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中华民族的起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6:26:24 初中作文
中华民族的起源初中作文

篇一:中华民族的起源

中华民族的起源

关于一个民族的起源,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谈及,历史的长河的源头有太多神秘的故事与传说,而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近代以来才有的民族学名称,泛指定居于中国领土上的所有民族。这个族体已存在数千年之久,其族称的形成与发展也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大约在5000年前,当中华民族开始形成时,其族称为“华”。汉朝以后,开始出现“中华”的族称。至19世纪末,作为近代民族学术语的“民族”概念传入中国后,“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学词汇也应运而生。

中华大地的缘故居民,分散于中国这片土地上,适应辽阔中华大地的不同环境,创造不同经济与文化,比北京猿人、蓝田猿人早几十万年的元谋猿人的考古遗存表明了人类起源和中华民族最早祖先的演化,大量的考古文化遗存都说明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性。

从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所表现出的以细小打制石器为特征的北部草原地带狩猎游牧民族的文化、黄河流域一带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等各不相同的系统特征。中国辽阔的疆域是靠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开拓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在古代许多王朝建立时的重大历史事件中,民族集团为建立新生的王朝作出了贡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民相互了解和依存关系的加深,进一步导致政治上的接近和结合,从而逐步为组成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而奠定基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统一了战乱频仍的中国,第一次建立起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这给中华各民族进一步加强联系,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从总的趋势看,秦统一后的两千多年来,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统一约占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而且越到后期,分裂阶段的时间越短。中国历史上两千多年来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本质,对中华民族彼此接近、密切联系和互相影响,乃至不少古代民族逐步融合,都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的矛盾和斗争始终是有少数民族参加的在历史上不少朝代,如五胡十六国、北魏、辽、金、元、清,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它们或者统一了中国大部,或者统一了全国,这就从政治上说明了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

中华民族从起源到发展记载下了无数精彩的篇章,凝聚而成的也就是我们古老而且优秀的中华文化,书写了一部精彩绝伦的历史史诗。无论是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还是历史长河里经历的点点滴滴。中华儿女在中华大地上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各个民族在分分合和之后最终走向了统一。 关于中华民族的起源还有很多神话传说。伏羲是传说中人类文明的始祖,被尊为“三皇”之首相传他的母亲去雷泽郊游,在游玩途中发现了一个大大的脚印。出于好奇,她将自己的脚踏在大脚印上,当下就觉得有种被蛇缠身的感觉,于是就有了身孕。而令人奇怪的是,这一怀孕就怀了十二年。后来就生下了一个人首蛇身的孩子,这就是伏羲。还有神农氏,即炎帝,三皇五帝之一,远古传说中的太阳神。传说神农人身牛首,三岁知稼穑,长成后,身高八尺七寸, 龙颜

大唇。农业的发明者,医药之祖,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这些经典的流传是我们名族优秀的文明,也是民族形成与融合过程中凝结出来的精华部分。中华文化是我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灵魂所在,因此谈及民族起源,回顾这些文明也是必不可少的。

当然,对于民族的起源的探究是需要无数史料来支撑的,考古的发展为我们探究中华民族的起源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排除了不少关起源的争议。以上只是浅谈了一些对于中华民族起源的初略了解,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历史与文化,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知识来支撑,更多更精辟的文字来叙述!

篇二:中华民族的起源

第一编 中华民族的起源

1949 年以前,关于中华民族起源的研究,仅限于华夏/汉民族;本书从中华民族的整体方面探讨其起源。

民族属于历史的范畴。从人类起源到旧石器时代结束,占据了人类历史99%以上的岁月,在那漫长的时代,当然没有民族的区分;新石器时代各部落与部落集团,也还不能与国家形成以后的民族区分相提并论。然而以现代科学成就说明中华民族远古祖先的来源、社会进化与部落集团状况,是中国民族史应有之义。故本书首先以一编的篇幅,对中华民族的起源作一扼要的叙述。

