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易水送别,骆宾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9:36:05 字数作文
易水送别,骆宾王字数作文

篇一:易水送别——骆宾王

原文

易水送别 (唐)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字词翻译

此地:指易水岸边。

燕丹:战国时燕国太子丹。

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

冠:帽子。

人:指荆轲。

没:死,即“殁”字。

水:指易水之水。

赏析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仪凤四年(679)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易水送别》一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在送别友人之际,发思古之幽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无限仰慕,从而寄托他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这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此地指易水,易水源自河北易县,是战国时燕国的南界。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奉命入秦刺杀秦王,太子丹和众宾客送他到易水岸边。临别时,荆轲怒发冲冠,慷慨激昂地唱《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然后义无反顾,勇敢地启程.这位轻生重义、不畏强暴的社会下层英雄人物,千百年来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受到普遍的尊敬和爱戴。诗人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侘傺失志,亲身遭受武氏政权的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因而在易水送友之际,自然地联想起古代君臣际会的悲壮故事,借咏史以喻今,为下面抒写怀抱创造了环境和气氛。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昔时人即指荆轲。没,死亡。荆轲至秦庭,以匕首击秦王未中,被杀。这两句诗是用对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轻一重,一缓一急,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陶渊明曾有《咏荆轲》诗说:“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表达了对荆轲的崇敬与惋惜之情。宾王此诗,同陶诗交相辉映,但在意境的创造上更为含蓄有味。“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首先,“寒”是客观的写景。此诗作于冬天,冬天北方的河水自然是寒冷的。

其次,“寒”是对历史的反思。荆轲这样的古代英雄,虽然奇功不就,但也令人肃然起敬,诗人是怀着深切缅怀之情的。荆轲其人虽然早就不复存在了。可这位英雄疾恶如仇、视死如归的英风义概还在,作为历史见证的易水河还在。诗人面对着易水寒波,仿佛古代英雄所唱的悲凉激越的告别歌声还萦绕在耳边,使人凛然而产生一种奋发之情。复次,“寒”也是对现实的概括。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咏怀》)的骆宾王,有着远大志向,他愿洒满腔热血,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然而现实是“天子不见知,群公讵相识”(《夏曰游德州赠高四》),生不逢时,沉沦寂寞,诗人心中充满孤愤不平之气,如易水河一样,悠悠不尽。诗人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伟大孤独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倾诉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诗人感怀荆轲之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一种激励。

这首诗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诗尾的“寒”字,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寒”字,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因意构象,用象显意。景和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情和意,是诗人对客观对象在审美上的认识和感受。正如古人所说:“象者,出意者也。”诗人在自然对象当中,读者在艺术对象当中。发现了美的客观存在,发现了生命和人格的伟大表现,从而把这种主观的情和意,转移到客观的景和象上,给自然和艺术以生命,给客观事物赋予主观的灵魂,这就是诗歌创作和欣赏当中的“移情作用”。“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正是这种移情作用的物质符号,这是此诗创作最为成功之处。这首诗题为送别,可又没有交待所别之人和所别之事,全诗纯为咏史抒怀之作。但吟诵全诗,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壮别场景如在目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所咏的历史本身就是壮别,这同诗人送友在事件上是相同的。而古今送别均为易水河岸,在地点上也是相同的。易水跨越古今,诗歌超越了时空,全诗融为一体。一古一今,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同时交待,最后统一在“今日水犹寒”的“寒”字上,诗的构思是极为巧妙的。

这首诗以强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炼的手法,摆脱了初唐委靡纤弱的诗风影响,标志着唐代五言绝句的成熟,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拓了道路。

补充:这首诗又名《于易水送人》、《于易水送别》、《于易水送人,内容完全相同,是骆宾王的佳作之一。

篇二:易水送别

yì shuǐ s?nɡ bié

易 水 送 别

【 tánɡ 】lu? bīn wánɡ

【 唐 】 骆 宾 王

cǐ dì bié yàn dān ,zhuànɡ shì fā chōnɡ ɡuàn 。

此地别 燕 丹 , 壮 士 发 冲 冠 。

xī shí rén yǐ méi , jīn rì shuǐ y?u hán 。

昔时 人 已 没 , 今日 水 犹 寒 。

【作者简介】骆宾王,(约640~684)婺州义乌 (今属浙江省)人,唐代文学家,他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一起,被人們称为“初唐四杰”。七岁能属文,尤妙于五言诗,尝作《帝京篇》,当时以为绝唱。初为道王府属,历武功主簿,又调长安主簿。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骆宾王代他写《讨武檄》。檄文罗列了武后的罪状,写得极感人。当武后读到“一抔土之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两句时,极为震动,责问宰相为何不早重用此人。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或說是被乱军所杀,或說是遁入了空门。有《骆宾王文集》遗世。

