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望梅止渴文言文阅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7:19:16 体裁作文
望梅止渴文言文阅读体裁作文

篇一:文言阅读训练

文言阅读训练

一、读《学弈》,完成相关要求。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佛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孟子·告子》)

1、解释下列加点词。

A.通.国之善弈者也 B.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C.思援弓缴.而射之 D.非然.也 2、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A.一人虽听之. B.思援弓缴而射之. C.弗若之.矣 D.通国之.善弈者也 3、翻译下列句子

(1)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是其智弗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自身实际,谈变你对《学弈》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读《望梅止渴》,悟相关问题。

魏武行役,失汲道,三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世说新语·假谲》南朝宋·刘义庆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三军皆.渴( ) (2)乃.令曰( ) (3)士卒闻之..( ) (4)口皆出水( ) (5)乘此得及....前源( ) 2、翻译下列句子

魏武行役,失汲道,三军皆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望梅止渴”的含义。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读《师旷问学》,完成相关问题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学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好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1、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2、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问于师旷( ) ②恐已暮矣( ) ③如日出之阳( ) ④臣闻之( ) 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什么?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这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读《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注释:回:颜回,又称颜渊。 恸(tòng):哀痛之至。 门人益友:学生更加亲近。 迁:转移 贰:重复

1、本文选自《史记》。《史记》是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__________用毕生精力写成的我国第一部_________通史,鲁迅称它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发尽白,蚤死 (2)今也则亡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门人益.亲_____________ (2)北子孰.为好学_____________ (3)不贰过._____________ 4、翻译下面的句子。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颜回好学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挥洒自如 朝夕苦练 闻名遐迩 得心应手 挥汗如雨 忍辱负重 宁近勿远 眼疾手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疲惫不堪 飞扫而过 惊心动魄 精彩纷呈 梦寐以求 奇光异彩 专心致志 鸿鹄将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怒火万丈 聚精会神 黑白相间 和平曙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四字词语填空(四至八单元)

______定音 化___为___ ___不___风 日___月___ 名___扫___ ___光___发 防___于未然 无与______ 美___仑___ 深___熟___ ______自如 ______如雨 无边______ 过___斩___ 忍___负___ ___无反___ ___不奏___ 得___应___ 朝___苦___ 相对______ 梦___以求 眼___手___ 飞___而过 宁___勿___ ___花___乱 ___心动___ 疲___不___ 奇光___彩 繁荣______ ___规___矩 失声______ ______吞枣 张___李___ ___打___骂 横___立___ ______十足 ___头___脑 大义______ 庄___之气 ______逼人 ______不凡 ___刀而立 由___而___ 生死___关 破___而笑 一___而上 狼___而逃 不可______ ______十足 月___风___ ___光___金 ___人听闻 ___不在乎 气喘______ ______大哭 ______一顾 ______天开 安___乐业 ______心切 责_____之词 来之不___ 千___之重 一___不___ ______不安 大名______ 莫___其___ ______多姿 ___心所___ 飘飘______ 推推______ 嘟哮______ 哗哗______ 引上______ 满腔______ 全神______ 横___竖___ ___落山___ ___身___骨 ______临下 ______挺胸 坚强______ ___天___立 ______山河 悬崖_____ ______捕蝉 渔翁______ 可___可___ ______奋战 ______万千 夜不______ 青___欲___ ______不动 ______之声 不屈______ 苍劲______ 生机______ ______铁骨 ______不群 诗___画___ 不计______ ______正气 纵其______ 玩弄______ 以身______ 拔刀______ 体___民苦 ______万分 ______同胞 ______不已 四、默写

1、《长江之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别挤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测 试 卷

人有其宝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为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1、解释下列的词。

(1)以示玉人(示: ) (2)宋人或得玉(或: ) (3)献诸子罕(诸: ) (4)子罕弗受(弗: ) (5)我以不贪为宝(以: ) (6)若以与我(与: ) 2、翻译下列句子

(1)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以不贪为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以与我,皆丧宝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的标题“人有其宝”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方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以看出子罕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桑 中 生 李

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焉,以余浆灌溉。后人见桑中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目痛乃小疾,亦行自愈。闻者传语:“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

注释:1、余浆:多余的水。2、李君:李先生。此指李树。4、行:不久。5、翕赫:此指轰动。 1、解释加点的字:

于.田中种禾__________________ 欲持去.__________________ 顾.

