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感谢一本书为题的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6:24:38 高中作文
感谢一本书为题的作文高中作文

篇一:让我懂得感恩的一本书

让我懂得感恩的一本书——

《青铜葵花》有感

如东县袁庄小学 602班 冒陈塽 指导老师:张秀丽 在我们的学习生涯中,总是需要一些课外书籍的色彩来点缀。而点缀我们人生的书便是这本《青铜葵花》。

虽然我在五年级时就读过这本书,但是现在这本书给我的印象仍是记忆犹新:这是一个男孩与女孩的故事。男孩名叫青铜,是一个令人琢磨不透的哑巴男孩;女孩叫葵花,一个朴素的名字却是一个听话的女孩。一个特别的机缘,使青铜与葵花成了形影不离的好兄妹、好朋友。但是,最后命运又召葵花回到城市,从此青铜就只能遥望芦苇荡地尽头,希望葵花能够出现......

这篇作品借用了好几个典型的事例来表达青铜葵花,他们浓浓的情谊。在《冰项链》一文中,青铜为了能让葵花戴上一条项链,自己小心翼翼地用冰做成一串冰项链,戴在葵花的脖子上,显得耀眼夺目,仿佛有无数光芒在吸引人们的注意。这本书中不仅有青铜对葵花的关心,而且葵花也能在帮助青铜。在放学后,葵花把在学校学到的字念给青铜听,教他说话,而青铜负责去接送葵花,一路上就只有青铜、葵花、牛的影子......

这部作品尤为感人的是最后一段:“在水帘下往草垛跑动的,分明就是葵花。青铜无声无息的躺在地上。不知过了多久,他醒过来了。他张开嘴巴,用尽平生的力气,大喊一声?葵花——葵花——。?”青铜不只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但他却是一个至情至义的好哥哥。 作者将芳难写到极致,将爱写到至爱,将关心写到至柔。这本是一个很美的故事,但却透露出伤感,让人难以忘记苦难,感恩那些救死扶伤的人员。

感恩,是我们人生道路上一种重要的情感,或许也只有感恩才能让我们知道什么是苦难,什么是爱,什么是关心呵护。只有感恩才能代替一切的情感。

人间美德“感恩”——读《淘金兄弟》有感 如东县 袁庄小学 作者:孙婧蕊 指导老师:张秀丽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没错,有许多道理在书上上是体会不到的,只有在课外书籍里才能深深体会到。当我们在看一本课外书时,能沉醉其中,我们就真正懂得了书中描绘的感情色彩。最近我就看了一本有着丰富色彩的书——《淘金兄弟》,这本书使我领悟了许多人生道

理。

《淘金兄弟》是《我的儿子皮卡》这一系列的其中一本,是著名曹文轩是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协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和博士导师,至今写了许多文学作品,连我们的《新人文读本》都是他编写的。可见他在文坛的影响力之强。

这本书讲述了小男孩皮卡成长故事的一部分,描写了和他哥哥一起“淘金”过程,皮卡是皮达的“狗腿子”“跟屁虫”,是最喜欢和哥哥一起逛大街。一天,兄弟俩在地摊上买了一本漫画书《淘金记》,从此皮卡就迷恋上了金钱。这本书里面令人感动的情节很多,但是最令我感动的是《飞机与山地车》。

皮卡的生日到了,皮达为了给皮卡生日礼物,把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给皮卡买了一架模型飞机,皮卡也问过哥哥这个多少钱,哥哥告诉他,他“噢”了一声,其实他早就想买一架模型飞机,可是又舍不得自己的钱。他们的奶奶说:“这两个,一个太爱钱,一个又不太爱钱!”一个月后,皮达的生日也到了,皮卡前几天看见了一辆哥哥是非喜爱的车,就去奶奶的房间,把奶奶拉了出去,他们到了自行车店,将哥哥最爱的那辆蓝色山他车买了下来。当哥哥皮达和爸爸妈妈看了之后,三人的眼睛都忽的一亮,皮达把皮卡抱了起来放到了后座上,带他兜了一圈。

这个小插曲使我们明白了要懂得感恩,没有什么比亲情更重要,现在父母任劳任怨地为我们打拼,我们以后也要给父母一个轻松愉快的生活,让他们安想幸福。在人生的道路上学的道理太多太多,第一我们就要懂得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帮助过你的人。 啊!人间最大的美德——感恩!

《青铜葵花》让我们懂得感恩

如东县袁庄小学 602班 吴袁静怡 指导老师:张秀丽

《青铜葵花》是一个男孩与女孩的故事。男孩叫青铜,女孩叫葵花。一个特别的机缘,让城市女孩葵花和乡村男孩成了兄妹相称的朋友。他们一起生活,一起长大。12岁那年,命运又将女孩葵花召回她的城市。男孩青铜从此经常遥望芦苇的尽头,遥望女孩葵花所在的地方......

作者刻画人物情世动态惟妙惟肖,让我有了不少的感触。

文中葵花原本是个城市女孩,但由于一个特殊的机缘,她加入了青铜的家庭,青铜一家十分贫穷,但葵花生活得很开心,很快乐,她是个懂得感恩的孩子。她知道家里很穷,所以她想到了一个她自认为很好的办法:故意考砸了,就可以不上学了,那样就能节省下一些钱留下来给奶奶看病了。别人知道了她考砸的原因后,纷纷笑她是个傻孩子,但也无不为之落泪。

就连这本书中的人都懂得感恩,难道我们就不应该学习感恩吗?父母给予了你生命;父母教育了你,你要感谢他们;老师给予了你关爱,你要感谢他们,同样老师给予了你知识,你要感谢他们;同学帮助了你,你要感谢他们......

身边需要感谢的人太多,可你能想起几个?朋友们,人生苦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你们要把握好时机,去报答,去感谢,去感恩你身边的每个人。

有人说:“自爱,使你端庄;自尊,使你高雅;自立,使你自由;自强,使你奋发;自信,使你伟大!”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

篇二:我的第一本书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实录

一、巧妙导入

师:对于诗人牛汉,同学们并不陌生,我们曾学习过他的(生齐说)《华南虎》,今天我们学习诗人牛汉的一篇散文,一篇他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我的第一本书》(生齐说)。牛汉先生在课文第1节中解释为什么写这第一本书时,这样说:

(生齐读)(投影)

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 师:这节课,我和同学们就从这句话入手,一起走进课文。

二、感知故事

师:下面,我们进行第一个阅读活动。

(投影)

活动一:请快速阅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文章写了哪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 (生默读课文,师巡视。)

师:好,下面我们进行第一次交流,哪位同学先说?

