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2 09:57:38 体裁作文
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体裁作文

篇一:作业

(3.1) 组长

多年父子成兄弟

汪曾祺

①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

②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是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他会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萧管笛,无一不通。

③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春天,不到清明,他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放的是他自己糊的蜈蚣。放风筝的钱是胡琴的老弦。老弦结实而轻,这样风筝可笔直的飞上去,没有“肚儿”。他会做各种灯。用浅绿透明的“鱼鳞纸”扎了一只纺织娘,栩栩如生。在小西瓜上开小口挖净瓜瓤,在瓜皮上雕镂由极细的花纹,做成西瓜灯。

④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我小时上学,国文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我的作文,时得佳评,他就拿出去到处给人看。我的数学不好,他也不责怪,只要能及格,就行了。我小时字写得不错,他倒是待我出过一点主意。在我写过一阵《圭峰碑》和《多宝塔》以后,他建议我写写《张猛龙》。我初中时爱唱戏,唱青衣,在家里,他拉胡琴,我唱。学校开同乐会,他应我的邀请,到学校给我去伴奏。父亲那么大的人陪着几个孩子玩了一下午,还挺高兴。我十七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在一旁瞎出主意。我十几岁就学会了抽烟喝酒。他喝酒,给我也倒一杯。抽烟,一次抽出两根他一根我一根。他还总是先给我点上火。我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⑤我和儿子的关系也是不错的。我戴了“右派分子”的帽子下放张家口农村劳动,儿子那时从幼儿园刚毕业,刚刚学会汉语拼音,用汉语拼音给我写了第一封信。我也只好赶紧学会汉语拼音,好给他回信。“文化大革命”期间,我被打成“黑帮”,送进“牛棚”。偶尔回家,孩子们对我还是很亲热。我的老伴告诉他们:“你们要和爸爸?划清界限?。”儿子反问母亲:“那你怎么还给他打酒?”只有一件事,两代之间,曾有分歧。他下放山西忻县“插队落户”,按规定,春节可以回京探亲。不料他带回了一个同学。他这个同学的父亲是一位正受林彪迫害,搞得人囚家破的空军将领。这个同学在北京已经没有家,按照规定是不能回北京的。但是这孩子很想回北京,在一伙同学的秘密帮助下,我的儿子就偷偷地把他带回来了。他连“临时户口”也不能上,是个“黑人”。我们留他在家住,等于“窝藏”了他,公安局随时可以来查户口,街道办事处的大妈也可能举报。当时人人自危,自顾不暇,惹了这么一个麻烦,使我们非常为难。我和老伴把他叫到我们的卧室,对他的冒失行为表示很不满。我的儿子哭了,哭得很委屈,很伤心。我们当时立刻明白了:他是对的,我们是错的。我们这种怕担干系的思想是庸俗的。我们对儿子和同学之间的义气缺乏理解,对他的感情不够尊重。他的同学在我们家一直住了四十多天,才离去。

⑥对儿子的几次恋爱,我采取的态度是“闻而不问”。了解,但不干涉。

⑦我的孩子有时叫我“爸”,有时叫我“老头子”!连我的孙女也跟着叫。我的亲家母说这孩子“没大没小”。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

⑧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1.文章开头“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中的“这”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我”有双重身分,既是______________,又是_______________。据此,文章主体可分为两个部分,连接两部分的一个重要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表现了“父亲”的性格特征。

4.文章第⑤段中略写了_______件事,详写了_______件事;该段中“使我们非常为难”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末一空用文中词语回答)

5.第⑦段中两次写到“没大没小”,第一处的意思是_______,第二处的意思是_______。

6.本文艺术表现上的特点之一是细处落笔,小中见大。请概述一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③段主要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从全文看,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8.认真品昧,第8段中“而且,可恶!”一句中的逗号不能去掉,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

9.从文章选材的角度看,第④段中画线部分似乎有损于“父亲”的完美,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些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 .

篇二:假如他们是我的孩子

假如他们是我的孩子

作者:吕晓燕

来源:《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3年第08期

新的学期开始了,从半路接了一个很有“名气”的班级,没上课前,好多人就已经把这个班的“名人”逐一给我介绍了一番,听了介绍,我心里真是七上八下,心里还真是有几分恐惧,真不知上课是什么样的情形。

上课铃响,我看见有几个空座,当我正在询问是谁的座位时,有几个女生喊了一声报告,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她们几个已经昂首阔步地走进来了。当我们目光相对时,从她们的目光中我读出了不屑、冷漠、趾高气扬。我马上想到这一定是此班的几位“名人”,她们几个大摇大摆往座位上一坐,歪着脑袋,斜着眼睛,看着我。我感觉出这个班的“名人”的确名不虚传,我的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同时,我也作出决定,只要上课他们胆敢捣乱,我一定把她们请出班级,懒得和她们多生气,落得个清静。但是一件事让我改变了我最初的打算。

我的女儿今年刚上一年级,刚上学的孩子总是很有热情。一天中午,孩子比老师要求时间早来了十分钟,看到老师来了,孩子高兴地跑向老师,我看到老师大声地嚷了几句,一挥手,孩子满脸地不高兴回到我身边。我问孩子为什么回来了,孩子告诉我,上学来早了。看到孩子受到委屈,我心里很难受,埋怨老师为什么不和风细雨的讲道理,为什么那样粗暴地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一个下午我心里都很难过。突然我想到了我班的几位“名人”,他们有谁不是父母眼里的宝贝?他们的父母何尝不希望老师多关注一下自己的孩子,而作为老师,怎能轻易把他们放在一边,冷在一边呢。虽然,他们很调皮,很叛逆,很让老师头痛。

