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在我眼中的电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0:27:12 体裁作文
在我眼中的电视体裁作文

篇一:我眼中的未来电视

电视技术论文

我眼中的未来电视

学 号: 200948360223

班 级: 电科0902班

姓 名: 张晓彬

我眼中的未来电视

内容摘要: 智能3D技术裸眼技术,就是不通过任何工具就能让左右两只眼睛从显示屏幕上看到两幅具有视差的、有所区别的画面,将它们反射到大脑,人就会产生立体感。它也利用了人眼的视差原理,通过给观看者左右两眼分别送去不同的画面,从而达到立体的视觉效果。未来智能云电视产品必须进行人机互体验,优化应用,同时增加有吸引力的内容资源。

关键词:云电视,人机交换,智能电视,3D技术,机顶盒,App

正文:

目前已经有包括三星在内的多家显示器厂商都推出了免佩戴专业眼镜就能看到3D立体画面的显示设备,它们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人们完全不需要佩戴眼镜就能体验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这项技术一般被称为“裸眼多视点”技术,也就是不通过任何工具就能让左右两只眼睛从显示屏幕上看到两幅具有视差的、有所区别的画面,将它们反射到大脑,人就会产生立体感。它也利用了人眼的视差原理,通过给观看者左右两眼分别送去不同的画面,从而达到立体的视觉效果。由于观察着可以不佩戴眼镜,因此这些技术非常适合在公共场所展示的大屏幕显示器,便于多人观赏。

不过,裸眼3D显示技术的缺点也非常明显:人们在观看屏幕时,必须位于一定的范围内才能观察到立体画面,若距离屏幕位置太远,或观察角度太大的时候,3D效果并不明显。此外,若离屏幕距离太紧,人会有明显的头晕现象,因此该技术暂时还不适合在小尺寸显示器上使用。此外,这种技术在显示效果方面相对较差。

最近,柯达宣布推出了一种新的裸眼3D显示技术,和上文中提到不同的是,柯达发布的这项技术使用了两个高清晰度LCD显示屏的广视域和虚拟影像,这种台式显示器视域范围为45°×36°,分辨率为1280×1024。不过这种技术用于制作视频游戏、分子和化学模型等许多方面,更加注重专业级用户。

由于显示效果和尺寸上的因素,在目前的3D技术中,绝大多数技术都通过专用3D眼镜的辅助,这样能够将3D技术应用在小尺寸桌面液晶显示器上,并且能够保证3D画面的效果。

在电视技术平板化和数字化的大趋势下,液晶高清数字电视技术正朝着高集成度、高性能、多功能的方向发展。

在系统单芯片集成方面,主CPU、传输码流(TS)解复用、MPEG解码、模拟彩色解调、视频信号处理、图像显示处理等功能可集成进一块芯片中,甚至能将数字电视信号解调解码、模拟电视信号解调、HDMI接收、模拟分量视频信号(YPrPb)/RGB接收、音频信号解码也一并集成进单芯片,而芯片工艺可达到90纳米,甚至65纳米技术水平。

高性能主要表现为更快的信号处理速度、更先进的图像伴音处理技术、更高清晰度显示(1080P)。除了基本数字电视功能以外,液晶高清数字电视还将集成进更多的功能接口,诸如USB、SMARTCard、1394/iLINK、硬盘、网络接口以及H.264/VC1解码功能,众多功能使其成为真正的未来家庭多媒体娱乐中心。

与传统的模拟CRT电视相比,液晶高清数字电视在系统集成度、信号处理的复杂程度以及多功能方面都高出很多,这也使得液晶高清数字电视的设计难度更高,挑战更多。

在芯片设计方面,高性能的CPU内核,高集成度、高性能的信号处理规划设计,以及高端的芯片工艺技术(90纳米,65纳米技术)是设计人员面临的主要问题。而在整机系统设计方面,硬件设计将面对多路低电压(可低至1V)大电流电源系统的设计,高速(可达250MHz)电路板设计,以及整个系统规划设计等挑战。

此外,日益复杂的软件系统设计也成为最大的挑战。分层式功能模块化设计方法以及高级软件开发工具的应用,加快了软件开发进度并提升了软件质量,也提高了软件的灵活复用性,使其更便于二次开发。

在最终的产品化设计阶段,由于只有最上层的用户控制界面层(UCI)需要依据客户要求进行简单地设计更改,这就加快了软件开发乃至整机开发的进度,确保满足日渐严酷面市时间要求。

诸如三星、TCL这样的企业,为了获得更多优质的电视应用,纷纷召开应用开发大赛、应用征集等类似的活动,鼓励开发者开发应用。然而不同于PC和手机端,电视上开发应用,盈利模式应当如何?广告和付费下载都走不通。智能电视还未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

今年5月份,联想推出了K系列四款智能电视,成为国内IT厂商中推出智能电视的代表企业。从产品定价上看,最高配置的55寸智能电视 K91售价14999元,最低配置的42寸智能电视K71售价6499元,显然瞄准了高端市场。不过据数字家庭事业部总经理熊文透露,联想智能电视推出后 的几个月,销量“不是太高”。记者向身边的朋友了解,听说过联想智能电视的数目寥寥,购买的更是没有。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联想推出智能电视向传统家电厂商发起了挑战,未来IT势力将成为智能电视行业的重要参与者。这可能夸大了联想的作 用,真正引领这一趋势的显然是苹果,苹果的iTV尚未正式推出即掀起了智能电视的热潮,国内传统家电企业早在联想之前就推出了智能电视产品。联想最多是一 个跟风者,而且是跟风者之中的“落后分子”。

不过联想的智能电视产品却又确实代表了国内智能电视的水平:操作复杂、功能堆砌、应用少、“智商”不高、体验差。国内包括创维、康佳、 TCL、海尔等家电企业也纷纷推出了智能电视产品,成为互联网电视之后的“升级”产品。不过智能电视概念打出没有多久,家电厂商又发明了一个新概念“云电 视”,智能电视又成了“过时”产品。

