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吴三桂怎么死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7:19:58 体裁作文
吴三桂怎么死的体裁作文

篇一:吴三桂族的历史之谜

吴三桂族每代选一位“秘传人” 陈圆圆究竟是怎么死的?他们二人死后又葬于何地?这个谜,一直隐藏了300余年,直到近年才告破解。

贵州岑巩县马家寨全景,吴三桂后人定居于此。

在明清之际的大舞台上,吴三桂是一位著名人物。他以迎清军入关而名噪一时,30年后又举兵叛清,一度割据西南。陈圆圆本系苏州一歌妓,因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而声名鹊起。陈圆圆究竟是怎么死的?他们二人死后又葬于何地?这个谜,一直隐藏了300余年,直到近年才告破解。

吴三桂的一生

吴三桂,中后所(辽宁绥中)人,祖籍高邮(今属江苏),生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他16岁中武举,在与清军交锋中屡立战功,28岁时已升至总兵(从二品)。崇祯十五年(1642),皇戚田弘遇为巴结吴三桂,将其掠买的陈圆圆相赠。吴三桂将圆圆留在北京,自己回到关外前线。

两年后,北京被李自成统率的大顺军占领。驻守山海关的吴三桂权衡利害后,接受招降条件,率部进京“朝见新主”。不料行至半路,得知圆圆被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霸占,不由勃然大怒,当即返回山海关。李自成招降不成,遂率十万精兵前来攻打。吴三桂自知不敌,向清军求援。顺治元年(1644)四月,吴三桂与多尔衮所率八旗精锐联合作战,击溃大顺军。这为清朝定鼎北京开辟了胜利之路,吴三桂由此也背上了“汉奸”“叛徒”的骂名。其后,吴三桂奉命追剿李自成。顺治二年,李自成兵败后,被地方地主武装击杀。接着,吴三桂率部驻守陕西汉中,由此进军四川,再南下贵州、广西、云南,灭掉南明最后一个政权—永历小朝廷。康熙元年(1662),因功晋爵为平西亲王。

康熙十二年,清廷下令撤藩,吴三桂遂起兵反清。由于不得人心,节节败退,遂于康熙十七年三月,在衡州(今湖南衡阳)宣布即皇帝位,国号大周。之后不到半年,即于八月十八日病死。胡国柱等心腹将吴三桂遗体秘密运至贵阳,受遗命即位的其孙吴世璠到贵州迎接,后即携祖父遗体匆匆赶回昆明,秘密安葬。据说,只有其岳父郭壮图等极少数人知道葬地。 康熙二十年十月,昆明终被攻破。清军入城后,全力寻找吴三桂墓,结果均系伪墓。后来得一消息:吴三桂已被火化,骨灰匣藏在安福园石桥水底下。果然在桥下找到骨匣,即刻送往北京。康熙帝不辨真伪,即命将“逆贼吴三桂骸骨分发各省”示众。 解密陈圆圆碑文

清军入城后,陈圆圆踪影皆无,陈圆圆之死成了清史之谜。2010年6月,从贵州省黔东南州委宣传部传来一个惊人消息:在该州岑巩县马家寨发现陈圆圆之墓,而吴三桂的后裔就定居在这个寨子里。我与徐凯、滕绍箴等几位专家应邀前往实地考察。

此墓已于上世纪80年代被发现。当时马家寨有一人自称是吴三桂家族的“秘传人”,将这段隐秘300多年的历史披露了出来,但未引起学术界注意。此次考察,首先考释陈圆圆墓前的碑文。此碑正面刻字:“故先妣吴门聂氏之墓位席”,右上方刻一行字:“皇清雍正六年岁次戊申仲冬月吉日”,标明立碑时间。首句“故先妣”,据“妣”可知墓主人系一女性,辈分当为“先祖”。以下字句,却不能按字面解释。吴氏“秘传人”吴有鹏,按照家族代代所传秘史给出解释。“吴门”系苏州代称,指墓主人为苏州人;“聂氏”,非指姓聂,“聂”字由“双”与“耳”(即“阝”)构成,当解为“邢”与“陈”,暗指陈圆圆。其6岁前随父姓邢,6岁后父母双亡,由姨夫陈某养大,遂改姓陈。“聂”字是今之繁体“聶”的简化字,但当时并未简化,《康熙字典》里也无此字,显系为隐蔽起见,故造此“聂”字。其意:“双”为繁体字“雙”之简写,其上半部为两个“隹”,代表“好”,引申为“花好月圆”,即“圆圆”,上下文字合起来就是陈圆圆。“位席”,以陈圆圆生前被封为皇妃,用此两字,以明其身份与平民不同。

经专家现场考察,以上解释与陈圆圆的历史吻合,其真实性可以肯定。为掩人耳目,当年刻碑者真是煞费苦心。

吴氏“秘传人”

前文提到的吴氏家族“秘传人”又是怎么回事?

据“秘传人”陈述:当年吴三桂死后,陈圆圆毅然决定偕吴三桂之子吴应麒等秘密离开云南,并将吴三桂遗体带走,潜入岑巩县的密林山洞,待数年后风声渐息才下山,搬至今马家寨定居。圆圆病死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终年67岁。他们感激陈圆圆保全吴氏血脉,尊称她为“老太婆”。清朝视吴三桂为十恶不赦之罪人,故其子孙为生命计,约定不向外透露一字,不许说,更不得写,连家谱也不准修。但又担心家史失传,便想出一个办法:在每一代男青年中秘选一优秀者,由上一辈传人将祖上历史口授三遍,让其默记心中。担负其事的传人,即被称为“秘传人”。由此一代代传下去,传到吴有鹏时已历10代。传人讲述吴三桂与陈圆圆事如数家珍,就连清史研究者也自愧不如。可以确认:马家寨200余户、1300余口为吴三桂后裔是没有疑问的。

