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爸爸,干爸爸好坏小说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3:29:18 体裁作文
爸爸,干爸爸好坏小说体裁作文

篇一:爱看小说的爸爸

爱看小说的爸爸

我的爸爸非常爱看小说,只要看起小说就入了迷,好像世界上只有他一个人。

有一次,我把作业做完了,想玩一会电脑,就让爸爸给我让电脑,可是,爸爸就像没听见似的继续看电脑。

我气愤极了,头脑中突然闪出一个鬼点子—把鼠标线给拔掉。说干就干,我悄悄的爬到主机旁边,把鼠标线给拔掉了。过了一会儿,爸爸发现鼠标不动了,就到处找原因,终于发现是鼠标线的插口开了,老爸马上把它接好,丝毫没有发现这是我干的,我心中暗暗得意。我等爸爸又一次专心致志的看小说,又偷偷的把鼠标线拔掉了,这一次老爸警惕起来,然后把它接上了。这一次他假装在看小说,事实上眼睛盯着鼠标线插口,当我正把手伸进去拔线的时候,爸爸不管三七二十一,一脚把我的手踢飞了,痛的我大叫一声:痛死我了。 后来老爸终于把电脑让给我了,我高兴的欢呼起来。

广东深圳亚迪学校三年级:tongtong325747

篇二:父亲有关的7本书

优米推荐:与父亲有关的10本书 1.傅雷 《傅雷家书》

翻译家傅雷是一个严格的父亲,有些时候苛刻得不近人情。他亲自编制教材,给孩子制定日课,以身作则,亲自督促,严格执行。孩子在他面前总是小心翼翼,不敢有所任性,只有当父亲出门的时候才敢大声笑闹恣情玩乐。他规定孩子应该怎样说话,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进餐时,他注意孩子是否坐端正,手肘靠在桌边的姿势是否妨碍了同席的人,是否发出有失礼貌的咀嚼声。

他对待幼小孩子的严格正如他在对己对人、对工作、对生活的各方面都要求认真、严肃、一丝不苟的精神一样。傅聪各方面很优秀,特别是音乐方面的天赋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出国留学后便同儿子长期书信来往,悠悠岁月,茫茫大海,这些长时期,在遥遥数万里的两地之间,把父子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信中记录了大量的父子俩的艺术对谈,彼此分享艺术境界的体验。他常将中国的文化与西方的音乐结合畅论.他为儿子千里迢迢地寄上画冊、字帖、拓片,并详加解说,积极地以中国的文化精华予以熏陶。

这本书是这些信件的一个汇总,是一个父亲与儿子之间心灵的交流史,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

书中的最后一封信是一九六六年8月12日的,傅雷夫妇俩于一九六六年9月3日凌晨自杀身亡。

2.王朔 《致女儿书》

《致女儿书》是作家王朔对女儿关于自己家庭、血缘、历史和个人情感的真实叙述。它原本是一个相当私密的文本,是当遗书写的,准备要有个万一可以给女儿一个交代。他要告诉女儿咱们家是什么来历,你的爸爸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内心深沉的歉疚和痛苦……在书中他细致地告诉女儿什么是正确的世界观,拳拳的为父之情漫洇纸上。

在书里,王朔和女儿交流的尺度相当宽泛,包括他在家庭伦理关系中的困扰、他在自己创作中的种种思考和苦苦探索,以及实际上以己为例,坦率地告示女儿真实的男人什么样。这种非常平等的视孩子为独立个体的父女关系在现代社会也还是仅见的。

王朔说:“我不知道自己一生的意义何在,希望至少有一点,为你的一生打个前站。”

王朔说:“很多心思对你说才说得清比自言自语更流畅,几次停下来想把这本书变成给你的长信.坦白也需要一个对象,只有你可以使我掏心扒肝,如果我还希望一个读者读到我的心声,那也只是你。”

薄薄一本,定价15块。打个九折,13块五,不够一本时尚杂志的价钱。

3.周国平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女儿妞妞出生后不久就被诊断患有绝症,带着这绝症极可爱也极可怜地度过了短促的一岁半时间。在这本书中,哲学家周国平写下了女儿妞妞的可爱和可怜,他和妻子在死亡阴影笼罩下抚育女儿的爱哀交加的心境,在摇篮旁兼墓畔的思考。对于作者夫妇来说,妞妞的故事是他们生命中最美丽也最悲惨的故事。

