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写作技巧 > 教育资讯

返乡潮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1:18:35 写作技巧
返乡潮写作技巧

篇一:农民工返乡潮调查报告

农民工返乡潮调查

去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省部分县市出现了农民工“返乡潮”,给当地社会治安、人口管理和劳动就业等方面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返乡农民工问题引起了各级的高度重视。我们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群众、发放调查问卷、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深入到有关部门、乡村,进行了细致的调查,了解到了一些实际情况,作了一些初步探讨,提出几点对策。

一、返乡农民工的就业情况

春节过后,当地组织了一次返乡农民工专场招聘会,有76家单位(其中沿海地区12家)参与招聘,提供就业岗位6300个,工资待遇在800-1200元左右。据统计,有1万多人进场求职,达成就业意向5120人,现场签订就业协议2853人。据劳动部门反映,当前返乡农民工求职就业具有几个特点:

1.农民工求职不够理性,普遍对企业降薪不太适应,好高骛远。

2.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存在“有事找不到人、有人没事做”,如某纺织企业招人就乏人问津,不愿意干。即使有,都是年龄偏大,属“4050”人员;而1家企业招2名会计,却引来近50人应聘。

3.高薪、高技术职位招人依然困难,农民工技能和管理水平达不到要求,如2家公司招聘的经理、主管和锅炉工程师等无人问津。

4.本地就业比例高,在签订协议的2853人中,有2250人是本地企业,占79%。五是农民工希望获得培训。招聘会期间,有711名农民工报

名参加培训,目前已有1384名返乡农民工参加了免费培训。

二、农民工返乡对社会治安的影响

1、矛盾纠纷呈现增多趋势,可能引发民转刑案件和群体性事件。

(1)土地承包纠纷集中。土地承包纠纷在各地普遍存在,特别是农民工返乡后,由于生活困难、利益驱动等原因,强烈要求收回原承包土地,与现承包人多次发生矛盾,引发毁损青苗、打架斗殴等事件,严重的还可能引发“民转刑”案件和群体性事件。

(2)债权债务纠纷严重。农民工返乡后,债权债务关系当事人碰头,引发纠纷。主要是村集体与返乡农民工之间的债务纠纷,其次是返乡农民工之间、返乡农民工与留守人员之间的债务纠纷,再就是返乡农民与其它主体之间的债务,比如企业等。

(3)户口婚姻矛盾突出。一是户口问题。部分返乡农民工在外流动频繁,与所在地户籍部门长期失去联系,错过了几次户籍整顿,加上故意躲避税费而销户,以及违法生育等原因,致使户籍资料不全、遗失,口袋户口、黑户口现象增多。部分农民工在外结婚,因为没有户口,未办理结婚证,导致小孩上户困难。

(4)邻里之间的老纠纷爆发。农民工返乡后,接触磨擦增多,因耕地、宅基地、人际关系、生活作风等引起的邻里纠纷上升,特别是“算老帐”的多,报旧怨的多,私了的多,大多数不经过法律程序。返乡农民工中,普遍存在借返乡之际把在外期间不能了结的纠纷做个了断的想法,突出的是要了结留守老人或孩子之间的纠纷,极大地增加纠纷调处难度。

(5)交通事故纠纷不容忽视。农民工大量返乡,导致人流、车流增多,特别是农村以摩托车居多,车辆手续不全,性能不强,安全意识欠缺,致使交通事故多发,引发纠纷。

2、侵财性犯罪案件上升,破案难度加大。尽管和往年相比,刑事、治安案件没有明显的上升,但是仍然呈现高发案趋势。而农民工集中返乡后,导致矛盾迭加,管理难度加大,特别是极个别人在生活压力下,可能会不择手段地攫取财富,“两抢一盗”等侵财性案件增多,给社会治安带来巨大压力,破案难度加大。

3、失业人员增多,就业压力加大,收入降低,给社会治安带来不稳定因素。一是目前企业不太景气,就业十分困难。二是今年企业工资待遇普遍降低,农民工收入降低。某村民去年在北京某装修公司打工,年初月工资2500元左右,年底就降至1200元。因嫌工资低而返乡从事卤菜加工。三是务农收入太低,自主创业困难。在家务农,因为基础设施落后,抗灾能力差,农业仍然存在“靠天吃饭”的现实,加之流通信息不畅通,科技含量不高,导致收入太低,难以养家糊口。而自主创业主要受资金、技术和市场风险的困扰,难以保障农民增收。当前的危机和困难有着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和国际背景,经济危机导致的收入下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贫富差距等,以及当前工作、生活上的极大压力,极有可能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和信心上的丧失。由于就业创业困难,失业和闲散人员必然大幅增加,容易诱发利益冲突,引发新的不稳定因素。有些失业人员和低收入者可能灰心丧气、铤而走险,从而引发严重的刑事犯罪。

4、中长期影响不容小视。农民工返乡后,社会治安和稳定的中长期影响值得引起重视。当前,按照农民的习惯,正值春节期间,农民工一是安心过年,无暇处理纠纷。二是大多数农民工已经或准备节后外出务工,寻找就业机会。一旦外出务工未果,农民工可能会出现新一轮“返乡潮”。到那时,将引发更加激烈的矛盾纠纷,社会稳定形势将更加复杂。目前不少外出的农民工打电话回乡,称在外面工作不好找,有工作的工资低,或是发工资不及时。

