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民间艺术皮影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9:24:32 字数作文
民间艺术皮影字数作文

篇一:中国民间艺术欣赏之剪纸与皮影

中国民间艺术欣赏之剪纸与皮影

民间文化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最古老的文化,因为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发展的初始阶段,民间文化同时也是最年轻的文化,因为他仍然活生生的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口碑之中。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中最富色彩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剪纸和皮影艺术最为使我不能自拔。

一、剪纸:

剪纸,又叫刻纸或剪画。它是指用剪刀或刻刀对纸张进行剪刻而塑造出来的 平面造型艺术品。它至少有将近1500年的历史,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剪纸实物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出土的五幅北朝时期的团花剪纸。

剪纸的样式可分为:窗花、墙花、顶棚花、门笺、灯笼花、礼花、喜花、刺绣花等;剪纸的类型可分为:单色剪纸、套色剪纸、染色剪纸、拼色剪纸、色绘剪纸、折叠剪纸等。

剪纸的形象简洁、大方、清晰,极富特色装饰性,因此在生活中也被广泛应用。剪纸样式所涉及的学科门类几乎包括了现代艺术设计的所有门类。就我是一名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来讲,我已经深深地被它的魅力所折服。

窗花、墙花、炕花、顶棚花、门笺是室内设计的范畴,灯笼花属于装饰设计,喜花就是装潢设计,刺绣花是纺织品中的刺绣纹样设计。在现代的日常生活中,剪纸的应用无时无刻地存在着。它本身来讲就是一种装饰门类,将剪纸用镜框装好挂在墙上能成为一幅使居室生辉的装饰画,在刊头、尾花、插画、封面、贺卡、藏书票、邮票、包装设计等方面设计中剪纸形式也十分常见,还可以将其运用在舞台美术、环境艺术、印染设计等领域。

我国的剪纸艺术可分为北方风格和南方风格两大流派,每个地区的剪纸都有着不尽相同的特点。陕西剪纸形式上多以单色为主,造型简单,洒脱、粗犷,注意夸张变形,内容上多以传统的花草和动物为主体;山东剪纸富有韵律感,线条挺拔,浑厚粗犷,富有浓重的金石意味,构图夸张不失真;湖北剪纸主题多样、纤细秀美、刀法流利具有浓厚的观赏性和装饰性。少数民族也有各自独具风格的剪纸,如满族剪纸、傣族剪纸、苗族剪纸,都有其特有的风格特征。

总而言之,通过对剪纸艺术其表现形式、广泛用途、风格特色等的全面了解,我认识到在民间广泛流行的剪纸艺术渗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所传达出的那种淳朴、简单、明了而智慧的美使它的生命力经久不衰。

二、皮影

皮影是皮影戏的道具。皮影戏,又称为“灯影戏”、“纸影戏”。皮影属于傀 儡戏的一种,是古老的、流传区域相当广阔的民间戏曲艺术。由影戏艺术家操纵影人,通过灯光将影像透映于幕帘上,并配以音乐和唱念来表演剧情。

先前民俗博物馆庙会时曾看过一场皮影戏,去王家大院采风时又有幸目睹其

风采,我的印象尤为深刻。实际上,皮影戏的起源与古代弄影幻术、民间弄影之嬉、古代镂皮雕刻、民间剪纸造型有着密切联系。

一般来讲,一个完整的皮影戏箱至少有七、八个包册,皮影的包册有头茬、身段、布景大片、桌椅、道具花石、车轿、神怪等。而一个完整的皮影人物的形体从头到脚通常有头颅、胸、腹、双腿,双臂、双肘、双手,共计11个部件,为了表演的需要还要装置三个竹棍做操纵杆。

皮影戏的三个大区域性流派包括:北方影戏、中南部影戏、西部影戏。北方皮影造型最经典的特征是人物脸谱均为写意性的通天鼻梁镂空脸;西部皮影造型共同的特点就是高额头造型;中南部的人物造型多为近于写实,色彩鲜艳、线条粗犷简洁,适合于表现夸张的动作和造型。各有优势,各有特色。

总而言之,通过对其表面的深刻的理解认识,我们可以升华到另一个不同的层面:

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而皮影戏中的人物,景物造型又属于民间美术,它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对其整体进行大胆夸张的艺术手法,使其在民间艺术中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生动形象,夸张又不失真实正是其魅力所在。

三、剪纸与皮影

我国民间文化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其中最为大放异彩的便是剪纸与皮影。而当这两种优秀的艺术形式相互结合,又会撞击出怎样的火花?

