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地球的自转ppt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0:30:43 字数作文
地球的自转ppt字数作文

篇一:地球的自转

第四章 第1节 地球的自转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教材是在学生对地球及八大行星的绕日运动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继续通过探究让学生体会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由此体验到日常生活中的太阳的东升西落和昼夜交替,同时,也为后面地球绕日运动和时差等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地球自转特征,知道地球自转方向

2、通过实验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

3、通过讨论知道晨昏线(圈)的含义和昼夜交替周期

(二)过程、方法与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模拟、游戏等方法去发现事物的周期性变化

2、发展科学解释和评价的能力、了解科学探究需要运用模拟的方法。

3、初步树立空间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关爱地球、了解地球、保护地球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的自转特征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难点:地球的自转特征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三、教学准备

地球仪、制作方向标、手电筒、上网查阅有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问:我们看到太阳周而复始地东升西落,好像是太阳在绕地球旋转,事实是这样吗?

看动画:比较汽车行驶时的路灯后退和太阳的东升西落,说明地球在自西向东的自转,人是选择了地球当参照物时,太阳就东升西落了。

那么地球是如何自转的呢?

(二)新课

1、学生活动一:探究地球的自转(见PPT7-9)

师引导学生一起完成第一种情况的要求,引导分析太阳与人的位置关系、时间,完成报告单。 学生实验;

(1)、准备:学生两人一组,地球仪一个、方向标。

(2)、方向标粘在地球仪上的中国(北半球),并使十字方向标分别和经线、纬线方向一致(让太阳光线水平照射在赤道上)。

(3)、按地球自西向东方向转动地球仪,观察人与太阳光线之间的方位变化。)

(学生进行探究,教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完成活动报告单

组间交流;学生演示反馈 P108页的活动

归纳:动画演示地球的自转学生观察后用语言描述出地球的运动:

(1)绕地轴

(2)自西向东旋转

(3)地轴倾斜,北极指向北极星

(4)自转周期约24小时

2、学生活动二:换个角度看地球自转(见PPT11)

一个学生按自西向东方向旋转地球仪,另一个学生分别从南极和北极方向观看地球旋转的方向,

识记地球自转方向方法:

学生举起右手,大拇指指向北极方向,四指弯曲方向代表地球旋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3、昼夜交替

国际奥委会决定把北京奥运会的游泳决赛及大部分体操比赛放在上午进行,以迎合美国转播商晚间直播的需要。 你能解释为什么吗?

展示图片:太空中拍摄的地球,提出一个问题:在同一时间里,地球上不同的地方有白昼与黑夜之分(即昼夜现象),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得出结论:从北极上方观察地球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观察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问:你们还可以改变这个模拟实验中的哪些条件将会不造成昼夜之分呢?

总结得出昼夜现象形成的原因。(与地球的自转无关)

转动地球仪

生:昼夜的交替

归纳:由于地球不透明,而又不停地自转,才有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晨昏线(圈)的含义是什么?

地球表面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

思考:昼夜交替的周期对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发展有什么好处?为什么?

昼夜交替的周期不长,使得地面白昼增温不至于过分炎热,黑夜冷却不至于过分寒冷,从而保证了地球上生命的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三)小结

今天的学习你都知道了哪些(展示知识点)(见PPT22)

(四)知识拓展 地球的自转效应

1、北半球台风是逆时针方向,南半球台风则是顺时针方向(回家后将水池放满水后拔掉塞子看看漩涡)

2、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

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无论朝哪个方向运动都发生偏向,在北半球向右(东)偏,在南半球向左偏。

3、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地球自转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根据人造地球卫星观测的结果表明,赤道类似椭圆,而不是正圆。但是,这些差值同地球平均半径相比都很小,所以从太空中看,地球仍是一个圆球体。

4、时差的产生

由于地球自转,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经度每隔15°,地方相差一小时。

(五)课堂练习

(见PPT23-25)

(六)家庭作业

作业本;

五、教学反思

应该说学生对地球的自转是有所了解的,因为在在小学阶段已经涉及到有关地球自转的常识,但其建立的空间运动概念还处于朦胧想象阶段。最困难的是人们在地球上是无法感受到地球自转的,而且学生还不具备建立两个参照系的空间思维能力,因此,我充分运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实际例子、具体模型、动画演示、模拟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和规律,构建具体而有序的空间想象,使学生建立清晰而抽象的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总的来说效果挺好的,但在课堂中如何更好的控制学生自己的动手实验与小组讨论、汇报、评价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篇二:【高考16届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ppt.Convertor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一、地球自转