迄今古人类学的发现与研究的结果表明,在中华大地上,人类起源的各个阶段没有缺环,可以建立比较完整的进化序列;在世界上,也仅仅中国有如此丰富的发现。更引人瞩目的是,其体质特征与蒙古人种(黄种)的起源、形成相联系,说明中华民族的远古祖先,应是这些繁衍生息于中华大地的远古居民。从而证明了中华民族起源的土著特点。

到了新石器时代,文化区系及同一区系不同类型的区分,反映出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特点;当时社会进化及其多区域不平衡状况,又说明中华民族在起源时代已呈现多区域不平衡发展,同时彼此影响,有着多层次的内在联系与统一性。远古神话传说,与地下发现所反映的上述历史特点,差可相互印证。

总之,中华民族起源于中华大地,既不是来自中华大地以外的任何一方,也不是均起源于黄河中下游。中华民族是在中华大地上多元起源,多区域不平衡发展,而又存在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与统一性。

第一章 中华民族起源的土著特点与多元特点

第一节 关于中华民族起源的诸说

人类起源于何方?是从一个中心起源,还是多中心?一个多世纪以来,曾有过多种说法,至今未能定论。不过,目前古人类学与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界已公认:在从猿到人进化过程中,腊玛古猿和南方古猿是人类的直系祖先。自本世纪 60 年代在云南发现了腊玛古猿化石后,1975 年又在云南禄丰陆续发现,不仅化石的数量多,并且至今还是世界上唯一发现了腊玛古猿(雌性禄丰古猿)头骨的地点①。

1987 年,又在元谋县小河村蝴蝶梁子发现了蝴蝶腊玛古猿。这些重要的发现,在地理上都距元谋直立人发现的地点相距甚近。近些年来,在湖北建始、巴东等处也发现了南方古猿化石,1990 年 5—6 月,在湖北郧县曲远河口学堂梁子更发现了一具人类头骨化石,经初步研究断定与 1989 年 5 月在同一地点发现的人类头骨化石属同一类型,定名为郧县人②。在郧西也发现过直立人化石;距郧县、郧西县均不甚远的陕西蓝田县也发现了蓝田直立人。这些从猿到人相衔接各个环节的发现,加上其它多处直立人的发现,证实了我国应是人类起源的地区之一;中华民族决非来自中华大地以外的任何一个地方。

那么,在中华大地上,中华民族是从一个中心起源,还是多区域起源发展?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综括先秦史料,叙述共工、驩兜、三苗、鲧有罪,“于是舜归而言于帝[尧] ,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变甫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这种古代的正统观,影响非常深远,是关于中华民族起源的一元说。 自 17 世纪起,欧洲开始有人认为中国人种与文化来自埃及。这是欧洲人倡中华文明“西来说”最初的假说。到 19 世纪,法国的东方学学者拉克伯里(Terrien de Lacouperie)倡中国人种与文化来自巴比伦的巴克族。到本世纪 20—30 年代,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

安特生(J. G.Anderesson)主要依据我国仰韶文化彩陶艺术的某些图案与西方某些新石器文化中的彩陶风格有相似之处,断言仰韶文化是从西方传播而来,首先开化于中国的新疆,然后才东移发达于中原地区。此为关于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的“新西来说”。由于安氏对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作过开拓性贡献,其假说曾流行一时;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安特生后来对其“西来说”已有所纠正①。此外,还有关于中国人种与中国文化起源干中亚、南亚等说,均可归入“西来说”;起源于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处,略可称之为“南来说”;起源于西伯利亚等处,可称之为“北来说”。凡此种种,以“西来说”最为流行,均可概括称之为关于中国人种与中国文化的“外来说”。

上述各种“外来说”的产生,一方面受着当时流行的学说与方法论的影

① 参见吴汝康:《古人类学》,第 82 页、216 页。

② 参见《中国文物报》1991 年 2 月 3 日第 1 版。

①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以下简称《考古卷》)安特生条说:“安特生??曾主张中国文化西来说,但对中国考古工作的发展上,安特生是有贡献的。后来,他对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观点,有所纠正。曾强调,中国从仰韶文化,经过商代直到今天,在人种上和文化上是连续发展的。”

