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写作技巧 > 教育资讯

钟祥沿江大道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2:32:50 写作技巧
钟祥沿江大道写作技巧

篇一:钟祥市城市绿线规划管制1

钟祥市城市绿线规划管制

一、总 则

1、为发展钟祥市城市绿化事业,加强城市环境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规划与园林绿化建设管理水平,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范和《钟祥市“四线规划”管制办法》等文件,结合实际编制本规划。

2、本规划所界定的规划区范围与《钟祥市城市总体规划》所界定的主城区范围相同。

3、文本所称城市绿线是指城市规划区内依法规划、建设的城市绿地范围的边界控制线。包括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及其他绿地等5大内容(其中附属绿地末进行边界控制)。

4、规划编制依据

4.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4年)及相关法律、法规。

4.2《城市绿化条例》(国务院1992年100号令)。

4.3《城市绿地分类及建设用地标准》(国标GBT137——90)。

4.4《城市用地分类 及建设用地标准》。

4.5《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建设部建城[1993]784号)。

4.6《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设部第112号文)。

4.7钟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

4.8钟祥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2020年)。

4.9钟祥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年)。

4.10《钟祥市绿地管理条例》。

4.11钟祥市的民政府《钟祥市“四线”规划管制办法》。

4.12此前所编制的相关分区规划、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

5、规划指导思想

通过对钟祥市城市绿线的划定,形成系统而完整的体现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的城市绿线规划管制技术成果(包括文本和图则),并通过法定程序审批后规定下来予以实施。以强化社会及公众对城市绿线管制内容及其政府行为的监督和约束。保障社会共利益,提升城市品位和质量,实施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促进钟祥市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 6、绿线划定原则

6.1 城市绿线划定力求与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社会公共利益协调和统一。

6.2 城市绿线划定的地块位置和指标以《钟祥市城市总体规划》、《钟祥市城市园林系统规划》吻合和平衡。

6.3按照《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确定的公园绿地(G1)、生产绿地(G2)、防护绿地(G3)、附属绿地(G4)及其他绿地(G5)等5大类,进行文本和图则控制。实行“三定”:定性、定位、(附属绿地除外)、定量,体现技术性和强制性。

6.4坚持科学划定、因地制宜,体现系统性、全面性、超前性、实际性、可操作性。

7、本绿线规划的适用期限同《钟祥市总体规划》。

二、公园绿地

8、公园绿地包括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街旁绿地。

9、公园绿地的布局充分考虑合理的服务半径,力求做到大、中、小型均匀分布。综合公园服务半径为2000M,社区服务半径500——1000M,小区游园为300——500M。

10、公园绿地建设者有地指标,应符合国家行业标准化的规定 。新建公园的绿地率不低于70%。街旁绿地的绿化种植绿地面积不低于其用地面积的65%。

三、生产绿地

11、生产绿地包括为城市绿化服务,能为城市提供苗木、草坪、花卉和种子的各类圃地。

12、生产绿地的布局主要在城南镜月湖一带,绿地面积占建军成区面积的2%以上。

四、防护绿地

13、防护绿地包括卫生隔离带,道路防护绿地、城市高压走廊绿带、防风林、城市组团隔离带等。

14、防护艰地考虑国不同等级和类型,其布局位于市区的多个不同地段。

14.1工业企业与居住区间营造卫生防护林带:一般划定宽度5 m以上防护带。冶金、化工等到污染较严重的工业区和城市居民区之间按国家规定的卫生防护绿带和护生态环境的园林和专用绿地。

14.2江河湖泊艰化防护林带:以现状滨江滨湖防护林带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建设防护林体系;沿江地段划定宽度为25米的防护林带;主城区结合沿江大道的建设者实现堤、路、公园、观景台、小绿地、绿化防护林带一体化。

14.3铁路、过境公路防护林带:

14.4根据《钟祥市城市总体规划》电力专业规划,电力线高压走廊10米宽的地面地段划定为灌木和草坪绿化带。

14.5在污水处理厂及垃圾处理厂周围划定宽度为15米宽卫生隔离绿带。

五、附属绿地

15、附属绿地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中的绿地。

16、本次划定的附属绿地分布于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多个地块。对附属绿地实行了“二定”:定性和定量(定位为示意性表达):居住绿地率控制不低于30%;公共设施绿地率控制不低于30%;工业绿地率控制不低于25%;仓储绿地率控制不低于25%;对外交通绿地率控制不低于25%;市政设施绿地率控制不低于35%;特殊绿地率控制不低于35%。

