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汶川地震救灾视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7:32:21 体裁作文
汶川地震救灾视频体裁作文

篇一:汶川地震与我国救灾队伍建设

汶川地震与我国救灾队伍建设

作者:邓绍辉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4年第07期

摘 要 本文着重就汶川地震对我国救灾队伍建设的影响变化、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分析研究,并强调指出:要减轻或战胜特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所造成危害,我国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在救灾队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加大改进力度,才能构建起有效的救灾队伍体系。

关键词 救灾队伍 汶川地震 管理体制

作者简介:邓绍辉,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3-200-02

一、我国救灾队伍建设的变化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造成69227人死亡,17923人失踪,374643人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直接经济损失总计8451亿元豍。在抗击这一特大地震灾害的过程中,我国地震救灾制度,特别是地震救灾队伍建设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一)救灾队伍迅速奔赴灾区

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央与地方各级救灾指挥部迅速组建各种救灾队伍,迅速奔赴灾区各地。如以军队、武警和消防部队为主体的紧急救援队伍;以科研人员为主体的地震现场科考队伍;以灾区和城乡社区为中心的自救互救队伍;以医疗防疫、通信、电力、交通运输、工程、消防、治安交通、特种等专业抢救队伍。

最先投入抢险救灾工作的是灾区各地救灾队伍。汶川地震发生后,灾区各地群众自发行动起来,展开自救互救活动。十几分钟后,都江堰、彭州、德阳、绵阳、广元等地救援队相继就地展开了抢险救援行动,成为第一批投入灾区战斗的专业抢险队伍。与此同时,重庆天然气总厂消防大队、郑煤集团矿山救护大队等20支省外救护队和14支医疗救护队,风雨兼程,及时赶到四川省受灾严重的绵竹市汉旺镇、什邡市蓥华镇、都江堰市、彭州市、青川县展开救援抢险工作。另据统计,在汶川抢险救灾过程中,我国先后有95支专业救援队和上千支志愿者救灾队,直接投入了抗震救灾的第一线。

(二)救灾队伍构成多元化

汶川地震前,我国救灾队伍的构成主要是军队。汶川地震后,我国救灾队伍的构成除军队、武警和公安干警外,又新增专业救灾队伍、民间志愿者队伍和外国救援队、医疗队。截至

2008年5月18日中午,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共出动11万余人,涉及陆海空等20余个兵种。5月13-22日,北京、上海、山东等20个公安消防总队派出11000多人参与救援,5.2万民警在四川、甘肃、陕西等地一线参与抢险救灾豎。另据记载:汶川地震发生后,深入灾区的国内外志愿者队伍达300万人以上,在后方参与抗震救灾的志愿者人数达1000万以上。

在汶川抗震救灾过程中,我国第一次接受国际救援队。其中日本队60人、俄罗斯队51人、韩国队47人、新加坡队55人在灾区开展了救援工作。与此同时,中国香港队20人、中国台湾队22人也展开了救援活动。随后不久,来自俄罗斯、日本、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古巴、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等9支国际医疗队,以及中国香港、台湾、澳门3支医疗队,也陆续到中国地震灾区进行救死扶伤。

(三)救灾装备大为增强

汶川地震以前,尤其是在唐山抗震救灾过程中,我国救灾队伍装备十分简陋,救生工具主要是铁铣、钢镐、钢锯、铁锤、铁钳等。

在汶川救灾抢险过程中,我国救灾队伍所需的各种工具设备大为增强。进入灾区所需的通信设备,如无线电台(或海事卫星电话)、小型对讲机、发电设备等;寻找和抢救被压埋人员的救生工具,如多种生命探测仪、搜救犬、气垫、轻型钻机、液压钳、液压锯等;抢险类设备,如专用抢险工程车、灭火消防车、挖土机、起重机等;伤员急救设备,如野战医院、野战运血车、野战净水车、医药器械等;交通类设备,如汽车、直升机等,相继投入汶川抗震救灾第一线。

(四)救灾技能显著提高

2008年5月15日,北京军区某工兵团利用生命探测仪和搜救犬在都江堰多处房屋废墟中反复搜索,抢救出38名幸存者,其中被埋在深层的8名幸存者是由搜救犬率先发现的。5月16日,某部海军陆战队在北川县城,利用生命探测仪连续搜寻了20多处大型倒塌建筑物,发现5个区域有生命信息,未发现生命信息的区域有15处,成功救出35名被埋人员的生命。与此同时,国家救援队和15支省级救援队,分别携带生命探测仪和几十条搜救犬,为搜救灾区幸存者发挥了攻坚克难的作用。

在高效有力的指挥调度下,四川省“黄金72小时”内,实现了11个重灾县医疗救援的全覆盖,实现了3.58万名医务工作者的大集结,共收治地震伤员68788人,其中重伤员14495人,收治重伤人数达到1周重伤员总数的96%以上,轻伤员早期救治率实现了100%。这一期间大批新型医疗设备,如野战医院、医疗方舱(手术台)的投入使用,为降低死亡率、致残率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5月中旬,解放军工程兵工程学院爆破专家在都江堰、绵竹等地,通过实施新的爆破技术,拆除了震区大量危楼、危塔。同时又指导工兵分队对嘉陵江堰塞湖实施了爆破排险,10

次爆破作业清除河道障碍物5万m3,确保了宝成铁路交通运输安全。随后,该学院20名爆破专家在老鹰岩堰塞湖和水库、厂矿、城镇等多个任务区,担负危桥危坝排险、危险设施拆除等技术指导和施工作业任务。5月下旬,武警水电部队官兵对所负责的堰塞湖坝实施爆破排险,通过爆破排除200万m3的洪水豏。从6月1日起,四川灾区各地危房的拆除也陆续实施了新的爆破技术。

(五)救灾演练得以提升

自2008年5月国务院将每年5月12日定为全国“防震减灾日”后,中央及地方各省经常举行救灾演习或培训班。仅以四川省为例。2009年5月11日,全国第一个“防震减灾日”到来之际,四川省人民政府在成都市体育中心举行了上万人参加,多部门联动模拟“5·12”抗震救灾救援场景的应急演练。2010年7月30日,四川省成都市在都江堰崇义镇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基地举行了大型综合救援演习。2011年3月29日,四川省凉山州举办了地震应急救援专业技能培训会。2012年5月11日,四川省在成都市崇州市街子镇开展“2012年省级防灾救灾大演练”。

二、我国救灾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在充分肯定我国救灾队伍建设在汶川抗震救灾过程中取得巨大变化和进步的同时,也应客观地看到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救灾队伍管理体制单一

汶川地震前,我国救灾队伍隶属较为分散。如森林消防部队隶属林业系统;矿山救援专业队隶属能源系统;港口消防队、海上救援队隶属交通系统;机场消防队隶属民航系统;国家地震救援队隶属中国地震局;医疗救护队隶属卫生系统。以上救灾队伍局限于各自专业领域,只能应对较为单一的灾害事故,通用性差。而地震这一突发事件往往具有连带型和叠加性,仅依靠单一部门应急救援力量难以应对。

