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幻想曲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5:54:19 字数作文
篇一:2莫扎特幻想曲
毕业设计(论文)
论文题目:系 别:专业班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
二○一四年四月十三日
目 录
摘 要...........................................................1 引 言...........................................................1 1 莫扎特的生平简介...............................................1
1.1 朴素的自然流露 .........................................2
1.2 伟大,莫扎特 ...........................................2
1.3 一语成谶安魂曲..........................................2
1.4 并非信手拈来............................................2
2 创作幻想曲k475的背景..........................................3
2.1 18世纪后叶的欧洲音乐......................................3
2.2 幻想曲k475的具体背景....................................3
3 幻想曲k475每个奏章的曲式分析....................................4
3.1第一部分...................................................4
3.2 第二部分...................................................5
3.3第三部分...................................................6
3.4 第四部分...................................................7
3.5 第五部分...................................................8
4 结束语...........................................................9
参考文献...........................................................9
莫扎特幻想曲k475
【摘 要】 《C小调幻想曲K475》作与1785,音乐整体围绕着C小调的调式,开展和声功能体系。伴随着大调式在某些段落中交叉进行中,形成了幻想曲所具有的规模大、结构自由、音乐具有即兴色彩的特色。整体由四个部分组成,彼此相依,不可分割。尤其表现出每部分的对接,无完整的终止式,反而运用扩充开放式的方式,不协和弦,通过刹那的休止、延长直面对接,进入下一个段落。
【关键词】C小调幻想曲k475;曲式分析;悲观主义
引言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在音乐方面是一个天才,在其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写出了很多永不腐朽的经典之作,其作品不胜枚举。在其众多传世名作中,有这样一首作品,它被誉为是古典钢琴作品中的一朵“奇葩”,极少含有深刻悲剧性因素的作品,这就是《c小调幻想曲k475》 。下面就这首曲子,就其背景,曲式分析展开深入探讨。
1、莫扎特的生平简介
莫扎特是古典主义乐派的优秀代表。出身于一个乐师家庭,很小就展现出超高的音乐天赋,即兴演奏、作曲都十分优秀,六岁开始创作,小步舞曲在欧洲旅行时成功演出,被冠以“神童”的称呼。1773年,当上宫廷乐师,1781年,因不满主教,愤然辞职,,踏上了维也纳自由却又艰难的旅途。莫扎特的大多数作品中都洋溢着追求民主自由的氛围,而且迸发出明快、乐观情绪。他运用极多乐曲形式,把传统音乐Y]与民族音乐融合在一起,展示出完美的形式、深刻的思想为西方音乐开辟了崭新的途径。他以旋律纯朴优美,织体干净细致闻名于世,强调了复调音乐的积极作用,对以后人们的音乐创作产生很大的影响。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颇丰,共写出了七十五部作品,不仅作有大量协奏曲、交响曲和钢琴曲而且写出了《唐·璜》、《魔笛》等很多了不起的歌剧。
1.1、淳朴自然的流露
在这个世纪,有人设计了一项实验:让美洲的印第安土著们欣赏十位古今音
乐名家的作品。得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结果,大多数表现出对为莫扎特作品感兴趣。通过这个结果我们可以从侧面了解到,人类对美的最原始、最朴素的追求,正是莫扎特的音乐的魅力,以至于往后的很多音乐评论家称莫扎特的音乐为没有丝毫杂质的“纯音乐”。
1.2、“莫扎特,伟大!”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首次呈现在维也纳是在1786年5月。剧院里挤人满为患,观众是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欣赏并支持她。在无数观众的强烈要求下,分曲唱两次已不足为奇,第三幕的小二重唱竟然唱了三次。演出在未曾预料的无限期地延长,奥地利皇帝约瑟夫第二出席观剧并且不得不下令禁止“再来一个”。在这次演出中,爱尔兰男高音歌手凯利,一人分饰两角,音乐教师巴西利奥、法官库尔济奥,他在《回忆录》中记下了这次超凡的演出,说:“台上的全体演员、全体乐队,异口同声地大叫‘莫扎特,伟大!’”
