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关于素质教育的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2:31:40 初中作文
关于素质教育的作文初中作文

篇一:素质教育在作文中的体现

素质教育在作文中的体现

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文教学也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培

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在作文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

力呢?

一、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只有兴趣和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巴

尔扎克也说:“兴趣比一切的阻力都强。”所以在写作初始阶段,要

特别注意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把重点放在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

心上,让学生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因此,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有意识地旁征博引历代文

豪在文学创作中另辟蹊径、巧用角度的事例来培养学生兴趣,激发

他们的创新热情。譬如学习《变色龙》,就引导学生体会契诃夫安

排警官奥楚蔑洛夫脱大衣这一细节的深刻用意,作者通过这一细节

描写,把人物“善变”、狡猾,而内心却又有点心虚的特征,活灵

活现地刻画出来。学生领悟以后,觉得很有趣味,这么简洁的几笔,

就包含了这么丰富的含义,同时又有着跃跃欲试的冲动。

二、用“心”观察,关注感受生活,抒写真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

声,亦与心而徘徊。”他主张写物,要忠实不造作;抒情,要真挚

而不虚假。唯有描写真实的人生,抒写真挚的感情,才能使文章有

信度,从而赋予文章一种特殊的感染力,甚至冲击力。那么,真情

实感从何而来呢?它源于生活。情感只能从生活中来,离开生活就

无所谓情感。因为“真情”只能从“实感”中产生。因此,走出封

闭的课堂,走向真实的社会,用饱含感情的双眼去观察社会,用自

己的心灵去体验生活的滋味,就不愁写不出真挚动人的好文章。

三、广泛阅读,理解、感悟文章,让学生注重积累,培养联想、

想象能力

人们常说“做人要直,作文要曲”。但是我们平时在批阅学生的作

文时,看到学生所写的文章不是平淡,就是枯燥无味;或是为了凑

够字,要么东拉西扯,废话连篇,要么根本没有中心或中心不突出,

没有一点创意,要么语言干巴巴,缺少生动性。造成这种状况的原

因虽然很多,但主要是写作时,缺少素材,缺乏想象的思维,不能

展开合理的联想所致。如果学生在写作时有丰富的素材积淀,又能

善于运用形象的思维并展开联想,写出来的文章就会不但有波澜,

而且充满感情色彩,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因此,培养学生收集素材,

训练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成了作文教学活动的关键。

1、加强课外阅读,培养学生收集素材的良好习惯,从中吸取营养。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

笔如有神”。

因此,有目的地让学生多读一些课外书籍,既是对语文课堂教学

的深入和补充,又是学生写作素材的积淀。通过课外阅读,学生的

视野不断扩大,眼界更加开阔,还可以从阅读中积累词汇,吸其营

养,充实头脑。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retype/zoom/1aa56201763231126edb1171?pn=4&x=0&y=0&raww=195&rawh=72&o=png_6_0_0_528_64_220_78_893.25_1263.375&type=pic&aimh=72&md5sum=22f630fc130a91f2ca1958b37bd113c1&sign=8ce71df059&zoom=&png=39441-52587&jpg=0-0" target="_blank">点此查看

来完成的。续写作文是想象作文的一种类型。所以教学中,我们必

须要求学生:首先,要关注生活,感悟生活,积累生活,贮存大量

的文学、历史、科技、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并了解时事,培养收集

信息、提炼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其次,要打破思维定势,大胆

联想创造。再次,使想象的情节合理,要求学生注意审题,仔细看

清题目,依据题意,把握好重点,使想象作文的中心鲜明。如在《最

后一课》学完后进行续写,可以叫学生以“下课以后”为题写一篇

文章,学生们就会在对小说原有的感知上发挥想象力,去构思,去

创造。

5、运用修辞,强化联想、想象,提高创新能力。

在描绘事物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使描写对象人格化。有些事

物,直接描写会显得较为单调,把他当作“人”,想象出“它”的

情感,“它”的心理,“它”的动作行为,就会增添作品的情趣,有

的还会增添文章思想内容的深度和力度。所以,常用一些比喻、拟

人,可以把事物写得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可以把道理阐述得通俗

易懂,易于理解。而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必须要借助合理的想象

和联想。同时学会化小为大,化静为动,鲜活地描摹事物。

在作文教学中,综合运用以上几种方法,就能培养学生的联想、

想象能力,激发他们对作文的兴趣和热情,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有效地开发学生们的写作潜能,艺术地再现

