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芜湖和谐物流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7:24:22 体裁作文
芜湖和谐物流体裁作文

篇一:芜湖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

芜湖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

物流产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程度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作为全国百强城市第80位的芜湖,现代物流业已经展露出较好的发展势头和潜力,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本文拟就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

一、现代物流的基本含义

物流其实质是指货物和商品在空间上的物理位移,可表述为:物流是指为满足用户需求而进行的原材料、中间库存、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起点到终点间的有效流动,以及为实现这一流动而进行的计划、管理、控制等过程。

现代物流主要包括货物的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整理、配送、信息处理等环节的基本活动,以物流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信息化、高效率为主要特征。

第三方物流指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主要特征是:独立于供、需方的物流运作形式;合同导向式的服务;个性化的服务;建立在电子信息技术基础之上;客户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是联盟关系。

二、芜湖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有利条件

1、在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进程中,市政府扮演着极其重要角色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物流业的发展,在芜湖“十五”和“十一五”规划中,都将大力芜湖物流业和现代物流业浓墨重彩地加以凸显,尤其“十一五”规划中更是将“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从发展现代物流的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和物流配送中心,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公共信息网络平台、鼓励物流企业运用先进技术、引导物流企业规范运营和资源整合,加快融入“长三角”现代物流体系等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市有关部门曾委托相关研究机构对发展芜湖物流业进行了系列的课题研究,并对我市物流业的发展提出了初步意见。今年,市政府数次召开会议,研究芜湖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问题,相关部门正在积极贯彻市府工作意见。据了解,目前我市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多项工作正在有效地实施。有着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这一重要的优势资源,芜湖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进程将大大提速。

2、独特的区位优势,使芜湖成为区域物流业的中心

芜湖位于华东腹地,承东启西,是东部沿海到内地产业转移的必经之地,作为长三角地区的边缘城市、长三角经济圈重要的辐射地区,在接轨上海、参与长江三角洲合作与交流方面,具备突出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地位。

芜湖良好的综合交通能力,成为中部省份衔接东南沿海的重要节点。我市位于青弋江、裕溪河与长江汇合处,芜湖港是长江溯流而上的最后一个深水良港,目前是长江第五大港;随着华东第二通道的开通和芜湖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芜湖已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仅次于上海、南京的第三个水陆交通枢纽,华东沿海城市通往内地的要道。

芜湖是安徽东南沿江地区物资集散地,是重要的区域物流中心城市。作为商品集散和加工的中心,芜湖第二产业的发展优势明显,在基础设施、交通、信息等多方面相对发达,消费集中而且需求量大,与周围地区存在不对称性。在这种非对称结构中,本市扮演着“中心地”与“增长极”的作用,形成了以芜湖为核心的枢纽,并将其他地域“极化”成一个商品流通整体。因此现代物流业发展有着较好自然环境,它也必将成为带动芜湖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经济快速增长,为芜湖现代物流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经济发展是物流需求的重要前提,一般认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物流需求的增长是正比例关系。“十五”以来,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以年均13.0%(其中第二产业16.3%、第三产业13.9%) 的速度递增,GDP总量从2000年的205.99亿元发展到2005年的402.4亿元,增长了84.1个百分点;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从70.59亿元发展到120.74亿元,增长71个百分点。高速的经济增长带

来流通市场的繁荣和现代物流业广阔的发展空间,尤其是近年来发展更为迅速,以2005年为例,全市货运总量15070.43万吨,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3534.05万吨,邮电业务总量15.72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24.2%、11.1%和23.0%。

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物流服务需求量的增加。经过多年的发展,芜湖形成了以汽车及零部件、建材、电子电器为支柱,以及生物制药、新材料等几大重点产业为代表的现代产业群,且呈高速发展之势。大力发展以加工工业为主的新型产业结构,必然带来加工产品的原材料、零配件、半成品、待加工产品、产成品等物流服务的大量需求。