可是什么是云电视?作为消费者的李先生到现在也没有搞清。虽然入手了一台TCL的3D智能云电视V7500,不过李先生却说:“接入网线只能看电影,而且电影速度更新极慢,比网络上差远了。这难度就是所谓的智能云电视?看来我们只能期待苹果的iTV才知道啥叫真正的云电视。”

其实“智能云电视”的出现,说明智能电视和云电视之间本来就没有清晰的区别,或者说定位模糊。之所以推出“云电视”的概念,说明“智能电视”的概念“不中用”,于是再推新的概念,炒作的痕迹太过明显,市场反应的冷淡则给了智能电视厂商最好的回应。

未来智能电视产品必须改进人机交互体验,优化应用,同时增加有吸引力的内容资源。

智能电视的“智能”来自哪儿?

它们最大的两个特点是,可以有账号。这意味着你可以在任何一个智能电视上登录而效果不变,这对于商旅人士来说可能是个好消息。它一定还有App,这

意味着个性化,还意味着多样选择:它不仅有现成的电视节目,可能还会有游戏和工作应用—在酒店里的智能电视上登录你的账号,然后打开一个类似于Facetime的东西,你就可以参与一个视频会议了。APP将是核心颠覆力,否则账号就会失去意义。

还记得机顶盒吗?它曾经是数字电视时代的象征。海量频道、可供预览的节目指南、互动点播以及浏览网页曾经是炫目一时的功能,但在智能电视中,这些只是一小部分。

甚至互联网功能也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就在几个月前,互联网电视还被当成一个好东西。它和机顶盒一样都是解决电视节目匮乏和长尾需求的问题—但即使机顶盒提供几百上千的频道也是众口难调,反过来说,YouTube的草根视频如果想进入到机顶盒的渠道,成本和收益岂能与专业电视公司抗衡。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现在看起来还是App—那个小方块。

我们可以回头看看EA的游戏产品,这个本来为大屏幕提供内容的游戏公司,很少成为电视网中的产品,但它却可以借助小屏幕的iPhone、iPad把它的小游戏卖出去。当智能电视时代到来,它会立即成为App Store里的那个小方块。 在北美HDTV市场占据了60%份额的三星在2010年CES上就提出了要在电视机中内置应用程序商店。目前三星HDTV Apps已经达到200多个,超过100万的下载量,其中包括Netflix、HuluPlus、Twitter、Pandora以及一些低价游戏。 三星不看好Android平台的收费前景,原因是各自为战无法形成苹果App Store效应,它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自己着手建立一个强大的平台。我们似乎可以理解为它寄希望于一个App联盟的成立,而一旦成立,这个目前已经覆盖三星手机、平板电脑和电视的App Store就会拥有相对的优势,从而巩固它在硬件制造行业的地位。

人人都爱App。这个因为智能手机而广为人知的名字,被《连线》主编克里斯·安德森拿来宣布Web已死的东西,在占领了手机屏幕、平板电脑屏幕之后,接下来会攻占电视屏幕吗?Smart TV也许与Smart Phone一脉相承—厘清这个有助于我们判断未来获胜者的基因

参考文献:[1]林百川,国际数字电视现状与发展趋势

[2]王明臣,数字电视与高清技术

篇二:我眼中的未来电视

电视技术课程论文

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

班级:姓名:

学号: 2009483601

我眼中的未来电视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发明了文字,用于记载事件并使其得以流传,但文字的表现能力有限,不能直观的反映出历史瞬间。于是就出现了对画面的各种记录方法,由于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局限,古代只能使用绘画的办法来直观的记录画面,这种方法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而且不能实时的反映出情况的变化,还会受到绘画者的水平、偏好、倾向的影响,真实度不够。1839年,法国画家达盖尔发明了世界第一台可携式照相机,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影像时代。但是人们没有满足,他们还希望照片“动”起来,可以连续的记录影像资料,直到1880年法国生理学家马莱伊发明第一台摄像机,人类终于实现了用时间跨度记录画面的梦想,当时拍摄的影片只能投射到大屏幕上观看。随着摄像技术的发展,这种需要占用专门场地播放的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大众的观看要求,于是智慧的人类有发明了一个可以在家中观看影片的机器——电视。

电视机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从电子管、晶体管迅速发展到集成电路电视,目前电视正在向智能化、数字化和多用途化迈进,电视转播也由卫星传播发展到卫星直播。也许有人说现在电视的功能都是我们之前想都不敢想的,功能都已经够丰富了,未来还会是什么样子呢?的确,现在电视已经实现了人机交互等高级功能与一身,已经远远超出一个电视最基本的功能。它还会发展吗,将来又会是什么样子呢?下面我就简单谈谈我眼中的未来电视。

未来电视的潜在功用主要体现是:更有效地适用于人类生活的多种用途。当前社会,人们的生活都是忙忙碌碌,都为了自己的事业整天奔波,看电视不能根据自己的时间来观看,只能被动地接受,电视台放什么节目,你就只能看什么,没有选择的权利,这严重地影响了人们观看电视的自由性与灵活性。未来电视将解决这一难题。“什么时候看 、看什么” 将都由观众自己来决定,不必受制于电视台的固定节目安排。

未来的电视也将更薄更轻。一个超薄的、或大或小的显示屏(它可能有多种形态)、一条宽带、一个外接的控制和输人设 备,这就是未来的数字电视的基本配置。 “电视”的概念绝不再是一台孤零零地摆在柜子上的电视机了 ,它与人们的关系更为密切,对人们的帮更为多样,它意味着无所不在和无所不能。可能

