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老舍《茶馆》名家赏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20:11:00 字数作文
老舍《茶馆》名家赏析字数作文

篇一:老舍《茶馆》人物分析

《茶馆》人物形象分析

通过茶馆的变迁和在其中活动的各种各样人物生活的变化,从侧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透露社会的变化。作者曾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式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剧本紧紧围绕茶馆这一典型环境,让各类人物先后登场,写他们的言行举止,写他们怎样活着又是怎样死去,折射出那个黑暗腐朽的时代,反映了人们的悲惨遭遇和命运。

1. 王利发

这是一个贯穿全剧的人物。

他是裕泰茶馆的掌柜,在第一幕里,他正值年富力强,刚从父亲手里继承了经营茶馆的生意,也继承了父亲的处世哲学——“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来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

他精明、干练、谨小慎微、委曲求全、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接待方式。

(1)唐铁嘴是吸食鸦片并以算命看相混饭吃的二流子,虽然经常赊欠茶钱,但王利发还是不断送茶给他,为的是不让他打搅茶馆的安宁和清静。刻画了一个老实本分安分守己的生意人形象。

(2)他唤二德子为“德爷”,他说“哥儿们,都是街面上的朋友,有话好说。德爷,您后边坐!”典型的息事宁人,为茶馆的秩序着想,为讨好他的主顾着想,为着大家的“太平”着想。他知道马五爷是谁,他对大人物的身份了如指掌,折射出了他为了茶馆“费尽心机”,他明白哪些人不能得罪,在什么人面前说什么话。至此,一个活灵活现的精明能干而又世故圆滑的生意人形象已经跃然展现在了我们面前。对大兵、警察、特务,他说“您圣明”“你多给美言几句,我感恩不尽!”一副买卖人的左右逢源、八面玲珑的姿态,表现了他的圆滑世故。

(3)对难民、李三等人他说“别耽误功夫!”“咱们的事,有功夫再研究!”对难民态度强硬、冷漠。对李三虽同情,却有限度,表现他自私。

老舍并没有采用浓重强烈的笔触,突兀变化的戏剧性情节来塑造王利发。相反,他透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看来得琐碎的活动,一层层的、细致入微的揭示了王利发的思想性格、风貌神态和内心情感,是这一人物形象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第二幕里,王利发已是中年。

为保住祖业、他克扣帮工,在房客身上刮油水;赶潮流、力图在改良中找到出路。他对巡警的敲诈巧于应付,对自己公寓的房客崔久峰,能很耐心地倾听他的牢骚,尽管他不一定懂,但也不时地说些逢迎的话。作为商人,王利发具有胆小怕事和自私的特点。 从王利发忙里忙外、专心张罗的神态中,可以看出他依然保持着当年那种发财致富心里。但他梦寐以求的发家意愿却和军阀混战的黑暗时局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在受到洋人、军阀、兵痞的压迫欺诈后,他表面上仍然像过去一样低声下气,内心里却产生了不平、恼火和

愤慨。

时代不同了,王利发的命运变化了,性格中出现了新的东西。老舍紧紧抓住这一人物的思想脉络来写,真是的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在旧中国的黑暗现实面前,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的王利发尽管善于经营、善于改良,也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的却十分含蓄,比如当唐铁嘴说“感谢这个年月”的时候,他说:“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这句话蕴含了他的愁苦和愤恨。

第三幕里,到了美军和国民党特务横行的年代。王利发已老态龙钟,在茶馆里出头露面的人物,也都是子继父业的下一辈子人了。

王利发终于挣扎不下去了,旧社会吞噬了他的祖传家业,他只能绝望沉痛的呼喊:“我可没做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这段发自肺腑的自白,正是对王利发这个人物悲惨命运的一个生动概括。

2 常四爷

常四爷的身上体现了八旗将士的多数人坚守的爱国情操。

虽曾在满清时吃皇粮.但是他对腐败的清王朝不满。“反正打不起来!要真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啦;到茶馆来干吗?”多么尖锐犀利的言语,一针见血,他也有着洞明的眼睛,但这双眼睛却害了自己,因为他看到了太多不平的事情太多黑暗的事情,而他对这些都不能视而不见,只因为他正直他率真,才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

他瞧不上“吃洋饭”的马五爷,瞧不上崇洋媚外的国人“一个人身上有多少洋玩意儿”,看到鼻烟壶也从外洋进口,他心疼“这得往外流多少银子啊!”对国家的衰败痛心疾首,而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白银大量外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社会现实。

他是一个正直的旗人,关注国家和民族命运,他虽然也有其局限性,不知道如何拯救民族和国家,但是他却是爱着大清,爱着祖国,和那些吃饭不干事的官差恰恰形成鲜明对比。“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这是他对二德子说的话。几句犀利的言词,便亮明了自己的立场,如梗在喉,不吐不快,他说出了别人不敢说的话,他爱国,他恨洋人,他十分愤恨这些“窝里反”的家伙,于是他会招惹祸端,差点导致和二德子拳脚相加。而半路杀出个程咬金,马五爷出面相劝,制止了斗殴的发生。在得知马五爷的身份后,他说:“哼,我就不佩服这吃洋饭的!”

常四爷对人贩子刘麻子说的“乡下怎么会弄得卖儿卖女”,这一句,又道出了社会的一个黑暗面。可以说,常四爷的每句话都直指时弊,眼光非常敏锐,但这种敏锐,是由于他怀有一颗爱国的心,他以这样的心态来看待这个腐败的世道,自然是越看越痛心,而由于他的性格使然,他也不得不一一脱口而出。之后他又对刘麻子说:“刘爷,您可真有个狠劲儿,给拉拢这路事!”这是对刘麻子这类社会渣子的愤恨和不齿。最后两次常四爷和刘麻子的对话则是因了一块洋表,常四爷再次发出感慨,感叹国家的衰落。常四爷和刘麻子的几次对话,充分展示了他爱清朝爱国家的心声,也表现了他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愤恨不满,但他的那种骨

