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2016感动中国观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7:14:49 体裁作文
2016感动中国观后感体裁作文

篇一:2016感动中国观后感

2016感动中国观后感

2016感动中国>观后感(一)

《感动中国》的力量

一年一期的《感动中国》如约而来,在每年春天开始的时候,一批各行各业感动国人的>故事跃然屏幕,给予我们感动和力量,积淀了一年的泪水为他们而流,这泪水正是他们人生的闪光点。他们——一个个十三亿分之一,用自己一生的执着坚持,用为事业的默默付出,用危急时刻冒死拼搏……在十三亿国人面前做出了表率。

一个伟大的民族有孕育可爱人民的土壤,他们正是时代的脊梁,传承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贡献力量。当网络上炒作国人素质低下,缺乏精神传承,每年的感动人物就是一个响亮的回答,他们是引领时代风尚的先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践行者。

人的一生总需要一些力量,有力量支撑的灵魂才是充实和富有的,才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我们不一定要去感动别人,但我们需要拥有一种力量,去匡正自己的志向,去支撑自己坚定自信地去实现自己的梦,这正是《感动中国》能够带给我们的启示和力量。 国家和人民始终会选择那些选择了国家和人民的人。感谢这些可爱的人们,感谢与他们相遇,为我们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给予我们力量,让我们把美好代代延续。 2016感动中国观后感(二)

——赢在坚持

今天观看了2015《感动中国》节目的颁奖典礼,其中有两个令我很是感动,一个是语文教师曾经的校长莫正高,一个坚守自己工作岗位的人民教师值得我尊敬和敬仰,身为人师,给我感触最深的是能够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平凡而伟大,生前捐助那多的贫困学生,同时以校为家的敬业精神值得我赞扬,还有一定他关注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处去尊敬他,这一点值得我学习的,身为人师这是我一年多来一直思考的问题,不是学生的问题,如果教师把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调动起来了,学生学习那应该不是多大的问题,2016坚持努力做好每一天的分享,路在自己的脚下,看你如何去做好!!

还有一个就是航天特级技师徐立平,也是一个平凡中彰显伟大值得别人去敬佩的人,他的一句话很是令我感动,不管干哪一行,总要把它做好,总要做出点成绩来,一个平凡的岗位页会显示一个不平凡的人生,给他的颁奖辞是:每一次落刀,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你在火药上微雕,不能有毫发之差。这是千钧所系的一发,战略导弹,载人航天,每一件大国利器,都离不开你。就象手中的刀,二十六年锻造。你是一介工匠,你是大国工匠。

是啊,无论干哪一行,只要你用心,一定会做出一个大家羡慕的成绩的,我相信自己在教师这个行业里,也一定会做出不平凡的事情,相信也一定会桃李满天下的!! 相信自己,坚持做好生活中的每一天!!

篇二:感动中国观后感

感动中国观后感

星期一的会议上,学校组织我们观看学习了“感动中国”中的片段,朱敏才夫妇和朱晓晖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受颇丰,他们用平凡的人生书写了不平凡的经历。

朱敏才夫妇十分伟大。朱敏才是中国外交官一位风度翩翩的一位官员,他在各地奔波,工作期间到了不少城市。妻子孙丽娜曾是一名高级教师,退休后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他们走过半个地球,从大城市来到了小山村,最后在小山村里驻足,他们用自己的一切,带领山区的孩子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他们刚到那里,住的是厕所隔壁,吃的是粗茶淡饭,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然而他们却享受其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他们一起在山里坚守了十年,期间帮助了许多孩子,他们的出现,使许多孩子改变了命运。然而朱敏才老师因劳累过度而倒下了??他得了脑出血,倒在了教学的路上。令人感动的是,在医院医治期间,当人们问他有什么愿望的时候,他用颤抖的右手在纸上写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还想回去继续教学!多么令人敬佩和感动啊!幸运的是,在妻子和学生们的期待下,朱老师战胜了死神。感动中国给予朱老师和孙老师五个字:为霞尚满天。是啊,他们就是这么高尚,他们就是山里那群孩子的太阳!

