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下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5:26:08 小学作文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下载小学作文

篇一: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第一集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第一集

【画外音】《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成书大约在九百多年前的宋朝。《三字经》一经问世,即广为流传,实际上成为全国通用的儿童教材,而在和《百家姓》、《千字文》合称的“三百千”中,只有《三字经》被尊称为“经”。为什么这样一本小书被历代人们奉为经典?钱文忠教授又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解读这部传统启蒙经典?在看似简单易懂的字句背后,都包含着什么样的深意?而对于今天的人们,《三字经》还有着什么样的启发意义呢?请听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解读《三字经》系列第一集。

【正文】今天每到开学的时候,我们都会看见就很多可爱的孩子,背着一个很大的书包,里边装满了各种各样的课本,沉甸甸的一个书包。这个课本分门别类,语文、数学、外语,印刷精良,由国家教育部门统一编纂,统一发放,这是现代的孩子。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在传统的中国,孩子们用什么东西来作教科书呢?用什么样的教科书来启蒙呢?毫无疑问当然是有的。只不过当时没有一种政府统一安排的教科书。启蒙的,没有。而到了中国宋朝以后,突然出现了一部《三字经》,来历不明。

[字幕:《三字经》——宋朝启蒙读物。]

【正文】为什么说它来历不明呢?我们连它的作者是谁都不怎么知道。而这部书《三字经》从宋朝开始一直到今天,流传不绝。这部书有什么特点呢?从内容到形式它都有自己的特点:从形式上看,《三字经》嘛,三个字一句,三个字一句,琅琅上口,非常容易记诵,在古代是可以唱的。在中国宋朝以后流行的像这种传统的启蒙书里边,我们一般知道叫“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字幕:《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统称“三百千”。]

【正文】这都是孩子启蒙读物。那这里边,大家一听这个排列,“三百千”,马上会有一个感觉,为什么这个三字称经呢?为什么《百家姓》不叫《百家姓经》呢?为什么《千字文》不叫《千字经》呢?那就彰显了《三字经》的重要性。在我们传统文化当中,把一部书称为经,那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一种地位和荣誉。《三字经》就是这么重要的一部传统的启蒙经典。

也许大家会说,既然是给儿童看的书,那它一定很简单了,有什么值得讲的呢?错了,这个看法。《三字经》的确非常简明扼要,但是也正因为它简明扼要,它以最简洁明快的方式凝聚了最深厚的文化传统。所以我们必须用心去阅读,用心去体会,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三字经》所要传达给我们的一种文化信息;我们才能理解《三字经》为什么能够流传到今天;我们才能够理解《三字经》对于今天我们这些中国人来讲,特别是今天我们这些还在学习过程当中的孩子们来讲,有什么不可替代的意义。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字经》。

【画外音】为什么一本儿童启蒙读物,一个儿童识字课本被大家尊称为《三字经》?在看似简单易懂的文字背后都包含着什么样的深意?而钱文忠教授又会对传统经典《三字经》做出什么样的解读呢?

[字幕: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正文】人之初,人出生的时候;性本善,天性本来就是善良的。

就在这么冒死简单的六个字背后,就有非常丰富的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它讲的是一个人性论的问题,也就是说,人性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的本性究竟是善良的还是恶的?古今中外所有的文化传统都绕不开人性论的问题。因为无论如何我们必须首先认识我们自己,认识人。在中国传统当中,关于人性论的讨论非常地丰富多彩。在先秦的时候,就儒家传统当中就有三派说法:一派,孔子的说法,([字幕:孔子])我们后面还会讲到。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的说法是什么呢?就是接着《三字经》的后六个字:性相近,习相远。什么意思呢?孔子认为人的本性差距并不太大,由于后天的熏染,环境的影响,会变得差别越来越大。本性相距并不远,这时孔子的说法。换句话说,孔子并没有告诉我们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孔子置而不论,留个悬念。荀子,[字幕:荀子]也是儒家非常重要的一个思想家。荀子甚至和法家有好多关系。荀子的看法是什么呢?人之初,性本恶。人的天性本来是恶的。这是荀子的看法。这个看法比较容易得到我们的理解。这不难啊!因为我们看一个小孩子生下来,呱呱落地,他饿了他要吃奶,他会管母亲很劳累吗?他会管母亲有没有奶汁吗?他会考虑母亲是不是在生病吗?不会的,他非要吃奶。而如果有几个孩子的话,可能几个孩子争先恐后地要求吃奶,那人的本性从这个角度来看谈不上善良,对吧?那么,人之初,性本善究竟是谁的思想呢?是孟子一派的思想,亚圣孟子。[字幕:孟子。]孟子这一派的思想家,儒家的思想家是认为人之初,性本善的。大家不要小看,关于人性善恶的这种分野,实际上中西文化就在这里开始了不同的发展轨道。我们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说明这个问题:在西方的文化传统当中,它认为每个人都是有罪的,人都有原罪,只有上帝是无罪的。那也就是说,人之初,性本恶。正因为每个人都是有罪的,所以我谁都不能相信,我不能相信你,我不能把,从管理上,社会管理运作上来讲,我不能把所有的权力交给某几个人,我不放心,因为谁都是有毛病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把管理的权力,运作的权力予以分散,相互监督,彼此独立。我创设出一套严格的制度来限制你。西方的文化传统就这样发展下来。而中国的文化传统的主流就是接着《三字经》开始的六个字,也就是说接着孟子的思想走了下来。人之初,性本善。我们相信每个人天性是善良的,每个人都有觉悟,所谓满街都是圣人,人人皆可为尧舜,那还需要制度吗?每个人都是自觉的嘛。每个人都知道不要横穿马路啊,不要在红灯的时候横穿马路啊,每个人都应该知道不要随地吐痰,每个人都应该知道不要去损害别人的利益啊,那主要应该是教育他,去引导他,去培养他,而不是用制度去规范他。所以千万不要小看这六个字,这六个字里边的精义非常非常深。

【画外音】即使在中国儒家学派的内部,对于人性是善是恶的看法也并不统一,就有性善,性恶,有善有恶三种说法,而争论也从来没有停止过。这充分说明了人性问题的复杂。孟子以充分的理由来证明他的性善论观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四心说”。那么钱文忠教授对于“性本善”又是怎么看的呢?