气,那种敢作敢为,以及那种耿直的性格,使人物形象趋近丰满。

常四爷与秦仲义因一对母女讨饭而发生冲突,常四爷并不能理解秦仲义的那种高谈阔论,也并不能够苟同他的观点,他们之间矛盾的所在是对这个社会认识的上的矛盾。秦仲义和常四爷都是爱国的,但是秦仲义却自负自傲,认为凭借他的实力,搞实业就能够让国家富强,故而对常四爷施给难民的小恩小惠不屑一顾甚至是鄙夷的态度,认为只有自己这样的人才能够创立一番事业,他说道“完不完,并不在乎有人给穷人们一碗面吃没有。”而常四爷根本不把秦仲义放在眼里,认为他是一个只会瞎闹的所谓的“实业家”,而骨子里却连同情穷人的心都没有,所以他看到了这种种的社会现实,他看不到光明,他并不认为自己能够拯救这个国家,他没有秦仲义的那种不自量力,他知道一切的努力都是以卵击石,他不能力挽狂澜,他只能眼看着大清国衰败下去,于是他痛彻心肺地说了一句“大清国要完”,他说这句话,并不是诅咒大清国,更不是盼着它完,正如他后面自己所言,他是爱大清国,怕大清国完,但正是这样一句肆无忌惮的言语,却遭到了逮捕,也正应了他那句“要完”的言语,像这样连言论自由都没有的国家,又怎么能够不完!我们由此看到,常四爷是一个清醒的爱国人士,他不盲目,不自负,他是一个普通的旗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一个正直的敢于说真话办实事的老百姓,是一个充满同情心的人。

他感觉到了国不国民不民的惨状,能冲口喊出:“我看哪,大清国要完!”常四爷被宋恩子吴祥子两个走狗抓走,在走之前,他说了这样几句话“我,我爱大清国,怕它完了!”多么真诚的话!他又以自己是旗人来证明自己是爱大清的。他在这一幕中说的最后一句台词是“甭锁,我跑不了!”一个敢作敢为的硬汉子形象已经展现出来,他是当时社会少有的有骨气的中国人的代表!

他出狱后参加义和团,为护卫国权,他跟洋人刀枪相对地打了几仗。后来大清国到底亡了,他也并不意外,认准了这是历史的惩罚:“该亡!我是旗人,可是我得说句公道话!”他一生保持着满族人耿忠、倔强的脾气,不向恶人低头,不向命运让步,在民国初期到处排斥满人的时候,就像松二爷说的:“谁愿意瞪着眼挨饿呢!可是,谁又要咱们旗人呢!”哪怕是靠担筐贩菜、挎篮子卖花生米,照样活得腰板挺直。

第三幕中他还为松二爷化缘买棺材。但最后自己也穷困潦倒,拣来别人撒剩的纸钱,作为对自己将来的祭奠。他绝望地喊道:“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谁爱我呢?”这个形象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反抗情绪。

常四爷,一个多么希望依靠奋斗来换取国家和个人好前途的中国人,他的悲剧不是来自胆怯、懒惰,而是来自他的落伍了的观念,属于旧时代也属于满族传统的人生观,叫他总以为凭着一身正气和不服输的精神,就可以在铺天盖地的社会黑暗间闯开一条生路,这样天真的愿望根本没法实现,邪恶社会永远张着血盆大口,毫不留情地吞食着贫寒的个体的市民小人物,即使你再豪横再不肯屈服也罢。他能做的,只有坚守着他的气节,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气节!

3 秦仲义

第1幕登场的时候,只有二十几岁,戊戌变法失败后国势衰落,他凭着一颗报国之心,变卖祖业创建工厂,想实业救国。他耗尽40年的心血办起不小的企业,觉得这样就足可以“富国裕民”。他错了,抗战刚结束,他的产业就被政府没收了,当局不但没有接着好好办厂,还把机器当成碎铜烂铁给卖掉了。最后,他无奈地说:“应当劝告大家,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他立志变革中国现实,可是,他的人生也没能逃脱世道的钳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制度,帝国主义、封建寡头和官僚买办共同控制的国家经济形势,没给他留下一丁点儿施展的空间。他也有爱国之心,并固执而骄傲地认为自己能够救国救民,但是他自视高人一头,跟大众无法沟通感情。他在黑暗岁月里单挑独斗了一辈子,终于惨败下来,也是必然的。

4松二爷

松二爷也是个旗人,但胆小怕事,懒散而无能.清朝灭亡前,他游手好闲,整日喝茶玩鸟。 “我看见您两位的灰大褂,就想起前清的事儿!不能不请安!”“你说得对!嗻!四爷,走吧!”表现了他胆小怕事

民国时期“铁杆庄稼”的待遇没有了,但又不愿自食其力,仍旧留恋过去的生活,宁愿自己挨饿,也要喂鸟。最后终于饿死。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5 刘麻子。

靠说媒拉纤、拐卖人口挣钱的地痞无赖。

第一幕中他用十两银子买来康顺子,又以二百两银子卖给太监庞总管。之后他又同两位逃兵谈生意,还没谈成就被当做逃兵枪毙了。正应了那句“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老话。 6 唐铁嘴。

“我感谢这个年月!”“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侯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 算命看相的江湖骗子。无耻。

7 宋恩子、吴祥子。

“有皇上的时候,我们给皇上效力,有袁大总统的时候,我们给袁大总统效力??”“谁给饭吃,咱们给谁效力!” 贪婪、蛮横、霸道。有奶便是娘的走狗。顺风倒的奸邪小人,靠坑害别人钻营偷生.

老小宋恩子、老小吴祥子、唐铁嘴、老小刘麻子属于恶势力的代表。他们共同合成了国民劣根性的象征性形象。老舍通过稍带夸张的“父子传承”的方式表现了恶势力在不同时代的延续,又以茶馆常客的关系使历经沧桑的王利发、常二爷、秦仲义得以聚首回顾一生,从而使“裕泰”成为整个旧中国社会的象征,在某种意义上成为民族性的深层心理结构象征。这样一类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畸形和病态.

