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苗族吊脚楼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1:20:26 作文素材
苗族吊脚楼作文素材

篇一:苗族吊脚楼简介

曼飞龙塔

曼飞龙塔位于云南省景洪市勐龙镇曼飞龙寨的后山顶上,由主塔和八座小塔组合而成,宛如一丛春笋破土而出,故傣语称为“塔糯”(笋塔),是一座金刚宝座式的群塔。已于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傣家竹楼简介

傣族村落都在平坝近水之处,大的寨子集居两三百户人家,小的村落只有一二十人家。房子都是单幢,四周有空地,各人家自成院落。完全是竹楼木架,上以住人,下栖牲畜。傣家人的竹楼是坝区类型,由于天气湿热,竹楼大都倚山傍水;村外榕树蔽天,气根低垂;村内竹楼鳞次比,竹篱环绕,隐蔽在绿荫丛中;景洪县的曼景兰寨和橄揽坝就是坝区傣家竹楼的标准型泼水节源于印度,曾经是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其后,为佛教所吸收,经缅甸传入云南傣族地区。

泼水节为傣历新年的庆祝活动,一般在阳历4月13日至4月15日之间。届时人们先至佛寺浴佛,然后互相泼水,用飞溅的水花表示真诚的祝福。到处欢声笑语,充满了节日气氛。

泼水节的介绍

泼水节,一般为3至4天。第一天,傣语称之为“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称之为“恼日(空日)”,人们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互相开始泼水了。

泼水节的活动内容丰富,其它的还有放高升、斗鸡、跳孔雀舞等,人们身着盛装,喜气洋洋,场面极为热烈。

崇圣寺三塔

崇圣寺三塔,由这一大二小组成。大塔叫千寻塔。千寻塔与南北两个小塔的距离都是70米,呈三足鼎立。千寻塔高度是69.13米,为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一共有16级,属于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塔身内壁垂直贯通上下,设有木质楼梯,可以登上塔顶从了望小孔中欣赏大理古城的全貌。

李元阳在《云南通志》中写道:“崇圣寺三塔各铸金为顶,顶有金鹏,世传龙性葆泽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以此镇之。”从这句话中可以知道,唐朝年间,大理水灾频频;佛教已在大理具有广泛影响;建塔塑鹏除了虔心敬佛外,还有镇水防灾的目的。

云南十八怪

第一怪 鸡蛋串出来买 第二怪 火车没有汽车快 第三怪 三个蚊子一盘菜 第四怪 四只老鼠一麻袋 第五怪 草帽当锅盖 第六怪 四季衣服同穿戴 第七怪 姑娘叫老太 第八怪 竹筒当烟袋 第九怪 鞋子后面多一块 第十怪 穿鞋脚趾露在外 第十一怪 小和尚可以谈恋爱

第十二怪 东边下雨西边晒第 第十三怪 蠺豆数着卖

第十四怪 粑粑叫铒块 第十五怪 鲜花当做下酒菜

第十六怪 背着娃娃谈恋爱 第十七怪 有话不说歌来来代

第十八怪 鲜花四季开不败

篇二:雷山苗族吊脚楼

雷山苗族吊脚楼

苗族吊脚楼的建筑工艺源远流长。在中国汉文史书上早有“北人穴居,南人巢居”的说法。春秋战国时楚国的伟大诗人屈原在《九歌·东君》里写道:“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槛”就是指的“干栏式建筑”。苗族大多数居住在山区,依山傍水,聚族而居……苗族干栏式民居有全楼居和半楼居之分。苗族民居善于利用山区的零碎地形,建造除极富民族色彩的吊脚楼。民居建筑与生态环境,与生产活动有极密切的关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容易搬迁等是苗族的突出点。今日雷山以及巴拉河流域其他县域的吊脚楼都是苗族先民由长江中下游流域不断迁徙安居黔东南,将带来的建筑工艺,在适应新环境条件下,不断完善建起具有本民族独特风格的吊脚楼民居建筑。苗族木匠在营造民居中却自发地运用了高深的力学建筑原理和普通的几何图形。吊脚楼的造型从宏观上看,它是长方形和三角形的组合,是稳定而庄重的普通几何图形。给人以一种既有典雅灵秀之美又有挺拔健劲之美的美感。例如在内部,无论柱、枋、梁、檩,它们之间的构成都是互为垂直相交的,构成了一个在三维空间上的相互垂直的网络体系,从而奠定了长方形结构的基础,然后逐个延展组合而成整个屋体。屋面由于排水需要,必须两面或多面倒水,这样就确定了它的三角形最稳定的结构。这样的结构,除了结构上的稳定得到保障之外,在艺术感觉上是端庄稳

重、阳刚挺拔。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苗族工匠的聪明智慧!4、苗族人民在斜坡上建筑吊脚楼,而将平地留着耕作用田,既反映了山区耕地少

苗族吊脚楼

的现实又体现了苗族人民节约用地的民以食为天的求生存和图发展的心理,吊脚楼建筑与周围的青山绿水(建有保寨树、保寨林)融为一体,和谐统一。体现了苗族人民崇尚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地、人和的生态文明心理。

篇三:黔东南苗族吊脚楼民居建筑形态研究 ——以雷山、台江、剑河村寨为例

密 级 公 开

本科生毕业(学位)论文

黔东南苗族吊脚楼民居建筑形态研究

——以雷山、台江、剑河村寨为例

姓名:刘一平

(学号:2010031164)