生1:第一件事是写作者小时候看他父亲的书。

师:这是文章第2节写到的事情。继续。

生2:第二件事是他的父亲发现他把书裁成两半,一半送给了没有钱买书的朋友。

生3:第三件事是他的父亲让他把那半截书从乔元贞那里要回来,然后装订成两本完好的书。 师:能否简洁些?

生3:父亲替我补书。

师:好!很简洁。还有补充吗?

生4:第四件事是他们小时候上书房时候的一些事情。“我说?大狗叫?,大狗就汪汪叫几声,我说?小狗叫?,小狗也立即叫几声。”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师:是啊,这么有趣的事怎么能忘记呢?但是你的回答还欠简洁。请概括一下。 生5:大狗小狗陪“我”读书。

生6:“我”教大狗小狗背书。

师:谢谢刚才几位同学的精彩发言。他们的回答基本概括了文章所写的人和事。老师将这些故事再精炼一下,请看大屏幕:

(投影)

“父亲”:问书考书灯下补书携子读书。

“我”:裁书要书真诚送书带狗背书

师:这些故事主要发生在父亲和“我”身上。这样的概括既简洁又紧扣一条主线,即文题“我的第一本书”。

三、品味情感

师:在这些故事中,我们读出了父子亲情,同学友情,还有“我”读书时的乐趣。那么,在这些情感中,作者着力最多,最想突出的情感是什么呢?请看:

(投影)

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

师:“酷似”是什么意思?

生1:很像,极像。

师:很好!“酷”有“很、极”的意思。如天气“酷寒”。

师:谁知道卜劳恩的《父与子》,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生2:《父与子》反映的是父子之间有趣的故事,秃头的大胡子爸爸慈祥、宽容、善良,留着刺猬头的儿子淘气、调皮、聪明、可爱。《父与子》中的漫画尽管没有一个字,却很容易读懂,常使人发出会心的微笑!

师:你的介绍让我们了解到,卜劳恩的《父与子》描绘的就是父亲卜劳恩和他的儿子克里斯蒂安之间的生活点滴,体现了父子之间浓浓亲情。

师:那么,文章中哪些故事也体现了父子情深?

生3:文章第3节和第4节。

生4:文章第8节。

生5:文章第5节,父亲考查“我”背书的情形也能体现。

师:好,让我们将目光聚焦,一起品读第3、4、5、8节,进行第二个阅读活动。

(投影)阅读文章第3、4、5、8节,联系相关语句,体会父亲哪些方面让人感动。

(学生品读圈画,师适时巡视。)

师:可以交流了吧,哪一位先来?

生6:第3节开头第一句说“我是开春上的小学,放暑假的第二天,父亲回来了”。这句话呼应第二节最后一句“我父亲在离我家十几里地的崔家庄教小学,不常回家”。父亲很少回家,但一回家就关心“我”的成绩,让人很感动。

师:父亲对“我”的关爱很感人。接着说。

生7:我也说第3节。父亲的动作和神态留给我很深印象。

师:请联系具体语句品味一下。

生7:当得知“我”考了第二名时,父亲“摸摸我额头上的?马鬃?”并“欣慰地夸奖”,让人感受到父亲对“我”的疼爱。

师:那下面写父亲“板起了面孔”又怎么理解呢?

生8:“板起面孔”说明父亲变得严肃,露出生气神色。但这是得知“我”学习名次有“水分”后的变化。这同样说明父亲对“我”学业的关心。

师:分析得好!请你将这一段朗读一遍,注意读出父亲的心情变化。

(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节。)

生9:我从第4节中“父亲深深地叹着气”中读出了父亲的善良,对乔元贞处境的同情。

师:对这一句的品味还有补充吗?

生10:我从这一句中还读出了父亲对“我”的理解、宽容。

师:何以见得?

(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感谢一本书为题的作文)

生10:因为父亲对“我”的做法已经默许,不再追究。从下文父亲替“我”补书可以看出。

师:父亲的理解、尊重、宽容让我们敬佩、感动。接着来。

生11:第3、4节中父亲的温厚也让我感动。第3节最后,写父亲面对我“所谓小学一年级国语第一册”时,要是其他父亲,也许巴掌就挥过来了,但是“我”的父亲却是“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

师:请揣摩一下此时父亲的心理。

生12:对“我”“不堪入目”课本的不理解。

生13:对“我”“不务正业”做法的忧虑。

生14:也许父亲在调节自己的情绪,努力不让自己生气,耐心了解事情的真相。

师:几位同学分析得很好。那么,接下来父亲为什么要“愁苦”地望着“我”呢?

生15:也许愁的是家的条件太差了吧。

生16:我不赞同刚才同学的发言。根据下面父亲的问话“那一半呢”,可知父亲更想了解事情的真相,书的下落,也就是对“我”做法的忧愁。

师:你的分析能联系语境,读出人物的心理。

师:这一节中父子之间的“三问三答”着实让我们感动。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4节,体会父亲和“我”

的心理、语气。然后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4节。一位读父亲的语言,一位读“我”的语言,还有一位读旁白。哪位愿意自告奋勇?

(很快有三位同学举手,老师及时分工,同时提出要求:三位同学朗读时,其他同学认真听读,然后点评。)

师:感谢三位的精彩朗读,哪位同学来点评一下?

生17:父亲的第一问应该读出“生气”的口吻,刚才朗读者语气嫌低了。

师:他说要读出生气的语气,同意吗?

生18:不同意。因为这一问前面的语境是父亲“愁苦”地望着“我”,所以应该是声音低沉些。

师:好!请你朗读这一句,体会一下。(生动情地读。)

师:那么,读第3、4节,父亲感动我们的主要是什么呢?

