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泰山皮影戏论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6:40:47 小学作文
泰山皮影戏论文小学作文

篇一:泰山皮影戏

民间手工艺

泰山皮影

皮影是一种深受群众喜爱的民间艺术,在我国流传已有悠久的历史。皮影相传起源于汉代,《汉书·外戚传》上记载:“李夫人少而蚤卒??上(汉武帝)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肉酒,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妇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帷坐而奇。”宋代髙承撰《事物纪原》所记皮影戏一条时,也用汉武帝与李夫人之事,其后又云“由是后有影戏??”,皮影的起源竟是一位方术之士为了满足汉武帝对夫人的思念之情而使用的一种法术,这种法术的原理与现代皮影表演的原理十分相似,也可以算是最早关于皮影的记载了。但是自汉代后却再也找不到类似的记载,据顾颉刚先生考证,汉代以后,影戏可能被方士之流当作一种秘术所保存,“遂致密而不彰”。

到了宋代,皮影戏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普及的艺术形式。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在京城瓦肆表演皮影戏的艺人有:董十五、赵七、曹保义、朱婆儿、没困驼、风僧哥、俎六姐、丁仪、瘦吉等,而观众们则是“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皮影的制作则在吴自牧的《梦梁录》卷二十《百戏技艺》中略有述及:“元(原)汴京初以素纸雕簇,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装饰,不致损坏。”明清两代,皮影在国内广为流传,皮影雕刻与影戏表演技艺都有所提高,开始出现刀马人物,并且发展成为各具特色的许多流派,主要有河北的“滦州布影”、黄河两岸的“驴皮影”、两湖的“影子戏”、广州的“纸影”以及江浙的“皮囡囡”。皮影艺术已经成为社会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东皮影虽然称不上一个流派,一直以来在民间却也有着自己的历史传承,以济南、泰安两地最具代表。相传山东皮影来自河北滦县,也有一部分人认为是从杭州运河北上而来。山东皮影的造型稚拙,约六七寸大小,身上的装饰比较简单,色彩也比较沉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济南成立了向群皮影剧社,1955年还曾经应有关部门的邀请到南京市进行表演,场场爆满,盛况持续了半年之久。然而经过“十年动乱”,向群皮影剧社早已经解散,剧社里的艺人们都已经改行,要想寻找济南皮影的踪迹只好到位于榜棚街的民俗馆里去寻找蛛丝马迹。现如今说起山东皮影就只有泰山的“十不闲”皮影一枝独秀了,2007年的初夏,在泰安市文化馆张馆长的帮助下,我采访到了泰山皮影的第六代传人——范正安,对皮影艺术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用范老师的话来总结泰山皮影,那就是“泰山人演泰山故事”,皮影艺术是文化与民俗的统一,因为没有文本流传,皮影戏的传承一直都是靠着口传心授,因此其师承关系就显得格外重要。泰山皮影的第一代至第三代都是父子相传,而且没有留下具体的名字,只留下“翟氏”这个姓氏,范正安的师傅也只知道他们居住在泰安城东,除此之外没有留下任何其他信息。第四代传人名叫卢太昌,这位艺人受了两个徒弟,分别是来自茌平的刘玉峰和来自济南的李英,到了第六代先后共有五位徒弟学艺,然而大部分人都半途改行,只有范正安一人将皮影艺术融入到了自己的生活之中,坚持到现在。

皮影是一门综合性的民间艺术,包括了影人的造型、雕刻、染色及挑签、伴奏、配音等几个方面,一般的艺人往往只精于其中的一两项,而范正安却技艺全谙,还发明创造了“十不闲”的表演形式,在本次采访之前刚刚获得了国家颁发的“非物质文化展示奖”。