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国救灾队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单一局面虽有一定好转,迅速组建了中央及地方各省所属的应急专业救灾队伍,但各级灾害管理人员政策水平、业务素质有待提高;上下和部门之间缺乏强有力的协调联运机制,不能发挥最佳作用;在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有些部门只重视专业救援队伍的指挥协调,对非专业应急队伍的运作却不太重视。例如“5·12”汶川特大地震救援前期一度出现因大量志愿者无序蜂拥而至灾区,致使不少通往灾区的道路拥堵或志愿救援者反而成为救援对象的情况。

(二)救援装备量少质弱

在汶川抗震救灾过程中,我国救灾队伍虽使用了一定数量的新式救灾工具,但就当时库存而言,所需物品多数仍是安全帽、防护手套、手电筒、铁锹、撬棍、抱钳、切割机、灭火器、担架等简易工具。面对突如其来的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新式救灾工具数量不足,如缺乏液压钳、液压锯、生命探测仪等,尤其是缺乏重型和特种救灾装备。如在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救灾过

程中,我国有关部门不得不租用俄罗斯黑鹰-26重型直升机把一批批大型挖掘机、推土机等设备,及时运到施工现场。

(三)救灾队伍发展不平衡

截止汶川特大地震两周年,我国27个省区市陆续组建了32支省级地震灾害专业救援队。一般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市),专业应急队伍发展比较靠前,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如北京市率先在组建专业救援队伍的基础上,增加了“应急”志愿者服务体系,这在全国也是首次。上海市逐步建立起以企事业单位应急救援队伍为主、社区志愿者为辅的专兼职救灾队伍。湖南省新成立应急志愿者总队,该队在省政府统一领导下开展力所能及的应急救援与恢复重建工作。但仍有相当部分省市,由于受到各种条件所制约,专业、非专业救灾队伍发展迟缓,工作机制缺乏,这也是目前在矿难、危化等突发事件中死伤众多的原因之一。

(四)救灾队伍缺乏整体合力

在汶川地震救灾中,我国救灾队伍建设暴露了许多新问题。例如多数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分别隶属于各个职能部门,功能作用较为单一;各类装备设施、保障物资等,都分散在各部门、各行业。这种力量分散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应急救援人力、物力资源配置的不均衡,难以实现专兼结合、一队多能的建设目标。又如目前许多省市县虽已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应急救援队伍,但是每年真正有实效性的演练少之又少,按照应急救援队伍应如何联动,联动后其职责如何发挥、指挥体系如何运转等,很少有人具体协调过问。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各地救援队伍建设仍存在互不统属、人浮于事,缺乏整体合力和救灾效率的现象。

三、我国救灾队伍建设改进措施

针对汶川抗震救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我国救灾队伍建设应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一)完善救灾队伍的组织体系

针对目前我国各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存在组织管理不规范、任务不明确、进展不平衡等问题,各地要在市(地)、重点县(市、区)和高危行业大中型企业建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并做到机构、编制、人员、经费、装备“五落实”的同时,引导促进社区、街道、乡镇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明确机构人员,确保有人管、会管理、管得好,逐步形成以公安消防、预备役部队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为骨干,以企业专兼职救援队伍为补充,社会志愿者共同参与的应急救援组织体系。

(二)加强救灾队伍的专业人员配备

针对目前我国救灾队伍专业人员紧缺的现状,中央及地方一是要充分利用防震减灾基地,培养和培训大批救灾队伍骨干,提高救灾专业知识和救援组织指挥能力,特别要注意培训一些

专业性较强和科技含量高的装备操作人员,优化救灾队伍结构,最大限度发挥专业骨干的专业作用和主体作用;二是要按照“整合资源、优化人员”的原则,充分分析研究区域灾害事故特点,依托现有救灾力量,逐步组建各类专业或非专业救援队;三是专业救灾队伍要实行军事化管理,在做好基本的执勤备战的条件下,鼓励其改革创新,发挥他们的专业技术特长,保证充足的人员配备;四是非专业救灾队伍要依托地方政府和基层街道社区,积极吸收消防部队有专业特长的退伍士兵或地方对口专业的社会青年,采取合同制或兼职的形式招聘入队,保持非专业救灾队伍的编制定员。五是积极探索专兼结合、一队多用的模式,既要组建专职救援队伍,又要充分发挥群众志愿者和社会的力量,做到寓兵于民、平战结合。现在许多地区强化消防救援队伍建设并使之成为综合性救援力量的做法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尝试。

(三)充实救灾队伍的器材装备

器材装备是提高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战斗力的基础条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结构合理、功能多样、防护优先、实用高效”的原则,在对现有各类应急资源普查和有效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分期、分批、分阶段配备应急救援装备,优先考虑救灾队伍个人防护、防化救援、生命搜救、破拆爆破等方面的装备配备。同时要因地制宜,建立健全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装备物资保障机制,并依托现有应急物资储备库,实现本地或异地“联储共用”的保障机制。

(四)强化救援队伍的实战演练

实战演练是提高救灾队伍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地方各级主管部门每年或半年至少组织一次综合性应急救援演习。演习的主要内容包括心理、救灾知识和救灾技能等训练。在演练过程中,各地要充分利用现已建立的防灾基地设施设备,采取多灾种和多科目的训练模式,确保专业救援人员或救援队每年或半年至少接受一次包括相关法律法规、应急救援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并定期进行考核、比武和演练,以提高个体和集体的救灾实战能力。

(五)建立救灾队伍的长效机制

一是救援指挥与协调机制。救援指挥要坚持属地为主、条块结合的原则,根据事故响应等级,由相应的县以上人民政府或专业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组成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统一指挥协调应急救援行动。对涉及范围广、影响特别大的事故应急救援,由上一级人民政府或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协调指挥,调集指挥区域内各类相关应急救援队伍和资源开展救援工作;二是救援队伍调动机制。各类救援队伍应服从同级人民政府的统一指挥和调度,承担当地应急救援任务。应急救援队伍主管部门或单位接到出动指令后,应迅速通知应急救援队伍,并根据事故性质,携带相应救援装备,及时赶赴事故现场实施救援;三是技术支持机制。省市县应建立由相关行业和领域专家组成的事故抢险技术指导组,为领导科学决策、指挥提供技术支持;四是救援保障机制。各级政府应将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保障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根据应急救援工作实际需要和财力状况统筹安排;大力支持基层应急救援队伍按照装备标准配备必要装备;对在应急管理、应急队伍建设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篇二:汶川地震和“抗震救灾”精神

汶川地震和“抗震救灾”精神

一、背景资料

1、“一切想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2008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震后不到3小时,温总理在赶往灾区的专机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站在抗震救灾第一线,身先士卒,带领广大群众做好抗震救灾工作,发扬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亲自到灾区看望受灾群众并作重要讲话,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指挥抢险救灾工作。

2、向“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学习

在“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涌现出一大批坚强勇敢的少年英雄和感到中国的模范人物。2008年6月27日,“抗震救灾英雄少年”颁奖晚会——《英雄少年》在中央电视台举行。林浩等20名“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和马小凤等30名“抗震救灾优秀少年”受到表彰奖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晚会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在全社会广泛宣传“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质,把他们的先进事迹作为生动的思想品德教材,大力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推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颁奖晚会在全体获奖少年集体朗诵《少年中国说》中落下帷幕。

3、2008年10月8日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讲话。

4、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的三个历史之最:中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大、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灾群众生命,最大限度地减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

5、党中央明确提出了灾后重建的要求: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要进一步抓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大力支持灾区人民重建美好家园; 要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显著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要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大力提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切实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二、与教材知识的结合

1、生命是珍贵的、脆弱的,我们要珍惜生命,让自己的人生价值更有意义。

2、我们要依法维护自己的生命健康权,尊重他人的生命健康权。

3、要学会调控情绪。

4、勇于克服困难,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

5、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胜利的根本保证。

6、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7、传承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含义、重要性、做法)。

8、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尤其是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为国分忧解难。

9、恪尽职守、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精神,永远是抗击灾害的钢筋铁骨。

10、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物质基础)。

11、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谐社会、科技创新等等。

三、可能出现命题预测

1、举办“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评选和表彰活动有什么意义?

