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栖云洞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21:15:19 字数作文
栖云洞字数作文

篇一:奇观胜景高盖山

奇观胜景高盖山

高盖山座落于永泰县大洋镇,其主峰位于棋杆村,海拔1187米。因该山犹如宝盖浮空,故名高盖。峰顶由数块巨岩围成一平地,因山上常有紫云覆盖(日出日落阳光折射呈紫红),遂又名紫云山、紫盖峰。

此山险峻挺拔,林深路隘。登山顶峰,俯眺四周,只见群恋迭翠,山道逶迤,大有“苍山如海”、“一览众山小”之感。高盖山自古闻名闽中,五代十国时期,闽王王延钧自立为帝,敕封为大闽西岳,在此封禅祭天,将其与我国五岳之一的华山相媲美。宋张世南有《高盖山记》,称其为“天下第七福地”,即全国七十二福地之一。

高盖山上有许多洞窟(系火山岩崩塌地貌),最著名的是东、西两个石室,人称“名山室”。名山室是一座道观,藏身于群山密菁之中、断崖之下。观取室名,足见其小。不过,世间之物,原不以大小分贵贱,更何况,道藏文化博大精深,源脉众多,又岂能按地之远近排座次。高盖山多岩穴,草木蒙茸,流泉飞挂,自是一番神仙福地。名山室便建在山半腰的一处岩穴间,巨石覆瓦,峭壁作墙,大有天地为庐之概。纵观上方,整个岩体呈麒麟形态,东室左侧一线天景观高昂的山崖为麒麟头,躯体向西延伸,西室两边矗立的绝壁则为麒麟有力的后腿,名山室就在麒麟腹部。

第一奇观——宋代石阶一路名人书卷

名山室道路崎岖陡险,仅靠一条石铺小路通往山顶。从山脚至名山室大殿共1310级,小路弯弯曲曲,给人一种曲径通幽的感觉。石阶两旁配有斜坡垂带石(宋人称“副子”)。漫步走上青石阶,这些布满青苔的石阶经过岁月的打磨,反而更有了古道悠长的味道。更引人入胜的是,经细端详才发现是一条了不起的至今保护很完整的宋代古道。俯身来看就不难发现,石阶与垂带石上都工整地刻着字,且大多为人的姓名。据专家考证,这些人正是当初捐钱捐物的修路者,有的石阶上还写着当初他们捐物的名字。有的大块石阶上只刻着一个人的名字,被认为是捐了不少钱财的富人。如:“大宋中元甲子元丰”(公元1084年);“元

丰癸亥”(北宋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等,这些人虽然人身已泯灭在历史的尘埃中,但名字却随青石流传下来,在一千多阶台阶上,形成一组距今近千年的宋石刻博览长廊,蔚为壮观。

沿道摩崖石刻繁多。从题刻可以看出,北宋到南宋年间,名山室的香火尤为鼎盛,历代名人云集此处。包括宋代状元许将(闽清县)、五代唐九成进士陈祥道、清代教育家余潜士、清代自号“十砚老人”的学者黄任(住光禄坊早题巷)等在内的历史名人都曾在此读书修身。行至“登云梯”时,两座石峰耸立眼前,有北宋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题刻的“石门”二字;宋状元许将等诗刻,字迹完好。明代诗人、名画家许豸的《名山室》;“梅花历乱扑岩扉,乌道幽深转翠微。满院白云禅榻冷,半山残雨水帘飞。猿盘古树窥僧灶。叶落香坛点衲衣。不用虎溪遥送客,庐山高士己忘归。”更是把名山室说得淋漓尽致,使人们好像在欣赏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古道保留了较完整的宋代规制。虽然各个朝代都有修建,如明末永泰白云人黄文焕的“黄坤府计败杉螑怪”后当官回乡修路的传说等,但都基本保持了原来路线和路两旁的垂带石形制,阶梯的石板条除了少数损坏更换外,也基本保留原样。小道上每一块古石都是文物,正象万里长城上每一块墙石都是文物一样,走在这条古道上似乎走进了时间的遂道中的宋朝年代,堪称奇观。难怪宿白(北大考古系主任,现国家文物专家多是他的学生)老教授说:“名山室古道是全国难寻的北宋古道,单单这个古道就可定为全国文保单位。”

第二奇观——弥足珍贵的“摩崖石刻”

名山室1991年就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的地位如此之重要,关键在于有许多珍贵的古迹,如东室灵龟洞中的宋代摩浮雕造像群,高3米、宽10余米:峭壁上有雕刻大象、狮子、老虎、仙鹤、喜鹊、龟、鱼、虾、等动物;有人物造像关公看《春秋》、人群载歌载舞的场景,有亭、台、楼、阁建筑群;有佛教故事:“萨睡那太子舍生饲虎”,太子宣言(又称:“九龙浴太子”)、“天人赞鹤”和“石佛浮江”(敦煌323号唐窑出有此故事壁面)。

其中尤为珍贵的是壁面中部上方刻“阿弥陀佛”立于莲花之上,佛身披袈裟,袒右肩,右手下伸作接引状(此式阿弥陀佛观于晋江西资岩,造于公元1148年)。沿莲花梗向下,并排地列着七个比丘,皆圆首,身穿宽大袖子和交叉领口的袈裟,分前5人后2人站立。前排中左起第二位左手持物似金刚杵,右起第二名手持金刚铃,其余皆拱手而立。七比丘头部上方,刻莲花多枝,这是宋元时期的民间组织“白莲菜”所崇拜的“莲社七祖”的造像。“白莲菜”南宋时曾盛行于江南,是民众结社念佛的一种组织形式,教义大多不抵荤酒,不杀物命,近于为善。莲社七祖说的便是白莲菜宗门的七位祖师(七祖: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白莲菜后来发展为白莲教,成为一股强大的民间宗教势力,并渐为历朝统治者所不容。元明清三朝都曾对白莲教徒进行过迫害,但这个秘密宗教却如野火般时熄时燃,从未真正消失。1992年,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洛阳龙门研究所名誉所长、著名考古专家温玉成率队前来考察,认为这是全国仅存的一处白莲教摩崖造像遗迹,填补了我国白莲教研究的空白,也是我省唯一发现的石窟寺艺术瑰宝。