1.3、安魂曲一语成谶
1791年7月,恰逢莫扎特身体日趋衰弱,用全部精力写作歌剧《魔笛》,一位不速之客,向莫扎特定制一首《追思曲》。莫扎特欣然接受,用生命的最后时间,他焦虑地忙于《追思曲》的写作,尽管他也觉得这个神秘使命对于他可能是一种不祥之兆。曾经,他突然讨论起死亡并且眼含热泪说,写作《追思曲》是为了他自己。同年11月,莫扎特的身体每况愈下,整日卧病在床,《追思曲》的写作让他操碎了心。12月4日,谱子被莫扎特叫人拿到床上,他用仅剩的精力写了《热泪盈眶》的第一段并和家人一起吟唱着《热泪盈眶》的第一段。这段体现出的人类苦痛的理解和同情让曲子哀惋动人。唱到此段时,他有种已经无力完成这部作品的感觉,他扔掉了谱子,放声大哭起来。到了晚上,师从莫扎特的苏斯迈尔(1766—1803)来看他,莫扎特给学生讲述了写作《追思曲》的很多思考。莫扎特去时时,《追思曲》的最后三乐章还未完成,接下来的写作室友他的这位学生完成。于生命的最后一刻里,占据着莫扎特的心的始终是《追思曲》的写作,以至于在闭眼休息的时候也鼓动双颊,模仿大鼓的发声。午夜降临,他蓦地坐起来,热切地凝视着谱子;接着把头歪到一边,躺下进入沉睡了。12月5日,正值凌晨一时,莫扎特与世长辞。,那位向他定制了《追思曲》的穿着灰衣服的人罗伊特盖布查明了莫扎特的死因,他担任着瓦尔茨格伯爵的管家。这位伯爵是一个虚荣心很强却庸碌无能的音乐喜爱者,通过把别人代笔的乐曲谎称是自己演奏,来达
到炫耀自己的才能的目的。这次是因为刚死了妻子,他又做姿态,突然想起让莫扎特写《追思曲》,谎称是他自己的哀亡作品,并预备在妻子举行葬礼时,演唱这首作品。莫扎特的这部《追思曲》,是他在对死亡的预感中写作的,然而谁又知道“为自己写作”的话竟然成了谶语;“天鹅之歌”没有写完,已经成了莫扎特天才的绝笔。
1.4、不是“信手拈来”
尽管短暂,却在莫扎特的一生中,大量的作品相继而出。据估算,假如一位具有高超技艺的抄谱能手想要抄写莫扎特的所有作品,他必须日夜赶工,抄上数年才能完成。莫扎特一生最后完成的曲子为《安魂曲》,编号“K626”,但“K626”绝不意味着终结,他生前丢失了一些作品,近几年来,相继找到。如此将人的创作能力力,让后世产生莫扎特写作时一定是下笔千言、洋洋洒洒的印象,事实却并非这样。后人曾找到莫扎特的写作草稿,数量庞大。经常是只是在名曲的开头,他就要写出好些方案,再从中一一挑选。莫扎特写作时,很需要钢琴,但潦倒的他是无力支付钢琴的巨大费用。去朋友家去创做是他惯用的办法,目的是借钢一用。莫扎特自己讲述述了自己创作的“诀秘”:“和我一样用功的音乐家绝无仅有。每一位大音乐家的曲子我都反复钻研过。”
2、创作幻想曲k475的背景
2.1、18世纪后叶的欧洲音乐
1785年,《c小调幻想曲》被完成,欧洲在18世纪发起了影响重大的启蒙运动,内容涵盖哲学、思想的变革,认为思想行动的基础是“理性”,实验知识的功效是实用性,封建制度、教会权威在当时被怀疑,并且反对相信的由自然感觉产生的普遍价值,喊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以莫扎特、海顿为代表的古典主义音乐风格形成在维也纳,莫扎特、海顿等都把自己写作的成熟时期选在了这里,因此被称作古典主义音乐的发源地,而以他们为首的音乐创作学派被冠以“维也纳古典乐派”。彼时,正处于古典主义的欧洲音乐展现出推崇解放人性,追求平人权的特质。
2.2 、幻想曲k475的具体背景
1785年,莫扎特创作出与《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献给了特拉特耐隆夫人,。创作特色带有单纯美、即兴性、非凡的控制力的《c小调幻想曲K475》是3首幻想曲最优秀、最出名的一首。,它体现音乐戏剧性的极高水平是因为这部作品被
篇二:黑店狂想曲Delicatessen 影评
黑店狂想曲Delicatessen影评
美丽与丑陋,善良与恶毒,正义与邪恶...在末世浑浊的色调中编织着自己的梦。童话般的感觉以黑色的一面展现,你无法给它以定义。超现实主义手法与黑色幽默的荒诞结合,其效果便是每个人曾经的梦境。影片配乐精致,唯美飘逸的风格使人在一场闹剧中沉静下来,带动你思考,挖掘影片内涵——不管这世界多么黑暗,我们都要相信光,还有爱。