(1)有利于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英雄少年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直面灾难、毫不退缩,奋不顾身、舍己救人,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伟大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举办此活动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2)有利于促进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评选和表彰活动备受社会关注,使广大青少年在收获感动的同时,也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这将大大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先进文化的传播,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3)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举办“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评选和表彰活动,能够激励广大青少年树立正义感和责任感,有利于在全社会进一步弘扬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良好思想道德风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2、“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获奖人物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1)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英雄少年们不顾自身安危,奋力抢救老师和同学的舍己为人的精神就是奉献的最好表现。(2)积极承担责任。积极承担责任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英雄少年们都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在灾难中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用行动赢得了社会的赞赏。(3)珍爱生命。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是人们享受一切权利的基础,是创造有意义人生的前提。英雄少年们在危难之际不但没有放弃生的希望,用胆量和智慧保护自己的生命,而且力所能及地帮助生命遭遇困境的他人。(4)挫而不折、积极进取。人生难免有挫折,人们正是在认识挫折、战胜挫折的过程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面对突如其来的大灾难,英雄少年们挫而不折,愈挫愈勇,勇敢地去营救被困的老师和同学。(5)意志坚强。坚强的意志是重要的心理品质,是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灾难发生时,英雄少年们正是靠着坚强的意志,忍受住巨大的痛苦和牺牲去帮助他人。

3、我们青少年应怎样向“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学习?

我们青少年要以英雄少年为榜样,学习他们奋不顾身、舍己救人,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可贵精神,并从英雄少年身上汲取成长的智慧和力量,树立远大志向,养成良好品德,掌握过硬本领,锻炼强健体魄,努力使自己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4、我们中学生在抗震救灾中能做些什么?(或:如何奉献我们的爱心?) ①节约零花钱,为灾区人民捐款;②写倡议书,呼吁社会各界发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向灾区捐款捐物;③节约水电等资源,为灾区重建尽自己的一份力量;④当一名志愿者,奉献我们的爱心等。

5、地震发生后,党和政府以及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实际行动,你从中懂得的道理有哪些?(或体现了教材中的哪些观点和道理?)

①反映了国家的强大,社会的发展,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②反映了抵抗和防预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④体现了爱心奉献,爱心回报;⑤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合作,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抗震救灾!

6、“5.12”地震发生后,党和政府以及全国人民乃至世界华人拧成一股绳,迅速投入抗震救灾的实际行动去,这体现的是一种什么精神?这种精神对取得抗震救灾的胜利有什么重要作用?

伟大的民族精神。作用: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巨大的精神支撑。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7、为抗震救灾,党和政府做出了巨大努力,试举两例。(或: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

①组织部署军队、武警、医疗工作者在内的10万多名救援人员迅速奔赴灾区;②中央及地方财政共投入救灾资金一百六十多亿元,并向灾区迅速调运救灾帐篷、简易房屋、被子、衣物、食品药品等;③温家宝总理及中央领导人成立了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并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指挥救灾等。

8、当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整个中国社会在与时间赛跑,全世界的华人都动员了起来,世界各国也都纷纷加入救援队伍,高速运转,充分体现了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这一救灾准则。我们有悲痛更有深深的感动,请谈谈你的内心感言。

①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②同心协力、 同舟共济、 同心合力、 万众一心、 众志成城、患难与共 、四海之内皆兄弟。

9、为帮助灾区人民早日重建家园,你认为我国政府及公民个人还应继续做出哪些努力?

政府:①科学规划灾区重建工作;②出台灾区重建政策,如:灾区重建优惠政策、鼓励师生参加灾区重建的新政策、鼓励灾区人民生产自救、对灾区人民实施就业援助等。

公民个人:①继续捐款捐物;②在精神上鼓励灾区同胞;③当一名志愿者,帮助灾区重建家园等。

10、当地震发生时,我们未成年人应该怎么做?

①保持冷静,不要慌张;②不能在教室内乱跑或争抢外出;③靠近门的同学可以迅速跑到门外,中间及后排的同学要紧靠墙根,双手护住头部;④在教师的组织下有序撤离;⑤如果地震后被埋在建筑物中,应先设法清除压在腹部以上的物体,创造生存条件,等待救援。

11、假如你今后遇到了被困的陌生人,你会怎么做?为什么?

积极帮助他人摆脱困境。因为:①积极承担责任是做人的基本要求。②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③青少年应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

12、谈一谈青少年如何向抗震救灾中的优秀人物学习?

①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生活中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③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报效祖国和人民??

13、材料:“一切想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

——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7.8级地震。震后不到3小时,温总理在赶往灾区的专机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站在抗震救灾第一线,身先士卒,带领广大群众做好抗震救灾工作,发扬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它的内容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3)这一有思想什么重要意义?

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

(4)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样的发展观?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

14、材料一:“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胡主席彻夜未眠,温总理整夜指挥在一线;一批批人民子弟兵、公安特警和从各地抽调的医护人员以最快速度排除万难赶赴灾区,一批批抢修道路、电力、通信工程的技术人员日夜奋战,一批批急需物资源源不断运往灾区,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可歌可泣的感人画卷正在书写。

材料二:面对这场地震灾害,国民同心,党民同心,军民同心,不畏艰难,并肩战斗,共同承担,携手相助。凝聚成空前巨大的民族力量,展示了中华民族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伟大精神。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这种伟大的精神是什么?

民族精神

(2)请回答它的内容是什么?核心是什么?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爱好和平,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核心是爱国主义。

(3)为什么要有这种精神?

一个民族只有具有高尚的民族品格,坚定的民族志向,远大的民族理想,才能有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才能成就伟业,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 这种精神有什么作用?

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5) 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弘扬这种精神?

我们中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我们一定要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与全国人民一道去共同谱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15、材料:温家宝总理在汶川县映秀镇察看灾情,看望受灾群众,慰问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时说:“乡亲们,这场灾害确实太大,地震可以移动山,可以堵塞河流,但是动摇不了我们人民的意志。只要我们大家在灾难面前团结一致,互相帮助,共同艰苦奋斗,就一定能够战胜这场灾害。

(1)阅读材料后回答我们一定能能够战胜这场灾害吗?为什么?

能!因为我们有全国人民的支持;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和社会得以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为夺取抗震救灾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等。

(2)这则材料给我们以什么启示?