范正安在继承泰山皮影造型传统的基础上对皮影人的造型、装饰、设色进行

了改革。在造型上,将稚拙的造型改造成为比较秀美敦厚的造型,并且结合演出的文学素材加之对戏曲人物的造型的参照,对人物造型特征进行了总结。皮影戏在演出时头和身子可以根据剧情的需要进行替换,一般只需要88套身子就够了。将身子分成老者、小生、秀才、武将、妖怪、老妇、少女和特殊造型等几大类。例如刻小生,就是“头戴文生公子巾,双飘袖带,身穿淡黄色长袍,腰里扎着丝袍带,足蹬白底青布履。”又如刻武将,就是:“头戴五彩红缨盔,身穿连环金锁甲,胸前围一老虎护心镜,手提青龙偃月刀(或者其他兵器),脚蹬高底牛皮靴。”刻制时,设计大体上都差不多,只需在设色时用不同的色彩来进行区别,得到不同的艺术效果。有一些特殊人物的身子是无法互换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泰山皮影中最多的主角——石敢当的造型,浓眉大眼的脸部造型十分细腻,服饰华丽,正气凛然。在装饰上,大胆借鉴了戏曲与民间剪纸的表现手法,增大了镂空的面积,将几何纹、鱼鳞文等填充在内,使得皮影显得更加空灵,增更是添了几分秀美。在设色上,大胆使用了鲜艳的色彩,同时注意整体美,在灯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醒目。

在材料的选择上,原来的山东皮影多用牛皮或者驴皮,曾经用驴皮制作皮影成为了山东皮影的一大特色,甚至被直呼“驴皮影”。据范正安讲,用驴皮是因为山东产阿胶,对于艺人而言驴皮是一种比较便宜的资源。范老师自己曾经拿不同的皮子进行过试验,他认为小牛皮的透明度更好,在质地上驴皮与牛皮没有太大的差别,马皮、羊皮则质地比较薄软,猪皮的鬃眼(毛孔)太大,不适宜制作皮影。制作皮影不能用熟皮,因为熟皮已经变成深灰色,不仅不透明而且质地也变得太过柔软。生皮也不能直接进行雕刻,而是要放入碳酸钙中浸泡二十多天,等自然干透之后才可以使用。雕刻过程结束之后还要进行设色,最后要用桐油涂上一遍,增加透明的质感。在形制上,将皮影的尺寸放大,虽然在演出时给操纵带来了困难,然而为了适应现代剧场的演出需要也要与时俱进嘛!

第六代传人凝视皮影沉思

制作皮影人物——石敢当

现代泰山皮影戏的演出效果

精工细作地雕刻

梦幻般的皮影戏

皮影被开发成为一种装饰品

篇二:非物质文化论文(皮影戏)

民族记忆的背影——皮影戏

非物质文化在传播上的特点让它们成为了“一个民族记忆的背影”,如果说现有的古迹遗迹是国家和民族在演变过程中留下的固化足迹,那么非物质文化则是民族的内心思想。一个民族的延续靠的是民族精神和文化的延续,而非物质文化是其中最为隐秘和深层的部分,充分表达了一个民族的内在品质。在非物质文化所组成的灿烂民族文化中,皮影戏无疑是在其中尤为突出的。

皮影戏,影戏的一种,是演员手持用兽皮雕刻并施以彩绘的人兽形,通过灯光照射在影幕上,随着丝弦锣鼓的伴奏,通过演员的控制使皮影且歌且舞,演出一幕幕悲欢离合故事的戏剧形式。它在我国流传的地域很广,除西藏、新疆以外各地都有,而各地皮影戏往往又风格不同,自成一格。但在人物的造型和表演技巧方面,都极为精湛。剧目的题材从中国的古代巫术、神话、宗教、帝王、公案、战争,以及才子佳人、市井生活无所不包。

关于皮影戏的起源,传说是汉武帝刘彻的宠妃李夫人仙逝,武帝悲思不已。方士齐人少翁精心剪刻了李夫人的画像,晚上在一顶方帐中点起灯烛,映出宛如其人的影子。武帝在另一帐中远远望去,李夫人摇曳生姿,栩栩如生。《海阳竹枝词》把这个故事更鲜活地表述出来:“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环佩姗姗连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又有说汉代一个太子从小爱哭,由宫人抱着玩。有一天看到窗户上叶子的影子,随风忽至忽灭,觉得好玩,就不哭了,于是有了帐后动影的艺术形式。这便是“宫廷起源说”。此外,关于皮影戏的起源,还有“张良退敌说”、“观音演经说”、“黄龙真人退敌说”等。