狂想曲,如同一场交响乐,前奏很长,从一场杀人案开始,小丑来到了黑店,黑店一群奇怪的人,织毛衣的老太太一家,被人恶搞而整日寻死的女人一家,与楼主做爱的金发美女,以蜗牛为食与青蛙齐居的男人,兄弟俩。还有善良的老板的女儿,而其实她的善良正是在老板的溺爱下,唯一被保留的纯粹的自然人性美。
本片的风格属于超现实的幻想喜剧,没有明确的时空背景,故事在一个不知国家不知时间的诡秘荒诞世界中进行。只知道故事中人因经济萧条,以吃人肉维生。熟食店大概位于城乡结合部的一栋公寓楼的一层,店主兼屠夫强悍有力、生气勃勃,楼上的住户脸色阴沉、目光闪烁而犀利,彼此似乎保守着一个心照不宣的秘密。外面的世界死气沉沉,粮食严重匮乏,实行严格的配给制,有的人已经不堪忍受,转到地下像老鼠一样地生活,报纸上称他们为恐怖的洞穴人。楼上的住户还算幸运,他们靠救世主般的屠夫和他经营有方的熟食店,还可以勉强果腹。随着马戏团小丑路易斯的入住,以及屠夫的女儿朱莉和他相爱,秘密渐渐从漫天的浓雾中显露出狰狞面目:公寓里的住户之所以相安无事,活到今天,全是因为靠宰杀外来的无辜者,吃他们的肉才勉强度日。现在,路易斯成了下一个可怜的待宰羔羊,被爱情唤醒的朱莉决心不顾一切地保护他,想尽办法让小丑避开被宰、被吃的结局。
从一开始,电影就震住了观众。画面是一个脑满肠肥的黑心屠夫,如同庖丁解牛一样舞动着明晃晃的切肉刀,但是你别以为你不会颤栗,他切下的可是一个人的臂膀。这还不要紧,整个大楼里的人都以食人肉为生,每天都有一个人失踪,可是就没有一个人出来“揭发检举”,一个个心安理得。因此有人说这部影片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吃人”的黑暗。其实,你大可不必当真。它就是一个狂想的电影,如同游戏机里的程序,绝无道德评判。从表现主义到诗意现实主义,到科幻片的各种成分的配方,使得《黑店狂想曲》如同一杯混合着条理和放纵的法式鸡尾酒,让人从虚假的“现实主义”电影中彻底释放出来。
整部影片充分展示了导演对镜头的驾驭能力,甚至配乐,剪切都极具功力。《黑店狂想曲》这栋公寓里的10多个角色,相互之间能织成一个闭合的网,或者多米诺骨牌,相互推着情节往前走,没有一处是废话,音乐和平行蒙太奇也几乎完美,比热内导演后来的《天使爱美丽》和《漫长的婚约》都要好。有一些非常经典的片断也成为后来许多导演模仿的源头。比如影片中同一时空的穿插切换,做爱的时候震动的韵律被导演设计成钟摆的动荡,油漆工的来回粉刷,老太太打毛衣的针线节奏,女子拉提琴的缓急有序,一切都保持相同的韵律节奏。当高潮来临时,所有的人都似乎爆发般的疯狂,然后一切沉寂,这时镜头毫不拖泥带水换到另一个场景,看的人却还不能从刚才的节奏中挣脱出来,唯有拍案叫绝!
本片的故事和主题其实不算新鲜:爱的力量终将救人于罪。吸引人的是它讲述的方法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而怪诞的想象又建立在黑色现实的基础之上:一边是荒唐可笑的细节,比如音乐的节奏、编织的节奏、粉刷的节奏和做爱时身体抽搐的节奏奇妙地共鸣共谐,有自杀强迫症的女人费尽心思设计机关却总也死不
了,由于被残酷放大的人性黑暗和阴郁诡异的氛围及夸张表演、变形镜头的反差所形成的张力,使电影在表现严肃主题的程中始终不乏黑色喜剧的色彩。一边是当代社会充满寓意的荒诞人生,看似黑白分明,实际价值倒置,一片荒芜。城里的人无法生活,千方百计逃离,状如避难所的肉店却是货真价食的吃人黑店;表面上公寓里的人相亲相爱、彬彬有礼,紧要关头则抢夺、倾轧,甚至把自己的亲人推上砧板;一边是被地面上的人视为强盗的穴居人,可从某种程度上他们却很像孩子,很天真,他们不吃人肉,但在这黑暗的社会里,他们却只能生活在地下,反而是他们肯为营救素不相识的地面人而牺牲性命。整个公寓里最弱小又最善良的两个人,一个是马戏团小丑,一个是天生弱视的姑娘。外边淫雨连天,断壁残垣,毁灭的声音愈来愈近,内里混乱破败,善意欺骗弄得自己精疲力竭、心力交瘁。看似理性的形象,最是无情残忍。所以爱和人性才是唯一的拯救。