①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在新时期,更需要大力倡导和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尤其是开拓创新精神。②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③我们的社会是互帮互助的社会,是人人互相关爱的社会。我们要共同营造“人

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氛围。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责任感,面对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⑤要建立并完善灾难预警机制,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发生。

(3)请你为我国预防突发性自然灾害,提出几条合理化的建议。

①国家要建立和健全灾害预警机制。②要制定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有效措施。③做好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物质储备,如食品、衣物、帐蓬、发电机等。④教育广大人民群众要有忧患意识,增强抗击自然灾害的自救能力。等等。

(4)自然灾害的发生是无法避免的,如果灾害再次发生时,你打算怎么做? ①要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投入到抗击自然灾害的行动中去,用实际行动与国家和灾区人民共度难关。②尽自己的最大能

汶川地震救灾视频

力支援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恢复生产。③坚决同破坏救灾工作、发灾害之财的不义行为作斗争。

16、材料一:地震发生后,视察河南刚刚回京的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赶赴灾区,连续几十个小时在一线指挥救灾;解放军官兵不怕牺牲,冒着余震抢救被困群众,在一个教学楼的废墟上,为防止发生再次坍塌,指挥员命令抢险人员马上撤出时,一个刚从废墟中救出一个孩子的战士跪下哭道“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成都市第三幼儿园的一位老师,在地震降临的那一刻,用自己的身体顶住坠下的楼板,拼死护住孩子,至死仍保持着保护姿势??

材料二:抗震救灾义演现场,捐款箱前围满了人,演职员们都纷纷捐款;普通群众自发到当地的慈善机构捐款,幼儿园的孩子拿出了压岁钱,退休在家的老人拿出了养老钱;献血队伍排成长龙,人们说:“我们不能上前方参加救援,那就让我们献点血吧!”??

材料三:据抗震救灾前线传来的消息称,来自各方面的救援队伍14日从四川地震灾区救出伤员18277人,使救出伤员的总数达到64725人,其中重伤员1620人。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互帮互助的社会,也是一个人人相互关爱的社会;中华民族具有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和见义勇为、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等。

(2)阅读上述材料,请你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简要的评析。

今天,在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人,他们履行社会责任,不计较代价和回报。他们可以把自己并不宽裕的生活费挤出一部分捐出来,只因为有更需要的人;他们为了人民的生活安定、生命安全,无私奉献,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正因为有他们在履行责任,我们的生活才更加安全,更加多彩,更加温暖,更加充满希望。他们的这种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我们应该以他们为榜样,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3)我们应该怎样向他们学习?

①热心公益,服务社会。学习他们敬业乐群、公而忘私、舍己为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和见义勇为、扶危济困的优良品德。②要胸怀天下,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共同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③当国家处在困难时刻,要主动为国分忧,勇担重任,与国家共渡难关。④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立场成才,报效祖国。

(4)假如你是材料中被救的一名中学生,你今后有什么打算?

①要学会感恩,把他人的救助之恩时刻铭记心中。②热心公益,回报社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恩。③努力工作和学习,把自己投入到火热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去,用自己的知识和本领为人民服务,为祖国作贡献。

篇三:媒体眼中的汶川地震报道

媒体眼中的汶川地震报道

摘要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灾难发生后,各新闻媒体都对事件做了详细的报道。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国家级媒体的中央电视台,信息发布非常及时,信息的透明度很高,内容丰富和全面。文章主要从文本分析的角度,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分析央视在地震发生后的三周之内的新闻报道的特点,以及汶川地震报道对今后灾难新闻报道所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媒体;汶川地震;内容分析;传播效果

一、引言

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发生里氏8.0特大地震。大地震已确认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直接经济损失1900亿元。汶川地震发生以后,中央电视台迅速反应,几乎是第一时间启动24小时不问断直播。此后,每一个中国的电视观众和公民就一直守在电视机旁,密切关注着关于地震救援的一切信息;同时,作为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对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大众传媒对此次灾难事件的报道的关注也开始于直播启动的一刻。通过对5月12日至5月28日中央电视台以及其他媒体灾难报道文本的观察,本文认为,中央电视台对此次地震灾害的报道过程表明,中央电视台对此次汶川地震的报道具有样本意义,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大众传媒已经成为紧急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一支强大的救援力,而这种救援力是透过电视的信息传播力体现出来的。在这一场灾难报道中,央视在信息传播方面凸显了信息公开、透明、及时的特点①。由于电视报道中的视频形式我们无法用文本加以阐述,因此本文分析的地震的新闻报道主要采用央视网中的新闻。

央视在此次汶川地震中的报道和信息公开已经成为了学者研究的成功的案例。因此,笔者也将综合国内相关学者对央视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分析得出自①陆侠:《人民时评:灾难申凝聚沉着的力量》,http//opinion.people.com.cn/GB/723001 2.html

己的一些见解。

二、央视在地震直播报道中的演变

(一)CCTV对灾难事件反应迅速、准确及时

笔者选取了2008年5月12号到2008年5月28号这期间央视网的新闻媒体报道的内容运用内容分析法进行分析。

2008年05月12日 15:02的新闻报道

央视网消息: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7.8级地震。目前有关专家正在对震情进行会商。

消息称,根据国务院应急条例,目前地震应急救援机制已经紧急启动,相关救援人员、物资的调集工作已经全部展开。

2008年05月12日 16:06的新闻报道

央视网北京5月12日电 据国家地震台网最新测定,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7.8级地震。

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后,胡锦涛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温家宝总理正赶赴灾区指导救灾工作。

新华网快讯: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后,胡锦涛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温家宝总理正赶赴灾区指导救灾工作。

2008年05月13日 16:27的新闻报道

央视网北京5月13日电(记者孙闻 隋笑飞)中国地震局新闻发言人张宏卫12日下午通报,针对四川汶川地震,中国地震局已启动一级预案,一支180人的救援队已经集结。

据国家地震台网测定,12日14时48分,四川省汶川县(温江西北55公里,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发生7.8级地震。

中国地震局新闻发言人张宏卫说,此次地震强度大,波及面广。最新测得的震级为7.8级,宁夏、青海、甘肃、河南、山西、陕西、山东、云南、湖南、湖北、上海、重庆等省市均有震感。

张宏卫说,中国地震局已启动一级预案,一支180的救援队伍已经集结,准备开往灾区投入救援。地震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正在进一步统计中。

由以上的新闻摘录,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中国的国家电视台,央视对地震灾难的报道反应迅速,第一时间快速报道灾情,第一时间紧急组织救援,第一时间发起赈灾捐助,第一时间进行哀悼祈福。在巨大的灾难面前,央视更以更积极的姿态,更快速的反应,更全面的报道跻身主流媒体方阵,尤其是,在这个报道的重点是逐层深入,在这短短的一个半个小时之内先是介绍发生地震的事实,接着说明国家正在组织救援,最后表明国家主席胡锦涛做出重要批示。