其实两者本是有渊源的,皮影的一些元素就源自于剪纸艺术。并且很久以前,民间艺人就将皮影和剪纸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了一种新的剪纸艺术,就是皮影剪纸。

皮影剪纸主要运用阳刻、阴刻手法。其中,阳刻以线为主,把造型的线留住,其他部分剪去,并且线线相连;而阴刻就是以块为主,把图形的线剪去,线线相断。

皮影剪纸造型特点:额头比较宽大,五官特征清晰,头发发饰向后倾斜;四肢宽大,身上带有装饰图案;表情、动作比较夸张。

剪纸艺术加上皮影艺术,这两者的结合使民间艺术更加夺目,这两种中国民间艺术形式是对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艺术性的提炼和总结,他们以特有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四、总结

我国民间艺术种类繁多,皮影与剪纸即是其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剪纸流传至今,不断的发扬传播。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剪纸这种艺术形式,但我国剪纸艺术的历史之悠久,分布之广泛,样式之多样,在世界上是没有其他国家可以比拟的。值得强调的是我国的民间剪纸,有着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乡土气息,

不同地区既有共性又有各自出色之处,加以研究,我们会受益匪浅。而皮影是我国土生土长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它融合了剪纸、雕刻、文字、绘画、表演、音乐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了解学习皮影的造型特点和装饰语言,还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装饰设计能力和审美观念。

中国民间艺术中基本上所有的艺术形式都表现出对生活的信心和热情,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审美理想和追求。其中剪纸和皮影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表现手法大胆而自由,用色狂放而合理,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相信这种积累和沉淀能让我们的艺术思维上升一个全新的层次。

五、写在最后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传统文化,其中中国民间艺术独树一帜,它凝聚着民族的性格、精神和民族的真善美。急剧变化的时代已在逐渐淘汰着这些灿烂的民间艺术形式,当今时代,我们尤其有必要对我们丰富淳朴、历史悠远的民间艺术文化负责,将其中的优秀部分及真谛展示给广大民众,从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创造的非常丰富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精神!

1、参考文献:《民间工艺美术》

《民间传统装饰艺术》

2、参考网站:中国皮影网

中国剪纸网

篇二:中国民间艺术之皮影

中国民间艺术之皮影

我自认是个喜欢艺术的人,这份喜欢,交缠的是我对历史的热爱。我曾经背包独自走过一些城市,这些城市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历史古都。我旅程的第一站就是千年古都西安,在这里我认识了皮影。

中国皮影戏历史悠久,关于它的起源,民间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相传2000多年前的汉文帝时,一位美丽聪颖的宫娥巧手将桐叶 剪成各种人形,在阳光的照耀下,映在窗子上的影子上下飞舞,逗得小太子开心地笑。 还有一个传说,源自汉武帝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汉武帝的爱妃王夫人年轻貌美,不幸早亡。武帝非常伤感,甚是思念。宫中有个叫少翁的人,用素纸剪成李氏人形,将纸放在灯前投影到帷幕上,并设臵了一个“弄影还魂术”,武看后,似在帷 幕中影影绰绰看到了爱妃,病渐好。这便是皮影戏的雏形,后来展成为皮制再配上音乐、唱腔,慢慢形成了皮影戏。

不过,真正的史料记载却有其它版本。皮影戏始于唐代中晚期或稍晚的五代时期(公元七世纪-八世纪)。当时 是为佛教宣示轮回报应的佛法服务的。寺院中的俗讲僧在超渡亡灵时, 用影人作为死者的灵魂。它发祥于我国的陕西,而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 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 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与说唱艺术结合,成为当时兴盛的市 民文艺之一种,宋代影戏相当繁盛还表现在制做镂刻影人的艺人,成为 见于记载的专门行业。这说明从北宋至南宋,影戏又有了新的发展。因 为需要众多,才会有专门刻镂影人的行业。 元代统治者把影戏做为宫廷和军中娱乐,成吉思汗的大军,远征到

欧亚大陆的广大地区,中国的影戏也被传播到波斯等阿拉伯国家,后来 又辗转传入土耳其。东南亚一些国家也有流传。 明代影戏继续在都市和村镇流行,它不只受到广大下层民众喜爱, 也受到文化人的推崇,从明代有名的文言小说《剪灯新话》的作者瞿佑 的一首咏赞影戏的诗中,可见一斑南瓦新开影戏场堂明灯烛照兴亡。看看弄到乌江渡,犹把英雄说霸王。清代,特别是清末民初,20世纪初叶,皮影戏在中国广大地区传播开了,并形成了不同的地域风格。 由于皮影戏在中国流传地域广阔,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不同流派,常见有四川皮影、湖北皮影、湖南皮影、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东皮影、山西皮影、青海皮影、宁夏皮影、陕西皮影,以及川北皮影、陇东皮影等风格各具特色的地方皮影。

皮影是一门结合了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表演形式,它有着悠久历史的形式,也是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传统艺术。中国的皮影在宋代(960-1127)已极为盛行,每逢节日,影戏台数甚多。到明代,北京一地的皮影班社竟达四五十家。公元十三世纪,当时的蒙古军营中也演皮影戏,作为一种娱乐,后来还随军把皮影带到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国。之后,皮影便在东南亚各国流传。中国的皮影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传到欧洲。据记载,1767年,法国传教士把中国皮影戏带回法国,并在巴黎、马赛演出,被称为“中国灯影”,曾轰动一时。后经法国人改造,成为“法兰西灯影”。中国的皮影戏对丰富世界艺坛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但是,目前,皮影戏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当年的制作和表演艺人如今都已年逾百岁,这门精湛的技艺眼看着就要失传。而当今,越来越多的娱乐方式使得皮影戏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碍了皮影戏在中国的继续发展?我们怎样才能拯救这门璀璨的艺术,重新赋予它全新的生命力呢?