三、几点建议与对策

1、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对返乡农民工进行全面地动态排查,详细了解和登记返乡农民工的基本情况。密切关注返乡农民工的动向和存在的问题,及时研究措施,积极予以解决。既要严格遵守国家政策和法律规定,又要充分考虑农民工返乡后的农村实际,尽快出台完善土地流转、移民扶持等方面的配套政策,积极主动化解矛盾,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2、扎实开展严打整治斗争。继续深入开展以“两抢一盗”为重点的严打整治斗争,特别是涉及侵害农民利益的案件,重拳出击。大力加强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排查整治,有效预防和控制犯罪,确保一方平安。

3、积极扶持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把就业创业作为当前的重要工作来抓,切实扩大社会就业。

(1)建立返乡农民工就业指导协调机构,组建专门的劳动保障联络员队伍,覆盖到各个村、企业,专门负责了解农民工就业状况和返乡

情况,负责对劳动力市场信息的监测统计,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指导。

(2)搭建经常性的求职平台,广泛收集、提供就业信息,经常性召开专场招聘会,为企业和求职者搭建平台。

(3)加大就业专项资金投入。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返乡农民工就业援助,免费开展就业培训、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职业介绍等服务。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对吸纳农民工就业企业给予就业补贴等。

(4)大力挖掘就业岗位,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对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发展高效农业,促进返乡农民工就地就业。

(5)设立农民工返乡创业园,以创业带动就业。树立返乡农民工是财富的观念,充分发挥返乡农民工人才、资金、技术资源。积极实施自主创业扶持政策,切实解决返乡农民工创业中资金、项目、流通和技术等方面的困难。特别是国家已经出台的一些扶持政策,要真正落实到农民手中,不能打白条。

(6)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严格兑现失业保险待遇。对稳定就业半年以上且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用人单位必须为其办理失业保险,在其失去工作后要纳入失业登记,发放失业保险金,使之在失业后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同时,尽快健全可转移、可接续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其后顾之忧。

4、加强政策法律宣传和服务。全面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工作,不断增强农民工的法制观念和依法维权意识,避免不正当维权导致的上访等

篇二:房地产置业返乡潮主题

置业返乡主题

主题一:他乡再好也要回家

【xxx】二期年终钜惠,礼献家人。

主题二:一张车票抵三层

【xxx】送大礼,助你返乡轻松安个家!

主题三:看过世界的人,最想回家

献给自己的最“家”年终奖。

主题四:源自梦想,源于家乡

家是在故乡,无论走多远,家是温暖的港湾,就像候鸟南飞的本能。

主题五:年末不买房 一年又白忙

“家”是最大的年货。

主题六:父母在,不远游

“爸妈,我不走了!”

返乡客户成功认购,每套商铺报销交通费5000元;(冲入房款)。 返乡客户成功认购,每套商铺可获得xxxxx大酒店团年饭现金券。 返乡客户成功认购,每套商铺可获得超市购物卡价值2000元。

篇三:对农民工返乡潮的反思

对农民工返乡潮的反思

摘要: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问题,各级政府也一直倡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2008年冬至2009年春,由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引发,许多农工失业或选择返乡创业而出现返乡潮。从长远看,尤其是正在掀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潮的大背景下来看,农民工返乡对地方经济发展是一种难得的机遇,这对于重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及推动新农村建设不失为一件好事。

关键词:农民工;返乡潮;新农村建社;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828x(2011)04-0225-02

一、理性地看待失业返乡农民工回流

从理论上讲,劳动力资源流动是正常现象,是市场调节职能的自然反映,也是经济周期必要的“自我调节”。想当初,1984年中共中央4号文件做出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的决定,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同时,上世纪90年代的民工潮成为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2004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进城务工农民是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产业看,农民工贡献巨大。根据2007年的统计,全国农村劳动力5亿零3百万人,其中务工农民2亿2千6百万人。如此庞大的劳动力资源转移,尽管造成农村村庄空心化、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问题,但由于中西部的城镇和东部发达地区因资金投入和劳动力投入的强烈需求,农民工向其流动是完全符

合当时经济发展需要的。

08年冬,当全球金融风暴不期而至,世界经济风云突变,导致部分地区外向型、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在外部需求减弱和自身周期调整的压力下,因订单不足、生产不饱和,出现半停产、停产、关闭甚至破产等情况,东部沿海地区首当其冲,感受明显,中西部地区的外向度相对较低,效应滞后。从直接动因看,金融危机的影响无疑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从间接原因看,一方面,中国经济下滑也是不可忽视的,在经济快速发展时,中西部的城镇和东部地区对各种服务的需求剧增,农民工进城,除了从事技能不高的制造业外,主要从事的是服务行业,而伴随着经济的不景气,对服务业的需求也随之下降;另一方面,即使没有此金融风暴,随着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企业为了保生存、求发展、做大做强,必然追求劳动资料尤其生产工具的革新,而生产工具的革新又必然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随之就必然导致相对过剩劳动力资源出现。况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进步,劳动对象、种类和范围的不断扩大,生产工具不断改进,技术不断革新,必然要求劳动力掌握与之相适应的科技文化知识。

由此观之,此一时,彼一时,农民工返乡不足为奇,是正常的,是合情合理的,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渴望农民工返乡就业与创业

