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社会主义新农村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6:22:54 体裁作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作文体裁作文

篇一: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论文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讨论

学号1031110228

(成都东软学院计科系 邮编 611844)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对于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时代的呼唤,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愿望和心声

 一、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性和前瞻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作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快速发展,国力有了很大增强,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具备了“用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的基础和条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实现战略目标的难点是“三农”问题,因此,党和国家在此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没有广大农村的发展和面貌的改变,就没有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已经成为农村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近几年来,农村先后进行了电网改造、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业“两税”、“两工”、“三提五统”以及乡镇综合改革,全面清理涉农收费,大力减轻了农民负担;全面清理锁定并化解了部分村级债务;实行了种粮、农机补贴和退耕还林补贴等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制度;落实了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发了农村土地经营权证和林权证;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步伐加快,“三通”建设已经稳步实施,扶贫济困、医疗救助、养老统筹等正在积极推行之中。所有这些举措,一方面使我区广大农民分享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另一方面拉开了我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序幕。全党开展的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主题实践活动。紧接着,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是适时的,是符合当前农村工作实际的。因此,我们要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而且是党和国家交给我们地方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农村基层组织及农民的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还要认识到,没有农村稳定持久地发展,就不可能从整体上消除城乡差别和贫富差距,因此只有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会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工业化进程,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国力更加强大,城乡面貌才会发生巨变,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才会蒸蒸日上。

 二、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与全面性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也是向下一个更高目标前进的基础和起点。在此意义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狭隘的“新村”或者“村庄”建设,而是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的全面建设。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也不是整齐划一,全面开花的格局。没有经济实力,没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人文环境以及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也不可能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主张阶段论但不唯阶段论,要因地制宜,尊重村民意愿,注重引导,拾遗补缺,加快步伐,以阶段性促全面性,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稳步进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列入各级党和政府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全国各地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使我们有经验借鉴,有典型引路。我区正处于起步与规划的阶段。“发展是硬道理”,规划是关键,实施是重点。我区的新农村建设目前规划的重点,依然是经济发展的区域化格局。“倾力调结构,全面抓发展”是必经之路。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建立新型的农村产业化体系,应当成为我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从总体来讲,我们要着力于“修好幸福路,建好致富园,建设新农村,奋力奔小康”的进程。在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中,我区可以大体划分为两大区域化经济格局。平丘地区、城区、三峡河谷地带的乡镇(街道),已经形成了柑桔、茶叶两大支柱产业,要抓好产业化建设。西北山区,根据立地条件,主攻柑桔、桑蚕、茶叶、干果、猕猴桃、木本药材为主的农村产业结构。对于村庄建设规划,按照上述两个区域化划分格局,平丘地区、城区和三峡坝区可以根据条件规划居民点(新村),并抓好生态家园建设。其他区域,由于山大人稀,需要在经过一个时期的产业结构调整,实行生态搬迁,扶贫搬迁,形成一定规模和条件后,尊重

农民意愿,再适当规划小型、小规模的居民点,并且通过试点再加以推广。当前我们正处于规划与发展之中,要围绕规划和发展来理清思路,化解矛盾,解决突出问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所指出的“四个坚持”和“五不”的要求,不搞大集中,不搞“一刀切”,防止“劳民伤财”。在发展中,对于公益事业建设,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尤其是农村道路建设、文体卫生事业、通讯网络建设,要依据规划的居民点以及形成状态,分期分批安排,防止建了又改的“透水”现象和财力不济的“透支”现象。要注重新农村建设项目与党和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扶持项目相对接,以争取更多资金用于我区新农村建设。对于“软件”工程,要积极疏导并稳步推进,在尊重农民意愿、不损害农民利益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维护农村利益。当前,农村土地、山林纠纷较多,要充分发挥我区创立的“三级调处中心”作用,尽可能在1—3年内基本调处完毕。新农村建设,包括统一规划布局的产业结构调整用地在内,将涉及开发与用地的补偿等利益矛盾,要引导农民从大局着眼,处理好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对横行乡里的恶人恶势力,要通过普法教育和法律手段,确保一方平安,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要宣传、引导和组织农民自觉参加社会养老统筹,政府要注重解决好五保户、烈军属、老党员、农村离任老干部、复退军人、贫困户等老有所养的后顾之忧。我区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还要注重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建设。中央组织部2003年选编的全国140个先进典型中,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村级都有很强的集体经济实力。因此要倡议消除没有村办企业的“空壳”村。在总结我区抓村办企业而沉重负债的教训,继续坚持引进企业,以土地、资源入股、参股的经验,突破性地抓好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建设。

