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日本人中国人骂韩国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0:28:28 体裁作文
日本人中国人骂韩国人体裁作文

篇一: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

中日韩三国文化比较

——关于《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

一、关于作者和三国文化比较的必要性

“我确信,在21世纪不远的将来,超越国境的日籍华人、华裔日本人以及韩籍华人、华籍韩国人、日籍韩国人、韩籍日本人,必将作为21世纪东亚的新生力量活跃于历史舞台上。”作者如是说。

单看这一点,就会引发如是疑问:“为什么人们在国际关系已十分开放的今天,也会通过改变国籍选择完全不同的异国文化融入其中呢?”

相关资料显示,最主要的原因都来自于经济和政治——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日韩为资本主义国家,着眼于社会主义国家优越性的日本人和韩国人、以及着眼于资本主义国家优越性的中国人,便会在自身能力足够的条件下改国籍。而“国体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这与“经济是基础”恰好不谋而合。人的行动在排除了“感情”这项因素之外剩下的或许就是出于经济利益的理性判断了。从事外交或通讯交流方面工作的人,或干脆在国外生活工作的人,出于某些便利(例如孩子受教育的权利大小)就会变更国籍。

比如这本书的作者,堪称“中日韩比较文化学第一人”的学者,他原是生于辽宁沈阳的朝鲜族人,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他的妻子便是韩国人。但是两人如今早已定居于日本,并已改为日本籍。他的经历就刚好把中、日、韩三国联系在了一起。

在这里说变更国籍这件事,是想说,不管个人是如何受政治和

经济影响,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就该是文化这条长线了。它穿起了中、日、韩三国,即三国文化自然是有不少共性——东亚文化圈,并繁复地自行形成了宗教、语言、生活模式、思维方式、习惯等诸多特性,想要在哪方面明明白白的梳理清楚,或许是不太可能。即便是国籍能几笔修改得了、语言可以三年五载熟练掌握,长期以来经历特有的民族性的“浸泡”所产生的文化属性是无法轻易转变的。而它又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才更应该着眼于三国文化的“演义”,从中得到对自己国家文化的深刻认识,并以更开阔的眼界去感受异国文化的影响。

顺便需要提一点的是,关于三国文化比较的重要性,同时也是作者进行研究的动机,作者是这样写的:“我现在所做的通过日常琐事来比较三国文化的尝试,是为了阐述我个人的一种观点,即21世纪的世界迎来了东亚文明黎明的到来。”“苏联这一巨大的共同体阶梯后,原来被人忽视文化差异就暴露于青天白日之下。”“21世纪是一个从政治、经济意识形态支配一切转向文化大显身手的脱胎换骨的时代。”

二、中日韩三国比较

关于三国的文化差异,作者从语言、生活习惯、美学和德、饮食、风俗、民族性等诸多角度,引用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进行了论述和评价。其本身看起来通俗易懂,但最大的麻烦莫过于杂而乱,互相间的联系千回百折,想要真正总结出什么来很是困难。在这里我便单在易于总结的几点上寻找端倪吧。

①、在语言上,古代汉语主要发挥了表达人的意志即理念的功能,所以并不十分细腻。正因如此,古典文学中的恋爱文学出现得才比较晚,恋爱小说繁荣也是在文言文废止之后了。韩国与中国类似,而日本则有所不同,奈良年间便已完成的日本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万叶集》里,单是以爱情为主的诗歌便不少于200首,后有紫式部、松尾芭蕉等众多名家的努力发展至今。

而在近代,韩语与日语的共同处颇多,两者都属于黏着语,注重表明结果,而汉语则属于独立语、分析语,善于表达过程。比如“我爱你”,汉语中先说“我爱”然后加“你”或“她”,日语韩语则必须先把宾语加以说明(如:貴方を愛する)。这样想想,韩国留学生日语学得快也绝非偶然了。从中不难看出,韩国人和日本人都是结果首位主义的民族,中国人使用汉语善于分析,设定几个结果在加以考证,因此考证学发达。加之健谈,便擅长辩论。