名山室摩崖石刻人物造像古朴庄重,神态各异,形象生动,内容丰富,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有此画像非常奥秘,至今无法解释,有待今后饱学之士进一步破译,1998年,原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考古专家组组长黄景略到名山室视察时说:“此处石刻属全国罕见”。

沿道摩崖石刻繁多,如:西室血盆洞东侧崖壁,题“由石门至西室,兹山之胜概也。宋元丰作年(公元1085年)正月十八日,权知县事黄叙子理记”。字面长1米,宽0.8米。名山室顶石峰题刻“高盖山狮子窑”字面15米×30米。保存均完好,当代也有不少名人留有笔墨,如:“照满天”、“道”、“紫云高盖”、“清凉池”、“玄缘唯朴”等。行至“登云梯”时两腐石峰耸立眼前,有北宋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题刻的“石门”二字;宋状元许将等诗刻,字迹完好。经过艰苦跋涉攀至“登云梯”顶“第一山”摩崖阴刻三字,据云:系从华山米芾字体临摹刻此,寓意此路段似华山陡险。

199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罗火召 教授前往“名山室”考察后认为:“该处石刻与古建筑(木构件)的价值可超越开元寺、广化寺与华林寺,可列全国前8名”。

第三奇观——神秘摩尼教石佛

如果我们不用心对待眼前的事物,很容易就错过一些宝贝。西边石室有一个洞窟。传说为徐登真君最早修炼场所,当年徐登与来自霍登山的赵炳这两位仙师在此比武,法术不分上下,剑气直逼洞顶,渗出滴滴水珠,水珠掉落,洞底马上呈现点点血迹,故名曰血盆洞。进入洞内,可见水珠飘落,但好几个人站着却怎么也不见落到身上。据说前来求子的人要背过身子,伸出手,如果水珠掉在手指上便可一举得男。地面至今依然斑斑血迹,究其因,我想应是泉水与石块含铁量高,氧化所致。

洞窟内,有一座歇山顶的石构四柱亭,看上去平淡无奇,却是典型的宋代原构,面阔一间,进深二间,石门槛圆形分瓣瓜棱石柱,柱头用重拱,上出华拱,抬梁式木构架,单檐九脊顶,斗拱规制。其风格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福州“华林寺”相似。构思巧妙,小巧玲珑,奇特的是木构件房屋不腐、不巧、不烂、不毁,近千年来屹立在风立峰下,实属希罕。对研究宋代建筑艺术具且相当高的价值,极为珍贵。

亭内有石香炉,香炉后有石构须弥座,端坐一尊元代摩尼教石佛。主持告诉我们此处所供奉的是慧应大师。据传,徐登真君羽化成仙后,佛教徒慈利大师便带着徒弟慧应在此修炼。这一天,慈利大师应邀外出讲禅,平时静坐之处忽然荧光四射,慧应为之所引,好奇地靠近,谁知一道强光竟将其罩住,随后一莲花座缓缓将之托起,就此修得正果,进入神仙极乐之境。待慈利大师归来,一切已成定局,只好到东边另辟修炼场所,名山室从此便有了东西二室。而慧应大师觉得自己抢了师傅的,心中有愧,从此静坐西室。至今,一到阴天,此尊佛像脸色还会产生变化,仿佛还在自责不已。真可谓世间万物皆有因缘,佛有佛缘啊。细细观察,其形象与一般佛像不同,据专家考证,是除了泉州草庵之外,全国第二处摩尼教的遗址,其价值不言而喻。

第四奇观——世所罕见的男身观音

西侧凤立峰下率帝殿,观音阁依洞而建。有诗曰“登高观世成真梦,山静闻声悟妙心”。唐文德元年(公元888年)凿,洞高5米,深4.3米、宽

4.5米,内有一尊与众不同的石像引人关注。这尊一米多高的石像眉目清秀端庄,姿态生动,这可是少见的男身观音像。观音像形象特别,面容清秀祥和,头戴冠,冠上有一小佛像,项挂珠链,敞襟,上身前倾,双手交叉放在像前的石案上,屈膝坐于基座上,双腿下垂,赤足,足下各蹬一小莲花。观音像前置一石炉,炉唇

刻有金代天德年间铭文,而炉座则刻南宋“淳熙三年七月”款识。此配套设置,说明整个室内石构件都是1176年以前雕塑的,已存有800多年的历史,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罗源圣水寺栖云洞的青石雕像“十八罗汉”还早,在福州实属罕见。

这是奇特的男身观音,而不是现在大家所认识的美丽女性观音。原来历史上观音确是男性,道教称慈航天尊,后逐渐演变成女性,这有一个过程。西汉末年(公元一世纪)佛教传入中国,至三国时期《无量寿经》开始在中土传播,观音信仰随之而起。但早期的观音是一位躯干雄伟的男子。《悲华经》说:过去有一个转轮圣王,名无诤念,大太子叫不目旬,即观世音菩萨;二太子叫尼摩,即大势至菩萨。父子三人一起跟随释迦牟尼出家,后来转轮王修行成佛,即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不目旬和尼摩从侍左右,父子三人成为西方“三圣”。观音形象有三个变化阶段:第一阶段为男子;第二阶段以男为主;但出现了女子变像;第三阶段为女子。最后的定型多数人认为;是宋末元初赵孟兆页人管道升著《观世音菩萨传略》才正式定为女性。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于山“大士殿”第四进殿堂正中,树立一快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闽浙总督三宝立的《御题大士出山碑》,碑内阴刻一幅形状十分可怖的大士(观音),满面胡须,怒目圆睁,盘坐在一棵菩提树下参禅,手提一只净瓶,瓶口冒出一团浓烟,在烟端现出一尊面目较好的女相观音,俗称:“观音由男变女的演变图”。碑内还刻有相关文字。名山室观音洞的石像应属于第二阶段后期,所以还是男身的。正是因为文物的价值非常高,而遭来一次劫难,1997年6月22日晚,由外地流窜来的五个盗贼跑到山上,偷走石像观音,当扛搬到山下时,被当地爱护文物的群众发现,当场抓获,罪犯受应有的惩罚。男身观音经过磨难后又安祥地坐在名山室,笑迎八方来客。