若述皮影戏的发展,有文字记载的影戏最早出现在宋代,宋代皮影的繁荣令人目眩。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赵构等皇室成员仓皇南下,建立南宋王朝。当时的都城临安(杭州)就成为皮影的一个中心地带。北宋的“瓦肆”,演出的“百戏”不可胜数,其中专有影戏演出。当时还出现了很多著名影艺人,历史上留下名的就有董十五、赵七、曹保义等。南宋官员仿汴京的瓦肆,在城内外修建了许多叫“瓦舍”的地方,招集伎乐,作为军中将士娱乐玩耍的地方。南宋诗人范成大曾有诗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当时影戏的内容已经脱离了宣卷的单调模式,表演的成分大大增加了。除了历史故事,还有一些作品是纯属虚构的,影戏的戏路越来越宽了。

宋以后,中国影戏分南北两派发展开来,辐射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以浙江皮影、苏南皮影、上海皮影为主的(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泰山皮影戏论文)杭州影系,并渐渐向全国范围内传播。 元代创建伊始,就不断向西扩张。皮影艺人随着蒙古军队西征,皮影也一路向西传播。据载当时皮影已作为军队内部的娱乐活动。山西省孝义县旧城东1955年发现的元大德二年(1298年)墓,在墓口两侧绘有纸窗人影的壁画,并写有“乐影传家,共守其职”的字样。金元影戏承袭宋代,时见遗迹。例如1980年在山西省孝义县榆树坪村发现的金正隆元年(1156年)墓里,有皮影头像壁画。山西省繁峙县岩山寺文殊殿金大定七年(1167年)壁画则绘有一幅儿童弄影戏图,这是金代影戏传到北方边远地区的写照。

明清影戏的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一些新的发展,但更重要的变化是明代以降各地影戏蓬勃兴起,从此已形成了带有地方特色之流派,并冠以地方的名称,以示彼此在音乐(唱腔)、美术(影人和布景造型)、表演(耍人的技巧)上的不同,如河南大影、陕西皮影、晋中皮影、江浙皮影、闽南皮影、湖南皮影、湖北皮影、江西皮影、山东皮影、滦州皮影、辽宁皮影、涿州皮影、北京皮影等等,基本形成了今天各地影戏之分布格局。

1949年后,皮影戏由于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扶植,短期内迅速复兴。据1955 年文化部的不完全统计,当时各地有皮影戏班社900多个,从艺人员5300多名。1966年“文革”爆发,皮影像其它许多民间艺术一样均被禁演。1976 年,“文革”结束,皮影戏又以惊人的速度恢复了演出,这种状况持续的时间也是很短的,八十年代末期,因为演出市场的不景气,许多中青年影戏艺人退出舞台,改作他行以谋生计,这当是造成今日演员青黄不接、断代的原因。

时至今日,现代生活的节奏已经让人们难以习惯千百年前形成的那种既定文化模式。随着环境的改变,有些传统不得不变,甚至会被丢弃,但有些传统,就如皮影戏,则需要传承保留下来,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当历史的尘埃落定, 一切归于沉寂之时, 唯有文化以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形态留存下来, 它不仅是一个民族自己认定的历史凭证, 也是这个民族得以延续, 并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根基与力量之源。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保护皮影戏文化,已经具有了重要的意义。

想要保护非遗文化,保护皮影戏文化,仅仅依靠少部分人和组织是远远不够

的,它需要的是整个社会的力量。

从政府方面来说,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解放思想,建立起正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及保护理念;确立主体,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制机制;建构体系,以遗产申报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完善法规,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所遵循;加大投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强大的财力支撑;采取多种措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与此同时,保护非遗要重视群众的生活需要,注意保留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让人们自发自愿地参与到非遗保护中来。以皮影为例,可以在不破坏其文化核心和主体文化表现形式的前提下,适度融入现代文化元素。这样可以让皮影文化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让它在生活中“活”下来,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此外,为了更好的传承非遗文化,可以将非遗文化引入课堂。在学校中开设非物质文化及其保护的相关课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内涵,增强人们保护非遗文化的意识,有利于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扬。 总之,人们有责任、有义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要懂得和善于利用现代手段传播遗产、弘扬遗产,使之能够造福当今社会。非遗人要充当起非遗的传播者、组织者、策划者,使非遗保护理念深入人心,并以此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篇三:皮影毕业论文

