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林黛玉和薛宝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7:27:35 作文素材
林黛玉和薛宝钗作文素材

篇一:红楼梦解析——林黛玉和薛宝钗

林黛玉和薛宝钗,一个是知府的女儿,一个是皇家大商人的女儿;一个追求完美,一个自云守拙;有的人看见这首诗中同时写了林、薛二人,以为找到了“钗黛合一”的证据,这是错误的。矛盾着的双方既然互为依存,为什么不可以在一首诗中并提林薛这两个在思想倾向上彼此对立的人物,通过贾宝玉对她们的不同的态度的比较,以显示抑扬褒贬呢?

林黛玉形象从《红楼梦》面世之日起,就是在被理解和被误解中度过的。新时期红学正在呈现出百花争艳之势,然而对林黛玉而言,似乎又面临着一个新的厄运,尤其是在年青人中,黛不如钗的论调又相当流行,甚至径直以“讨嫌”来目黛玉了。要正确评价林黛玉,我以为必须把林黛玉放在她所生活的时代的荧屏上去显影。不然就始终摆脱不了那个周而复始的被理解又被误解的怪圈。

黛玉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字“颦颦”,名号“潇湘妃子”潇湘妃子是根据她住的屋子命的名。林妹妹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更具有绝世的姿容;富有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这些都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 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那样城府甚深,八面玲珑,取悦于人;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

红楼梦里各个女儿都精华灵秀独具其魅,却只有黛玉美的让人由衷地心疼和爱怜。“两弯似蹙非蹙柳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见几回!”,更能生动贴切些吧。

《红楼梦》中林黛玉前世为离恨天上三生石畔一颗绛珠仙草,日见枯萎之时,得神瑛侍者即后来的贾宝玉灌溉,天地灵气而修成人体,然而仅修为女体,心中结一份难释之情,说 若他下世为人,我也随他世间走一遭,将毕生眼泪还与他,以报灌溉之恩。后,通灵宝玉下世,这才使整个故事得以发生……

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二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她是《红楼梦》读者心目中的一位圣洁、美丽的爱神。

然而,在百花斗妍的女儿国大观园里,有妩媚丰美的薛宝钗,有风流娇艳的史湘云,有文采精华的贾探春,有美貌不亚于其家姐的薛宝琴,……为什么独有黛玉那样牵动人的衷肠,甚至有人因她而狂、为她而死呢?她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艺术魅力?她究竟美在何处、动人在何处?应该说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一点,则是林黛玉具有一种悲剧美。当人们说《红楼梦》是一部悲剧时?恐怕首先是指宝黛爱情的悲剧;其次是指青春少女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共同悲剧。而其中最悲者莫过于黛玉之悲了。真正的悲剧总是动人心魄的,因为悲剧是将美毁灭给人看。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其悲剧就越壮美,越深刻,越动人。

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曾用“造化钟神秀”的诗句,来形容东岳泰山的壮美在他心中引起的惊奇。意思是说:大自然把它的神奇秀丽都集中在泰山上了。贾宝玉在阐述他的“女清男浊说”时道:“天地灵秀之气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渣滓浊沫已。”他后来见到薛宝琴、李纹、李绮时、又不胜感叹道:“老天,老天!你有多少精华灵秀,生出这些人上之人来!”曹雪芹这个“造物主”,也只把“精华灵秀”钟于女儿。并特别多地钟于林黛玉。他所创造的林黛玉,形容娇美,聪明绝顶,坚贞纯情,才学横溢,并具有诗人的气质和独特的悲剧性格。而她的叛逆的悲剧性格,则是她生命的主旋律。

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还在她出世之前,曹雪芹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象和诗意,创造了新奇绝妙的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这绝不是宿命论,而是艺术的夸张、渲染和强化。她一生下来,就有“先天不足之症”;会吃饭时便吃药,而且不许哭,不能见外人。命运对她太残酷,太不公平了。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只有孤苦伶仃地长期寄居在黑暗龌龊的贾府。

我们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是她刚刚来到贾府。作者通过凤姐的“嘴”和宝玉的“眼”,描绘了她天仙似的人

品。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在宝玉的眼里,这“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则别有一种风范和神韵: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曹雪芹把我们民族的审美积淀进行了新的熔铸和创造,他把杨贵妃式的丰美赋予了薛宝钗,而把更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给了林黛玉,使林黛玉的形像具有绝世的姿容;作者有意将林黛玉的外貌与西施联系起来,并将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赋予林黛玉,还借宝玉之口给她取字“颦颦”,便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

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她“心较比干多一窍”。她的蒙师贾雨村说,他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凡女子相同。”因其母名贾敏,“他读书凡?敏?字他皆念作?密?字,写字遇着?敏?字亦减一二笔。”她到贾府时,尚在孩提,却牢记母亲生前的嘱咐:“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她总是眼看心想,暗暗审视;然其言行举止,却又那样彬彬有礼,适份合度。

但我们同时也感觉到,她一开始便受到心理上的压抑。她诗思敏捷,别人写诗,总是苦思冥想,而她却“一挥而就”。她对贾宝玉说:“你能一目十行,我就不能过目成诵?”的确,林黛玉的聪明在大观园里是有名的。

