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雌蚕蛾能释放一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2:31:41 字数作文
雌蚕蛾能释放一种字数作文

篇一:【红对勾】201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5(含解析)

课时作业35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及稳定性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作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B.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C.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只有以上三种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了信息的作用,难度层次为中等题。信息的作用除了题目所述三种外,还有很多作用。有的甚至肉眼看不到,需进一步研究。

答案:D

2.下列生产实践措施不是利用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是( )

A.人工合成性外激素,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

B.控制日照时间长短从而控制开花时间

C.利用“黑光灯”集中捕杀棉铃虫

D.基因工程培育的抗虫棉能杀死棉铃虫

解析:本题结合实际考查了信息传递在生产上的应用,难度层次为中等题。基因工程培育的抗虫棉不是利用信息的作用。

答案:D

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

B.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

C.并非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D.信息传递的作用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一样,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

系成一个整体,并且有调节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生态系统的功能、信息作用等知识,难度层次为中等题。信息传递有调节系统稳定性的作用,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C项错误。

答案:C

济宁模拟?以下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4.?2013·

A.任何生命形式,如果没有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就谈不上对环境的适应,就不可避免地要被大自然所淘汰

B.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可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C.短日照作物黄麻南种北移可延长生长期,提高麻皮产量,这是对行为信息的合理利用

D.任何生态系统中,能量、物质和信息问题处于不可侵害的密切相关状态

解析: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即为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生态系统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利用信息,吸引大量的传粉动物,就可以提高果树的结实率,从而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也可以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短日照作物黄麻控制生长期是通过接受光这种物理信息而非行为信息。

答案:C

浙江宁波联考?下图表示处于平衡状态的某动物种群因某些外5.?2013·

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过度放牧

B.影响图②所示种群数量变化的最直接因素可能是食物的增加

C.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一定限度

D.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捕捞

解析:图①中,过度放牧导致牧草减少,动物随之减少,不会增多。 答案:A

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重点中学联考?下列对生态6.?2013·

系统稳定性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B.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C.恢复力稳定性是由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D.对于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则恢复力稳定性也会越强

解析: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则恢复力稳定性越弱,两者恰好相反。

答案:D

济南市高三模拟考试?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7.?2013·

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

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及对比分析能力。本题难度中等。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也可以来自生物,如草的绿色可以给植食动物传递物理信息,A错;植物也有物理信息的传递,B错;信息可以调节种间关系也可以调节同一生物的不同种群之间的关系,并不一定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信息的传递是双向的,C错。

答案:D

8.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信息传递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且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B.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必须依赖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C.生态系统中用于传递的信息都是由生物成分产生的

D.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通过信息传递实现的

解析:信息可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等类型,这些信息

可以来自生物成分,也可能来自非生物成分,如自然界的光照强度、光周期等。

答案:C

9.如图为一定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三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丙种群在A、B、C、D、E五点中,A点年龄组成为稳定型,D点种群增长率最大

B.图中的食物链为:乙→丙→甲

C.图中曲线变化的事实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D.若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图中曲线的振幅缩小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稳定性。要从甲、乙、丙的相对数量变化关系和振幅的含义入手来解答该题。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A点后丙数量下降,所以A点年龄组成应为衰退型。根据三条曲线的变化关系可确定食物链为:乙→丙→甲,图示曲线反映了甲、乙、丙的种群数量都保持相对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曲线的振幅越小,说明受环境影响越小,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答案:A

篇二:(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17】(含答案)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 课时作业17 新人教版必修

3

一、选择题

1.(2012·天津高二期末)生态捕虫板(又称黄板或粘虫板)是一种正反面均涂上不含任何有毒物质的粘合剂(机油加入少量黄油)的黄色硬塑板。根据同翅目和双翅目昆虫成虫的趋黄特性来诱杀害虫的成虫。此过程的信息传递方式是( )

A.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 B.物理信息 D.其他信息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有关知识。通过颜色传递的信息是物理信息。此类题目出错的原因是只看到表面现象,不对具体的传递过程进行分析,如本题看到机油、黄油等会马上想到属于化学物质,误答为化学信息。

【答案】 B

2.(2013·海口高二期末)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草原上的鸟在发现天敌后,雄鸟急速起飞,扇动翅膀为雌鸟发出信号;某种植物根系能分泌一种使休眠的真菌孢子发芽的化合物,如将这类物质在作物播种前施入土中,就可以使休眠孢子提前发芽,使其找不到寄主而死亡。以上三个实例分别体现了哪一类信息的作用( )