1.王利发

这是一个贯穿全剧的人物。他是裕泰茶馆的掌柜,在第一幕时,正值年富力强,刚从父亲手里继承了经营茶馆的生意,也继承了父亲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精明、干练、谨小慎微、委曲求全、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接待方式。我们在看第二幕中他对巡警的敲诈巧于应付,对自己公寓的房客崔久峰,能很耐心地倾听他的牢骚,尽管他不一定

懂,但也不时地说些逢迎的话。作为商人,王利发具有胆小怕事和自私的特点。比如课文中他对李三的苦处、康顺子的处境和难民的哀告虽然也同情,但是很有限度。在旧中国的黑暗现实面前,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的王利发尽管善于经营、善于改良,也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的却十分含蓄,比如当唐铁嘴说“感谢这个年月”的时候,他说:“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这句话蕴含了他的愁苦和愤恨。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事的小商人,最终也没有逃脱自己破产的命运,当茶馆被人霸占后,他悬梁自尽。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的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这一形象的意义在于,他揭露了旧制度的吃人本质,反映了旧时代的不合理。

王利发二十几岁继承茶馆,一辈子“按着父亲遗留下的老办法”,对往来宾客各方势力笑脸奉迎,小心打点。为了应对局势变化,还想尽办法“改良”茶馆:北洋时候兼办学生公寓,国民党“光复”后打算请女招待。但是不管他如何努力,茶馆的生意还使越来越差。最终茶馆被霸占,家人出逃,他自己上吊自杀。

经典台词: “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儿顶要紧。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 “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活下去!是呀,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我可没作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

2.常四爷

常四爷是旗人,在清朝时能吃官家钱粮。但他对腐败的清政府不满,对帝国主义更加痛恨。第一幕中因说一句“大清国要完”就被抓起来,坐了一年监狱。出狱后曾参加义和团,后靠卖菜为生。他正直、倔强、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乐于助人。课文中他对抓过他的特务们不服软。当王利发正愁要关城门了,还没买菜时,是他送来了咸菜和鸡,第三幕中他还为松二爷化缘买棺材。但最后自己也穷困潦倒,拣来别人撒剩的纸钱,作为对自己将来的祭奠。他绝望地喊道:“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谁爱我呢?”这个形象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反抗情绪。

3.松二爷

他是旗人,胆小而懒散。清朝灭亡前过着游手好闲的生活,整日喝茶玩鸟。民国时期“铁杆庄稼”的待遇没有了,但又不愿自食其力,仍旧留恋过去的生活,宁愿自己挨饿,也要喂鸟。最后终于饿死。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4.刘麻子

靠说媒拉纤,拐卖人口挣钱的地痞无赖。第一幕中他用十两银子买来康顺子,又以二百两银子卖给太监庞总管。课文中他又同两位逃兵谈生意,还没谈成就被当做逃兵枪毙了。这个人物形象表现了当时社会的病态和畸形。

篇二:线代文学名家评价之 老舍与《茶馆》

从《茶馆》看老舍创作的大众化,民族化 摘要:老舍的《茶馆》剧作;取材的大众化;内容的大众化;塑造人物形象的大众化;涉及民族精神和民族命运的民族化。

关键词:老舍 茶馆 戏剧创作 大众化 民族化

“ 茶馆”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人们喜欢品茶,也喜欢在茶余饭后谈天说地。它是一个大众化的场所,也是各色人物的舞台,它几乎浓缩了整个社会的各种形态,并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同步形象地演着一幕幕栩栩如生的人间活剧。老舍的《茶馆》就是非常著名的话剧。

老舍,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剧本、散文、诗歌,几乎什么形式都涉及了。老舍的一生,总是在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发表了大量影响后人的文学作品,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春华秋实》等。他的短文、散文《养花》 、《猫》 、《济南的冬天》 、 《茶馆》、《草原》、《想北平》和《我的母亲》相继被收录在中小学生课本里。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从中可以大致看出老舍的文学作品的两个特点:大众化和民族化。

一、“小茶馆大舞台”——取材的大众化

《茶馆》以北京一座茶馆作为舞台,展开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盘据时期和国民党政府崩溃前夕三个不同时代的生活场景和历史动

向,结构严密,一气呵成,再现了尖锐的矛盾冲突和丰富的社会生活,虽有浓厚的悲剧意味。

《茶馆》从第一幕的晚清戊戌变法到第二幕的民国初的军阀混战,一直写到第三幕的抗战结束,历经半个世纪,这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在《茶馆》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它不仅正面反映了急风暴雨式的社会革命运动,而且通过社会一角的演变,自然的透露出社会变动的信息。

老舍说:“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年来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和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来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作者在剧中通过对旧北京一个茶馆的遭遇的描写,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把那些冷酷无情的血淋淋的社会相,一幅幅地推到读者和观众的面前。作者没有正面描写那些它所不熟悉的政治舞台的“大人物”,也没有把当时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搬上舞台,而是集中笔墨着力刻画了一大批“小人物”,从茶馆的掌柜到形形色色的茶客。

茶馆的人。这些人物各有各的性格、思想和命运,而这一切又无不与那个社会的政治发生着有形无形的联系。茶馆这个“小社会”正是那个“大社会”的缩影。因此作者取材茶馆来写剧作就显示了他取材的大众化特点。

二、“三场剧幕”、“几次变迁”——内容的大众化

《茶馆》中穿插了各色人物和各样琐细的事情,以展现旧中国社会的阴暗与朽坏,也描绘出寻常百姓的挣扎和他们哀怨、愤懑与无可奈何的心情。我们从话剧的内容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创作的大众化特点。

就拿第一场为例:戊戌变法失败的那年秋天,老北京裕泰茶馆里生意兴隆,掌柜王利发子承父业,迎、送着熙来攘往的各色茶客,他人精明,心眼也不坏。店堂里各处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王掌柜白送茶给算命先生唐铁嘴喝,旗人

出身的松二爷和常四爷提着鸟笼子进来。贩人口的刘麻子要把贫寒人家的姑娘康顺子说给庞太监做老婆。东家秦仲义想要收回房子,开工厂实业救国,他觉得常四爷那种施舍的做法没有用。看到这些无常的世事,常四爷忍不住说出“大清国要完”,宋恩子、吴祥子过来,把他和松二爷抓走了。到了第三场:抗战胜利了,可裕泰茶馆的样子不像以前那么体面了。店堂里暗淡无光,“莫谈国事”的纸条上边上还贴着“茶钱先付”的新纸条。四爷与秦二爷来了。几十年的光景,秦二爷“实业救国”的理想破灭了,常四爷年老体衰,王掌柜想到自己变尽方法,不过是为了活下去,可是竟也不能了。三个孤寂的老人,欲哭无泪,在茶馆中按出殡的规矩行事,为自己唱丧歌。不久,王掌柜就上吊了。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大众“众生图”,反映了三个时代广大人民的生活状态。

三、各色人物显神态——塑造人物形象的大众化

《茶馆》塑造了众多的各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剧作家描写的重点是放在五花八门的市民阶层人物上的。

裕泰茶馆的掌柜王利发善于经营,谨小慎微,虽然有着买卖人的自私,为人却还本分。为了在那个社会里求得自己的一席生存之地,他苦心改革自己的经营方式,使之跟上社会风气的流变。他“作了一辈子顺民,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但最后他还是没能挣得自己的生存,被那个社会逼上了绝路。

常四爷他性格耿直、刚强,富于强烈的正义感和爱国心。面对清朝的腐败,他激愤地说:“大清国要完!”因而坐了牢。他参加过义和团的反帝战斗,后来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卖菜人。最后他说的一句话充满了感慨:“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这对他的性格作了生动的总结。

王利发的房东秦仲义,原是一个掌握着相当家产的血气方刚的阔少,后来主张“实业救国”成了一个立志维新的资本家。但是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反动统治,尽管他惨淡经营几十年,最后还是彻底破产。他在事业失败后自我嘲笑地说:“应当劝告大家,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告诉他们哪,秦某人七十多岁了才明白这点大道理!他是天生来的笨蛋!”

