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武汉市盲童学校张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3:18:57 字数作文
武汉市盲童学校张龙字数作文

篇一:张龙先进事迹

全国“最美教师”张龙:用音乐照亮盲童梦想

“我自信阳光、快乐地成长,因为我有了人生梦想!”昨晚8点,在央视“2015年寻找最美教师”颁奖典礼现场,5个来自武汉盲校充满朝气的盲童,手拉手走向舞台,在舞台中央放歌,歌颂他们的理想和希望,也歌颂帮他们找到人生梦想的“心灵导盲师”武汉盲校音乐教师张龙。昨晚,被授予全国“最美教师”的张龙老师,讲述了自己进入盲校的心路历程和孩子们的故事,不仅让在场的观众热泪盈眶,同时也感动了全国人民。 为盲童吴迪圆“梦”

创作励志歌曲唱给“天堂的妈妈”

昨晚的颁奖晚会上,节目组播放了关于张龙的“短片”,短片从初入盲校张龙遭受的“不理解”开始讲起,初入盲校时,孩子们将自己深埋进自己的小小天地不肯向她敞开心扉,张老师戴上眼罩体会盲童们的日常生活,以心交心,换取了孩子们的信任和支持。短片里,张龙老师首创盲童形体课,教盲童们摆脱盲态,树立自信。她组建了武汉盲童启明艺术团,开设了表演组、声乐组、器乐组等,教孩子们弹奏钢琴、吹奏陶笛,找到自己的人生梦想。

短片中还讲述了张龙老师和盲童吴迪的故事。吴迪先天全盲,年幼丧母,她从小就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听歌、学歌几乎是她生活的全部。一天,吴迪拉着张龙的手说:“张老师,我想有一首自己的歌,唱给天堂里的妈妈听。”为了帮她圆梦,张龙四处找人写词、作曲,创作了励志歌曲《梦》,并在武汉市盲校拍摄了MV。张老师将视频上传到网上,受到网民的好评,点击率很高。《梦》还作为公益歌曲在全国九条高铁线上循环播放。而短片里,更多充斥着盲童们灵动、欢乐的身影,他们围着张龙唱歌、跳舞、跳绳、弹奏乐器,一扫内向和自卑,充满童真和希望。

孩子们献歌张龙

“我们眼里你最美,我们心中你最好”

短片播放完毕后,5个盲童手拉着手,歌唱着武汉盲校的“校歌”《牵手》走入舞台中央,“我自信阳光、快乐地成长,因为我有了人生梦想。渴求着幸福我和你一样,我们牵手同行,扬帆去远航;冲破了黑暗,我会更坚强??”5个盲童阳光自信的笑容顿时“照亮”了整个会场,在场的观众看到这群坚强、可爱的孩子们,眼泪也纷纷夺眶而出。

在和主持人交流的环节,张龙坦言,4年前自己初入盲校,组建盲人艺术团,但一个月以后,艺术团里的孩子越来越少。刚开始,她并不理解孩子们,认为孩子们不积极加入艺术团,是孩子们不领情、怕吃苦。但在她戴着眼罩体验盲人一天生活的时候,张龙明白了,“黑暗中,有太多不可预知的东西,恐惧是最直接的反应。他们坐着不动,其实是寻求安全感。她说,“是我太自大,太冲动,我从来没有停下脚步去看看这些孩子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讲到这里,张龙哽咽起来。

“张老师是天使”、“她是心灵的窗户”“她是眼睛”、“她是妈妈”、“她的声音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5个孩子成为了张龙老师的颁奖人。孩子们欢笑着,小心翼翼一一摸索着将奖杯传递给自己的“老师妈妈”张龙。那一刻,张龙终于忍不住,泪水奔涌而出。

颁奖结束后,武汉盲校的孩子再次登台,演唱了颁奖晚会主题曲——《最美的你》,这是孩子们献给天下教师的歌,也是献给恩师张龙的歌——“我们眼里你最美,我们心中你最好,温暖有你入怀抱,生命有你更美好”!

全国“最美教师”我觉得属于大家,正是因为有“最美学生”、“最美家长”、“最美同仁”、“最美朋友”??太多太多的最美汇聚在一起,才有了今天的我! 路就在脚下,梦想就在前方!

我相信我的孩子们,他们的路会越走越宽,还有更广阔的“舞台”在等待着他们! ——张龙

张龙和她的学生们在央视颁奖典礼上。

记者李子云 摄

制图熊琳琳

获奖始末

张龙和学生们

上京表演

8月底,张龙接到央视通知,赴中央电视台参与“2015寻找最美教师”颁奖晚会的录制。“我当时压根没想到是得奖了,认为是作为优秀教师代表去参加录制,那么重量级的奖项,不可能轮到我吧?”

幸福来得很突然。 “央视8月底通知我参加录制节目,孩子们也要表演节目。”张龙得知消息很激动,但能将自己的盲童学生带上央视的舞台,“让我更加充满兴奋感”。

8月28日早晨5点,张龙带着孩子们踏上了赴京的旅途。“孩子们三点半就起床了,叽叽喳喳兴奋极了”。在机场,很多孩子第一次坐飞机,听着飞机引擎隆隆的声音,高兴地叫起来,虽然看不见,但仍然纷纷比划出“剪刀手”留念。

到达央视后,6个盲童孩子第一次走进央视录影棚录制晚会主题曲。“小鬼们完美展示,放松极了,个个像老手!”张龙得意地说,孩子们虽然是第一次进规格这么高的录影棚,但一点都没有露怯,很给她长脸。“孩子们虽然看不见,但都夸赞央视录影棚太大了,音响效果太好了。”可更让人惊喜的“第一次”还在后面。

8月30日,孩子们第一次走进了央视一号演播厅——每年春节联欢晚会直播的地方。孩子们看不见,张龙便指引孩子们用手“探知”,一一带孩子们“摸”过电视上春晚演播厅后台长长的走道,舞台上绚丽的布景。“舞台太大、太震撼、太美了!”张龙感叹着,为了让孩子们更全面感知,她还抱起孩子们“感受”一些特别的摆设,虽然不能用双眼完全感知,但孩子们心里可满足了。

晚会正式录制前,赴京“龙之队”里的小女生还试穿了张龙要登台领奖时穿的高跟鞋,第一次穿高跟鞋的女孩子们又笑又闹,对张龙说,高跟鞋太恐怖啦!张老师佩服你!有了孩子们的轻松调笑,原本有些紧张的张龙也放松了。

02

央视导演

为孩子们点赞

张龙说,一方面很兴奋能把孩子们带上全国最好的展示平台,另一方面也有些许的担心,“孩子们能不能完美地展现出他们的风采?”