②、日本人吃西瓜喜欢加盐,中国人加糖,韩国人与中国人相近。加糖容易理解,日本人吃西瓜放盐据说是因为西瓜太甜反而不爽,撒盐加以调和。那么,味学上,日本若是中和味道的“互融调和”,中韩便是“锦上添花”。这种融合的特性在近代,便是对西方文化的毫无阻力的吸收,而中国和韩国则碍于绝对意识形态的影响,未摆脱传统儒教的束缚。

然而,在其它方面,日本却相对地更讲究“原则主义”、过于呆板,中国、韩国显得更随性,与上面的特征显得矛盾了。比如,日本人善听,中国人和韩国人则擅长“口的文化”,以至于或许在跟日本

人交谈的时候,总感觉他们有些冷淡;日本人送礼更注重包装而忽视内容,中国人和韩国人拆开收到的日本人的礼物时难免感觉自己被耍了;日本人看到两个男生拉手会断定他们是“同性恋”,在中国和韩国或许我们还能接受;日本商场里的服务尽善尽美,中国韩国则是“爱买不买,不买走人”;日本人团体意识强,国技相扑一局定胜负,中国韩国往往采用“五局三胜”“三局两胜”制??

从以上内容看,或许韩国与中国相同之处更多一些,日本则让我们难以接受。

③、还有一些方面,中、日、韩三国则各不相同,但为于中间位置的往往是韩国,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在我的脑海里总感觉韩国给人的印象非常柔和了吧。

比如,“洗手间文化”,中国的洗手间从豪华到青石板样样俱到,日本的洗手间则是“对厕所的装饰就像卧房一样用心”,韩国的洗手间称为“化妆室”,位列中间;中国人热情好客,明白“水至清者无鱼”的道理,日本人认为请别人到家里无异于公开自己的隐私,而韩国人则有着一种“半开放半封闭的性格”;回望近代,如果把中国比作乌龟,把日本比作兔子的话,“韩国虽然不如日本这只兔子跑得快,但也是一边喊着快快地,一边用比龟步快的猴步跑着紧追日本”??

④、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兼收并蓄的优良传统。如果韩国的代表食物是辣椒酱的话,日本就是拥有“梅干文化”,“酸”代表了日本人的一种明朗还略有阴郁的性格,而中国呢?非要说的话我也同意“榨菜”一说,“咸”的榨菜有一种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厚重感;讲究“情”

的韩国人与讲究“理”的日本人之间,中国人讲究的“义”才是我们的传统??

从上面两例来看的话,于日韩之间更讲究中庸的,便是我们中国了。

我们甚至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日本是一个“奇葩”。的确,我觉的日本的文化在大多方面都是与中国截然不同的,但那只是浸透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我们无法习惯罢了。从影响文化的因素上看,我比较容易看出来的是地理位置和历史方面的影响。日本是个岛国,韩国位于半岛上,中国则是陆地居多,这也容易解释为什么韩国既有日本的许多特性又与中国也比较接近了。另外历史上的高句丽、百济、新罗,都受到了中国封建王朝深刻的影响,唐代遣唐使以及像安倍仲麻吕那样的来访的人虽多,也会受制于交通吧。

当然,如今在东亚文化圈的大背景下,东亚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已经日渐显现了。这时候,世界受到的影响或许就不单单来自哪个国家了,而是三国“演义”出的强大的文化影响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到东亚三国来的欧美的孩子们会在国际村里跟中、日、韩三国的小朋友学习“石头、剪刀、布”了。

三、关于日本

日本人最大的特征,就是连日本人都自称存在的“岛国根性(しまぐにこんじょうsimagunikonjyou)”,在里面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词——“气量狭小”“欺软怕硬”“排外”“掠夺性”“缺乏独创”等。 另外,还有即使没去过日本我们也能感受到的,一种在日本成为

篇二: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性格比较

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性格比较

作者:金文学

中日韩三国人无论看长相、皮肤,都几乎难分难辨,但各自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体验、文化风土培育出不同的意识结构、行为方式、民族习惯,本文作者通过三国的人文比较,剥去了三国人的外表,描绘出了三国人的真实面孔。 作者是出生在中国大陆的朝鲜族第三代,曾留学日本,从事比较文化研究。