她善于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一次宝玉去看宝钗,正在一个“识金锁”,一个“认通灵”,不期黛玉已摇摇摆摆的进来,一见宝玉,便笑道:“哎哟!我来的不巧了!”宝钗笑问“这是怎么说?”黛玉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又问“这是什么意思?”黛玉道:“什么意思呢,来呢一齐来,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明儿我来,间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呢?也不至太冷落,也不至太热闹。”当宝玉听宝钗说吃冷酒对身体有害而放下酒杯时,正巧雪雁送手炉来,黛玉又一语双关地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我了呢!”雪雁说是紫鹃叫送来的,她马上又说:“也亏了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聪敏的颦儿,把她的妒意表达得多么锋利而又含蓄,机带双敲而又点滴不漏。又一次,宝玉看着宝钗雪白的膀子发呆。这时,“只见黛玉蹬着门槛子,嘴里咬着绢子笑呢。宝钗道:?你又禁不得风吹,怎么又站在那风口里??宝玉道:?何曾不是在房里来着?只因听见天上一声叫,出来瞧了瞧原来是个呆雁。?宝钗道:?呆雁在那里呢?我也瞧瞧。?黛玉道:?我才出来,他就忒儿的一声飞了。?嘴里说着,将手里的绢子一甩,向宝玉脸上甩来。”

这种机敏,这种讽刺与戏谑,只有林黛玉才能做得如此精纯而又天衣无缝。大观园里有几张利害的“嘴”,如凤姐的“嘴”,贾母的“嘴”,晴雯的“嘴”,尤三姐的“嘴”,红玉的“嘴”;黛玉也有一张更利害的“嘴”。宝玉的奶妈李嬷嬷说:“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利害。”但凤姐等人的“嘴”与黛玉的“嘴”又有文野之分:凤姐多是“世俗取笑”;黛玉则显得典雅俊则。正如薛宝钗所说:“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把市俗粗话、撮其要、删其繁、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言为心声,心慧则言巧。

其实,林黛玉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那样城府甚深,八面玲珑,取悦于人;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她对待紫鹃,亲如姐妹,情同骨肉,诚挚的友情感人至深。香菱学诗,宝钗讥她“得陇望蜀”,极为厌烦;香菱向黛玉请教,黛玉却热诚相接,并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她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求,还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香菱,并圈定阅读篇目,批改她的习作,堪称“诲人不倦”。她待人很宽厚,与人不存芥蒂。史湘云因把她比作戏子伤了她的自尊,她有点不忿,可一会儿便携了宝玉的“寄生草”回房,便又“与湘云同看”。在对待宝钗的态度上,尤见出其天真笃实。本为情敌,无嫌犹猜。但在薛宝钗对她略表关怀,予以“训导”之后,她便开诚布公,肝胆相照,向薛宝钗掏出心窝子的话,并引咎自责:“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竞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此后她待宝钗如亲姐姐一般,连宝玉也感到惊奇。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

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曹雪芹似乎有意将历代才女如薛涛、李清照、叶琼章、李双卿等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比如,她代题“杏帘在望”为宝玉解围的细节,很易使人联想到李清照与赵明诚比作《醉花阴》的轶事;“堪怜咏絮才”、“冷月葬诗魂”,则是将林黛玉比晋代的谢道温和明代的叶琼章的。但林黛玉又完全区别于历代的才女,这就是曹雪芹赋予她悲剧命运和叛逆精神的个性特征。不过这种个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她诗人的气质和诗作表现出来的。在大观园里,她与薛宝钗可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远远高出于诸裙钗,在博学多识方面,可能略逊宝钗;但在诗思的敏捷,诗作的新颖别致、风流飘洒方面,林黛玉却是出类拔萃、孤标独树的。诗社每次赛诗,她的诗作往往为众人所推崇?,所激赏,因而不断夺魁。她的诗之所以写得好,是由于她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丰富奇特的想象力以及融情于景的浸透力;即使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等极平凡的事物,她只要一触到,立即就产生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构思和独持的感受和见解。尤其可贵的是,她能将自己的灵魂融进客观景物、通过咏物抒发自己的痛苦的灵魂和悲剧命运。例如她的《白海棠》诗,既写尽了海棠的神韵,亦倾诉了她少女的衷情。尤其是“娇羞默默同谁诉”一句,最为传神:这既是对海棠神态的描摹,也是自我心灵的独白,她有铭心刻骨之言,但由于环境的压迫和自我封建意识的束缚,就是对同生共命的紫鹃、甚至对知音贾宝玉,也羞于启齿,只有闷在心里,自己熬煎。这便愈显其孤独、寂寞和痛苦。她的“柳絮词”,缠绵悱恻,优美感人,语多双关,句句似咏柳絮。字字实在写已,抒发了她身世的漂泊与对爱情绝望的悲叹与愤慨。尤其她的“菊花诗”,连咏三首,连中三元,艺压群芳,一举夺魁。她的诗不仅”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而且写得情景交融,菊人合一,充分而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满纸自怜题素愿,片言谁解诉秋心?”“孤标傲世谐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等句,更写出了这位少女的高洁品格和痛苦灵魂。此外,像她的《桃花女儿行》、《秋窗风雨夕》、《题帕诗》和《五美吟》等。都寄寓着深意,诗如其人,感人至深。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作为她诗谶的《葬花辞》.这是林黛玉进入贾府以后的生活感受,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她以落花自况,血泪作墨,如泣如诉,抒写了这位叛逆者的花落人亡的哀愁和悲愤。“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非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则是对美好理想的渴望与热烈追求”;”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表现了她的高洁的情志和坚贞不阿的精神。至于“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未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并通过鹦鹉也会吟哦的描写,可知作者是大有深意的:花的命运也即黛玉的命运。这是用热血和生命写就的心曲,是与这个罪恶的世界决裂的檄文。它真实地展露了一个充满痛苦充满矛盾而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凸现的是一种独立人格的壮美与崇高。《葬花辞》之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原因正在这里。

