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那人只在灯火阑珊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1:26:33 作文素材
那人只在灯火阑珊处作文素材

篇一:蓦然回首 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

题目:蓦然回首, 姓名:莫

学校:余庆县松烟中学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破三立” 漫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中学语文文本解读的“三破三立”

摘要:教师教学常规是落实学校教育教学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规范教师教学行为的主要依据。教师教学常规主要是:备课、课堂教学、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实验、考试(测试)、教学研究等。而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备课时,平时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教者对课文的解读是非常重要的。理念的落实、方法的借鉴、创意的实施、目标的达成??这一切都必须通过教者对课文的合理解读才能得以展开。只有对课文进行了合理的解读,我们的教学才有可能超越形式,摆脱模仿,进一步走向教学的本质。依笔者只见,我认为文本解读应该遵循“三破三立”。

关键词:教学常规 文本解读 超越形式 三破三立 深入钻研文本,才能把握文本的教学内容,做到思路清晰,容量恰当,难易适度,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贴近学生。刚毕业的我们,对课本的了解还不够透彻,所以对于文本的解读就更应该细致。那么我们需要怎么样的文本解读呢?孙绍振在《名作细读》自序中讲到的文本解读现状值得我们好好思考。他说:“不管在中学还是大学课堂上,经典文本的微观解读都是难点,也是弱点。难在学生面对文本,一目了然,间或文字上有些障碍,求助于注解或工具书也不费事。这不同于数理化从未知到已知的认识过程。语文是在自以为是的‘知者’础上,将已知转化为未知,再揭示出更

深刻的所知。其解读不像数理化公式一样,是全世界公认的。所以语文教师需要用独特的生命去作独特的领悟、探索和发现。”同时他还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不仅是中学教师甚至是大学教授都在文本微观解读层面严重缺乏。许多学者在宏观上把文学理论、文学史讲得头头是道,可一旦拿到具体的文本进行微观细读,却洋相百出。试问:如果有学生反映《背影》中父亲的形象‘很不潇洒’又‘违反交通规则’,有多少人能当场点出这是什么样的美学问题?”在这样针砭时弊,的序言中,我们教师确实感慨万千。当隐藏了那么多年真实而又难于启齿的问题一下子被人揭掉了遮羞布以后,我们无法把责任归咎于某一个原因,但既然问题已经在太阳底下存在了,我们就应该去解决,无论解决的道路有多么漫长。基于以上情况,笔者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破政治化解读,树立追求科学的精神。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涉及的主题大多是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制度、党国权威、领导人物的风范、黑暗社会里的劳动人民的艰辛、五六十年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朴素等,教师在解读这些文章的时候往往参考教参,不能提出自己有新意的见解。例如《勇气》这篇课文,主要歌颂的是两种勇气,尤其是法国妇女的勇气。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假入德国士兵再次对这位法国妇女的家庭进行搜查,那可想而知这位法国妇女面对的将是死亡,那她的两个孩子将变成孤儿,没有爸爸妈妈的他们怎么办呢?而且老是一味的宣扬这种勇气,学生只是停留在对这种大爱的崇敬与佩服之中,而并不会去想这篇课文也可以教会他们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去做个有勇气的人,并且懂得什么时候应该有勇气。

二破脱离文本,树立尊重文本的意识。

文本是教师和学生学习的基石,没有文本就像没有了水的鱼,鱼不能离开水,我们也不能没有文本。师生对文本的解读必须以文本作为基石。语文教材的主体就是一篇篇精选出来的文章,它们是学生学习语文、形成并发展自身语文素养的重要介质。阅读教学以文本为基础,不同的人,可以对同一文本有不同的解读,但无论你如何解读,你都不能脱离文本,虽然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而不是麦克白不是李尔王。因此,只有首先立足文本,用好文本,读好文本,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回忆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作者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在解读这篇课文时,有学生就会有这样的疑问:虽然那样的岁月很艰苦,但是母亲把一些孩子溺死了,这是正确的吗?学生容易对此产生疑问,教师在讲解时就不要脱离文本,搞忘这一点。《落花生》作为一篇经典课文,诵读不衰。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此课时,激发学生进行批判性的读:“预习部分有一个科学性错误,谁能找出来呢?”经师生几番斟酌,终见端倪。原来“它的花落了,能钻进地里结了果实”句中“花落”和“钻进”确有不妥之处,落花生的“花”没有“落”,而是它的子房特别,像一根管子插入地里把果实(花生)结在泥土里。孙老师又提出一道开放性辩题让学生辩论:“当代社会,你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