17、道路绿地包括行道树绿带、分车绿带、交通岛绿地、交通广场和停车场绿地等。按照城市主干道绿化带面积占道路总用地面积的比例不得低于20%,次干道绿化带面积所占比例不得低于15%的原则划定城市道路绿地控制指标(包括道路绿地面积和绿地率)(见《主次干道绿化指标控制一览表》)。

六、其他绿地

18、其他绿地包括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种保护有直接影响的绿地、风景林地、城市绿化隔离带、野生动植物园、湿地、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等。

七、规划控制图则

19、城市绿线规划总图控制城市绿线划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绿线总图的基础上,将钟祥市城市规划区分为A、B、C、D四个区,分别为城西、老城、城南及城东,每块又按城市主干道路网分为 个单元控制地块,并对各单元地块逐一编码形成分图则。

20、分图则按5大类绿地划定地块详图,按“地块概况、绿地类别、环境要求、实施措施”4大要求进行控制(详见各分图则)。

八、附 则

21、本规划内容由规划文本、总图和分区编码图、分图则及控制要求3部分组成。批准后的3部分内容一并具备同等法律管制效力。

22、本规划由钟祥市人民政府规划主管部门负责解释并组织实施,如需对本规划中的内容进行调整或修改,应按有关的法定程序办理。

23、本规划自钟祥市人民政府批准之日起生效。

篇二:湖北省第一批推进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拆解改造定点船舶

附:

湖北省第一批推进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拆解改造定点船舶修造厂名单

篇三:武汉人必读篇之-------武汉的历史文化

武汉人必读篇之-------武汉的历史文化

一、武汉历史

武汉市的历史是很悠久的,北效黄陂县有近几年才发现的盘龙城遗址,是距今约3500年前的商代方国宫城。三国时期,在武昌和汉阳筑有江夏和却月古城,唐代已是著名商埠,明清时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在中国近代史上,三镇遍布革命胜迹,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首义于此,现存有起义门旧址,武昌阅马场的红楼是当时的指挥中心,现存有孙中山的纪念铜像。最负胜名的景点有: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国家级风景区东湖,以五百罗汉、玉佛及悠久历史著称的归元寺,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古琴台等。

☆江城的由来

和山城重庆、蓉城成都、春城昆明一样,武汉市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别致的名字——江城。

也许大家要问:长江从上至下,流经了大大小小为数不少的城市,为何此称独钟武汉?其原因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武汉游玩,与史郎中在黄鹤楼上饮酒,边饮酒边欣赏音乐,喝到了兴头上,李白诗兴大发,于是题下一首诗,诗名叫做《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诗是这样写的:“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武汉人非常喜爱“江城五月落梅花”中的“江城”这一佳名,于是自号为江城人。除江城之外,武汉还有一些其他的名

称,这些名称的来源反映了武汉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源源。

☆武汉三镇的由来

武汉有武昌、汉阳、汉口三镇,其发展的历史、规模、速度各有不同的特色。

武昌之名始于东汉末三国初,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武昌之名是与今鄂州市互换的。从考古发掘来看,武昌在新石器时代的水果湖放鹰台和南湖老人桥、洪山区花山乡的许家墩和棋子墩等处,就是古人栖居之地。

旧时的舞场手工业发达,以造船、冶金、铸造钱币为主,武昌的陶瓷名叫影青瓷。另外,,在武昌最值得一提的事情就是黄鹤楼的屡次兴废,从三国时代至今已历十余次,每次重建都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反映出各个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汉阳一名的来历与汉水密切相关,古语“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称阳,故名汉阳。

公元606年,即隋朝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唐代将县治移至汉阳市区后,才迅速发展起来。

汉阳,特别是鹦鹉洲一带,历来是长江中游商船集散的地方。唐

宋元明各朝代,商业手工业很是繁华。同时,汉阳还是游览胜地,位于汉阳的归元寺是武汉市佛教丛林保护得最好的一处,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昌和汉阳筑城起始于同一时期,约有1800年历史。

