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少年王冕读后感200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6:20:08 体裁作文
少年王冕读后感200字体裁作文

篇一:少年王冕的读后感

《少年王冕》读后感

杨迤丹

今天,我学习了《少年王冕》这篇课文,文章里的主人公“王冕”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

王冕七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靠帮人做针线活供他读书。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他长到十岁。十岁,本该是一个有长辈疼,有父母爱的年龄。可王冕呢?小小年纪就自力更生,帮家人放牛,还不忘孝顺母亲。当别人坐在学堂里书声琅琅的时候,王冕为了不让母亲伤心难过,很乐意地去放牛;当主人把好吃的腌鱼腊肉送给王冕时,他总舍不得吃,用荷叶包了回家孝敬母亲。

我们现在的生活可以说是衣食无忧,却远不及家庭贫寒的王冕乖巧懂事、勤奋好学。孟子说:“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可我却从不把孝顺父母当做一件重要的事,反而觉得很麻烦,千金小姐般享受着这美好的爱。更令我自惭形秽的是:父母把好吃的留给了我,把好用的留给了,为我创造了优越的生活环境,我却成了一个好吃懒做的人、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个不会体谅父母的人·······从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比起来,我感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

王冕因家庭所迫离开学堂,替别人放牛,但仍不忘学习。他一边放牛一边刻苦学习,把秦家给的买点心的“两个钱”积攒下来买书、画笔、颜料??最终成为了画荷花的高手。而我呢?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有着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却没有专心听讲;学校图书室里有种类繁多的书籍,虽然积极地借阅,但也总是借一些图画书、搞笑

滑稽的书,不会学正经知识;家里有好多的书,可就是不想读,就算读了,也只是一目十行,草草了事。总认为读书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行为,还不如出去玩呢!

读了《少年王冕》,我深感惭愧。以后,一定要向王冕学习,做一个勤奋好学、善于观察思考、孝敬长辈的好学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用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师长的教诲。

篇二:《少年的荣耀》读后感

《少年的荣耀》读后感

祁县贾令中学 郭汝阳、武振宇作

《少年的荣耀》这本书,是老师给我们推荐的,说这本书很好,让我们用心去读一读。放假后,我急忙和妈妈去了书店买到了这本书,书的正面是一个孩子的头像,坚毅的脸庞,有点不是少年了,这引起了我的好奇心,赶快读了起来。

《少年的荣耀》是一部充满硬度和温度的成长小说。它让人激情澎湃,也让人感动落泪,它让人叹息,更让人成长。一群懵懂无知的孩子,曾经无忧无虑、天马行空,抗日战争的爆发,让他们与战争猝然相遇;罪恶试图用浓黑的阴影遮蔽童年的纯真,但童心依旧在挣扎中孕育出了友爱、同情、仁义、感恩的种子;苦难屡屡阻断他们的成长之路,但生活的粗粝反而把心灵锻造得更硬朗、坚韧。沙良、沙吉和潘阿在之间的情谊,更是超越了成人世界的恩怨情仇,就如同野蔓菁洁白的花朵,在被战火灼伤的大地上温情绽放。最重要的是,战争给中国孩子幼小心灵所留下的深重创伤,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自行消亡,它应该被看见,被思考,被抚慰……

这本关于抗日,关于孩子的小说,我也读过

少年王冕读后感200字

一些,不得不说,这是一次突破。它显得很与众不同,在我看来,以前的那些此类型的小说是描写孩子的战争,把孩子推到战争的中心,成为战争的焦点,使孩子成为决定胜负 的英雄,这样的作品往往不是从生活出发,不是从孩子出发,不是从现实主义出发,而是从观念出发,缺少真实性和说服力,无法感动读者,至少感动不了我;而《少年的荣耀》让文学 回到现实,很现实,让我们不禁为沙良他们痛心,为他们所受的苦难伤心。这本书通过文学看到战争对孩子们的伤害,看到孩子在战争中的挣扎,看到在战争 边缘孩子的生存和成长,这是一个根本的观念转变。