 三、新农村建设的社会性与保障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大决战,是发展社会主义,带领广大农民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长期任务。一方面,要充分发动农民群众,组织群众,统一民心,调动民心,集中民智,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农民渴望富裕,渴望幸福,渴望同城里人一样生活、生存,把理想变为现实,同样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除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外,最大的动力在于发动农民,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要教育农民树立自我发展意识,自觉解放生产力,不断克服小农经济思想,树立市场经济意识和竞争意识。让农村有识之士,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户把资本投向发展,扩大原始积累,要动员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业主积极支援农业发展,积极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不断壮大企业实力。要让一部分人先富带后富,走共同富之路。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社会的责任,尤其我们##区,虽是宜昌市的一个区,但更多的是明显具有山区县的特征,既有建设城区,融入宜昌市主城区的重任,又有支援农村,建设农村的重任,二者不可偏废。要认识到我们城区的各项设施,包括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是建国以来广大农民以“民工建勤”等形式而形成积累的结晶,我们没有理由忘记农民。融入宜昌市主城区,是我们向更高水准攀登,为全区人民营造更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是全区人民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福祉。更要认识到,我区的各个部门,不是上级的部门,而是根据全区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为全区包括农村、农业而设立的。因此,要积极动员各个部门理所当然地投入到全区新农村建设的洪流中去。淡化部门职能意识,增强社会服务功能意识,把为“三农”服务作为定向、正风、兴业的立门之本来抓。积极主动地为农业争取项目,争取资金,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规划,开展技术服务和社会服务,帮助培养新时代的新型农民,做好新农村建设项目与国家扶持项目对接的技术衔接,要成为部门之责,部门之务。农村基层组织永远是农村兴旺发达的领头雁,通过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建设好党的基层组织,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实行村干部候选人自我申报、演讲评议制和村干部助理制等方式,组建好村级领导班子。村两委班子要理直气壮地担当起任职一届,致富一村的职责。要自我加压,充分认识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前有先进,后有追兵,不进则退,“爱拼才会赢”,带领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经济发展规划和新农村规划的近期、中期和长期目标,要发动群众来制定,并以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形式确定下来,每年的例会加以总结和完善,后任班子改变规划和目标要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议并经上级批准,防止朝令夕改。要通过我区创立的村民议事恳谈会制度,确定当年的工作目标,每年办几件农民认可,农民满意的实事,使新农村建设的每一个项目成为民心工程、满意工程,使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区委区政府及乡镇(街道)要抓好全区或所辖区域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提倡务实创新的作风,完善乡镇及区直各部门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办法和体系,在不增加机构和编制的前提下,组建强有力的区乡两

级综合协调机构,动员全社会、各部门积极参加全区新农村建设,明确职责,统一政令,克服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的弊端。要整合社会资源、力量和项目、资金,使之力往一处使,共享政绩成果。要不断总结推广全区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不断出经验出成果,带动全区向高标准高水准的新农村建设推进,真正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究班上“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的讲话精神,加快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展示我们所处三峡坝区的新风貌和新前景。

篇二:平顶山市中考满分作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摘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证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

1.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2. 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历史背景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时,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

低,广大农民的温饱还难以保障,发展农业生产主要是解决农民的穿衣吃饭和粮食需求问题,建设新农村就是要维持农村和全社会的安定。正当几亿农民所关心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农村各项事业都获得了飞速进步,农民一直盼望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都成了现实。这个时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两个文明一齐抓。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而提出来的。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又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