富有诗人气质,并且被诗化的林黛玉,诗魂总是时刻伴随着她,总是随时从她的心里和身上飘散出沁人心脾的清香。“无赖诗魔昏晓侵”,这是她的切身体验。诗,对于她,是不可一日无的。她用诗发泄痛苦和悲愤,她用诗抒写欢乐与爱情,她用诗表示抗议与叛逆的决心。诗表现了她冰清玉洁的节操,诗表现了她独立不阿的人格,诗表现了她美丽圣洁的灵魂,诗使她有一种迷人的艺术光辉!可以说,如果没有了诗,也就没有了林黛玉。

然而,最激动人心、催人泪下的,还是林黛玉的叛逆者的悲剧性格。在她的身上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不仅才情横溢、学识渊博,而且又是那样如饥似渴地阅读“性灵之学”和描写爱情的角本杂剧,那样如醉如痴地沉浸在艺术的境界。 林黛玉的精神之美,更集中更强烈地体现在她对贾宝玉的爱情之中。他们的爱情是一种新型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属于未来的爱情。这种爱情的最根本的特点,是建立在互相了解、思想一致基础之上的,表现得非常纯真、深挚、坚贞。林黛玉本是一个“情痴”、“情种”,她为爱情而生,又为爱情而死,爱情是她的生命所系。她对贾宝玉爱得真诚,爱得执著,始终如一,至死靡它。然而,焰们的爱情又是在不许爱的环境中发生、发展和生存的,这就难免有痛苦、有不家,甚至要为爱情付出生命的代价。再加上她诗人的

气质和悲剧的性格,这种被压抑的燃烧着的爱情,只能用诗和哭来抒发,来倾泄。

诗,前已叙述;哭,更是林黛玉的家常便饭。她来到人世,是为了“还泪”。她第一次见到贾宝玉,就是哭,脂砚斋说:“这是第一次还泪。”此后,“不是闷坐,就是长叹,好端端的不知为什么,常是自泪不干的。”林黛玉的哭,分明饱含着现实人生的血肉。哭是她悲剧性格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哭,是她对生活折磨的强烈反映;哭,是她发泄痛苦的方式;哭,是她诗人气质的种种感受的抒发。质言之,她是为自己的爱情而哭。爱情曾使她几死几生。当他们这种同生共命的爱情最后遭到毁灭时,她便“焚稿”、“绝粒”,以生命相殉。这种爱情是怎样的至诚至坚,至纯至圣,感天地,泣鬼神,动人肺腑,撼人心灵!多少人为她洒下同情、痛惜和悲愤之泪!一生以泪洗面的林黛玉,临死之前反而发出了微笑,最后喊出了“宝玉,宝玉,你好——”的未完的一句话——留下了千载不消的遗恨!

林黛玉死去了,但林黛玉的纯美的精神,她与贾宝玉生死与共的爱情,他们所实践过的爱情原则,她的闪耀着艺术魅力的优美形像,将与日月争辉,与天地共存;这一形像所含蕴的哲理与诗意,将给予不同时代的读者以生活的启示和美感享受。

篇二: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对比

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对比

陈睿正

林黛玉和薛宝钗是《红楼梦》中最为重要的两个角色,也是作者竭力塑造的典型人物的典型形象。她们各有自己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让读者百读不厌。在黛玉和宝钗之间,我认为更多的人会喜欢林黛玉,喜欢薛宝钗的应该在少数。我的主观感情也倾向于黛玉。很多人都会拿她们来做一个选择题,就是谁更适合做贾宝玉的妻子?我被黛玉和宝玉的真情感动,当然就希望他们能在一起了。 下面我们就从各个方面来比较下林黛玉和薛宝钗。

一、性格。

从性格上看,黛玉是个很复杂的。她表现出尖酸刻薄、心胸狭隘、自卑多疑但又多愁善感、文弱善良,骨子里又是坦率、纯真、不畏强权、心高志洁的。从她的言行举止中,把这些个性刻画的入木三分。从她和宝玉在薛姨妈家吃饭,宝钗不让宝玉喝冷酒,她就借机讽刺宝玉,还有周瑞家的送来宫花,她不要别人挑剩的,以及叫袭人好嫂子等可以看出他的尖酸刻薄、心胸狭隘等。从宝玉摔玉时,她哭了以及她感怀身世、葬花等看出她多愁善感,文弱善良。另一方面,她常与别人说笑、讽刺等,虽表现出尖酸刻薄,但也突出她的坦率、纯真,感觉很真实,没有什么城府。除此之外,她也是关心别人,和善的,比如他对宝玉时时刻刻关心着,她对紫鹃、香菱等的和善友好。她的这些特点无疑和薛宝钗形成鲜明的对比。

宝钗是个很有心机,很世故、圆滑、无情,同时又是开朗活泼,内心很强势的人,更主要的是她的交际能力极强,可以用一定的手段为了赢得所有人的好感。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宝钗是和王熙凤一样的封建女强人。她毕竟出生商人家庭,多次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道,偷听小红、坠儿的私情话后转嫁给黛玉,金钏死后,她安慰王夫人说:“是她自己不小心掉进井里的,即便是自杀也是个糊涂人”或者“也就是多给几两银子的事”等可以看出她的心机、世故、圆滑和对下人生命的漠视。她赢得了贾府上下人的亲近,也是为了自己以后能顺利当上宝二奶奶。她在水亭执扇扑蝶却表现出她的开朗活泼人性本真的一面。但更多时候,她都把自己伪装起来。

二、外在形象。

从外在形象上来看,黛玉美貌多情、体弱多病、举止得体、为人处处小心谨慎的纯真少女形象。宝钗貌美稳重、罕言寡语、虚伪矫情、冷漠无情、为人处处结交人心的“成熟”少女形象。

三、内在气质。

从内在气质上来看,她们都很有才学。黛玉知书达理,有教养,才思敏捷、机智、可爱,心态敏感,有很强的自尊心,寄人篱下的她又有很强的自卑感。但也表现出孤高傲世,清纯高洁的一面。宝钗是典型的封建淑女,才学出众、聪敏能干、精通世道、老练成熟、虚伪奉承。也有“大奸不奸,大盗不盗”的一面。