看着自己的孩子,想想别人的孩子,假如他们是我的孩子,我一定不会放弃,一定会想出各种办法,让他们步入正轨。他们的父母一定也有如我一样对孩子的期望,这些学生一定和我的孩子一样希望得到老师的爱。想到种种情形,我决定改变策略,不放弃他们,让他们尽其所能,能学多少就学多少,可做到这些,也绝非说说就能做到的,必须先让他们接受我,我也很清醒地知道,我与学生的“交战”才刚刚开始,我决定用爱心和智慧与学生过招:

一、沟通,叩开后进生久闭的心扉

课下,我分不同层次找学生谈话,了解班级的情况,并有意无意地了解几个“名人”在学生中的印象,以及造成她们现在地这样的原因。学生提到这几个“名人”的头,说她在初中就转了好几个学校,对老师很没好感,甚至是仇视,顶撞老师,上课说话,接下音是常有的事。 有一天,我想找她谈谈,她却对我说:“老师,我不想和你谈,你讲的道理我都明白。”我知道我真的是碰到了“刺头”,我一下子找不到良方来应对这样的学生。交周记的时候,我发现她的周记,在周记中,她提到了她的偶像——陈楚生,我忽然想到了一个和她沟通的办法,在批语中我告诉他陈楚生成名前所付出的努力,诚挚地告诉她,要想追星,更应追寻他成名前经

历,或许你能从中受到启示,找到学习的动力。下次周记,她很准时的交上来,并在本子中夹了一个纸条,说我很能理解学生,对学生有自己的偶像没有向他们父母一样持反对意见,表示谢意,但她又一次提到,她不会与老师面对面谈话。看完她给我的纸条,我内心一阵狂喜,虽然我们的关系还不那样融洽,但这样的沟通,已经让我看到希望。后来,我又逐一找了其他几个学生,跟她们交谈后,上课的情况略有好转,虽然她们有时还会犯错误,但我知道她们没有恶意,我会对她们进行惩罚,她们都能接受。

在沟通中捕捉学生的闪光的地方,捕捉学生的心理变化,以便找准与学生谈话的切入点。交流,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教师的语言影响着学生的自我意识

教师能否正确使用语言进行教育教学,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而且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一次下课铃声已经响起,我还有一件事要布置给学生,我说:“同学们,等一分钟,我有……”突然,有个学生高声唱着:“我在等一分钟,或是下一分钟,看到你闪躲的眼。”第一感觉是这个学生嫌我拖堂,故意制造混乱,学生马上用惊恐的眼神看看我又看看他,但我没有高声断喝“干什么呢?”而是微笑地看着这个学生,这个学生看我不说话看着他,不唱了,我接着说:“你声音真好听,好好学学语文,将来做个主持人,准没问题。这首歌也很好听,我也喜欢这首歌,找个合适的时间,你给同学们好好唱唱。”学生也在下面说:“老师,他唱的特棒,还得过奖呢!”

三、宽容和惩戒并重,让学生愿意接受惩罚

人总是在犯错误中成长,尤其是学生,好动的年龄,想法多样的年纪, 有时我们真的不用拿着放大镜去放大他们的错误,就事论事教会他们如何去处理生活中遇到的事情,犯了错误就应勇敢地承担。记得有一次课上我抓到了一个看小说的学生,我悄悄地把它拿过来,继续上我的课,下课后,我走到他跟前,悄声说:“有时间上我办公室去一下。”他来到我的办公室,首先央求我不要告诉班主任,我明确告诉他,我不会那样做,接着我把我的《活着》这本小说递给他,告诉他,回去读,发表两本小说比较阅读的感想。学生带着怀疑的眼神离开了,似乎提前想好的应对之词没有用上,很是遗憾。不久,他交上好几页读后感,现在这个学生依然很喜欢看小说,但不再沉迷在很无聊的武侠玄幻小说中,他有当前流行在文坛上的小说还向我推荐。

虽然从教十几年,但从来没有深刻理解过“教育教学是一门艺术”这句话的内涵,和这些学生接触后,我才真正理解了它的深层含义。虽然,我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还需要一些时间去磨合,但是一想到多少父母把对孩子的期望寄托在教师的身上,我就不会放弃;一想到如果他们是我的孩子,无论怎么样,我都会坚持到底;一想到如果我是那些学生,一定不希望老师放弃他们,给他们以信心和勇气。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的。我不期待我作为圣人,我只希望,我所做的工作,能让这些孩子将来少些遗憾,让自己的良心得以安宁。

篇三:初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及答案1

临开一中初二年级语文学教稿 编号

《阅读理解》

课型 新授 制作人 贾金风 审核人 刘东强 时间 第 周

班级 姓名

第一课时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第1—9题。

多年父子成兄弟

汪曾祺

①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

②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是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他会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萧管笛,无一不通。

③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春天,不到清明,他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放的是他自己糊的蜈蚣。放风筝的钱是胡琴的老弦。老弦结实而轻,这样风筝可笔直的飞上去,没有“肚儿”。他会做各种灯。用浅绿透明的“鱼鳞纸”扎了一只纺织娘,栩栩如生。在小西瓜上开小口挖净瓜瓤,在瓜皮上雕镂由极细的花纹,做成西瓜灯。

