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不爱说话的我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8:31:17 初中作文
不爱说话的我作文初中作文

篇一:不说话的朋友

《不说话的“朋友”》的教学与评析

教学任务分析

《不说话的“朋友”》是苏教?中图版三下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我的成长与他人》中的第3课。根据课程标准对本主题的阐述:“体验公用设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知道爱护公用设施人人有责,能够自觉爱护公用设施”,这一课教材共安排了五个方面的内容:“认识我们的‘朋友’”、“我替‘朋友’说说话”、“看望不说话的‘朋友’去”、“怎样与‘朋友’相处”、“我为‘朋友’做点啥”。本节课是第1课时的教学。

学生学情分析

从课前的学生调查情况来看,学生大多熟悉身边的公用设施。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对这些设施的作用,以及与人们关系的充分认识,有意关注与关爱公用设施的意识和行为比较薄弱和缺乏。因此,本课教学首先注重爱护公用设施的自觉意识和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激发,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爱护公用设施的行为。 教学目标

1、认识常见的公用设施,知道什么是公用设施。

2、体验公用设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知道人为破坏公用设施会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甚至危险,知道爱护公用设施人人有责。

3、激发学生愿意爱护公用设施的情感,初步培养学生关心和爱护公用设施的公德意识。

教学准备

1、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课前的实地调查活动,调查自己身边公用设施的使用情况和保护情况。(表格见“附录1”)

2、教师前往各公共场所,调查身边的公用设施,采集素材。

3、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身边的“朋友”——公用设施

1、同学们,大家身边一定有许多好朋友吧,今天,老师请了一些特殊的朋友来和大家见面,瞧,他们来了!

——课件出示GIF动画:(红绿灯、电话亭、邮箱、垃圾箱、喷泉等)

你们叫得出他们的名字吗?

(学生说一说课件中出现的公用设施的名字。)

2、像这样的朋友,在你的身边还有哪些?

(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公用设施。)

3、小结:像这些朋友一样,在公共场所,供大家使用、为大家服务的设施,我们统称为“公用设施”。

[评析:认知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的基础,学生如果指认不出身边的公用设施,就难以理解它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不到它的作用,也就难以产生爱护公用设施的意识、情感和行为。教师首先在学生原有基础上,明确概念,提升认知。]

二、感受“朋友”的作用

1、这些公用设施每天环绕在我们身边,一定带给了大家许多美好的感受吧!那就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具体地向大家夸一夸你熟悉的公用设施。

(1)指名夸一夸

(2)小组内夸一夸

[评析: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带进课堂,使课堂与生活融为一体,并采用“夸一夸”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公用设施的作用,促进了情感的生发。]

2、小结拓展:是啊,正是因为他们的默默付出,才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更加快乐,更加美好,你们看,他们就像好朋友似的每天围绕在我们身旁

——课件出示:配乐《永远是朋友》播放学生常见的公用设施,进一步感受公用设施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快乐。

3、揭题:你们看,尽管他们不会说话、默默无闻,但却是我们缺一不可的生活伙伴,是他们带给了我们精彩、美好的生活,可以说,他们是我们最最忠实的——“不说话的‘朋友’”。

[评析:教师提供的贴近生活的画面、录像是对学生生活视野的拓展。方便的设施、抒情的优美旋律、再加上老师动情的导语,与学生日常的生活感受交叉呼应,自然而然地让学生感受到:公用设施是默默为我们服务的不说话的“朋友”。]

4、缺失唤醒:在美美地享受着他们带来的方便与快乐的同时,不知大家有没有思考过:假如有一天,我们失去了这些不说话的朋友,我们的生活又会变成怎样呢?

(学生交流。)

三、体验“朋友”的烦恼

1、想到这些,有的同学不免感到非常担心。那么,同学们,你们的担忧是不是杞人忧天、毫无道理呢?不是的。事实上,我们的朋友生活得的确并不安全,有的正遭受着人为的破坏。

课前,大家进行了实地调查,你发现身边的哪些不说话的“朋友”被无情地伤害了?

(1)学生汇报课前调查所得

(2)教师随机补充自己调查到的情况,课件出示:破橱窗、断椅子、坏电话亭、扁垃圾箱、碎地灯

[评析:真实,是一切教育的灵魂。本课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同时又注意结合反面事例进行警示教育。从缺失情境的唤醒,到生活调查的呈现,那些虽不和谐但却真实的生活场景激起了学生的不满,甚至愤慨,更令他们感到公用设施的不可缺失,激发了他们的责任心与爱心——不说话的朋友需要我们的关爱。]

2、这些不说话的朋友一旦被破坏,轻则,带来不便、难看;重则,甚至会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你听——点击播放《窨井盖的哭诉》录音(详见附录2)

(1)同学们,听到这样的悲剧发生,你现在最想说什么?

