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优秀作文 > 教育资讯

红楼之夫为妻纲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1:21:23 优秀作文
红楼之夫为妻纲优秀作文

篇一:从红楼梦解读中国古代礼仪文化

从红楼梦解读中国古代礼仪文化

知名不具

(院系:法学院 学号:09060202)

摘 要 “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作为中国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千万读者的心。它讲述了一部家族兴衰史,一段哀婉叹息的爱情故事,展现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底蕴,内容之丰富,情节之精彩,令人叹为观止。本文则希望通过对红楼梦的深入解读,重点探究其中的礼仪文化部分。拟从君臣之礼,夫妇之礼,长幼尊卑之礼来展示一个礼仪规范无处不在的红楼梦。

关键词 礼仪之邦;一夫一妻制;媵妾制;长幼有序

一、 礼仪的起源和发展

中华民族被誉为“礼仪之邦”,在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形成了一套完整严密的礼仪制度。它几乎包含了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

关于礼的起源,荀子做了如下阐述: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无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仪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以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在远古时期,礼主要是用于部落祭祀。奴隶社会形成后,礼就成为了规范社会秩序,管理国家的一种制度。《左传》记载: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也。西周后期,礼崩乐坏,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各自为盟。孔子发展儒学,传播儒家思想,其目的就是克己复礼、此处礼即为周礼。他希望通过入学的礼的思

想,恢复社会秩序。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有格。礼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至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尊崇地位得以确立,礼仪得到广泛推广。经过长期的完善,礼制逐渐趋于系统化和规范化。最终形成了一整套礼仪规范。

六礼:冠、婚、丧、祭、乡、相见

七教: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

八政:饮食、衣服、事为、异别、度、量、数、制

以下,就对其中的君臣、夫妇、尊卑展开阐述。

二、《红楼梦》中的君臣之礼

封建礼教确立了“三纲五常”的标准,要求世人严格遵守,执行。其中,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 ,五常包括“仁、义、礼、智、信”这几个方面的内容。不难看出,君臣之礼为三纲之首,这是整个封建时期巩固君主专制制度,树立君主权威的需要。《红楼梦》中,虽然并未对皇帝做详细而直接的描写,但却从侧面表现了皇权至上原则。

1.贾府兴衰,皆由皇命

贾府乃是钟鸣鼎食的封建大家族,深受皇恩。林黛玉初入京城,亲眼见此时贾府的奢华。仅是两府的府邸,就已经占据了大半条街 ,建筑装饰无不是富丽堂皇,规格甚高。更重要的是,“敕造宁国府”,敕,表明乃是奉皇命所造,这是莫大的荣耀。进得荣国府,又是一番景象。府中有个“荣禧堂”,乃御笔亲赐,可见贾府盛眷正隆,备受器重。

再提及贾府的官职,由军功起家,官至侯爵。宁国公和荣国公过世后,分别由嫡长子袭了爵位。荣国府贾赦承袭了爵位,次子贾政论理是没有官职的,然而“皇上因恤先臣,即令长子袭官外,问还有儿子,立即引见,遂额外赐了政老爹一个主事之衔”,这种矜恤重臣,恩及家人的做法是帝王显示仁慈宽厚的一贯做法。但是,树大招风,君心难测,今日的恩宠有加,转眼就已是过眼云烟。不过短短几十年,一个人丁兴旺的家族就面临抄家收监,分崩离析的下场。贾府落败除了自身作风建设有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没有尽到君臣之礼,过于高调,不懂得收敛,低调行事。对于这种挑衅君王权威,嚣张跋扈,有损皇家仁义治国形象的臣子,怎么可能就此姑息?另一方面,四大家族通过联姻形成了一个利益团体,不免有结党营私,谋逆之嫌,加上有心人士的挑拨,贾府的命运可想而知。

2.元妃省亲,皇室礼仪不可轻慢

大观园是整部《红楼梦》情节展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方面,它见证了红楼众多女子的命运历程,另一方面,它也是贾府兴衰的标志。大观园起于元妃省亲,为了能够符合皇家的规格,显示皇家的高贵,贾府严阵以待,斥巨资打造这座富丽堂皇的大观园。圈地造园,堆山凿池,起楼竖阁,邀请名流题词做赋,网罗天下珍宝置于其中,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

硬件设施符合了迎接皇妃的标准,软件设施也不曾落下。在会见的礼仪方面,也小心谨慎,唯恐有所差错。“何处更衣,何处燕坐,何处受礼,何处开宴,何处退息”皆有规范。贾政虽是元春的亲生父亲,见到女儿时仍需行跪拜之礼,贾母在贾府地位极高,且年事已高,也要“按品大妆”,方可拜见。因为元春此时代表的是皇室,一举一动,皆按皇室之礼,倘若逾矩而行,则就是丢了皇家体面。

三、《红楼梦》中的夫妇之礼

贾府身为一个大家族,自然也有自己的一套礼仪规范,用来维系家族内部的平衡。这种礼仪制度也是整个封建社会的礼仪缩影,其中最为人所知悉的是夫权,家长制。

1.一夫一妻制

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起于西周。“妻者,齐也,秦晋为匹”。这一制度是宗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还衍生出来了嫡长子继承制。古代社会伦理极其重视等级制度,在家庭里也不例外。围绕这一制度划分了等级。

夫为妻纲,坐做妻子的,在家庭中的地位要逊于丈夫,以夫为天,为丈夫生儿育女,照顾家庭,听从丈夫的命令。古代娶妻是大事,有严格的礼仪规范,称为六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照六礼缔结的婚姻才是合法的婚姻。