第五奇观——桃李熟坠万业兴

篇二:地图

1.白堰村:舍身崖 峨眉山脚 知味楼 文昌阁 乌鸦嘴渡口 湘江 贼兵营地 周醇蒙馆

2.成都城外:辟邪村 乱葬岗 云灵山 绿竹林 碧均庵 魏青茅舍 农家茅屋 白云寺

3.成都:施家巷 成都府衙 聚义堂 装备店 望江楼 古玩店 百草堂 武侯祠

4.慈云寺:豆腐坊 张家菜园 魏家场 密室 密室地牢 厢房 广场 慈云寺正门

5.桂花山:古桂坪 寒泉 极阴洞 七绝锁云阵 红花洞 瘴历石 极阴洞丹室 五色云雾 福仙谭 福仙谭底

6.长沙:长沙府衙 演武场 古董店 聚义厅 百草堂 装备店 白龙庵 黄鹤楼

7.长沙郊外:鹦鹉洲 戴家场 戴家大院 斗剑擂台 岳麓山 鱼神洞 鱼神洞旧道 螺丝湾 陈圩 吕村

8.青螺山:玉影峰 四门山秘洞 玄冰谷 地窍 鬼风谷 玉京谭绝顶 四象元灵阵 清远寺 水火风雷 青螺魔宫

9.姑婆岭:鬼母山 玄阴寨 白犀谭 正修庵 白象崖 黄狮洞 钵盂峰

10.衡山:红砂崖 珠帘洞 紫盖峰 勾牙山寨 降真峰 白雀洞

11.百蛮山:阴风洞 阴风后洞 琉璃寝宫 金峰崖 留人寨 恶鬼峡 祭凤台 赤身洞 猛鬼镇 天罡地煞阵

12.莽苍山:赵神殿 山魈洞 灵玉崖 孤峰水涧 妖尸洞 黑谷 玄霜洞 奥区仙府 极寒冰穴 马熊洞

13.峨眉山:灵翠峰 天波壁 凝碧崖 白龙池 龙门飞瀑 太元洞 栖云洞 两仪微尘阵 烈火魔阵

14.庐山:玄女庙 三尸墓 都天烈火阵 洞犀山 青狼岭 鬼见愁 神魔洞

15.九华山:醉仙崖 金顶 归元寺 锁云洞 鱼龙洞府 华严洞 颠倒八卦阵

16.雁荡山:铁掌峰 于潜 万秀谷 仙霞岭 愁鹰涧 鼎湖峰 雁荡湖 落湖镇

17.东海:白石洞 铜椰岛 钓鳖岛 大衍神沙 紫云宫 崇明岛 须弥九宫阵 玄龟殿 迎仙岛 孽龙岛

18.黄山:紫金泷 五步云 始信峰 天都峰 雪浪峰 灵泉 北斗七星阵 紫玲谷

19.苏州:苏州府衙 聚宝斋 镜波寺 聚义堂 得月楼 济世堂 装备店

20.陷空岛:水晶宫阙 寒铁丹井 冰火岛 月儿岛 冰原 万鲸岛 绣琼原 田涔海 玄冥界 鳌极岛 元磁禁制

21.武当山:真武殿 紫霞宫 太和殿 落花洞 丹江口 玉虚宫 孽龙潭 紫薇太极阵 斩龙崖

22.青城山:玉版峡 无忧洞 金佛寺 枣花崖 金鞭崖 打箭炉 云母山 五行灭绝阵

栖云洞

23.昆仑山:龙象庵 金刚伏魔阵 倚天崖 麒麟岩 摩云岭 昆仑泉 瑶池 星宿海

24.喜马拉雅山:幻波池 八反峰 珠峰绝顶 小寒山 莽牛岭 红鬼谷 雪山绝壁 鸠盘顶 离火窟

25.南疆:孔雀河畔 五云桃花瘴 南疆战场 金光洞 天师教 天蚕岭 竹山教 天狗崖 量尤山 长狄洞

26.峨眉派:玉清殿 峨眉丹室 广场 太一殿 传功殿

27.昆仑派:传功殿 长春宫 广场 上清宫 昆仑丹室

28.罗浮山:天池 白象峰 金光寺 地火洞穴 九天观 香雪海 香雪洞 英雄岛入口 卧狮山

篇三:喜马拉

喜马拉:八反峰 幻波池 莽牛岭 离火窟 雪山绝壁 红鬼谷 小寒山 珠峰绝顶 鸠盘顶

青城山:金佛寺 云母山 打箭炉 金鞭崖 枣花崖 玉版峡 无忧洞 五行灭绝阵

南疆:天师教 孔雀河畔 五云桃花瘅 天狗崖 竹山教 量尤山 长狄洞 天蚕岭 金光洞 南疆战场 峨眉山:白龙池 龙门飞瀑 太元洞 凝碧崖 天波壁 灵翠峰 栖云洞

莽苍山:孤峰水涧 妖尸洞 玄霜洞 奥区仙府 极寒冰穴 黑谷 马熊洞 灵玉崖 山魈洞 赵神殿 成都郊外:白云寺 绿竹林 魏青茅舍 农家茅屋 云灵山 乱葬岗 辟邪村 碧均庵

