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紫藤萝作文,500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1:25:15 小学作文
紫藤萝作文,500字小学作文

篇一:紫藤萝和牵牛花材料作文导写及范文示例

紫藤萝和牵牛花材料作文导写及范文示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景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了一道到风景。自然世界如此,人类社会何尝不是这样?

全面理解材料,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思路指导】此题出得极美。不仅材料意境很美,其内涵也很丰富,给人良多启示。审题时要注意材料中双方的依存关系,即二者的关系, 另外也要注意材料的倾向性。立意可以选择以下角度:(1)助人亦助己(2)双赢(3)借助外物成就自我。

从材料来看,暗含一“借”字,而它的含义相当丰富。根据话题材料,题目中的“借”的意思是:借助他人的优势,在成就了自己的同时,也成就了别人,从而共同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从这一含义切入,无疑是最佳立意。明白了“借”的内涵后,为进一步打开思路,可由此展开丰富的联想。比如与教材联系,可以联想到《劝学》中的“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与课外阅读联系,可以联想到科学家牛顿的名言:“如果我比笛卡儿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与自然现象联系,可以联想到:月亮本来是不发光的,它借助太阳光才有了自己的阴晴圆缺。

本话题是一个蕴涵哲理的故事,如若单从字面去诠释“借”的内涵,列举“借”的方式,罗列“借”的内容,则太肤浅。不妨采用“实则虚之”的写法。从虚处着笔,抛其“借”之形,写其“借”之神。借其方法,借其思想,借出智慧,借出精神。写这样的话题,切入的角度要小,内容挖掘要深,感情表达要真,要善于从日常生活琐事中挖掘其隐藏的深刻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平中见奇,平中见新,平中见深。关于体裁,可以编述故事,可以写议论性散文,可以写小小说,还可以写议论文,发表自己的见解等,但本话题更适合写成议论文。 二、[优秀作文]

方精华,虽最终失败,却使中国即将倒下的屋梁注入了不屈与刚强。面临孙中山的救国之路,谁能否认这借鉴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和响亮?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美丽,终于在二十年前的春天绽放。走出国门,引进外族的先进技术与文化,一首开放之诗,朗诵着民族振兴的渴望;一曲借鉴之歌,奏响了中华民族新的篇章!听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欢呼与喜悦;看吧,北京伸开双臂迎接奥运的光芒与欢乐;想吧,中法文化年让中华文化融入了新的精神与精华……中华之巨龙正腾空而起,这便是借鉴与自强结合的力量铸就的辉煌。

于是,打开未来的首页,我写下:借人精华,以铸辉煌! 【简评】

这是一篇优秀的临场作文。拟题精当,紧扣材料主旨。开头采用铺排的方式,文辞美丽,结尾呼应前文,点题有力。行文思路贯通,语言流畅,文笔大气。能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角度展开论述,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视野开阔,充满了时代特色。这是本文的一大亮点。其次,在精当概括地联系使用材料和对比论证方面,又使文章具有了思辨性。

2巧借他物,补己之短

蒲公英没有飞翔的动力,却凭借风的吹拂,将种子撒向了山川大地;紫藤萝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的攀依,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三峡本是封闭的群山,却凭借水流的冲击,造就了今天的奇伟瑰丽;月亮本无耀眼的光芒,却凭借太阳的反射,赢(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紫藤萝作文,500字)得了世人的无限赞誉……平凡的事物因为借了他物的长处才有了不平凡的成功,要想补己之短,只有巧借他物。 是什么,使曹冲破解了满朝文武都难以解开的称象难题?

是什么,使匡衡在家徒四壁,连油灯都舍不得点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夜读诗书? 是什么,使诸葛亮人手不够、材料不够、时间不够却可以按时得到十万支箭? 无他,巧借它物耳。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能保证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做好每一件事?谁敢说仅凭一己之力便能走向成功?没有人敢下这样的保证,因为人生中难免会遇上我们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们就应想想它物,以它物来补己之短。

蒲松龄,在书斋中苦思良久而难下笔,遂去路口向他人搜寻奇人异事之文章,终于写就著名的鬼怪小说《聊斋志异》。

沃森和克里克,两次构建DNA模型却均遭失败,后来借用了科学家麦尔金斯的研究成果才最终成功。

一个人若想成功,巧借它物是必然的,同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强盛,也应当学习借鉴别人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中国,一条原本昂首于世界之巅的国家,却因为闭关锁国成了列强口中的肥肉,于是在西方舰炮的轰击下,腐朽的清政府也有人喊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新中国成立之后,明智的中国人更加明白了“巧借它物,补己之短”的重要性,于是改革开放、吸引外资成了中国发展的催化剂,中国,凭借自己古老的文明,凭借中国人的不懈奋斗,凭借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必将再一次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雄狮!

如果你是一条没有桨的船,没关系,扬起帆,让风送你一程。 如果你遇上了难题,没关系,去巧借它物,补己之短。 【简评】

本文思路清晰,文笔流畅。先从自然之景入手,揭示其蕴含的道理,然后由物而人,由个人而国家,行文中论据使用概括得当,语言精练,多用整句铺排。这样由点而面,由浅入深地构思文章,乃

1

1借人精华,以铸辉煌

没有礁石,大海便没有了激昂澎湃的浪花;没有沙粒,河蚌便没有了光亮美丽的珍珠;没有绿叶,红花便没有了婀娜多姿的娇艳……万物之美丽,都要借助于他物的支持或衬托;万物之精华,无不是自己与他物精美绝伦的结合。因此,我要说:借人精华,以铸辉煌。

上帝是公平的,他在造物的时候会给予每个人同等的东西,但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借鉴,借人之精华,融己之智慧与美丽,以铸造人生的成功与辉煌。

千古江山,百代风流,大江淘尽后浮在水面上的名姓与容颜,依旧生动,依旧璨若群星。坐在车上踽踽而行的是孔老夫子,他高唱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马鞭一指便向世人道出了行路者的智慧所在;韩愈不与世同流合污,一篇《师说》便让学习借鉴的美德流传千古;一道紫光摔开万道光芒,江面上露出的是大唐“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唐太宗在高吟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见兴替。”正是这学习接纳,勇于借鉴的精神才得以让大唐闻名中外古今……正当世人用赞誉和敬仰的光环将他们环绕时,依然光亮的是古人们善于借鉴和学习的品质,在熠熠闪光。

凭栏回首,清政府闭关锁国,愚昧无知,拒人之精华于千里之外,终而落得“山河破碎风飘絮”,泱泱大清国在外国的“精华”中风雨飘摇。倚栏回溯,孙中山怀抱一腔救国之情,学习西方民主借鉴西

