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源头作文素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22:31:57 作文素材
源头作文素材作文素材

篇一:作文素材源头活水

作文素材的源头活水

一提起作文,大多数学生总是感叹“赤手空拳难敌虎,家徒四壁羞待客”。一到写作文,总是苦于无米下锅,往往绞尽脑汁,搜遍枯肠,脑海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写什么,咬秃了笔杆也无济于事。只好胡编乱造,东拼西凑。即使凑足了字数,所写的“文章”也“惨不忍睹”。这些苦恼与尴尬,归根到底,还是缘于不善于发现作文素材、缺少选取素材的方法和加工素材的能力。那么,该如何发现素材、选取合适的素材呢?

一、立足现实生活巧取材

如果写作是棵树,那么生活便是根;如果写作是河流,那么生活就是河流的源,根深才能叶茂,源足才能河流滚滚。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观察捕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采集生活中的林林总总,才能写出情真意浓、血肉丰满的作品。现实生活素材包括自己的经历,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时事、自然美景等。

1.自我生活系列素材自身生活是我们文章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库,就看你能不能做自身生活中的有心人,给生活一份特别的关注。立足自身生活,就是写好自己,写自己的经历、感受或看法,挖掘个人自己的内心世界,自己的思想情感等内容。有时候自己的真实感受可能就是大家的共同感受。“人人心中都有,人人笔下却无”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可以这样说,鲁迅如果没有对自己少年时代生活的深刻体验和认识就写不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社戏》等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作品。

2.家庭生活系列素材家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是我们温馨的港湾。对家庭生活我们最熟悉,感受最深。一般说来,家庭生活很少有惊心动魄的大事,多是一些平凡无奇的小事,但是家庭成员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就存在于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中。朱自清脍炙人口的散文《背影》就是选取父亲送儿子时在车站买橘子这样一件细小的事情来表达父亲炽热的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如果同学们也能像作者那样,用心观察,真心体验,珍爱亲情,热爱家庭,也许有一天我们的文章也会感染众多读者。

3.学校生活系列素材学校生活多姿多彩。学校中的老师、同学、朋友等,升国旗、做课间操、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等场景共同编织着我们五彩的生活,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都德的《最后一课》,魏巍的《我的老师》、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这些散文在选材上多是些平淡无奇的小事,但正是这些平淡无奇的小事却蕴含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思想与感情的流动。如何在平凡庸常的生活中发现材料,这些文章为我们提供了范例。

4.社会时事系列素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资讯网络空前发达,现代人不大可能过上两耳不闻窗外事,与时代隔绝的生活。我们的耳目必须要关注民生、社会与世界,如能把对时事的所闻所想所思诉诸笔下,体现的就是学生关心天地苍生,许说天下古今的大胸襟和独立思考的智慧火花。社会时事、时代焦点这是我们作文选材的一大方面。

5.自然系列素材大自然充满着无限神秘:风雨雷电、地震海啸、四季轮回,有悲壮、雄奇与险峻,也有温馨、高尚与典雅。无数生命共存于这一复杂多变而又井然有序的世界中,不时地泛着奇异的美丽身影,共同描绘出了一幅长长的画卷。自然界中的一花一草、一山一水、又都是一部无言的哲理书,给每一个善于发现和善于思考的人以无穷的启示。注意观察大自然中许多生命现象,并领悟其中所蕴涵着的生命真谛,你会搜索到难以穷尽的创作灵感。

二、立足教材取材

现在各地使用的教材是经过多次审定而成的,内容涵盖广,思想层次高,理应成为我们中学生写作最直接的素材来源。但遗憾的是,这一丰厚的素材源往往成了师生共同遗忘的角落,老师更多是从文章学的角度去解剖范文,而很少从写作的角度去加以指导,学生也因此对这些优秀的写作素材视而不见,无动于衷。其实,从初一到高三10多本教材中(包括《读本》),蕴涵着成千上万个写作素材,足以建立一个资料库,满足我们写作的需要。

譬如下面一则文字:

贝多芬甩开了尘世的喧嚣,在音乐的国度里尽情跳跃;居里夫妇抛弃了名利的纷扰,在科学的世界中迈出了更深远的步伐;陶渊明忘却了世俗的黑暗,在自由的南山中悠然采菊??他们在人生路上轻松徜徉,嗅着人间的芬芳。而别里科夫被世俗束缚在了袋里,葛朗台被金钱拖至了死神的身边,他们没有全力轻松地奔跑,最终被卷入(来自:WWw.zW2.CN 爱作文网)世俗的浊流之中??