8月30日孩子们第一次进入央视演播厅,进行走台,离9月1日的正式录制不过两三天时间。而孩子们要准备两首歌,现场还要一边唱歌一边活泼地走上舞台,不仅要姿态自信漂亮,而且必须压着节奏,最重要的是整齐,也许对普通孩子来说不算难,但对双眼全盲的孩子们来说,看不见舞台,只能通过步数和节奏来“感觉”,难度还是很大。“我们就在宾馆走廊上练,一天练5~6个小时,最晚到凌晨1点钟。”张龙说,孩子们铆足了劲,一定要在全国观众面前展示最好最棒的自己。

最后,节目成功录制完毕,孩子们的优秀表现让制片人和导演纷纷夸赞,“原来不只我觉得他们优秀,在全国最牛的晚会导演面前,孩子们依然是那么优秀。”那一刻,

张龙觉得“成就感爆棚”,张龙说作为老师,获得荣誉固然能让自己觉得开心,但孩子们获得夸赞,而且是业内顶尖专家的夸赞,“我心里那个满足,那个甜啊!” 15天跟拍生活

感动央视

今年6月份,由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的2015“寻找最美教师”大型公益活动启动。

2015“寻找最美教师”大型公益活动组委会围绕“中国梦”的主题,着力寻找那些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无私奉献,理想信念坚定、道德情操高尚、有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的优秀教师典型。

湖北省由区、县、市展开了立体式的“寻找”,一致推举张龙成为湖北唯一推选参加全国选拔的“全国最美教师”。

7月初,中央电视台十套《讲述》栏目,为了寻找“最美教师”也来到盲校。《讲述》栏目团队对张龙进行了15天的跟拍。采访了张龙、张龙家庭、学生、家长、校方、志愿者等,从多个角度全面而客观地反映张龙的事迹。

张龙的“盲人形体课”、“盲人跳绳龙之队”、“盲人艺术团”、“六点陶笛乐团”、“盲人电音乐队”??央视制片人感慨张龙为盲人孩子们做了太多,素材太多,栏目团队也多次被张龙的事迹所感动。

此后,央视新闻频道记者也赶到盲校,跟拍三天,张龙的事迹也将在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中做详细报道。

“最美教师”张龙:让盲童的人生变得优雅

张龙与盲童在一起

荆楚网消息(记者彭烨炜陈敏徐建平)“那个样子一定要优雅一些,好不好?”9月14日下午,记者来到武汉市盲童学校时,40岁的音乐教师张龙正在一间音乐教室陪孩子们练弹琵琶。

9月10日晚,央视综合频道播出了2015全国“最美教师”颁奖典礼,武汉市盲童学校女教师张龙带领一群快乐活泼、自信阳光的孩子载歌载舞表演了他们的校歌《牵

手》。被誉为“心灵导盲师”的张龙是湖北省唯一的获奖者,她也是全部10位获奖教师中唯一的特教教师。

湖北省琵琶学会秘书长夏一民在义务为孩子们授课

“夏老师,您来了,孩子都在教室盼着呢。”一位身材偏瘦、精神矍铄的老人刚走进一间音乐教室,就有几位盲童家长热情地迎了上来。65岁的夏一民是湖北省琵琶学会秘书长,他是武汉文艺家志愿团音乐舞蹈分团的一名志愿者,也是武汉音乐家协会的老会员,2005年从武汉汉剧院退休。三年前,张龙告诉夏一民,自己所在的武汉市盲童学校需要琵琶老师,夏一民作为志愿者来到这里义务教授盲童演奏琵琶。从此,每个星期一的下午,不论是起风还是下雨,夏老师都会从汉口乘地铁转公汽或开车准时到位于武昌石牌岭的武汉市盲童学校。今天下午,是本学期的第一次课。

张龙为盲童矫正姿势

由于盲童在医学上被界定为完全没有视觉能力,要教好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无疑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和耐心。记者在教室看到,因为盲童无法识谱,每教一个乐段夏老师都要先反复唱上十几遍,让孩子先将声音背记下来然后蹲在孩子们旁边一个个手把手的掰着指头教,这个位置是什么音,那个“哆”音位置在哪里,音有多高?都需要反复教授,直到把声音和位置铭刻在脑海里面??然后凭记忆在琴弦上重新弹奏出来。时间长了腰酸背痛,嗓子也唱哑了。再难再累,夏老师也没有说过放弃。张龙会认真观察和倾听每个盲童的弹奏,时不时走到某个盲童的身前,帮盲童矫正姿势。

“要把平时的每一次练习,都当作演出!”这是记者整整一下午听张龙重复最多的一句话。张龙说,这间教室的孩子跟着夏老师学弹琵琶,隔壁教室的孩子跟着她在外边请来的另一位朋友王老师学习演奏中阮。“今年年底,我们要到琴台大剧院开一个专场音乐会。”张龙自豪地说。

孩子们在弹奏琵琶

据了解,张龙在武汉市盲童学校发起成立了“六点艺术团”,其中有十个琵琶、七个中阮。学琵琶的同学除了能演奏一些如《茉莉花》一类的小曲子,还能完整地演奏琵琶曲《阳春白雪》;学中阮的同学也能弹奏《紫竹调》、《马兰花开》、《茉莉花》、《铃儿响叮当》等曲目。