西 南 交 通 大 学 本科毕业设计(报告书)

中国民间艺术陕西皮影戏书籍装帧设计

年 级: 学 号: 姓 名: 专 业: 指导老师:

2012 年6 月

院 系 艺术与传播学院 专 业 艺术设计(平面设计)

年 级 姓 名 题 目 中国民间艺术陕西皮影戏书籍装帧设计

指导教师

评 语

指导教师 (签章)

评 阅 人

评 语

评 阅 人 (签章)

成 绩

答辩委员会主任 (签章)

年 月 日

毕业设计(报告书)任务书

班级 0 学生姓名 学号

发题日期:2011年12 月10 日 完成日期: 2012年6 月15日 题 目 中国民间艺术陕西皮影戏的书籍装帧设计 1、本论文的目的、意义 旨在推广陕西皮影戏的同时,推广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深入了解皮影戏的起源、艺术特征、制作过程,和它的现状和发展的空间。通过以书籍的形式来表现皮影深厚的历史文化。

目的和意义:通过制作关于中国皮影戏的书籍,以点及面的推广中国民间艺术。 2、学生应完成的任务 认真收集资料,完成市场调查任务,认真分析皮影书籍的特点,取长补短,为自己的书籍设计提供参考。完整归纳分析后,修改论文,完成毕业设计。

3、论文各部分内容及时间分配:(共 12 周)

第一部分 资料的收集整理、毕业设计的开题 (3周) 第二部分 确定毕业设计选题 (1 周) 第三部分 根据选题进行设计 (4周) 第四部分 设计修改、定稿并撰写毕业设计论文 (3周) 第五部分 制作毕业设计的实物、打印毕业设计论文并装订 (0.5周) 评阅及答辩 准备答辩 ( 0.5周)

备 注

指导教师: 审 批 人: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诚信承诺

一、本论文是本人独立完成。 二、本论文没有任何抄袭行为。

三、若有不实,一经查出,请答辩委员会严惩本人。

承诺人:

2012年6月15日

摘 要

有着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中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民间艺术瑰宝,陕西皮影戏就是一重要代表。这项传统技艺汇集了老一辈民间艺术家的优秀智慧,也被刻上了深深的时代印记。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皮影戏的承传和发展遇到了新的挑战,这些挑战背后同样也蕴藏着新的发展机遇。

关键词:皮影戏;民间艺术;书籍装帧设计

篇四:皮影戏论文 1

中国皮影艺术简介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中国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

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

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它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千百年耒,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所以流传甚广。不仅如此,皮影戏还对国内外文化艺术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有不少新的地方戏曲剧种,就是从各路皮影戏唱腔中派生出来的。中国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戏的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都起过先导作用。西方世界从十八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对中国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过高度的评价。建国后,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也曾多次以皮影戏来招待国内外宾客。然而,皮影戏艺术在遭遇“文革”劫难之后,濒危的处境至今未能扭转。

至于皮影戏中人物、景物的造型与制作,却又是属于我国的民间美术范畴。它的艺术风格,在民族艺苑里也是独树一帜。它为了适应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其脸谱与服饰造型生动而形象,夸张而幽默。或纯朴而粗犷,或细腻而浪漫。再加上雕功之流畅,着色之艳丽,通体透剔和四肢灵活的工艺制作效果,着实能使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皮影人制品(简称影人)不只是用于皮影戏的演出,而且每个人都可以用双手耍玩娱乐,还可以置于窗前或白墙之上,作为室内艺术装饰。由于皮影造型古朴典雅,民族气味浓厚,既具有艺术欣赏性又有收藏价值,所以国内外很多博物馆、收藏家、艺术工作者和皮影爱好者都藏有中国皮影。在国际交往中,也常有国人以中国皮影为上等礼品赠与国际友人 皮影造型艺术

1、皮影造型的艺术风格∶

皮影造型风格独特,故在美坛中独占一席。它为了适于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美学模式。对于人物的造型,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1) 人物造型平面化∶