20世纪末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中央及时提出了城镇化战略,十六届五中全会从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高度又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再次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08年,党的第十七届三中全会主题确定为研究农村改革发展的问题,尤为引人注目。新农村建设是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全社会参与的宏伟工程。农民作为主体地位,新农村建设是亿万农民的事业。建设美好的家园不是纸上谈兵,是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的,而人的因素又是第一位,但从目前中西部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看,本身富甲一方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却在新农村建设中显得稀缺,拿不出手来。这也难怪,全国有农民2122亿2千6百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向中西部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流动。根据相关调查表明,农民工平均平均年龄28.6岁,其中:30岁以下的农民工占66.7%,25岁以下的占45.5%,由此观之,80后出生的农民工已成为这一群体的主体。这一群体是农村中文化素质最高、技能最佳、身体最棒的青壮年,他们是农村中最活跃、最具创造力的群体。这一群体的流失,造成广阔的农村承受“人口亏损”是不可避免的。为此,研究新农村建设问题的专家、学者曾呼吁农民工回流;研究农民工问题的专家、学者曾呐喊将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迁移,加快产业的区域性转移步伐,引导农民工向中西部地区流动。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为家庭带来可观经济收入的同时也给当地生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家庭结构、亲情关系等带来影响和冲击,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突出表

现在:(1)农业生产中,因无力耕种,耕地利用率低,季节性摞荒现象严重;(2)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3)“留守儿童”孤癖、“留守老人”劳动繁重而多病;(4)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对“一事一议”难于决策与实施。农村劳动力向外大规模的转移,已导致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缺失。试想,社会主义新农村似比“高楼大厦”,仅靠“留守”的何时建好?因故,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村劳动力资源回流,为建设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增添无限生机与无穷力量。

为此,尽管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民工荒”、“保姆荒”的声音犹在耳际,却世界经济风云突变,好无奈,而广阔的农村是返乡农民工温暖的家,也是返乡创业农民工的大舞台,新农村建设也呼唤农民工回家。

三、用活用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与创业的对策

东部地区是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人数最多的区域。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得到国家政策和资金的重点扶持,投资大幅度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借助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国转移的时机,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积极引进外资;依靠我国中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优势,工业生产能力迅速扩张,第三产业也随之快速发展,率先实现了经济起飞。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西部大开发的大力推进,以及“东企西移”、“外资西进”,东部地区提供的新增就业机会正在逐步减少,而西部地区的劳动力需求迅速增大,农村劳动力向西部地区转移的速度明显加快。例如,重庆作

为西部大城市、大农村、大工业、大农业的直辖市,大发展的机遇降临,以国务院2009年3号文件为导航,这“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是为全国统筹城乡提供示范的需要,是形成沿海与内陆联动开发新格局的需要,是保障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安全的需要”外,正如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同志所说:“遂将加快重庆改革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由此观之,西部大发展机遇的降临,促进西部的劳动力需求迅速增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西部各地聚集的速度明显提升。因故,应对用活用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与创业的对策建议如下: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加大国家财政投入力度。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统筹规划城乡公共设施建设,政府要切实调整投资结构,把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应真正落实到实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与繁荣。在建设项目用工上充分体现农民“亦工亦农”,促进返乡农民工和新增农村剩余

劳动力就业和增收。

2.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的一个经济增长点,通过农业产业化建设,有利于土地的规模经营,促进零散的土地向种植能手及农业龙头企业集中,有效地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同时由于农业产业化形成一个多环节的产业化链,这可以吸纳相当部分的农村劳动力。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发展好的地区,是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

篇四:农民工返乡潮再现

农民工返乡潮再现 我们欠农民实在太多!

2012年08月23日 17:18

[财讯网]传统产业出口不振,房地产宏观调控步步紧逼,本来在春节前后才出现的农民工“返乡潮”,在全国多地出现,贵州、安徽等部分劳务输出大省现反季节农民工返乡潮。而上一次“返乡潮”是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2008年。

经济学家许小年在最近一次公开演讲中说,过去60年的经济建设,前30年靠工农业“剪刀差”剥夺农民,积累工业化原始资本。后30年靠农民工牺牲他们的正常生活。我们欠农民实在太多了。现在农民工的下一代不愿再过他们父辈的生活,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后果就是没有廉价劳动力可以利用。

他说,中国经济虽遭遇困难,增长的潜力并没有耗尽。因为真实的城镇化率还不到40%,官方数字是50%。低城镇化率意味着未来还有足够的市场需求,设想城镇化率再提高10个百分点,1亿3千万人进城,还要盖多少房子?建多少商店?食品供应还要增加多少,道路、学校、医院还要建多少?第二个数字是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不到40%,而发达国家在70-80%之间。服务业是劳动密集产业,解决就业问题的希望所在。两个不到40%,潜力和空间有多大啊?

增长的潜力还有,问题是我们僵化的体制,束缚和阻碍了潜力的发挥。如果及时推进改革,中国经济以比较高的速度再增长十年是可以预期的。至于改革的前景,短期内就不那么乐观了,认识和利益两方面的原因都有,特别是政府的认识和政府的利益。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怎么办?要做好长期过冬的准备,同时思考转型之路。

以下是演讲全文:

非常高兴到新疆来,和大家交流关于中国经济的看法。最近一段时间,从宏观数字上和企业层面的感觉上,人们已经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困难时期,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越来越困难。为什么在2009年的强劲反弹后,经济这么快就失去了增长的动力? 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我们需要怎样去应对?这是今天要讨论的主题。

一、告别旧模式

中国经济目前所面临的困难来自于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经济的下行主要是结构性的,而不是周期性的。

常规的经济景气循环三年繁荣,三年平平,然后一、两年的衰退,再进入下一个繁荣期。现在的中国经济可不是这样简单的周期波动,不要以为熬个一年半载的就可以自动恢复,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集中爆发,就像病菌不断繁衍,超过了人体免疫系统能够抵御的临界点,人就病倒了。