是本文的成功之处。结尾进一步铺排,巧用比喻,呼应开头,收束全文,使结构完整。

本文在主题深入挖掘上,还有点力度不够,使用的论据材料在相互间的联系上,还有些生硬。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兀立是山峰,本没有灵气,却借助脚下的绿水,构建出人间胜景;火红的花朵,本没有生机,却借助身旁的绿叶,表现自己的高贵;普通的佛寺,本没有神秘,却借助山林的隐秘,渲染自己的超尘脱俗。一个人,本没有什么特别,借助外物的力量,却能铸造辉煌人生。

荀子也曾说过:“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这也正应了中国一句古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人的经验,方法,我们可以拿来,化作己有,去巧妙运用,一定会事半功倍。

日本人在这一方面做得真是绝了。只要听说哪个国家有什么新创造,它定会不惜重金,把它引到国内加以研究,对它开发,最后利用自己的智慧加以改进。这样的产品一经投入国际市场,绝对供不应求。日本就是凭借着这种“借”的本领,将一个弹丸之地变成一方富得流油的沃土,让许多国家刮目相看。

日本的富强,让我们看到“借”的力量,但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借,一味地拿来,囫囵吞枣般地“吃”下去,借也是有讲究的。

我国长江口曾因水中缺氧而使鱼类死亡,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千方百计从巴西运来了产氧能力强的水生植物——葫芦藓。长江口水质变好了,鱼类众多。但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葫芦藓泛滥成灾。为此国家又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打捞葫芦藓,真有点得不偿失。

所以我们在借鉴别人方法、经验,学习别人的优点时,一定不能盲目,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凭借他山之“石”,攻克难关,发展自我。

“他山只石”虽可“攻玉”,我们也不能见好就要,我们最关键的是要让自己“能要”、“会要”,还要“会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大鹏凭借六月之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泰山凭借平原的开阔,成为“五岳独尊”,所以我们也不能坐以待毙,我们要去借,去开拓。 记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简评】

本文在议论的氛围中加入了适当的文学修饰,使语言在质朴中显灵动。文章的最大特点是议论的深入、透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依次铺开,层层推进,前后文联系得当,环环相扣,在行文构思方面不失为一篇佳作,值得借鉴。

本文的不足点是在使用事实论据时语言不够精练,并在揭示实质时有些乏力。 4、借鉴之美

有人孤独地走在浩渺的大漠里,却不肯接过别人递过的手杖;有人独驾一叶扁舟行驶在大海上,却找不到正确的方向……结果一个累死在黄沙上,一个消逝在大海里。

拒绝“借”的人的下场只能是这样。康德说:“人只有生活在人群中才是个人,有人性才是个人。”在这样的社会里,没有谁是孤岛,只有懂得“借”,才能找到生路。

自然美需要“借”,紫藤萝和牵牛花是凭借枯树和篱笆而展示昂然之姿的,否则只能匍匐在地,被人践踏。古人咏白海棠:“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也正表现出自然中“借景”所创造的美

2

丽。那长在山坳里的野菊,虽然美丽,也只能被淹没。

人生也需要“借”。没有谁是完美的,世界上的人加在一起就拥有了所有的亮点,你却只拥有其中的一部分,只有借鉴他人的优点,方能拥有丰富的学识和健全的人格。打开你的心扉,借来一缕阳光——或者叫真诚,或者叫友谊——来照亮你的心灵,让鲜花开满心田,你会发现人在世上的幸福快感,这是紧闭的心灵永远也感受不到的。

国家同样需要借鉴。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行我素,独来独往就意味着死亡,没有谁可以将外部世界弃掷一边而独自生活。忘不了近代史上盲目自大的清政府不肯学习西方,终致灭亡;也忘不了“十年浩劫”赶走了外国科学家,痛失现代化之良机。前人的帆影已经远去,潮水已打湿我们的衣襟——不能紧闭国门了,开放,开放!让春风吹进家园,谱写改革开放的新篇章!

民族,亦要“借”。民族文化需要交流,民族需要交融。在多民族交相辉映的中华大地上,各民族文化需要借鉴,这才叫中华精神;在世界上,各民族同样可以“和而不同”。“中法文化年”的举办使许多巴黎人爱上了博大深邃的中华文化,也使中国人对那个充满革命主义精神的法兰西民族了解更多了,在相互借鉴的过程中,两民族都得到了发展。

恰当的借鉴,并不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而是借其之长补己之短,展示出借鉴之美。让我们学会借鉴吧。 【简评】

本文的立意准确,把握住了原材料的隐含义。开篇由事入理,由现象到实质,并恰当地运用名言警句,增加阐理的厚度。另一特点是构思上的横向联想,由观点而引出对“自然”、“人生”、“国家”、“民族”四个角度的思考,而这四方面本身又带有纵向发展的趋向。这看似平淡的构思,实则蕴含了作者的精细规划。

本文语言通顺,说理多用事例,避免了抽象和枯燥。不足之处是在阐理的深度和力度上尚有欠缺。

5、借万流而归一宗

一片白帆,没有驰骋的力量,却凭借风的野蛮,带着那船在海洋中遨游; 一块木棒,没有燃烧的热量,却凭借一点引星的光亮,把光明散向人间;

一条紫藤萝,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的伟岸,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自己的美丽。 凭借,是引发我们自身潜能的导火索,一旦点燃,将给世人以惊羡。

当我们自身有着某些不足与缺陷,为什么不试着去凭借些什么,给自己一个展现完美的机会? 站在历史的泽畔,回溯那一道道的沟渠,不禁感叹,有多少帝王将相靠着凭借成其盖世伟业。先秦有始皇,巧借六国之乱世,乱六国之乱心,远攻近交,纵横捭阖,最终横扫六国,一统天下;三国神相诸葛亮,一借新野奠定三国鼎立之势,再借迷雾送箭十万气周瑜,三是借东风火烧赤壁,败退曹孟德;今有红军巧借长征之途,避蒋军,传革命火种,借人民力量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邓小平挥斥方遒,开南海借改革开放之风振兴中华。正是凭借着种种局势,伟人们尽情挥洒着自己心中的壮志蓝图。

又有多少迁客骚人靠着凭借留其千古文章。晋有陶潜,挂绶归田,靠饮酒采菊,悠然南山,开创了新一代田园诗派;唐有李白,凭借满腹才华从长安突围,一路寄情名山大川,将满腹豪情,“三分啸成剑气,七分著成文章”,留在盛唐中央,引领一代风骚;北宋苏东坡,一桩“乌台诗案”,令其仕途由盛转衰,贬走黄山,正是凭借黄山,他夜游赤壁,放歌慨叹,吟咏出千古绝唱前后赤壁,终从黄山突围,走向文学颠峰;南宋辛弃疾,以武起事,立志报国,却受冷遇,只能凭借诗词歌赋,把吴钩看了,把栏杆拍遍。正是凭借,凭借着万种豪情,文人们尽情倾诉自己心中的酸甜苦辣。