上述几位专家还走访多处吴氏家居,再获重要证据:各家堂屋中央供奉各神主之位,称“延陵堂上历代宗祖昭穆考妣姻亲神位。”其中,“延陵”两字是关键:春秋时,延陵为吴国属地,今为江苏之地。吴三桂的祖先,即源出于此。吴三桂发迹后,人们常用“延陵”称之。明清之际,诸多史家亦用“延陵将军”代称吴三桂。吴氏家家皆设“延陵堂”,这就与吴三桂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三百年谜案大白天下

此次考察半年后,从岑巩县又传来消息:他们发现了吴三桂的“张皇后”墓,遂有了第二次考察。还是在马家寨吴家墓地,距陈圆圆墓约三四米处,石碑比陈圆圆碑稍大,中间竖刻一行字“受皇恩养一次八十五岁吴公号墓”。其中三个空白,因年久模糊不清无法识别。仅从其他字判断,此墓主人系男性,绝非张皇后。现场反复辨识,上述三字还是难辨,幸好

他们已做了两份拓片,纸上的字较易辨认。经过研究,终于识别第一个字是“颐”,而后两个字才是碑文解读的关键:这两个字是墓主人的号。经反复比对,终于认定这两个字就是:硕甫!这正是吴三桂生前用过的号。他最常用的号,有“月先”,还有“长白”等字号,而“硕甫”则很少用,只在部分典籍中有,少为人知。

再看碑文,除“吴公号硕甫”已破解,全文连读如同天书。专家凭藉对吴三桂的深入研究,终于获得合理解释:“受皇恩颐养”,其意思是受皇天之恩而被眷顾与颐养。所谓“一次”则很费解,但不能简单解为只“颐养”一次。如与吴三桂曾即位当皇帝,死后其孙又尊其为“太祖高皇帝”相联系,那么“一次”可解释为“第一次”“首次”,再引申为“开创”“首创”,则与三桂死后的庙号“太祖”相吻合。故“一次”暗指三桂为“大周太祖高皇帝”。 所谓“八十五岁”,又作何解释?从来墓志铭的碑文正中书写:死者职位爵名某某之墓,或称“神道碑”,却未如该碑正中书写墓主之年龄八十五岁。这里,当另有深意。在深入调查中,吴氏“秘传人”称:吴三桂死于康熙十七年八月十五即中秋节。据此为断,八十五岁应解读为八月十五日,暗指吴三桂死于康熙十七年中秋。而史载吴三桂死于八月十八日,终年67岁。据此还有一种解释:67加18,也合85之数,仍与吴三桂之卒年月日吻合。总之,“八十五岁”隐含着吴三桂卒年日期。总结以上释文,石碑中央全文应解释为:受皇天之恩眷顾颐养,大周太祖高皇帝吴公号硕甫之墓。卒于康熙十七年(戊午)中秋。

石碑右侧,刻有“雍正元年岁次癸卯季春月廿七榖旦”竖写文字。意思是说,立碑时间为雍正元年三月二十七吉利之日。立碑之时,恰恰是康熙帝刚去世半年。由于清朝皇帝已经更换,不易再追究前事,吴三桂后人才迫不及待地立碑,而且苦心设计,刻下这段不合常规、让人难懂的碑文。

陈圆圆与吴三桂的墓,以及吴三桂后裔都落在马家寨,证据确凿。这件尘封三百余年的谜案,终于大白天下。

篇二:陈圆圆死亡迷团众说纷纭

陈圆圆死亡迷团众说纷纭

黄烈银

陈圆圆,原名邢婉芬,1623年生,江苏常州人,父母早亡,随祖母生活,14岁被一小贩卖到苏州妓院,老板姓陈,则改名陈圆圆,由于聪明伶俐,漂亮温柔,琴棋书画歌舞样样精通,称“声甲天下之声,色甲天下之色”,成了一时的名妓,倾倒了无数王孙公子。

明朝末年,李自成的起义军攻入北京城,崇祯皇帝下旨吴三桂(1612年生,明锦州总兵统帅)入关抵抗,没等吴三桂率军赶到,崇祯皇帝缢死在北京景山,大明王朝灭亡。

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后,得知陈圆圆被崇祯皇帝宠妃的父亲田弘遇“买”走,吴三桂对田弘遇许诺“先保田府,再保大明江山”。田弘遇得到千两黄金后将陈圆圆献给了吴三桂。此间李自成也想得到陈圆圆,农民军主帅刘宗勋连杀吴家七人逼吴襄,让儿子吴三桂投降并交出陈圆圆。吴三桂得知父亲、陈圆圆被抓,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率军攻打李自成,李自成一怒之下杀了吴襄等家族38人。

吴三桂象迎接皇帝驾临一样迎回陈圆圆,随后吴三桂被封平西王,陈圆圆随吴三桂住昆明五华山永历宫,至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凭借他的权势叛清谋反要当皇帝。这年三

月二十三日,67岁的吴三桂在湖南衡州(今衡阳市)登基称帝,国号为周,年号为昭武,这年八月登基称帝才5个月的吴三桂病死。多年后陈圆圆也死了。

对于陈圆圆的死众说纷纭,史学家目前仍是迷团:

一是陈圆圆跟随吴三桂到云南,数年的起兵反清,想自立称帝而死于战乱。

二是吴三桂反清叛乱,兵败城破,有陈圆圆自缢而死,投水而死,绝食而死之说。

三是吴三桂身为平西王,大权在握,美女妻妾甚多,加之陈圆圆对吴三桂图谋叛乱也觉察,不想受诛连,故借口年老色衰,遁入空门,削发为尼。

四是隐居贵州岑巩传说,据网络介绍,岑巩县宣传部副部长黄透松的调查,《岑巩县志、文物名胜篇》834-835页记载,“陈圆圆墓葬岑巩县水尾镇马家寨。如今全寨170多户,1000多人全姓吴,均称是吴三桂的后裔”。墓前有阴镂之碑,刻有“故先妣吴门聂之墓位席,孝男吴启华、媳涂氏,孝孙男仕龙、仕杰、杨氏,曾孙大经、大纯,皇清雍正六年(1728)岁次戊申仲冬月吉日立”,整块碑文都是繁体字,充满玄机,隐匿莫测,只有“聂”字是简化字,据推测立碑时间是死后的三十三年。据当地吴永松老人解释“故先妣”没有用“清”字,表明他是明末的王妃,“妣”是指已故的母亲,“吴门”暗指老太婆是苏州人