朱晓晖,这样一个柔弱女子,这样一个女儿,用她纤细的双肩撑起了她和父亲的一片天。多年以来,他无微不至地照顾着瘫痪在床的父亲。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十几年没买过新衣服,整日洗洗涮涮??这样的她却对生活充满希望,她写诗,将自己的感受,对生活的希望用文字记叙下来。工作中,她从不在同事面前说起自己的困难,如此坚强又充满希望的女子实在令人钦佩。在她眼中,父亲是她的全部力量,只要父亲还活着,她就是幸福的。我们中国从古代就有“百善孝为先”的传统,我想,我们自己也应该学习朱晓晖,善待自己的父母,回报自己的父母,尽善尽孝。

看完后,无论是义务支教的朱敏才夫妇还是几十年照顾父亲无怨无悔的朱晓晖都让我们钦佩不已,感动不已!如果没有这些默默为社会奉献的人,如果没有这些不求自身幸福,只求他人幸福的人,我们的社会将没有了希望。对亏了他们,给了我们满满的正能量!他们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

篇三:感动中国观后感

感动中国观后感

感动中国观后感

今天,我观看了“感动中国2014年度十大人物”颁奖晚会。

他们的事迹深深感动了我,最让我感动的人物是格桑德吉和姚厚芝。

格桑德吉是一名乡村教师。她是村里唯一的一名大学生,她本可以留在大城市工作,但是她舍弃繁华富贵,甘愿回村当一名教师。看到这里我已经很感动了,但是后面的事迹更让我感动。这个村的孩子每天上学都要穿越一段异常陡峭的崖壁,许多人都在这条道路上跌落悬崖。悬崖下便是波涛汹涌的雅鲁藏布江,人掉下去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格桑德吉为了让孩子们能上学,每天都要穿梭在死亡的边缘,亲自指挥孩子们过崖壁以免孩子们跌落悬崖。她的这种行为使我倍受感动。

她还经常到别人家去劝学,如果劝不动,便会一直劝,劝到别人同意上学为止。这真是一位为了能让别人的孩子上学而甘愿奉献自己的最美乡村教师啊!

另外一个最让我感动的人物是姚厚芝。她是一位母亲,患了乳腺癌,但是治疗费用太高,她支付不起就放弃了治疗。她还想靠刺绣赚钱,供两个孩子上学。为了不让孩子担心,她一直隐瞒自己的病情。开始刺绣的时候,姚厚芝选择了难度特别大的《清明上河图》。这对于一个刺绣能手来说尚且需要5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更何况她并不懂刺绣,没有一点刺绣基础。可是,姚厚芝做到了。每当她身上疼痛的时候,她便想到这是为了孩子,再苦都要忍受下来。日积月累,姚厚芝的手上起了厚厚的茧子。经过不懈的努力,用了3年半的时间,她终于完成了刺绣,比计划提前1年半的时间。她能坚持下来,正是母爱的力量。她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啊!

颁奖晚会使我非常感动,我看到了人间的真情,看到了人性最美的一面。同时,我也懂得了人活着要为他人奉献,为国家尽一份力量。

篇四:感动中国2015观后感

感动中国2015观后感

在这个社会上,总有一些令我们赞扬的人。每年的“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为这些人提供了一个舞台,让更多人了解他们的事迹。在这个简单,而又充满意义的舞台上,闪耀的不是明星,而是一个个平凡的普通人。他们单薄的力量,却能迸发出如此令人敬佩的光芒,实在令人震惊。

在这些人中,有带领科研团队实现氢弹研究突破的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于敏;放弃安逸生活坚持在贵州山区义务支教的退休外交官朱敏才、孙丽娜夫妇,为南水北调做出巨大奉献的基层干部赵久富;默默捐款20余年从不留真名的普通市民张纪清;为了能让失聪的儿子接受正常教育,和儿子同桌16年的母亲陶艳波;打击暴恐分子嚣张气焰的新疆民警木拉提·西日甫江;对麻风病人不离不弃,守望麻风村数十年的医生肖卿福;无微不至照顾瘫痪父亲的孝女朱晓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014年逝世的科学家师昌绪;接力帮助残疾邻居、创建美丽家园的居民大院陇海大院。

在这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这位为了让儿子接受正常教育,和他同桌6年的母亲。“他的四周寂静下来,你的心完全沉没。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和命运争夺。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你做他的耳朵,让他听见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这是她的颁奖词。48岁的陶艳波,辞职陪着失去听说能力的儿子一起上学,12年苦读,儿子如愿考上了大学,她则被亲切地称为“同桌妈妈”。这是多深沉的母爱,才能有12年的陪伴苦读。每天从早到晚,她几乎都要陪伴在儿子杨乃彬身边,和他一起学习,做他的老师、陪读,十二年如一日。我被这位伟大的母亲深深感动。

收看完这期节目后,内心随之涌上的不仅仅是感动,还有无法言喻的人性的震撼。愿中国能有更多的平凡普通的好人好事,愿有更多的人能感动中国。

篇五:2016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10篇

2016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10篇

2016《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1】

【颁奖词】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人物事迹】

2015 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 1968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金共800万瑞典克朗(约合92万美元),屠呦呦将获得奖金的一半,另外两名科学家将共享奖金的另一半。