当然,凭借也有另类。古有方仲永,凭借“聪明”炫耀于乡里,而终“泯然众人矣”;今有成克杰凭借职

权,利己谋私,身陷囹圄。

盈盈月光,我借一杯最清的;落落余辉,我借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借一片最热的;凄凄芳草,我借一束最灿的,来编织我的七彩人生。 微笑着,唱好生活的歌谣,巧借万流归一宗。 【简评】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开头一组排比句,既紧扣题意,又震撼读者。知识面宽,古今典故,信手拈来,凭借过硬的文字功夫,将观点阐述得鲜明突出。

6、成功需要“借”

荀子曰:“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庄子也说:“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大众的力量是无穷的,成功的光环需要个人的努力,也需要善于借助外物。

有一个童话叫《鹰背上的小鸟》,说的是鸟类举行飞行比赛,看谁飞得最高。鹰认为自己能飞得最高,便努力向高空飞去,当它再也没有力量飞得更高时,它背上的一只小鸟一下子飞起来,飞得又高又远。鹰感叹道:“再强大的个人也不如软弱的个人加坚实的后基。”小鸟的力量是微小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它能比矫健的鹰飞得更高,因为它学会了借助外力来增强自己。

聪明的小鸟成功了,它的成功是因为它会借助外物。人虽是万物之灵长,但毕竟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善于合理利用外界条件,学会借助外力,才能取得成功。

居里夫人在接受诺贝尔奖时曾说:“镭是全人类的,我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上才实现的。”假如没有前人的研究成果,没有外界提供的种种客观条件,居里夫人成功的机会是非常渺茫的。提出DNA双螺旋结构的美国科学家克里克和德国科学家贝恩,他们的成功正是在总结前人几百年的研究成果和不断从对方那里获得新发现,弥补自己的不足来实现的。

从人类社会到微妙的自然社会,无不存在着成功需要“借”的道理。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互利共生是通过“借”来获得繁荣,人体内无数细菌通过“借”来获得生命……

紫藤罗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丽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罗,成就了一道道风景。白云借助蓝天,实现了自己追风的梦想;蓝天借助白云,成就了自己的广阔。小溪借助海洋,完成了自己成就浪花的理想;海洋借助小溪,成就了自己的浩瀚无边……

万事万物之间都存在“借”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让成功更加灿烂! 【简评】

本文的好,首先在立意的高远: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而大众的力量是无穷的,铸就成功的光环需要“借”。其次在结构的明晰:开篇以荀子、庄子关于“借”的言论引出论点,然后举出从寓言故事到科学史实再到自然界的事例来讲明这个道理,材料相当充实,最后作一小结。另外,本文的的语言也有亮点,语言简洁明快,特别是一段排比句式别有文采。(56)

我们也曾为她“却把青梅嗅”的天真灵动而欣喜。或许只有在这儿,用心聆听漱玉泉轻轻的水波荡漾,才可领会李清照年少时的天真烂漫。

是否可以说,李清照正是借这泉的甘洌清纯,才有了水一般的情思;漱玉泉正是借词人的温婉柔情,才有了诗一般的灵动清澈?

词人的少女时代便是在这潭清泉边度过的。时至今日,我们似乎还能从如镜的水面上看见那个端庄娴雅的女子对泉梳妆的幻影,似乎还能从绿意初上的柳条间感受到那个才气横溢的女子的气息。有了这泉的滋润,李清照才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她不就是那个曾经“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无忧女子吗?她不就是那个曾经“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俏皮女子吗?她的确是被这水这泉陶醉了,醺染了,又有谁能说她不是这水中的仙子呢?

我凝望眼前的这一汪泉,也能感受到来自它的凝望——这一潭经历了数百年的古泉,也正因为它的主人而改变了命运。泉从数百年前借来了那份才女的情怀,用它的灵动一一展示给我们。的确,漱玉泉是因为词人而闻名,而它所呈现的,却也是词人的才情与风范。它淙淙的喷涌声,它垂下的千万条柳绦,它缥缈若仙境的氤氲,都在诠释着一个古代女子的才气与空灵,都在演绎着她的青春与烂漫。既然如此,又有谁能说它的美是假借功名呢?

我低下头,却躲不过漱玉泉闪亮的眼波,一如我们躲不过词人温婉的佳句。我试图分开现实中的泉水和历史中的佳人,然而,她们却早已融为一体,水即是伊,伊即是水,水借她的温婉,她借水的灵动,共同融入了几百年后我们的遐思。

一阵清风拂过,水面那缥缈的氤氲中,似乎又传来了词人轻轻的吟诵…… 【简评】

构思巧妙、语言优美使得本文与众不同,堪称美文。初读本文,便有一股淡雅的清风袭来;古人古诗古词古意,让人渐入佳境。谁能想,由一“借”字竟引得作者想起漱玉泉和泉边那位才女?谁能想,漱玉泉原是和那泉边的女词人相怜想惜的?谁能想,正是借这泉的甘洌清纯,才有了她水一般的情思;正是借词人的温婉柔情,才有了它诗一般的灵动清澈?一阵清风拂过,似乎又传来词人轻轻的吟诵……(59)

8、共同美丽

紫藤罗和牵牛花,以篱笆和枯树为支撑,成就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亦以紫藤罗和牵牛花为装饰,铸造了自己的灿烂。人生亦如此,我们的每一个足迹,有我们辛勤的劳动,也会有别人流下的汗水、别人的成就。人生需要人与人之间的默契,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依存,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借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美丽。

历史的悠悠长河中,也不乏这样的智者。写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擅于以史为鉴,用历史的真实感动着一代一代的华夏儿女,再现了一代史学雄风。如果没有历史上的点点滴滴,《史记》也只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许今天的我们也并不能为之动容;如果没有司马迁以及他的刻苦钻研、不断探索,项羽的威猛、曹操的枭勇、关公的忠义也许并不能如此真实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正是由于司马迁与历史之间的相互借助,他们才有了共同美丽的契机,并且一直美丽到永远…… 人类懂得共同美丽,来制造条件创造自己的辉煌,而世间的万物又休尝不是呢?

红花绿叶是美丽的,然而你想过吗?孤零零的一支红花,密匝匝的一团绿叶,它会是什么样子呢?也许他们依旧美丽,但却不知要比它们默契地配合逊色多少倍。

黑天鹅绒般的夜空如果没有星星的点缀,是一片苍凉的昏暗;珍珠般熠熠闪光的群星,如果没有夜幕的衬托,是不会为我们的肉眼所见的,它们永远不能在天空中神秘地眨着眼睛,向人类昭示宇宙的奥妙。

3

7、才女之泉,泉之才女

新雨过后的漱玉泉。

我默默地伫立在泉边,凝视一汪清泉。冥冥之中,似乎一位婉约清丽的女子正在款款走来。她轻吟着“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轻吟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佳句,从历史的烟霭中向我们走来……

李清照,一个不平凡年岁中的不平凡女子,我们常常为她“人比黄花瘦”的多舛命运而扼腕叹息,

山有了水的环绕,才显出了山的稳重;水有了山的拥抱,才露出了水的灵动。山环水绕,山水倒映,大自然拥有了一幅多么令人神往和心动的画面啊!