看上去经济增长的骤然减速是外因造成的,实际上外需的萎缩只是诱发因素,而不是根本原因。根本的原因是我们自己的经济结构出了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是系统性的和体制性的,宏观政策解决不了这样的问题,无论政府采取什么措施刺激需求,经济都不可能复苏,只有当重启改革时,我们才能看到希望,因为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转变增长模式,才能改正日趋严重的结构性失衡。

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它的潜力已被耗尽,强弩之末,不透鲁缟,这就是我们面前的尴尬现状。为什么说是强弩之末?原因是多方面的,限于时间,我今天只讲两个我认为是最重要的因素。

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有两大基础,第一是企业的低成本扩张,第二是巨大的市场需求。

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低成本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竞争优势。由于成本低,企业可以在迅速扩张的同时获得可观的盈利,再用利润去投资,进入新一轮的扩张。从宏观层面上看,企业的低成本扩张可以吸收从农业转移过来的富余劳动力,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保证社会的稳定。

第二个基础是巨大的市场需求,起码是足够的需求,吸收和消化投资所形成的产能。如果企业仅仅是高投资、低成本地进行扩张,找不到相应的市场需求,部分甚至全部投资就无法回收,企业发生亏损。如果投资资金来自银行贷款,企业的亏损就会转化为银行坏账。在过去的十年间,企业之扩张速度如此之快,投资增长速度如此之高,产能形成如此之迅速,但没有出现过剩产能的问题,也没有出现大规模的银行坏账,就是因为还可以找到尚未饱和的市场,看上去似乎是无穷大的市场需求支持了企业的低成本扩张,支持了投资的高速增长。

现在这两个基础都不存在了,或者更准确一点讲,这两大基础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很快都将不复存在。没有了这两个基础,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就无法持续,若不转变增长模式,经济将不可避免地继续下滑。

成本永久性上升 企业不能再靠低成本扩张

成本包括无形的和有形的,大致分这样几类:原材料和能源成本、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环境成本、以及技术成本,这些成本都出现了永久性的上升。

第一,原材料和能源低成本优势不复存在。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如此之高,以至于国内能源和原材料的供应都跟不上了,我们不得不在海外市场采购原材料,从海外进口能源,特别是石油,原油进口超过了国内消费的50%。石油、铁矿石、粮食、棉花等大宗商品,由于进口量大,现在中国需求已成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两大推动力量之一,另一个是美国的货币供应。凡是中国经济传出好消息,经济增长速度高的时候,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一定涨。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中国人买什么,什么就涨;中国人卖什么,什么就跌。

中国需求足以影响世界市场的价格,于是我们陷入了一个悖论:中国经济要保持高增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就一定会继续上涨。

最近大宗商品价格为什么回落?因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原油价格下来了,铁矿石价格也下来了。

自从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依靠国际市场来满足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就上了一个历史新台阶,价格将来会波动、回落,但是已无法回落到中国加入WTO之前那样的水平。我们的企业将面对总体趋势是上升的能源、原材料价格,因为中国的需求实在太大了,不仅国内供应无法满足,连世界都感到难以满足。

第二,劳动力成本水涨船高。随着经济的增长,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成本也呈现趋势性、而非周期性的上升。

讲劳动力成本,首先要介绍发展经济学的一个概念——“刘易斯拐点”。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在早期工业化的进程中,可以从农村吸收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而廉价劳动力可以使企业迅速地积累资本,因为劳动力成本低,企业的利润就比较高,利润积累转变成资本,完成一个国家工业化。等到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向工商业的转移基本完成以后,形势就会发生根本的改变。乡村廉价劳动力供应接近枯竭,“刘易斯拐点”就到来了,今后工业、商业、城镇经济要发展,就要在城镇地区招收工人,就不得不提供更为优厚的薪酬和福利。

至于中国是否已经到了甚至过了“刘易斯拐点”,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我个人倾向于认为,“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劳动力成本将摆脱缓慢上升的长期趋势线,呈现出加速上升的势头,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计划生育政策使低成本劳动力变得更加紧缺,每家一个孩子的政策人为降低了青壮年劳动力的供应,“刘易斯拐点”因计划生育政策而提前到来。最近有很多学者在呼吁,取消计划生育政策,我非常赞成。但是计生委不同意,如果没有计划生育政策,还要计生委干什么?如果没有计生委,多少人要失业!超生罚款的收入也没有了。现在政府的既得利益在阻碍着政策的调整,阻碍着制度的改革。

社会问题是推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另一因素。我们知道沿海地区招工难,提高工资也招不到人,能招到的大多是40多岁以上的,少有20-30多岁的工人。为什么?因为农民工的二代不愿意再过他们父辈那样的生活。中国的流动人口有2.3亿,平均每人每年回家的次数不超过2次,夫妻分离,父母和子女分离,他们没有正常的家庭生活,农村老弱病残留守。

过去60年的经济建设,前30年靠工农业“剪刀差”,剥夺农民,积累工业化所需的原始资本。后30年靠农民工,靠农民工牺牲他们的正常生活。我们欠中国农民的实在太多了。现在农民工的下一代不愿再过他们父辈的生活,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后果就是没有廉价劳动力可以利用,低成本扩张的模式碰上了无法克服的障碍。

第三项成本是土地。低成本的土地也越来越少了,土地的价格越来越高。

土地成本持续上涨的原因更多是制度性的,暂且不论制度是否合理,在短期内看不到改变的迹象,只要现有的体制不变,土地价格以及大家非常关心的房价就会继续上涨。无论对个人还是对企业来说,毫无疑问都是成本的增加。