(苏州也称吴门,古时地属吴国),“聂”字为隐蔽真情自造字,陈圆圆本姓邢,后改姓陈,“邢”有右耳“陈”有左耳,“双耳”代表邢和陈,一字双意。“聂”的繁体字上边为两个“佳”字,佳佳圆满,佳佳为好,暗喻“圆圆”。“位席”显示她地位崇高,以女性而位居宗祠。该碑文连起来是“明苏州氏陈圆圆王妃之墓”。

据以上迷团,有关专家解释:首先肯定吴姓后裔解释雍正六年所立之碑有一定道理。二是马家寨的后裔二百多年来都公开称是吴三桂的后裔。三是秘传人吴永鹏介绍,陈老太婆(陈圆圆)由将领马宝率部秘密护送从湖南衡阳出发,从沅水经氵舞水而到达,先在水尾镇山鳌山隐居,到康熙二十四年(1685)才搬到马家寨居住。

《芷江县志》记载“康熙十三年(1674)二月四日吴三桂率部攻取了沅州,击走清军”。岑巩县宣传部杨政权诗词注释(载《龙津诗词》),陈圆圆墓在该县水尾镇马家寨后山上。笔者在土桥罗山庙了解到吴三桂反清时,其部下女将鲍三娘在罗山驻兵筑城,至今还有城垣残存。古时没有公路,主要是靠水路,这一系列的记载和传说与陈圆圆去贵州隐居,途经芷江做了些什么,又有什么关联不知始终。

作者:系芷江县龙津诗社社长

篇三:逢主必叛之吴三桂与至死不变之卢象升

逢主必叛之吴三桂与至死不变之卢象升

晚明是一个遍地烽火却又英雄辈出的年代。很少有一个朝代在行将就木时,还能涌现出这么多的名将加猛人,明朝确实是例外。

说起吴三桂,无人不知;提到卢象升,可能除了对明史感兴趣的人之外,很少有人了解。其实在当时,卢象升的名声比吴三桂大得多。至于把这二人写入一篇文章的原因,是因为作者觉得,处在同时代、又曾经效忠于同一个主子的两个人,虽然都以骁武善战而闻名天下,但出身、经历和结局大相径庭。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并不复杂:不同的经历造就了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性格又导致了不同的选择,最终成就了迥然相异的结局。

卢象升比吴三桂大十二岁。他出生时,万历皇帝已经君临天下二十八年。这位曾经无比勤奋,后来又拒绝履行天子职责的皇帝,可以说是葬送了大明王朝得以复起的最后机会。在他消极怠工的几十年里,帝国中枢的党争愈演愈烈,努尔哈赤崛起于白山黑水。而皇帝本人的行为,比如不愿立长子为自己的合法继承人,更成了党争的主题。

少年卢象升成长于家乡宜兴,当时的江苏属于南直隶,是出了名的富庶安逸之地。纵然西北已经遍地狼烟,这里仍然一派安闲。卢象升的祖父曾任知县,他的少年时期,应该是衣食无忧外加勤学苦读的。天启二年,一件事改变了他的一生。因为这一年,二十二岁的卢象升中了进士。

明史这样记载卢象升的外貌:象升白皙而臞,膊独骨,负殊力。这段话大致的意思是:卢象升长得很白、还很瘦,却天生神力。由此可见,卢象升虽然长得很文雅、文人出身,但实际具备成为一名将领的潜质。

中了进士之后的卢象升一直担任文职官员,直到他升任大名知府、大名道。大名知府和大名道是两个官名。大名道,详细点说叫做大名兵备道,就是专门整顿大名地方军务的官职,通常有本地地方官兼任。

从卢象升担任大名道的那一刻开始,他这一生,就注定要被绑在明朝这架破旧的战车上。无论是流寇,还是女真;无论是高迎祥,还是多尔衮。只要是明朝的敌人,就是他卢象升的敌人。

同时期的吴三桂,因率二十余家丁救父吴襄于四万满洲人之中,名扬天下,赢得“勇冠三军,孝闻九边”的美誉。几年之后,吴三桂升任辽东总兵官,镇守天下第一关——山海关。这一年,吴三桂十九岁。

在此之后的几年,三十一岁的卢象升逐渐成为追剿流寇的先锋。他善于治军,勤政爱民,从不贪墨军饷。有一次部队断粮,他也水米不进,可谓身先士卒。而对待造反的民军,卢象升出手极狠。无论是流寇主力,还是胁从的家属,只要落在他手里,通通格杀勿论,被称为“卢阎王”。

崇祯九年的金秋,三十六岁的卢象升获得了他生前的最高职务——宣大总督。这个显赫的职位赋予卢象升的并不是特权和荣耀,而是苦行僧似的殚精竭虑和奋不顾身的殊死拼杀。面对的敌人从流寇变成了女真,不变依旧是卢象升。他依旧坚持,依旧不顾生死,去完成一个永远无法结束的任务,去维护一个千疮百孔的王朝,去效忠一个穷途末路的领袖。但在我看来,与其说卢象升是在效忠一个皇帝,还不如他在坚持自己的信仰。明王朝政策的好坏与他无关,他只知道,自己成长于朱明王朝,这个王朝和王朝的领袖发现了自己、提拔了自己,使自己少年时骁武平陵的抱负得以实现。以此作为效忠的理由,对于身居高位却始终单纯的卢象升而言,已经足够。

崇祯十二年,卢象升阵亡于巨鹿,走到了他人生的终点。其实当时的情形,卢象升完全可以不死。因为在决战之前,他已经明确知道,自己遭遇的是清军的主力,而自己只有几千老弱残兵。这次战役的结局已经注定,不用试!最后卢象升还是决定迎战、以卵击石。战时,身着孝服,跨上战马的那一刻,他就没打算再回来。