人生中我们需要相互借助,我们懂得相互借助,我们集聚着每个人力所能及的力量,共同来打造我们共同的美丽。一个人的美丽是不多见的,我们应学会共同美丽! 【简评】

本文以共同美丽来扣“借”的话题,较有新意。以高中课本中熟悉的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史实来映证:历史与史书的相互借助,历史因为史书而流传千古,史书因为历史而真实丰富。拓展开去,除却人类,自然万物皆亦如此,以相互的“借”来成就共同的美丽。本文结构完整,后几节的语言也表现出了一定文采。本文的不足在于语言还嫌不够简洁和流畅,材料不够充实。(55+3)

10、借来一抹亮丽

紫藤罗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资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丽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罗,成就了一道道风景,月亮本没有皎洁的光芒,却凭借太阳光,以朦胧之态给了世人对于浪漫的向往。太阳,本无力照亮整个地球,却凭借月亮,将光辉洒向了更多的地方。

如果你缺少美丽,你可以借一缕色彩点缀自己,如果你缺少坚韧,你可以借一支长竿支撑自己,如果你缺少温暖,你可以借一丝阳光照亮自己。

蓝天借着白云而多姿,白云借着蓝天而生动。河流借着土地来前进,土地借着河流来滋养。高山借着绿树来点缀,绿树借着高山来生长。花朵借着蜜蜂来传粉,蜜蜂借着花朵来生活,大自然中万物互相借取,相互依靠。

不要认为“借”是一种耻辱,不要认为“借”是一种低下。相反的,“借”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豁达,只要有借有还,借何尝不是时尚的生存方式呢?

借钱创业,贷款上学,这已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何必让“缺”延迟了自己生长的脚步。船借风行得更快,鱼借水走得更远,树借光长得更茂,人借车才能走得更远。

如果你困在一个局中走不出去,何不借一柄锤砸破这个局?如果你在一团迷雾中迷茫不前,何不借一阵风吹散雾?如果你站在一个点却不知前路何去何从,何不借张地图,找出你的方向? 何必吝啬语言,何必羞于启齿,在缺失时借一点,助自己前进,不好吗?

借来一抹亮丽,让自己鲜艳,借来一点智慧让自己成功,借来一点坚韧,让自己坚持,借来一缕阳光,让自己温暖,借来一张蓝图给自己方向,借来一盏明亮,照亮明天。 在成长的路上“借”来一点亮丽,同时用自己的长处去支撑他人的不足,前进,总是需要相互借取,相互依靠的。

借来一抹亮丽,让自己美好,付出一点温暖,让他人光亮。 【简评】

本文语言华丽,文采斐然。比比皆是的排比、对偶、顶真、反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令人赏心悦目;通篇几乎全用整句,语句连贯,令人荡气回肠。这些都显示了作者老到成熟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文章立意紧扣话题中心,展开丰富的联想演绎,由自然界互助共存现象拓展到人类社会的合作发展,视野广阔,见解深刻。(56)

9、巧“借”巧“还”

你不能事事通、样样能,所以你要学会巧“借”,借人之长,补己之短。

借来不用,不如不借;借而不还,便无处可借。所以你必须借而巧用,以此巧还。 牵牛花借枯树之躯,得以昂然,此巧“借”;攀而附之,展叶开花添美丽,也使枯木逢春,此巧“还”。于巧借巧还之中,牵牛花得以笑傲枝头,枯木得以久病逢春,田地间万物因之和谐、因之美丽。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承认自己的不足,所以我们必须借,以求扬长避短。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能至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这就是巧借,在巧借中,我们走得更远;在巧借中,我们离成功更近。

“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这就是巧借,因为巧借,牛顿看得更远;因为巧借,牛顿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巧借,是短的延伸,是弱的强化,是双翼下的疾风,是双足下的大地。假如没有巧借,将有一半的伟人被夭折,将有几千年的文明史被推迟。

巧还是巧借的必然,巧还是巧借最完美的结局。“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这是巧借巧还的最生动概括。

罗贯中巧借《三国志》,撰出第一部伟大的章回小说——《三国演义》。在巧借之后,他没有抱残守缺,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大胆想象的基础上精心加工,使语言近乎白话,从而让三国故事走入寻常百姓家,走进历史的每个角落。它也在另一个层面上延续了《三国志》的艺术生命力。这就是巧还。

日本大和不是一个创新的民族,却是一个巧借的民族。盛唐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源源不断的流入这个岛国。直到近代,日本人打开国门,贪婪地吸收当代一切先进的科技成果,并能为我所用,用自己的优质产品服务于世界,造福于全人类。

日本的精明之处,不在其善借,而在其巧还。巧借之后,能好好利用,好好把握,便也使一种巧还。

山借水之灵动,才有了一山生气;水借山之沉稳,才有了一水飘逸。山借灵动,还飘逸;水借沉稳,还生气。美之深蕴,只在巧借巧还之中。 朋友,你会做到巧借巧还,是吗? 【简评】

本文题目,新颖别致,开门见山的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开头两段,言简意赅,准确鲜明的对文章主旨做了解析说明:开篇起势不凡!行文紧扣话题,不枝不蔓,论证层次清楚,论据丰富生动。语言较出彩,对整句的运用娴熟自如。“罗贯中”与“日本”两段事例选用文字表述略嫌生硬,尚需雕琢。(54+3)

4

篇二:三年级日记紫藤萝

我们校园里有很多紫藤萝。

紫藤萝很小,如果它是单独一朵的话,你也需注意不到它。但如果是一大片一大片的话那就很吸引人的注意力。

紫藤萝有四片花瓣,簇拥着中间的花蕊花瓣的颜色是从里向外,由浅到深的紫色。那一串串的紫藤萝花远远望去,就像一串串成熟的葡萄,让你忍不住想摘下一朵来尝一尝。

紫藤萝的花瓣是朝下的,看上去像舞者的裙子。而被风吹得摇摆起来的紫藤萝就像舞者在凌空起舞。伴随着每一个舞步,紫藤萝就会散发出一种清香,一种沁人心脾的清香。它的舞姿和香气深深地吸引着你,让你沉醉在一个充满芳香又带着些许神秘的紫色舞台,无法自拔

当阳光洒在紫藤萝上时,却又是另外一幅景象。紫藤萝在阳光的照耀下,白色的部分闪着银色光芒,花的颜色变成了银色和金色,在点点绿叶的陪衬下,显得更加生机勃勃。

这就是紫藤萝,美丽而又充满生机的紫藤萝!

