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高考散文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4:33:59 作文素材
高考散文网作文素材

篇一:高考散文阅读技巧

现代文阅读只散文阅读

散文阅读,准备尽人事,得分听天命。

考试说明

1.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解释。

2.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和解释。

3.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

4.文本结构、作者思路的梳理和分析。

5.文本内容的归纳与概括。

6.作者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理解、分析与概括。

7.依据文本内容进行的合理推断

8.文学作品语言、表现手法和艺术形象的鉴赏

9.文学作品思想内容、作者情感的把握和评价

10.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与评价

11.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领悟、探究与阐释

简言之:理解,分析、概括,鉴赏、评价

北京卷考点:

? 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理解和解释

? 2012《心灵的篝火》

? 18.作者为自己的小说取名“绝顶”,结合这篇前言,说说作者所理解的“绝顶”包含了哪几层内涵。(5分)

? 文本结构、作者思路的梳理和分析

? 2011年《祁连雪》

? “雪”是《祁连雪》的“文眼”,具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 文本内容的归纳与概括

? 2013年《浙江的感兴》

? 18.①作者从鲁迅的故乡环境中看出了哪些特色?

? ②作者对鲁迅又多了哪些了解?

? 19.作者从湖光山色中感受到西湖哪些特点?

? 作者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理解、分析与概括

? 2010年《海棠花》

? 17.①文章第②段开头说“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作者与海棠花真的是“无缘”吗?为什么?(3分)

? 文学作品语言、表现手法和艺术形象的鉴赏

? 2011年《祁连雪》

? 17.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诗句,请分别说明其用意是什么。(5分)

散文分类

一、记叙性散文:

1.特点:

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多是叙述日常生活中较为平淡的人事。主旨即对所写人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的感悟。

2.典型的写作思路:

简叙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情感,反映世态,总结感悟。

二、状物性散文

1.特点:

以描写和议论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描写多是景、物的某一突出特征,议论抒情多是在景、物突出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人生道理的升华。主旨即物人相通处。

2、典型写作思路:

引出写作对象----咏物状景,时空拓展----中间常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结尾抒情言志,升华主旨。

三、议论性散文(哲理散文)

1.特点:

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但议论不是凭空而生,往往在文章的开头交代议论的由头,或事,或物,然后逐层递进式议论。主旨在物(事)与理相通处。

2.典型写作思路:

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的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

散文阅读技巧

一、表达方式

1.叙述技巧:

插叙: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倒叙: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2.描写的技巧:

正面描写:浓墨重彩的描绘能感染读者。

白描:简练勾勒,生动传神。

景物描写:突出环境,烘托人物,渲染氛围,烘托主题。

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丰满,增强感染力。

侧面描写:以特征相似或相反的另一事物作正衬或反衬,能突出要表现的事物。

3.叙述人称的技巧: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感情。

第二人称:能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

4.议论的技巧:

在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文章的主旨;在中间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5.抒情的技巧: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开头能定文章基调;在结尾能升华主题。

二、表现手法

衬托:以描述的环境、气氛等烘托主体人事物,突显中心,表达强烈感情。 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现,进行的环境、情绪、气氛等描写的造势。

对比:在两种互相对立事物的比较中突出主体,凸显正面,使形象鲜明。 渲染:以浓墨重彩的描绘营造氛围,为行文设铺垫,凸显人物性格,增强感染力。

象征: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还可使要表达的意思含蓄、深刻。

托物言志: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深刻生动地表现深层含义。

联想想象: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可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

抑扬结合:为褒先贬,为损先扬,鲜明对照和强烈反差,收到特殊效果。 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或人物的性格,更集中地揭示主旨。

以小见大:即从平凡细微的事情中反映重大的主题,可突出中心,有强烈的震撼力。

三、修辞技巧: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拟人:描写形象生动,赋予生命力,表意丰富。

排比:能强烈表达思想感情。议论,能增加语势,说理更透彻;抒情,可淋漓尽致。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创造气氛。

反问:强调语气,强化情感。

反复: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感染力强。

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思考。

对偶:有音乐感,有节奏感,表意凝练。

四、谋篇布局技巧:

承上启下——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过渡自然——前后呼应——伏笔照应——制造悬念——照应开头——总结上文——卒章显志——详略主次