见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文翻译句子意思。

(1)有病目痛者息阴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闻者传语:“盲者得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全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二:张耳文言文阅读

张耳

张耳、陈余,皆魏名士。秦灭魏,悬金购两人。两人变姓名,俱之陈(1),为里监门(2)以自食。吏尝以过笞(3)陈余,余怒欲起,张耳蹑(4)之,使受笞。吏去,耳乃引余之桑下,数之曰:“姑吾与公言何若,今见小辱,而欲死一吏乎!”勾践石室,淮阴(5)胯下,皆忍小耻,以就大业也。陈余浅躁,不及张耳远甚,所以一成一败。

[注释](1)陈:陈国。(2)为里监门:做守卫里门的职务。(3)笞:鞭打。

(4)蹑:踩。(5):淮阴:韩信,西汉开国功臣。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耳乃引余之桑下( ) (2)不及张耳远甚( ) ..

12.对文中划线句的意思理解的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___。(3分)

A如今受到一点小小的屈辱,却想把一个小吏弄死吗?

B如今看见一点小小的屈辱,却想死在一个小吏手里吗?

C如今看到一点小小的屈辱,却想把一个小吏弄死吗?

D如今受到一点小小的屈辱,却想死在一个小吏手里吗?

13.从文中看,陈余、张耳之所以一成一败是因为陈余性格“_________________“,

而张耳却能做到“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14.与文中提到的勾践和韩信两个历史人物无关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2分)

A多多益善 B卧薪尝胆 C望梅止渴 D胯下之辱

11.(1)拉(2分) (2)比得上(2分)

12.D(3分)

13.浅躁(1分) 忍小耻(2分).

14.C(2分)

王敦○1有废明帝○2意,欲以不孝废之。每言帝之不孝,皆云温太真○3所说。及温来,.

敦便奋其威容,问温:“太子作人何似?温曰:“小人无以测君子。”敦声色并厉,欲使温从己,乃重问温:“太子何以称佳?”温正色曰:“钩透致远○4,盖非浅识所测。然以.

礼侍亲,可称为孝。”

注:○1王敦;东晋大臣,有谋杈纂位之心。②明帝:司马绍,即后文的太子。

③温太真:东晋政治家,曾任太子的近侍官。 ④钩透致远:指学识广博精深。

12.解释文中的加点词(4分)

(1)及温来( ) (2)欲使温从己( ) ..

13.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分)

A“小人物没法估量君子德行。

B.我没有资格估量君子的德行。

C.小人物无法测量君子德行。

D.我没有凭借测量君子的德行。

14.文中能体现温太真有胆识的语句是(2分)

15.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表现主人公王敦的有勇有谋。

B.称赞明帝的广博学识与孝顺。

C.表现真正勇者的威武不屈。

D.赞扬温太真的智慧与善辩。

1

(四)(12分)

12. (1)等到 (2)听从(服从顺从)

13.B

14.温正色曰;“钩深致远,盖非浅识所测。然以礼侍亲,可称为孝。”(小人无以测 君子、钩深致远,盖非浅识所测。然以礼侍亲,可称为孝)(只答“正色”给1分)

15. C

魏公子无忌①方食,有鸠飞入案下,鹞②逐而杀之。公子暮为不食。曰:“鸠避患归无.

忌,竟为鹞所得,吾负之。为吾捕得此鹞者,无忌无所爱。”遂得鹞二百余,左右欲尽杀之,.

