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5:24:38 字数作文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字数作文

篇一: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新人教版

1

2

3

篇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教材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主题与“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这一主线展开。本课内容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是中国历史八年级第三单元的重点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渊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团结合作,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比较好动、爱说、好奇心强、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想象力丰富,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容易被激发出来。同时他们在小学和初中的语文课学过了《金色的鱼钩》、《七个火柴》等课文,还通过影视,文学作品等对红军长征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他们缺乏对红军长征艰苦历程这一历史完整的学习,缺乏对长征精神感受与体验。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事件。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

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阅读长征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四、教学重点、难点:红军长征的经过、遵义会议。难点:如何理解长征的意义和遵义会议为什么会是党的历史上的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五、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和活动探究教学法、提问法。

六、学生学法:讨论法

七、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八、板书设计: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长征的开始 三、 长征的胜利

1、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时间:1936年10月

2、时间:1934年1月 地点:甘肃会宁

二长征的经过 标志:三大主力红军会师 时间:1935年1月意义:粉碎了…保存了… 地点:遵义 使……转危为安 遵义会议 内容:解决……取消了……肯定了……

意义:三个挽救一个转折点

九、教学流程

导入:同学们,你们能告诉老师今天是几月几号吗?10月22日。你们知道在七十七年前的今天对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多么重要的日子吗?今天是红军长征的胜利的日子。想知道红军当年为什么要进行长征?长征途中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和气概?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重走长征路,去追寻革命先烈们的足迹,去感受“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英雄气概。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书写板书课题: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新课:我们要学习的第一个问题是一、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 教师:红军为什么要历尽艰难险阻去长征呢?1、长征的原因 请大家回顾前面所学的知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谁建立的什么根据地?

学生:毛泽东建立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教师:那么,最大的呢?

学生:中央革命根据地。教师:红军队伍不断迅速壮大,使国民党惊恐不安,于是蒋介石调集军队,从1930年10月到1933年秋,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五次反革命“围剿”。中央红军进行了五次反围剿斗争。根据上节课的学习和这节课的预习,我们来填填这个表,第一个空:教师问:前三次反围剿由谁领导的?学生:毛泽东第二个空:教师问:第四次反围剿又是谁领导的?学生:周恩来、朱德,第三个空:教师问:采取什么战略战术?学生: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主力、各个击破,第四个空:教师问:结果是?学生:胜利,第

五个空:第五次反围剿,第七个空:50万,第八个空:8万,第六个空:时间:1933年10月到1934年,第九个空:领导人:李德、博古,第十个空:战略战术:分散兵力、进攻冒险、防御保守,第十一个空:结果?失利。播放王明和博古以及李德的相片,着重介绍李德。

教师: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德国人,李德是其在中共党内的名字(姓李的德国人)他是共产国际派到中国的德国共产当人,1932年到上海,后到苏区担任军事顾问。

教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找出进行长征的红军有哪几支?

学生: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及红二十五军。

教师:接下来我们主要了解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的长征历程。、长征的开始(板书)

教师:中央红军是什么时候从哪里出发开始长征?(1934、10,从福建长汀和江西瑞金)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8万多人,从江西瑞金出发,向湘西前进。长征初期,敌人在红军前进的路上,布置了四道封锁线。红军浴血奋战,冲破了四道防线,渡过湘江。但损失很大。此时,红军人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红军由8万多人减到3万余人。)

教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和长征初期的严重损失,表明中国革命已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而这时敌人已调集15个师(相当于红军的五、六倍)的兵力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下了口袋阵,等着红军前去。博古、李德等人仍然执意要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毛

泽东则建议放弃湘西,该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党和红军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到底怎么办?

如果你是当时的政治局委员,你会赞同博古还是毛泽东的想法? 教师:最终红军在毛泽东的提议下,向敌人力量最薄弱的贵州前进。之后,强渡乌江,攻占贵州重镇--遵义。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3、遵义会议

教师问:遵义会议何时召开?(1935、1)内容:集中力量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历史意义: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学生讨论: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历史上的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先请学生分析一下自己的见解。然后教师总结分析一下。

从中国共产党1921年的成立到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中国共产党经历了14年的成长,三在这14年中共产党犯了很多的错误,比如大革命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等。说明此时的中国共产党是幼稚的,从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到新中国的成立也经历了14年的成长,此时的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说明中国共产党越来越成熟。这就是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教师:接下来的战斗打得既让人欣慰又让人振奋。二、长征的胜