文章或段落开头:

1.总领全文; 2.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 3.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

4.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5.制造悬念。

文章或段落中间:

1.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前后呼应;3.为下文作铺垫、引起下文;4.照应上文,转换话题。

文章或段落结尾:

1.升华感情;2.深化主题;3.总结上文;4.卒章显志,点明主题;5.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合;6.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如何读懂散文

有效方法:理清思路,归纳勾连,浓缩成文。

1、首先:

以自然段落为单位,标画圈点领起句段、过渡句段,标志事件阶段过程的时间词,标志段落之间语意因果、转折、并列的关联词,标志层次的总分词语,段落间的指代词,段落中心句,表达主旨的议论抒情句段。

2、其次:

合并,即对总分段落、前后因果段落、前后并列段落合并归纳,形成几个层次。提取,即以层次为单位,提取主体内容。一般截取原文语句加以组合。

3、最后:

把标画圈点和提取的文字进行前后勾连,适当添加关联词,形成一篇逻辑较为通顺的简易小短文。(原文本的浓缩版)

解题技巧

一、梳理思路类试题。

答题提示:解答这类题,必须读懂,准确切分全文层次,这类题答案是各层意概括。

答题格式:文章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可分点作答。

二、内容要点概括类试题。

答题提示:阅读过程中要准确切分全文或局部段落分层,便于整合概括答案点。

分点答案要有并列意识:几点答案,必须是不同方面的内容,必须是各角度、各层面、不同感情、不同事件的分类并列概括,绝非同一方面(同一角度、同一层次)的种属关系。

答案组织要有摘句意识: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

三、表达技巧类试题。

答题提示:一要明确回答运用何种表达技巧;二要揭示作品运用这种表达技巧表达了怎样的内容;三要阐述运用这种表达技巧的表达作用和好处。

答题格式:运用什么技法+表达什么内容(突出了什么食物的何种特点)+达到了怎样的效果(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思想感情)

四、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题提示:一是景物本身的自然环境特征;二是对人物的烘托作用;三是对社会环境的暗示(这一点要视情况而定);四是在结构上为下文铺垫。

答题格式:此处景物描写渲染了(烘托、衬托)了某种环境的??特点(氛围、意境),表现了人物的??情绪(心理),为下文写??作铺垫。

五、明确文章开头段落的安排用意。

答题提示:答案要考虑四点:

一与文题是否照应;

二是否自然引出下文,为下文铺垫;

三与结尾是否照应;

四与主体内容是否形成正衬或反衬。

答题格式:开头点题(照应文题,或首尾呼应),自然引出下文,为下文叙写??事(人、物)作铺垫,使行文自然巧妙。或:与下文写??作对比,从而突出??

六、文章中间某处(段)的写作用意。

答题提示:因相应文字在文中或段中,用意要考虑三点:

一要明确文字本身要表达的内容;

二要考虑它与前后文之间的结构关系(一般为承上启下,前后呼应); 三要考虑与主体内容的关系(一般为因果、反衬、对比等关系)

七、思维发散题目。

答题提示:用原文的语句或思想内涵并结合自己生活中的认识概括作答。 答题格式:

亮观点(总)

扣文本(分)

联实际(分)

作评价(总)

? 平时的自我训练:

? 重在“读懂文章”:掐表计时,圈点勾画,梳理层次。

? 重在“研究答案”:一看出处,二看角度。

? 重在“发现规律”:近似题型,同类题型。

? 读懂文章,是正确解题的前提和关键;

? 明确考点,掌握答题技巧,训练有素,是正确解题的必要条件。

篇二:2015年高考散文阅读技巧总结

散文阅读相关知识总结

一、各类散文的特点

1、叙事散文:

所记之事一般比较平凡,讲究以小见大;叙事散文很少有单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常以若干零碎、琐屑之事来反映一个主题,这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在叙事中的体现;叙事散文取材于真人真事,而不是借助虚构,因而更加重视行文的技巧,其构思之精妙,结构之严谨,感情之细微,尤其耐人寻味。

2、写景散文:

抓住景物特征(即此事物与彼事物的区别,既有形状、色彩等外在的方面,又有气质、神韵等内在的方面)绘形状物。大都以空间的转换为顺序,景中融注作者的思想感情。

3、咏物散文:

最鲜明的特点是托物言志,借某个事物来表明某种意愿,抒发某种感情。咏物类散文蕴义含蓄,因而对文中的一字一句都要认真揣摩体会,尽可能理解其深层含义。

4、哲理散文:

带有人生感悟性质,这类作品从一点入手,入题较小,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尤为重要,表现上点到为止,不过于直白,留咀嚼回味的空间,水到渠成地引发出对人生对生活的慨叹感唱,写出人人心中有笔下无的个体感受。

5、写人散文:

记人散文以记述作者所熟悉的人物为主,通过记叙与人物有关的事迹来表现人物,表达作者对所记人物的情感、看法、意向等。它可以记一个人,记一个人的一生,一段生命历程,一个侧面,一个细节,一个生活场景。也可以记一组人物,一群人物。

二、散文的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1)叙述的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

2)描写种类: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

3)描写技法:以动衬静、化静为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运用简笔勾勒事物的轮廓)、绘形绘声绘色等。

4)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以乐写哀、以哀写乐等。

2、表现方法常用术语:

1)象征:

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

的概念、思想或感清。其特征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2)衬托:

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

物什么特点或者烘托出所要表达的某种感情。用相似的作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作陪衬叫“反衬”。

3)对比:

用一事物与另一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鲜明形

象地表现事物(道理)的什么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衬托有主次之分,对比没有主次之分。

4)渲染:

是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时间等

多方面的重彩浓墨的描写,以突出什么气氛、刻画人物的什么特点、表现文章的什么主题。

5)想象:

它是人们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

新形象的心理活动。想象有两种,人们在自己的头脑中再现曾体验过的事物的形象,叫再造想象;人们根据已有的形象和体验,设想出自己没有直接见过的形象,叫创造想象。

6)联想:

它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某个

事物或事理想到其他有关的事物或事理的活动。联想一般有下列几种形式:

相关联想

是由一事物想到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另外事物的一种联想。

相似联想

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特点(或外形相似,或精神相似)而产生的一种联想。

③相反联想

是由眼前的事物想到与之相反的事物的联想。

④因果联想

是由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产生的联想。

3、篇章结构技巧常用术语:

1)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2)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3)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4)过渡照应:承上启下,前后呼应。

5)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6)托物言志:借助某种事物抒发感情表达见解。

7)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

8)欲扬先抑:先贬抑,后褒扬。

9)虚实结合:有实写,有虚写。

10)伏笔:

在文章的前边将下文要表现的人物或时间预

先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11)照应:

即后文对前文写过的内容作补充,加深或者

前文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时间预作暗示。作用是前后(首尾)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密,中心更加突出。

12)悬念:

引起读者对故事发展或者人物命运急切期待,从而引起下文。

此外,还有起承转合,先总后分,先分后总,层层深入,详略得当,情节起伏,构思精巧,别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套,自出机抒,匠心独运,浑然天成,结构严谨,思维严密等。

4、语言特点常用术语:

1)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2)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

3)体物入微: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

4)行云流水:语言自然流畅。

5)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6)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7)意在言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

8)含蓄蕴藉:语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9)整散结合:既匀称整齐,又错综变化。

另有清新,平淡,淡雅,华丽,明快,含蓄,蕴藉,委婉,含而不露,简笔勾勒,穷形尽相,诗情画意,富有哲理,情韵悠长,耐人咀嚼,引人回味等。

5、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化无形

高考散文网

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

①使深奥的、抽象的事理变得浅显易懂。

②化平淡为生动、形象。

③重要的审美作用,使人产生美感。

2)排比:能增加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①排比句结构整齐匀称,音律铿锵,使语言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②在议论、说明文中,可以使观点阐发得更严密、更透彻,使条理更清楚。

③可以抒发强烈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气势或感染力。

3)借代:

①突出特征,强调重点,使语言形象生动。

②词语错综变化,不重复死板,使语言新鲜活泼。③可使语言含蓄有味。

④可充分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清,爱憎分明,从而感染读者。

4)对偶:

①形式整齐,音韵和谐,朗朗上口。

②借用特殊的形式把相对的两部分内容更凝练、更集中地表现出来,以突出事物的矛盾和有机联系。 ③在具体作品中,对偶句往往以整齐的句式与其他句式结合,使语言参差错落,生动活泼。

5)夸张:

①可以突出事物的某个特征,或者揭示事物的本质,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②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用以讽刺或歌颂,以达到感染读者的目的。

③可以引起读者的联想、深思和共鸣。

6)比拟:生动形象。

①运用比拟,能托物言志。

②寓情于物,表达作者的强烈的爱憎感情。

③增强讽刺幽默,增强文章的战斗力。

④把无形的抽象的事物描写得有声有色,可见可闻。

⑤使叙述生动形象。

⑥制造气氛,借以传情达意。

7)设问:吸引读者。

①引人注意,发人思考,强调观点,加深印象。②承上启下,过渡衔接。

③波澜起伏,避免呆滞。

④提掣全篇,带动全文。⑤用于篇末,余音不绝。

8)反问:加强语气。①加强语气以利论辩。②加强语气抒发强烈的感情。③引起思考以求共鸣。

6、句段作用:

1)开头段的一般作用:

①总领全文。

②呼应前文。

③引出下文。

④承上启下。

2)结尾段的一般作用:

①感情升华。

②主题深化。

③言有尽而意无穷。

7、人称运用的作用:

①第一人称:显得亲切、自然、真实,适合心理描写。

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便于情感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 ③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8、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③展示人物性格

④推动情节的发展

⑤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篇三:高考抒情散文阅读精选(含答案)

高考抒情散文阅读精选(含答案)

一、三色荞麦

耿翔

(1)不因是泥土的守望者,才热爱每一种庄稼。面对大地上的万物,我一向以为,真正的智者应是那些具体而抽象的粮食。它们全部来自土里,它们简朴单一的形象,会让我心情突然复杂地想些什么。

(2)进入陕北后,这种感觉更是无遮无拦了。那时,我几乎是不知疲倦地把目光放出去,在这片千沟万壑罗织出的大莽原,一心一意地搜寻着:究竟在哪一种作物身上,负有这决土地的真魂呢?

(3)有一次,在一座浑圆的土峁上,看羊群在坡地里吃草。我的初衷,是想让这群似乎不计年月,只知缓缓移动的活体,来稳定一下十分浮躁的内心。等我无意识地回过头,却有一片雪白的荞麦花,在我经不住骚动的身后,很热烈地开放着。

(4)这突如其来的画面呵。我想,这是陕北对我的一种神示。我也就决意从荞麦的身上,剥认这个活得艰难而欢畅、贫穷且富有的地方。那一瞬,要不是农家子弟天生对庄稼的爱心,我的不安分的手脚,早将我拖进荞麦地里了,说不定会用不地道的腰鼓舞步,腾起一天的粉尘呢。也就在这时,我才把它当成这片天地中的一种灵物。

(5)让我一眼看中的,正是荞麦的色彩,并自认为它是陕北的圣物,应该在万民之中,万物之上。想想,它一钻出地皮,就是一坡的嫩绿。对于沉积很深的黄土来说,这点绿太单薄了,几乎敌不住黄河上几个浪花的冲刷。于是,它在寸把高的时候,就挣出一坡白色的小花,就让你明白,黄土可以淹没它的绿,但这最单一的白,却是怎么也埋不住的。陕北的亮色,或许就在荞麦开花的月份里。

(6)我第一次看见荞麦花,是在一个沾带着露水的早晨。一坡连一坡的白,一沟接一沟的白,这是北方的雪也落不出的情节呀。听见花间嘤嘤的蜂声,真不知该怎么颂扬了。

(7)对于荞麦,我一直叫它黑麦。在我的诗中,能找到好些关于它的诗句。我也一直把它结出的黑色的颗粒,当作纯情的眼睛去描摹。这是荞麦捐献给黄土的第二种色彩呵。

(8)每每临近成熟的季节,都想从它的枝叶间,找到熟悉或不熟悉的眼睛。有时暗想,这一片荞麦,就是这个村子里的人睁得很生动的眼睛。老实说,不是我分不清,而是记不住他们一律土黄的肤色和衣着。想起陕北人。我的印象就是一片黄土。唯有他们的眼睛,才像这些熟透的荞麦,闪动在走不完的山坡上,并让人觉出日子在这里,还很坚硬地活着。