“你改变了我看世界的角度。

我独来独往,超然物外。如果世界堕落了,我就唾弃它。如今,为了你有一个干净的住所,哪怕世界是奥吉亚斯的牛圈,我也甘愿坚守其中,承担起清扫它的苦役。

我旋生旋灭,看破红尘。我死后世界是向何处去,与我何干?如今,你纵然也不能延续我死后的生存,却是我留在世上的一线扯不断的牵挂。有一根纽带比我的生命更长久,维系着我和我死后的世界,那就是我对你的祝福。

有了你,世界和我息息相关了。”

——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4.张大春 《聆听父亲》

《聆听父亲》是台湾小说家张大春回忆父亲的散文。 由于年迈的父亲意外摔倒,张大春于父亲生命进入末期的时候,开始给还未出生的孩子说故事,说的正是自己的父亲,以及从父辈那里听来的家族历史。 全书以与未出生的孩子对话的方式,从祖上五代开始,说到父辈,说到自己所处的时代。除了父亲的讲述外,更贯穿了六大爷所写的“家史漫谈”,另有友人的回忆与叙述。大春祖家——山东济南张家“懋德堂”,是一个有着五大院落、几百口人丁的显赫家族。祖规家训“诗书继世,忠厚传家”在世事变化中,悄悄改换成两副与“福”、“贵”相关的楹联,张家祖业便也从诗书功名转为经商富贵。当中国进入20 世纪中期抗战期间,全家更是在颠沛流离而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中见证了时代的动荡和变迁。作者在追忆中不断讲述家族故事,溯源中国文化,表达了忧郁而深沉的中国文化乡愁。

这是一部在时代变迁中触摸个人血脉的故事,让读者见到有血有肉的“历史”,也是“小说工匠”张大春的性情之作,还是张大春小说创作的精神源泉。作者以个人的家族史来抢救家族记忆,以文化溯源的方式拯救文化凋敝的意图,在书中表现得很明显。

5. 肖复兴 《父亲手记》

肖复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曾到北大荒插队6年,当过大中小学的教师10年。

曾任《小说选刊》副总编、《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现担纲北京市写作学会会长。 作者自述:

每一个父亲都会有各自不同的方法和孩子碰撞和交流,乃至矛盾和冲突,随手写下属于自己的父亲手记,也许是一种不错的方式。 雪泥鸿爪,我们用笔记录下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深深浅浅的脚印,这会是刻在我们和孩子生命中的有意思的一道道年轮。有一天,孩子会翻开的,看时光倒流,昔日重现。 这是一部融合了心血和爱、呈现方法和毅力的作品。一个记录孩子成长历程的纪念,一本所有父母与子女可以共同续写的书。 这是最奇特的一本书,因为它不是刻意写出的,而是像一棵小树,伴随孩子一起长大。从孩子几岁开始,一直到孩子的现在,是作者随手记录下来的滴滴答答,其中有相互的交流,有彼此的倾听,有一起的游玩和学习,当然,也有所有父子之间的矛盾与争执,甚至激烈的争吵。它是作为一个父亲的名副其实的一本手记。它和孩子一起长大,和日子一起长大。

6.樊国宾 《父亲记》

作者自述: 这是一本关于父亲的书。也是一本关于男人的书。既为人子,也为人父。男人们讲述关于亲情与家事、责任、挣扎、矛盾、反思、温暖与传承的故事。这本书是我与朋友一起完成的。书名是我在一个夜里梦到的。书都快编完了,就是没有名字,一个适当的书名。正巧那天看何兆武的《读书记》,看着就睡过去,梦到了这本书,很大,扑面而来,大大三个黑体字:父亲记。第二天,我与朋友说,这本书就叫《父亲记》吧。他说还不错,怎么想到的。我说是梦到的。大笑。 书是一个合集,既有“五四”前后的作品,也有

篇三:论《爸爸爸》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类型特证

论韩少功《爸爸爸》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类型特点

摘要:韩少功的小说中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的性格、为人、缺点和优点在小小村落的生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有的麻木无知,有的自私聪明,有的恃强凌弱,有的封建迷信,有的“先天畸形”。这些不同的人,在这个村落中不断的采用错误的方法,妄想获取捷径走向更好的生活。但是,最后闹得个全村走向死亡的结局。这部小说中的人物的类型特点是我们本文论述的重点。

关键词:愚昧无知狭隘封建迷信类型特点山外生活

(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爸爸,干爸爸好坏小说)