指导教师姓名:陈如霞

职 称:副教授

单 位:历史与社会文化系

专 业 名

称:地理科学

论文提交日期:2013年 月 日

论文答辩日期:2013年 月 日

学位授予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答辩委员会主席:

论 文 评 阅 人:

2013年 月 日

目 录

中文摘要?????????????????????????????错误!未定义书签。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words?????????????????????????????1 引言???????????????????????????????1

1.黔东南的基本概况????????????????????????2

2.黔东南苗族吊脚楼民居的建筑形态?????????????????2

2.1自然生态环境征????????????????????????2

2.1.1地形条件????????????????????????3

2.1.2气候条件????????????????????????3

2.1.3水文地质条件??????????????????????4

2.1.4苗族吊脚楼的选址布局??????????????????4

2.1.5传统历史与社会因素响??????????????????4

2.1.6适应自然生态环境址???????????????????5

2.1.7因地制宜的选址原则???????????????????6

3.黔东南吊脚楼的空间形态特征????????????????????????6

3.1空间形态???????????????????????????6

3.1.1材料的选择???????????????????????7

3.1.2依山傍水节约耕地??????????????????????8

3.1.3传统结构的营造过程?????????????????????9

3.1.4吊脚楼的建筑结构方式????????????????????12

3.1.5特色的建房民风习俗?????????????????????14

4.小结……………………………………………………………………………………………15 参考文献????????????????????????????????……15

黔东南苗族吊脚楼民居建筑形态研究

---以雷山、台江、剑河村寨为例

刘一平

(学号2010031164)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文化系,贵州都匀 558000)

摘要:黔东南少数民族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文化丰富多彩,各民族之间在服装、习俗等方面各具特色,其中少数民族建筑是目前较为关注的焦点。吊脚楼是当地独特地貌特征与传统文化长期融合演化的结果 ,风格别致、布局合理、工艺精湛、时代气氛和文化气息独特 ,体现出浓郁的特殊民居形式 ,是苗族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 。本文在对黔东南苗族吊脚楼民居建筑形态进行研究,认识了吊脚楼民居建筑是朴素实用、生态有机、充满活力的建筑,其建筑精髓值得我们传承和推广。

关键词:黔东南;苗族;吊脚楼;建筑形态

The Study of the Miao Hanging Foot Building and its

Architectural Form in Qiandongnan

--------Taking the villages of Leishan, Taijiang, and

Jianhe for example

Liuyiping

(2010031164)

(Department of history,Qiannan Norm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Duyun 558000, Guizhou)

Abstract:The Qiandongnan minority does not only has a long history , but its culture, is rich and colorful. Besides,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have their own dress style and different customs. Nowadays more attentions are focused on the architecture of minority . The hanging foot building is the long-term evolution and fusion results between their unique geologic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building with unique style, reasonable layout, exquisite workmanship, and unique culture reflects special folk architectural form and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Miao residential building. This paper conducts a research of Qiandongnan Miao hanging foot building and its residential morphology.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I know that the hanging foot architecture is a kind of simple, practical,ecoganic and dynamic construction. its construction essence is worthy of being inherited and promoted.

Keywords: Qiandongnan Miao nationality Hanging foot building Architectural form

引言:

黔东南苗族民居的重要建筑形式,属干栏式建筑——吊脚楼木结构房,这种形式为了适应当地潮湿多雨的地理环境而创造的一种底层悬空式的建筑样式。千百年来,这里的苗族同胞为了生存的发展需要,成功地把干栏式建筑与当地地理环境结合,创造了具有苗族特色的吊脚楼单体建筑和其他附属建筑。雷山、台江、剑河地区苗族民居属半吊脚楼,底层前部悬空,利用4-5 根木柱支撑。底层后部与山坡相接,或用石头垒基平接地面,形成台基,上面立柱建楼。人们聚族而居,寨子依山傍水,寨前有河,寨后有山,吊脚楼参差错落,贴壁凌空,远远望去,十分壮观。苗家除了主体建筑之外,还有一些附属的建筑,如茅房、粮仓、晒棚、晾禾等,这些建筑与主体吊脚楼构成了一幅完美的苗家建筑群落,像颗颗明珠镶嵌在群山溪水之间,与美丽的大自然浑然一体[1]。

1.黔东南的基本概况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东经107°17′20〞-109°35′24〞,北纬25°19′20〞-27°31′40〞。东邻湖南省怀化地区,南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河池地区,西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抵遵义、铜仁两地区。境内东西宽220千米,南北长240千米。总面积30223平方千米。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下辖16个县,一个县级市:凯里市、黎平县、榕江县、剑河县、台江县、雷山县、麻江县、丹寨县,州府为凯里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多数是苗族同胞聚居地,也是苗族山寨最为集中的苗岭区,境内峰峦起伏,江河纵横,山青水秀,令人神往。比较著名的有雷山县西江千户寨、郎德上寨、大塘寨、开觉寨等。本文主要以雷山、台江、剑河村寨为例,民居的建筑形态在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人文历史发展的影响下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

2. 影响黔东南建筑形态特征因素的分析

2.1自然生态环境特征

2.1.1地形条件

黔东南苗岭地跨地跨雷山、台江、剑河、榕江等县之间, 总面积 30302km2, 是一个典型的山地生态环境, 正处于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极为明显的分水岭高地。是典型的河流谷地,山坡除了民居便是梯田,直至山顶,地质结构松散,有谷地雨洪、坡地山洪、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安全隐患。整个地形比较复杂多变,有山地,丘陵、坝子以及岩溶河流相互交错河谷地形,岩溶暗河与非岩溶河流相互交错影响造成可塑性侵蚀地貌和各种喀斯特地形。