(9)雨中的荞麦,更是感人。因为这时在陕北,几乎所有的草木,都失去了往日的风范,面对灰黄的侵袭,它们不抗不争。唯有荞麦,又从头到脚,挣出一身的红色。其实,过不了多久,在经受一场刈割和碾打的痛苦后,也要离开土地,被堆在一个破败的角落里,成为旧年的风景。荞麦不管这些,荞麦要以一种铁红之色,为被秋雨浸淫得太冷清的大地,裹缠上一圈温暖的腰带。

(10)面对雨中的荞麦,我的眼前幻化出一坡击打腰鼓者。白色的头巾和褂子,黑色的布鞋和裤子,红色的腰鼓和腰带,这是他们一身的色彩呵,这也是荞麦的色彩,也是这块被黄土和黄风,吹刮得十分苍老之地的几种最生动的色彩。

(11)荞麦呵,你是我与陕北对话的唯一的选择。面对一次次人心与地心的交合,面对一场艰难的灵肉之旅,谁能阻挡我摒弃众多的俗物,接受你花雨般的淘洗?此刻,站在被五谷覆盖着的山坡上,我渴望倒进荞麦初熟的怀里!

(12)荞麦,当我从情感的档案里,拣出这些方正的汉字时,我知道,你黑色的眼睛,就落在我捏笔的手指上。

1. 第(2)段中的“这种感觉”指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4分) 答:

2. 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1)让人觉出日子在这里,还很坚硬地活着。

答:

(2)我知道,你黑色的眼睛,就落在我捏笔的手指上。

答:

3. 文章第(4)段说作者因为爱惜庄稼而控制住自己没有跳进荞麦地,第(11)段却说渴望“倒进荞麦初熟的怀里”,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6分) 答:

4. 作者说“我也就决意从荞麦的身上,剥认这个活得艰难而欢畅、贫穷且富有的地方”,结合文意,概括说说作者最后从三色荞麦身上“剥认”到了些什么?(6分)

答:

二、燃烧的月亮

(迟子建)

①太阳是不大懂得养生的,只要它出来,永远圆圆的脸,没心没肺地笑。它笑得适度时,花儿开得繁盛,庄稼长势喜人,人们是不厌弃它的;而有的时候它热情过分了,弄得天下大旱,农人们就会嫌它不体恤人,对它骂几声。看来过于光明了,也是不好。月亮呢,它修行有道,该圆满时圆满着,该亏的时候则亏。它的圆满,总是由大亏小亏换来的。所以亏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往往是为着灿烂时刻而养精蓄锐。

②故乡的夜晚,一本书,一杯自制的五味子果汁,就会给我带来踏实的睡眠。可是到了月圆的日子,情况就大不一样。穿窗而过的月光,会拿出主子的做派,进了屋后,招呼也不打,赤条条的,仰面躺在我身旁空下来的那个位置。它躺得并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入我的眼底;一会儿又揉揉我的鼻子,将月华的芳菲再送进来。被月光这样撩拨着,我只能睡睡醒醒了。

③月光和月光是不一样的。春天的月光,似乎也带着股绿意,有一种说不出的嫩;夏日的月光呢,饱满,丰腴,好像你抓上一把,它就能在指尖凝结成膏脂;秋天的月光,一派洗尽铅华的气质,安详恬淡,如古琴的琴音,悠远,清寂;冬天的月光虽然薄而白,但它落到雪地后,情形就不一样了,雪地上的月光新鲜明媚得像刚印刷出来的年画。

④春天,一个满月的日子,故乡的亲人们聚在一起,喝酒聊天。晚饭后,我回到自己的住处时,月亮已经升起来了。微醺的缘故,未及望月,我就熄灯睡了。凌晨三点来钟的样子吧,我被渴醒了。室内似明非明,我起身取水杯的时候,发现杯壁上晃动着迎春枝条般的鹅黄光影。心想月光大约太喜欢玻璃杯了,在它身上作起了画。喝过那杯被月光点化过的水,无比畅快。我有意无意地望了一下窗外,立时被眼前的情景震住了:天啦,月亮怎么掉到树丛中了?我见过的明月,不是东升时蓬勃跳跃在山顶上的,就是夜半时高高吊在中天的,我还从没见过栖息在林中的月亮。那团月亮也许因为走了一夜,被磨蚀得不那么明亮了,看上去毛茸茸的,更像一盏挂在树梢的灯。那些还未发芽的树,原本一派萧瑟之气,可是掖在林间的月亮,把它们映照得流光溢彩,好像树木一夜之间回春了。