它带给我们唯一一个稍微麻烦点儿的问题是:该把它放在书房呢,还是客厅?或者所有房间都装备上。是的 ,你将很难给电脑和电视之间划出界线,因为它们差不多是同一种事物了。互联网是一个基于标准计算机网络通信协议体系的多媒体信息环境,基于互联网来实现数据库化的应用系统,是一套成熟的应用技术体系 ,这对数字广播电视内容的开放式业务系统的构建和维护是十分有利的 。基于互联网和

WEB流媒体技术的多媒体视音频业务,必将是未来数字广播电视开放式业务的主流解决方案。

未来的电视也会更加智能化,就像她也会思维一样,她能读懂你的心思,知道你需要什么,将要做什么。未来场景:室内一角放着一台很像今天所使用的电视机,但屏幕更大了。电视机周围摆放的其它附属装置在今天的起居室里见不到。一台像今天打字机式的传送接收机或多种用途的键盘摆在电视机旁。电视机旁具有发声功能的电脑装置开始打铃通报晚报上刊登的消息。消息的大标题是:“油价又上涨了!”一个小女孩走进起居室,打开电视机,把频道调到“圣诞儿童玩具目录”的画面。她在传送接收机旁坐下,开始打字,“圣诞儿童玩具目录,请显示模型火车。”图像显示器迅速闪烁一下,电视屏幕就映出一个人来,向她展示模型火车、模型汽车以及模型火车附件。接着报告员说:“您要订购的话,请用模型号码NF10QI??”。小女孩看着图像记下了她要买的项目。她回到传送接收机旁,打出这样的字,“圣诞玩具目录,我的信用卡号码是543127752,身份证号码是307041000。”

电视机屏幕立刻显示出字幕,“言用卡有效,身份证号码巳经注册。请打出您的订单。”玩具订单打完,电视就映出字幕,“谢谢您的订单。所有项目都有存货,明天一点交货。祝您节日快乐!”没错,未来的电视就像一个生活助手一样,她可以帮你办任何事情。她会非常的人性化,让你真真切切感觉就像在和一个人交谈一样!

未来的电视也将更加的开放。以后当我们回顾起现在我们是如何利用电视节目时,我们会感到深深的痛惜——那么多可以重复利用 、可以创造巨大价值的节目,居然仅供播出一两次。在播出之后,往往就被长久地封存在了电视台的磁带库里,“自绝于观众”了 。而数字电视内容资源将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资源,

“台内资源”将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在集中的、完整的、开放于社会公众的信息库中,“台内”和“台外”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从中得到所需要的内容 。就像许多经典作品深受观众的喜爱,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电视剧的翻拍,那些老电视剧就“失宠”,慢慢淡出大众的视野,例如86版西游记是一个多么经典的著作,可现在最初版已经消失了,留下的也是删减版,不在完整,情节不连续。未来电视将会改变这一状况,视频不在由电视台或制片方单方面控制,它将与观众共享,随时为观众提供下载保存服务,以便观众收藏。

关于开放还有一点:如果你有足够的时间和热情,你甚至可以搞一个“小作坊”,把私人拍摄制作的内容上传,由电视台向更多的观众发布。电视台会乐于充当这个中介,因为在来自社会公众的各类视音频资源的基础上 ,它可以构建新的增值业务体系 。在文化的意义上,电视由此成为真正的“大众”媒体,因为大众已经可以有计划地直接参与到媒体资源的建构中去表达自己描述生活。

电视综合服务预示人类生活各种服务电子化的可能性。电视图像电话、电视图像邮信、电视文字报纸、电视音乐、电视报警、电视多路广播等各种服务形式展现了电视潜在功能的发挥。从发展的眼光看,电视多种功用的实现对人类社会将起到不同凡响的作用,如同蒸气机、火车、汽车、飞机一样产巨大的推动力。在我们展望未来之时,不禁问:今后现存的电视传播系统会剩下什么?未来电视还会使类社会保留什么?回答是:无电视传播方式发生什么样变,电视节目的内容永远是值得讨、重视的问题;电视记者的作将继续进行下去,因为人类远需要了解和他们生活有关的信息、新情况、新变化;无电视将在生活中扮演什么角,只要我们是人类,父母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师生之间、友之间的个人感情交流仍然是重要的;只要人类需要学习如做人,需要学习如何使用信息料和文化技能,学校和老师就和我们在一起。

未来电视到底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就让我们怀着一个美好的想象共同期待吧!但是我确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它的功能会越来越多,设计会越来越轻便,使用会越来越人性化、智能化。它会不会和电脑合二为一,这还不能确认,但值得肯定的是,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不会在人们的生活中消失!未来电视的功能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实现,那未来电视的未来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篇三:浅谈我眼中的电视综艺节目发展

学院:影视学院

班级:一零级广编三班

姓名:杨由之

学号: 100504201303

浅谈我眼中的电视综艺节目发展

——2010级广编三班杨由之

摘要

综艺节目

综艺节目的兴起与整个时代的背景密不可分。这股来势汹涌的综艺节目浪潮与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的兴起、电视娱乐化商业趋势的加强、人们对故事和游戏情节的日常需要的满足以及普通人对实现明星梦的渴望密切相连。广电总局在2011年7月“限娱令”正式下发。我个人相信综艺节目会在“限娱令”的约束下更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

综艺节目 节目现状 节目走向

正文

综艺节目是一种娱乐性的节目形式,通常包含了许多性质的演出,例如音乐与搞笑等类型,而且通常只在电视上播出。大部分的综艺节目会邀请现场观众参加录影,但也有现场实况播出的节目。

如果要研究新时期中国电视的特色,电视综艺节目的迅速发展和空前繁荣景象是不能被研究者忽视的。从中央电视台到各省市电视台,观众打开电视机,几乎随时都可以看到综艺节目在向你频送欢笑,为生活平添欢笑,电视综艺节目已成为观众十分重要的文化生活。电视综艺节目的内容和形式已广为渗透到观众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对中国这股电视综艺节目热进行冷静的分析,研究其现状及未来走向,显得很有必要。