篇三: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

课题: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编写人:建湖县裴刘学校 周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长征的开始;长征初期的困境;遵义会议;长征的路线;长征的胜利及意义。通过长征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长征路线图的运用,培养学生识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课图表的运用,使学生了解图表表达的历史现象,利用课内外资料,图片,影视作品,创设情境,感受长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长征是一个伟大的艰苦历程,长征的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开始了中国革命斗争的新局面,进而达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长征的开始,遵义会议,长征的经过,长征的意义,长征精神

2、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长征的历史意义。

三、课前预习题

1、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

2、红军是什么时间开始长征的?

3、红军长征的出发地点是哪儿?

4、遵义会议的时间、内容、历史意义各是什么?

5、红军吴起镇会师、会宁会师的时间、地点、 部队各是什么?

6、红军长征胜利的标志、历史意义是什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红军不怕远征难》,由此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首先请同学听一首歌,这首歌,曲子对于大家可能是陌生的,但歌词却是熟悉的。

提问:歌词的名字叫什么呢?作者是谁?描写的又是什么历史事件? 学生:长征·七律 (毛泽东)

是的,课文的标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是这首诗的头一句。这首诗概括了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下有关长征的历史。

(二)讲授新课(首先提问:红军为什么要长征?然后由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提问:为什么中国工农红军会进行如此艰苦卓绝的长征呢?

(提示学生阅读本课第一段内容和小字部分。)

学生:阅读并回答: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提问:长征是自愿进行的吗?

学生:是被迫进行的战略转移。

展示五次反围剿时敌我力量对比表格。

师:从1930年到1933年,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反革命“围剿”。

从表格中你对于敌我力量的对比,有什么样的认识?

学生:敌强我弱

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根据敌强我弱的情况,运用灵活的作战方式,采取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粉碎了敌人的四次反革命“围剿”。红色政权巍然屹立在中华大地上,同国民党政权对峙。因此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五十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由于博古李德等的错误指挥,使得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

博古、李德命令红军主动进攻,进攻中过于冒险,失败防御过于保守,还分散兵力,结果一败涂地,红军奋战一年,没能打退敌人的进攻,中央根据地越来越小。这样下去会怎样呢?

生:红军将会被消灭。

师:于是党中央决定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大转移,进行长征。

提问:长征什么时候开始?

学生:1934年10月

1934年10月红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但又因为博古李德错误的指挥,使得红军在长征初期的时候作战连连失利,特别是湘江之战付出了血的代价,红军从刚开始的八万多人到三万多人。在危急关头,毛泽东提出了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的主张,得到多数人的支持。1935年1月,红军强渡乌江,占领遵义,把敌人的堵截部队远远地抛在了湘西。

2、[过渡]在遵义,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有错就要改,那么遵义会议上是怎么纠正中共中央之前所犯的错误?

请大家阅读书本60页插图下的文字,注意找出遵义会议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板书)

学生:时间是1935年1月,地点是贵州遵义,

师:批评了谁?又肯定了谁?

学生:取消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定军事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

① 取消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

② 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负责指挥;

③ 这次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师:因此遵义会议的意义非常的重大,确定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教师小结】那么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革命从低潮走向胜利,首先表现就在遵义会议以后,红军长征取得的伟大胜利当中。

3、长征的胜利(板书)

请同学们根据课本上对遵义会议后长征历程的叙述,并结合红军长征示意图找出中央红军长征曾经经过的省份、山脉、河流、起始和终点及在每个地方发生的重大事件。

(ppt展示:长征路线

过渡:好的,我们现在按时间顺序了解一下红军在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红军1934年10月,离开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先是向湘西前进,遭遇湘江之战后改向甘肃进军,1935年1月召开遵义会议,确定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成为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四渡赤水(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进入甘肃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

军在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第二年也就是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也到达甘肃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4、意义

红军长征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让学生在课本上划出长征胜利的意义并朗读)教师归纳:①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②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接下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投入到抗日战争中提供了条件。

出示:“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过渡:历时2年的二万五千里的长征终于胜利结束了。想一想,红军长征途中,除敌人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请同学们根据课本上关于飞夺泸定桥和过雪山、草地的描写思考一下(ppt演示)