恐有辜,乃自按剑至其笼,曰:“昨捕鸠者,当低头服罪;不是者,可奋翼。”一鹞独低头,不敢仰视。乃取杀之,尽放其余。名声流布,天下归焉。

【注释】①魏无忌:即信陵君,魏国的军事家,为人宽厚仁爱、礼贤下士。

②鹞(yào):指鹞鹰,中型猛禽,擅捕蛇、鼠、蛙和小鸟。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魏公子无忌方食( ) ⑵左右欲尽杀之( ) ..

12、对文中画线句“无忌无所爱”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没有什么舍不得的。 B无忌没有可以喜欢的。

C信陵君不会不珍惜他。 D他不知道要如何爱护。

13、从“之、其、而、以、何、于”中选择两个字,分别填在下面句子的横线上,使句意保

持不变:(2分)

鸠避患 归 无忌

14、鹞鹰能听懂魏无忌的话吗?针对质疑进行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题目。(5分)

⑴有同学认为鹞鹰确实听懂了,理由是“ ”。(用文中的话来回答)(2分) ⑵如果鹞鹰听不懂魏无忌的话,作为“战国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请依据上文说说你的想法。(3分)

11. (1)正在 (2)全;都 12. A

13. 而 于

14. (1)一鹞独低头,不敢仰视。

(2)避免滥杀无辜,以此维护自己宽厚仁爱的形象,赢得天下人心。

2

篇三:初一文言文阅读题

3.判断下列各句有没有通假字,如果有,请写该字及其本字、读音、意义。(8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诲女知之乎 初一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童趣》阅读题

①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②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选文第①段中“私拟”的自然景物有哪些?

2.选文第②段,表现作者的情绪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①②段间有什么关系?

4.作者为什么“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而不将它打死? 5.生活中,你有过作者描述的类似的经历吗?写下来。

二、《论语》十则练习 1.填空:(19分)

①《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

一,是由 收集整理而成。孔子,名 ,字 , 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 。

②“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 、 、 、 “五

经”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生活中用来教育人们要谦虚,不要狂妄,不懂装懂时,我们常引用《论语》十则

中孔子的话: , 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5分)

论.语( ) 不愠.( ) 三省.( ) 罔.( ) 殆.

( )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16分)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愠: )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

殆: )

(4)择其善者而从之 (从: ) (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岁: ) (6)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

恕:

5.请写出出自《论语》十则中现在常用的成语四个。(4分)

6.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20分)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⑸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本文所选十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⑴学习态度;⑵学习方法;⑶思想品德修

养。请分别就这几个方面各举两则。(6分)

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

品德修养: 8.“而”的用法,有的表顺接,有的表转接,请区别下列句中“而”的不同用法:(6分) 学而时习之( ) 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 学而不思则罔( )

任重而道远(

) 择其善者而从之(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分)

10.写出你所积累的其他出自《论语》的格言警句至少2句?(4分)

11.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

。(4分) 12.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

(4分)

三《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一、词语积累

[内集]家庭聚会。内,指家人。集,聚集。 [儿女]指子侄辈,这里指家中年轻一代人。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义,道理,意义,文章表达的意思。 [俄而]不久,一会儿。 [欣然]高兴的样子。 [似]相似,像。[差(chà)]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未若]不如,比不上。 [因]由于。 二、文学常识

1. 《世说新语》:六朝志(记)人小说代表作。全书8卷,分德行、言语、方正、政事、文学、雅量等36门。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2.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笺(jiān)疏》中的“言语”一门。 三、内容点击

《咏雪》讲的是晋朝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少女谢道韫表现了以柳絮咏雪的才能。 四、阅读探究

1. 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怎样一种家庭气氛? 轻松、温馨的家庭气氛。

2. 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文中“儿女”即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天的“儿女”专指子女。 3. 文章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暗示作者赞赏她的才气。

4. 以“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第一种意见:“撒盐空中”好。它注重了形似,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与盐比较接近;而柳絮是灰白色,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与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

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

第二种意见:“柳絮因风起”一句好。好的诗句应有深刻的意蕴,“柳絮”句将物象与意蕴统一起来,形成了诗句的意象,给人以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而“撒盐空中”仅有物象而无意蕴。 五、迁移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以比喻描写飞雪的古诗佳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陈太丘与友期》

