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读矛与盾有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8:33:17 字数作文
读矛与盾有感字数作文

篇一:读矛盾论有感

读《矛盾论》后感

《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它是作者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 。《矛盾论》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发挥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毛泽东的这篇著作,在7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指导着我们的实践。他永恒的生命力所在,是它系统的论述了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基本的法则,发挥了列宁关于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实质和核心的思想,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实践的正确的认识论。毛泽东同志写作矛盾论时,是为了使党和人民从思想上认识到教条主义的错误,从实践中认识到辩证法在认识世界中的巨大威力。

矛盾是由相互对立的双方所构成的统一体。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方面各有其特点,这又构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以构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无所不在。毛泽东同志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革命导师成果的基础上,科学地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并适用之,开辟一条新道路,引导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

事物的矛盾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只有通过分析具体事物的矛盾,分析在具体事物中体现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联结,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着重分析了矛盾的特殊性,分析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联系,提出了共性和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的重要论断,为解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做出了卓越贡献。矛盾及矛盾运动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上,是有重要意义的。十九世纪后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劳资关系有所缓和。第二国际内部有人提出,资本主义能够通过逐步调整和平的进入社会主义。其实,这只是矛盾没有激化的状态,矛盾仍然存在并发展。后来资本主义的发展即证明了这一点。但是,矛盾的普遍性只能是通过各种具体事物的矛盾表现出来,而具体事物的具体的矛盾表现形式,就是矛盾的特殊性,亦即矛盾的相对性、个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实际也就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个别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通过个别来表征。个别由于其有别于一般的特性而获得其个别意义。“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认识到矛盾的特殊性,对于我们从事科学研究也很有帮助。 同时,认识到矛盾的特殊性,也是唯物论的一个表现。只有通过唯物论的观点看待矛盾,才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克服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同时,对矛盾的特殊性,不仅要全面的,深入的看待矛盾,还要对矛盾的各阶段的特点及其各方面认真考察。

以中国革命的实践来看,中国革命的成功是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开始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大的历史趋势下发生的,这是矛盾的普遍性。而中国革命在资本主义没有大的发展的情况下就取得了胜利,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矛盾问题的精髓,表现在:首先,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其次,把握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关键。再次,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贯穿于对立统一的全部内容之中,是深刻理解和正确应用对立统一规律的钥匙。矛盾双方又同一又斗争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同一性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双方共处在一个统一体中,一方的存在是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失去一方,他方即不存在。一切矛盾着的事物和矛盾着的概念,都是因一定的条件,一面互相对立,一面又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倾向。对立面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相对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矛盾双方互相排斥,对立的斗争性是不受条件限制的。它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阶段,贯穿于整个过程的始终。而矛盾的同一性则必定要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条件的改变则促成矛盾的转化,没有一定的条件则矛盾双方不能共存也不能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毛泽东同志在文章中着重分析了矛盾形式有对抗性和非对抗性的区别。对抗性的矛盾发展到终点,必然要用外部冲突的方法来解决;而非对抗性的矛盾则主要经过调整内部关系,建立和谐与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正确分析和判断矛盾的具体性质对于指导革命实践至为重要。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它不仅是客观世界的规律,而且也是认识的规律。

如今,世界在变,世界在发展,但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用矛盾分析方法对待一切却永远是充满生命力的,特别是对于青年一代,更具有指导意义。 世界有缺陷、不完美,就会造成冲突,形成矛盾;人生有缺撼、不完美,就造成人生的各种问题的冲突,形成人生矛盾。世界上矛盾无处不有,人生中矛盾无时不在。人生矛盾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存在于人生的每个方面。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等一切人生关系中,无不存在着矛盾冲突。 青年一代的我们,正处在热情如火的时期,面对的矛盾更是复杂与多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对待问题,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特别是在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情感与理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这些方面,更应注意,更应要求我们用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分析方法去对待。在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方面,应正确认识到理想人生必须植根于现实人生之中,同时又要用理想人生来指导推动现实人生的实践活动。在人生这一普遍性创造自己人生的特殊性。

篇二:矛与盾

矛与盾(教学设计预案)

【教学内容】

《矛与盾》是人教版第十二册中的一片课文,文中讲的是楚人卖矛与盾的故事,通过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

