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骑楼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22:27:22 字数作文

篇一:骑楼全面介绍

1. 什么是骑楼。

骑楼,是在楼房前跨过人行道而建的建筑物,能使马路一边相互连接形成一条自由步行长廊,既便于来往行人遮阳挡雨,也有风雨廊之称。骑楼沿街,楼下经商,楼上住人;楼上的采光通风效果良好,廊下能为行人遮阳避雨、为商户营造经营场所,是结合了广州气候、建筑特点和西欧建筑装饰设计而成的产物。

2. 骑楼是什么来的?简单介绍

有人将它的历史上溯到古希腊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的“敞廊式商业建筑”;也有人认为宋代出现的“檐廊式”沿街店铺是它的原型。但也有人不以为然,认为广州骑楼是早期的干栏式建筑的发展和改进。或者说,广州骑楼是由竹筒屋根椐南方地区避雨防晒,结合商业经营需要发展而来。

最早的骑楼出现于清朝末年,广州的一德路、圣心教堂(石室)一带。(沙面公园那边也很多不同风格的骑楼建筑)

案例: 东莞骑楼特点

骑楼多为砖木结构,一般是两层或三层。街面的繁华贸易与内向的封闭市井生活也已各自成型:骑楼下让人自由通行,适合南方地区避雨遮阳之需,作为住房或写字楼,地层则是商栈或店铺,骑楼檐廊是人行道,而骑楼上则作商号写字楼或货栈,开展商贸活动十分方便;骑楼的背后是内街,民宅大门一般开向内街

内巷,内街成为居民交往的“公共大厅”,充满浓郁的人情味。这种有层次的沿街檐廊复合空间,大大适应了市民日常生活的丰富性和空间使用功能的多样性。最早盛行于南欧、地中海一带。

3. 骑楼的分布

骑楼遍布世界许多地区,以广州及五邑地区为主中心,以琼雷西翼、台湾东翼为次中心分布,在东南亚地区也有骑楼的身影。现在在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保存下来的最多,广西北海、梧州、福建的厦门、泉州等均能见到,广东全省21个市都有分布。

现在广州的骑楼主要分布于荔湾区和越秀区,海珠区也有一些保存下来的骑楼街。据广州市规划部门调查和相关统计,目前广州市区内骑楼街总计有36条,长度达20多公里,集中分布在老城区约10平方公里范围内,现今形成了以上下九、北京路、人民南路、南华路为中心的四大骑楼群。

越秀区 :长堤大马路、北京路、大南路、大新路、大德路、一德路、惠福路、起义路、海珠路、靖海路、广卫路、越华路、文明路、德政路、豪贤路、文德路、东华路、万福路、珠光路、越秀南路等;

荔湾区 :人民路、上九路、下九路、第十甫路、长寿路、龙津路、恩宁路、十三行路、西华路、光复路等;

海珠区:同福路、南华东路、南华中路、南华西路等。

4. 骑楼的功能特点

骑楼的功能,综合起来有下列五点:

1、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造成凉爽环境;

2、骑楼发端于改善生活环境,进而成为商业谋生的场所,以商业活动为主,表现出开放意识和洋为中用的创造性思维;

3、连廊连柱,立面统一,连续完整,中西合璧,多元共存的独特风貌;

4、冲破了居家单门独户的束缚,变成顾客的共享空间,并体现相互尊重的现代意识。走在骑楼下,自在闲适,温馨亲近,脚无沙尘,清洁整齐,透出关心互动良好的人际关系;

5、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品茗、聊天、纳凉、会客、交流信息、晚间凉眠的地方。还是小孩做作业、跳橡皮筋等玩耍

的空间,反映了厦门商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地域特色。

5. 骑楼的特点与风格

骑楼一般分楼顶、楼身、骑楼底三部分。

在每座骑楼建筑的楼顶,都可以看到山花和女儿墙。山花是在立面上一种缓坡的三角形山墙的花饰,有意设计成曲线型和半圆形。骑楼建筑中的山花,成为屋顶的重点装饰部分,如今装饰一新上下九一带骑楼,便是仿照当年的山花设计,有的是极具现代感的直线条形;有的加入了西方柱饰,带有欧洲风格;有的则在上面雕塑着各式各样的图案。山花两边的矮墙,便是女儿墙,又称“压檐墙”。出现在天台边缘以及檐口以上的位置。女儿墙图案简单,强调实用性。