一、综艺节目及其现状

(一)、电视综艺节目特点及类型

电视综艺节目是根据一定的主题思想,运用艺术手段将不同体裁的文艺节目进行有机的组合。它既可以将音乐、歌舞、戏剧小品、戏曲片断、杂技魔术、武术游戏、笑话故事等多样艺术体裁融为一体,也可以选择其中几项进行组合,再运用电视的光色效果、时空变化、独特造型,构成能够满足观众审美需求的电视综艺节目。由于电视综艺节目兼容性强,可集欣赏、娱乐、知识、信息、审美等多项功能于一体,使得不同艺术体裁进行有机综合之后产生新的艺术效果,成为目前电视界极为常见的一种电视节目样式。它具有明确的主题思想、综合的艺术式样、广泛的参与性等特点。

我国把电视综艺节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节庆综艺节目,另一类是行业主题综艺节目。

(二)、电视综艺节目现状

电视综艺节目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其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涌现出了一大

批优秀的电视综艺节目,一批优秀节目主持人和演职员也脱颖而出,在观众中具有极大的号召力,成为时代的明星。但这几年电视综艺节目在飞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创作队伍的良莠不齐,理论建设的滞后,综艺节目逐渐暴露出不少问题,观众对此颇有微词,综艺节目的吸引力在下降,我认为,目前电视综艺节目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和问题。

l、数量多,但呈现泛滥之势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各类综艺节目数以千计,这些电视综艺节目在为观众带来欢乐的同时,也已呈现出泛滥之势。特别是各行业都想在电视上露一露脸,造成了综艺节目数量大大失控,这类综艺节目往往又占据了电视台有限的黄金时间,原来是丰富观众文化的综艺节目,因为数量的无限膨胀和播出时间的相对集中,反而给观众带来观赏的单一乏味,久而久之,观众对这类综艺节目形成冷漠态度,就毫不为奇。

2、创新多,但呈现杂乱之态

由于电视本身的特性,使得电视综艺节日在吸收其它艺术门类时,表现出一种强大的兼容性,使其它艺术通过电视手段综合之后,形成电视综艺节日这一新的独特的表现方式。电视综艺特有的综合性审美特征,为它的创新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这几年,电视综艺节目无论是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很大的创新,电视综艺节目呈现出一种全新面貌,成为艺术百花园中的奇葩。

但在这种创新的背后也隐藏着危机,一些电视综艺节目只求新奇,违背艺术创作规律,对一些传统艺术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随意篡改,使许多艺术式样成为"四不象"。对艺术门类不是进行有机的综合,而采取,一种乱点鸳鸯谱式的"杂交",结果生产出许多"怪胎"。还有一些综艺节目更是不讲品位,将肉麻当有趣。难怪有些观众将这类节目概括为"哭哭笑笑,打打闹闹,搂搂抱抱,商品广告"。这样的节目大大败坏综艺节目的名声,影响整体形象。

3、规模大,但呈现空洞形式

电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时空自由转换的特性,使得电视综艺节目的规模搞得越来越大,特别是一些综艺晚会走出演播室,在户外搞综艺节目成为一种时尚,参与的演员动辄上百人,甚至上千人,更有上万人规模的大型综艺节目,观众与演员融为一体。但是这类户外综艺节目为追求形式而追求形式,往往造成看上去人山人海,但空洞无物,形式不能为内容服务。

二、综艺节目受欢迎的原因

综艺节目的兴起与整个时代的背景密不可分。这股来势汹涌的真人秀浪潮与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的兴起、电视娱乐化商业趋势的加强、人们对故事和游戏情节的日常需要的满足以及普通人对实现明星梦的渴望密切相连。

(一)、综艺节目是大众文化消费需求与电视媒体的结合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渴望一种非常规状态的生活出现。综艺节目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观众参与的积极性。

1.、综艺节目顺应了电视观众对真实强烈需求的趋势。电视艺术是基于人类希望能更进一步逼真地模拟外部世界而产生的艺术。综艺节目诉之“真实”源自电视诞生的本质要求,顺应了当今电视观众对真实强烈需求的趋势。

从电视的本质看,综艺节目符合电视的日常性和非日常性的特征。一方面,在现代生活高节奏高效率下的观众更加渴望了解同他们一样在彼地又同时生活着的人们的生存状况,获得一些日常经验;另一方面,他们也需要看到一些非日常、奇观化的东西。综艺节目满足人们日益求真的文化消费心理。

2、综艺节目使电视传播成为观看与参与的互动过程。电视传播过去一直是单向传播,甚至在互动性方面,电视与直播广播相比,都显得相当被动,观众很难参与互动。综艺节目是现阶段观众参与程度最高的电视节目。

(二)、综艺节目是国内娱乐类节目升级换代的产物

从西方经验来看,电视节目类型通常会根据大众的口味而变化,每十年经历一个变化周期,这其中,娱乐节目变化的速度稍快。从世界范围来看,娱乐节目大举侵袭由原来影视剧所占有的收视份额。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发展到今天,先后经历了表演类综艺晚会时期、游戏娱乐时期、益智博彩时期、真人秀时期四个时期。

(三)、综艺节目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综艺节目为各电视台带来的收益之巨大,是很多其他类型的电视节目所无法取代的。

(四)节目受众

从受众角度分析,通过调查研究显示,观看综艺节目的受众年龄以18——30岁为主,这个年龄段的人基本上是学生或者上班一族,在星期六日事件基本是忙完一周工作学业的时候,而且这也是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一个群体,因此许多综艺节目便会有一群固定的收视群体,在播出期间,一些比较引人的因素也会一下让在选节目的受众注意到,也会引来另一批受众。

