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牛顿在暴风雨中说课稿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6:28:59 作文素材
牛顿在暴风雨中说课稿作文素材

篇一:19 牛顿在暴风雨中——说课

《19 牛顿在暴风雨中》说课

黄赟梦

本次的备课受到了各位高语组的老师的帮助,再次表示感谢!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等四个方面对《19 牛顿在暴风雨中》进行说课。

一、 教材分析

本文记叙了少年牛顿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了解风力的故事,告诉人们科学研究有时是需要冒险的。课文共10节,按地点的转换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4节,在牛顿家,主要描写暴风雨袭击英国,牛顿弟弟、妹妹害怕、惊慌的表现。第二部分是第5~10节,主要描写牛顿在空旷的后院冒着暴风雨测量风力的场景。文章通过牛顿与弟弟、妹妹在暴风雨中的不同表现,赞扬了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文中对暴风雨的描写很有特点:有直接描写,有间接描写。直接描写暴风雨的句子很好找,如:“河水泛滥,树木连根拔起”、“呼啦啦的风声”,等等。而间接描写暴风雨的语句则是通过人物动作、神态来描写的,如:“牛顿的头发被狂风吹得乱蓬蓬的,浑身都被雨水淋透了”、“妈妈弯着腰,缩着脖子,顶着狂风,焦急地寻找牛顿”,等等。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学习。

二、学情分析

孩子们已经能掌握自主识字的方法,但理解词语和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强,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引导。

三、 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10个生字:罕、袭、泛、滥、篷、疯、撑、脖、旷、扰;积累9个词语。

2、学习预习方法:边读课文边提问。

3、分角色朗读课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7、8节。

4、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测量风力的实验,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预习方法:边读课文边提问。

2、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及他为什么这样做的。

【教学难点】:

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测量风力的实验,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四、 教学方法分析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言道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主要用电教演示法,引导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分析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一、简介牛顿,导入新课。

先让学生对牛顿是谁,有何成就有一个大致了解。然后通过质疑课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训练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能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带着“这是一场怎样的暴风雨?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这个问题,让学生去读课文,从先了解暴风雨有多大开始,简介让学生感悟牛顿那种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同时也让学生提前对“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三、深入学习课文,体会牛顿的品质。

首先了解弟妹和妈妈在暴风雨中的反应,为感受牛顿的品质做铺垫。再主要学习课文的重点小节:第7、8节。

先用“——”划出描写牛顿在暴风雨中干什么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他这样做的原因。在划到的牛顿在暴风雨中干什么的句子中圈出牛顿的动词,为学生梳理文章内容。接着在借助多媒体,一边播放动画,一边为学生讲解当时牛顿在暴风雨中怎样做。接着挖去内容,让学生自己试着说说牛顿在干什么。会说后,让学生只看图片来说一说牛顿在干什么,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也检验学生是否理解了。

在学生理解了牛顿在干什么和为什么这么干后,我又让学生回顾之前的内容:暴风雨的猛烈,和弟弟妹妹的害怕,来让学生说说牛顿真怎样!从而感悟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四、关注文本表达,锻炼质疑能力。

在学习文章的9、10节时,我让学生自己去读一读,然后思考有何疑问之处。在这两节中,是有个矛盾之处:妈妈出来寻找牛顿是让牛顿回去的。可是找到之后妈妈又没有让牛顿回去,而是悄悄地走了。在学生找到这个矛盾之处,提出问题后,我再让学生试着联系课文内容,让学生自己来想想原因,再次体会牛顿的品质。

五、总结

借助板书,回顾全文,鼓励学生学习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篇二:牛顿在暴风雨中.教案1

牛顿在暴风雨中

一、引入新课,出示课题。

师:同学们,在第四单元中,我们已经认识了不少名人,有认真学习的(生:陈毅),有刻苦练功的(生:梅兰芳),有孵小鸡的(生:爱迪生)。

师:这节课,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科学家。(电脑出示牛顿的画像)认识他吗? 生:认识!

师: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牛顿?