在广州骑楼建筑中,凹阳台最为常见,设在骑楼立面中部,它由栏杆或其它胸墙围起来,栏杆呈直条状或方块状,偏重实用性装饰。

骑楼底空间净高4-6米,有的甚至高达8米,一系列连续的骑楼底空间,组成贯通的人行道。

骑楼建筑在商业街道较为集中,多为2-4层:底部前部为骑楼柱廊,后部为店铺,两层以上为住宅;临街立面处理为西式造型或中西结合,称为“洋式店面”,骑楼建筑并肩联立而建,形成连续的骑楼柱廊和沿街建筑立面,也就是骑楼街。每栋骑楼是按照广州引进骑楼的基本章法(柱距4米,进深4米,净高5.6米),由屋主自行设计建筑的,具有明显看到不同装饰风格。长堤西濠口一带的骑楼气魄最大,近代的高层建筑,如八、九层高的新亚酒店、南方大厦、爱群大厦等,都是广州市骑楼建筑中的佼佼者。

广州市骑楼的最大特点是把门廊扩大,毗联串通成沿街廊道,廊道上空是骑楼,骑楼下一面向街敞开,另一面是店面橱窗,顾客可以沿骑楼自由选购商品。店铺后面是工厂、货仓、生活用房,楼上一般住人。这类建筑也可能受“干栏式”建筑的影响。商住结合,内外有别,方便实惠。

另外,骑楼临街立面统一平整、仅有些内阳台显示了“挖空”的情趣。有的楼顶矗立的尖顶塔楼,有的正面墙顶挑出拱形雨篷。这些奇特的造型,为单调、平整的天际线增添了情趣。立面色彩

以当地盛产的贝灰白色和调以米黄色为主。墙面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墙面浮雕图案、窗洞形式、线角、阳台铸铁栏杆等,融合了西方的“巴洛克”或“洛可可”建筑装饰风格。附墙柱在层高处以多道线脚与腰线相融,腰线下边以带形图案贯通,使得墙面层次清晰,线条曲直富于变化。建筑细部的檐口下、碹洞、窗眉和窗台下,以及门套、山花等部位,都巧妙地装饰着花饰。其图案样式是具有中国古典卷草图案情调的"洛可可"纹样艺术。广州骑楼建筑中最具有中式建筑特色的是满洲窗,这种在西关大屋中常见的满洲窗被设计师们运用到骑楼上了。它由五颜六色的玻璃及木格组成窗花,非常特别,比我们今天常用的铁(或铝)框玻璃更有艺术韵味。

6. 骑楼建筑风格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a) 西方式

i. 罗马券廊式

实例:新华大酒店和万福路口骑楼

特征是连续的拱廊丰富了街道与骑楼下的中介空间,同时赋予建筑以明快的韵律和节奏感。

长提新华书店

万福路口骑楼平面图

篇二:各地骑楼总汇

各地骑楼总汇

东莞骑楼

概况

东莞是我省的历史文化

东莞骑楼

名城,离不开传统的东西附丽。骑楼建筑,作为一种特别适应东莞身处的南方亚热带气候,由独特的中外历史文化背景熔铸而成,曾在20世纪三十年代盛极一时的重要建筑,记载着东莞昔日的风土人情,在20世纪岭南建筑史上曾经记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在21世纪,市委市政府“城市牌”的大力指引下,对这种建筑风格保留较完好的莞城振华路、大西路、维新路、和平路等旧马路沿街店铺得以“穿衣戴帽”装饰一新,既保留传统风格,又注入现代元素,形成了莞城独具近代商业街市特色的典型街景,提升为东莞旅游的品牌和亮点,对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东莞骑楼特点

