议着美国青年与乞讨老人分食薯条时,他可能觉得那只是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当我们敬佩着“最美妈妈”的动人之举时,她可能觉得那是一个母亲、一个人的正常反应。

我们从小学着“助人为乐”“待人平等”“尊老爱幼”“拾金不昧”长大,可是为什么这些原应是习以为常的关怀,却成了各种媒体上大加赞扬的个例?

我们喜爱黄金白银,因为它们珍贵稀少,不易得到。但关怀呢?难道不是我们能够轻易给予、轻易得到的吗?如今对其冠以“感动”“敬佩”“最美”的过度阐释,正是因为我们的生活中缺乏关怀,我们赞许与乞讨老人分食薯条的行为,大加赞扬该美国青年,但这难道是我们力不能及的吗?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不是吗?

关怀理应成为常态。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最动人的爱也应如最静默的流水,无声浸润人心。

关怀他人应当成为我们的本能。保有一颗充盈着爱与关怀的本心应当是我们为人的最基本守则。我们或许无法成为家产上亿的富商,但我们可以让爱充盈胸臆,拥有无尽的关怀。 让关怀成为常态,每个人都可以是雷锋,每个人都可以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关怀他人。人人献出一份关怀,那些爱便能汇成一股暖流,融化坚冰,滋养土地,开出香沁人间的花朵。

喜欢翻阅黛安阿勃丝的作品,因为那里没有香车美女、灯红酒绿,却有着普通人甚至畸形人的人生剪影。我们有关怀他人的能力,我们平凡但我们的关怀却能构筑起爱的高塔。喜欢阅读王尔德的童话,因为那里没有娇贵的公主,却有为人付出一切的快乐王子。我们关怀他人的同时,所能收获的快乐是财富和权势所不能给予的。

我们能做到的,远比我们能想象的更多。每一个人的一点点关怀,就能让整个社会变得温暖和谐。

闭上双眼,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那一片桃花源,那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那里黄发垂髫,怡然自乐。那里的人们从不过度夸赞关怀,因为关怀已成为一种常态。(850字,得分50)

常怀慈悲日月长

如果没有阳光对花朵的慈悲,怎会有一束绽放,溢彩流光,惊艳脱俗?如果没有清风对竹林的慈悲,怎会有一丛摇曳,绰约生姿,满地碎琼乱玉?自然常怀慈悲,所以使美成为跃动的音符。人们常怀慈悲,所以从容安逸,日久天长。

慈悲是白求恩站在手术台前拯救伤员,熬了三天三夜后眼中布满的血丝;慈悲是特蕾萨修女抚慰伤者的双手,奔走呼号的呐喊;慈悲是马丁路德金口中反复呼喊的“我有一个梦想”;慈悲是屠呦呦研制的青膏素,为非洲人民解决病痛的勇气与执着;慈悲是何玥生命走到尽头时,还想着如何让他人重获新生的光风霁月的情怀。因为有了对生命、对自由、对平等的尊重、理解、向往、宽容,他们将自己的慈悲化作天空中划过的流星,瞬间划破星空,却用耀眼光芒震撼人心。

但慈悲也并不是高尚人物的特权,慈悲就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举手投足,都能体现我们内心深处隐藏的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

慈悲是我们面对满目明丽清新的春景,不撷片英、不留片纸的行动,这是对自然的慈悲;慈悲是我们即使面对陌生人也绽放如花笑靥,给人带去整日明媚心情的一个微笑,这是对他人的慈悲。慈悲是我们面对失意苦难、抑郁困苦时,仍能坚守信念,不懈追求的拼搏之姿,这是对自我的慈悲。因为有对每个平凡生命的触碰,我们才会有展示生命之美的可能。 但是,反观当下,有多少人失去了对生命,尤其是对他人生命、弱势生命的尊重呢?春晚舞台上,人们为蔡明和潘长江联袂表演的精彩小品而捧腹,可是,小品中对弱势群体的调侃和嘲笑就像一根扎进心里的刺,让人笑得那么不舒服。艺术固然需要夸张,需要高于生活,但失去了慈悲心态,就不能制造出真正的好艺术,就不能抚慰最大多数人的心灵。