为什么土地成本会继续上涨呢?原因在供给这一方。政府垄断了一级市场,“18亿亩红线”不许碰,再加上土地财政,造成了土地供应的刚性,供给不能随着需求的增加而增加,价格上涨就是必然的结果。需求来自于哪里?城镇化、人口和收入的增加。中国的城镇化远未结束,无论是商业用途还是居住,都需要开发更多的土地。随着老百姓收入的提高,改善居住的需求和投资的需求都在上升,供给跟不上的话,价格当然还会上涨。

我经常讲一句话,中国的楼价和地价不应该这么高,但是还会更高。这是两类不同性质的问题,应然问题和实然问题。应然讲的是应该怎样,实然说的是实际上会怎样。中国国土面积这么大,可利用的土地这么多,农业的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完全可以拿出更多的土地盖房子,而且盖楼房也不需要太多的土地,地价和房价本来不应该这么高。但在现有的制度下,土地供应被人为地压缩,地价和房价还会更高。

第四项是不断增加的环境成本。环境成本曾经是无形的或隐性的,现在正在很快地显性化。过去企业投资扩张,可以忽略环境成本,现在不行了。最近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告诉我们,民众对环境污染的容忍已到了极限。从厦门、大连开始,到最近的什邡、启东,给了我们非常清晰的信号:以牺牲环境和民众的健康为代价来追求GDP,这条路走不下去了。环境成本过去由民众来承担,民众权利意识的兴起使这项隐性成本迅速显性化,现在要由企业和政府来承担,起码是分担。

我想再强调一遍,在上面提到的几项成本中,除了大宗商品有可能随着经济周期的波动而发生波动,其他大部分成本的上升是永久性的,而非周期性的。不要幻想这一段高价过去之后,会有一个低价时期的到来,不会有的,企业不能再靠低成本进行扩张。

即使西方经济恢复,外需也不可能达到2008年前的强度

除了成本,市场的制约也使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你再投资,形成更多产能,生产更多的产品,卖给谁呢?市场在哪里?中国的人均GDP居于世界平均偏下水平,但产能有多少个世界第一?钢铁生产能力世界第一,水泥、玻璃、电力、煤炭、电视、冰箱、手机??,生产能力和国民购买能力严重地不匹配。

供大于求、国内购买力落后于供给能力的种种迹象早就出现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曾

经是短缺经济,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短缺经济很快转变为过剩经济,到2000年前后,国内市场已无法消化日益扩大的产能。幸好我们在2001年加入了WTO,延长了投资驱动增长模式的寿命,出口暂时掩盖了过剩产能问题,我们靠海外市场维持了七、八年的高增长,直到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从数据上看,2001年出口出口占GDP的22%,到金融危机前的2007年,这一比率上升到36%。可以说进入本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海外市场,因为国内市场已经饱和了。

金融危机之后,外需退潮,国内过剩的产能水落石出,过剩到什么程度?我们拿不到准确的数字,各个行业也不一样,总体上大概有20%~30%左右吧。随着经济的下滑,产能的闲置比率会进一步提高。

那么是否等到外需恢复,闲置产能再开动起来,我们很快就可以重回过去的老路? 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世界经济的衰退和欧洲政府的债务危机将是旷日持久的。

欧债危机还在发酵,两三年内我们看不到欧洲人摆脱债务泥潭的希望。和我们一样,欧债危机引起的经济衰退也是结构性的,而非周期性的,德国人和欧洲央行的救援解决不了问题,甚至欧元的解体也不是灾难的结束,欧洲人有没有决心告别福利国家,能不能忍受财政紧缩的痛苦才是关键所在。对于中国,这意味着起码在两三年内,我们不能指望欧洲的需求带动经济增长。

美国经济已到了谷底,再坏的可能性极小,但是它什么时候复苏,依然是一个问号,因为它也有它的结构性问题,那就是过度负债。美国经济要想恢复到2008年之前的水平,必须清理过去的债务,这恐怕还需要一两年的时间。如果我们画一个沟的横截面图,美国人在沟底,欧洲人沿着左边沟壁向下滑,滑到了中间,中国经济则在左边的沟沿上,正开始往下滑。日本经济没什么大的变化,二十年都是这样,坏不到哪里去,好也好不起来。

我想强调的是,即使西方经济恢复了,外需也不可能达到2008年前的强度。这是因为西方经济的复苏也将是结构性的,而不是简单的周期性的恢复。2008年以前的外需是西方国家货币发行过度造成的,因此是不可持续的。西方经济复苏后,不能想象它还会执行像过去那样松宽的货币政策。如果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就不会达到2008年之前的水平上,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有非常清醒的认识。

政府“4万亿”计划是十足的饮鸩止渴

大家都知道,为了“对冲”外需的下降,我们在2009年推出了“4万亿”的计划。其实“4万亿”只是个代名词,政府强力干预经济、拉动内需的一个代名词。2009和2010年,政府到底投入了多少资源,现在找不到准确的数字。财政新增的投入,1万亿至2万亿可能是有的;2009年新增贷款10万亿,2010年新增贷款8万亿。在这两年间,总的资金投入大概有20多万亿,政府占大头,民间也有一些。如此大量的投入,仅仅换来几个月的反弹,兴奋剂的药效很快过去,经济再次下滑,而且是带着更为严重的病症往下滑。

前面我们说过,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就是市场饱和与产能过剩。你“4万亿”投下去,又投