骑楼多为砖木结构,一般是两层或三层。街面的繁华贸易与内向的封闭市井生活也已各自成型:骑楼下让人自由通行,适合南方地区避雨遮阳之需,作为住房或写字楼,地层则是商栈或店铺,骑楼檐廊是人行道,而骑楼上则作商号写字楼或货栈,开展商贸活动十分方便;骑楼的背后是内街,民宅大门一般开向内街内巷,内街成为居民交往的“公共大厅”,充满浓郁的人情味。这种有层次的沿街檐廊复合空间,大大适应了市民日常生活的丰富性和空间使用功能的多样性。最早盛行于南欧、地中海一带。这种以遮阳为主要功能的家居“外廊式建筑”,从单边外廊,扩展到双边、三边以至四边回廊,最先由英国人首先发明建造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Beniapukur)地方,称之为“廊房”,当地的方言叫ouveranda。随着殖民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经由南亚、东南亚、东北亚而至中国。

骑楼的保护与发展

1932年,东莞人刘纪文任广州市长,在当时主持广东事务的陈济棠(主粤政时间为1929-1936年)的支持下,将这种建筑风格引进广州。随着明末清初西方资本主义的渗透,特别是1911年广九铁路建成通车,进一步促进了莞城商业的兴盛繁荣。其时莞城一些街道已出现商品专业一体化,比如打锡街专营锡器,卖麻街专卖黄麻,文房街主营布匹,猪仔圩专卖猪仔,其他如卖饭街、皮鞋巷、果巷、葵衣街、床街、炉街、元宝街、钉屐街、纸扎街、豆豉街、道富巷、芽菜巷、油巷等均趋于专一化。旧时的麻石街巷既狭窄又挤拥,原来的坊式房已不能满足日益繁荣的商业发展的需要。

时任东莞县县长兼明伦堂副会长的陈达材,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时与刘纪文是同窗,而且常有往

骑楼

来,他自然把广州的“骑楼”建筑“借回”东莞,大兴建设。从民国19年(1930年)开始规划,但因种种原因,直到1931年,才正式下令拆街巷建马路。将迎恩街、打锡街、驿前街改建为振华路;卖麻街改建为大西路;猪仔圩、纸扎街改建为维新路;教场大街改建为中山路;元宝街、茱萸街、豆豉街改建为和平路;杉排街、下市街改建为威远路;遇贤街、铁镬街改建为中兴路。这样,旧房拆迁,一律建骑楼式的店铺。由于当时某些国民党官僚没有做好被拆迁民房的住户的安置工作,反而乘机搜刮民脂民膏,引起民愤,建马路的官员被杀,引起了风波。陈县长没有把马路修好,即由黎国材继任,其后在黎国材、邓庆史两任县长的继续努力下,历时数载,才将这七条马路上的骑楼建成。

在莞城骑楼的沧桑史中,大西路骑楼最为值得一书。1938年10月12日,日寇派遣侵略华南的“南支那派遣军”在惠阳大亚湾登陆。国民党陆军香翰屏部不战而逃,淡水、惠州相继沦陷,莞城岌岌可危。其时,有(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骑楼)些土匪之流纷纷起哄、搞破坏,主张焦土抗战,烧毁了印洲至万江之间的木桥,还主张烧毁莞城各马路的骑楼,以乘机洗劫百姓,幸在居民同心协力的抢救与保护下,土匪的奸计才未能得逞。但10月20日莞城沦陷,日寇大本营驻守在人民公园一带,其中一个分队十多个哨兵分守在大西路路口楼高三层的万春堂,这个制高点东握和平路,西控中兴路,北封脉沥洲与水乡,南制大西路,紧扼莞城商业的咽喉。当时大西路方向有几间高层楼房挡住了哨兵的视线,日寇竟从序齿约到中兴路祥发号,将那些建筑得美轮美奂的骑楼通通付诸一炬,烧成废圩。经过70多年的风雨,有部分骑楼被拆除了,有些则日久失修倒塌了。但是骑楼,它记载着城市过去的历史价值,它独到地印证了历史与艺术的个性,到了近年终于被人们所认识。踏进2000年,市委市政府斥资重新装饰大西路、振华路、中兴路等旧城区,维护其原有的街道格局,既把建筑、文化、旅游、商贸、居住融为一体。又让保护、发展、利用相结合,让骑楼这种老建筑成为了我市打造全国旅游名城的新亮点。