【正文】孟子何以断定“人之初,性本善”呢?孟子这么说有什么理由呢?作为一个大思想家,孟子当然不会信口胡说。他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自然有他的道理。在《孟子》当中,他说人要有四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字幕: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

【正文】孟子就认为,人必须有这四种心。恻隐之心,一种同情心;羞恶之心,一种觉得不好意思,害羞,觉得一种很自省的一种心;辞让之心,应该让,彼此谦让,彼此谦退;有是非之心。他认为,人必须有这四种心。没有这四个心,那就称不上是人了。这是孟子的看法。比如讲无羞恶之心,非人也,这个我们比较好理解,人都有一种害羞之心,比如我曾经举过一个例子,比如讲我们都记得美国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影星玛丽莲梦露有一张照片,这张照片传遍了世界。她正好穿着裙子在路上走,经过一个地下的出风口,地下的出风口突然上来一股很大的气浪,把梦露的裙子给吹起来,梦露一个动作是赶紧捂着这个裙角。[字幕:玛丽莲梦露照片]这是什么?羞恶之心。她觉得害羞,哎哟,赶快把裙角给捂住。羞恶之心世人皆有。

我们在历史上可以举出好多例子来证明人性的问题很复杂。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曹操,大家都知道,曹操有四个儿子,当然历史学家好多人认为曹操恐怕不一定有四个儿子,但是历来的传统说法都说曹操有四个儿子:曹植,[字幕:曹操:曹植]曹植才华横溢,文采斐然,为人忠厚,非常温良。曹植的才华高到什么地步呢?在曹植以后的几百年有一个同样是大才子的人谢灵运,[字幕:谢灵运,时代:南朝?宋。籍贯浙江上虞。]谢灵运讲,如果天下的诗才,天下的写诗的才华有一石(shí)的话,一石(dàn),这两个字音都可以念,有这么多分量的话,曹植一个人占了八斗,这就是“才高八斗”这个成语的来历。[字幕:才高八斗]剩下的两斗是谁的呢?谢灵运也不客气,我,一斗半,那么还有半斗谁的呢?全中国的人,别的人来分。但是谢灵运那么高傲的人,有才华的人都心甘情愿地认为曹植一个人占八斗。而曹植的天性,他觉得这个名位,自己能不能接他父亲曹操的班是天定的,他不费尽心机去争。

好,曹丕,[字幕:曹操:曹丕、曹植]曹丕这个人跟曹植是兄弟啊,都是曹操的儿子啊,可这两个亲兄弟这个人性,本性相差可就太远了。曹丕也有文采,曹丕也有诗歌流传下来,但是跟曹植比恐怕差得太远了。他只能跟那一群人去分那个半斗,他那个兄弟一个人占掉八斗,他只能去分那半斗。但是他同时呢,也好舞枪弄棒。曹丕啊,非常擅长剑术。在中国武术史上,曹丕是有一席地位的。同时这个人占有欲非常强,比如攻下邺城的时候,曹军攻下邺城的时候,曹丕冲进去先干什么呢?他不是指挥将领,不是去安抚民众,也不是先去库房里看看有什么战利品,他没有。他先冲到袁熙的家里,把袁熙的太太甄氏抢过来做老婆,因为甄氏很漂亮。他占有欲极强,这是曹丕。至于他后来怎么继承了曹操的位子,大家都知道,他跟曹植不相往来,亲兄弟哦!

【画外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相传这是由才高八斗的曹植所做的《七步诗》,是对于急于迫害自己的兄长曹丕的质问,也是他们之间真实关系的写照。为什么亲兄弟都会有这么大的差距?他们的另外两个兄弟又是什么样的人呢?

【正文】曹操还有一个儿子叫曹彰,外号黄须儿,就他这个头发胡子可能都是黄的,非常彪悍。[字幕:曹操:曹丕、曹植、曹彰]这个人在史籍上没有留下过他好写诗的记录,只留下过他力大无穷,武艺精湛。他射箭百步穿杨,能够射中百米以外的一根头发丝,而力气大到什么地步呢?他有一次,这个曹彰很有意思,有一次不知道为什么跟老虎去打起来了。他跟老虎打架,他把老虎的尾巴缠在自己的胳膊上,这个老虎就动不了了。老虎没他的劲大。他把老虎扽住了。那么又有一次呢,据说这曹彰呢,去找一个象打架,他估跟人打实在不过瘾,

都不过瘾,他过去把象给摁在地上,那象也动不了了。所以曹操在战争当中,比如他见到马超那个时侯,纵横驰骋,所向披靡的时候,曹操就哀叹:咳,假如我这个儿子曹彰在此,有你马超什么事?可见,曹彰的性格就是勇武彪悍,傻不楞登,他没什么心机。