对于人物的设计,一般都采用侧身五分脸或七分脸的平面形象。

(2) 人物造型艺术化∶

采取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进行设计,人物的装束与面容神韵生动形象、夸张幽默、诙谐浪漫。用线条镂空法进行形象刻画。用色简练,平涂着色。在后背光照下,视觉效果剔透而艳丽。

(3) 人物造型卡通化∶

皮影人物一般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经人操纵能做机械性动态表演。人体比例通常是上身与双臂偏长,以利表演效果。

(4) 人物造型戏曲化∶

皮影人物造型,是按戏曲生、旦、净、丑的模式进行设计的。各行当脸谱和行头的程式化造型,源于舞台戏剧而又超越于舞台戏剧。

皮影除了人物造型以外,还有龙凤禽兽、花树虫鱼、山石门景、亭台殿阁、军帐兵器、陈设用具,车船马轿、城桥塔寺等等,其造型都与皮影人物相谐调,无不透着鲜明的皮影艺术特色。

2、皮影戏人物的角色造型设计∶

由于我国幅员广大,所以皮影艺术在不同地区,发展成了许多风格各异的不同流派。就皮影人物的造型而言,地域性特征也十分鲜明。从大范围上讲,我国西北与东北部两大区域,都各自形成了成熟的独立、完整、系统的美学模式,二者都是中国皮影形象的代表。以陕西为代表的中国西北部地区传统皮影,人物造型的特点是精细秀丽。对生、旦采用阳刻空脸。身条纤瘦,莲指修长。其脸形为高额头、直鼻梁、点红小口,细眉细眼。面容轮廓线不涂色。人物的长须长发常是用真头发贴上去的。男角靴底是前脚平后脚翘,带有动感。而以河北为代表的中国东北部地区的传统皮影,人物造型是淳朴粗犷而不失典雅。人物身条浑厚,手指若伸若握抽象简洁。生、旦阳刻空脸的脸形为6字形通天鼻,红唇尖翘,环眉凤眼。面容轮廓线着黑色,于幕前观看十分清晰透亮。人物的长须长发也是皮刻而成,除甩发用黑线制作外,一般不用真发。男角两脚靴底都在同一水平线上,以便在表演时静动分明。 其他地域的皮影造型也各不相同,有的古朴,也有的追求写真。

皮影戏的传统节目多得不可胜数。戏中帝王官宦、后妃宫娥、兵卒将帅、武侠剑客、书生员外、夫人小姐、差役奴仆、民女村夫、妪翁童子、汉满番夷、仙神僧道、鬼魔精妖以及各种时装人物等等,无所不有。这些人物的造型,都要按生、旦、净、丑的戏剧行当设计,用程式化的脸谱来表现人物的刚柔美丑与善恶忠奸。例如∶对于文雅秀丽的生、旦角色,一般都用阳刻空脸脸型,以表现其纯真嫩白。对花脸、丑脸角色,则多采用阴刻实脸脸型,以利于勾勒面部各种形态和色彩。有时也可以采用实空地结合的脸型,这样可以使面部造型在影窗上显出更大的色彩反差,从而得到更为突出的艺术效果。对于丑角,也有设计成七分脸的,这样可露出双眼,加大刻画面孔的余地,扩大脸部的表现范围。例如,设计独眼瞎丑角时,若用五分脸造型,根本就无法表现有一只眼瞎。

对于骄悍和老年的角色,也是用阴刻实脸时多。但也可以用阳刻空脸型,不过要在空脸上增加几条能表现出年老或骄悍的面纹才行。

对于发型、头饰、巾帽和服装,是按人物的行当身份来设计的,什么人要着什么装。皮影人物的服装身条,除少数特定人物是专用的以外,大多数是可以通用的。只要在身条上换一个相应身份的头楂,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物。目前刻制影人的艺人,多是依样复制,而真有设计才能者甚少。