韩少功,笔名少功、艄公等。1953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汉族,现居海南。1968年初中毕业后赴湖南省汨罗县插队务农;1974年调该县文化馆工作;1978年就读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年后任湖南省《主人翁》杂志编辑、副主编;1985年进修于武汉大学英文系,随后调任湖南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1988年迁调海南,现兼任海南大学客座教授。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执笔含有大量史料的传记《任弼时》(与甘征文合作)。199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引起各方争论。他是1985年倡导“寻根文学”的主将,发表《文学的根》,提出“寻根”的口号,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张。比较著名的有《爸爸爸》、《女女女》等,表现了向民族历史文化深层汲取力量的趋向,饱含深逢的哲学意蕴,在文坛产生很大影响。

韩少功小说所塑造的人物性格各异,这些人的生活圈子大多都是在狭窄的圈子里,都与外界隔离,外面的世界对他们来说充满了异样的色彩。他们的性格大多都是信仰封建迷信的思想,个性鲜明。在此,仅就《爸爸爸》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形象进行简单分析。

一、“无话可说”,而又意味深长的形象——丙崽

“他生下来时,闭着眼睛睡了两天两夜,不吃不喝,一个死人相,把亲人们都吓坏了,直到第三天才哇地哭出一声来。”“能在地上爬来爬去的时候,他就被寨子里的人逗来逗去,学着怎样做人。很快学会了两句话,一是‘爸爸’,二是‘X妈妈’”。“都需要一个名字,上红贴或墓碑。于是,他就成了丙崽”。

丙崽这一生就只会说两个词“爸爸”和“X妈妈”,其他的他一概不懂说。从出生会说那两个词之后,他就一直被寨子里的男女老少取笑。更有甚者,他成了其他小孩子玩乐、取笑、殴打的对象。“小老头被打习惯了,经得打,嘴巴歪歪地扯了几下,没有痛苦的表情”。[1](P149)所以,大人小孩都拿他的弱点欺负他。经过寨子的种种事件,丙崽的娘终于忍不住这样的困苦,离家而去。最后生活无望的村民相约仲裁缝到山里找到一种有剧毒的草,“山里有一种草叫雀芋,很毒,传说鸟触即死,兽遇则僵”。“仲裁缝刚采来了几株,熬了半锅汁。” “裁缝先给丙崽灌了半碗,才走出门去。”[1](P167)寨子里的人全部都自杀了,但“丙崽不知从什么地方冒出来了—他居然没有死,而且头上的脓疮也褪了红,结了壳。”[1](P170) 在作者韩少功笔下,丙崽这一生就遇见了这么一些事情。他只是苟活在寨子里的村民,浑浑噩噩,从来就长不大,却也长不大的侏儒。有些人认为,“丙崽已经不仅是一个人了,更是一种蛀虫一般不死的精神。”[2](P102)丙崽不死,那些古老的陋习、那些人性的郁闷和封建落后就不会消失。从他生长的环境看,笔者认为他是他母亲那代人或追寻更久远的历史所遗留下的丑恶结晶。他母亲那代人行为的龌龊、愚昧和封建迷信,都遗传给了下一代。但是,在丙崽的身上,丑恶只是表现在外表。虽然,他长相丑陋,思维混乱,言语不清,行为猥琐。但他在既不会说话的自身矛盾中,既不会计较别人对他的恶言恶语和言行殴打,也不会把世

俗的愤怒用在言语和行为上。他最多只会用他那不灵便的双眼表示愤恨。虽然不会说话,但他的整个行为都是行“君子之礼”的。

在小说中,作者在塑造丙崽这一人物的时候,加注了一些“寻根”性质。丙崽有几个特征:冥顽不灵,丑陋,浑浑噩噩。笔者认为,这个就是文化负面因素的象征。作者在丙崽的这个人物形象上加注这些意义时,无非就是希望通过这个压抑,阴郁的形象来寻求正面的文化,寻找正面文化的“根源”。在最后山寨的残忍“杀戮”里,丙崽活了过来,他没有死,全面的焕然一新。作者想通过这个新的面貌来告诉世人,丙崽身上通过时间,以及毒药毒掉了旧的文化思想,找到的“新根”,就是通过人们愚昧的“毒药”毒死旧的思想,接上了新的文化。丙崽在文中就充当了文化新旧传承的角色。或许,作者想要在丙崽的身上安装一个愚昧终止的结果。但,历史的传承与发展却违背了作者的意愿。负面的文化传播在根本上就不亚于正面文化的传播。可想而知,文化的强劲魅力就是这么的让人感叹而无能为力。