曹操还一个儿子曹冲,[字幕:曹操:曹丕、曹植、曹彰、曹冲]这是中国著名的神童啊。曹冲称象是个很有名的故事。[字幕:曹冲称象]史籍上记载,说当时孙权为了讨好曹操,就送了一头象给曹操,大象。那么当时的中原地带象很少,看到这么一庞然大物,曹操就带着手下的君臣将领都琢磨说,这个象有多重?那怎么称?哪儿去找那么大的秤啊?没有。大家都你一言我一语,这象有多重。曹冲那时候还不到十岁,就在旁边说,哎,这有什么难的!来来,开条船过来,撑条船过来,把这个象搁到船上,那么船不就沉下去了吗?我在船边划一道线,再把这个象给牵出来,接下来我就有办法知道这个象有多重。他怎么做呢?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往上搬石头,一块块石头往上搬,看这个船,哎,刻的这道线又到了。我就称称石头多重,这象不就有多重了吗?这是利用的排水量的原理。还有一种说法更聪明了,曹冲就叫人一桶桶往船上倒水,也倒到这么高,那我倒进去几桶水,每桶水几斤,我不就知道了吗?

这个故事我想说明的是:同样是曹操的儿子,四个儿子,天性差距就很大,完全不像兄弟。所以我们对“人之初,性本善”这六个字是不是可以打个小小的问号?但是我想“人之初,性本善”这六个字是中国文化对人类的美好信念和期望。

[字幕:文忠寄语:“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国文化对人类的美好信念与期盼。]

【正文】如果这么去理解它,我想是比较稳妥的。

【画外音】一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这也是一种社会现实。如果说天性是由先天决定,是无法改变的话,那么接下来《三字经》又传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呢?

【正文】“人之初,性本善”是孟子的思想,接下来“性相近,习相远”就是孔子的思想。这比较符合孔子的思想。但是跟前面这六个字是有点矛盾的,大家发现了吗?你既然“人之初,性本善”了,怎么后来又变成“性相近”了呢,对吧?但后面这六个字就是“性相近,习相远”。人的本性本来差距并不远,习在这里不是学习的意思,是熏染的意思,受影响,被熏染,被污染的意思。本性本来差距并不远,但是因为后天你受到环境的影响,受到各种各样外部环境的熏染,差距越来越大。用这个话去解释我前面讲的这个故事也是可以成立的。也许曹植、曹丕、曹彰、曹冲小时候,三个月的时候,大家都差不多。但是由于后来成长的经历不同,环境不同,差距越来越大也是可以解释的。在这方面,我们千万要注意:古人是非常重视后天的环境的,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也有。我老家是无锡的,无锡下面有一个县,现在也是一个市叫宜兴,也是很有名的陶都,出紫砂。当地当然出了很多很有名的人,但是其中有一个人恐怕是最有名的,周处,晋朝人。[字幕:周处:时代:晋朝。籍贯:江苏宜兴]这个人天性善良,天性不坏的,蛮好的一个人,但是由于从小父母双亡,就没有人去教育他,没有人去引导他,没有人给他上规矩。慢慢地就瞎混,在周围瞎混,受到了这种不好的风气的熏染,影响,长大了以后啊,变成了一个非常粗鲁,暴躁,野蛮的人,就动不动跟人打架,打得人家头破血流,满地找牙,他力气很大。那么这么一来,周围的人见了周处就躲,都惹不起我还躲得起,谁愿意被你打啊!周处自己还不知道,因为他没有羞恶之心,没

有是非之心,这个心被遮掩掉了。有一天呢,他突然发现,哎,怎么谁见我都躲啊?他就去问一个老者,一个长者,一个老爷爷,那说明他天性不坏,他对老人还是尊重的。他就去问这个老爷爷:“老人家,为什么乡邻啊,邻居啊,乡亲见了我都躲呢?”他并没有上去把老爷爷也打一顿,他没有。他是比较尊敬地去问老人家,这也就反映出他天性不错。老人家理都不理,说你不知道啊,周处,我们这边有三害啊、周处说,哎,哪三害?说来听听。第一,前面山里出了一只猛虎,经常下来吃人吃家畜,这是一害,害的大家鸡犬不宁;第二,你看,村前面的河里有一条蛟龙,那基本上就是大水蛇了,一种蛇,恶蛇。谁都不敢游泳,不敢下河捕鱼,不敢游过河去。周处说,这不才两个吗?三害,还有一害呢?那老人讲,就是你周处。

[字幕:猛虎,蛟龙,周处——统称“三害”]

【正文】周处这一下,他天性好,他一下子觉得,哎哟,原来我那么坏了已经,我原来我觉得挺好一个人啊,我也知道尊敬老人,怎么一下乡亲把我当一大害啊?幡然醒悟。在传说当中,周处上山杀掉了这个老虎,为民除害,下水,潜到河里杀了这个蛟龙,为民除害。而自己从此良心发现,本性善良的天性发现,彰显出来,从此一路上进,奋发前进,后来还当了很大的官,为老百姓做了好多的好事,在历史上留下了非常好的名声。周处的墓还在。

【画外音】对于任何一个孩子来说,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后天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这就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那么,怎么样才能保证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三字经》会告诉我们什么样的方法呢?

