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9:20:29 体裁作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体裁作文

篇一:地震中的父与子公开课教案

9 地震中的父与子

课 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能目标:

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方法目标: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情感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法、情境教学法、电教法

教学准备: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继续进行课前2分钟交流,谁来说说你所搜集到的有关父母之爱的好句子。

师:是啊,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看大家又从中感悟出什么。

(学生齐读课题)9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检查预习

1、认读生字词。

2、检查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交流

三、学习课文。

1、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了不起)

师板书:了不起

师: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屏幕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你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出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可以在书上画一画重点的句子、词语,也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还可以读一读。然后四人一组交流一下。

交流:

师: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父亲呢?请同学们先读读划记的语句,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师板书:父亲

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怎样体会出父亲的了不起的。

(2)父亲一开始的心情是怎样的?

(3)父亲一开始是伤心绝望,后来却是那么坚定,下定决心要找到自己的儿子,是什么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4)谁能来读读这段话,读出父亲这种心情的变化?(指导朗读) 生: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地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没有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怎样体会出父亲的了不起的。

(2)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对比)把谁和谁进行了对比? (3)师:别的家长是大哭,然后绝望的离开,而父亲却是埋头接着挖。面对同样的情况,这位父亲的表现为什么能与众不同呢?(引读:儿子在等着我!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4)自由地读读这段话,读出其他家长的绝望和父亲的坚定。

指生读。

生: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怎样体会出父亲的了不起的。

(2)把“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划上线,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句话,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而要从8小时写起呢?

(3)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时间的漫长。(指生读)

(4)师:同学们,36小时到底是个怎样的概念呢?12小时是一个——生接:白天。再过12小时是一个——生接:黑夜。在过12小时又是1个——生接:白天。统共是几天几夜呀?生:2天1夜。

(5)大家想:在这2天1夜的时间里,我们平常人会做些什么?(生答)而父亲却在——生答(不停地挖)板书:挖

(6)师:多么了不起的父亲啊,2天1夜的不吃不喝不睡,为了救出儿子而拼命地挖着挖着。父亲的这种做法,有人理解吗?(生没有)有人来帮助他吗?(生没有)师:没有人理解他,没有人来帮助他,有的只是: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生接);消防队长挡住他:(生接);警察走过来,(生接)。而父亲回答他们的只有一句话:(生接)父亲多么想得到别人的理解、帮助,多么想尽快地救出儿子啊,可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接

(7)大家想,在挖掘的过程中,父亲还会遇到哪些困难?(生答)师:所以,父亲的衣服会(生接);到处都是(生接)。

(8)面对这么多的困难,父亲放弃挖掘了吗?(生答)板书:永不放弃 是什么支撑着父亲,让父亲变得这么坚定,坚强?(生:不论??)师: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齐读)儿子在等着我。

师:永远要跟儿子在一起的执着让阿曼达的父亲变得多么的了不起啊。(生齐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播放小提琴演奏《沉思》)假如他就是你的父亲,看到他为了找到废墟下的你,30多个小时,顾不上喝水、吃饭,更顾不上睡觉;没有人理解他,更没有人帮助他,他仍然在不停地挖呀,挖呀;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还是在不停地挖呀,挖呀。此时此刻,你会怎样读这段话?(生:心疼,激动,感动)

(9)自己在下面练习读出这种感情。指生读,齐读。(配乐)

师:方才我们体会了父亲的了不起,那你又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出了儿子的了不起呢?

交流:

生: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来救我,也能够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怎样体会出儿子的了不起的。

(2)大家想:废墟下是怎样的一片景象?(生答)同学们会有什么样的表现?阿曼达是怎样安慰、鼓励同学们的?他会说些什么?

(3)师:阿曼达虽然只是个7岁的孩子,可是他害怕吗?(生答)他为什么不怕?(生答)师:因为他相信:生接:不论??

(4)师: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空气也越来越浑浊。7岁的阿曼达,经过两天一夜的等待,一定是渴极了,饿极了!

但是对父亲的无限信赖让阿曼达充满了一定要活下去的信心和力量。坚信父亲会永远和自己在一起让阿曼达变得多么的了不起呀!请同学们再读这段话。

生:“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怎样体会出儿子的了不起的。

(2)先出去与后出去有什么不同?

(3)是什么让阿曼达如此勇敢?板书:对爱的坚信

师:因为他相信:生接:不论??