白堰村:峨眉山脚 舍身崖 贼兵营地 文昌阁 湘江 乌鸦嘴渡口 周淳蒙馆 知味楼

昆仑山:星宿海 麒麟岩 摩云岭 瑶池 昆仑泉 龙象庵 倚天崖 金刚伏魔阵

昆仑派:广场 上清宫 传功殿 长春宫 昆仑丹室

峨眉派:太一殿 玉清殿 峨眉丹室 传功殿

成都: 装备店 聚义堂 成都府衙 施家巷 百草堂 古玩店 望江楼

百蛮山:猛鬼镇 祭风台 阴风洞 阴风后洞 琉璃寝宫 金峰崖 留人寨 恶鬼峡 赤身洞

慈云寺:豆腐房 魏家场 张家菜园 厢房 广场 密室地牢 慈云寺正门

姑婆岭:钵盂峰 白犀潭 鬼母山 黄狮洞 正修庵 玄阴寨 白象崖

青螺山:清远寺 玉京潭绝顶 玉影峰 四门山秘洞 玄冰谷 地窍 鬼风谷 四象元灵阵

桂花山:寒泉 古桂坪 红花洞 瘅厉石 五色云雾 福仙潭 福仙潭底 极阴洞丹室 极阴洞

长沙郊外:岳麓山 鱼神洞 谷王峰 鹦鹉洲 戴家场 戴家大院 鱼神洞旧道 螺丝湾 陈圩 吕村 斗剑擂台

衡山:白雀洞 珠帘洞 红砂崖 降真峰 勾牙山寨 紫盖峰

长沙:白龙庵 黄鹤楼 古董店 聚义厅 演武场 装备店 百草堂 长沙府衙

武当山:太和殿 斩龙崖 孽龙潭 紫霄宫 真武殿 玉虚宫 落花洞 丹江口

九华山:归元寺 锁云洞 鱼龙洞府 华严洞 金顶 醉仙崖

庐山:玄女庙 鬼见愁 青狼岭 神魔洞 洞犀山

罗浮山:香雪洞 香雪海 九天观 卧狮山 白象峰 金光寺 地火洞穴 天池

黄山:天都峰 雪浪峰 灵泉 五云步 紫金泷 始信峰 紫玲谷

苏州:济世堂 镜波寺 聚义堂 聚宝斎 得月楼 苏州府衙 装备店

雁荡山:落湖镇 雁荡湖 愁雁涧 仙霞岭 万秀谷 于潜 铁掌峰 鼎湖峰

陷空岛:鳌极岛 冰火岛 寒铁丹井 水晶宫阙 冰原 天涔海 元磁禁制 玄冥界 绣琼原 万鲸岛 东海:崇明岛 钓螯矶 白石洞 铜椰岛 孽龙岛 迎仙岛 玄龟殿

篇四:罗源县文化名人

罗源县历史简介

罗源县古代别名罗川,夏商时期属扬州分域。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初置罗源场。唐咸通二年(公元861年)改为永贞镇。五代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升镇为县,改称永贞县。宋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定名为罗源县,相沿至今。

罗源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东西长78.5公里,南北宽28公里,总面积1187平方公里,其中海域103平方公里,总人口25万人,其中畲族人口占8.3%左右。

罗源历史悠久。根据上世纪80年代,文物工作者先后在城郊、 中房、起步、寿桥等地发现新石器或青铜时代遗址19处,采集到180件陶片,17件石石族、石石奔来分析,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罗源就有人类居 住,最早定居的为土著人。西晋永嘉前十多年(公元290年前后)已有中州人移居于此;唐朝末年又有一批随王潮、王审知入闽的河南光、寿两州避乱者和随军散 勇迁徙入罗。这些先民的入住,把中原文化带到罗源,对于历代罗源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罗源由于地理环境优越,水陆交通便利,又靠近省垣福州,所以 建县之后,商务兴旺,经济发展很快,伴随着文化教育也十分振兴,历史上出过不少达官名士,特别是宋代,教育风行,儒生拔萃,屡屡登第,可以说是蜚声鹊起, 榜誉蝉联。据新修《罗源县志》记载,宋代罗源先后出过进士203名。著名的少师黄伦、尚书陈显伯、太宰余深、名士

陈善、张磻等,都出于这个时期。家有梧桐 树,总见凤来仪,宋代,罗源由于许多名人仕外,也招来不少学者名流的光顾,理学家朱熹、诗人陆游都曾经在罗源驻足或讲学,留下许多珍贵文物。罗源著名文物 保护单位陈太尉宫、圣水寺栖云洞十八罗汉石雕像、才翁石、三黄世家宗祠匾额,以及其他古建筑,圣旨等等,都是从宋代延传下来的。

罗源由于交通发达,与外界交往机会繁多,历史上从外界也传入 不少传统文化,包括佛教文化,民间手工业,异地风俗等。境内很早就设妈祖庙,敬仰林默娘,兴建西洋宫,供奉陈靖姑,所以由于近年来涉外涉台文化发展迅速, 许多海外朋友,港台同胞经常前来礼佛进香,也带动着外资企业的发展。随着罗源湾的开发,我们相信,丰富的罗源历史文化资源必将为新一番创业增光添彩,大作 贡献。

罗源“三黄世家”与朱熹 文 / 心中彩翼

“三黄世家”是南宋时期,罗源人对宅里埕黄姓的敬称。其始祖是古田人黄执躬,民 间称为黄龙的人,于北宋微宗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迁罗源城南菜园剪茅为庐而居。他有三个儿子:槐、枟、棆,先后登第为官,时人称为“三黄”。其中以 三子黄棆(公元1126—1202年)字公择的最为著名,他自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公元1157年)中进士后,官浙江海盐知县、广东东路运转官、特授朝 议大夫,封罗源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 赐紫金鱼袋(宋朝四品以上官员官章服佩带物),敕巡广南东路转运使兼本路劝农使,兼提举本路盐使,卒后赠少师(在 宋宁宗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之后)。他在南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被授左正言(宋朝谏院设左右谏议大夫执掌谏院,谏官称司谏、正言;属正四 品),此时,六十四岁的黄棆上疏劝皇帝节俭,“上喜曰‘卿甚纳忠’”,深受光宗帝的赞赏,这篇奏疏也得到了当时任漳州知州朱熹的认同,清道光《新修罗源县 志》载:“时朱晦庵(朱熹别号)守漳南,见棆奏,嘉叹久之,即命大书于揭客次,以示僚属。”从此,朱熹对黄棆有了深刻的印象,为日后的交善打下了良好的基 础。