[字幕: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正文】《三字经》接下来讲的是苟不教,性乃迁。什么意思啊?如果不去教育,如果不接受教育,这个教可以理解成两方面:如果不去教育他,或者人不接受教育的话,“性乃迁”,善良的本性就会发生变迁。你人的本性坏的东西就会生发出来,周处,前面周处这个故事也可以说明这个问题,“苟不教,性乃迁”嘛。而“教之道,贵以专”,教育的道,根本大道,最重要的是什么,最珍贵的是什么?专一。在《三字经》里,学习是一种生命的过程,必须一心一意地去经历。

[字幕:文忠寄语:学习是生命的过程,必须一心一意地经历。]

【正文】在历史上我们也可以找到很多的故事,来说明《三字经》的这一点。我们知道,明朝著名的一个书画家唐伯虎,唐寅,[字幕:唐寅字伯虎,时代:明朝,籍贯:江苏苏州]这个大家都知道。当然,恐怕现在好多人知道唐伯虎还是因为周星驰,因为有《唐伯虎点秋香》,大家都知道。在在历史上的唐伯虎是和沈周、文征明、仇英并列为明四家,[沈周、唐寅、文征明、仇英——画坛明四家]了不起的画家,风流才子,大画家。唐伯虎从小生活在一个小康之家,从小就有绘画的天才,天性很好,不错,有天赋,很早啊,这个绘画就小有名声,所以当地的富豪之家经常把小唐伯虎请去作画。那唐伯虎当然有点沾沾自喜,少年成名,风流倜傥,但是唐伯虎的母亲,很了不起的一位女性,就觉得你这样浅尝辄止,稍有一点点成就就满足,你不行,你必须专心致志好好给我去学几年画,把绘画艺术给钻透了,那么母亲就跟唐伯虎讲了,沈周那个时候已经成名了,大画家,就住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我给你理好包裹,理好行李,你,当然妈妈不舍得,但是为了你的前途,你去跟沈周学画,那唐伯虎也

篇二: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第三讲

钱文忠 解读三字经----第三讲

万新鑫 10东商英2 10861207

父母都对孩子宠爱备至但同时也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那父母究竟该如何教育孩子?怎样才能让孩子把学习变成自愿自觉?这些传统文化的经典穿越了历史沧桑,至今仍在教育孩子方面起到警示作用!那孩子究竟多大开始学习效果最好呢?孩子的教育应从哪三方面抓起?“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意思非常清楚,是说孩子小时不学习肯定是不合适不应该的。小时年轻时不学习,老了还能干什么?岳飞是我们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曾写过一首词《满江红》里面就有“莫等闲,白了少年”头这样的词句。岁月蹉跎时间一晃过去了。揽镜自照两鬓华发早生,这时后悔也来不及了。北朝时有个非常著名学者叫颜之推写了一部书叫《颜氏家训》。这部书里大量讲的是怎样教育孩子,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教育情况,如何做评论。

颜之推有好几个孩子,他非常重视孩子小时的教育,让孩子很小就开始读书。颜家的孩子三岁开始读书。古人的三岁折合成今天恐怕是两岁甚至可能两岁都没到!能连路还没走稳先得跟爸爸读书。孩子嘛大家都理解,读书觉得累,因为古人小时读书主要是背。孩子就跟爸爸说:“爸爸,难道我们非要读书吗?您看现在好多人也没读过什么书也是高官厚禄锦衣玉食,我们为什么非要读书?”颜之推就教育孩子“是的,确实有那么些人靠祖上福荫当了大官过上好日子,生活也许比你们还好,但每到紧要关头每到有大事时这些人都是束手无策毫无办法。为什么呢?就因为他们没读书没知识”。孩子听了这话又

问爸爸:“那我知道了应该读书!但能不能稍微晚点读,长大一点再读呢?颜之推又告诉孩子读书应只争朝夕趁小时记忆力好抓紧读书尽早接触圣贤之有很大好处!按传统教育理论 13岁以前是最佳学习年龄。古人认为13岁以前念书效果最好。为什么?因为 13岁以前记忆力最好。古人非常强调记诵的功夫!孩子还小好多深奥的道理先别跟他说,说了孩子也琢磨不透,先想法让他记住。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你把书读得滚瓜烂熟自然触类旁通很多道理自个就悟出来了。或随年龄阅历的增长小时背的东西突然会在某个人生时刻激发他的联想,由此真正地领悟了精义。所以古人认为 13岁以前是学习的黄金时期千万不能放松!现在的家长都很喜欢孩子文武双全。有没有发现现在孩子名字中有个字非常普遍,叫赟(云)。这样一个字现在越来越多地被用来做子的名字。每年大家去看报纸上考进大学的名录经常会看到这个字。好多人不知怎么念,这个字过去不怎么用现在用得多.也就是说父母首先认为孩子都是宝贝然后希望孩子文武双全,这是对的。但怎么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使他能具备将来为会服务的技能?还是应回到历史中回到古人身上去看看。可举个习武的例子,岳飞小时的师傅是武林高手叫周侗。岳飞和好几个师兄弟,王贵、张显、汤怀都跟着周侗习武,都是岁数很小时开始的!这几人刚开始差不多,岳飞跟他们师兄弟基础是差不多的。但为什么后来岳飞会脱颖而出?而另外的师兄弟相对默默无闻?从一个故事就可看出。有一年冬天特别冷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岳飞和他师兄弟当然都贪恋热被窝了,谁肯爬起来?都不愿早晨练武。这时只有岳飞把热被窝掀起来出

