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初三语文期末考试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3:26:42 初中作文
初三语文期末考试作文初中作文

篇一: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作文总结

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作文总结

本次语文考试的作文题目是“那一刻,我们 ”。这是教研员 武老师经过认真揣摩09年天津市中考作文趋势后精心选择安排的一个作文题目。众所周知,09年天津市中考作文要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考查,而武老师选择安排的“那一刻,我们 ”这个作文题也恰恰突出了对学生审题能力的考查。

由“我”到“我们”只是多了一个字,看似变化不大,实则难度陡然增加,尤其是因为这是第一次写这样的题目(以前多少年来我们主要写的是“我”)。学生写作的难度增大了,教师阅卷的难度也增大了。我们都知道,只有教师对作文题目的把握和学生对作文题目的把握水平相当,甚至超越学生,教师才有可能相对轻松自如,坦然公正地对学生的作文做出评判。但是就这样一个题目,如果第一次呈现给我们教师,教师如果不好好备备课,恐怕也难以全面、准确、深刻地给进行学生讲解和指导。但是我们所有的老师和学生一样在考试之前都不知道作文题目,这就出现了一个挑战,十几位老师的智慧能不能覆盖、超越全区两千八百多名初三学生的思维。在一天半的阅卷过程中我们认真聆听武老师的指导意见,反复研讨对作文的把握尺度和评分标准,不断交流各种新出现的问题,本着“既要爱惜人才,又要为学生前途着想”的原则,艰难地完成了这一工作。不尽人意的地方也许是有的,实际上历次作文考试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一直在想办法解决它,今后还应继续想办法把它解决地更好。因为这一问题关系到教师作文教学和学生作文写作的动力和导向。

考试虽然结束,但教学仍在继续。“那一刻,我们 ”这个作文,我们绝对有必要重新指导学生认真审题,修改完善。所以,下面我先讲讲如何理解、把握这个作文题,这也是全体作文阅卷老师经过思考、交流、讨论达成的共识。 “我们”是题目中的第一关键词。这个代词,要求文章表现包括“我”在内的一个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的群体的生活感受,文章须采取第一人称的写法。群体中所包括的这个“我”严格来说就应该是作者自己,就本次考试来说作文中所包括的这个“我”给人的感觉应该是与考生现在的身份(天津市红

桥区某中学距离2011年中考还有不到六个月时间的一名初三学生)能理解得通,否则就会给人胡编乱造的感觉。像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写到初三生活,说“课间我们走出教室跑到山上,到操场玩??”。阅卷老师就给写了批语“操场设在山上吗?”这是空间理解不通;像有的学生写“那一刻,我们毕业了”,回顾初中毕业时的情景,一看就是死搬别人的东西,时间理解不通。这里有三点补充:一、虽说强调作文中包括的这个“我”要与考生现在的身份理解得通,但是要是在中考中也没必要让人把“红桥区”这一身份因素让人理解出来;二、“理解得通”不是说作文中包括的那个“我”一定要完全和现在的自己一样,因为还有“那一刻”这个限定语,既然是“那一刻”,作文中包括的这个“我”可以还没上初中,也可以不在天津市红桥区(要求或倡导初中生写真人真事,但我们都知道,没有哪个老师在阅卷中给派出所打电话查问过有无其人其事,只要符合逻辑规律、人之常情,事之常理,看上去是真的就可以);三、有的作文中包括的这个“我”不是自己也没有绝对地算不扣题,像有的学生把“我”假象成“沙尘暴”这个群体中的一员,有的学生把“我”写成是“一片树叶”,有的学生把“我”写成是“一滴海水”从文学的角度理解还是可以的,扣不扣题主要是看写的是“我们”还是“我”。当然有的老师会认为作文中包括的这个“我”如果不是自己就有点擦边,所以个别学生喜欢这样写,也能写好,不必反对,但不宜在班内提倡。

下面说说如何理解把握“我们”。我们可以是特指,也可以是泛指。所谓特指就是“我们”等于“我”加“你”或“我”加“他”或“我”加“你”再加“他”,即作文中不仅要记叙描写“我”的言行表现,还要记叙描写别人的言行表现。几个人的言行表现要么形成一种互动,要么具有共同的特征。