【词语注释】 ⑴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燕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地点。《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⑵此地:原意为这里,这个地方。这里指易水岸边。

⑶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

⑷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这里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⑸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冠:帽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 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⑹昔时:往日;从前。《东观汉记·东平王苍传》:“骨肉天性,诚不以远近亲疏,然数见颜色,情重昔时。”

⑺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 ⑻没:死,即“殁”字。

⑼水:指易水之水。

⑽犹:仍然。

【作品译文】

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创作背景】

公元679

年冬,骆宾王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他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篇三:骆宾王历史真相(中四)

705年唐中宗李显复位后,唐高宗李治的军事大臣骆宾王从江苏南部,历经千里,于冬天到达,咸阳长安,关山里家乡。该事实来源于骆宾王9篇古文的记载。而新旧唐书为之辑集作注:关联705年宾王隐居江苏,西下回家这段历史沒有的。 宾王回家历史真相,记于古文中,例如「望乡夕泛」 归怀剩不安,促榜犯风澜。落宿含楼近,浮月带江寒。喜逐行前至,忧从望里宽。今夜南枝鹊,应无绕树难。 简释:作者从江苏南部,历经千里,到达咸阳长安,登高望见关山古城。 己经暮年的我,因抗旨漂浮21年后回到了家乡。回家心中还是不安定。旧时冒犯君王榜文,虽榜文言行无标准,但罪名还沒有平反。今晚如果找不到家人,住宿的地方离家近点。家乡的月亮多么亲切,但是家乡气侯比江苏南部寒冷。还是怀着喜悦的心情回家吧!离家越走越近了。也许担忧的心情是多余的,家里的楼房离远望去还是那样的完整。 今夜南方飞回来的幽禽,应当回到故乡的树上栖息吧!。 《望乡夕泛》与《月夜有怀简诸同病》 是骆宾王回到了家乡之联篇。闲庭落景尽,疏帘夜月通。山灵响似应,水净望如空。栖枝犹绕鹊,遵渚未来鸿。可叹高楼妇,悲思杳难终。简释:宾王回到故乡,看到家中寂静的庭院,己经人走屋空,一片花落风景尽。窗台的柱子没有了,窗台的窗帘没有了,月亮的影子进入房中。 山有灵,是否告诉我,家人在哪? 千里回家,盼见亲人,一无所有。今夜南方飞回来的幽禽,哪里才是他们栖身之所? 还是依照原来的计划,暂时住宿在家乡,等待鸿雁传信吧。为了自已,骆氏全家族老少不知去向?何时能找到父母,儿侄?

宾王回到了家中,因没有见到父母及儿女后,拜访会见了旧时好友《送郭少府探 得忧字》探听消息,並沒有得到骆氏家族生死存亡的消息。705年除夕,《西京守岁》宾王没有寻求到骆氏家族生死存亡消息后,独自一人住在陝西,长安故乡守岁。过了春节后,又去拜访《春晚从李长史游开道林故山》旧时好友李长史。 沒有探听到消息后,《春日离长安客中言怀,春霁早行》又踏上寻找家人旅途中。苐一站《寓居洛滨对雪忆谢二(一作洛滨对雪忆谢二兄弟)住宿蒲城,洛滨镇。

苐二站《尘灰、咏尘》住宿在陝西,洛川县,苐三站寻找到今河北省北部,易县境内,古文《于易水送别》是706年宾王沒有找到父母儿女,及骆氏家族生死存亡的消息,由此引发起,愤怒的心情,以致头发把帽子都冲起来了的历史事实。

十、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073、「月夜有怀简诸同病」作者:骆宾王 (705年冬到关山故乡无一亲人)

