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写作技巧 > 教育资讯

笤帚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22:32:56 写作技巧

篇一:小炕笤帚

小炕笤帚

作者:刘心武

来源:《语文世界(初中版)》2013年第09期

他们是大二男生,一天在宿舍里,引发出了一个关于小炕笤帚的故事。几个舍友里,只有两位备有扫床工具,一位富家公子有个非常漂亮的长柄毛刷,一位来自穷乡的小子有个高粱穗扎的小炕笤帚,其余几位收拾床铺时会跟他们借用,一来二去的,都觉得还是那小炕笤帚好使,最近就连那富家公子,也借那小炕笤帚来用。

那天熄灯后,都睡不着,各有各的失眠缘由,绰号“蜡笔大新”的叹口气提议:“夸克,随便讲点你们乡里的事情吧。”其余几位也都附议,绰号“唐家四少”的富家公子更建议:“从你那把炕笤帚说起,也无妨。”

因为物理考试总得高分,绰号“夸克”的就讲了起来:那年我才上小学。村里来了个骑“铁驴”的,“铁驴”就是一种用大钢条焊成的加重自行车,后座两边能放两只大筐,驮个二三百斤不成问题。那骑“铁驴”的吆喝:“绑笤帚啊!”我娘就让我赶紧去请,是个老头,他把“铁驴”放定在我家门外的大榆树下,我娘抱出一大捆高粱来,让他给绑成大扫帚、炕笤帚和炊帚。他就取出自带的马扎,坐树下,先拿刀把高粱截了,理出穗子,然后就用细铁丝,编扎起来了……“大新”叹口气说:“不好听,来个惊人的桥段!”上铺的一位问:“会闹鬼吗?我喜欢《黑衣人》的那份惊悚!”“夸克”继续讲下去:你们得知道,高粱有好多种,其中一种就叫帚高粱,它的穗子基本上不结高粱米,专适合扎笤帚炊帚什么的,我娘每隔几年就要在我家院里种一片帚高粱,为的是把以后几年的扫帚、炕笤帚、炊帚什么的扎出来用,扎多了,可以送亲友,也可以拿到集上去卖。那是个星期天,午饭后,我在屋里趴桌上写作业,我娘忽然想起说:你去问问那大爷,他吃晌午没有?他大概是转悠了好几个村,给好多家绑了东西,还没来得及吃饭呢。我就出去问,那老头说:“不碍的。我绑完了回家去吃。”我进屋跟我娘一说,我娘就从热锅里盛出一碗二米饭,就是白米跟小米混着蒸出的饭,又舀了一大勺白菜炖豆腐盖在上头,还放了两条泡辣椒,让我端出去……“四少”说:“情节平淡,你这分明是个?尿点?,我得去趟卫生间。”“夸克”就提高声量说:呀!出现情况了!我娘忽然叨唠:“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啊……”就往门外去,我跟着,只见那老头已经从马扎上翻下地,身子倚在榆树上,翻白眼……他是被饭菜给噎着了,喉骨哆嗦着,嘴角溢出饭粒和白沫,但剩的半碗饭并没有打翻,显然是刚发生危机时,他就快速把那碗饭菜放稳在地上了……我娘赶紧把他的手臂往上举,指挥我用手掌给那老头轻轻拍背抚胸,没多会儿,那老头喉咙里的东西顺下去了,松快了,娘让我去取来一碗温水,让那老头小口小口喝,老头没事儿了……讲到这儿“四少”去卫生间了,回来时候只听“大新”在感叹:“哇噻,两毛!两毛能算是钱吗?”原来,那老头绑扎东西,大扫帚每个收五毛钱,炕笤帚、炊帚只要两毛钱。绑扎出一堆东西,“夸克”他娘才付他四块钱。那老头说:“你们真仁义,给我饭吃,还救了我。这些剩下的苗苗不成材,可要细心点,多用些铁丝,也能扎成小炕笤帚,今天我没力气了,让我带走吧,过几天扎好了,我给你们送过来,不用再给钱。”“夸克”娘说:“连那些高粱秆,全拿走吧。扎的小炕笤帚,你自用、送人,都好。甭再送来了。”