无疑,传统的皮影戏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这也是它适应如今快节奏社会最大的障碍。皮影精雕细琢,巧夺天工的色彩造型倾倒了无数的艺术家,却给它的制作带来了极高的难度。一个影人的制作要包括制皮,描样,雕镂和上色等十余道工序,这些复杂的工艺足以花去一个手工艺人数星期的时间,还不包括这期间因任何一个小错误而导致无法修改,前功尽弃的可能性。同时,成品的保存也是一个难题,长时间的日晒会使颜料褪色,温度的湿热变化也会造成皮影的变形。这对强调批量生产的工业化社会来说无疑都是致命的弱点。

皮影需要得到尊重与传承,正如所有民间艺术一样。

我一直在路上寻找历史,在历史里寻找艺术。

篇三:传统民间艺术“皮 影”论文

浅谈传统民间艺术“皮 影”

【中图分类号】 i238.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280-02

“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皮影,又称“灯影”,是广泛流传于中国民间的一种古老而独具特色的民间戏曲艺术。我国影戏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艺术体制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它作为一种演出千年而不衰的民间艺术并能遍及中华大地,应该说是非常罕见的。它与世界各地的皮影相比,不仅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流传广泛、遗产丰富,同时在造型、文学、唱腔、表演中所体现的高度综合能力,应该是举世无双的。 中国皮影艺术源远流长,在世界美术之林中占有极其光辉的地位,中国民间艺术有着自己完善的艺术体系和系统的思维方法,其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艺术上表现尤为突出。艺术家们将人与自然有机地融为一体,和谐统一。中国民间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蕴涵着传统文化特有的审美思想和文化符号,可以激起人们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共鸣。

1 挖掘传统民族文化对皮影创作的必要性

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千百年来,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所以流传甚广。不仅如此,皮影戏还对国内外文化艺术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有不少新的地方戏曲剧种,就是从各路皮影戏唱腔中派生出来的。中国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戏的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

也都起过先导作用。西方世界从十八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对中国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过高度的评价。建国后,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也曾多次以皮影戏来招待国内外宾客。然而,皮影戏艺术在遭遇“文革”劫难之后,被称为“比金子还贵重的艺术”和“魔术般、闪电般的技艺”的中国影戏却面临着濒危的处境。

改革开放后,传统文化虽有复苏的政治环境,但在当代影视影响等新科技和流行文娱形式的冲击之下,皮影戏的濒危处境仍难扭

转。目前的唯一出路,就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创新,要使皮影艺术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给人们带来耳目一新的艺术享受,才能使皮影艺术走出低谷,重展风采。

2 把握皮影创作上对传统文化的创新

皮影的艺术风格,在民族艺苑里也是独树一帜。它为了适应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其脸谱与服饰造型生动而形象,夸张而幽默,或纯朴而粗犷,或细腻而浪漫。再加上雕功之流畅,着色之艳丽,通体透剔和四肢灵活的工艺制作效果,着实能使人赏心悦目。

越是民族性的东西,就越具有国际性。中国的皮影,要想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面对“个性”、“特色”这样的拷问。这种拷问包括故事内容,也包括造型艺术。既要继承,又要丰富艺术本体,如各国动画都具有非常明显的标签,日本的铁臂阿童木和法国

的蓝精灵、捷克的鼹鼠、美国的米老鼠与唐老鸭,显然具有完全不同的风格,这也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原因。我们目前创作的动画片,具有和日本动画非常相似的造型和故事构思,却没有人家的神韵。即使模仿得完全一样,也不过是一个“赝品”。没有推陈出新,将会导致民族传统艺术发展的停滞不前,只有承前启后,破旧立新,适身应用,才能灵活生动。

3 解决创作上对传统文化创新的途径

3.1 立足于民族文化,提高艺术修养

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时代在召唤创作共同语言的同时,更注重皮影艺术创作设计上本民族文化的表现。

皮影戏是我国走出国门、闯入世界最早的戏剧艺术。它自13世纪先后传入亚欧各国到现在,都一直受到外国人的喜爱。早在1781年,德国文豪歌德就用皮影戏来庆贺他的生日,使得宾客惊喜不已。在土耳其,至今还盛行着皮影戏的传统文娱活动。我国的皮影剧团每到国外演出,都受到高度赞誉。皮影戏是世界上最早的供人观赏的幕影艺术,国外学者公认中国皮影戏是近代发明电影的先行。在国内,有《猪八戒吃西瓜》、《人参娃娃》、《金色的海螺》、《红军桥》、《济公斗蟋蟀》、《渔童》等诸多美术影片,都是吸取皮影造型与动作技巧来制作的。

3.2 树立表现服务于创作的观念

打开电视,观众常看到美国式的造型与套路似的运动规律及典型日本动画式的停格剪辑镜头;在中国艺术动画短片创作中,常看到

把中国的京剧或皮影的老形式、旧题材原封不动地用新媒体的形式搬上银幕。这种简单的“拿来主义”足以说明用外国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来标榜作品的时代性,实际上已经丧失了自己民族艺术的表现语言。而动画片创作中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应是服务于作者创作的一种元素,不是为了表现民间文化而形成的束缚。这样的作品既不具备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又缺乏真正的民族文化的时代性特征。但只要我们提高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度,协调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将中国式的幽默融入其中,中国的皮影艺术必然会走出低谷,成为老少皆宜的娱乐需求。