三国人的耐性

日本人的急躁、没耐性在国际上亦有定论。住在日本,每当我切身感到时间观念属第一的日本节奏时,就不由得想起中国人的悠然自得。只看走路的姿势,我们就会发现,日本人特别快。由于走得急匆匆的,脑袋总是伸出去,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乌龟状的身姿。在日本人里,大阪人走路的速度最快。根据统计,大阪人每秒走1.6米,在日本绝对全国第一,与每秒走1.33米最慢的鹿儿岛人相比,一分钟竟有16米的差距。

在街上我们经常可以看见,大阪人由于性子急,很难一动不动地等红灯。不要说年轻人,就连60岁的老年人过人行道时的速度也不比年轻人慢。

乘电梯时,日本人也几乎都是不停步。假设有10个人停下来的话,其中恐怕有7个是中国人和留学生。

在喝酒上,与中国人和韩国人相比,日本人也特别快。中国人、韩国人和西方人喝酒为了助兴,尽量慢慢喝,而日本人却快喝快走。尽管日本人喝酒次数居多,他们却似乎无视饮酒过程中的愉悦。

韩国人的缺乏忍耐力、性子急和日本人不相上下。

在首尔(汉城),经常听到的韩语是“叭利、叭利”(快快)。对韩国人来说,干什么都快是美德。睡觉“叭利”,起床“叭利”,吃饭也“叭利”,学习也“叭利”,如厕也要“叭利”。所以中国最能听懂的也是这句“叭利”。

但是韩国人的性子急和日本人的急躁却不尽相同。如果说,日本人对肮脏的环境和浪费时间容易急躁的话,那么韩国人则与其相反,对环境还有一定的忍耐力,主要在人际关系上容易急躁。

日本人自古受惠于山青水秀的岛国,生活在洁净的环境里,所以特别难耐污浊的环境,可在人际关系上却有忍耐力强的一面。因为日本文化自古就强调控制感情是美的,所以即使意见相左也能忍而受之以求保持圆满的人际关系。 韩国人生活在与大陆相连的不太优越的自然环境里,有对环境的忍耐力,但在人际关系上却缺乏容忍。由于感情奔放也具有美感,所以如若与人意见不和,

就忍无可忍地一吐为快。

与日本、韩国的急躁大相径庭的是中国人的“慢慢的”。这个“慢慢的”已经成了表现中国人悠然自得的国际通用语了。可以说,“慢慢的”所表现的中国人的忍耐力是世界第一。

日本汉学界首屈一指的诸桥辙次惊叹中国人的忍耐力,称之为“不死之躯的国民”,他曾说过:

汉口附近的酷热,是我们难以忍受的,可就在这里,有的中国人竟然头枕灼热的石头睡觉;一靠近内蒙就特别冷,冷得能把人冻僵,可是在那儿,竟能看见一群只裹一张报纸雀跃而行的人。他们健康体魄的强韧劲儿,实在是让人惊叹不已。

连同一地区的东亚人都这般吃惊,西方人大概会把这看成是超人的忍耐力吧。

在我上小学的20世纪70年代,不时会看见卖杂货和鸡雏的小商贩,他们是从浙江、河南和山东等关内地区走到东北来的。有个从浙江来卖鸡雏的老太太,她步行了几千里,鸡雏都长成大鸡了。

与日本人、韩国人的急躁相比,这种让人惧怕的忍耐力,坚忍不拔的“慢慢的主义”更加引人注目。中国大城市的人口密度,和东京、首尔(汉城)没有区别。北京、上海与东京、首尔(汉城)的相似程度,竟能让人产生这是不是在东京和首尔(汉城)的错觉。但是,也有不同之处,这就是中国人的走路姿势。几乎所有的人都在散步似地慢慢走;过人行道时,也不像大阪人那样匆匆忙忙。 邓小平访问日本时,日本政府为了让大陆的最高领导人见识一下从东京到大阪只需跑三个小时的超特快,特意请他参观了堪称世界最高速的新干线。日本首相问邓小平的观后感时,或许期待着的是赞不绝口的“真乃人间奇迹!”,可是邓小平却出人意外漫不经心地说了一句:在我们广阔的大陆都没有这么快的电车,在日本这么小的国家,跑这么快,有什么必要?