朱熹祖籍江西婺源,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出生于福建尤溪,

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晚年定居建阳考亭,自号“晦翁”, 庆元学禁中又号“遁翁”,是我国著名的理学家。朱熹与黄棆的友善也就是从庆元学禁中得到加深。据建阳市徐学仁先生编写的《新修朱子(晦庵)年谱》中得知: 庆元三年(公元1198年)其年已六十八岁的朱熹因学禁,自三月起至“十月初,外出半年的朱子回到考亭”,而这半年里,三月他到古田彬洋、四月到长溪(今 霞浦县)、浙江永嘉、返回福建闽清,然后顺流而下到闽县(今福州)又到连江访友安仁里;民国《连江县志》也载朱熹“于庆元间遭伪学之禁,遁迹三山,转长 乐。与其徒刘砥、刘砺抵连(江),寓宝林寺。”而在这半年中是否来过罗源,没有具体记载,但从罗源县志及有关书籍资料中还是可以从中找出一丝痕迹来的。清 道光《新修罗源县志》载:“棆与朱紫阳(朱熹的别号)友善,尝作共坐小影图。往来翰墨,‘前志’(指清道光《新修罗源县志》之前的县志)称犹有存者,家庙 有文公(朱熹谥号)‘三黄世家’书额。”从以上记载中可以推测出:朱熹是在庆元三年五、六月间寓连江宝林寺,由于宝林寺离罗源不足二十里路;他应时年七

十 二岁已致仕(即现在的退休,古代礼经规定,七十致仕,宋代也不例外)在家黄棆之邀来到罗源,作短时间之旅,并受黄棆委托为《三黄世家宗传》家谱作序、题祠 堂匾额;事后请丹青手(画家)画共坐小影,以作留念。同时据1985年罗源县佛教协会编写的《莲花古迹》书中记载朱熹当时就住在罗源南郊莲花山麓圣水寺的 东侧文公书院里,其实在朱熹客居之前应称“连茹斋”,“连茹斋”是黄家的私塾,由黄执躬于绍兴年间创办的,供黄家子弟读书用。这地方清净环境幽雅,住在这 里可以静心养气,空闲的时候或往圣水寺周围散散步,或与僧人谈谈话。“寻僧但觉云生脚,听法居然石点头。”是他当时心境的诠释。如今这副由朱熹撰写的对 联,还挂在圣水寺的山门上,给这座古刹增添了光彩。

黄家的后人非常珍惜黄棆与朱熹的这段情谊,据元朝吴海在《闻过斋集》有《跋罗源黄氏所 藏朱文公手帖》一文中记载:“文公先生(朱熹),道德事功被世,其寸纸片墨流落人间,自当为世所宝,况平生游往复书札,其子孙宝之宜如何也?此卷前四幅, 文公与黄运使书,后两幅,右曹与左藏书。五世孙晔出以相示,捧玩之余敬识于左。夫君子之于前哲,观其迹则思其人,慕其人则企其行,非徒宝之而已。”收藏朱 熹手迹达五世之久;同时,将“连茹斋”更名为“文公书院”,以示纪念朱熹。只是到了清道光年间,大概不再办学,才将书院施舍圣水寺改作客堂和禅房,邑人薛 锡熊为圣水寺取八景时更名为“书室清幽”。客堂和禅房至今还在使用。

但是,令人惋惜的是《三黄世家宗传》连同朱熹撰写的序,元末焚于战火;而更令人扼腕痛心的是朱熹亲手为黄家祠堂题写“三黄世家”的匾额不是毁于历次兵燹,而是毁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那场“文革”浩劫。 陈显伯 (1192~1262年),字立夫、汝仁,号竹所,罗源县重上里(今飞竹镇)人,宋宝庆二年(1226年)释褐。初任京簿官,淳祐年间 (1241~1252年)任长汀县令,任内扩建学舍,又拨盐场息钱作为教育经费,受到当地士民的好评。宝祐二年(1254年)十月,任太子讲读官,循循善 诱。宝祐四年,与王应麟同为考官,评文取中第一甲第一名文天祥,第二甲第一名谢枋得,第二甲第二十七名陆秀夫,三忠节皆集于门下。后来,显伯出帅浙东,在 任10月,理宗诏为兵部侍郎。上京时,改任吏部侍郎兼礼部尚书、国子监祭酒、资善堂翊善。不久,任知制诰、吏部尚书、礼部尚书,而辞去祭酒。开庆元年 (1259年)八月,贾似道为右丞相,显伯见奸人当道,力请归田,理宗不准,任为宝章阁直学。显伯以足疾为由,三辞,遂归乡。

景定二年(1261年),独 资重修沈尉桥,俗称“陈公桥”。同年十一月,理宗诏加端明殿学士致仕。回乡筑“松亭书院”,并置廪田。显伯还常到书院与诸生讲义理之学,教习科举之文,当 地人文蔚起。十二月,回大善洋尾祖宅,造“锡街”。卒赐通奉大夫,进爵长乐郡开国侯,食邑1200户,葬于县北常熟乡安乐丫。著有《玉堂制稿》,已失传。余深

开放分类: 人物

余深(约1050—1130年),字原仲,北宋时期罗源人,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进士,官位太宰(副宰相),进拜少保,封丰国公,再封卫国公加太傅。《宋史》、《八闽通志》、《福州府志》、《罗源县志》皆 有传。名列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宰相全传》中。他因由奸臣蔡京引荐,故多遭时人非议,如《宋史》。但后人多给辩解,到了明朝的《大明一统志》就将他 列入“人物传”中,并称其忠谏。作为名宦名人,他许多故事流传民间或记载在各种史书志乘笔记中,这里选择三则故事,从中也可算作对他的一生功过是非的评 判。