一、词语积累 (一)常规词语

[期行]约定同行。期,约定。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期,约定的时间。日中,正午时分。 [舍(shě)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弃。去,离开。 [乃]才。 [时年]当时的年龄。 [戏]嬉戏,玩耍。 [客]客人,指朋友。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委]丢下、舍弃。 [君]有礼貌地称呼对方。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无信]不讲信用。 [引]拉。 [顾]回头看。

(二)通假字 [不]同“否”。 二、文学常识

出自《世说新语笺疏》中“方正”一门。 三、内容点击

《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面对父亲的友人的无信、无礼,义正辞严地加以反驳的故事。既表现了他的聪敏,更写出了他的懂得为人的道理。 四、阅读探究

1. 陈太丘“期日中,过中不至”,陈太丘的朋友反怒责陈太丘,说明朋友是怎样的人?

不讲信用,粗野无礼。

2. 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粗野语言,针锋相对地指出他的“无信”“无礼”,这说明元方是个怎样的人?

聪敏,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懂得为人之道。

3. 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第一种意见]不同意。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

[第二种意见]同意。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人没有一生都不犯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人的“小辫子”不放。 4. 有人认为,陈太丘的朋友也有可取之处,你同意这个看法吗?

同意。面对元方的反驳,有人很惭愧,想与元方握手道歉,这说明他有知错能改的精神。

5. 友人为什么能够哑口无言、赔礼道歉?

元方的反驳有理有据。第一,从信用方面看,父亲朋友失约在先,无信;从礼貌方面,父亲的友人当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无礼。因此,友人最后哑口无言,只得赔礼道歉。

五、迁移拓展

1. 面对他人的无礼,你该如何处理?

[意见一]抓住对方失礼之处,针锋相对,维护个人名誉不受侵害。

[意见二]针对对方失礼之处,摆事实,讲道理,使对方明白自己的过错,既维护个人名誉,又不伤害对方。自己不能向对方一样失礼。 2. 如果父母不在家,家中来了客人,你该如何接待?

在能确定对方身份的前提下,以礼相待;如果不明对方身份,要机智地探询对方情况,提高安全意识。

3. 你还知道哪些《世说新语》中的故事? 如“王戎识李”。

4.有不少成语出自《世说新语》,请写出几个。 望梅止渴、难兄难弟、鹤立鸡群、标新立异、一往情深

5. 古代像谢道韫、陈元方这样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还有很多,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事例吗?

㈠ 王冕四岁作画; ㈡ 曹植七岁作诗; ㈢ 甘罗十二岁做宰相; ㈣ 司马光砸缸。

(一)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要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这个小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文章是怎样刻画主要人物的?(4分)

2.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释词:(4分)

日中:( ) 舍去:( ) 无礼:( ) 引之:( )

4.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4分)

5.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4分)

6."元方入门不顾"以表示。(3分)

7.元方入门后,友人会怎样?(4分) (二)

荀巨伯(东汉桓帝时人,生平不详)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指入侵的军队)攻郡。

四、阅读《山市》,回答1~5题。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损害,毁坏)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这里是表示轻蔑的称呼),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世说新语》)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4分) ⑴友人语巨伯曰(语: ) ⑵吾今死矣,子可去(子: ) ⑶败义以求生(败: ) ⑷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委:) 2、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⑵汝何男子,而敢独止?

⑶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3、作者把人物的生活常态放在特定的环境下来写,所写生活常态是,特定环境是指,这样更有利于刻画人物。(4分)

4、荀巨伯不肯离去的原因是什么?(4分)

5、荀巨伯的行为感动了胡贼,从一句可以看出。(3分)

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1.我能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相顾惊疑 ② 连亘六七里 ③中有楼若者 ④惟危楼一座 ⑤裁如星点 ⑥或凭或立

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②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3.简要赏析“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一句中的“插”字的表达效果。 我的赏析:

4.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山市幻景的?依据是什么? 我的理解:

5. 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

①由于古代的科学技术还不够发达,对于许多的自然现象不能给予科学的解释。你除《山市》外,还知道哪些现象古人不能解释而把它们付诸神话故事?至少写两个。

此何遽不为福乎?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我的积累:

②假如你随着某旅游团在沙漠地区或大海游玩,恰巧出现文中所描述的这种景象,你该如何向游客们解释这一自然现象?