不是因为强大,所以就必须征服。常怀慈悲,用平等的心态体会世间的强大与弱小,这样才能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心平气和、坦诚从容,个体生命的意义才能最大化,才能在和谐的环境中走向远方。

慈悲,人们心灵深处最美的颤音。让我们常怀慈悲,以平等开放的心态收获天长日久的明媚与欣喜。(980字 55分)

附:

“汤鲜料实有嚼头”

——2013合肥二模语文试卷评析

合肥一六八中学 汪玉慧

2013年合肥二模语文试卷,循本出新,时尚典雅,“正能量”十足,徽风皖韵浓,设题朴素机智,是一份非常利于高考前查缺查漏的训练卷。考点务实,梯度合理,难易适中,更是一份科学规范的检测卷。新端出的这份佳肴,正可谓“料实汤鲜有嚼头”。

料实——循本守正,敦实大气;立体植点,序列推进。二模试卷考点布列规范有序,紧扣考纲,紧贴我省高考题,且与一模考点立体交织。论述类文本阅读,分别从概念“文化保守主义”的理解、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来设题,其中第二题是重点考查对文本思路结构的宏观把握;诗歌鉴赏考查了修辞手法和诗歌的情感,中规中矩;文学类文本分别从构思、人物形象、环境、文本丰富意蕴和对作品进行有创意的解读来设点考查。文言文实虚词分别选取了“适、带、袖、阑”“而、何、者、则”,与课本无缝对接;字形、词语、病句考查,立足常规,常练常新。整张试卷,敦实大气,无难偏怪,对推动高三语文教学全面务实的开展益处多多。

汤鲜——正能十足,皖风徐徐;时尚灵动,新鲜热乎。二模试卷延续了以往合肥模拟试卷的优点:选材新鲜时尚,紧随时代脚步,徽风皖韵浓郁。在语言表达题中,2012十大流行语之首的“正能量”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中短语臵换,让人似曾相识,又眼前一亮。图文转换题考查了学生对图表信息简明准确概括的能力,“光盘行动”更倡导了“厉行节约”的健康风尚。再如试题中的“建设美好乡村,大力发展公交,缩小贫富差距,中国结巨型徽高架立交桥,李娜带伤作战,热播娱乐节目《我是歌手》”等等,选材容量大,涵盖领域广,生活气息浓厚。

嚼头——文本考究,形象跃然;思维引领,回归根本。在论述类和文学类文本中,我们看到一个好客善饮、沉静少言、不拘清规的和尚,一个意兴盎然、雅致别趣的游客,一个功勋卓著、命运不济、坚守名节的将军。诗歌鉴赏与作文题中,我们看到一个凄然悲伤、思友伤时的客者,一个悲悯孤弱、宽厚有爱的外国留学生,一群热情可爱、冷静理智的网友……文本考究,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咀嚼评咂,回味意长。作文材料指向明确,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可以就材料中的两种观点阐发论述,也可以就人们热议这一事件的本身去辩证思考。作文要求中的“选好角度”,可以解读为“选一个好角度”,并且“要选好一个角度”。明确文体,规范书写,正确使用标点,更是引导学生快速回归作文训练的根本。 后期复习建议:认真研析考纲和《考试说明》,注意说明中样题的变化,尤其多关注新增加的和年代虽久却一直在列的样题。基础知识训练不放松,薄弱专题训练求突破。活学活考。