地震灾害发生以后,中央电视台不辱使命,让真相跑在了谣言的前面。央视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了简要信息,并滚动播出,随后,不断播发进一步的地震信息以及政府的应对措施。作为国家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及时准确的信息发布,消除了公众在灾难发生之初的惊慌心理,第一时间稳定了社会秩序。在紧急响应阶段,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准确性是第一位的。因为,保持社会稳定是灾难救援的前提保证。地震发生的当天,透过电视画面可以看到,央视主持人和观众一样处在严重的信息匮乏状态中,他们能够传递的信息十分有限。但是,即使是少量的但来自权威部门的相关信息在灾难发生时还是令亿万观众安定下来。电视观众从央视准确无误地获知他们所感到的震感来自于14点28分发生在四川省汶川县7.8级的地震。随后,电视中开始及时传播政府救援行动信息。在直播之初,央视在信息传播中出现了数次自我更正。如关于地震震级的报道,5月12日下午15:02央视播出了第一条地震消息:四川汶川县发生7.6级地震。之后央视继续向各地方电视台收集信息,在确定浙江发生地震及北京通州区发生地震的消息均为误传之后,主持人马上更正。稍后,国家地震局刷新汶川地震的震级为7.8级,主持人再次更正。

(二) 央视信息的高度透明和全方位的信息公开

我们仍然采取以上的分析方式,截取地震发生后的央视网的新闻报道进行解读。

2008年05月12日 19:23的新闻报道

央视网快讯:民政部说,截至18时统计,四川省汶川县7.8级地震已造成四川、甘肃、重庆、云南等地107人死亡,34人受伤。目前灾情还在进一步统计核实中。

2008年05月12日 19:50 的新闻报道

央视网成都5月12日电(记者肖林)四川省地震局消息:截至12日18时,成都市全市20市县区统计,地震已造成45人死亡,600多人受伤,其中重伤58人;甘孜藏族自治州死亡4人;四川中江县死亡5人。

此次地震震中位于汶川,从都江堰至汶川的部分公路塌方,交通中断。 2008年05月12日20:48的新闻报道

央视网:受地震影响,四川北川县估计死亡人数达3000至5000人,受伤者1万人。

四川 8533人死亡,北川县 死亡人数达3000至5000人,德阳 部分学校楼房倒塌 一批学生被埋,成都市 45人死亡600多人受伤,,都江堰市 聚源镇中学死亡人数已增至50余人,资阳市 10人死亡,86人受伤,眉山市 8人死亡,逾3000人受伤,中江县 5人死亡,甘孜州 死亡5人,阿坝州 死亡6人 阿坝州理县 县城1人死亡8人重伤,内江 死亡4人,遂宁 死亡7人。 2008年05月12日21:54的新闻报道

央视网:记者从抗震救灾指挥部了解到,在5月12日地震中,四川人员伤亡数千人,陕西死亡57人,甘肃死亡26人。重庆死亡50人,云南死亡1人,具体数字仍在统计。

2008年05月22日18:00的新闻报道

央视网成都5月22日电(记者任硌)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侯雄飞5月22说,

至22日14时,汶川地震灾害已造成四川50651人遇难,277028人受伤。 截至22日14时,四川震区发生余震7182次,其中4.0—4.9级91次、5.0—5.9级23次、6.0—6.1级4次,最大余震为6.1级。 在四川灾区,已从废墟中救出79852人,临时安置5446965人。

2003年,广东刚出现“非典”病例的时候,新闻媒体没有主动出击报道真相,使得当时的权威信息少之又少。于是民众借助手机、网络、短信等传播工具将各种小道消息广泛传播,一些网站上出现的“禽流感”、“炭疽”,甚至“霍乱”等可怕字眼在广州上空蔓延,引起了社会恐慌。由以上新闻报道可以看出,对于这次汶川大地震,央视进行了迅速、全方位的报道,如死亡人数、城市损毁情况、救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救灾工作进展程度,对灾情不掩饰、不夸大,如实、迅速地把记者了解到的信息毫无保留地传达给公众,尤其是持续多天的24小时直播报道,让公众每时每刻都能了解灾区救援工作的最新进展,这在中国电视直播史及中国新闻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尹韵公教授认为:“这次汶川大地震报道,给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受众最深刻、最漂亮的印象,就是我们的信息公开达到了最大化、最优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史上,重大突发灾害性报道达到这样的信息公开程度,是史无前例的。

(三)24小时现场报道

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在地震发生后32分钟首发新闻,52分钟后即推出直播特别节目《关注汶川地震》,而央视一套和新闻频道的常规节目播出被打破.实现了同一主题无间断播出。报道汶川地震的最新情况。在地震发生后两个半小时,中央电视台第一批记者就跟随温家宝总理赶赴灾区;5月13日,第二报道梯队分别赶往四川汶川、都江堰、北川、绵竹等重灾区进行采访,目前由央视新闻、专栏节目和直播等系统组成的前方报道团队已近50人。在后方,新闻中心也紧急从

篇四:痛定思痛,深度反思,杂谈汶川地震救灾中暴露的问题和缺陷

痛定思痛,深度反思,杂谈汶川地震救灾中暴露的问题和缺陷

——军迷泪眼看救灾

作者:gerry522

严正声明:此文章为本人(gerry522)原创,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任何人(包括我本人)不得将其用作任何与商业相关的目的。转载请注明作者。

5.12,一个永远应该被全中国人民铭记的日子。数以万计的普通民众在那个地动山摇的时刻失去了生命,整个天府之国被那个瞬间来到的灾难蹂躏得面目全非。从那一天起,我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一个普通的军迷,一直在关注着来自灾区的每一个消息,经常被我们的同胞面对灾难所表现出的人性光芒和无上勇气感动得泪眼滂沱,被那些在灾区奋不顾身抢救生命提供救援的所有救援人员的事迹激励得夜不能寐!感谢所有为灾区献出爱心的人们,感谢所有在那里抢险救灾的人们!

可是,在过去的几天里,作为一个老牌的铁杆军迷。(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我在差不多两年前完成的那本百万字的网络小说《2009,台海战争》)我却在一片热血沸腾的救灾抗灾的无数新闻报道中看到了许许多多我们目前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尤其是军队所存在的问题!下面我所说的内容,可能并不一定好听,也不会得到所有人的认同,但我希望能够通过我的一些抛砖引玉,能够让大家有一些深层次的思考,能够引起大家的讨论和关注,来改进甚至解决这些问题。要知道,此次的天灾是人力不可抗拒的,但是在救灾中我们可以依靠更好的方式来达到更好的效果,挽救更多的生命!要知道,这是用国人,也就是我们同胞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全人类面对巨大自然灾难时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教训。

尤其是那些教训啊!!!!!

请不要让已经流淌的鲜血被白白流淌??

以下,我分成五项简单论述:

一、一个大国的强大与脆弱

二、军队严重缺乏战略投送能力,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保障呼唤军用“大飞机”和重型直升机的研制成功

三、部队对于大规模救灾依然缺乏足够的心理和物质准备

四、地方的应急预案、灾害防治和灾后保障体系的完善

五、普及灾害急救教育刻不容缓

一、一个大国的强大与脆弱

8.0级的大地震对于任何国家,任何人,任何的预案准备来说都是毁灭性的,无论事先有多么详尽的准备,在如此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人类的努力永远是渺小的。十万平方公里的巨大受灾面积,数百万受灾群众,川西北破碎的地形,极度分散的居民点都使得此次大地震所

造成的灾害被剧烈放大。客观地说,此次地震的救灾工作远远比32年前的地处大平原的唐山大地震更加艰巨和困难!