生:牛顿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家、物理学家,发现了“万有引力”。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牛顿小时侯的故事,名字叫:(电脑出示课题:学生读《牛顿在暴风雨中》),让我们和牛顿一起走进暴风雨。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

师:先听陈老师读一读课文,大家听一听,牛顿在暴风雨中干什么? 生:牛顿在暴风雨中测量风力。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自己来读课文。要求:遇到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用笔作一个记号,等一会儿提出来。(学生自读课文)

师:请几个小朋友分节读课文。(1---4,5—8,9—10)其他小朋友听一听他们有没有读正确?看看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课文里有没有互相矛盾的地方?呆会儿一起提出来。

师:来,看看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有没有矛盾的地方?

生1:老师,我想知道什么是“向着风”?什么是“背着风”?

生2:老师,牛顿为什么要“向着风”、“背着风”、还要“撑开斗篷”跳? 生3:牛顿真的被大风“刮跑”了。这里的刮跑为什么要加引号?

生4:牛顿为什么是向上跳?而不是向前、向后跳?

生5:老师,我找到了一个矛盾的地方。既然妈妈是去找牛顿回家的,那为什么好不容易找到他,却没有打扰他?

生6:牛顿每跳完一次,为什么要在墙上作记号呢?

生7:牛顿的全身都被淋透了,那他为什么还要“不停地跳”?

(教师在学生提问的过程中,分类对问题进行板书)

一次一次地跳、不停地跳? 向着风?背着风?撑开?

“刮 跑”? 向上? 打 扰? 刻?

师:小朋友们的问题提得都很好。能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这是一种很好的阅读习惯。大家词语的意思都理解了?那老师可要考考你们了。

师:(电脑出示句子:)公元1658年9月3日,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袭击了英国。河水泛滥,树木连根拔起。(电脑将3个生字组成的词语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出来)

师:指名朗读句子。谁能说说这三个词语在这句句子中的意思?

生1:我来解释“袭击”。“袭击”就是攻击的意思。

师:对呀,是一种突然的攻击,没有防备的。

生2:我知道“罕见”的意思。罕见就是少见。

师:用了找近义词的方法。

生3:“泛滥”在字典里的意思是:水到处漫流。

师:说得大家还不够明白对吗?没关系,我们来看看画面,什么是“泛滥”。(教师播放录象,了解“泛滥”的样子) 闹水灾就是河水泛滥。

师:三个词语的意思都理解了,谁能把两句句子连起来解释一下它的意思? 生:1658年,一场少见的、特大暴风雨突然攻击了英国。河水到处漫流,溢出堤岸,树木连根拔起。

师:这说明暴风雨怎么样?(生:很大、很可怕)谁能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句子,让老师能听出暴风雨是很大的。(指名读——全班读)

师:在这样的情况下,一般的人们会干什么?

生:害怕、恐惧、躲在家里哪儿也不去了。

师:牛顿的家人们也和你们一样,心里非常的害怕。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1——4小节,要让我从你们的朗读中听出他们害怕、惊慌的样子。 生:分角色朗读1—4小节

师:快速朗读课文,看一看,还有哪些地方也能看出暴风雨很大?

生:(回答略)

师:我也不禁为牛顿担忧起来,在这么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他在干什么呢?很快地朗读课文,看看课文什么地方告诉了我们,请你划出有关的句子。(教师电脑出示课文第7小节)

(1) 指名朗读“牛顿干什么”的句子。

(2) 全班朗读第7小节。

(3) 看画面师生引读第7小节。

三、师生共同解疑,理解课文。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解决大家刚才提出的问题。先来看关于“牛顿在暴风雨中怎么测量风力”的问题。

①:什么是向着风?什么是背着风?(多媒体演示解决)

②:为什么要向着风跳?背着风跳?甚至还要撑开斗篷跳?

③:为什么是向上跳?(实物演示)

④:为什么要作记号?

师:狂风已经把牛顿的头发吹得(生答:乱蓬蓬),他的浑身已经被暴雨(生答:淋透了),那他为什么还变换着方向不停地跳?那这又说明了什么? 生:因为牛顿很想了解风力,困难对他来说已经不重要了。

师:那你们看看,“刮跑”的引号能解决了吗?