【设计理念】

本课的设计有别与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是让学生在白话文与文言文的对话中进行学习,并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向往。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学会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矛、盾、誉,吾。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了解文章的内容,知道文章的寓意。

过程方法:

通过课文体会文章的寓意,运用交流、合作、讨论等方法,理解文章的内容,知道课文的寓意。并进行合理的情景表演。

态度情感:

知道《矛与盾》的寓意,要懂得我们在说话、办事时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的内容,掌握本文的句读,知道课文的寓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农远中的课文朗读flash及自制ppt)

矛与盾道具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话,进入课堂

1、拉近师生距离。

师:同学好。生:老师好。

师:认识我吗?知道我是干什么的吗?怎么知道的呢? 生 答~

2、导入

师:你们真善于观察,明于分辨。有过买东西的经历吗?物主一般怎样介绍他的东西呢?谁来说说? 生 答~~

师:假如你就是物主,要把你的商品卖出去,你会怎么介绍呢?比方说你要卖西瓜,你会怎么说呢? 生 答~~

师:你们真是天才的商人。可不要言过其实哟!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篇有关这类课文,愿意吗? 生 答~~

二、学习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1、师:板书课题:矛与盾 齐读课题两遍 介绍矛与盾。(课件出示有关图片。)刚才读过课题了,说说想知道些什么? 生 问~~

2、师:好,真会提问。从抽屉里取出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自由读读课文,练习把它正确流利地读下来。有不懂的字可以问问同学或老师。看能不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呢?并想想课文讲了什么?(生自由读白话文版的《矛与盾》,师巡视,个别辅导。)(ppt出示:课文讲了什么?)

3、学习白话文《矛与盾》

师:课文一共4句话,现在,我们一句一句地来读。 生 (请4人,一人读一句。)师适时指导。

师:能说说课文讲了些什么吗? 你看,那个楚国人卖的是什么商品呢? 生 答~~ 师:能模仿着叫卖一下盾吗?

师:他是先卖 的。怎么卖的呢?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生 答~~

师:然后那个楚国人又是怎么叫卖 的,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生 答~~

师:能模仿着叫卖一下矛吗?

师:楚人是如此的叫卖矛与盾,路人,也就是顾客有没有什么说得呢?谁来? 生 答~ 师:面对路人的提问,这个楚人有回答吗? 生 答

师:能从头到尾复述一下课文的内容吗? 生 答~

4、演示课文内容

师:课文读懂了,能演吗? 生 表演。师 适时于以表扬。

5、学习文言文《矛与盾》

师:你们看这样一个故事,写成白话文用了多少个字呢?110多个字。其实,我们刚才学习的是一篇文言文的翻译。那么再2200多年前,古人用文言文讲叙这个故事用了多少个字呢?只用了53个字。想读吗? 生 答

师:现在我们来学习这篇文言文《矛与盾》。咱们看看同一个意思,同样一个故事,用文言文怎么表达。现在请你读读这篇课文,然后看看刚才发的白话文翻译,互相对照,了解文言文每句话的意思。(学生自学文言文。)

师:学的怎么样了? 生 答

师:你们的学习能力真强,现在我们读一读这篇文言文。(ppt出示课文范读。师领读,生跟读。掌握句读。)

师:课文的意思理解了吗?你还了解了课文里那些词语的意思? 生 汇报(矛、盾、鬻、誉、曰、吾、陷、或、以、子、何如、应。)

师:读古文就要跟这些词打交道,现在你们已经认识他了,以后会慢慢熟悉起来的。刚才,我们只是了解了这篇文言文的意思,要想把它读好,还要下一番工夫。现在,我们开始练习读这篇文言文。读文言文与读白话文不一样,要读出它特有的韵味来,这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其实,只要把握住句读和语气就可以了。“句读”就是断句、停顿。文言文本来没有标点,读者读文章时再加上标点,表示断句、停顿。我们课文里的标点是后人加上去的。即使加上了标点,哪里要停顿还是个问题。请看大屏幕,用笔画出本文的句读。然后跟我读。 生 练读、个别读、齐读。

6、白话文、文言文互读感悟文化底蕴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读这篇课文,老师读一句白话文,你们读一句文言文。 师生对读。 师:你刚才读文言文时,感觉和白话文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生 答~~(引导学生说出文言文语言简洁字数少、之乎者也之类的子多、古今字义不同、韵味不一样。)