历史上,汉口,汉阳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同步发展的。直至明代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汉水改道(汉水在历史上改道不下8次)从龟山北麓入江以后,汉口才独立发展,仅有500多年的历史。汉阳、汉口很早就筑有城墙,分别被当作过县治之所在。

汉口后来迅速成为一座新兴商埠,名声和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武昌和汉阳,,明末清初,汉口已与河南朱仙镇、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并列为全国四大名镇,海外誉为“东方芝加哥”。汉口的港口贸易运输业颇为发达,成为我国内河最大的港口,有“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吴琪诗)状其景,“居民填溢商贾辐楼,为楚中第一繁盛处”。颇能反映其繁盛。清乾隆年间,汉口更盛于世,仅“盐务一事,亦足甲于天下”。

清朝末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905年在汉口修筑张公堤。这条堤对逐年降低后湖一带的水位,使荒湖野洲形成陆地,对起初狭小的汉口扩建面积提供了方便条件,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1927年初,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与汉口(辖汉阳县)两市合并作为首都,并定名为武汉。今天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合而成的“武汉市”,其历史只有74年。

☆火炉之成因

为什么夏天的武汉给人的感觉十分难熬?这是因为武汉地区江河湖泊众多,水域面积大,白天太阳暴晒,水汽大量蒸发,空气湿度增大,团团热气像一个巨大的罩子将整个城市罩住,一方面使地面的热量向空中辐射的速度减慢,室内气温持续不降;另一方面使人体表面不易散热,宛如桑拿室,故汗出如浆,闷热难耐,号称“火炉”。

二、武汉地名及由来

☆集家嘴的由来

据《汉口丛谈》载:明嘉靖元年(1552),世子朱厚燠从钟祥出发, 经此赴北京继承皇位,因此后人把皇帝经过 的这个渡口称为“接驾嘴”,后来因这里码头多作转运粮食之用,改称 “集家嘴”。

☆卓刀泉的传说

相传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关羽曾驻兵于武昌伏虎山麓一带。当时

部队缺乏饮水,“羽用刀卓也”,于是“水涌成泉”,故名卓刀泉。明朝初年,楚昭王朱祯喝过这儿的泉水,极为赞赏,于是筑井台建井亭,并手书“卓刀泉”三字。

☆广埠屯的由来

明太祖时:要求诸王护卫军屯田护卫;明成祖时更是要求发展农业生产。楚王积极响应,他命令驻扎在东门外交通孔道口的护卫军置屯耕戍。明太祖时赐给诸王的仓库名称都以广字开 头,楚王的仓库名广埠,因而护卫军屯垦之地就称为广埠屯。

☆兰陵路的由来

现今兰陵路一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属俄租界,战后收回时将带有俄国色彩的街道统一改名。曾以任两湖巡检使兼湖北督军和省长的萧耀南的郡望(某姓世居某地为当地所仰望之 意)定名。萧姓的郡望为浙江兰陵,故称兰陵路。此路名沿用至今。

☆“六渡桥”的民间传说

六渡桥位于汉口中山大道与三民路相交的地带,原有一桥,名六渡桥,又有六度桥、绿豆桥、六道桥、六斗桥、陆渡桥等多种称呼。

篇四:2007年已关闭小造纸企业(生产线)名单

附表1:

2007年已关闭小造纸企业(生产线)名单

篇五: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说明书[1]

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说明书

第一部分 概述

第一章 城市概况

一.区位关系

(一)地理位置

荆州市地处湖北省中南部,位于江汉平原腹地,东连武汉,西接三峡,南跨长江,北临汉水,是连东西、跨南北的交通要道和物资集散地,是国家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鄂中南地区的经济纽带,长江中游枢纽港口城市,国家轻纺工业基地,素有文化之邦、渔米之乡和旅游胜地的称誉。其地理位置为东经111°15 ~114°05 ,北纬29°26 ~31°37 。境区东西最大横距约274.8公里,南北最大纵距约130.2公里,呈带状分布。

(二)区位关系

从区位关系看,荆州处于我国中部地区,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扩散区域,处在武汉都市圈与宜昌都市区的联结轴线上,是武汉都市圈和宜昌都市区的重要联结点,在城市等级上与宜昌、襄樊属于同一级别,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荆州在湖北省城镇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与湖南省的岳阳和常德市域相接壤,是长江流域经济体系中的中部核心城市。