既然是黑店,难免出现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状况,何况本片的时代背景虽然语焉不详但是社会背景确是经济萧条食物短缺的世界,那就更是会出现你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惨烈!一方是等肉下锅的虎视眈眈的胸有成竹,而另一方确是蒙在鼓里的浑然不觉,而戏剧冲突在这种关系瓦解之后忽然爆发,狂想曲在那个雷雨交加的夜晚无可避免的进入了高潮,各路人马阴差阳错的把整栋大楼搞了个底朝天,直到那场大水才终于冲刷了黑店的罪恶,屠夫一招不慎成了自己刀下的牺牲,而他的猎物则在从此以后的日子里与他的女儿快乐的生活在了一起。在这种吃人的地狱里,要保持人性是要有勇气的,而这点幸存的人性,最后为电影抹去了阴暗的灰霾,露出了蓝天。肉食店是个象征,犹如即将没顶的世界那黑暗的中心,要挣脱它,只有彻底摧毁,然后用爱来重建。结尾两个小孩和一对恋人分别在屋顶上忘情地演奏着音乐,天空仍然阴霾,但总算有了久违的安宁。要论悲惨,比得过黑店的人呢吗?可是他们之中还是有人不想停留在悲伤,而是投向了光芒微弱的未来。这部黑暗血腥的片子看到这里,相信每个人都会获得精神之解脱。就好像《索多玛120天》骇人听闻的变态行为过后,两个小兵跳起了舞,同时聊起了女友、爱情以及一切正常的东西。
影片中有数幕是非常值得斟酌回味的。第一幕是小丑在楼宇中工作期间与小孩玩泡泡。那些泡泡就像沉抑在绝望中的希望一般,漂浮在空中捉摸不定,一碰,便碎了。看似没有太大相关性的插入,令整个电影后现代主义的气息更加浓烈。而第二幕,便是屠夫与老婆在弹簧床上粗鲁地做爱。坏掉的弹簧发出的吱吱声就像社会的节奏器,是统治者的步伐与命令,使所有被统治者都不由自主地跟上节拍。第三幕,便是到影片高潮,随着地下穴居者的入侵,大楼的内部结构彻底架空崩坏,象征着善良博爱的洪水洗刷着楼宇,洗刷着所有人的肮脏内心。然后,旭日东升,小孩学着小丑的样拉着锯子琴,以另一种荒诞的形式把小丑的善良延续下去。
《黑店狂想曲》简单得如同童话,却寓意深刻。丑恶场面不是不能拍,把丑陋不加美化地全部表现出来,却产生一种诡秘怪诞的令人发笑的效果,传说中的黑色幽默,就是它了吧。
篇三:《梦幻曲》曲式结构分析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平行幻想曲)《梦幻曲》曲式结构分析
要点分析:(17章格式)
曲式结构:再现单三部曲式 F大调
1、第一部分(1—8小节):由乐段反复构成一部曲式。F大调开始,第一乐句以属的半终止结束。第二乐句转到C大调的完满终止结束,两个乐句以相同主体材料构成,为平行乐句段。这个部分的2个乐句都是4小节长度,因此是方整性结构。中部为对比性中部,主体材料与第一部分完全相同。
2、第二部分(9—16小节):由两个四小节乐句构成的平行方整性转调乐段,发展型中部。第一乐句开放于四级下属功能和弦。第二乐句开始部分是第一乐句的上行四度模进,调性转入降B大调。14小节转入d小调并收拢于b小调的主和弦。中部通过一系列的调性转换,为了加强作品的对比性,增强其发展动力。在11和12小节处采用复调模进的手法,增强了对比性。
3、第三部分,再现部(17—24):是简单的变化再现,结束于主调收拢性主和弦,加强了音乐的终止感。
图示:
篇四:乐理
1、音(Tone)
是一种物理现象。物体振动时产生音波,通过空气传到耳膜,经过大脑的反射被感知为声音。人所能听到的声音在每秒振动数为20-20000次左右,而使用到音乐中的音(不含音),一般只限于每秒振动27-4100次的范围内。音的高低、强弱、长短、音色取决于物体的振动。
2、音色(Tone-Color)
指音的感觉特性。发音体的振动是由多种谐音组成的,包括基音和泛音,音色是由泛音的多少及泛音之间的相对强度决定的。人们区分音色的能力是天生的,音乐的音色分为人声音色和器乐音色。人声音色分高、中、低音,并有男女之分;器乐音色中主要分弦乐器和管乐器;各种打击乐器的音色是不同的。
3、共鸣(Resonance)
共鸣指的是一种振动。当一个发音体振动时,引起了其它物体的振动,并发出了声音,就产生了共鸣。
4、基音(Fundamental Tone)
物体振动时所发出的频率最低的音是基音,其余的为泛音。基音决定音高。
5、泛音(Harmonic Overtone)
除了发音体整体振动产生的最低的音是基音,以基音为标准,其余1/2、1/3、1/4等各部分也是同时振动,是泛音。泛音的组合决定了特定的音色,并能使人明确地感到基音的响度。乐器和自然界里所有的音都有泛音。