《红楼梦》中,邢夫人是贾赦的正妻,她是夫为妻纲这一原则的忠诚贯彻者,完全没有自己的主见。贾赦好色,邢夫人为其纳了无数房妾室,最为代表性的是第46回中,贾赦看上贾母的贴身婢女——鸳鸯,令邢夫人代其办妥这件事。邢夫人先是派出儿媳王熙凤,事情不成转而亲自出面劝说鸳鸯,威逼利诱,还联系其兄嫂劝说其顺了贾赦的意思。贾母知道,痛骂贾赦方才作罢。最后依然还是从外头花了几百两银子购买了一个小女孩。她的这种行为不免有为虎作伥之嫌,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然而,从封建礼教的角度来看,她的行为却是无可指摘的。邢夫人只有贾琏一个儿子,完全不足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只有讨得贾赦的欢心才可以稳住自己的正妻位置。她已经人老珠黄,凭容貌显然没有可能了,只能一味顺从丈夫的心意,为其纳更多的妾,开枝散叶。封建社会对女子极为苛刻,行事若有偏差就可能被休弃。七出之条,都是禁忌。倘若她拒绝为丈夫纳妾,就可能因嫉妒之名被休。联系邢夫人的处境,我们不得不为她的行为哀叹。 2.媵妾制

与一夫一妻制同时诞生的还有媵妾制,出了正妻外,男子可纳其他女子为妾,这在古代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它是封建社会以男权为中心的宗法制与奴隶制相结合的产物。妾在家庭中是一种畸形的存在,依附男子过活,代替妻子为男子生儿育女,却得不到尊重。地位比较低,甚至比不上地位高的丫鬟,受到别人的轻视。平日里服侍正妻,不得出席祭祀等重大活动,得不到家族的承认,若能留下子嗣待遇会有所提高,否则命运悲惨。 《红楼梦》中妾的代表人物首推赵姨娘。她给读者留下的印象不外乎刁钻刻薄,心地狠毒,品性恶劣,不得人心。其实,她的这种性格除了因出身低贱没有得到好的教导外,很大一部分是在长期的压迫中造成的。虽然她为贾政生下了一子一女,却依然是奴婢身份。亲身的子女不能称呼她为“母亲”,女儿探春以她为耻,不愿承认她。这种情况一是由于自小养在王夫人处,与赵姨娘感情淡薄,另一方面,赵姨娘的身份使其自卑自厌,她的行为使其蒙羞。儿子贾环不受宠,时常受欺负,完全处在宝玉的光环之外。为了在夹缝中求生存,她不得不步步为营,为自己和儿子谋划将来,做出了很多令人厌恶的事情。她的心理已然在争斗中扭曲,造成日后的悲

剧。

四、 长幼有序,尊卑有别

古籍中有记载:

凡属一家一姓,当念乃祖乃宗。宁厚毋薄,宁亲毋疏,长幼必以

序相洽,尊卑必以分相连,喜则相庆以结其绸缪,戚则相连以通其缓急。

这句话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家族制度的内容。

1. 长幼有序

贾府男主外女主内。略去宁国府不提,以荣国府为例,荣国府内的管家大权由王熙凤掌握,但是很多情况下,她并不是决策者。贾母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贾母出生四大家族的史家,又被封为诰命夫人,贾府的当家人贾赦贾政皆由其所出,地位显赫,在贾府有着绝对的权威。贾赦强纳鸳鸯,被其知晓后痛骂一顿,只得熄了心思。贾政将宝玉打个半死,贾母出面干涉,他也只能恭敬地请罪不得反抗。用饭时,更是有王熙凤和李纨在旁服侍。聪明如王熙凤者,处处顺着贾母的心意,得到贾母的宠爱,因为贾母才是贾府真正的掌权者。

同辈之间,也有规矩。例如宝玉是兄长,对犯了错的贾环可以斥责,贾环只能听训,这是因为古代奉行“兄友弟恭”,兄长可以教训弟弟,这是教导,弟弟若是反抗,就是失了礼。王熙凤虽然握有大权,威望很高,但是李纨却可以打趣讽刺她而不遭记恨,因为李纨是长嫂,长嫂入母,自然可以管教她。

2. 尊卑有别

这一礼仪主要适用于嫡庶,主仆之间。嫡子当然的地位高于庶子。宝玉乃嫡子,万千宠爱在一身,贾环为庶子,就不大得敬重。迎春为庶女,远嫁中山狼孙绍祖,活活虐待致死,庶女的身份甚至影响婚姻家庭。

主仆之间的规矩更是繁杂。金钏被王夫人怀疑带坏宝玉,直接赶出了贾府,最后投井而亡。抄检大观园时,漂亮泼辣的晴雯遭劫被赶,最后在家中孤苦死去。丫鬟的性命不受到重视,主人要赶要留全凭心情。毕竟握有卖身契的主人是高贵的,而签下卖身契的奴婢自然是卑贱的。

《红楼梦》上演的不仅是一场爱情悲剧,也是一出礼仪大戏。透过它,我们看到了无处不在的封建礼教,为其稳定社会的积极性而喜,也为其抹杀人性的消极性而悲。

参考文献

[1]胡文斌《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中国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

[2]孟萨武《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台湾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77年版

[3]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4]成穷《从红楼梦看中国文化》 ,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篇二:新编《红楼梦》大结局

新编《红楼梦》大结局

八十一回:贾母突逝荣国府,黛玉无奈离贾家

且说迎春归去之后,邢夫人像倒没有这事,倒是王夫人抚养了一场,却甚是伤感,在房中独自叹息。

宝玉忙来作揖,陪王夫人谈谈心事,却听见那小厮前来,慌忙道:“夫人,少爷,老祖宗她??”一语未了,便先用帕抢先拭泪。王夫人和贾宝玉知事不妙,忙奔于贾母处,只见政,赦,凤,黛玉,宝钗等人齐跪于地,痛哭。贾宝玉扑于贾母处,贾母,双眼紧闭,脸色苍白,手脚冰凉??