(学生畅谈看法、教师反馈。)

(2)小结:小小的窨井盖被盗,夺走的竟是年仅5岁的孩子可爱的生命!

[评析:这一真实的典型案例有强烈的心灵冲击力、震撼力。而采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呈现这则实例,也为后续的角色扮演、换位体验作了铺垫。]

3、看到我们的朋友生活得这么不安全,听到那么多不说话的朋友遭受破坏的事例,你现在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学生交流感受。)

四、我替“朋友”说说话

1、可惜我们的朋友不会说话。现在让我们来扮演角色,替这些不说话的朋友说说心里话,好不好?

假如现在,你就是被砸碎的路灯、被踢扁的垃圾箱、被损坏的公用电话亭,或是其他受伤害的朋友中的一员,你最想对大家说什么?

2、先和小组内的小伙伴互相说说,再说给大家听。

(学生进行角色换位说话展示。)

3、通过小品表演的形式替我们的朋友说说话

(1)分组合作演小品

(2)指名小组上台演一演

(3)师生互动评议、谈感受。

[评析:有了“我们是朋友”的情感基石,再以儿童化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换位体验和角色扮演活动引导学生替“朋友”说话、为“朋友”伸张正义,在角色换位中,学生获得了感性的但又是深刻的体验,唤醒了自己更感染了同伴,促进了爱护公用设施的公德意识和行为的培养。]

五、质疑延伸

那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究竟该怎么与他们相处?我们又能为不说话的朋友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呢?——让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评析:教师注意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课时,在公德意识培养的基础上,进入第2课时具体行为方式的学习和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

附录1:

实地调查表

选择你身边最熟悉的公共场所(可以是学校、生活小区、公园、马路、菜场等)去实地观察公用设施吧!(可以与小伙伴一起,最好有家长陪同,格外注意安全。)

附录2:

《窨井盖的哭诉》(录音材料)

我是一块不起眼的铁制窨井盖,降临人世之后,我一直被安排在一条大街的窨井上,担负着铺路石的使命。每天许许多多的人从我身上踩过,虽然工作又脏又累,但我知道我是有用的。可我不知招谁惹谁了,也不知那茫茫夜色中的黑影究竟看了我哪点好,把我揪了起来,卖到了废铁收购站。我哭着闹着想回去,可那贪心的家伙却喜滋滋地数着钱,头也不回地走了。

几天后,我听路过的人说,就在我被偷的第二天,一位名叫小云的小男孩跟爸爸妈妈一起上街散步,他一个人欢快地在前面跑,一点儿也没注意脚底下的大窟窿,结果掉进了窨井里。虽然小云的爸爸妈妈马上跳入窨井去寻找,但怎么也找不到可爱的孩子。等到数百名官兵和群众赶来,打捞了很长的时间,才找到了小云,可年仅5岁的小云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如果当时我还坚守在岗位上,这样的悲剧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发生的呀!

评析:

“爱护公用设施”这一教学主题,对于品德课老师来说其实很熟悉,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特色是重视情感体验,抓住“朋友”这一个移情性的情感体验点来展开教学。力图以“朋友”关系的体悟为切入点,以活动深化体验为重点,唤起学生爱护公用设施的意识。

我们在这节课中看到,老师引导学生以“朋友”的身份去认识、了解、关心另一个“朋友”——公用设施。从“认识这些特殊的朋友”到“了解朋友的作用”,从“感受朋友的烦恼”到“我要替朋友说说话”,整节课的教学活动安排合理,结构清晰,情感激发层层推进,从实际教学看,学生对活动的投入度高,情感表达真切,因此,较好地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注重通过情感体验来提升学生的道德认识,培育道德情感,促成道德行为。一直是德育课程教学非常强调的。怎样切实有效地开展情感体验活动,怎样激发和培育学生的道德情感是品德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话题。我想,关于这一问题,通过这节课可以给我们以下五点启发:

1、抓住恰当的情感体验切入点。

在这节课中,“朋友”就是一个很好的情感体验切入点。因为公用设施是我们的“朋友”,所以我要关心他们;因为这些“朋友”不会说话,所以,我来替他们说说话。

2、创设适当的情感体验情境

在这节课中,老师创设了“夸一夸身边的公用设施”的活动情境,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公用设施与自己生活的密切关系和他们的作用,自然而然地体验到它们是我们不会说话的“朋友”。