海口骑楼老街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海口骑楼老街于2009年7月20日揭牌。海口骑楼建筑群形成于十九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其中最古老的建筑

篇三:浅析汕头骑楼的历史

浅析汕头骑楼的历史、现状及发展对策

调查目标:了解汕头骑楼历史

调查时间:2011-2-14

调查对象:汕头骑楼

调查方式:走访、上网查询、寻找相关资料与人物

骑楼,作为近代岭南兴起的一种建筑形式,体现了近代岭南建筑架空、开敞、骑楼、天井、花窗的主要特色,是反映岭南近代建筑文化的重要载体。汕头骑楼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种代表,

是见证汕头“百载商埠”的历史证人,也是汕头特色的城市明信片。一、汕头骑楼的历史追溯 “骑楼街就是极富汕头特色的代表性建筑和城市景观之一,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结果,也是汕头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汕头骑楼商业街是汕头历史文化的基本构成要素,传统骑楼商业街蕴含的地域性文化内涵使汕头百年商埠充满生机。汕头骑楼建筑的形成与特色骑楼建筑在中国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唐宋时期进行商品交易的?市?廊与?坊?廊,与更早期的干栏式建筑也不无关系。国外骑楼最早见于古代希腊。16 世纪后半叶,南欧地中海沿岸城市也广泛分布有骑楼建筑。” 而中国南方沿海城市的骑楼,分为闽派和粤派。闽派骑楼受当地传统木雕的影响,骑楼立面上布满浮雕;粤派骑楼装饰较为简洁,接近欧陆风格。汕头在地理位置上刚好介于闽粤之间,因而汕头老街的骑楼风格也恰恰界于两者之间。汕头的骑楼独树一帜、别具一格,具有自己的特色。潮汕人称这种中西合璧的独特建筑为 “五脚砌”(FiveFootway)。“五脚砌”一词是来自马来语kaki lima,lima 是数词“5”,kaki 是量词“英尺”。汕头骑楼的建筑结构十分独特:每幢建筑的窗花都不一样,就是同一幢建筑,各个楼层的窗花也不一样,有的即使同一楼层,窗花看似一样,其实里面的花纹不一样。骑楼立柱也一样,往往底层是仿古希腊爱奥尼柱,2 到3 层是仿多立克式或方型的混合柱式。这样就增加了骑楼的立面效果,能形成自然的过渡避免了视觉的重复。汕头骑楼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骑楼群,其典型代表是小公园的沿街骑楼。汕头骑楼的产生有它独特的历史渊源。《南京条约》签订后于1861 年被开发辟为对外通商口岸的“汕头埠”,输入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外来资本;作为空前发展的商埠汕头,传统的店铺已不再适应不断扩大的商业活动规模的需求,欲寻求一种新的商业活动店铺空间;根据汕头炎热多雨的亚热带气候特点,中国工匠们在传统建筑的基础上与西方“洋楼”的技术、形式创作出中外建筑多元复合的杰作,日渐发展形成了汕头独特的、优秀的城市特色———一街、两面、底层架空的骑楼建筑。可以说,以小公园为中心、呈放射状的沿街骑楼群是汕头 “百载商埠”的历史见证。小公园片区是汕头的发祥地,其独特的岭南建筑风格、街道特色和浓郁的商业氛围是“百载商埠” 汕头市的个性魅力体现,也是汕头重要的地方文化遗产。小公园周围老街的骑楼最有代表性,莫不中西合璧,浑然一体。这些骑楼群,中西合璧的建筑艺术,临街架空、星罗棋布的商品网点加上环形放射状的路网格局,充分展示了汕头“百载商埠”的人文历史风貌。汕头市小公园周围的骑楼群是最早见证“百载商埠”发展的“第一人”。当时清朝汕头开埠,这里的经济繁荣,汇聚来自各方的贸易往来;多种文化在此碰撞交流,文化传播广泛。但是,由于岁月的流失,保护的失当,很多骑楼已坍塌,剩下的骑楼也已经成为危房。可是,很多居民仍然居