红军长征的道路是艰难的,红军战士不仅受到敌人的阻截,而且有恶劣的自然条件这个敌人。前进的道路可谓十分艰苦。

学生:(回答)如食物缺少(啃树皮、吃草根、咬皮带等。)

如终年积雪的雪山,缺少御寒的衣物。一望无际的草地,隐形的泥潭瞬间就吞没红军。 师出示资料:“据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统计: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1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此外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支大军及它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

师:一华里是500米,71华里就是35500米,而且是在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还要经常地打仗,所以说近乎奇迹。是什么样的精神支撑着红军完成了这场奇迹,走完了这样艰苦的行军呢?

学生:发表看法

过渡:那就是红军长征精神,那么什么是长征精神?我们能从这些革命先烈身上学到些什么?

教师总结:长征精神就是: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红军的长征已经成为历史,但是长征的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人生也好比长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像红军一样乐观的去面对,想办法去克服它们。我们要心怀自己的梦想,勇敢,坚韧的走下去??

五、课堂小结

长征是人类为了传播理想进行的不畏牺牲的伟大远征,千万民众跟着共产党人穿越中国国土,他们坚信路的尽头就是一个崭新的中国!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的远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牺牲的远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为传播理想进行的远征。红军的长征已经成为历史,但是长征的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长征精神是我们党勇往直前的力量源泉,是全国人民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人生也好比长征,人生就是一次一次的突围,我们要心怀自己的梦想,勇敢,坚韧的走下去!

六、板书设计:

(一)长征的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二)长征的过程

1.长征开始:1934年10月

2.初期受挫

3.历史转折:遵义会议(a.时间 b.内容 c.意义)

4.冲出重围

5.胜利会师

(三)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七、随堂训练

1、在第几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开始进行长征___

A、三 B、四 C、五 D、六

2、毛泽东在党中央的核心地位确立是在_____

A、第五次反围剿后 B、遵义会议后

C、渡过金沙江 D、长征结束后

3、红军长征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是在哪一事件后____

A、四渡赤水 B、渡过乌江

C、渡过金沙江 D、飞夺泸定桥

4、红军长征中跳出敌人的包围是在哪一事件后_____

A、四渡赤水 B、渡过乌江

C、渡过金沙江 D、飞夺泸定桥

5、红军长征结束时胜利会师的三大主力是:①红一方面军

④红四方面军_____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

6、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会师的地点是:_____

A、遵义 B、甘肃 C、吴起镇 D

7、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时间是:____

A、1933年10月 B、1935年10月

C、1936年10月 D、1934年10月

8、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关键性事件是: _____

A、强渡大渡河 B、四渡赤水河 C、渡过金沙江 D

②红二方面军 ③红三方面军、②③④ 、井冈山 、遵义会议的召开

篇四: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八年级(上)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设计

————杜青霞 26号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长征的起止时间、地点,知道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内容;了解长征开始的原因,明白正确的决策对革命的重要作用,明白伟大的领导对事情的导向作用,了解长征的简单经过,可以说出长征经过了几条河流、几个省份;理解遵义会议召开的意义,长征胜利的意义,明白长征取得胜利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地图等资料,强化识图填图等本领;能够建立因果联系,初步建立因果思维方式;通过对长征过程的了解,可以明白伟大领导人物正确决策对重大事件的影响,人民群众在历史中重要作用。

3.情感价值观:

通过对长征过程的了解,可以体会长征精神,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问题:长征开始的原因,遵义会议的召开的意义

难点问题:长征开始的原因,遵义会议的意义,长征胜利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导课(视频):

同学们,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听完之后告诉老师视频主要讲的是什么事情?(播放歌曲)

师:同学们知道歌曲主要讲的是什么事啊?

生:百姓送别红军(长征)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这是一首江西的民歌,歌名叫做《十送红军》,那红军为什么要离开根据地进行长征呢?这一过程中又有怎样的故事发生呢?大家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那我们今天来学习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通过视频调动气氛,使学生很快的进入课堂学习的状态,通过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使 学生充满好奇心,对新课形成期待】

新课讲授:

同学们先阅读第一段看能不能找到红军离开根据地进行长征的原因

一 、长征开始的原因(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通过问答方式了解长征开始的原因;通过在讲解中对前一课的回忆,巩固已经学习的知识,同时在两课中建立一种联系,形成一个历史知识的脉络,通过表格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图表并从中获得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同学们,阅读过程中有没有我们需要的答案呀?