我的解说:

五、古代寓言两则

1填空

(1)《塞翁失马》选自: 此书为西汉淮南王 编纂。成语: 出自于此。 (2)《智子疑邻》选自: 作者是: (时代)末期著名思想家: (姓名)。 2注音

塞翁: 此何遽不为福乎: 堕而折其髀: 此独以跛之故: 3解释划线词语

(1)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2)不筑,将有盗: (3)暮而果大亡其财:

(4)马无故亡而入胡: (5)其邻人之父亦云: (6)其父曰: (7)宋有富人: (8) 家富良马: (9)天雨墙坏:

(10)居数月: (11)丁壮者引弦而战: (12)死者十九: 4解释下面的句子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5概括两则寓言的寓意:

《智子疑邻》:

《塞翁失马》:

六、课内古时词名句积累与赏析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汉·曹操《观沧海》 【简析】借助奇特想像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体现了作者的博大胸怀。 ? 海日生残夜,江春如旧年。——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望梅止渴文言文阅读

【简析】新旧事物交替,表明时间匆匆过,抒写出淡淡的乡愁,同时也给人以希望。蕴含的哲理:旧事物是蕴含在新事物之中的,新事物定能冲破重重阻碍,发展壮大起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简析】选取具有初春特征的典型事物,在动态中将春的活力,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描绘出来。使人产生美好的联想、想像。

?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辛弃疾《西江月》

【简析】调动嗅觉、听觉,抒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并将客观事物与人的活动统一起来,表达了闲适的心情,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 ?

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元·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简析】选取六种代表性景物,自然组合,天衣无缝。前句景物色彩暗淡,毫无生气;后句景色明丽,清闲、恬淡。两句一正一反勾起游子无尽的愁思。 ?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简析】旅途未尽,夕阳在山,更勾起旅人的绵绵愁情,不禁使人断肠。

篇四:小二 课外文言文阅读

《世说新语》二则

望梅止渴

魏武行役失汲道,三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三军皆.渴( ) 士卒闻.

之( ) 2、“望梅止渴”现比喻成语它的意思相近。

3、 曹操运用“望梅止渴”这一方法起到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陶母戒子

陶公①少时作鱼粮吏,尝以坩②鲊③饷母。母封鲊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注释:①陶公:陶侃,东晋人,曾任县吏、大将军等职。②坩(gān):盛物的陶器。③鲊(zhǎ):经过加工的鱼类食品。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尝.以坩鲊饷母( ) 非唯不益.

( ) 2、 从陶母的做法看,她希望儿子具有怎样的品质?

3、 根据文章内容,说说这对母子最突出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世说新语》二则

管宁割席

管宁①、华歆②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③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注释:①管宁:三国时魏国人。汉末大乱,避到辽东讲学。朝廷多次招他做官,他始终不接受。②华歆(xīn):东汉末做尚书令,后投靠曹操,官至太尉,是个热衷功名的人。③轩冕:轩,士大夫以上官员乘坐的车子;冕,大夫以上贵族所戴的礼帽。轩冕用来代指高官。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华捉而掷.去之( ) 宁读如故.

( ) 2、 古人“割席”表示绝交之意。你认为管宁与华歆绝交的原因是什么?

谢公围棋

谢公①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②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③?”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注释:①谢公:谢安。②淮上:淮水上游。③利害:军事上的胜败。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看书竟.( ) 俄而..