一、修建余家塘

话说余深老家在罗源县治西里许的地方,并建有聚书所,周环皆水,人称玉环馆,余深中进士,留在京城当官以后,很少回家,老房就住着他的父亲余孟坚及家 人余忠,不久余老太爷过世,他丁忧在家。第二年清明时节,余深带着家人余忠并请了一位风水先生到他父亲的坟上祭奠去了。他父亲的坟就座落地县南郊的莲花山 上,远望对面席帽山、仙茅山,成三山对峙之势,确是风水宝地,而且坟墓就修建在莲花山的五虎下山之一的虎穴里。按风水地理说法葬在这个宝穴,后人必出贵 人,而此时余深虽在京城官居著作佐郎,只是一个正八品的小小京官,因此这次趁着扫墓之机,特请了这位风水先生。风水先生用罗盘测过后说,这穴位没错,方位 坐势也对,虎本可以过山,过山后就可发达。但目前问题在虎过山的路被五里渡的潮水给隔堵了,虎一跃就落海,不能到岸过山,虎过不了海,就上不了另一座山, 老爷你就升不了官了,除非在海边筑一条大坝,让虎过度堤坝然后上另一座山,那样老爷你就可能会大发达,不过这样会破坏本县的风水,如此以后罗源就出不了状 元郎了,除非老爷升官后再将大坝给毁了。余深听了点点头,回家后不久,用京城里的积蓄,招募一批强壮劳工和族人,花了一年多时间在县城的东隅海滩将大坝修 成,但由于是海水滩涂,种不了蔬菜水果又养不了鱼,只好引附近的几条山水蓄成一个水塘,种一些荷花,这个荷花塘由于是余深造的,所以人们称为余家塘,也就 是现在“九大中心”所在的地方,这个名字沿用至今。

三年后,余深丁忧结束,上京就职去了,这一去真是猛虎过山,一路呼啸而去。余深由著作佐郎历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累官御史中丞兼侍读,后结交蔡京,官封太宰(副宰相),进拜少保,封丰国公,再封卫国公加太傅。真是一帆风顺,升官封爵,好不风光。

某一日,家人余忠忽然进京来了,送给余深一封家书,意思是说这几年围堤越围越长,荷塘越来越大,山水越来越少,周边许多地方积淤了沙土,已经生草长树 种不下荷花了,是不是引水改造为田,用于耕种作物,但目前水源缺少,可否请老爷修一封书予知县老爷,请他网开一面允许引小西外河的水到余家塘来灌溉,只字 不提毁堤的事。余深接到信后,想了又想,觉得若引小西外河的水要经小西门过后张街折学宫旁再出北门,定引起群众不满,俗语说“宁可犯天条,不可犯众怒”, 还是想想办法。于是经过几天的深思熟虑后,来个文字游戏。给家人修两封信,一封给知县老爷的,信中只要求借水一尺,另一封交代家人等知县老爷答应再行事。 余忠回家后,即送达县老爷一封信,知县老爷信看后觉

篇五:福州名胜古迹

名胜古迹(简介)

张永平(来源:福州地情网)

【昙石山文化遗址】 位于福州城西24公里处闽侯县甘蔗镇。是中国东南沿海一带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址。1954年以来经8次发掘,先后出土陶、石、骨、玉、牙、贝等6类33种近千件文物。遗址分上、中、下3层,下层和中层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约距今5000多年,其文物遗存被命名为昙石山文化,主要分布于闽江中下游、东部沿海地区。在遗址中、下层发现墓葬38座。出土文物以石锛为多,还有石镰、石镞、骨镞和陶网坠等。遗址下层多红陶、中层多灰陶,陶器器形以釜、豆、簋、壶、杯为主,纹饰有绳纹、蓝纹、镂孔等。

【黄土仑商周遗址】 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州城西34公里处闽侯县鸿尾乡。1974~1979年经3次发掘,清理墓葬19座,红烧土残迹1处。出土石器有石镞和石块。墓葬陶器有一定组合,常见豆、杯、罐(或壶)等,以灰色几何印纹硬陶为主,造型奇特,如斧式豆、杯口壶、鼓形器和虎子等。经测定其年代距今约3200年。

【闽清义窑址】 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州城西70公里处闽清县东桥镇义由村和安仁溪村一带,散见于十几个山头,断续连绵约10公里,是福建省宋元时期规模最大的烧造青白瓷的窑址。1958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83、1987年相继复查,共有数十处烧造瓷器的窑炉遗迹和堆积的残瓷器、废窑具。窑炉依山坡而建,用窑砖和废匣钵砌成。每炉长70米、宽2.5米、呈35度坡。采集到匣钵及盖、研钵、瓷轮轴帽、支柱、垫饼等窑具和不同形制印花或划花的青白釉瓷碗、碟、盅、盆及盖、罐、炉、壶等器皿,以及少量的黑釉瓷盏和捏塑的黑釉或青白釉小狮、小狗、小猪头等。青白瓷碗内心压印“寿”字,凹底内心压印“福”或“满”字。

【三坊七巷】 福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区。是福州市古代富绅宅第街区的统称。三坊为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为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位于城内鼓楼区南后街东西两侧。始建于唐末,形成于明、清。至今保存着明、清时期民居建筑和庭院园林数十处,是历史古城中里坊的代表,也是南方现存较完整的古街区之一,被建筑界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古代民间建筑区,1993年5月福州市人民政府与香港长江实业集团正式签约,实施“三坊七巷”保护改造工程。

【亭江炮台旧址】 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又称北岸炮台。位于福州城东34公里处闽江下游马尾区亭江镇,与长乐县象屿村南岸炮台隔江相望。始建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道光三十年(1850)林则徐重修,光绪六年(1880)再次修葺。光绪十年(1884)中法马江海战期间,炮台遭破坏,光绪十一年修复。炮台为三合土质,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有山巅主炮台、

山边前沿炮台、江边岸炮台,相互之间有沟通的隧道。主炮台为半圆形,内设一个炮位,直径3米;前沿炮台呈凹形,内有3个炮位;岸炮台呈长方形,长47.8米、宽12.1米、高4米,设5个定向炮位。

【长门炮台旧址】 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俗称电光山炮台。位于福州城东北53公里处连江县IS头长门闽江口北岸电光山顶上。始建于明崇祯五年(1632),清光绪十年(1884)、十八年重建,占地面积7084平方米,原置2尊旋转式克鲁伯大炮,四周有围城,如一座古城堡。附近还有礼台、射马、划鳅等炮台。与金牌炮台隔江对峙,形成闻名中外的闽江口第一要塞,在中法马江海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围城中设炮位及多孔射出口,内有战壕、坑道、水池,背面缓冲区有校场、阅兵台等设施。防护墙高约6米,厚0.6米至1米,用花岗石砌基,糯米灰筑墙。现炮台遗址尚完好。