去练,在雪地里舞剑。师傅周侗看在眼里当时就有一句话,他认定在他徒弟中岳飞将来成就最大最有出息。当然岳飞后来还是激励了他的师兄弟。这些师兄弟后来也成为了将军带兵打仗立有战功,但跟岳飞都不能比。所以我们可看出从小开始打下学习基础形成学习习惯是多么重要。也许好多父母会讲孩子那么小还是让他玩一玩让他多点童年乐趣,这么说对吗?没什么错。但绝对不等于你就可不抓紧孩子的学习。孔子在《论语+宪问》里有句话,“之能勿劳乎?”什么意思?你爱他重要,能让他不吃点苦吗?这是孔子的话。大家想想对我们今天的父母或对我们今天教育孩子有没有启发?毫无疑问是有的。少年是一个人学习的关键期,这时打下的深厚基础会在孩子成年后充分呈现出来。当孩子还年幼时父母究竟该如何教育子女?“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意思很清楚,一块玉石不经雕琢不能成为一件玉器只是一块玉石人不学习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合适什么是不合适。里仍举例说明这个问题,还是岳飞!当岳飞已成为手握重兵的大将后就有意识地去培养他的孩子岳云,也就是有意识去雕琢他,希望能把岳云培养成一代名将。他是怎么培养呢?把年仅 64 岁的岳云编入军队编到岳家军里,规定岳云:第一不许穿丝绸,虽然你是大将之子但你不许穿丝绸。第二不得进酒肉。你不许喝酒不许吃肉,每天跟着骑兵一起练骑术。有一天岳云跟比他大好多的将士练习骑术,一不小心在过一道沟是摔了下去,连人带马摔到沟里。放在今天会怎样?今天家长肯定会跑过去:“儿子你是不是这摔了一个疙瘩啊?是不是那骨头摔坏了?要不这怎么给摔青了?岳飞没有,他巍然不动而

且不许旁边的将领把岳云扶起来。他怎么处置?喝令旁边执行军纪的军官打岳云军棍。才 12岁的孩子啊!旁边的将官当然是劝阻了,那么一个小孩子跟着骑兵练习这些本领已经为难他了,不小心摔了一跤将军您还要打他军棍?很多人说情,可岳飞不为所动坚持用军棍责打了岳云!这也就是一种心态,孩子岳云是块美玉但我要他成器就必须从每个细节,每个细微的部分来雕琢他培养他。

果然岳云后来成了代名将“玉不琢,不成器”出于《礼记+学记》,《三字经》好多句子都是从古代经典中摘出来的!我们也许会问为什么要用玉来做比喻?中国大概是唯一一个有漫长悠久玉文化的国家,过去讲究的是君子每天都要佩玉,玉无故不得离身。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个漫长而悠久的玉化?中国古代有个说法叫做“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拿玉、美玉来体现来展现,或者来比喻君子所应拥有的品德!所以古人经常用拙玉来比喻自己!古人要使自己的修养越来越完善就像雕琢玉一样,所以《三字经》用“玉不琢,不成器”来比喻。另外一个我们今天挂在嘴边的话,切磋,说“咱俩切磋切磋”。现在讲“切磋切磋”基本上是电视剧里武打的场景了,两个武林高手碰到一起,来,咱们切磋切磋!那接下来就该动手了。古人不是这意思。切,磋,琢,磨全是古人玉器手工业上的用词。全是动词,采来一块玉石外面可能是石头先要把它切开,看里面有没有玉有多少玉这叫“切”。“磋”是指把玉和石头分离开来,把石头给磋掉把玉给磋出来。“琢”就是把玉加以雕琢让它形成一个大致器具的样子。

篇三:听《钱文忠讲解三字经》

听《钱文忠讲解三字经》

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

《三字经》一本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一本传统的儿童识字课本。为什么它一经问世就广为流传?在看似简单易懂的文字背后,到底包含着什么样的深意?对于这些问题你又能回答几个呢?

中国宋朝以后,《三字经》现世。它来历不明,也无人知晓它的作者,但从那开始它一直流传至今。这部书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形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简单易记;内容上:简单语句却道出中国传统道德与知识。

而《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这本书作者将《三字经》中天文、地理、历史、文化等所有的知识融会贯通,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方式完美表达,来吸引人的注目。

在《钱文忠讲解三字经》中把三字经分为了六个部分,分别围绕它们的中心进行讲解。一、教育的地位及学习的作用,二、强调儿童要懂礼仪、孝父母、敬兄长,三、介绍生活中各方面的一些名物常识,四、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及儿童读书的程序,五、介绍从三皇至清代的朝代变革,凸显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六、强调学习勤奋刻苦、孜孜不倦。《三字经》有很多的人物故事,例:孟母三迁、孟母断杼、五子登科、黄香温席、孔融让梨、苏洵二十七方才学习??在《钱文忠讲解三字经》中每看一篇,我都会被陶醉在经文的韵律和生

动的故事中,钱文忠教授用其诙谐的语句讲诉这一个个历史故事。 三字经的每一行字,都讲述着一个人生哲理。在钱文忠的讲解下,我又明白了更多的深刻道理:孝敬父母,尊师爱友,礼貌待人,勤奋好学??作者通过对一千多个字的《三字经》进行讲解,举出大量的中国历史人物故事,古今贤文,来解读文章中的深刻道理。作者运用《孟子》当中《公孙丑·上》里的这样一句话“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耻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来说明孟子的看法——人必须有这四种心,如果没有这四种心就称不上是人。“百善孝为先”,孝敬是中华民族最崇尚的道德品质。而钱文忠教授对此也讲的非常详细。例:黄香温席被称为“天下至孝之人”,宋朝黄庭坚随居庙堂之高,但依然为母清洗便桶。

在古代,教育备受国家各阶层所关注。人们都认为少年人生起步读“三千百”,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成年步入社会为人臣,开始做事了,研习《论语》和《孟子》;步入高层为国君分忧,研习《老子》和《庄子》。人生的各个阶段、阶层都有时宜的书读。这些圣贤书传授做人的准则,做事的原则,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现在的教育是应试教育,造就了人灵魂的无以寄托、无以用心、心无以安顿。使得现在大学生脑袋晕晕的,没有思想、没有中心价值观,不知道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不知道从哪里来,准备往哪里去。真所谓:“电脑程式机械书,消磨几代英雄气,为几斗米,丧尽气节,领几个钱,了此残生。” 都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试问大家中国文

化博在哪里、大在哪里、精在哪里、深在哪里?