三、理解寓言的寓意

1、白话文版的与文言文版的《矛与盾》,我们都学习了,能说说文中的楚人给你什么感觉呢?假如这个楚人来到我们中间你有什么想对他说的吗?思考后相互交流一下。(引导学生从中明白了我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实际,不能前后抵触,自相矛盾。)

2、拓展

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举例说说,并说说自己今后怎么做。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矛与盾》并懂得了其中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以楚人为鉴,不要做现代版的“楚人”

五、兴趣拓展

课后找一些浅显的文言文读一读,感受祖国灿烂的文化。 板书设计

矛与盾

言过其实

自相矛盾

盾 坚

矛 利

物莫能陷也 于物无不陷也 陷

篇三:读《大数据时代》有感

读《大数据时代》有感

12传播学班

张晓斐

21号

“大数据并不是充斥着算法和机器的冰冷的世界,人类的作用依然无法被完全取代,大数据为我们提供的不是最终答案,只是参考答案,帮助是暂时的,而更好的答案和方法还在不久的将来,让我们一起去寻找这个未来,也去拥抱这个未来。”

“大数据”这个词近年才被人们熟知,但是在好多年前很多公司就已经开始了数据的收集和挖掘,在我们身边的例子也有很多,比如书中所说谷歌运用搜索结果预知流感传播一样,我发现医院的医生也一直在这么做,只是在数据挖掘方面做的可能没有这么深,儿科医生会记录每位感冒患儿的住址信息,然后来对这个区域的流感传染程度来做评估。这本书给我最深的一个观点是“样品=总体”。确实是颠覆了我们以前认知世界的方式。以前我们进行研究,都是进行取样,然后保证样品的准确性、随机性,消除一切不必要的外部变量。

大数据起源于数据的充裕,信息的数字化,使得所有信息都可以得到一个完美的副本;存储器越来越廉价,大规模存储这些数字信息成本极低;易于提取:数据库技术的完善使得这些存储的信息能够被轻易按照一定的条件搜索出来;全球性覆盖,网络是无国界的,a地的数字信息可以让远在天边的b地调用。当我们掌握有大量的数据后,便可以开始进行所谓“大数据”的操作。大数据在舍恩伯格看来,一共具有三个特征:全样而非抽样,效率而非精确,相关而非因果。

舍恩伯格认为,大数据时代只需要知道是什么,而无需知道为什么,他认为,“放弃对因果性的追求,就是放弃了人类凌驾于计算机之上的智力优势,是人类自身的放纵和堕落”。

大数据时代是信息社会运作的必然结果,而借由它,人类的信息社会更上一个台阶。农业社会人们以土地为核心资源,工业时代转为能源,信息社会则将变更为数据。谁掌握数据,以及数据分析方法,谁就将在这个大数据时代胜出,无论是商业组织,还是国家文明。

大数据时代看上去很奇妙,但是在一定程度应该也会暴露我们的隐私,谈到大数据时代,更关注的是你作为一个样本提供的信息,而不是你的信息,但是不能排除别有用心的人儿会利用你的隐私对你造成一定的伤害。国内历来好像对隐私问题没有那么重视,国外对这方面更加在意,从现有的文献研究也经常发现这个问题。不管它会带来什么问题,我想大数据时代也应该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的趋势了抗拒大数据,你可能会失去生命,可能会失去让自己成为有用的人的机会,但是这种趋势确确实实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信息化的一切,科技的进步是为了让我们活得更好,但是不是代替人类决策。人之所以为人,应该是人的思维,思考,感情,这些是机器无法习得的。所以对自己的训练应该更多是集中在思考层面,不要把自己往机器方面努力。

现在在大数据时代,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的收集数据,哪怕数据与之没有直接的联系,并且允许错误。 本书一直在告诉我们什么是大数据、大数据的用处以及大数据可能给我们带来的麻烦。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大家常举的例子就是核能的使用,大数据也一样。它可以给我们带来便利,同样的也可能让我们裸奔在大街上。不管怎样,时代的车轮是滚滚向前的,存在即合理,矛与盾同时存在!