二、传宗接代的“剪接”能手——丙崽娘

“丙崽他娘种菜喂鸡,还是个接生婆。常有一些妇女上门来,叽叽咕咕一阵,然后她带上剪刀什么的,跟着来人交头接耳地出门去。那把剪刀剪鞋样,剪酸菜,剪指甲,也剪出山寨一代人,一个未来。”[1](P144) 丙崽的母亲用“剪鞋样、剪酸菜、剪指甲”的剪刀去为人接生,剪出了山寨里的一代又一代人。种族的生命也就是在这种状态下顽强而无理性地延续着。在这里含有个体生命和种族生命之间息息相通的神秘意味。在这部小说里,作家认真地探求着个体生命、种族生命以至人类生命的关系,它们的形成,以及生存的艰难过程”。作者在这种环境下塑造了“丙崽娘”这个人物形象,这无疑是一种对生命的讽刺与讥笑。“人生一世,草木一揪,去就去了”。[1](P158)或许,活在鸡头寨这个地方,人们就以为活在世上最大的愿望是:活着有“话份”。“话份也是一个很含糊的概念,初到这里来的人许久还弄不明白。似乎有钱,有一门技术,有一把胡须,有一个很出息的儿子或女婿,就有了话份。后生们都以毕生精力来争取有话份”。[1](P154)丙崽的娘没有老公,老公出去跑路之后再也没有回来。在家没有管事的男丁,在寨里是没有话语权的,就算家里有个男人,也只不过是痴呆的废物,对争取到“话份”完全没有任何用处。

因此,丙崽的娘在寨中是没有太大的权力,在那个男系社会中,女人不过是传宗接代的工具。所以,一个单身的母亲带着一个智障儿子生活,只会被人取笑。就算丙崽娘再泼辣,再能干,也只不过是被人嘲笑的对象。她人云亦云,毫无个性,就连自己的亲侄子仁宝都跟她过不去。“碰上寨子里这几年奶崽生得多,家家都觉得米柜太浅,一勺就见到底。有的开始借谷。”“丙崽娘也借得要死要活的,其实心里并不很着急。这两年来她大模大样的积德,义务照看祠堂。”“丙崽娘天天拿瓦罐盛着半罐饭,吆吆喝喝从一些门户经过,说是去送猫食,其实一进祠堂,就自己吃了。”[1](P152—153)丙崽娘在这种生活环境下以这种借口填饱自己的肚子,足以见她为了口食不惜遭众人耳语,照样把猫食吃了,她贪得理所当然,已然麻木。总得来说,丙崽的娘是历史传统妇女的典型代表,在生活的欺压下,活不出被别人肯定的尊严。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传统思想”的典型代表。

三、量体裁衣,却做不出一身好衣裳的人——仲裁缝

“仁宝的父亲仲满,是个裁缝,也不会做菜园,不会喂猪。”[1](P151)“仲裁缝粗通文墨。”

[1](P154)仲裁缝把老鼠看成妖怪,只要看见老鼠他便骂娘狠打,焚烧。回头看到丙崽娘,他竟然把老鼠烧成的灰和水服下。仲裁缝“打冤惨案”使他第一次牵手了丙崽的手,他深信以身殉葬是遵从古训,即领导山中老人回归“族谱”(自杀),这是一种重生的哲理。他感到生活毫无意义,他感到个人力量的式微,他感到前途暗淡。他觉得人类唯有通过对信仰的选择去开拓生存的价值,这才是人生的意义。

总的来说,他是个完全信仰封建迷信思想的人,他无法接受新的思想,新的事物。他把“族谱”放在首位,按照“族谱”的方法贯彻到寨人的生活。在作者笔下看似平淡的角色,他却用一种反逻辑的方式对客体进行重新组合,以意蕴深刻的象征方式,批判仲裁缝只是遵从一些古板的教条。作者从仲裁缝的角度深挖,对于潜藏在民族历史文化中的劣根性给予了较深刻的发掘与批判。仲裁缝一生都在给人做衣服,把封建思想按部就班的贯彻给族人,却落得个全族自杀的下场,仍然裁不出一身适合族人穿得衣裳。