A.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B.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

D.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物理信息

【解析】 光属于物理信息;雄鸟急速起飞、扇动翅膀属于行为信息;根系的分泌物属于化学信息。

【答案】 B

3.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是( )

A.心猿意马

C.花香引蝶 B.飞蛾扑火 D.老马识途

【解析】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方式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飞蛾扑火是通过光,属于物理信息;花香引蝶、老马识途都是通过气味,属于化学信息。

【答案】 A

4.(2013·德州高二检测)雌蚕蛾释放性外激素吸引异性前来交尾,这体现了生态系统

信息传递有利于( )

A.种群的繁衍

C.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B.个体的正常生长发育 D.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析】 性外激素吸引异性完成交尾,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答案】 A

5.(2012·佛山高二期末)狼依据兔留下的气味进行捕食,兔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这个事实说明( )

A.生命活动必须依靠信息的传递

B.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所有生物都有信息传递

D.信息传递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解析】 生态系统的信息主要有以下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狼依据兔留下的气味进行捕食,兔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正是通过这种种间捕食的信息调节了生态系统中狼和兔数量的动态平衡。

【答案】 B

6.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B.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C.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生物的任何生命活动都是建立在信息传递的基础上的

【解析】 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生命活动均与信息有关。

【答案】 D

7.(2013·常州高二期末)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是( )

A.利用人工合成的化学信息素吸引昆虫为作物传粉

B.向田间喷洒杀虫剂灭杀害虫

C.延长光照时间来提高家禽的产蛋量

D.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信号来驱赶鸟类

【解析】 化学信息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而杀虫剂是具毒性的化合物,不属生态系统中的信息。

【答案】 B

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

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解析】 物理信息既可以来源于无机环境,也可以来源于生物,如动物的叫声;植物不仅可以通过化学物质来传递信息,还可通过一些物理过程等来传递信息,如植物开花是受光周期的影响;信息在个体之间、种群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传递,沿食物链传递的是物质和能量;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 D

9.若图表明的是物种A与物种B的关系,则物种A与物种B之间信息传递的方向是(

)

A.信息只能由A传递给B

B.信息只能由B传递给A

C.A与B之间可以相互传递信息

D.A与B之间不能相互传递信息

【解析】 本题易错选A项,原因是误认为信息是单向传递的。由题图可知,物种A与物种B之间属于捕食关系,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而实现这种动态的制约关系的是双方之间彼此进行的信息传递,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在调节种间关系中的作用。

【答案】 C

10.(2013·南平高二联考)下列生产实践措施不是利用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是( )

A.人工合成性外激素制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

B.控制日照时间以控制开花时间

C.利用“黑光灯”集中捕杀棉铃虫

D.利用生长素类似物杀死单子叶植物田地中的双子叶杂草

【解析】 性外激素的重要作用是引诱异性个体交尾,生产中常用性外激素制剂干扰害虫正常交尾,降低害虫种群密度。植物的开花需要一定时间的光照,分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等。黑光灯可以发出较大剂量的紫外线,杀死一些对紫外线敏感的害虫。D项中生长素类似物如2,4-D等是人工合成的具有一定生长素效应的物质,原理是双子叶植物较单子叶植物敏感,高浓度时可将其杀死,而对单子叶植物却能促进生长,这个过程属于激素调节不属于信息传递。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1.(2012·南通高二期末)阅读下面两段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雌蚕蛾能释放一种性引诱剂,可以把3 km以外的雄蚕蛾吸引过来。虽然每只雌蛾所释放的性引诱剂的数量不到0.01 mg,但雄蛾仍能对其作出反应。有趣的是雄蛾对密封在玻璃瓶中的雌蛾虽然看得见,但无动于衷。

材料二 利用性引诱剂防治害虫。如我国最近进行了该项防治棉铃虫实验,处理区的诱蛾量上升到99%以上,交配率和虫害均下降20%左右。

(1)材料一说明使雄蛾作出反应的性引诱剂属于______信息,而不是________信息,不是由视觉引起的。

(2)材料一体现的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微量的性引诱剂就可引起同种雄蛾的反应,这说明引诱剂具有________性和________性。