响,有些也受着西欧中心史观的支配,同时也限于当时的学术水平与资料缺乏。这些假说提出之后,在中国与西方当时即已受到了驳难,终因考古资料的贫乏而未能消除其影响。至于各种“外来说”的内容及其驳难的详细内容,属学说史范畴,不拟在此详述,林惠祥《中国民族史》有专节介绍,可资参鉴②。新中国建立以后,对“西来说”等进行了批判,可参考尹达的《中国新石器时代》③等论著。

在当代,关于世界文明起源的学说中,英国考古学家格林·丹尼尔(Glyn Daniel)在其《最初的文明:关于文明起源的考古学研究》一书中认为,世界上有六大文明是独立起源的,即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埃及、印度、中国、墨西哥(包括奥尔密克文化和玛雅文化)和秘鲁④。值得注意的是,丹氏所举的六种文明,中华文明既不像两河流域与埃及那样地处五海三洲相接,四通八达之区⑤,因而希腊、罗马文明受其启发而臻于发达,与印度文明也有较密切的联系;也不像美洲印第安文明那样被两大洋隔绝,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前不为世人所知⑥。尤其令人瞩目的是:在上述六种古老文明中,唯独中华文明从起源时发展到今天,其文化传统一脉相传,未被割断。中华民族这种独树一帜的特点,在起源时代已经萌芽。

第二节 中华民族起源的土著特点

在中华大地上,埋藏着十分丰富的古人类化石。人类起源与进化,自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人)、晚期智人(新人)各个进化阶段没有缺环;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远古居民的体质,具有明显的承袭与发展特点,基本上是蒙古人种主干下发生和发展的。种种关于中国人的祖先外来的说法,没有可信的古人类学依据。

一、中华古人类各进化阶段的发现

详细论证中华远古人类各进化阶段的特点与序列,属古人类学的范畴,已有人类学家一系列论著。今简要谱列中华大地远古人类进化各阶段的发现:

直立人,又称猿人,是人类进化的最早阶段,其距今百万年以上者为直立人的早期阶段,数十万年者为中晚阶段。

元谋直立人,或称元谋猿人,简称元谋人(以下均用简称)。

1965 年发现于云南省元谋县那蚌村,距今 170 万年,为我国已得到确认年代最早的古

人类①。

② 林惠祥:《中国民族史》,第三章第二节。另,前苏联列·谢·瓦西里耶夫《中国文明的起源》,其第 二章对中国文明史学详加介绍,亦可参考。该书仍持“西来说”,不足取。有郝镇华等的汉译本。

③ 尹达:《中国新石器时代》,其它论著不备举。

④ 参见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第 81 页、102 页注(3)。

⑤ 五海指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爱琴海和亚德里亚海;三洲指亚、非、欧。

⑥ 目前国内外学者中,都有人在探讨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是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从亚洲迁去的。但印第安人 文明发达于公元纪年以后,其与商文化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盖由于祖源相同。参见张光直《考古学六讲》 及《中国古文明的环太平洋的底层》等论著。

① 直立人(Hotno Erectus)是从猿进化到人最早的人属成员。人类社会历史以此为发端。又有能人(Homo Habilis),有的认为是介于南方古猿与直立人之间的人科成员,但也常常与直立人作同位使用。至于腊玛

蓝田人,1963 年在陕西省蓝田县陈家窝发现了古人类的下颌骨,1964年在该县公王岭又发现了古人类的头骨,经研究均定为直立人,命名为蓝田人。其公王岭发现者年代早于陈家窝者,距今约百万年②。

郧县人,1975 年在湖北省郧县梅铺龙骨洞已发现四颗古人类牙齿化石,经鉴定为直立人遗骸,已命名为郧县人,属直立人早期③。前已叙述,1990年又在郧县曲远河口学堂梁子经发掘出土一具古人类头骨,经专家研究与1989 年在同一地点发现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属同一直立人类型,仍命名为郧县人。