3.3 将时代融入创作中

据悉:台湾传统皮影戏的表演形式,由于题材老旧,演出形式相对单一,现状不容乐观。台湾影戏表演者开始进行改革,有的编出以槟榔西施、泰山、比尔.盖茨等人物为主角的皮影短剧,希望以轻薄短小的新形式开创皮影戏的新生。

对于一个伟大的民族来说,传统文化的厚积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应该继承和发展,使其延续下去,最低是保住传统文化的“火种”不致熄灭和中断。因为在传统文化中保存着高尚的精神品质和优秀基因一旦发挥出来,将会形成无穷无尽的力量,向世界展现我们民族文化的特殊风采。

皮影戏夹带着许多极为重要的传统文化信息,世俗的、精神的、伦理的、哲学的、历史的、审美的相互交织在一起传承在我们的民族和民间??

三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

篇四:关注辽南民间艺术——皮影戏

辽南民间艺术“皮影戏”之一:盖州皮影,名扬四海

在中国辽宁省营口市有一对民间艺人夫妇,二十多年对“皮影戏”情有独钟;5000多件珍贵皮影收藏,一辈子的执着守护。今天的节目请听专稿:关注辽南民间艺术“皮影戏”之一:盖州皮影,名扬四海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道具戏之一,通过灯光把雕刻精巧的皮影映照在屏幕上,由艺人在幕后操动影人,并伴以音乐和歌唱。在电视电影出现之前,观看皮影戏曾是中国民间重要的娱乐方式。

2006年11月6号,在中国辽宁省辽宁大剧院举行的第五届民间皮影艺术调演上,营口市盖州民间皮影艺术团的表演获得了金奖,四年一届的民间皮影艺术调演从第一届到如今已走过二十年,这让我们再一次把关注的目光投给那些执着于民间皮影艺术的人们。

近日记者专程去盖州市拜访了对“皮影戏”情有独钟的民间艺人张永夫和林敏夫妇。年近古稀的张永夫精通皮影制作,这次参加调演所用的皮影都是他精心制作的。她创编的皮影表演富有新意并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认可。

(出录音)以前总的没有得金奖得一等奖的时候。就今年得了。今年我选的这个题材挺好,我弄得是一个耍秧歌会,扭大秧歌踩高跷,马戏,舞狮子,打龙灯,跑旱船。我弄得这个,这个挺好,挺新颖384—我也觉得挺自豪啊(完)

“皮影戏”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在盖州市有资料记载就有300多年的历史,在二十多年的寒来暑往,民间艺术“皮影戏”一直是张永夫和林敏夫妇生活中重要的部分。多年来张永夫致力于皮影的收藏和研究,他刻制和收藏的皮影有近5000件,多次在中国辽宁省内外展出,他本人也被辽宁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并同日本、比利时、美国等中国文化研究者进行学术交流。他的200多幅皮影作品被收入到《辽宁皮影卷》里。林敏告诉记者:

(出录音)东北三省出这个《辽宁皮影卷》,共计是上了500多幅照片,有咱家200多幅。其实咱家这个这些清代的皮影,足足能代表东北的皮影。辽南的皮影。什么也不缺。什么都有,应有尽有。咱家就是从清代的,现在都属于是文物。(完)

多年来,他家简陋的小屋吸引了很多关注民间皮影艺术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和爱好者。当他们从互联网上了解到张永夫和林敏这对夫妇对皮影艺术的执着守护以及那么多珍贵的收藏,都纷纷打来咨询电话或慕名而来、交流学习技艺:

(出录音)半夜来电话,问到这,问到那.来多了去了。有辽宁大学,中山大学来的,今年还有一个辽大的学生来过,还有中央音乐学院的,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比利时的,美国的,都上咱家来过。研究中华民俗。了解皮影民俗。为日本没少演。他上这连来四年,连给她演了四年.去年中山大学来个博士生导师,来采访张,也是研究民间艺术的。把咱家的皮影也买了一套,收藏(完)

在当地以他们夫妇为主的盖州市民间皮影艺术团常年在农村演出,他们创作的皮影戏不仅多次在省皮影戏调演中获奖,更多的是给当地农村的群众带去民间艺术的精神文化食粮:

(出录音)少的就是六十多场,多的就是八九十场。盖县农村都演遍了,大石桥、沈阳,94年和96年在沈阳北陵公园庙会的时候演出.有市场,今年十月二十一号,那个时候,咱到十字街,那都冷了,那还有一百多人来看。农村能有多大?一个小村子,一个小屯,

就那么冷的天,都穿皮袄来底下,身上盖个被,也来底下看。也不是没有市场。也愿意看(完)

盖州皮影艺术团的活动在辽宁省是比较活跃的。林敏对她大半辈子以来钟爱的事业,正在培养一些皮影表演方面的传人:

(出录音)我说今年是辽宁省第五届皮影调演,我说再有第六届。要是第六届就还有四年,你说现在这帮人,最小的不算我是64岁。你说还能不能参加?七十来岁了,有的还说不好能不能在了(完)