表1: “十五”期间芜湖市与物流业有关的部分经济指标一览表

从发展的角度看,芜湖现代物流需求方面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仅以芜湖三大支柱产业的部分产品生产为例,目前我市汽车、水泥、空调、PVC型管材的产能分别达38.5万辆、904万吨,420万台和36.8万吨。从表2可以看出,“十

五”期间,我市工业产品产量增势稳定(尽管2005年水泥、型材较上年生产有小幅回落,但从2006年1-9份情况看,不仅大大超出上年同期水平,也全面好于历史最好值)。值得关注的是,奇瑞轿车2006年销售达30.52万辆,年产能可达45万辆,2010年产能将达100万辆、发动机120万台;本市海螺水泥的产能319万吨、熟料即将达1700万吨。

表2 “十五”期间芜湖市部分工业产品产量表

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农业生产总量的持续增长,为芜湖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

总之,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优势、产业优势,构成了我市加快发展物流业的基础条件。

三、芜湖现代物流发展现状

1、 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展

几年来,我市在通信、铁路、公路、水运、港口等物流的基础设施方面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交通部将我市列入中部地区客、货运枢纽城市之一),“十五”期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固定资产累计66亿元,现代物流业的基础功能得到大力提升。

通信:芜湖是长江经济带上重要的通信枢纽。目前芜湖拥有大容量、高速度、全覆盖、运行可靠的传输交换网。2005年市话交换机总容量达173.76万门,电话用户总数达104.16万户,其中固定电话77.48万户,移动电话62.68万户。长途交换机容量1.83万路端。CHINANET芜湖节点为国家骨干网汇接层节点之一。芜湖电信的通信能力、技术层次和服务水平均居省内同行业前列。

铁路:芜湖是华东地区第二通道的重要枢纽。芜湖公铁两用长江大桥使芜湖成为西接京九线、京广线,东接京沪线,北接陇海线,南接浙赣线的十字结点城市,使北方货源向南方腹地的流动在芜湖形成了一个集散点,芜湖物流中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地加强。

公路:全方位的运输网络健全。目前芜湖境内等级公路320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5公里),由国道2条、省道4条和县道62条构成。芜宣、芜马高速公路的建成,使芜湖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国省道为主干、县道为支干、乡道为支脉的高速高效快捷的公路运输网络。随着沿江高速的建设中及芜雁、芜黄高速和长江二桥等工作项目的推进,芜湖作为中部地区运输枢纽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强化。

水运: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芜湖境内长江岸线71公里,各类码头200多座,内河支流总长527公里,通航里程477公里。芜申运河即将开工建设,将把芜湖的水运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芜湖港系国家一类口岸,是安徽省水上南北交通咽喉、水陆运输的枢纽。芜湖港集水路、公路、铁路联运,江海直达,国际间货运班轮、集装箱班轮运输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综合通过能力为5000万吨,港口年吞吐量超过3000万吨,集装箱运输量达7万标箱,煤年通过900万吨以上。

物流园区:园区建设上有所突破。2003年6月,长江物流园区投入运营,现有规模达到8万平方米,从事货运配载、代理业户210家,每天的车流量达1500多辆,货物日吞吐量7500吨,业务辐射到全国各地,已开通20多条物流专线,初步为我市及皖南地区的工商企业和物流企业搭建了一个服务平台。

2、物流业的发展初具规模

随着传统物流企业逐步向现代物流业转变、产业部门主辅业分离、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涌现以及国内知名物流企业的落户,芜湖物流业的规模初步形成。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4年我市物流企业222个(不含铁路物流企业,下同),个体经营户1.24万户,总从业人员4.4万人,营业收入达34.52亿元。

篇二:芜湖地理位置与现代商业物流发展状况分析

芜湖地理位置与现代商业物流发展状况分析

芜湖位于华东腹地,承东启西,是东部沿海到内地产业转移的必经之地,作为长三角地区的边缘城市、长三角经济圈重要的辐射地区,在接轨上海、参与长江三角洲合作与交流方面,具备突出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地位。