想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一反传统的一味推崇落花生式默默无闻的人,树立了现代人应具备的价值观:既要像落花生那样不计名利,踏实肯干,又应像苹果、石榴那样在适当的时候展示自己的才华,最终被社会所认可。这种辩证的人生观并非许地山当初撰文的初衷,但在现代社会,被赋予了新的涵义,使文本的解读价值长盛不衰。 三破教师为主体,树立换位解读的意识。

很多教师在语文课上,往往把教参视为一部《圣经》,把上面的评论视为真理。记得以前在上语文课的时候,总是趴在桌上睡觉,不是因为自己想睡,而是老师讲得实在无聊。一堂课45分钟,教师除了在上课前和学生说了一句“上课”,就开始自己的一言堂了。跟着教参寻找真理,说出来的话是一套一套的,没有任何新意。下面的学生睡觉的睡觉,看小说的看小说,聊天的聊天,一堂课下来,老师在上面跟着教参讲得是眉飞色舞,可是一点也没把学生给调动起来。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地位,总把自己摆在一个权威的位置上,缺少与学生的对话,不能注重学生的实际接收能力和喜好。如果一个教师不能把具有诗意与最具创新性的语文课上好,那这种语文教师只能算是一种失败了。我们的教育不缺不能说的教师,只缺不能把文本解读好评的教师。我们要让我们的语文课有生命,而不是把一趟课上死。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文本解读必须破。

可以说,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引下,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已经蔚然成风,各种文本解读也都能从网络报刊杂志上找到。然而在这种种文本解读背后,我们如何利用呢?我们如

篇二: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曾有人问过贝克特,他创作的戈多到底是谁,贝克特回答说:“如果我知道的话,早就告诉你们了。”

等待戈多,但戈多到底是谁?如果没弄清楚这点的话,即使戈多来了,我们依然形同陌路,只会擦肩而过。

在我的心中,“戈多”是现代人心中已久违的精神的宁静。

戈多是信念。对于人的渺小,古今同感。但现代人对于机器文明的强势,内心愈感脆弱,信念的火焰更为缥缈了。诚然,人只是一根苇草,是宇宙间最脆弱的东西,但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人具有万事万物无所比拟的精神力量。“人只是火花,被信念从今天送往明天。”只要信念不息,火花就不会灭。戈多的归来也就为时不远了。

戈多是理想。“少年的梦想是风的梦想,青春的思念是长长的思念。”这是北欧海员远航时所唱的歌谣,当我们踏上人生征程之时,也应想想,自己是否已准备好理想要去实现。人如果没有理想,便将陷于无边的空虚与等待中。与其让生命白白流逝,我们为何不现在就树立理想,去迎接戈多的到来呢? 戈多还是道德。在我们踏上人生的征途之时,切不可忘记当怀有一颗善良的心、带着道德上路。古人欲立身立业者,必先立德。德如风,功业如草,风在上,草必靡,无往不利。现代的人过于重利而轻义,以致缺少彼此的信任,内心怎能不感到孤单、有所希冀呢?以爱人之心协调人际关系,那么我们将时刻感到自己浸身于爱的暖流之中。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如果我们已坚定了人生信念,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带着道德上路,那么就会发现“戈多”已在我们面前。

戈多其实从未曾离开过我们,戈多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匆匆于人世,忙碌于琐碎,以至于连风的感觉时刻在从手边溜走。真正在等待的,其实是戈多,戈多一直期望着人们能尽早发现他,使人重归心灵与肉体的统一。

戈多今天已经来了,但愿人们能把握戈多,使他明天不至于再次离我们远去!

点评

思辨,成为该文章最大的亮点,写作是一种人生的独立思考,这一点在字里行间表露无遗。对“戈多”这一多义性的象征符号文章有纵深的挖掘,间接地暗示了现代人精神和心灵上的缺失,从而使全文具有了一种强烈的人文关怀。

篇三:蓦然回首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

蓦然回首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

课例研修总结

作为一名从事教育工作仅两年的年轻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方面,我总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仅凭一腔热血和苦干,总不能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时时我都有一种“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感觉。每每回忆度过的每一天,都会为一天的过去而哀叹。但在这一学期,通过网络学习,与名师们学习探讨,我突然相信这句话“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心灵鸡汤”———课例研修疗养我的心灵。教师,有时难就难在自己的心灵上。心累,是教师的通病。“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 “学生没有感情,教书就是教猪” “对牛弹琴” “没有成就感”等等,消极的情绪,不知觉地充斥着教师的心智。没有对比,也就是自己生闷气。看了各位名师的课例,我明白,教育的成败在于教师本人,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身基本功,多学习多思考,教师也可以做的出色传奇。