④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我小时上学,国文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我的作文,时得佳评,他就拿出去到处给人看。我的数学不好,他也不责怪,只要能及格,就行了。我小时字写得不错,他倒是待我出过一点主意。在我写过一阵《圭峰碑》和《多宝塔》以后,他建议我写写《张猛龙》。我初中时爱唱戏,唱青衣,在家里,他拉胡琴,我唱。学校开同乐会,他应我的邀请,到学校给我去伴奏。父亲那么大的人陪着几个孩子玩了一下午,还挺高兴。我十七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在一旁瞎出主意。我十几岁就学会了抽烟喝酒。他喝酒,给我也倒一杯。抽烟,一次抽出两根他一根我一根。他还总是先给我点上火。我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⑤我和儿子的关系也是不错的。我戴了“右派分子”的帽子下放张家口农村劳动,儿子那时从幼儿园刚毕业,刚刚学会汉语拼音,用汉语拼音给我写了第一封信。我也只好赶紧学会汉语拼音,好给他回信。“文化大革命”期间,我被打成“黑帮”,送进“牛棚”。偶尔回家,孩子们对我还是很亲热。我的老伴告诉他们:“你们要和爸爸‘划清界限’。”儿子反问母亲:“那你怎么还给他打酒?”只有一件事,两代之间,曾有分歧。他下放山西忻县“插队落户”,按规定,春节可以回京探亲。不料他带回了一个同学。他这个同学的父亲是一位正受林彪迫害,搞得人囚家破的空军将领。这个同学在北京已经没有家,按照规定是不能回北京的。但是这孩子很想回北京,在一伙同学的秘密帮助下,我的儿子就偷偷地把他带回来了。他连“临时户口”也不能上,是个“黑人”。我们留他在家住,等于“窝藏”了他,公安局随时可以来查户口,街道办事处的大妈也可能举报。当时人人自危,自顾不暇,惹了这么一个麻烦,使我们非常为难。我和老伴把他叫到我们的卧室,对

他的冒失行为表示很不满。我的儿子哭了,哭得很委屈,很伤心。我们当时立刻明白了:

他是对的,我们是错的。我们这种怕担干系的思想是庸俗的。我们对儿子和同学之间的义

气缺乏理解,对他的感情不够尊重。他的同学在我们家一直住了四十多天,才离去。

⑥对儿子的几次恋爱,我采取的态度是“闻而不问”。了解,但不干涉。

⑦我的孩子有时叫我“爸”,有时叫我“老头子”!连我的孙女也跟着叫。我的亲家

母说这孩子“没大没小”。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

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

⑧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

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

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1.文章开头“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中的“这”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我”有双重身分,既是______________,又是_______________。据此,文章

主体可分为两个部分,连接两部分的一个重要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表现了“父亲”的性格特征。

4.文章第⑤段中略写了_______件事,详写了_______件事;该段中“使我们非常为难”

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末一空用文中词语回答)

5.第⑦段中两次写到“没大没小”,第一处的意思是_______,第二处的意思是_______。

6.本文艺术表现上的特点之一是细处落笔,小中见大。请概述一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③段主要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从全文看,它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

8.认真品昧,第③段中“而且,可恶!”一句中的逗号不能去掉,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9.从文章选材的角度看,第④段中画线部分似乎有损于“父亲”的完美,作者为什么还

要写这些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第1—6题。

“咔嚓——呼”,一声尖响,一阵冷风骤雨,沉闷拥挤的车厢里激起一片惊呼。原来,后车厢前排那块有裂纹的窗玻璃,在公共汽车急转弯中被震飞了小半块,幸好没伤人。

一阵忙乱之后,就听见乘客中有人说:“大清早就触霉头!”“现在乘车啊,真

是??”

后门那位理着童花式短发的年轻女售票员红着脸,一声不吭的站起来,走到玻璃窗前。座位上一对盲人夫妇手握着手,默默坐着,雨水已打湿了他们的脸和前襟。姑娘的脸更红

了,忙撑开手中的花折伞,堵住洞口。

车厢里一下子静了,大家的目光柔和下来。

“对不起,师傅们,这块玻璃应该换了。怪我们??”“姑娘柔气轻声地刚说了一半,一阵狂风把她娇小的身子刮退半步,话也咽了进去。这时,一只大手抓住伞柄,助她往前

一顶。只听“咝——”,伞面被尖利的破璃撕开一道口子,伞骨也断了一根,但洞口又封

住了。“唷——”在乘客的惋惜声中,姑娘却朝着身边这位四十多岁、面带歉意的大汉感

激的笑了,笑得弯了眉毛。

“你去吧,我来!”大汉胸前红字告诉人们,他是一位钢铁工人。他的声音也像金属

撞击一样铿锵有力。

姑娘又去忙着招呼售票,只是声音更甜更亮。

“玻璃窗修好了?”盲人夫妇问。

“雨停了。”大汉回答。

“那就好。”

乘客们都善意的笑了,车厢里显得格外温暖。

公共汽车又驶过两站。大汉身边一位正在背外语的小伙子突然伸出手说:“你该下车

了,交给我吧!”“你怎么知道?”“咱们都是老乘客了。”“那,哈哈??”

又过了两站,小伙子也要下车了,一位女同志刚想接过来,可是伞柄却被一个面皮白

白的学生急忙抢了过去。周围的人又笑了。

一站又一站,一人又一人。伞柄被众人握得暖烘烘的。这暖意不断传给后来者,也传

给了车厢里的每一个人。(选自小小说《伞》)

1.本文运用的叙述方法是_____________

2.本文以___________为线索,记叙了在冷风骤雨的天气里,公共汽车车厢玻璃破了

以后,售票员和乘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

3.“大汉”“面带歉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姑娘却朝“大

汉”“感激的笑了”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

4.阅读文中画线部分,想一想:“大汉”为什么要“欺骗”盲人夫妇,乘客们为什

么又“都善意的笑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的情节,可以分为“震飞玻璃”→“______”→“__________”三个部分。

6.联系全文,可见文章结尾处的“暖意”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反思】

临开一中初二年级语文学教稿 编号

《阅读理解》

课型 新授 制作人 贾金风 审核人 刘东强 时间 第 周

班级 姓名

第二课时

老师的泪

初二时,我竟莫名其妙地喜欢上了我的语文老师。

老师姓杨,爱穿白色的裙子,她在讲台上讲蓝蓝的天,青青的草,像一片白云飘来飘

去,轻盈极了。

她有一双大而明亮的眼睛,笑时,便成了甜甜的弯月??