篇四:读矛盾论有感

读矛盾论有感

事物普遍联系着,矛盾普遍存在于任何联系当中。《矛盾论》告诉人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里,小至日常生活,大至国家大事、社会发展等等,矛盾可谓无处不在,对个体生命而言,没有了矛盾,生命就会化为尘埃,没有了矛盾,社会生活就会死水一潭,濒于衰竭。把矛盾的这些特性掌握了,我们也就掌握了理性思考的“钥匙”,才正确对待个人工作和生活上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做一个清醒的、理性的人。

关于矛盾,《矛盾论》中首先提到的是它的普遍性与绝对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换言之,没有了矛盾,世界也就停止发展了,那么这个世界也将不存在。因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所以当一个物体停止运动和发展了,那么它也就没有绝对存在的理由了。

任何事物都有着它一定的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问题就存在于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就决矛盾。不管是自然界还是社会的变化,都是如此。因此我们不要只看表面现象,而是要从内部去挖掘、去研究、去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找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毛泽东主席所讲的这一席话是对的,因为,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们只有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从公司运作的角度来说,每个公司有每个公司的特点,万盛兴也不例外。按陈总制定的2010年目标,惠州万盛兴产值要争取做到1.8亿。我们要根据我们的客户和产品特点,去安排我们的计划。

记得自己在读高中时就已经读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矛盾,后来又读了毛主席的《矛盾论》。初学时,以为那矛盾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短”的自相矛盾。后来才渐渐发现矛盾内容更加丰富,更具有教育意义。 哲学中讲到: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换句话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其中,“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

毛泽东说:“同一性、统一性、一致性、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赖(或依存)、互相联结或互相合作,这些不同的名词都是一个意思,说的是如下两种情形: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些就是所谓同一性。/原来矛盾着的各方面,不能孤立地存在。假如没有和它作对的矛盾的一方,它自己这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因一定的条件,一面互相对立,一面又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这种性质,叫做同一性。一切矛盾着的方面都因一定条件具备着不同一性,所以称为矛盾。然而又具备着同一性,所以互相联结。”

其实客观事物中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一切矛盾都以一定的条件向它们的反面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同一性中存在斗争性,特殊性中存在普遍性,个性中存在共性,这就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我们在管理中,在生活中要活用毛泽东思想。比如在公司内部,部门之间,部门内部都存在着矛盾。我们要善于化解矛盾,在斗争中引导矛盾向好的方面发展。比如公

司推行的绩效考核政策,让员工在竞争中比赛,在比赛中提高。通过大家的努力,共同提升部门和公司的竞争力。

《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系统地阐述对立统一规律的哲学专著,通过学习,使我更加认识到了世界上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而这些矛盾又各有不同,所以,我们要做到对症下药,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根据不同的情况解决不同的矛盾,要确立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做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开发区具体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克服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做到知行合一,从而更好地推进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篇五:读矛盾论有感

在探索中认识

——读《矛盾论》读书报告

摘要:《矛盾论》给了我们很多,需要我们认真解读。我们要从矛盾中深刻地认识这个世界,得到打开理解社会大门的钥匙!

关键词:背景 思路 对比 当时/现实意义

一 作者的写作背景

毛泽东同志在1937年8月写下了《矛盾论》,从当时的历史时期看,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已经结束,开始了抗日战争时期。而且,在写作《矛盾论》之前,《实践论》也在7月写出。可以说,这俩论相辅相成,互相影响。

(一) 党内思想状况

1.经验主义

经验主义者长期拘泥于自身的片面狭隘的经验,不了解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的指导作用,因而轻视革命理论的重要性。

2.教条主义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读矛与盾有感)

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者,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不研究中国革命的实际,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到处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只言片语,使中国革命力量遭受极为严重的损失,几乎断送了中国革命。

为了总结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和教训,从思想上全面清算党内的“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特别是教条主义的错误对全党造成的恶劣影响,提高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为了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而作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为了在国内全面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认识论;也为了反击国民党反动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文化“围剿”,揭露张东荪等资产阶级哲学家和叶青等假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诋毁和篡改,毛泽东以极大的精力从事哲学研究,在延安的红军大学、抗日军政大学和陕北公学等学校,以《辩证唯物论讲授提纲》为题,作哲学讲演。《矛盾论》就是其中一节。