历史上许多有识之士,从小就身受《三字经》的熏陶,博闻强记,长大后,文化底蕴深厚,文学功底强,厚积薄发。于是,便出现了许多的饱学之士,爱国之士。他们为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今天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年代,更应该了解历史,借鉴历史,取其精华,发扬光大。作为学生,我们应多读一些经典书籍,在教育后人中,就会多引经据典,增加说服力,同时运用圣贤的智慧,教书育人。

篇四:带拼音三字经-钱文忠版

带拼音《三字经》全文

r?n zhī chū xìng běn shàn 人 之 初 , 性 本 善。 xìng xiāng jìn xí xiāng yuǎn 性 相 近 , 习 相 远。 gǒu bú jiào xìng nǎi qiān 苟 不 教 , 性 乃 迁。 jiào zhī dào gu

教 之 道 ,

xī mang mǔ z

昔 孟 母 ,

zǐ bù xu? du

子 不 学 ,

d?u yān shān y

窦 燕 山 ,

jiào wǔ zǐ m

教 五 子 ,

yǎng bú jiào f

养 不 教 ,

jiào bù yán sh

教 不 严 ,

zǐ bù xu? f

子 不 学 ,

y?u bù xu? l

幼 不 学 ,

yù bù zhu? b

玉 不 琢 ,

r?n bù xu? b

人 不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下载

学 ,

wai r?n zǐ f

为 人 子 ,

qīn shī yǒu x

亲 师 友 ,

xiāng jiǔ líng n

香 九 龄 ,

xiào yú qīn suì yǐ zhuān 贵 以 专。 ? lín chǔ 择 邻 处。 àn jī zhù 断 机 杼。 ǒu yì fāng 有 义 方。 íng jù yáng 名 俱 扬。 ù zhī gu? 父 之 过。 ī zhī du? 师 之 惰。 ēi suǒ yí 非 所 宜。 ǎo h? w?i 老 何 为。 ù ch?ng qì 不 成 器。 ù zhī yì 不 知 义。 āng shào shí 方 少 时。 í lǐ yí 习 礼 仪。 ?ng wēn xí 能 温 席。 ǒ dāng zhí

孝 于 亲 , 所 当 执。 r?ng sì suì n?ng ràng lí 融 四 岁 , 能 让 梨。

tì yú zhǎng yí xiān zhī 弟 于 长 , 宜 先 知。 shǒu xiào tì cì jiàn w?n 首 孝 弟 , 次 见 闻。 zhī mǒu shù shí mǒu w?n 知 某 数 , 识 某 文。 yī ?r shí shí ?r bǎi

一 而 十 , 十 而 百。 bǎi ?r qiān qiān ?r wàn 百 而 千 , 千 而 万。 sān cái zhě tiān dì r?n

三 才 者 , 天 地 人。 sān guāng zhě rì yua xīng

三 光 者 , 日 月 星。 sān gāng zhě jūn ch?n yì

三 纲 者 , 君 臣 义。 fù zǐ qīn fū fù shùn 父 子 亲 , 夫 妇 顺。 yuē chūn xià yuē qiū dōng 曰 春 夏 , 曰 秋 冬。 cǐ sì shí yùn bù qi?ng 此 四 时 , 运 不 穷。 yuē nán běi yuē xī dōng 曰 南 北 , 曰 西 东。 cǐ sì fāng yìng hū zhōng 此 四 方 , 应 乎 中。 yuē shuǐ huǒ mù jīn tǔ 曰 水 火 , 木 金 土。 cǐ wǔ xíng běn hū shù 此 五 行 , 本 乎 数。 yuē r?n yì lǐ zhì xìn 曰 仁 义 , 礼 智 信。 cǐ wǔ cháng bù r?ng wěn 此 五 常 , 不 容 紊。

dào liáng shū mài shǔ jì 稻 粱 菽 , 麦 黍 稷。 cǐ liù gǔ r?n suǒ shí 此 六 谷 , 人 所 食。

mǎ niú yáng jī quǎn shǐ 马 牛 羊 , 鸡 犬 豕。 cǐ liù chù r?n suǒ sì 此 六 畜 , 人 所 饲。 yuē xǐ nù yuē āi jù 曰 喜 怒 , 曰 哀 惧。 ài wù yù qī qíng jù 爱 恶 欲 , 七 情 具。 páo tǔ g? mù shí jīn 匏 土 革 , 木 石 金。 sī yǔ zhú nǎi bā yīn 丝 与 竹, 乃 八 音。 gāo zēng zǔ fù ?r shēn 高 曾 祖 , 父 而 身。 shēn ?r zǐ zǐ ?r sūn 身 而 子 , 子 而 孙。 zì zǐ sūn zhì xuán zēng 自 子 孙 , 至 玄 曾 nǎi jiǔ zú r?n zhī lún 乃 九 族 , 人 之 伦。 fù zǐ ēn fū fù c?ng 父 子 恩 , 夫 妇 从。 xiōng z? yǒu dì z? gōng 兄 则 友 , 弟 则 恭。 zhǎng y?u xù yǒu yǔ p?ng 长 幼 序 , 友 与 朋。 jūn z? jìng ch?n z? zhōng 君 则 敬 , 臣 则 忠。 cǐ shí yì r?n suǒ t?ng 此 十 义 , 人 所 同。 fán xùn m?ng xū jiǎng jiū 凡 训 蒙 , 须 讲 究。 xiáng xùn gǔ míng jù d?u