先说几个人的言行表现怎么形成一种互动。像有的学生写“那一刻,我们手牵手”,在最后写到,“我走过去,拉住他的手说:‘我们永远都是最好的朋友’”这样就没有表现出互动,因而“我们”也没得到落实。如果写成“我走过去,拉住他的手说:‘我们永远都是最好的朋友。’他抬起头用闪着泪花的眼眸看了看我,紧紧地握住了我的手??”这样就好一些了。还有像“那一刻,我们紧紧拥抱”“那一刻,我们彼此理解了”??这样的作文,因为“我们”只包括两个人,所以都格外强调互动。互动的前提一般是在同一时空下才

可以进行,但是不完全具备这个条件有时也可以。如,通过打电话,发短信,网络聊天等手段也能实现不在同一空间下的互动。互动强调的是一种“我有来言,你有去语”“我投之以桃,你报之以李”。即便连这个条件也不具备,依然能写,因为互动除了可以理解为言语、行为上的呼应,还可以理解为心灵和思想的融合、情感体验的分享。像有的学生写“那一刻,我们在一起”,写的是自己和汶川地震中被困在废墟中的一个女孩。他没写好,因为他既没写出言语、行为上的呼应,也没写好心灵思想的融合、情感体验的分享。但是如果他能借助电视直播这个“我”“你”联系点用镜头对照的方式一面描述“你”被困在废墟中的情景,一面描述“我”看到每一情景时的对应反应,再加以想象也能给人互动的感觉。如“你在痛苦地呻吟,我在紧张地喘息;断落的水泥板压断了你的腿,却分明从我的心中流出血;你急切地想求得生存,我焦急地想着怎么才能救你;救援队员到来了,你的脸上绽出了笑容,我的心情也随之平静下来??”最后再能从“你的遭遇就是我的遭遇,你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你的希望就是我的希望,我们的心在那一刻紧连在一起,我们永远在一起”来总结一下,也能成为一篇不错的作文。也有写好的例子,像我们印的例文“那一刻,我们沟通于墨香之中”就是借助历史书或文学作品,实现了和不在同一时空下的几位古人的互动,这种互动就是典型的心灵思想的融合、情感体验的分享。所以,无论如何,要写好我们,“我”和别人之间一定要有个联系点。 再说几个人的言行表现怎么具有共同的特征。这样写相对要好操作一些,一般来说可以采用“‘我’怎样,a怎样,b怎样,c怎样”的形式,或者,“有的怎样,有的怎样”这样的表达思路。看似“我们”的言行各不一样,但却具有共同的特征。这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题目后面补充的内容,或者能被题目后边补充的内容统摄起来。比较典型的,像我们在阅卷中读到的一篇《那一刻,我们沸腾了》。

刚才说的是从特指的角度如何理解、把握“我们”,下面说说如何从泛指的角度如何理解、把握“我们”。所谓泛指,就是说“我们”中除了“我”身份特征明确,其他人都不太明确,也不在行文中交代,只是用“我们”来表述,但是读者能知道这个“我们”说的是“中国人”或者“同龄人”,或者“同班学生”等等。从泛指的角度写“我们”,选材上强调选择众所周知,人人都有感

触的事例、情节。如“抗震救灾”“北京奥运”“社会普遍现象”“同龄人都有的遭遇”,“同班人都经历的事情”等等。从泛指的角度写“我们” 相对来说好套用原来写“我”的一些素材。但是要善于变化。比如原来写过的片段是某一群体共有的经历感受,现在把文中的“我”变成“我们”就可以了,如原来是“每天早上,妈妈都会来喊我起床??”,可以变为“每天早上,我们的妈妈都会来喊我们起床??”;如果原来写过的片段是针对我个人的,要改变表述句式、内容,使其能反映某一群体共有的经历感受,如“失落时一句关心的话语,得意时一句善意的提醒,运动会上一条拧干的毛巾,考试场上一块小小的橡皮,甚至有时,只是彼此一抹心有灵犀的眼神??”这样的句式和内容用来写我们就比较妥当。