身边的生活。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retype/zoom/1aa56201763231126edb1171?pn=5&x=0&y=0&raww=195&rawh=72&o=png_6_0_0_528_64_220_78_893.25_1263.375&type=pic&aimh=72&md5sum=22f630fc130a91f2ca1958b37bd113c1&sign=8ce71df059&zoom=&png=52588-&jpg=0-0" target="_blank">点此查看

篇二:浅议作文素质教育

浅议作文素质教育

作者:杨绍贞

来源:《新课程·上旬》2013年第12期

摘 要:写作是手段,做人是根本;作文训练不仅要注重写作能力,更要重视素质教育,将做人和作文紧密结合。

关键词:作文;做人;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新时期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这点出发,对于作文教学来说,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是求得学生人格、智慧和写作才能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一、把“作文”与“做人”有机而紧密地结合起来

文章是人们对生活有所感悟和体验后的产物,感受的深刻与否关键在人的品德与修养上。有人说:“话与文都是不可以做作的,有几分品德知识能力只能说几分话,写几分文。所以,说和写似技能又非技能,实际是其人的表现。我想劝大家不要把作文当技能看。”这段话精辟地阐明了“作文”与“做人”的关系,说明了写作活动中人格因素所占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因而指导学生作文不能只着眼于技能,必须时时顾及学生“其人”这个整体,把精神训练放在首位。因而在教学中想方设法去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明确其思想、培养其情感、锻炼其观察能力。倘若他们逐步养成了“诚实”的品德,那他们的思想会逐渐明确,思维会日渐缜密完善,情感会日渐丰富成熟,观察也会日渐敏锐周到。至此,他们的作文也就不难做到理真、情切、意达。相反,如果教师指导只是让学生在各种作文应考训练中寻找秘方和诀窍,那终将会使作文教学走向死角。今日的作文教学,大凡是为“应考而作”,把作文训练的目的盯在应考上,过多注重文章的结构形式,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精神训练。笔者多年来深感学生习作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步伐,甚至失去新意,看来症结就在于此。

二、培养学生摄取生活的能力

十几岁的中学生,自身已有一些生活经历,加上耳闻目睹,道听途说获得的外界信息,以及从课内学习、课外阅读、看电视得来的信息,按理说完成一篇作文是没有多大问题的。可事实上,大多数学生就是“没东西可写”,不少人的作文是硬“榨出来的”。近几届的学生(独生子女)由于自小“成人化”,再加上很少独立体验,全凭书本上的知识,那想象真可谓惊人,写起作文满篇的大道理真让人有些招架不住,可内容的空洞,事例的陈旧更是令人无奈至极。究其原因,我认为作文除写作技巧外,主要是学生摄取生活的能力太差。因此,培养学生摄取生活的能力对提高作文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摄取生活的主要方法有观察、感受和联想。观察是写作获取材料的主要手段;感受又是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认识,是作者情感因素的内化领悟;联想则是写作中最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这三者在实际运用中往往是综合进行的,观察中必定会产生感受和联想,感受和联想也必须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因而,一旦学生有了摄取生活的能力,他们的作文素质必定会得以提高。

三、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

俗话说:“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在三尺讲坛默默耕耘了二十多个春秋的我,的确饱尝了改作文的辛苦。基于此,近几年来我尝试引导学生参与批改作文,收效却很是喜人。我也切身感受到自改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其一,它使教师从繁重的作业堆里解放了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备课和了解学生。其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自己的作文要让别人评说,所以从心态上讲,大家写作都比较严肃认真。其三,同学之间能互相启迪、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事实上,“改”和“作”的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者本人,所以我认为作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改的能力。只有他们自己学会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是啊,教师固然要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然而,更重要的是要教给他们学习的“钥匙”,让他们自己去打开知识的大门。