详 训 诂 , 明 句 读。 w?i xu? zhě bì yǒu chū 为 学 者 , 必 有 初。 xiǎo xu? zhōng zhì sì shū 小 学 终 , 至 四 书。 lún yǔ zhě ar shí piān 论 语 者 , 二 十 篇。 qún dì zǐ jì shàn yán 群 弟 子 , 记 善 言。 mang zǐ zhě qī piān zhǐ 孟 子 者 , 七 篇 止。 jiǎng dào d? shuō r?n yì 讲 道 德 , 说 仁 义。 zu? zhōng yōng zǐ sī bǐ 作 中 庸 , 子 思 笔。 zhōng bù piān yōng bú yì 中 不 偏 , 庸 不 易。 dà xiǎo dài zhù lǐ jì 大 小 戴 , 注 礼 记。 shù shang yán lǐ yua bai 述 圣 言 , 礼 乐 备。 yuē gu? fēng yuē yǎ s?ng 曰 国 风 , 曰 雅 颂。 hào sì shī dāng fěng yǒng 号 四 诗 , 当 讽 咏。 shī jì wáng chūn qiū zu? 诗 既 亡 , 春 秋 作。 yù bāo biǎn bi? shàn a 寓 褒 贬 , 别 善 恶。 sān zhuàn zhě yǒu gōng yáng

三 传 者 , 有 公 羊。 yǒu zuǒ shì yǒu gǔ liáng 有 左 氏 , 有 谷 梁。 jīng jì míng fāng dú zǐ 经 既 明 , 方 读 子。 cuō qí yào jì qí shì 撮 其 要 , 记 其 事。 wǔ zǐ zhě yǒu xún yáng

五 子 者 有 荀 扬。 w?n zhōng zǐ jí lǎo zhuāng 文 中 子 , 及 老 庄。 jīng zǐ tōng dú zhū shǐ 经 子 通 , 读 诸 史。 kǎo shì xì zhī zhōng shǐ 考 世 系 , 知 终 始。 zì xī n?ng zhì huáng dì 自 羲 农 , 至 黄 帝。 hào sān huáng jū shàng shì 号 三 皇 , 居 上 世。 táng yǒu yú hào ar dì 唐 有 虞 , 号 二 帝。 xiāng yī xùn chēng shang shì 相 揖 逊 , 称 盛 世。 xià yǒu yǔ shāng yǒu tāng 夏 有 禹 , 商 有 汤。 zhōu w?n wǔ chēng sān wáng 周 文 武 , 称 三 王。

xià chuán zǐ jiā tiān xià 夏 传 子 , 家 天 下。 sì bǎi zǎi qiān xià sha

四 百 载 , 迁 夏 社。 tāng fá xià gu? hào shāng 汤 伐 夏 , 国 号 商。 liù bǎi zǎi zhì zh?u wáng

六 百 载 , 至 纣 亡。 zhōu wǔ wáng shǐ zhū zh?u 周 武 王 , 始 诛 纣。 bā bǎi zǎi zuì cháng jiǔ

八 百 载 , 最 长 久。 zhōu zh? dōng wáng gāng zhuì 周 辙 东 , 王 纲 坠。 Chěng gān gē shàng y?u shuì 逞 干 戈 , 尚 游 说。 shǐ chūn qiū zhōng zhàn gu? 始 春 秋 , 终 战 国。

篇五:钱文忠说三字经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三十六)

在中国历史上,接着宋朝的,来统一了整个中国的,是一个少数民族的政权,那就是元朝。《三字经》讲元朝的时候,是这么讲的“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并中国,兼戎翟。”什么意思呢?到了元朝兴起的时候,金朝也灭亡了,因为我们知道金朝是被元朝和南宋联合灭亡的,有宋世,一并灭,连宋朝捎带着也灭亡了。

而不仅如此,元朝终于把整个中国,我们传统概念当中的这么大的一片国土给统一了。不仅统一了中国,他还兼戎翟,这里的戎翟就包括了好多好多的民族,其中还包括好多不在中国传统版图之内的民族。元朝,按照我们最标准的说法,是建立于公元1271年,亡于1368年,也就是说,他整个一个朝代100年不到,他是由蒙古族的贵族忽必烈,也就是元世祖,在1271年所建。建立以后不久,1279年灭亡南宋。定都于哪里呢?大都,就是今天我们的北京。今天在北京还有元大都的遗迹,我们都知道,还有元朝的一段城墙保留着。

随着金朝逐渐衰弱,蒙古的势力开始强大,逐渐摆脱金朝的统治。泰和四年,也就是公元的1204年,蒙古族的领袖,铁木真,通过非常激烈和残酷的战争,统一了蒙古高原各个部落,把蒙古高原先统一了。而泰和六年,也就是公元的1206年,铁木真就被各个部落推举为,举世闻名的成吉思汗。他被推举为成吉