篇五:金融危机影响下应对农民工返乡潮的思考

金融危机影响下应对农民工返乡潮的思考 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正逐步渗入我国实体经济,其负面影响从沿海地区扩散到内地,从出口外向型企业向其他企业蔓延,突如其来的经济寒流,导致沿海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一些企业特别是出口外向型企业被迫处于停产、关闭状态,中国境内出现了规模空前的农民工返乡潮。

二、农民工返乡回流的原因和影响分析

经调查分析,农民工返乡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企业遭遇困难,不得不裁减用工,其中大部分是农民工,由于城市生活费用较高,多数被解雇的农民工只能选择返乡。二是经过长期高速发展,东部资源紧张,土地、劳动力、水、电等要素成本大幅上升,很多劳动密集型产业纷纷转战内陆,东部沿海就业压力升温,迫使农民工返乡就业。三是国家最近陆续出台了一篮子支农惠农政策,如新的粮食收购政策和新的土地政策的出台,对农民工返乡极具吸引力。据中央电视台报道,随着国家新的粮食收购政策的出台,粮食主产区农产品价格应声上涨,使返乡农民工看到了希望。四是近年来市政府及时出台的优惠政策,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五是正常的年底返乡。

农民工大量返乡,其直接结果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囤积,势必会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冲击。其影响突出表现在六方面:

(一)就业危机降临

据统计,2009年,全国1.3亿农民工中,有2000万人因金融危机失业返乡。如今全国上下工业企业经济萎缩,就业岗位减少,农民工外出务工工资性收入大幅缩水,农民持续增收将举步维艰。2009年市委、市政府八大“民心工程”项目中,实施就业和再就业工程排名首位。当前,重庆大多数区县面临三个突出就业需求,即返乡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以及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安置。目前,丰都就业岗位供给不足,返乡农民工在外打工期间大多从事的是简单、重复、机械的体力劳动,其技术含量低,上升空间小,这部分人是典型的就业弱势群体。

就目前来看,尽管绝大数农民工失业后都选择了返乡,但仍有很多无业农民工愿意滞留在城市里等待观望。对这一部分人而言,在大城市的生活经历提高了他们的期望值,回到农村生活将会是一种打击。据重庆市部分劳务输出区县的调查情况表明,有近80%的返乡农民工表示,即使找不到工作也愿意呆在城市,而不是留在农村。然而,据最近有关新闻媒体报道,在广州、深圳、东莞等沿海发达城市,大部分以出口加工为主的企业为抗击金融风暴,正积极调整自身产业结构,加快技术升级改造,以往以普工为主的用工需求已逐步向技能型、熟练型工种转变,大部分企业都缩减了用工需求,或者将用工门槛抬高。由此可见,重庆农民工“能吃苦”、“肯出力”的传统优势,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不再是就业敲门砖,企业更需要有技术、有专长的人。这一迹象充分表明,无论在沿海还是内地,农民工的就业形势都不容乐观。

(二)低收入群体生活状态恶化

在经济波动的大背景下,各个群体的财富都会缩水,相对而言,富

人群体财富损失的绝对数量相对更大,但就基本生存状态而言,影响最大的无疑是低收入群体。我国目前有2000万农民工,其数目庞大,几乎占据了我国低收入群体的“半壁江山”。多年来,我们一直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当宏观经济发展良好的时候,大量的农民工被吸引到东部沿海一些大城市;而当宏观经济一旦恶化,最先遭受打击的就是农民工,大批农民工被迫回到农村,让农村成为城市经济荣枯的蓄水池,对农村和农民工而言是极不公平的。丰都系国家贫困县,地方财政较困难,历史欠账多,低收入群体数目庞大,其中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也无一技之长,或者社会经验不足,农民工大量返乡将直接导致低收入群体收入锐减。由于大部分返乡农民工没有失业保险,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社会保障都没有,于是不得不在原有的“一亩三分地”上讨生活,这将对农民增收和农村消费带来不利影响。

(四)农村社会体系承压骤增

首先,大批农民工返乡加剧了农民工来源地区本已十分严峻的就业

形势。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现已大幅提高,农村种养业等产业将难以容纳倒流回去的庞大人口,农民工失业返乡后,可能面临没有土地谋生的困境。一些农民工外出打工,家中土地流转出租,失业后返乡又无地耕种,将引发出一些新的土地承包纠纷,如果农民工对政策存在误读,矛盾可能进一步加剧。同时,农民工的大量返乡,依托原承包地耕种劳作,可能会严重减缓农村

返乡潮

承包地流转进程。其二,第一代进城农民工在城里生长的后代已进入成人阶段,他们对城镇就业岗位的需求同样需要妥善解决。相对于第一代农民工,第二代农民工整体生存能力比第一代弱,特别是80、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大多不会种地,也不愿种地,不管是裁员回家的,还是暂时回家的,他们返乡后第一选择依然是外出务工。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已失去务农的意愿,他们更关注自己的前景,希望有一天通过努力能融入城市成为市民。同时,他们也看重生活质量、生活品味以及工作的尊严,但他们本身缺乏农业技能,被迫回到农村后很不适应,容易心态失衡,如果不及时疏导,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其三,返乡农民工大多数为45岁以下的青壮年,他们长期在外打工,已习惯城市生活,有些农民工宁可在城市失业也不回农村去,长期滞留在务工地,往往希望能够继续在城市谋求就业机会,不太愿意过多承担创业的风险和压力,不同程度存在着“重打工、轻创业”的思想。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农民工返乡只是把问题带回了农村,而没有真正解决掉,反而加重了本来就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农村的负担。