综上所述,我坚信“学会作文”从来都是和“学会做人”联系在一起的。让学生在作文中观察人生,树立起追求美的信念,写自己身边熟悉的人和事,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从而把他们引向生活充实的光明之路,那么他们会领悟到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一切都发自内心,一切都出于自然。至此,学生作文素质提高就不再是难事!

(作者单位 青海省湟源县第一中学)

编辑 代跃先

篇三:关于中学作文素质教育思索

关于中学作文素质教育的思索

摘 要:在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目标,需要长期坚持以下三个方面的探索:明确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树立“大语文学习”观念和“学生不断发展”的观念,突破“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的评价误区、“学以致用”的功利误区和“教无定法”的改革操作误区。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作文素质教育;课程改革

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原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那么,在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怎样才能把素质教育具体体现出来呢?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认为要把素质教育目标真正落实到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实践中,长期坚持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是很有必要的,即:明确一个要求,树立两个观念,突破三个误区。 明确一个要求即吃透教育部制订并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一“要求”,可以说是作文素质教育实践的总纲,也是作文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明确这一“要求”应该是开展好作文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前提和理论依据。

树立两个观念就是要树立好“大语文学习”观念和“学生不断发展”的观念。

众所周知,“大语文”主张语文的教育,学习往宽处、大处发展,它是时代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需要,也是语文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吃透“基本要求”的必然结果。树立“大语文”学习观就是要坚持语文学习的社会性,把语文学习引向课堂之外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这正是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具备“开放的视野”这一素质要求的具体体现,也是培植学生人文素养最重要的一条途径。“大语文”观念形成的终极目标就是调动学生课外积累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广于积累,培养学习个性,形成学习风格。

同时,树立“学生不断发展”观,对学生作文素质的形成不急于求成。学生是未成年人,身心等方面都还处于未成熟、未定型的阶段,人格特征、接受能力等人文综合素质的可塑性极强。由于作文素质教育对学生的成长特别是人文精神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及学生本身的身心特点,任何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没有任何理由去苛求学生。

因此,语文教师要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学生作文素质的形成,要有恒心和耐心,要懂得用“不断发展”的观点去欣赏学生有时近乎“笨拙”的学习行为特征。

突破三个误区首先就是要突破“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的评价误区,其次是突破“学以致用”的功利误区和“教无定法”的改革操

作误区。

首先,在传统的“课堂效益”观念中,“质量”几乎等同于“分数”,“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在“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上也就被片面地强调成了“向课堂45分钟要‘分数’”了。

如果要“质量”要到这一步,这种教学与应试教育又有什么区别呢?简单的分数评价,对于后进生来说,由于他们的努力没有得到高分的肯定,容易产生丧失自信心等负面影响,使他们除了埋怨自己太笨外,很少去从方法等方面找原因、总结经验教训。这样势必导致一种可怕的恶性循环:你“考”你的,他“高(好)”他的,我“低(差)”我的。这种评价的最终结果是学生自(治)学能力的全面丧失,更可悲的是这种“丧失”却是在我们看似公平文明,实则简单粗暴的评价中“循序渐进”地完成的。

其次,由于作文训练效果短期内呈隐性状态的特点,传统的“学以致用”功利观依旧是中学作文素质教育顺利实施的巨大障碍。 在评价体系不配套的情况下,这种矛盾尤其明显,巨大的短期功利压力,使得在作文教学中的师生双方都呈现出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或紧张、忧虑,或盲从、消极??走不出这一功利误区,也就解不开阻碍作文素质教育的心理死结。