生:有

师:红军离开根据地的原因是什么呀?

生: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上节课我们讲到: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建立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到1930年左右,共产党在全国已经建立了大小十多块革命根据地,星星之火已经成燎原之势。而蒋介石从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到1930年左右,已经基本掌握国民党的政权,红军的这种发展态势对其政权造成威胁,从1930年开始前后5次对根据地进行围剿。前四次反围剿共产党成功了,第五次反围剿是:

(失败了),那为什么会失败呢?大家看表格回答。

国民党五次“围剿”共产党力量对比:

回答问题:红军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主要是红军的指挥者不同;指定的战略战术不同;)

师:前三次反围剿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指定的战略战术符合红军和根据地的特点,第四次反围剿虽然毛泽东没有担任指挥者,但是仍能够采用毛的正确战术;而第五次战争的指挥人是博古、李德,我们先来看一下他们的资料。通过划线的句子我们可以知道:李德是当时的军事顾问,博古中国共产党当时实际的最高领导人,他们当时独揽了红军的指挥权,排挤毛泽东,制定了打阵地战正规战,将共产党的10万军队与国民党的50万军队硬对硬作战,就像拿鸡蛋去砸一块大石头,能不能取胜呀?(不能),大家再来看这张第五次反围剿的作战图,国民党从四周包围根据地,共产党人数少还分散作战,能不能突破呀?(不能)我们将这种错误称为左倾冒险主义。【副板书上写左倾冒险主义】

错误战术使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范围不断地缩小,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这就有了我们刚才歌曲中所看到得江西百姓十送红军的场景。

那么红军要往哪走,结果怎么样呢?同学阅读下一段内容,回答长征开始的时间、方向、人数等。

(学生看课本回答)

二、长征的过程

(一)长征的开始

时间:1934年10月 人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共8万人

方向:湘西转移 前期过程:

我们看一下地图(红军的长征路程图),中央红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经过四道封锁线,血战湘江,人员损失过半只剩3万多人,博古李德想去湘西同二、六军团回合,但敌人已经布下口袋阵,在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毛泽东提出了改去贵州,渡过了乌江占领遵义,在遵义召开了影响历史的重大会议。

接下来同学们阅读课本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二)遵义会议的召开(通过问题设置体会遵义会议的重要性,更深刻的体会其内容及转折意义)

师:如果不召开遵义会议行不行?(学生思考)

生:不行:原因:(提示:当时红军的指挥权由谁控制?他们犯了什么错误,造成什么影响?)

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使红军损失惨重,如果继续由他们指挥,那么后果不堪设想,所以遵义会议召开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而它的召开丙丁也是为了解决这些错误。那么它什么时候召开,地点在哪,解决了什么问题?(学生看书回答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意义,并要求学生做标记)。

问题三:怎么理解遵义会议的影响?

中共1921

年成立

遵义会议1935年召开

前14年受左、右倾错误影响大革命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14年抗日战争胜利解放战争胜利

【通过这部分内容,让学生明白正确的决策、领导人在革命事件中的作用】

红军占领了遵义召开了会议,国民党会有怎样的行动?共产党又将怎样应对,我们继续来学习。

(三)长征的胜利(通过长征路线图,了解长征过程,通过长征中的故事,体会长征精神)

红军占领遵义后,蒋介石大为震惊,调其嫡系部队和云南贵州四川和广西等部分军,共150余个团对遵义进行包围,为摆脱敌人,红军采取运动战四渡赤水,打乱敌人追缴计划,佯攻贵阳,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冒着枪林弹雨,红军一路走来,进入云南,那是不是这一路上就只有危险困苦,没有欢乐呢?