(4)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性引诱剂并不能直接杀死害虫,而是通过_________,从而使害虫种群的________率下降,降低对作物的危害。

【解析】 (1)昆虫的性引诱剂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属于化学信息;(2)性引诱剂有利于雌雄虫的正常交配和繁衍;(3)要特别注意“微量”和“同种”这两个关键词;(4)性引诱剂能干扰雌雄虫的正常交尾,从而降低出生率,这将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从而减轻对作物的危害。

【答案】 (1)化学 物理

(2)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3)高效 专一

(4)干扰雌雄虫的正常交尾 出生

12.(2013·安庆高二期末)某种植物上栖息着一定数量的甲、乙两种昆虫和蜘蛛。甲、乙两种昆虫均以该植物为食,蜘蛛以乙昆虫为食。甲昆虫在白天活动,乙昆虫在夜晚活动。甲昆虫采食该种植物的叶片后,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X,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请回答:

(1)上述现象中,X分别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进行传递。

(2)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有两大来源,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影响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种类是______________。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所利用的信息种类是________。

(3)若在上述植物上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X,短期内该植物上甲昆虫天敌和乙昆虫天敌数量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由植物释放物质X,X吸引甲昆虫的天敌和驱赶乙昆虫,可确定X分别在植物与甲昆虫的天敌,植物与乙昆虫之间传递。(2)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一个是光线,来

源于无机环境,一个是甲昆虫的天敌,来源于生物;影响乙昆虫的信息一个是光线,属物理信息,一个是X物质,属化学信息;蜘蛛用蜘蛛网捕食乙昆虫是靠蜘蛛网的振动来传递信息的,属物理信息;(3)因为X物质吸引甲昆虫的天敌,驱赶乙昆虫,故甲昆虫天敌数量增加,乙昆虫天敌数量减少。

【答案】 (1)植物与甲昆虫的天敌、植物与乙昆虫

(2)无机环境 生物 化学信息和物理信息(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物理信息(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3)甲昆虫天敌数量增加,乙昆虫天敌数量减少

13.[实验探究] 蜜蜂是一种群居的益虫,蜜蜂的筑巢、语言,以及采粉酿蜜都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

(1)蜜蜂的侦查蜂在发现蜜源后,回到蜂窝内通过特殊的语言传达给其他同伴,如果侦查蜂跳“圆形舞”,则表明蜜源距离很近,在百米之内,这种信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蜜蜂可以从很多植物的花卉上采集花粉,同时也为这些植物传粉,这种关系在生态学上包含________________,从生态系统的功能看,信息传递可以________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蜜蜂是如何发现蜜源的,有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究。实验材料为蜜蜂100只,1朵作为常见蜜源的黄色5瓣的植物花卉、白纸、剪刀、染料、无色且与蜜源味道相同的制剂。

实验设计见下表:

②第3组的模拟花在味道、颜色和外形等方面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

③将三组的模拟花摆在蜂箱周围进行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是: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每组实验测量的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蜜蜂跳舞属于行为信息。

(2)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在蜜蜂发现蜜源的原因探究中将花的味道、花的颜色、花的外形相对照。

【答案】 (1)行为信息

(2)种间互助和捕食 调节种间关系

篇三:2013年苏教生物必修3:第四章第二节(三)知能过关演练

1.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下列现象中,与物理信息传递相关的是( )

A.花香引蝶 B.豪猪遇敌竖起体刺

C.候鸟南飞 D.警犬嗅寻毒品

解析:选C。A项花香引蝶是因为花释放出化学物质吸引蝴蝶;警犬嗅寻毒品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豪猪遇敌竖起体刺属于行为信息;候鸟南飞是因为接受了光照时间长短和温度变化等物理信息。

2.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是( ) .

A.心猿意马 B.飞蛾扑火

C.花香引蝶 D.老马识途

解析:选A。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形式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营养信息和行为信息,飞蛾扑火是通过光,属于物理信息;花香引蝶是通过气味,属于化学信息,心猿意马是形容心思不专,变化无常,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老马识途靠气味识别,为化学信息。

3.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上有许多方面的应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提高农产品的产量

B. 提高畜产品的产量

C.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D.提高农业害虫的繁殖能力

解析:选D。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有两方面:一是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4.(2011年江苏南京高二检测)关于反馈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反馈调节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

B.正反馈的结果是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C.负反馈的结果是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D.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中负反馈调节起主要作用