生:牛顿不是真的被风刮跑了,而是在了解风力,所以要加引号。这说明了他对感兴趣的东西非常的执着,不怕困难,一定要把它弄个明白。

师:所以他在暴风雨中不停地跳,像个疯子,现在请大家一起来朗读课文的6——8小节,老师希望从你们的朗读中感受到牛顿对事物特别好奇,特别爱思考,什么事都想去试试这样的精神。

生:男、女生分读6——8小节

师:其实,很多的科学家也像牛顿一样,从小就对各种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不断思考,不断地实践,这才成就了他们以后的伟大事业。牛顿在狂风暴雨中了解风力已经到了忘我的境界,这可害苦了妈妈。妈妈在干什么呢?课文里又是怎么写的呢?

(电脑出示句子)妈妈弯着腰,缩着脖子,顶着狂风,焦急地寻找牛顿,终于在这空旷的后院找着了。

1、指名读。

2、全班读句子,一个学生上来做动作。

师:对呀,用上了这些词语,可以看出当时妈妈所面对的环境是多么恶劣,她寻找牛顿找得是那么辛苦。那大家来看看刚才提出的这个矛盾的问题,妈妈为什么没有打扰牛顿?

生:妈妈是被牛顿在暴风雨中认真地了解风力的精神感动了,所以没有打扰他。 师:那现在看来这个问题还有矛盾的地方吗?

师:看看能不能用刚学会的本领来完成一个写话练习。(电脑出示句子)请大家在“我喂金鱼。”、 “明明找橡皮。”中任选一句,用上表示动作的词语写一句话。

(当场交流学生写的话)

篇三:《牛顿在暴风雨中》课例分析

《牛顿在暴风雨中》案例评析

小昆山学校 廖曼

10.22日非常荣幸,在中山小学观摩了谢江峰老师执教的三年级语文试验教材《牛顿在暴风雨中》。对我而言,真可谓是受益匪浅,尤其在以下几个方面感触较深:

1、字词教学有重点,学习习惯处处抓。

常规的字词教学,一直是我们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为了教而教,基本是单独列出来进行教学,没有重点,想面面俱到,如此一来便会出现上课时间比例掌控不好,或是学生把握不了课文中字词的重点。这是我在常规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今天谢老师,很巧妙自然的处理了我在字词教学上的疑惑:1、一开始,出示一组字词,问谁会读?这是我们常用的,学生也习惯性的,喜欢跟读,此时,谢老师和蔼的提示学生不要跟读,事实上他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般在跟读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并没有思考,甚至滥竽充数的也不在少数。2、出示“罕见、袭击、泛滥”这组词语的时候,谢老师没有停留在读准字词上面,要求层次提升到,理解词义。但也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老师说出词义,学生猜测是哪个词语的意思,再在理解的基础上带入句子朗读。这样种教学对大多数学生而言都能跟着教学目标走。试想换种教法,让学生自己说出词义,这一环节学生不一定能准确理解词义,并且会浪费不必要的时间。3、成语教学这一块,谢老师是花了点心思的,“向上跳着、测量距离、撑开斗篷、了解风力”让学生连着课题《牛顿在暴风雨中》一起说。事实上,谢老师在这一环节,是在概括课文大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学生只有更深一步的思考,才能整理出完整通顺的句子,并明确课文大意。这也从重点字词的教学很自然的过度到了重点段落和重点句子的教学上(牛顿在暴风雨中一边____一边____,有时候____跳,他是要____。这样字词的教学和课文的教学就是有机的结合,不会显得唐突。

2、目标清晰,知识分类明确。

整堂课,书声朗朗,情趣浓浓。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读、自悟、自主学习,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文学习能力。这跟老师知识分类、目标导向明确是分不开的。本课应掌握得知识与技能是: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罕见、泛滥、袭击、”等词语。过

(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牛顿在暴风雨中说课稿)