黔东南苗族吊脚楼是最为典型的“依山而寨,择险而居”的山地民族生态居住形式,这里是最大的苗族聚居地,同时也体现苗族人民认识与自然开发,适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从地貌上看,它处于云南高原湖南低山丘陵过渡的梯级状斜坡带,地势高、起伏大、地形崎岖、河流众多,河网密布,沟谷纵横,岩溶发达,基本没有大面

积的耕土地带,岩土分布间杂零散,仅河谷台地土层较厚,从而形成了深谷急流。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使黔东南苗族的民居形式多姿多彩,村寨布局千姿百态。多数形成占天不占地的“半边吊脚楼”形式 。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质条件,本区各民族居住分布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总特点。

(图1沿山体迤逦的苗寨景观)

2.1.2气候条件

黔东南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是贵州省高温重湿地区。最冷月平均气温在6℃以下,最热月平均气温27℃以上,年均气温在14~18℃之间。冬暖夏热,雨量大,湿气重,雨热同季。州境年均降雨量1000~1600mm,70% 集中在春夏两季,全年平均相对湿度为 78%~84%,素有“天无三日晴”之称[2]。因地势的高低差异表现出复杂的多样性,整体来说,冬暖夏热,雨量较多,因而湿气较重,河谷低地会出现高温,但高坡地带因湿度大,冬季仍然寒冷。所以,居民建筑物是否能够起到隔热、通风、防雨防潮的作用是是必要的问题关键所在,而干栏式建筑的出现无疑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但是面对当地复杂多变且多为斜坡、河谷低地的地貌,当地居民不得不在传统干栏式建筑住房上再进行改进,也就形成了如今独特的吊脚楼———半干栏式建筑。

2.1.3水文地质条件

黔东南境内主要以山地为主,植被的覆盖率高达62.2%,苗岭森林植物根系密集, 涵养水源,地表水及地下多,水资源极为丰富,同时, 增大了地下水的贮存空间,促进了大气降水, 使地表水及地下水之间的转化产生良性循环,使生态环境与人类生活和谐发展。群山叠翠,森林植被分布较广,主要以杉树、松树和

篇四:黔东南苗族吊脚楼绿色建筑元素初探

黔东南苗族吊脚楼绿色建筑元素初探

作者:杨天顺 蒙丽云 蒋海辉 杨佳琪 范述怀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年第06期

摘要:苗族吊脚楼所指的是干栏式建筑,但又与一般的干栏式建筑不同,干栏式建筑应该是全部悬空的,但是吊脚楼却是一半悬空,一半落地,属于半干栏式建筑。吊脚楼从立项、选址、建设到使用运营整个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有诸多的绿色建筑元素。通过对黔东南苗族吊脚楼绿色建筑元素的调查、研究、探索,提出黔东南地区绿色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绿色建筑的措施与建议,以期为黔东南地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关键词:苗族吊脚楼绿色建筑元素

1 概述

1.1 绿色建筑概念

绿色建筑是综合运用当代建筑学、生态学及其他技术科学的成果,把住宅建造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为居住者提供生机盎然、自然气息深厚、方便舒适并节省能源、没有污染的居住环境。这里所说的“绿色”指的是对环境无害的一种标志,是指这种建筑能够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及当代与后代的环境质量,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以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为目的而建造的一种住宅。绿色建筑的“绿色”与“建筑”指的是一个人居住空间、自然环境与节能环保的较为完美组合,并不是指单一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随着现在社会的加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污染越来越严重,很多地方都屡屡开始出现反城市化的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绿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不断的向往绿色食品,绿色产品,以及与绿色建筑;建筑是容纳人们心灵的栖息空间,以舒适,美观为人们追求的目标,而今当人们对生活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时,居住于健康的环境也是人们首要选择。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它以独特的因地制宜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环境中,是古建筑中特有的绿色建筑,为使其得以更好的发展与结合现代建筑,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它的绿色原理为其寻找更好的发展。

2 黔东南苗族吊脚楼的特点

2.1 修建周期

苗族吊脚楼修建屋基,备料、发墨、拆仿、凿眼、立房、上梁、盖瓦、装房、立大门、立神龛及其礼仪和禁忌,是一个吊脚楼修建起来所经历的过程。备料所指的所选修建吊脚楼的木材,石材,当地人们建房都是就地取材,大多使用木石,极少用混凝土。筑台用石砌,选用的都是当地轻质的砂岩,变质岩所砌成的石砌。房屋为主要以木材料为主,主要的树木有杉木,枫木等,所采取的木材料大都都以当地的居民每户都有的那么一片小林地,就自己的林地取材,每户为了保证自家的林地的木材长期供应自己,所以每次开采都很好的利用规范再次种植,抵制树木减少带来的危害。发墨:指的是每户每家修建房屋时都会请当地一名叫掌墨师的人来规划,发墨线在木块上,然后由专门的施工人开始拆仿,凿眼。

掌墨师身兼设计师,监理,施工等于一身的一位在修建吊脚楼时的关键人物,房屋立好后,就会有掌墨师上梁踩,并会说一些吉利的语言以祝愿这房屋主人顺顺利利,建好后会有一些祭师等风俗习惯是以求平安。而从所周知木石材料是一种可循环利用的生态材料,并且以木材建的房居住起来更舒服更有利于健康,木材的寿命在80年至120年间,据调查后发现木材在整个生命周期结束后在保证安全和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可再利用的材料(按价值计)占总建筑材料的比例大可达35%;可再循环材料(按价值计)占所用总建筑材料的比例大于