总之众多的人物形象,活现出一个叫人窒息、激人愤怒的黑暗社会。尽管一次次的改朝换代,而茶馆里那张“莫谈国事”的纸贴却“保存下来”,这是富于象征意义的,就是说这些朝代的共同特点是由少数达官贵人统治和压迫人民大众,老百姓是不能说话的。在茶馆这个“小社会”的背后,有个没有出场的主宰一切的魔鬼,那就是黑暗的旧中国社会。

四、民族精神与民族命运——创作主旨的民族化

老舍的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表现出鲜明的反帝爱国的题旨。老舍的作品则常有明显表现。茅盾从老舍最早的作品中深切地感受到“对于祖国的挚爱和热望”。在这以后,老舍写了不少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作品,还有从不同侧面描写它们的经济、文化、宗教渗透和种族歧视所给予中国人民种种伤害的作品。后期作品强烈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自立自强于世界的喜悦和自豪。对于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使他的爱国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光彩,达到新的思想高度。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是老舍的高贵品格,也是他作品中宝贵的精神遗产。

《茶馆》中不同的人物反映出了不同的民族特性。

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常四爷是旗人,在满清时吃皇粮。但是他对腐败的清王朝不满,对洋人更加痛恨。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抓起来,出狱后参加义和团,以后又凭力气靠卖菜为生。他正直,善良,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他不讳言他的不满,对抓过他的特务仍然很强硬,对正在发愁的王利发则雪中送炭。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也穷困潦倒,绝望地喊出:“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是谁爱我呢?”这个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反映出旧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

松二爷也是个旗人,心眼好,但胆小怕事,懒散而无能。清朝灭亡前,他游手好闲,整日喝茶玩鸟。清亡后,“铁杆庄稼”没有了,但他仍然留恋过去的生活,不愿自食其力。他宁愿自己挨饿,也不让鸟儿饿着,一提到鸟就有了精神,最后终于饿死。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茶馆》就是通过反映北京裕泰茶馆在掌柜王利发的谨慎经营下,依然无法摆脱被查封的命运。揭露了清末、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国统时期三个特定历史年代的黑暗现实,揭示了这三个必将被彻底消灭埋葬的历史时期中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分析了当年“实业救国”行不通的事实,是旧社会的一曲挽歌。通过大众化地描写当时百姓的真实生活,来抒发了自己的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和炽热的爱国主义。这分说明了老舍先生戏剧创作的大众化和民族化的特点。

参考文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

《老舍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2007)

《解读老舍经典——茶馆的人性变奏》(华山文艺出版社。2005) 《老舍的艺术创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2)

《老舍研究资料》(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老舍与中国革命》(民族出版社,2005)

篇三:高考名著老舍《茶馆》(整理版)

《茶馆》导读

一、作者与时代背景

老舍 (1899—1966年),原名舒庆春, 字舍予。老舍是他的笔名。满族正红旗人,北京人。中国著名的现代文学家,代表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代表话剧《茶馆》《龙须沟》。由于创作了《龙须沟》,他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文革期间受到迫害,1966年8月24日深夜,老舍含冤自沉于北京西北的太平湖畔,终年67岁。

《茶馆》是解放后老舍创作的一部风采独具的三幕话剧。它依次截取清代末年、民国初年和抗战胜利后三个时期的横断面,采用以人物带故事的写法,通过裕泰茶馆由盛而衰的变迁,以及在茶馆中活动的各种各样的人物的生活和变迁,反映了前后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面貌,展示了人民与旧时代之间的矛盾冲突。第一幕写的是戊戌变法失败后,这时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人物都把这里当作一个相互交流的场所。第二幕写的是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时期。这时裕泰茶馆渐趋衰落,茶馆主人王利发积极迎合潮流实行改良,却仍然难以维持下去。第三幕写的是抗战胜利后的国民党统治时期,这时裕泰茶馆已破败不堪,主人的改良无法自救,正直的人却陷入无法自拔的困境,恶势力却异常活跃,横行霸道。

曹禺称它为“中国话剧史中的经典。”在西欧的一些国家演出时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二、内容辑要

作品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国初年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五十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动荡、黑暗和罪恶,宣告旧中国必然走向灭亡。 第一幕: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一个初秋的上午,裕泰茶馆开始营业,掌柜王利发兴致勃勃地坐在柜台上。三三两两的旗人,遛够了鸟儿,走进茶馆来歇腿、喝茶。有两位茶客唱着京戏,另外几个围着桌子观赏瓦罐中的蟋蟀。茶馆中到处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年轻力壮、为人正直的常四爷偏要谈谈国事。他说他痛恨洋人,痛恨那些吃洋饭、讲洋话的人,也看不起二德子之流在营里当差的。他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两个特务吴恩子和宋祥子抓去,送进了监狱。相面骗人的唐铁嘴来讨碗茶喝,说媒拉纤的刘麻子也来了,要把康六15岁的女儿康顺子卖给70多岁的庞太监当老婆。主张实业救国的秦仲义走进来, 说什么要办工厂,搞维新。顽固派的代表庞太监则杀气腾腾地说:“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 这表明了当时政治的黑暗。