(二)当时社会环境

《矛盾论》的著作有着很多的有利条件

1. 从国外社会环境

当时苏联的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苏联哲学界对德波林学派进行了有力的批判,消除了、割断了党内教条主义者思想理论的国外根源,这是一个十分有利的国际环境。

2. 从国内社会环境

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不仅给毛泽东同志写作“两论”提供了环境条件和可能性,而且提出了从哲学世界观、方法论上肃清“左”的影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和战斗力的必要性,这为“两论”的写作创造

了前期难得的国内环境,从延安根据地具体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分析,陕甘宁边区革命化生活和干部、战士学文化、学哲学的热潮,为“两论”的写作创造了特殊环境。

二 本文的实质和核心思想

文章分为7个部分。前六个部分从六个具体的方面进行详细论述,第七部分进行了全文的总结。

(一) 主要内容

我想就按照毛泽东同志为这篇文章写的标题作为我对内容的小总结。这个应该可以很好地对文章进行概括。

1.两种宇宙观

(1) 形而上学

(2) 辩证法

辩证法的宇宙观早在古代就有,但因为限于当时的条件,不能完全解释宇宙,被形而上学代替了。但是在伟大的无产阶级活动家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理论下,辩证法的宇宙观又代替了形而上学。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因此关于这个话题,我就不必讲太多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每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3.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比较复杂,应该从几个情形进行分析。

(1)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有特殊性。

(2)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

(3)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

由此看来,不论研究何种矛盾的特殊性,都不能带有主观随意性,都必须对他们具体的分析。必须牢记列宁的话:对于具体的问题做具体的分析。

4.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它认为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客观依据,规定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定义,指出主要矛盾就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说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它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其中主要矛盾一般适用于“办事情”,解决问题,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一般适用于“看问题”,认识事物。当然,还有一点必须记住,那就是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而这种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则教导我们办事时要注意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5.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统一性与斗争性这是矛盾的基本性质。统一性体现在矛盾对立双方互相储存,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方向转化。这个性质提醒人们不要把事物看成是一成不变的,而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毛泽东借此说明了国民党曾起过积极作用,产生了二次国共合作。矛盾的斗争性表现在矛盾双方是对立、排斥、斗争的,而这个性质贯穿事物发展始终。

6.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简而言之,对抗只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它的一切形式,不能到处套用这个公式。

(二) 核心思想

它系统地论证了事物的矛盾法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发挥了列宁对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矛盾论》中关于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矛盾双方又同一斗争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相对和绝对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等论述是《矛盾论》的核心思想。毛泽东像通过它来启迪人民的思想,积极抗战,

三 文章的意义

(一) 对当时的意义

“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有必要指出中国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而无产阶级与资本阶级和矛盾降为次要矛盾。毛泽东写这篇文章,就是要告诉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矛盾,抓住主要矛盾,促进全面抗战。

(二) 对当下的意义

如今《矛盾论》以其强大的理论力量指导着我们的实践。须知,人生在世,我们会面临许许多多的矛盾,特别是在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情感与理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矛盾更是多如牛毛。世界有缺陷、不完美,就会造成冲突,形成矛盾;人生有缺撼、不完美,就造成人生的各种问题的冲突,形成人生矛盾。世界上矛盾无处不有,人生中矛盾无时不在。

社会在前进,人类在发展,而发展的动力正是矛盾。“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内部的矛盾性。”正确把握这一点,用矛盾分析方法去对待发展,这对个人、集体以至于一个民族的前途都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青年一代的我们,正处在热情如火的时期,面对的矛盾更是复杂与多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对待问题,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特别是在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情感与理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这些方面,更应注意,更应要求我们用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分析方法去对待。在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方面,应正确认识到理想人生必须植根于现实人生之中,同时又要用理想人生来指导推动现实人生的实践活动。

我始终坚信,无论是过去,现在亦或是未来,《矛盾论》都会永存于世,它永远不会失去其绚丽的光彩,永远会以其特有的力量指引着我们的各种实践,带领我们选出正确的道路。而作为新一代的我们更应该牢牢掌握其精髓,并将之应用于实践,为我们的成功增添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毛泽东,矛盾论[J],1937年

[2]毛泽东,实践论[J],1937年

[3]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M],北京,时代出版社,1958年

[4]列宁,唯物主义和经典批判主义[M],1908年

(老师,我有的出版社什么的实在是找不到,望谅解!)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