红军四渡赤水时第三次渡河时来到的是茅台镇,著名的茅台酒就产在这里。听说红军来了,一些地主早已逃之夭夭,没收地主所有的财产,茅台酒就包括在内,酒香扑鼻,闻着就让人沉醉。战士,拿起茶缸把酒当水喝,晕了睡,醒了再喝。甚至出发时都用衣服包着几瓶酒带走。连续数日,队伍都沉浸在茅台酒香中。在贵州畅饮茅台可谓是红军长征中的一大乐事。

除了饮茅台酒,还有什么乐事啊?有没有同学知道?(同学思考)

大家看一下大屏幕,这是一位红军战士当时写的日记——《遵义日记》透过这简单的标题我们还可以看到红军战士有哪些活动呀?(上馆子、篮球赛、跳舞)这些活动让我们明白(长征中不仅有各种困难艰险还有许多欢乐事),一方面红军面临着敌人的围剿,另一方面红军即使在困苦中红军也会苦中作乐,这体现了一种怎么样的精神?

生:(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红军继续北上,决定去大渡河而大凉山是必经之路,在这里发生了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彝族结盟 (询问有没有哪位同学听过,鼓励同学讲解,如果没有,自己讲)

当时彝族人民还处于奴隶社会,由于统治阶级实施反动的民族压迫政策,使得彝民对汉人十分疑忌甚至相当敌视。红军长征到了彝族区,彝族有地方武装,红军要想和平通过有困难,又不能向少数民族兄弟动武,熟悉彝族风俗的红军参谋长刘伯承为解除彝族兄弟的敌意,尊重彝族风俗习惯,并给彝族首领小叶丹送了一些枪支弹药,同时刘本人同小叶丹喝了鸡血酒,结为兄弟。红军得以顺利通过。 师:大家看这是一张少数民族分布图,红军经过的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当时国民党诽谤造谣红军,不想让百姓与红军接触,结合刚才的故事想一下,红军长征要想顺利,应该怎么做?

生:(制定可行的民族政策,并实践;宣传,使少数民族了解共产党是一只怎样的队伍;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军纪严明等。)

【使学生明白长征中民族关系复杂,明白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赢得百姓支持是长征胜利的一个原因】,

师:除了刚刚讲的这个故事外有内有哪位同学看到过长征途中红军与百姓之间小故事,想要与同学分享的?

(学生讲故事,如果没有,作为课下作业,下节课请同学来讲)

(放下一张幻灯片)

1935年5月,中央红军通过彝族区后,被天险大渡河挡住去路。请同学读图片上的内容。

【引起同学兴趣】 当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统领大军在大渡河边,被清军围歼。蒋介石见红军走进石达开全军覆没之地,狂妄叫嚣着要使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熟悉历史的毛泽东认为:石达开当年被清军围歼原因主要是贻误时机,为抢占时机,毛泽东派出红军精锐抢占大渡河,给我们留下了十七勇士的故事:那么局势如何呢?我们大家来看一下:(放幻灯片飞夺泸定桥的图片音乐,渲染紧急的气氛,让学生从图片配乐中体会艰难危险。)

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卢沟桥之后,所面对的是白皑皑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地,著名的老革命家刘英后来回忆说::“我好像是从死亡世界回到了人间”,而仅仅攀越一座夹金山红军就死亡400多人,而草地比雪山更可怕,(地图与图片结合)。观看了这些图片,有没有哪位同学可以讲自己知道的红军过雪山草地时的故事?(学生讲故事,如果没有自己讲)

从一个铜锅的故事中,我们也许能想像出草地的艰险。

红3军团某连有一个9个人的炊事班,携全连仅有的一个铜锅进入草地。炊事员一个个牺牲,铜锅一次次换肩膀……走出草地后,铜锅已挑在司务长的肩上,炊事班的其他同志全都牺牲了。

鸟兽绝踪的大雪山,荒无人烟的水草地,究竟吞噬了多少勇士?至今仍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但是据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党史研究室的研究表明,红军三大主力在两年数次过雪山草地期间,非战斗减员至少在万人以上。

在这过程中体现了红军怎样的品质呀?

生:(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等)

师: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一直体现在长征过程中,即使爬雪山过草地时也不例外。物质上的困难从来就没有难倒年轻的红军战士。在雪山上,红军提议吃“冰激凌”也是别有一番快乐。(幻灯片)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落脚吴起镇,(三大主力会师会宁的幻灯片)1936年10月,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会宁会师,标志长征结束。

一路走来,经过了这么多的艰难险阻,不仅有敌人的还有环境的恶劣,是什么使得红军长征为什么可以取得胜利呢?(同学回答,老师总结)

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人民群众的支持;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的长征精神

师:通过刚刚我们对过程的了解,想必大家对长征精神已经有了一个自己的认识,那么你认为什么是长征精神?