10%。所以说吊脚楼的修建在选材环节就是绿色建筑元素的组建过程。考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吊脚楼不仅仅在用材上是绿色可持续的材料,甚至在人们使用周期过程中环保的理念比比皆是,在人们居住吊脚楼环境中深入每家每户。是一个吊脚楼从修建到使用周期结束都满足于绿色建筑的概念标准。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鉴于自然保护最初的淳朴概念。

2.2 诸多优势 修建吊脚木楼的地基是把斜坡挖成上下两层,层与层之间的山壁和外层山体用石头砌成保坎。建房时,将前排落地房柱搁置在下层地基上,最外层不落地房柱与上层外伸出地基的楼板持平,形成悬空吊脚,上下地基之间的空间就成为吊脚楼的底层,形成“天平地不平”的吊脚楼特点。吊脚楼采用穿斗式结构,在柱子之间用瓜或枋穿连,组成牢固的网络结构,苗族吊脚楼依山而建,居山让平体现了我们与自然融入一体,用点的形式和坡地接触,对于地形的高低变化,可以通过伸缩柱子的长短来适应,是建筑物应对陡坡的地形以支柱坡面而接触,使建筑脱离地面,让人们在建房时免去挖地填坑,完整的保持原有的地貌,维护了生态环境。居住在苗族吊脚楼处处都可以看到这样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蓝天碧水之间,群山掩映之中,一座座别致的木楼依山势而居,在陡峭的山地营造出一块平坦的人类生息空间。

住所往往依山傍水建成,其代表作就是人与自然和谐而居的吊脚楼,很少有可供成片建造房屋的平地,于是他们便选择坡度较为平缓的地方,一半平整土地,另一半依据山势用长短不一的杉木柱头支撑,架木铺板,与挖平的屋场地合为一个平坦的整体,再在此整体上建房。山区气候潮湿多雨而且炎热,为了通风避潮和防止野兽。

苗族吊脚楼一切顺其本色,自然天成,朴实无华,更重要的是它冬暖夏凉,不燥不潮,空气新鲜,是居住在吊脚楼中得天独厚的条件优势。

3 黔东南苗族吊脚楼“四节一环保”绿色建筑元素

3.1 吊脚楼节地与室外环境

吊脚楼的修建特点就是依山而建、居高让平,是古代流传至今的选址方式,这样的选址原则充分体现了吊脚楼的绿色建筑的理念,使建筑与环境相融合不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而且还能为人们腾出足够的耕种面积,造福于苗族人民。

苗族吊脚楼一部分在自然山体而建,一部分沿河两边的自然而建,避免了泥石流和洪灾,四周环山沿河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在这里可吸收大自然的新鲜空气远离了城市里的电磁辐射危害和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在自家屋顶有一个简单的活动空间,并利用开天井的方式采光,这是人们利用固有的活动空间采取的有效措施,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不仅保证了室内环境、采光和通风的要求,而且能满足《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中有关住宅建筑日照标准的要求。

地处四周环山的苗族吊脚楼的苗家人通常会选择在自己的屋后栽种我们在生活上所需生命力强的各种植物,自然的生长不需要我们去为它们修剪。

它们的栽种不仅给我们提供了生活上的所需而且还可以美化和净化我们生活的一些污水,这也是我们苗家人通常采取的一举两得的好方法,四周环山的黔东南苗族吊脚楼绿地率远远的大于30%,人均的公共绿化率可以达到每人5~6平方米,黔东南的苗族吊脚楼居高让平,让出平地来发展本地区的农业,远离了其他方面的污染,优美的环境与自然和谐环境噪声符合《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的规定,而且室外日平均热岛强度不高于1.5℃,大自然的和谐协调和木结构本身的性能又让我们享受冬暖夏凉的好环境,苗族半吊的方式不仅可以节约土地而且还在楼下设有库房、柴棚等大大的增加了我们苗族吊脚楼的使用空间。

3.2 节能和能源之源

对于黔东南的苗族吊脚楼来说,苗族吊脚楼大概可以分为五柱六瓜和七柱九瓜两大类,通常为了节约土地他们大多数采取砌堡坎前半向外吊的方式来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无论是五柱六瓜还是七柱九瓜通常都是采用斜屋面的形式,再根据实际的情况看看是否需要在左右两边添加偏伞,在苗族吊脚楼中我们通过各个地方大量的测量还发现不管是五柱六瓜还是七柱九瓜的他们长宽都接近于黄金分割定理,这样也保证了它在形式上达到了结构美。对黔东南的凯里、雷山、丹寨、台江、剑河、三穗、岑巩、天柱、锦屏9个县市的调研我们还发现苗族鲁班师傅和风水师都喜欢南北朝向的占大部分,有的坐南朝北、有的坐北朝南,据苗族的鲁班师傅们的介绍说这主要决定于这房屋的主人的生辰八字,楼与窗的高度和宽度都是达到现代国标,满足楼距和窗墙面积等的比例,在苗家的吊脚楼上通常都要设有美人靠,美人靠不仅只是为满足人们室内的装饰而且在美人靠的上方还会有偏伞,在房屋的左右两侧也会有同样的偏伞,不仅仅是装饰上的美,而且还能满足遮风避雨的功能,在美人靠上都是采用敞开的,让吊脚楼能够充分的利用自然通风和天然的采光,都符合国家的相关的建筑规范标准。在苗族的吊脚楼中你还