卢象升为什么面死?因为天启五年,熊廷弼的人头;崇祯三年,那个被凌迟的、叫袁崇焕的统帅。这一切的一切,都被卢象升看在眼里。他知道,如果这次自己稍有退缩,下场不会比熊廷弼和袁崇焕好到哪里去。敏感的崇祯皇帝已经焦头烂额,本来就疑神疑鬼,廷臣再给自己扣上一顶临阵脱逃的帽子,一世英名尽毁。

所以,战死是卢象升最后的选择。你可以笑他愚忠,也可以说他聪明。反正人是死了,一切与他再无干系。

史书上,关于卢象升的生活点滴记载得很少,似乎像他这样一个天赋异禀的男人是不应该有什么私生活的。但是我们仍能找到一些记载:他的妻子是一位姓王的姑娘。卢象升死后,朝廷并没有追恤,她深感不平,上书请恤。想来也是一位重情刚烈的女子,和卢象升可谓是天生一对。卢象升一生戎马倥偬,夫妻间聚少离多,我却仍认为王姑娘是幸运的。作为一个女人,能嫁给这样一个英武绝伦、单纯执着的男人,也算不枉此生。至少我是羡慕她的,呵呵。

在明人的笔记中,还有这样一段记载,卢象升刚刚中进士时,自京师衣锦还乡,曾遇见一位风华绝代的女子,对方被风度翩翩的新科进士所征服,想要以身相许。卢象升却以大丈夫岂能被儿女私情所累为由拒绝,建功立业的决心可见一斑。

我很庆幸,能找到这样两段只言片语的记载,为这位孤独将领的一生加入些许温暖的色彩。不然我会以为他是个神!原来,钢铁般的人物也有自己的爱情。还好!还好!

和卢象升完全不同,吴三桂并不是文人出身,他自幼跟随父亲,征战辽东是非之地,虽不免砍砍杀杀,然而目的在于保境安民,也算真英雄。吴三桂的身材并不高大,却果敢坚毅、狠勇双绝,这一点和卢象升比较相像。在吴三桂的性格中,有一点和卢象升截然不同,那就是他心高气傲,绝不认命。

崇祯帝命令吴三桂驰援京师的命令刚刚到达,吴三桂立刻着宁远几十万辽民内迁。几天之后,已经到达玉田的吴三桂,得知京师陷落皇帝自缢的消息。相信从那一刻开始,吴三桂的信仰开始瓦解。从此以后,效忠于哪位主子,对于吴三桂来说,也许真的不再重要。因为那个他最最不能背叛的人,已经死了。现在最重要的,是寻找自己的出路。

很多史料都表明,当时吴三桂是倾向于李自成的大顺政权的,自古王朝更替,从来如此。在京师的那些官员,比吴三桂更积极投降的海了去了。但李自成不愧为流寇的卓越代表,在占领了北京之后,他的战略眼光丝毫没有长进。他纵容手下虐待吴三桂的父亲、欺负吴三桂的女人,吴三桂心里会怎么想呢?你们现在有求于我,都敢这么欺负我,有朝一日投降了你们,不得在老子头上拉屎啊!再说,吴三桂是什么人?平时只有他欺负别人,谁敢欺负他?李自成和他手下的那些农民工,把吴三桂和他的几万精锐骑兵推到了多尔衮怀里。有句话说“成功是不能复制的”,人家朱元璋原来就是臭要饭的,造反之后,显示了卓越军事和政治天赋,最终夺得天下,享受了二百多年子孙供奉的香火。你李自成好歹当过驿卒,算是半个公务员,目光之短浅,登峰造极!

为了生存,吴三桂只能选择多尔衮。除非吴三桂不想再活着,但他终究不是单纯的卢象升,做不出卢象升那么执着的决定。不然历史上就会多了这样一条记载:明崇祯十七年,辽东总兵官、平西伯吴三桂,英勇不屈,力战身死,时年三十二岁。

引清兵入关之后的事,不再是吴三桂所能控制的了。清军迅速征服大江南北,此时吴三桂心中是何想法,我们已经无法知道。不管他愿不愿意,他都必须继续做下去。

吴三桂曾发誓不会发一箭在明朝遗孤身上,却于数年后手刃南明永历皇帝。这位永历皇帝,是提拔、厚待吴三桂的崇祯皇帝之堂弟。吴三桂心中一定充斥过挣扎,但为了取悦新主子和成就自己的爵位,他还是这样做了。

在归降清廷三十年之后,经历了无数风波、已经享尽荣华的吴三桂再次反叛,这一年他已经六十一岁。五年后,于湖南衡州称帝。纵使他开始蓄发,恢复明朝衣冠,但他的国号不

能定为“明”。因为在很多年以前,风华正茂的他,就已经背叛了这个字。

称帝同年,六十六岁的吴三桂病死长沙。三年后,他建立的小朝廷被彻底剿灭。

吴三桂这一生,不可不谓之英雄。卢象升当然也是英雄。只是卢象升个性单纯而执着,关键的时候敢于面死;吴三桂并不是天生的汉奸材料,在镇守山海关期间,曾无数次拒绝女真人的劝降,只是他太过心高气傲。为明朝重用时,自然看不起那帮流寇和异族;李自成占领北京之后,不能忍受李自成的欺负,引清兵入关;三十年之后,面对清廷的过河拆桥、卸磨杀驴,他又一次冲冠而怒,尽管这次没人霸占他的女人,那个年轻的爱新觉罗皇帝,不过是在做每个皇帝都要做的事情而已。换成别人也就忍了,返回原籍享享清福有什么不好?可他不行,原因再简单不过:他是吴三桂,心高气傲的吴三桂,从不向命运妥协的吴三桂!于是他又叛了!所有的主子,该背叛的、不该背叛的,他都叛了!

和一生都在漩涡中挣扎的吴三桂相比,早早死去的卢象升未必不是幸运的。他的英武不在吴三桂之下,却远不如吴三桂闻名,根本原因在于他太过单纯。单纯的履历,单纯的忠心和单纯的选择。唯一让人好奇的就是,他白皙瘦削的脸和杀流寇如麻的狠劲儿,形成的鲜明对比。卢象升这一生,都属于朱明王朝。他能征善战、忠心耿耿却被皇帝猜疑,被权臣排挤,被言官弹劾,能忍的、不能忍的,他都忍了。

对待流寇的狠和对待朝廷的忍,形成了卢象升性格的鲜明特色。他是最凶狠果敢的将领,也是最恭顺忠诚的大臣!