北京人,1921 年和 1923 年在北京市房山县周口店猿人洞(周口店第 1地点)开始发掘发现古人类化石,1927 年命名为北京猿人,现已改称北京直立人。1929 年在裴文中教授独自主持下,于 12 月 2 日下午发现了一具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当时震动了世界的学术界。自此以后,尤其是发现了旧石器与用火的遗迹,直立人的存在才得到了肯定。新中国建立后,又有许多重要发现,前后总计发现了属于 40 个个体的北京人化石和不下 10 万件石制品以及丰富的骨器、角器,尤其是发现了丰富的用火的遗迹。北京人的文化堆积达 40 米,积年距今 70 万—20 万年,可证当时已有较稳定的活动范围与较固定的居地。在全世界同一阶段人类遗址中,北京人的材料最为丰富。

和县人,1980 年发现于曳徽省和县龙潭洞。年代与北京人相近而较北京人有若干进步 性状④。

金牛山人。1984 年经发掘发现于辽宁营口市永安乡金牛山。专家研究,认为其头骨形态较北京人进步,而与大荔人比较接近,然而伴生的古生物物种,未越出早更新世⑤。目前,有的著作将金牛山人谱列于直立人⑥,有的谱列于早期智人⑦。尽管属人类进化哪个阶段尚未论定,但这一发现在研究从直立人到早期智人的过渡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则无可置疑。在距此不远的辽宁省本溪市庙后山,1979 年出土了古人类化石,其形态与金牛山入接近⑧,两者都是东北地区目前已发现的最古的人类。

此外,在安徽省巢县、山东省沂源县、河南省浙川县和南召县、贵州省桐梓县等处,都已发现了直立人化石,并已按人类学传统命名。经过初步研究,这些均属直立人中晚阶段。 早期智人,又称古人。从我国材料看,这一阶段人类生活在距今 10 万至4 万年以前。已发现的有大荔人,发现于陕西省大荔县;丁村人,发现于山西省襄汾县丁村;许家窑人,发现于山西省阳高县许家窑;长阳人,发现于古猿、南方古猿,虽为人类直系祖先,但它们均为人科动物,与人属界限仍需加以区分。

② 1987 年 4 月 16 日《人民日报》报导,蓝田人距今 110—115 万年。贾兰坡《中国大陆上的远古居民》,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第 40 页说,公王岭头骨距今约百万年。以下年代数据未另加注明出处,均依 贾先生上述专著与《考古卷》相关条目。

③ 贾兰坡:《中国大陆上的远古居民》及《考古卷》均叙述于早期直立人阶段。 ④ 参见吴汝康:《古人类学》,第 141 页。

⑤ 参见傅仁义等:《金牛山遗址考古新收获及其研究的进展》,《辽海文物学刊》,1988 年第 12 期。

⑥ 参见吕遵谔:《金牛山猿人化石发现及其意义》,《北京大学学报》(哲社)1985 年第 3 期。 ⑦ 参见吴汝康:《古人类学》相关章节的论述。

⑧ 参见辽宁省博物馆、本溪博物馆:《庙后山》,相关部分。

湖北省长阳县;马坝人,发现于广东省曲江县马坝。

晚期智人,又称新人。这是生活在距今 4 万至 1 万年以前的人类。在我国已发现的范围远较直立人与早期智人为宽广,举其要者:山顶洞人,发现于北京市房山县周口店山顶洞;峙峪人,发现于山西省朔县峙峪;河套人,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萨拉乌苏河一带;哈尔滨人,发现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阔家岗;安图人,发现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建平人,发现于辽宁省建平县;柳江人,发现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江县;兴义人,发现于贵州省兴义县;丽江人,发现于云南省丽江县;东山人,发现于福建省东山县;左镇人,发现于台湾省台南市左镇。

以上直立人,除元谋人发现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元谋县,地处金沙江南岸,属长江上游;其余比较集中于黄河中游和长江中游。早期智人,目前所知比较集中于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晚期智人,已知的分布范围,西南至云、贵,东南至闽台,东北至黑龙江,北方至内蒙古;若以与晚期智人相应的旧石器晚期文化分布而论,则已有较晚期智人遗骸化石的发现,范围更大。可见,到了晚智人阶段,也就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华大地已普遍有了人类的分布。