篇三:鄂州市中考满分作文-紫藤萝

紫藤萝

四月,看惯了“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亦看透了“杜鹃花时夭艳然,所恨帝城人不识”。不知可有人注意过那清新的紫藤萝。

轻轻拨开一簇高得齐腰的杂草,好一派春的景象。踮着脚尖,生怕吓着了那刚睡醒的春笋;还有那酸酸的四叶草,总想让人停住脚步,从中寻找幸运四叶草的踪迹。虽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但我仍一眼望穿了那繁密的叶子,瞅见了紫藤萝孤单的影子。

我是从未见过紫藤萝的,只是在课本上看过,眼前的紫藤萝不同于那瀑布般的绚丽,只是眼睁睁望着球场上穿梭闪动的身影,不住叹息,或许它也想加入其中一显身手吧。紫色的花瓣在雨后的晴天愈发灵动,羞涩地垂着头,浅浅遮住那颗朴实的心。低着头,没有高傲,只有谦逊;低着头,没有怨念,只有满足。即使在花团锦簇的春天,它亦只是默默开放。或许没有樱花摇曳枝头的迷人,或许没有桃花满园的绚烂。但它只是以它独有的方式进行着它精彩的生命。 浅浅的香,沁人心脾。

做操的时候,偶一回头,又看见了那一串串的“小葡萄”。有时候真的希望,我如果也能像紫藤萝那样不被人注意,只是独自呆在那里,默默欣赏这美好的一切,那该多好。至少没有人对紫藤萝评头论足,没有人把紫藤萝当竞争对手,没有人拿紫藤萝作比较,没有人??

还是不要打扰了紫藤萝的那份宁静。愿守住心中的那片天地,如紫藤萝般宁静!

篇四:作文训练

预学单:《运用联想,丰富写作内容》

着点点银光”的相似之处。再如,由波浪想到柔软的丝绸,由大花猫想到老虎,由天上的白云想到地上的棉花等,这些都是抓住事物的相似之处来展开联想的。

班级 姓名 小组 等级

【预学目标】 1、 运用联想,广泛选用材料,丰富文章内容。

2、 既要具体描绘事物的形象,又要寄寓自己的感情。 一【知识导航】 [技法点拨]

联想是非常重要的能力。把联想运用到写作中,可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表达生动、

形象。

在作文中,怎样展开联想呢?我们可按照下列三种思路培养和发挥自己的联想能

力。

一、从“相近”“相关”的方面去联想。也就是作者由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起跟它在时间或空间上有相近或相关关系的其他事物的联想。七年级时学的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由人间独酌,起舞弄清影写起,联想到人的悲欢离合。这些都是由相近、相关的事物而引起的联想。

二、抓住“相似”的特点展开联想。它是指作者由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起跟它在性质或形态上有某种相似的事物的联想。如七年级学的郭沫若《天上的街市》,抓住街灯和明月的相似之处,由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再从明星写到街灯。本学期本单元学的茅盾的《白杨礼赞》,抓住白杨树干、枝、叶、皮及顽强生命力这一点,采用象征手法,由此及彼,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和白杨树一样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北方农民;高尔基的《海燕》,由海燕联想到革命者,是因为两者都有勇敢搏击的相似之点;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由紫藤萝联想到瀑布,是因为两者都有“从空中垂下”,且“泛

三、朝着“相对”“相反”的方向去联想。也就是作者由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发起

与它在性质特点上有相对或相反事物的联想。如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就是较好运用了相对与相反联想的手法,

设置了豆萁煮豆这一特写镜头,凸现了兄弟相残的主旨,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又

如小学时学的许地山的《落花生》:“花生的好处很多。它的果实深埋在地里,不像

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的果实高高挂在枝头……”在这里,作者由埋到地下

的花生联想到同它相对的事物——挂在枝头上的桃子、石榴、苹果。这些都是由相对

或相反的事物,通过对比而产生的联想。而郭沫若的《石榴》既有相似之处,又有相对之处:他从石榴的枝干联想到梅树的枝干,从石榴的叶片联想到杨柳的叶片,是因为石榴与梅、柳既有相似(兼备了梅、柳之长),又相异(舍去了梅、柳之短),相异更加反衬了石榴之长。

如何培养联想的能力呢?一要向书本学习,积累丰富的知识;二要向生活学习,储备形象的画面;三要勤思精想,活跃思维。同学们揣摩上述例证,就可以悟出关于“如何联想”的方法和途径。正因为这些作家知识储备丰富,生活积累丰厚,有勤于

并善于思考,才会写出联想丰富、生动形象的好文章来。

二【写作导引】

[训练题目]1

从生活中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事物,如“树根”小草”“海潮”“桥”等,展开联想,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咏物抒怀的作文。既要具体描绘事物的形象,又要寄寓自己的感情,题目自拟。 [合作审题] 1 学生根据训练题目,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认识或想法。

2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解题。

(1)这是一篇自由命题作文,自拟题目,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个事物,不要受所提供的事物的限制,所选事物事物一经确定,文章的内容也就定下来了。因而所选事物,一定要仔细思考,如:“树根”小草”“海潮”“桥”等。

(2)题目要求写“咏物抒怀”的作文,对所咏的“物”,要具体描绘它的形象,对于所抒的“怀”,要表达自己真挚的感情.“展开联想”,要求同学们由眼前“物”的具体形象,联想到自己真挚的“怀”的抽象的感情。

(3)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

[构思点拨]

思路一:“小草”——可以从“没有花香,没有树高”,联想到小草的优势不多:可以从“草不知名随意生”和“无人知道”,联想到小草的平凡与朴实;可以从“从不寂寞,从不烦恼”,联想到小草的不戚戚于个人得失;可以从“草不谢荣于春风”,不择地形、土质,不择气温、雨水,想到小草的旺盛生命力;可以从“草不随风偃去”,“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想到小草意志力的顽强。可以由小草想到树木或人类, 思路二:“海潮”——可以从“白马千群浪涌,银山万叠天高”,“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八月十五潮,壮观天下无”,联想到海潮的大气磅礴,可以从“早潮才落晚潮生,一月周流六十回”,“春去花无迹,潮归岸有痕”,“若知潮有汛,嫁与弄潮儿”,联想到海潮的坚守信义;从海潮奔腾,波涛汹涌,吞吐日月,气壮山河,联想到宏伟抱负,博大胸怀。从横空跨越使壕堑变通途的勃发雄姿,联想到桥加强沟通的能耐;从长年累月立于冰冷或湍急的水中毫无怨言,联想到桥不畏艰难的精神,从挺直腰杆承载巨大压力从不退缩,联想到桥勇挑重担的品质。

[训练题目]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万物靠泥土孕育,人类在泥土上繁衍。泥土是我们的立足之本,泥土是我们的衣

食父母。无论是乡村、城市、农田、矿山,还是山脉、河流、森林、草原……无不与泥土息息相关。泥土平凡而朴实,博大而厚重,默默奉献而不期回报,功高盖世而绝不张扬……然而,这弥足珍贵的泥土,常常被我们忽视、冷落。面对泥土,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索呢?请你写一篇文章。