生19:对“我”学习的无比关心,对“我”的疼爱。

生20:对“我”友情的尊重,对“我”做法的理解。

师:这样的父亲值得《羚羊木雕》中的父亲学习。(生笑。)

生21:对“我”的宽容和尊重。这样的父亲真了不起,你看,就因为我把“承”少写了一横,父亲就将“承”改为“成”字,很让人感动。

师:同学们品味得很到位,第8节还没有同学分析。让我们一起先把第8节读一遍。

(生齐读第8节。)

师:请联系这一节中相关语句,说说父亲的感人之处。

生22:父亲为“我”补书,是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而且用好多白纸抄上去的。让人感动。

师:补书条件之艰苦。继续。

生23:父亲补书的时间是从晚上开始,但到第二天早晨就将补好的书交给“我”,让人感动。 师:说明父亲补书时间之长,急切地想把补好的书交给“我”和元贞。

生24:我读“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这一句,感动于父亲是真正地用心在补两本书,特别是他还用“牛皮纸包了皮,在封皮上写上名字”,显得无比庄重,真让人感动。

师:说得真好!如果说第4节是父亲“语言”上的理解,那么第8节则是父亲“行动”上的支持。因此,补书递书的过程就是父亲言传身教的育人过程。提醒一点,请同学们圈画出“课本”或“书”前的修饰语,品味一下其中的情感。

生25:感觉作者在突出“课本”前后的对比。

师:这样做想表达什么情感?

生26:应该是反复手法吧。好像表现了作者对父亲补书的感激之情。

师:读出其中的味道了。我想还有一种崇敬之情,对父亲的伟大之举充满崇敬!带着这样的理解,齐读

第8节。

(生动情地朗读。)

师:通过同学们的精彩点评和朗读,我们读出了一位懂得宽容、懂得理解孩子的父亲形象。父亲通过言传身教,对儿子裁书的做法由默许到支持。如此父亲,作者怎能忘怀?!

四、深入研读

师:同学们,老师在读完这篇文章后,除了对这样的父亲产生深深的敬重之外,心中还有一份沉甸甸的酸楚,正如作者所说的,“看了很难笑起来”。下面,我们进行第三个阅读活动:

(投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体会作者为什么“很难笑起来”。

(学生默读思考,然后同桌讨论,师巡视参与讨论。)

师:同学们刚才讨论得很热烈,下面进行交流。

生1:乔元贞家生活贫困,无力供他读书,最后只好一辈子在村子里谋生,读来让人心酸。

生2:文章第7节写乔元贞的妈妈不让他读书一事让人很难笑起来。(生读)“元贞把半本书交给我时,哭着说:?我妈不让我上学了。?”

生3:阅读第13节,我感觉三个同龄人一起读书,但后来命运却迥然不同。特别是乔元贞本来和“我”一样勤奋好学成绩优异,连父亲都夸“元贞比你有出息”,最后却穷困潦倒一生,这样的结局让人心酸。 师:一对友情深厚的童年好友,一对智力相当的学习伙伴,其人生结局却迥然不同。这怎能让作者笑得起来?那么,导致元贞失学的原因是什么?

生4:我感觉元贞失学与家长有关。第6节写乔元贞的父亲也是一名小学教师,但他却不像“我”的父亲那样关心“我”的学习,对元贞的失学负有责任。

生5:我不赞同刚才同学的回答。因为第6节在介绍乔元贞父亲时,特别写道:“脸又黑又皱,脊背弓得像个?驮灯狮子?。”这一外貌描写好像突出乔海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已无力帮助儿子读书,更何况他两三年才能回家一次。

师:你分析得很深刻!个人的不幸是时代苦难的结果。

生6:第10节介绍老师“弄不成”得名的由来,可看出当时学习条件的落后,而且作为学生的“我”面对自己的新书,竟然要拦腰裁断,这样的描写,让人很难笑起来。

生7:受刚才同学的提醒,我感觉写父亲连夜在“昏黄的油灯下”补书,也可看出当时生活条件的艰苦。 师:是啊,就是令人忍俊不禁的第12节,我们也不难体会到“四个年级十几名学生在同一教室上课”的心酸和难过。

师:总结刚才同学的发言,我们发现,正是生活的艰辛、学习条件的落后和三个好友的不同人生结局,让作者回忆起童年生活“很难笑起来”。

师:因此,真正让作者一生难以忘怀的应该是第一本书中深藏着的那个时代的苦难生活,以及在那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人间温情。

五、探求主旨

师:记得有人这样说:“散文贵在有?我?。读散文最关键的是读出作者最想说的那句话。”那么,作者在文中最想说的那句话是什么呢?

生(齐说):人不能忘本!

师:说得好!请齐读课文最后一节,联系全文,说说你对“人不能忘本”的理解。

(生齐读最后一节。)

生1:这一句运用双关,“本”不仅指“我”的小学一年级国语课本,也指“我”接受的人生第一课。“人不能忘本”,指不能忘掉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

师:你的语言很精练。你能说说“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是什么吗?

生1:我不太清楚。

师:谁来帮助他?

生2:根据刚才的分析,我感觉作者在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的苦难。

师:如果人忘记苦难会怎样呢?

生2:就会停滞不前,就会不珍惜拥有。

师:你很聪明,说得好。接着说。

生3:作者也在告诫人们不要忘记童年故乡的一切,尤其是那苦难条件下的人间温情。

师:对作者来说,这些温情中最不能忘记的是哪一种情感?请联系“人不能忘本”的前一句话谈谈。 生4:“枉”有“白白地”的意思。从“枉读”和“枉写”两个词,可看出“我”对父亲的崇敬。

师:何以见得?

生4:因为从文章看,引导“我”走上读书和写诗道路的正是父亲,“我”的人生道路与父亲的谆谆教诲是分不开的。因此不管到何时,都不能忘记父亲的教导。

师:“我”的第一本书其实又是父亲对“我”的人生第一课。

师:综合同学们的发言,我们认为,“人不能忘本”就是不能忘记自己的苦难经历、自己做人的根本、自己人性中最美好的品质。要珍惜生活,珍惜自己所拥有。不要因为条件境遇的变化而失去自己的立人之基,做人之本。对于这一问题,诗人牛汉有他独特的感悟:

(生齐读)(投影)

要让我谈苦难太容易了,我的作品里都有,血泪、愤怒、控诉……我多么希望每一个人都活得完美,没有悲痛,没有灾难。我之所以写苦难,绝不是为了咀嚼痛苦,只是让人们清醒地从苦难中走出来。 ——牛汉《论苦难》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理解,大声地朗读最后一节。

(下课。)

【教学点评】

这是一节现代文阅读教学课。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这节课的优点,那就是“严整”。整个课的结构可用“凤头、猪肚、豹尾”来形容,就像文章一样,有很漂亮的开头,有很厚实的课文品读,有很有力的收束。 首先谈谈教学线索。