百余见状,不觉晕了过去。王夫人一愣,不语,许久,失声哭。

且说宝玉晕了七天七夜之后,正值葬贾母之日。事毕,宝玉突问祖母因何而死?无人作答,许久,政道,“贾母年事已高,想必是阳寿尽了。”后来便无人提及此事。

又说贾母一死,林黛玉便失去一个靠山,在王夫人,薛姨妈的苦逼之下,无奈被迫离开贾府,独自来到葬花处,宝玉因被王夫人软禁起来,不得与黛玉相见,便差人给黛玉盖了一间草屋,让其安度晚年。要知端的,且听下回分解。 八十二回,王薛二老共商量,齐逼“二宝”快完婚

且说林黛玉在草屋里,终日以泪洗面,不久便过世了。

贾宝玉痛不欲生。

适时,王夫人差人唤薛姨妈来,共同商讨“二宝”的婚事。不过一炷香的时间,二人商量好了,决定让薛宝钗和贾宝玉结婚。

少顷,唤来政,赦,凤和“二宝”。王薛向众人说明了心思之后,又说:“林黛玉已泪尽而逝,而今,史湘云也嫁给了卫若兰。现今,宝钗是孽子的最佳配偶了。”众人都说好。唯有宝玉迫于封建礼教,勉强答应了。

且说洞房花烛夜,宝钗见宝玉非常不痛快??要知端的,且听下回分解。 八十三回:宝玉第二次出家,甄宝玉送贾宝玉回府。

却说宝钗见宝玉心里憋得慌,知其对林黛玉旧情难忘。

宝钗无奈,借机劝告,宝玉大怒。两人发生了语言上的直接冲突。 宝玉一气之下撇下贾府,二次出家。一心想过清淡的生活。

王夫人在府空劳牵挂。适时,薛姨妈来,道:“亲家母,侬听说有一隐士,名曰甄宝玉,闻之其能找到贾宝玉。

王夫人大喜,曰:“唤其来见侬。”

许久,甄宝玉来拜见王夫人,王夫人与薛姨妈共同接待,让其找回贾宝玉。 后人作《邯郸记》的《仙缘》一出伏:“甄宝玉送玉。”

却说贾宝玉重新回到荣国府之后,??欲知其命运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八十四回:贾家被皇帝治罪,贾宝玉幸灾乐祸。

且说贾宝玉重新回到荣国府之后,过得甚不快活,且渐渐得迷上了像蜡油冻佛之类的古玩,时日不长,由古玩引发了很大祸事。

贾家被皇帝之罪以后,在此情况下,贾宝玉也被送进了监狱。

当时,无论贾家所犯何罪,贾宝玉只不过一连带犯,不是重要的囚犯,所以在狱中便有了“宝玉击柝之徒”的差事。

而贾宝玉最后减刑,改判为原籍生活,出现在狱神庙。

话说宝玉道了狱神庙以后,茜雪过来安慰,救助宝玉。

宝玉一路南行,他看见了??欲知其看见了谁,且听下回分解。

八十五回,宝玉娶回史湘云,赤瑕宫中结此梦。

且说宝玉南行,他看见了史湘云。

史湘云之夫卫兰男虽不错,但不幸英年早逝,此之所以湘云沦为歌姬之故也。

宝玉听罢,不觉同情起来,二人南行,得到了妙玉的救助,对他救助的同时还救助史湘云,妙玉把二人救助之后,又促进他们两人的结合。因为林黛玉死了。

宝玉和湘云虽年轻,但都遭过令常人难以想象的惨痛经历——家破人亡,因而暂时相依为命,直至头发花白。

在此之下,贾宝玉大彻大悟,但二人过着拮据的生活。

宝玉没有办法和他看不惯的现实调和,这一次,他彻底离开了这个世俗的社会。

当然他是天上的神仙,是神瑛侍者,这一次他飞回仙界,回到赤瑕宫,回到了他神瑛侍者的本位。

红楼梦终。

篇三:《红楼梦》贾雨村为什么要娶甄士隐的丫鬟娇杏为妻?努尔哈赤得东北政权,建立后金也!

红楼梦猜谜之十三

《红楼梦》贾雨村为什么要娶甄士隐的丫鬟娇杏为妻?努尔哈赤得东北政权,建立后金也!

第一回“那甄家丫鬟撷了花,方欲走时,猛抬头见窗内有人,敝巾旧服,虽是贫窘,然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甲戌侧批:是莽操遗容。甲戌眉批:最可笑世之小说中,凡写奸人则用“鼠耳鹰腮”等语。】这丫鬟忙转身回避,心下乃想:“这人生的这样雄壮,却又这样褴褛,想他定是我家主人常说的什么贾雨村了,每有意帮助周济,只是没甚机会。我家并无这样贫窘亲友,想定是此人无疑了。怪道又说他必非久困之人。”如此想来,不免又回头两次。!”点明贾雨村乃莽操之流,有反骨的奸雄!

“雨村此时已有七八分酒意,狂兴不禁,乃对月寓怀,口号一绝云:

时逢三五便团圆,【甲戌侧批:是将发之机。】

满把晴光护玉栏。【甲戌侧批:奸雄心事,不觉露出。】 天上一轮才捧出,

人间万姓仰头看。”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点出此人乃使万人仰头之人,非常人,帝王之流也,乃明末之莽操!。

“这士隐正痴想,忽见隔壁【甲戌侧批:“隔壁”二字极细极险,记清。】葫芦庙内寄居的一个穷儒,姓贾名化,【甲戌侧批:假话。妙!】表字时飞,【甲戌侧批:实非。妙!】别号雨村【甲戌侧批:雨村者,村言粗语也。言以村粗之言演出一段假话也。】者走了出来。这贾雨村原系胡州【甲戌侧批:胡诌也。】人氏,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甲戌侧批:又写一末世男子。】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蒙侧批:形容落破诗书子弟,逼真。】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 明之隔壁指东北,隔壁