2.1是基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重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任务艰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如果这些问题和矛盾不根治、不解决,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很难赢得主动、就容易出现波折。

2.2是基于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

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3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财政收入达2.6万亿元,这对于建设新农村非常有利,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否则,尽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就会落空。

2.3是基于巩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不仅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是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而且是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挑战和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继续通过改革找出路、通过创新促发展,积极建立起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体制机制,使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2.4是基于缓解农村发展的资源、市场、体制三大制约,缩小日渐拉大的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一个基本事实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明显提升,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土地、资金等要素大量向城市集中,耕地在过去7年中减少了1亿亩,人均下降到1.2亩,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1/3,而农村人口却没有减少多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57∶1扩大到3.23∶1;农村积累下来的种种矛盾,已经向国民经济发出了强烈的预警信号。因此,中央审时度势的提出,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3.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3.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3.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4、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十五"发展期间以来,我区在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

4.1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近年来,中央和自治区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4年,我区农业增加值由达到67.2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290.5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20元。

4.2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区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农网改造、林业生态建设、人畜饮水改造、县乡道路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小康住宅建设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同时不断加大农田土地的改造力度,使一些中低产田得以改良,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发展有了后劲,可持续发展有了保证。

4.3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我区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建设、远程教育网络建设、电化教育设施投入成为各地农村投资的重点。与此同时,各地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培养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4.4民主法制不断健全,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治村活动广泛开展,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普遍实行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农村基层民主得到发展。与此同时,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更加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文化、服务、娱乐等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虽然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乡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和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有下列因素制约着我区农村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4.4.1人多地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

我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省区,农民收入近80%来自农业。近年来,虽然各地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和科技推广力度,但农村土地有限,加之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因此仅靠现有土地和种养方式很难实现农民收入的突破。与此同时,我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经济效益普遍偏低,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弱,农民从事二、三产业收入较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

4.4.2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

近年来,尽管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大力推进,我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提高,但总体来看,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虽然我区一再加大农业基建投资,但农业基建投资占我区基建投资的比重并没有提高,与农业发展的

需求已不相适应,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由于受农(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灌溉和生活用水设施严重老化,导致水资源浪费。同时村上不存在进行科技服务活动的场所,没有文化设施,村民一般不进行集体文化生活,也没有生产和生活垃圾、污水等处理设施,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4.4.3农产品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目前我区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重复时有发生,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

4.4.4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影响社会和谐发展

2000年以来,我区城乡居民收入呈逐步扩大趋势,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0年的2.85:1发展到2004年的3.2:1,差距越来越大。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业保护政策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趋扩大,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从而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步发展。

4.4.5村镇建设杂乱无章,人居环境条件恶劣

我区部分地区乡镇基本没有进行科学的建设规划,农户住宅位置沿袭历史,随处而建,比较凌乱。农户住宅80%是普通砖瓦房,20%是年久的土坯房,安全系数不高。同时农户基本没有环保意识,随意堆放农作物副产品、肥料等。整个村巷卫生很差,秩序很乱,脏乱差问题十分突出。

4.4.6劳动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常常有造假行骗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2004年我区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50%以上,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7年,仅刚达到小学毕业水平。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

篇三:浅谈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

浅谈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

08政教 李雯娜

完成日期:2010.11 14

学号: 08410220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我们党的宗旨的具体体现。新农村重在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要抓住其主题主线和主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主旨;方向和原则; 意义;政策措施 ;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旨是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

注重农民收入增长机制、农村全面进步机制的建立,其目的就是要让农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缩小城乡差距,不是缩小城乡经济总量的差距,而是逐步缩小城乡居民享有的公共服务和生活水平的过大差距。共享不等于平均主义,不等于大锅饭,这里讲的共享是要维护生存发展的底线,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落实就业公平,对现社会分配中的正义,以及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新农村建设立足农村发展、着眼统筹城乡关系,注重农民收入增长机制、农村全面进步机制的建立,其目的是为了确保农民共享经济成果,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由此可见,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旨。