再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教无定法”已经演绎成了“人文相轻”式教学及其改革的代名词,使语文教学改革及作文素质教育走入了一个各自为政而冠冕堂皇的误区。 曾几何时,“教无定法”在教改领域中几乎成了教学方法、教学改

革“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代名词,谁都懂得“教无定法”并不是不要章法,而是“贵在得法”,得“个性”之法,得“创新”之法。如果说在改革过渡的多元发展阶段可以对这一现象无可厚非的话,那么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改革整合阶段则是不能不慎之又慎的。

作文素质教育涉及面广、灵活性大、多元化强,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操作上都应该在“教法”方面进行深刻的探索和反思,以便在思想上摆脱旧有观念的束缚,在实践中广纳百家之“法”。只有这样,作文素质教育才能不囿于个人主义的小圈子,才能真正融入大语文素质教育的广阔天地而异彩纷呈。

(作者单位 贵州省余庆县凉风中学)

篇四:素质教育征文

素质教育征文

谈谈小学语文教学的生命教育

上栗县赤山镇黄花小学 易雁飞

“人最根本的是生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应当遵循人的生命规律”。而长期以来,对生命教育的忽视已为现代教育敲响了警钟。我们认为,在小学阶段加强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缓,创新生命教育方式已迫在眉睫。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要遭遇顺境和逆境,在顺境面前我们往往欢欣鼓舞、志气高昂,享受着成功的快乐;在逆境中有些人却是失落低迷,一蹶不振,承受着失败的痛苦。成功和失败是一对双胞胎兄弟,它们紧紧伴随着我们的生活,而人们只有正确面对困难与挫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才能笑对人生,享受生命的乐趣。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生命质量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在最具人文性的语文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对培养学生的热爱生命意识,提升学生的智慧生存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语文学科中有许多生命教育的资源,作为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充分利用教材优势“润物细无声”地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培养生命意识,引导学生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一、挖掘教材资源,培养生命意识

实施生命教育,必须与“二期课改”紧密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要求教师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充分重视这项工作,挖掘语文教材中隐含的生命教育的资源,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1、认识生命,体验生命的可贵

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家庭背景形成了一个个鲜明的个体,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个体,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的可贵,从而珍惜自己的生命。

《妈妈,我们要活下去》一文主要记述了10岁的洛迪在洪水突然来袭,妈妈身体尚未复原的危难时刻,保护妈妈,鼓励妈妈,同妈妈一起坚持着活下去的感人事例。

文中的母子在困难面前互相帮助:妈妈在严重受伤的情况下仍然紧紧地抱着自己的孩子不松手,而孩子在妈妈危难时刻则一边帮妈妈托起头,一边不断地鼓励妈妈坚持住,一定要活下去。感人的场面让学生深深体会到了母子之间的亲情,感受到了小洛迪的勇敢与坚强。那么是什么让一个10岁的孩子如此勇敢、如此坚强,除了对母亲深深的爱意之外,还有什么促使孩子有这样的举动?在讨论中,学生认识到了——是强烈的生命意识让小洛迪以一种顽强的意志克服困难,奏响了一曲生命的凯歌。在本课学习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了孩子身上的体现出来的品质,体会了人世间的真挚情感,更应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生命的可贵,唤起学生保护生命的意识。

2、尊重生命,感悟生命的真谛

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与自然,与他人发生联系。为此教师必须充分挖掘利用语文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学习中懂得尊重他人,与他人和谐相处,感悟生命的真谛。

尊重生命,就要学会关心自然。五年级第一学期中的《大瀑布的葬礼》一文通过大瀑布自然景象前后的差异,呼吁全人类爱护自然,保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的家园!而《小鸟,请原谅我》、《我的动物朋友》、《绿毛龟》等文章让学生体验到了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人类的亲密伙伴,与动物和谐相处,能让我们体验到生命的宝贵。

尊重生命,就要学会关心他人。《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中讲述了医生和一名台湾骨髓捐献者为了抢救一名青年的生命,不顾余震的危险,坚持手术的故事。从中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海峡两岸同胞的骨肉深情,更应让学生体会医生和骨髓捐献者为了拯救他人生命表现出来的牺牲精神,这是尊重他人生命的有力表现。