也有分裂国土之意,所以【甲戌侧批:“隔壁”二字极细极险,记清。】“这贾雨村原系胡州人氏”点明是胡人,而不是汉人!“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是指“万历十一年(1583年),李成梁攻打古勒寨。觉昌安、塔克世进城去劝降,因战事紧急被围在寨内。建州女真苏克素浒河部图伦城的城主尼堪外兰在李成梁的指挥下诱阿台开城,攻破古勒寨之后屠城,觉昌安、塔克世也未能幸免,家中只剩努尔哈赤一人幸存”。

书中甄士隐暗指明初的洪武、建文政权,女儿英莲为其所传正宗政权,丫鬟娇杏则指东北部落政权也,东北部落政权虽属明,但还有部落势力,属于甄家,但和亲生还是不一样,所以以丫鬟代之。贾雨村娶甄士隐的丫鬟娇杏为妻,暗指努尔哈赤取得东北部落政权,建立后金之意。

丫鬟名娇杏,侥幸也,后金仅十万余人的军队打败明朝,统治全国,确有侥幸的成份,如果不是明末天灾多就不会有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如果吴三桂不投满清,结果也不一样;如果袁崇焕不杀毛文龙,就不会有已巳之变;如果崇祯不杀袁崇焕??

篇四:《红楼梦》名著导读复习提纲

《红楼梦》名著导读复习提纲

2015.3.10

一、背景介绍

1、作家 作者曹雪芹,名霑,字梦阮,雪芹是他的号。大约生于1715年,死于1763年,对他的生卒年还有不同说法。 曹雪芹一生经历了曹家盛极而衰的过程。少年时代曾经在南京过过一段“锦衣纨袴”“饫甘餍肥”的生活,晚年住在北京西郊,生活贫困,“举家食粥酒常赊”(敦诚《赠曹雪芹》)。家境的败落使他深刻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对社会与人生的认识也随之加深,从而在“蓬牖茅椽、绳床瓦灶”的艰苦环境下,创作了《红楼梦》。但由于贫病交加、爱子夭折,以及其他现在尚不清楚的原因,他的《红楼梦》只保留下来前80回,最初以手抄本流传。

2、作品 《红楼梦》是清代乾隆时期问世的一部小说。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红楼梦》是一个“异数”,又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小说艺术高峰。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不算曲折,而描写又十分细腻,读起来的确需要耐性。但其文化含量是非常丰厚的,小说艺术的成就也远远超过其他古代小说。

早期的抄本都题名为《石头记》,并且有署名“脂砚斋”等人的许多批语,所以又被统称为“脂评本”。脂本何以出现与流传,尚有争议。大约在曹雪芹去世30年后,有一种120回的《红楼梦》以木活字印刷面世。一般认为,其中的后40回是一个叫高鹗的人续作的。他的续书虽然使故事有了完整的规模,人物大体上也都有了一个结局,但续写的内容并不完全符合曹雪芹的原意。按曹雪芹的构思,贾家最后是要破落到“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而高鹗却写成宝玉“中乡魁”,贾家“沐皇恩”“延世泽”。但两百年来高鹗所写出的宝黛悲剧结局,也被广大读者接受。所以,现在人们说起《红楼梦》,往往指的就是曹雪芹的前80回和高鹗的后40回续书的总称。

二、作品导读

(一)写作目的 在小说的开篇,作者作了说明:追悔已往人生,纪念当日“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的女性。(悲金悼玉)但实际上作者所要抒写的却不仅仅是个人的悲欢,而是力图表现他对当时社会关系与精神文化的深刻认识。

(二)情节主线 是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

贾宝玉与寄居在贾府的林黛玉经过长时间的交往,产生了真挚的恋情。他们思想情趣相通,相互引为知己。特别是贾宝玉,在众多美丽动人的女孩子中,感情逐步专一,几次向黛玉表明心迹。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他们的婚事却只能由家长们决定。而贾宝玉的祖母、母亲为了家族的利益、宝玉的“前途”,却更欣赏也暂住在贾府的薛宝钗。在后40回中,由于家长们的周密安排,宝玉在不知底细的情况下,与宝钗成亲,黛玉则在忧伤中死去。正如作者在第五回《红楼梦曲》中咏叹的那样:“宝玉终于离家出走了,而宝钗也将在孤寂中抱恨终生。宝、黛、钗的悲剧与他们所处的时代以及由此造成的不同性格密不可分。 如果不了解传统的礼法社会对人的个性与自由的束缚,不了解“男尊女卑”的观念对女性的压制,不了解科举制度对整个知识阶层的精神戕害,我们也许会简单地把贾宝玉看成一个“问题少年”;也难以理解他与林黛玉的“木石前盟”,为什么比他与薛宝钗得到封建家长认可的“金玉良缘”更值得同情与肯定。最重要的是,《红楼梦》通过宝黛的爱情,表现了一种对更为合理的人

生的追求。

在《红楼梦》这部小说里,作者曹雪芹没有流于一般才子佳人小说作者的幼稚、肤浅,而是把对人的情感世界的刻画与对整个社会及其文化传统的反省结合起来。其中后者,作者主要是通过深刻细腻地描写当时贵族家庭内部和外部的种种矛盾冲突来完成。两者互相衬托,极大地提高

了作品的艺术容量。

(三)人物形象

1、主要人物

(1)贾宝玉 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前世为赤霞宫神瑛侍者。他最突出的性格是,不愿按贵

族家庭为他安排好了的道路循规蹈矩地生活,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痛恨“八股”,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懒于与他们接触拜会。他不喜欢所谓的“正经书”,却偏爱于“杂书”,钟情于《牡丹亭》《西厢记》。他还对程朱理学提出了大胆的质疑,认为“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了。”这充分显示出了他是君主专制制度的“逆子贰臣”。 他断定“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因此,他极力赞