四、身体素质。

从身体素质来看,黛玉从小落下病根,体弱多病,要靠药来维持。宝钗也是从小有病在身,要靠冷香丸来维持,但是冷香丸的制作复杂得很,她是比黛玉强但也强不到哪去。

五、生活追求目标。

从生活的追求目标来看,黛玉追求自由,书香夜读,诗画浪漫,希望宝玉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走自己厌恶的仕途经济道路,只要能和自己永远在一起就知足了。宝钗追求仕途名利,更看重物质和传统上的东西,她认为男人就该走仕途经济的道路,而女人应该执掌家里上上下下,做男人强有力的背后人。

六、生活能力。

从生活能力来看,黛玉文弱也不上心,谋生能力自然很弱。宝钗各方面能力都好,谋生对她这个向往仕途经济和掌管家事的人来说自然不是难事。

七、她们对宝玉的爱情。

从她们对宝玉的爱情来看,黛玉一心只为宝玉,时时刻刻关心他。我们都能读出深深地真爱。紫鹃试宝玉后,她抱怨紫鹃“不如掐死我”,无疑她是最爱宝玉的一个。而宝钗,她一直追求权势名利,在选秀入宫为妃失败后,她才瞄上了贾府这个象征权势的深宅大院,宝二奶奶无疑对她来说是退(妃)而求其次的最佳选择。她对宝玉的爱情,我们很难看得出来,宝玉挨打后,她说“让人看着心疼”,我想任何一个“姐姐”看到“弟弟”挨打都会心疼。难以说这是爱情。或者说,她是封建淑女,要委婉含蓄不露,我想也牵强附会了。值得肯定的是黛玉

比她更爱宝玉。

八、家庭背景。

从家庭背景来看,黛玉家道中落母亲早逝,父亲也没了。她曾今也是深府小姐,受过很好的教育。可如今,也是寄人篱下,前途未知。她常常悲叹自己的不幸身世。宝钗确是出生富商家庭,一直养尊处优,从冷香丸的制作来看就很让人“羡慕”。钱财、地位都可想而知。家庭背景是她很好的依靠。后来她们互诉身世可以看出她们对家庭背景的重视。但谁强谁弱,我们自然有定论。

九、对封建社会的态度。

从对封建社会的态度来看,林黛玉是当时社会的异类。这主要表现在严谨的封建礼教大家庭里,她有着痴情女的叛逆性格。她追求自由的爱情,在那个年代,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己不能做任何决定。可她还是有真性情,希望自己能和所爱的人永远在一起。读《西厢记》和《牡丹亭》也可以看出她的叛逆。宝钗是封建礼教的守护者,封建家庭教育大大地磨灭了她作为一个少女的本真的个性,她被造就成典型的封建淑女,她的言行举止都是封建深闺少女的典型表现。她批评黛玉看“淫词艳曲”会移了性情,可见她的保守。但她自己不也看了?否则怎么知道这些?这是她矛盾的一点。另一方面,封建社会要求女子“无才便是德”,可黛玉、宝钗都很有才学,从这个意义上说,她们都是封建女性的先驱、先觉者。

综上几个方面来说,黛玉身上所拥有的美好的东西远远比宝钗的多,她除了身体稍不如宝钗,生活的能力和家庭背景不如宝钗之外,其它地方在我看来都比宝钗强得多。在她身上更多地体现了“真、善、美”的统一。所以,在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比较中,我更倾向于黛玉。虽文弱,多愁善感,但是那人性的纯真,诗意和理想的光彩却能吸引每一个人。对于宝玉来说,他长在贾府这个(目前)拥有权势和金钱的大家庭里,他厌恶仕途经济,追求自由、诗意的生活,这和林黛玉算是志同道合了,他自然会选择黛玉,黛玉也更适合做他的妻子。

篇三: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形象比较

姓名:易菊福 学号:78 班级:机自1004班

《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薛宝钗的人物形象比较

薛宝钗出身在一个豪富的皇商家庭,性格本质与林黛玉截然不同。她们都同样博览诗书,才思敏捷,但林黛玉一心追求美好丰富的精神生活,而薛宝钗却牢牢把握着现实的利益,孜孜以求的是富贵荣华。薛家母子3人在贾家长期住下的用意是要实现薛宝钗与贾宝玉的金玉良姻。薛宝钗虽然得不到贾宝玉的爱情,但却握有实现婚姻的优势。她以自己的人品和才干,逐渐在封建家长的心目中造成了“宝二奶奶”非她莫属的牢固地位;再加上薛家拥有贾家所急缺的财富,她所追求的婚姻势在必成。然而“金玉良姻”只是徒具形式的婚姻,这种婚姻的成功意味着薛宝钗悲剧的开始。

林黛玉是一个比贾宝玉更多一些悲剧色彩的艺术典型。她出身在一个已经衰微的封建家庭。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的影响有限得很,她保持着纯真的天性,敢爱敢恨,我行我素,很少顾及后果得失。因父母相继去世,她不得不寄居在声势显赫的荣国府里。环境的势利与恶劣,使她自矜自重,警惕戒备;用直率与锋芒保卫自我的纯洁,免受轻贱和玷辱。在这个冷漠的环境中,宝玉是她唯一的精神寄托,她执著而强烈地向宝玉要求彼此知心、忠于自我的严肃专一的爱情。但两人的恋爱注定是一个悲剧。因为它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恋爱的叛逆思想内核又与整个封建主义相冲突,触及封建家庭的根本利益,毫无调和余地。终于,林黛玉怀抱纯洁的爱和对环境的怨愤永远地离开了尘世,实现了她的誓言:“质本洁来还洁去”。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一部《红楼梦》,说不尽几多唏嘘。而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两个大观园中最美丽的女子,总令人不由自主地分成“拥林派”和“拥薛派”。其实,拥林也好,拥薛也罢,她们都是书中的主角。尽管大多