“那一刻”是题目中的第二个关键词。限定了时间和情境,但可以写多个那一刻,所以“三个片段”“若干个排比镜头”这些方式依然可用。可以以小见大、小题大作,如以“我们”关注四川地震灾区为内容——“那一刻,我们在一起”“那一刻,我们手牵手”;如以“我们”用实际行动关注北京奥运会为内容——“那一刻,我们在欢呼”“那一刻,我们哭了”。这样,写作内容具有时代感,大气不俗。但这两个素材都有点“过时”了,可以引导学生看看《时事政治》,新近有什么发生的事可写。此外,还可写凡人小事,如“我们”共同面对困难、承担任务,“我们”共同探索、分享成功。或者让学生想想有没有一篇课文或文章、一节班会课、一次老师的教诲、一首歌、一幅图片、一个情景??让“我们”产生过表现不同而实质共同的东西?——“那一刻,我们低下了头” “那一刻,我们笑了” “那一刻,我们沉默了” “那一刻,我们长大了” 。

当然不把“那一刻”理解为一个限定语也可以,像在我们阅卷中遇到一位学生写的就是“那一刻,我们永远铭记”,宾语前置,倒过来就是“我们永远铭记那一刻”,想一想也是可以的。

理解把握住了“那一刻”,再说说如何将题目补充好。强调两点:一要简明,二要便于操作。这也是我们指导学生写任何半命题作文时应注意的问题。

“简”就是说,补充的内容不宜太长,“明”就是说要让人通过题目基本清楚

你所要表达的东西或所要表达的方向。“题好一半文”如果说一篇作文是由“题目”、“开头”、“主体”、“结尾”这几块材料构成的话,题目不简明就等于首先浪费了一块材料,这样这个作品就失去了一次“优秀”的机会。“便于操作”是说补充的内容要保证自己能写出来,能写好,追求新颖是第二位的,再说新颖不新颖不只是看题目。本来就是“二锅头”,你给它起个名字叫“琼浆玉液”也还是“二锅头”。普通的题目只要构思巧妙一样可以写得新颖。像有的学生拟定的题目是“那一刻,我们长大了”,题目很普通,但是他采用对照的写法“以前总是妈妈帮我们洗衣服,当妈妈因为工作繁忙忘记给我们洗衣服时,我们想到了自己也应该学学洗衣服。当我们把自己的脏衣服放进洗衣机或

篇二: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作文总结

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作文总结

本次语文考试的作文题目是“那一刻,我们 ”。这是教研员 武老师经过认真揣摩09年天津市中考作文趋势后精心选择安排的一个作文题目。众所周知,09年天津市中考作文要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考查,而武老师选择安排的“那一刻,我们 ”这个作文题也恰恰突出了对学生审题能力的考查。

由“我”到“我们”只是多了一个字,看似变化不大,实则难度陡然增加,尤其是因为这是第一次写这样的题目(以前多少年来我们主要写的是“我”)。学生写作的难度增大了,教师阅卷的难度也增大了。我们都知道,只有教师对作文题目的把握和学生对作文题目的把握水平相当,甚至超越学生,教师才有可能相对轻松自如,坦然公正地对学生的作文做出评判。但是就这样一个题目,如果第一次呈现给我们教师,教师如果不好好备备课,恐怕也难以全面、准确、深刻地给进行学生讲解和指导。但是我们所有的老师和学生一样在考试之前都不知道作文题目,这就出现了一个挑战,十几位老师的智慧能不能覆盖、超越全区两千八百多名初三学生的思维。在一天半的阅卷过程中我们认真聆听武老师的指导意见,反复研讨对作文的把握尺度和评分标准,不断交流各种新出现的问题,本着“既要爱惜人才,又要为学生前途着想”的原则,艰难地完成了这一工作。不尽人意的地方也许是有的,实际上历次作文考试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一直在想办法解决它,今后还应继续想办法把它解决地更好。因为这一问题关系到教师作文教学和学生作文写作的动力和导向。