三、电视综艺节目走向

目前电视等艺节目存在的一些问题,已引起许多有识之士的重视。为了使新兴的电视综艺节目能健康稳步的发展,我认为主要解决这样几个问题。

1、加强宏观调控,实现少而精

观众现在对电视综艺节目的最大意见就是平庸粗糙的太多,而精品太少。每年有这么多的电视综艺节目在播出,但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凤毛麟角。因此,对电视综艺节目进行宏观调控,除了重要节庆和重大纪念日之外,对一般的行业性综艺节目要严格控制,主管部门要严格把关,力争把有限的人力和经费集中起来搞几台精品,不必各级电视台、各部门逢"会"必搞综艺节目。

2、增加思想内涵,提高文化品位

电视综艺节目的兼容性决定了它具有强大的兼容能力,不同的艺术门类都可以在综艺节目里一展风采。由此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有些编导忽视电视特征,随意将不同的艺术门类节目往电视综艺大口袋里塞,结果许多节目胡乱拼凑在一起,成为既无艺术性更无思想内涵的东西,杂乱无章势必影响节目质量。用低俗的内容迎合某些观众的趣味,成为致命的弱点。因此增加综艺节目的思想内涵、提高文化品位成为当务之急。综艺节目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文化导向和文化水准象征之一,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美的享受方式。综艺节目的制作者必须这样的高度认识自己担负的责任。

3、强化电视特点

电视艺术具有独特的个性,我们对电视综艺节目要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认识。从电视传播系统来考察,我们对综艺节目必须强化电视特点,从综艺节目的创作、传播、接受这个三方面的特性进行认真研究,从而确立电视综艺节目有别于其它艺术类型的特性。如创作过程中独特的时空思维、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段,传播过程中迅速、同步、广泛参与性,接受过程中自由随意的家庭氛围等等。电视综艺节目必须强化自身的特点,这样才能在艺术百花园中独树一帜。

4、注重艺术创新,多推新人新作

电视综艺节目是一门十分年轻的艺术,它对其它艺术应该博采众长,吸取精华,从而丰富发展自己。观众的"喜新厌旧"心理,更促使综艺节目应该不断有新面貌出现,否则观众就会

无情地抛弃老面孔。电视综艺节目可以吸取大量的经典性作品,对这些节目进行介绍赏析,这也是提高观众艺术欣赏水平的重要途径。但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艺术更需要不断推陈出新,才能获得观众的青睐。电视综艺节目不能因为怕有风险,老是请一些老面孔来压阵,应该大胆启用新人新作,不断给观众意外的惊喜,有新的发现,这样才能吸引观众的视线。 新兴的电视综艺节目还很年轻,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也是正常的,电视人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去探索,不断去完善,不断去创新。电视综艺节目的前景十分诱人,发展空间无限广阔,只要各方人士不断努力,电视综艺节目仍会是观众重要的文化生活内容。

四、关于限娱令

“限娱令”之后,荧屏是否真变作一片寡淡光景?会有哪些节目不幸落马?为应对“道德建设”要求将有什么新节目空降荧屏?,各大卫视在节目调整时也会“去娱乐化”。比如推出符合“道德建设”要求的新节目——湖南卫视明年将会在新闻、经济、文化、科教、少儿、纪录片等方面推出多档节目。 东方卫视宣传总监陆伟认为,“限娱令”不是一个暂时性的制约,它就像当年广电总局对选秀节目的规范一样,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会改变国内卫视综艺节目的生态,也令各大卫视的竞争格局发生改变。

我相信,在“限娱令”的约束下,我国的电视综艺节目会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书目:

1.《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传播学总论》 清华大学出版社

3.《广播电视概论》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篇四:来说说我眼中的等离子和液晶电视

来说说我眼中的等离子和液晶电视

在本人的影响下,一位液晶死党同事转投等离子阵营,跟我一起买了50PZ80C,两位同事经我介绍买了46w380a。

经过数次的仔细对比,我斗胆给两个电视评评分,不涉及技术参数,全凭个人观感。欢迎各位专家玩家拍砖,谢绝人参公鸡!嘿嘿

有线电视效果(全部为歌华机顶盒+S端子输入):

PZ80C:75分。扣分项主要来自(1)色彩偏黄,即使在冷色调下有些频道依然高亮部分主要显示为黄色。(2)画面迅速切换时,有明显的抖动现象,用射频输入的时候好像没有这个问题,换成S端子后此现象非常明显。不知高端的800c是否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好在这样的迅速切换的画面毕竟还是少数(3)画面拉伸模式算法不合理,不过看惯了这个也不算什么大问题。

比较380a后得出的优点:画面过度自然,中央台个别频道的画质绝对能媲美CRT效果,甚至还要好。网友屡次提到的猪肝色并不是空穴来风,只是各个台信号强度不同有的通过调节参数尽可能消除了猪肝色,可是另外的台又开始显现出来,按下了葫芦起了瓢。调节参数对避免猪肝色还是很有效果的。

看足球赛和斯诺克优势较为明显,运动员快速跑动的画面晕的感觉明显小于w380a。 w380a:75分。扣分项主要来自(1)画面伪轮廓严重,象打了底稿的画作一样。(2)运动画面略有拖影,不过看习惯了这点问题绝对可以忽略不计。(3)眼睛疲劳问题。 比较pz80c后得出的优势:肤色更加准确,画面更加稳定,智能屏幕扩展模式算法更加合理。看有线电视音效明显要好一大块。

连接电脑看高清效果:

PZ80C:85分。扣分项主要来自可能有灰阶损失,各别场景黑色有点糊。

w380a:80分。扣分来自黑色不够黑,还是有明显漏光。

上网当显示器:

PZ80C:60分。纯色画面下看不出闪的哥们真乃神人,我佩服你们。这种画面下我是一分钟也不愿意待下去的。

w380a:95分。画面极为细腻、稳定,而且全高清点对点极为容易,我同事超级电脑盲,在我电话的指挥下既能轻松实现锐利的全高清点对点。

功能:

PZ80C:70分。无画中画,音响环绕效果几乎等于没有。毕竟是低端穷人机,也就不要求那么多了,电视我设置了静音,声音全从我的创新多媒体音箱中出也就弥补了这个小缺憾。

w380a:85分。画中画,音质明显好于80c,HDMI三组,有测面板视频端子。 结论:

元旦买的电视,之前做了整整两个月的功课,一直在80c800c和380a之间纠结,最终理智战胜了情感,选了这三个中最便宜的。对于后来人,我想劝各位,千万别信各位等离子原教旨主义的大佬们断言:“液晶看有线电视画质一塌糊涂”,起码380a接机顶盒看有线电视还是相当不错的,跟我的80c比各有千秋。绝对势均力敌。

如果您要是经常用电视做显示器浏览网页什么的,千万别买等离子,没多久您的电视肯定跟您的眼睛一起报废。

如果您要是只是接电脑看高清大片,等离子目前还是有一定的优势,毕竟我的80c是低端机,效果我感觉要略微好于身处高端的380a。

关于耗电的问题,远不如液晶枪们攻击的那么玄乎,但也不是等离子粉丝们说的那么不值得一提。发热量要比380a大的多,从这点上来说,耗电高30%-50%是很有可能的。我

家有人在家办公,因此每天开电视的时间都在10个小时以上,电费的大幅提升就是耗电量较大的证明。

关于烧屏问题,380a下是从来没有见过惨影,80c会有残影,不过极为暗淡,除非在纯色画面下才能映衬出来,而且消失的极快,基本再看半个小时电视完全就会消除。这个根本就不是问题啦!液晶枪们总拿这个说事实在无聊的紧。

总之,两个阵营实在没有必要互相贬低抬高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用途的,性价比高的产品才是王道。白猫黑猫,抓着耗子的就是好猫。

a:等离子画质没有传说中优势那么明显;

b:相同画质相同尺寸下,液晶要贵于等离子;求性价比的同学确实值得考虑等离子; c:上网用的同学绝对不要考虑等离子;

d:坏点率不如本论坛那么多故障帖宣称的那么高,我和同事的三台等离子,两台液晶全是完美屏,大家买的时候不要顾虑太多;

e:等离子像佳能单反,液晶像尼康单反,您在购买之前一定要想清楚您是偏好自然的色彩还是艳丽的色彩。

以上五条仅供参考,谢谢大家!

篇五:关于大众眼中的电视新闻的真实性

关于大众眼中的电视新闻的真实性

内容摘要:新闻的真实性是我们如今会常常提及的问题,虽然电视画面很清晰很逼真的映在我们的眼里,但是自编自导的电视新闻事件频繁出现,让我们不得不开始质疑电视新闻的真实性。因此我们会对电视新闻的真实性进行重新的认识。

关键词:电视新闻 真实性 媒介传播

正文:新闻的真实性问题是新闻理论的老生常谈,而由于有画面的“证实”.电视新闻长期以来又被认为是最可信的,然则关于电视新闻真实性的问题似乎没有探讨的必要。但反观现实,当前电视新闻的真实性确实存在不少问题:自编自导自报新闻“事件”;“情景再现”;夸大细节歪曲事实等等,这种种不良现象都在腐蚀着电视媒体的公信力。笔者认为,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源之一就是没有从理论上廓清对电视新闻真实性的认识,从而导致在实践环节难以理清真实和虚假、新闻节目和其他节目的界线。新闻理论中对真实性的沦述只是一种共性的探讨,而共性却总是寓于一定媒介传播的个性之中,并通过媒介个性得到表现和丰富,因此,针对媒介的传播个性对其新闻的真实性提m独特的理论规范是十分必要的。从媒介渊源来看,电视新闻脱胎于纪实影片,在立足现实追求真实方面一脉相承,这就使其真实性要求有了双重的规定性。本文试图从对象、内容、叙事三个层次来分析这种双萤规定性对电视新闻的要求,以便更具体地建构电视新闻真实性的理论,探讨相关的传播规范。

第一,对象真实,即电视新闻拍摄和报道的对象源于客观事实,不是假定意义上的真实,并且是生活原生态的,没有经过传播者人为的组织安排、导演干涉。

影视对摄录对象进行直接精确地光、声、时、空同步纪录,一方面这种纪录本身必须建立在被摄体存在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影像具体地传达了物理现实的准确信息.直接诉诸于人的感官.就象生活中感知的那样,容易使观众产生“眼见为实”的感觉。因此,这种纪录本性使电影很早就有着主体自觉,并把被摄对象是不是客观真实,拍摄主体的介入与否作为纪实影片和故事影片的分水岭。以巴赞和克拉考尔为代表的电影纪实理论家提出的电影“照相本性论”至今仍然是纪实影片的美学基础。该理论认为:电影“是照相的延伸”,而照相跟未经改动的现实有着明显的近亲性,因此.电影不能像其他艺术那样,“在物像及其复制品之间有一个人存在”,而应该是“物质现实的复原”。也就是说拍摄主体对于拍摄对象只有选择的权力而没有编造建构和干涉的权力,保持其客观性.真实地纪录生活现实,对于纪实 影片来说,具有本体论的意义,这对于一脉相承的电视新闻来说也是毫无疑义的。