2011年,张龙不顾亲朋好友善意的劝阻,主动要求调到武汉市盲童学校当音乐老师。张龙的到来,给这里带来了不一样的阳光。在她的提议下,学校建立校园广播站,让校

篇二:盲校感恩教育初探-武汉市盲童学校 李敏

盲校感恩教育初探

武汉市盲童学校 李敏

【摘 要】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全社会对于残疾人的关注程度日益加深,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残疾人,尤其是残疾学生。作为残疾群体之一的盲校学生,他们得到的关注和关爱更多,目前已形成家校社会全方位的立体式的关怀圈。这一方面有助于视障学生更好的生活和接受教育,另一方面由于“爱心施与者”角色定位原因给视障学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导致相当一部分视障学生“感恩”意识单薄或是缺失。因此感恩教育在盲校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视障学生;内心需求;感恩教育;内在驱动力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全社会对于残疾人的关注程度也日益加深。他们通过各种方式表达着对于弱势群体的关心:志愿行动、捐献财物、“爱心行动”等,包括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这给残疾人带来了福音,他们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和享受更优质的生活。与此同时,却给特殊教育尤其是视障教育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如何实施感恩教育,让视障学生懂得感恩,懂得回报?当视障学生习惯了社会各界的关爱之后,谁来关注他们的内心,他们会否将社会给与他们的一切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盲校如何实施感恩教育才促使视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呢?

一、“爱心施与者”的角色定位。

“爱心给予者”包括视障学生的亲人尤其是父母、盲校的教师、社会爱心人士或是爱心企业、高校志愿者、政府机关(各级残联组织)等。

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而群体的力量是巨大的。一旦群体发挥的是正面积极的影响,势必会对受众产生深远积极的影响。但是一旦其中的一方或是多方因为各种原因(可能主客观都有)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势必会将积极的合力减弱,甚至会对受众导致产生消极的影响。

既然关注弱势群体,出发点一定是好的。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有针对性(不同残疾需要的帮助不同)的指导。往往出现“好心办坏事”的情况。一般情况下,由于施与者对视障学生的了解有限,不知道怎样才能更好的帮助他们。他们大多是采取捐献财物的方式,再者就是辅导盲生学习、和盲生聊天、玩乐等。而无论采取任何方式,施与者始终是站在视障学生之上的,是视力正常者对于视力残疾者的一种同情。

这种不平等会让“爱心施与者”获得自豪感和肯定感,他们会认为自己为视障学生做的都是正确的,而且会继续坚持下去。当然,他们也会向视障学生了解他们的需求。而视障学生大多是未成年人,他们的选择会有参考——“爱心施与者”提供的物资帮助。因此,实际上,出现的结果就是,“爱心施与者”在整个“爱心传递”过程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他们实际上全然不知视障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而且,这种不平等还有一种表现就是“爱心施与者”不对“爱心接受者”提任何要求。无条件的给与导致的结果必然是接受者接受的“安全感”和“心理负担”为零。因此,“欣然接受”成为一种习惯,不劳而获成为视障学生甚至残疾学生的一种常态。

当第一次将爱心送到视障孩子手中时,或者是第一次和视障孩子在一起沟通交流时,“爱心施与者”感受到的是震撼和感动,震撼和感动的是视障学生和自己想象中不一样,他们乐观向上,他们积极进取。但是,当一批一批的爱心传递

到视障学生那儿去的时候,听到的是他们很懂礼貌的一声声感谢。然而,当“爱心施与者”完成志愿活动后,可能“爱心礼物”就会被他们送给其他人。不是他们不喜欢,而是他们已经拥有了,“这个”不是他们需要的。当不是所需的物资越来越多时,他们的欣喜与感动就会慢慢减少。自然,内心对于“爱心帮助”习惯后表现出的就是一定程度的不懂珍惜,慢慢发展为“不懂得感恩”了。

二、“爱心接受者”的自我认定。

视障学生,他们首先是学生,但是又是特殊的学生,他们的身体有残疾——视力残疾。无法完全通过视觉感知世界,无法完全通过视力获取信息。因此,他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也是不全面的。

这种不全面决定了视障学生的需求:全面的了解世界,全面的了解自己。 需求确定了,但是实际操作过程却是相当困难——只能通过视觉补偿完成。这其中触觉、听觉和想象起了相当大的作用。“爱心施与者”在进行爱心活动时的表情,尤其是眼神无法被视障学生捕捉到。而这恰巧又是“爱心活动”中传递情感的一种很重要且很有效的途径。视障学生只能通过声音感受这份关爱。捐献的物品也只能通过双手触摸,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爱心”的传递。他们可能很难感受到声音和物品传递出的情感。

在视障学生的世界里,他们是平等的。因此,盲校校园里的学生和普校的学生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一旦视力正常的“爱心施与者”进入,他们的爱心行动或爱心活动会打破这种平等,他们从心理上有了自卑感。表象为两种:自我封闭或是相当开朗。

因为视障学生想要全面的了解世界和自己,因此他们需要新的途径——“爱心施与者”。通过他们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当这种需求被物质化或形式化之后,视障学生会有失落感。他们的拒绝被当做“讲客气”、“懂事”……反而让更多的“爱心”涌来。他们不好拒绝,时间一久,就有些视障学生开始“索取”他们认为需要的物资。而一旦“爱心”被索取“爱心接受者”就与“贪心”、“自私”画上了等号。直接导致的结果必然是盲校学生的“感恩之心”缺失。因此,实施感恩教育就要挖掘深层次的原因。

三、建立“爱心给予者”与“爱心接受者”的平等关系。

感恩教育不仅仅是特殊学校必须重视的德育教育之一,放之普校乃至全社会都应该重视。但是,正是因为视障学生以及视障教育的特殊性以及目前在盲校出现的“爱心行动”频繁的现状,盲校实施感恩教育的紧迫性和特殊性显得尤为重要。