这个小插曲是真是假另当别论,有趣的是表现了中国人的“慢慢的”文化。也许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的至理名言。

据说现在,日本和韩国的许多企业到中国投资,在与中国当地企业合资时,常为中国人的时间感苦恼不已。此时,日本和韩国的“急性子”发挥不了作用,他们必须适应中国人的“慢慢的”主义,很快地调节时间感的差距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人的忍耐力、“慢慢的”节奏,是从古至今在严酷的自然环境和不断发生战乱的历史环境中养成的。土地辽阔,时局因天灾人祸而总是处于不安定的状态,所以人口流动大,人们在逃荒路上要花好多时间。于是,性子急是要不得的,“悠然”也就成了中国人在这种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生存下去的智慧。如果不能理解这一特殊性,与中国人的交往就可能以失败而告终。

富于忍耐、喜欢“慢慢的”中国人,也有出人意料“快快的”时候,在急于

赚钱上,中国人比谁都快。以精于商贸而闻名于世的华侨更以快而著称。为了赚钱不能浪费时间,抢先一步是经商秘诀。

韩国人“表现”、中国人“含蓄”、日本人“被动”

我喜欢首尔(汉城)古色古香的仁寺洞,每次去韩国我总是住在附近的宾馆或旅馆。走在充满浓郁的韩国风情,古董、乐器和文具店鳞次栉比的大街上,对我来说,无异于民族文化的巡礼。

徜徉在仁寺洞的店铺里,我有一个有趣的发现,不,与其说是发现,莫如说是注意到一个共同的现象:在店铺的陈列窗里,肯定摆着华丽的、高级的、大的货物,也就是尽摆好东西。在顾客出入的地方放着好东西,里边放普通的小东西。我喜欢脸谱,经常去的那家店,也是前面摆着最大最贵的,越往里去东西就越小。 在中国,情况恰恰相反。去古玩店,最外面象征性地摆一些小东西,不值钱的;店家听客人说想要什么样的货之后,才从最里面拿出藏好的宝贝给你看。 从这个现象里,我发现了潜藏其中的民族性差异。就是说,韩国人有重表现的性格。而中国人则有善于隐蔽、不溢于言表的性格。

接触韩国人总让人感到他们确实是善于表现的天才。据说,不管走到世界的哪个地方,也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存,自我表现最突出的是韩国人。

韩国的招牌美得无与伦比,服装和物品的原色系列设计能够让人一下子过目难忘。日本的设计稳重清洁,让人感到“寂静”;中国的设计,既不华丽也不简洁,让人感到有一种悠裕、留有空白的有待完成的沉重。

一位做导游的朋友说,在中国,大多认为韩国的旅游者是最热闹的外国人。日本人,总是跟在中国旅行社的导游身后,一边静静地记笔记一边配合导游工作;可是韩国人,也许是由于个性强,什么事总是个人意志优先,不守规矩,所以带他们真是不光身子累,心也很疲劳。

韩国人表现激情最典型的是一句口头禅“唉沟”。韩国人张口不离的“唉沟”,既是悲痛的时候发出的咏叹,也是感激时发出的感叹。让我们看一下飞机遇难者家属的行为,韩国人是捶打地面,放声大哭;而日本人则默默地哭泣。 前几年韩国出了一本书:《会表现的人最美》。书名本身就是这种国民性的最好表达。要是在日本,恐怕书名就会变成《表现慎重的人最美》。

比起不论在何时何地都不能不表现的韩国人,中国人当然具有大陆化的强烈表现力,但却不像韩国人那样为表现而表现。就像吝啬的人总是把花钱控制在最小限度一样,中国人控制表现,更注重强烈的隐蔽意识。