在各地,随着老一辈民间艺术家的逐渐辞世,很多民间艺术面临着“人亡艺绝”的命运,面对生活的窘境林敏还是痴心不改,她在维持艰难生活的同时还时常思考着“皮影”艺术的传承问题:

民间艺术皮影

(出录音)我今年在大连汇演的时候,在大连都成立团了。每年下乡给我们安排点演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什么的,我就核计把这个团就办起来

辽南民间艺术——皮影戏之二《“皮影戏”老艺人的执着追求》 导语:“一口道尽千年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皮影戏以其独树一帜的特点曾在许多人的心中打上深深的烙印。对这项艺术的执着与挚爱却让皮影艺人守护着这块民间艺术的瑰宝。今天请听“关注辽南民间艺术——皮影戏之二”《“皮影戏”老艺人的执着追求》

作为我国一项民间艺术,皮影戏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惟一一种在舞台上表演的平面艺术,以其委婉缠绵的唱腔,小巧玲珑的造型,精致细腻的雕刻,强烈明快的色彩深深植根于许多观众特别是农村观众的心中。

说起皮影戏老艺人张永夫和皮影的不解之缘得追溯到几十年前了。小的时候,只要村里来唱皮影的,他总是跟在后面。随着鼓声锣声响起,那悠扬平缓的唱腔,忽来忽去的小人儿,声情并茂的故事,深深的吸引住了他。他说许多场景一闪而过,可现在想起来还是那么真切。 (出录音)农民太欢迎了,我从小在农村看影都看到天亮,听到鸡叫了都不散。周围3、5里的都来。故事情节就把老百姓吸引住了,今晚看,明天晚还看。有文的,有武的,有国家事有家庭事,有亲情有爱情。有道白有唱,生旦净末丑都有,人物千姿百态,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都有。楼台亭阁,仙山果洞,桥梁,车马都有。(录音结束)

多年以后,由于工作的关系,张永夫又接触上了皮影戏。京剧是高雅的,皮影戏是农民大众的。哪个村有个大事小情的都会请他们去给演出,百姓对他们的欢迎,现在还历历在目。说到这,张永夫眼里流露出的全是自豪和满足。

(出录音)瓜果梨枣的给送,一到哪演出,老百姓都出来迎接,咱拉的车卸东西,老百姓都帮着往屋里搬。下晚演出完拿工具,老百姓帮着拿工具,都不让咱拿。可以说是鱼水之情。有些老艺人啊,上谁家去都给你包饺子吃。在沈阳北陵公园演出,咱有个影人穿厚衣服去的,屋里非常热啊,等有个观众是在五爱市场卖服装,他说你怎么穿这么厚的衣服,在影人说,咱没有啊,等第二天卖服装的老伙计就给送来半截袖衣服。还有咱拉弦用松香嘛,撤台的时候不知道谁给送个松香。(录音结束)

皮影戏在辽南有300多年的历史,在张永夫的生命中同样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从1977年他开始潜心研究制作皮影。

做皮影最好的材料是用驴皮,为了节省开支,张永夫亲自去做。

(出录音)最不好弄的是拿家来制作,皮子的处理,得放缸里怄,怄臭了,怄烂了,大粪厕所里的味道一样,手怎么洗也洗不净。买驴皮买不起啊。400块。北京有机器加工的。(录音结束)

最后还要把驴皮刮薄制成板,画样、雕刻、上色、上油,装订。往往一件7寸皮影就要花掉张永夫一周的时间,做皮影就是生活的全部。

(出录音)晚上在地上坐着看,看困了就睡觉。睡不着就想怎么回事,还得下地再看。有时候饭都不吃,我活没完成就不能吃饭。问:制作的时候挺麻烦?用小刀一刀一刀的刻,就一把刀。(录音结束)

在皮影上的花费,张永夫很“大方”,可以花500元买一件皮影;他有时也很“抠门”,曾经在收集皮影的路上,拖着患有冠心病的身体,翻越5座山为了节省20元的交通费,他的足迹踏遍辽宁省。几十年来,他把自己口挪肚攒下的10多万元全投在了皮影戏上。因为在他看来,皮影比自己还要重要。让张永夫欣慰的是,他收藏的皮影高峰时达到了5000件,拥有清朝皮影最兴盛时期每个类型的皮影。

为了让辽南特色的皮影艺术品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97年,张永夫把将近1000件自己制作的皮影卖给了上海市博物馆。可每一件都倾注了他的心血,都是他的心肝。说到这件事,张永夫老人哽咽了。

(出录音)没有办法。拿钱往回走眼泪刷刷的,舍不得。用报纸包的,在火车上,我换钱了,宝贝都交给他们了,眼泪止不住。心疼啊?可不是。我和这些感情太深了。(录音结束)

他说之后的几天,一直回不过神来,好想自己的魂灵也跟着走了。

4年前,张永夫不幸患上了脑血栓,每天多数的时间只能躺在床上。家里没有了经济来源,每月还有几百元的医药费的花销。这时有些人怂恿他高价卖掉那些皮影,可他的回答斩钉截铁。

(出录音)不卖。像这些精品根本不能卖。去年广州中山大学,他是中国非物资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叫康保成,是研究生导师,博士生导师,还领五个博士生。他就是鼓励我,你啊是有功劳的,你把这玩意都收集,你要不收集,这玩意在民间现在都整不着了。(录音结束)