赏那些聪明灵秀的女子,声称:“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种偏激的思想既反映了他作为贵族公子的生活情调,又表现了他虽然幼稚、却很执著的清高脱俗的意识

,宝玉感到特别痛心。他觉得好好的清白女子,也学得钓名沽誉,是“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了”。也正因为如此,他倾心爱恋才情洋溢、孤标傲世的林黛玉。故事结局是离家出走。

(2)林黛玉 是宝玉反抗封建礼教的同盟军,是自由恋爱的坚定追求者。与薛宝钗并为“金

陵十二钗”之冠(判词与宝钗合二为一)。宝玉的姑表妹妹,前世为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草。林黛玉是最充分体现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女性形象之一。她娇弱清丽,有着十分敏感、

细腻的感情世界。由于父母早亡,她孤身一人投靠到贾府。寄人篱下的生活使她养成了强烈的自尊意识。这种强烈的自尊在她对贾宝玉的爱情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她经常对贾宝玉“使小性子”,心地宽大的。谁知这一个反倒同他生分了。那林姑娘见他赌气不理,他后来不知赔多少不是呢”。贾宝玉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吗?若是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所谓“混帐话”,就是指要他读书求功名的话。林黛玉确实没有这样劝过贾宝玉。相反,她还曾与贾宝不知不觉地陶醉在爱情的甜蜜中

:“至于你我,只该做些针线纺绩的事才是,偏又认得几个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书看也罢了,最怕见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故事结局是在忧伤中死去。

(3)薛宝钗 是符合传统的封建闺范,一个标准的“名媛淑女”。与林黛玉并为“金陵十

二钗之冠”(判词与黛玉合二为一)。宝玉的姨表姐,出身于富有的皇商家庭,她不但长得漂亮,而处处随分从时,端庄稳重,是一个标准的“名媛淑女”。即使是在众姐妹开诗社,逞才使性时,她出的诗题也是艰涩乏味的“咏太极图”。很难想象,鄙弃功名、厌读诗书的贾宝玉能与她和谐相处。她对官场黑暗深恶痛绝,但仍主张贾宝玉应致力于仕途经济,有所作为。她有一个“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据说是初生时一个癞头和尚给的。而王夫人与薛姨妈为了家族利益,便以此为由,极力促成“金玉良缘”(宝玉与宝钗的婚事)。“金玉良缘”的结局是“终身误”,宝钗也将在孤寂中抱恨终生。

(4)贾元春 金陵十二钗之三,贾政与王夫人之长女,自幼由贾母教养。作为长姐,她在

宝玉三四岁时,就已教他读书识字,虽为姐弟,有如母子。后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作女吏。不久,连元春都觉太奢华过费了!元妃虽给贾家带来了“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盛”,但她却被幽闭在皇家深宫内。省亲时,她说一句,哭一句,把皇宫大内说成是“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这次省亲之后,元妃再无出宫的机会,后暴病而亡,元春之死乃是荣国府从荣耀转衰败的一个转折点。

(5)贾探春 金陵十二钗之四,贾政与赵姨娘所生,贾府三小姐。她精明能干,有“玫瑰

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的改革来挽救,改革成功,但无济大事。最后贾探春远嫁他

(11)贾巧姐

金陵十二钗之十,贾琏与王熙凤的女儿。因生在七月初七,曾受过王熙凤

。贾巧姐从小生活优裕,是豪门千金。但

于沦落到为奴为婢。

2、次要人物

(1)林黛玉奴仆:雪雁、紫鹃(鹦哥)、王嬷嬷(自幼奶娘)等。

黛玉进贾府带了两个人来:一个是自幼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亦是自幼随身的,名唤作雪雁。贾母见雪雁甚小,一团孩气,王嬷嬷又极老,料黛玉皆不遂心省力的,便将自己身边的一个二等丫头,名唤鹦哥者与了黛玉。

(2)贾宝玉奴仆:袭人、晴雯、麝月、秋纹(服侍贾宝玉的四个大丫鬟)、李嬷嬷(宝玉奶娘)、宋嬷嬷(仆人)、书童茗烟(焙茗)等。

①身世:《红楼梦》第十九回中,袭人被母兄接回家去吃年茶,母兄与她商量要将她赎回之事,袭人断不愿回去,因而哭诉道:“当日原是你们没饭吃,就剩我还值几两银子,若不叫你们卖,没有个看着老子娘饿死的理。如今幸而卖到这个地方,吃穿和主子一样,又不朝打暮骂。况且如今爹虽没了,你们却又整理的家成业就,复了元气。若果然还艰难,把我赎出来,再多掏澄几个钱,也还罢了,其实又不难了。这会子又赎我作什么?权当我死了,再不必起赎我的念头!

”这段记载袭人身世之苦。

②名字:袭人原本是贾母的婢女,本名珍珠。因为贾母疼爱宝玉,怕宝玉的婢女不中任使,又知道袭人心地纯良,克尽职任,遂将袭人给了宝玉作丫鬟。因姓花,故宝玉取陆游诗句“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竹识新晴”之意赐此名。

③样貌:袭人细挑身子,容长脸儿,长得也是美人一个。按照王夫人的描述,样貌虽比晴雯略次一等,收在房中也算一二等。

④性格:袭人对人和气,处事稳重,工作认真,富有心机,在大观园里众人是人前人后的夸奖她。就连下级小红、佳蕙也对其服气,是出了名的贤人。心中亦有些痴处,主子命令她服侍谁,她的心里便唯有谁。她与宝玉有情,是《红楼梦》中,与宝玉唯一发生性关系的丫鬟。她不时规劝宝玉要读书上进。宝玉因与戏子蒋玉菡关系暧昧、戏弄害死金钏,又遭贾环诬陷而挨父亲打后,她向王夫人进言建议应该好好管教他并叫他搬出园子来,王夫人认为袭人深明大理,对其信任有加,不仅赏了她两碗菜、加了一半的工资,准备将其提升为“准姨娘”。