1.概念:地球围绕其自转轴(地轴)不停地旋转,叫作地球自转。 2.方向

逆顺

3.周期:1个恒星日。

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太阳日24小时 4.速度

[完善提醒] (1)地球同步卫星运行的角速度与地面对应点的角速度相同,其线速度大于地面上对应点的线速度。

(2)在地球表面上,同纬度的地点相比,地势越高,线速度越大;地势越低,线速度越小。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1)昼夜现象的产生 a.昼夜的成因

b.昼夜的界线:晨昏线(圈)。 (2)昼夜交替

a.产生原因:地球不停地⑨________。 b.周期:1个太阳日,即24小时。

c.意义:生物形成昼夜节律,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昼夜交替的周期不长,使得地球上的白天不至于太热,夜晚不至于太冷,适宜地球上生物的生存和发展。自转 2.产生时差

(1)地方时:指因⑩________而出现的不同时间。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2)时区

国际上规定经度每隔15°,划为一个时区,把全球按经度划分成?________个时区。以0°经线为中央经线,从西经7°30′到东经7°30′划为中时区,或叫零时区。中时区以东,依次划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中时区以西,依次划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30′,合为一个时区。180°经线是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共同的中央经线。 经度不同24 (3)区时

每个时区以本时区?__________的地方时作为该时区共同使用的时刻,称为区时。

(4)国际日界线

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_____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并把这条分界线叫作“国际日期变更线”,现改称“国际日界线”。 (5)北京时间

我国东西跨五个时区,为了使用上的方便,全国采用北京所在的?__________的区时,称为“北京时间”。 中央经线180°经线东八区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

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地球上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在北半球向?_____偏转,在南半球向?_____偏转,在赤道上没有偏转。右左

[完善提醒] (1)为了照顾180°经线附近居民生活的方便,国际日界线并不完全在180°经线上,而是稍有曲折。

(2)北京的地方时和北京时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北京的地方时是北京所在经线116°E的地方时,而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区时,即120°E的地方时。

(3)以0°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国际上统一采用的标准时间,称为国际标准时间,即格林尼治时间,又称世界时。国际标准时间常用于国际协定、国际通讯、天文观测和推算以及一些国际性事务中,以取得全球的一致性,在航海定位和极地科考中更是广泛应用。 ? 探究点一 晨昏线(圈)及其应用 1.晨昏线(圈)的定义

晨昏线(圈)就是太阳照射地表所形成的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圈)。晨昏线(圈)由长度相等的晨线和昏线两段组成。沿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是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是昏线。

地球的自转ppt

2.晨昏线(圈)的特点

(1)晨昏线(圈)是以地球球心为圆心的大圆,将地球平分为昼半球和夜半球。

(2)晨昏线(圈

)上的各地太阳高度为0。

(3)晨昏线(圈)所在的平面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

(4)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等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晨昏线与赤道的夹角等于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的纬度。

(5)晨昏线(圈)在地表的运动方向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以约15°/时的速度自东向西移动。

3.晨昏线的应用

(1)确定地理方位和地球自转方向

晨线东侧为昼,西侧为夜,昏线反之,据此可确定地球上的东西方向,进而确定南北

方向。根据地球自西向东转确定地球自转方向。 (2)确定日出日落时间

某地位于晨线上,该地所在经线的地方时即该地的日出时间;某地位于昏线上,该地所在经线的地方时即该地的日落时间。 (3)确定地方时

晨线与赤道相交于A点,过A点的经线上地方时为6:00;昏线与赤道相交于B点,过B点的经线上地方时为18:00。晨昏线与极昼地区外缘纬线相切于C点,过C点的经线上地方时为0:00(或24:00);晨昏线与极夜地区外缘纬线相切于D点,过D点的经线上地方时为12:00。 (4)确定节气和日期

晨昏线经过南、北极点(与经线圈重合)时为春分(3月21日前后)或秋分(9月23日

前后)。

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时为夏至(6月22日前后),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时为冬至(12月22日前后)。 (5)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①确定纬度: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度数与太阳直射点的度数互余;晨昏线与地轴夹角的度数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②确定经线:晨昏线与极夜外缘的纬线相切,过切点的经线地方时为12:00,该经线的度数即为太阳直射点的经度。 (6)确定昼夜长短