数红学家认为,林黛玉和薛宝钗是对立的。但我却认为,黛玉和宝钗在本质上是合一的。

首先是二人的“貌”。第三回中,曹雪芹就借凤姐之口和贾宝玉的眼写出了黛玉的美。凤姐惊叹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日才算见了!”在宝玉眼中,黛玉就更是一位“神仙似的妹妹”了:“两湾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嗔微微。闲静似娇花照人,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又送黛玉一字“颦颦”,将黛玉与西施相比,渲染了黛玉的病态美。

作者也赋予了宝钗天仙般的容貌:“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假若说曹雪芹将黛玉比作西子恰如其分,那么他将宝钗比作杨贵妃也毫不为过。作者对于两位主角,无论是西施般的清瘦还是杨贵妃般的丰腴,都是给予极高赞美的。换句话说,黛玉是美如芙蓉,宝钗则是艳若牡丹。芙蓉和牡丹都是花中之王,因此黛玉和宝钗在“貌”上是合一的。

再者为二者的“才”。黛玉出身书香门第,父亲从小就请先生教她读书。《葬花吟》中,“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字字含泪,控诉着封

建礼教对自己的迫害,深深地表示了自己在贾府中的无奈和痛苦。

宝钗同样也饱览经书,博学多才。元春省亲作诗时,她建议宝玉将“绿玉”改为“绿蜡”。连读了甚多杂书的宝玉尚且不知“绿蜡”的出典,宝钗阅书之多由此可见一斑。她还为湘云解释“棔树”,使湘云甘拜下风,佩服得五体投地。

宝钗和黛玉的诗作多次在海棠诗社中夺魁。黛玉的“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宝钗的“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

招来露砌魂”,“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都将她们的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黛玉和宝钗在“才”上也是合一的。 再次之为黛钗的性格。拥林派认为黛玉感性,天真,认为宝钗虚伪、世故、工于心计。而拥薛派则认为宝钗温柔、稳重,认为黛玉清高、多疑。

但是,宝钗又何尝没有黛玉身上的“多疑”呢?第三十回中,宝玉随口问道“姐姐怎么不看戏去?”宝钗答道“我怕热”。宝玉又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贵妃,原来也体胖怯热。”这本是一句玩笑话,但宝钗听说,“不由得大怒,待要怎样,又不好怎样”,又“回思了一回,脸红起来”。时逢宝钗应选皇宫才人,她是落选者,宝玉的话不偏不倚触着她的心病,宝钗立即变脸,这难道不是“多疑、敏感”的表现吗?

黛玉同样也有“温柔平和、为他人着想”的一面。第四十五回中,宝玉夜里去看望黛玉,要回怡红院时,黛玉亲自挑了适合在雨里点的灯笼,又告诉宝玉如何打灯笼,叮嘱他路上小心。这难道不是体贴人的表现么?对待下人,她也是如此。黛玉的贴身丫鬟紫鹃与她情同姐妹,甚至在黛玉归天之后毅然出家,用青灯古佛相伴终生。蘅芜院的婆子送来燕窝和雪花洋糖,黛玉道声“费心”,又让她在外头吃茶,还“笑着赏了婆子几百钱”。香菱要学诗,黛玉也“诲人不倦”地教她。这不也是“为他人着想、温柔平和”的表现吗?所以,黛玉身上有着宝钗的性格,宝钗身上也有黛玉的性格。在性格上,她们是合一的。

黛玉和宝钗的结局也同样充满了悲剧性。黛玉在宝玉和宝钗成婚的时辰含恨归天。宝钗尽管遂了她的心愿,嫁给了宝玉成为宝二奶奶,还怀上了宝玉的孩子。但宝玉的出家使她只能独守空房,禁锢了自己的青春。

由此,我想起第五回中,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仙姑奉上的“千红一窟”和“万艳同杯”。细细想来,不正是“千红一哭”和“万艳

同悲”?这两个美好的女子,却都有着悲剧的一生。

《红楼梦》中对黛玉、宝钗的判词写道:“可叹停机德,谁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曹雪芹将黛玉和宝钗并列排于“金陵十二钗”首位,而后则为元春、探春、湘云、妙玉、迎春、惜春、凤姐、巧姐、李纨及秦可卿。可见作者亦认为二人是合一的,没有谁优谁劣之分。

然而,我确是偏爱黛玉的。她的天真率性,显然也要比宝姐姐的圆滑虚伪要更胜一筹。黛玉的“多疑多惧、性情乖诞”,皆因她的病在作怪,并无甚可恶之处。她的诗才也比宝钗敏捷,当别人为作诗而冥思苦想,绞尽脑汁时,黛玉或弄花草,或与他人闲聊,或与小丫鬟嬉闹,片刻即可“一挥而就”,而且常以构思的奇谲,风流别致而夺魁。

黛玉是书中塑造的最成功的一个艺术典型。她身上所具有的人性解放思想和叛逆性格,与宝钗严守封建道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宝钗所恪守的封建信条,例如她主张“女孩子不认得字到好,即使认得,吟诗作对也只能权当游戏,必只做些针线纺织的事才是”,正是我不喜欢她的原因。此外,她一味地迎合他人,时时刻刻不忘充当一个“老好人”的形象,为自己能成为宝二奶奶而费尽心思,早已丧失了一个只有十几岁的孩子的天性。因此,我更偏爱黛玉。