按惯例,揭晓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发布会在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举行。当地时间11时30分(北京时间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秘书乌尔班·伦达尔宣布了获奖者名单和获奖原因。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对新华社记者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她表示,经过现代技术的提纯和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中草药在疾病治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了不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团队与中国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

目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说,由寄生虫引发的疾病困扰了人类几千年,构成重大的全球性健康问题。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应用在治疗中,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坎贝尔和大村智发明了阿维菌素,从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的发病率。今年的获奖者们均研究出了治疗“一些最具伤害性的寄生虫病的革命性疗法”,这两项获奖成果为每年数百万感染相关疾病的人们提供了“强有力的治疗新方式”,在改善人类健康和减少患者病痛方面的成果无法估量。

该奖评选委员会委员佛什贝里(Hans Forsberg)在现场宣布说:“屠呦呦的研究成果使寻找疟疾治疗新方法取得了真正的突破和转折。” 屠呦呦是第12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女科学家,瑞典电视台诺贝尔直播厅中参加嘉宾访谈的瑞典医学教授和评论员菲利普松(Mia Phillipsson)在听到屠呦呦的名字时很激动地说:“太好了!”而卡罗琳医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员瓦乐格林(Mats Wahlgren)对瑞典第一大报《每日新闻》表示,很高兴看到诺奖关注第三世界的疾病问题,仅是疟疾的治疗每年就能挽救10万人的生命,研究者们的成果都很出色。

2016《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2】

阎肃 弦歌感人肠

颁奖词: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这是一个战士的风花雪月。唱红岩,唱蓝天,你一生都在唱,你的心一直和人民相连。是一滴水,你要把自己溶入大海;是一树梅,你要让自己开在悬崖。一个兵,一条路,一颗心,一面旗。

事迹:阎肃原名阎志扬,1930年5月9日出生于河北保定,为著名的文学家、剧作家、词作家。阎肃曾担任歌剧《江姐》编剧,并为主题曲《红梅赞》作词,令其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歌曲。电视剧《西游记》里,一曲《敢问路在何方》使他的名字走进了千家万户。另外,阎肃还曾创作过好几出颇有影响的京剧现代戏,比如京剧《红灯照》、《红色娘子军》、《红岩》、《年年有余》等,备受观众喜爱。

本月12日,阎肃老先生因病在京逝世。虽然斯人已去,但一代艺术大师精神永存。

阎肃 生平

1930年(民国十九年),阎肃生于河北保定。10岁时跟随父母亲到重庆生活,就读于重庆南开中学,毕业后阎

2016感动中国观后感

肃在重庆大学读工商管理系。解放时阎肃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青年团西南工作委员会要办一个青年艺术工作队,青年团决定调他去艺术工作队工作,在没有读完大学的情况下,阎肃离开了学校。

1950年,阎肃正式调到在工作队基础上成立的西南青年文工团,在团里任演员、分队长,开始是当演员、合唱队员、跳舞、乐队剧务、导演。在业余时间他还搞点创作,写点儿曲艺、戏剧、活报剧,后来就调去担任创作员,做专职创作。阎肃参加过土改、

抗美援朝,慰问老根据地,慰问苏军,慰问越南人民军。

1953年,阎肃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调到西南军区文工团(空军政治部文工团的前身)任分队长,后任空军政治部文工团空军歌剧团编导组组长,空军歌舞剧团创作员。

1955年,阎肃调入空政文工团,任职空政原歌舞团编导室一级编剧,专业技术一级,文职特级,享受大区正职的生活待遇,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58年6月,阎肃成为空政歌舞团分队长。

1959年春节后,阎肃在空军航空兵某部锻炼时创作了《我爱祖国的蓝天》。

1959年8月,阎肃成为空政文工团创作员。

1964年,公演歌剧《江姐》时引起轰动,阎肃一举成名,并受到毛主席的亲自接见。

1986年,阎肃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同年,阎肃在沈阳军区空军瓦房店场站采风时创作了《军营男子汉》。

1998年,阎肃前往抗洪一线,参与组织《我们万众一心》、《携手筑长城》、《同舟共济重建家园》等大型抗洪赈灾义演募捐晚会。

2008年,阎肃请缨抗震救灾被拒后,他通过电视,看到空降兵15勇士冒着生命危险从5000米高空跳伞营救灾区人民的事迹报道后,连夜创作歌曲《云霄天兵》。

2016年2月12日3时07分,阎肃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