在此基础上,又创设了缺失情境:假如没有了这些朋友,会怎么样?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公用设施”的不可或缺。这样,使“朋友”的关系真正深入人心。

篇二:作文(我不想说)

五年二班林耿彬

我不想说

每个人的记忆中,一定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我也不例外, 我想把这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埋藏在心里。可是被揭穿了。

“上课一定要敢于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一定!”上课前几分钟,我暗暗地下定决心。

“嗨,举就举呗!不就是读读课文或回答问题嘛!有什么可怕的!”快上课的时候,我又故作轻松地想。

上课铃响了,我的心不禁一怔。

几分钟后,许老师提问:“哪位同学能有感情地将《凡卡》这篇课文朗读一下?”

教师里静得出奇,连同学们的呼吸声也听得见。我的心突突地跳个不停,偷偷地向四周看看,有的同学低头默坐,有的同学摆弄手指,有的同学扯衣角,似乎根本就没有把许老师的话放在心上。只有俞越,陈德源等几个学习水平高的同学举了手,我多么希望有一个与我读书水平差不多的同学举手啊!哪怕只有一个,然而,没有。

半分钟过去了,许老师温和地对同学们说:“相信自己的能力,大胆举起你的手吧!老师相信每个同学都朗读得很好!”

这时,我下意识地动了动胳膊,心又怦怦地跳起来了。

哎,真不争气!我不敢抬头看许老师那双眼睛,但我可想象出她的眼睛里一定充满失望,为什么只有这么几个人愿意读课文呢?

我想:要是有个成绩比举手的那几个同学差的举手,我就接着举。然而,没有。哎,怎么成了这种心理呢、怕什么,不就读读课文嘛!我暗暗地鼓励自己。

我悄悄地把左胳膊放在桌上,目光扫了一下四周,没有人注意,才慢慢地举起右手,举得低低的,但我觉得又是那样重。

正在我惴惴不安的时候,忽然许老师的目光似乎相向我投来了,我不由自主的迅速放下了自己的手。

我狠狠地在自己得胳膊上拧了一把:“你这不争气的胳膊。”

这就是一件让我最不想说的,又是一件有趣的事。

篇三:不和陌生人说话作文

你好,陌生人!

在美剧的《欲望都市》中,波特曼小姐被车撞到,昏迷在地。当一位男士前来问候时,她却妖冶地睁开双眼,说:“你好,陌生人!”

这样超现实的美妙邂逅也许只能在电视剧里出现了。自小到大,家长们总是一遍遍地叮嘱我们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大街上的每一个人也无不全副戒备,厚厚的围巾,深黑的墨镜,下面是一张张谨慎的脸和一双双狐疑的眼。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世界成了一个全是窟窿的蜂窝,仿佛每走一步都会遭遇陷阱,每说一句都会受到欺诈了?

为什么我们举步维艰,像林黛玉初进贾府,不肯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走一步路? 不要怪人们都胆小猜疑,实在是人情薄,世情恶。君不见接陌生人电话被诈骗,扶倒地老人被讹钱,女大学生坐上黑车被杀害?在这样的情形中,谁还敢和陌生人说话? 可是奇怪的是,在先秦时期却有“夜不闭户”,老子所称颂的“鸡犬相闻”,东北大荒原上人们对待陌生人热情得如同家人一般??既然曾经的我们能对陌生人敞开心扉,为什么今天的我们却要全身戒备?

徐志摩说:“你以为我刀枪不入,我以为你百毒不侵”,我想把它改成“你以为我满腹鬼胎,我以为你居心叵测”。重点就在“以为”二字。

但也有人说,如果没有那些欺诈、罪恶的频频发生,我们又怎会缺失互信,充满猜疑?对此却可以反问,哪个时代没有欺诈?哪个时代没有罪恶?又为何是我们不敢和陌生人说话?

究其原因,其实恶人恶事总是存在的,只是如今的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了解社会阴暗面的渠道更多更便捷了。人是喜欢夸张和渲染的动物,正如史学家顾颉刚在《古史辩》中说:“传说的时代愈后,传说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同样道理,现在的人们把各种渠道得来的坏人坏事反复咀嚼、传播、夸张、渲染,故事的中心人物也就“愈放愈大”,这个社会仿佛也就愈加不安全了。

归根结底,“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这句当代的警世通言其实也没有那么神圣和不可违背了,它只是当代人自我加工的杰作。没有必要警备全开,要知道网络越普及,坏事就会显得越多,但实际上,这世上还是好人多。

南京财经大学给新生布置的作业很好,卸下围巾,脱下墨镜,热情自然地说一句:“你好,陌生人!”这大概不仅是美剧中艳遇的开始,更是人与人增强互信、共筑和谐的开端!