“雪中送炭”———课例研修赠送了无形的“宝典”。“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活水源原来。”解决问题需要方法,需要不断更新的思想,需要沉淀下来的经验。课例研修中提及的各版块知识,无疑是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难题盲点。如对新目标各年级教材的分析,就是为工作在新目标教材上的老师们指明方向。 “志同道合”———课例研修让我结识了更多战友。奋战在教育事业上的园丁们,志向一致,相互讨论,相互提及,相互指点,相互帮助,在漫长而艰辛的教育长征路上,有你们无数知名或不知名的战友们。我相信,一定不会孤独!让我们像现在这样,携起手来,一起走向属于园丁的美好明天。

敬献此文衷心感谢在一起学习的各位老师的帮助和提点。保持联系。

篇四: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福建一考生

曾有人问过贝克特,他创作的戈多到底是谁,贝克特回答说:“如果我知道的话,早就告诉你们了。”

等待戈多,但戈多到底是谁?如果没弄清楚这点的话,即使戈多来了,我们依然形同陌路,只会擦肩而过。

在我的心中,“戈多”是现代人心中已久违的精神的宁静、思想的澄明。我们已在喧哗与骚动中沉沦太久,对于信念、理想、友谊这类事物已略感陌生。

戈多是信念。对于人的渺小,古今同感。但现代人对于机器文明的强势,内心愈感脆弱,信念的火焰更为缥缈了。诚然,人只是一根苇草,是宇宙间最脆弱的东西,但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人具有万事万物无可比拟的精神力量。

“人只是火花,被信念从今天送往明天。”只要信念不息,火花就不会灭。戈多的归来也就为时不远了。

戈多是理想。“少年的梦想是风的梦想,青春的思念是长长的思念。”这是北欧海员远航时所唱的歌谣。当我们踏上人生征程之时,也应想想,自己是否已准备好理想要去实现。人如果没有理想,便将陷于无边的空虚与等待中。与其让生命白白流逝,我们何不现在就树立理想,去迎接戈多的到来呢?

戈多还是道德。在我们踏上人生的征途之时,切不可忘记怀有一颗善良的心、带着道德上路。古人欲立身立业者,必先立德。德如风,功业如草,风在上,草必靡,无往不利。现代人过于重利而轻义,以致缺少彼此的信任,内心怎能不感到孤单、有所希冀呢?以爱人之心协调人际关系,那么我们将时刻感到自己浸身于爱的暖流之中。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如果我们已坚定了人生信念,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带着道德上路,那么就会发现“戈多”已在我们面前。

戈多其实从未曾离开过我们,戈多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匆匆于人世,忙碌于琐碎,以至连风的感觉时刻在从手边溜走。真正在等待的,其实是戈多,戈多一直期望着人们能尽早发现他,使人重归于心灵与肉体的统一。

戈多今天已经来了,但愿人们能把握戈多,使他明天不至再次离我们远去!

学海无涯 好问是帆

四川一考生

万物有道,知识无边,学海无涯,好问是帆。

——题记

万物有道,知识无边,学海无涯,好问是帆。这个道理我知道,是在昨天。今天,我更懂得,世上有些时候不妨多问,有些时候不妨静思;有些东西随处可问,有些东西却无从询问。

顾城说得对,“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仓颉造字,告诉我们“问”得将嘴关在门内,就是说面对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你必须学会用眼睛、用头脑去思考,学会“问”的技巧,不要盲目地有疑就问,要三思后再问。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站在汨罗将畔的屈原,你苦苦找寻着挽救楚国的途径,你问天问地问世人,然而,尽力呐喊无人听,豺狼当道天欲倾。能回答的只有你那“九死其犹未悔”的心,能做的只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一个胸怀大志,满腹经纶的政治家诗人。你才华横溢,本可以兼济天下,命运却将你贬到偏远的黄州。你举杯问天,把酒望月,然而,天空阴云密布,月亮深藏宫中。能回答你的,只有你那颗扑扑跳动的为民之心,只有你那宽广豁达的胸襟:不公的命运,何须去问;不幸的遭遇,何必操心——一蓑烟雨任平生。

我“问”自己,却听到了历史苍凉的声音;我“问”自己,更听到了现代的强音?? 面对黑暗的社会,毛泽东“独立寒秋”,“问苍茫大地”,大地无语,湘水北去。面对失败,毛泽东向世界发问——中国的出路在哪里?苏联人说,“城市包围农村”。再次失败,毛泽东无语,他问自己——革命的出路在何方?无数次血的教训终于在他心中凝成一句强音:农村包围城市??