“齐玉。”杨老师叫我。

我发怔。

“为什么走神?”她停止讲课,走到我面前。

云飘到我眼前??可我仍愣愣的。“我,我喜欢看你的眼睛。”我说。同学们爆发出哄堂

大笑。在笑声中,她的脸红红的,(a)美丽的眼中似乎还有泪水——她刚从师范大学毕

业呢。

“你——你请出去。”

我懊丧地走出了教室。她从没发过火,这一次一定真生气了。

第二天,杨老师叫我们写周记。我花整整一个晚上,把心中的苦水倾倒出来:“美丽

的妈妈死了,爸爸根本就不管我,整天就知道玩麻将、赌博,被公安局抓走,判了三年徒

刑。我冷了、饿了、怕了、病了,也没人知道。那时我常常一边哭,一边看妈妈的相片;

可现在我长大了,是个男子汉,我不哭,把泪水咽在心里。我只有恨,恨我爸。我毕竟是

个孩子,需要爱护,需要有人听听心里话。我选择了我的语文老师。因为,她像妈妈。” 不久后的一天,杨老师把我叫到她的宿舍,我诚惶诚恐地走进她的房间,只见她眼睛红红

的。

“原谅老师,好吗?”

泪水涌出我的眼睛,尽情流淌。在同学面前,甚至在爸爸面前,我从不流泪,可在她

面前我做不到。我哭了,尽情地哭了。

她等我哭完,便为我擦干泪水,轻轻地讲了一个姑娘的故事:

“一个小姑娘上中学时,父母在一次车祸中双亡,只剩下她孤苦伶仃一个人。当小姑

娘绝望时,是她的老师收养了她,给她生活的勇气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后来(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小姑娘考上

了师范大学,可老师不行了。弥留之际,小姑娘跪在老师的床前,哭着说:‘妈妈,我还

没报答您呀!’老师却含笑地说了一句:‘给你未来的学生吧??’”

(b)杨老师泪水盈盈。

我明白了:“杨老师,你也??”

她擦了擦眼泪,微笑着扶住我的双肩:“你是个男子汉,对吗?”

我呜咽着点点头。

“你恨爸爸,这不好。男子汉不这样,男子汉是笑着对待整个世界,真的。笑一笑,

你笑一笑。”

我咧了咧嘴。

“我会帮助你的——像我的老师一样。”她眼中突然滚出了泪水,洒落在我的额头上。

“记住你是个男子汉,做个乐观正直的人!”

我狠狠地点点头。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觉得我额上有着圣洁的印迹。我永远也忘不了。

1.文章开头说“我竟莫名其妙地喜欢上了我的语文老师”,其实,“我”喜欢语文老师

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第二、三自然段对老师外貌的描写,目的是表现老师______的外表和______ 的心灵。

3.文中多处写老师的“泪”,细腻传神地表现了老师的心理和情感。请你简要回答,横

线(a)处的“泪”,表现了杨老师此时怎样的心理?横线(b)处的“泪”,表现了杨老

师对恩师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4.最后一段“我觉得我额上有着圣洁的印迹”一句中,“额上有着圣洁的印迹”指的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

5.文章讲述了两代教师的感人故事,谱写了一曲___________的赞歌。

6.文中杨老师对“我”,说“男子汉是笑着对待整个世界,真的”。请你结合自己的生

活感受,简要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或体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心许子午兰

父亲的朋友送我一盆伶仃的植物,瘦长的叶子,顶部举着一簇花苞,那花苞左右分

披了,一律是待放的姿态。友人告诉我说,这植物,脾性怪,偏在夜半开花,因而得名“子

午兰”。

那夜为完成数学作业,熬到很晚。忽而想起子午兰,该正是开花的时候吧?揿亮阳

台灯,果然看见子午兰开得正好!但与我平空猜想的不一样,不是热烈地全部绽放,而是

仅开了一朵花。紫蓝颜色,指甲盖般大小,精致的花瓣,单单薄薄的样子,却不失风致——

真是个禁得起端详的一种花呢!