二.行政区划

荆州市辖荆州、沙市两区及江陵县、监利县、公安县,代管松滋、石首、洪湖3个县级市。全市设88个镇,12个街道办事处,14个乡。全市国土面积14067平方公里,占湖北省国土面积的7.6%。其中平原湖区占78.8%,丘陵低山区占21.2%;市区面积1576平方公里,市区建成面积58.3平方公里。

三.自然地理

(一)地质·地貌

荆州市位于杨子准地台中部,属新华夏系第沉降带晚近期构造带,处于中国地势第三级阶梯的西部边缘,是江汉平原的主体。全市地势略呈西高东低,由低山丘陵向岗地、平原逐渐过渡。全市海拔250米以上的低山493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54%;海拔40~250米的丘陵岗地2147.66平方公里,占15.27%。山丘分布于西部松滋市的庆贺寺、刘家场及西北部的荆州区八岭山,地势最高点为松滋市的大岭山,海拔815.1米。岗地分布于荆州区的川店、马山、纪南和公安县的孟溪、郑公以及石首市的团山、高基庙一带。东部地势低洼,最低点在洪湖市新滩乡沙套湖,海拔仅18米。

(二)气候

荆州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热量丰富、光照适宜、雨水充沛、雨热同季、无霜期长等特点,年辐射总量4366.8~4576.2兆焦耳/平方米,年日照时

数 1823~1978小时,日照率为41%~44%。年均气温16.2°C~16.6°C,无霜期250~267天,年降水量1100~1300mm左右。

(三)资源条件

荆州市已发现各类矿产57种,其中查明资源储量的26种,以开发利用的23种。主要矿产资源有磷矿,石油,累托石,重晶石,膨润土,白云岩,石灰岩,卤水等。

荆州植被兼有南北特色,常绿林和阔叶林组成的混交林是荆州的主要植被类型。农作物种植以水稻、棉花为主,具有南北相宜的种植结构。

荆州境内河流分属长江水系。水资源主要用于工业、农业、城镇生活和农村人畜用水及其它用水五个方面。

荆州市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主要有江陵历史文化名城、松滋洈水风景区、洪湖风景区、石首天鹅洲白鳍豚和麋鹿国家自然保护区及遍布市域的新、旧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楚文化和古三国文化遗址。

四.历史沿革

荆州历史悠久,早在五六千年前,人类就在这里创造了大溪文化等原始文化。荆州系楚文化的发祥地和三国时期魏、蜀、吴争夺最为激烈的战略要地。荆州之名源于《尚书·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为古九洲之一。春秋战国时属楚。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年),楚国迁都于郢(今纪南城),都郢400余年。秦属南郡。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设立荆州刺史部。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分荆州,后归吴。晋代,荆州治所自永和八年(352年)起定治江陵。南北朝时,齐和帝、梁元帝、后梁、萧铣皆以荆州为国都。唐,设荆州大都督府,至德后置荆南节度使。上元元年(760年),以江陵为南都,改荆州为江陵府;五代十国时为荆南国都;宁为荆湖北路;元为中兴路;时清为荆州府;民国初年为荆宜道;1932年后为湖北省第七、第四行政督察区。1895年5月,沙市被辟为通商口岸;1949年7月,沙市解放,沙市市正式建置,为省辖市;同时设荆州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辖江陵、公安、松滋、京山、钟祥、荆门、天门、潜江8县。1951年7月,沔阳、监利、石首、洪湖4县并入荆州。1953年4月,设荆江县,后并入公安县。1955年,沙市市恢复省辖市。同年11月,设荆门市,与荆门县并置。1983年8月,荆门县并入荆门市,划为省辖。1986年5月,撤销石首、沔阳县,设石首市、仙桃市;1987年7月,撤销洪湖县,设洪湖市;8月撤销天门县,设天门市;1988年5月,撤销潜江县,设潜江市;1992年5月,撤销钟祥县,设钟祥市。1994年10月,撤销荆州地区、沙市市和江陵县,设立荆沙市,实行市领导县体制,辖沙市、荆州、江陵3区和松滋、公安、监利、京山4县,代管石首、洪湖、钟祥3市,仙桃、潜江、天门3市由省直管。1996年12月,荆沙市更名为荆州市,同时撤销松滋县设松滋市,钟祥、京山划入荆门市。1998年7月,撤销江陵区,设立江陵县。