谢玄淮上信至( ) 2、结合选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分析谢安的性格特点。

管宁割席,汉管宁,字幼安。少好学,与华歆同席肄业。有乘轩过门者,歆废书往观,宁遂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坐一木榻,积五十五年,未尝一箕踞,榻上当膝处皆穿,征命凡十至不起。

汉朝人管宁,字幼安。小时非常好学,与华歆做在同一张席上读书。一次,有人乘坐轩经过门前,华歆放下书出去看,管宁于是将席割成两半,与华歆分开坐,对华歆]说:“你不是我的朋友。”坐在一个木榻上,有五十五年,没有一次席地而坐把两腿像八字样分开,木榻上放膝盖的地方都被磨穿了,有时叫他十多次都不起来。

杨布击狗

杨朱之弟杨布衣素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杨朱曰:“子毋②击也,子亦犹是。曩者③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

注释:①素:白色,后文的“缁”指黑色;②毋:不要,不可以,表禁止;③曩者:从前,早先。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衣.素衣.( )( )(2)天雨.( )(3)子亦犹是.( )

2、 狗冲杨朱叫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3、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薛谭学讴.( )②未穷.青之技( )③秦青弗止. ( ) ④响遏.行云( ) 2.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3.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弈秋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缴:拴在箭上的生丝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 ( ) ②非然.也 ( )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 ( ) ④为是其智弗若.与 ( )

2.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勤训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矣!

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圣不若彼者乎? 1. 文中表明观点的句子是

2.作者举大禹、陶侃的事例,其用意是什么?

杨布击狗

杨朱之弟杨布衣素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杨朱曰:“子毋②击也,子亦犹是。曩者③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

注释:①素:白色,后文的“缁”指黑色;②毋:不要,不可以,表禁止;③曩者:从前,早先。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天雨.( ) 子亦犹是.( ) 2、 狗冲杨朱叫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3、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3.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译文】

弈秋是僵最会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1.①教诲②这样③引,拉④聪明才智 2.只听弈秋的教导 4.阐明了学习必

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 ②非然也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 ④为是其智弗若与

2.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勤训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矣!

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圣不若彼者乎?

《恒斋文集》

谋生的道理,没有什么比勤劳更为重要的了。所以邵先生说:“一天的计划决定于早晨,一年的计划决定于春天,一生的计划决定于勤劳。”这些话虽然说得浅近,可是意义却很深远哪!像大禹这样的人,智慧、才能如此杰出,况且爱惜每一寸的光阴;像陶侃这样的人,品德如此高尚,况且爱惜每一分的时间,又何况在才干、品德方面都比不上他们的人呢? 1. 文中表明观点的句子是 2.作者举大禹、陶侃的事例,其用意是什么?

篇五:7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 5《世说新语》两则

5 咏雪

阅读探究

1. 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怎样一种家庭气氛? 轻松、温馨的家庭气氛。

2. 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文中“儿女”即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天的“儿女”专指子女。 3. 文章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暗示作者赞赏她的才气。

4. 以“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第一种意见:“撒盐空中”好。它注重了形似,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与盐比较接近;而柳絮是灰白色,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与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

第二种意见:“柳絮因风起”一句好。好的诗句应有深刻的意蕴,“柳絮”句将物象与意蕴统一起来,形成了诗句的意象,给人以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而“撒盐空中”仅有物象而无意蕴。 五、迁移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以比喻描写飞雪的古诗佳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

5 咏雪

一、 词语积累

1、 内集:家庭聚会 内,指家人。集,聚集。2、儿女:指子侄辈,这里指家中年轻人的一代。

3、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4、俄而:不久,一会儿。 5、欣然:高兴地样子。 6、似:相似,像。 7、差:大致,差不多。 8、拟:相比。 9、未若:不如,比不上。 10、因:由于

二、 阅读探究

1、 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怎样的家庭气氛?

答:轻松、温馨、的家庭气氛。

2、 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答:文中的“儿女”即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天的“儿女”专指子女。 3、 以“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答:第一种意见:“撒盐空中”好。它注重了形似,,雪的颜色和下落状态都与盐比较接近;而柳絮是灰白色,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的很高很远,与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与神似。

第二种意见:“柳絮因风起”一句好。好的诗句应有深刻的意蕴,“柳絮”句将物象与意蕴统一起来,形成诗句的意象,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而“撒盐空中”仅有物象而无意蕴。 4、 如何理解“公大笑乐”?