6、音高(Pitch)
音高是用一秒钟的振动的次数来表示的。频率多则音高,频率少则音低。目前国际通用的标准音”a“,是每秒振动440次的声音。
7、音名(Pitch Name)
音名指西洋乐制中代表固定音高的名称。这些名称没有统一,在各个国家是不同的。被广泛采用的是:C、D、E、F、G、A、B。
8、唱名(Syllable Names)
唱名是指音阶上各音的名称。通常使用1(do)、2(re)、3(mi)、4(fa)、5(sol)、6(la)、7(si)。大调的主音用1(do),小调的主音用6(la)。
9、音域(Compass)
人声或乐器所能达到的最低音和最高音之间的范围就叫音域。音域可分为总的音域和个别音域、人声和乐器音域。
10、调性(Tonality)
调性指调式类别与主音高度。在乐曲中,主音是旋律、和声的核心,其它音与之发生从属关系最后中止在主音上。这样的乐曲就是有调性的乐曲。
11、音阶(Scale)
指调式中的各音,从以某个音高为起点即从主音开始,按照音高次序将音符由低至高来排列,这样的音列称为音阶。音阶由低到高叫做上行,由高到低叫做下行。我们今天所说的音阶,就是以最普遍的大音阶(大调)与小音阶(小调)为主。
12、五声音阶(Pentatonic Scale)
由五个音构成的音阶。多用于民族音乐的调式。如:do、re、mi、sol、la(、do)。
13、大调(Major Mode)
调式的一种。七声音阶,其相邻二音的间距分全音与半音两种。其音阶除第三、四两音间与第七、八两音间为半音外,其余均为全音。大调的色彩较为明朗。
14、小调(Minor Mode)
调式的一种,七声音阶有“自然小调”、“和声小调”、“旋律小调”、“现代小音阶”四形式。小调的色彩一般较大调黯淡,常用来表达悲哀、忧郁的情绪。自然小调(小音阶)的二三两音间与五六两音间为半音。
15、纯律(Just Intonation)
与十二平均律不同,音阶中各音与主音的关系均为纯音程。由于这样形成的半音无法分平均,所以不能随便转调,现已被历史所淘汰。
16、主音(Key-Note)
调式音阶里的第一音。十二平均律(Temperament)音律的一种。把一个八度音均分为十二个半音,半音的音程都是相等的。钢琴、竖琴等乐器均按此律定弦。
17、半音、全音(Semi tone、Whole tone)
将一个八度音分成十二等份,每一份为半音,两个半音相当于全音。半音相当于小二度,全音相当于大二度。
18、协和音程与不协和音程(Consonant、Dissonance)
根据协和的程度可分为完全协和音程(纯1、4、5、8度)和不完全协和音程(大、小3、6度)。除此之外都是不协和音程。
19、音程(Interval)
指两音之间的距离。计算音程的单位称“度”,两个音之间包括几个音节就称几度。度数相同的音程又因为其所含半音和全音的数目不同而有纯、大、小、增、减等区别。
20、十二音体系(Tweleve-Tone System/Tweleve-Note System)
现代派作曲手法之一,由奥地利作曲家勋柏格于1921年创立。作曲家放弃传统的调式、调性与和声体制,将半音音阶中的十二个音任意排成一个音列,然后以倒置、逆行等技法加以处理。除非所有的音都出现过,否则任何一个音不得重复。
21、五声音阶(Prentatonic Scale)
八度内有五音,谓之“五声音阶”。
22、七声音阶(Diationic Scale)
八度内有七音,就称为“七音音阶”。
23、力度(Dynamics)
力度指演奏、演唱乐曲时音响的强度,以力度记号表示。如f(强)、p(弱)、<(渐强)、>(渐弱)等。
24、大歌剧(Grand Opera)
十九世纪盛行于法国的历史题材歌剧。不用说白,演出场面力求富丽豪华。
25、小歌剧(Operetta)
小歌剧又名轻歌剧(Light Opera),始于十九世纪,是一种含有序曲、歌曲、对白、舞蹈等的戏剧,其中音乐只起一种衬托气氛的作用。十九世纪,以写轻歌剧著称的作曲家有奥芬巴赫、约翰·施特劳斯、沙利文。至二十世纪,小歌剧又常称为“音乐喜剧”(Musical Comedy)。
26、不定音高(Inderterminate Pitch)