如今在他的眼中,珍藏的3000多件皮影就是他的命根子。虽然整天只能躺在床上,可总是时不时的拿出来这些皮影,看一看,摸一摸,因为有他们自己就有生活的希望。

张永夫说,时常在梦中还会出现和皮影剧团出去演出时的一幕幕: 穿过青山绿水的山野乡间,大街小巷的万家灯火,迎向那些等候看戏的人群时,迈出的每一步,都有一种沉甸、踏实的温暖和亲切在心头涌动着。

篇五:中国民间皮影艺术概述及地域分类

讲座一中国民间皮影艺术概述及地域分类

一、概述

1、皮影的起源及发展: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发祥于中国陕西,据史料考证,西汉宫妃抱太子在窗前玩耍,巧剪桐叶做人行,映在窗上表演,这便是皮影的雏形。陕西老人称皮影为“隔帘说书”,说明皮影原是在说书的基础上配上影人与曲艺久而久之从说书逐渐转变成影戏。皮影戏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宋代民间十分流行,已能表演完整 生动的三国故事 ,元时传入西亚,并远及欧洲。极盛于清代的河北。。可以说“皮影是中国最古老的动漫,比西方最早动漫的出现还早几百年呢”

2、概念: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统称。皮影戏又称“灯影戏”,属傀儡戏的一种,是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有 电影始祖 之美称。皮影的表演由“演”和“唱”两部分组成,“演”是指用竹子操纵皮影在幕后的灯光下进行表演,俗称“灯底下”。“唱”则由一个人包揽剧中生、旦、净、丑各叫色的全部唱段和道白。加上乐队伴奏,同时也进入剧情、配合默契融为一体。皮影戏中的人物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雕刻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皮影中的“影人”,是用驴皮、牛皮或羊皮雕簇而成,由头楂、影身两部分组成。头楂插在影身的颈套里,根据角色的需要任意更换,与影身组合成各种扮相、形态各异的影人。演出时,影人在表演艺人的操纵下,靠灯光透射映现在屏幕上,随着乐器伴奏和唱腔的配合,而成为栩栩如生的戏剧表演形式。皮影造型与民间剪纸有一定联系,皮影真正的原创价值在于:它不是对物写生,而是凭艺人对生活的认识与体验,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理想化的形象。中国的皮影艺术,是一门集绘画、雕刻、文学、音乐、舞台、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具有浓厚的民间气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

3、地域分类皮影在我国分布很广,其造型风格和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各地皮影造型又因文化、历史不同,各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如山西皮影精美华丽、四川皮影浑厚质朴、云南皮影稚拙可爱等,这些不同流派的皮影,他们共同造就了我国皮影艺术的造型之美。皮影表现题材广泛,从深化的上天入地,到历史剧的文戏武斗,从天上的灵霄宝殿,到人间的相府帅帐,无不在皮影戏中得到充分表现。其中以陕西、山西、河北省的皮影最为有名。

二、 陕西皮影

陕西皮影历史悠久,是皮影发源地,皮影在陕西又叫 影戏 影子戏 ,几乎遍及陕北 陕南及关中各地。陕西皮影的传统剧目以文武兼备的神话剧为主,如《西游记》及《封神演义》等。陕西皮影是用牛皮或上好的驴皮经过呀磨、水泡使其透明后加以雕刻和彩绘而成,所以也叫“牛皮影子”或“驴皮影子”。影子的造型,继承并融汇了汉代画像石的宏大气派,宋代院体画的精致工丽、民间剪纸的装饰纹路、民间绘画的意象表现,传统国画的散点透视,从而形成了造型丰满、线条利落、色彩鲜艳的特点。

陕西皮影的制作,着重强调轮廓的严整洗练,有意加强了人物的身材比例。并在腰、膝、肩、肘、腕等部位都装置了轮盘式关节,在持感杆者的操纵下,动作自如,情趣十足。尽管皮影的人物头部只限于制作正侧面,但在经验丰富的雕刻师的刻刀下,仍创造出无数不同性别、年龄、身份、性格的头谱。尤其是车马仪仗、亭台楼阁,尽管只是在平面皮革上刻制,但确有着强烈的立体感。

陕西皮影造型质朴单纯,富于装饰性,同时又具有精致工巧的艺术特色。陕西皮影人物造型的轮廓整体概括,线条优美生动有力度,有势有韵,在轮廓内部以镂空为主,又适当留实,做到繁简得宜、虚实相生。皮影人物、道具、配景的各个部位,常常饰有不同的图案花纹,整体效果繁丽而不拖沓,简练而不空洞。每一个形象不仅局部耐看,而且整体配合也美,既充实又生动,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图中的出行图,主体人物突出,皮影中的戏楼无论在

色彩上还是造型上都较之仪仗人物醒目,线条的细密繁复、疏密层次以及工艺的细致都可见一斑。

陕西皮影风格独具,造型风格有东西路之分。东路一派主要在咸阳以东,华县 华阴 渭南 大荔一带,以碗碗腔皮影为代表 其影人形制小巧,约28厘米左右 造型夸张大胆,变化巧妙,生旦角色鼻尖口小,秀婉妩媚,以平眉、立眉显示文武角色;男性角色多豹头深目,女性角色则妖媚秀丽 。东路皮影以华县制作的最为突出。其特点是:刀工精细、线条明畅,设色艳丽,所雕帝王宫殿、佳人绣阁、才子书房、军营帅帐、桌椅门窗、花木怪石,无不逼真;文臣武将、才子佳人、工农兵商子、男女老少形象生动,维妙维肖。