解析:选B。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维持稳态的基础,其反馈的结果是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而正反馈的结果与负反馈相反,是加速最初所发生的变化。

5.在制作生态瓶,探究维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条件实验中,以下操作正确的是( )

A.尽可能多地放入小动物,增加其抵抗力稳定性

B.瓶内应注满水,并放入足量的植物作为生产者

C.瓶应透光,这样才能保证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D.为使瓶内有适量的分解者,可以加入少量河泥

解析:选D。A项中应放入适量的小动物,因为放入小动物过多,生态瓶中的生产者不能充分满足其能量的需要。瓶内应放大半瓶水(保证有足够的氧气),并放入适量的植物作为生产者。物质是循环利用的,但能量流动是单向的。放入少量河泥,使生态瓶中存在分解者。

6.(思维拓展题)如图是一个小生态缸示意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保证生物生存的两项外界条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态缸内所有生物共同构成一个________,这个生态缸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因为它既有______________,又有________。

(3)生态缸内放入金鱼藻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态缸内白天空气成分中________含量相对较高,夜间空气成分中________含量相对较高。

(5)该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较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该生态缸在一定的时间内能保持相对稳定,必须有稳定的能量来源,生物生存还需要适宜的温度。

(2)该生态缸内有鱼、金鱼藻等生物,还有光、水等无机环境,因此可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3)动物不能直接利用光能,必须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化成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才能被消费者利用。另外,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可以释放O2供呼吸作用利用。

(4)白天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CO2释放O2,使空气中O2含量相对较高,夜间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吸收O2释放CO2,使空气中CO2含量相对较高。

(5)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自我调节能力弱,所以自我修复能力较低。

答案:(1)光照和适宜的温度

(2)生物群落 非生物成分 生物成分

(3)进行光合作用,提供有机物和O2

(4)O2 CO2

(5)生物种类少,自我调节能力弱

雌蚕蛾能释放一种

一、单项选择题

1.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下列何种层次中进行( )

A.个体 B.种群

C.生态系统 D.以上三项均可

解析:选D。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广泛进行,可发生在个体间、种群、生态系统中进行传递。

2.(2011年陕西汉中高二检测)狼依据兔留下的气味进行捕食,兔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以上事实说明( )

A.生命活动必须依据信息的传递

B.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所有生物都有信息传递

D.信息传递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解析:选B。狼和兔属于种间关系,它们之间通过信息传递调整种群的数量变化。

3.法国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做过以下实验: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一所被丛林包围的屋里,把一只雌性大天蚕蛾扣在纱笼里,周围撒满樟脑。尽管外面风狂雨骤,但还是有几十只雄蛾扑向纱笼,此现象说明( )

A.昆虫间通过信息相互联系,这种信息是无线电波

B.昆虫间通过信息相互联系,因为昆虫都具有趋化性

C.昆虫间通过信息相互联系,联系的媒介是阴雨天气

D.昆虫的雌雄个体间通过信息相互联系,这种信息是化学信息——性外激素

解析:选D。无线电波属物理信息,所起的作用不可能具有性别的差异性;趋化性是行为,但并非所有的昆虫都能趋向于同一种化学物质;阴雨天气是昆虫的不良环境条件,昆虫不可能趋向这样的环境;雌雄昆虫通过性外激素相互联系。

4.下列生产实践措施不是利用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是( ) .

A.人工合成性外激素制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

B.控制日照时间以控制开花时间

C.利用“黑光灯”集中捕杀棉铃虫

D.利用生长素类似物杀死单子叶植物田地中的双子叶杂草

解析:选D。性外激素的重要作用是引诱同种异性个体前来交尾,生产中常用性外激素制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以降低害虫种群密度。植物开花需要一定时间的光照,光属于物理信息。“黑光灯”可以发出较大剂量的紫外线,杀死一些对紫外线敏感的害虫,属于物理信息。生长素类似物如2,4-D等,是人工合成的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原理是双子叶植物较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浓度敏感,在其高浓度时可将其杀死,而对单子叶植物来说却有促进生长的作用。虽然2,4-D是化学物质,但不是生物体自身产生的,不属于信息传递。

5.以下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任何生命形式,如果没有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就谈不上对环境的适应,就不可避免地要被大自然所淘汰

B.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可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C.短日照作物黄麻,南种北移可延长生长期,提高麻皮产量,这是对行为信息的合理利用

D.任何生态系统中,能量、物质和信息问题都处于不可分割的密切相关状态

解析:选C。黄麻南种北移,是对物理信息的合理利用。

6.下列不属于稳定的生态系统特征的是( ) .