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都有不一样的钗黛形象。以上所述只是我的一些见解,参考了一些大家的思想和观点。《红楼梦》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大书,每个人都能从里面看出不一样的东西来。黛玉是性灵女子,宝钗是世俗生活中高超的艺术家。对此王昆仑先生曾有一段精彩评论:宝钗在解决婚姻 ,黛玉在进行恋爱;宝钗把握着现实 ,黛玉沉酣于意境;宝钗有计划地适应社会法则 ,黛玉任性自然地表现自己的性灵;宝钗代表当时一般妇女的理智 ,黛玉代表当时闺阁知识分子的思想。如果说林黛玉让我们感到那一时代的压抑,那么薛宝钗让我们看到了封建主义虚伪的本来面

目。林黛玉在精神境界上与庄子一脉相承,她的性格精神体现了道家文化的精神。总之,黛玉是个性解放、反封建的卫道士,而宝钗是封建社会的卫道者。

无论如何,黛玉和宝钗仍是合一的。她们的容貌同样美丽,才情同样出众,性格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着同样悲剧般的一生和

结局。“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篇四:浅谈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区别

浅谈《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区别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竺军

摘要:对于《红楼梦》中林黛玉,薛宝钗,谁优?谁劣?自《红楼梦》诞生以来,就是一个让人争论不休的话题。林黛玉和薛宝钗是《红楼梦》里最出众的两位女性,曹雪芹赋予她们许多人所不及的敏捷才思。论诗学,一个家学深厚,一个见识广博;论个性,一个率真执着,一个是缜密豁达;论相貌,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林黛玉与薛宝钗有着不同的待人处事方式,不同的性格,与宝玉不同的渊源,造就了不同的人生,她们有着各自的优点又有着各自的缺憾。真是难分高下。

关键词: 传说 才情 性格

林黛玉和薛宝钗是《红楼梦》里最为光彩照人的两位女性,她们却分别代表了古代中国传统女性中完全不同的典型形象。林黛玉代表的是唯美主义传统女性形象,而薛宝钗代表的是功利主义的传统女性形象,黛玉所代表的是才,宝钗所代表的是德。然而林黛玉与薛宝钗同爱着一个人——贾宝玉。不同的身份地位,不同的性格,导致了两个人最后都成了悲剧。

一、传说的差异

先说黛玉,从传说入手,从黛玉的象征之物入手。宝玉的象征物是那块玉,他是真石头假宝玉,黛玉的象征物比宝玉要多,黛玉的基本象征物是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上的一株小草,由于神瑛侍者每日灌以甘露,得以久延岁月,修成女体,所以黛玉的生命力是非常脆弱的,这就是她自幼多病的一个基本的原因;她的生命是来自于神瑛侍者,因此她对神瑛侍者具有生命上的依赖性,这就是林黛玉一刻都离不开贾宝玉的原因,一旦失去了贾宝玉,那么她的生命之水就枯竭了,这样就造成了林黛玉的两个大缺点,一个就是她多疑、小性,爱生气,还有一个就是她过于依赖贾宝玉,她把自己的一切都寄托在贾宝玉身上,惟恐失去贾宝玉。但是她毕竟是具有神性的,就是非常高贵的品格。绛珠小草后来变成一个女孩,绛珠仙子。她下凡和贾宝玉有所不同,神瑛侍者是不满天堂生活,他要下凡来享受满足人的物质精神情感需求下来的,所以他有比较强烈的叛逆性。这种叛逆性也传染给了绛珠仙草,绛珠仙子。但是绛珠仙子下凡是因为她的恩人下凡了,她要报恩而跟随去了,因此林黛玉在叛逆性上,她的目的和程度跟贾宝玉是不一样的,就是它有相通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

再看宝钗,宝钗有一个金锁,有金玉良缘之说,宝钗也有其它象征物。薛宝钗住在蘅芜苑,“步入门时,忽然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这个石头很高,它不仅是一块大的很高的玲珑石,而且四面还有石头。所以很明显这个石头很大,不是精英美玉,这是真石头,这么多石头,“竟把里面所有房屋皆悉遮住”,全都遮住了。而潇湘馆里面用的是“遮映”,竹子把房子遮挡了去,但它是相映成趣,而这里“遮住”,就暗示了我们薛宝钗她常常掩饰自己内心真实的东西。而且一株花木也无,没有一朵花木,只见许多异草,可这些草它不是石头上长出来的,而是在石头旁边,是攀缘在那些石块上的。这些异草是象征着伺候薛宝钗的那些丫鬟们。而薛宝钗就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所以她在金钏之死的问题上,表现出了冷酷无情,在柳湘莲出走的那些问题上,也表现出冷漠。那么你想一块是有生命的石头,一块是没有生命的石头,一块石头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另外一块石头对别人对自己都非常冷漠。因此曹雪芹只能让她住在蘅芜苑,蘅芜苑就是恨无缘。不可能有缘分,是走不到一起的。

二、才情的区别

宝钗和黛玉,把她们的诗比较一下,就发现这两人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宝钗用过四种体裁,黛玉用了八种体裁,比如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歌行、词等等。宝钗是4种9首,444个字,黛玉是8种,体裁比她多一倍,25首,比她多一倍半,256句,比她多三倍,1659个字,比她多三倍。通过这个统计,可以发现一些问题,宝钗和黛玉写诗,都写得非常好。但是宝钗只参加集体活动,没有自由活动。黛玉有大量的,都是她个人的自由活动。而且黛玉参加集体活动也是尽量大展其才。宝钗没有歌行,而黛玉的《秋窗风雨夕》《葬花吟》写得多好,当然这都是曹雪芹写的。黛玉她是把诗词作为抒发内心情感,宣泄苦闷的一种方法,所以她的诗词里面真是充满了血泪和她真挚的感情。即使这种感情有时候可能比较狭隘,甚至可能有误读、误导,但是很真诚。看她题手帕诗,她一下就写三首,写一首还不能把那个感情完全抒发出来,所以黛玉就要写歌行体,长篇,充分地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她们两人的差别,归根结底是由于两个人的诗歌观念造成的,也就是说她们的区别在于价值观的不同。薛宝钗是视诗词为小道,女子无才便是德。黛玉不是这样,诗词已经和她的生命融为一体了。