程与方法是:通过朗读质疑,让学生明白牛顿在暴风雨中了解风力的过程;通过提问,“牛顿是个怎样的孩子?为什么要在暴风雨中……”等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找出课文的重点小节,即第7小节,牛顿在暴风雨中的三个“跳”字,让学生体会到对人物动作的描写可以使句子更具体更形象。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通过课文学习,知道牛顿在暴风雨中测量风力,是一个对事物充满好奇,爱动脑筋,喜欢自己去尝试的人,从而对他产生敬意。在教学设计中,谢老师将陈述性目标知识和程序性目标知识的教学做了有效的处理,合理地采用了各种方式的理解加有感情的朗读,引导学生归纳出重点:变换方向、测量距离、撑开斗篷。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敢于大胆提问的好习惯,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参与课堂学习的习惯;也很自然的罗列出书面板书,有效的达成了教学目标。

3、教学有重点,学会取舍。

谢老师在进行本课阅读教学中,明显有取有舍,他并没有继续引导学生对“妈妈”的动作进行深入教学,而是选择“公元1958年9月3日,英国一场特大暴风雨到底有多大?”来进行语言分析。语文课承载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本课教学中,谢老师提出“文章是从几个方面写清楚的?”这一问题,对课文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我很赞成谢老师的这一教法:如果语文课上都能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训练点,让学生进行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的训练,那么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定会一步一步提高得更快。

总之,这是一堂很有感染力的课,似乎自己又回到了学生时代,在一定程度上面又学会了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我也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有点滴的长进。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

篇四:19牛顿在暴风雨中 教案

19、牛顿在暴风雨中(第五册)

教学目标:

1、 在阅读过程中,自主认识本课10个生字,辨析“蓬”与“篷”的字形,理解“罕见”、“泛滥”的意思,通过做动作理解“向”字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2、 在读懂句意的基础上,通过抓人物的动作,简要概括牛顿在暴风雨中所做的事情,并通过质疑、释疑,了解他这样做的原因,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通过比较不同人在暴风雨中的不同表现,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教学重点: 朗读和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以及这样做的原因,体会他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难点:研读第7小节,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概括说清牛顿在暴风雨中怎么做的。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牛顿画像)同学们,看,他就是大科学家牛顿。(板书:牛顿)他是

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读读牛顿的名字。

2、牛顿两岁时父亲去世。上完小学,他的继父也去世了,家里缺少壮劳力,母

亲希望牛顿能帮助家里种地放牧,就没有让他继续上学。我们要了解的故事就发生在他没法上学的这段时间。板书在暴风雨中(指导暴的下半部分笔顺)齐读课题。

3、反馈预习,辨析“蓬”与“篷”的字形。

(1)正音,指名带读词语。出示词语:罕见 泛滥 蝙蝠 背着风 斗篷 乱蓬蓬

(2)辨析“蓬”与“篷的字形。(古时候的斗篷是竹子编的)

二、理解词语“罕见”、“泛滥”的意思,体会暴风雨的猛烈,初步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干什么。

过渡:这是一场怎样的暴风雨呢,这句话里有个词告诉了我们。

1、 理解词语“罕见”的意思,体会暴风雨的难得一遇。

2、 了解暴风雨发生的时间,读好第一句话。公元是用在有纪念性日期的前面,

看来这场暴风雨真的难得一遇。

3、读读第一节找出具体描写暴风雨的句子,理解词语“泛滥”的意思(江河湖泊的水溢出)。通过引读、朗读感受暴风雨之大。

4、通过与一般人以及弟弟妹妹在暴雨中的表现,初步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异于常人表现的原因。

(1)看暴风雨视频,说体会。

(2)出示句子:牛顿的弟弟妹妹紧挨着妈妈,他们听着呼啦啦的风声,心里十分害怕。

5、朗读2到4节,体会她们心情。

6、暴风雨中妈妈心情是焦急的。指名读:妈妈弯着腰,缩着脖子,顶着狂风,焦急地寻找牛顿,终于在这空旷的后院找着了。

比较:妈妈寻找牛顿。妈妈弯着腰,缩着脖子,顶着狂风,焦急地寻找牛顿。 (通过妈妈寻找牛顿时的动作也能我们感受到了:暴风雨的大)

6、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暴风雨的大。妈妈找到的牛顿这时候,怎样呢?出示第五、六节。理解“心甘情愿”。提提问题。

三、读懂第7、8小节,概括说清牛顿在暴风雨中怎么做的,了解这么做的原因,体会牛顿是个怎样的孩子。

(一)了解第7小节句子间的关系,读懂牛顿是怎么跳的。

师:刚才你们问的问题,等我们学习第七八小节就明白了。

1、读读七八小节,找找描写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

2、读懂句意,并通过动作演绎,了解牛顿是怎么跳的。

(1) 师:读了这些句子,你知道牛顿是怎么跳的吗?补充板书:向上跳

(2) 指名一人做动作,(你理解了“向上”是往上的意思,表示方向)但思

考“不停地”是不是连续这样跳?