闲庭落景尽,疏帘夜月通。山灵响似应,水净望如空。

栖枝犹绕鹊,遵渚未来鸿。可叹高楼妇,悲思杳难终。 1 按鉴考 骆兆俊(中四) 骆宾王历史真相

074、「送郭少府探得忧字」作者:骆宾王

(705年到关山故乡 探得泣离忧) :

开筵枕德水,辍棹舣仙舟。贝阙桃花浪,龙门竹箭流。

当歌凄别曲,对酒泣离忧。还望青门外,空见白云浮。

075、「西京守岁」作者:骆宾王 (705年除夕到长安),

闲居寡言宴,独坐惨风尘。忽见严冬尽,方知列宿春。

夜将寒色去,年共晓光新。耿耿他乡夕,无由展旧亲。

076、「春晚从李长史游开道林故山」作者:骆宾王 (长安706年春在长安)

幽寻极幽壑,春望陟春台。云光栖断树,灵影入仙杯。古藤依格上,

野径约山隈。 落蕊翻风去,流莺满树来。兴阑荀御动,归路起浮埃。

077、「春日离长安客中言怀,一作春霁早行」作者:骆宾王 (706年春离长安)。

年华开早律,霁色荡芳晨。城阙千门晓,山河四望春。御沟通太液,戚里对平津。

宝瑟调中妇,金罍引上宾。剧谈推曼倩,惊坐揖陈遵。意气一言合,风期万里亲。

自惟安直道,守拙忌因人。谈器非先木,图荣异后薪。揶揄惭路鬼,憔悴切波臣。

玄草终疲汉,乌裘几滞秦。生涯无岁月,岐路有风尘。还嗟太行道,处处白头新。

078、「寓居洛滨对雪忆谢二(一作洛滨对雪忆谢二兄弟)作者:骆宾王

(706年长安至洛滨镇,寻找全家老少旅途中)

旅思眇难裁,冲飙恨易哀。旷望洛川晚,飘飖瑞雪来。

积彩明书幌,流韵绕琴台。 色夺迎仙羽,花避犯霜梅。

谢庭赏方逸,袁扉掩未开。高人傥有访,兴尽讵须回。

079、「尘灰」作者:骆宾王(706年洛川县,寻找全家老少旅途中)

洛川流雅韵,秦道擅苛威。听歌梁上动,应律管中飞。

光飘神女袜,影落羽人衣。愿言心未翳,终冀效轻微。

080、「咏尘」作者:骆宾王(706年洛川县,寻找全家老少旅途中) 凌波起罗袜,含风染素衣。别有知音调,闻歌应自飞。

081、「于易水送别」作者:骆宾王(706年河北,寻找全家老少旅途中)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2015年5月20日 江苏 沿海

2

篇四:《荆轲刺秦王之易水诀别》教学设计

《荆轲刺秦之易水诀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赏析“易水诀别”这一送别场面在文中的作用;

(2)引导学生能当堂背诵并精准默写“易水送别”这一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 课本剧表演,增强文学人物形象整体感知能力并激发学生学习古文兴趣;

(2)合作探究,赏析“易水诀别”这一送别场面在文中的作用;

(3)艺海拾贝:检测默写、场面描写作用掌握情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刺客荆轲的视死如归、士为知己死,慷慨赴义等精神气质。

【教学方法】 表演法、朗读法,讨论法和检测法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易水诀别”这一送别场面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 设想目标】

(1)请学生主持并表演课本剧《易水诀别》,一方面检测“易水诀别”这一送别

场面整体感知情况,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同时导入新课目标“易水诀别“作用赏析。

(2)表演后师生交流看完表演的感受,为赏析“易水诀别”的作用作铺垫。

【情景设计】

教师:“今天,首先邀请同学们和我一起看一出好戏——课本剧《易水诀别》,热烈掌

声欢迎主持人××同学报幕。”

学生(站在讲台上报幕):“请欣赏课本剧《易水诀别》,角色分配如下:荆轲饰演者××同学,高渐离饰演者××同学,燕太子丹饰演者××同学,宾客饰演者××同学 ,士饰演者××同学,秦舞阳饰演者××同学。”有请表演者进场。