芜湖良好的综合交通能力,成为中部省份衔接东南沿海的重要节点。我市位于青弋江、裕溪河与长江汇合处,芜湖港是长江溯流而上的最后一个深水良港,目前是长江第五大港;随着华东第二通道的开通和芜湖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芜湖已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仅次于上海、南京的第三个水陆交通枢纽,华东沿海城市通往内地的要道。

芜湖是安徽东南沿江地区物资集散地,是重要的区域物流中心城市。作为商品集散和加工的中心,芜湖第二产业的发展优势明显,在基础设施、交通、信息等多方面相对发达,消费集中而且需求量大,与周围地区存在不对称性。在这种非对称结构中,本市扮演着“中心地”与“增长极”的作用,形成了以芜湖为核心的枢纽,并将其他地域“极化”成一个商品流通整体。因此现代物流业发展有着较好自然环境,它也必将成为带动芜湖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经过多年的发展,芜湖形成了以汽车及零部件、建材、电子电器为支柱,以及生物制药、新材料等几大重点产业为代表的现代产业群,且呈高速发展之势。大力发展以加工工业为主的新型产业结构,必然带来加工产品的原材料、零配件、半成品、待加工产品、产成品等物流服务的大量需求。近年来,芜湖市政府相继出台多项政策,帮助提升现代物流业企业竞争力,推动现代物流产业结构优化,芜湖市局主动作为,充分发挥统计优势,积极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优质统计保障,积极参与现代物流“小巨人”企业培育

“十五”期间,芜湖物流业有了较大的飞跃,2005年,全市物流企业的货运总量1.16亿吨,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3534万吨,邮电

业务总量15.72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2.3、2.73和1.93倍;全市物流业实现增加值39.77亿元,较2000年增长55.78%,年平均增幅9.2%,其中2005年物流业增长较快,增加值较上年提升18.4个百分点。

同时,随着物流基础设施、物流装备、物流信息网络的建设加快,现代物流的理念、管理、技术、服务方式等,正在成为芜湖物流企业的发展要求,传统的物流企业逐步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民营企业、多元化股权结构的新兴物流企业开始成为芜湖物流的主流;不少物流企业,依托其原有的资源禀赋,在加快物流速度、降低成本、延伸服务等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现代物流技术在部分企业得到较好应用,如安得物流、芜湖港储等采用条码识别等先进技术和集中配送等新的生产组织方式,为芜湖物流企业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芜湖的物流业已初具规模,但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物流业总体发展不足

第三方物流社会化率不高是影响芜湖市物流业的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调查显示(日前有关单位在全市开展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调查,254名企业负责人参与此项调查,他们就芜湖及本企业现代物流业的有关问题做出回答,下同),被调查企业中物流业务外包量占其物流业务量30%以下为67.3%,业务量20%以下为51.9%。

(二)物流管理体制改革尚需进一步深化

目前芜湖市物流管理体制仍然是多元管理方式,造成了物流行业管理的条块分割、部门分割现象,最典型的表现在水、陆、铁路等方面的管理上,形成了所谓的“体制瓶颈”。不同运输方式归不同的部门管理,由于主管部门的要求不同,使不同运输企业间的联合运输协调

困难,统一管理措施不力,导致物流企业分散经营、过度竞争和服务质不高。

(三)物流企业规模小,缺乏竞争实力

物流企业组织规模较小是我市物流业的较为普遍现象。无论是传统的物流企业还是新型专业化的物流企业,总体说,其规模和实力都较小。经济普查资料表明,芜湖市物流企业少、个体户多;企业户均资产2109.2万元(除芜湖港储、港口公司外,户均资产为1629.54万元),资产在1000万元以下的企业160家,占72.1%,其中资产在500万元以下的企业128家,占57.7%;户均营业收入1515.16万元营业收入1000万元以下企业数占75.2%,其中500万元以下的占61.3%;全市物流企业计算机拥有量783台,户均3.5台。