次日起床,头一件事就是探头去看那朵子午兰,已经不十分精神了;晚上回家再看时,

却早谦卑地垂了头,寻不到半点儿昨夜的姿容。

那些日子因为要完成作业就经常熬夜,熬到夜半时分,去看每次只开一朵的子午兰。

有时分明看到分披两侧的花苞各自预备好了一个鼓涨涨的花蕾,在心里跟自己说:这回,

可要开出一对姐妹花了!然而,那两个花苞仿佛决心捍卫某种风格,夜半依然是一枝独放,另一枝呢,自然排到了次日。

就这样一天一朵地被美好地吊着胃口。二十多个花苞,足足赚走了我二十几日的快乐。

很情愿为这棵子午兰付出些快乐的遐想。想她定然是不畏惧寂寞的一种花。不但选择

了深夜而且选择了独放。对着静静绽放的一朵紫蓝小花,总有向她诵读老杜那两句靓诗的

冲动——“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嘿,你没觉出,“商量”这个词用得

妙极吗?设若我的子午兰也需要“商量”,她们该用自怎样细嫩的嗓音呢?呢喃说着次第

展露芳菲心事的话题,连枝叶都给薰香了呢!不想邀宠,无意争妍,慢条斯理地说出一个

个漂亮的心愿,在完成了与星光的神秘对话之后,便义无返顾的凋萎了自己。如果这一株

植物也拥有一个小小的心,它一定是淡定的,从容的,也无疑是聪慧的,睿智的。太欣赏

它那么妥帖地安排好了自己的花期,努力迁延了自己生命中最美丽的时光。

篇四:2014学年第二学期初三语文试题卷

2013学年第二学期初三

语文试题卷

(考试说明:全卷共6页,24小题。满分150分,其中卷面书写5分,请你在答题时努力

做到书写规范、工整。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29分)

1.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何大学问一走,何满子就像野马zhāi ▲ 了笼头;天不亮,头顶着星星,脚tāng ▲ 着露水,从家里溜出去,逃开了学。一丈青大娘早就nì ▲ 歪了老秀才,先断了每天一壶酒,又chè ▲ 了一天三顿净米净面。老秀才混不下去了,留下了几百个方块字码,索取了几百个铜板,愤愤而去。 ——刘绍棠《蒲柳人家》

2.古诗文名句填空。(10分)

(1)关关雎鸠, ▲ 。(《诗经·周南》)

(2)山重水复疑无路, ▲ 。(陆游《游山西村》)

(3) ▲ ,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4)苟全性命于乱世, ▲ 。(诸葛亮《出师表》)

(5) ▲ ,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6)半卷红旗临易水, ▲ 。(李贺《雁门太守行》)

(7)学习是永不停息的,做学问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取新的知识,否则就会成为一潭死水,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就有过这样的感悟:“ ▲ , ▲ ”。

(8)不论地域、种族如何差异,人类在知识的认知获取上的根本原则往往是一致的。如西方的哲学家康德的“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就与孔子的“ ▲ , ▲ ”有异曲同工之妙。(选用《<论语>十则》中的语句回答)

3.名著阅读填空。(9分)

(1)《水浒》第三十八回中,宋江、戴宗、李逵三人在浔阳江边琵琶亭上吃酒,宋江想吃鲜鱼汤,李逵便到江边讨鱼,因 ▲ ,与 ▲ (绰号)张顺打了起来。张顺用计将李逵引到 ▲ ,让李逵吃尽苦头,后在戴宗等人的劝解下两人和好。

(2) ▲ 和简爱是英国文学家 ▲ 写的小说《简爱》中的两个主人公。《简爱》是“人生追求的 ▲ ”。

(3)请根据插图和文字提示,完成题目。

①插图选自《格列佛游记》,此时,格列佛正在

▲ 国游历。

②图片展示的情节是:格列佛向皇帝要了许多结

实的缆绳,又用铁条弯成钩子,做了五十副带钩

的缆绳。后来他用这些工具做了什么事?(2分)

4、综合性学习。(6分)

“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成为近年网络热议话题,某部门对此进行调研,阅读下面材料,请做出探究和思考。

【现状调查】

材料一: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人均40本、俄罗斯的人均55本、以色列的人均64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

(图书阅读率指每年至少读一本书的读者在识字者中的比例)

材料三:据调查:中国很多年轻人几乎是每10分钟就刷一次微博或微信,但是这样的网络

阅读即便呈上升之势,也让人无法欣悦。虽然中国公共场所专注盯着手机方寸天地的人越来越多,但据调查,人们手机阅读的内容主要是网络小说、穿越小说等。这种碎片化阅读太过于流行的现状同样令人担忧。真正的阅读绝非那些碎片式的讯息和夸张的视频可以取代的。

材料四:由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主编的《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报告2012》统计表明:截至2011年底,中国人平均每44万才有一所公共图书馆,人均拥有图书量仅为0.52册。

【他山之石】

材料一:近年来,新加坡政府提出“天生读书种,读书天伦乐”的口号,要求医院护士

教给产妇如何读书给婴儿听;葡萄牙政府推出一项“国家阅读计划”;日本政府制定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读书活动的法律》,明确了国家和地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美国政府开展 “美国阅读挑战”运动,并制定了“阅读优先”方案。

材料二: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64本,而以色列的犹太人更甚,人均每年读书达68本之

多。犹太人有个习俗,当孩子出生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上一点蜂蜜,让小孩去舔《圣经》上的蜂蜜,通过这一舔,让孩子对书产生美好的第一印象:书是甜的。

材料三:匈牙利总共有近两万家图书馆,平均每500人就有一座图书馆,常年读书的人

数占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平均每人每年购买20本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匈牙利是全世界第三读书大国。

【专家声音】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程光玮:当下竞争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没时间”成为民众不读书的重要原因。因为专业的缘故,程光玮保持着每周一本书的阅读量,但他同时表示,自己也“没充足的时间读书”。

杭州天长小学副校长、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蒋军晶:基础教育阶段,阅读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在学校里,阅读要跟没完没了的习题做斗争,走出校门还要跟各种遥控器作斗争。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学生和教师精神成长而准备的书,那就是学校。只要有了阅读,孩子们就有了阳光,有了成长的空间。

(1)根据【现状调查】说说中国人目前存在的哪些阅读现状令人担忧?(3分)

(2)请结合以上材料,就如何改变中国国民的阅读现状提一些合理化的建议。(至少三条)(3分) ......