(4)自己读读这句话,读出儿子先人后己的精神及对父亲的信任。 指生读,齐读。

师:下面我们分角色来读读父亲救出儿子的这部分内容。老师读旁白,男同学读父亲,女同学读儿子。读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经过38小时的挖掘,父亲终于挖出儿子了,并且知道儿子还活着,这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儿子在等了38小时后,终于听到了父亲的声音,他是什么心情?(生答)师:我们在读的时候,要读出这种父亲和儿子这种惊喜、激动的心情。(开始读)

师: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创造出了地震中的奇迹。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的结尾。

师: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这句话就像一根纽带,将地震中的父与子紧紧联系在一起。

师:当父亲疲惫不堪,就要倒下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穷的力量——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

师:当儿子饥渴难耐,难以支撑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尽的希望——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

师:让我们记住——

生齐读:地震中的父与子

师:让我们记住——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让我们把父子幸福相拥的镜头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当中。课后,请同学们完成课文后面的小练笔,并读一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板书设计:

9 地震中的父与子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

父:永不放弃 子:对爱的坚信

教后反思:

优点:

我觉得本次优质课,最大的优点是:1、整篇课文的教学抓住“了不起”这条主线来展开,显得条理清晰,令人一目了然。例如,在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后,提出“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由此引出“了不起”,然后围绕“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从哪些方面看出来?”让学生再次读课文,一步步深入

思考并交流。以一个主要的问题贯穿了全文的教学,整节课的学习显得很利落。

2、重视了学生的朗读指导,对重点段落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来理解,来感悟。读的形式多样,如:教师范读、配乐读、分角色读、个人读、齐读等。 缺点:我觉得不足之处也很多。

比如:1、开头弄了个《生死不离》的诗朗诵,本来是想渲染一下气氛,为学生学习本篇课文奠定感情基础,但这块视频播放时间太长,以至于侵占了学习课文的时间,使得课堂上时间很紧张。

2、处理课文方面,也显得“挖掘”不够。比如学习“父亲挖掘了38小时”这部分内容时,只是一味地领学生理解父亲挖的时间长,理解我们在这么长的时间要做什么,而父亲要做什么,没有深入地领学生去体会这么长的时间里,父亲在怎样的挖,从而对父亲挖掘的艰辛体会不够,也削弱了学生对伟大的父爱的理解。

篇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全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背景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9册课文。课文的内容大致是:1989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子还活着,坚信儿子还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和阻止,夜以继日挖了38个小时,直到救出了他的儿子和其他14位小朋友。

教学课题: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适当应用,有助于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更好地感受厚重的父爱,体会课文的主题。

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选自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本组课文都是围绕“父爱”进行选择的,因此,在本组教材的教学中,要紧紧扣住“父母之爱”这一主题,整合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语文实践活动。学习课文,要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在现情景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 利用多媒体手段,铺垫文章情感基调。

2. 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反复朗读,把握文章主题,关注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教学三维目标:

1. 认识8个生字,会写16个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开辟、破烂不堪”等词。

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 从课文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应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应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利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具:多媒体课件

一. 激情导入

(分享视频《唐山大地震》片段2分钟)此为2010年张艺谋导演的作品《唐山大地震》的一个片断,再现了地震发生时悲惨的一幕,使我们不由得想起汶川,想起玉树,想起在地震中涌现出的一一个感人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地震现场去感受一对父子,他们用真情谱写的生命乐章。

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师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 介绍背景:(继续播放电影,起烘托的效果)

2. 听读课文,完成两个任务。(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a. 听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体会录音中语气的把握。

b. 思考:课文围绕父与子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

子?

3. 投影展示生字,词组,多音字(齐读,开火车读)

4. 回答思考题。(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引导学生找到形容父子的一个词“了不起”,进而引出下一环节。)

5. 齐读最后一段,提问: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三,带着问题,研读课文

1,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父亲和儿子的,用“——”画出描写父亲的语句,用“曲线”画出描写儿子的语句,看看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2,我们先来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谁先来交流一下你画的句子?

? 投影: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跪在地上

大哭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a. 你读出了什么滋味?请读出这种感觉(指名读)

b. 投影重点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提问:要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去读?

? 投影:“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谁愿意帮助我?”

“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

提问:a,在父亲寻找儿子的过程中,都有哪些人前来阻挡他?为什么? b为什么说父亲精神失常了?他真的精神失常了吗?

C此段在描写人物时,运用了什么描写?起什么样的作用?