论才情,宝?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部坝膑煊癖燃纭w煊袷橇槠湟绲摹跋刹拧保︻卧蚴恰叭拧薄K纷蛹诨愎嵬ǎ矢韪巢┎晒闶眨踔亮段飨帷贰ⅰ杜谩贰霸税僦帧币捕嘤猩媪浴K芩嬉獾莱觥短剖坊阕苄颉分械摹岸殴げ恐劣簦に罩葜牛掳瞬嬷裁摇崩矗嘎劾聿浦朗庇帜芩晨诘莱觥吨熳游募笕啾唷分铩3酥猓曰垡灿性都渴叮讣把樟匣哝凳熠舷灰窖б├碇躞疲榉岣谎灾衫恚踔劣诓戊蚧且惶滓彩橇巳缰刚疲晌讲┭г邮瘴匏荒堋H绱瞬徘樽恐摹岸恕逼咎砹擞叛胖切缘纳裨稀?/p>

然而,才、貌并不是宝钗的最动人之出,曹雪芹要表现的,是这位“品格端方”女子的“人情练达”之动人。在这方面,率性而叛逆的黛玉是难以望其项背的。古语云:“事上谄者,临下必骄”,而宝钗竟可以两全,以至贾府上下,无有不说她好的。连作者也忍不住赠了黛玉一句:“莫怨东风当自嗟。”黛玉放纵着闺阁知识分子特有的感情,写诗作画,沉溺情感,一任自然的抒放着她的性灵。而宝钗则秉持世俗的理智,谨守封建妇德,几乎放弃个人的感情和追求,尽心尽力地维持着封建时代贵族女子正统风范,一步一步实现她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人生理想:夫有治国才,妻有停机德。这也是封建时代女性的最高人生理想。宝钗的所有人情练达都因这个最终理想而带了明显的功利色彩,将纯情少女本该有的朝气和灵性完全掩盖了。但在统治者眼里,宝钗的品行却是最合心意也是最动人的。

二、性格的差异

宝钗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捍卫者“卫道士”,黛玉则是整个封建思想,封建社教的叛逆者,这是二者性格的根本区别。黛玉虽出身名门,但早年父母双亡,投靠贾母,这种寄人篱下的日子,使黛玉时时处处洁身自好,“自矜自重,小心戒备”。黛玉初到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当贾母问她“可曾读书?”黛玉赶紧道:“不曾读书,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那份小心翼翼不由自主可见一斑。这样身无长物的处境又敏感自尊性格怕讨人嫌的矛盾使她见花流泪,见月伤情,常以泪洗面。一个弱女孩独自在(一年三百六十天,风刀霜剑严相逼)性格中如履薄冰。难怪她落花飘零碾作尘而痴心葬花,悲吟出“而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于是她想“质本洁来还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林黛玉和薛宝钗

喊出她孤傲不愿受辱的性格,说:“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如此倔强,冰清玉洁,使她自怜、自叹并且言语爽利,往往一语中的,但又让她难逃“目无下圣,刻薄心眼”之名。如此竟心素面,毫不顾及自己的利益的个性又怎会容于贾府那繁多人杂了百年旺族之家?

而宝钗罕言寡语,人谓装愚,随分从时,自云“守拙”善于伪装真情实感,举动婉约,端庄贤淑,善于奉承迎合。贾府多事,她便“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明哲保身,应付得贾府八面玲珑,人人交口称赞,哥哥从南方带回土产,连赵姨这样走时运的人也送上一份,难怪赵姨娘也夸她“真是大户的姑娘,又大方、又有模样,怎叫人不敬重”。尤其用肥螃蟹替史湘云作东圆场,“小惠全大体”大大小小的奴才们全都得点好处连衣裳单薄的邢岫烟也感激万分,连多疑的林黛玉在她言色中都为之折服,可是,过份周到,反倒显出了她奸滑虚伪的一面,六妃从宫中送灯谜让大家猜,宝钗只是故意寻思,其实她早就猜着了。”贾母为她过生日,她就专拣贾母喜爱的,贾母大悦。她心思缜密、圆滑世故、城府颇深。宝钗扑蝶,误入了小红与坠儿的私语空间,宝钗镇定自若,竟扮作与黛玉捉迷藏,若无其事地走了。乍看是金蝉脱壳之计,事实上无意中把一切横祸推给了黛玉。

总结:总而言之,曹雪芹在黛玉和宝钗身上,并没有偏向谁,都倾注了所有的爱心,她既没有把她们都写成完人,也没有过于夸大她们的缺点。在她们身上,都有许多可爱的地方,也都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那么,如果说能够把她们两人的优点相加,缺点都去掉,那么就成了完人了。

参考文献:

【1】《红楼梦》

【2】王昆仑红接梦人物论三联书店.1983年.

【3】郝亦民.因情生幻,借幻说法(人大复印资科)<红接梦>研究.

1990年第三期

【4】薛省生捧心西子玉为魂红棱梦学刊。1993年第3辑.

【5】张晓楠殊途同归话钗黛(人大复印资料)<红楼梦>研究。1991

年第l期.

【6】俞晓红.问渠哪得清如许红楼梦学刊.1992年第2辑.