可是,我们看到了,我们的国家作为一个大国所瞬间爆发出的强大综合实力。第一时间内,十余万救灾官兵就投入了灾区,国家也紧急调运了大量的物资和资金,无数民间力量自发或组织起来为灾区输送物资提供帮助。更可贵的是新闻报道的快速公开,使我们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到灾区的情况。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30年所积累起的巨大财富,没有国家数十年的高速发展,没有持续地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我们根本没有可能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集结出如此强大的救灾阵容,更没有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将这些急需的物资运抵灾区。假设此次地震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前,毫不客气地说伤亡数字和损失情况恐怕会以指数的形式上升!

而且,在中国的巨大综合实力下,此次地震对全国的影响实质上是被大大缩减了。无论是灾区的财产损失,还是地震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来说,在中国十余万亿计的国民生产总值面前都能被压缩到一个很小的比例,地震本身对国家的外交、金融、外贸等等方面来说,并没有产生根本性的动摇。除却灾区外的其他地区也完全具备了物质上和人力上的能力,去大力扶助灾区群众,帮助他们重建家园。这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实在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但是我们也看到了,面对如此天灾,中国作为一个地区发展不平衡,面积巨大人口众多的大国展现出来的脆弱的一面。

此次灾难降临在内陆的多山地区,由于国家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当地也并不算富庶,不但民房倒塌严重,交通更是被基本断绝。又时值多雨高温的夏季,衍生的地质灾害连绵不绝,都极大地加大了救援的困难。地震造成的通讯电力中断,交通断绝,基层政府组织受创严重,都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灾区的救援尤其是自救的效果。

受地形、天气和投送能力的影响,不少地区灾后数天救援部队都未能抵达,通讯也无法恢复。救灾物资的输送不及时,连不少救灾部队都面临断粮断水,大批部队只能徒步轻装进入灾区,这都表现出我们国家在面对巨大自然灾害时所面临的许许多多方方面面的问题。

作为一个军迷,我不怕别人说我站着说话不腰疼,不怕别人说我吹毛求疵!我想在文章中指出,任何一个组织(无论它是国家、军队还是一个公司)都不是完美的,都有可以进行改进的地方!要知道,我们的每一个改进,都会对我们的国家实力进行提升,都能在未来面对战争或者灾难时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我真心地希望每一个国人能在为灾区祈福和伸出援手的同时,多一份冷静的思考,这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快地进步!

二、军队严重缺乏战略投送能力,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保障呼唤军用“大飞机”和重型直升机的研制成功

自救灾开始以来,人民空军和陆军航空兵的子弟兵们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顾疲劳和危险,超气象超强度地长时间飞行,为无数灾民开辟了空中生命之路,为抗震部队迅速深入灾区创造了条件。

但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在此次救灾中军队暴露出了严重的战略投送能力缺陷!大批部队和物资只能使用紧急调配的民航飞机来实施运送,万一面对战争时战略投送能力的缺乏将会造成严重的问题。而且,由于民用运输机和军用运输机在设计理念上的根本不同,民用飞机不但无法使用可能更靠近灾区的野战机场,无法脱离完备的机场装卸设备独立快速装卸货物,更不适合装运大型的机械设备,尤其是军事装备和工程机械。这实际上是把几乎所有的民用客机输送的部队和物资,都挤到了成都双流机场等几个非常少的大型民用机场上,极大地增加了机场的压力,限制了部队的使用弹性和灵活性。如果我们拥有大量类似C-17或更多的伊尔-76这样的大型军用运输机,就可以在附近的小型机场和军用机场更多地分流,能很大程度地提高救灾的效率。

我国空军能够算得上合格的大型军用运输机仅仅有很少的几架俄制伊尔-76,由于俄罗斯生产能力有限,我们即使再有钱,再不受政治外交的限制,短期内也不可能迅速扩张自己的伊尔-76机队达到应有的规模。而国产的运八系列载运量有限,作为战略投送力量已是极为勉强,数量也并不足够支撑全军的战略投送。虽然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做到美军的那种全球投送的战略输送能力,但此次救灾远程调动部队数量仅数万,还不需要空运极其沉重的军事装备和相应的弹药补给,我军空军的运输能力就如此显得吃力,那么在未来万一发生的反对分裂的军事冲突中,部队所需要的战略投送规模应远远高于此次抗震救灾,这对于我国空军的运输机部队来说根本是不能承受之重!

此次救灾中暴露的空军空运能力低下的问题,更加亟待我国催生出自己拥有知识产权的军用“大飞机”投入使用。哪怕性能上略有不足,哪怕运载能力达不到世界先进水平,有了我们自主的大型军用运输机,就能够极大地增强国家的军事投送力量。可以在第一时间不但把部队人员送抵灾区(人员仍可以用民航输送),更能够把灾区急需的工程机械、野战通讯、后勤保障设备迅速高效地送抵目的地。能够在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中,不但为前线高速输送急需的装备物资,还能提供一个理想的大型空中平台,其改装的预警机、巡逻机、加油机、电子战飞机等装备能极大地提升我军的实际作战能力。

(PS:个人很不认同最近成立国家大飞机公司的举动,如此大张旗鼓地上马民用大飞机实在是很不明智,无论是我国薄弱的航空发动机工业还是西方大公司把持的市场及适航证门槛,都是我们目前很难逾越的障碍。军民并举、主次不分还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我们本就不强的设计力量。埋头发展军用大飞机打好内功,在解决军队急需的基础上积累经验,把挺进民航大飞机市场作为第二次飞跃才是最佳的选择。)

此次救灾中,我军陆军航空兵的直升机部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电视画面上我们常常能看到大批直升机在繁忙地转运伤员,投送物资。可是不能不看到,我军陆军航空兵由于建立时间短,直升机工业的极度薄弱等原因,仍然是非常低弱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我军的实际需要和我国的大国地位。迄今为止,我国军用直升机数量一直没有达到千架的规模,成都军区最先投入的仅仅是一个陆航团的直升机兵力!而剩余的后续直升机(总参调配了70架,再加上少量民航的直升机,也不过百架的规模)在没有大型运输机空运的情况下,居然要从最远哈尔滨这样的距离上转场飞向灾区!试问这样长途转场后,飞行员是否需要休息?拥挤的成都附近的军用机场是不是要对这些直升机进行小修和保养才能投入救灾?此时还剩下几成的战斗力呢?而最最可怕的是我军极度缺乏重型直升机的情况还在继续,仅仅只有一架飞龙公司的米-26能算得上是重型直升机,可以向灾区吊运大型装备,要知道送上去1000个只有铁锹的军人,可能发挥的作用还不如一台推土机或者吊车!推远到未来的作战行动中,

我军机降部队恐怕要在全军现有直升机总动员的情况下才能保证一个轻装步兵团机降作战的需要,还没有大型直升机可以为这些部队机降重型火炮或者装甲车辆,试问这样的机降部队在东南的那个岛屿上面对数十万敌军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呢?

反观美军拥有三四万架军用直升机,很轻松地就能在海湾战争中保障近一个师兵力的连续蛙跳作战,其中不但是包括了人员的运送,天量的装备和给养运送才是保障作战行动成功实施的最大后盾。可以想见,我军不但需要在未来几年中大批量加大对陆军航空兵的投入,迅速扩大机群规模,对重型直升机的渴求更是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依靠我们国家的技术实力,其实只要国家有决心大投入,我国直升机和运输机工业在未来十年间发生巨大飞跃的可能性完全是存在的!