感恩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懂得“知恩”,知道“图报”。首先是知恩。知道“爱心”是无价的,是珍贵的,是需要用心去感受的。包括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导知恩、社会的关怀之恩等。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必须形成合力,让视障学生知道“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要告诉他们,为了帮助他们,家长、老师和社会付出了多少努力。利用学校的广播站、宣传橱窗、网站、班刊等形式宣扬“感恩”之心。知恩对于视障学生而言应该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他们可以感知到他人对于自己的关心关爱,知道什么是对自己好,什么是友善。 “图报”二字似乎没有人会对视障学生提出,家庭、学校、社会对于残疾学生提出的要求就是希望他们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将来能掌握一项技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事实上,“图报”更是对于视障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和方式。在“图报”的过程中,学生回去感受、体验,学会“施与”与“接受”、学会全面的认识自我、学会成长。如何实施感恩教育呢?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1.“爱心”应该是循环体系,而不是单线状态。“爱心接受者”和“爱心施与者”不是相对的两类人群,他们可以相互转换。而且在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双方都能成长。因此,学校教育可以以此为依托,让视障学生也成为“爱心施与者”,在角色的转变中实施感恩教育。针对盲校学生特点,具体可以实施的途径有:当志愿者,到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场馆担任解说员,为普通民众服务;发挥盲校中职学生中医按摩专业特长,为社会爱心人士、共建学校老师等提供按摩治疗服务,或是到广场为需要的人士按摩治疗;学校艺术团进社区、进普校、进社会,展示视障学生的才艺;在节假日视障学生寄出亲手制作的手工作品给“爱心施与者”们,表示感谢!……在施与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自己可以为社会做些事情,他们也可以成为“志愿者”。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奉献“爱心”的艰辛和快乐!

2.“爱心施与者”要对“爱心接受者”提要求。提要求实际上是对视障学生的一种激励和促进。视障学生最不需要的就是怜悯,他们需要的是信任和平等。因此,在实施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学校需要对家长和志愿者进行培训,培训内容除了视障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外,更重要的是让家长和志愿者了解视障学生的真正需要,如何帮助视障学生健康成长。家长不能一味的溺爱孩子,要学会放手,让视障学生一步一步的成长,帮助学生自己学习和生活,要告诉视障学生:要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就要具备独自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家长可以提出具体的要求:背诵几首古诗、学会几首乐器、做几件己所能及的事情、帮助几个同学、给妈妈写一封盲文信等等。这样既让视障学生知道了父母的恩情,有明白了如何去回报父母之恩。志愿者也是一样的,必须对学生提出要求,不过分,但是视障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实现。这样二者之间的“平等”就基本实现了。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不是视障学生不需要关爱,而是“爱心施与者”是否放低自己努力与他们平等;不是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关爱太多了,而是是否这些关爱来自于视障学生真正的需要;不是学生们不懂得感恩,只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去做;不是感恩教育不重要,而是教育要切合实际,有实效。真正有效的德育,必须立足于学生发展,家校社会形成合力,发挥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才能实现。

篇三:刘义和观看《最美教师》观后感

2015年《寻找最美乡村教师颁奖典礼》观后感

衡阳市石鼓区建设新村小学 刘义和

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里下最光辉的职业,对于乡村教师而言,这种光辉更加闪亮,更弥足珍贵。前不久,我观看了2015CCTV寻找最美乡村教师颁奖典礼,这项大型公益活动,寻找到了11位最美乡村教师及支教团队,是他们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美,什么是爱。屏幕中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一组组震撼人心的镜头,那一次次感人至深的坚持,那一场场催人泪下的感动,那一个个平凡又伟大的教师,让我一次又一次落泪。其中很多情节令我深受感动,留下久久回忆。善良朴实的教师对工作的执着与博爱,印证了平凡中的非凡,普通中的崇高,为教育工作者树立了可亲可敬的榜样。我们应该学习"最美乡村教师"那无私奉献的精神品格。

在我们的生活中,对老师有各种各样的比喻,老师就是把我们从懵懂的世界里带到一个充满着知识,充满着好奇,让你急于进入的一个世界的渡船,把孩子从孩童带到成人的世界里,从一个未知的世界里带到一个充满各种常识的世界里,让孩子从一张白纸,带到充满梦想的世界里,让每一个人有梦,成为未来的祖国和社会的栋梁之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这些光辉的形象里面,包含着一群不为人知的群体,他们就是乡村教师.把自己最美的青春年华献给了伟大的教育事业,他的精神让我非常感慨,这说明在他们的心里是有着一个强

大的内心世界,才能一如既往地为自己的梦想,为自己的事业不断默默地付出着。

首先,我感动于他们的对教育事业的执着。高进儒、李守霞、桑磊、李建宇、陈美荣、郭勇等特岗教师美丽善良的心灵和朴实无华的行动深深地震撼了我,他们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他们用淡泊名利、执着坚守、甘于奉献的精神品格和高尚情操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个伟大的教师形象。

我感动于他们对学生最真诚的爱。扎根于乡村教育土壤,执着于发展乡村教育,她把爱作为教育的灵魂,以心换心,用爱育爱,在“互联网+”时代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互联网,把教育带给贫困学生和留守儿童。乡村教师谭兰霞,孩子们心中的“谭妈妈”,用网络为贫困山区的孩子架起了一道道通往山外的美丽“天梯”。 我感动于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 2011年,武汉市汉阳区七里小学音乐教师张龙在亲友的反对声中,怀着真情,揣着爱心,走进武汉市盲童学校,做了一名特殊教育的音乐老师。她是盲童孩子的心灵导盲师,让他们找到快乐与自信;她是盲女吴迪的牵手妈妈,带领吴迪走进音乐殿堂,并制作了属于吴迪个人的音乐MV《梦》;她是武汉盲童学校六点艺术团团长,创设盲人形体课,组建器乐、声乐、舞蹈、朗诵、花样跳绳等艺术活动小组,让盲孩子用艺术谱写自己新的人生。

为此,我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以此表示我向"最美教师"学习的决心。

一、爱岗敬业,默默奉献

在工作中,我将勤恳敬业,踏踏实实地教书育人,认认真真地做好本职工作,不辜负领导对我的信任。教学上本着“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宗旨,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教他们学习知识,而且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教学中注意分析学生的特点,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积极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活跃有序的课堂氛围,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二、认真教学,潜心教研