篇五: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形象比较

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形象比较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一部《红楼梦》,说不尽几多唏嘘。而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两个大观园中最美丽的女子,总令人不由自主地分成“拥林派”和“拥薛派”。其实,拥林也好,拥薛也罢,她们都是书中的主角。尽管大多数红学家认为,林黛玉和薛宝钗是对立的。但我却认为,黛玉和宝钗在本质上是合一的。

首先是二人的“貌”。第三回中,曹雪芹就借凤姐之口和贾宝玉的眼写出了黛玉的美。凤姐惊叹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日才算见了!”在宝玉眼中,黛玉就更是一位“神仙似的妹妹”了:“两湾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嗔微微。闲静似娇花照人,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又送黛玉一字“颦颦”,将黛玉与西施相比,渲染了黛玉的病态美。

作者也赋予了宝钗天仙般的容貌:“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假若说曹雪芹将黛玉比作西子恰如其分,那么他将宝钗比作杨贵妃也毫不为过。作者对于两位主角,无论是西施般的清瘦还是杨贵妃般的丰腴,都是给予极高赞美的。换句话说,黛玉是美如芙蓉,宝钗则是艳若牡丹。芙蓉和牡丹都是花中之王,因此黛玉和宝钗在“貌”上是合一的。

再者为二者的“才”。黛玉出身书香门第,父亲从小就请先生教她读书。《葬花吟》中,“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字字含泪,控诉着封建礼教对自己的迫害,深深地表示了自己在贾府中的无奈和痛苦。

宝钗同样也饱览经书,博学多才。元春省亲作诗时,她建议宝玉将“绿玉”改为“绿蜡”。连读了甚多杂书的宝玉尚且不知“绿蜡”的出典,宝钗阅书之多由此可见一斑。她还为湘云解释“棔树”,使湘云甘拜下风,佩服得五体投地。

宝钗和黛玉的诗作多次在海棠诗社中夺魁。黛玉的“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宝钗的“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都将她们的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黛玉和宝钗在“才”上也是合一的。 再次之为黛钗的性格。拥林派认为黛玉感性,天真,认为宝钗虚伪、世故、工于心计。而拥薛派则认为宝钗温柔、稳重,认为黛玉清高、多疑。

但是,宝钗又何尝没有黛玉身上的“多疑”呢?第三十回中,宝玉随口问道“姐姐怎么不看戏去?”宝钗答道“我怕热”。宝玉又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贵妃,原来也体胖怯热。”这本是一句玩笑话,但宝钗听说,“不由得大怒,待要怎样,又不好怎样”,又“回思了一回,脸红起来”。时逢宝钗应选皇宫才人,她是落选者,宝玉的话不偏不倚触着她的心病,宝钗立即变脸,这难道不是“多疑、敏感”的表现吗?

黛玉同样也有“温柔平和、为他人着想”的一面。第四十五回中,宝玉夜里去看望黛玉,要回怡红院时,黛玉亲自挑了适合在雨里点的灯笼,又告诉宝玉如何打灯笼,叮嘱他路上小心。这难道不是体贴人的表现么?对待下人,她也是如此。黛玉的贴身丫鬟紫鹃与她情同姐妹,甚至在黛玉归天之后毅然出家,用青灯古佛相伴终生。蘅芜院的婆子送来燕窝和雪花洋糖,黛玉道声“费心”,又让她在外头吃茶,还“笑着赏了婆子几百钱”。香菱要学诗,黛玉也“诲人不倦”地教她。这不也是“为他人着想、温柔平和”的表现吗?所以,黛玉身上有着宝钗的性格,宝钗身上也有黛玉的性格。在性格上,她们是合一的。

黛玉和宝钗的结局也同样充满了悲剧性。黛玉在宝玉和宝钗成婚的时辰含恨归天。宝钗尽管遂了她的心愿,嫁给了宝玉成为宝二奶奶,还怀上了宝玉的孩子。但宝玉的出家使她只

能独守空房,禁锢了自己的青春。

由此,我想起第五回中,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仙姑奉上的“千红一窟”和“万艳同杯”。细细想来,不正是“千红一哭”和“万艳同悲”?这两个美好的女子,却都有着悲剧的一生。

《红楼梦》中对黛玉、宝钗的判词写道:“可叹停机德,谁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曹雪芹将黛玉和宝钗并列排于“金陵十二钗”首位,而后则为元春、探春、湘云、妙玉、迎春、惜春、凤姐、巧姐、李纨及秦可卿。可见作者亦认为二人是合一的,没有谁优谁劣之分。

然而,我确是偏爱黛玉的。她的天真率性,显然也要比宝姐姐的圆滑虚伪要更胜一筹。黛玉的“多疑多惧、性情乖诞”,皆因她的病在作怪,并无甚可恶之处。她的诗才也比宝钗敏捷,当别人为作诗而冥思苦想,绞尽脑汁时,黛玉或弄花草,或与他人闲聊,或与小丫鬟嬉闹,片刻即可“一挥而就”,而且常以构思的奇谲,风流别致而夺魁。

黛玉是书中塑造的最成功的一个艺术典型。她身上所具有的人性解放思想和叛逆性格,与宝钗严守封建道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宝钗所恪守的封建信条,例如她主张“女孩子不认得字到好,即使认得,吟诗作对也只能权当游戏,必只做些针线纺织的事才是”,正是我不喜欢她的原因。此外,她一味地迎合他人,时时刻刻不忘充当一个“老好人”的形象,为自己能成为宝二奶奶而费尽心思,早已丧失了一个只有十几岁的孩子的天性。因此,我更偏爱黛玉。

无论如何,黛玉和宝钗仍是合一的。她们的容貌同样美丽,才情同样出众,性格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着同样悲剧般的一生和结局。“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