考试虽然结束,但教学仍在继续。“那一刻,我们 ”这个作文,我们绝对有必要重新指导学生认真审题,修改完善。所以,下面我先讲讲如何理解、把握这个作文题,这也是全体作文阅卷老师经过思考、交流、讨论达成的共识。 “我们”是题目中的第一关键词。这个代词,要求文章表现包括“我”在内的一个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的群体的生活感受,文章须采取第一人称的写法。群体中所包括的这个“我”严格来说就应该是作者自己,就本次考试来说作文中所包括的这个“我”给人的感觉应该是与考生现在的身份(天津市红桥区某中学距离2011年中考还有不到六个月时间的一名初三学生)能理解得通,否则就会给人胡编乱造的感觉。像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写到初三生活,说“课间我们走出教室跑到山上,到操场玩??”。阅卷老师就给写了批语“操场设在山上吗?”这是空间理解不通;像有的学生写“那一刻,我们毕业了”,回顾初中毕业时的情景,一看就是死搬别人的东西,时间理解不通。这里有三点补充:一、虽说强调作文中包括的这个“我”要与考生现在的身份理解得通,但是要是在中考中也没必要让人把“红桥区”这一身份因素让人理解出来;二、“理解得通”不是说作文中包括的那个“我”一定要完全和现在的自己一样,因为还有“那一刻”这个限定语,既然是“那一刻”,作文中包括的这个“我”可以还没上初中,也可以不在天津市红桥区(要求或倡导初中生写真人真事,但我们都知道,没有哪个老师在阅卷中给派出所打电话查问过有无其人其事,只要符合逻辑规律、人之常情,事之常理,看上去是真的就可以);三、有的作文中包括的这个“我”不是自己也没有绝对地算不扣题,像有的学生把“我”假象成“沙尘暴”这个群体中的一员,有的学生把“我”写成是“一片树叶”,有的学生把“我”写成是“一滴海水”从文学的角度理解还是可以的,扣不扣

题主要是看写的是“我们”还是“我”。当然有的老师会认为作文中包括的这个“我”如果不是自己就有点擦边,所以个别学生喜欢这样写,也能写好,不必反对,但不宜在班内提倡。

下面说说如何理解把握“我们”。我们可以是特指,也可以是泛指。所谓特指就是“我们”等于“我”加“你”或“我”加“他”或“我”加“你”再加“他”,即作文中不仅要记叙描写“我”的言行表现,还要记叙描写别人的言行表现。几个人的言行表现要么形成一种互动,要么具有共同的特征。

先说几个人的言行表现怎么形成一种互动。像有的学生写“那一刻,我们手牵手”,在最后写到,“我走过去,拉住他的手说:‘我们永远都是最好的朋友’”这样就没有表现出互动,因而“我们”也没得到落实。如果写成“我走过去,拉住他的手说:‘我们永远都是最好的朋友。’他抬起头用闪着泪花的眼眸看了看我,紧紧地握住了我的手??”这样就好一些了。还有像“那一刻,我们紧紧拥抱”“那一刻,我们彼此理解了”??这样的作文,因为“我们”只包括两个人,所以都格外强调互动。互动的前提一般是在同一时空下才可以进行,但是不完全具备这个条件有时也可以。如,通过打电话,发短信,网络聊天等手段也能实现不在同一空间下的互动。互动强调的是一种“我有来言,你有去语”“我投之以桃,你报之以李”。即便连这个条件也不具备,依然能写,因为互动除了可以理解为言语、行为上的呼应,还可以理解为心灵和思想的融合、情感体验的分享。像有的学生写“那一刻,我们在一起”,写的是自己和汶川地震中被困在废墟中的一个女孩。他没写好,因为他既没写出言语、行为上的呼应,也没写好心灵思想的融合、情感体验的分享。但是如果他能借助电视直播这个“我”“你”联系点用镜头对照的方式一面描述“你”被困在

废墟中的情景,一面描述“我”看到每一情景时的对应反应,再加以想象也能给人互动的感觉。如“你在痛苦地呻吟,我在紧张地喘息;断落的水泥板压断了你的腿,却分明从我的心中流出血;你急切地想求得生存,我焦急地想着怎么才能救你;救援队员到来了,你的脸上绽出了笑容,我的心情也随之平静下来??”最后再能从“你的遭遇就是我的遭遇,你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你的希望就是我的希望,我们的心在那一刻紧连在一起,我们永远在一起”来总结一下,也能成为一篇不错的作文。也有写好的例子,像我们印的例文“那一刻,我们沟通于墨香之中”就是借助历史书或文学作品,实现了和不在同一时空下的几位古人的互动,这种互动就是典型的心灵思想的融合、情感体验的分享。所以,无论如何,要写好我们,“我”和别人之间一定要有个联系点。 再说几个人的言行表现怎么具有共同的特征。这样写相对要好操作一些,一般来说可以采用“‘我’怎样,a怎样,b怎样,c怎样”的形式,或者,“有的怎样,有的怎样”这样的表达思路。看似“我们”的言行各不一样,但却具有共同的特征。这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题目后面补充的内容,或者能被题目后边补充的内容统摄起来。比较典型的,像我们在阅卷中读到的一篇《那一刻,我们沸腾了》。