中国的成语“喜怒哀乐不形于色”就是这一隐蔽意识的最好说明。日本人的表情也让人难以揣摸,但中国人的表情,即使是极自然的,想要读出其中的真正心情也不是容易的事儿。

在著名的《菜根谭》里,有这样的教诲:

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穷意味,亦有无穷受用。 这就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想法:出头的椽子先烂,退一步海阔天空,爱叫的狗不咬人。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消极地对待人生和缺乏上进心。这正是中国人在表现与隐蔽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更好的生活下去的智慧之一。

据说在中国的一个大城市,有一个韩国人的社长,在酒吧里拿出100美元,趾高气扬地对女招待说:“你们没看过这种钱吧。我们韩国人都是大款。”话音未落,就让旁边喝酒的另一位朝鲜族大款给揍了一顿,在中国的医院里躺了一个多月。表现欲太旺盛,就有飞来横祸的可能。

在我的故乡沈阳,两年前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有一位独身老人,每天靠卖“十三香”(十三种调料)维持生活。他穿着破烂的黑上衣、破破烂烂的裤子,腰上系着破布条当裤带,这打扮和叫花子没什么两样。可是,老人死后,在他家的床底下竟发现了130万元巨额人民币。这位百万富翁每天都睡在如此多的人民币上,并通过他的死告诉了我们中国人不溢于言表的隐蔽意识。

和韩国人的表现意识、中国人的隐蔽意识有所不同的是,日本人具有一种“被动”意识。日本人没有韩国人那么旺盛的表现力,也没有中国人那种控制表现的能力。但是,不善于自我表现的日本人,在善于接受对方这一点上确实很优秀。

我刚来日本时,接触到的尽是些彬彬有礼和霭可亲的日本人。那时我就想,这般优雅柔弱的民族当真统治过韩国36年,侵略中国犯下了那么多滔天罪行吗?从而受到了难以置信的冲击。

然而,归根到底还是民族性的差异,所以与其只是过分强调“是有差异”,不如首先加强相互间的理解。

中国人“傻瓜”、韩国人“聪明”、日本人??

不少韩国友人,经常向我提出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中国傻乎乎的人有那么多?”

他们说这话时的表情,脸上洋溢着韩国比中国先进的优越感。

日本人虽然嘴上不说,但有时也能让你感觉到这种表情。

确实中国有很多人看上去傻乎乎的,这也许是事实。我在日本留学,每次回国,看到那些对穿衣化妆毫无概念的城里人和乡下人疲倦的样子,也总是觉得当真有点儿那个。日本人,连男的也都每天化妆打扮,公司职员身着笔挺的藏青色西装,上年纪的人也毫不示弱,梳光头发,提起皮包,潇洒大方、礼貌周全。 而在中国,就是在大学的教授中,也有一些人让你一看那身打扮和面部表情,不禁心生疑窦:这也是大学教授吗?比起日本人和韩国人来,一遇到在衣着和发

式上不动心思的中国知识分子,很容易让人产生错觉。

我有一位中学同学,现在是某工科大学比较活跃的副教授。久别重见,他竟戴着摘去帽徽的军帽,让我大吃一惊:

“哎呀,又发生文化大革命了吗?”

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中国人都流行戴军帽,所以我就这么调侃他。可他却笑着说:“哈,这不也蛮好的吗?”学富五车藏胸中,是非评说由他人。

这种形象,在日本人和韩国人眼里也许就是傻瓜。虽说看起来傻,你要是真以为他傻,可就大错特错了。中国人经常使用装傻的智慧,尤其是知识分子和政治家,最爱用的就是“难得糊涂”。在知识分子和政客的书斋里,经常可以看到这幅由中国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的四字名言制成的挂轴。我们也经常听到他们以“难得糊涂”为座右铭的佳话。

比起知之说知之,知之装不知更难。佯作不知要有充分的智慧,这比知之不多却急于表现不是更属上乘吗?先做傻瓜,好好听对方说完后,再瞄准其弱点加以攻击,最终被击败的还是趾高气扬的一方。不用多说,这种“傻瓜术”,无论在处世哲学方面,还是在战略战术方面,都有着令人欣赏的长处。