⑤看过了这样的月亮,我再回到床上时,又怎能不被美给惊着呢! 虽然接着睡了,可是往往眯上二三十分钟的样子,又惦记着什么似的,醒来了。只要睁开眼,朦胧中会望一眼窗外——啊,月亮还在林间,只不过更低了些。再睡,再醒来,再望,也不知循环往复了多少次,月亮终于沉在林地上,由灯的形态,变幻成篝火了。这是那一夜的月亮,留给我的最后印象。

⑥第二天彻底醒过来时,天已大亮。窗外的山,哪还有满月时的圣景。消尽了白雪而又没有返青的树,看上去是那么的单调。虽然寻不见月亮的踪迹,但我知道它因为昨夜那一场热烈的燃烧,留下了缺口,不知去哪儿疗伤去了。因为它燃烧得太忘我了,动了元气,所以不管怎么调理,此后的半个月,它将一点点地亏下去。待它枯槁成弯弯的月牙儿,才会真正复苏,把亏的地方,再一点点地盈满。它圆满后,不会因为一次次地亏过,就不燃烧了。因为月亮懂得,没有燃烧,就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

⑦我怎么能想到,在印象中最不好的赏月时节,却看见了上天把月亮抛在凡尘的情景呢。在那个时刻,那团月亮,无疑成了千家万户共同拥有的一盏灯。假使我彻头彻尾醒着,这样的风景即使入了眼,也不会摄人心魄。正因为我所看到的一切在黎明与黑暗之间,在半梦半醒之间,那团月亮,才美得夺目。

(节选自《思维与智慧》2012.10,有改动)

5. 仔细阅读第①段,回答:

(1)联系上下文,“看来过于光明了,也是不好”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2)谈谈你对“亏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往往是为着灿烂时刻而养精蓄锐”这句话的理解。

答:

6. 请赏析“它躺得并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入我的眼底”这句话。(2分)

答:

7. 仔细阅读第⑦段,“那团月亮”为什么会“美得夺目”?

答:

8. 从全文来看,标题中的“燃烧”一词有哪些含义?

答:

三、扁担颤悠悠

①扁担,无论来自深山野林的杂木,还是取之峡谷溪涧的翠竹,就其外形特征来说,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简朴:直溜溜的一根,不枝不蔓,没有任何刻意的装扮与修饰,如同那个最简单的“一”字。 .

②然而,一根优秀的扁担却得之不易。并不是世上所有的材料都可以制作成扁担的,坚韧、轻巧、弹力强,是它最基本的品质。扁担身上的每一条木纹,每一个劲节,不光要受冰雪磨砺风雨敲打,更离不开烈火的烘烤,热扑扑汗水的浇淬,方能屹立于天地之间,去承载千钧重压而不摧不折。也正因为如此,扁担才会成为我们这个崇尚简朴、勇于忍辱负重的民族的“国粹”,成为人生一座恒久的标高。

③在“伐木丁丁”的古老歌谣里,在唷唷嗬嗬震天撼地的号子声中,扁担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一头挑着汗水淋漓的喘息和呻吟,一头挂着坚忍不拔的意志。尽管小扁担不过三尺三,却历经了千万年的时光,一步一移地挑走了挡道的王屋山,劈开了千帆竞发的古运河,筑高了一片片巍峨瑰丽的皇宫庙宇,挑落了数不清的日月星辰,挑矮了望不断的盘山险道。