刚才说的是从特指的角度如何理解、把握“我们”,下面说说如何从泛指的角度如何理解、把握“我们”。所谓泛指,就是说“我们”中除了“我”身份特征明确,其他人都不太明确,也不在行文中交代,只是用“我们”来表述,但是读者能知道这个“我们”说的是“中国人”或者“同龄人”,或者“同班学生”等等。从泛指的角度写“我们”,选材上强调选择众所周知,人人都有感触的事例、情节。如“抗震救灾”“北京奥运”“社会普遍现象”“同龄人都

有的遭遇”,“同班人都经历的事情”等等。从泛指的角度写“我们” 相对来说好套用原来写“我”的一些素材。但是要善于变化。比如原来写过的片段是某一群体共有的经历感受,现在把文中的“我”变成“我们”就可以了,如原来是“每天早上,妈妈都会来喊我起床??”,可以变为“每天早上,我们的妈妈都会来喊我们起床??”;如果原来写过的片段是针对我个人的,要改变表述句式、内容,使其能反映某一群体共有的经历感受,如“失落时一句关心的话语,得意时一句善意的提醒,运动会上一条拧干的毛巾,考试场上一块小小的橡皮,甚至有时,只是彼此一抹心有灵犀的眼神??”这样的句式和内容用来写我们就比较妥当。

“那一刻”是题目中的第二个关键词。限定了时间和情境,但可以写多个那一刻,所以“三个片段”“若干个排比镜头”这些方式依然可用。可以以小见大、小题大作,如以“我们”关注四川地震灾区为内容——“那一刻,我们在一起”“那一刻,我们手牵手”;如以“我们”用实际行动关注北京奥运会为内容——“那一刻,我们在欢呼”“那一刻,我们哭了”。这样,写作内容具有时代感,大气不俗。但这两个素材都有点“过时”了,可以引导学生看看《时事政治》,新近有什么发生的事可写。此外,还可写凡人小事,如“我们”共同面对困难、承担任务,“我们”共同探索、分享成功。或者让学生想想有没有一篇课文或文章、一节班会课、一次老师的教诲、一首歌、一幅图片、一个情景??让“我们”产生过表现不同而实质共同的东西?——“那一刻,我们低下了头” “那一刻,我们笑了” “那一刻,我们沉默了” “那一刻,我们长大了” 。

篇三:初三期末语文作文范文

初三期末语文作文范文(顺义区):读九年级,我多了一份从容

九年级,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九年级,也是初中生活的终点。在跑步比赛中,即将到达终点时,我们都只有这样一个思想,那便是竭尽全力冲刺。跑步基本上是在中途作稍微放松,待到终点冲刺时浑身解数以尽力。但是,是不是我们的学习也像跑步一样呢?凭愚愚见,我认为学习与跑步比赛应该是恰恰相反的,应该在起跑无中途刻苦要求自己,以冲刺般的劲去冲,而终点之际,则最应该完全使自己放松,进入一种享受的状态,调整好心态,以乐观平静的心态迎接最终的挑战。

确实,九年级是人生一个重要转折点,她决定着你今生的命运。有的人因为九年级而继续攀登更高的书山;有的人因为九年级而进入职业学习;有的人也因为九年级而从此与校无缘……种种的结果,都是九年级这个转折点所转折出来的。但,虽说九年级是处于人生十字路口中的一个点,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一个点,然而,如果不是先前努力而来,如今你又怎能承受这一个点?

其实,确切说,九年级应该是处于一个心理战争的重要时期。七八年级的学习基本上已经确定了你九年级的成绩,所以说九年级不是追求成绩的重要阶段,而是调整心态的一个重要时期。因为这本来就是一个选择时期,是凭着七八年级的总结所选择的时期。你要能正确估量自己。如果说你的成绩考上重点高中如囊中取物,那么我提倡你一点,这时你便可以以那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来对待九年级,但你要是一个高尚的人,拥有一颗坚定不移的心,以保证不被迷恋;如果说你的成绩能考上重点高中,那么你首先应该巩固心态,使得心无旁骛,然后再继续坚持,以确保不会出任何差错,顺利考上;如果说你的成绩连考普通高中都有点荆棘,那你就不能妄想考重点高中!你更不能懈怠,而要更加发奋,以图在九年级能取得一点成绩,即使考不上,但至少心灵上也得到一丝安慰,至少努力了!或者你也可以选择放弃,将游戏人生的态度一直贯彻下去,做一个真正堕落的人,也应了那做不了最好便做最差。但希望你能认真思考,是进?是退?