学生真情演出??(笑声不断)

师问:你认为谁表演出的角色最符合文本中作者设定的人物角色?为什么?学生(自

圆其说即可)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聆听并结合文本引导)。

二、合作探究一:赏析“易水诀别”这一送别场面在文中的作用。

(一)教师配乐深情范读,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易水诀别”之氛围

1、范读后教师强调重点字音:为变徵(zhǐ)之声 士皆(chē)目 荆轲和(hè)而歌;

2、齐读“易水诀别”,关注强调的重点易误读字音。

(二)点名情读“易水诀别”这一段,其他同学跟读,同时思考:如果用一个形容词高度概括“易水送别”这一场面的情感基调,你会用哪个词?请结合文本赏析?

——————————【设计目标: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的准确性及自我探究能力】 学生自由发言:或“悲”,或“壮”,或“凄凉”或“悲壮”等等。

教师明确:又“悲”又“壮”, “悲壮”有贴切。

(三)师问:作者又是运用什么手法突出“易水诀别”这一送别场面的“悲壮“情怀的呢?

【目标实现方法】分三步环环相扣突破疑难:

1、、作者选了哪些景物;2、描写景物的特征词语有哪些,写出景物什么特点;3、作者为何如此不同特征,不同角度选取景物即运用什么手法突出“易水诀别”之“悲壮”氛围的。

(1)、“易水诀别”这一场面描写中有哪些景物?

送行者:太子、宾客、士 、高渐离

自然环境:萧萧风、寒易水

悲壮音乐:“为变徵之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有哪些特征?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总结

教师总结:太子、宾客——“白衣冠”——丧服,开篇营造一种庄严、肃穆和悲壮的氛围;

士——————“垂泪涕泣”——流泪哭泣,可视为一悲

“瞋目” “发尽上指冠”——怒目圆睁,怒发冲冠,可视为一壮。悲燕国危在旦夕,悲荆轲此去九死一生;壮士为知己者死,壮同仇敌忾之气。

高渐离——一击一和,可谓知己,荆轲之悲壮他最懂,也许或许肯定高渐离“悲壮”在心,难开口!

寒风彻骨,易水冷如铁,作者营造了一个萧瑟、凄清的送别氛围,让读者有如身临其境之感,颇感悲壮!

“变徵”此音悲凉,“羽声”此音激愤,一悲一壮,悲壮的音调萦绕在每一个易水送别的人的心头,难以释怀。

(3)、作者运用什么手法突出“易水诀别”这一场面 “悲壮”情怀的?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总结

烘托/渲染。借典型的送行者;借自然环境描写和音乐的渲染。

(四)“悲壮”的“易水诀别”这一场面在文中有何作用?

【设计目标】以小组讨论的形式集思广益分析“易水诀别”在文中的作用,教师巡视并指导,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发挥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1)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要求结合文本分析;

(2)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板书

1、营造悲壮的氛围;2、烘托荆轲“视死如归”“士为知己死”的精神气质;3、为下文荆轲“血溅秦廷”做铺垫:

三、拓展与能力

1、点名领读第九自然段:学生边情读边想象“易水诀别”情节激发学生想象能力并 进一步体会荆轲风貌:

送行者的穿着、表情、动作、心理;荆轲高歌:表情、动作、精神;

荆轲离去:动作和心理;

易水边的环境:萧萧风和易水寒。

2、点名情读“易水诀别”扩写,其它同学聆听走进荆轲的精神世界,感受”悲壮“情怀;

【设计目标】以“我笔下的他??”为文,一方面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走进荆轲的世界,走进“易水送别”这一历史画卷,感受当年的“悲壮情怀” 。