二、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和原则。

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问题为出发点,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统筹兼顾、抓住重点、突出特点的方法。

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一个极为繁重、复杂的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推进现代农业的建设,促进农民继续增收,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等等。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基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必须坚持的五条基本方针和“五要、五不要”的五项原则要求。基本方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和指导方向。基本原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遵循的准绳以及工作规范。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要尊重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经济建设规律, 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三农”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稳定, 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稳定; 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国家的真正发展; 没有农民的富足, 就没有国家的持久繁荣。只有8亿农民都加入到现代化的进程, 才能盘活国民经济的全局, 实现长期持续的发展, 只有广大农民改变落后的面貌, 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正是从这一实际国情出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全局出发, 明确提出了继续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实行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而且关系到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业。

四、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措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采取切实的措施,整体推进。

(一) 以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为基础,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1.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使我国农业的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

2. 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电、气、路”等农村基础设施的建立和健全,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石,关系到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民的持续增收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3.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我们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为

目标。

(二)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1. 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土地承包经营是农村经营制度的基础,必须长期稳定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坚持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

2. 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

(三) 以确保农民的公平权益为切入点,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1. 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快农村的教育发展,加大政府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文化支撑。

2. 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使农村居民和城里人一样,享有最基本的医疗保障。

3. 加强农村公用设施建设。包括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继续完善农村电网,逐步解决农村饮水的困难和安全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各地要在农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规划,注重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尊重农民意愿,防止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扎实稳步地推进。

参考文献:

[1]肖唐镖。转型中的乡村建设:过程、机制与政策分析——中国农村观察, 2003 (6) .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人民日报, 2005 - 10 - 19.

[3]青连斌.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难点重点——科学社会主义,2006(1).

[4]黄祖辉。新农村建设需正确处理五大关系——中国经济时报, 2006 - 01 - 23

[5]周良民.国民经济发展新阶段与新农村建设——中国经济时报,2006-4-3.

篇四: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范文是一篇关于"范文 论文 农村 社会主义 信用社 农业 发展 支持 建设"的文章,本文由范文论文网编辑 鲍尔 根据互联网资料精心整理而成,为网友提供参考和学习,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

贫困山区农村信用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难点及对策

党的十六在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构想,成为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之后的“第三次革命”,为我国农村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对贫困山区来说,无疑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将面临重大机遇。在机遇面前,如何认清自身在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作用,正视自身在当前支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自身在建设贫困山区新农村中的对策,成为农村信用社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贫困山区农村信用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

(一)可以通过支持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改善贫困山区农村发展环境。

虽然新农村建设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新村建设,但是乡村经济发展所必须的基础设施依然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领域。社会主义新农村硬件基础设施应包括新住宅、新设施、新环境三个方面。因地制宜地建设具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住宅,集约利用宝贵的土地资源,符合节约型社会要求。新(更多新农村论文www.st35.com)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包括完善乡村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同时,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尤其在环境卫生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时代特征。上述基础设施领域的建设,靠政府财政支持和社会资本往往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这为农村信用社的介入提供了条件。各地掀起的新农村建设,恰恰是先从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领域展开,农村信用社应该发挥这一作用,参与新农村硬件设施的建设,进而获得相对稳定的利润回报,为农村信用社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二)可以围绕生产发展的主线,为贫困山区提供生产型的金融服务。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点在于生产发展。科学发展观下的生产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意味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完善和升级;意味着生产组织形式的深刻变革;意味着涉农生产要素、产品和服务城乡流动规模和内容的不断扩大。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是资金、技术、人力资本、生产组织形式紧密结合的完整链条,其中资金的支持是核心。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使得结构调整成为一种风险性很高的投资领域,要顺利完成结构调整离不开有效的金融支持,如针对农业结构调整的风险投资。农村生产组织形式的深刻变革会改变农村金融需求的内容和方式,继而要求农村信用社适应这种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金融服务方式和内容的创新。如由针对分散小规模经营农户的小额信贷转向服务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农户大额贷款;由单一的存贷款服务向多元化综合服务方向转化。涉农生产要素、产品和服务城乡流动规模和内容的不断扩大则为农村信用社提供了现实的市场空间。