第二幕,( 民国初年)民国军阀混战时期,茶馆生意艰难,尽管王利发苦心改良,但也只能惨淡经营。

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这时的裕泰茶馆更加破败,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字也写得更大。这一幕中,几个主要人物都已老态龙钟并且有了子孙;老地痞流氓不见了,代替他们的是他们的下一代。这些小辈干起坏事来,比他们的父辈更加无耻。幕启,康妈妈正在商量去西山找康大力,由小刘麻子介绍来当女招待的小丁宝,也走进茶馆与老掌柜的攀谈。这个时候,黑暗势力更加猖撅,百姓生活更加困苦。小刘麻子向小唐铁嘴炫耀着他那一套拐骗妇女的缺德计划,被国民党党部雇用的打手小二德子跑到茶馆来抓人,庞四奶奶则来恐吓王利发,让他交出康顺子。普通百姓呢,包办满汉全席的有名厨师被迫到监狱去蒸窝头,出名的评书艺人一次挣不上三个杂合面饼子钱,常四爷的生活更加艰苦,秦仲义的工厂被抢走,王利发的茶馆也将被人霸占。对此,王利发已失去

生活的信心,他让儿子、儿媳、孙女都跟着康妈妈到西山去逃命。这时,常四爷、秦仲义相继来到茶馆,找阔别多年的老掌柜谈心。他们互诉不幸,含着眼泪为自己撒起了纸钱。这时,茶馆里的灯光渐渐暗下去了,而大街上的阳光却渐渐明亮起来。

《茶馆》主要写的是中国历史社会生活,旧社会人们的生活,他的社会背景是从戊戌维新后写起的,直到抗日胜利,历时近半个世纪。作品通过北京一个大茶馆的兴盛和与有关人物的升沉变化的叙写,侧面反映了这段时间的中国社会现实,并揭示了黑暗腐败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制度必然要被推翻被埋葬的历史规律。

其中三幕话剧,每一幕都承担了一个“埋葬”任务,作者也巧妙的应用了“埋葬三个时代”,刚巧与当时的三个统治时期相一致——中国所经历过的清朝、北洋军阀和蒋介石三个统治时期。

第一幕写的是戊戌政变后的清朝时代。 剧本通过政变后的一天在茶馆中发生的人和事,体现出这个时期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状况:特务、打手任意打人捕人,栽赃诬陷;就连太监都是一幅盛气凌人的样子,甚至荒唐的要娶老婆;帝国主义者在大肆倾销货物、贩卖鸦片、在幕后操纵封建官吏。一些经济上困难的老百姓沦落到卖儿卖女。政治上毫无人身权力就要挨打受辱。这个时代就如剧中人所说的“你完啦!”

第二幕的开始时,是经过十几之后,中国进入了更悲惨的第二个时代,也就是北洋军阀统治的时代。剧本第二幕反映的就是这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 辛亥革命虽然将清朝帝国送进了坟墓,但国家和社会并没有因此安定和进步,胜利果实落入了反动军阀手里。帝国主义列强趁袁世凯刚死,群龙无首,政局混乱之际,各各支持自己的代理人,大打内战,形成互相乱打、不讲理的局面,而他们只知道自己的利益。特务、走狗比早年更加猖狂。同样在于路茶馆里,照样有大批的人在战祸中流离失所,男女难民乞食街头,无辜的学生被抓走。连那曾经生意兴隆的王掌柜,现在也厄运临头。茶馆“改良”后还没开张,巡警、特务、散兵游勇就接二连三的趁火打劫。都说明这个社会是恶人的天堂,人民的地狱。它与满清一样注定要被埋葬。

第三幕写的是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统治下的北京城里的惨况。 经过八年抗战,中国人民取得了胜利。可是前门赶走了狼,后门又进了虎。日本侵略者刚走,国民党就接踵进了北京城。它们经济上已接受“逆产”为名,大肆搜刮人民财产,掠夺民脂民膏;政治上实行法西斯特务统治,疯狂反共反人民。中国人民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剧本以触目惊心的事实,揭示了以沈处长为代表的统治阶级和人民群众水火不相容的阶级矛盾。

沈处长是国民党北平市党部委员、宪兵司令部的处长。它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一条凶恶走狗,是一个集官吏、流氓、强盗与医生的恶棍。它作为管理、强盗,既可以接受秦仲义的“逆产”,又可以抢夺王利发的茶馆;作为流氓,他除了本人花天酒地外,还是“花花联合公司”的董事长,专门经营北京乃至全国各大城市的买卖青年妇女的勾当。从这个人物可以看来,当时的社会的黑暗。此外,剧中写了大批特务、打手、流氓、地痞之类的人,虽然他们的身份职业不同,但无一例外不是统治阶级的走狗和奴才。他们虽然都是社会残渣,但比当时社会上任何善良正直的人生活得都好,也比他们的父辈更有“出息”。正如小唐铁所说;“我们是应运而生,活在这个时代,真是如鱼得水!”

在群魔乱舞、鬼蜮横行的同时,广大人民以比以前任何一个时代更加灾难深重。学生无端遭受毒打;教师穷得吃不饱肚子;名厨师找不到工作,只好去给人满为患的牢狱里做饭;名艺人混不到饭吃,好东西都失传了。尤其是茶馆主人王利发、秦仲义和常四爷这三个同病相怜的老朋友碰在一起,他们一腔悲愤无处发泄,为了悲悼自己的不幸,三个老人异常悲伤地自撒纸钱,自唱葬歌,来了一个自奠自葬。这个场面含义也非常深奥,作者在让他们埋葬自己的同时,也埋葬了万恶的时代。

在这一幕里,作者除了“埋葬”之外,还通过康顺子、王大栓、周秀华等人投奔游击队

等情节,展现了中国人民不愿做奴隶的光明前景,中国将走上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

老舍的《茶馆》是中国当代戏剧舞台上首屈一指的杰作,其突出之处在于,在与时代“共名”契合的同时,作家调动了丰富的生活资源,展现出了一副旧北平社会的浮世绘,通过“茶馆”这样一个小小的角落,表现了五十年来中国历史的变迁。在当时的现代历史题材创作中,它是将《死水微澜》式的民间叙事模式发挥得最好的一部作品。

三、戏剧冲突:

《茶馆》表现了特殊的戏剧冲突——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

《茶馆》的“新尝试”还在于它所采用的特殊的戏剧冲突方式。剧中虽然集中了三教九流的人物,但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关系。剧中人物仿佛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轨道必然地运行。正直、善良的人无法摆脱厄运的袭击。那些异常活跃的社会渣滓,各自遵守着自己的道德准则行事,作者也没有过于追究他们个人品质的某种邪恶之处,老舍把矛盾的焦点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每一个小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在第二幕中,李三抱怨、巡警的勒索、难民的哀告、逃兵的蛮横,都表现了帝国主义指使的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的黑暗,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而刘麻子、唐铁嘴等人也正是那个黑暗社会的产物。这种 近乎“无事的悲剧”更能激起人们对旧时代的强烈憎恨。