从上铺传来评议:“不是大片。小制作。表现些民间微良小善。比《纳德和西敏:一次离别》浅多了。”“夸克”说:没完呢。过了几天,本是个响晴天,不曾想过了午,也不知道怎么的忽然下了场瓢泼大雨,放学回家路上,听人说下大雨的时候有个骑“铁驴”的老头栽沟里了,路过那沟,“铁驴”挪走了,只留下痕迹,还有一把小炕笤帚,落在沟边,脏了。我心里一动,捡起那小炕笤帚,回家拿给娘看,娘说,一定是那大爷要给咱们家送来的。那年月乡里有绑扎笤帚手艺的人,大都跟我爸一样,进城打工了,剩下的,有的扎出来的东西没用几时就散了,可这老头扎得又结实又好用,除了铁丝,还都要再箍上一圈红绒线。我们听说摔断腿的老头被卫生院收治了,娘儿俩就去看他……“大新”评议:“诚信,很健康的主题。”“夸克”继续讲:到了医院,见到他,我们就慰问,道谢,可是,那老头当着医生说,他不认识我们,他那“铁驴”里的小炕笤帚,不是带给我们家的。我跟娘好尴尬。我们只好退出,在门口,恰好跟那老头赶过来的家属擦肩而过……最后,我要说明:这小炕笤帚当时就洗净晒透了,一直搁在躺柜里,没舍得用,来大学报到前,娘才取出来让我裹在铺盖卷里,带到这儿来以前,我进行过消毒,请放心使用。

宿舍里安静下来。

篇二:走进笤帚苗

走近“笤帚苗子”

尖山子小学三年级 指导教师:宗亚杰

一、课题的提出

本学校建在尖山子村,近些年来此村以“笤帚苗子”生产基地著称,家家以种植、收购“笤帚苗子”为主要经济来源,所以学生对此十分熟悉,也较为感兴趣,本班才确立了这个主题为综合实践课的课题。

二、课题提出的目的

1通过调查,制作调查表,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2 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同学之间合作交流的乐趣。 3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训练学生敢说话、会说话,能够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

4通过亲身实践,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资料收集准备阶段

指导思想:结合新课标精神设定的指导思想,重在过程, 重在体验,多多参与。多种方法收集材料。

四,准备阶段:3月份

五,启发引导

1,我们走在上学的路上或回到家,看到最多的是什么?我们村大多数人家都种什么?(笤帚苗)

2,你对笤帚苗子这种植物了解多少?它们给我们的家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六,深入研究,调查合作.

根据学生个人兴趣,本主题分为四个子课题:1,种植2,生长3,收割4,加工,并以此分为四个小组,他们分别会对自己的研究的课题进行深入的学习调查,并从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 七,成果汇报

汇报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只要把本组知道的生动、形象的告诉大家即可。

篇三:笤帚下的爱

笤帚下的爱

星期二,全校卫生大扫除,因为班主任不在我成了代理班主任,领着全体学生进行劳动,学校分派的任务不是很重,但也绝对不轻,记得那天天气晴朗,孩子们冬天的衣服还未完全褪去,在太阳底下劳动,大家都觉得有点热,把任务分派给个小组后,我便开始和第二组一起整理教室旁边的小院子,忘记了看其他组的劳动情况,半小时后,我去看第一组有没有偷懒,走到他们的劳动地,只见尘土飞扬,在里面扫垃圾的人完全看不清楚,我用书挡住自己的脸,喊了一声:“别扫了”。等(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笤帚)了几分钟,视线渐渐清晰了,只见里面的孩子从头到脚都被尘土盖了一层,突然一阵心疼,看着他们的样子,觉得也许此刻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最可爱的

人,“土人”们叫出来,让其他一些同学继续清理未清理完的垃圾。。。。。。

孩子永远是调皮的,他们一边劳动一边还不忘玩,干那么一小会又去玩那么一会,然后回来继续接着干,还一个打一个的小报告,说别人不好好干,而我就像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妈子,跟在他们屁股后面唠叨个不停,有那么一刻,我会觉得自己有些多余,完全是在打扰他们的快乐,让他们开开心心的玩多好。可是学校给的任务是必须完成的,就这样,我和孩子们你来我往的争论着,劳动着。