⑤经历:小小年纪便要承担家庭重担,为家庭出力,到别人家做奴婢看别人眼色,在复杂的成长环境中学会了小心谨慎,温顺谦恭。

⑥结局:因为《红楼梦》原本遗失,袭人的结局有众多猜测。脂批给我们提供了两条线索:一是袭人出嫁是在宝玉还在的时候,二是袭人与丈夫蒋玉菡在贾家落难后一起奉养宝玉宝钗夫妻。而在续书中为:宝玉出家,袭人有实无名,只得奉王夫人之命最后嫁给了戏子蒋玉菡。但是相对于那些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的命运,她已算是有始有终。

①身世:晴雯从小被卖给贾府的奴仆赖大家为奴。赖嬷嬷到贾府去时常带着她,只因她生得“十分伶俐标致”,“贾母见了喜欢”就被赖大母亲当作一件小玩艺孝敬了贾母。这种被奴才当做礼物送给主子的奴才身份是最底下的。晴雯唯一的亲人是姑舅表哥多浑虫和与贾琏有染的多姑娘。

②性格:她的反抗性最强,她蔑视王夫人为笼络小丫头所施的小恩小惠;嘲讽向主子讨好邀

晴雯聪明智慧高傲泼辣,深得宝玉的重用和赏识。可以说在怡红院的大丫鬟中,宝玉尊重的是袭人、信任的是麝月、喜爱的是晴雯。凡是他和黛玉私下传情的事情,都是差遣晴雯去办理,晴雯也深深理解宝黛的感情,传话送物爽朗飒利。像宝玉病中惦念黛玉,给黛玉送旧手帕,就不能让袭人等发现而偷偷的让晴雯送去。

③样貌: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没有正面描述晴雯的美丽,但是读者都知道晴雯的美丽出众,是因为曹雪芹用铺垫渲染的手法,让一些反感晴雯的人从口中说出来,这就使得晴雯的美丽更加突兀。晴雯早在第五回就轻描淡写地出场了,是说贾宝玉在秦可卿的卧室睡觉,有四位丫鬟服侍他,其中有晴雯。然而第一次描述晴雯的长相,就到了七十四回,是出自最恨晴雯的王善保家的口中,她向王夫人进谗言:“???宝玉屋里的晴雯,杖着她生的模样比人标致些??”,至于如何标致,王夫人听了王善保家的话之后就想起来了,是“水蛇腰,削肩膀”,这个“水蛇腰削肩膀”就是那个时代美丽女性的标准体形,在王夫人把病重的晴雯叫到眼前的时候,在王夫人的眼中,我们再一次看到了晴雯是个“美人”“病西施”,晴雯的美丽不言而喻,是贾府上下一致承认的。

她长得风流灵巧,眉眼儿有点像林黛玉,口齿伶俐,针线活尤好,曾为宝玉“病补雀金裘”。 深得贾母的喜爱。

④结局:可正是因为她模样长得稍好一些,经常和贾宝玉说说笑笑,就被王夫人误以为晴雯带坏宝玉,王夫人在她病得“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的情况下,从炕上拉下来,硬给撵了出去。当天宝玉偷偷前去探望,晴雯深为感动,便绞下自己两根葱管一般的指甲、脱去了一件贴身穿的旧红绫小袄儿赠给他。当夜,睛雯悲惨地死去。宝玉深感哀伤,特作《芙蓉女儿诔》,有的人也说,晴雯就是黛玉的影子,晴为黛影。她的死也就是黛玉的写照。

(四)艺术技巧

(1)《红楼梦》不仅思想深邃,在艺术上也叹为观止,这首先表现在作者善于刻画人物上。在描写贾府的没落过程中,曹雪芹充分展示了贾氏几代人不同的精神面貌,并塑造了王熙凤、贾母、探春以及一大批丫环的艺术形象。

(2)小说塑造人物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发展变化。作者通过情节冲突的演进,揭示出人物性格的形成与变化的内在逻辑。此外,作者还特别擅于通过人物特征鲜明的语言、人物之间的对比、环境描写等多种手段表现人物的性格。

(3)叙事与抒情完美结合,正是这部小说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的重要表现。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与作者对人性的深入剖析和对人的命运的热切关注分不开。

(4)从叙事的角度说,《红楼梦》特别令人赞叹的是其中真实而丰满的细节描写。《红楼梦》完全是以丰富的生活细节构成了小说叙事的主体。这些“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不但真实可信,而且内涵深刻,具有以小见大的艺术容量,充分显示了曹雪芹对现实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比如:①贾宝玉在姐妹们都在场时向林黛玉使的一个眼色,林黛玉马上就能会意,表现了他们两人不同一般的默契;②因是小老婆所生而倍感委屈的探春,洗一次脸也很讲礼数,其实是要摆小姐的谱以显示自己的身份;③中秋夜宴,众人强颜欢笑,从桂花阴里发出一缕凄凉笛音,暗示了贾府的日暮途穷。

(5)作者还创造性地吸收和运用了中国古代诗歌、绘画等艺术手法,使小说充满了诗情画意。

(6)《红楼梦》在人物心理刻画的手段上也是丰富多彩,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有时是作者通过明确的分析或人物的内心独白直接呈现出来,有时则是用环境的渲染、梦幻的远用等进行暗

篇五:红楼梦里话熙凤

红楼梦中话熙凤

摘要:说到红楼梦,谈到红楼里的女人,大家最不能忘却的也许就是那个既聪明 干练,又辛辣狠毒,既视财如命又可悲可叹的王熙凤吧。王熙凤,一个豪 门深宅的孙媳,一个掌权管家的大红人大忙人,一个机关算尽太聪明的泼 辣角色,虽在贾府辈份不高,却又有着很高的地位的独特角色。作者用 了最多的笔墨为她做传,她也是这座大宅子里性格最张扬最鲜明的形象之