四、赏析提示

谋篇立意:《茶馆》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初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社会的动荡、黑暗和罪恶,宣告了旧中国必将走向灭亡的命运。《茶馆》的创作意图是十分清楚的,它通过“裕泰”的茶馆陈设由古朴→新式→简陋的变化,昭示了茶馆在各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第一幕时,茶客的弄鸟、吃茶、玩虫,虽有些略带古风的声色,但由于“侦缉”的出现及“莫谈国事”的纸条,一动一静,均产生着一种压抑的气氛。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馆设施的更新与场面的收缩,无疑暗示着茶馆在这个矛盾不断加剧的社会中所作的抗争。茶馆中的“洋气”以及那张越写越大的“莫谈国事”纸条,则预示着更大的危机。到了第三幕,不仅“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大,数目更多,而且旁边还有一张纸条:“茶钱先付”。 这表明了茶馆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而“茶钱先付”“莫谈国事”显然反映了一种因果联系。 层次结构:《茶馆》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和巧妙的衔接与穿插

茶馆这一幕的人物有30多个,有台词的近20个,这些人物没有特别突出的主次之分,每一个人的台词也不多,在茶馆中一闪而过,口中说着他们自己的事情。比如松二爷的上场表现封建遗老的败落。刘麻子的出场表现地痞流氓的交易。就是起贯穿作用的王利发,也没有什么重场戏,只是在茶客的交往中表现自己。因此,该剧中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这无数个横断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逐渐展开。 人物众多,分散的人物、分散的情节安排得环环相扣,关键是衔接得巧妙。在第二幕中每一个情节的发展既是单一的,又为下一个情节做铺垫。例如一开场李三向王利发的妻子抱怨工钱不长,可话越来越多,引出了王淑芬与王利发的口角。而李三抱怨的时候提到了要关城门可菜还没买,又给常四爷出场做铺垫。这样环环相扣,使每一个情节线索既清楚又连贯。 写作特点:

善于根据人物的身份和性格,选取符合他们心理的个性化语言。例如:王利发的语言谦恭、周到,与各种人物应酬反应机敏、对答如流,符合他茶馆掌柜的身份。常四爷的语言则豪爽耿直,带有闯荡多年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沉重感。宋恩子、吴祥

子的语言则狡猾奸诈,傲慢无理,具有老牌特务的特点。

夸耀自己如何抽白面儿时,看起来滑稽可笑,但实际上都激起了人们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王利发问报童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也像一句玩笑话,然而表现出的则是人民对动荡时局的不满。这种寓庄于谐的语言更能给读者回味和思考。

3.浓郁的北京味儿。剧中人物说的全是北京大白话。例如“您甭吓唬我玩??”“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你闹,闹!明天开得了张才怪!”“老掌柜,你硬朗啊?”“要有炸酱面的话,我还能吃三大碗呢,可惜没有!”等等。这些话有北京地方特色,有时代特点,也符合人物身份、性格。台词简短,儿化词语、北京地方方言等都突出了浓郁的北京味。

4.以小见大的巧妙构思。作者不是为写生活而创作,他要深刻地展现出人民与旧时代之间的激烈的矛盾冲突。但他没写风起云涌的历史事件,而是通过描写各色人等在那个时代的命运来间接地写出激烈的矛盾冲突。王利发努力改良,终逃不了艰难处境,最后破产自杀;松二爷由穿绸褂、自带茶叶,到饥寒交迫,最终饿死;康顺子由被太监买去为“妻”,到获得自由身,这些都反映了封建王朝的终结,进入民国的社会大变化。宋恩子、吴祥子之流由做清王朝的鹰犬到做军阀的打手,“灰色大褂反倒成了铁杆庄稼”,则反映了朝代虽有更替,但恶人当道,百姓遭殃的本质没有丝毫改变。正是这一个个小人物的小故事,反映了生活的实际,表现了人民与旧社会的矛盾冲突。

正如老舍先生自己所说的那样:用这些小人物怎么活着和怎么死的,来说明那些年代啼笑皆非的行行色色。,由此可以看出此蕴含的那种忧伤的基调。

5.细节描写。老舍在剧中对北京茶馆文化也花费了不少的笔墨。如早先的茶馆里,除了喝茶,还有点心“烂肉面”可吃,一边喝茶,一边还可以做不少与茶无涉的事情;北京的茶馆也和江南茶馆一样,是个“吃讲茶”的地方;茶馆的老顾客是可以赊帐的,茶客也可以自己带茶叶来居坐;茶馆也是听书的好地方,说书人可以在此谋得一份生活的来源??

这类细节,给《茶馆》所要表现的主题,增添了一种真切的氛围。除了为表现主题服务之外,也展示了中国茶馆文化之一斑。《茶馆》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通过一个茶馆反映了一段历史时期的社会变革,同时也在于反映了社会变革对茶馆经济和茶馆文化的影响。

五、人物形象分析

王利发 -- 男。初见才二十多岁。因父亲早死,他很年轻就做了裕泰茶馆的掌柜。

精明、有些自私,而心眼不坏。

唐铁嘴--男。三十来岁。相面为生,吸鸦片。

松二爷--男。三十来岁。胆小而爱说话。

常四爷--男。三十来岁。松二爷的好友,都是裕泰的主顾。正直,体格好。

李 三--男。三十多岁。跑堂的。勤恳,心眼好。

刘麻子--男。三十来岁。说媒拉纤,心狠意毒。

宋恩子--男。二十多岁。老式特务。

吴祥子--男。二十多岁。宋恩子的同事。

康顺子--女。康六的女儿。被卖给庞太监为妻。

王淑芬--女。四十来岁。王利发掌柜的妻。

康大力--男。十二岁。庞太监买来的义子,后与康顺子相依为命。

老 林--男。三十多岁。逃兵。

老 陈--男。三十岁。逃兵。老林的把弟

崔久峰--男。四十多岁。作过国会议员,后来修道,住在裕泰附设的公寓里。

《茶馆》以北京裕泰大茶馆为中心场景,展示了清末、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一幕写一个时代,每一幕敲响一个时代的丧钟,表现了旧中国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