西路一派分布在咸阳以西的宝鸡 陇县一带 以弦板腔皮影为代表 影人形制较大,约40厘米,头脸多刻通天鼻梁 图案花纹简明大方。西路皮影以凤翔皮影最为突出,其特点是:规格偏大,身体各部位比例协调,造型优美大方。设色艳丽特殊,所采用的过渡色独具特色,各种颜色由深至浅,或由浅至深过渡的相当和谐。采用拉刀刻制,所刻皮影不仅刀路光滑,而且线条极为流畅,立体感特别强,形象生动、惟妙惟肖。

华县皮影为陕西东路皮影之代表,陕西华县是中国皮影的发祥地,被誉为“皮影之乡”。华县地理条件优越,手艺行业发达,其繁荣的经济、悠久的文化、滋养了民间的皮影艺术,皮影艺术反过来又丰富了民间的文化生活,而在民间世代相传,形成自身独特的地方色彩和风格。它的艺术形象集中概括了北方民族纯朴勤劳的气质和关中人民敦厚秀美的形象。皮影艺术在华县沿袭不衰,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大戏不易演出的山区和塬区,唯皮影演出方便,它正好适应了华县特殊的地理条件。一班戏由五人组成,车推筐背即可携带全部戏具。在巷道庭院都可搭台演戏,既简单又方便。村社庙会庆贺或结婚,过寿、婴儿满月一般都习惯演出若干场皮影戏。

华县皮影的制作,以上等牛皮为原料,经刮、磨、刻、染、熨、缀等20余道工序精工细作而成,精心制作,做成各种人物、桌椅,山水鸟兽等形象。影人的造型小巧玲珑,高约35厘米,以正侧面为主,雕刻刀法以镂空为主,结合传统的绘画线描形式其线条利落丰满。其作色采用传统绘画工笔重彩方法,色彩鲜艳,以镂线分色,用固有色平涂分填,多次烘染,用大红大绿作强烈对比,镂线计白,自然调和,绚丽谐调,简洁明快,精致高雅。华县皮影不仅雕刻工艺缜密,色彩明快醒,而且风格古朴高雅,民族色彩浓郁,不仅可以用来表演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壮观。

上图是戏文“穆桂英”一折,人物形象雕刻细腻,桌椅道具花纹繁密,设色古雅,场面颇为

三、山 西 皮 影

山西的皮影早在我国宋代就广为传播。由陕西传入,兴 于 清 代,主要集中在晋中孝义地

区和晋西南地区,尤其晋南地区最为普及。

皮影多以牛皮为料雕镂而成,造型极为丰富,从天上到地下,从人物到走兽飞禽无所不有。皮影以平面曲线构图,人物全为正侧面形,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俱全,与戏剧脸谱、服饰相似,表演时挑签人以三根小棍操纵皮影人物的身躯及四肢,借助灯光把影象投射在“纸窗”或“纱窗”上,看起来别有一番风趣。

山西皮影戏可分为纸窗皮影戏和纱窗皮影戏。它们虽同属影戏,但音乐唱腔、唱本故事、操作技巧、影人造型等都有较大的区别,各具个性特色。

(这部分视时间而定取舍)(纸窗皮影戏是晋中、吕梁一带土生土长的影戏剧种。早在元代孝义一带已有影艺世家,流传于孝义县、汾阳县、灵石县、介休县、平遥县、沁源县等地。纸窗影戏是用纸做屏幕,艺人在纸窗后操纵影人表演,同时由小唢呐为主的吹腔音乐——“皮腔”伴奏。纸窗影戏多为神话故事,如《西游记》、《八仙闹东海》、《封神榜》,一部就有28本之多。还有诸如《上昆仑》、《对金鞭》、《绝龙岭》等。后期纸窗影戏把纸屏幕改为纱屏幕,吸收其它剧种的营养,衍生出了故事性强、曲牌丰富的新戏曲,如《霍青气》、《五鼠山》等。这样纸窗影戏注入了内容新颖,现实性强,符合群众欣赏趣味的故事戏曲,从而推动了影戏的发展。

碗碗腔纱窗影戏是明末清初由陕西传入山西的。碗碗腔影戏用纱做屏幕,易摆设景物道具,也不易被灯燃着。影戏节目故事新颖,投合群众审美情趣。如《璧成珠》、《女中孝》等。碗碗腔影戏由于有很多优点,历史上又有秦晋之好的人文环境,很快在山西各地繁衍、发展。大体分布于晋南的新绛、侯马、曲沃,晋中的平遥、介休、祁县、太谷、灵石,吕梁的孝义、汾阳、文水,晋东南的沁源县等地。碗碗腔演奏中始终有一碗碗状铜铃参与,因而得名。 纸窗影人物和纱窗影人物造型各有其特点:

纸窗影人粗犷淳朴,属具象形的夸张变形,通常大额头,头饰后倾,身段比例适中,图案组织简练。

纱窗影人玲珑剔透,精巧细腻,更富装饰性。头饰倾上,采用阴雕、阳雕,或阴阳合雕的技法。繁而不乱,简而不疏,造型粗犷,色彩简练,脸谱多变,如同舞台脸谱服饰。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加强了可视性的效果。如铠甲,纸窗影人铠甲箭壶、令旗、尚在臀侧部。而纱窗影人铠甲已升到背部成靠旗,皮靴也演变成舞台厚底靴。如脸谱,纱窗影人趋向装饰性的刻画,纸窗影人趋向具象性的夸张。生旦脸谱,纱窗影人多为空脸、大额头,紧靠鼻下的小嘴是区别外地皮影的最大特点,不像河北皮影的生旦是“通天鼻子月弯眉”。生角的眉是平的或上竖,旦角下弯,男女生旦形象变化不大,区别主要靠各种头饰的变化。纸窗生旦脸

谱,实脸空脸都有,未受戏剧化、脸谱化的影响。

末山西纸窗皮影人

图中两个影人,系《封神演义》传统剧目中两个角色;右《大战汜水关》中的韩荣;左:《大破诛仙阵》中的老子。

此外,纸窗影人木杆较粗,装配在影人胸部,表演动作依靠影艺人手指捻动。纱窗影人多用竹竿,装配在后肩的一点上,能转身,表演靠影艺人的腕功,这也是纱、纸窗影戏的不同。)((这部分视时间而定取舍)

山西皮影,分为南北两路。南路皮影,南路即晋南皮影,分布在候马、运城、临汾、新锋、曲沃等地,。北路皮影,即晋中皮影,以广灵、灵丘、代县、浑源等地为代表。南路皮影,受到陕西省皮影流派中东路流派的影响,皮影作品形体小巧玲珑,影人高约33 厘米,刻工精细,装饰性强,而且色彩简练明快;北路皮影,受北京西派皮影的影响,作品的形体略显肥大,刻工缜密而且精细,色泽明快艳丽。

山西皮影严谨规范,艺术风格及工艺手段与陕西皮影相似。山西的皮影沿袭了陜西皮影的制作方法,材料是以泡制过的牛皮为主,在风格造型上,也与陜西东路皮影一脉相承,生旦头部的刻画是小脑门,高鼻子、小嘴、凤眼与立眉平行。刻工精细、色彩艳丽,与陜西的镂雕技艺争相媲美。图中影人为正旦,俗称"青衣"。主要扮演庄重的妇女,如《三击掌》戏中的王宝钏,《桑园会》戏中的罗敷女,《二进宫》戏中的李艳妃等。影人造型端庄素雅,刻工精美。

山西皮影的用线除了虚线、实线之外,虚实线、绘线及暗线的运用更为别致。虚实线常用于皇宫贵族的建筑、摆设、衣饰等,显得富丽堂皇;绘线以墨线代刀,在难以雕镂的微小装饰物上描绘,细致精彩。使用的颜料大多是艺人们自制的大红、大绿、杏黄等,色彩鲜艳明快、清雅大万,耐蚀而且长久不变形。《拾玉镯》为传统戏曲,剧情描写的是陕西世袭指挥傅朋游孙家庄偶遇少女玉娇,两人互生爱慕,傅朋赠玉娇一只玉镯,玉娇羞不敢受,傅朋乃遗玉铸

于地,被玉娇拾去。此景为刘媒婆所见,故意向玉奴戏笑并应允为其撮合。图中即描写剧中最精彩的一幕。

四、河北皮影

明清以来,北方影戏以河北省滦县为中心,盛行于北京,流传于冀东、京东、东三省、内蒙古等地,称为“滦州影”,或曰“乐亭影”、“老影”、“驴皮影”,形成较大影响的流派。在刻影造型上又与众不同,以驴皮制作为主。

河北皮影根据演出特点和要求,在刻工分寸方面把握得恰到好处。太精细不利灯影照射效果,太粗又失去技艺的成熟。因此在形体的刻制把握上做到恰如其分,保留透影的黑、白、灰整体的处理,行刀是刚直利落。河北皮影造型和刻工,是服从皮影演出的特定效果,世世代代长期实践所形成的风格。

唐山皮影为河北皮影东派,称冀东皮影。皮影人物小巧,用薄细驴制作,又称驴皮影。以线刻见长,刀法犀利多变,雕镂精细,造型夸张极富装饰性。唐山皮影历史较长,造型夸张。一个人形分六部分,用铁丝和丝线操纵自如,从造型看人物高额通鼻小嘴,颇典雅。 冀南皮影戏主要分布于河北南部,是宋代中原皮影戏重要的嫡脉。皮影造型古朴,体制简练,雕绘结合。冀南皮影剧目丰富,演唱没有文本,完全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对白口语化,通俗易懂,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冀南皮影

山西皮影头楂

清代 山西侯马 右纵13厘米 左纵13.5厘米

右图只限于扮演《花木兰》中的突利子和《西游记》中的

伽兰等极少数角色,艺人称它为"死戏"。左图属于皮影戏中的

佛门人物,如《西游记》中扮演悟净(沙和尚),或《水漫金

山》中的法海等。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