上述分析表明:生产发展的过程要求金融服务品种、质量、方式必须进行相应的充实与完善。外部市场需求的变化,成为农村信用社加快改革、完善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推动力。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个主战场,着力提供生产型的金融服务成为农信社发展最重要的持久性机遇。

(三)可以围绕富裕起来的农户,提供消费型、投资型的金融服务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农民生活宽裕。生活宽裕之后的农民,必然导致农村消费总量的扩大和结构的升级,同时农民投资的意愿在接受市场经济的洗礼之后也会不断增强。农信社的持续发展需要一种战略前瞻性,这种前瞻性要求一方面必须重视农村消费市场的潜在价值,通过提供消费信贷服务,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拓展自身的业务领域;另一方面要及早着手准备针对农户的投资理财新业务,为农户提供安全、可

靠、便捷的投资服务,实现农户增收、企业增效的良性循环。

以上三大作用相互衔接,环环相扣。农村发展环境的改善有利于促进生产发展,建立在生产发展基础上的生活宽裕才是稳固和可持续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同发展阶段其建设的重点各有侧重。农信社要善于抓住不同阶段的机遇,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适时介入,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壮大。

二、制约贫困山区农村信用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难点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坚持为“三农”服务的经营宗旨,利用有效载体,创新业务品种,改进支农服务方式,在支农工作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村信用社已经成为当地信贷支农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对促进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农村经济作为农信社支农的基础和载体,其变化深刻影响着农信社的支农方式和支农效果。致力于探寻农村经济新变化的支农难点,对于增强农村信用社“三农”服务功能,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非常关键。

(一)农业的天生弱质性是发展种养业的根本难题。一是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周期长,受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影响较大。近年来,受“厄尔尼诺”规律反常引起,我国各地洪水势头迅猛,洪涝灾害频发,带来的损失巨大,加上近年来全球性的禽流感疫情也愈演愈烈,综合这些因素的影响,一些种养大户的积极性受到了较大冲击,种养殖业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也挫伤了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的积极性。另外,农业保险的介入成分较少,一遇到自然灾害,就有大批农民和农业企业遭受严重损失,无力归还贷款,也影响了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的投入。二是农村经济相对落后,交通通讯条件差,信息传递不便。农产品加工滞后,精深加工率不到10%,无标生产、无标上市、无标流通问题严重。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都不能较好的与市场需求快速对接,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一方面是龙头企业少,加工生产能力弱,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衔接不紧;另一方面是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弱,农村各类中介组织发展缓慢。四是农业科技水平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现阶段欠发达地区农业科技含量不高,科技推广突出存在着常规技术多,高新技术少;产量技术多,品质技术少;知识形态技术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少的问题。农技推广机制不活,服务体系覆盖窄等问题也较为突出。

(二)农村信用社发挥金融支农“主力军”的作用还面临很多困难。一是农村信用社正处在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离预期的改革目标还有较大距离,为社员服务没有体制上的保证。二是农村信用社吸收存款难,资金紧张,无力扩大支农信贷规模,而且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三农”对贷款的需求已经远远不限于粮食生产。从这点看,单靠农村信用社目前的资金规模是不够的。三是农村信贷需求主体数量大,高度分散,经营规模小,贷款额度难以满足农户需要,贷款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脱节。由于现代农业已打破传统农业的春种秋收模式,向反季节、长周期发展,一些特色农业生产周期大多也在2-3年左右,有的项目投资回报期要3-5年,而农户小额信贷,一般是半年至一年,有的只有两、三个月,与农业、养殖业的生产周期不适应。四是小额信用贷款不能完全满足农户发展规模化种植、养殖业和发展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化经营有需要。这些生产经营所需资金量较大,初期投入多、风险大。而农户小额信贷额度太小,一般在5000元以下,难以满足要求。五是农户和农村企业贷款抵押难,担保难,分散风险的机制不健全。土地承包权抵押存在很大的难度,农民缺乏其他的抵押品,又没有专门的担保基金或机构为农户提供担保。此外,农产品期货品种单一,期货市场分散风险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发挥。