这是一段关于以“跑的体验”为话题的文字。人物素材古今中外兼具,这些人物素材源自于对课本信息的有效联想。可见,只要俯身关注课本从课文中搜集和吸取作文的养料,并且有意识地加以利用,我们绝不会再有心枯笔涩的感伤。

三、立足文化经典取材

凡是经典名著、经典历史文化名人、经典的思想、经典文化艺术、具有示范性的人生行为,具有象征性意义的经典事物或场景,都可视为文化经典材料。经典材料具有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深刻内涵和文化意义;经典材料的叙述易于书面化,能有效避免语言口水化;经典材料的阐释空间很大,具有普适性,运用经典材料有利于写出有文化内涵的、有一定思想深度的、有一定文采的考场作文。我们不妨从现在开始聚焦一位文化名人、一部名著,学语言、学思想、学谋篇,将它学透写活,写出自己的情感和领悟,那么我们将会在高考考场取得作文的成功。

四、立足想象、虚构“生成”素材

想象,是文学的翅膀。许多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神话、寓言、童话、科幻故事、故事新编等常用这种思维构思成文。例如《西游记》、《山海经》中保存的大量的远古神话传说、《聊斋志异》、《庄周买水》等等都是荒诞想象的结晶。

故事新编是一种很受同学们欢迎的作文形式,故事新编的材料信息源一般是某个旧故事或某小说中的一个典型形象,新编的故事要把带有鲜明个性的人物放到现实生活中去,透过他们的眼睛去看现

实,写他在新环境中所经历的故事,以反映今昔的变化歌咏社会的进步或暴露问题,鞭挞丑恶,缺乏素材而有大量的故事原型、头脑灵活的同学运用这种文体容易使文章出彩。

篇二:让课文成为写作素材的源头

让课文成为写作素材的源头

作者:付品贞

来源:《速读·中旬》2015年第01期

高中语文课本中荟萃了具有时代感和生命活力的名篇佳作,能引导学生在写作上达到一个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长期持续的过程。怎样让新教材这个“源”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成了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我以为,充分利用课文,提升学生的思想,最终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一、兴趣至上,创意表达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作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是“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新课程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设置了5个活动单元,把“认识自我”放在首位,这就为作文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

只有感兴趣,学生才愿意写。课后提供的小写作练习,有的学生早已接触很多,难以再有所创新或超越,我们就要另觅新径,别出心裁。如《药》就是让学生发挥合理想象,有创意的表达,写出阿义和夏瑜的对话片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通过对孔子的一个教育瞬间的描述,表现了孔子与其弟子对“志”的不同理解,可以谈“立志”“君子之风”“崇尚礼德”等不同角度的立意写作,而必修《孔雀东南飞》《装在套子里的人》《雷雨》等,则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改写成剧本,并让学生来表演,殊途同归,可学生的兴趣是不一样的。

二、整合素材,激活灵感

从教材中获取写作素材,激活写作灵感。《老人与海》中硬汉桑地亚哥则誓死捍卫“人的灵魂的尊严”,则是自我精神的最好体现;《寡人之于国也》中人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更要敬畏自然、爱护自然,拥有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才能实现“谷不可胜食”的美好愿望;《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的追求则表现在把自己和全城人都禁锢在“套子里”,这是以“规则”来限制他人的活例。当学生对课本素材学会归纳整合,他们就会对文章的细节也会更加关注,这不仅丰富了他们的写作素材,也使他们养成了认真细致的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写作向好的方向发展。

三、虚实相生,触动写作

高中语文所选的文章大多主题本身就具有多面性和不确定性,在多姿多彩的文字下常常有很深的潜质。因此我们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文章“虚”的作用,不给学生一个单一的死结论,而根据他们的生活阅历、文化修养、审美趣味、性格爱好来选择阅读的主体,把思考与想像空间留给学生。这样学生的思想就会开出美艳的奇葩,就会触动写作的灵感。如选修教材《项羽之死》中的人物到底怎样评价,让学生任选一个角度,写出自己的看法。结果大出意