篇四:不爱说话的公主

不爱说话的公主

很久以前,有个阿拉伯的国王名声显赫,却有个让他头疼的公主,她他整天整越不说一句话,国王眼看着女儿到了该出嫁的年龄,却没有一家王公贵族上门求婚,就向百姓宣布:谁能改变公主沉默的习惯,谁就能娶得公主,否则,就要被砍头。

不幸的是,有二十四个人砍了头。

有个贫穷的年轻人,为了跟命运抗争,毅然向公主求婚。

国王跟年轻人讲好了条件,当晚就让人把他送到公主的房间,还在里面安排了一位手执利剑的黑奴。年轻人为了打破黑夜的寂静与沉闷,就给黑奴讲起了故事---

过了一会,故事讲完了。年轻人问黑奴,黑奴说不清楚。这时,沉默的公主说话了。黑奴遵照过往的指令,离开了新房。第二天,他向国王详细地汇报了昨晚的事。

第二天晚上,年轻人进到公主的闺房,见黑奴站的地方换成了公主的哥哥,就向他讲起了故事——

年轻人向王子提问,王子想了半天,难以裁决。

这时,沉默的公主又说话了。王子飞快地向父王作了汇报。国王没想到貌不惊人的年轻人真的说动了公主,就同意把女儿嫁给他。

从此,这位聪明的年轻人还是用讲故事是的方式引逗妻子,公主逐渐爱说爱笑起来了。

而他们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两人不离不弃。

黄克竸博士学校五年级:继续追寻

篇五:我们不爱写作文

“我们不爱写作文”

——浅谈中学生作文写作现状

“我们写作只是因为我们有话要说,有感情要倾吐,我们用文字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这是巴金先生关于写作动机的描述。按照这样的理解,写作应该是人们情绪抒发的窗口,是一个在释放与排解的过程中寻得愉悦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人内心深处寻求快乐的本能的外在体现。所以,写作应该是快乐的。不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在开展写作教学的过程中,碰到的头号难题却是,学生们总说:“我们不爱写作文。”每每有作文题目布置,教室里总是怨声载道,“哎!又要写作文啦!!”“我宁愿多做几套卷子呢……”“老师,能不能换个作业啊,只要不用写作文,我抄课文也愿意啊!”如上种种,颇有大难临头,苦不堪言之感。总结一下,不外乎是,没东西可写,不懂怎么写,或者觉得凑不齐那么多的篇幅,总之就是提不起写作的兴趣。在老师的“强烈干预”下,作文任务总算是成功“下达”但上传上来的成品呢?写人,则千人一面;状物,则万物一色;叙事说理,则往往是拾人牙慧。况且学生手头上“作文选”“范文集”比比皆是,作文更是抄袭成风,无从评判,令人哭笑不得。究其原因,我想也许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收效甚微的作文指导,就目前的作文教学而言,往往是随意性的作文课居多,平时只重视课文的教学,作文没有考虑多少,要到作文课时赶紧找个题目上堂。作后根据感觉批改,讲评时找几篇范文读读,有问题的就作文说作文。一学期就在作文的题海里舀几瓢水,收获怎样全看个人自己。教师在评改过程中也往往是标准不清,信手拈来,评语更是无关痛痒,甚至有撇开文章内容写法,选材谋篇不谈,大作心理疏导,高谈阔论之辞。让人产生敷衍塞责之感。长此以往,作文教学流于形式,效果甚微,没有循序渐进的过程。之前的人教版语文教材,将作文写作纳入综合性学习活动的附属环节,缺少系统的对作文教学内容的梳理与指导,需要教师自己开发写作课程,发掘写作资源,有时难以下手。好在新版的语文教材有所改观。但想要收获“立竿见影”的效果还有待观察。另外作文的评讲,老师往往空谈技巧,却忽视引导学生发掘生活中的题材,学生缺乏对身边材料的深入思考,技巧实际上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其次,学生的作文写作无法抒发真情,背离了写作的初衷。鲁迅曾说过:作文若是真有秘诀的话,那就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自己。”叶圣陶也曾说:“作文即做人”。学生作文往往是在老师的强迫下完成的,加之多数是教师命题,学生硬着头皮在老师划定的圈子里咬笔杆、绞脑汁,冥思苦想,搜肠刮肚,结果仍是材料枯竭,思路不通。学生课业负担重,除了学习知之甚少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老师在命题中往往强调作文主题应该是成长、感恩、博爱、环保等等这样的“主旋律”,学生以为作文必须是讲大道理,写大事情,然大事写不来,小事又不写,作文时有顾虑,不敢,不愿或是不好意思说真话。带着“面具”的写作,文字无法流淌过心田,又谈何去滋润别人,打动别人呢?