什么是教学线索?教学线索是贯穿全篇文章教学的某一种内容。在阅读课教学中,线索是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的某一个动作、某一句话或某一个关键词。这节课的教学线索就是课文第1节中的一句话:“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全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它的身影。这是一种很高妙的利用课文本身的内容形成课堂教学线索的构思手法。难能可贵的是,教者居然发现了这样一个好句子,然后让它牵动着全文的品读欣赏,让人赞叹。

下面欣赏“凤头”——文意把握。

文意把握就是对文章意思的把握,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节课几次的品析都用的是这一句话里的关键词,如教学活动一中的“难以忘怀”,教学活动二中的“父与子”,教学活动三中的“很难笑起来”。三个关键词都在这一个句子中。如第一个教学环节:“请快速阅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文章写了哪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这是一个主问题,既是对文意概括的训练,也是对文意理解的训练,同时又是对全文内容整体理解的把握。“难以忘怀”统领全文里的人和事。这一问将文章所有内容都拎起来了,这是对整个教学一个厚重的铺垫,因为最漂亮的教学过程还在后面。任何课文教学必须想方设法地用各种形式和手段来证明你的第一个教学环节进行的是文意把握,然后再开始第二个教学环节。一开始就进入片段,肯定不是好的做法,同样也没有坚实的基础。用“难以忘怀”来统领文章主要内容,这是文意把握的一种方法。

再来欣赏“猪肚”——切入品读。

什么是切入?在阅读教学里,课文教学进行了铺垫——文意把握后,要寻找一个最重要的地方,一个最厚实的地方,一个最美的地方去进行阅读欣赏,少在外围兜圈子,要灵活地切入到最重要、最厚实、最优美或最有难度的地方。切入往往与选点联系在一起,因此,这样的构思又可以叫选点切入。这节课教学中的活动二就是采用切入的方法。在文意把握后,教师自然地从父子亲情角度,引导学生切入到文章第3、4、5、8节的学习品读。

切入之后,教师在具体品读过程中采用概说——朗读——欣赏的方式。如在品读父子亲情这一环节,“父亲哪些方面让我们感动”就是概说;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父子之间的三问三答就是朗读体味;品读父亲让人感动时,可渗透在字里行间,如体味“愁苦”一词的意蕴,品读第8节中“课本”前的修饰语……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在概说——朗读——欣赏中进行语段欣赏,加上教师的适时小结,整个品读过程做得很规范,很有条理。没有那种虚浮在课文表面的做法,如“谈一谈你的童年和作者的童年有不同吗?”“你要和作者比一比童年吗?”实录所呈现的是真正的品读教学,而不是玩弄花样、浮在课文表面的具有浓郁通俗手法的教学。

最后,欣赏“豹尾”——探求主旨。

为什么说这个课的结尾是“豹尾”呢?这个尾巴的力量在于文献的力量,而不仅在于教师的语言。在课文的收束部分,教师指导学生有这样一句话:“散文贵在有?我?。读散文最关键的是读出作者最想说的那句话。”很漂亮的指向、启发。于是就引出了对“人不能忘本”的品读。

我们认为,到这儿就结束了。但教师又后叙了一笔:作者为什么要写苦难呢?这一笔更浓郁,更漂亮!这个收束很有力,很有哲理,很有文学的味道,同时也是极好地表现了课文氛围的一句话。

应该说,这个课在备课方面是很严整的,是花了很多心思的,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周密的考虑。

篇三:最爱的一本书

我最爱的一本书

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把书比作是营养品和阳光,我最喜欢的一本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小说叙述了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一生,塑造了一个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布尔什维克形象。小说引起巨大反响,主人公保尔也成为苏联及中国青年学习的榜样,激励人们自强不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闪烁着崇高的理想光芒、洋溢着炽热的革命激情的长篇小说。作品是以作者生活史为原型写成的,但又并非作者本人的自传,而是经过艺术加工提炼、典型化的文学珍品。小说通过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革命斗争中成长的历程,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从十月革命、国内战斗到恢复国民经济各个时期的苏联社会特点和时代气氛,热情歌颂了为祖国而战的苏联年轻一代,展示了他们的成长历程和精神风貌。

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内战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严峻生活。他的生命中充满了严峻的考验,他通过了。在命运无数次的压迫中,他没有低头,而是顽强地拼搏,活出了生命的真正价值。1927年,保尔完全瘫痪,继而双目失明。这对一个人来讲,是多么大的打击啊!一生坎坷,还要经历病情的折磨,虽然保尔想放弃过,但是他还是站起来了,用另一种武器与命运抗争。那就是写作。他把自己的故事写了下来,激励着那些同他一样的人们。我们怎能不说保尔的一生富有多少的传奇色彩。

在21世纪的现代社会,已经不再有这样的人生了。可我们不得不说保尔的故事仍然可以激励我们。在我们的人生遇到打击时,就该像保尔一样。保尔遇到的是打的困难,而我们的困难远不及他的。既然那么大的困难保尔已经战胜了,更何况我们这些小困难呢?世界上没有永远克服不了的困难,只要有敢于竞争的精神,再大的困难终会在我们面前低头的。在不断地战胜困难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活出了一个顽强的人生。

从另一角度看,保尔的经历还告诉了我们什么才是人生的意义。人生,不是虚度光阴。既然世界给了我们生命就该好好利用生命中的时间。莎士比亚说:“人生苦短,若虚度光阴,则短暂的人生就太长了。”在这既长又短的人生里,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平平淡淡的就这样过期吗?尽管不可能像保尔一样为革命付

出,那么我们还不能身边的人付出吗?人生如白驹过隙,一晃即逝。看来很长的人生其实会很快就过去。所以活出一个有意义的人生,活出一个有价值的人生吧,至少不会辜负这个生命的存在。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含有太多的道理。只有慢慢去体味,才能找出它给我们带来的意义。我真诚的感谢它,教会了我人生的意义。

篇四:我的第一本书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实录

( 执教/刘宏业 评点/ 余映潮)

一、巧妙导入

师:对于诗人牛汉,同学们并不陌生,我们曾学习过他的(生齐说)《华南虎》,今天我们学习诗人牛汉的一篇散文,一篇他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我的第一本书》(生齐说)。牛汉先生在课文第1节中解释为什么写这第一本书时,这样说:

(生齐读)(投影)

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

师:这节课,我和同学们就从这句话入手,一起走进课文。

二、感知故事(把握文意)

师:下面,我们进行第一个阅读活动。

(投影)

活动一:请快速阅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文章写了哪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 (生默读课文,师巡视。)

师:好,下面我们进行第一次交流,哪位同学先说?