像中国人这样把喜怒哀乐不形于色的民族,在东亚是绝无仅有的。“喜怒哀乐不形于色”,就是不许让感情外露的劝诫。日本人也经常受到表情难以揣摩的指责,但这与中国人是有区别的。可以说,日本人总让人觉得仿佛是少不更事天真烂漫的孩子,而中国人却有着成年人让人难知底里的成熟。

韩国人是表现喜怒哀乐最激烈的民族。性子急,有当场就径直表达感情的直率性格。所以,说韩国人是世界上最不适于当间谍的民族,也不无道理。

不知是有幸还是不幸,韩国人和日本人与中国人相比,似乎傻瓜少,聪明人多,头脑灵活,看着有派头。尤其是韩国人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总是自己怎么想就怎么说,所以有更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和自我主张。我的身上也流着朝鲜民族的血,所以也觉得自己不善于控制感情。

韩国人聚在一起,经常由于各持己见而大吵大闹。几年前,大同志社大学的一个晚会上,我和几个韩国留学生同席。他们就西红柿是水果还是蔬菜这个问题,竟一直争论到深夜晚会结束,最后也没有争出一个所以然,好不容易开一次晚会就这么折腾完了。要是有一个人先认输,晚会还会照样热闹,我对自称聪明的韩国人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韩国人认为认输比什么都耻辱。汉阳大学的金容云教授曾指出:“韩国人不重内容,更看重名分。因此,认输就是输,不认输就是赢。韩国人如果输了,就会改变一切,甚至连价值观也会改变。”日本人也有与中国人类似的“虽然认输却是赢”的价值观,而韩国人则恰恰缺乏这种认识。

篇三:街上一眼认出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的方法

街上一眼认出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的方法

据说,西洋人只用眼睛很难区别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我在街上就能一眼认出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因为我有秘诀。

在国际机场的大厅里,看到各国的旅行团,我们来从中分辨出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吧。

比如,十个人的团队。一个人在说,其他人都在听着,不时笑而作答的,肯定是日本人;十个人中,八九个人都在大呼小叫的,是韩国人;五六个人在说,其他人一边听,一边四下里张望的,不用说,是中国人。

日本文化是集团主义的文化,日本人尤其重视集体优先的性格。他们服从集体,向集体妥协,希望把自己融入集体。为此,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个性。所以,代表集体的一个人在说话,九个人洗耳恭听,即使有不同意见,也要先听,然后配合集体行动。即使说话的人不是代表,不喜欢强调自我主张的日本人,也会把话听完的。

韩国人,即使代表在说话,他们也要各抒己见。并且,即使在一个人说话也就行了的情况下,他们也要分别大声强调自己的主张,于是就变得吵吵闹闹的。与日本人集团主义文化类型恰恰相反的个人主义文化类型,使韩国人更具有个人主张优先的倾向。

中国人也属于“个人”型的文化,在强调自我主张上,比韩国人并不逊色。但是,比起韩国人,中国人有能够控制自己感情的“成熟”。中国人能够故意装糊涂,不断确认自己的位置,从而控制自己的个性,这就是“明哲保身”哲学。中国人不像韩国人那样耿直强烈地主张自我,而有不时装装傻的智慧。所以,五六个人说,其他人一边参加谈话(或装出参加的样子),一边环顾四周。

问题是环顾四周的行为。中国人无论到哪儿,都有环顾四周的习惯,远在异国他乡,也是积习不改。

在日本的地铁里,我们可以经常看到这样的光景:日本人总是面无表情地打磕睡,默不作声;要是有人一上电车就四下张望,视线不在一个地方停留的话,他肯定是中国人。四下张望的动作,既不是好奇心使然,也不是在寻找什么。我分辨中国人的秘诀,就靠这个动作。同一次车上要是有韩国人的话,他们不会像日本人那么毫无表情,而会表情丰富。可是,韩国人不像中国人那样左顾右盼的。