料,学生的拓展远比自己告诉学生的那些丰富、深刻、新鲜。这种训练,文不求长,观点不限,学生尽可有感而发,又可随时随课地练,适宜作为大作文的补充练习。

四、深入浅出,活学活用

学生受其阅历与理解能力的限制,一些深邃的东西难以理解,更不能把它和现实联系起来,硬性写作是无话可说的。这时候,教师就要把泥渠疏通,让他们看到清澈的泉水。如庄子《逍遥游》一文,“万物都有所待”这个观点不难理解,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种所谓的逍遥游境界——却难以让学生捉摸。于是我用学生练习册上的“富翁和渔夫”的故事加以引导,并随机作了改动,把问题化浅——沙滩上,一渔夫正在晒太阳。一富翁走过来说:“风和日丽,这样好的天气你为什么不去打鱼?”渔夫则说:“我已经够吃了,为什么还要去打鱼?”富翁说:“你可以多打鱼,多卖钱,使自己富起来,雇佣别人,自己天天晒太阳了。”渔夫说“我已经在晒太阳了。”旁边的乞丐听到他们的对话笑了:“我既不用去打鱼,又可以天天晒太阳,比你们幸福多了。”要求学生思考:渔夫、富翁和乞丐分别像庄子在末段中提到的哪类人呢?你愿意追求怎样的生活?通过这样的引导思辨,学生便由茫然不解变成了兴致勃勃:庄老的逍遥便是与乞丐差不多的生活呀!选择哪种人生学生心中自有一番衡量。写作终于找到了水源,简直是不吐不快了。

五、取点舍面,融汇技法

鲁迅先生说得好“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或画了全副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注: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四卷),第513页。)教小说专题时,就让学生把本册课文中写人物眼睛的地方归纳起来,体会不同的写法及展示不同人物性格。如祥林嫂的“间或一轮”的眼睛,宝黛的充满灵性的眼睛‥‥‥学生进行归纳比较之后,不但能更深刻地理解人物,更会主动地运用这种“画龙点晴”的精妙刻画之法。如此持之以恒,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凭这个例子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有了这个凭借历练才能有着落。”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放学生到课外阅读的大海中遨游。

六、比较阅读,活用素材

课本中的文章是以篇为单位,引导学生打破篇目,重整素材,对比分析,激发写作灵感。如:让学生把《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两篇文章内容作比较;把《鸿门宴》中人物项羽和刘邦、范增和张良、项伯与樊哙作比较;《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三篇课文主题观点的比较。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两个人物的比较:面对廉颇的挑衅,蔺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半路相逢,甚至“引车避匿”,对于士大夫来说,这无疑是一种耻辱了。但是,当这种“耻辱”有益于维护国家大局的时候,心甘情愿地接受这种耻辱,“耻辱”便成了一种荣耀。面对廉颇的挑战,蔺相如主动避让,“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为什么蔺相如不愿与廉颇一争高下?因为蔺相如懂得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关系,这是何等深刻的大局意识啊!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不在,安有家?因为他懂得国就是家,有国才有家。当天灾

来临,我们临危不惧,我们众志成城,我们携手并肩,一起承担伤痛,一起度过那捉襟见肘的时期。因为,国就是家。

由此可见,只要学生认真思考,充分利用语文课堂这个活水源头,经常整合归纳课文素材,就会有所想所得,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兴趣提高了,激活了写作灵感。

篇三:让课文成为写作素材的源头

让课文成为写作素材的源头

作者:付品贞

来源:《速读·中旬》2015年第01期

高中语文课本中荟萃了具有时代感和生命活力的名篇佳作,能引导学生在写作上达到一个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长期持续的过程。怎样让新教材这个“源”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成了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我以为,充分利用课文,提升学生的思想,最终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一、兴趣至上,创意表达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作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是“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新课程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设置了5个活动单元,把“认识自我”放在首位,这就为作文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

只有感兴趣,学生才愿意写。课后提供的小写作练习,有的学生早已接触很多,难以再有所创新或超越,我们就要另觅新径,别出心裁。如《药》就是让学生发挥合理想象,有创意的表达,写出阿义和夏瑜的对话片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通过对孔子的一个教育瞬间的描述,表现了孔子与其弟子对“志”的不同理解,可以谈“立志”“君子之风”“崇尚礼德”等不同角度的立意写作,而必修《孔雀东南飞》《装在套子里的人》《雷雨》等,则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改写成剧本,并让学生来表演,殊途同归,可学生的兴趣是不一样的。