在诸多人物中,对我印象最深的不是沙良,而是沙吉。他受到了战争严酷的摧残,尤其是心灵的摧残,可恨的日本鬼子和汉奸潘子厚当着他的面杀了他的妈妈沙柳氏,以至于在他心中种下了仇恨的种子,他隐忍着,直到汉奸潘子厚被八路军抓住,他才把自己一肚子的所受的委屈和仇恨发泄了出去,而之前,没有人知道他这一秘密,就连沙良也不知道。我难以想象,一个孩子,如

何能忍住失去母亲的痛苦和仇恨,谁也不知道他心里经过了怎样的煎熬。他把这份仇恨,藏在了心底,很难想象,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是怎么一个人默默地承担着这一切的,想到这里,我不禁为他而痛心。可幸的是,杀他母亲的凶手死了,他母亲沙柳氏可以安息了。

前面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一些专家也对这本书议论纷纷刘绪源认为,这部作品是战争题材儿童文学的根本性突破。曹文轩撰文指出,《少年的荣耀》是一部髙品质的厚重之作。安武林指出:作品站在二战以来优秀儿童战争小说的髙起点上,彰显了“写实性儿童文学的意义”。 洁白的花朵,在被战火灼伤的大地上温情绽放。

最重要的是,战争给中国孩子幼小心灵所留下的深重创伤,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自行消亡,它应该被看见,被思考,被抚慰……

篇三:彷徨少年时读后感

彷徨少年时读后感

彷徨少年时>读后感

《彷徨少年时》是黑塞的代表作之一,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诗人、评论家,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以《德米安彷徨少年时》、等作品享誉世界文坛。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名叫埃米尔·辛克莱的少年自10岁到18岁的心灵成长历程。埃米尔出生于富裕的家庭,上面有两个姐姐,一家人与人为善,信奉宗教,和和睦睦。但在这看似和美、平静的家庭里,埃米尔的生活并不平坦,首先在校外因为硬充好汉,被另一阶层的小混混所控制,违背自己的心性做了一些坏事,这时高他一个年级不同于普通孩子、早熟的叫做德米安的少年出现了,试图引导他找寻自我,真正的自我;后来他被父亲转往另一城市的寄宿式中学读书。但是他无时不在思念德米安,回忆自己与他的交往,最终在大学注册的一次偶然的机会再次遇见德米安,并与其一同加入了一个精神团体,他觉得自己很>幸福。最终他牺牲在德、俄两国发生战争的战场上,临终时他仿佛对生活的真谛——有所领悟,对变幻莫测的命运有了认识。

小说文字优美宁静,清新如田园的早晨。我一直被作者牵引,往下阅读,直到最后。德米安告诉我们:世界是复杂的,不仅有光明的世界,还有黑暗的世界,不要只看光明纯洁的世界;还需要冲破这个世界的束缚,才能找寻新的自我;我们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不要做表层的、虚伪的人。未来不管自己的身份是什么,这些都是表面的,重要的是在这个角色里是否找到了渴求的自我,这就是黑塞要表达的“自我”:听从内心,合于自然,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之路,然后忠诚于它。

通过读这本书我觉得不管是工作、生活多么忙碌,亲情、友情、如何交织演绎,社会关系中自己自在或者不自在,这些给自己造成的负面情绪都不足以摧垮我们的精神支柱,只有在琐碎繁杂的生活里,找到自己的命运,找到自我,并且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那么内心就不会迷茫,不会过多的焦虑和不安彷徨,也不会随波逐流。终有一天,命运会掌握在自己手中,就像自己曾经的梦想一样。

篇四:《少年周恩来》读后感

《少年周恩来》读后感

初一12班 王仁鹏

我怀着十分崇高和无比激动的心情合上了《少年周恩来》这本书,我凝望着这几个字,不觉得想起书中的情景来,周恩来生活在帝国主义侵略的阴影下,而他全没受影响而且他又发奋刻苦学习,和我们相比较,我们生活优越的环境里,有几个能坚持读书和爱好读书呢?虽然周恩来年少丧母,生母与养母逐一死去,但是他却撑起了这个残缺的家,每天,除了洗衣,做饭,缝缝补补外,他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日子过得非常辛苦。而我呢?被视为小皇帝,父母手上的明珠一般,一碰就仿佛要碎了一样,跟同龄的周恩来比起来,实在是自惭不如啊!