篇四:初中作文 我又多了一分冷静

我又多了一分冷静

“别哭了,赶紧想办法回去。”我大声训斥着她。

去年暑假的一天早晨,我们一大家孩子十几个人去田间玩耍,看着满地的西瓜田,我总会想起小时候我与外公在田地间的情景,那时的生活是多么地快乐呀! 我呼吸田野清新的空气,向和我一同散步的小表妹问道:“月月,你闻到田里的水果味吗?”“嗯,哥哥能陪我去买玩具吗?”月月带着渴望的眼神对我说。看着她那可爱的双眼,我迟疑地犹豫了一会儿。这时,妹妹拽着我的手指嚷嚷道:“好吗?带我去嘛!就耽误你一会儿,一小会儿嘛!”听到月月这样说,我就答应道:“好吧,但不要乱花钱哟。”于是,我们就来到了村口的小卖铺。表妹一眼就看上了一个洋娃娃和一个蝴蝶结。但是由于出门前钱带的不够,让月月退走其中一样商品又不肯,最后跟店主议了很长时间的价,才让妹妹获得这两样东西。 当我们购物结束后,天空骤然下起了倾盆大雨,我们不由得又回去小卖铺避雨。月月看到自己回不了家,就开始哭了。“别哭了,赶紧想办法回去。”我大声训斥着她。这时,我忽然脑子一转,想到一条简单的办法——向爸妈打电话, ,让他们带我们回去不就行了吗。接着,我向小卖铺老板借了电话,拨通妈妈的电话。“喂,妈妈,天上突然下大雨了,我和月月现在在村口的小卖铺,快来接我们呀。”我对妈妈喊道。“哦,好的,我们现在就来,不要乱跑啊。”电话另一头的妈妈说道。不一会儿,妈妈带着伞来接我们,月月高兴地喊道:“终于可以回家了,太棒了。”

回到家后,妈妈说我这次做事很冷静,懂得“临危不乱,处变不惊”。 是啊,我长大了,我的确多了一分冷静。

篇五:情理之间作文指导

情理之间

一、解题

1、 情,具有主观性、灵活性、散发性、不太确定的感受性。

2、 理,具有客观性、规范性、逻辑性、规定性、共同固定性。 二者在日常的融合中难免发生不协调的碰撞。 徇情害理不义;遵理伤情不仁,这是我们的贤圣都曾经大伤脑筋的尴尬。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更何况我们凡夫俗子?我们只能有意识的注意调节,尽量使它有度而不离大体调节有度,找到情理之间的平衡点是对人的智慧、能力的考验。

古语有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动之以情。情与理是辩证的统一,两者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依赖,不可分割。

1、情没有理的约束,就会感情用事,丧失原则。

2、理离开了情,理是苍白无力的,情是理的载体,俗话说:“情不通,则理不达。

3、是人都有情,是人就不是无情物,无情就冷酷,没有人愿意交往此类人,也没有人愿意自己成为此类人。

4、为人做事都得讲理,没有理、不讲理,都做不得、要不得。 所以人们只能接受情理之间、情理之中的事物,合情合理,入情入理,才是人们为人做事的追求,也是基本要求。

5.有情而不狂燥,有理而不冷漠 情与理缺一不可,如同人生飞翔的两只翅膀,一只产生力量与勇气,另一只把握方向与平衡,缺少任何一只都无法到达智慧的巅峰。徒有情很可能导致冲动和暴力,只有理又难以使人振作。用情张扬人生风帆,用理掌握人生航向。用情为人生助燃,用理为人生定轨

二、素材

1、比如绝对“秉公办事 彻底排除情面成分,被亲友说成冷酷无情、六亲不认,很难处世。我国历史上的“酷吏”实际上多是严格遵循法律、执行法纪,精明强干的“循吏,就是因为失去了人性化的因素,被历史诟病的。清官海瑞有个女儿,才七岁,因为偷吃了别人的一个饼,海瑞为了自己的清名,逼她活活饿死。 相反,溺于情而失掉理性,感情用事、意气用事,就更是酿出荒唐与谬误。“不爱江山爱美人”那是政治家的笑柄,历史的悲剧。我们平日里更多徇小情忘大义,“小不忍乱大谋”,因小失大的遗恨,细想起来,不少就是迷于情。

2、 理被情迷,是我们经常难以超脱的情况。、父母接到电话,说儿子被绑架,索要钱款的荒唐骗局。骗子也是利用人们对于自己亲人的关心,容易情迷的弱点。

3阎崇年签售遭掌掴,激情青年少理智 2008年10月5日下午,因不满“百家讲坛”学者阎崇年的部分学术观点,青年读者洪峰(化名)趁阎崇年在江苏无锡新华书店图书中心签售时,竟然动手打了他一耳光。洪峰的学术激情在物质化的今天的确难得,但是仅仅因为不满阎崇年的观点就可以动手打他吗?