3、皮影人的制作∶

制作皮影人的民间传统工艺方法如下∶

( 1 ) 制皮∶以新宰的牛皮或驴皮为最佳。先用清水浸泡数日,取出后将皮的两面反复刮制干净,再刮薄至透明。洗净后,于木框上绷紧阴干。

( 2 ) 描样∶将制好的皮料切块,经湿布捂软后,用硬木推扳打磨光平,再用钢针描绘图样。 ( 3 ) 雕镂∶将描好图样的皮料垫在木板或蜡板上进行镂刻。镂刻的技法很多,西北部地区艺人善用推皮走刀的刻法,并用多种型刃刀具进行雕凿。而东北部地区一般不用型刃刀具。雕镂完毕后,擦洗干净,压平着色。

( 4 ) 着色∶现今常用透明色料取代过去的传统色料,既方便,透光效果又好。着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五种纯色,一般互不调配,但可分深浅色区分层次,进行平涂,双面着色。

( 5 ) 熨平∶皮影着色后阴干,熨压平整。

(6)上油∶东北部地区的皮影在压平后,还要上一层桐油或清漆,以增强透明度和耐用性。

(7)订缀∶在影人的两手、两下臂、两上臂、上身、下身和两腿十个部件的关节点处,用

线订缀起来,再用一皮条包围在上身的脖领处作为安装影人头的插口。最后在脖领前订上一根铁丝作为支撑影人的主杆,在两手端处用线各拴一根铁丝为耍杆,插上影人头后,一件完整的皮影人即告完成

皮影戏的演出∶

演皮影戏的设备非常轻便,所以戏班流动演出的优势很强。不论在剧场里还是在大厅、广场、庭院以至普通室内,架起影窗布幕和灯箱就能开戏。一个戏班六、七个人和一箱影人就能演四、五十出戏。演出完毕,全部行头装箱就走,辗转十分便捷,所以皮影戏自古就是随军的一种娱乐形式,也是广泛流传、普及于民间的原因之一。

演皮影戏的操耍技巧和唱功,是皮影戏班水平高低的关键。而操耍和演唱都是经师父心传口授和长期勤学苦练而成的。在演出时,艺人们都有操纵影人 、乐器伴凑和道白配唱同时兼顾的本领。有的高手一人能同时操耍七、八个影人。武打场面是紧锣密鼓,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热闹非常。而文场的音乐与唱腔却又是音韵缭绕、幽美动听。或激昂或缠绵,有喜有悲、声情并茂,动人心弦。

由于皮影戏中的车船马轿、奇妖怪兽都能上场,飞天入地、隐身变形、喷烟吐火、劈山倒海都能表现,还能配以各种皮影特技操作和声光效果,所以演出大型神话剧的奇幻场面之绝,在百戏中非皮影戏莫属

中国皮影艺术对社会的贡献

中国皮影艺术是中华民俗文化中的一支奇葩。皮影戏是世界上最早的幕影文化娱乐形式。千余年耒,她为中华大地生生不息的儿女增添了无数年节与丰收的喜悦,寄托了对平安福祉的祈盼和对未来无穷的向往。它是历代广大民众的精神食粮。

过去在农村、厂矿、部队、机关、学校都常有业余皮影戏社团组织,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

我国先民所发明的皮影戏,是利用幕影原理,将表演的影子与音乐伴凑和说唱配音联合运用最早的一种视影艺术。国际电影史理论界公认,皮影戏艺术是后来发明电影的先导。 在当代的电影艺术中,皮影技术还为动画制作提供了一种新的便捷工艺手段,为美术片创出了新品种。从1958年第一部皮影美术片《猪八戒吃西瓜》起,已有十来部吸取皮影表现技法的美术片问世。

皮影戏自古也是随军的一种娱乐工具。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内皮影艺人也曾奔赴前线阵地进行慰问演出。在抗日战争和土改时期,不少皮影艺人配合时局编演新戏,成为宣传革命的轻骑。

中国皮影艺术之中,还蕴涵着许多历史信息。学者们可从中研究中国历史中的民俗民情、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以及衣食住行等多方面问题。

在今天,虽然人们已经远离了皮影,但是只要我们找到皮影艺术的精髓,她仍然会回到我们的身边。

篇五:皮影论文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之皮影 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河南、山西农村,这种拙朴的10级装饰2班 左源兵

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汉族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 它的表演者在幕后操纵剪影、演唱,或配以音乐。在过去电影、电视等等媒体尚未发达的年代,皮影戏曾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