在生死关头,单纯的卢象升做出了最愚蠢也是最聪明的决定,终于博得了属于自己的评价和位置。

纷纷乱世,卢象升以不变应万变,最终笑傲千秋。吴三桂一贯见机行事,自以为聪明,却终至无处收留。

篇四:吴三桂、陈圆圆魂归何处

吴三桂、陈圆圆魂归何处

在明清之际的大舞台上,吴三桂是一位著名人物。他以迎清军入关而名噪一时,30年后又举兵叛清,一度割据西南。陈圆圆本系苏州一歌妓,因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而声名鹊起。

陈圆圆究竟是怎么死的?他们二人死后又葬于何地?这个谜,一直隐藏了三百余年,直到近年才告破解。

吴三桂,中后所(辽宁绥中)人,祖籍高邮(今属江苏),生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他16岁中武举,在与清军交锋中屡立战功,28岁时已升至总兵(从二品)。崇祯十五年(1642),皇戚田弘遇为巴结吴三桂,将其掠买的陈圆圆相赠。吴三桂将圆圆留在北京,自己回到关外前线。

两年后,北京被李自成统率的大顺军占领。驻守山海关的吴三桂权衡利害后,接受招降条件,率部进京“朝见新主”。不料行至半路,得知圆圆被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霸占,不由勃然大怒,当即返回山海关。

李自成招降不成,遂率十万精兵前来攻打。吴三桂自知不敌,向清军求援。顺治元年(1644)四月二十二日,吴三桂与清摄政王多尔衮所率八旗精锐联合作战,击溃大顺军。这为清朝定鼎北京开辟了胜利之路,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由此也背上了“汉奸”、“叛徒”的骂名。

其后,吴三桂奉命追剿李自成,越河南,入湖南,直追至江西九江。顺治二年,李自成兵败后,被地方地主武装击杀。接着,吴三桂率部驻守陕西汉中,由此进军四川,再南下贵州、广西、

云南,灭掉南明最后一个政权——永历小朝廷。康熙元年(1662),因功晋爵为平西亲王。

战争结束,吴三桂坐镇云南,兼管贵州。康熙十二年,清廷下令撤藩,吴三桂遂起兵反清。由于不得人心,节节败退,成功无望,遂于康熙十七年三月,在衡州(今湖南衡阳)宣布即皇帝位,国号大周,年号“昭武”。之后不到半年,即于八月十八日病死。

吴三桂怎么死的

吴军担心三桂之死会使士气更加低落,迟至十月,才公开死讯。胡国柱等心腹将吴三桂遗体秘密运至贵阳。受遗命即位的其孙吴世璠到贵州迎接。给吴三桂上尊号为“太祖高皇帝”的仪式草草结束后,吴世璠即携祖父遗体,匆匆赶回昆明。

这时,清军已在各条战线展开反攻,吴世璠不敢公开举行隆重葬礼,不得已而秘密安葬吴三桂。据说,只有其岳父郭壮图等极少数人知道葬地。

康熙二十年十月,昆明终被攻破。清军入城后,全力寻找吴三桂坟墓,准备开棺戮尸示众。数日间找到多处,结果均系伪墓。后来得一消息:吴三桂已被火化,骨灰匣藏在安福园石桥水底下。果然在桥下找到骨匣,即刻送往北京。康熙帝不辨真伪,即命将“逆贼吴三桂骸骨分发各省”(《清圣祖实录》)示众。

奇怪的是,清军入城后,陈圆圆踪影皆无。朝廷对她没那么看重,既然找不到,也就算了。事后,却传出几种说法。一说清军破城前,圆圆已死数年;一说在吴三桂去世前后,圆圆投池自尽;一说城破前圆圆与“伪后”郭氏俱自缢身亡。还有一说,明指圆圆出家为尼以避战祸。这其中,最笼统的说法是“不知所终”……

陈圆圆之死成了清史之谜,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沉寂后,终于等来了解秘的机会。2010年6月,从贵州黔东南州委宣传部传来一个惊人消息:在该州岑巩县马家寨发现陈圆圆之墓,而吴三桂的后裔就定居在这个寨子里。百闻不如一见,李治亭(吉林省社科院历史所)、徐凯(北京大学历史系)、滕绍箴(中国社科院民族所)、李世愉(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王政尧(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等五位专家,应邀前往实地考察。

其实,此墓已于上世纪80年代被发现。当时马家寨有一人自称是吴三桂家族的“秘传人”,将这段隐秘300多年的历史披露了出来。好多年过去了,并未引起学术界注意,也未得到专家学者的考证与确认。

此次考察,首先考释陈圆圆墓前的碑文。此碑于1983年出土,碑高0.73米,面宽0.48米,正面刻字:“故先妣吴门聂氏之墓位席”,右上方刻一行字:“皇清雍正六年岁次戊申仲冬月吉日”,标明立碑时间。首句“故先妣”,其意甚明,据“妣”可知墓主人系一女性,辈分当为“先祖”。以下字句,却不能按字面解释,应从内含隐语揭示真相。吴氏家族第十代“秘传人”吴有鹏,按照家族代代所传秘史,给出解释。“吴门”系苏州代称,指墓主人为苏州人;“聂氏”,非指姓聂,“聂”字由“双”与“耳”(即“阝”)构成,当解为“邢”与“陈”,暗指陈圆圆。其6岁前,随父姓邢,6岁后,父母双亡,由姨夫陈某养大,遂改姓陈。“聂”字是今之繁体“聶”的简化字,但当时并未简化,《康熙字典》里也无此字,显系为隐蔽起见,故造此“聂”字。其意是:“双”为繁体字“雙”之简写,其上半部为两个“隹”,代表“好”,引申为“花好月圆”,即“圆圆”,上下文字合起来就是陈圆圆。

“位席”,以陈圆圆生前被封为皇妃,用此两字,以明其身份与平民不同。

经专家现场考察,以上解释与陈圆圆的历史吻合,其真实性可以肯定。为掩人耳目,当年刻碑者真是煞费苦心。立碑之人,如碑文所示,为墓主人的“孝男、孝孙、曾孙、玄孙”等祖孙四代,皆属吴姓。与此相联系,所谓吴氏家族“秘传人”又是怎么回事?