二、中华古人类与蒙古人种起源形成的联系

自本世纪 20 年代发现了北京人、河套人等古人类化石以来,古人类学界即已注意到中国古人类的体质不仅一般地表现了人类进化各阶段的特征,还越来越与蒙古人种的体质特征相联系,从中已初步追溯出蒙古人种起源与形成的过程。比如,美国人类学家海德路加(Ale■,Hrdli■ka)①曾首先指出铲形门齿是蒙古人种的性质。魏敦瑞(Franz,Weidenreich)曾指出北京猿人具有一系列与蒙古人种密切相关的性状。我国人类学家贾兰坡依据魏登瑞 和海德路加的研究结果,统计现代蒙古人种和其他人种有铲形门齿者所占百分比,指出铲形的上门齿在蒙古人种中有最大的优势。在蒙古族人中,有铲形上门齿者,男女均占 91.5%;汉人中男性占 89.6%,女性占 95.2%;居住在美洲的奥克斯印第安人,男女均占 98.3%。而黑人男性中占 9.O%,女性占 7.8%②。据人类学家卡包奈尔(Carbonell)于 1963 年统计,中国人、日本人中显著具有内侧铲形门齿者占 92.7%,上外侧铲形门齿者占 91.3%;其他人种,或者完全没有,高者也不过 5%③。

过去魏敦瑞曾经将北京人的铲形门齿这一特征,作为北京猿人是现代蒙古人种祖先的一个论据。现在的材料证明,这个特征,一直可以追溯到 170万年以前的元谋人。元谋人的两枚上内侧门齿,即已呈现铲形结构④。在我国所发现的古人类遗骸中,凡发现了上门齿的,铲形性质都很明显①。

铲形门齿发育,在我国远古居民中都比较突出,只是表明其与现代蒙古人种的直接渊源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其它如头型、颅面等许多特征,均表明

① 已有较规范的译名:海德利希卡,因征引贾先生旧著,仍依其旧译名。

② 参见贾兰坡:《骨骼人类学纲要》,第 24 页;《中国大陆上的远古居民》,第 16—17 页。原将汉人接 英文直译为“中国人”,今按族称称之。

③ 转引自吴新智等:《中国古人类综合研究》,收入《古人类论化文集》。

④ 参见胡承志:《云南元谋发现的猿人化石》,《地质学报》1973 年第 1 期;《中国大陆上的远古居民》, 第 16 页。

① 参见吴汝康:《古人类学》第 205 页及吴新智等的论文。

大荔人、马坝人等早期智人已经出现了向蒙古人种方向演化的萌芽,到了晚期智人阶段,不仅有了柳江人那样的早期蒙古人种的代表,并且与山顶洞人比较,蒙古人种在那时已出现了南北异形的现象。我国新石器时代居民的体质特点,与晚期智人阶段有明显的继承性与发展联系,并且在蒙古人种的同一性中,有了不同种系类型的分化。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以及其它边疆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居民,既是在蒙古人种主干下发展,同时以黄河中游与下游新石器时代居民的体质特征为例虽属于同种系,仍存在某些性状的差别,表明当时的居民,已存在不同族群的区分②。

综上所述,中华大地是人类起源的地区之一,是蒙古人种的故乡。中华大地上的远古居民,有些在漫长的进化中已移居于中华大地以外,但中华民族的祖先,应是来自这些远古洪荒时代已繁衍生息于中华大地并且继续在本

上创造着中华畏族起源阶段历史与文化的人们。中华民族在后世的发展中吸收了外来的文化与民族成分使自身更加壮大,但就整体而言,中华民族起源于中华大地,具有鲜明的土著起源的特点。

第三节 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特点

中华大地上的远古居民,分散活动于四面八方,在彼此分隔的条件下,适应辽阔中华大地各区域不同的自然环境,创造着历史与文化。旧石器时代已显现出来的区域性特点的萌芽,到新石器时代,更发展成为不同的区系,从而成为认识中华民族起源多元特点的科学基础。