传统新闻理论规定真实性的常见表述是:新闻昕报道的事实确有其人其事,不是虚构臆造的,即新闻源于“客观世界中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客观事实,它是不依人们的主观意识而存在的”。不难看出这一表述在报道对象的真实性层面只界定了哲学存在论意义上的真实,而虚置了主体。但在实践中,肩负着事实选择责任的媒体却是实际的执行主体,这就无形中将媒体这个实际主体等同于“人们”这一宽泛主体。此外,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观是能够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使客观达到主观的同的要求的.是“人们”改造着客观世界。于是,在主体认同错位的情况下.对于新闻媒体能不能干涉事实也就只有模棱两可了。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有了双莺属性,成了市场中的利益主体,传统新闻理论的模糊地带造成了新闻职业伦理的卒广1点.给媒体以大众之名“打造事实、干涉事实”,行谋私利之实开了方便之门。近年来我罔盛行的由传媒公开策划、编造、导演.并作为新闻进行报道的媒介行为钻的就是这个空子。新闻传播学者将这种“新闻”事件称为“传媒假事件”,画意即传媒报道的事实虽然存在,但这种存在却是由传媒自己建构的,是一种暧昧的真实,并不是新闻真实性真正意义上的对象真实。

“传媒假事件”的泛滥始作俑者是都市类报纸.而电视新闻则成了最强有力的后继者。因为我同的电视新闻和纪录片不是在纪实理论而是在报刊新闻理论和“形象化的政论”观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长期忽视媒介纪录本性。此外电视生动的画面天生有利于展示行动.其家用媒体和类似人际传播的特点有利于培养观众的亲近感。本来就是“假事件”十分衷情的媒介。对于电视新闻来说,“传媒假事件”不仅能够低成本批蹙生产独家新闻.并且与事件的发生同步记录现场画面也成为举手之劳.而在现实的偶发事件采访中这往往难以做到,于是电视新闻自愿地出卖了自己的媒介纪录本性,成为“传媒假事件”的多发地带。刻意制造报道热点已经成为一种招徕观众的手段。混淆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违背电视记录本性,由电视台发起或中途介入导演摆布事件的手段却并不让人陌生,甚至已经渗透到了主流媒体的品牌新闻节目中。例如湖南卫视《晚问新闻》包装推出藏族流浪歌手;中央电视台组织并追踪报道《我的长征》;《南京零距离》定期组织进社区活动并报道等等:这些报道都是由电视台建构某种事实进行报道,而不像新闻策划只是选择安排采访报道的方式、方法,以更好地表现已经存在的客观事实。

无论是遵循新闻职业规范还是维护电视记录本性的尊严都应该对“传媒假事件”现象进行批判。因其拍摄的对象不再是“未经改动的物质现实”,纪录的意义值得怀疑;此外传媒大肆报道自己建构的事实,会遮蔽人们了解真实世界的视野.损害新闻的整体真实,最终使新闻媒介的功能与可信度受到严重的伤害。

第二、内容真实,指新闻报道中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冈和经过等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对于电视新闻来说,除了声音、文字提供的信息必须真实准确外,还要求I田j面真实精确,并与声音、文字提供的信息相符。即摄影机与声音文字所指称的对象是一种共时夸的存在。因此。在所有内容要素的真实中,时空真实是最具有电视特色的新闻真实性要求。

电视新闻报道除了现场直播和记者在场的突发新闻外.大量的新闻都是事过境迁的“过去时”报道,包括时空要素在内的新闻真实性要求其只能用采访播音等声音语言追述.而画面只能借助图表、照片、实物、空镜头等.绝不能进行事件的重演补拍。但近年来,我国的电视新闻中“情景再现”却成了“时髦”的手段。从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到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凤凰大视野”、湖南丁J.视的《晚问新闻》、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等一些有影响的新闻节目都m现了“情景再现”的影子。

“情景再现”或称“真实再现”其实就是请当事人或其他人重演事件进行补拍,十年前在电视新闻理论的探讨中已经对“补拍”进行过批判,这两年“重出江湖”且愈演愈烈,明显是受到了电视纪录片再现手法风行的影响。对于纪录片能否重演拍摄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历来争论不休。我国近年来有一种观点认为:“真实再现”是对电视语言的丰富和补充,可以使纪录片更好看,并且没有突破纪录片最后的防线——非虚构。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观点颇受推崇。这是不是意味着电视新闻也能够如此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电视新闻和纪录片虽问属纪实类影片,但两者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新闻影片刚m现时就开始分野,新闻影片朝着以最快的速度报告最新鲜和值得关注的事实方向不懈努力,其意在“事实”,并讲求时效,力求简洁;而纪录片意在人文历史价值,不追求时效和简练.更注重情节。两者的目的、功能各不相同。新闻肩负着“社会雷达”的功能.因此,在电视新闻中,任何一条消息的传播,都是处在具体的时间与空间定位之中.必须遵守“新闻中每一个具体事实都必须符合客观实际”的规定。为满足观众“眼见为实”的心理要求,承担了证实功能的新闻画面自然也来不得半点虚假,而“再现”的“非虚构”并不等同于“真实”。因为“真实永远不会是一般人理解的那个排除了人的主观主义倾向的真实。世界上任何事物,包括艺术家们推崇的真实,一旦离开了人的主体性。就失去了意义。”根据当事人复述或其他报道来组织重演再现的画面真实性有多少令人怀疑。

从哲学卜来说。空间和时问是物质存在和运动的摹本形式,两者不可分割.都是客观实在的。如果试图将人物行为、事件发展从本来的时间或空问中分离出来,那么“此在”也就不成其为“此在”了,因此.任何新闻事件都是不可再生和还原的信息资源,“情景再现”