据“秘传人”陈述:当年吴三桂死后,形势急剧恶化,陈圆圆毅然决定偕同吴三桂之子吴应麒等秘密离开云南,并将吴三桂遗体带走,潜入贵州岑巩县的密林山洞,待数年后风声渐息才下山,搬至今马家寨定居。圆圆病死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终年67岁。他们感激陈圆圆保全吴氏血脉,尊称她为“老太婆”。清朝视吴三桂为十恶不赦之罪人,故其子孙为生命计,约定不向外透露一字,绝对保守秘密,不许说,更不得写,连家谱也不准修。但又担心家史失传,便想出一个办法:在每一代男青年中秘选一优秀者,由上一辈传人将祖上历史口授三遍,让其默记心中。担负其事的传人,即被称为“秘传人”。由此,一代代传下去,传到吴有鹏时,已历10代。传人讲述吴三桂与陈圆圆事,如数家珍。在穷乡僻壤之间,从一个农民口中讲出那么多吴三桂、陈圆圆的故事,就连清史专业研究者也自愧弗如。可以确认:马家寨200余户、1300余口为吴三桂后裔,是没有疑问的。

上述五位专家还走访多处吴氏家居,再获重要证据:各家堂屋中央供奉各神主之位,称“延陵堂上历代宗祖昭穆考妣姻亲神位。”其中,“延陵”两字是关键:春秋时,延陵为吴国属地,今为江苏之地。吴三桂的祖先,即源出于此。古人重籍贯,往往

以其祖籍地而名之,或引以为号。吴三桂发迹后,人们常用“延陵”称之。明清之际,诸多史家亦用“延陵将军”代称吴三桂。吴氏家家皆设“延陵堂”,这就与吴三桂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此次考察半年后,从岑巩县又传来消息:他们发现了吴三桂的“张皇后”墓。遂有了第二次考察。还是在马家寨吴家墓地,距陈圆圆墓约三四米处发现一墓,前立一石碑,比陈圆圆碑稍大,中间竖刻一行字,共17字:“受皇恩□养一次八十五岁吴公号□□墓”。其中三个空白,因年久模糊不清,无法识别。仅从其他字判断,此墓主人系男性,绝非张皇后。现场反复辨识,上述三字还是难辨,幸好他们已做了两份拓片,纸上的字较易辨认。经过研究,终于识别第一个字是“颐”,而后两个字才是碑文解读的关键:这两个字是墓主人的号。知道了号,就能知道其名字。经反复比对,终于认定这两个字就是:硕甫!这正是吴三桂生前用过的号。他最常用的号,有“月先”,《清史稿〃吴三桂传》中就用此号。还有长白、月先、等字号,而“硕甫”则很少用,只在部分典籍中有,少为人知。

再看碑文,除“吴公号硕甫”已破解,全文连读,如同天书。专家凭藉对吴三桂的深入研究,终于获得合理解释:

“受皇恩颐养”,其意思是受皇天之恩而被眷顾与颐养。所谓“一次”则很费解,但不能简单解为只“颐养”一次。如与吴三桂曾即位当皇帝,死后其孙又尊其为“太祖高皇帝”相联系,那么,“一次”可解释为“第一次”、“首次”,再引申为“开始”、“开创”、“首创”,则与三桂死后的庙号“太祖”相吻合。故“一次”暗指三桂为“大周太祖高皇帝”。

篇五:吴三桂一生中三次重大决策失误

吴三桂一生中三次重大决策失误

李恒昌

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代红妆照汗青。

——吴伟业《圆圆曲》

明末清初的吴三桂是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能耳熟能详的一个特殊人物。他生于1612年,卒于1678年,字长伯。汉族,明末清初辽东锦州人,祖籍江苏高邮市界首镇六安村。他的父亲吴襄,字两环,武功相当厉害,是明朝天启二年的武进士。崇祯年间先后任都指挥使、都督同知、总兵二中军府都督等重要职务。受父辈影响,吴三桂很早进入戎马生涯,成为名副其实的“武二代”兼“富二代”。

吴三桂最初成名,也与父亲有关。明天启末年,他曾带领二十多个名家丁救父于四万满洲人大营,孝勇之举遍闻天下。后来,因为战功卓著,以及父亲的关系,曾在北京居住,其间结交了很多名公巨卿及文人雅士,著名诗人吴伟业称其为“白皙通侯最少年”。根据国人俗约而成的说法,人生三大不幸之一是少年得志。吴三桂后来误入歧途,大概与他少年得志、成名太早有一定关系。有道是“成名一定要趁早”,从吴三桂身上可以看出,成名太早未必一定好。

崇祯年间,吴三桂领兵把守山海关,专门负责抗击以多尔衮为代表的清军的入侵,曾多次击退对手的疯狂进攻,也曾赢得朝廷上下的信赖和百姓的好评。然而,崇祯末年,他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陡然发生了巨大改变,一切向着另一个方向发展。改变源于李自成起义军攻占了北京,也源于吴三桂三次事关重大的决策失误。而这一切,似乎都与吴三桂既长着一身“软骨”,又长着一根“反骨”有关。

第一个重大决策失误:拒绝向起义军投降,怒发冲冠貌似为红颜。

公元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立大顺政权,同年三月,率领百万大军占领首都北京。李自成的起义军进京后,犹如穷人一夜暴富,也好似千年的媳妇熬成婆,无论是走路,还是办事,狂妄得有些过卯。他们一方面贴出告示,让百姓安居乐业,说打天下就是为了老百姓;另一方面,采取极端手段,惩治那些皇亲国戚、富豪贵族,无论是“富一代”,还是“富二代”,统统列入惩治名单,一个也不放过。

这其中,吴三桂的老爸吴襄也被抄了家,并且小麻绳一绑,给抓了起来。吴老爸虽然曾经是武进士,面对起义军也没有任何招数。这时候,有人告诉李自成:闯王啊,咱抓的这个人,是吴三桂的老爸。现在吴三桂在山海关领兵,手下还有几十万大军。如果我们让他老爸出面做他的思想工作,让他投靠咱们,岂不是一个天大的好事?