会发现他们在自家楼下的空地上设计回收生活的各方面垃圾经过沼气池生产的沼气来满足家里日常用,废水排到农田里形成了可观的有机肥料,让其回归自然节约了家里的10%以上的能源的消耗。

苗族吊脚楼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合理设计建筑形体、朝向、楼距和窗墙面积的比例,使吊脚楼取得良好的日照、通风、采光,再加上外观设有遮阳、遮阴的长廊和美人靠等的装饰,既具备绿色环保的元素,又古朴典雅、美观大方。根据黔东南地区气候和自然条件,充分利用。

3.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黔东南的苗族里的苗家人他们采用水的多次利用的方法来节约用水。从饮用水的角度来分析:

①洗脸或者洗菜的水用来洗衣服或者喂家畜或者排到鱼塘里喂鱼。

②将屋面雨水径流途径通过屋顶坡面流至水管,引进鱼塘或农田,降低地表径流,增加雨水渗透量。

③通过对水管的合理安装,安装的类型可分为开放行和隐蔽行。还有从原来的很多无组织排水到今天使用的有组织排水,便可以用于灌溉农田和喂养牲畜和提供给鱼塘,屋面采用斜屋面不仅可以有形式上的美而且还达到了有组织排水地将雨水排放到鱼塘或者蓄水池里。 ■

3.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通过调查,不难发现,吊脚楼的形式和现在的绿色环保相互映衬,很多时候我们都能在吊脚楼上找到绿色建筑的雏形。从用地与室内环境来看:苗族吊脚楼,依山而建,靠河而建,靠湾而建,用石头建,不占用农田,并采取悬式半掉空技法;建房都是就地取材,大多使用木石,极少用混凝土。筑台用石砌,选用的都是当地轻质的砂岩,变质岩所砌成的石砌。房屋主要以木材料为主,主要的树木有杉木,枫木等,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满足相应产品质量国家或行业标准;其中材料中有害物质含量满足《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GB18580∽18588和《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的要求。

将苗族吊脚楼拆除房屋时,原屋基的泥土不需要经过长时间化合物分解,就可以耕种庄稼,因所用材料以木材为主,对场地清理时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中可循环利用、可再生利用的建

筑材料分离回收和再利用。在保证安全和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可再利用的材料(按价值计)占总建筑材料的5%;可再循环材料(按价值计)占所用总建筑材料的10%。

苗族吊脚楼建筑材料就地取材,至少20%(按价值计)的建筑材料产于距施工现场500公里范围内。满足于绿色建筑的规范要求。吊脚楼建筑造型简约,无大量装饰构件,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结合绿色的建筑的形式得以体现。

3.5 室内环境质量

苗族吊脚楼每套每个房间都满足日照,苗族吊脚楼每个房间设有门窗,每一间都有它固有一个满足采光的窗,均采取南北朝向。且具有干燥通风,满足《城市居民规范》GB50180要求。在黔东南的苗族吊脚楼里每层面一个厨房、四个房间、还有一间大的堂屋,而且窗地面积比都大于1/7,每家每户都单独的设有一个室外的卫生间。柱底下均为通风悬挂,通风好、不潮湿,吊脚楼空气通风性能好,利于住户的健康和舒适。利用场地自然条件,合理设计吊脚楼建筑的形体、朝向、楼距和窗墙面积比例,采取有效的遮阳措施,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无论是内外的日照环境或采光和通风的要求,均满足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中有关住宅建筑日照标准的要求。苗族吊脚楼卧室(类型)窗地面积室内无甲醛、苯、氨。符合《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规范》GB50325规定。苗族吊脚楼居住房间视野开阔避免居住空间之间的视线干扰。悬挂的外偏伞避免了夏季太阳辐射透过窗户玻璃直接进入室内。 4 苗族吊脚楼的可持续发展性

4.1 社会性

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吊脚楼是苗乡的建筑一绝,它依山傍水,鳞次栉比,层叠而上。最原始的雏形是一种干栏式民居。当人类的记忆尚处于模糊不清的原始时代的时候,有巢氏创造的吊脚楼就作为最古老的民居登上了历史舞台。它临水而立、依山而筑,采集青山绿水的灵气,与大自然浑然一体。吊脚楼在建筑群中彰显古朴呈现出契合大自然的天然之美。据建筑学家说,苗族吊脚楼是干栏式建筑在山地条件下富有特色的创造,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从历史来看,苗族的建筑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苗族祖先蚩尤所在的九黎部落集团肇始于环太湖地区,他们参与了环太湖地区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创造。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证实了苗族先民的民居就是干栏式建筑。这些充满了苗族艺术意象的吊脚木楼,给苗族人民艰辛的生活提供了永恒的生命激情。

4.2 经济性

吊脚楼能最大限度地适应居民区域内的起伏,可以不改变地形获得平整的居住面。依山的吊脚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在镇远,西江等苗寨一颗较直较长的木头大约在200-

篇五:吊脚楼

吊脚楼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重庆、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吊脚楼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房屋结构

依山的吊脚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关牲口或用来堆放杂物。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有的吊脚楼为三层建筑,除了屋顶盖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屋柱用大杉木凿眼,柱与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连在一起,尽管不用一个铁钉也十分坚固。房子四周还有吊楼,楼檐翘角上翻如展翼欲飞。房子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讲究得里里外外都涂上桐油又干净又亮堂。底层不宜住人,是用来饲养家禽,放置农具和重物的。第二层是饮食起居的地方,内设卧室,外人一般都不入内。卧室的外面是堂屋,那里设有火塘,一家人就围着火塘吃饭,这里宽敞方便。由于有窗,所以明亮,光线充足通风也好,家人多在此做手工活和休息,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堂屋的另一侧有一道与其相连的宽宽的走廊,廊外设有半人高的栏杆,内有一大排长凳,家人常居于此休息,节日期间妈妈也是在此打扮女儿。第三层透风干燥,十分宽敞,除作居室外,还隔出小间用作储粮和存物。 吊脚形式