(3) 师引读句子:身子有时——有时——有几次。交流牛顿他还怎么跳?板

书:向着风 背着风(理解向着风的向是面对的意思)

(4) “有几次”他会撑开斗篷?做做“撑开”动作。

(5)师小结:原来牛顿不停地向上跳还会改变方向,有时觉得跳得不够远还要撑开斗篷。

(6)联系这些句子,想想牛顿是怎么跳的,自己跳跳看。 指名一人再来跳

(7)师评价:看来,你明白了“不停地向上跳”不是一个劲地朝一个方向跳,而是一会儿——一会儿——有时——

(8)师小结:现在你们真正读懂了牛顿是怎么跳的。

(二)了解牛顿还怎么做。

1、那他又是怎样进行测量的?指名读句子,泛红句子:每跳一次,他都测量一下落点与起点之间的距离,用石块刻在墙上。

2、牛顿每跳一次所做的测量都是需要分几步完成的。填空:跳之前,他先在( )划条线。跳完后,他又在( )画条线,接着( ),最后( )。

3、教师引读:有时候向着风向上跳,他会测量一下(落点与起点之间的距离,用石块刻在墙上。),有时候背着风,向上跳,他还是(测量一下落点与起点之间的距离,用石块刻在墙上。)他一次次重复着这样的动作,作者是用更简洁的语言写清了牛顿是怎样测风力的,用上了每跳一次、都,这样的句式。读读“每跳一次、都”,说明了什么?(反复研究)

(三) 概括第7小节节意。

读读第七节,概括说牛顿在暴风雨中怎么做?

(四) 了解牛顿这么做的原因。

1、师:那么大的暴风雨,人家都躲起来了,牛顿却不在乎自己的头发被风吹得( ),不在乎浑身都( ),像个疯子般的不停地跳,牛顿真的疯了吗?出示第八节句子,读出感叹号语气。

2、牛顿为什么还要这样做?

2、读第八节曲线画出牛顿为什么这样做。 板书: 了解风力

3、刚才的问题还记得吗,现在知道为什么要说他是心甘情愿被刮走的吗?这么罕见的特大暴风雨,牛顿不怕危险,反复研究,真是很(勇敢、执著)。

4、读读七八小节,完整概括说说牛顿在暴风雨中干什么?

(五)引读第10小节。

总结:因为是这场暴风雨让牛顿产生了了解风力的想法,更是这场如此罕见的特大暴风雨,让我们感受到了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所以,课题不是用牛顿了解风力做题目,而是用牛顿在暴风雨中做题目。

四、布置回家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七八小节。

2、根据课文内容,把句子写具体。

这时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搜集2—3个名人小时候的故事,读一读,再与同伴交流交流。 (交流要求:先概括告诉别人“他(她)是个怎样的孩子”,然后用故事中的例子简要地说一说)

板书:

19、牛顿在暴风雨中 不停地向着风

向上跳撑开

为了了解风力背着风

(反复研究)

进行测量

篇五:牛顿在暴风雨中

23、牛顿在暴风雨中(第五册)

作者(来源):教科院实小 陈琰雯 发布时间:2013-10-14

教学目标:

1、 在阅读过程中,自主认识本课10个生字,辨析“蓬”与“篷”的字形,理解“罕见”、“泛滥”的意思,通过做动作理解“向”字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2、 在读懂句意的基础上,通过抓人物的动作,简要概括牛顿在暴风雨中所做的事情,感受他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3、 围绕“好奇”一词,用课文中的内容将句子“牛顿有很强的好奇心。”说具体。

教学重难点:

1、 研读第7小节,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概括说清牛顿在暴风雨中怎么做的。 2、 围绕“好奇”一词,用文中的事例将句子“牛顿有很强的好奇心。”说具体。 教学过程:

一、反馈预习,揭示课题,发现课题的不同之处。

1、 反馈预习,辨析“蓬”与“篷”的字形。

(1)正音,指名带读词语。出示词语:罕见 泛滥 蝙蝠 背着风 斗篷 乱蓬蓬

(2)辨析“蓬”与“篷的字形。

2、 引出牛顿,复习“顿”字。

3、根据学生已知,介绍牛顿。

4、揭示课题,复习巩固“暴”字,齐读课题。

5、预习反馈,引导学生关注发现课题的不同之处。

二、理解词语“罕见”、“泛滥”的意思,体会暴风雨的猛烈,初步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干什么。

过渡:这是一场怎样的暴风雨,文中有一个词告诉了我们。打开书,找找看。 1、 理解词语“罕见”的意思,体会暴风雨的难得一遇。

2、 了解暴风雨发生的时间,读好第一句话。

3、找出描写暴风雨的句子,理解词语“泛滥”的意思,通过引读、朗读感受暴风雨之大。

4、通过与一般人以及弟弟妹妹在暴雨中的表现,初步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异于常人表现的原因。

出示句子:牛顿的弟弟妹妹紧挨着妈妈,他们听着呼啦啦的风声,心里十分害怕。

交流牛顿却在暴风雨中干什么? 指名多人回答,板书:跳 测量

过渡:你们说法不一致,牛顿到底在暴风雨中干什么呢? 我们就要去深入了解。

三、读懂第7小节,概括说清牛顿在暴风雨中怎么做的,了解这么做的原因,体会牛顿是个怎样的孩子。

(一)了解第7小节句子间的关系,读懂牛顿是怎么跳的。

师:刚才你们说的这些内容,是文中哪一小节写的?

1、读小节,理清句子的关系,找出牛顿怎么跳的句子。

2、读懂句意,并通过动作演绎,了解牛顿是怎么跳的。

(1) 师:读了这些句子,你知道牛顿是怎么跳的吗?补充板书:向上

(2) 指名一人做动作,思考“不停地”是不是连续这样跳?

(3) 师引读句子:身子有时——有时——有几次。交流牛顿他还怎么跳?板

书:向着风 背着风

(4) “有几次”是指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他会撑开斗篷?“撑开”我应该写

在哪里? 板书:撑开

(5)师小结:原来牛顿不停地向上跳还会改变方向,有时还要撑开斗篷。

(6)联系这些句子,想想牛顿是怎么跳的,自己跳跳看。 指名一人再来跳

(7)师评价:看来,你明白了“不停地向上跳”不是一个劲地朝一个方向跳,而是一会儿——一会儿

——有时——

(8)师小结:现在你们真正读懂了牛顿是怎么跳的。

(二)了解牛顿还怎么做。

1、指名读句子,泛红句子:每跳一次,他都测量一下落点与起点之间的距离,用石块刻在墙上。

(二) 概括第7小节节意。

(三) 了解牛顿这么做的原因。

1、师:那么大的暴风雨,人家都躲起来了,牛顿为什么还要这样做? 板书: 了解风力

2、师板书:好奇

3、齐读第7小节。

4、师小结:全文只有这一个小节在具体写牛顿怎么做的,虽然篇幅短,但却能让我们感受到牛顿的与众不同。回家可以背一背这小节,先想想牛顿怎么跳的,再背诵。

5、引读第10小节。

(四) 围绕一个意思,用文中内容把句子说具体。

1、出示:牛顿有很强的好奇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总结。

四、布置回家作业。

1、背诵课文第7小节。

2、根据课文内容,把句子写具体。

牛顿有很强的好奇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搜集2—3个名人小时候的故事,读一读,再与同伴交流交流。 (交流要求:先概括告诉别人“他(她)是个怎样的孩子”,然后用故事中的例子简要地说一说)

板书:

19、牛顿在暴风雨中

向着风

向上跳 撑开

背着风

了解风力

(好奇)

测量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