? 投影: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

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提问:a 用心比一比,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

B投影父亲在此36小时中的外貌和心理状态,有感情的朗读。

C填空:猜测一下儿子在废墟底下的36个小时的外貌和心理状态,再有感情读一读。

(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在刻画人物时的作用,体会情感,从而更好的朗读。)

3.同学们,你们可曾想过,这位父亲是靠什么才一直这样坚持下去? (生回答后,板书: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是啊,当父亲看到三层教学楼变成一片废墟,悲痛欲绝的时候,支持他重新挺立的就是这句话,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的时候,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正是这句话支撑了父亲永不放弃,挖掘不止。让我们深情的读出这句话吧。(齐读)

四.感受儿子的了不起

1.读读你最感动的部分,谈谈感受。

2,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

3,投影重点句“无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又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去读?

五.齐读最后一段,还可以说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请你夸夸他们吧!(勇敢,伟大,坚定,坚强)

六.总结升华:(播放背景音乐)

同学们,父亲坚信儿子在等着他,儿子坚信父亲一定会来救他们,这份信任创造了地震中的奇迹,那这奇迹是源于什么呢?都源于一个字,那就是“爱”。(板书)

1.爱的延伸:a父爱如伞,为你遮风挡雨;父爱如雨,为你濯(zhuó)洗心灵;

父爱如路,伴你走完人生。

b高尔基也曾深情地赞美:“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

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

2作业:a、 搜集四川汶川地震的有关父爱的资料,进一步感受父爱的伟大。 b、课后小练笔:想象一下,阿曼达 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c、帮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

3 推荐阅读:《背影》、《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板书:

地震中的父与子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父亲 (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儿子

教学反思:

本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的感人肺腑的传奇故事。在教学设计时,我想法设法通过各种手段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能用心把这篇感人的课文读好,理解好。因此,课文导入时,我截取播放了《唐山大地震》影片中关于地震中和地震后悲惨情景的片段,使学生更好的感受本文发生的故事背景,更好的体会地震的可怕

给人带来的绝望之感,进而体会文中父子间不离不弃的真情。时间控制在2分钟左右。同时,在听读课文的问题设计上,目标任务太多,脱离学生初读课文所能达到的水平,超高了,要精简。总体上讲,课文导入部分,时间没有分配好,脱离了学生实际,使得想法挺好,效果却不佳。

在生字学习部分,本应是第一课时的学习重点,但由于可是内容安排过多,在课堂上只让学生照这投影,齐读并开火车读了读。鉴于学生整体上对这部分生字自学就应经掌握得很好,可以添加“检查预习”环节用来处理生字,效果会更好。

从总体上看,对于第一课时来见,安排的教学任务与内容较重,再加上导入部分时间分配不合理,整堂课使人感觉很急促,面面俱到,但都蜻蜓点水,留给学生朗读体会的时间较少。

个人资料:

姓名:唐娜

省份:辽宁省

学校全称:大连市金州新区临港小学

通讯地址:大连市开发区阳光馨苑4-2-5-8

邮政编码:116600

联系电话:13478513567

篇三:《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贺艳妮

篇四: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感受父子亲情,理解伟大的父爱能给人巨大的勇气,能使人在危急时刻变得更加坚强,能够无所畏惧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2.依托语言文字,通过有感情朗读、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 教学重点:

1.展现“父亲艰难地在废墟上挖了38小时”这一情景的第十二自然段。

2.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3.理解这对父子为何了不起。

教学难点:

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把握整体,创设情境

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7课地震中的――(生引答:父与子)【板书课题】

2、初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一切都失去了他往日的模样。(出示影音)

旁白:你们看,在地震中楼房倒塌,成了瓦砾堆,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离我们而去。……人群从四面八方赶来,纷纷加入救援的队伍。一双双手,一把把铁锹,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都加入了到这场与死神的竞赛中。然而,救出每一个人都显得那样艰难。

二、直奔主题,整体感知

1、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位父亲执着地挖了38个小时,他7岁的儿子竟顽强支撑了38个小时。课文中早已对他们给予高度的评价,说他们是一对――(生答:了不起)的父与子。

【板书:了不起】

2、你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他们的了不起?动笔划出来,还可以用简短的语句做些批注。(学生读划写)

3、学生交流

过渡: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这位父亲如此伟大,如此――,如此――(生自由答)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出示文字)

三、品读语句,以读代讲

1、现在你们会怎样读这些句子?你会抓住哪些字眼来读出父亲的了不起?大家在小组里读一读。(分小组朗读)

2、交流品读

你来读,你为什么会这么读?【结合回答板书:挖 动作 外貌 细节】

★时间词:文中为什么不厌其烦的把这些时间词写出来?(看出时间长,父亲支持了这么久很疲劳,看出不容易困难很大……)36小时,这是两个白天一个黑夜,父亲就这样不停地挖啊挖啊。这是一个多么坚韧不拔的父亲。我们一起来朗诵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灰尘,血丝,衣服,血迹……