作为一名中年教师,我会不断地刻苦钻研业务,认真研究教材 教法, 研究新课程标准, 注重多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对工作讲求实效,对学生因材施教。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研读新课标,努力探究教材,并观看先进名师的课堂教学实录。备课时,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努力钻研教材,上网查阅 资料,了解学生特点,做了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做到备教材, 备学生,备资源,结合课堂实际运用课件配合教学,向40分钟课堂要质量。课堂上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而我则循循善诱的引导,做好学生的学习合作伙伴,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在课堂上多提问,多巡视, 多辅导,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大力的表扬; 课后多找他们谈心、交朋友,树立起他们的信心,在生活中,得到学生的信任,了 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及时对学生给予指导和帮助,做到“春风化 雨,

润物无声” ,使他们健康成长。

三、用心做事、以诚待人

无论在什么岗位上,总是用心做事、以诚待人,与同事和睦相处。在工作中团结老同志,带领新同志,认真落实部署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虚心向他人学习,把自己的教学经验无私地传授给别人。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时总是换位思考。

四、关爱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不能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并力求公正地善待每一个学生。平时,要多阅读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著作,努力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教师这个职业是“交心”的职业,“亲其师方可信其道”。 最美教师,你们用一个个实际行动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在教育这条路上,我要用一颗有爱的心去真真实实的走下去,不求轰轰烈烈,但求平平实实,无悔自己爱教育的心。

篇四:浅谈定向行走校外训练中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指导语-武汉市盲童学校 赵文胜

浅谈定向行走校外训练中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指导语

武汉市盲童学校 赵文胜

【摘 要】根据盲生在定向行走校外训练活动途中所出现的:躲避路障、横过马路、复杂路段、迷失方向等主要问题进行探究,经过教学训练实践发现:教师在实地应用和具体实践教学中,只要切实从发挥盲生的自主能力出发,采取适当的语言指导、帮助与保护等教学指导方式,就能使盲生有效掌握定向行走的有关知识和技能,提高盲生在生活中准确定向和安全、有效行走的实际能力。

【关键词】定向行走;自主;语言指导;帮助;指导

定向行走是视力残疾人的最基本的特殊需要之一,学会像普通人那样顺利地行走是视力残疾人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和最基本的人权[1]。因此定向行走也是盲校对视障学生进行缺陷补偿、功能康复的不可缺少的课程之一,它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既不同于一般的文化知识基础课,也不同于体育课和生活技能课,特别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2]。盲生个体的校外活动,是校外行走教学的组成部分,必须是在教师的安排和指导下进行;盲生往返行走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盲生的自主能力,在有危险的地方教师要提前做好保护准备[3]。

一、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

“让学生自主的学习”这一理念已被广泛接受,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国内外已有许多相关的研究。新课程也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角色发生了转变,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的指导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有关教育专家研究指出:自主学习既可以被看作一种能力,又可以被看成一种学习活动。作为一种能力,自主学习经历一个从他主到自主的发展过程,并不是放任自流的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离不开教师指导这一外部条件;作为一种学习活动,学生的自主学习也不可能完全游离于教师的指导之外,学生的自主学习既需要自我意识(能学),内在的学习动机(想学),一定的学习策略(会学),意志控制(坚持学)的内部条件,也需要教师指导的外部条件。

二、定向行走校外活动教学训练实践中指导语的重要性

语言是教师教学最主要的工具;语言是纽带,是课堂上师生间交流的主要手段。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育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可见教师语言的重要性。而在盲生定向行走教学训练实践中,教师的

指导也是离不开师生语言的交流,教师言语的指导可以增强盲生知觉的选择性,注意、搜寻、接受所需要的信息,培养细致、精确、迅速、完整的知觉能力[1],通过和教师的交流、可自主地学习探究,从而获得定向行走知识和技能。

从一个人学习知识的角度看,人的80%以上的信息来自于视觉通道,其次是通过语言交流得来[4]。而视障学生与普通学生相比,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接受外界信息的途径不同,通过听觉可以了解事物的空间位置与距离;通过听觉来模仿、掌握语言,发展思维;通过听老师讲课、听广播、听电视、听读报等,获得知识,接受教育;通过听觉了解周围环境,进行定向行走,避免障碍物,以保证自己的安全,听觉是他们进行学习的一条重要渠道。“声音对盲人有不同于视觉正常人的信号意义,他们虽然对第一信号系统的注意相对比普通儿童减少了,但对第二信号系统——语言的注意却大大加强了。”由于更多地使用听知觉,使得视障学生对听觉所注意到的各种信息更为关注[4]。因此在盲生定向行走校外活动教学训练实践中,教师应注重语言的指导作用,在“说”字上下功夫,尽量通过语言提供各种信息,将视觉信息转化为言语信息,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盲生的其他感官的功能,如触摸觉、嗅觉、味觉、运动觉等,发挥盲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盲生的认知主体作用,着眼于如何帮助盲生学习定向行走各种技能。

三、问题的提出

在盲人定向行走校外活动教学训练实践中,教师往往会把训练与真实生活结合起来指导盲生,若运用的语言不当,特别是对于大多数知识依靠听觉获得的盲生反而打断、干扰定向行走校外训练活动。叶圣陶曾说:“能不能让学生处于主动的地位呢?如果教师只给学生引导和指点,该怎么做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我多次在残联组织的定向行走培训班中观察到:在训练指导盲人持盲杖在复杂路段行走如:躲避路障、横过马路、、迷失方向时,学员们常常运用一些简单指令性的语言指挥盲人,如:“这样做不对!”或是“前面有车,停下!向左走!” ,有的甚至直接去牵引盲人来干涉盲人的行为、替代盲人思考,从而影响了盲人积极自主思考、主动探究,反而增强了盲人的依赖性,那么我们盲校的教师们在教学中会不会也出现这样的情况。我在这里并不是否认这样做是错的,是要在恰当时候用,训练过程中盲人的安全我们是要负责的,必要的帮助保护也是必须用到这些方法,如:盲人走偏向了要遇到危险时,就要及时帮助保护。

教师在盲生定向行走教学训练实践中,既要提高训练指导的效果,又要保证

盲生在实践训练中的自主性得以发挥,还要促进盲生在实践训练中学习能力的提高。那么教师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如何有效地运用语言指导训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来达到预期的目的,在什么情景下教师该提什么问题、该说什么话、提高教师的课堂训练指导的有效性呢?