皮影戏是中国汉族民间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千百年来,这门古老的艺术,伴随着祖祖辈辈的先人们,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时光。皮影不仅属于傀儡艺术,还是一种地道的工艺品。它是用驴、马、骡皮,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几道工序做成的。皮影制作考究,工艺精湛,表演起来生趣盎然,活灵活现。受到外在环境以及兽皮材料质地上的差异等种种

因素影响,皮影戏偶造型风格各地不同。

中国皮影戏历史悠久,关于它的起源,民间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相传2000多年前的汉文帝时,一位美丽聪颖的宫娥巧手将桐叶剪成各种人形,在阳光的照耀下,映在窗子上的影子上下飞舞,逗得小太子开心地笑。

还有一个传说,源自汉武帝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汉武帝的爱妃王夫人(一说李夫人)年轻貌美,不幸早亡。武帝非常伤感,甚是思念。宫中有个叫少翁的人,用素纸剪成李氏人形,将纸放在灯前投影到帷幕上,并设置了一个“弄影还魂术”,武看后,似在帷幕中影影绰绰看到了爱妃,病渐好。这便是皮影戏的雏形,后来展成为皮制,再配上音乐、唱腔,慢慢形成了皮影戏。

? 1)中国是皮影的故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巧妙地利用自然界中“光”和“影”的原理,发明和创造了一种融绘画、雕塑、文学、戏曲、音乐、表演于一体的古老而又独具特色的民间剧种。 ? (2)皮影作为中国一项民间艺术,是惟一一种在舞台上表演的平面艺术,它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 ? 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

? (3)皮影的造型是通过长期的实践与观察而创造出来的。皮影的二度空间造型的特点,使皮影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这是从实际生活逻辑向艺术逻辑

的转化,赋予了皮影艺术强烈的装饰特征和鲜明的民族特点。

? (4)“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非常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皮影戏艺术的历史风貌

皮影戏始于唐代中晚期或稍晚的五代时期(公元七世纪-八世纪)。当时是为佛教宣示轮回报应的佛法服务的。寺院中的俗讲僧在超渡亡灵时,用影人作为死者的灵魂。它发祥于我国的陕西,而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

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与说唱艺术结合,成为当时兴盛的市民文艺之一种,宋代影戏相当繁盛还表现在制做镂刻影人的艺人,成为见于记载的专门行业。这说明从北宋至南宋,影戏又有了新的发展。因为需要众多,才会有专门刻镂影人的行业。

元代统治者把影戏做为宫廷和军中娱乐,成吉思汗的大军,远征到欧亚大陆的广大地区,中国的影戏也被传播到波斯等阿拉伯国家,后来又辗转传入土耳其。东南亚一些国家也有流传。

明代影戏继续在都市和村镇流行,它不只受到广大下层民众喜爱,也受到文化人的推崇,从明代有名的文言小说《剪灯新话》的作者瞿佑的一首咏赞影戏的诗中,可见一斑。 南瓦新开影戏场,堂明灯烛照兴亡。

看看弄到乌江渡,犹把英雄说霸王。 清代,特别是清末民初,20世纪初叶,皮影戏在中国广大地区传播开了,并形成了不同的地域风格。

皮影制成材料及特点:

(1)皮影是采用皮革为材料制成的,出于坚固性和透明性的考虑,又以牛皮和驴皮为佳。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的透明颜料。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材质,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显得瑰丽而晶莹剔透,具有独特的美感。沿袭传统戏曲的习惯,皮影人物被划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类别,更加特别的是,每个人物都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表演者通过控制人物脖领前的一根主杆和在两手端处的两根耍杆来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

(2)皮影制作传统工序有八步,分别为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烫平和缀结合成。皮影的脸谱、身谱、大彩和小彩的制作,都是在刮薄的驴皮上进行雕刻并施以彩绘。唱影时,在观众前面立一块屏幕,在屏幕后面点亮影灯,灯光照在紧帖屏幕的影人和场景上,再配以锣鼓弦乐和词调,达到唱影效果。拼杀打斗,艺人操纵与影人相连的手条可以使影人完成丰富的动作。脸谱是驴皮影的核心部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