生:(学生畅所欲言)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

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

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

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三 、长征的意义

(幻灯片)这些人都对长征评价很高,那么红军长征胜利了,有什么意义呀?

(学生看书回答)

怎么理解长征的意义呢?

红军从出发的3万人到长征胜利后的6千人,留下来的人不仅身体素质好,而且革命意志强烈,保存了红军的基干力量;而且长征过程中国共产党还宣传了自己的主张政策,为以后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想一想,做一做部分)强化学生对长征过程的了解

【通过这一部分,使学生基本了解长征的过程,强化学生识图、填图的能力】

小结:

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的第五次围剿,因博古李德等人的指挥错误而失败,使红军被迫开始长征。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原本想去湘西同二六军团会和,但一路上损失惨重过四道封锁线,血战湘江 总人数剩下不到三万,关键时刻毛泽东提议转战贵州,夺取遵义,召开会议重新确立新的领导集体,之后四渡赤水、佯攻贵阳、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过大渡河飞夺卢沟桥、过雪山草地,中央于1935年10月到达吴起镇,1936年10月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的结束,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长征中虽有艰难险阻,但是仍然有快乐的事,长征过程中共产党所体现出的乐于吃苦,勇于战斗,重于求实的革命乐观主义、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等,这些精神我们称为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留给我们永久的财富。

同时,长征的胜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党的正确领导,我们明白人民群众的重大作用,伟大人物的领导作用。

这节课不仅要掌握长征的基本史事,而且通过板书设计(原因、过程、意义)初步建立因果的思维模式,通过比较等方式明白伟大人物在重要事件中的作用,同时明白人民的伟大作用,可以填出红军长征中的主要事件等。

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

长征路线图

江西瑞金出发 改道贵州 渡乌江夺遵义 四渡赤 会宁会师

练习题(略)

板书设计:

原因:中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长征的开始:(时间、地点、人数、前期过程) 长征

遵义会议的召开(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长征的胜利:(后期过程)

意义:

篇五: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八年级科目:历史上册

一、学习目标

1、能够说出党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长征的原因;

2、能够归纳出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

3、能够在地图上简单描绘出红军长征的路线和经过的重要地点。并说出发生

在那里的重要事件。

4、在影视作品的宏大场面感染下,真切地体验长征精神的伟大,革命历程的

艰辛,从而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

二、 自主学习 (通读课文。找划下列问题,背记后默写)

(1)1933年10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次

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 和军事顾问 等人的错误指挥,

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党中央被迫放弃 ,进行 。

(2) 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共八万多人向 前进,一路上

冲破敌人 道封锁线,人员损失过半。 提出向贵州前进,红军渡

过 ,夺取贵州北部重镇 。

(3) 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内容、意义。

(4) 遵义会议以后,红军声东击西,四渡 ,巧渡 ,红军

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接着,红军北上,强渡,飞夺,翻

过 ,通过 ,进入甘肃。

(5) 写出红军两次会师的时间、会师的部队、地点及标志。

(6) 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2.自主探究

请在工能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上数一数中央红军长征走过多少省?

3.合作学习

(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依据中央红军长征路线,说出红军渡过那几条江、河?在这些江河上发生过什

么事?

三、 当 堂 检 测

(一)单项选择

1、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成立于 ( )、

A、北京 B、夏威夷 C、纽约 D、檀香山

2、中国同盟会成立于 ( )

A、1894年 B、1905年 C、1901年 D、1998年

3、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上,选举的总理是 ( )

A、孙中山 B、黄兴 C、李宗仁 D、宋教仁

4、标志着辛亥革命爆发的事件是 ( )

A、兴中会成立 B、中国同盟会成立C、武昌起义 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5、张教授用三民主义的内容给自己的三个儿子当笔名,他三个儿子的笔名应

是 ()

A、民族、民权、民生 B、民主、民权、民生

C、民族、民权、民主 D、民主、民权、民生

6、武昌起义胜利后,被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是 (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孙中山

7、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政治上、思想上的大解放,这里思想上的大

解放是指 ( )

A、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师夷长技以自强”“自强”“求富”。

材料二:“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材料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三个政治派别的主张?

2、请举出三个政治派别的代表人物各一位。

(三)简答题:辛亥革命有什么历史意义?

四、教学反思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