周恩来是一个从小就树立远大志向的人。一次,校长王老师给同学们上课,同学们认真听着。讲着讲着,王校长突然停了下来,沉默了一会儿,便问大家,说:“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读书呢?”同学思索了一会儿,然后七嘴八舌,争先恐后的大声说了起来,说道:“为吃饱而读书!”“为名利而读书!”“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只有周恩来一个人沉默地坐着,校长发现了他,问道:“你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的眼睛里散发着奇异的光芒,他铿锵有力的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惊讶的再一次问道:“你说什么?再说一遍!”周恩来用他那洪亮的声音又一次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听了,无不惊讶,眼里散着奇光,握住周恩来的手,兴奋地说:“好!有你这句话,国家就有救了!”那年,周恩来与我相仿的年纪,便立下了这样的志向,不但是王校长惊叹不已,我也被周恩来的语言深深震撼了!

志向——对于奋发的人来说,是一种动力;对于迷惘的人来说,是一个指路标;对于失败的人来说是一种鞭策,对于整天无所事事的人来说,更是一种希望!而对于我来说,志向,就是一种执着的追求,一座导航的灯塔,一盏不灭的明灯!志向,就是目标,就是方向。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志向,每个人都有色彩斑斓的志向。记得罗兰说过:“想要使你能够坚强与增加你的自信,最好的办法就是拿出胆量去做那些你认为没有把握的事。”而周恩来却用他的行动来向我证明了。

我们作为新中国的少先队员应该以先人们的精神为动力,勤奋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练就过硬的本领,做跨世纪的接班人,把祖国建设的更加富饶,美丽。

篇五:少年的荣耀读后感

少年的荣耀读后感

在暑假中,我阅读了许多书。在这些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本书叫做《少年的荣耀》,这本书的封面是是一个孩子的头像、坚毅的脸庞,这使我万分好奇,我便马上打开书读了起来。

《少年的荣耀》这本书是一个充满硬度和温度的成长小说。它让人激情澎湃,也让人感动落泪;它让人叹息,也让人感动成长。这本书主要讲了十一岁的男孩沙良和他的伙伴们在战争中的成长故事。一群懵懂无知,曾经无忧无虑、天马行空的孩子,和战争猝然相遇。导致他们失去了亲

人。但他们仍然在战争中孕育出了友谊的种子。

这本书把孩子作为战争的焦点,让历史成为现实。沙良与朋友们所受的苦难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故事开头就讲到了一个与沙良一样大的女孩,她扎着麻花辫,穿着满是补丁的枣红色棉袄,脸上冻得通红,还裂开了小口,血迹冻僵在她的脸上。她的手上长满冻疮,溃烂得鲜红鲜红的。这种详细的人物细节描写让我可以凭空想象出这个画面。

少年在战火中成长。

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是血腥的;战争是可怕的,战争是惊心动魄的。

这种狼烟四起、炮火连天、惨不忍睹的场面,是我们前所未见的。尸体漫山遍野,血流成河。日本人残忍的手段十分毒辣,火把烧村庄,抢夺粮食,抓妇女儿童,用刺刀杀村民……书中沙良的弟弟沙吉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妈妈被日本人和汉奸潘子厚杀害,从那时开始,仇恨的种子就在他心中生根发芽。直到八路军抓住了潘子厚。啊,这么多天,对沙吉是多么煎熬,每一天都生活在仇恨之中。终于,杀他母亲的凶手死了,沙柳氏终于可以安息了。

这本书并不全是让我们铭记历史,最重要的是,战争给中国孩子幼

小心灵所留下的深重创伤,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自行消亡,它应该被看见,被思考,被抚慰……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