每个人看待着九年级都有所不同,同一静物,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待九年级,我还是那句:调整好心态,轻松迎接最终的挑战!

相关新闻

篇四:初三期末语文作文范文

初三期末语文作文范文(昌平区):聆听太阳的声音

“妈妈,我听见太阳的声音啦!”一声稚语冲击了我的耳膜,记忆中的涟漪不再平静,荡漾起了点点的涟漪??

金色的太阳挂在高高的蓝天上,与金黄的小麦交相辉映。风儿一吹,远远的望去,阳光在小麦的推搡下跳起一曲优美的【华尔兹】。你骑着“凤凰”牌自行车,把幼小的我塞进了车前的梁上,颠簸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你挥舞着长满老茧的大手,脸上的汗一滴一滴的飞去,我只是坐在土堆上,默默的看你劳动。我望着你的背影,怯怯的问:“可不可以陪我玩一会儿啊?”随即低下头,摆弄着衣角。你愣怔了一会儿,转过身来,放下了锄头,眯着眼睛,神秘兮兮的问:“你听到过太阳的声音吗?”那表情就像虔诚的喇嘛听到了美丽香巴拉的神秘鼓声。竖起耳朵,却只能听到麻雀的“叽叽喳喳声”和时间从空中划过的声音??太阳有声音的吗?

你慢悠悠地骑在乡间小路上,跟我讲妈妈小时候的趣事。忽然间,你把粗糙的手指向了不远处的一棵被石头压着的小草,激动的说:“小草听见太阳的声音了!”我纳罕道:“小草也是有耳朵的吗?”“是啊!因为它听到了太阳的声音,所以它才能够摆脱困境,长出嫩绿的芽儿。”我忽然感到很神奇,随口说出:“太阳的声音能带给人力量啊!”你笑了,继续蹬着车,在泥泞的土路上一圈一圈的走过,留下我们一起走过的痕迹。

风和雨交织着一场紧张的话剧,太阳又渐渐的从东方升起,演绎着新的一天。多年后的今天,伏在窗边,窗外已不是大片大片的麦地,那些朴实的人们也一个一个离我而去。纵然窗外的高楼大厦再多,也阻挡不住我欣赏这和煦的阳光,嗅到淡淡的暖味儿,聆听刚毅铿锵的声音。再回过神来,那对母子已经汇聚成了一个黑点;再一次伏在窗边,慢慢的进入梦乡,梦见我们躺在金色的麦地里,在田间的小路上,我们一起聆听太阳的声音??

聆听自然

晚霞映红了整片天,于是天的颜色不再单调。客厅的电视里播着《血色浪漫》的宣传片,巧得很,这与窗外的景致诙谐相映,便更激起了我伏在窗台上聆听自然的念头。

不知何时,窗外的那棵老树成了鸟儿的新居,刹那间想起“枯藤老树昏鸦”心头便又是一喜。我很喜欢鸟儿唧唧喳喳地叫“妈妈”,给我孤寂的心些许安慰。今天又是我一个人在家,它们也算是我的伴儿。

鸟巢里总是那么三两只小家伙,却也热闹。兄弟姐妹们在一块儿讨论着鸟妈妈归来时会带什么美味。鸟妈妈每天都很准时,它知道这会儿孩子们饿了。可这会儿我的晚餐还有妈妈何故不知所向。鸟妈妈衔着虫子飞回鸟巢,张开嘴,小家伙们立刻雀跃起来,唧唧喳喳地说:“我的,我的,给我,给我!”鸟妈妈扑扇几下翅膀,怜惜地看着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喂给孩子们晚餐。此刻心有些微微刺痛,这生命的呼唤,妈妈您能听得见吗?晚餐后,孩子们都

显得格外安静,也许吃饱了就该睡下了吧。在鸟妈妈温暖的双翼下安然地入睡了。这会儿快8:00了,家里还是我一个人。来自于自然的声音让我黯然神伤,爸,妈,今晚你们又要工作到几点?家好孤寂,我好孤单。何时才能让家像鸟巢般喧闹?