(三)如何运用信贷杠杆加速城乡经济互动面临两大难题。现在农民进城、市民下乡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在相互促进和交流中仍面临不少问题。一是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往往需要农村信用社的大力支持,但一些农民在积累了一定基础后,便举家外出,使农村信用社的债权落空,这部分贷款大多是单户几百、几千元的贷款,到外地清收的成本较大,大大挫伤了农

村信用社信贷支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城镇市民利用自己的资金、技术反哺农村,一般而言,产业化发展需求的资金投入总量较大,后续投资、配套投资资金需求量大,对于一般的城镇居民仍然有较大的资金障碍。另一方面,城镇市民要从商业银行获取信贷支持的可能性不大。由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支持范围等因素的影响,基本上所有的贷款都投向了市政工程、大型企业等项目,对城镇市民个人的授信尤其是信贷支持其到农村发展创业的可能性少之又少。因此,城镇市民到农村创业的信贷支持重任依然落在了农村信用社肩上。然而,由于农村信用社定位于服务“三农”,很大程度上是以农民为服务对象,对城镇市民的信贷支持没有定位上的要求,投入都有较严格的条件和限制,支持乏力。综合以上两种因素分析,加速城乡经济互动,农村信用社必须解决农民进城的风险规避问题和市民下乡的资金支持问题。

(四)如何扭转国家惠农政策下的农村经济滞长趋势。没有广大农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至少小康是不完整的。针对当前农村自给自足经济有所抬头这一趋势,如何有效利用国家“零税费”这一优势,进一步为其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在思想观念、资金技术、就业多元化给予大力支持。能否利用有效载体,加大信贷投入,让该部分农民“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以经济收入的大幅增长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和谐发展,构建全面的农村小康社会。其次,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群体必然导致这部分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而又满足于现状,农村经济信贷需求减弱,即使有也只是建房、婚丧嫁娶等信贷需求,对农村信用社而言,既难以创造效益,又要承担较大风险。

三、农村信用社建设贫困山区新农村的对策

针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使命及当前农村经济发生的新变化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认为,农村信用社应把握这一变化趋势,适时创新支农服务方式和业务品种,加强对信贷支农手段的完善和补充,切实增加符合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信贷资金投入,及时满足农民发展多元化经济的资金难题,按照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贷取向,积极支持农村经济向“精、专、优、效”的方向发展。

(一)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农户小额信贷机制。

一是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尽快把农村信用社办成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增强为“三农”服务的功能。要防止出现地方对信用社业务的过多干预或信用社脱离农村的倾向。二是加大对信用社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消化历史包袱,降低信用社支农业务的成本和风险。根据农民的承受能力,适当增强农村信用社存贷款利率的灵活性,提高信用社吸收存款的能力,降低经营成本。可以考虑延长减免农村信用社营业税和所得税的时限。对欠发达地区增加中央银行对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再贷款。对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在央行专项票据和保值补贴到位后,应采取进一步有效的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加快消化,提高竞争力。特别是对欠发达地区,支持的力度应该更大一些。三是针对存在的问题,完善农户小额信贷的配套扶持政策和风险防范机制,进一步扩大其覆盖面。根据种养殖业项目回报期的长短,发放中、长期贷款,扩大信用贷款额度,满足农户在产业化经营的资金难题,在期限、利率上更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

(二)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风险规避机制,培育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一是加快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为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分忧。把农业保险纳入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尽快推进农业保险试点工作。要建立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组织,在资金、税收、再保险等方面给予支持。二是缓解农民贷款抵押、担保难问题,为信贷支农提供平台。针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研究实行多种形式的抵押、质押办法,鼓励政府出资的各类信用担保机构积极拓展农村担保业务,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农业担保机构,建立担保基金。鼓励现有商业性担保机构开展农村担保业务。发展农村互助担保组织。三是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发挥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套期保值和分散风险的作用。四是提高农民信用意识,同