在那条曲折的小路上,有一个老人在踽踽独行。他目光深邃,心情抑郁。社会主义已走了二三十年,为什么中国经济长期停滞,人民生活长久窘困?他问。云不语,草萋萋,鸟儿无忧无虑??小路上留下他一行行坚实的脚印。终于,一个声音震撼了神州大地——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现在,中国经济崛起,令世界称奇。然而,外国人说:最好的工厂在中国,最先进的技术在我们手里。说得好,说得对。求佛求仙求神灵,不如求自己;问天问地问别人,不如问自己!最先进的技术何处去问?要拥有只有靠自己,靠创新。培养创新人才,这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要用它去寻找光明;上帝给了我会说话的嘴,我会用它去问自己,问他人,问人生。

是啊,万物有道,知识无边,学海无涯,好问是帆!心中时时有风,才能像庄子一样游得逍遥自在;人生路上处处善问,我们才能够渐行渐远!

优美语段:

1. 月亮落下了,你还有太阳,你是一片辽阔的天空,迟早总会升起灿烂。 青春落下了

你还有金秋。你是一方坚实的土地,陆地任何一个支点都可建造丰碑。 帆落了你还有桨,即使落下的是你唯一的那张帆,你也不要向风哀求。 果实落下了你还有种子,即使落下的是你全部的收获,你也不应向岁月祈祷。 只要你能驾驶,昨天今天落下了你还有明天;一个个希望落下了,你还会有新的希望可以争取。 只要你奋进,仕途爱途落下了,你还有征途;一条条彩虹落下了,你还可以编织新的彩虹,种植新的生命。

2. 是激情,让我们的心跳动出鼓点一样振奋的节律;是激情,让我们的血奔流出海潮一样

汹涌的声势;是激情,让我们的勇气像火山猛烈喷发;是激情,让我们的力量像铁锤重重释放;是激情,让我们轻盈地扇动翅膀,飞向高悬的理想;是激情,让我们敏捷地迈开大步冲向远方的目标;是激情,让我们的拳头高高举起一些誓言;是激情,让我们的牙关紧紧咬住一些信念。一句话,是激情把我们的生命带入最饱满的白炽状态。

篇五: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龙源期刊网 .cn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作者:福建考生

那人只在灯火阑珊处

来源:《课外阅读》2007年第02期

曾有人问过贝克特,他创作的戈多到底是谁,贝克特回答说:“如果我知道的话,早就告诉你们了。”

等待戈多,但戈多到底是谁?如果没弄清楚这点的话,即使戈多来了,我们依然形同陌路,只会擦肩而过。

在我的心中,“戈多”是现代人心中已久违的精神的宁静、思想的澄明。我们已在喧哗与骚动中沉沦太久,对于信念、理想、友谊这类事物已略感陌生。

戈多是信念。对于人的渺小,古今同感。但现代人对于机器文明的强势,内心愈感脆弱,信念的火焰更为缥缈了。诚然,人只是一根苇草,是宇宙间最脆弱的东西,但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人具有万事万物无所比拟的精神力量。“人只是火花,被信念从今天送往明天。”只要信念不息,火花就不会灭。戈多的归来也就为时不远了。

戈多是理想。“少年的梦想是风的梦想,青春的思念是长长的思念。”这是北欧海员远航时所唱的歌谣,当我们踏上人生征程之时,也应想想,自己是否已准备好理想要去实现。人如果没有理想,便将陷于无边的空虚与等待中。与其让生命白白流逝,我们为何不现在就树立理想,去迎接戈多的到来呢?

戈多还是道德。在我们踏上人生的征途之时,切不可忘记当怀有一颗善良的心、带着道德上路。古人欲立身立业者,必先立德。德如风,功业如草,风在上,草必靡,无往不利。现代的人过于重利而轻义,以致缺少彼此的信任,内心怎能不感到孤单、有所希冀呢?以爱人之心协调人际关系,那么我们将时刻感到自己浸身于爱的暖流之中。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如果我们已坚定了人生信念,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带着道德上路,那么就会发现“戈多”已在我们面前。

戈多其实从未曾离开过我们,戈多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匆匆于人世,忙碌于琐碎,以至于风的感觉时刻在从手边溜走。真正在等待的,其实是戈多,戈多一直期望着人们能尽早发现他,使人重归心灵与肉体的统一。

戈多今天已经来了,但愿人们能把握戈多,使他明天不至于再次离我们远去!★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