(五)群体性事件迅速滋生

首先,随着返乡农民工失业在家时间的增长,他们求知、求富、求

乐的愿望以及要求民主、民生、民权以及劳动保障的意识会更加强烈,使得农村社会新旧矛盾如社会保障、房屋拆迁、土地征用、子女入学以及债权债务纠纷等在时间和空间上被压缩在一起,同时,就业难也催生了他们的心理压力,容易滋生他们对社会和政府的埋怨情绪,可能引发大量的群诉群访事件。其二,由于返乡农民工短期内二次就业存在一定困难,他们文化消费、文化娱乐的渠道又受当前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影响,“就业难”、“读书难”、“住房难”等问题在这一时期将比较突出,容易滋生聚众赌博、打架斗殴等一系列不利于农村稳定的群体性事件。其三,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人们失业和收入减少的预期在不断增加,以返乡农民工为代表的失业群体对经济下行、生活水平下降的心理承受能力最为敏感脆弱,

容易产生消极、失望等不满情绪,一旦受到特殊事件的刺激,很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在2008年下半年,中国部分地区就接连发生过严重的警民冲突和群体性事件,最突出的例子就是瓮安、孟连、陇南事件,以及在广东、四川、重庆等地接连爆发的11起出租车罢运事件。

三、科学把握农民工返乡的现实机遇

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中国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是个考验,对中国的就业形势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中国拉动内需是正确的选择,也是必然的选择。可以预计,未来返乡农民工还会增加,农民返乡从事农业生产,顺应了政府拉动内需并缓解就业压力的发展方向。从理论上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是自由流动的。农民工返乡与农民工进城一样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是中国“三农”政策发挥作用的重要体现。由此可见,农民工返乡带来的是机遇,农民工单向流动,反而不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就机遇而言,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第一,农民工返乡能带回先进生产力。农村缺人才、缺资金、缺技术的现象比较严重,农民工返乡带来了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能带动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以丰都为例,如果把劳动力全部输送到广东去,对丰都长远发展来说,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如果我们能把一部分在外面有了资金、技术的优质劳动力吸引回来,把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过来,将是丰都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输出的是劳动力,引回来的是资金、技术,两篇文章一起做,比单一劳务输出更有效。第二,农民工返乡能带动农民创业。“输出一人,致富一家;创业一户,带动一方”,这句话生动体现了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认识。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带着在外务工中积累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和行业资源返乡,在政府的鼓励下,在金融机构的扶持下,发展现代农业,从事农业一体化、产业化经营,将成为带动农民创业致富和思想解放的重要群体。第三,农民工返乡能破解“三忧”难题。长期以来,重庆很多区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分男女大量外出务工,村庄剩下大量的留守老人和儿童,尽管有农业税免税和各类补贴等优惠政策,农业生产还是因劳动力缺乏只能维持粗犷型经营,土地也被大面积抛荒。由于农村仍是农民生存之所,并将长期存在,劳动力流失将使农村失去建设主体而陷入衰败和解体的境地。如果农民工返乡后重新经营土地,恢复生产,撂荒地、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三忧”问题将迎刃而解,很多农村家庭将恢复正常的家庭结构和生活状态。第四,农民工返乡有利于吸引人才回流。在发展现代农业亟需人才的情况下,经济的不景气使农民工中的一部分优秀者回到农村,经过在城市打工,他们的知识、技能、素质和人力资本得到提高,返乡后将成为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引领家乡群众脱贫致富的有生力量。第五,农民工返乡能有效缓解农业农村资金匮乏问题。以前农民工打工收入大多存在银行,处于“冻结”状态,如今农民工返乡回流,正好可以盘活这部分资金,加快农村产业发展。因此,只要我们因势利导,措施得当,从容应对危机,就一定能够从挑战中抓住农民工返乡的机遇,并转化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四、 应对农民工返乡回流的对策建议

(一)拓展劳务输出渠道,积极引导农民工二次就业

据国内经济学家预测,2009年将是一个特殊的转折年,具体转变是:由“民工荒”转向“就业难”,由通胀转向通缩,由出口拉动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向内需拉动型增长方式。因此,就农民工大规模返乡这一特殊现象来看,当务之急是合理引导返乡农民工二次就业,重点在四个环节:

1、建立信息平台。开通返乡农民工务工热线,依托现有的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劳务信息网、劳务信息显示屏等平台资源,充分挖掘劳动力供求信息,畅通与沿海城市的劳务信息渠道,及时收集县内外用工劳务信息,随时提供和发布可供转移的就业岗位信息,根据岗位空缺情况,有序组织返乡农民工二次输出。

2、搞好劳务输出。一是引导返乡农民工向市外转移。加强与广东、上海、福建、江浙一带等务工重点区域的劳务对接和合作,建立稳固的劳务输出基地,最大限度减少返乡人数,并借助华南、华东、西南等地区驻外办事机构作用,积极为返乡农民工提供用工信息和服务管理。二是引导返乡农民工向“一圈”转移。重庆“一圈”地区二三产业发达,人口集中,细分的居民需求形成规模化的市场需要,将会创造出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同时,随着二三产业创造财富的增多,“一圈”二三产业中的劳动力收益也会大幅增多。因此,合理引导返乡农民工向“一圈”转移就业,将是优化农村产业机构、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途径。三是拓展输出模式。依托驻外劳务联络机构、中介组织、经纪人、外出务工能人和知名人士,创建“企业+公司+经纪人+劳动者”的输出模式,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专业化程度。