[训练要求]

(1)可以叙述事情,发表议论,说明事物,抒发感情。

(2)自定立意,自选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标题中必须有“泥土”二字,

如:“泥土的故事”、“想起那个泥土球场”、“家乡的泥土”、“小议泥土精神”、“泥土的启示”、“珍视泥土”、“泥土在呻吟”、“泥土的芬芳”等)。

[构思点拨]

这段文字材料共有三句话,第一句话挖掘了泥土的“本义”,是说泥土的作用,

或者说是万物与泥土的关系。第二句话由泥土的“本义”展开联想,揭示了泥土的精神品质。而第三句话笔锋一转,对人应该怎样对待泥土进行了理性思索。而文字中的两处省略号,又提供了更多的联想和思索的空间。由此看来,完全切题的上乘之作,应该是紧扣上段文字材料,包容该段文字三句话中丰厚内涵的作文。

思路一:用童话的形式,拟题《玫瑰与泥土》,记叙泥土怎样辛勤地孕育出玫瑰那美丽的花朵,而面对骄傲的玫瑰的指责,他默默承受,无怨无悔。当嫌弃泥土的玫瑰最终抛弃了泥土,如愿地走进了贵妇人漂亮的花瓶中时,它也就枯萎死亡了。 思路二:记叙文,拟题《泥土〃父亲》,把父亲对自己的关爱与在阳台上一盆泥土中种花比照着写,当观察到阳台上那盆不事张扬的泥土终于孕育出了盛开的鲜艳花朵时,“我”也读懂了父亲,感受到了那厚重如土的父爱的弥足珍贵。

三【佳作展评】

[佳作展示]1

小草赞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每当我念起这首诗时,我便会联想起小草。是呀,它没有花香,没有树高,只是一棵无人理睬的小草。它是那样的渺小,令人瞧不上眼,可每当我看见它从墙缝、瓦砾、屋脊、甚至坚硬的石缝里钻出来的时候,就不能不为它那顽强的生命力所折服,发出由衷的赞叹! 小草是绿色植物中顽强生命力的代表,在大自然的考验面前,它始终保持着强者的不屈姿态。不论火烧、水淹、霜冻、干旱,都无法使它有丝毫的屈服。

特别使我敬佩的是:小草不择环境的优劣,始终如一,百折不挠,顽强生长。在那酷热的沙漠中,时时可见小草不屈的身影,或是一株,或是一丛,即使那里水贵如油,小草却始终坚强地向下发展,纤细的根使劲地扎入地下5米、10米、15米,直到找到珍贵的水源。朋友,难道你不觉得这坚强的意志十分可贵吗?

小草的生命力很强!小草的意志更强!在春的来临,是它最先发芽,最早变绿,成为人们的第一个报春使者。当每一朵姹紫嫣红的花儿都张开了灿烂的笑脸,在争奇斗妍,叽叽喳喳吵个不停的时候。小草却在一旁低头不语,悄然向上生长。盛夏之际,当每一朵娇艳的花儿为躲避骄阳而垂下脑袋,自私地将自己柔嫩的花瓣轻轻地合上。小草却将腰挺得笔直,对面前的困难毫不畏惧、毫不屈服。只有它经受住了骄阳下的暴晒,雷雨中的咆哮,也只有它给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地方,老人们可以坐在草地上练拳、舞剑,下棋…孩子们可在草地上捉迷藏、晒太阳…在白雪皑皑的雪山上,小草同样顽强。地生长着,迎着凛冽的寒风,抵抗着极度的严寒,孕育着新的生命。当春风把雪水淙淙地拂下山去的时候,当春风把大地万物叫醒的时候,小草又萌发出了几株嫩绿的新芽……

小草就是这样周而复始、不屈不挠地生长着。说小草渺小吗?不,茫茫草原足以使人感到天地之广阔;说小草瞧不上眼吗?不,小草那坚强的意志可以使人得到鼓舞

和力量。

虽然小草没有青松的英姿,没有垂柳的婀娜,没有桃李的绚烂,没有芝兰的芳香,但小草浑身却充满大自然的活力,小草在我心里已深扎了根!这,不仅仅是因为小草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更是因为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无数具有小草精神的人!它——小草,把自己的一生都无私的奉献给了大地和人类,却从来都无所苛求,毫无怨言。它多么像辛勤的园丁,默默无闻地培育着祖国未来的花朵;它多么像平凡的、战斗在祖国建设第一线的科学家、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为了伟大国家的强大而兢兢业业的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为国家的事业添砖瓦……

我赞美小草,我更要高声赞美那些具有坚强革命意志的人。

[佳作简评]小作者抓住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和顽强的意志展开丰富的联想,由物及人,自然地联想到默默无闻、辛勤工作的园丁以及科学家、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抒发了真挚的情怀。而且小作者善于运用联想,开篇引用歌词巧妙地将小草与花、树反向对比联想;文末再次把小草与青松、垂柳、桃李、芝兰反向对比联想,突出小草的生命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篇五:关于紫藤萝与牵牛花的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景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了一道到风景。自然世界如此,人类社会何尝不是这样?

全面理解材料,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思路指导]

此题出得极美。不仅材料意境很美,其内涵也很丰富,给人良多启示。审题时要注意材料中双方的依存关系,即二者的关系, 另外也要注意材料的倾向性。立意可以选择以下角度:(1)助人亦助己(2)双赢(3)借助外物成就自我。

从材料来看,暗含一“借”字,而它的含义相当丰富。根据话题材料,题目中的“借”的意思是:借助他人的优势,在成就了自己的同时,也成就了别人,从而共同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从这一含义切入,无疑是最佳立意。明白了“借”的内涵后,为进一步打开思路,可由此展开丰富的联想。比如与教材联系,可以联想到《劝学》中的“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与课外阅读联系,可以联想到科学家牛顿的名言:“如果我比笛卡儿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与自然现象联系,可以联想到:月亮本来是不发光的,它借助太阳光才有了自己的阴晴圆缺。

本话题是一个蕴涵哲理的故事,如若单从字面去诠释“借”的内涵,列举“借”的方式,罗列“借”的内容,则太肤浅。不妨采用“实则虚之”的写法。从虚处着笔,抛其“借”之形,写其“借”之神。借其方法,借其思想,借出智慧,借出精神。写这样的话题,切入的角度要小,内容挖掘要深,感情表达要真,要善于从日常生活琐事中挖掘其隐藏的深刻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平中见奇,平中见新,平中见深。关于体裁,可以编述故事,可以写议论性散文,可以写小小说,还可以写议论文,发表自己的见解等,但本话题更适合写成议论文。