A.能量的输入和输出达到相对平衡

B.动物和植物在数量上保持相对平衡

C.生产者、消费者之间构成完整的营养级结构,并且有一定的食物网

D.各种群处于增长型,种群密度将越来越大

解析:选D。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是指它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相对稳定或它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相对稳定。当生态系统达到稳定状态时,每个种群的生物数量基本相对稳定。

7.某同学依据下列四项设计生态瓶,其中不合理的是( ) .

A.应定时向瓶内通气,以保证生物的有氧呼吸

B.瓶内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合理

C.瓶内各种生物之间应有营养物质的联系

D.瓶内生态系统应获得充足的能量供应

解析:选A。主要考查设计生态瓶的实验。设计的生态瓶应该是封闭的,只有这样才能模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9.下列哪项措施能够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态( )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

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

C.适当增加物种数目

D.限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数量

解析:选C。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不仅减少了生态系统的物种数目,而且也干扰和破坏了原有生态系统的自然平衡,只会增加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只是保持了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而不能使稳态进一步提高;物种数目越多,生态系统越稳定;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关键成分,只有适当增加其数量,才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态。

二、多项选择题

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等

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

解析:选AD。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主要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等;可以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并不一定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信息传递对于生物种群的繁衍、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及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过程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0.(2011年河南信阳高二检测)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的原因包括( )

A.某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

B.能量可通过多条食物链传到顶级

C.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D.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

解析:选AB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处于同一个营养级的生物越多,某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了,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能量可通过多条食物链传到顶级。

三、非选择题

11.有位科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将两只成熟的但是尚未交尾的雌性蚕蛾放在南北相距50多米的A、B两地,然后将一只成熟的雄性蚕蛾放在A、B两地之间连线的中点C,如图所示。

实验时候的风向是北偏西风。请预测这只雄性蚕蛾飞行的方向最可能是________,判断

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雄性蚕蛾的这种表现说明昆虫之间可以通过________来传递信息。

解析:C点为雄性蚕蛾所在地,A地雌性蚕蛾释放的性外激素经北偏西风的传送被雄性蚕蛾接受,雄性蚕蛾能够根据风向的特点,径直往A所在方向飞行。

答案:向北 雌性蚕蛾释放的性外激素可以通过风传播,被雄性蚕蛾感知 化学物质

12.雌蚕蛾能释放一种性引诱剂,可以把3 km以外的雄蚕蛾吸引过来。虽然每只雌蚕蛾所释放的性引诱剂的质量不到0.01 mg。但雄蚕蛾却仍能对其作出反应。有趣的是雄蚕蛾对密封在玻璃瓶中的雌蛾虽然看得见,却无动于衷。

(1)材料说明使雄蛾作出反应的性引诱剂属于______信息,而不是 ________________信息,不是由视觉引起的。

(2)材料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雌蚕蛾释放的性引诱剂是其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化学物质,用来传递信息,所以应属于化学信息;虽然雄蚕蛾看得见密封于玻璃瓶中的雌蚕蛾,却无动于衷,说明不是物理信息。(2)雌蚕蛾通过性引诱剂吸引雄蚕蛾前来交尾,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

答案:(1)化学 物理 (2)信息的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13.(实验探究)某同学做了一个探究生态系统功能的实验,他在一个透明的玻璃瓶内放入适量的水和河泥,水中养了几条小鱼和适量的水藻,然后把瓶口密封,制成一个小型人工生态系统。根据上述材料,请分析:

(1)要保持该生态系统的稳态,还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瓶内的小鱼能较长时间生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藻生活所需要的矿质养料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绘出瓶内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

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其中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两种最基本的生物因素。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消费者提供食物来源,并为之提供O2,消费者为生产者提供CO2,而分解者则分解水藻、鱼粪等为生产者提供无机营养,从而使该生态系统内物质得以循环利用,但由于能量在流经每一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且各营养级生物不能利用热能,故要维持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正常流动,必须源源不断地供应能量。

答案:(1)把生态瓶放在有较强散射光的地方,保证该人工生态系统有充足的能量来源

(2)水藻为鱼提供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有机物和氧气 (3)河泥中的腐生性微生物分解的鱼粪等有机物