吊脚楼的形式多种多样,其类型有以下几种:

1.单吊式

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

2.双吊式

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单吊式和双吊式并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经济条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单吊式和双吊式常常共处一地。

3.四合水式

这种形式的吊脚楼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吊脚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两厢房的楼下即为大门,这种四合院进大门后还必须上几步石阶,才能进到正屋。

4.二屋吊式

这种形式是在单吊和双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在一般吊脚楼上再加一层。单吊双吊均适用。

5.平地起吊式

这种形式的吊脚楼也是在单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吊、双吊皆有。它的主要

特征是,建在平坝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脚,却偏偏将厢房抬起,用木柱支撑。支撑用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齐,使厢房高于正屋。

民族特色

苗族吊脚楼

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吊脚楼是苗乡的建筑一绝,它依山傍水,鳞次栉比,层叠而上。苗族吊脚楼在 凤凰古城东南的回龙阁一带,前临古官道,后悬沱江上。吊脚楼是凤凰古城具有浓郁苗族建筑特色的占建筑群之一,属清朝和民国初期的建筑。吊脚楼群的吊脚楼均分上下两层。俱属五柱六挂或五柱八挂的穿斗式木结构,上层宽大,工艺复杂,做工精细。下层随地而建,很不规则。屋顶歇山起翘,有雕花栏杆及门窗。这种建筑通风防潮,避暑御寒。体现了苗族独特的建筑工艺,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

形成原因

吊脚楼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也有自然的原因。据建筑学家说,苗族吊脚楼是干栏式建筑在山地条件下富有特色的创造,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从历史来看,苗族的建筑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苗族祖先蚩尤所在的九黎部落集团肇始于环太湖地区,他们参与了环太湖地区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创造。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证实了苗族先民的民居就是干栏式建筑。 这些充满了苗族艺术意象的吊脚木楼,给苗族人民艰辛的生活提供了永恒的生命激情。

结构

修建吊脚木楼的地基必须是把斜坡挖成上下两层;每层进深各为6尺多,各层面积约100平方米。上下两层相差约4尺多,层与层之间的山壁和外层山体用石头砌成保坎。建房时,将前排落地房柱搁置在下层地基上,最外层不落地房柱与上层外伸出地基的楼板持平,形成悬空吊脚,上下地基之间的空间就成为吊脚楼的底层,这就是所谓的“天平地不平”的吊脚楼特点。吊脚楼采用穿斗式结构,每排房柱5 至7根不等,在柱子之间用瓜或枋穿连,组成牢固的网络结构。中柱一定要用枫木,因为枫树是苗族的生命图腾树,是象征祖先灵魂的圣树。

按传统,祖宗圣灵的神龛要设在二楼的中柱脚。苗族人民认为在吊脚楼里有祖先的圣灵日夜庇荫,阖家方能兴旺发达,人人皆可健康平安。楼的板壁用刨光的杉木板封装。每间的窗棂子用木条拼成形状不同的图案。各间的房门均为独扇,惟有堂屋大门为两扇。富裕人家还在大门上刻有龙凤浮雕。大门上方,两头安装有两个门当木雕,门当的另一头成牛角,俗称“打门锤”。

大多数吊脚楼在二楼地基外架上悬空的走廊,作为进大门的通道。堂屋外的悬空走廊,安装有独特的S形曲栏靠椅,苗语叫“嘎息”(ghab xil),民间有一美称叫“美人靠”,这是因为姑娘们常在此挑花刺绣,向外展示风姿而得名。其实“嘎息”还用作一家人劳累过后休闲小憩、纳凉观景、讲述传承苗族神话和迁徙历史,以及演唱《苗族古歌》、“嘎百福歌”的多功能凉台。

吊脚楼一般以三间四立帖或三间两偏厦为基础,一般分为三层,底层都用作家畜和家禽的栏圈,以及用来搁置农具杂物等东西。中层住人,正中间为堂屋,堂屋两侧的立帖要加柱,楼板加厚;因为这是家庭的主要活动空间,也是宴会宾客笙歌舞蹈的场所。有少数人家在正对大门的板壁上安放有祖宗圣灵的神龛。神圣的家庭祭祖活动就在堂屋进行,一般情况下,左右侧房作为卧室和客房。三楼多用半存放粮食和种子,是一家人的仓库;如果人口多,也装隔出住人的卧室。厨房

安置在偏厦里。建筑的空间分割组合,以祖宗圣灵神龛所在的房间为核心,再向外延伸辐射。家庭成员在这样的空间组合下生活,无形中便被祖宗圣灵所在的堂屋的空间引力所凝聚,从而为家庭的团结增强了亲和力。祖先崇拜的苗族传统宗教,在吊脚楼的民居建筑上被充分完美的体现出来了。