二、现代文阅读(27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5~13题。

(一)难忘那深深的一躬(12分)

①上高中的时候,我们班只是个普通班,比起学校里抽出的尖子生组成的六个实验班来说,

考上大学的机会不多,因此除几个学习好的同学很努力外,我们大多数人都只是等着毕业混个文凭,然后找个工作。

②班主任兼英语老师是个刚从师范学院毕业的学生,他非常敬业,每日催着我们学习学习再学习,作业作业再作业。但是说归说,做归做,我们的成绩仍然上不去,在全校各科考试中屡屡倒数。

③直到高二的一次英语联考,我们班的成绩破天荒地超过了几个实验班,这使我们接连兴奋了好几天。

④发卷的时候到了,老师平静地把卷子发给我们。我们欣喜地看着自己几乎从没考过的高分,老师说:“请同学们自己计算一下分数。”数着数着,我的分竟比实际分数高出20分,同学们也纷纷喊了起来:“老师给我们怎么多算了20分?”课堂上乱了起来。

⑤老师把手摆了一下,班上静了下来。他沉重地说:“是的,我给每位同学都多加了20分,这是我为自己的脸面也是为你们的脸面多加的20分。老师拼命地教你们,就是希望你们争口气,让老师不要在别的老师面前始终低着头,也希望你们不要在别班同学面前总是低着头。”

⑥老师接着说:“我来自山村,我的父母都去得早,上中学时我曾连红薯土豆都吃不起。大学放暑假,我每天到建筑工地拉砖,曾因饥饿而晕倒。但我就是凭着一股要强的精神上完大学。生活教会我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服输。而你们只不过分在普通班就丧失了信心,我很替你们难过。”

⑦这时候教室里安静极了,同学们都低下了头。老师继续说:“我希望我的学生们也做要强的人,任何时候都不服输,现在还只是高二,离高考还有一年多的时间,努力还来得及。愿你们不靠老师弄虚作假就挣回足够的分数,让老师能把头抬起来,继续要强下去。” ⑧“同学们,拜托了!”说完,老师低下头,竟给我们深深地鞠了一躬。当他抬起头的时候,我们看到他的眼晴噙满了泪水。

⑨“老师……”班里的女生们都哭了起来,男生们的眼里也含满了泪水。

⑩那一节课,我们什么也没有学,但一年后的高考,我们以普通班的身份夺得了全校高考第一名。据校长讲,这在学校的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

⑾我们每一个学生都记住了老师的眼泪,更记住了老师那深深的一躬。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①-④段的内容。(3分)

6.文中老师给学生讲述自己求学经历的用意是什么?(2分)

7.结合上下文,抓住关键字词品析文中划线句子。(4分)

(1)这时候教室里安静极了,同学们都低下了头。

(2)当他抬起头的时候,我们看到他的眼晴噙满了泪水。

8.文章第 ⑩段说“那一节课,我们什么也没有学”,果真如此吗?(3分)

(二)家庭教育的经典故事(15分)

无声的教育

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看见院墙边有一张椅子,他立即明白了有位出家人违反寺规翻墙出去了。老禅师也不声张,静静地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蹲下。不到半个时辰,果真听到墙外一阵响动。少顷,一位小和尚翻墙而入,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自己踏上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只得站在原地,等待师傅的责备和处罚。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很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人格的力量

我国着名教育家张伯苓,1919年之后相继创办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他十

分注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并且身体力行,为人师表。

一次,他发现有个学生手指被烟熏黄了,便严肃地劝告那个学生:“烟对身体有害,要戒掉它。”没想到那个学生有点不服气,俏皮地说:“那您吸烟就对身体没有害处吗?”张伯苓对于学生的责难,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唤工友将自己所有的吕宋烟全部取来,当众销毁,还折断了自己用了多年的心爱的烟袋杆,诚恳地说:“从此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果然,打那以后,他再也不吸烟了。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一头熊在与同伴的搏斗中受了重伤,它来到一位守林人的小木屋外乞求得到援助。守林人看它可怜,便决定收留它。晚上,守林人耐心地、小心翼翼地为熊擦去血迹、包扎好伤口并准备了丰盛的晚餐供熊享用,这一切令熊无比感动。

临睡时,由于只有一张床,守林人便邀请熊与他共眠。就在熊进入被窝时,它身上那难闻的气味钻进了守林人的鼻孔。

“天哪!我从来没闻过这么难闻的味道,你简直是天底下第一大臭虫!”

熊没有任何语言,当然也无法入眠,勉强地挨到天亮后向守林人致谢上路。 多年后一次偶然相遇时,守林人问熊:

“你那次伤得好重,现在伤口愈合了吗?”

熊回答道:“皮肉上的伤痛我已经忘记,心灵上的伤口却永远难以痊愈! ”

链接材料:

(1)家庭教育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大部分家庭在教育子女时父亲角色缺失,承担的责任基本上是母亲。湖南卫视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收视爆红。节目中,林志颖、郭涛、田亮、张亮、王岳伦这五位明星爸爸带着自己的孩子,或在艰苦的乡村环境,或在惊险的广袤沙漠,进行48小时的生活体验。爸爸们既要独立照顾孩子,又要和孩子们一起完成导演组布臵的各项任务。这对于较少照顾孩子的明星爸爸们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考验。随着《爸爸去哪儿》的陆续播放,这一“爸爸育儿技能大比拼节目”成为了全民关注的焦点。

(2)材料一: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此后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 ——鲁迅《现在我们如何做父亲》

材料二: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

9.一个故事,一段经典,请写出第二个经典故事的梗概。(2分)

10.请模仿前两个故事的标题给后两个故事拟标题。(2分)

▲ ▲

11.联系上下文,揣摩第一则故事中老禅师“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蹲下”时的心理活...