(4)如图所示

篇四:A高一下学期第四单元测试试题(5、6章)

第四次单元生物测试试题 NO.ST005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Ⅰ卷为选择题,共45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55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当一只蚜虫受到攻击时,就会放出一种起警告作用的化学物质,以便使邻近的蚜虫迅速逃避敌害,这种现象所属的特征及信息传递类型分别是 A.种内互助,化学信息 B.种内互助,行为信息 C.种间互助,化学信息 D.种内互助,物理信息 2.在一段倒伏的树干上,生活着蘑菇、苔藓、蚂蚁等,这些生物可组成一个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生物圈

( ) ( ) ( )

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种成分组成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都以热量形式散发到大气中 C.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大于草原生态系统

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通过食物链、食物网这种渠道进行的

4.减缓大气中CO2大量增加的可能且有效的方法是

A.立即减少煤和石油的燃烧 C.植树造林,保护森林

B.控制全球人口急剧增长 D.将煤和石油转化为气态燃料

( )

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一定是自养型生物,消费者BC

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伴随物质循环进行的

( )

6.下列有关食物链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复杂,个体数量越庞大,食物链就越多 B.自然生态系统中,沿着食物链的方向,能量逐级递减

C.在食物链中,根据动物的食性,每种动物只能归属于某一特定的营养级 D.陆地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占有的碳元素越少

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一种蜣螂专以象粪为食,则该种蜣螂最多能获取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 B.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循环利用的

8.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其调节能力就越大,原因是 ( )

①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多 ②能量可通过不同的食物链传递到顶级

③某营养级的部分生物减少或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 ④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③④

9.下图是有关生态系统的概念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是 ( )

A.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种类 食物链和食物网 信息传递

B.生态系统的种类 生态系统的成分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 C.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成分 食物链和食物网 信息传递

D.生态系统的成分 生态系统的结构 食物链和食物网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

10.“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主要说明了草原的 ( )

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B.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 D.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11.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也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被消费者再利用 C.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都是分解者

D.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12.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4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1和2包含着所有种群构成的群落

B.3代表的一定是原核生物

C.①代表光合作用,②代表呼吸作用 D.4可以表示大气中的CO2库

13.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料以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南极

外,还必须把人体尿液、粪便等废物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 ( )

A.缺少生产者

B.分解者很少

C.没有消费者

D.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 )

14.下列属于探究化学信息传递的是

A.观察动物对电视图像的反应 C.利用性外激素诱杀害虫

B.用录音机记录鸟类繁殖时的呜叫声 D.花香吸引蜜蜂求偶炫耀

15.在右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如果每个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圴为20%,且下一营养级从上一

营养级各种生物中获得的能量相等。虎要获得1KJ能

量,则需要消耗草的能量为 ( ) A.150KJ B.125 KJ C.100 KJ D.75 KJ

16.鼎湖山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其完整保存了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地

带性植被——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被中外科学家誉为“北回归线沙漠带上的绿洲”。建立该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

( )

A.物种 B.种群 C.群落 D.生态系统

1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能量只能由较低营养级流向较高营养级 B.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可以是无限的 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可以长时期地保持动态平衡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

18.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着一定的关系,在下图所示曲线中能准确表

示两者关系的是(a代表抵抗力稳定性,b代表恢复力稳定性) ( )

19.农贸市场上有新鲜的白菜、大蒜、萝卜、活的鸡、鱼及附在上面的细菌真菌等生物,他们共同构成一个 ( )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以上都不是

20.下列哪一种方法可以增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 )

A.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 B.使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 C.减少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龄前

D.减少该生态系统内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 21.下列生物中,全部属于生产者的一组是( )

A.海带、梨树、酵母菌 B. 蘑菇、水绵、洋葱

C.马铃薯、菠菜、乳酸菌 D. 硝化细菌、紫菜、苹果树

22.为解决粮食生产和环境保护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科学有效的途径是( )

①合理开发海洋,寻找新的粮食资源

②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③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作物产量④开荒辟地,围湖造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⑤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具有较高光合效率的作物品种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

23.下列对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作用(应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施放性引诱剂,诱捕害虫 B.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C.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 D.喷洒保幼激素,让农作物上的蝴蝶幼虫延长生长期

24.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1○2○3○4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

中不正确的是 ( )

1 ○

2 ○

3

A.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单向性 B.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