乐曲中所采用的没有明确音高的声音叫不定音高。实为噪声,原不属于乐章范围。现代派作曲家常用之,如锯木声、折纸张声、打字声、扫地声、敲击声、嘘声、呼啸声等等。
27、不对称节奏(Asymmetric Rhythm)
又称“复节奏”(Polyrhythm)。在同一乐句或小节中,各声部的节奏不相一致;或在同一小节中,组成各节拍的时值不相一致。广义言之,复调音乐都属于奇异节奏。现代派作曲家所用的奇异节奏,是一种高度复杂化的节奏。
28、切分音(Synopation)
变换小节中强弱拍位置的一种节奏。其形成的格式如下:
⑴弱拍音延续到强拍位置;
⑵休止强拍位置;
⑶弱拍音改为强拍。
29、无调性(Atonality)
指乐曲的构成没有一定的调性基础。
30、六人团(Les Six)
指二十世纪前期法国六位作曲家,即奥里克、迪雷、奥涅格、米约、普朗克、塔勒费尔。初由法国音乐评论家科莱于1920年提出。六从共奉萨蒂为宗师,在创作上反对印象派捉摸不定 的笔触,提倡简洁、鲜明的风格,并间有复古倾向。
31、宣叙调(Recitative)
歌剧、清唱剧、康塔塔等大型声乐中类似朗诵的曲调叫宣叙调。其节奏自由,伴奏简单,常在咏叹调之前,具有“引子”的作用。十八世纪,有一种“说话式”(Parlando)的宣叙调出现,其特点是词句在同一音上作快速吐字。因这种宣叙调缺乏抒情性,故亦称之为“干燥”(Seccko)的宣叙调。
32、古典曲式(Classic Forms)
西方音乐史上古典时期通用的曲式。如变奏曲、组曲、奏鸣曲套曲等几种曲式。如J·S巴赫的“第五组曲”中的《咏叹调》。
33、古典时期(Classic Period)
通常指西方音乐晚上巴赫到贝多芬前期的一段时期(即十八世纪)。一说自十八世纪后期至十九世纪初,即维也纳乐派活动时期为古典时期。
34、平行五度(Parallel Fifths)
乐曲的两个声部隔开纯五度作平行进行。十五世纪以来,在对位与和声上都规定应避免平行五度之出现。
35、平行减七弦 (Parallel Diminished Seventh)
和弦进行的方式之一,减七和弦由四个音连续小三度叠置而成,其特点是无明确的倾向性。减七和弦连续出现而不加解决,就是“平行减七和弦”。
36、正歌剧(Opera Seria)
“庄严”的歌剧,流行于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前期。常以神话或历史为题材,用意大利语演唱。咏叹调务求精巧,并加唱彩段。亨德尔是写作正歌剧的革新者。至莫扎特,正歌剧已近尾声。
37、节奏(Rhythm)
构成乐曲的基本因素有乐音的高度、乐章的时值(包括休止)、乐音的强弱三种。表现于时值与强弱方面的,即乐音的有规律的轻重缓急,称为节奏。
38、节拍(Beat/Tempo)
乐曲中周期性出现的节奏序列,强拍和弱拍的均匀的交替。节拍有多种不同的组合方式,叫做“拍子”。正常的节奏是按照一定的拍子而进行的。
39、印象派 (Impressionism)
十九世纪后期至二十世纪初期活跃于法国的艺术流派之一。其代表有画家莫奈、马奈、雷诺阿,作曲家德彪西等。德彪西在印象画派和魏尔伦、马拉美的印象派诗歌的影响下,开创音乐上的印象派。题材常取自诗情画意及自然景物等,以暗示替代陈述,以色彩替代力度,着意于表达感觉中的主观印象,并大量运用变和弦、平行和弦、全音音阶等。印象乐派之后起者有拉威尔、杜卡、鲁塞尔、迪利厄斯、法里雅、莱斯庇基等。如:德彪西《阿拉伯风格幻想曲第一首》。
40、乐剧(Music Drama)
瓦格纳称作《罗恩格林》以后的歌剧为乐剧。强调乐剧必须音乐、戏剧、舞台场面三者并重,同时综合成有机的整体。
41、主题(Theme)
乐曲的中心乐思称为主题。乐曲必从主题出发加以演绎、发展、变化而成。原名为“subject”,意义与“theme”基本相同,但前者具有比较完整的结构。有些乐曲常含有若干主题。
42、主调音 (Tonic Keynote)
调式的中心音称为“主调音”。
43、主调音乐(Homophony)
复调音乐及单调音乐的对称,多声部音乐的一种。以一个声部作旋律(曲调)进行,其余声部居于和声衬托的地位。
44、主导动机(Leitmotiv)