一直坚持干了一个小时,天气有点热,也因为他们还小。没多少耐力,渐渐地他们都干不动了。这个时候垃圾还有一大堆没有清理,看看他们一个个头上身上脸上全是土的样子,自己是又好笑又心疼,叫他们起来继续干,他们只说:“老师,没劲了,中午只吃了点馍馍,休息会再干吧,”想想也是,他们每周都是扛些馒头来啃,根本没什么营养,哪里来的力气继续干,看看他们一个个在教室门前席地而坐,小脸虽然盖了一层土,依然还是通红,两只手黑乎乎的,衣服上还有尘土,,无奈,我拿起放在一旁的笤帚,想着把垃圾往一起扫扫,等他们休息好了再起来干,还没扫几下,就听见孩子们在后面窃窃私语:

“XXX ,你赶紧起来扫去,你看老师都在干”

“XXX,你快去呀,那全是土,把老师的衣服弄脏了”

“ xxx,你快去扫呀,怎么能让老师帮我们干呢?”

正听着,一个同学拿来一瓶水,说“老师,你喝水,我来扫”我被夺走了笤帚,手里拿着那瓶还未打开的水,要知道有些同学每周是没有生活费的,哪里还有钱买水,是感动?是温暖?还是爱????

很快劳动结束了。看着土人们一个个走向教室,我突然明白,原来我的快乐是他们给予

的,我应该说:“谢谢你,土人们。”

篇四:扶起的不是那些笤帚

扶起的不是那些笤帚

快到放学时间了,同学们的值日工作已全部做好,大家安安静静地坐在教室里等着我去放学。走到教室门口,那三把全躺在教室旁边小道上的笤帚映入我的眼帘。又没把笤帚放整齐!一股怒火不断往上窜。该好好训训这些孩子了。我阴沉着脸走到讲台上。不知怎么的?我突然冷静了下来,走出

门口,亲自扶正了那些倒在地上的笤帚。学生们专注地看着我。

我停了停,对同学们说:“我们这几把笤帚特别调皮,总不肯听话地站立在那儿,总是喜欢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不过,咱们班里王璐同学特别懂事,看见总会把它们扶起来。正是有了像她那样关心班级的同学,我们班才能在各项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让我们一起感谢这些默默为班级服务着、

努力着的同学们。”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都用羡慕的眼光看着王璐。

说来也真怪,自从这一次后,教室旁边的笤帚从来没有倒在地上过,每次都整整齐齐地竖在那儿。

尤其让人欣慰的是,教室里多了关心班级的同学的身影。他们似乎更懂事了。

我庆幸那天没有发火,庆幸自己走了一条通向孩子的心灵的正确道路。赏识是一副良药,表扬更

能激励人心。我知道我扶起的不仅仅是那些笤帚,更是孩子们关心班集体积极向上的心。

前一篇:教育故事

篇五:68岁老人曲折创业 卖笤帚混成千万富翁

68岁老人曲折创业 卖笤帚混成千万富翁

他的创业史,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折腾”史!

家里贫困万分时,他卖掉全家的救命口粮,筹本钱扎笤帚做小买卖;为村办工厂干活时,别人一天挣3块,他却主动要求降薪,一天挣9毛;村里给村民分地,他一分地都没要。 他叫李宪章,目前是禹城一家毛纺厂老板。就是凭着这种看似疯狂的“折腾”,他拥有了千万家财。

而如今已68岁的他,依然雄心勃勃,要再“折腾”10年。

-李宪章创业简历

李宪章,男,68岁,小学文化。1940年出生于德州市禹城市二十里堡乡李庄村;上世纪50年代辍学,回家种地;1960年至1962年,做生意,倒卖布鞋、指南针等物品;1963年,因担心在政治运动中被查处,将家中贵重物品全部以极低价格变卖;1963年至1965年,学习扎笤帚,将家中部分口粮卖掉,购买原料扎笤帚,在禹城集市销售;1965年至1970年,运笤帚到济南销售;1970年至1984年,在李庄笤帚厂做销售员;1984年至1990年,承包李庄笤帚厂,并在济南做土产生意;1990年至2003年,在广东做建材及物流生意;2006年,在禹城创立李氏羊绒纺织有限公司。