生1:第一件事是写作者小时候看他父亲的书。

师:这是文章第2节写到的事情。继续。

生2:第二件事是他的父亲发现他把书裁成两半,一半送给了没有钱买书的朋友。

生3:第三件事是他的父亲让他把那半截书从乔元贞那里要回来,然后装订成两本完好的书。

师:能否简洁些?

生3:父亲替我补书。

师:好!很简洁。还有补充吗?

生4:第四件事是他们小时候上书房时候的一些事情。“我说?大狗叫?,大狗就汪汪叫几声,我说?小狗叫?,小狗也立即叫几声。”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师:是啊,这么有趣的事怎么能忘记呢?但是你的回答还欠简洁。请概括一下。 生5:大狗小狗陪“我”读书。

生6:“我”教大狗小狗背书。

师:谢谢刚才几位同学的精彩发言。他们的回答基本概括了文章所写的人和事。老师将这些故事再精炼一下,请看大屏幕:

(投影)

“父亲”:问书考书灯下补书携子读书。

“我”:裁书要书真诚送书带狗背书

师:这些故事主要发生在父亲和“我”身上。这样的概括既简洁又紧扣一条主线,即文题“我的第一本书”。

三、品味情感

师:在这些故事中,我们读出了父子亲情,同学友情,还有“我”读书时的乐趣。那么,在这些情感中,作者着力最多,最想突出的情感是什么呢?请看:

(投影)

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

师:“酷似”是什么意思?

生1:很像,极像。

师:很好!“酷”有“很、极”的意思。如天气“酷寒”。

师:谁知道卜劳恩的《父与子》,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生2:《父与子》反映的是父子之间有趣的故事,秃头的大胡子爸爸慈祥、宽容、善良,留着刺猬头的儿子淘气、调皮、聪明、可爱。《父与子》中的漫画尽管没有一个字,却很容易读懂,常使人发出会心的微笑!

师:你的介绍让我们了解到,卜劳恩的《父与子》描绘的就是父亲卜劳恩和他的儿子克里斯蒂安之间的生活点滴,体现了父子之间浓浓亲情。

师:那么,文章中哪些故事也体现了父子情深?

生3:文章第3节和第4节。

生4:文章第8节。

生5:文章第5节,父亲考查“我”背书的情形也能体现。

师:好,让我们将目光聚焦,一起品读第3、4、5、8节,进行第二个阅读活动。 (投影)阅读文章第3、4、5、8节,联系相关语句,体会父亲哪些方面让人感动。 (学生品读圈画,师适时巡视。)

师:可以交流了吧,哪一位先来?

生6:第3节开头第一句说“我是开春上的小学,放暑假的第二天,父亲回来了”。这句话呼应第二节最后一句“我父亲在离我家十几里地的崔家庄教小学,不常回家”。父亲很少回家,但一回家就关心“我”的成绩,让人很感动。

师:父亲对“我”的关爱很感人。接着说。

生7:我也说第3节。父亲的动作和神态留给我很深印象。

师:请联系具体语句品味一下。

生7:当得知“我”考了第二名时,父亲“摸摸我额头上的?马鬃?”并“欣慰地夸奖”,让人感受到父亲对“我”的疼爱。

师:那下面写父亲“板起了面孔”又怎么理解呢?

生8:“板起面孔”说明父亲变得严肃,露出生气神色。但这是得知“我”学习名次有“水分”后的变化。这同样说明父亲对“我”学业的关心。

师:分析得好!请你将这一段朗读一遍,注意读出父亲的心情变化。

(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节。)

生9:我从第4节中“父亲深深地叹着气”中读出了父亲的善良,对乔元贞处境的同情。 师:对这一句的品味还有补充吗?

生10:我从这一句中还读出了父亲对“我”的理解、宽容。

师:何以见得?

生10:因为父亲对“我”的做法已经默许,不再追究。从下文父亲替“我”补书可以看出。 师:父亲的理解、尊重、宽容让我们敬佩、感动。接着来。

生11:第3、4节中父亲的温厚也让我感动。第3节最后,写父亲面对我“所谓小学一年级国语第一册”时,要是其他父亲,也许巴掌就挥过来了,但是“我”的父亲却是“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

师:请揣摩一下此时父亲的心理。

生12:对“我”“不堪入目”课本的不理解。

生13:对“我”“不务正业”做法的忧虑。

生14:也许父亲在调节自己的情绪,努力不让自己生气,耐心了解事情的真相。 师:几位同学分析得很好。那么,接下来父亲为什么要“愁苦”地望着“我”呢?

生15:也许愁的是家的条件太差了吧。

生16:我不赞同刚才同学的发言。根据下面父亲的问话“那一半呢”,可知父亲更想了解事情的真相,书的下落,也就是对“我”做法的忧愁。

师:你的分析能联系语境,读出人物的心理。

师:这一节中父子之间的“三问三答”着实让我们感动。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4节,体会父亲和“我”的心理、语气。然后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4节。一位读父亲的语言,一位读“我”的语言,还有一位读旁白。哪位愿意自告奋勇?

(很快有三位同学举手,老师及时分工,同时提出要求:三位同学朗读时,其他同学认真听读,然后点评。)

师:感谢三位的精彩朗读,哪位同学来点评一下?

生17:父亲的第一问应该读出“生气”的口吻,刚才朗读者语气嫌低了。

师:他说要读出生气的语气,同意吗?

生18:不同意。因为这一问前面的语境是父亲“愁苦”地望着“我”,所以应该是声音低沉些。 师:好!请你朗读这一句,体会一下。(生动情地读。)

师:那么,读第3、4节,父亲感动我们的主要是什么呢?

生19:对“我”学习的无比关心,对“我”的疼爱。

生20:对“我”友情的尊重,对“我”做法的理解。

师:这样的父亲值得《羚羊木雕》中的父亲学习。(生笑。)

生21:对“我”的宽容和尊重。这样的父亲真了不起,你看,就因为我把“承”少写了一横,父亲就将“承”改为“成”字,很让人感动。

师:同学们品味得很到位,第8节还没有同学分析。让我们一起先把第8节读一遍。 (生齐读第8节。)

师:请联系这一节中相关语句,说说父亲的感人之处。

生22:父亲为“我”补书,是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而且用好多白纸抄上去的。让人感动。 师:补书条件之艰苦。继续。

生23:父亲补书的时间是从晚上开始,但到第二天早晨就将补好的书交给“我”,让人感动。

师:说明父亲补书时间之长,急切地想把补好的书交给“我”和元贞。

生24:我读“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这一句,感动于父亲是真正地用心在补两本书,特别是他还用“牛皮纸包了皮,在封皮上写上名字”,显得无比庄重,真让人感动。 师:说得真好!如果说第4节是父亲“语言”上的理解,那么第8节则是父亲“行动”上的支持。因此,补书递书的过程就是父亲言传身教的育人过程。提醒一点,请同学们圈画出“课本”或“书”前的修饰语,品味一下其中的情感。

生25:感觉作者在突出“课本”前后的对比。

师:这样做想表达什么情感?