是一种历史和现实在时空上的错位。摄像机纪录的只是人们重演历史事件的过程.而不是事件本身,担任演员的人不管是不是当事人,都已经脱离了当下的时空,而进入了假定的历史的日寸空中。摄影机和被摄体在时空上不Iu】步却正是故事片的摄制立场。正因为如此1994年播m的《9.18大案侦破纪实》虽然把事件原汁原味搬到屏幕,拍摄手法采取新闻采访式的追踪拍摄,连演员也是真实人物自己演自己,但决不宣称自己是“新闻专题片”而称“电视连续剧”。前些年兴起的完全用再现手段重演真实事件的电视节n也iF式放弃了“故事化新闻节目”“新闻演绎”的称谓,而成为一种新的节目类型——电视栏目剧,这种确认正是对其时空假定性的一种承认。也还了电视新闻一个清门。纪录片在这方面已经遭遇了尴尬,现在就连主张纪录片可以再现的人也不得不承认:“有的纪录片为迎合受众,品味受到质疑。它把再现的趣味功能强化了。却忽略了再现的还原功能。”

正因为“再现”挑战了新闻的真实性,美国i大电视网早在1989年就对各自晚间黄金时段的名牌新闻节目不用这种手段专门承诺,其中NBC新闻部还宣布所有节日均不采用“重演”方式。美国《职业新闻工作者规范》和《广播电视新闻主任协会工作守则》也都对此做m了严格的规定。看来,我们不仅要批判在电视新闻巾跟风滥用“再现”手段,而且还面待对这一手段在电视纪实类节日中的使用进行规范.划清使用和不使用这种手段的节目界限.使电视新闻工作者有明确的行为准则,观众有清晰的节目期待,从而更好地维护电视新闻的真实性,第j、叙事真实。新闻是“苇构事件真相”.片断的选择与组织是重构的基本方式。新闻的内容和意义在这个建构过程中产生。叙事真实指的足报道中所选片段的轻重缓急的权蓖性、建构报道的逻辑性应该和客观事实相符,即这种重构应从事实的令部总和中,从事物的联系中去把握,而不是在重构中歪曲了事实。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新闻虽然是经过报道者涵化的建构,但仍然是建立在主观达之客观的基础之上.是能够达到叙事真实的.认为新闻只是“符号真实”而随意建构、扭曲事实.其理沦源头实质是不可知论。事实上,叙事和真实性之间本身有着连续性和形式上的共通性。“叙事不只是一种可能成功描述事件的方式;它的结构内在于事件本身之中。一种叙事性记述远非它所牵涉的事件的形式变形,而是它们的荩本特征中某一种的拓展。”8反映客观现实的新闻更应当循着事实的现实逻辑组织叙事,不可无视现实逻辑,更不可背离它。

其次,对于电视新闻来说,强调叙事真实具有特别的意义。文字传播中.新闻虽然经过了记者编辑的涵化。但在读者而言.仍需经过读解在想象中“重构”,具有更多的理性成分。而电视借助声像符号对新闻事件进行现场同步记录报道,营造出强烈的现场感,“眼见为实”的思维逻辑,往往使观众将“新闻”等同于“事实”,更趋向于感官直觉,往往导致叙事失

在我眼中的电视

实不被觉察。但是,和其他新闻叙事一样,电视新闻叙事也是一种压缩性操作,并且由于多种符号传播,重构的过程更复杂,在片段的真实和人工的组合中确实存在叙事失实的可能。新闻叙事框架理论认为,新闻报道本身有迎合主流意识形态、受众喜好或某一利益集团的潜意识,这种迎合可能导致媒体选择事实主观。捕风捉影、牵强拼凑,扭曲事实的真相。在我国长期存在为了迎合官方宣传而浓缩抽取事实、歪曲因果等现象,而随着市场化的步伐,为了迎合广告商或赞助部门。或者为了收视率迎合观众,煽情化、娱乐化新闻的叙事失实正表现得日益突m.最常见的就是拍摄和编辑时利用特写等镜头语言夸大煽情性的片段,用剪辑手段改变事实逻辑等。

在现实中事实的片段有的是主要事实片段,有的是次要其或装饰性片段。主要事实片段事关全局.决定新闻价值的大小,没有它构不成新闻事件的真实报道,次要或装饰性事实片段则补充丰满了报道,使新闻有趣生动。如果改变这种主次结构新闻就可能扭曲失真。但装饰性事实片段在审美价值上往往会超过主要事实片段,在感官消费时代.电视为了迎合观众,有时难以抵挡夸大装饰性细节乃至掩盖主体事实的诱惑,结果导致过于追求画面煽情,强调情节和冲突,而逃避事物复杂的一面.忽略或低调处理缺乏视觉吸引力的要素,电视新闻在追求视觉刺激中成了一面“哈哈镜”。例如报道一起汽车和满载残障儿童的校车相撞的事件,事情并不严重,没有人受伤,但在救护车灯的闪烁和刺耳的警笛声中,受到惊吓睁大双眼的孩子的特写反复出现,并被安排在开头,而没有人受伤的信息放在最后一句带过,结果出色的视觉冲击让编辑把这条新闻放在了几乎是头条的位置:在编辑过程中,电视新闻同样可能歪曲事实。主观臆断地解读新闻事件,使得新闻事件本身的内在逻辑力量遭异化,例如重排事实片段导致因果颠倒,对同期声断章取义,偷换记者问话画面和内容等等,这一切对媒体公信力的影响都是致命的。湖南某巾就曾经发生过“腰斩”政协委员讲话的事件,巧妙的“腰斩”和组合,使反对提高水价的讲话变成了赞成提价。【9】虽然种种叙事失实对于观众来说难以即时发现。但长此以往,丧失了自身风骨和品格的电视新闻只会让受众形成逆反心理,最终失去市场。综上所述,电视新闻的真实性无论在报道对象的选择、内容和叙事的符合客观实际方面都能够厘定明确的规范,然而月前我国的电视新闻在这三个层次的真实性方面在日常的新闻报道行为中并没有进行认真界定,导致“似是而非”的新闻随处可见,而电视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却对此缺乏反思。这一方面提醒我们要警惕市场逻辑对新闻专业理念侵蚀,另一方面也对我国电视新闻理沦建设、职业伦理规范和相关制度的健全提m了新的要求。

文献参考: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