晨昏线将地球上的纬线分成昼弧和夜弧两部分,昼长等于所在纬线昼弧所跨经度除以15°的得数,夜长是夜弧所跨经度除以15°的得数。 例1 读北京时间某日8时太阳光照图,回答问题。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 (2)此日K地的日落时间为____时,昼长为_____。 (3)图中各点,自转线速度最慢的是________。

(4)A到C走最短路线的方向是________。 [答案] (1)(23.5°S,180°) (2)15 6小时 (3)E

(4)先向西北,再向西南

[解析] 第(1)题,由图中地球自转方向可知该图为北半球,北极圈上刚好出现极夜,故太阳直射23.5°S,由北京时间为8时可推知12时经线为180°。第(2)题,由图可以看出K地昼弧跨度为90°,则昼长为6个小时,由日落=12+昼长/2得出日落时刻是15时。第(3)题,纬度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小,图中各点中E点纬度最高。第(4)题,球面上两地间的最短距离为过这两地的大圆的劣弧长,AC间的大圆就是晨昏线,故由A到C应是先向西北,再向西南。 ? 探究点二 时间计算和日期变更 1.时间计算 (1)地方时的计算

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某地的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两地的经度差(度)×4分钟(东加西减) (2)区时的计算

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整一小时。在任意两个时区之间,相差几个时区,它们就相差几小时。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两地时区差×1小时。

正负号选取原则:东加西减(所求区时的时区位于已知区时时区的东面,取“+”;位于西面,取“-”)。

时区确定:某地经度数除以15,所得的商四舍五入取整数即为该地所在的时区数。 时间计算采用全天24小时制。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则减去24小时,日期加一天;若求出的时间为负值,则加上24小时,日期减一天(日期加减要注意大月、小月、平年及闰年等因素)。若有航程时间,在已算好的时间上再加上或减去航行(飞行)时间。

篇三: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方案

课堂教学设计表

1

3

4

5

篇四:地球自转说课稿

地球自转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我是七道河中学的参赛教师

我们都会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清晨阳光从东边的窗户投射进来,然后他像长了腿一样偷偷地缓缓地移动,到下午又从西边的窗户溜进了屋里。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球运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地位与作用

我要说的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这节课,本节课主要讲的是地球的自转、 公转的基本特征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其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从地球的静到动,从地球自转运动到地球公转运动,是学习地理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重要一课。

二、学情分析

1、在前一节中学生刚刚学习了地球仪知识,在本节教学中充分利用地球仪,巩固所学地球仪的知识,同时也创造了让学生展示所学知识的一个好机会。让学生能够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且引导学生学会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

2、 本节内容很多是学生日常能观察和体验到的自然现象,教师要在教学中将学生这些零

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这部分内容不宜将其复杂化,不要将知识引导得太深,应回避一些难懂的概念,如黄赤交角等,能让学生初步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特点和产生现象的简单原因就可以。

三、依据我对教材的理解,及学生学的情况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地球自转运动、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概念、方向、周期。

了解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意义——昼夜交替。

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意义 ——四季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地球自转运动、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方向、周期)。

学会通过读图、演示、观察等方法分析地球的运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的公转运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重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难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由于地球自转是一个巨大的空间概念七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因此把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确定为重点,地理意义确定为难点。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本节课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充分应用河北远程教育资源上的课件直观形象的展示地球的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使学生从视觉的角度更好的掌握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基于以上的分析教法、学法及教学为手段选择如下:

四、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的选择

说教法:

依据上面学情分析,主要采取

(1)讨论法: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在本节课主要采用讨论式进行教学。讨论是以问

题为中心,以教师引导下的师生和生生的对话、讨论为主要手段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它旨在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辨析、去归纳。

(2)情景教学法:应用远程教育资源及多媒体等手段:扩大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有通过直接感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和直观性原则。

2、说学法:

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通过“问题——探究”教学途径,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中达到“问题由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疑难由学生解决”的目的,把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学会学习,善于学习。遵循“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程序,采用小组探究等学习法,在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基础上,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理解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3、说教学手段: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平台。精心制作课件,给学生全新的、栩栩如生的视听感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4.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引用新课

引用毛泽东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引领学生思考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

设计意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走入本节课的教学环境引用毛泽东诗词。教师加以解释,引领学生思考。

2、展示图片:地球的自转标题

设计意图:

通过大屏幕展示地球的自转标题,使学生从诗词的理解中过渡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中。

3、 活动一:拥抱地球

要求:找一个学生到讲台前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其他学生注意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1:他演示的地球自转是否正确?