一。外表的坚强和内心的脆弱让她形成了性格中复杂而又矛盾的一面。无 论是她的聪明能干还是她的阴狠毒辣,都给人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 在那个封建等级森严的大环境下,也造成了她可恨可怜可悲可叹的一生。 关键词:人物形象;才干;性格矛盾;悲剧性;社会性

王熙凤,《红楼梦》中着墨最多,刻画最深刻,最为鲜活生动的形象。之所以说她成功,是因为作者把她立体化了,不论是她的聪明才干,阴毒很辣,还是她对对金钱的执著,对权势的贪恋,无不表现的深刻细致。她身上表现出强烈的复杂性,善的时候,语言幽默讨人欢心;恶的时候手段毒辣,阴狠至极,让我们这些看客看到牙根痒痒;她的聪慧却又让人赞赏,即使她都用在了维护自己地位和金钱权势上,就连曹雪芹也大加赞赏。她的判词是:“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我们明显的可以看出作者对她的赞赏和批判,同时也有对她悲剧人生的同情。

一、王熙凤的独特的人物形象分析

(一)独特的人物存在

王熙凤这个人物在大观园中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她是这个大宅门中最为独特的存在。作为这个等级森严的豪门深宅里的孙媳,上有老祖宗,王夫人等家长的压制,下有各门各房学识过人的小姐夫人,她一个辈分不高,甚至有些低微的孙媳,一个没有什么学问只知穿红着绿的妇人却走到了权势地位的高峰,不得不说她的身份十分独特。如果说她有娘家“金陵王”的背景,她有贾母的靠山,有刑王二夫人的相互牵制,那么她本人的聪慧和欲望则成了这一切的枢纽。她聪慧

干练,八面玲珑,曲意逢迎,倍受贾母喜爱,却也弄权敛财,阴狠毒辣。这一却无疑将她推到一个风口浪尖,她成了这个大观园的轴心,同时也成了众矢之的。

当然她的独特性还表现在她的性格上,她身上有着传统观念的束缚,而那些所谓的传统在她身上却又明明有所失落,甚至裂变。而这种裂变却又和认同和顺从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使她的形象变得立体丰满,同时也呈现出很强的复杂性。她生在一个吃人的社会,封建礼教紧紧的把她困住甚至动弹不得。“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为妻纲”这些封建教条在那个社会不仅没有错而且被高调宣扬。王熙凤出生于那样的官宦世家自然对这些礼教应该更是唯命是从的。可是她却屡次僭越夫权,对贾瑞的邪淫予以最沉重的报复,对探春的庶出表示叹息,对贾赦的丑陋行径感到反感。这一切的一切,不能不说她是独特的存在,她有着强烈的反抗意识,可是当理想遭遇现实,她又会自然的屈从于封建礼教的威严。

(二)聪明过人,机敏干练

说起聪慧,也许很多人会想起宝钗、黛玉和探春,但是大家同时不能忽略的就是那个脂粉粉堆里的英雄,冰山上的雏凤。虽然她没有什么学识,那句“一夜北风紧”也着实为难了她,但是她的聪慧却是不输与任何人的。想她一个孙媳辈分的小人物如若没有过人的才智,早就会在这个吃人不吐骨头的社会里隐没了,怎又能爬到权势地位的中心。

她锋芒毕露,泼辣干练。秦可卿之死便给了她展示的机会,本来秦可卿之死就是极不光彩的一件事,也是很难办的一件事,对于谁都是一项严峻的考验。贾珍要求凤姐协理一个月,王夫人怕她办不好,就没有答应。而凤姐素日最喜揽事,好卖弄才干,如今贾珍如此央求她,心中早就应允了;便向王夫人道:“大哥哥说的如此恳切,太太就依了吧。”可见凤姐急于表现自己的心理。她初到宁国府就揪出了宁府的五大弊端:“一是人口混乱,遗失东西;二是事无专管,临期推诿;三是需用过费,滥之冒领;四是任无大小,苦乐不均;五是家人豪纵,有脸者不能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这是多么全面,多么明敏。她对症下药,加以整顿:首先分班管事,职责分明;其次精细考核,不容混冒;第三赏罚分明,

树立威信。“宁府中人才知凤姐厉害,自此个人兢兢业业,不敢偷安。”凤姐的才干在这里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她阿谀谄媚,曲意逢迎。王熙凤为了能够独揽大权,挖空心思的讨好贾母。她惯于投其所好见机行事。初见林黛玉时便笑道:“天下真有这般标致的人物,今个我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像是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这些话表面上是赞扬林黛玉的标致,实则是阿谀贾母。纵使林妹妹再好也不可能天天口头心头念念不忘,而且贾府最不缺的就是聪明伶俐的小姐。凤姐这样一说不仅给足了黛玉面子,而且也表现出贾母对黛玉的疼爱。贾母谈到自己小时候头上碰了个洞,差点活不成,而王熙凤却笑着说:“可知老祖宗从小福寿就不小,鬼使神差的碰出个窝来,好盛福寿,寿星老儿头上就有一个窝,因为万福万寿盛满了,所以就凸高出来了。”看她多么娴于词令,尽管她说的内容可能荒诞不经,但是却又煞有介事的引经据典,不仅满足了贾母的虚荣心而且气氛被烘托的刚刚好。在贾赦想讨鸳鸯为妾的时候,贾母不分青红皂白斥责儿媳妇们时,一家人吓得战战兢兢,王熙凤却笑道:“我倒不派老祖宗的不是,老祖宗倒寻上我了。”“谁叫老祖宗会调理人,调理得水葱儿似的,怎么怨的人要!我幸亏是孙子媳妇,若是孙子,我早就要了,还等到这会子呢。”你看,凤姐多会说话,她说的多乖巧,又得体,既吹捧了贾母,又没得罪贾赦,原本生气的贾母经她这么一说,顿时没了刚刚的怒意,气氛也变的和缓。她发现刘姥姥颇受老祖宗喜爱,便把他当成宝贝刻意安排其讨老太太欢心。