眼前的李宪章,穿着干净平整的深蓝色羊毛衬衫,笔挺的黑色西裤,锃亮的皮鞋,头发虽已稀疏花白,却整整齐齐地梳向脑后,走起路来又快又稳,丝毫不亚于二十来岁的小伙子。他说话简洁有力,还不时眯着眼,露出略带狡黠的微笑。

这是日前记者在禹城见到的李宪章。这位年近七旬、清瘦干练的老人,带着这种略带狡黠的微笑,向记者讲述了他40多年来曲折、艰辛而又有趣的创业故事。

“投机倒把”

两年“混”成富裕户

1940年,李宪章出生于德州禹城市二十里堡李庄村。幼年的生活对于他来说充满了辛酸苦涩,当时家里除了父母,还有一个妹妹,四口人种着三亩地,穷得连吃饭都成问题。十多岁时,因为交不起一年10斤麦子的学费,李宪章离开呆了5年的小学校园,辍学回家种地。 上世纪50年代末,农村生活困难,不少人背井离乡去逃荒,火车站里天天黑压压地挤着要外出谋生的人。政府无奈之下规定乘车不用买票。“我当时想,与其在家挨饿,还不如出去见见世面。”李宪章摇摇头,有些无奈地说起了他开始闯荡的初衷。于是南至南京,北至哈尔滨,国内不少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这一闯还真闯出些名堂。细心的李宪章发现,一双布鞋在南京卖1块2,在泰安可以换10斤粮食,每斤粮食在德州又能卖两块钱。一只玩具指南针在济南卖1毛7,在泰安却可以换3斤粮票(当时泰安有煤矿,煤矿工人比较富裕,各种票证都挺多),而每斤粮票在济南能卖近3块钱。只要一倒腾,一双布鞋能挣十几块钱,一只不起眼的小指南针竟也能赚8块多。而对当时的一个农村家庭来说,十来块钱绝不是一个小数目。发现了这一奥妙,李宪章兴奋不已,于是他凑起钱,从1960年开始做起了小买卖。

没过多长时间,李宪章就挣了不少钱,家里也富裕了,惹人羡慕的大胶皮车有了,农村想都不敢想的缝纫机也有了。

“装疯卖傻”

疯狂“败”家躲一劫

但好景不长,1963年,禹城地区开始了四清运动(1963年—1966年,一开始在农村中是“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和清财物”,后期在城乡中表现为“清思想,清政治,清组织和清经济”。实际上为“文革”的发动作了准备),李宪章做小买卖在当时属于“投机倒把”,是重点清除对象。一天夜里,一位在乡里工作的朋友偷偷跑来告诉他:“乡里已经列出了清理名单,你在里面,马上就要整你了,你快想想办法吧。”李宪章吓出一身冷汗,“在那个年代,如果在政治上被扣上帽子,就没法活了。”李宪章说。

情急之下,他决定“装疯卖傻”,将家里值钱的东西全部廉价卖掉。100多元买回来的缝纫机,2元就处理了,引来不少人抢购。村里人纷纷笑他傻,但也就是因为这样“装疯卖傻”,他幸运地躲过了一劫。

卖粮筹“资”

偷扎笤帚挣“大”钱

殷实的家底瞬间化为乌有,李宪章一家心如刀割。不过李宪章本人并未气馁,而是想找机会再大干一场。

不久,他盯上了卖笤帚的生意。笤帚家家户户都需要,制作简单成本低,并且当地政府对卖笤帚这样的小买卖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说干就干,李宪章花了一周时间向邻居学习扎笤帚,紧接着在自家院子里挖了个地窖,准备夜里偷偷躲进地窖扎笤帚。问题又来了----他没钱买扎笤帚的笤帚苗。李宪章狠了狠心,想把家里的口粮卖掉。父母一听死活都不同意。那时一家四口人一年只有400斤口粮,根本不够吃。母亲甚至跪在地上求他:“粮食是命根子,千万不能卖啊,卖了咱一家人就没法活了!你不过日子了?”“娘,你放心,我卖一斤粗粮准给你买回两斤细粮来。”李宪章铁了心,没过两天,他一次卖了100斤粮食,买回400斤笤帚苗。