时依法查处恶意逃废债务的行为。

(三)支持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产品产量的高增长是建立在高投入和高消耗的基础之上,由此也带来了对水土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危及农业可持续发展,这在贫困山区农村表现尤为突出。因此,必须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节约利用及永续利用。主要措施有:一要严格禁止投放良田种树、毁田养鱼等破坏基本农田行为的贷款,确保耕地质量不受到损害。二要支持对水资源的保护和治理,倡导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支持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引导农业节水。三要充分发挥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支持开展农业技能培训和科技示范,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促进资源的优化配臵,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快农业发展。

(四)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十一五”时期,要在确保粮食平稳增长的前期下,围绕国内外市场需求,利用信贷杠杆,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和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农村二、三产业;充分发挥不同区域的农业资源优势,积极支持地方特色产业,形成合理的农业区域布局和分工格局;努力支持农产品品种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产、优质、专用的农业新产品,满足市场对优质农产品多样化的需求。通过农业结构调整,逐步提高贫困山区农业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

(五)支持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品供给水平。“十一五”期间,要继续加强农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着力提高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水平。在国家财政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同时,农村信用社也要转变观念,积极筹措资金,大力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是:完善农村路网结构,提高农村道路等级;建设重点骨干水利枢纽和输水工程等水利设施,提高水资源供给和合理利用能力;加强流域水资源合理配臵和统一调度,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彻底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问题,努力提高农村饮水卫生安全水平;搞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的后续建设和管理,大力发展农村水电,保障农村电力供应。通过农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当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六)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一是不断完善生源地助学贷款的管理方式,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二是支持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要以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和农村基层,作为支持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点地区;把完善疫情信息网络、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理机制,作为支持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进一步改革农村医疗卫生体制,积极、稳妥参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试点工作。三是支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等政府救济资金的代付代发网络。

(七)支持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十一五”时期,农村信用社应该充分把握城乡统筹就业的有利时机,支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积极支持对贫困山区农民工的培训,提高其素质和劳动技能,增强其就业能力和适应能力,为农民非农业收入的增长提供信贷支持。

(八)多管齐下,加快“后富”群体致富步伐。这里的“后富”群体主要是指满足于自求供给的农村经营户。在支农过程中,农村信用社要切实落实“知农、智农、资农”三步骤,通过了解农户基本情况→落实“充电”措施→给予信贷支持的链条式服务,为农户创造平台、谋求发展。同时,有效利用地方党政规划,农村党支部、专业协会帮扶以及能人带动等多种方式,做到技术上有人支持、资金上信用社给予满足、农产品销售有人引导,最终使“后富”群体尽快致富,达到共同致富的目的。

篇五: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

00 姓名:00 学号:00

内容摘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这个根本指导方针,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推进。当前,应集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真正带给农民实惠。

关键词: 社会 新农村

(一) 新农村建设新在哪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党的文件中曾多次使用过这个提法。尽管是同一提法,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全面的要求。

新的背景。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提出的课题。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根据国际经验,我国现在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重点,不是直接对农民进行收入补贴或对农产品价格进行补贴,而是指从用农业积累支持工业转向加强对农业的扶持和保护,加大公共财政的支农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

[找文章,到]惠及农民,让公共财政更多地覆盖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提法,与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正式提出的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统筹城乡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及随后连续重申的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说法一以贯之,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为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也为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更全面的目标。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建议》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描绘出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应该是:在未来15年左右的时间,使农村的整体面貌大为改观,城乡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具体目标应该是:努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等社会事业,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明显改变村容村貌;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

更完整的思路。在指导思想上,明确了一个基本认识,即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农村生产力,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理解为新村庄建设;强调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这个根本指导方针,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推进。在具体工作思路上,不仅注重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改变村容村貌,而且注重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仅重视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而且重视在政治上

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强调继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不仅强调立足于促进农业和农村自身的改革与发展,而且重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不仅强调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而且注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提倡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不仅立足于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而且谋划长远,提出了保障新农村建设持续进行的政策框架。