(四)物流企业服务功能单一,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首先,服务方式、手段和功能比较原始单一。芜湖市多数物流企业是在传统企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服务内容大多停留在仓储、运输、搬运、货物代理上,很少能提供综合性的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服务功能也没能得到较好的发挥。其次,物流管理水平低。目前芜湖市多数物流企业属于粗放型经营管理,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不能满足现代物流所要求的高效率、低成本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在物流的专业化、社会化、信息化等方面都有明显不足,与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企业距离尚远。

(五)企业员工素质不高,缺乏物流专业人才

调查显示,“缺乏物流人才”以最高的认同率,被列为“制约物流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的第一位,在问及需求人才的具体情况时,53%的被调查者认为企业目前亟需“市场开发”方面的物流人才。

篇三:芜湖市情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芜湖和谐物流)

芜湖市域面积5988平方公里,人口384.21万,其中市区面积1064.7平方公里、人口123.8万,下辖无为、芜湖、繁昌、南陵4县和镜湖、弋江、鸠江、三山4区,2个国家级开发区。 芜湖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16摄氏度,日照时数2000小时左右,年降雨量1200毫米,无霜期每年达219-240天。 芜湖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呈不规则长条状。地貌类型多样,平原丘陵皆备,河湖水网密布,青弋江、水阳江、漳河贯穿境内,黑沙湖、龙窝湖、奎湖散布其间。全市土地面积598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64.7平方公里。 芜湖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地处长江下游南岸,中心地理座标为东经119度21分、北纬31度20分。南倚皖南山系,北望江淮平原,浩浩长江自城西南向东北缓缓流过,青弋江自东南向西北,穿城而过,汇入长江。她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皖江(即长江)与青弋江的交汇口。 芜湖古称鸠兹,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2500年。汉武帝元封二年,即公元前109年,因多湖泊、芜藻而名芜湖。古代芜湖得两江交汇(长江、青弋江)、舟楫之利,农业、手工业、商业比较发达。明代《天工开物》记载“织造尚淞江、浆染尚芜湖”,当时成为全国印染中心。清代由于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湖北宜昌、安徽芜湖、浙江温州、广东北海四处添开通商口岸,后增加四川重庆),使芜湖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近代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和全国四大米市之一。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108.6亿元,比上年增长18.2%,总量位居全省十七个省辖市第二位,增幅居第一位,“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6.3%,总量由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全省第10位上升到第2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294美元,居中部地区非省会城市第3位。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7.5︰53︰39.5调整为4.4︰65.2︰30.4,工业化率由“十五”末的46.5%上升到58.2%。财政收入200.7亿元,增长35.8%,“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4.3%。2010年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40多亿元。长江中路南段高架桥、神山路跨扁担河桥、袁泽桥西幅桥和北京中路拓宽改造等工程建成通车。205国道等路面改善工程完工,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34公里。新建、改造了220千伏供电线路19条。大力实施美化、绿化、亮化工程,整治了滨江南路等11条道路架空杆线,改造了44个老旧居民小区、60万平方米棚户区和北京路、利民路等沿街立面,新增赭山公园、中央公园等处绿化面积480万平方米。 2010年我市新增民办教育机构43个。弋矶山医院、市二院、市四院门诊住院楼投入使用,新增病床1500张。市中医院门诊医技住院楼主体封顶。建成1个标准化镇卫生院、244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徽商博物馆建成开馆。成功承办了中央电视台“芜湖月·中华情”中秋晚会、第十五届全国青少年车辆模型教育总决赛、首届全国大学生空手道锦标赛。我市运动健儿再创佳绩,在广州亚运会上获得2块金牌1块铜牌,在省第十二届运动会上夺得总分第二名。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00元,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7410元,增长10%;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2.06万元,增长16.6%;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芜湖市第九次党代会报告(摘要)发布时间:2011-9-9 8:31:52 浏览次数:273