思汗以后,就在漠北建立政权,国号是什么呢?叫大蒙古国。当然这个是汉文,因为当时的蒙古语念是 ,成立一个大蒙古国,它叫 ,成立这么一个国家。

在成吉思汗以后,汗王蒙哥,因为在这里我们碰到的都是蒙古族的名字,大家听着都会觉得不像听汉族的名字那么习惯和顺耳,在他之后的汗王蒙哥,1259年在四川去世。因为那时候蒙哥带着军队打到四川,而他的弟弟忽必烈和另外一个阿里不哥,开始争夺汗位,汗位就是皇上,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皇位,开始争夺汗位。1260年3月,阿里不哥在大多数蒙古正统派的支持下,在蒙古帝国的首都哈拉和林,通过了“忽里勒台”大会,这是蒙古的一种制度,推举大汗,叫“忽里勒台”大会,就是大家可以推举的,这跟清朝早期是一样的。清朝没入关之前八旗共主,所以那个时候并没有像后来皇帝确立了以后嫡于一系,通过“忽里勒台”登上了大汗之位

而与此同时,忽必烈和南宋完成了议和,他和南宋过程当中还是有议和的,返回了开平,也就是今天内蒙古的多伦,在中原的儒臣,一些儒家的臣子和蒙古宗王的支持下,他也集会,自称大汗,也就是到那个时候,其实蒙古大帝国的范围里边,出现了不只一个汗王。

1260年,忽必烈设立中书省,总管国家政务,1260年5月,忽必烈颁布《即位诏》,颁布一个诏书,建元中统。但是元朝还

不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算的,1260年没有元朝这个名字,由于忽必烈在中原地区自己开会,自己称汗,并且推行汉法,他运用汉地中原的法律,明显违背了蒙古的传统,就引起了阿里不哥和蒙古正统派的这些部落、贵族的反对,这两个人一起打了四年仗,两个汗分开打仗。直到1264年阿里不哥投降,忽必烈定为一尊,但是,忽必烈他推行汉法,引起了蒙古贵族和部落的不满,所以好多蒙古贵族和部落,拒绝归降忽必烈。所以忽必烈的政权,实际上只包括中国,当然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中国,它包括这么一块地方,中国还有蒙古高原地区。

至元八年,也就是公元的1271年,忽必烈公布《建国号诏》,他也发布一个诏书,取了《易经》当中的“大哉乾元。”《易经》里有一句话叫“大哉乾元。”正式建国号为元,所以这就是元朝的开始。而至元九年,也就是公元的1272年,元朝正式取了国号以后的第二年,在刘秉忠的规划下,正式建都于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市,1272年。至元十三年,也就是1276年,在建都北京以后四年,元军攻陷了南宋的都城临安,临安就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杭州,俘虏了5岁的宋恭帝和谢太后,至元十六年,也就是公元的1279年,元朝的军队在崖山海战当中,彻底的消灭了南宋最后的反抗,而我们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忠烈之臣陆秀夫,背着8岁的小皇帝投海而死。南宋最后一个皇帝是被一个大臣背着投海的,南宋正式宣告灭亡。

在这样一个元朝和宋朝,这样一个攻占更替的过程当中,我们最著名的历史人物当然是文天祥。文天祥在中国的文化传统当中是和岳飞一样,都被我们视做一个英雄式的人物。

文天祥,1236年出生,1283年被杀,他字宋瑞,又号文山,南宋的庐陵人。他是宋理宗宝佑四年,也就是1256年的进士第一名,所以文天祥是状元,诸位,他在考中状元的时候,文天祥刚刚20岁,按照今天的算法,按照古人的算法21岁,是一个非常年轻的状元郎。南宋末年,由于朝廷偏安在江南,设都在临安,国势弱小,在1273年,蒙古的贵族叫伯颜,伯颜

(1236—1295),元朝军事家,蒙古巴邻氏,蒙古帝国开国功臣。率领20万大军攻下了襄樊,他绕道打过来的,并以此为突破口,顺着长江而下,顺流而下,两年不到,已经逼近了临安的近郊,蒙古军队已经离临安很近了,这是一次空前惨烈的战争。南宋马上就面临着,国家灭亡的这样一个局面。

当时的南宋朝廷,长时期以来,被一些投降派大臣所把持,还在1259年,这时间还早一点了,他的这个宰相叫贾似道,就提出向蒙古称臣,割让整个江北地区,每年还要贡献多少万多少万的这种银两啊,丝绸啊,布帛啊,来求得这种偏安。但是,当时伯颜,就是这个蒙古贵族已经非常清楚,你这向我称臣有什么意思啊?我本来就要灭了你,没打算跟你议和,所以不停地还是在推进,他南侵的步伐。

1275年,伯颜将贾似道的13万大军全部消灭,这样的话,南宋朝廷实际上已经没有可用之兵了,主力军队被剿灭了。这个时候宋恭帝在位,但是只有4岁。由太皇太后谢氏临朝摄政,不得不发出了哀痛诏,很哀痛,发出这样一个诏书,号召天下 举兵“勤王”,因为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军队13万,被伯颜给消灭了,他只能寄希望于全国各地的官员,组织当地的部队来勤王。 文天祥那个时候,在担任什么职务呢?赣州的知府,在担任一个知府,他捧诏涕泣,接到了皇帝宋恭帝,才4岁的宋恭帝,以他的名义发出个哀痛诏,马上就哭了,非常悲伤,立即行动,在两三个月之内,他组织起一支一万人左右的勤王部队,几经周折赶到了临安。大家知道,南宋的地方官员成千上万,我们很难想象。皇帝的哀痛诏发下以后,率兵来勤王的,居然只有三个人,其中就有文天祥。别的大臣都已经各顾各的,有的内心在做投降的打算,有的赶快再把民脂民膏捋一捋准备回家,躲起来,大家看看这南宋的政权,已经到了什么地步。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