答:⑴两个都满意而笑乐。

⑵笑前喻,乐后喻,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三、 迁移拓展

1、你还知道哪些比喻描写飞雪的古诗佳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2、与本文有关的句子:

《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判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中的“咏絮才”即指谢道韫,后用来比喻有才能的女子。

5《咏雪》复习题

一、《咏雪》、《陈太丘与友期》选自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作者是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二、解词。

1、内集:家庭聚会 2、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3、俄而:不久、一会儿 4、骤:急速

5、欣然:高兴的样子 6、何:什么 7、似:像 8、差:大致、差不多 9、拟:相比 10、未若:不如、比不上 11、即:就是 12、因:乘着、趁着 儿女 古义: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 今义: 专指子女(儿子、女儿) 三、理解性默写

1、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咏雪的直接原因:俄儿雪骤。

3、两个比喻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4、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未若柳絮因风起。

5、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暗示谢太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四、用原文填空。

时间:寒雪日 地点:內 人物:谢太傅(召集人兼主讲人)、兄子、兄女(听众) 事件:咏雪 五、问答题。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以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和睦、融洽、欢快、轻松

2、对于谢太傅的出题,兄子和兄女分别给出什么答案?

兄子: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兄女: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未若柳絮因风起”更好。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因为柳絮团状,与雪花相似,漫天飞舞給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十分传神,而且还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温暖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4、谢太傅为什么跟儿女们谈论诗文时,出了一个“白雪纷纷何所似”的咏雪题目?

主讲人出题考听众时,天气发生了变化: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大雪。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就出了一个“白雪纷纷何所似”的咏雪题目。

5、“未若柳絮因风起”被后人称为咏雪佳句,妙在何处?

因为柳絮团状,与雪花相似,漫天飞舞給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十分传神,而且还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温暖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6、你学过的古诗词中咏雪佳句?请写出一两句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数梨花开。(比喻)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比喻)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夸张) 7、你认为谢太傅究竟满意谁的答案?为什么?

对兄女的答案满意。因为文章最后一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表明了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了谢太傅对道韫才气的赞赏。

8、文章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

补充点明了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了谢太傅对道韫才气的赞赏。 六、翻译。

1、谢太傅寒雪日內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2、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3、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4、兄女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5、公大笑乐。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6、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3、两个咏雪句“撒盐空中差可拟”与“未若柳絮因风起”,哪一个更好?请从文中找出根据,并谈谈你的看法。

5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便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陈太丘真不是人!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讨好元方,元方径直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那人。 字词解释

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今义为日期,行,出行。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 过中:过了正午。 至:到

舍去:不再等候而离开了。舍,丢下;去,离开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戏:玩耍,游戏。

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假字,通“否”。 家君:家父,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引:拉,这里是表示友好的动作。 顾:回头看。 信:诚信,讲信用。 时年:这年(那时)。 非:不是。

相委而去:相委,丢下别人;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委,丢下,舍弃。 而,表示修饰。 君:古代尊称对方,现可译为“您”。 惭:感到惭愧。 礼:礼貌。

不:不,“不”通“否”,语气词,无意 已去:已经 离开。

哉:助词,语气词,并无实际意义。 曰:说 则:就是

信(则是无信):信用 古今异义词

1.去 古意:离开 今意:到、往

2.委 古意:丢下、舍弃 今意:委屈、委托 3.顾 古意:回头看 今意:照顾 通假字

1、尊君在不 “不”通“否”读fou(三声)表示否定。相当于“吗?” 词类活用

1、友人惭 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陈太丘之友:急躁,无信,无礼,知错能改 元方:聪慧明理,有胆识,正直,爱憎分明

文章表现了陈元方的聪慧,懂得为人之道,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道理: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丧失朋友,失去友谊。 1.通过元方的言行举止,让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坚持原则的人。