第二天天刚破晓,小家伙们便唧唧喳喳地闹着要起床,这也叫醒了我。站在窗前同鸟儿们问声早上好便去上学。爸妈还在睡,他们一定工作到很晚,不敢打扰,让他们好好地睡。妈常说新的一天就会有新的工作,我很理解。

中午12:00学校便放学了,我怀揣着快乐打开家门,家依旧是空荡荡的,鸟儿的几声叫唤令我有些失落。我上楼弄了碗面端到窗台上吃。刚刚晴朗的天顿时变得阴暗,我想大概要吹风或是下雨了吧。这会小家伙们在鸟巢里闹腾,骤然间雨点打落到屋檐,然后是树,接下来是叶子,最后是鸟儿们的家。小家伙唧唧喳喳地叫得更凶了:“妈妈,妈妈,您在哪儿呢?”这时远方有一个黑色斑点,接着越来越明显,鸟妈妈回来了,箭一般的速度飞回了家。然后用身子挡住风雨,孩子们由喧闹的唧喳变为安静。“妈妈回来了,安全了孩子们。”鸟妈妈唧唧喳喳地叫着。这来自于母亲的安抚声难道不正是处于风雨中孩子们所需要的吗?

风雨后一切归于平静。鸟妈妈在巢里陪着孩子们。顺屋檐滑下的滴滴答答的雨声和着鸟儿们唧唧喳喳的叫声给又一个傍晚赋予了温馨与浪漫。赋予我家的喧嚣,于是家不再寂寞。 一阵雨后的凉意触动了我,这个聆听自然的孩子,可是属于我的家的喧嚣它又在哪儿呢?

篇五:2015年海淀区初三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作文

2015年海淀区初三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作文

【小作文】

海淀区初三试题中限定了“消息”,给出了内容上的限定需要“欢乐读书会”为主题。

总体形式中规中矩,学生做起来不会很难,只要掌握了消息的写作形式,考试前做了一定练习,相信学生会取得不错的分数。

2014年12月28日上午,康平中学初三(5)班举行了一次以“欢乐读书会”为主题的阅读推介活动。活动主要由班内同学推荐读过的名篇佳作,要求阐述推荐理由,同时分享自己的读后心得。活动十分成功。作为初三(5)班的通讯员,请你为校报写一则消息,报道你们班这次活动的情况。

要求:(1)自拟标题并写在答题纸上。

(2)字数在150-200之间。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注意事项】

(1)学校初三(5)班“欢乐读书会”为主题的阅读推介活动

(2)活动主要由班内同学推荐读过的名篇佳作,要求阐述推荐理由,同时分享自己的读后心得。

初三语文期末考试作文

(3)活动十分成功。一个特定背景,根据题目要求写出一段文字,请注意审题,题干要求影响着小作文的写作格式,格式约占2分~4分。

从海淀来看,小作文部分既考查了名著了解又考查了消息的写作。

评分标准:10分。内容5分(中心明确2分,重点突出2分,结构完整1分),语言3分(准确通顺),标题2分(简明完整)。

【基本结构】

新闻六要素

5“W”+1“H”:Who(何人),What(何事),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何因);How(如何)。 学生要求

①标题:新闻的主要内容。何人(物)who做何事what。

②导语:新闻的核心内容。消息段首第一句话。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件what ③主体 事件回顾(起因+经过+结果)+意义+展望

语文老师13261264209

(二)根据题目,按要求写作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白鸽在到达它栖息的沙滩之前,要穿越万里重洋;蝉儿在飞上枝头尽情鸣唱之前,要在黑暗的地底默默等待三个春秋;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之前,至少要经过四次蜕变。你在成长为今天的你之前,是否也曾经和它们一样,经历过漫长的跋涉,默默的坚守,艰难的改变?但或许正是这些痛苦的过程,让你享受到了成长的喜悦,托起了你梦想的蓝天。请以“我痛苦,我快乐”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假如你有十天的时间,可以做老虎、狮子、小鱼、小鸟四种动物中的任意一种,你会选择做哪一种动物?成为那种动物之后,你的世界一定不一样吧。请发挥你的想象,以“做十天 的奇遇”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选择题目一,请将题目抄写在答题纸上。选择题目二,请将题目补充完整抄写在答题纸上。

(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3)字数在600-800之间。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者师生姓名。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