瓦格纳的歌剧写作手法之一,初由德国音乐评论家乌尔索根于1878年在所作《论瓦格纳的〈众神的黄昏〉中的乐曲动机》中提出。指以一个乐曲动机代表剧中的某一角色、情景、观念或事物。如《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的“指环”动机、“神剑”动机等。
45、半音音阶(Chromatic Scale)
相邻二音的间距为“半音”,谓之“半音音阶”。
46、对位音乐(Counterpoint)
盛行十六至十八世纪,与复调音乐基本相同,但必须遵守严密的"音对音"规则。
47、边缘音 (Tone Of Extreme Register)
发音体的音域两极限部分所发之音。音乐上一般不常用边缘音,现代派作曲家为谋求新奇效果,偶或用之。
48、曲式(Musical Form)
乐曲的组织与结构形式。曲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各种段落,根据这些段落形成的规律性而找出具有共性的格式便是曲式。主要曲式的类型大体可分为:①复调曲式:如赋格曲(段)、各种卡农等;②主调曲式:如一部曲式、单二部曲式、单三部曲式、复二部曲式、复三部曲式、回旋曲式、变奏曲式、奏鸣曲式、套曲、回旋曲式以及自由曲式等等。
49、先锋派(Avant-Gardism)
在文艺领域中,泛指打破一切传统准则,勇于标新立异的作品及其风格。在音乐上,属于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布莱兹,德国的斯托克豪森,美国的凯奇、考威尔、克拉姆,波兰的彭德雷茨基,意大利的诺诺等。
50、全音音阶(Whole-Tone Sacale)
相邻二音的间距皆为全音,谓之“全音音阶”。
51、多重调性(Polytonality Bitonality)
多重调性指同时以两种调性为基础者。
52、多调性和声(Bitonality Harmony)
现代派音乐作品的特征之一。和弦进行中同时显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调性。
53、华彩段(Cadenza)
插于乐曲尾处的辉煌的即兴演奏段落,由独奏者即兴展示其演奏技巧。作曲家与演奏家常为他人的作品写定华彩段。原指意大利正歌剧中咏叹调末尾处由独唱者即兴发挥的段落,后来在协奏曲乐章的末尾处也常用此种段落,通常乐队暂停演奏,由独奏者充分发挥其表演技巧和乐器性能。这部分的演奏较自由,难度也较高,因而也较引人注目。华彩乐段最初由独奏者即兴创作,后来作曲者也开始写作。如莫扎特、贝
多芬为自己的协奏曲写了一些华彩乐段,自门德尔松后,很多作曲家都自写华彩乐段,成为作品中的有机部分和有独立特点的段落。
54、异常调号(Novel Key Signayure)
记谱法上用以指示调式与调性的记号,谓之调号。五线谱的调号通常在谱号右侧以升降记号表示之。如无升降记号,即C大调;一升记号,即G大调;二升记号,即D大调等等。现代派音乐常不局限于大小调程式,而且即使显示出调性也总是变幻不定。因此不可能用通常的调号指示调性,只得将临时升降记号直接记在多音符前。这种记法称为异常调号。
55、声部(Voice Part)
指重唱、合唱、重奏、合奏乐曲中同时进行的各旋律线。如弦乐四重奏有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四个声部;混声合唱有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四个声部。
56、奇异节奏(Conficting Rhythm)
又称“复节奏”(Ploly Rhythm)或“不对称节奏”(Asymmetric Rhythm)。在同一乐句或小节中,各声部的节奏不相一致;或在同一小节中,组成各节拍的时值不相一致。复调音乐都属于奇异节奏。现代派作曲家所用的奇异节奏,是一种高度复杂化的节奏。
57、转调(Modulation)
乐曲在进行中变换调性。转调是重要的作曲手法之一,简单的转调常在近关系之间相转。
58、拍子(Beat)
小节的单位时值。小节的拍子结构以拍子记号(Time Signayure)表示。
59、表现派(Expressionism)
二十世纪前期流行于欧洲的艺术流派之一。表现派音乐在德国表现绘画(其代表人物为诺尔德、基希纳、恩斯特)的影响下形成。与印象派音乐相反,其创作特点是通过艺术家的主观内省,运用变化、夸张、象征等手法创作题材。表现派音乐的代表人物有勋柏格、韦勃恩等。