优秀作文

借人精华,以铸辉煌

没有礁石,大海便没有了激昂澎湃的浪花;没有沙粒,河蚌便没有了光亮美丽的珍珠;没有绿叶,红花便没有了婀娜多姿的娇艳……万物之美丽,都要借助于他物的支持或衬托;万物之精华,无不是自己与他物精美绝伦的结合。因此,我要说:借人精华,以铸辉煌。 上帝是公平的,他在造物的时候会给予每个人同等的东西,但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借鉴,借人之精华,融己之智慧与美丽,以铸造人生的成功与辉煌。

千古江山,百代风流,大江淘尽后浮在水面上的名姓与容颜,依旧生动,依旧璨若群星。

坐在车上踽踽而行的是孔老夫子,他高唱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马鞭一指便向世人道出了行路者的智慧所在;韩愈不与世同流合污,一篇《师说》便让学习借鉴的美德流传千古;一道紫光摔开万道光芒,江面上露出的是大唐“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唐太宗在高吟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见兴替。”正是这学习接纳,勇于借鉴的精神才得以让大唐闻名中外古今……正当世人用赞誉和敬仰的光环将他们环绕时,依然光亮的是古人们善于借鉴和学习的品质,在熠熠闪光。

凭栏回首,清政府闭关锁国,愚昧无知,拒人之精华于千里之外,终而落得“山河破碎风飘絮”,泱泱大清国在外国的“精华”中风雨飘摇。倚栏回溯,孙中山怀抱一腔救国之情,学习西方民主借鉴西方精华,虽最终失败,却使中国即将倒下的屋梁注入了不屈与刚强。面临孙中山的救国之路,谁能否认这借鉴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和响亮?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美丽,终于在二十年前的春天绽放。走出国门,引进外族的先进技术与文化,一首开放之诗,朗诵着民族振兴的渴望;一曲借鉴之歌,奏响了中华民族新的篇章!听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欢呼与喜悦;看吧,北京伸开双臂迎接奥运的光芒与欢乐;想吧,中法文化年让中华文化融入了新的精神与精华……中华之巨龙正腾空而起,这便是借鉴与自强结合的力量铸就的辉煌。

于是,打开未来的首页,我写下:借人精华,以铸辉煌!

【简评】

这是一篇优秀的临场作文。拟题精当,紧扣材料主旨。开头采用铺排的方式,文辞美丽,结尾呼应前文,点题有力。行文思路贯通,语言流畅,文笔大气。能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角度展开论述,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视野开阔,充满了时代特色。这是本文的一大亮点。其次,在精当概括地联系使用材料和对比论证方面,又使文章具有了思辨性。

巧借他物,补己之短

蒲公英没有飞翔的动力,却凭借风的吹拂,将种子撒向了山川大地;紫藤萝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的攀依,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三峡本是封闭的群山,却凭借水流的冲击,造就了今天的奇伟瑰丽;月亮本无耀眼的光芒,却凭借太阳的反射,赢得了世人的无限赞誉……平凡的事物因为借了他物的长处才有了不平凡的成功,要想补己之短,只有巧借他物。

是什么,使曹冲破解了满朝文武都难以解开的称象难题?

是什么,使匡衡在家徒四壁,连油灯都舍不得点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夜读诗书? 是什么,使诸葛亮人手不够、材料不够、时间不够却可以按时得到十万支箭? 无他,巧借它物耳。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能保证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做好每一件事?谁敢说仅凭一己之力便能走向成功?没有人敢下这样的保证,因为人生中难免会遇上我们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们就应想想它物,以它物来补己之短。

蒲松龄,在书斋中苦思良久而难下笔,遂去路口向他人搜寻奇人异事之文章,终于写就著名的鬼怪小说《聊斋志异》。

沃森和克里克,两次构建DNA模型却均遭失败,后来借用了科学家麦尔金斯的研究成果才最终成功。

一个人若想成功,巧借它物是必然的,同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强盛,也应当学习借鉴别人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中国,一条原本昂首于世界之巅的国家,却因为闭关锁国成了列强口中的肥肉,于是在西方舰炮的轰击下,腐朽的清政府也有人喊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口号。新中国成立之后,明智的中国人更加明白了“巧借它物,补己之短”的重要性,于是改革开放、吸引外资成了中国发展的催化剂,中国,凭借自己古老的文明,凭借中国人的不懈奋斗,凭借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必将再一次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雄狮!

如果你是一条没有桨的船,没关系,扬起帆,让风送你一程。

如果你遇上了难题,没关系,去巧借它物,补己之短。

【简评】

本文思路清晰,文笔流畅。先从自然之景入手,揭示其蕴含的道理,然后由物而人,由个人而国家,行文中论据使用概括得当,语言精练,多用整句铺排。这样由点而面,由浅入深地构思文章,乃是本文的成功之处。结尾进一步铺排,巧用比喻,呼应开头,收束全文,使结构完整。

本文在主题深入挖掘上,还有点力度不够,使用的论据材料在相互间的联系上,还有些生硬。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兀立是山峰,本没有灵气,却借助脚下的绿水,构建出人间胜景;火红的花朵,本没有生机,却借助身旁的绿叶,表现自己的高贵;普通的佛寺,本没有神秘,却借助山林的隐秘,渲染自己的超尘脱俗。一个人,本没有什么特别,借助外物的力量,却能铸造辉煌人生。 荀子也曾说过:“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这也正应了中国一句古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人的经验,方法,我们可以拿来,化作己有,去巧妙运用,一定会事半功倍。

日本人在这一方面做得真是绝了。只要听说哪个国家有什么新创造,它定会不惜重金,把它引到国内加以研究,对它开发,最后利用自己的智慧加以改进。这样的产品一经投入国际市场,绝对供不应求。日本就是凭借着这种“借”的本领,将一个弹丸之地变成一方富得流油的沃土,让许多国家刮目相看。

日本的富强,让我们看到“借”的力量,但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借,一味地拿来,囫囵吞枣般地“吃”下去,借也是有讲究的。

我国长江口曾因水中缺氧而使鱼类死亡,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千方百计从巴西运来了产氧能力强的水生植物——葫芦藓。长江口水质变好了,鱼类众多。但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葫芦藓泛滥成灾。为此国家又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打捞葫芦藓,真有点得不偿失。

所以我们在借鉴别人方法、经验,学习别人的优点时,一定不能盲目,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凭借他山之“石”,攻克难关,发展自我。

“他山只石”虽可“攻玉”,我们也不能见好就要,我们最关键的是要让自己“能要”、“会要”,还要“会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大鹏凭借六月之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泰山凭借平原的开阔,成为“五岳独尊”,所以我们也不能坐以待毙,我们要去借,去开拓。

记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简评】

本文在议论的氛围中加入了适当的文学修饰,使语言在质朴中显灵动。文章的最大特点是议论的深入、透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依次铺开,层层推进,前后文联系得当,环环相扣,在行文构思方面不失为一篇佳作,值得借鉴。