★孤军奋战的父亲没有任何工具,仅凭他的一双手,一双血肉模糊的手不停地挖呀挖呀,这里饱含着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我们一起来读,记住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生齐读)

3、挖了这么久这么艰难,父亲为什么没有放弃?因为(生齐答)(出示文字)

【板书:无论…总…】

4、这是父亲常对儿子说的话。这是一个约定,这是一个承诺,这是一份沉甸甸的爱。这位慈爱的父亲曾经在什么情况下说过这句话?(学生简答)

5、现在,在一片废墟前,父亲也是凭借着这句话(指,生齐读)执着地挖掘。在这片废墟上,他曾经听到其他父母的痛哭和呼喊(生接读);他曾经听到好心人的劝慰(生接读);曾经听到消防队长的告诫(生接读);曾经听到警察的规劝(生接读)。面对这一切的不理解,面对身心的巨大伤痛,父亲停止了吗?(生:没有)为了和儿子在一起,父亲都克服了哪些困难?你能不能用“不论……总……”这个句式来说一说。

6、无论发生了什么,父亲只有一个念头――(生自由答)

这个信念支撑起了父亲了不起的形象。(配乐)假如他就是你的父亲,面对废墟他曾经绝望过,但对你不离不弃的爱让他变得坚强伟岸……(生齐读)

7、也许正是这份深沉的父爱创造了奇迹,挖到了第38小时……(师生同读,学生只接儿子的语言部分)

8、父亲挖了38小时,年仅7岁的阿曼达就在黑暗中(等)了38小时。【板书等】当父亲找到他时,儿子的话让我们由衷地钦佩,你会怎样赞赏他?(出示投影填空)(学生发言,解释自己所填的内容)你还会怎么表扬他?(学生发言,解释自己所填的内容)【相机板书 语言】

过渡:身处险境时的勇气和镇定,安全出口前的无私无畏都来自――来自“――”(出示投影)的坚定信念。(引答,简单解释)

9、引读:当父亲伤痕累累,疲惫不堪快要倒下的时候,是这句话让他充满力量……(出示投影);当儿子饱受煎熬难以支撑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希望……(出示投影)。

小结: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个人的心。从这父子二人身上,似乎让人看到的不仅仅是深切的父子之情,还有更令人感动的人格力量。(出示投影)这的确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让我们把父子幸福相拥的镜头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学生齐读)

三、拓展阅读,指导写法

我们虽不曾有过这样轰轰烈烈的经历,但浸润在平凡生活中的爱,依然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挖掘挖掘那份生活中那份深沉的父母之爱吧!学完了课文你会怎样表达这种情感,你会抓住人物的哪些方面来表达呢?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动作

父亲 挖 外貌

了不起 无论…总… 细节

儿子 等 语言

篇五: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第二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民和小学 冯瑞芳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课文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情景教学法等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复习导入

1、“同学们,1994年1月17日,美国洛杉矶发生了一场大地震。现在,请跟随老师走进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地震,认识这对《地震中的父与子》(齐读课题)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概述得真准确!)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为这节课的学习做铺垫。同时也训练学生概括能力。]

三、抓住重点句,直奔中心

1、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地震中的父与子信守承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课文中是怎样夸奖这对父与子的?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从课文中找这一句话。

2、(学生浏览课文,老师巡视了解情况)找到了吗?指名回答,都找到了吗?(多媒体

出示句子)好,大家一起来夸一夸他们。(板书:了不起 父 子)

3、文章中哪些描写让你感受到这位父亲的了不起。请默读课文1—12自然段,用你喜欢的符号画出有关的句子,可以在你感受深刻的地方写上自己的体会。开始吧!

[设计意图:从描写父亲的重点语句入手进行突破重难点。不动笔墨不读书,找到后写写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品读词句,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1、从拯救时间的漫长和艰难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1)画好的同学请举手!谁来说说,

(2)指名读,(你真会读书)都找到了吗?(投影出示语段)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3)哪些词语给你深刻的体会到父亲的了不起?(你能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吗)

A、这些时间的词语让你感受到什么?(时间长)

B、请用你的朗读体会时间的漫长。(朗读时你很注意突出这些时间的词语,如果语速放慢一些就更好)

C、老师也想体会一下(范读)

D、指名试一试

E、一起来体会父亲挖掘的漫长。

[设计意图:通过挖掘时间的漫长的词语,体会父亲在挖掘的艰辛。]

(4)8小时过去了,父亲在干什么?

(5)是啊,时间就是生命,他在跟时间赛跑,所以12小时过去了,父亲仍然在干什么?用什么挖?