60、罗马奖(Prix De Rome)
法兰西学院于1803年设置的音乐奖。每年授奖一次。竞选者为巴黎音乐学院的作曲专业学生。获首奖(又称罗马大奖)者被保送至罗马学习四年,获次奖得金质奖章一枚。
61、固定观念(Idee Fixe)
大型音乐作品中贯穿全曲的基本主题。为柏辽兹所创用。“固定观念”原主医学术语,意即“促使出现某种反常行为的错觉或妄想”。柏辽兹曾攻医学,故借以命名其音乐创作中的特殊主题。
62、和声(Harmony)
不同高度的乐音同时发声,谓之和声。和声学的研究对象为:和弦的结构、和弦的连续法则、和弦在乐曲上功能属性。和声学是作曲技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63、和弦(Chord)
和声的结构单位。在自然音阶的和声体系中,和弦由音阶上各音连续三度叠置而成。三音叠置,即成三和弦,由C、E、G三音组成;其属七和弦,由G、B、D、F四音组成。
64、定旋律(Cantus Firmus)
自古相传的曲调。其音皆长时值,常作为复调音乐(包括声乐、器乐)的构成素材。中世纪的素歌就是一种定旋律音乐。定旋律乐曲近代多见于用赞美歌曲调作基础的管风琴曲,严格对位的习作亦常以古代的定旋律为题。
篇五:经典吉他曲
1、《阿尔汉布拉宫的回忆》——塔雷加
这是被尊称为“近代吉他音乐之父”的西班牙著名吉他作曲家兼演奏家塔雷加的一首最有名的代表作品。
2、《阿兰胡埃斯协奏曲》——华金"罗德里格
马德里东南30英里有一座小城名叫阿兰胡埃斯,这里原是波旁王朝的夏宫,西班牙作曲家华金"罗德里格60年前创作的一首吉他曲让它名扬天下。
3、《大教堂》——巴里奥斯
华尔兹是一种轻快的三拍子舞曲。这一首华尔兹在世界现代的吉他教材中很常见,指法并不难,但是很好听。它可以帮助初学者找到旋律声部和伴奏声部的层次感。
5、《幻想曲》——穆达雷
幻想曲史上最令人激动人心的吉它曲子,穆达雷的幻想曲没有扫弦,没有轮指,只是拨弦,只能靠曲子本身打动人心,但是他做到了,老练的拨弦手法,优美起伏的曲子令人神往。
6、《吉诺诺它》第一号
十分舒缓悠扬的一首曲子,觉得更像是小品,不长,也没有急迫的那种气势,适合人心情平和是来听。
7、《卡门组曲》——比才
8、《骷髅之曲》——圣"桑
很鬼魅的一首曲子,一定得配合着大小提琴一起演奏才会有效果。曲子听起来异样的欢快,令人神往,高潮迭起,小提琴部分是高潮,吉它部分作为铺垫。
9、《魔笛变奏》——索尔
西班牙著名的作曲家和吉他演奏家索尔被后世尊称为“吉他史上的贝多芬”。《莫扎特“魔笛”主题变奏曲》是索尔根据莫扎特的歌剧《魔笛》第一幕第三场的主题所作的变奏曲。全曲分序曲、主题、五种变奏、尾声等八个部分。 10、《我的爱》——罗尼·本尼斯。生命的激情 吉他大师——罗尼·本奈斯。《自由古巴》——于古巴;《永恒》——于西班牙;《火焰之夜》、《西班牙吉他》、《巴黎咖啡馆》、《牵线木偶》、《热吻探戈》。
12、《月光》——吉他曲《月光》是一首古典吉他名曲。作者费尔南度·索尔, 1778年2月14日生于西班牙巴塞罗那,1839年了月8日在法国巴黎逝世。索尔被誉为“吉他史上的贝多芬”是受之无愧的。《月光》是索尔所作的一首b小调练习曲,全曲结构严谨,音乐形象鲜明,旋律优美动人。作为创作练习曲是为了训练吉他技巧,并有着训练某种应用技巧的明确目的。’该曲为A(a+a’)+B(D+C)+A(a+a’)混合三段体曲式的小品,曲子由三个声部构成,高音为旅律声部,弹奏时尽可能用平行(靠弦)奏法,以突出主旋律,弹奏时耍注意各音之间的和谐与协调;低音声部耍丰满,并注意二分音符、附点及连音时值的保持。就技术上而言,右手如何把握好三个声部不同的音质与、音色,左手横按指法在移动中不失乐句、乐段的流畅及全曲演奏的完整性。吉他乐器的魅力,在于它有着梦幻般迷人的音色。而《月光》。正是展现了一幅田野、河流、村庄在朦胧的月光下,万籁俱寂、大地一片银光的美丽画面,它与贝多芬的钢琴曲《月光》有着异工同曲之妙。演奏是艺水的第二创造。
13、《阿迪丽达》——塔雷加
14、《西班牙小夜曲》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