动。(3分)

12.结合链接材料(1),请你从“父教”角度谈谈这个节目成为全民关注焦点的可能原因。 (4分)

13.结合链接材料(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心中理想的父亲形象该是怎样的。 (4分)

三、古诗文阅读(29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第14~23题。

(一)春 日(6分)

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

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逆:迎接。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私:偏爱。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14.“幽情”在诗中包含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2分)

15.颈联中有两个字用得极为精妙,请指出并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其妙处。(4分)

(二)愚公移山(14分)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6.按要求填空。(3分)

(1)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 (用原文填写);

(2)说明愚公和智叟辩论胜利的一句是 ▲ (用原文填写);

(3)愚公移山的目标是: ▲ (用未选部分的句子填写)。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 ) (2)固不可彻( ▲ ) D.无垄断焉( ▲ ) ...

18.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4分)

(1)甚矣,汝之不惠。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19.结尾说上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的是什么?这个结尾有何意义?(4分)

▲ ▲

篇五:(一年级语文)(含答案)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苏州市单招预科班期末联合考试试卷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苏州市单招预科班期末联合考试试卷

一年级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客观题)和第Ⅱ卷(主观题)两部分。两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共44分)

一、基础知识(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各组加点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婆娑(suō) 绰号(chu?) 豆秸(ji?) 胜券在握(quàn) ....

B. 启碇(dìng) 埋怨(mán) 瑰丽(guī) 引吭高歌(háng) ....

C. 对峙(zhì) 肇事(zhào) 癖好(pǐ) 烟熏火燎(liáo) ....

D. 戕害(qiāng) 编纂(zuàn) 神祇(qí) 醍醐灌顶(tí) ....

2.下列各句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B.苏比挪动他那双暴露身份的皮鞋和泻露真相的裤子跨进饭馆时倒没遭到白眼。

C.先在粘满了铜丝的铜胎上喷水,然后拿银粉、铜粉、硼砂三种东西拌和,均匀地筛在上边。

D.这时,远远的前方,层峦叠嶂之上,迷濛云雾之中,忽然出现一团红雾。

3.下列对加点字词解释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恰如其分(合适的界限) 不伦不类(同类) 百舸争流(小船) 不名一钱(占有) ....

B.层峦叠嶂(重叠的山峰) 鸟语盈耳(充满) 峨冠博带(高的) 无精打采(精神) ....

C.礼尚往来(重视、崇尚) 残羹冷炙(烤肉) 永垂不朽(流传) 妖童媛女(美女) ....

D.熙熙攘攘(纷乱的样子) 推陈出新(推出) 谁主沉浮(主宰) 浪遏飞舟(阻止) .....

4.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 有养料, 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 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 送到药房去,以供治病之用, 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A.既要 也 只 也 只 却

B.只要 又 也 只 也 只

C.既要 又 也 只 也 只

D.只要 也 只 也 只 却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三年前,电脑“上网”对人们可能是陌生的,但对今天的小学生都是很熟悉的了。

B.驾车经过此地时,他发现一边放着一个写满红字的牌子,看上去字迹不很清楚。

C.对科学问题上的是非之争,不应采取压服的方式,尤其不能搞文字狱一类的东西,历史上凡是这样做了的,没有一次有好结果。

D.“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句话,写诗的适用,为文的也适用。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

B.涂上的色料有好多种,不只是一种蓝色料,为什么单叫点蓝呢?原来这种制作方法开头的时候多用蓝色料,当时叫点蓝,就此叫开了。

C.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们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

D.“用不着惊动警察老爷。”侍者说,嗓音油腻得像奶油蛋糕,眼睛红得像鸡尾酒里浸泡的樱桃:“喂,阿康!”

7.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每天晚上,这里汇集着葡萄、蚕丝和原生质的最佳制品。(借代)

B.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对比)

C.无需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夸张)

D.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拟人)

8.下列各句中运用的表达方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上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下闪出疏落的灯光。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描写)

B.第二步工作叫掐丝,就是拿扁铜丝粘在铜胎表面上。(说明)

C.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叙述)

D.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抒情)

9.下列作品、作者、出处及国籍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药》 鲁迅 《鲁迅全集》 中国

B.《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英国

C.《获得教养的途径》 赫尔曼·黑塞 《黑塞说书》 瑞士

D.《化装舞会》 亨利希·曼 《世界文学》 德国

10.对有关课文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景泰蓝的制作》一文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详细说明了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和方法,介绍了景泰蓝制作中手工操作特点,赞扬了手工艺工人的精湛技艺、劳动和智慧,从而赞颂了我们民族的伟大创造才能。

B.《化装舞会》文章以成人的视角来观察某个晚上的一个化装舞会的热闹与奇幻,折射出当时上流社会的奢靡与颓废,而女仆施蒂娜的一个玩笑却让我看到了另一个世界,文章非常巧妙地暗示了当时社会的等级悬殊和贫富差距。

C.《拿来主义》一文采用先立后破,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增强论说力量。大量的比喻运用形象贴切。

D.小说《药》写于1919年4月25日,是以光复会成员徐锡麟、秋瑾被清政府杀害事件为素材写成的,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

二、阅读下列语段,完成问题(共2大题,9小题,每小题2分,共18分)

(一)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地不管多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么?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

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11.第一段文字的中心是( )

A.世界文学是向每一位有志者敞开的

B.获得教养不一定要读很多书

C.获得教养必须要以个性或人格作为前提

D.读书要仔细咀嚼,不要囫囵吞枣

12.对画线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个性或人格”指爱的阅读、对知识的敬重、心的教养。