【辛亥革命军前敌指挥部旧址】 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州城内于LU上。原为宗教庙宇群,始建于唐大历七年(772)。中心为大士殿,左邻护国寺,右通真龙庵,占地3000平方米。1911年辛亥革命军占领福州时,革命军前敌指挥部设此。1986、1990年两次重修,辟为福州市博物馆。

【陈太尉宫】 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州城北75公里处罗源县中房乡(旧名曹峰)。原是陈苏祠堂,建于宋代,木结构,单开间,进深2间,高9米,建筑面积54.9平方米。陈苏,河南固始人,唐末隐居罗源曹峰,教民农桑、礼教,死后被尊为神,敕封太尉。后陈苏祠堂改名为神宫,称陈太尉宫。经元、明、清3代扩建成3间殿堂,又续建两庑、戏台、宫门,均是穿斗式构架,建筑总面积829.1平方米。一宫之内,宋、元、明、清建筑并存,融汇组合一体,被文物专家誉为“古代建筑博物馆”。

【贞元无垢净光塔碑铭】 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州市区乌石山东麓的乌塔西南侧,坐西向东。碑额左右刻有螭,额文篆书“敕贞元无垢净光塔铭”,分3行直下。碑身高4米、宽1.3米,下有龟趺负载。碑文记载,唐贞元十五年(799),福建观察使柳冕为德宗皇帝祝寿祈福,在此建造净光塔。乾符六年(879)塔毁,碑几经沧桑保留至今。系福州市现存最古老的石碑。

【西禅寺】 全国重点佛教寺庙。福建省规模最大的古刹。位于福州城西郊怡山风尾村。始建于南朝梁,古号“信首”,隋末废圮。唐咸通八年(867),福建观察使李景温延请长沙沩山僧大安重兴,十年(869)改名“清禅”,旋改“延寿”。五代后唐长兴年间(930~933),闽王王延钧上奏请封名“长庆”。北宋景祐五年(1038)敕号“怡山长庆寺”。后以地处西郊怡山,故名“怡山西禅长庆寺”,俗称“西禅寺”。历代均有修建。其中以清光绪年间微妙禅师功德最为显著,他数次往南洋募捐,奠定如今的格局。80年代以来,在海外华侨和侨僧

的支持下,又作了全面修建。现有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玉佛楼、客堂、禅堂、方丈室、华严三圣阁、五百罗汉堂等大小建筑40余座,加上放生池、寄园等共占地7.7公顷。寺庙廊庑广阔,亭台遍布,清幽古雅,颇擅园林池馆之胜。1989年10月礼请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明赐法师为方丈。1990年建成一座高67米、计15层的报恩塔。寺多文物,有《唐福州延寿禅院故延圣大师塔内真身记》、五代慧棱禅师舍利塔、清康熙御笔《药师经》等。海外廨院有新加坡的双林寺、马来西亚的槟城双庆寺与越南的南普陀寺(又称舍利院)、二府庙和温陵会馆(又称观音寺)等。

【栖云洞十八罗汉】 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是福建省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石雕罗汉像。位于福州城北75公里处罗源县城南郊莲花山圣水寺旁。圣水寺初建于北宋绍圣三年(10

96),寺左侧有面积为30多平方米的天然石洞。南宋淳祐年间(1241~1252)以青石雕刻的十八罗汉像环洞而坐,造型古朴,线条粗犷,形态各异。

【报恩定光多宝塔】 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州城区于山西麓。唐天祐元年(904)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为超度父母亡灵而建塔。翌年建寺,称白塔寺。相传挖塔基时发现一颗明珠,当时定名“报恩定光多宝塔”。塔高7层,塔身8面,内以砖砌,外用木构,顶有相轮塔刹,塔壁及门面绘有金佛像。明嘉靖十三年(1534)塔被雷火焚毁,二十七年(1548),由乡绅张经、龚用卿等集资重建。全高45.35米,仅有原塔之半,塔身用白灰粉刷,故称“白塔”。1962年维修时,又在塔的周围出土青石浮雕塔座15方,在原位竖立,以保存文物并供观赏。

【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 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唐天祐三年(906)哀帝李柷敕建,位于福州城区庆城寺闽王祠前院。黑色页岩碑身,圭形,高4.9米,宽1.87米,厚0.29米。碑座高0.9米,宽2.14米,长3.91米,用白色花岗石雕凿成覆莲,四周刻团窠图案。碑额篆书“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侍郎于兢撰文,王倜书。内容详述王审知家世及其治闽期间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功绩,是研究五代闽国的重要史料。

【涌泉寺】 全国重点佛教寺庙。位于福州城东南8公里处鼓山山腰,海拔455米。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王审知填潭为寺,迎请僧神晏,号“国师馆”。乾化五年(915)改名鼓山白云峰涌泉院。北宋咸平二年(999)朝廷赐禅院额。明永乐五年(1407)改为寺,翌年毁于火,后屡毁屡建。目前建筑多属明、清两代修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殿、念佛堂、白云堂、祖堂、圣箭堂等大小殿堂25个。槛廊连缀,瓦栋参差,构筑精美,占地面积共1.67公顷,素称“闽刹之冠”。寺多文物,法堂后有五代时神晏国师墓。天王殿前一对宋元丰五年(1082)的千佛陶塔,系1972年从龙瑞寺移来,分东西两座,东座名“庄严劫千佛宝塔”,西座名“贤劫千佛宝塔”。两塔造型相同,均陶质,仿楼阁式,八角九层,通高8.3米。系

分层烧制,叠结而成。东塔有佛像1092尊,西塔有佛像1122尊。每塔须弥座两层,底层角柱雕8尊袒胸露臂的托塔力士,上层束腰饰有狮子、麒麟等动物浮雕,并阴刻建造年代及工匠姓名。整座塔身施釉,呈棕褐色。每层八面,每面均雕有佛像,佛像跏趺。塔檐上雕瓦当、滴水,檐下斗拱层层出挑。每翘角下挂一个铃铎,上塑一尊镇塔武士或僧人。塔刹为宝葫芦状,刹座饰有莲瓣浮雕。钟楼上有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铸的钟,外表铸刻整部《金刚经》,共6372字。藏经殿内供佛舍利子数十粒及灵牙1节。两侧陈列12架大橱,珍藏佛经2万多册,弘一法师(李叔同)誉寺为“庋藏佛典古版之宝窟”。民国时期尚流通经书188种。海外廨院有马来西亚槟城极乐寺。现由普法法师任涌泉寺方丈。