五.社会经济

荆州市“工业兴市”战略带动经济发展,工业形成了汽车零部件、家电、纺织、化工、食品加工等5大主导产业。作为国家粮棉生产基地,全市基本农田面积保持在57.27万公顷以上,监利县粮食、洪湖市水产、公安县棉花和松滋市生猪等农产品产量位居全国百强之列。

荆州市自古以来是连东西贯南北的交通要塞和物资集散地。水、陆、空交通极为便利,荆州港是最早对外开放的四大内河港口之一,国家二类通商口岸,现已初步具备国家一类口岸的条件;荆沙铁路货运通达全国; 207国道纵贯南北,318国道、宜黄高速公路横跨东西;供水、供电充足;邮电通讯便捷;海关、商检、口岸管理机构健全,为开展直接进出口贸易,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荆州市拥有除武汉市以外全省最丰富的教育资源,共有长江大学等大专及专科院校25所,10万余人。

荆州市是旅游资源丰富的“滨江之城”,被评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湖北省园林城市。

荆州市2004年城市综合实力位居湖北省第5位。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30亿元,增长8.5%,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25∶43∶32,固定资产投资108.2亿元,外贸出口1.9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02元,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7600元。

第二章 总规修编背景

一.修编背景

荆州城市发展历经几千年,但真正的快速发展是在解放以后,迅速成长为区域中心城市。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随着形势的变化,荆州城市再次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现行的城市总体规划已经不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根据荆州的实际情况,经请示建设部(建规函[2004]270号)同意,对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一) 宏观层面的影响

1. 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的扩散影响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长江三角洲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龙头,长江流域横贯我国腹心地带,经济腹地广阔,突出的资源优势和已有的产业基础,将是我国今后15年经济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长江流域内东、中、西部地区间天然的联系,形成了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在产业、资源、市场、技术、资金等方面存在着良好的互补关系,构成了东、中、西部良好的互动与共同发展。在长江流域体系建设和中部崛起开发的背景下,湖北省都不可或缺地成为重中之中。作为湖北省的重要城市荆州将直接参与“长江经济带”城镇群的分工与协作。

2. 中部崛起的宏观形势驱动

新时期,湖北省将目光更多地聚集在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使湖北省与长江流域构成了东西、南北的十字交叉态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成为重要的受益者,自然为荆州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同时,湖北省的崛起首先要依靠几个重点地区的发展和提升,并发挥自身的辐射带动作用。作为湖北省重要城市之一的荆州,希望通过自身的发展与努力,积极融入到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之中,并占有一定的地位。作为武汉和宜昌都市圈的重要联结点,辐射鄂中南地区

钟祥沿江大道

3. 区域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

荆州的区域交通条件在湖北和全国大交通网络布局中处于一定的地位,沪汉蓉高速铁路工程的实施,把荆州纳入了沟通东西的全国交通大动脉中;荆岳铁路已列入计划,加强了荆州与湖南岳阳的联系; 公路网结构得到不断强化,两条高速公路和两条国道经过荆州,形成以荆州为中心的区域交通网络结构;作为南水北调的引江济汉工程经过荆州,目前进入实施阶段;机场搬迁也将列入计划等。荆州的交通区位条件的改善,对荆州城市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和广阔的前景。

4. 湖北省对荆州的发展提出新要求

根据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荆州是将要发展成区域性中心城市,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荆州在湖北省城镇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武汉都市圈和宜昌都市区的重要联结点,同时也是长江流域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城市。此外,由于历史上与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也潜在的存在以荆州为核心的城市影响范围,从而可能形成湖北中部崛起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

(二) 城市发展的影响

1. 城市发展迅速

荆州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尤其是在近几年发展特别突出。96年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的一系列目标已基本实现。受原有荆州机场用地对荆州市城市发展方向产生影响,城市结构布局已开始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城市规划已经落后于建设的步伐,不能再有效指导城市建设。

近年来,在荆州城市建设中一直发挥的实际控制与引导作用的近期建设规划在2005年到达规划年限,完成了历史使命。城市建设业已基本覆盖其规划范围,并在局部地段有所突破,城市建设空间拓展压力巨大,急需编制新的城市总体规划予以积极有效的控制引导。