四、新思想和旧思想的茅盾综合体——仁宝

“石仁外号仁宝,算是老后生了,还没有婚娶。”[1](P149)他还是年轻后生的时候偷看女崽洗澡,撒尿,趁着丙崽娘不在的时候,去欺负丙崽,拿丙崽来出气等等。在这些事情面前,仁宝是非常的猥琐,不道德,有着隐晦曲折的心理特征。或许是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寂寞,是一代知青的心态的折射。或许也是表现出文化背景独特的这一代人无可言说的悲痛。 在作者笔下的仁宝,有的人说他是作者自身的映射。仁宝代表着自我觉醒的本体,就其观念与发展情节变化上看,可把仁宝的思想分为三个方面:首先,仁宝意识到在“原始人”的世界里,如想要说明一些事情是非常困难的;其次,仁宝感觉后生的愚昧使他终于了解到所谓“价值”的诱惑性问题;再次,打鸡头寨打鸡头一事,又使他意识到在进行自我选择时所考虑到的,自己对别人应该承担的责任。

总的来说,笔者认为仁宝具有传统守旧的一面,在一些不可打破的“常规”上,苦苦抗争,但最终屈服。但,他有时又是敢于去捅破封建的枷锁,换以彼岸的自由。他身上仍然流淌着新进思想的血液,有着敢于打破他父亲传统旧思想的界线,有着敢于挑战封建思想统治的破败躯壳的中坚决心与力量。他思索着怎么选择他想要的人生,因此,他想对自己负责,也想对别人负责。所以,他是一个新旧思想的矛盾综合体。

五、“走出山的先驱”——德龙

德龙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只是稍有提笔。但,此人的象征意义比较强烈。他玩敲掉毒牙的毒蛇,他“最能博取笑声的是大胆的唱情歌,他也最愿意唱:思郎猛哎,行路思来睡也思,行路思郎留半路,睡也思郎留半床来。”[1](P148)他爱唱,也能唱,不畏众人的取笑,扯开嗓子唱村寨、唱爱情、唱未来。最后,他把自己唱出了大山,杳无音讯。也许,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一个疑问:德龙的后面会是好的生活吗?他是否真正的闯出一个幸福的未来。作者的想法我们无法猜测,也无从猜测。

站在笔者的角度,德龙的未来是不好的。“据说父亲(德龙)不满意婆娘的丑陋,不满意她生下了这个孽障,很早就贩鸦片出山,再也没有回来。有人说他沾花惹草,把几个钱都嫖光了,曾看见他在辰州的街上讨饭。”[1](P144)那个年代出去贩鸦片也是备受打压的,被外国人严重的压制的。嫖,就更不用说了。总之那个年代选择出去做生意的基本不会有什么出路。所以,他的未来不会好。但是,德龙是第一个走出“村寨”的人,他突破了传统,突破了村寨所谓的“管制”,他敢于走出去,不愿面对腐朽的“家人”。所以,他是走出大山的先驱。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总结:在这部小说中,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人物的设定。作者运用了魔幻现实的写作手法,不拘泥于时间与时空的束缚,合理展开种种联想,夸张而又具有鲜明的特征。在丙崽、丙崽娘、仁宝、仲裁缝、德龙等等奇奇怪怪的人物背后,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具有历史厚重感的旧民俗的风景图腾。穿越现实与奇幻,穿越历史与今天,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与深沉的思考。韩少功的《爸爸爸》无愧为现当代文坛的一块瑰宝。

参考文献:

[1] 韩少功自选集·爸爸爸·海南出版社,2008

[2] 现当代文学研究·韩少功寻根小说批评综述·北京出版社·1998

篇四:我和父亲的故事

我的父亲

父亲出生在解放初,是出生在旧社会,生活在新时代和共和国同成长的人。爷爷奶奶当时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他们也明白知识的重要性,父亲姐弟几个都可以进学堂读书。父亲在读到初中毕业时遇上了“文革”,就没有机会再升学了。听奶奶说,父亲当时的学习成绩是很好的,只是当时受他三舅成份的影响,没能进高中。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平时总是沉默寡言,不大爱说话。平时在家里总是听到母亲的唠叨,父亲很少说话。但有时他说出来的话会让我们忍俊不禁。

小时候,父亲对我们兄弟姐妹几个都是和蔼可亲的,年轻时候父亲很喜欢看书,记得我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父亲从姑姑那里带回了好几本小说和小人书,父亲在农闲时或是晚上他都看,我平时做完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后,就看小人书,后来那些小人书都让我看完了,当时我们又没钱买其他的课外书。我就是在那个时候在父亲的指点下开始阅读小说的,记得我刚开始看的一本小说是梁羽生写的《冰川天女传》。当时拿着那本16开厚厚的小说在手里觉得沉甸甸的,打开第一页却不知道该怎么看,因为那小说与我们的课本不一样,不是一行一行看的,它是在每个页面上都分两栏来排版的,我不知是一栏一栏看还是横着看完一行再看另一行,就去问父亲,父亲就耐心地给我讲解。就是从那时看始,我就学会看梁羽生的小说了,看不懂的地方就拿去问父亲,他总会耐心地给我讲解……晚上我们父女俩就这样在煤油灯下读着小说。