生26:应该是反复手法吧。好像表现了作者对父亲补书的感激之情。

师:读出其中的味道了。我想还有一种崇敬之情,对父亲的伟大之举充满崇敬!带着这样的理解,齐读第8节。

(生动情地朗读。)

师:通过同学们的精彩点评和朗读,我们读出了一位懂得宽容、懂得理解孩子的父亲形象。父亲通过言传身教,对儿子裁书的做法由默许到支持。如此父亲,作者怎能忘怀?! 四、深入研读

师:同学们,老师在读完这篇文章后,除了对这样的父亲产生深深的敬重之外,心中还有一份沉甸甸的酸楚,正如作者所说的,“看了很难笑起来”。下面,我们进行第三个阅读活

动:

(投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体会作者为什么“很难笑起来”。

(学生默读思考,然后同桌讨论,师巡视参与讨论。)

师:同学们刚才讨论得很热烈,下面进行交流。

生1:乔元贞家生活贫困,无力供他读书,最后只好一辈子在村子里谋生,读来让人心酸。

生2:文章第7节写乔元贞的妈妈不让他读书一事让人很难笑起来。(生读)“元贞把半本书交给我时,哭着说:?我妈不让我上学了。?”

生3:阅读第13节,我感觉三个同龄人一起读书,但后来命运却迥然不同。特别是乔元贞本来和“我”一样勤奋好学成绩优异,连父亲都夸“元贞比你有出息”,最后却穷困潦倒一生,这样的结局让人心酸。

师:一对友情深厚的童年好友,一对智力相当的学习伙伴,其人生结局却迥然不同。这怎能让作者笑得起来?那么,导致元贞失学的原因是什么?

生4:我感觉元贞失学与家长有关。第6节写乔元贞的父亲也是一名小学教师,但他却不像“我”的父亲那样关心“我”的学习,对元贞的失学负有责任。

生5:我不赞同刚才同学的回答。因为第6节在介绍乔元贞父亲时,特别写道:“脸又黑又皱,脊背弓得像个?驮灯狮子?。”这一外貌描写好像突出乔海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已无力帮助儿子读书,更何况他两三年才能回家一次。

师:你分析得很深刻!个人的不幸是时代苦难的结果。

生6:第10节介绍老师“弄不成”得名的由来,可看出当时学习条件的落后,而且作为学生的“我”面对自己的新书,竟然要拦腰裁断,这样的描写,让人很难笑起来。

生7:受刚才同学的提醒,我感觉写父亲连夜在“昏黄的油灯下”补书,也可看出当时生活条件的艰苦。

师:是啊,就是令人忍俊不禁的第12节,我们也不难体会到“四个年级十几名学生在同一教室上课”的心酸和难过。

师:总结刚才同学的发言,我们发现,正是生活的艰辛、学习条件的落后和三个好友的不同人生结局,让作者回忆起童年生活“很难笑起来”。

师:因此,真正让作者一生难以忘怀的应该是第一本书中深藏着的那个时代的苦难生活,以及在那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人间温情。

五、探求主旨

师:记得有人这样说:“散文贵在有?我?。读散文最关键的是读出作者最想说的那句话。”那么,作者在文中最想说的那句话是什么呢?

生(齐说):人不能忘本!

师:说得好!请齐读课文最后一节,联系全文,说说你对“人不能忘本”的理解。 (生齐读最后一节。)

生1:这一句运用双关,“本”不仅指“我”的小学一年级国语课本,也指“我”接受的人生第一课。“人不能忘本”,指不能忘掉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 师:你的语言很精练。你能说说“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是什么吗? 生1:我不太清楚。

师:谁来帮助他?

生2:根据刚才的分析,我感觉作者在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的苦难。

师:如果人忘记苦难会怎样呢?

生2:就会停滞不前,就会不珍惜拥有。

师:你很聪明,说得好。接着说。

生3:作者也在告诫人们不要忘记童年故乡的一切,尤其是那苦难条件下的人间温情。 师:对作者来说,这些温情中最不能忘记的是哪一种情感?请联系“人不能忘本”的前一句话谈谈。

生4:“枉”有“白白地”的意思。从“枉读”和“枉写”两个词,可看出“我”对父亲的崇敬。 师:何以见得?

生4:因为从文章看,引导“我”走上读书和写诗道路的正是父亲,“我”的人生道路与父亲的谆谆教诲是分不开的。因此不管到何时,都不能忘记父亲的教导。

师:“我”的第一本书其实又是父亲对“我”的人生第一课。

师:综合同学们的发言,我们认为,“人不能忘本”就是不能忘记自己的苦难经历、自己做人的根本、自己人性中最美好的品质。要珍惜生活,珍惜自己所拥有。不要因为条件境遇的变化而失去自己的立人之基,做人之本。对于这一问题,诗人牛汉有他独特的感悟: (生齐读)(投影)

要让我谈苦难太容易了,我的作品里都有,血泪、愤怒、控诉……我多么希望每一个人都活得完美,没有悲痛,没有灾难。我之所以写苦难,绝不是为了咀嚼痛苦,只是让人们清醒地从苦难中走出来。

——牛汉《论苦难》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理解,大声地朗读最后一节。

(下课。)

【教学点评】

这是一节现代文阅读教学课。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这节课的优点,那就是“严整”。整个课的结构可用“凤头、猪肚、豹尾”来形容,就像文章一样,有很漂亮的开头,有很厚实的课文品读,有很有力的收束。

首先谈谈教学线索。

什么是教学线索?教学线索是贯穿全篇文章教学的某一种内容。在阅读课教学中,线索是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的某一个动作、某一句话或某一个关键词。这节课的教学线索就是课文第1节中的一句话:“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全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它的身影。这是一种很高妙的利用课文本身的内容形成课堂教学线索的构思手法。难能可贵的是,教者居然发现了这样一个好句子,然后让它牵动着全文的品读欣赏,让人赞叹。