在日本著述颇丰的中国作家孔健认为,中国人的左顾右盼的行为是出于骑马民族的习惯,即经常面临危险的环境、警惕四周的习惯的延续。可是,韩国人也是骑马民族的后裔,日本人从体质上看也是蒙古民族的后裔。如此理论的话,我觉得,其结论似乎有些牵强。我们必须从其他特征中寻找原因。

在水土极其恶劣的环境中维持贫困生活的中国人,很早以前就身受盗贼之苦,强盗横行时,并不以窃人财物为耻。窃者,须警惕四周,以防被捉拿归案;被窃者,亦须百倍警觉,

以防祸从天降。“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于是,年年岁岁世世代代,就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习惯。

三种不同的德行

在日本生活,就可以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日本是狭小的岛国……”或“因为是有岛国德行的日本人……”在与外国人接触的时候,只有日本人才时时意识到本国的国土。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国民性和民族气质的形成是与这个国家的地理环境以及与此相关的历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的。如果我们说日本人有“岛国德行”的话,那么也可以说韩国是“半岛德行”,中国是“大陆德行”。而这三种德行则象征性地表现了这三个国家的国民性和民族气质。

我到日本留学后总是感觉到日本是那么狭小。日本人自己也经常挂在嘴边的“狭小”,不仅是地理学意义上的,也有心理上的封闭性,在历史中长期处于与外界隔绝没有交流的环境。由于都是同一民族同一气质的人们共同拥有同一性质的文化,所以对异文化时刻抱有一种警惕,心胸无法坦然相见,这种排他心理就是“岛国德行”的典型特征。

狭小的心理,其正面的表现,我们可以举出细致认真、精密准确等,日本人对工作的责任感和优良的产品——质量,还有新干线准确的停发车时刻,在世界上都首屈一指。无论做什么事都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这是日本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大国的根本保证。

但是,日本人总是生活在紧张的环境里,心里的那根弦始终绷得很紧,所以不信任他人是与生俱来的性格特征。“脸在笑,心在哭”,不愿让他人看透白己的内心,这也是“岛国德行”的一大特征。外国留学生批判“很难和日本人交朋友”,其根本原因也还是“岛国德行

日本人中国人骂韩国人

”。

日本人另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孤岛生活培养出来的对外国文化的极其强烈的好奇心。正如很多专家所指出的,日本一次也没有受过外来的侵略与征服的经验,才能够心无芥蒂地引进外国文明。在地缘条件上,日本与绝对强大的文明国家中国相距不远不近,更便于吸收中国文明,并进而创造出独特的日本文明。

日本人在旺盛的好奇心的驱动下,贪婪地吸取外国文化“好的东西”,巧妙地使其改良成本国的文化。从古代到近代通过朝鲜半岛引进中国文化,明治维新后引进西欧文化,现代引进美国文化,日本的文化发展史就是成功引进吸收外国文化的历史。

所以,可以说日本文化是在历史上不断接受外国文明恩惠的“接受文化”,然而遗憾的是日本对世界的贡献,比他们接受的要少得多。

中国的“大陆德行”和日本的“岛国德行”形成鲜明对比。大地无限宽广,长江黄河浩浩荡荡,高山矗立仿佛天然屏障,长城万里犹如巨龙纵横……

与中国的广阔的疆域相符的是中国人大多具有大度、悠然自适、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性格特征。从古代起不断反复地与异族战斗、融合,至今已经使56个民族生活在同一国度。这种历史体验带来的是心灵的开放和无与伦比的耐久力。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被称为中华文明,在东亚亦建立了无与伦比的华夏文明世界,所以一直有作为中央文化根据地的自豪感,大国优越意识极强。这种“大国意识”可以说是“大陆德行”的重要内容。绝对强大的中华文明,其影响不仅局限于朝鲜半岛和岛国日本,这种作为文化输出国的优越感,今天也还存在于中国人的心中。如果我们把日本文化界定为专门接受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影响的“接受文化”,那么,中国文化则是“给予文化”。中国人今天也还经常称日本为“小日本”,这就是大陆优越感使然。