一、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分布与区系的萌芽

迄至目前为止,在我国已发现旧石器地点 200 余处,其中比较集中于黄河中游黄土高原,而长江以南的发现显得相对少一些。

属于百万年以前的旧石器地点,已知的有四处:即发现于山西省芮城县西侯度村的西侯度文化,距今 180 万年,是东亚与北亚已知年代最早的旧石器文化。元谋人文化,距今 170 刀年。另外两处在河北省北部阳原县小长梁和东谷坨。这两处地点相距甚近,年代距今百万年左右。以上四处,除元谋人文化遗址地处云贵高原,其它都在黄土高原及华北平原

中华民族的起源

向蒙古高原过渡的地带。

距今 10 万年以上至百万年以下的旧石器文化,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晚阶段,以北京人文化最为丰富和突出。前已叙述,稍早于北京人文化的有蓝田人文化及山西省芮城县发现的匼河文化;晚于北京人文化的有金牛山文化和大荔人文化等。这一阶段的旧石器文化发现,以黄河中游及其支流渭、汾两水流域最为集中。在贵州省黔西观音洞发现的观音洞文化,是这一阶段中国南部旧石器文化的代表。它的石器类型与工艺较之北京人文化有多方面的相似与相同,也有明显的差异。反映出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中晚阶段,已出现地区复杂和多样的面貌。

距今 10 万至 4 万年以前的文化遗存,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从分布地理

篇三:中华民族的起源

中华民族的起源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而中华帝国和其它古文明帝国一样,从小小的原始部落和小小的地区,不断的和其它的部落联合,融化和扩张,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帝国。当研究其它的古文明时,现代人一直不能解读他们祖先的文字,以致难以了解自己的文明之始末,而现代的中国人却能读通几千年前的文字,了解中华祖先的文化。因为我们中华文明是世上唯一的统一和连续的文明,中华文明的发展当然有受到外族的侵入,中国也曾经被外族统治过,但是,不是我们要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文明,相反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不具侵略性,而博大精深的文明,所以,入侵者自己总是迅速的完全的被我们所同化,融合,使我中华文明更趋先进,更具活力。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我们的祖先吧。

自公元前三千至前二十一世纪,是中国文明初起的时代,有三皇五帝之说。三皇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伏羲,女娲,神农。传说伏羲氏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致嫁娶,以丽皮为礼,创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而已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文字,就约在五千年前,因此,伏羲氏确实应该是中华文化最早的代表。女娲是在伏羲氏以后为天下共主,他作笙簧,是音乐的开始,传说她练石以补天,聚芦灰以止滔水。神农氏(炎帝)

继女娲后为天下共主,传说他是农耕和医药的发明者,又创造了五弦琴,开始蜡祭和市场。看来,至他开始,中华民族开始进入农耕社会。『五帝』乃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史记.五帝本纪》

中国的宝岛——台湾

台湾原住民是已知最早居住于台湾的现代人类,其各部族散居台湾,并未建立统一的治理机构。中国古籍上仅有三国时期孙权派兵到夷州的记载,日治时期对台湾历史研究贡献卓著的日本学者伊能嘉矩,在他的成名著作《台湾文化志》中,推断其所描绘的“夷州”应该是现今的台湾。在《隋书流求传》则有流求国的记载。但因证据不足无法证明“夷州”、“流求国”或“琉求国”就是今日的台湾。学者对此看法亦存分歧,有认为乃是指今日的琉球,亦有认为系指澎湖群岛。无论如何,中国当时未对以上地区统治。清朝编的《台湾府志》则明载:“台湾自古未隶中国版图”。

自16世纪以来,西方列强为了商业利益的争夺,开始进入台湾。先后有西班牙人在淡水、荷兰人在台南建立“热兰遮城”,发展殖民贸易,并自中国沿海地区引进移民。明朝灭亡后南明将领郑成功打败荷兰人,将台湾改名“东都”,并设立“承天府”。郑经继位后,改称东宁,设立“东宁总制府”,当时西方人普称为“东宁王国”,一些中文古代文献称其为东宁省(《清一统志台湾府》等)。