3、提高就业质量。首先,政府要为企业营造宽松环境,做到尽量不裁员,最大限度降低就业压力。其次,要大力开发本地公共就业服务岗位,在全县各重点项目、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以及新农村建设用工上,应尽可能地吸纳本地返乡农民工就业。其三,要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成品制造、医药化工、机械电子、交通运输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吸纳返乡农民工就业。最后,要抓住市上促进返乡农民工转移就业的政策机遇,努力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应转尽转。

4、完善就业服务。一是立足丰都县内企业,专门开辟返乡农民工就业绿色通道,免费为返乡农民工提供职业介绍、就业指导和政策咨询等服务,千方百计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就业。二是通过开展现场招聘会、企业招聘周、就业援助月等大型活动,精心搭建劳务输出对接平台,为返乡农民工就业提供最大的方便。三是适时开展一些面向农村的惠民活动,如开展“送岗位、送政策、送培训”下乡活动。四是搞好劳务协作,兑现落实中介组织(劳务经纪人)成功介绍农民工就业给予一定数目的职介补贴,鼓励和动员有就业门路的务工能人、劳务经纪人、劳务中介帮助返乡农民工再就业。

一是鼓励返乡创业农民工进入劳动密集型、农副产品加工型、现代服务型产业,使其主动接受沿海地区、重庆主城以及“一圈”地区大中型企业的辐射带动,创办为大中型企业服务的配套企业。

二是鼓励返乡农民工围绕水陆运输、商贸、餐饮、娱乐等领域,发展现代物流、社区服务、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和个体私营企业。

三是利用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森林工程等重大项目推进契机,积极支持返乡民工在农业产业化、肉牛生猪产业等发展中就地转移、自主创业。

四是引导返乡农民工发展壮大“一镇一品”。未来十几年,将是重庆城镇化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段。根据我国多年来的农村工作经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城镇化,小城镇要想快速开发必须靠吸引资本,但资本更倾向于向特色产业聚集。一个乡镇要想从万千小城镇中引起资本注意,必须依靠“特色”,如何打好这张“特色牌”,发展“一镇一品”是关键。如渝北区静观镇依托花木产业资源,采取城镇开发+资本的吸金模式,吸引重庆商社集团资本

入驻,经过5年努力,打造出独具一格的“静观模式”。如今该镇已成功开发出以农耕文化为主题旅游农业综合项目—美丽乡村嘉年华,吸引了一大批观光客和投资商,由此也拉动了该镇房产、农家休闲娱乐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同样,丰都也可借鉴这一发展思路,利用农民工返乡回流契机,大力发展“一镇一品”,以特色立镇,以品牌强镇,以旅游旺镇,大力吸引资本入驻,以此带动农产品规模化生产、销售和附加值的提升。

3、提供创业服务。当前,重庆正在着手建立一个农民工返乡创业服务平台,为返乡农民工创业制订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和返乡创业项目库,并在各项行政审批、核准等手续上,为返乡农民工一路亮绿灯。此外,重庆许多区县也在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创业服务模式。如巫山县“以创业带动就业、以转移促进发展”的劳务开发思路,将农民工返乡创业作为招商引资和统筹城乡的重要突破口;忠县打造“引导、扶持、培训”三大平台助推农民工返乡创业;奉节在6个中心集镇建立了返乡创业园。各区县都在积极完善创业服务机制备战经济危机,丰都也应积极谋划,抢抓机遇,用好用活市上的各项优惠政策,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一是优化创业环境。按照手续从简、收费从低、办事从快、服务从优的原则,清理和规范创业涉及的行政审批事项,简化许可、审批和办证手续,大力推行联合审批、一站式服务、限时办结和承诺服务等制度,为农民工回乡创业开通“绿色通道”,对有创业意向、符合条件的,在注册登记、办理执照等方面特事特办。

二是创建创业基地。据悉,2009年,全市将规划建设10个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结合丰都实际,首先,应设立农民工创业基金,重点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建设;其次,争取将水天坪工业园纳入全市10个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并在县城周边选择符合一定条件的乡镇建立县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鼓励有一定资本、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的返乡农民工,通过新建、兼并、参股、控股等多种形式返乡创业;最后,引进业主修建廉租标准房,以免费或低价租赁方式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创业场地,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引导鼓励返乡农民工进园区创业。

三是提供信贷支撑。农村金融机构要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配套的金融服务,放宽小额担保贷款条件,把返乡农民工作为就业再就业基金小额担保贷款对象,提高贷款额度和贷款贴息比例。如永川区把再就业贷款对象扩展到进城创业的农民工,将个人贷款额从2万元提高到5-8万元,将小企业贷款从40万元提高到100万元,这一举措,吸引了大量返乡农民工参与创业。

四是落实创业保障。首先,劳动保障部门应为返乡创业企业提供招工、考试、体检、培训、发放上岗证“一体式”服务,按规定减收职业技能鉴定费,免费办理劳动合同签证。其次,应建立为返乡创业农民工提供创业培训、管理咨询、融资指导、政策咨询、法律援助、技术支持等指导服务的专门机构,有计划地组织交流活动和创业讲座,使创业者获得必要的技术支持。最后,政府应不断完善创业的救助机制,让尝试创业的返乡农民工失败后不至于一无所有,建立较好的退出机制。

五是营造创业氛围。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创业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继续开展好丰都“创业杯”活动,积极评选“返乡创业明星”、“返乡创业能人”,大力塑造返乡农民工创业典型,形成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生动局面。

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