1.王利发 这是一个贯穿全剧的人物。他是裕泰茶馆的掌柜,在第一幕时,正值年富力强,刚从父亲手里继承了经营茶馆的生意,也继承了父亲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精明、干练、谨小慎微、委曲求全、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接待方式。我们在看第二幕中他对巡警的敲诈巧于应付,对自己公寓的房客崔久峰,能很耐心地倾听他的牢骚,尽管他不一定懂,但也不时地说些逢迎的话。作为商人,王利发具有胆小怕事和自私的特点。比如他对李三的苦处、康顺子的处境和难民的哀告虽然也同情,但是很有限度。在旧中国的黑暗现实面前, 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的王利发尽管善于经营、善于改良,也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的却十分含蓄,比如当唐铁嘴说“感谢这个年月”的时候,他说:“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这句话蕴含了他的愁苦和愤恨。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事的小商人,最终也没有逃脱自己破产的命运,当茶馆被人霸占后,他悬梁自尽。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的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这一形象的意义在于,他揭露了旧制度的吃人本质,反映了旧时代的不合理。

2.常四爷 常四爷是旗人,在清朝时能吃官家钱粮。但他对腐败的清政府不满,对帝国主义更加痛恨。第一幕中因说一句“大清国要完”就被抓起来,坐了一年监狱。出狱后曾参加义和团,后靠卖菜为生。他正直、倔强、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乐于助人。他对抓过他的特务们不服软。当王利发正愁要关城门了,还没买菜时,是他送来了咸菜和鸡,第三幕中他还为松二爷化缘买棺材。但最后自己也穷困潦倒,拣来别人撒剩的纸钱,作为对自己将来的祭奠。他绝望地喊道:“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谁爱我呢?”这个形象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反抗情绪。

3.松二爷 他是旗人,胆小而懒散。清朝灭亡前过着游手好闲的生活,整日喝茶玩鸟。民国时期“铁杆庄稼”的待遇没有了,但又不愿自食其力,仍旧留恋过去的生活,宁愿自己挨饿,也要喂鸟。最后终于饿死。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4.刘麻子 靠说媒拉纤,拐卖人口挣钱的地痞无赖。第一幕中他用十两银子买来康顺子,又以二百两银子卖给太监庞总管。第二幕中他又同两位逃兵谈生意,还没谈成就被当做逃兵枪毙了。这个人物形象表现了当时社会的病态和畸形。

5.秦仲义 他是个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他财大气粗,自命不凡,对穷苦人很少同情,考虑着多赚钱,想搞实业救国。他对清王朝的统治存在着阶级本能上的对立,在与庞太监的对话中,软中有硬,绵里藏针,表现了新兴阶级的一种挑战和锐气,从而真实地揭示了资产阶级的本质特征。

6.吴祥子、宋恩子:顺风倒的奸邪小人,靠坑害别人钻营偷生。

7.崔久峰:“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者—“中国非亡国不可”的失败主义者 。

六、巩固练习

1、为什么单单要写一个茶馆呢?

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多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来年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作者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也不十分懂政治。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这样,作者就决定了去写《茶馆》。

篇四:茶馆 赏析

《茶馆》赏析

(大学语文)

《茶馆》写于1957年,是老舍话剧创作的高峰。曹禺称它为“中国话剧史中的经典。”在西欧的一些国家演出时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一、《茶馆》以北京裕泰大茶馆为中心场景,展示了清末、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一幕写一个时代,每一幕敲响一个时代的丧钟,表现了旧中国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

1.王利发

这是一个贯穿全剧的人物。他是裕泰茶馆的掌柜,在第一幕时,正值年富力强,刚从父亲手里继承了经营茶馆的生意,也继承了父亲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精明、干练、谨小慎微、委曲求全、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接待方诈巧于应付,对自己公寓的房客崔久峰,能很耐心地倾听他的牢骚,尽管他不一定懂,但也不时地说些逢迎的处、康顺子的处境和难民的哀告虽然

也同情,但是很有限度。在旧中国的黑暗现实面前,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的王利发尽管善于经营、善于改良,也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的却十分含蓄,比如当唐铁嘴说“感谢这个年月”的时候,他说:“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这句话蕴含了他的愁苦商人,最终也没有逃脱自己破产的命运,当茶馆被人霸占后,他悬梁自尽。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的质,反映了旧时代的不合理。

2.常四爷

常四爷是旗人,在清朝时能吃官家钱粮。但他对腐败的清政府不满,对帝国主义更加痛恨。第一幕中因说一句“大清国要完”就被抓起来,坐了一年监狱。出狱后曾参加义和团,后靠卖菜为生。他正直、倔强、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乐于助人。他对抓过他的特务们不服软。当王利发正愁要关城门了,还没买菜时,是他送来了咸菜和鸡,第三幕中他还为松二爷化缘买棺材。但最后自己也穷困潦倒,拣来别人撒剩的纸钱,作为对自己将来的祭奠。他绝望地喊道:“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谁爱我呢?”这

个形象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反抗情绪。

3.松二爷

亡前过着游手好闲的生活,整日喝茶玩鸟。民国时期“铁杆庄稼”的待遇没有了,但又不愿自食其力,仍旧留恋过去的生活,宁愿自己挨饿,也要喂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4.刘麻子

靠说媒拉纤,拐卖人口挣钱的地痞无赖。第一幕中他用十两银子买来康顺子,又以二百两银子卖给太监庞

篇五:现代文学名家评价-老舍

浅评老舍

所在院系: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老舍《茶馆》名家赏析

2014年6月

摘要:中国近代以来,涌现出了一大批对中国文学有卓越贡献的现代文学家。其中不论从文学界的研究角度还是普通大众的阅读角度来说,老舍都是最容易被人们接受的一位文学家。老舍的作品被人们的熟知度最高,《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一系列被大家接受的作品都涌现出来。老舍在他40多年的创作经历当中,思想上和艺术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涉猎于多种文学领域,不断创新自己的作品格局和风格,被我国某杂志誉为一位“多产型的作家”。

关键词:老舍、人物风格、语言特色

0. 前言:老舍及其简介

老舍,中国小说家,剧作家。生于1899年,卒于1966年。满族,祖籍北京。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

他于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担任过小学校长、郊外北区劝学员等职位。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思潮,让他从“兢兢业业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的人生信条中惊醒;文学革命的勃兴,又使他“醉心新文艺”,由此开始生命和事业的新起点。 所以说,老舍的这一生注定是不平凡的一生。他的人生经历可以分为伦敦任教、山东任教、参加抗日战争、在美国和为他恢复名誉。