由于清朝为了消灭明朝残余势力,当时的康熙皇帝拒绝了“东宁

朝廷”依朝鲜(当时清朝的保护国)例成为清朝的“保护国”的建议,坚持要台湾执行“剔发”、“易服”、“登陆”的政策,直到清朝攻下台湾之后,于1684年康熙年间设立“台湾府”,台湾加入了清朝版图,隶属于福建省内,台湾自此入清朝疆域。直至清光绪年间因英法列强先后觊觎台湾,为了加强台湾防务,闽浙总督上书朝廷,要求福建与台湾两地“巡抚分驻”、“建省分治”。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慈禧太后下旨创建海军的同时,下诏闽台分治;1885年9月5日,清廷宣布台湾建省。但台湾建省的行政工作至光绪十三年(1887年)才完成,不过,台湾与福建仍保有某些行政关系。而台湾省正式名称更是称为福建台湾省,[1] 首任台湾巡抚为刘铭传。(1887年更名为福建台湾巡抚)其时,台湾省下设3府(台北府、台湾府、台南府),11县(宜兰、淡水、新竹、苗栗、台中、彰化、云林、嘉义、安平、凤山、恒春),4厅(基隆、南雅、埔里社、澎湖),以及1直隶州(台东)。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清朝海军战败,清日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及澎湖割让给日本,台湾及澎湖成为日本的ja:外地(殖民地)而进入日治时期。日本将台湾划分为五州三厅(台北州、新竹州、台中州、台南州、高雄州、花莲港厅、台东厅、澎湖厅)。日本史载,古代日本人称台湾为高砂、高山国等。

精省前台湾省徽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终战之后,依据盟军统帅麦克阿瑟将军一般命令第一号,要求在中国、台湾、澎湖及中南半岛的日军向中华民国蒋介石元帅投降,自此台湾由中华民国代表盟军接收。1945年8月31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颁布《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

组织大纲》;9月1日,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在重庆成立临时办公处;9月20日,正式公布《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组织条例》;10月25日,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开始在台湾运作。1947年4月22日,行政院会议决议撤销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改组为台湾省政府。1967年7月1日,台北市升格为直辖市;1979年高雄市升格为直辖市。

爱国华侨陈嘉庚抗日救国

陈嘉庚早在1910年就参加同盟会,募款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民国成立后,他一再反对日寇侵略,筹款救灾抵制日货,导致工厂被焚,亦在所不惜。“七七”抗日军兴,他在新加坡组织“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首先把南洋各属1000余万华侨组织起来,他被选为总会主席,华侨领袖地位从此确立。陈嘉庚的最大贡献是募集巨款援助祖国的抗战。就1939年来看,他募集的抗战军费为国币18亿元,华侨汇祖国之款11亿元中捐款约占10%。南侨总会抗战义捐约国币5亿元,主要是依靠群众用各种方式劝募。1940年他率领南侨慰劳团回国视察各战区。访问延安时,所见所闻,综合观感,认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希望,表示衷心拥护。1942年,日寇攻占新加坡,他被迫避难印尼,在这期间,陈嘉庚作了自称“俚句”以明志的述志诗,有四句这样写道:“爪哇避匿已两年,潜踪难保长秘密,何时不幸被俘虏,抵死无颜谄事故”。他搞到一小包“氰化钾”藏在怀里,随时准备以身殉国,表现了他崇高的民族气节。1945年日寇投降,他安全回到新加坡,受到500个社团的联合欢迎。同年11月8日,重庆团体举行“陈嘉庚安全庆祝大会”。毛泽东给他高度评价,称他为“华侨

旗帜,民族光辉”。毛泽东对他的评价成为历史性的评价;周恩来及王若飞的祝词:“为民族解放尽了最大努力,为团结抗战受尽无限苦辛,诽言不能伤,威武不能屈,庆安全健在,再为民请命”。传诵于海外。

陈嘉庚先生忠公谋国,无私无畏,当国民党当政之时,他反对汪精卫对日言和,斥汪为汉奸卖国贼,后又反对蒋政权贪污独裁,致电美国总统,抗议美国支持蒋介石集团发动内战,并公开声明不承认伪总统和美蒋条约。