李自成听了,感觉很有道理。于是,派人以银四万两犒赏吴三桂的军队,并说:大冷的天,你们驻守边关,辛苦了,大顺新政府和农民起义军感谢你们。随后,做通了吴三桂老爸的工作,让他给儿子写信,说大明皇帝已经上吊自杀,再这样下去,一点前途也没有,赶快放下武器,投靠起义军吧。起义军已经答应,过去的事情,既往不咎。

面对李自成的犒赏和老爸的来信,本来领命进京勤王、却来晚一步的吴三桂心中有些游移。投降吧,并非自己所愿,而且也不知道前景究竟如何;不投降吧,大明帝国那么多猛将都没抵抗住起义军的进攻,单靠自己的能耐,前景实在难说,万一战败,很可能脑袋搬家,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据说,犹豫之中,吴三桂决定到京城附近打听打听情况再说。来到京城附近,看到很多外逃人员,拦住一个一问情况,说是老爸吴襄被起义军抓起来了,严刑拷打,还抄了家,而且自己的爱妾陈圆圆也被刘宗敏带走。一听这情况,吴三桂顿时火冒三丈,立马掉转方向,决定拒绝向起义军投降。

据此,有人说,吴三桂拒绝投降,全是为了他老爸和陈圆圆,所谓“红颜一怒”。这话其实经不起任何推敲。按常理分析,当吴三桂得知父亲和陈圆圆被抓之后,如果真的担心他们的安危,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怎么救他们,最佳方案是通过投降或假装投降,混进城里,想法把他们救出来,而不是掉头走人。当时,吴三桂决定走人,肯定有他自己的考虑。

还有人说,吴三桂之所以拒绝投降,是为了给大明帝国和崇祯皇帝复仇。这一说法,同样经不起任何推敲。如果他真的想光复大明帝国,当初直接拒绝李自成的诱惑就是了,何必来到京城边上来“看看”?说到底,吴三桂最终放弃投降,既不是为了大明帝国考虑,也不是为了老爸和陈圆圆,一切都是为了他自己。他担心一旦投降,会被起义军虐待。

吴三桂这以错误决策,很快就尝到了恶果。 1644年4月23日,李自成在遭到吴三桂和清兵的痛击之后,暴跳如雷,命人将吴三桂的老爸吴襄斩杀于永平城西范家庄,并将他的脑袋悬挂在高竿上示众,告诉大家,这就是你不争气的儿子带来的后果。回到京城后,李自成又将吴家满门抄斩,一口气杀了三十八口条姓名。吴三桂这一错误决定也太不计后果,代价也太大了。实在有愧于“富二代”振兴家族事业的身份。

第二个重大决策失误:引清兵入关,走上卖国求荣的道路。

李自成本来以为吴三桂来到京城附近是向自己投降,在他准备张开双臂,热烈欢迎其投入起义军怀抱的时候,没想到吴三桂给了他一个冷屁股。他妈的,忽悠我啊,看来是活的不耐烦了!小子,你等着,看我怎么收拾你!

吴三桂退回山海关后,让手下将士全换上白盔白甲,不是投降,而是声称要为崇祯皇帝报仇。一时,整个军营变成了白色的海洋。这时候,吴三桂明白,单凭自己手下这点力量,根本不能与转战南北、气势如虹的起义军抗衡。在这场即将到来的战役中要想取胜,必须借助他人的力量。这小子充分发挥善于脑筋急转弯的才能,把目光撒向了关外。

就在关外,在离吴三桂的驻军不远的地方,多尔衮正率领百万大军,虎视眈眈地盯着关内,他们无时无刻不想进入中原。但是,此前他们做过多次努力,但都没有成功。就在不久之前,吴三桂还带领他的守军,顽强抵抗住了他们的凶猛进攻。此时此刻,吴三桂准备借刀杀人,借多尔衮的刀,去杀关内的仇人。他做出了一个非常重大的决定,与清兵化敌为友,引清兵入关!当然他知道,多尔衮和他也曾经是敌人。但对他来说——

没有永久的敌人,也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个人永久的利益。

吴三桂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似乎没有考虑到,一旦山海关大门打开,就意味着引狼入室。然而,大敌当前,他顾不那么多了。或许他曾十分天真地想,即便满洲人进入中原,也成不了多大气候,也只是一个暂时性问题!

可是,这一次,他又错了。自古以来,请神容易送神难。自从他主动打开大门,让满洲人进关以后,人家就再也不走了,不仅一住就是几百年,而且摇身一变,成了吴三桂的主子,自己只能躲在一边,小心翼翼地当孙子。

主意确定之后,吴三桂立即付诸实施,他派特使赶往多尔衮的军营,上书特大标语:

关内欢迎您!

为了让多尔衮心甘情愿地帮助自己,吴三桂开出了非常丰厚的条件,不但给予满清财帛,而且“将裂地以酬”。这时候,他也许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一个典型的卖国贼!

对于关内的一系列变故,满清那边并不完全了解。他们只知道,大明军队并不经打,李自成攻陷京城,崇祯自杀身亡,自己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到借中原大乱的机会,乘机多强一些地盘。至于李自成起义军与吴三桂的纠葛,一点也不了解。当接到吴三桂主动求和,要求联手对付大顺政权的信后,多尔衮既喜出望外,又半信半疑,毕竟,他们深知,汉人熟读兵法,说不定会玩些阴的,务必不能轻信,但又不想错过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当即圈阅:同意!