下面欣赏“凤头”——文意把握。

文意把握就是对文章意思的把握,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节课几次的品析都用的是这一句话里的关键词,如教学活动一中的“难以忘怀”,教学活动二中的“父与子”,教学活动三中的“很难笑起来”。三个关键词都在这一个句子中。如第一个教学环节:“请快速阅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文章写了哪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这是一个主问题,既是对文意概括的训练,也是对文意理解的训练,同时又是对全文内容整体理解的把握。“难以忘怀”统领全文里的人和事。这一问将文章所有内容都拎起来了,这是对整个教学一个厚重的铺垫,因为最漂亮的教学过程还在后面。任何课文教学必须想方设法地用各种形式和手段来证明你的第一个教学环节进行的是文意把握,然后再开始第二个教学环节。一开始就进入片段,肯定不是好的做法,同样也没有坚实的基础。用“难以忘怀”来统领文章主要内容,这是文意把握的一种方法。

再来欣赏“猪肚”——切入品读。

什么是切入?在阅读教学里,课文教学进行了铺垫——文意把握后,要寻找一个最重要的地方,一个最厚实的地方,一个最美的地方去进行阅读欣赏,少在外围兜圈子,要灵活地切入到最重要、最厚实、最优美或最有难度的地方。切入往往与选点联系在一起,因此,这

篇五:2012年江苏省泰州市中考满分、优秀作文《感谢阅读》(4篇)

2012年江苏省泰州市中考满分、优秀作文《感谢阅读》(4篇) 题目:

2012年 江苏泰州卷

【考场真题】

请以“感谢阅读”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3)书写工整规范。

范例一(满分作文)感谢阅读

我问自己,人为什么要读书?如果没有书,世界将会怎样?

回望巍巍中华五千年,有多少文人墨客对书籍情有独钟,对于读书,他们又有多么热烈的情怀:还记得那一声“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吗?这一声呼喊留给后代几多震撼,几多警觉?!因此,无论从民族进步还是人人发展的角度来说,都应该提倡读书。

我的成长离不开书,书使我成长的更快。

我爱读书,书可以开阔我的视野。俗话说:“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读书可以使我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茫茫宇宙的无限神奇。

我爱读书,因为书还能使我懂得做人的道理。《雷锋日记》让我明白奉献的一生最美丽;《老人与海》中那位不屈服于风暴,勇于抗击的老者让我肃然起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使我明白人活着的真正的意义。读书,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善良,什么是丑恶。当白雪公主逃脱了恶毒的皇后的诡计之后,我禁不住大声叫好;当看到小狮子王辛巴通过自己勇敢的拼搏重获王位的时候,我快乐无比;当福尔摩斯巧妙地揭穿骗局时,我悬着的心才渐渐平静??

我爱读书,因为读一本好书可以让我们分清美丑,明辨是非。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是啊,读一本好书使我们可以从圣贤和智者的叮咛中顿悟人生的真谛,从伟人的人生记录中感悟崇高的境界和高尚的情怀,从科学家奋斗的文字里体会攀登的艰辛和执着,从英雄可歌可泣的故事中找到他们同命运搏击的坚强意志。

一本好书总是把真善美放在最高的席位,以此端正读者的人生态度,一本好书经得起时间的推敲,经得起岁月的打磨;一本好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一本好书将使我们受益终生!

我们知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可以看得更远;以书作垫脚石,我们可以攀得更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书是知识的宝库,是她,开阔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生活;书,是人类的阶梯,是她,帮助我不断提高,不断进步;书,是快乐的源泉,是她,带给我幸福,带给我满足。拥有书,我们就拥有了整个世界,拥有书,我们就拥有了美好的明天!读书,真好!

我不敢想象,如果没有书,世界将会怎样?如果没有书,我们是否会欣赏到《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那些精彩奇妙的故事?如果没有书,我们是否能够吸取到《雷锋日记》、《钢铁是怎样炼成》中人生活的真谛?如果没有书,人类会在原始社会里止步;如果没有书,人类将永远蒙昧无知;如果没有书,我们将不能生活,不能进步,不能发展!高尔基曾说过:“读书,这个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伟大智慧的结合体。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们的精神食粮。

读书能促使人更好的反思,从而实现自我人生层次的提升和生命的升华。反思对于教师很重要,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不断进步。反思,是一个自我总结、积累、提高的过程。

范例二感谢阅读

自打上了初中,我所有的节假日都被各种课程切割得支离破碎。今年暑假,母亲终于“恩准”我到久违的外婆家小住几日。

回到记忆中的天堂,看到波光粼粼的小河,枝叶婆娑的老槐树,还有已经不再活泼的大狗阿黄?

?一切都是那么亲切!一个白天,我都沉浸在与亲旧欢聚的喜悦和对童年欢乐时光的回忆中。

深夜,亲旧都散去了,我独自躺在床上,心绪难平。在白天的热闹与欢笑背后,我觉察到自己内心弥漫着一份说不出的怅惘。“去年天气旧亭台”,一切似乎都没有变,但一切都不一样了呵!

窗外,蝉鸣才歇,蛙鼓却又起了。暑热渐消,我在朦胧中困意渐浓,目光无意间落在透着月光的后窗上,不由睡意全消——窗是开着的,阵阵凉风正透过窗纱吹进来,但令我清醒的的不是这凉风,而是窗上的一幅“墨竹图”!“淡烟古墨纵横,写出此君半面,

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前日刚刚读过的郑板桥的《竹石》不正是眼前对这幅墨竹最好的解读么?若非那竹枝竹叶随风轻轻摇曳,我真要疑心这是挂在窗上的画轴呢!我一跃而起,攀着窗棂向外看去,啊,关于这竹的记忆突然间复苏了——

这屋后原先是临河的一丛乱石滩,光秃秃的几乎连草都不长。有一年外公捡回一块大竹根,把它扔在石滩上,次年就长出了几竿又直又翠的新竹子,再后来这竹子便以惊人的速度扩展成一小片茂盛的竹林,曾经无人问津的荒石滩成了我们的乐园。扛竹枪、骑竹马是男孩们的特权,削竹哨、制竹蜻蜓则是女孩们的专利。每个暑假都成了竹林的灾难日??假期结束的时候,我们总是带着征服者的自豪离开满目狼藉的竹林。然而竹子没有自暴自弃走向灭亡,只是默默地以更快的速度修复伤痕,长出新枝,来年,又是一片青葱!