3、热爱生命,高扬生命的风帆

生命是美好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热爱生命,享受生活给我们带来的种种乐趣。《读书再读书》中的作者通过自己的读书经历,阐明了读书的益处,激发了读者读书的热情。《图书馆里的小镜头》反映了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格的人对知识的渴求。《书的性格》向我们介绍了书的不同性格以及不同的阅读方法。通过整个单元的学习,不仅让学生了解的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着读书的魅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伟大人物身上的崇高品德对学生的成长也有着深刻的影响。《伟大的友谊》记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共产主义学说的过程中,在生活上互相关心,在事业上亲密合作的感人事迹,颂扬了他们之间的伟大友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歌颂了鲁迅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优秀品质。《一夜的工作》为我们展现了一位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人民好总理。这些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能培养孩子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运用多种手段,点燃生命火花

1、情境创设——在“境”中体验生命。为了有效开展生命教育,在课堂中,我总是以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的身份,充分发挥自身情感因素,着力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和乐于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除此之外,我总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相应的情境。如在上《瑞恩的井》一文之前,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提供了许多非洲儿童缺少水源、缺少食物的画面。学生在一幅幅真实的图片中感受到了非洲儿童的生存现状,同情之心油然而生。情景的创设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了课文内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在情境交融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一次生命教育。

2、品读字词——在“学”中品味生命。语文学科中的很多篇章有一些关键的词语非常富有表现力,教学中,教师应当抓住这些关键字词展开教学,让学生细细品位,才能和文本产生共鸣,有效开展生命教育。

如在《妈妈,我们要活下去》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我出示了二道填空题:

1、 洛迪双脚(不停地)蹬水,空着的一只

关于素质教育的作文

手(不顾一切)地划水。

2、 洛迪(一次次)鼓起劲头,坚持游下去??他保护着妈妈,在(冰凉湍急)的洪水中坚持了(整整)3个小时。

在学生完成填空的基础上,我通过引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了“不停地、不顾一切、整整”等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体会到了洛迪在危难时刻所表现出来的勇敢与坚强。而洛迪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生命意识更是震撼着学生的心灵。

3、多样朗读——在“读”中感悟生命。语文是生命教育的隐性学科,许多生命教育的资源隐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我注重朗读地指导,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让学生在多样的朗读方式中深入地感悟文本的内涵,体验生命的可贵。

如在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过程中,我给重点段落配上音乐,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音乐的烘托下,学生在读中感受到了地震的危害,感受到了当时情况的危急,从而进一步体会到了医生和骨髓捐献者尊重他人生命的高尚品德。

三、利用校本教材,绽放生命之花

语文教材中虽然有许多生命教育的资源,在充分挖掘语文课程中生命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我经常收集一些资料,丰富和补充生命教育的内容。

我校的生命教育校本教材《扬起生命的风帆》共有四个篇章:健康篇——亮出一个健康的你;环保篇——争当绿色小卫士;安全篇——让灾害远离我们;法制篇——法制安全伴我成长。在课堂教学中,我总是有效结合校本教材开展生命教育。如在教完了五年级第一学期的《大瀑布的葬礼》之后,我把校本教材中 “保护地球”这一单元的内容有效渗透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加强了学生保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开展生命教育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在当前这种背景下,作为教师的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充分挖掘教材资源,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有效开展生命教育,让生命之花在语文学习中尽情绽放。

2009年11月

篇五:浅谈作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叶圣陶说过“作文就是用笔说话;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客套话。”这一句话不仅指导学生怎样作文,还教育学生怎样做人。 作文是客观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镜子”。这一特点决定了作文在心理教育渗透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面对知识社会和学习社会所带来的巨大变革,国际21世纪委员会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共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中学会做人是教育和学习的根本目标。做一个独立自主、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有责任感、人格完善的人——即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21世纪教育所关注的核心目标。下面就如何在作文时教会学生做人、提高作文水平浅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通过作文教学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范式”着手于学生现状,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它的提出对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强调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使学生有话可说;还要启迪悟性,引导学生感悟社会、人生、自然及文学、艺术、现代科技,激发学生的情感和灵性,使学生有话要说。注意学生的心理特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拓展学生的视野,力求体现“使生活成为作文的内容,使作文成为生活的载体”这一理念。