A、谁来示范一下挖的动作。

B、一起来试一试的动作,现在你们就是父亲,挖得快点,再快一点,不要停下来,时间

就是生命。你看,父亲的衣服也湿透了,还在挖;筋疲力尽了,还是不放弃,继续挖。从父亲的动作中你能体会到他当时的心情怎样?(急切)

※用你的朗读体会父亲急切心情。

C、即使筋疲力尽都不放弃,你能体会到什么?(父爱的伟大)

※请用你的朗读体会这伟大的父爱。

D、我们一起体会这浓浓的父爱。

E、(就这样徒手挖掘,在满是钢筋、水泥、玻璃碎片的瓦砾中不停地挖,看看父亲的双手,这是一双怎样的双手?(血肉模糊)

F、十指痛归心,请用你的朗读来体会父亲的多么地艰辛。

G、让我们一起体会父亲的艰辛

(6)24小时过去了,父亲仍然在干什么?

(在这漫长的24小时中,他挖到了一具又一具死难者的遗体,有的是学校的老师,有的是学校的职工,有的是其他孩子??看到废墟中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就此结束,此时父亲心里怎么想?

[设计意图:通过对“挖”的品读,体会父亲在挖掘时的心理活动的变化,从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

(7)他害怕失去自己的儿子,于是,他像发疯一般在废墟中寻找。此时一些好心人看见了上来拉住这位父亲,你就是好心的家长劝劝这位父亲::“太晚了,没有希望了。”(指名2生读)

(8)你就是消防队长,请你们阻挡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指名1生读,男同学齐读)

(9)一位警察叔叔看见了也非常同情这位父亲,你就是警察叔叔请你们来开导一下他:“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指

名1生读,全班同学齐读)

(10)你也来劝劝他?(你真会关心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也来劝劝这位父亲,既能让学生体会父亲的执着,又能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11)面对众人的劝说,我们来听听父亲的回答。(出示父亲的话齐读)父亲的回答中你听懂了什么?

※父亲没有听从别人的劝说,他甚至想得到更多人的帮助,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救出废墟中儿子,他坚信儿子在等着他。这是他对儿子承诺:

(12)投影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13)导读:

面对众人的阻挡,让他放弃时,回响在他耳边的仍是这句承诺——

当人们摇头叹息,说他精神失常时,支撑起他的仍是这句话——

男同学,现在你们就是父亲,请你们郑重地再承诺一次。

※无论什么都动摇不了父亲救子的决心,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这是执着的父亲。这是永不放弃的父亲。这是信心坚定地父亲。)

(14)一句承诺,它凝聚着深沉的父爱和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哪!父亲不仅是这样说,而且也是这样做的。

引读:你们看,父亲在废墟中掘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父亲挖了36个小时?(出示句子,男、女同学各读一句,谈一谈哪一种表达更好?好在哪里?)(指名回答,然后展示朗读,读中体会)

A、把你的感受带进这句话中读。

B、带着你的感受读这句话。(读出你的体会)

C、让我们也一齐体会。

过渡:父亲抱着一定要找到儿子的坚定信心,在废墟中苦苦地挖掘了36小时仍然没有放弃。透过一个“挖”字,描述一下你眼前浮现的父亲模样?

※请跟随老师一起来到当年的地震现场看一看父亲此时的模样(图文并茂)投影出示: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评貌豢埃酱Χ际茄!?/p>

(1)看到父亲狼狈不堪的模样你的心情怎样?

A、把你的心情融进这句子中读。(读出你此时的心情)

B、带着你的心情读这句话。

C、老师跟你们的心情一样,让我们也带上自己的心情读这句话。

(2)地震过后余震不断,楼房随时会坍塌,还可能发生大爆炸,他遇到了哪些危险?(尽管父亲的身体受到伤害,生命受到威胁,可是父亲有放弃吗?为什么?(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就要救出自己的儿子。)

(3)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勇敢、不怕牺牲)

※让我们一起体会这伟大的父爱!(配乐读)

(4)支撑他战胜困难的还是这句承诺。

投影出示句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齐读)

引读:

当危险一次次降临的时刻,父亲总是默默地对儿子说: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齐读)

当一次次化险为夷,他还是自言自语地说: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齐读)

(5)一句平日里对儿子普普通通的承诺,此时已经化作拯救儿子的动力。

老师也深深地被感动了,由此可见抓住细节的描写很能打动人心。看看作者是抓住了哪方面的描写?为什么要这样描写?(老师指着自己的脸、眼、衣服引导学生回答“外貌”)(真聪明)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