4、爱国情不需要理由但需要文明理性 , 近日,日本政府不顾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和抗议,宣布“购买”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完成所谓“国有化”手续。这种罔顾历史和现实的非法“购岛”行径,是对国际公约和人类反法西斯胜利成果的公然背弃,是对来之不易的中日友好关系的再次践踏。 针对日方的恣意妄为,中国政府依照国际法和国际惯例,理直气壮展开了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各项反制措施:发表外交声明,公布中国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海基线,派出海监船舶编队开展维权巡航执法,驳回日本方面无理抗议, 向各国驻华使节作专门通报,向联合国提交中国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点基线坐标表和海图,向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东海部分海域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划界案。这一系列有理有节的行动,既体现了泱泱大国的成熟理性,更彰显了保卫领土、捍卫主权永不动摇、绝不手软的决心。这些措施重创了日本将钓鱼岛主权问题固化的企图,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与 认同。

连日来,不少地方的群众尤其是青年人自发走上街头,抗议日本政府非法“购岛”行径,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正义立场和爱国精神,形成了维护主权、捍卫领土的强大声势。爱国是一种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每一个公民的光荣责任。当父母之邦受到挑衅,当神圣领土受到侵犯,每一个有正义感的人都会义愤填膺,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华儿女都会慷慨激昂,表达捍卫祖国的坚定决心,诉说追求和平正义的拳拳期待。这种赤子之心、爱国之情弥足珍贵,这种公民表达天经地义,我们应该理解尊重、备加呵护,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表达爱国热情,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爱好和平、抗击侵犯的正义力量。爱国情不需要理由,但需要理智。爱国主义从来就不是抽象的,它和国家的根本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作为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大国的公民,我们在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热情时,应该坚守理性的底线。只有以大局为重,冷静理智、合法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自觉维护社会秩序,让世界看到中国人的团结、理性、智慧与勇气,让世人看到中国的坚定、开放、自信与自强,才能更有效地凝聚起捍卫民族尊严、国家利益的强大力量,赢得国际社会更多的理解、尊重与支持。

三、范文

情理之间

李煜感慨流水无情,带走了他的年华,可流水东去的道理却是心知肚明。龚自珍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揭示了情理恰似患难兄弟,互相扶持,相辅相成。秋日花落本就顺应了万物生存发展的自然规律,而又满足落红对泥土的爱护之情。故情融于理,理藏于情中。

情理都是我们判断事物好坏的标准。药家鑫撞人在先,下车用刀砍伤人在后。从情说,人为感性动物,撞伤他人之后,应内心充满愧疚,下车询问伤势或送医院急救,怎么会想到拿刀进行二次伤害?他的举动不禁让社会思考:人是否已经丧失良心道德,变得冷血无情了?从理说,药家鑫撞人本就触犯法律,又用刀再次伤害,不是罪上加罪?于情于理,药家鑫都要在囚狱中反思和悔悟自己的品行。诸如此类的上海染色馒头事件,还有再前的三鹿奶粉事件,无一不透露着情理相通的道理。情理本一家,情是理的源,理是情的核。法律、道理、规则都是人们从日常生活中终结引申出的,理是对待事情的根本原则。

可是,在法面前,情是臣,法是君。情亦分私情和公情。假公济私是我们一贯排斥的。当情遇到理时,情应为理让出路。包拯是宋朝著名的清官,他两袖清风,公正无私的品质一直被人所称颂。即使在处理自己乳娘儿子的事件上,他也一样公正。从情说,那是自己恩人的儿子,是自己的亲人,他应该袒护。从理说,他触犯了法律伤及人民的利益。包拯选择了理,事后他跪在乳娘面前说自己愿代其子尽孝道。理是情的核,情应该从理出发,理是处理事件最核心的准则。