(三)性格矛盾,善恶兼容

如若非要给王熙凤的角色做一个定位,那凤姐无疑是文章中的白脸形象。她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底下就使绊子,明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她视财如命,恶行累累,奸诈狡猾,杀人不用刀。贾琏在外面偷娶尤二姐,对于没能生下一个男孩的她来说这无疑严重威胁到了自己的地位,她便把尤二姐骗到府中背后却“借刀杀人”“坐山观虎斗”逼得尤二姐吞金自杀。在贾瑞对其有非分之想时,她为了报复贾瑞对她的不恭,她“毒设相思局”使得贾瑞命归西天。“弄

权敛财”是她又一罪行。为了三千两银子她可以随意拆散别人婚事,逼死了一对未婚夫妻。她的一生都是为了自己的地位和金钱在作斗争,甚至不惜瞒着王夫人私扣奴仆月钱去放高利贷。书中她敛财害人的笔墨比比皆是,自此恶毒,阴狠等均成了她的代名词,哪个看客提起她不是牙根发痒。

但是,王熙凤在书中并不是单线的人物。她不仅有着恶毒的一面,而且她身上也有着善的存在。她对待贫穷的刘姥姥和刑岫烟都不乏可圈可点的善举,而她的好友秦可卿的死更使她流下了真切的泪水。刘姥姥一个乡野妇人

红楼之夫为妻纲

,来到贾府期望巴结一下王夫人、王熙凤以求点好处,这让身为贵族阶级的王夫人着实感到一些难堪,可是王熙凤却不介意刘姥姥的鄙陋粗俗,虽然王熙凤有利用刘姥姥讨好贾母的行为,却也表现出几分真诚。刘姥姥进大观园时,园子里多少人把她当成玩物戏耍,就连平日里知书达理的林妹妹也在心里直呼刘姥姥像极了母蝗虫。刘姥姥虽然穷困粗俗,但是也颇有见识,显然得到了王熙凤的赞赏,甚至把她当作了可以信任的人,连自己女儿的名字也让刘姥姥帮忙起。在那个年代,富贵人家孩子的名字的甄选是很重要的,凤姐并不以刘姥姥为鄙,反而让其取个庄户人家的名字,足以见凤姐对刘姥姥的真诚,这也是日后偏偏是刘姥姥救得凤姐女儿的原因,这也算是对她善行的一种回报。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是王熙凤与秦可卿的生死联盟,虽然协理宁国府使得凤姐名声大噪,但其中却也可以看出其真情流露。王熙凤和秦可卿本是闺中密友,凤姐深知秦可卿的死因,她不避物议,挺身而出,协理宁国府,既是卖弄才干,收买人心,也是痛惜可卿不幸,帮贾珍遮盖丑闻渡难关,送闺中密友体面上路。其哭陵一段更是对其感情的深切表现。凤姐之哭是真哭,她为她的闺中密友的不幸而悲痛,为失去唯一的知己而悲泣。但是凤姐之哭也是假哭,她是为可卿造大声势而哭,也是为宁国府挣得脸面而哭。她的哭不同于宁国府内其他人的虚情假意,她哭的真实真切,却又不乏些许目的。

二、悲剧命运及艺术特色

王熙凤在大观园中可谓光彩照人,风生水起。可她精干的一生却换的悲剧的收场。太虚幻境中对她的判词是:“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

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它预示着王熙凤的悲剧命运,她的悲剧不仅表现在她当家的悲辛,而且也表现在她婚姻的悲剧。

(一)末世英雄的悲剧

“生前已心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呀!一场欢喜忽悲辛!”这些句子是对凤姐持家悲辛的咏叹。王熙凤的重任是在维护贵族的封建礼教的基础上保持家富人宁的局面。在这个过程中她付出了太多,得到了太多,也失去了太多。错中复杂的人际关系,各种矛盾的联结使得她成为靶心,虽然她在荣国府有着独特的地位,但她也明白其中的不稳定性。她攀附贾母,可贾母年事已高,王夫人只会自私的把自己置于最安全的地带,而邢夫人早就妒其才能处处为难。那些知书达理的小姑子们暗地里嘲笑她目不识丁,就连她的枕边人也厌恶她。她压倒一切,处处树敌,她也曾差点被赵姨娘整死。她深知自己在怎样的一个矛盾中,她曾对平儿说自己得罪的人太多,但因权高位重,骑虎难下,因此她只能抱着“宁教我负天下人”的哲理硬撑下去。自己越是病重越要硬撑终落的“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结局。

从某个方面来说,王熙凤的悲剧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剧。她本性要强,爱逞能又不畏辛劳,确切的说她就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但是她又依附于贾府的权势肆意敛财害人。一方面她的才干成就了她,让她成为脂粉堆里的英雄,另一方面也正是她的才干害了她为她招来了祸患。

(二)男权时代婚姻的悲剧

王熙凤生于浓重的男权时代,“三从四德”“男尊女卑”深深的刻在她的脑海里,男子可以三妻四妾,女子必须从一而终。在那场政治联姻的交易里,王熙凤无疑是一个牺牲品。纵使她聪明干练,但是也不能摆脱被奴役被放逐的命运。她的丈夫贾琏是无才的亦或是无能的,可是他却是她的丈夫,她必须爱他,伺候他,取悦他。其实,一开始凤姐是真爱贾琏的,凤姐对贾琏有深深的眷恋之情。在凤姐协理宁国府的那段日子里,王熙凤每天必做之事就是“屈指算行程该到何处”。凤姐对贾琏是何等的关心、牵挂、依恋。在贾琏远路归家的时候,凤姐一个刚刚

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