侗族吊脚楼

吊脚楼是一种极富侗族特色的住宅建筑。 山居侗族的住宅多为外廊式二三层小楼房,楼下安置石堆,堆积杂物,饲养牲畜。楼上住人。楼上前半部光线充足,是一家休息或手工劳动之所;后半部为室,其中设有 “火塘”,这是“祖宗”之位,也是取暖、炊饭的。第三层楼上设卧房。一般一家一栋,也有的村寨,如广西三江县的苗江、八江、林溪一带,多聚族而居,将同一房族的房子连在一起,廊檐相接,可以互通,喜庆佳节,聚集于此,设宴接待宾客。平坝侗族,如天柱、新晃、榕江县的连江一带,大都是两层楼房,楼下住人,楼上存放粮食杂物。堂屋中设有“神龛”,两侧为卧室、厨房,猪牛圈都在屋侧房后。

特点

湖南省通道侗族的住房,仍保留了百越民族“干阑”式建筑的特色,多为三屋以上的干阑式木楼,底层为猪牛等养牲杂屋,楼上住人,木楼都有走廊伸出,并装饰有栏杆,栏杆边备有固定式长凳供人休息,俗称“吊脚楼”。这种木楼,有高达五六层的,结构谨严,不许用一颗钉子,全系卯榫嵌合,显示了侗族建筑工艺的高超。

结构

室内布局,二层楼有火塘,是做饭和待客的场所。他们还保留了越人"坐皆蹲居"的古俗,饮食用矮脚几案。坐的是原始木凳,很难找到高脚桌椅。做饭时柴火要由西方放进。因为传说西方是侗族发源的地方,火种是祖先从西方带来的。 侗族是个爱美的民族,喜欢把环境打扮得十分美丽,如房屋的柱头,喜把它雕成竹子的形式,木楼喜配上走廊和雕花栏干。寨里的水井,喜用雕花的青石板砌个小屋盖起来,井内还要放些红、白、黑相间的花鱼。寨前寨后都有古树遮荫。就连寨里的道路也以青石或卵石铺砌时,人们总是把它砌成各种图案,十分美观,故称“花街”。所以,进入侗乡,使人有如进入画廊之中。

瑶族吊脚楼

在南岭深处,处处都可以看到这样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蓝天碧水之间,群山掩映之中,一座座别致的木楼依山势而居,在陡峭的山地营造出一块平坦的人类生息空间。这就是瑶族民居吊脚楼。

瑶族是一个山地民族,住所往往依山旁水建成,其代表作就是人与自然和谐而居的吊脚楼。瑶族人多居住在山区,很少可供成片建造房屋的平地,于是他们便选择坡度较为平缓的地方,一半平整土地,另一半依据山势用长短不一的杉木柱头支撑,架木铺板,与挖平的屋场地合为一个平坦的整体,再在此整体上建房。山区气候潮湿多雨而且炎热,为了通风避潮和防止野兽。

瑶家吊脚楼“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瑶族人民根据实用性和环境特性,强化建筑性格,自由选址柴水方便、风光优美的地势,采用数十棵杉木撑起为基脚,建起被称为“千脚落地”的木楼。整座木楼以杉木为柱、为梁、为壁、为门窗、为地板,以杉皮为盖顶,不油不漆,无矫无饰,一切顺其本色,自然天成,朴实无华,或金鸡独立于山脊,或连片成寨于坡前,或负山含水,或隐幽藏奇,千姿百态,格局自由,情调浪漫,更重要的是它冬暖夏凉,不燥不潮,空气新鲜,是瑶山人最好的居所。

这些吊脚楼,以分散的、朦胧的、隐蔽的方式呈现在你的面前,像一曲淡雅美妙的音乐,像憨厚纯朴的瑶家汉子,像恬静害羞的瑶家女儿,融入大自然的怀抱中,以和谐统一、浑然一体的内涵之美感染着人们。

记得19世纪的美学家、艺术家们都曾不约而同地把建筑叫做“凝固的音乐”。如果把我国源远流长的各种人文景观视为丰富磅礴的交响乐,那么我想,这瑶家吊脚楼便是植根于南岭山脉中,横亘千古、隐蓄已久的千古绝唱。它深沉凝重地吟唱牧歌、月光曲、摇篮曲,淡淡的旋律背后,蕴蓄着力度极强的动听故事,所以它千年流唱,屹立不衰。

难怪,古今那么多文人墨客、专家学者,跋山涉水、乐此不疲地纷纷来探访吊脚楼,并为之留下了无数诗画、美文和音乐。生于斯长于斯的瑶族画家王孟义,一生与吊脚楼结下了不解情缘。他笔下的吊脚楼静若处子,美似仙境。读之似有生命在其中汩汩流动。他的成名作《边寨》、《霜晨》,吊脚楼在他的画纸上散发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肯定。我想,画家兴许也是这吊脚楼的知音之一,吊脚楼本身的文化艺术魅力在画家心中激起了无限的创作激清与潜能,于是他下笔传神。