【华林寺大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州城区屏山南麓。宋乾德二年(964),吴越国郡守鲍修让为祈求国境安宁而建,初名“越山吉祥禅院”。宋高宗御书“越山”、“环峰”,残碑犹存。明正统九年(1444)赐额“华林寺”,几度兴废,仅存大殿,面阔3间,进深4间,抬梁式构架,单檐九脊顶,高15.5米,面积574平方米。用材规格超等,构件硕大;梭形柱,阑额、乳伏均属“目梁造”作法,造型古朴;斗拱组合严谨、简洁,檐下四周外向用“双杪三下昂重拱偷心七铺作”,均按需要随宜加减,大量运用插拱。经碳14测定,确认为千年前原有构架,是长江以南最古老木构建筑物。日本镰仓时期“大佛样”、“天竺样”建筑,深受此建筑风格影响。

【开元寺铁佛】 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州城区开元寺铁佛殿内。铸于宋元丰年间(1078~1085)。因清代从佛座下出土宋元丰年间银须弥座,故推知为宋代遗存。铁佛螺髻,身披袈裟,袒胸,两耳垂肩,叠掌盘坐莲花台上,外披泥贴金,法相肃穆庄严,具有唐代风格。明末曾异撰书联:“古佛由来皆铁汉,凡夫但说是金身”。头部实心,躯干中空,通高5.3米,宽约4米,重达5万公斤,对研究宋代冶炼技术极有价值。

【龙江桥】 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州城南70公里处福清市海口镇龙江入处。宋政和三年(1113),太平寺僧守思等倡建,宣和六年(1124)竣工。初名螺江桥,后改名永平桥。绍兴三十年(1160)又改名龙江桥。桥用花岗岩砌建,先以巨石填基,再砌桥墩。墩作舟形,两端出尖,以分水势。墩间架巨石为梁,上铺石板。全长476米,宽4.6米,桥面两侧设扶栏。桥墩原有41座,现存39座,间距11米左右。桥南端建两座镇桥佛塔,各七层六面,实心,高5.05米,浮雕有佛像侏儒、莲花狮子等纹饰。明万历,清顺治、康熙、乾隆及民国时期屡有修茸,并在桥头竖碑记事。1949年后,曾数次维修。

【三峰寺塔】 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州城东40公里处长乐市塔坪山(南山)顶上。原名“圣寿宝塔”,又称“南山塔”。建成于宋政和七年(1117)十月。高27.4米,石构,仿楼阁式建筑,七层八角。塔内为拱顶空心室,设曲尺形石阶。塔基须弥座,转角刻大

力士,八面环饰狮子、牡丹等石雕图案,檐角饰有斗拱。塔壁上浮雕莲花坐佛,全塔共有坐佛200多尊,第一层60多尊。第二层西面檐下刻有“圣寿宝塔”匾额。明永乐十一年(1413)重修。1981年9月,全面维修,增补了缺损构件。

【瑞岩弥勒佛】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建省最大的元代佛教造像,与泉州清源山宋代老君岩造像并称福建石雕二绝。位于福州城南70公里处福清市海口镇牛宅村瑞岩山麓。元至正年间(1341~1368),邑人就巨大岩石精雕细琢而成。弥勒造像身着袈裟,项挂念珠,足穿草履,盘腿打坐,袒胸露腹,圆头宽嘴,两耳垂肩,双眼平视,笑容可掬,左手捻珠,右手托腹,神态慈祥。像高9米,身宽8.9米,厚8米,其中头部高2.3米、耳长1.3米、嘴阔1.1米。腰腿之间还雕有3尊0.6~0.8米高的罗汉。

【黄阁重纶坊】 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全省现存最完整的明代石牌坊。位于福州城南60公里处福清市南门外利桥街,是叶向高后人为纪念其祖万历、天启间两度入阁任首辅的殊荣,于明崇祯元年(1628)所建。坊用黛白色花岗石雕凿砌造,高10.07米,面阔3间,宽11米,四坡顶。正间为牌坊主体,坊额竖匾楷书“恩荣”。匾框?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运嫱傅穹闪挛薹袷椋骸盎聘笾芈凇保志对?.7米。梁柱、斗拱等仿木构件制作严谨。

【郑和史迹陈列馆】 位于福州城东35公里处长乐市城南山郑和公园内。馆中“天妃应灵之记碑”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原为明代航海家郑和奏建的天妃宫遗址。1984年11月重建,翌年7月开放。馆为双层宫殿式建筑,背依三峰寺塔,占地3378平方米,建筑面积1387平方米。内立1米多高的郑和半身塑像。展厅分“序言”、“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郑和下西洋与航海基地福建”、“伟大的成就深远的影响”4部分,展品有铜钟宝船、航海图等文物、图片。

【林则徐纪念馆】 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州城区澳门路16号。原名林文忠公祠,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850)。1982年辟为林则徐纪念馆。占地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正门上横额石刻“林文忠公祠”。庭院通道两旁列文武翁仲及马、虎、羊等石兽。左右回廊置执事牌。仪门厅后石道直达御碑亭,内有光绪三十一年(1905)立的道光三十年“圣旨”、“御赐祭文”、“御制碑文”等3块青石碑。亭北为树德堂,中祀林则徐坐像。堂西为南北花厅,厅西有两层曲尺楼,原为林家子弟读书处。楼前有草坪、鱼池、假山、花木。全馆为古典式园林建筑。今堂、厅、楼均辟为林则徐生平展室,是福州市青少年德育基地之一。

【林觉民故居】 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州城区南后街(杨桥路86号),是福州传统民居。面阔3间,前廊后房,左右厢房,有回廊、天井,后有左右披榭、小天井,有小门通“紫藤书屋”(南花厅)。厅坐北朝南有小天井,植竹栽梅。厅旁一室是林觉民夫妇居室。正座外,北院尚有两组房屋,居住林觉民父辈七房族人。林觉民在广州就义时,其岳父在广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