父亲还是我小时候的启蒙老师,小时候,农村没有幼儿园,在入小学前我们都是在家里玩的,白天父母都出去干活了,我们就满村找小伙伴们去玩了,晚上回到家里,吃完饭后父亲就教我们兄妹几个数数、练写名字和阿拉伯数字,还教我们认识一些简单的字,我也是从那时起学会珠算的加减法的。直到入学后父亲还每天晚上在一旁陪着我写作业,所以我的学习成绩一直都是很棒的,特别是数学,有时有些应用题不懂,父亲不会是直接给我说出答案,而是给我读题,让我再思考,他再讲解,有时一道题我们会找出几种不同的方法来解答。所以在小学升入初中时我都能保持优异的成绩是与父亲的循循善诱分不开的。

在我考入镇上的中学以后,我就住校了。那时候我们住校生在学校开饭是要自己带米去交给学校的,每个星期交6斤2两米,开学时,父亲用自行车给我驮了几十斤大米去交了十几个星期的米牌。我很长时间回去都不用自己带米去学校了。记得有一次用完了米牌,父亲那个星期又没空,我就骑着一辆28吋的自行车自己带了一个星期的米去交,可是当时的乡村小路很难走,我在路上摔到一条小水沟里了,好在那沟里当时没有水。可从那时起,父亲就再也不让我自己驮米去学校了,每当差不多用完米牌的时候父亲就帮我带米来交,这样一直持续了三年,直到我初中毕业到市里读书以后才不用送了。

出来工作以后,回家的次数逐渐少了,父亲还是在家里辛勤地劳作。我一直都认为父亲是年轻的,但我错了,每次看到他头上增添的白发,我的心里就很难过,以前父亲为了我们兄妹几个能安心读书,为了给我们凑集学费他没日没夜地在田间地里劳作,现在我们都长大了,他也已经是做爷爷和外公的人了,还是不肯放下地里的活。我们叫他不要干那么多了,他却不听,说我

们兄妹几个虽然都出来工作了,但我们的收入不高,不能给我们增添负担。他和母亲在家里养的鸡鸭长大了还不忘打电话给我们,让我们回去抓,说我们在外面买的鸡鸭都是饲料养的,不好吃……

记得我有一次回去是龙眼成熟的时候,母亲就让父亲给我们摘龙眼。我们家里面的龙眼树都长得很高,看见满头白发的父亲,我不让他上树摘,拿着钩子在树下钩下来捡得了,可他就是不听,说在下面钩,龙眼掉下来容易裂开。硬是拿着梯子爬到了十几米高的树上……看到父亲拿着钩子站在高高的树枝上摘龙眼,我的眼睛湿润了……

现在父亲节又要来临了,我只想对父亲说一声---爸爸,您辛苦了,女儿永远爱您!

篇五:小学作文:爱看小说的爸爸

爱看小说的爸爸

我的爸爸是一个特别爱看小说的人。所以接下来就听一听由小说引起的一件搞笑的事吧!

记得有一天,爸爸刚下班回到家,就翻起了他的网上小说,只见他熟练地操控着鼠标,这页看完了看下一页,下一页看完了再看下一页,就这样看着,一点也不晓得停下。直到奶奶打电话来说可以吃饭了(一小时后)爸爸才下去。由于我很饿,跑得很快,一下子就跑到了奶奶家,一点都没顾着爸爸。没想到爸爸见我们母子俩都先下去了,就又折回来了,坐在书房里继续看起小说来。

来到奶奶家,我们等了许久,仍旧没有爸爸的影子。没办法,只好先吃了,可我疑惑不已:"爸爸怎么走这么慢?真是一只大蜗牛。"难道是忘记了?于是我马上打了个电话,没人接!没办法,我两三下就吃好晚饭,再跑到楼上,只见爸爸一手按着肚子,嘴里说着"好饿好饿",眼睛却始终盯着电脑不肯放手。看着他那搞笑的模样,我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爸爸真是自作自受。

同学们,千万不要像我爸爸一样沉迷,要知道做事也要有个量哦!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