住在这里,舍不得搬迁。汕头市各行政部门也十分重视这个问题,但骑楼是拆迁还是重建,目前还没有出台具体的方案。汕头市各市政部门也非常关注汕头小公园一带的骑楼发展,在2004 年出过《小公园历史建筑风貌保护区规划》方案,但是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二、汕头骑楼的现状带有希腊骡旋纹的罗马柱,直高式、巴洛克式、拜占庭、洛克可可等风格的窗檐雕花,虽然已不复当年那样明艳照人,但是,如今仍能依稀辨别它们昔日的风采。无论是具有中国传统意义的地球和太阳,还是具有西洋特色的抽象的花朵、海浪和云彩,哪一样不是精雕细琢、惟妙惟肖。即使历经百年风雨,它的一笔一画仍是那么清晰可见,足以见得当日的工艺是多么细致了。骑楼上的一个个的招牌依旧醒目,只是,早已人去楼空,徒留一块块招牌,似乎还在向人们诉说着往昔的繁荣。从升平路一直到外马路与民族路的交界的路口,感觉上就像经过了两个时代,像穿越时空般,忽然只需要一条路,就走完了上世纪初到下世纪初这100 年的历程。在这里,属于那个年代 [作者简介] 方琼英(1987-),女,广东揭阳人,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7 级本科生。广东广州510631。浅析汕头骑楼的历史、现状及发展对策 □ 方琼英 [摘要] 汕头骑楼是岭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是见证汕头开埠的“第一人”。但是,经过历史岁月侵蚀的汕头骑楼,如今风雨飘摇,倒塌毁坏现象严重。研究山头骑楼的现状,分析古建筑消亡原因,有助于汕头的开发保护。 [关键词] 汕头骑楼历史现状发展对策文学文化 156 《传承》2010 年第6 期的车水马龙的故事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成为了人们的回忆,抑或更可悲的,在它无可挽留地失去繁华之后,在它留下的躯体渐渐消失的时候,它所承载的那厚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也将随风消逝,被人们淡忘乃至最终遗忘。

篇四:什么是骑楼?

什么是骑楼?

答:骑楼是指楼房与楼房之间,跨人行道而建,在马路边相互联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这就是近代典型的商业建筑,骑楼一般分楼顶、楼身、骑楼底三部分。

它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可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其商业实用性更为突出。在两广、福建、海南有很多这样的建筑。如广州的上下九、厦门的中山路、北海珠海街以及上海金陵路(早期广东人聚居区)。这种建筑适应南方天气潮湿多雨,商业楼宇密集等情况而建造的。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

其跨出街面的骑楼,既扩大了居住面积,又可防雨遮晒,方便顾客自由选购商品。是东南沿海城镇一种极有特色的建筑物之一。

多、高层建筑首层有1-2车道宽的空洞在进深方向贯通的形式叫过街楼,主要功能为便利交通。

骑楼是指楼房与楼房之间,跨人行道而建,在马路边相互联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这就是近代典型的商业建筑,骑楼一般分楼顶、楼身、骑楼底三部分。

过街楼是一种跨越街道、连通两侧的阁楼式建筑,它的作用相当于现在的立交桥。

挑廊是指房屋二层或二层以上挑出建筑物外墙的水平走廊

檐廊是指平房在屋檐内的走廊

门斗就是像有些大商场或宾馆门口用玻璃搭建的突出来的一小房间,主要是起到阻挡室外冷热空气的作用 骑楼和过街楼的区别是前者街两边的楼不相连,后者将街道两边的楼连起来,注意过街楼与架空走廊的区别