(正文)公元前227年。深秋时节的一个上午。燕国境内,易水边上。

萧萧的秋风卷地而来,扫荡着大地上的一切生机,原野上草枯黄了,树叶稀落了,易

水瑟瑟缩缩流淌着,一队大雁掠过长空,向南飞遁,甩下几声哀鸣。天地间更显得空旷冷寂。

辘辘的车轮声由远及近,一行数十人向易水驶来。白衣白冠一片素装,为易水平添一

道肃穆的风景。

这是一支送别的队伍。燕太子丹的莫逆之交荆轲,受丹的重托,今天要涉过易水,前往

秦国,去与那行将完成统一大业的秦王嬴政展开一场孤注一掷的较量,冀此来挽救燕国的危

亡。

太子丹亲临易水来为他送行,高渐离宋意等志同道合的朋友也都来为他送行了。

斟满一爵酒,太子高举过头,白色的长袖在风中飘拂,“荆卿,燕国就托付于君了。我

代表燕国父老谢谢你。”太子神色凝重,字字肺腑。

荆轲谨记。”荆轲一饮而尽,抱拳致意,坚毅的面庞映照着灿烂的秋阳。

“诸君,易水为证,今天我们在这里为荆卿饯行;来日凯旋,我们在这里为恩卿洗尘.”

霎时,别离的音乐响起,高渐离击筑领衔,悲凉的变徵之声弥漫在易水上空,“风萧萧兮易水寒,荆卿挺身兮赴国难,风萧萧兮路漫漫,壮士仗义兮出乡关,风萧萧兮关山险,盼君平安兮奏凯旋??”宋意等朋友和乐高歌,声声含泪。

“风萧萧兮徵调传,诸君情意兮薄云天,风萧萧兮骥鸣远,士为知己兮死无憾??”

一腔知遇之恩,感激之情,荆轲与肝胆相照的朋友倾吐心声 。

满座掩面涕泣,泣下沾襟。

音乐由变徵而转作羽声,铿锵有力似铁骑突出,刀枪铮鸣,为勇士壮行。

只见荆轲大踏步上前,面向易水,面向太子丹,面向满座好友深情地长揖,然后长铗

在握,引吭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别,凌厉万里兮越千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声声铮铮铁骨,字字热血沸腾,成为易水上空华夏大地回荡千古的壮士绝唱!

不复回,是此行最坏的打算。荆轲深思熟虑之下,是做好两种准备的:上策者,生擒

嬴政订立秦燕互不侵犯条约;如果失败,则与秦王同归于尽。

这时太子丹挥挥手,从人奉上两个精致的黑漆木匣,这是为觐见秦王准备的厚礼:匣

中分别装有樊於期老将军的头颅和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地图内严严实实裹着一把锋利无比的匕首,这是燕太子丹特为刺杀秦王而重金求购的,又用剧毒为之淬过火。届时,贪婪的秦王定会迫不及待的看图,图穷则匕首现,荆轲一个眼疾手快,秦王身体不管何处被刺,都会不治身亡。

太子丹郑重的一一接过木匣,又郑重地分别交付于荆轲及同行的助手秦舞阳。

“荆卿,千万保重,一定回来??”

“太子保重。后会有期!”

“舞阳,此次非比寻常,千万小心谨慎,要唯荆兄马首是瞻。”虽然秦舞阳十二岁便敢

杀人,以勇猛闻名一方,但临了太子还是不免有点担心。

“遵命。请陛下放心。”舞阳作揖。

扫视秦舞阳一眼,荆轲脸上不禁掠过一丝阴云。对太子丹给他安排的这个搭档,他十

二分的担心。因为他根本不了解秦舞阳,也没有合适的机会来考察他。他本来胸有成竹地等待着远方的一个朋友。这个朋友胆识皆备,剑术精湛,且素来与他配合默契。冷静谨慎是他一贯的作风,他非常清楚,进入凶险莫测的强秦行刺秦王,任何一个细节都不允许出现纰漏,这样才有胜算的可能。但同时,他也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人,燕太子丹的急于求成,怀疑催促,使他无法保持一贯的理智。只好接受太子丹给他配备的这个助手,有些仓促地提前动身了。

慷慨的羽声仍在易水上回荡。

荆轲登上四匹白色骏马驾辕的车----这是太子丹的车驾——骏马嘶鸣,车轮滚滚,卷

起一袭黄尘。

太子丹肃立,众友人肃立,目送着荆轲的身影越来越远??

慷慨的羽声仍在易水上回荡,易水寒波涌起??

3、听歌并跟唱《壮士吟》,进一步借助音乐的魅力体会刺客荆轲的视死如归、士为知己死,慷慨赴义等精神品质。

4、指导学生以时间为顺序背会“易水诀别”。

如:送—既祖——和而歌——前为歌——就车

四、艺海拾贝之牛刀小试

1、背诵并默写“易水诀别”

(1)又前而为歌曰:“ , !”