问题2:地球自转绕转的中心是什么?

问题3:什么是地球自转?

学生讨论上述问题,结合演示回答问题,教师稍加点拨

设计意图:

地球自转定义的理解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为了使学生充分理解地球绕转的中心、方向即地球自转的定义,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学生自己参与拥抱地球,自己展示地球的自转并总结规律。

4、 展示图片:地球的自转

设计意图:通过应用远程教育资源网上动态的地球自转的幻灯片,使学生从视觉角度了解地球的自转的基本特征(方向、周期、绕转中心)及地球自转的定义。变抽象为形象。化难为简。

5、 展示图片: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设计意图:通过应用远程上的动态画面,使学生明确地球自转的方向,尤其是从南、北极上方来看地球自转的顺、逆方向。形象的展示从南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绕转特点。

6、 小结

播放视频地球的自转,总结前面知识。

设计意图:

(1)通过该视频总结以上所学知识,同时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通过该视频过渡到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7、 活动二:模拟实验

要求:用手电筒作为光源,照射在地球仪上,看看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布。转动地球仪,演示昼夜交替现象。

设计意图:

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这一现象。并思考为什么产生这一现象。

8、 播放图片: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

设计意图: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采用情景教学法应用资源网上的幻灯片从视觉上演示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这一地理现象。

9、 活动三:地方时差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会导致地方时差的出现。

10、 知识点总结

设计意图:

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使学生从宏观上总体把握本节课的知识。

11、 火眼晶晶(习题练习)

方法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

了解本节课学生的掌握情况。

总结:本节课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应用远程教育资源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等多个角度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由于本节课抽象难懂,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如果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学生很难理解,并且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也不能准确阐述所要讲授的知识,不知如何下手,导致教师不会教学生不会学。

应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动态效果不但能清晰展示地球的自转同时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的轻松。

篇五:地球自转的说课稿

《地球自转》说课稿

西堡学校 蔡生文

一、说教学资源

1.文本资源:《地球的运动》是晋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教材的内容有:①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②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③五带的划分及 “四季的形成”。课文安排了大量的活动,还安排了很多反映地球运动和五带划分的图片。教参建议上3课时,本节课为第1课时。这节内容是继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应该说,这一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课文分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分别进述。应该指出的是地球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是不能分割的,分开来讲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

2.人力资源: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并且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有关地球的知识,所以现在学习地球自转还是有一定的基础的。

3.媒体资源:多媒体课件 地球仪 手电筒 大量图片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再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水平,我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为以下几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

②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

③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

④ 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根据生活中熟悉的车、船与窗外风景相对运动的现象,联想地球的运动

②在有关事实的基础上,自己得出地球自转以及自转方向和周期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 培养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②能够认识到探索事物的规律必须要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教师如何创设情境使学生真正理解,由于地球自转,地球上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和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时差的现象。

三、说教法

1.直观性教学法:本课内容比较抽象,限于初一学生的思维水平,要认真贯彻加强直观性的原则。认真制作多媒体课件,变抽象为直观,变不可视为可视。在课件的使用中,给学生提出问题,以发现法巩固知识。

2.启发探究式教学法:教师以启发诱导为主,让学生多读图、多思考、多讨论、多想象,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演示实验法: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要采用教师演示、学生演示、练习体会等综合方法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4.体验式教学法:通过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来联系生活的体验,感悟科学道理。

四、说学法

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

通过探究式的学习,学生进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动手进行试验演示,自己去分析问题,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思考、讨论,达成共识,在探索过程中积极感受,积极体验,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

教学程序

㈠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由学生熟悉的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直接引入新课。

㈡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先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再把学生分组,让同学利用地球仪、手电筒演示地球的自转,带着问题一边演示,一边思考,认真观察,并进行分析、总结。 ㈢ 建构体系,拓展创新:学生通过教师演示实验、自己动手试验得出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地理意义。教师开拓学生思维,设疑让学生大胆论证。

施教流程

【新课导入】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每天都会看到太阳东升西落,那么究竟是地球在动,还是太阳在动呢?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产生获得知识的迫切性。

(一)地球运动的方向

【教师启发】运用类比的方法,联系生活,让学生说出他们坐车的经历,并且能够解释太阳东升西落的原因。

【学生讨论回答】当我们坐在汽车上向外看,你会看到车外的树木会向后退,也就是你看到的树木的运动方向和我们实际运动的方向是相反的。同样道理,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因为我们地球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的,所以,我们会看到太阳的运动方向是自东向西。

设计意图:链接生活,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已有的知识,重新再去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这就符合了新课标提出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演示】播放动画课件:地球自转

【学生活动】观察讨论:什么叫地球的自转,地球是绕着什么在转?(地轴)地球自转时的

姿势是怎样的?(倾斜。至于倾斜的角度这里不用说,到后面学习地球公转时再强调。)地球沿哪个方向绕地轴自转?(自西向东)

【看图分析】教师播放课件并提出问题,从北极和南极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样的?