C.一般情况下,②为①的10%-20% D.从能量关系看② > ③+④

25.分析下面有关生态系统碳循环、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乙图中的D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 B.人体O2浓度最高的是甲图中的B C.人体发生过敏反应时,甲图中的A增加导致组织水肿

D.因捕食关系而建立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乙图中B所处的营养级

26.环境污染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从生物圈功能上分析,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 )

A.人类排放废物的增加

B.物质循环回路被阻断

C.自动净化能力被阻断 D.物质循环回路在一定程度上被阻断

27.右图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三个种群数量的相互关系,下列描述最准确的是 ( ) A.甲为生产者,乙为初级消费者 B.甲→乙→丙构成一条食物链 C.甲与乙、乙与丙为捕食关系 D.甲与丙为竞争关系 28.哪一项措施最可能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相符合( )

A.人工鱼塘生产者的能量少于消费者的能量 B.森林的采伐量小于生长量

C.农田从收获中输出的氮素多于补充的氮素 D.农田施用无机氮肥多于生物固定的氮肥

29.在一条有4个营养级的食物链中,若第四营养级的生物体重增加1 kg,理论上要消耗第一

营养级的生物量为( )

A.1000 kg B. 125 kg C.125--1000 kg D. 3125 kg

30.右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

向和食物联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此食物网中有六条食物链,丁占有四个不同的营养级 B.戊接受的太阳能就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丙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 D.向此生态系统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强该系统的稳定性

篇五:高二理科生物必修三作业17-20

高二理科生物作业(第17次)

班别: 姓名: 评价:

1.下图为生态系统结构的关系图,a代表的成分是 (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不能确定

2.下图中的圆分别表示:a—生产者、b—分解者、c—原核生物、d—蓝藻、e—腐生细菌。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 ( )

3.如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

B.在该食物网中,H

处于三个不同的营养级

C.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 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4.以虫治虫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如图是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种群数量增加,其可能引起的后果是 ( )

A.

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B.

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C.

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D.

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5.一个池塘中含有生产者(浮游植物)、初级消费者(植食性鱼类)、次级消费者(肉食性鱼类)、分解者(微生物)。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流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的能量依次为b、c、d,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a=b+d B.a>b+d

A.共有三条食物链

B.各营养级中,能量最多的是c,生物个体数量最多的是

a

C.若水体受有机磷农药轻微污染,则受害最严重的是

a

98 C.a

7.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料以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南极外,还必须把人的尿液、粪便等废物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 ( )

A.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B.

缺少生产者

C.没有消费者 D.

分解者很少

高二理科生物作业(第18次)

班别: 姓名: 评价:

1.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 请据图回答:

(1)写出图中含有四个营养级的食物链(用字母和箭头表

示) 。

(2)在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同时伴随着 。若生产者

有10000 kg,按能量最大传递效率计算,位于第四营养级的生物可增重 kg。

(3)据测定,生产者在黑暗中每小时释放出44 mg的CO2,而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每小时释放出64 mg的O2,经过10 h光照可积累葡萄糖 mg。

(4)分析A→D和E→B过程中碳流动形式的不同点: 。

(5)若由于某种原因,E种群数量大量减少,其他各种群数量随即发生的变化是 。

(6)人类大量开采并燃烧由古代动植物遗体变成的煤和石油,使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积存的碳元素在短期内释放,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2.非洲某草原生态系统有如下图所示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

(1)这个食物网包括 条食物链。

(2)狮子在这个食物网中占据哪几个营养级 ,狮子和野狗的关系是 。

(3)当这个草原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输入系统的能量 输出系统的能量;生态系统输出的能量形式是 。

(4)已知在人类干预作用前,这块草原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此时这块草原的生产者固定太阳能为300万千焦。按10%能量流动效率,设一种生物被下一个营养级各种生物平均摄食,此时狮群获得的能量正好维持一个种群的生存。这时狮群获得的能量是 万千焦。

(5)后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鼠类大量繁殖,种群密度大增。此时鼠类摄取的能量占本营养级的2/3。计算人类干预后,狮群能够获得的能量为 万千焦。如果狮群维持原有的种群数量继续生存,狮子的捕食区域的面积应是原来的 倍。如果草原的面积有限,则预测狮子种群的密度会 。

1.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草原上的鸟在发现天敌后,雄鸟急速起飞,扇动翅膀为雌鸟发出信号;某种植物根系能分泌一种使休眠的真菌孢子发芽的化合物,如将这类物质在作物播种前施入土中,就可以使休眠孢子提前发芽,使其找不到寄主而死亡。以上三个实例分别体现了哪一类信息的作用 ( )

A.