(2)复为慷慨羽声, , 。

2、赏析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背景】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公元679年(仪凤四年)旧历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

(1)诗借古讽今,”壮士“指“ ”,此地“指“ ”。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明确:荆轲 易水边

(2)”今日水犹寒“一句中”寒“有何含义?

学生自由讨论并发言,教师明确:

客观描写易水的特点:寒彻骨;

抒发对一代刺客荆轲血溅秦廷的肃然起敬之情;

借古言志,抒发壮志难酬至心寒;

五、作业与预习

1、背诵并默写”易水诀别“(作业本)

2、思考:(1)作者运用什么手法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荆轲形象?(2)荆轲刺秦为何失败?你怎么评价他?

六、板书设计 、营造悲壮的氛围;

易水诀别、烘托荆轲“视死如归”“士为知己死”的精神气质;

(作用)

、为下文荆轲“血溅秦廷”做铺垫:

《荆轲刺秦之易水诀别》教学设计

易水送别 骆宾王

语文学科室:吴选选

篇五:于易水送人

于易水送人

(宋)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作者简介

骆宾王(约619~687)唐代人。字观光,婺州义乌人(今中国浙江义乌)人。唐朝初期的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注释

①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②此地:指易水岸边。燕丹:指燕太子丹。

③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冠:帽子。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头发上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

④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没:死,即“殁”字。

⑤水:指易水之水。

译文

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背景

公元678年(唐高宗仪凤三年),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书讽

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公元679年(仪凤四年)旧历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整首诗寓意深远,笔调苍凉。

赏析

骆宾王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第一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写易水送别之事,也道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壮士,即荆柯。

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奉命入秦,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地。临行时燕太子丹及众宾客如高渐离、宋意着白衣冠(丧服)送于易水,临别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激越,“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此地”,即诗题中的易水。“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 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

第二联“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昔时人即指荆轲。没,死亡。荆轲至秦庭,以匕首击秦王未中,被杀。这两句诗是用对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轻,一重,一缓,一急,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首先,“寒”是客观的写景。此诗作于冬天,冬天北方的河水自然是寒冷的。其次,“寒”是对历史的反思。荆轲这样的古代英雄,虽然奇功不就,但也令人肃然起敬,诗人是怀着深切缅怀之情的。荆轲其人虽然早就不复存在了。可这位英雄疾恶如仇、视死如归的英风义概还在,作为历史见证的易水河还在。复次,“寒”也是对现实的概括。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诗人心中充满孤愤不平之气,如易水河一样,悠悠不尽。

这首诗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诗尾的“寒”字,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寒”字,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因意构象,用象显意。景和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情和意,是诗人对客观对象在审美上的认识和感受。正如古人所说:“象者,出意者也。”诗人在自然对象当中,读者在艺术对象当中。发现了美的客观存在,发现了生命和人格的伟大表现,从而把这种主观的情和意,转移到客观的景和象上,给自然和艺术以生命,给客观事物赋予主观的灵魂,这就是诗歌创作和欣赏当中的“移情作用”。“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正是这种移情作用的物质符号,这是此诗创作最为成功之处。这首诗题为送别,可又没有交待所别之人和所别之事,全诗纯为咏史抒怀之作。而古今送别均为易水河岸,在地点上也是相同的。易水跨越古今,诗歌超越了时空,全诗融为一体。一古,一今,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同时交待,最后统一在“今日水犹寒”的“寒”字上,诗的构思是极为巧妙的。

这首诗题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读者送的是何许人。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

佗傺失志,身受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他在送别友人之际,通过咏怀古事,表达对古代英雄的仰慕,也寄托自己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写易水送别一事,慷慨悲壮,气概横绝,尤其是“水犹寒”三字,虽古人已去,而英风壮采,懔烈如生;使人?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鹛椒缍粝簦倘缣?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ren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人声呜咽,顿生感慨。全诗以强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炼的手法,摆脱了初唐委靡纤弱的诗风影响,标志着唐代五言绝句的成熟,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拓了道路。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