奈何很多事情从理出发就显得令人叹惋,合乎情却不合理。一位老人因家中有上学的孙女,而儿女均死于意外,迫不得已靠摆地摊为生。可却因无商业执照,受尽了城管的毒打辱骂。老人的苦苦哀求却成为人们眼中的笑话,换来的是人们的漠视。从理说,没有商业执照不应行商,可是反观他的处境,又怎能不怜惜他的坚韧和悲凉?法理无情,可社会应有情。为什么城管不帮他办商业执照?为什么社会没有给予他应有的补贴和帮助?反思之后,怕是人心已冷,世已无情。

作为中学生,我们应按理办事,因情思事,给以他人帮助,而严明律己。情是理的源,理是情之核,情理本一家,合情合理的对待身边的事情,于情于理的分析身边的事情。 点评:行文至始至终扣住题目,从大家熟悉的事例里分析情与理之间的关系,得出“情应为理让出路”和“法理无情,可社会应有情”两个分论点。有些与观点和论证无关的言语应该省略

情理之间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滚滚红尘里的芸芸众生,莫不为各种各样的情感所羁绊,所困扰。

亲情、友情、爱情??千丝万缕,扯不断,理还乱。于是,徒生出几多感慨,几多惆怅:“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情海如苦海,倘身陷其中,往往不能自拔。这让人想到了理智。理智是情感相依为命的姐妹,情感离不开理智。

情感是喜怒哀乐,是七情六欲,是狂放不羁。情感是性格的展示,是个性的张扬。情感带着浪漫,带着抒情,带着淡淡的忧伤,带着不可遏制的歇斯底里??而理智则是约束,是权衡,是调控。理智带着冷静,带着坚毅,带着智慧??

如果说情感像汹涌的波涛,那么理智则是冷硬的冰块。在心的大海里,我们需要放置一些大大小小的冰块,让情感的浪潮不致于泛滥成灾。

情感是清晨悬于天边的那轮红日,徐徐用温暖抹掉夜的痕迹。理智则是透过云层洒在葡萄架的那一缕月光,安谧而详和,让一颗躁动不安的心渐渐回复平静。

情感是花朵,是芬芳,是琼浆。情感让人与人和睦、友善、关爱、互助。理智是夏天必备的一杯凉茶,消暑祛热,清肝明目。理智令人警醒,令人思索,令人悬崖勒马,令人大彻大悟。

情让世界阳光普照,理让人间欲火平息;情让沙漠变成绿洲;理让生活恬淡、安适;情让人间莺歌燕舞,理让社会安宁、和平。

生活需要情感,同样也需要理智。 没有情感的生活犹如泛不起涟漪的死水。而缺乏理智的情感如同脱缰的野马,其结果令人担忧。

司马迁说:人情莫不念父母,顾妻子。人在很多时候都会自然而然地因情感的砝码将公正的天平偏向自己更在意更关心的人,就像俗话所说的“胳膊肘哪能朝外拐”。那些触犯刑律,以身试法者,莫不是因为丧失理智,放纵情感所致。红尘俗世里整日为生计奔波、忙碌的人们,常常为仕途忧虑,为家事颦眉,为儿女前途担心,为是否告发狗彘不如的朋友而困扰。情感如霜染了你的发,如皱纹老了你的脸,如苦药苦了你的舌,多情总被无情扰!如果你放松大脑,理智地抹去窗前的细细蛛丝,擦去玻璃上的点点尘埃,你会看到一个明艳的世界。理智将带你走出情感的包围圈,让你重获新生,让你展翅高飞。

理智虽然重要,但也不能孤立存在。仅有理智的世界是没有色彩的苍白的世界,这样的世界没有生机,也没有活力。

情感是旷野里燃起的篝火,能驱散疲惫饥寒的旅人心头笼罩的苍凉。理智是夜路人手里的一盏明灯,引领人们跨过沟壑,走向坦途。

人立于世间,生存需要理,幸福需要情,并没有孰好孰坏。在情与理的天平上失去平衡,会给自己带来遗憾。无法在情理之间找到平衡的人,活在世上很痛苦。

所以,我为人处事的原则是:合情合理,徜徉于情理之间。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