B.阅读报纸和流行文学是不可能提高一个人的精神素养的。

C.“自己的价值”指的是:一个人必须是一个可教养的客体,这是获得教养的前提。

D.“杰作的真正价值”指的是:经典对一个人教养的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

13.作者倡导怎样一种读书观?下列对此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读书不在于数量,重要的是要以个性或人格为前提。

B.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

C.必须花力气、下工夫读杰作。

D.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就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

14.对选文中的“个性或人格”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指爱的阅读(或“对文明的热爱”)、对知识的敬重、心的教养。

B.读书人自己必须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追求。

C.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他的阅读很难获得教养。

D.作者认为读书是为了“心的教养”,他倡导的是“爱的阅读”和有效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不仅追求数量,还要追求他心灵的获得。

(二)

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春天,不到清明,他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放的是他自己糊的蜈蚣(我们那里叫“百脚”),是用染了色的绢糊的。放风筝的线是胡琴的老弦。老弦结实而轻,这样风筝可笔直的飞上去,没有“肚儿”。

用胡琴弦放风筝,我还未见过第二人。清明节前,小麦还没有“起身”,是不怕践踏的,而且越踏会越长得旺。孩子们在屋里闷了一冬天,在春天的田野里奔跑跳跃,身心都极其畅快。他用钻石刀把玻璃裁成不同形状的小块,再一块一块逗拢,接缝处用胶水粘牢,做成小桥、小亭子、八角玲珑水晶球。桥、亭、球是中空的,里面养了金铃子。从外面可以看到金铃子在里面自在爬行,振翅鸣叫。他会做各种灯。用浅绿透明的“鱼鳞纸”扎了一只纺织娘,栩栩如生。用西洋红染了色,上深下浅,通草做花瓣,做了一个重瓣荷花灯,真是美极了。用小西瓜(这是拉秧的小瓜,因其小,不中吃,叫做“打瓜”或“笃瓜”)上开小口挖净瓜瓤,在瓜皮上雕镂出极细的花纹,做成西瓜灯。我们在这些灯里点了蜡烛,穿街过巷,邻居的孩子都跟过来看,非常羡慕。

15.关于选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采用了总分结构,先总写父亲的为人,再具体写父亲与孩子的几件事。

B.本段可分为两层:第一层至“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第二层从“春天”开始至段末。

C.本段分写了关于父亲的四件事。

D.本段总写部分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写了父亲的随和、喜爱孩子。

16.从本段中可以看出父亲的性格特点是( )

A.父亲喜爱孩子,爱带着孩子玩,是一个很随和的人。

B.父亲多才多艺、情趣高雅。

C.父亲心灵手巧、情深似海。

D.父亲对孩子的亲近、理解、包容和友善。

17.本段中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引号的作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示突出强调。

B.表示直接引用的话。

C.表示特定称谓。

D.表示讽刺和否定。

18.对“多年父子成兄弟”的理解,不符合作者的本意的一项是( )

A.显而易见,父子之间相处的时间长了,就会建立起像兄弟一样的关系。

B.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C.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

D.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家庭,要有点“没大没小”。父亲叫人敬畏,儿女“毕恭毕敬”最没有意思。

19.下列关于课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第一个“父亲”的典型事例推出“多年父子成兄弟”的中心,然后通过第二个“父亲”的事例证明这一论断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B.作者父亲几乎无所不能,他是画家,通音律,会园艺,扎纸的手艺也非常好,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又是个重情义的人,写父亲与自己的关系时,多用了反写的手法。

C.“他养过花,他养的一盆素心兰在我母亲病故那年死了,从此他就不再养花”,这句话表现父亲重夫妻情。

D.“我们在这些灯里点了蜡烛,穿街过巷,邻居的孩子都跟过来看,非常羡慕。”父亲的心灵手巧给孩子带来了欢乐,带来了骄傲,父亲爱孩子,孩子们也非常爱父亲。

三、文言文单项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1分,共6分)

20.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

A.静女其姝(shū) 彤管有炜(wěi) 自牧归荑(kuì) ...

B.暧暧(ài) 守拙(zhuō) 隽永(jùn) ...

C.恣欢谑(xua) 早生华发(huā) 钟鼓馔玉(zhuàn) ...

D.李煜(yù) 笺注(jiān) 羽扇纶巾(guān) ...

2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少无适俗韵(本性、气质) 呼儿将出换美酒(拿出) ...

B.此去经年(年复一年) 烽火扬州路(道路) ...

C.舞榭歌台(台上的房屋) 雄姿英发(卓越不凡) ...

D.便纵有千种风情(情意) 暮霭沉沉楚天阔(傍晚的云雾) ....

22.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倒置语序的一项是( )

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B.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C.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D.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23.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不同的一项是( )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B.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C.都门帐饮无绪。

D.强虏灰飞烟灭。

24.对《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首词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江山如画”中的“山”指黄山。

B.“故国神游”一句中,“故国”指旧国、旧地,即今天的中原地区。

C.“卷起千堆雪”和“强虏灰飞烟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格。

D.“羽扇”“纶巾”都是古代武将的装束。

25.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朝廷乐歌,有十五国风,共160首;“雅”主要是地方民歌,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40首。

B.柳永,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名第七,又称柳七。

C.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世称他为“诗仙”,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D.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隋,形成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故俗称宋词。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阙。”

第Ⅱ卷(共106分)

四、默写(本大题共4小题,共4分)

26.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

27. ,千金散尽还复来。

28.执手相看泪眼, 。

29.人间如梦, 。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2题,5小题,共20分)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