1. 老舍的风格 1.1.作品风格

他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

他的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表现出鲜明的反帝爱国的题旨。反帝反封建本是“五四”以来整个新文学的基本主题。在其他作家的作品当中,反帝的作品并不是很常见。然而老舍却不是这样,他的反帝风格体现很多。

例如在他的作品《小玲儿》当中,老舍通过小学生充满稚气的行为语气,为我们表达了反抗外国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文坛的另外一位大家茅盾老先生就从老舍的文章当中体会到了“对祖国的挚爱和热望”。

正如人们耳熟能详的那样,老舍的作品还有大众化、通俗化和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的风格,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被人们接受,雅俗共享,蓝天一色。

老舍在语言的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和艺术性方面是十分突出的。他的语言成为表现艺术风格的重要手段。从小学开始,语文课本上面就多次有过老舍的文章,并且这些文章大多数都是要求全文背诵的。这点是由于他的文字有着个性特征,并且语言文字规范,小说和散文都可以朗朗上口,很好的 解决了语文脱节的问题。

1.2.老舍做人风格

曾经有人是这样评论老舍的,“他是作家当中的‘骆驼祥子’”。因为老舍是“留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的作家。他的骨子里是一个非常硬气的人,一直在为国家的命运和前程而担心。他坚持三个原则,一不为什么主义,二不凑什么热闹,三没有什么集团。

老舍是一个非常珍惜朋友,好交朋友的人。作为一个老北京人,老舍非常喜

欢找一家小倌随意吃吃喝喝,跟几个老朋友坐着叙叙旧。对于老舍来说,这个可能就是生活当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在小饭馆里面一坐,要几道小菜,要几样可口的小菜,跟朋友一起无拘无束。他的生活情趣是很多的,因为他永远不会乏味,而且非常懂得生活。如此情趣之深的人,骨子里面却是硬气与正气并存的人,这就是老舍,想必这也就是他为什么可以写出如此多的作品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为国家的前途担忧,在失去希望的时候满带遗憾远赴国外,看到希望的曙光照耀于东方大地的时候又鉴定回国的原因。

2. 老舍的部分作品及意义 2.1.《骆驼祥子》

老舍的作品中,最被我熟知的作品就是《骆驼祥子》。这不从小学开始老师就让我们读的书我一直读到了高中。其中,我认为《骆驼祥子》的语言风格非常的有“北京风味”。对于祥子和他周围的人物描写都是出自于老舍所熟悉的北平下层社会中。开篇从北平洋车夫“门派”的引言,到虎妞筹办婚礼的各种民俗的交代,从对北平的景物的情景交融中描写到祥子拉扯路线的详细描写都使小说透发出北平特有的地方色彩。文中大自然各种瞬息间的变化,都说明老舍对故乡的了如指掌的熟谙和驾轻就熟的描写技巧。“京味儿”还体现在小说语言上,老舍采用了经他加工提炼了的北京口语,生动鲜明的描写了北京的自然景观和社会风情,很准确传神的刻画北平下层的社会人民的言谈心里,自然明快,简洁朴实,新鲜恰当。作品的叙述语言也多用于北京的口语,不夹杂文言词汇,也没有欧式的文化,长短局的精心配制与灵活调度,并增加了语言的音乐感。在老舍的文章中,清浅、俗白的北京口语增加了魅力和光彩。

《骆驼祥子》是老舍怀着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时代的批判,写下的以祥子为主人公的悲剧作品。通过祥子的命运来揭示那个病态的社会病态的人性以及病态的个人主义,主人公祥子来自农村,是个破产的青年农民。他保留着农村哺育他、教养他的一切,勤劳、淳朴、善良的他,却再也不愿意回到农村去了,渴望在城里创立新的生活。从刚开始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到虎妞死于难产,他不得不卖掉人力车去料理丧事。至此,他的人生理想彻底破灭了。再加上他心爱的女人小福子的自杀,他再也无法鼓起生活的勇气,不再像从前一样觉得生活的前景都是光明的,沦为了一个“堕落的,私自的,不行的,社会病胎里的蝉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祥子的悲剧是一部苦难底层人民苟活于挣扎的悲剧,其根源来自于当时病态的社会病态的任性乃至病态的个人因素的结果。

这部作品,在思想上和艺术上表达了老舍小说创作的高峰,这部小说要比一般揭露旧中国的黑暗,一般地同情不幸者的作品,具有更多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意义。它绝非仅仅描写了城市贫民的贫苦生活和难以翻身的困境,而是主要通过对祥子这个悲剧形象的塑造,从经济处境社会环境到爱情婚姻状况,知道精神世界的变化,真切地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力车夫毁灭的全过程,极为深刻的写出了城市贫民的悲剧命运。

老舍作为人民革命的战士,通过对市民生活的生动描述,写出了善良小人物的悲剧,“讲人生的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感悟其麻木不仁的精神状态,从而认识当时的社会。

2.2.《茶馆》

《茶馆》是一部创新的作品。首先在选材上,作者从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着眼,

把三教九流会面之处的茶馆里的各色人等的事件故事编织起来,广泛反应时代的社会风貌。老舍没有选择当时作家们热衷的大题型,所谓宏大叙事,而是选取了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的几乎称不上故事的小故事。这样即允许正面反应,也允许从侧面反省。他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审美情趣完全有选择的自由,何必强求一律?老舍在《茶馆》当中,为了使作品的语言格调鲜明突出,十分注重不同明暗,不同冷暖,不同浓厚的词语的选择和搭配,以显示不同的其实和氛围;作家的创作个性也往往从语言气氛和节奏韵律中显示出来。老舍在这部作品中善于提炼和运用北京口语,凝练隽永而又温婉多讽,这在《茶馆》中体现的尤其突出。

《茶馆》以一座茶馆作为舞台,展开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盘踞时期、国民党政权奔溃前夕3个时代的生活场景和历史动向,写出旧中国的日趋衰微,揭示必须寻找别的出路的真理。老舍的话剧艺术在《茶馆》这个剧本中有重大突破,成为当代中国话剧舞台最享盛名的保留剧目。

3. 总结

如今,在中国文学界又有人开始批评老舍先生。可是,他们总是在批判别人,反对别人。从内心来说,你我都并不是谁,都不过是世界上一个小小的圆点,有什么资格在面对这样一位可敬仰的老人,突出肮脏不堪的话语。是否从他的每一篇文章中,读出了蕴含着及其伟大的胸怀与智慧。

他的文字,他的心灵,都如同白水一般的纯净。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