【学生总结】在北极上空看,逆时针转。在南极上空看,顺时针转。

设计意图:将知识点依附于图上,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

(二)地球运动的周期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说一说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历多长时间?(学生议论回答后)引导学生认识人们以1天(24小时)为单位的起居和作息时间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教师引导他们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知识。

(三)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

【教师演示】地球自转演示过程。

(自制教具)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的北京,用不干胶做成红色五角星,粘在这里,再把一张硬纸壳中间掏空呈圆形,卡在地球仪上。一手拿着手电筒,照在地球仪上,一手轻轻拨动地球仪,使它自西向东转动。

设计意图:因为地球自转的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而且是不可视的,学生难于理解,所以,我在教学中采用演示实验法来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直观、立体的感性认识,更助于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这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有很大的帮助。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按学生拿的地球仪和手电筒的数量,把学生分成若干组)为单位,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并能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层层突破,理解由于地球的自转而产生的昼夜交替的现象。

教师提出问题:

(1)地球是个透明的球体吗?

(2)假定它是静止的,观察地球表面向着太阳的一面(中国北京)和背着太阳的一面(美国纽约)各是什么现象?

(3)将地球仪转动180°,你来观察中国北京和美国纽约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

(4)将地球转动360°,或连续转动地球仪,你再来观察以上两地产生了什么地理现象? 设计意图:依据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要求,本着体现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新课标精神,把学生分成小组演示地球自转。让他们在一系列的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中,通过观察、观察、再观察,体会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同时,增强学生的交流合作和分析探究能力。

2.地方时的产生

【教师设疑】播放课件“畅畅和姨妈的问候”,思考在同一时刻,为什么会有时间上的差异?

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北京和美国的纽约,然后演示观察,当北京是傍晚时,纽约是什么时间?(引出“地方时”的概念)

【教师演示】

1.在地球仪上的同一纬线上做3个标记,然后自西向东慢慢转动地球仪,让学生观察3个标记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顺序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认识相对位置偏东的标记,要比位置偏西的标记先进入昼半球,也就是说,在同纬度地区,偏东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显然在时刻上偏东地点要比偏西地点早一些,使学生知道地球的自转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间的差异。至于地球上的任意两地时间究竟相差多长时间,教师就不必展开说明了)。

2.对于好问好学的学生,教师启发学生按地球24小时转动360°来计算出:经度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也就是地球自转时,经度每转动1°,时间就相差了4分钟。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的北京、美国的纽约、法国的巴黎、日本的东京、英国的伦敦等几个城市的经度,然后进行计算,看看它们的时间相差多长时间?

设计意图:本着因材施教和层次教学,让学生每个都能“吃好吃饱”。

●拓展创新

1.通过查资料或上网等方式,搜集能够证明地球自转的方法和现象。

2.假设地球不自转,能否产生昼夜更替的现象?如果能产生,那么,需多长时间昼夜更替一次?

3.假设地球运动的方向是自东向西,那么,“太阳从西边升起”能不能实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地理信息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让他们大胆想象、论证,在讨论中达成共识。

五、说预期效果

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对《地球的运动》这一基础知识内容的要求大大降低了难度,不要求学生系统地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而用地理现象代替地理意义。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小学已学过的知识,借助适当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手电筒、地球仪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观念。对于地球的自转运动,不是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要求学生能用事实说明,或者能说明哪些现象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就可以了。关于地方时的问题,课文并没有展开,我是通过计算两地的经度,而计算出地球上的两地所差的时间,但这一知识点,我只对部分学生要求掌握。

本课倡导的自主性学习,重点强调了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根据教学要求和实际的需要,巧妙的将重点、难点设计成问题,交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试验演示,观察,讨论,总结出来,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产生自主探究的浓厚兴趣,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归纳和表达能力,还培养了主动与他人沟通和团结协作的意识,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