还有一个我们不太注意的问题是飞行员的保有数量。我国航空管制是世界上最严格的,低空一直都没有开放给民用航空,通用航空事业一直难以发展起来,民间虽然有大量的通用航空需求,但根本没有什么民用飞机机群作为支持。军队则主要把精力放在了主战装备的数量和改进上,辅助机群的飞行员数量非常有限,根本难以支撑长时间的大规模空战。而美国仅仅民间飞行员就高达80万人,大量民用飞机不但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帮助和服务,更为战时储备了大批合格的后备飞行员,我们国家急需要改变现有的航空体制,大力发展通用航空事业,尤其是扩大民用轻型飞机和直升机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开放400米以下低空空域,开放飞行员培训体制,为国家储备更多更好的航空后备力量。

我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能够认真总结此次救灾中我军所暴露出的战略投送能力和直升机机降能力的缺失,下大力气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类似灾难再次降临或者国家不得不面对战争时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三、部队对于大规模救灾依然缺乏足够的心理和物质准备

在灾害发生后,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公安系统迅速向灾区派遣了十余万救灾官兵,夜以继日地实施救灾。从部队的快速反应和远方部队的调动速度上来说,此次抗震救灾确实反映了人民军队在过去多年中的进步,快速反应能力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我们也应该能在救灾的新闻画面中看到许多问题。

平心而论,部队的最重要的职责还应该是打仗。但目前处于和平年代,救灾已经成为部队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可在本次救灾中,部队仓促下投入,不但物资保障比较滞后,随身携带的装备也并不完全适用,甚至在缺乏应有计划的情况下部队现有装备都没能发挥出全部的效力。

首先,部队的机动速度和投送能力有限,大量部队是仅仅将人员迅速送到了成都附近,而实际上适于救灾的装备根本没有什么保障,后勤补给系统也没有跟上。不少救灾部队仅仅轻装进入灾区,不但自身的后勤成了问题,能带给灾区的帮助也十分有限。而海军陆战队居然要从数千公里外的南方摩托化行军到灾区救灾!要知道这样的距离要真是打仗,就算不考虑士兵的体力消耗,光是他们的装甲车辆都快需要大修了,战斗力从何而来呢!?

其次,部队对于大规模救灾缺乏适用的装备。我们在电视画面上更多地看到的是武警官兵和解放军战士还是使用着简单的铁锹,甚至仅仅用手来扒出被压群众。除了少数确实不适用大

型装备的环境外,这么简单的工具无疑会造成兵力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部队配发的担架也不适于救治被砸伤伤员。(仔细观察下日本救援队用的担架,再看看我们的,日方的担架外形像小舟,可以保证伤员在担架内被两侧约束不发生位移,减少二次创伤,抬运时也方便。我们的则大多数平板的,山路上左摇右晃的很容易让骨折和脊柱损伤的伤员造成更大的伤害,就更不用说那些就便物品编制的简易担架了。细节决定成败啊!)而实际上,军队装备体系中有不少装备是十分适用于救灾的,比如说工兵和工程兵部队的履带式战斗工程车,装甲抢救车,舟桥车、野战电源车、侦察部队的轻型山地摩托等,这些大型装备实际上应该在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就被动员起来投入灾区,凭借这些装备更好越野能力能够更快地抵达民用设备难以抵达的灾区。而后续的电源车、炊事车、野战医院方舱等,也应该更早一步被动员起来。其实,在军事冲突可能性不断降低的今天,工兵部队、舟桥部队、防化部队、野战医疗部队、通信兵和联勤部门才最应该时刻保持最高的战备等级,因为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他们才是救灾的最有效的部队!

第三,部队本身对如此规模的救灾行动缺乏心理准备和人员培训。整个救灾调动比较仓促,不少应该发挥作用的现有装备没有完全发挥作用。比方说,不少武警官兵在救灾中根本没有头盔,其实这是最基本的装备,完全应该在出发时携带的,可以极大地减少救援人员本身伤亡的概率。另外,也没有在电视画面上看到有成建制的部队在出发时携带单兵防毒面具的,时值夏日伤亡惨重的灾区必然会遇到大批遗体和牲畜尸体的处理,在部队出发时就应该让他们携带上防毒面具和消毒药品,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官兵的健康。当然,后续配发的大量口罩也能解急,但我个人依然认为,部队未来在夏季地震救灾中,头盔和防毒面具这两个本身就在士兵手边存储的装备完全是必需品。再比如说,在灾区实际距离成都军区总部如此近的情况下,成都军区没能在第一时间将现有的侦察无人机等装备投入灾区,这些小型无人机完全可以在灾害发生后很短时间内沿山谷进入灾区汇总灾情,为后续救灾提供信息保障而不用考虑飞行员冒险飞行的伤亡。还比如说,军队体系完全缺乏地震救生训练,救援起来效率比较低,没有适用装备,且普通部队缺乏合理有效的急救手段、设备和知识,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伤亡或者扩大伤员能被治愈的伤势而造成遗憾。当然了,说这些,对于在紧张救灾的部队来说确确实实是有些苛求了!

第四、部队通讯能力不强。从电视画面上的感觉来看,部队在投入救灾时随身携带的通讯设备完全不能满足救灾的需要。不少部队一旦投入灾区就无法联系,既不能上传汇报灾情,上级也无法在第一时间将其投入到更需要的方向上。虽然这里有大山中无线通讯受到遮挡等因素的影响,但在通讯设备如此先进的今天,依托卫星、中继通信飞机、山顶机降中继基站小组甚至原始的有线电话等多种方式并行,完全可以保障通讯的畅通。我们的军队并不是没有这些装备,很大可能是因为救灾而不是作战而没有携带或者是没有带够数量。其实,信息化能力现在已经是制约我军战斗力发挥的一个瓶颈,如果不再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投入,未来战场上我们会因为这个吃大亏的!

第五,部队救灾中协调不够。开始救灾时能看到不少记者的车在前面飞驰,后面跟着一大队跑步的士兵,既然可以通行车辆,部队就应该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哪怕武力强征民间车辆也要保证部队能够更快地投入灾区,即使分批次往返接送也能大大提高效率。另外,经常在电视画面中看到一个救援点上武警、解放军、消防、公安等各个机构拥挤在一起,其实这样的兵力分配并不科学,在如此大规模救灾中应该采用大联合指挥的方式,合理统一地调配兵力,避免在同一救援地点重复投入不同隶属体系的部队,应根据特长和装备相互岔开调配。这样不但指挥起来得力,也不会造成不同体系重复投入兵力而产生的浪费。当然,我军本身就缺

篇五:从汶川地震救灾与重建看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从汶川地震救灾与重建看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县委党校 雍支康

公元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中国四川汶川、北川,一场里氏8.0级特大地震猝然袭来,大地痉挛、山崩地裂,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此次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

两年以后走进灾区:映秀、虹口、汉旺、红白、南坝、姚渡、木鱼??那些曾经撕心裂肺的名字,上百个涅槃重生的小镇,如颗颗璀璨的明珠。 汶川、北川、青川、都江堰、绵竹、什邡??一座座复活与新生的县城,如今恢复了美丽和生机。 如今的灾区,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最具发展潜力的要数园区。