④质朴的扁担也曾经挑过陶渊明的秋菊、素月和豆苗,挑过这位归隐诗人的田园风光和陶然自乐的心境。凝结在扁担上那种清贫自守的贞操,熔融成世世代代文人的傲骨和向往、。

⑤而朱德的扁担却深含着另一种意义,“铁肩担道义”。总司令的扁担挑出了伟人的精神与风范。他的扁担上闪烁的是对革命忠贞不渝的品格,以及与人民群众鱼水相依的信念。尽管在那荒唐年代,有人曾偷梁换柱,企图刮掉那根扁担上的名字,但铸入人心铸入岁月的名字是刮不掉的,这正像铸就的历史永远无法抹掉一样。“朱德的扁担”,其独特的风姿,竖立在红色井冈山,增添了中国革命史的厚度和力度,成为一座不可逾越的丰碑。

⑥其实,使用扁担最多的当然是农民。那些面向黄土背朝蓝天的农民,他们上无片瓦下无寸土身无分文,之所以能够世世代代自立于荒原,就因为手中有一根挺直刚毅的扁担。有了扁担就有了主心骨;他们就敢于上天揽月下海擒龙,身背扁担闯荡天下,让稻麦的清香和鸡犬的欢声驱散饥谨。常常,扁担还是农民自卫和反抗恶势力的武器。你看,当杨白劳高高举起愤怒的扁担,呼啸着向逼债的黄世仁头上砍去,那不可一世的恶魔不也抱头鼠窜了吗?

⑦当我挑着沉甸甸的禾苗稻谷,挑着臭气熏天的粪便土灰,跟随在母亲身后,沿弯弯山道,走向那一层层陡峭的梯田,那一闪一闪的扁担常常利刃般勒进我稚嫩的肩膀,累得我气喘如牛,腿脚像灌了铅似的迈不开步。那一刻,我是多么地

恨扁担啊!一气之下,竟把它扔得远远的。母亲发觉后,总是默默把扁担拣回来,用她那被汗水打湿的衣袖小心翼翼拭去扁担上的泥土、草屑,一边抚摸着我血肉模糊的肩膀,一边含着眼泪说:孩子,别怪扁担,山里人的命就是靠它压大压硬的呀! ’

⑧望着母亲的眼神,我羞愧了,后悔了。母亲的扁担不单挑过一家人的生活,在那兵荒马乱的年头还挑着我们兄弟姐妹,冒着纷飞的炮火死里逃生。母亲是那样珍爱自己的扁担,从不轻易丢掷,甚至不肯当歇息的坐垫,每天用完之后总是擦拭得一尘不染,高高挂在墙壁上??

⑨如今,扁担在一天天离我们远去,许多人已渐渐从扁担的重压下解脱出来。而人的意志和精神也似乎随之淡化、软化。在追名逐利的滚滚潮流中,投机钻营,豪取巧夺,正泛滥成一种时尚。也许,这时候更需要我们常常怀想扁担,甚至常常抚摸肩上那消退的老茧,保持人格的清醒。

9. 结合①②小节,说说“正因为这样,扁担才会成为我们这个崇尚简朴、勇于忍辱负重的民族的‘国粹’,成为人生一座恒久的标高”这样说的理由。 答:

10. 结合③~⑧小节,用自己的话概括扁担“成为‘国粹”“‘成为‘人生恒久的标高’”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11. “尽管小扁担不过三尺三,却历经了千万年的时光,一步一移地挑走了挡道的王屋山,劈开了千帆竞发的古运河,筑高了一片片巍峨瑰丽的皇宫庙宇,挑落了数不清的日月星辰,挑矮了望不断的盘山险道。”这句话运用了哪些艺术表现手法?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内涵的?(4分)

答:

12. 你是如何理解“扁担颤悠悠”中的“颤悠悠”的意思的?在谋篇布局方面,作者独具匠心,他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你觉得作者写这篇文章有何现实意义?(6分)

答:

四、归于泥土

耿 立

①泥土是乡村的娘家,乡村是泥土做的。泥土给了乡村生命、灵魂和呼吸。 ②好长时间没回家乡了,麦收时看到父母,回到城里,胳膊、肩肘、脚踝都有红红的隆起的斑点,一如乡村泥土堆起的岗子。也许这就是警示,把故乡记在皮肤上,这是泥土给的。即使皮肤过敏也是乡村的徽章,让我对故乡充满眷顾。你离家久了,对故乡生分了,故乡就成了一种疼痛。正如我们的身体,某个部位不疼不痒,我们就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哪个部位不适,哪个部位就有了问题。故乡给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