最后,写作目的的偏离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是作文写作教学走入尴尬境地不得不提的原因。当下的互联网时代,碎片化的阅读和碎片化的写作,正让人们无法真正进行有深度有内涵的阅读。而写作更是只能成“段”无法作“篇”更成不了“文”。人人都是高超的“段子手”,在140字的篇幅里挥斥方遒,妙语连珠。会天下宾客,览世界万象。悟人生,品生活,娱乐别人,逗趣自己。快餐式的阅读与写作,难以让人真正的品读文章,更难得让人写作一篇完整的文字。这样的

趋势不仅在成年人的圈子中蔓延,也同样侵袭到了学生的写作“领土”。此外,学生的作文写作目的已经从“表情达意”变成了“争分夺标”。作文教学也由“领你感悟生活,表达自我”变成了“教你如何取悦阅卷老师,如何谋得高分或是尽量少失分”综上所述,都解读了为什么“我们不爱写作文”,现在想想,实在是怪不得学生啊。

面对这样的现状,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是不是可以做些什么呢,答案是肯定的,去做,不仅“可有作为”而且“大有可为”

一、 拓展空间,丰富积累,关注学生直接经验的习得。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扎根生活的土壤,才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家庭亲情、校园友情、社会风尚,学生耳濡目染,是写作的材料宝库。教师应不失时机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感悟、提炼,使之随时把握生活的脉搏,逐步养成自觉感悟生活的习惯。指导学生当生活的“有心人”,课堂开辟“口头作文”的空间,让学生说一说,生活的见闻,读书的心得体会或是个人难忘的经历与感(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不爱说话的我作文)悟等等,将生活的源水引入作文教学。其次,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墙报的设计,校园报的主编,辩论会的参与,这些活动不但能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能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情,为写作储备能量。

二、 课文长“骨”,写作长“肉”,促进间接经验的积累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多是精选的名篇,这些范例生动鲜活地向学生展现了各类文体的写作手法。《散步》中截取生活中细微的片段,以小见大,清新动人的选材方法;《羚羊木雕》里由“要羚羊”到“送羚羊”倒叙的写法,已及表现万芳是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的插叙的运用;《背影》中父亲穿过月台为我买来橘子令人动容,潸然泪下的动作描写;《春》和《济南的冬天》中对景物的细致描绘,一幅幅美景跃然纸上,字里行间流淌的作者独特的情思与感受都是经典之作;《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中说明文总分总的结构特征及其准确严密的语言风格。如此等等,教好这些例文,学生作文中便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了航标的指引,课文指导写作,写作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可谓“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

三、 有的放矢,化整为零,将写作变成学习的常态。

一篇佳作的诞生,总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量”的积累,便没有“质”的飞跃。平时的作文写作,成篇固然需要,但化整为零,碎片化的练笔,对于学生来说更具有吸引力。也能够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的锻炼写作的能力。令人欣慰的是,学生对于碎片化的写作并不反感,甚至是喜欢的,一处奇景,一个动人的场面,几句富有个性的语言,身边的人专注学习或是工作的神态,恰到好处的动作细节,碰撞思维火花的观点言论……这些都可以成为写作的对象。将写作变成学习生活中的常态,至少让学生先不反感写作,以后才有可能喜欢上写作。积累了一定的素材之后,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将片段向篇章过渡,引导学生根据立意列出相应的写作提纲,并指导学生在提炼中做好材料的取舍。由“段”成“篇”,写作会成为一次“美妙的组合”,而不是一场“痛苦的经历”了。

四、 优化评价,再次升格。

作文评改是作文指导的继续,也是下一轮作文讲评的基础,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导、写、改、评”中,教师包揽了其中的三个环节,尤其是批改作文这一环节的工作占去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仅收效甚微,又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引导学生自己学会审评自己的作文,不仅能收到

比教师评改更佳的效果。而且对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也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变学生被动为主动,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还学生自己评价作文的权力,从而培养学生平时写好作文,仔细检查,修改的好习惯。同时,注重评改形式的多样化,可以采取,师生共同评改和学生互相评改相结合的方式相结合。评改后,学生参考评改意见,对作文进行再次升格,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整个作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是提高和发展能力的原动力。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动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学生是可以爱上写作的,这是他们自身存在的乐趣,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素质,就这一点来说,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的我们“任重道远”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