(二) “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在哪里

“十一五”时期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新农村建设要开好局、起好步,必须集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真正带给农民实惠。

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程。稳定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切实维护农民的权益。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优化农产品品种,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加大初级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积极发展农产品的现代流通方式,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应对进口农产品的冲击,扩大我国优势农产品的出口。创造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和法律环境,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切实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培育新型农民。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逐步实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的同时,不断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其教育质量。加大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新机制。

逐步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看病难、医疗费用高、医疗保障程度低,是当前农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病户的医疗负担,但保障水平仍然偏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应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相关政策,逐步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逐步建立适合农村实际的社会救助和保障体系。完善农村“五保户”和重病、重残人群的供养、救助制度,逐步提高供养、救助标准,完善救助方式。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养老保障方面,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家庭养老、土地保障和社会养老保险相结合,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三) 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从哪里来

推进新农村建设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钱从哪里来。“十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更加重视,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财政支农投入绝对量大幅度增加。但是,同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需求相比,支农资金的投入总量仍是低水平的,城乡财政资源配置不对称的状况没有彻底改变,支农投入渠道不宽及投入结构不够合理、支农资金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中央和地方之间农业投入职责划分不清、支农资金使用效果不够理想等问题还比较突出。推进新农村建设,迫切要求继续增加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总量,形成支农资金的稳定投入渠道;调整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向,统筹安排支农资金使用;改进政府农业投资管理体制,提高政府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逐步建立起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继续加大中央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提高预算内农业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比重。制定更加具有约束力的法律,在法律层面上保证政府支持与保护农业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调整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向,突出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重点。财政支农资金应主要用于解决农村发展过程中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即主要提供农业发展所需的公共产品,重点选择对农村发展有重大影响和作用的项目;而对于那些市场能够解决的投资项目,政府不必大包大揽。根据财政支农目标和重点,逐步改变过去

财政支农资金渠道多、分类不合理的状况,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要求,适当归并设置支农资金,突出财政支农资金的公共性。

动员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除了政府增加投入,重要的是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应在鼓励社会资本和产业资本进入农村发展产业、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农村发展社会事业、鼓励农民组织起来利用当地资源加快发展等方面制定一套强有力的支持措施。国家应制定“以奖代补”等特定财政扶持政策,对由社会资本牵头的一些基础设施投资和公益性支出给予鼓励、奖励和补偿。改革和创新金融体制,对农业企业予以信贷扶持,建立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中长期融资和政策性扶持的机制。

强化信贷资金的投入。在近几年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财政走到了前台,而金融机构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远远不够,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必须按照有利于增加农户和企业贷款、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要求,以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形成合理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为目标,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的整体改革,强化信贷资金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

(四) 工业和城市如何带动农村发展

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是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分割开来,更不是要把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镇化对立起来,而是要使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解决“三农”问题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切实贯彻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发挥好工业和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

为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创造更多机会。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关键是解决农村的就业问题。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把解决农村的就业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给予其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应继续促进农民向城市合理有序流动,依法维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当前,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有别于农民和市民的最大社会群体,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而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影响社会稳定。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是社会公正的体现,也是政府的基本职责所在。应在法律层面规范劳动关系,健全劳资纠纷协调机制;强化各级工会的功能,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和促进稳定和谐的劳资关系的形成。同时,加快建立健全公共服务覆盖农民工的制度。

健全农村工作的协调机制,形成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合力。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负有责任。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工作协调机制。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应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识,积极转变职能,将工作职能向农村延伸。为了避免工作中的空缺与重叠,有效促进政策的集成、资金的整合,开创“三农”工作的新局面,在各级政府中应确定一个“三农”工作的抓总部门,健全“三农”工作的协调机制。

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目前,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依然存在,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城乡差距过大的根本原因,就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因此,应把完善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尽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措施来抓。

参考文献

中国新农村建设创新理念与模式研究进展 刘彦随 - 地理研究, 2008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陈锡文 - 发展, 2005

国家整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徐勇 - 社会主义研究, 200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综述 贺聪志, 李玉勤 - 农业经济问题, 2006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