学生作文就是要使学生铸造自己健全的人格,使自己成为符合社

会需要、时代需要的人。为此,教师要努力使学生作文的过程成为学生思想品德内化的过程。以教学艺术为支撑,引导学生把做人转化成自己内在的心理需求。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歇。”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我们要抓好作文训练这个“流”,就必须抓好生活这个“源”。所谓“生活”包括的面是很广的。让学生观察大自然,是生活;让学生接触社会,与各种人打交道,是生活;带学生参加各种班队活动也是生活。总之,我们应当把作文训练的触角伸向学生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生活中长知识、受教育、得到启发,用情感的波澜、生活的需要,激起他们倾吐的欲望。

二、通过作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心理学认为,人的意志可以调节人的内外活动,它会推动一个人去达到一定的目的或排除与目的相矛盾的愿望与行动。在作文中,要培养学生的恒心。要让学生认识到写作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经过认真观察、长期练笔,特别是通过反复修改自己的文章来不断克服困难,增强耐挫力,作文水平才能提高。由此可见,学生意志力的发展是要建立在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的基础上的。经过长期锻炼,顽强而不急于习成,坚韧不拔而不知难而退,持之以恒而又不一暴十寒等优秀品质才会逐渐养成。这将使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和今后人生道路上终身受益。

三、通过作文教学来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教学时,要求学生克服“平面性”弊端,不光能就事论事,更能举一反三,意味深长,应全方位、多角度灵活地进行指导。我想应该包括:知识、技能、情感。知识就是文章表现出来的字、词、句、段、篇、修辞等;技能就是布局、表达详略;情感则是文章的灵魂,也正是学生心灵的平面镜,是学生做人的反光镜。因此,作文时应充分发掘学生的有效情感因素,让情感流露在字里行间,使学生在作文时也受到熏陶、感染,在作文时做人。

四、通过感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观。

教育学生要写好作文,必须先做好人。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习良好的道德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建立教育同作文的有机联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审美教育,使学生认识大自然和社会发展中美的潜力,不断鞭策自己,创造价值。让学生在作文的构思中悟出真、善、丑、恶,捕捉生活中的灵感,使作文不空不假,写出自己独特的东西,从而多出作文的个性。

我们力主提倡学生“真实地做人,真实地思想”。学生在写作中,要随心所欲,爱写什么,就写什么。只要是积极奋进,健康向上的,都可以大写特写。阳光明媚,春风轻拂可以写;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也可以写;一草一木,一颦一笑,一俯一仰,凡人凡事都可以写。整个批阅过程中,应该积极参与作者的感情体验,做到感同身受,撞击出心灵的火花。这样,才能让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写出自己的自然而然的内心喷涌而出的生活感受来,从而心灵得到了净化,在做人时作文。

五、通过做人的教导促进作文水平的提高

做人就是要做一个真实的、诚实的人。在生活中感受做人的乐趣,而表达这一过程的最好方式就是作文。心存感激,用作文来描绘幸福生活,保留美好瞬间,说自己想要倾诉的心底话,表里一致,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象生动,真挚感人。这也就是在做人时作文,作文时做人。

六、增强自信心,鼓励作文

生活本来就是一篇作文,因此作文不能只局限于作文课,不能只局限于课堂。生活中的每一次活动,每一件事都要挖掘学生的智慧,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在作文教学中,努力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他们热爱写作,谙熟门径。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做一个独立的人、独特的人、热爱生活、表达生活。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相信在新课程改革的引领下,各位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作文教学定会发挥出它微妙而巨大的作用。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