当然,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如今新一代瑶民们有了新的追求,他们向往城市,走出了大山,融入到现代文明的城镇居民行列中来了,他们祖祖辈辈居住的吊脚楼,因此受到冷落。走进瑶山我常常有感于这样的景象,在一座座雨后春笋般拨地而起的现代砖瓦小楼之间,总有那么几幢破陋的吊脚楼,在斜风秋雨中默默守望,隐有几分难以支撑的局促和飘摇。于是我的心中就不禁一阵酸苦;须知那一栋木屋就是一道历史镌痕,一个往昔的故事啊!你可以想象,当年它定然是一个温暖的家,家庭成员们相依为命,一代一代,春播秋收,艰苦度日,有多少辉煌或黯淡,平凡或奇特的生命的第一个足迹就烙印在这里了呀。屋内主人即使年老了,也常常回忆起那段艰难而温馨的生活,浑浊的眼神常常盯着那正在啼哭的生命,皱纹里便渐渐泛出了笑意,那是自己的希望啊。他们是被生活的风风雨雨剥蚀得如历经沧桑的吊脚楼一样苍老了,然而,谁能否定他们那被岁月剥蚀得发黄的创业史呢?谁又能忘记那盛满泪水和欢乐的摇篮曲呢?那儿是瑶族人民的血脉与灵魂。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祖先们遗留下了许多传大的建筑艺术作品,据有关专家指出,像瑶家吊脚楼这样的优秀建筑,是中华民族传统建筑在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适应性最强、风格非常鲜明的一个建筑体系,人们应当对它有所认识。诚然,吊脚楼的美学价值应是一种历史的纵深和渊厚,应是古今的接续和延伸,没有它的存在,就没有今天瑶族建筑的审美思路发展,它留给后人的是人类文明演变的足迹,是永恒的民族精神气质。 壮族吊脚楼

平流古寨地处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处,距隆林县城约100公里,坐落在海拔1819米的金钟山东南山麓,与我国唯一的黑颈长尾雉自然保护区为邻,往西5公里即是国家重点工程天生桥水电站库区。古寨105户445人,是隆林目前保存得最为完好的壮族吊脚楼群, 2012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平流古寨坐北朝南,村后的“来龙山”蜿蜒起伏,从远方奔腾而来。寨子左边的“青龙山”,茂林修竹郁郁葱葱。寨子右边的“白虎山”,层层梯田稻谷正黄。寨子前面的山脚下,平流河静静流淌,河两岸株株绿树,野花点点。村落选址,完全符合风水观念中“山环水抱,

藏风聚气”的基本原则。

平流古寨地势前低后高,一条卵石铺砌的台阶小路,自下而上穿越寨子。小路两旁,依山而建的吊脚楼,呈“丰”字型向上层层排列。漫步寨中,一座座精美的吊脚楼,褐色的传统瓦片,泛黄泛黑的柱头、梁枋、面板和栏杆,给人一种自然、古朴、宁静之美。 平流的吊脚楼,柱头全是青一色的松木——松木油分重,具有防潮防蛀功能,剥去表层软木,木芯更加坚固耐久,上百年不蛀不腐。整幢木楼,以中柱为最大,一般要十至十二人才能抬得动。与别处不同,这里的木楼,中柱和二柱是方的。为什么用方的?村民们说:“圆木太大太重,只需木料的?芯?就行,强度不减而施工方便。”

平流的吊脚楼,在柱子的2米处和4米处分别凿洞安枋,铺上木板或竹片,形成“三层楼”的格局。各层的功用:一楼为“畜牧局”,可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柴火、杂物;二楼为 “人事局”,是人住的地方,安排客厅、宿舍、火房,正门有护栏、廊道和平台;三楼为“粮食局”,是存放粮食的粮仓及储物间。

平流的吊脚楼,工艺最大的亮点是采用榫卯结构,柱子与梁枋等结合部,全用榫卯嵌合,不用一颗铁钉。据说平流的男人,10岁就开始学木工,个个是能工巧匠,木楼的封檐、骑挑木瓜以及门窗,那古朴简洁、韵致十足的绣球、祥云、波浪、花鸟、灯笼等图案,全是他们用最原始的工具——一把斧头、一把凿子雕刻出来的。

考古成果表明,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南方就出现干栏式建筑了。浙江余姚河姆渡干栏建筑是中国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其梁架用榫卯衔接、地板用企口板密接,工艺技术已相当成熟。中国南方壮族先民居所为什么选择干栏式建筑呢? 专家说,干栏式建筑是壮族先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南方地区气温高,雨水多,湿气大,林中蛇、兽出没,干栏式建筑的主要优点:一是抬高房屋地板,利用下部空间,满足防潮防洪、防虫防兽的需要,也解决了气温较高而需降温、通风的问题。二是屋顶盖瓦或茅草,“人”字形结构便于排水,遮挡日晒并保护木制外立面不受雨水侵蚀;两头的小屋檐,起到通风、采光的作用,也使木楼外观显得更加古朴、美观。

顺着横七竖八的村道,参观一幢幢百年木楼。许多木楼一层的圈舍里,老牛在安祥反刍,牛犊在静静吃奶,一旁有觅食的鸡群;猫儿眯着眼睛,躺在墙头上晒太阳,门前的看门狗,陌生人来了也不惊不诧,有的还轻轻摇着尾巴。阳光穿过窗棂,照进二层的房间,织布机在“吱吱嘎嘎”欢叫,机上挂着未完工的精美花布。

寨中的老人说,平流的女人8岁就开始学习织布缝衣,人人会挑花刺绣。村里至今还保留纺纱织布的传统,村民身上穿的传统服装、床上的床单被套都是自己制作。记者看到,村民的民族服?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岳兜迦局疲丈肽瞧碌暮谝伦诚嗨疲铝旒靶淇诖π逵星嗌蚶渡ㄎ疲炜谑斡辛礁龇直鹩墒喔鲂∫虼傻拇笠颍ひ帐志俊?/p>

正与老人们聊着,不知从哪一座木楼里,飘来一声“呦啊呦”的歌声,婉转悠扬,缥缥缈缈,给人一种“此曲只需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震撼。老人们说,平流山歌因以“颠罗颠罗那”起唱,所以也称为“颠罗颠罗那”,是南盘江两岸的壮族、布依族所特有,内容主要反映壮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爱情,2011年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