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陈树隆同志在中国共产党芜湖市第九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首先对市第八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作了回顾。 市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在中共安徽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市委统揽全局,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和省委决策部署,紧密结合芜湖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面完成了市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我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推进,迈入了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阶段。

———全力推动经济发展。 “十一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0。7%;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3%,为改革开放以来增幅最高时期;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4。3%,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均跃居全省第二位。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三个支柱产业不断壮大,高端装备、光电光伏、新材料、智能家电四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金融、现代物流、文化创意、服务外包、旅游五个现代服务业竞相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加快成长。“十一五”期间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1。8%,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持续下降。

———持续推进自主创新。市委、市政府连续两年出台1号文件推进自主创新,制定实施28个配套文件,

形成了奇瑞、海螺、新兴铸管、美的、方特等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速度快的龙头企业。积极实施“小巨人”培育计划,新增上市公司6家。加快创新创业载体建设,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大力实施产业振兴千名人才计划,一大批高层次领军人才、高素质技能人才在我市创新、创业、发展。五年累计申请专利17494件,授权专利7751件,年均分别增长93。7%、76。5%,我市被批准为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去年,市委、市政府以1号文件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芜申运河、青弋江分洪道等一批重大项目获批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480亿元,城东新区初具规模,市区建成区面积增加4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65。2%。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五年调度资金103亿元支持县区发展,累计投资水利建设25亿元,完成万亩以上圩口堤防达标等防洪工程。推广种植袁隆平超级稻50万亩。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乡镇全部通等级公路,在全省提前3年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村村通公交车,95%的镇和30%的自然村用上自来水。强力推进城市“大拆违”,累计拆除违法建设200多万平方米。大力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加快建设一批城市公园,五年市区新增绿化面积2033万平方米。

———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在全省率先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产业化类事业单位实行转企改制,公益类事业单位职工实行聘用合同管理。实施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先后两次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全国率先实施医药分开,创造了“芜湖模式”,成为全国17个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之一。实行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八分开”制度。推进金融改革发展,引进5家域外银行,成立4家农村商业和合作银行,2家村镇银行。新增非银行类融资机构107家,风险投资公司10家。五年累计利用外资27。7亿美元,利用内资2689亿元。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1。5%。我市被确定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全国18个典型地区之一、合芜蚌试验区的重要成员、安徽省次中心城市、皖江示范区“双核心”城市之一。

———切实增加群众福祉。今年初,市委、市政府以1号文件出台富民行动实施意见,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十一五”期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4。2%和14。4%。2007年以来,累计投入134亿元实施了58项民生工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实现政策全覆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分别达到99%和98。8%。加快安置房、廉租房、公租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城市、农村人均住房面积五年分别增加5平方米和5。6平方米。义务教育一律就近划片入学。市一中新校区和安徽中加学校等28所中小学先后建成投入使用。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先后建成科技馆、图书馆、文化馆。市二院、弋矶山医院新住院大楼等投入使用,市一院、中医院新院区等加快建设。

———着力健全民主法制。积极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权。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各级人大、政协组织,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履职尽责,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团结奋进的良好政治局面。高度重视做好民族、宗教工作。进一步做好对台、侨务工作。切实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工作的领导。我市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支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推进公正司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村民、居民自治制度和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活动,积极开展向沈浩等先进典型学习,取得了一批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和理论成果。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着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强作风建设,大力践行“一线工作法”。坚持民主集中制,发展党内民主。进一步完善以用人、用钱、用地、用权等“四用”制度为重点的具有芜湖特色的预防腐败制度体系,我市成为国家预防腐败试点市。

五年来的实践经验

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把中央精神,省委、省政府要求与芜湖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进创新驱动、产业强市、统筹城乡、开放合作、和谐发展,走出一条具有芜湖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事,就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拓展新空间,注入新动力;必须始