当多尔衮带领十几万清兵赶到山海关下时,吴三桂已经迫不及待地带着五百亲信等候多时。见到多尔衮后,这位曾经名震一时的大明帝国著名将领,居然卑躬屈膝地祈求多尔衮的帮助,其一身子的软骨在光天化日下暴露无遗。他的虔诚打动了多尔衮,很快形成了狼狈为奸的同盟,而且大摆酒席,祭拜天地。为了表示自己的真诚,吴三桂还削发明志。正可谓——

人不要脸,天下无敌!

李自成进入北京后,国家百废待兴,工作头绪众多,总是日理万机,但他始终惦记着吴三桂这厮的存在,知道他是大顺政权潜在的最大挑战,必须尽早解决,解决得越早越好。为了不留后患,他让手下人

筹备登基大典,自己亲帅二十万大军,直奔山海关而来。路上,李自成想,吴三桂,你这臭小子,看你这次往哪里跑!

得知李自成率军前来的消息,多尔衮和吴三桂共同商量作战方案,经过缜密设计,他们采取吴三桂打头阵,清兵隐身其后的方式,便于杀对手一个措施不及。李自成对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的消息一点也不了解,本以为会手到擒来,二十万大军一字排开,哪里知道更危险、更疯狂、更阴险的敌人隐身在后面。

战斗打响后,李自成登上西山,亲自指挥。吴三桂带兵出城迎战,起义军左右两翼形成合围,双方打得飞沙走石,天昏地暗,难分难解。待双方杀得出现疲态,吴三桂的军队眼看就要支撑不住之时,忽听得一声炮响,顿时狂风大作,尘土漫天,埋伏在一旁的清兵突然杀了出来,向起义军发起猛烈进攻,领头的正是多尔衮。

毫无思想准备的起义军在“鞑子兵来了!”的惊呼中,顿时傻眼,“一时之间,战场空虚,积尸相枕,弥满大野。”起义军兵败如山倒,李自成只能下令快速撤退。清军长驱直入,很快将刚刚占领北京的起义军赶到了乡下。

公元1644年10月,多尔衮把顺治帝从沈阳接到北京,把北京作为大清帝国的首都。吴三桂的所谓借刀杀人计划,以刀主人完全占据自家地盘告终。

第三次重大决策失误:再次决定造反,最后以一命呜呼告终。

大清帝国建立后,吴三桂和尚可喜、耿仲明三人,因帮助满洲人建国、镇压农民起义有功,被封为藩王。其中,吴三桂为平西王,驻守云南、贵州一带。论说,清朝皇帝的这一安排,也还不错。至少,吴三桂能继续过他的“富二代”生活。无奈对这一些,吴三桂和其他两位藩王并不满足。

谁都知道,人活在世上,身上是需要长骨头的。对于应该长什么样的骨头,上帝早有安排,但总有那么一些人,骨头长得有些例外,和一般人不一样。他们的脑袋下面,总是长着一根虽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存在的反骨。这种人,远的有魏晋时代的魏延,近的当属本文的主人公吴三桂。有资料证明,吴三桂是一个魏延式的人物,后背上长着一根反骨。只要到了一定时候,造反是必然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偏居一方的藩王生活,吴三桂是越来越不满了。他在自己的客厅里,专门挂了一幅画,画面上是一只凶猛异常的老虎,冲着空中的一只小鸟吹胡子瞪眼。这是一副讽刺画,意思是说:凭什么啊?你一只没什么本事的小鸟,占据皇上的位置,我这只山中的猛虎,委身你的下面?其司马昭之心昭然若揭。但时机不成熟,只能暗暗积蓄力量。

对于吴三桂的为人,当时的皇帝康熙本身就不太相信。康熙为什么不相信吴三桂,道理很简单,叛徒永远不会得到别人的相信。一个出卖过别人、当过汉奸的人,说不定哪一天会出卖你,谁相信他,谁就是傻瓜!看到吴三桂和其他藩王的势力越来越大,康熙感觉到了危险的所在,于是,他决定削藩!

这时候,有人站出来反对:一旦削藩,吴三桂很可能借机造反。对此,康熙说:吴三桂本身长着反骨,早有野心,削藩,他会造反;不削藩,他迟早还还要造反。与其等待他时机成熟时造反,不如来个先发制人。就这样,康熙大帝以非同寻常的气派,下达了削藩的命令。

康熙大帝削藩命令一下,吴三桂再次面临生死存亡的选择。如果尊重皇帝的决定,乖乖接受削藩,虽然不能独霸一方,虽然不能继续过高级“富二代”生活,至少还能维持作为“富二代”的最基本生活保障。但是,吴三桂没有看到这些,他一心想着,把那个乳臭未干的皇帝拉下马,自己也一过过皇帝一般的生活。他不知道,这里面蕴藏着多大的风险。

最终,他和皇帝来了个针锋相对:造反!不仅自己造反,临死还拉上两个垫背的——联合尚可喜和耿仲明一同造反。俗话说,再一再二不再三。吴三桂这次重大决策失误,直接断送了他那条老命。历史已经不再给他再一次选择的机会。

吴三桂在里通外国、当汉奸这个问题上,是那个时代的翘楚,干得很有成就。但是,在造反这个问题上,虽然花了不少功夫,动了不少脑筋,但实在不是他的特长,也显得有些外行。这方面,他给李自成和张献忠提鞋,人家也未必要他。人家大顺政权虽然短命,毕竟造反成功,还当了几天皇上,而吴三桂的皇帝生活,最终只能是黄粱美?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怀 ?/p>

吴三桂造反初期,貌似打了几场胜仗,但是打到后来,才发现清军越打越多,越打越强。康熙是谁啊?鳌拜那么厉害,都让他轻松拿下,何况吴三桂只是一个徒有匹夫之勇的老朽!眼看着另外两个藩王举手投降,自己的地盘越来越小,吴三桂终于支持不住了!在一场大病之中,连惊带吓,气绝身亡,一命呜呼。

这就是一个既长着一身软骨,又长着一个反骨的人的可悲下场——

当初他引清兵入关,如今清兵送他赶赴黄泉。

吴三桂,临死的刹那,你醒悟了吗?

2010年11月22日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