本文的不足点是在使用事实论据时语言不够精练,并在揭示实质时有些乏力。

借鉴之美

有人孤独地走在浩渺的大漠里,却不肯接过别人递过的手杖;有人独驾一叶扁舟行驶在大海上,却找不到正确的方向……结果一个累死在黄沙上,一个消逝在大海里。

拒绝“借”的人的下场只能是这样。康德说:“人只有生活在人群中才是个人,有人性才是个人。”在这样的社会里,没有谁是孤岛,只有懂得“借”,才能找到生路。

自然美需要“借”,紫藤萝和牵牛花是凭借枯树和篱笆而展示昂然之姿的,否则只能匍匐在地,被人践踏。古人咏白海棠:“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也正表现出自然中“借景”所创造的美丽。那长在山坳里的野菊,虽然美丽,也只能被淹没。

人生也需要“借”。没有谁是完美的,世界上的人加在一起就拥有了所有的亮点,你却只拥有其中的一部分,只有借鉴他人的优点,方能拥有丰富的学识和健全的人格。打开你的心扉,借来一缕阳光——或者叫真诚,或者叫友谊——来照亮你的心灵,让鲜花开满心田,你会发现人在世上的幸福快感,这是紧闭的心灵永远也感受不到的。

国家同样需要借鉴。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行我素,独来独往就意味着死亡,没有谁可以将外部世界弃掷一边而独自生活。忘不了近代史上盲目自大的清政府不肯学习西方,终致灭亡;也忘不了“十年浩劫”赶走了外国科学家,痛失现代化之良机。前人的帆影已经远去,潮水已打湿我们的衣襟——不能紧闭国门了,开放,开放!让春风吹进家园,谱写改革开放的新篇章!

民族,亦要“借”。民族文化需要交流,民族需要交融。在多民族交相辉映的中华大地上,各民族文化需要借鉴,这才叫中华精神;在世界上,各民族同样可以“和而不同”。“中法文化年”的举办使许多巴黎人爱上了博大深邃的中华文化,也使中国人对那个充满革命主义精神的法兰西民族了解更多了,在相互借鉴的过程中,两民族都得到了发展。

恰当的借鉴,并不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而是借其之长补己之短,展示出借鉴之美。让我们学会借鉴吧。

【简评】

本文的立意准确,把握住了原材料的隐含义。开篇由事入理,由现象到实质,并恰当地运用名言警句,增加阐理的厚度。另一特点是构思上的横向联想,由观点而引出对“自然”、“人生”、“国家”、“民族”四个角度的思考,而这四方面本身又带有纵向发展的趋向。这看似平淡的构思,实则蕴含了作者的精细规划。

本文语言通顺,说理多用事例,避免了抽象和枯燥。不足之处是在阐理的深度和力度上尚有欠缺。

借万流而归一宗

一片白帆,没有驰骋的力量,却凭借风的野蛮,带着那船在海洋中遨游;

一块木棒,没有燃烧的热量,却凭借一点引星的光亮,把光明散向人间;

一条紫藤萝,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的伟岸,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自己的美丽。 凭借,是引发我们自身潜能的导火索,一旦点燃,将给世人以惊羡。

当我们自身有着某些不足与缺陷,为什么不试着去凭借些什么,给自己一个展现完美的机会?

站在历史的泽畔,回溯那一道道的沟渠,不禁感叹,有多少帝王将相靠着凭借成其盖世伟业。先秦有始皇,巧借六国之乱世,乱六国之乱心,远攻近交,纵横捭阖,最终横扫六国,一统天下;三国神相诸葛亮,一借新野奠定三国鼎立之势,再借迷雾送箭十万气周瑜,三是

借东风火烧赤壁,败退曹孟德;今有红军巧借长征之途,避蒋军,传革命火种,借人民力量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邓小平挥斥方遒,开南海借改革开放之风振兴中华。正是凭借着种种局势,伟人们尽情挥洒着自己心中的壮志蓝图。

又有多少迁客骚人靠着凭借留其千古文章。晋有陶潜,挂绶归田,靠饮酒采菊,悠然南山,开创了新一代田园诗派;唐有李白,凭借满腹才华从长安突围,一路寄情名山大川,将满腹豪情,“三分啸成剑气,七分著成文章”,留在盛唐中央,引领一代风骚;北宋苏东坡,一桩“乌台诗案”,令其仕途由盛转衰,贬走黄山,正是凭借黄山,他夜游赤壁,放歌慨叹,吟咏出千古绝唱前后赤壁,终从黄山突围,走向文学颠峰;南宋辛弃疾,以武起事,立志报国,却受冷遇,只能凭借诗词歌赋,把吴钩看了,把栏杆拍遍。正是凭借,凭借着万种豪情,文人们尽情倾诉自己心中的酸甜苦辣。

当然,凭借也有另类。古有方仲永,凭借“聪明”炫耀于乡里,而终“泯然众人矣”;今有成克杰凭借职权,利己谋私,身陷囹圄。

盈盈月光,我借一杯最清的;落落余辉,我借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借一片最热的;凄凄芳草,我借一束最灿的,来编织我的七彩人生。

微笑着,唱好生活的歌谣,巧借万流归一宗。

【简评】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开头一组排比句,既紧扣题意,又震撼读者。知识面宽,古今典故,信手拈来,凭借过硬的文字功夫,将观点阐述得鲜明突出。

成功需要“借”

荀子曰:“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庄子也说:“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大众的力量是无穷的,成功的光环需要个人的努力,也需要善于借助外物。

有一个童话叫《鹰背上的小鸟》,说的是鸟类举行飞行比赛,看谁飞得最高。鹰认为自己能飞得最高,便努力向高空飞去,当它再也没有力量飞得更高时,它背上的一只小鸟一下子飞起来,飞得又高又远。鹰感叹道:“再强大的个人也不如软弱的个人加坚实的后基。”小鸟的力量是微小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它能比矫健的鹰飞得更高,因为它学会了借助外力来增强自己。

聪明的小鸟成功了,它的成功是因为它会借助外物。人虽是万物之灵长,但毕竟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善于合理利用外界条件,学会借助外力,才能取得成功。

居里夫人在接受诺贝尔奖时曾说:“镭是全人类的,我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上才实现的。”假如没有前人的研究成果,没有外界提供的种种客观条件,居里夫人成功的机会是非常渺茫的。提出DNA双螺旋结构的美国科学家克里克和德国科学家贝恩,他们的成功正是在总结前人几百年的研究成果和不断从对方那里获得新发现,弥补自己的不足来实现的。 从人类社会到微妙的自然社会,无不存在着成功需要“借”的道理。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互利共生是通过“借”来获得繁荣,人体内无数细菌通过“借”来获得生命……

紫藤罗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丽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罗,成就了一道道风景。白云借助蓝天,实现了自己追风的梦想;蓝天借助白云,成就了自己的广阔。小溪借助海洋,完成了自己成就浪花的理想;海洋借助小溪,成就了自己的浩瀚无边……

万事万物之间都存在“借”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让成功更加灿烂!

【简评】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