四、定向行走教学训练的指导语

在定向行走教学训练实践中,我们应该尊重盲生自主探究的过程,抓住指导时机,运用好指导语,保证他们有足够自主探究的空间,让盲生有发现、有探索、有提升。在指导的语言上,我的体会是:

(一)询问质疑

询问的方式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盲生把训练进行下去,及时反馈盲生的训练行为,启发盲生的思维。训练中盲生总是会反映自己原有的生活中的行走经验,总是有一定的依赖性,当他在训练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也许不愿意自主的尝试、寻找解决的办法,更多会选择更为便捷的方式——求助。当老师发现盲生需要帮助或有指导的必要时,先不要直接指导,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要给他们留有一定拓展思维的空间,帮助盲生主动提取已有的经验,用于新的、或不同的训练中。

案例:盲道探索

在校外行走训练中,训练走盲道是必不可少的,由于盲道铺设所用的彩砖规格不同,盲生持杖行走时,很容易把盲道上有凸起的直行条缝间隙和周围小彩砖条缝间隙搞混淆,这时盲生依照自己原有的生活中的行走经验会出现走偏脱离盲道的现象,这时我不直接牵引,让盲生继续行走,当盲杖碰到路边的障碍物,或找不到盲道时,有的盲生会停下用脚在地上探索,有的盲生站着茫然不知所措,这时我首先问:“为什么不用盲杖探扫盲道,在盲道上走会碰到障碍物吗?,想想在什么情况下会碰到障碍物,用盲杖或脚探扫一下,你是否还在盲道上,如果在盲道上说明什么,找不到盲道又说明什么?”这时盲生会主动去找盲道并思考,自己在盲道上碰到了障碍物说明盲道被占,找不到盲道而且还碰到障碍物说明自己不在盲道上,走偏了。当盲生明白后,我进一步询问“在盲道上行走,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结合探知盲道,大家知道吗?”盲生又会主动思考,得知用盲杖和脚底探知盲道,这时我又提出“大家用盲杖和脚底探扫盲道,再探扫一下盲道旁边地面,杖尖、脚底探扫地面的感觉有什么不同?大家多试试多体会。”随后有学生回答:“盲杖在盲道上扫动时,杖尖跳动的间隔短,在别的地面跳动间隔长些。”、

武汉市盲童学校张龙

“盲道上脚底会感到凸起的直行条和圆点,在别的地面会感到是平的”,在此时师要求学生都试试体会验证一下同学的话。这样既可以帮助他们拓展思维空间,鼓励盲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去主动体会,又有利于解决问题与能力的培养,并促进技能学习的发展。

(二)建议启发

建议语言在训练教学中是一种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是通过相对间接的语言 暗示、启发,迫使盲生发挥出自己潜在的能力寻找新的思路和方向。有些建议的语言也是以询问的方式出现的,与询问式语言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提出问题而且还给予具体的暗示。而定向行走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特别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一些定向行走技能必须通过亲身体验、感悟,通过亲身实践才能获得。建议性语言在运用中不要过度应给予盲生一个大致的方向,为盲生提供一个自主的空间,激发积极探索的欲望。

案例:障碍物探索

在校外行走训练中,训练如何避开障碍物也是必学的,盲生利用盲杖探知路面的障碍,是盲生安全行走的一项重要保护措施。当盲生持杖行走遇到障碍物时,(假设是小轿车)有的盲生会停下用盲杖在障碍物周围地上探索,有的盲生站着茫然不知所措,抬起盲杖胡乱探,还有的甚至改变行进方向试图绕开障碍物,结果会迷失行进方向。对出现后两种情况的盲生这时我会要求他们停止动作,“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要朝哪个方向走?”在盲生指出方向后,再用建议的语言:“遇到障碍物时先别着想急绕开,停下来确定好行进方向,再判断是什么障碍物(因为路上的障碍物有多种,可能是小轿车、自行车、电话亭等等,就要采取不同的自我保护方法),想想平时在校内我们是怎样绕开障碍物的?”这时盲生会去思考,“可不可以用盲杖探索障碍物两边,哪边宽就朝??”,让盲生回答问题。接着我又讲:“如果障碍物是小轿车,建议大家可的盲杖别太用力,否则可能把车的警报器弄响,吓得一跳,还有就是直接把车的油漆碰掉,同学们那我们在教室是怎样沿物行走的呢?如果是电话亭又该怎么保护自己呢?”,结果是盲生就会主动探索障碍物周围情况,向宽的地方走并采取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这样的建议把握住引导训练盲生判断的最佳时机,通过恰当的建议语言提示,综合地运用盲生多种感官提供的信息从不同角度去获取经验,使训练教学中的技能得以整合,促进校外行走训练的发展。

(三)指令提示

当盲生在校外训练中出现严重的偏离方向失去方向或将要发生险情时,教师的指导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立即用语言和行为加以制止,第二种方法:这时可用提示语,教师灵活运用指导语言,抓住适当的时机,加以点拨、启发、和引导,这不仅有利于提高训练指导的有效性,而且能促进盲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案例:两点式边缘线探索