2.通过友人的行为,让我们知道了知错就改。而友人又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告诉我们信用的重要性。 3.通过陈太丘的行为,让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

5《陈太丘与友期》

一、 词语积累

1、期行:约定同性 2、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3、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弃;去,离开。4、乃:才

5、时年:当时的年龄。 6、戏:嬉戏,玩耍。

7、客:客人,指朋友。 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9、委:丢下,舍弃。 10、君:有礼貌的称呼对方。 11、家君: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12、无信:不讲信用。 13、引:拉。 14、顾:回头看。 二、 阅读探究

1、 陈太丘“期日中,过中不至”,陈太丘的朋友反怒责陈太丘,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不讲信用,粗野无礼。、

2、 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粗野语言,针锋相对地指出他的“无信”“无礼”,这说明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聪敏机智、能言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懂得为人之道。

3、 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至极,无地自容,这是否失礼?

说明你的理由。

答:(1)不失礼。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失礼,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

(2)失礼。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人没有一生都不犯错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人的“小辫子”。

4、 有人认为。陈太丘的朋友也有可取之处,你同意这个看法吗?

答:同意。面对元方的反驳,友人很惭愧,想与元方握手道歉,这说明他有知错能改的精神。 5、 友人为什么能够哑口无言、赔礼道歉?

答:元方的反驳有理有据。第一,从信用方面看,父亲朋友失约在先,无信;从礼貌方面,父亲的友人当元方的面骂父亲,无礼。因此,友人最后哑口无言,只得赔礼道歉。 三、 迁移拓展

1、 面对他人无礼,你应该怎样做?

答:(1)抓住对方的失礼之处,针锋相对,维护个人名誉不受侵害。

(2)针对对方的失礼之处,摆事实,讲道理,使对方明白自己的过错,既维护个人名誉,又不伤害对方。自己不能像对方一样失礼。

2、 如果父母不在家,家中来了个个客人,你该如何对待?

答:在能确定对方身份的前提下,以礼相待;如果不明对方身份,要机智地探寻对方情况,提高安全意识。 3、 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有哪些?

答:望梅止渴、难兄难弟、鹤立鸡群、标新立异、一往情深等。

4、 古代像谢道韫、陈元方这样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还有很多,请举出这样的两个例子? 答:(1)王冕四岁作画 (2)曹植七岁作诗 (3)甘罗十二岁做宰相 (4)司马光砸缸

一、语言积累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柳絮( ) 差可拟( ) 尊君在不( ) 雪骤( ) ....2.请解释下列词的含义。

内集( ) 俄而( ) 骤( ) .....欣然( ) 差( ) 拟( ) ....未若( ) 因( ) ...去( ) 顾(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未若柳絮因风起。

(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二、阅读感悟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与友期行( ) (2)去后乃至( ) ..(3)相委而去( ) (4)下车引之( ) ..7.仿照例句,补出下列句子中缺省的部分。 例句:(陈太丘与友)期日中,(友)过中不至。 ①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 ②( )待君久不至,( )已去。

③(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8.用现代汉语翻译“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9.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的看法。

1.xù nǐ fǒu zhòu 2.家庭聚会 不久、一会儿 快速、急速 高兴地、愉快地 大致、差不多 相比 比不上、不如 凭借 不再等候就走了 回头看 3.(1)一会儿,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2)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4.如: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顾:古义“回头看”,今义“顾及”、“理睬”;儿女:古义为“子侄辈”,今义为“儿子女儿”;文义:古义为“诗文”,今义为“文章的意思”;委:古义为“舍弃”,今义为“委托” 5.融洽、欢快、轻松(可任选其一) 6.(1)约定(2)离开(3)丢下、舍弃(4)拉 7.①太丘 友②家君 家君③君 君 8.(陈太丘与朋友)约好正午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 9.聪明机智的孩子。客人无礼在先是事实,元方年仅七岁,懂得指出客人的不对,维护父亲的尊严,已属不易,不应对其要求过高。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