1949年,他应毛主席电邀,回国出席全国政协,参加开国大典。他看到伟大祖国站立起来了,决心定居祖国,为祖国建设服务。他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已耄耋高年,驰驱祖国南北大地,舟车劳顿,席不暇暖,致力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并对推动华侨爱国大团结、鼓励华侨支持祖国和家乡建设起到积极作用。他生前叮嘱“把集美学校办下去,把300万元存款捐献给国家”,并一再呼吁祖国统一,弥留之际还对台湾的回归深表关切,体现了一个爱国者的赤诚之心。

1961年8月12日陈嘉庚先生在京病逝。“陈嘉庚先生治丧委员会”由周恩来总理担任主任委员,丧仪极为隆重。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亲自执绋,廖承志在追悼会上致词。陈毅在吊唁的时候激动地说:“陈嘉庚先生是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作为华侨领袖来说,他是一个杰出的爱国主义者,追随革命,善始善终,值得后人学习。”8月15日首

篇四:中华民族的含义和起源

中华民族的含义和起源

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分布在亚洲的东部,现有56个民族,人口总数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中华民族是由许多民族共同体结合而成。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互相依存、有着内在联系的密切关系,并真正成为政治上的整体。 “中华”原意与中国相通,又与华夏相系。《唐律疏议》:“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华。”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章炳麟认为:“中国云者,以中外别地域之远近也;中华云者,以华夷别文化之高下也。”这里强调中华一词乃区别文化高下之族的含义。

中国这一概念在我国古代早就使用。它在历史上有其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因年代久远,含义多变,使用互不相同,有时指国中、京师、王都,或华夏、诸夏、中华以至赤县、神州等义,及至清代,则京都到边裔各地均在其中。 “中华”,在历史上曾专指汉族,这是由于中华与华夏一词有关。华夏文化发达,遂以中华自称。随着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中华”逐渐发展为多民族含义。因此,中华民族包括定居于中国领土内的所有中国民族,即包括当代的和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而现在已经消失的民族。这个历史事实,具有丰富的考古遗存和源远流长的文献记载,以及各族人民伟大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文化的实践作为确凿的证据。

从很早的古代起,中华民族的祖先就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比北京猿人、蓝田猿人早几十万年的元谋猿人的考古遗存表明了人类起源和中华民族最早祖先的演化,其中发掘出的少量石器及遗迹说明当时元谋猿人已能制造和使用石器。还有大量的考古文化遗存都说明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性。早在6~7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居住在中华大地不同地区的人们共同体已经表现出以细小打制石器为特征的北部草原地带狩猎游牧民族的文化、黄河流域一带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等各不相同的系统特征。中国辽阔的疆域是靠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开拓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从夏、商、周以至秦汉这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当华夏、苗蛮、百越诸族开拓上述地区时,边疆地区各民族的先民也在艰苦地开发祖国的周围边区。 在古代许多王朝建立时的重大历史事件中,如商、周时代的“成汤伐桀”和“武王伐纣”,都有许多民族共同进行斗争。参加伐桀的有所谓“万方”和“万邦”,指的就是远近四方的民族集团;参加伐纣的有所谓“八百诸侯”以及具体指认的庸、蜀、羌、微、卢、彭、濮等8个民族集团,他们都为建立新生的王朝作出了贡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边疆地区和中原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相互了解和依存关系的加深,进一步导致政治上的接近和结合,从而逐步为组成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而奠定基础。全国统一集中的发展趋势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先后兼并六国,设郡县,统一度量衡与文字,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结束了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群雄争霸的局面,统一了战乱频仍的中国,第一次建立起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这给中华各民族进一步加强联系,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从总的趋势看,秦统一后的两千多年来,特别是经过汉、唐、元、明、清各朝的努力,统一不断发展和巩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统一约占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而且越到后期,分裂阶段的时间越短。元、明、清三朝的统一局面竟连续600余年。这些史实说明中国历史上两千多年来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

本质,对中华民族彼此接近、密切联系和互相影响,乃至不少古代民族逐步融合,都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的矛盾和斗争始终是有少数民族参加的在历史上不少朝代,如五胡十六国、北魏、辽、金、元、清,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它们或者统一了中国大部,或者统一了全国,这就从政治上说明了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和富有创造精神的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以其繁荣的经济、灿烂的文化艺术和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蜚声世界,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贡献,是中华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