使用盲杖行走是最常见的视力残疾人行走方法,盲杖的实质是将视力残疾人的手臂触觉延长,使视力残疾人能了解自己身体周围地面的情况[1],充分利用其他感官来定向保障行走的方向准确性。在熟悉周围的环境后,训练盲生运用两点式沿右边路沿行走,如果出现盲生走偏走向路中间,在确定没有危险的情况下,师可先立即用指令语言加以制止,如:“停下来,原地不动!”此时不要急于直接告诉他正确的方向,师提示:“左脚每走一步盲杖的杖尖都要碰到右边路沿,你试试看盲杖能碰到右边路沿吗?” ;如果盲生迷失了方向,师可提示:“你想想要到哪儿去,听听周围有什么声音?”盲生回答:“有汽车声、自行车的声音、行人走路的声音??”。接着问:“这些声音应在你身体的哪边?”或者提示:“闻闻气味,路途中哪段会有特殊气味。”;“现在你处在什么位置,还可以去问问别人。” 当盲生在行走的路上快要遇到障碍物、路面上的沟坎时,我会提示:“走慢点,别把盲杖抬得太高,注意盲杖在地面上的感觉。”同时做好可以随时进行保护的准备。此时就是要采用提示的语言,帮助盲生走出迷茫,走出困惑,让他们回忆起行走线路和盲杖应该碰到的路沿技能,运用听觉、嗅觉等感官来定向。这样可让盲生得到启发自己独立完成寻找路沿、判断方向、避开障碍,增强盲生的综合能力。而不是运用一些简单指令性的语言指挥盲生,大包大揽,什么都代替盲生去做。当然在行走训练中教师还要观察盲生持杖行走动作的规范,做到随时指令提示,如:“手臂放中间、手臂不动手腕动、摆左出右,摆右出左,??”帮助盲生掌握动作技能要领。

以上所述,只是本人在定向行走教学训练中切实感受,定向行走校外训练活动指导不仅仅只这点指导语方法,还有许多。如:鼓励的语言、评价的语言等等,但只要我们从发挥盲生的自主能力出发,采取适当的语言指导、帮助与保护等教学指导方式,就能使盲生有效掌握定向行走的有关知识和技能,提高盲生在生活中准确定向和安全、有效行走的实际能力。

参考文献:

篇五:规范盲人按摩之侧掌滚法的尝试-武汉市盲童学校 李仁银

规范盲人按摩之侧掌滚法的尝试

武汉市盲童学校 李仁银

【摘 要】侧掌滚法由于操作技巧复杂,技术性高,对盲人而言,较正常人更难以掌握。笔者在盲人按摩教学实践中,通过分解手法步骤,分阶段操作练习、纠正错误动作、学用并进、完善考评等手段与方法,摸索出一套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侧掌滚法;盲人按摩;教学方法

滚法在按摩教学和临床实践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按摩手法中难度最大,使用频率最高,也是衡量一个按摩医师技术娴熟程度的标志之一,所以滚法对初学者尤为重要。侧掌滚法属滚法之一,具有接触面积大刺激刚柔相济的特点,是一种深受患者和术者欢迎的优良手法。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医按摩手法的特色和精华,但由于操作技巧复杂,技术性高,掌握较困难,也是基础手法教学中难点之一,盲人存在视力认知障碍,较正常人更难以掌握。笔者从事20年的盲人按摩教学深有体会,多数初学者练侧掌滚法时存在着手法僵硬、拖动、辗动、跳动、无力或生硬、易疲劳或左手远不如右手操作自如等情况。针对这些情况,笔者不断学习、思考及体验摸索出了一套侧掌滚法分解教练方法,经过多期学生试用逐渐完善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现与同行交流,介绍如下。

一、明确要领,分解步骤

侧掌滚法只有按照动作要领去做,所学动作才能规范、正确,才能体现出原本的手法。否则,就偏离了规范正确的手法,就不能体现出原本的手法,也就达不到原本手法的形态、力度、功效和目的。压力要均匀,动作要灵活,此手法要求肩、肘、腕部均要放松,本法整个运动均贯穿一个“松”字,只要将上肢各部放松,才能够使作用力集中于手背及掌指,做到蓄力于腕部,发力于掌指。操作中要依靠腕关节的屈伸运动来促使手掌背部作用于人体体表部位进行的。由于腕关节屈伸时的压力较大,因此对人体刺激的力量也较强。施行此法时有一半以上的掌背部接触在人体体表上,所以不但刺激力量比较强,而且刺激面积也大,这

就是侧掌滚法的特点。

为了让盲生更好的掌握手法的要领,笔者在教学时明确、细化了侧掌滚法的分解步骤。

第一步:操作者取站立位,呈丁字步或弓箭步,沉肩、垂肘、立臂、手指自然半握位,小鱼际尺侧紧贴在练功袋上,腕关节向桡侧屈曲,肘关节屈呈120°,肩臂放松。

第二步:以肱二头肌发力,使弓成半握的手向内后摆动呈15°的内摆动,先完成滚法的内摆动作。

第三步:以肱三头肌发力,至肘接近伸直,使前臂旋后,带动腕关节屈曲,使弓成圆形的手背从小鱼际尺侧至手背尺侧的1/3-l/2处到远其45°的外摆位,同时手指伸开以助外摆动作和尽量扩大其接触面,完成该法的外摆动作。

第四步:以肱二头肌发力,屈肘至120°位.使前臂旋前,腕关节随之由屈至伸.手背的着力面由尺侧1/3-1/2到达小鱼际尺侧,收指至半握位使手持在第一步的中立位;小指掌指关节背侧始终吸定在治疗部位。内摆与外摆连续不断,周而复始,频率120-160次/分钟。

此阶段是学习侧掌滚法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应重点训练,老师边讲解边示范,并让盲生动手摸老师的站姿、沉肩及屈肘角度、腕部屈伸旋转、分解动作,使学生有个初步印象。随后让学生反复体会操作方法,并巡视指导,针对共同容易犯的错误动作向全体学生进行讲解示范纠正,个别学生要手把手教授。

二、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侧掌滚法由于刺激性强,操作难度大,为帮助盲生树立起手法学习的信心,提高对手法练习的积极性,笔者特别强调了分阶段循序渐进练习。首先在沙袋上进行练习,等待手形、姿势、动作正确以后,即掌握一定的操作技术基础后,再在人体上进行操作练习。