篇五:广州骑楼的保护与发展

广州骑楼的保护与发展

摘要:广州骑楼由二十世纪初开始出现,形式多样,保存较完整,是粤派骑楼的代表。本文首先介绍了广州骑楼产生的背景,然后简述了广州骑楼的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后阐明了针对现有问题所得出的解决对策(方案)。 关键词:广州骑楼;拆迁;传统建筑保护;制度化

在岭南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的今天,保护与发展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广州骑楼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广州骑楼的特点是把门廊扩大串通成沿街廊道。廊道上面是骑楼,下面一边向街敞开,另一边是店面橱窗,顾客可以沿走廊自由选购商品,楼上一般住人。骑楼街可以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骑楼内的店铺可以借用柱廊空间,便于敞开铺面、陈列商品以招徕顾客。然而从二十世纪90年代起,广州骑楼开始遭到拆迁的厄运。本文详细阐明了针对广州骑楼现有问题所得出的解决对策。

1 广州骑楼的起源

任何一个民族的民俗形成都是一定地域的社会历史发展的阶段产物,并具有很深的地理根源和社会历史根源。

1.1广州骑楼出现的地理根源

广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广州骑楼把门廊扩大串通成沿街廊道,可以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温度高、雨量多是发展骑楼建筑的先决条件和必备因素。

1.2广州骑楼出现的社会历史根源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经济得以发展。上世纪初期,广州商业发展较快,骑楼在广州商业繁华地段出现反映了当时的商业需求。另一方面,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文化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各方面有着很大的冲击。骑楼作为民间商住功能的建筑形式,商人们一方面为了迎合顾客的崇洋心理,另一方面为了标新立异,常常采用“洋式店面”,最终造就了具有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骑楼。

2. 广州骑楼的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

据调查,广州市区内骑楼街路段总计有36条,长度超过20公里,集中分布在旧城区约1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向为广州人遮风避雨的骑楼,经过了太多的风雨冲刷,已经垂垂老矣。一部分骑楼被拆除了;连成一条线的骑楼,有些也因其中的某一座骑楼日久坍塌,后来翻盖时不再采用骑楼的形式;有的居民为增加建筑面积而搭建违章建筑;旧城区各类电力、电讯线“飞舞”在陈旧的檐壁上,花花绿绿的招牌广告与青砖碧瓦极不和谐。另外,广州市城市化在不断进行中,而很多骑楼就成了城市化的牺牲品。从二十世纪90年代起,广州骑楼开始遭到拆迁的厄运。1990年代初,广州沿中山路修建地铁一号线,引入开发商沿线发展物业,骑楼成为建设阻碍,开始被拆迁。典型事件是六二三路、中山路、人民路、解放路等骑楼街的拆除和破坏。

富有特色的骑楼建筑需要修缮整饰,未能充分发掘出固有的历史文化内涵使其升华为该区域的标志性景观;骑楼狭小的店面与现代化大型商业经营构成了尖锐矛盾,其界面连续性与传统天际轮廓线被不断插入的大型商厦所打破;狭窄的骑楼街道无法充分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要,被列为道路拓宽改造的对象等等。这些问题都亟待我们去探究与解决。

3.广州骑楼的保护与展望

以上所谈到的广州传统骑楼商业街区所面临的矛盾决非偶然,这是广州市内众多骑楼集中地段在可持续发展中共同遇到的难题。从宏观的城市发展政策到具体的建筑本身形制,都对其更新发展施加着有形无形的影响。

目前以骑楼为亮点的商业经济和旅游经济对于它的保护来说很可能只是过眼云烟,并不具备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内涵。文化的复兴与社区经济的繁荣应当构成推动骑楼街区可持续发展的两翼,只有善于平衡两者的关系,它才能真正找到重新起飞的基点。而这一基点,从目前来看,就是促进传统功能转型,借助骑楼文化的保留与延续开发新型的商业旅游产业,从而带动社区的整体发展。