一、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集中迸发。

“地震震了两分钟,震后前进20年!”(内蒙古日报总编辑王开)。事实再次印证了恩格斯曾说过的:“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也再次体现了“多难兴邦”的深刻内涵。在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用真情凝结关爱,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以空前的民族凝聚力夺取了抗震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的伟大胜利。

这次中华民族在汶川大地震面前表现出来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在对口援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无疆大爱,是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又一次考验,“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奋进的行动,又一次以雄辩的事实向全世界昭示:以民族精神凝聚起来的民族,具有一种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精神力

量。

一外国著名军事专家针对中国汶川大地震在报纸上发表评论说:“中国人一瞬间由一盘散沙凝聚成一块钢板,真是太可怕了!”作为战略家视角无疑是正确的,一个国家的力量来源于整个国家的凝聚力。这种国家各民族的凝聚力,具有巨大的能量,具有无坚不摧的力量。“以前总弄不明白朝鲜战争为什么会失败,通过5.12地震,这个答案真是一清二楚。”他从中找出了中国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获胜的真正原因。正如这次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他们看到了整个国家各民族不畏艰难,不惧死亡的坚强意志。不单是全国战略动员速度和规模,最让他们震惊的是整个国家意志的快速凝聚。 他还说:“东方雄狮现在不仅已经睡醒站了起来,而且已经奔跑了起来!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有着世界上延续最久并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古老文明。我们对生养自己的土地有着深深的依恋,形成了强烈的归属感和“寻根”意识。即使是移居海外的华人,也怀着一颗滚烫的中国心,中华民族历史上,团结和统一是主流,而只有团结和统一才能带来太平盛世、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这种认同感的历史积淀,造就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培育了共同劳动、共享成果,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协作精神。有了这种民族凝聚力,一个国家就能挺起脊梁,不会被任何困难和灾难所压倒。在灾难和困难来临时,民族凝聚力又可化为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全国大团结、大协作精神。中国革命历史上,出现过百万民众支援解放军、用独轮车推出一个新中国的感人故事。今天,在我们身边同样在演绎着一个个手拉手、心连心,团结拼搏共度难关的感人故事。汶川大地震带来的灾难是残酷的,举国上下对灾区的火速支援,特别是帮助灾

区人民重建家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主义团结互助精神却让人温暖、令人赞叹。正是这种精神,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希望,激励人们擦干眼泪,奋勇前行,用信心去创造美好的新家园。

二、在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过程中,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得到集中体现。

在抗震救灾的第一时间,党中央、国务院立即向全国发出抗震救灾的号令,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身影就出现在救灾最前线;中央各部门和各地政府紧急行动起来,尽职尽责,全力以赴,齐心协力,救援灾区;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迅速组成紧急救援队,披荆斩棘,强行突破,直奔抗震救灾第一线,创下了短时间内运兵10万的纪录;全国人民火速行动起来,在危急之际,纷纷奉献爱心,伸出援助之手。共和国960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上,到处洋溢着爱的暖流,这更是举世罕见的一个民族以整体的力量与巨大的自然灾害相抗争的壮举,如果没有昂扬的民族精神支撑,没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是无法想象的。

地震虽然无情,但是中华民族的兄弟姐妹却情深似海,地震的破坏力量是巨大的,但是中华民族救灾和重建的力量是无比的。地震没能将中国人民震倒,这是缘于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缘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实基础,有各民族人民坚强团结的强大凝聚力。强震袭来,党和政府统筹全局,举国动员,高效展开抗震救灾工作,再一次检验了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的“物质实力”,彰显了社会主义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制度优势。危急关头,中华民族血脉相连;困境绝地,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强震袭来,13亿兄弟姐妹紧紧相依,患难与共,再一次彰显了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同舟共济,共抗天灾的勇气和信念危急

关头,人性光辉绽放异彩;困境绝地,中国意志展现力量。强震袭来,灾区人民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全国人民不抛弃、不放弃,再一次彰显了中华民族愈挫愈勇、生生不息的坚韧与顽强。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深厚根基是亿万人民群众,促使民族凝聚力迅速迸发的,首先是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心系人民,执政为民的理念;促使民族凝聚力迅速迸发的,还有我们的人民子弟兵为了人民利益不惜赴汤蹈火的大智大勇;促使民族凝聚力迅速迸发的,还有我们的党政机关和基层干部在灾难考验面前自觉履行人民公仆职责的实际行动。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中华民族崇尚仁爱的优秀传统充分展现出来,守望相助,休戚与共。多少人将生的希望让给别人,将死的选择留给自己:人民教师奋不顾身救护学生,血沃桃李;白衣天使竭尽全力救死扶伤;农民拿出仅剩的粮食为素不相识的灾民煮粥,倾家荡产的人们分享微乎其微的食品和水;个体商户主动捐出超市的全部物品;成千上万的志愿者自带搜救器材、药品食品,自驾交通工具、工程机械,从千里之外奔赴灾区;交通、电信部门为救灾人员免费开放绿色通道,企业职工加班加点生产救灾物品;中央电视台举行的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一次就获得了文艺界、体育界、企业界、新闻界15亿元善款,短短十天,国内捐款就已接近200亿元。全国各地血液库存瞬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很多地方不得不“预约献血”。上万家庭争相认养地震孤儿。多少人通宵达旦关注着灾区人民,多少人在千里之外帮助传递求救信息,寻找亲人。人们通过网络相互鼓励,向党和政府提出救灾建议。港澳台同胞同样踊跃捐款捐物,香港、台湾还派来了专业救援队、医疗队。

在灾后重建过程中, 在绵延300公里的汶川地震带上,在震后短

短的两年多时间里,中国向世界展示了一个个奇迹。 震后31天,中央决定按照“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原则,建立对口支援机制。震后37天,国务院启动对口支援机制。“ 要钱出钱,要人出人,要力出力”----18个援建省视援建为己任。18个省市主要领导亲自带队,第一时间赶往灾区调研,迅速制定对口支援工作方案。 其他兄弟省区市也主动请战,向灾区人民奉献无疆大爱。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一时间主动承诺,全力支援四川地震灾区重建工作。海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也主动请缨,主动携手援建宝兴县、大邑县。同样是地震灾区的重庆市对口支援四川崇州市,体现出“川渝一家人”的兄弟情义。四川全省21个市州中,受灾较轻的13个市,一边抗灾自救,一边伸出援手,也主动承担了极重灾区13个重灾乡镇的对口支援任务。18个省市累计派驻灾区援建干部2740名、援建队伍31万多人,支医支教支警及其他工作人员29400多人。

据四川省政府统计,截至今年2010年9月28日,18个对口援建省市确定的3860个对口支援项目,已建成3430个,占88.9%;对口支援累计完成投资692.9亿元,占90%对口支援项目中,仅农村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3项就高达2000多个,占总数近70%;各对口援建省市把硬件和软件建设结合起来,使先进的设施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援建者不仅创造了让世界惊叹的“中国速度”,而且还创造了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中国质量”。 从前期的“对口援建”到后期“对口合作”,是对口援建省(市)和灾区共同的创造,共同向世界展示了一个遭受特大自然灾害后高起点、高质量复兴的范例,为世界提供了一个个中国西部内陆城市崛起于危难、实现跨越发展的样本。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