沙袋练习按照三个阶段来进行,第一阶段,按侧掌滚法的分解步骤进行练习。此时应注意各部位姿态,必须到位,不强调用力;第二阶段,将分解步骤结合起来进行练习。此阶段在注意各部位姿态的基础上,重点注意手法的连贯性;第三阶段,逐渐加力。第一、二阶段先不要用力,只要将动作做正确就可以了,随着

动作的熟练,力量自然而然就会释放出来。否则一开始就急于用力,容易使动作僵硬、呆板、不柔和,同时左右手均要进行练习,做到左右手都能灵活自如进行操作。

在训练中可以按照单手定点练习、双手同步定点练习、双手走线练习来逐步进行。

1.单手定点练习:双手先后在沙袋中轴线中点做单手持续定点滚法练习。初练时,三分钟换手一次,以后渐渐增加至每5—7分钟交换一次。

2.双手同步定点练习:双手着力面分别放在沙袋左右旁中线中点上,做同步定点练习。也可一手放在沙袋中轴线的上中段,另一手放在下中段,双手一前一后做同步定点练习。

3.双手走线练习:双手分别沿沙袋左右旁中线,自上而下、再由下向上,反复往返做单手和双手滚法走线练习。上下移动要缓慢,但滚动频率要保持正常。

沙袋练习在侧掌滚法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般情况下,需通过10天左右沙袋练习后,才能进行人体练习。先在自己身体上练习,再在他人身体上走线练习。

在自身大腿前面练习侧掌滚法,这样不仅简便易行,而且可以凭自身的感觉调整和纠正手法。在自身大腿上练熟后就可以在人体上进行练习,并要经常练习,在沙袋上,在自身大腿上,在别人身体上进行练习,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以提高手法的技能和体能。

三、纠正错误,悉心体会

侧掌滚法操作中经常容易出现拖动、跳动及撞击体表、辗动、动作不柔和、生硬等错误动作,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多与着力点吸定、腕部用力、腕关节运动角度不当、站姿等有关。

1.拖动:由于腕部过于紧张、僵硬,上臂有主动摆动,前臂没能带动腕关节做屈伸运动,而是前臂带动腕部及手部在体表上吸点不牢做摩擦样动作,就会产生拖动现象。纠正的方法是:注意滚时上臂不可摆动及腕关节须有屈伸运动。

2.跳动及撞击体表:如果腕关节外旋屈曲时用力过猛,旋转角度过大,由于惯性的作用,使手背完全接触到操作面上,形成碰撞并易导致跳动现象。纠正的

方法是:前滚时应注意刹车,用力不要过猛,减慢滚动频率,注意动作协调连贯有节奏,体会手法要求。

3.辗动:辗动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前臂没有带动腕部做旋转及屈伸运动,只是手部以小指掌指关节为中心做环旋运动所致。纠正方法是:应以前臂带动腕部做旋转及屈伸动作,动作的发出者应为前臂,而不是腕部。同时应做到旋转中有屈伸,屈伸中有旋转。

4.不柔和、生硬:主要是由于走线滚动时,线没能与自身额状面垂直,滚时肘关节屈曲度近90°<120°~140°,只有前臂的旋前旋后动作,腕部没有屈伸动作所致。纠正的方法是:注意站姿,使滚动中轴线与自身的额状面相垂直,同时注意肘屈角度以及腕关节的屈伸动作。

手法练习必须要有一定的力度和频率。但在刚开始练习的时候,笔者发现同学们将注意力放在力度和频率上时,往往忽视了手法的形态和内心那种自然流畅的体会,手法容易变形,自我找不着感觉。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改进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确保手法外形正确的情况下,幅度从小开始,频率由慢开始,逐步加大加快,而不是按教材要求一步到位。这其中最关键的是把握内心真切的感受,必须要找到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流畅感觉。

四、学用并进,增强信心

按照正常的教学进度,我们是要先学习完推拿的全部手法和练功的全部方法后才开始接触到推拿治疗学的。这样,要有一年的时间花在手法( 及推拿学基础) 的学习上。根据我们的观察,对于这种只练不用的学习,很多同学会觉得乏味没劲。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增强同学们练习手法的积极性,同时又不造成医疗事故,笔者联络了学校门诊部,介绍一些病情比较轻,诊断比较明确,推拿治疗效果比较好的伤科、内科病人,经老师分析提出治疗手法及具体方法后,由同学们进行操作。这样,既保证了治疗的安全性,又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

五、形力并重,务求完美

手法外形的正确、完美,一直是盲生在手法练习过程中的难点问题。由于看

不见自己的操作,所以很难去对手法外形进行改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将同学们进行分组,每个盲生至少和两个低视力学生分在一组,操作时,由低视力学生随时观察盲生的手法外形,一旦发现外形不正确,立即向盲生提出来,及时改正。通过不断的强化,盲生会逐渐产生一种惯性, 摸索出正确手法外形的感觉。手法的力量体会,这是盲生的一个强项,基本上不要过多地强调。这样就能够做到手法的外形和力量达到较好的结合,使得手法既有外在的形态美,又符合内在的力量要求。

六、亲自考评,确保质量

手法的考评一直是推拿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集中的考评由于时间太短和监考老师人数太少的原因,往往只能看看外形,难以考出学生真正的水平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结合学生练习手法悟性的不同,掌握时间的快慢不一,笔者将考评进行分解,实行边教边考的方法。从学期开始一直考到学期结束只要学生觉得手法练习的合格了,我们就对他进行考评,到学期结束时进行汇总。这样,有限的老师就能分出时间来对所有的学生进行亲自考评了。由于老师亲自考评,学生手法的力度做得怎么样也就一清二楚了,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指导,确保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这是笔者向前辈及同行学习、思考及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借此机会,不惴冒昧,写出来与大家交流。肯定有不当之处,恳请给予批评指正,以利于有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庄茂盛.详谈滚法教学之分步讲解.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2(下)

2.付天云,张宝康等.《按摩学基础》.全国盲人按摩中等专业统编教材

3.翟伟.滚法技能训练

4.吴信忠,周信文,徐俊.推拿滚法常见错误动作的动力学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2,29(11):680-681.

5.刘松涛.推拿滚法的分解步骤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