终坚持转型发展,“好”字当头、好中求快、又好又快,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运用经济手段,破解转型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必须始终坚持创新驱动,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为人先,把自主创新这面闪亮的旗帜举得更高,使之成为我们攻坚克难、科学发展的活力源泉,成为勇立潮头、率先崛起的强大力量;必须始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敢想大事、会干大事、善做难事,多做打基础、管长远、增后劲的事;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让人民群众分享更多改革发展成果,生活更加幸福美满;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着力优化政治生态,一届接着一届干,一任接着一任抓,咬定青山不放松,团结和谐不折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谱写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大力调整经济结构 在加快转型中壮大综合实力

报告在谈到今后5年主要工作首先阐述了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打造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新优势。把握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的大趋势,集中有限人力物力财力,壮大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电线电缆四个支柱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光电光伏、新材料、智能家电四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龙头企业打造总部经济,加大研发创新投入,上延下拓,拉长产业链,做大产业群。发挥奇瑞、海螺、新兴铸管等企业的优势,打造汽车及高端装备基地。加快推进三安光电、德豪润达LED等项目,努力建设全国最大、世界一流的光电产业基地。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产业,延长煤化工产业链。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促进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优先发展金融、现代物流、文化创意、服务外包和旅游业。大力引进、培育法人金融和融资机构,推进金融创新,建设立足皖江、辐射周边的区域金融中心。加快推进芜湖港、安得物流等一批重点物流项目,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大力推进服务外包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国家级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大力发展科技咨询、中介服务、商贸、养老、家庭服务和会展业。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引入和培植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化建设。加快推进青弋江分洪道、永安河流域治理等重点水利设施建设,推进联圩并圩。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大力推广袁隆平超级稻种植,推进沿江优质棉花、油料、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加快南陵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大浦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园、休闲观光园。

开创绿色、低碳发展新局面。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利用政策。严格挑商选资,严把土地投资强度、环保、节能、产业布局、亩均产出五个关口。加大土地使用税征收和奖励力度,鼓励建设多层标准化厂房。加大土地清理力度,向存量资源要效益。坚决淘汰落后产能,鼓励企业大力发展新技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强化节能管理,继续降低重点行业和企业能耗水平,大力发展节能建筑和节能交通。

大力深化改革开放 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报告在谈到今后5年主要工作,强调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创新,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国有资产管理和经营制度改革,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进创业富民,进一步放宽中小企业、非公经济的市场准入,大力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微型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强化市场监管,形成开放有序的市场经营环境。促进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加速发展,建设高新技术企业产权交易平台,打造区域股权私募融资市场。鼓励、帮助企业通过多种途径,在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做大做强。 扩大开放合作。充分利用好皖江示范区赋予的先行先试权,统筹规划各类开发区建设,提高招商引资水平。注重以存量引进增量,以增量激活存量,通过重组、兼并、合作等方式,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着力引进一批重大项目。全力推进与亳州市结对合作。鼓励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培育更多跨国企业。

推进自主创新。坚定不移地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完善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全面落实鼓励企业研发投入的税收政策,综合运用以奖代补、融资担保、土地调控等多种手段,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切实用好本地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资源,加强技术创新公共平台建设,

创建产教结合示范区。加快高新区发展,努力建设中部领先、全国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一批培育载体,促进特色高端产业快速发展。继续实施“小巨人”培育计划,推动创新型中小企业爆发式增长。 集聚各类人才。实施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引进一个团队,发展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加快建设职教大市,培养更多创新创业人才。抓住合芜蚌试验区参照实施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的机遇,创新体制机制,加快科技成果在芜转化。

大力推进城乡建设 基本形成现代化大城市框架

报告在谈到今后5年主要工作,强调要统筹城乡、跨江发展,基本形成现代化大城市框架。

坚持高起点规划。按照建设500万人口的大城市,优化城市总体架构,实现中心集聚、轴线拓展、组团发展。做好城市空间设计、环境设计和形象设计,显山露水,彰显特色。加强与周边城市合作,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进芜马同城化,提高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