3.1建立综合系统的更新规划模式

实践证明单一的传统城市规划手段与商业旅游规划等都无法胜任骑楼街区全面更新的复杂任务,只有建立综合系统的规划模式,涵盖从经济开发可行性分析、商业定位与旅游形象策划、传统建筑保护与历史文化传承,到功能转型与土地利用调整等多方面内容,才有可能顺利地转向预定发展方向。

3.2建立新型专门机构,探索市场化运作与多元合作模式

设立由政府牵头的开发指挥机构,由策划公司、开发公司和有关行政部门联合组成,政府负责政策制定与行政调控,资金和管理事宜则由各经济实体具体负责。在这样的组合下,可以摆脱过去保护资金长期不足的困扰,又保证了商业开发在公共权力的监督下有序进行,避免重蹈开发失控从而危害历史街区保护的覆辙,这不失为一条值得探索的途径。

3.3完善配套政策,改革更新机制

从立法上确立历史建筑及街区的重要地位,明确规定对其保护和再利用所应遵循的程序和原则,例如规定承租人和产权人均有义务定期对其进行维修,并接受有关部门督导等。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尤其是调动民间团体和非营利机构(NGO)的积极性,为历史建筑与街区保护献计献策。

3.4改革规划管理方式,明确骑楼保护要求

规划部门应着重调整具体执行的方式,协调现有各规划如道路交通规划、商业旅游规划与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之间的矛盾,树立历史文化保护优先的观念,避免“建设性破坏”的再度重演。

4.结语

一种传统建筑形式要在现代社会继续延续其生命力,除了自身的历史价值之外,还必须与当代社会、经济、管理体制等保持高度的契合。像广州这样的传统骑楼街区,它的保护与再生就不仅仅是建筑维护修缮的问题,而是广泛涉及到城市发展、社区复兴、政策环境、经济形态的多层次话题。在多元化的复杂矛盾面前,如何既保护好骑楼这一富于传统魅力的景观,又有效地推动整个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就促使我们摸索一整套新的规划方式并从更广阔的社会、政策、法律、经济等视野内寻求配合解决的方案。

相信在制度化、程序化以及多管齐下的努力下,广州骑楼的保护必将摆脱困乏的现状而走上正轨,骑楼文化的传承也将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梁晓丹,胡通. 城市更新过程中对城市骑楼街区的再利用[J]. 山西建筑,2008, (2) :

55~ 56.

[2] 郭湘闽. 广州市一德路传统骑楼商业街区可持续更新研究[J].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

报,2004,(3):132~137.

[3] 谢浩,刘晓凡.风雨廊——富有岭南特色的骑楼建筑.风格建筑,2004.

[4] 陈立新. 广州骑楼的起源、发展及骑楼文化的形成[J]. 工业建筑,2010, (2) : 35~

38.

[5] 郑静. 广州骑楼街空间分布特征及保护措施[J].规划研究, 1999.

[6] 谢璇,骆建云. 广州骑楼街区保护与改造现象剖析[J]. 建筑,2001.

[7] 方拥,泉州鲤城中山路及其骑楼建筑的调查研究与保护性规划[J].建筑学报,1997,

(8):19一20.

[8] 罗小未,常青.海口南洋风格建筑形态及其保护性改造[J].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4.117~123.

[9] 赵文斌.记忆的延伸、隐约的联想[J].新建筑,2000,(2):16~17.

[10]魏如松.真正使骑楼老街活泛起来[J].海南日报,2012.

[11]杨安,杨宏烈.再论广州骑楼文化商业街的文化复兴[J].建筑,2004.

[12]杨宏烈.广州骑楼商业街特色的保护与创新[J].建筑文化.

[13]李小静,潘安.广州骑楼文化与城市交通[J].广州市城市规划局.

[14] 汤国华.从广州人行道热环境看“骑楼”建筑的去留[J].南方建筑,1995(2):18-20.

[15]孙艳.建设广州中心区“立式骑楼”步行通道系统的构想[J].城市问题,2001(2):23-25.

[16]林冲.广东近代骑楼发展原因初探[J].华中建筑,2001(5):89-91.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