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B.

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 D.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物理信息

2.关于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

B.

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C.

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和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D.地球上全部的森林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相同

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

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4.下列有关干旱区域的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干旱区域的生态系统食物链少,抵抗力稳定性强

B.干旱区域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弱,恢复力稳定性强

C.经干旱环境长期诱导,生物体往往发生耐旱突变

D.种群密度是限制干旱区域生物种群数量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

5.若图示表明的是物种A与物种B的关系,则物种A与物种B之间的信息传递的方向是 ( )

A.信息只能由A传递给

B

B.信息只能由B传递给

A

C.A与B之间可以相互传递信息

D.A与B之间不能相互传递信息

6.下列食物网中,其营养结构最不易被破坏的是 ( )

7、下列曲线表示四个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受到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后,初级消费者数量的变化情况。其中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生态系统是 ( )

1.阅读下面两段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雌蚕蛾能释放一种性引诱剂,可以把3 km以外的雄蚕蛾吸引过来。虽然每

只雌蛾所释放的引诱剂的量不到0.01 mg,但雄蛾却仍对其作出反应。有趣的是雄蛾

对密封在玻璃瓶中的雌蛾虽然看得见,但却无动于衷。

材料2:卡尔逊(Karison)和林茨(Liischer)于1959年倡议采用性外激素(Pheromone)这

一术语。它是昆虫分泌到体外的一种挥发性的物质,可以对同种昆虫的其他个体发

出化学信号而影响它们的行为。故称为信息素。根据其化学结构,目前已人工合成

20多种性外激素,在防治害虫上效果显著。如利用性引诱剂“迷向法”防治害虫,

具体做法是:在田间释放过量的人工合成性引诱剂,使雄虫无法辨认雌虫的方位,

或者使它的气味感受器变得不适应或疲劳,不再对雌虫有反应,从而干扰害虫的正

常交尾活动。 国外应用“迷向法”防治森林大害虫舞毒蛾是比较成功的。我国最

近进行了“迷向法”防治棉红铃虫试验,处理区的监测诱捕器的诱蛾量上升到99%

以上,交配率和铃害率均下降20%左右。

(1)材料1说明使雄蛾作出反应的性引诱剂属于 信息,而不是 信息,

不是由视觉引起的。

(2)材料1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什么作用?

(3)微量的性引诱剂就可引起同种雄蛾的反应,这说明引诱剂具有 性和

性。

(4)从材料2可以看出,“迷向法”并不能直接杀死害虫,而是通过 ,从而使

害虫种群的 率下降,降低对作物的危害。

2. 2008年初,我国遭受罕见的特大雨、雪、冰冻灾害,湖南、贵州、江西等多个省份受损森林面积达2.79亿亩,相当于全国森林面积的十分之一。此次灾害中,苗木被冻死的现象非常普遍。灾害还留下了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及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隐患。

(1)森林中苗木大量被冻死,意味着食物链中被破坏的成分是

(2)灾害中留下森林病虫害的次生灾害隐患,最可能是因为食物链中 营养级已被破坏,相关的食物链是 。

(3)这次受灾的地区是我国林业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在受灾之前这里的森林生态系统处于

状态,请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角度简要分析保持这种状态的原因。 。

第十七次 1-7 BACDB BD

第十八次

1.答案 (1)D→F→E→B (2)能量流动 80 (3)

600

(4)A→D是以CO2形式,E→B是以含碳有机物形式

(5)B种群大量减少,F种群增多 (6)产生温室效应(或CO2

增多)

2.答案 (1)5 (2)三、四、五 捕食和竞争

(3)等于或大于 热能 (4)

1.11

(5)0.57 2 下降

第十九次 1-7 BDBBC DC

第二十次

1.答案:(1)化学 物理 (2)信息传递有益于种群的繁衍。

(3)高效 专一 (4)干扰雌雄虫的正常交尾 出生

2.答案 (1)生产者 (2)第三

植物→昆虫→食虫鸟

(3)相对稳定 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在一定的限度内,生态系统即使受到外界干扰也会通过自我调节而保持相对稳定状态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