实现跨江联动发展。实施“整体提升江南,加快建设江北”战略举措。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综合交通体系。高水平、高标准推进城东新区、三山新区、长江大桥经济开发区新区建设。积极推进中心城区旧城改造,严格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和文化风貌区,提升服务功能和文化品质。加快构筑跨江发展的新机制、新平台、新载体,举全市之力,高起点推进江北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长江二桥、商杭高铁等过江通道和北沿江高速等项目建设。加大无为西部山区和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力度。加强沈巷、二坝、高沟等区域的规划建设,构建滨江新城。力争通过五到十年的努力,使江北地区成为芜湖科学发展新的战略空间,真正形成两岸融合、功能互补、联动发展、共同繁荣的跨江发展格局。

建设优美城市。加强自然景观保护,推进植树造林和城市绿化,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严格环境保护,强化污染物减排和治理,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落实减排目标责任制。推进城市管理科学化、信息化、精细化。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推进“三网”融合,打造“智慧城市”。加快建设无城、湾沚、繁阳、籍山四个城市副中心,提高中心镇建设水平,发展功能完善、各具特色的城市组团。加快形成中心城区到四个副中心、各中心镇的快速交通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增加“三农”投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在确保农民利益有保障、耕地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扎实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配套政策,引导农民转移就业,有序进城。科学编制镇村建设和村庄布点规划,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一体化。整合资金,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发展农村新型社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大力促进民主政治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报告在谈到今后5年主要工作,强调要大力促进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视、关心和支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建设,保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更好地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建设。支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联系各界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切实做好侨务工作,扩大对台交流合作。

大力推进基层民主实践,不断完善党务、政务、厂务、村务等公开制度,完善村民、居民自治制度和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认真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网络问政,通过民意调查、信息公开、听证会等方式,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公共政策决策和社会事务管理。

积极开展“六五”普法教育,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做好新形势下的政法工作,加强审判、检察机关建设。加快法治政府建设进程,理顺行政执法体制,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各类行政执法行为。全面提高依法治市水平,努力做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深化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建立健全国防动员体系。进一步密切新型军政军民关系,积极争创新一轮全国双拥模范城。

大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提升城市软实力

报告在谈到今后5年主要工作,强调要大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城市软实力。

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弘扬创新文化、和谐文化、诚信文化、廉政文化和“开放、诚信、务实、创新”的城市精神。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努力建设好青少年活动场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城乡文明创建水平,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加强舆论监督,增强舆论引导能力。

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快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广播电影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延伸、向公众开放,繁荣文化创作。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大公共文化投入,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资公共文化事业。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全民健身,发展体育产业。

进一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重点发展创意设计、数字动漫、影视传媒、演艺演出、文化旅游,打造集创意、设计、制作、展示、播放、旅游等于一体的文化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国家动漫产业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着力引进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支持华强等优势企业打造文化航母,把芜湖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动漫之都和文化产业集聚区。

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报告在第三部分“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中提出,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努力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建设现代化新芜湖的坚强领导核心。

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进一步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增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广泛学习经济、法律、管理、科技等各方面知识和技能,学习一切先进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切实提高各级干部驾驭市场经济、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和水平。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重视培养选拔女干部、党外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做好老干部工作。加大干部公开选拔、交流轮岗、挂职锻炼力度,完善选拔干部办法,推行差额推荐、考察、酝酿,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监督,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健全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回避、交流等制度。创新干部培训、评价、激励和使用机制,用科学的制度选人、管人、用人。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深入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下基层、联系困难群众、接待群众来信来访等制度,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问政、问需、问计于民。

坚持扩大覆盖、强基固本,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探索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把创先争优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推动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履职尽责创先进、立足岗位争优秀。加强基层党组织尤其是村、社区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基层党务公开,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大力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改进发展党员工作,使全市20万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积极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试点,针对腐败多发易发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充分发挥“制度+科技”的作用,不断完善廉政风险防控体系。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关键岗位干部的监督和管理。