从此,李宪章白天给生产队干活,晚上抽空偷偷扎笤帚,接着隔三五天向队里请一天假,悄悄地担着一担笤帚,走十来里路到禹城集上叫卖。他还记得第一次卖笤帚,50把笤帚一天都卖完了,拿着挣下的钱,他兴冲冲地买了10斤小麦回家。母亲看到粮食,气消了一半,不过还是担心地说:“千万别再让人查了。”

好的时候,李宪章一次卖近100把笤帚,少的时候也能卖一二十把,一把笤帚卖一毛五,除去成本能挣7分钱。一个月下来,他竟能挣个七八块钱。“那时候一月挣七八块钱,在农村可不得了啊。”李宪章说。

济南卖货

两天三夜不睡觉

时间一长,李宪章不再满足禹城的小市场,而是盯上了济南的大市场。1965年春的一天,他担了一担共100把笤帚,乘火车到了济南。中午开始在大观园附近叫卖,晚上9点就卖光了。李宪章尝到了甜头,第二次去济南担了两担共300把。每担笤帚有70多公斤,他下火车后根本没法一次担走,就先担一担走二三十步,放到地上,再回头去担另一担。

笤帚多了,乘火车不方便,他就向生产队借了个独轮车,推上400来把笤帚,晚上10点从家里出发,走60多公里,第二天上午10点左右来到济南。因为他往往只请一天假,所以卖一天笤帚后,他又连夜花7个多小时赶回家里。渴了喝口凉水,饿了就花1毛钱买斤地瓜吃。

“有时晚上卖完货,我就连夜赶100公里到乐陵收笤帚苗,第二天下午再赶回家。一趟下来两天三夜不睡觉,我和别人说别人都不信,队长听了还说我在瞎编。”想起40多年前热火朝天的干劲儿,李宪章唏嘘不已,“多亏那时候年轻,身体好,要不可扛不住。”

主动降薪

换回“无形资产”

就在李宪章凭着超人的毅力开始二次创业时,国内政策又开始收紧。从1970年开始,李庄成立了笤帚厂,李宪章不得不停止单干,为笤帚厂跑起了业务,这一干就是14年。 当时厂里的工人每天挣3块钱,李宪章却主动要求降薪,每天挣9毛钱。别人都觉得不可思议,他却有自己的如意算盘:“如果我和别人挣一样的钱,那我的活他们也可以做,但我挣9毛钱,就没人敢和我争这份工作。虽然挣的钱少了,但我可以通过在外跑业务,认识更多的人,懂得更多的知识,这种?无形资产?是很难用钱买到的。”

获得“无形资产”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济南,李宪章费尽心机找到一份驻济各单位的名录,接着一户户上门去联系业务。有一次,他来到济南四建公司。没等他把话说完,公司的财务科长就把他推出门外,“我们向土产公司买,用不着你的笤帚。”被拒绝后,李宪章又去

了几次,仍被拒之门外。于是,他偷偷蹲在公司大门边,等公司一下班,他就悄悄地跟踪这位姓刘的财物科长,到人家家里推销业务。禁不住他的软磨硬泡,这位科长终于同意进他的货。靠着不懈的努力,李宪章将济南的单位一个个拿下,最鼎盛时期,济南年笤帚需求量60万把,李庄笤帚厂一家就提供了40万把,占整个济南市场的三分之二。

丢弃耕地

创下庞大基业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大潮的到来,李宪章承包了李庄笤帚厂,并于1984年在济南白马山附近买了片厂房,做起了其他五金土产生意。生产队分责任田时,他能分三亩地,但他却放弃了这个权利。村支书非常不解:“现在不要地,以后想要也没你的了,没了地你将来靠什么活?”李宪章淡然一笑,已过不惑之年的他早打定主意,这辈子只做生意,三亩地,他早已不放在眼里。

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