二、整合素材,激活灵感

从教材中获取写作素材,激活写作灵感。《老人与海》中硬汉桑地亚哥则誓死捍卫“人的灵魂的尊严”,则是自我精神的最好体现;《寡人之于国也》中人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更要敬畏自然、爱护自然,拥有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才能实现“谷不可胜食”的美好愿望;《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的追求则表现在把自己和全城人都禁锢在“套子里”,这是以“规则”来限制他人的活例。当学生对课本素材学会归纳整合,他们就会对文章的细节也会更加关注,这不仅丰富了他们的写作素材,也使他们养成了认真细致的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写作向好的方向发展。

三、虚实相生,触动写作

高中语文所选的文章大多主题本身就具有多面性和不确定性,在多姿多彩的文字下常常有很深的潜质。因此我们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文章“虚”的作用,不给学生一个单一的死结论,而根据他们的生活阅历、文化修养、审美趣味、性格爱好来选择阅读的主体,把思考与想像空间留给学生。这样学生的思想就会开出美艳的奇葩,就会触动写作的灵感。如选修教材《项羽之死》中的人物到底怎样评价,让学生任选一个角度,写出自己的看法。结果大出意

料,学生的拓展远比自己告诉学生的那些丰富、深刻、新鲜。这种训练,文不求长,观点不限,学生尽可有感而发,又可随时随课地练,适宜作为大作文的补充练习。

四、深入浅出,活学活用

学生受其阅历与理解能力的限制,一些深邃的东西难以理解,更不能把它和现实联系起来,硬性写作是无话可说的。这时候,教师就要把泥渠疏通,让他们看到清澈的泉水。如庄子《逍遥游》一文,“万物都有所待”这个观点不难理解,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种所谓的逍遥游境界——却难以让学生捉摸。于是我用学生练习册上的“富翁和渔夫”的故事加以引导,并随机作了改动,把问题化浅——沙滩上,一渔夫正在晒太阳。一富翁走过来说:“风和日丽,这样好的天气你为什么不去打鱼?”渔夫则说:“我已经够吃了,为什么还要去打鱼?”富翁说:“你可以多打鱼,多卖钱,使自己富起来,雇佣别人,自己天天晒太阳了。”渔夫说“我已经在晒太阳了。”旁边的乞丐听到他们的对话笑了:“我既不用去打鱼,又可以天天晒太阳,比你们幸福多了。”要求学生思考:渔夫、富翁和乞丐分别像庄子在末段中提到的哪类人呢?你愿意追求怎样的生活?通过这样的引导思辨,学生便由茫然不解变成了兴致勃勃:庄老的逍遥便是与乞丐差不多的生活呀!选择哪种人生学生心中自有一番衡量。写作终于找到了水源,简直是不吐不快了。

五、取点舍面,融汇技法

鲁迅先生说得好“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或画了全副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注: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四卷),第513页。)教小说专题时,就让学生把本册课文中写人物眼睛的地方归纳起来,体会不同的写法及展示不同人物性格。如祥林嫂的“间或一轮”的眼睛,宝黛的充满灵性的眼睛‥‥‥学生进行归纳比较之后,不但能更深刻地理解人物,更会主动地运用这种“画龙点晴”的精妙刻画之法。如此持之以恒,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凭这个例子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有了这个凭借历练才能有着落。”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放学生到课外阅读的大海中遨游。

六、比较阅读,活用素材

课本中的文章是以篇为单位,引导学生打破篇目,重整素材,对比分析,激发写作灵感。如:让学生把《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两篇文章内容作比较;把《鸿门宴》中人物项羽和刘邦、范增和张良、项伯与樊哙作比较;《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三篇课文主题观点的比较。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两个人物的比较:面对廉颇的挑衅,蔺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半路相逢,甚至“引车避匿”,对于士大夫来说,这无疑是一种耻辱了。但是,当这种“耻辱”有益于维护国家大局的时候,心甘情愿地接受这种耻辱,“耻辱”便成了一种荣耀。面对廉颇的挑战,蔺相如主动避让,“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为什么蔺相如不愿与廉颇一争高下?因为蔺相如懂得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关系,这是何等深刻的大局意识啊!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不在,安有家?因为他懂得国就是家,有国才有家。当天灾

来临,我们临危不惧,我们众志成城,我们携手并肩,一起承担伤痛,一起度过那捉襟见肘的时期。因为,国就是家。

由此可见,只要学生认真思考,充分利用语文课堂这个活水源头,经常整合归纳课文素材,就会有所想所得,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兴趣提高了,激活了写作灵感。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