坚持真抓实干、勇于担当,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历史、人民检验的发展业绩。大力推进“一线工作法”,深入基层,化解矛盾,解决问题。重点工作要定目标、定措施、定时间、定责任,以科学的方法、完善的制度、有力的监督、严格的考核,做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干出芜湖率先发展的新速度,干出芜湖科学发

篇四:上海到芜湖物流公司排名

上海到芜湖市物流公司,上海到芜湖市物流,上海德铭物流公司直达深圳,德铭物流对员工的经验、教训以及思维方式等隐性知识对企业决策起着实质性的影响。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隐性知识是物流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无法收集的。同时,物流员工也难以利用物流信息系统借鉴和参考其他员工的实践经验和工作技巧,进行知识复用和知识创新。高燕物流公司联系人盛小姐咨询63-63-87-09 价格低服务好62-845-517。 区号021

为了给物流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知识,提高员工知识水平和业务运作效率,企业必须充分利用隐含于人头脑中的隐性知识,不仅要将它以可视、规范的形式在物流系统里传递,还要发挥自身知识的作用以挖掘信息中隐藏的隐性知识,真正实现知识共享。这种管理理念的转换要求管理对象从以显性知识为主转向以隐性知识为主,即转向知识管理。

三、物流企业知识管理功效

物流企业必须在物流信息化的基础上逐步走向知识管理之路,充分发挥知识管理的优势作用,才能在竞争压力频升的今天开拓进取之路。物流企业实现优质的知识管理,可以为企业带来以下促进作用,从而提高物流企业的整体水平。 1.缩短物流时间,优化物流方案

物流企业由于物流活动本身、信息交流速度和文档传输速度的限制,完成一个物流活动所需时间较长,且受人为因素影响很大。随着知识管理理念在物流业的应用,企业的供应、配送、客户需求等信息都会

通过企业知识管理平台选择最优方案,或从知识库中找至由实践经验产生的最佳方案,实现有效的客户反应和科学决策。

2.增强物流企业适应能力物流企业实行有效的知识管理,能够增强企业的外部适应能力。首先,基于知识管理的物流企业通过建设适于员工间沟通和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能够减少或避免因人员频繁流动造成的损失。其次,企业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鼓励员工学习,不断对知识进行更新和深化。再次,企业便于将知识和经验上互补的员工集中起来,共同进行开发,从而加快知识的商品化。最后,由于不断吸收新信息和新知识,物流企业能够站在时代的前端,随时调整其发展方向,以增强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

3.整合信息,实现供应链集成

在物流信息化阶段,物流系统实现了其功能的整合,能够对客户个性化需求作出快速反应。而物流知识管理则在此基础上,通过知识交互平台实现了物流功能知识的整合以及对客户个性化需求的灵活反应,增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物流信息化阶段虽然也通过物流网络系统实现了供应链各环节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但各环节的信息交流方式往往体现为单向沟通而非双向沟通。物流系统的各环节大多注重内部信息化管理与内部知识积累,很少主动提供内部知识,也无法得至其他环节的隐性知识,各环节的交流内容表现为以信息为主而并非以知识为主。

4.优化资源,提高服务水平

传统的物流企业大多需要置备大规模的仓库设施。我国物流企业均存在组织松散、机构庞大、难以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问题。为保证及时、准确、安全、经济地将商品送达需求者,需要对现有物流企业进行合理规划和技术改造。

应用知识管理平台,物流企业可以根据物流产品的供需特点将散置在各地、分属不同系统的物流设施、资源通过虚拟企业连接起来,经过科学规划和重组,发挥物流设施和服务优势,扩大服务半径和货物集散空间,进行供应链管理,从而提高服务水平。

在知识经济时代,优秀的知识管理能力是形成不可模仿的竞争优势的关键,较高的知识管理能力是迅速获取和传递新知识的基础。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