现在,我看着月光下蓊郁的竹影,心里说一声迟到的“对不起”,口中轻轻念起白居易的《养竹记》——

“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不知不觉我已泪流满面,似乎有一股清泉从心头滤过,我的灵魂在这一刻得到了洗礼!对于竹,对于白居易,对于郑板桥,对于古往今来的爱竹懂竹的人,我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

此刻,我有多么庆幸啊!我庆幸自己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可以阅读大自然中不屈的生命,可以阅读先贤慧美的文字!因为阅读,我蒙昧的眼眸才拥有了光华;因为阅读,我粗砺的心灵才变得温润;因为阅读,我浅薄的生命才逐渐丰厚! 我带着满足重新躺回床上,那点小小的惆怅已经烟消云散。我知道,这次探亲也是一次阅读,是对亲情和人生的阅读。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更加用心地阅读身边的人,阅读更多丰蕴的书籍,阅读每一个朝阳和落日。而我,将在阅读中成长,成熟,成就自己精彩的人生!

范例三感恩读书

在我的生活中,能使我深思的有三样东西:音乐,美术设计,书。其中让我受益匪浅的就是书。

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还弄不明白为什么有人不爱看书。我真不知道如果没有书,我将如何生活。我是从四年级才喜欢读书的。之前基本看书,因为贪玩,认识的字又少,所以好不容易地糊弄了几年。自四年级第一次看了一全本书后,我就好像得了什么病似的,一星期不看书就受不了,非看书不可了。同时我也从一个不明事理的小屁孩渐渐成为了有先进思想的少年,一个对社会有较全面认识的少年。并且慢慢明白了高尔基所说的“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含义。书成为了我的老师,我的恩人。回忆我所看过的书,最令我记忆深刻的是:《堂吉诃德》和《鲁滨逊漂流记》。《堂吉诃德》中爱读骑士小说的绅士,不听家人、朋友的劝阻,在已距骑士时代几个世纪了的西班牙,做了一名自称“堂.吉诃德”的骑士。三次冒险,又荒唐,又可笑,又令人深思。最后灰溜溜地还乡,在生命之火即将熄灭时终于醒悟,在一番悔过的“演讲”后离开人世。一想到堂吉诃德的故事,我就不由得想到了同样不听人劝告的鲁滨逊。鲁滨逊,一个勇于冒险的英国

青年。不顾父亲的反对,踏上了冒险的海上之旅。但遇见了海盗,当了奴隶,很不容易地逃跑了,并遇见了好心的船长送他去了巴西,在那当了一个种植园的老板,发了小财。但不安分守己,又去冒险,却遇见了大风暴,一个人飘到了无人岛,从此困苦生活。后来奇迹般又回到文明世界,成了富翁,并再未出海。这两本书都告诉我:不听别人意见的人一定没有好下场。但堂吉诃德是“不听好人言,吃亏在眼前”,鲁滨逊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大概和我一样,许多人都梦想做鲁滨逊,但到头来,发现自己竟成为堂吉诃德。所以,我还明白:做事要“三思而后行”。每读一本书,我都有不小的收获,读书越多收获越多。读了《三国演义》,我知道了封建社会的人们反对暴政战乱,拥护仁慈君主的思想,理解了患难相扶,以“义”相交的人际关系;读了《水浒传》,我知道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和一手遮天,懂得了官逼民反的原因了;读了《红楼梦》,我知道了钟鸣鼎食的贵族之家的醉生梦死的生活情状,明白了封建社会灭亡的原因了。读了《汤姆索亚历险记》,了解了儿童的天性;读了《会飞的教室》,明白了友谊的珍贵?? 不读书,就没有现在的我。书是我的恩人。我在读书中成长,在成长中感恩。 范例四感恩读书

在我的生活中,能使我深思的有三样东西:音乐,美术设计,书。其中让我受益匪浅的就是书。

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还弄不明白为什么有人不爱看书。我真不知道如果没有书,我将如何生活。我是从四年级才喜欢读书的。之前基本看书,因为贪玩,认识的字又少,所以好不容易地糊弄了几年。自四年级第一次看了一全本书后,我就好像得了什么病似的,一星期不看书就受不了,非看书不可了。同时我也从一个不明事理的小屁孩渐渐成为了有先进思想的少年,一个对社会有较全面认识的少年。并且慢慢明白了高尔基所说的“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含义。书成为了我的老师,我的恩人。回忆我所看过的书,最令我记忆深刻的是:《堂吉诃德》和《鲁滨逊漂流记》。《堂吉诃德》中爱读骑士小说的绅士,不听家人、朋友的劝阻,在已距骑士时代几个世纪了的西班牙,做了一名自称“堂.吉诃德”的骑士。三次冒险,又荒唐,又可笑,又令人深思。最后灰溜溜地还乡,在生命之火即将熄灭时终于醒悟,在一番悔过的“演讲”后离开人世。一想到堂吉诃德的故事,我就不由得想到了同样不听人劝告的鲁滨逊。鲁滨逊,一个勇于冒险的英国青年。不顾父亲的反对,踏上了冒险的海上之旅。但遇见了海盗,当了奴隶,很不容易地逃跑了,并遇见了好心的船长送他去了巴西,在那当了一个种植园的老板,发了小财。但不安分守己,又去冒险,却遇见了大风暴,一个人飘到了无人岛,从此困苦生活。后来奇迹般又回到文明世界,成了富翁,并再未出海。这两本书都告诉我:不听别人意见的人一定没有好下场。但堂吉诃德是“不听好人言,吃亏在眼前”,鲁滨逊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大概和我一样,许多人都梦想做鲁滨逊,但到头来,发现自己竟成为堂吉诃德。所以,我还明白:做事要“三思而后行”。每读一本书,我都有不小的收获,读书越多收获越多。读了《三国演义》,我知道了封建社会的人们反对暴政战乱,拥护仁慈君主的思想,理解了患难相扶,以“义”相交的人际关系;读了《水浒传》,我知道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和一手遮天,懂得了官逼民反的原因了;读了《红楼梦》,我知道了钟鸣鼎

食的贵族之家的醉生梦死的生活情状,明白了封建社会灭亡的原因了。读了《汤姆索亚历险记》,了解了儿童的天性;读了《会飞的教室》,明白了友谊的珍贵?? 不读书,就没有现在的我。书是我的恩人。我在读书中成长,在成长中感恩。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