2. 城市工业的复兴

为落实“新型工业城市”的发展目标,以“工业兴市”,荆州市正在积极推进荆州开发区和周边锣场、岑河、关沮等集镇的工业发展计划。同时,以“荆沙大道”、“沿江大道三期”等为先导的道路建设正在展开,带动了周边土地的开发。随着长江三峡工程投入使用,荆江大堤护岸整治工程的实施,滨江水乡城市的风貌逐渐形成。

3. 市政府提出面向未来发展战略

结合国家的中部崛起战略,荆州市政府确立 “农业立市,工业兴市,文化富市”的发展战略,确立 “工业走向中部,农业走向全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奋斗目标。在发展步骤上,推动新型工业化带动工业经济发展,“工业兴市”带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带动社会协调发展,城区经济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经济结构逐步优化,综合实力逐步增强,打造“新荆州、古荆州、美荆州、大荆州”。

(三) 总规修编的新要求

1. 落实科学发展观与贯彻五个统筹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要求城市总体规划以科学的态度应对发展问题,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研究城市,落实区域统筹;在市域市区以及城镇密集区范围内综合考虑城乡发展,协调土地利用规划,打破城乡壁垒,合理配置空间资源,做到城乡统筹;充分认识城市发展条件,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统筹;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合理确定城市功能结构和产业布局,确定不同发展阶段的目标、速度、方式和标准,达到社会经济统筹。

2. 以资源配置和环境保护为前提

总体规划特别强调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发展前提,深入研究土地、水、能源、环境的发展条件,划定“四区六线”,落实空间管制内容。

3. 从技术属性为主向技术与公共政策属性并重转变

城市总体规划不仅仅是规划的技术文件,还应该体现公共政策属性,符合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江河流域规划相协调,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并进一步加强公众参与,符合法制化管理要求,从技术属性为主向技术与公共政策属性并重转变

(四) 与本轮规划相关的指导文件

1. 十一五规划

《荆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对荆州市产业、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发展要求,本轮规划应当与十一五规划相协调。

2.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

本规划应当以《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为依据,在宏观层面确定荆州市在湖北省中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加强区域协作,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荆州市的城市发展策略

3. 上一轮总体规划

本轮规划是对上一轮总体规划的修编,在应当首先研究《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1995~2010)的实施情况,明确上一轮总体规划的优点和不足,在新的形势下明确荆州发展的重点,提出具体的发展战略

4. 建设部批复

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函》(建规函[2004]270号)明确提出了对本次规划修编的要求,应当将其规划指导精神充分体现到本轮规划修编中去。

5. 新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建设部于2006年颁布了新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对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编制在区域统筹、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次规划应当严格按照新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要求,进行编制。

二 上版总规回顾与评价

(一) 上版总体规划要点

1996年版《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是在1996年根据荆州市行政区划调整后荆州面临的新的发展形势的需要编制的。该版总体规划的要点如下:

1. 城市性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中游的重要港口,鄂中南地区的中心城市”;

2. 规划期限:近期1995-2000年、远期2001-2010年;

3. 规划范围:荆州市市域范围(三市三县二区)1.41万平方公里;荆州市市区范围1576平方公里。

4. 建成区城市人口规模:近期60万人(常住和暂住人口),远期75万人(常住和暂住)。

5. 城镇化水平:市域近期总人口662.58万人,城镇化水平为34~36%;远期总人口控制在715万人以内,城镇化水平为43~47%。市区近期总人口147.3万人,城镇化水平为58%;远期总人口172万人,城镇化水平63%。建成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近期53.1平方公里,全市人均用地规划指标为88.5平方米,远期68平方公里,全市人均用地规划指标为90.6平方米。

6. 建成区城市布局结构:荆州中心城区沿江带状布局形式,集中紧凑发展。沿江“中心+多组团”的城市格局

7. 建成区城市空间拓展:在综合分析了城市用地发展条件的基础上,确定荆州市重点发展沙市城区以北、铁路以南地区,适当发展荆州古城以南地区,严格控制向荆州古城以北、以西发展。

8. 区域城镇布局:以城区为核心,以长江和207国道为城镇发展轴,形成规模有序、分工合理的城镇网格。

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