韩国既不是大陆也不是岛国,她位于二者之间,担负着桥梁的作用,所以总是受到强大文明的侵入,这是宿命。

在这种宿命的关系里,半岛人总是按强大国家的脸色行事,在顺从和反抗的不断往复中培养了既不是“大陆德行”,也不同于“岛国德行”的“半岛德行”。总的说来,这种半岛德行,有心灵上的封闭性,也有在主张自我的同时控制自己的心理,可以说是“泪水与笑脸”同在。还有对大陆文化的自卑与对岛国文化的优越感。

大陆文明是“给予文化”,岛国文明是“接受文化”,半岛韩国则可以说是“接受、被索取文化”。

篇四:中国人对于日本人和韩国人的看法有何不同

中国人对于日本人看法有何不同

一、对于日本人的看法:日本与中国之间有着深仇大恨,一旦中日开战,我想你会看到中国人前赴后继,用自己的生命来说明中国人对于日本人的仇恨。日本是中国的生死大敌,但同时他也是一个可敬的对手,是和我们站在同一高度的对手。所以我们重视他们,学习他们的优点。

(一)政治:日本确实是一个矮子,这不用额外说明;

(二)经济:日本雄踞世界第二,虽然2010年必定被中国超越,但以日本这样一个战败国、国土面积和人口规模来说,还是足以让人敬佩;

(三)文化:日本承认,日本文化脱胎于中国。但是日本人在中国的文化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鲜明的特色,是东方文明中一朵很有特点的花朵;

(四)军事:日本本土有美国驻军,主要需要美国保护,但不可否认,日本人的军史是非常强大的他差点全部占领东乃至南亚。

(五)科技:日本的科技水平非常发达,电子和重工业的先进是世界承认的。高科技的代表:日本的H2火箭已经走向成熟。

“大日本帝国”的“大”字,是有高度的经济水平,战争战绩支撑的。

以上是可观地评价了一下日本,但是,如果要知道中国人对日本真正的看法,一个词,那是仇恨,如果要去印证的话,需要的是鲜血。如果战争爆发,我会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军,如果有可能,我会面目狰狞地把我的刺刀捅进矮个子日本兵的胸膛!

篇五:日本人如何总结中国人与韩国人

日本人如何总结中国人与韩国人

近年来随着日元贬值以及日本对东南亚各国免除或放宽签证,每年来日本旅游的外国游客在逐渐增多,2013年来日外国人数达到了1125万人,创造了历年最高值。日本政府逐渐向旅游业投入力量,企图以特色文化、风景、美食与高品质的服务来吸引更多的外国人来日本消费。乘着这个浪潮,我最近在接受导游培训,希望拿到一个有资格接待中国旅游团来日本旅游的导游执照,盼望将来有机会为同胞服务。导游培训的其中一项内容是了解对方国家的生活习惯和风俗,达到少一些困惑,避免产生误解和摩擦的目的。中日韩不分家,一起来看看日本人是怎么总结中国人的习惯与做法的,顺便也提一提韩国。

中国人的习惯与做法

1 重视家庭

2 好面子

3 喜欢说话,音量大

4 有许多种方言,即使都是中国人,也未必能够听懂对方的语言 5 直接了当的说出自己的意见

6 不喜欢团体行动

7 有时候不排队

8 喜欢温热的食物和饮料(啤酒、果汁等也喝常温)

9 喜欢咸和辣的等重口味食物

10 喜欢吃水果

11 饭量大

12 喝水多(经常随身携带温水或茶)

13 不喜欢AA制,轮流请客

韩国人的习惯与做法

1 受儒教的影响很深,非常尊敬年长以及辈分高的人 2 喜欢学习

3 会说英语或日语的人很多

4 喜怒哀乐丝毫不加掩饰的表现出来

5 身体接触被认为是表达亲密关系的象征

6 极其重视健康

7 喜欢吃朝鲜泡菜(有些人随身携带朝鲜泡菜)以及辛辣的食物 8 用金属勺子吃饭,不介意与别人用勺子舀同一锅饭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