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廉洁作文素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4:34:03 作文素材
廉洁作文素材作文素材

篇一:高考作文素材(廉洁)

2014高考作文素材库:议论文论据(廉洁)

历史证明:清正廉洁盛行之日,则国家昌盛;贪污腐败猩獗之时,则国势衰微。历来清官受人颂扬;污吏遭人唾骂。

我们要大力弘扬我们民族固有的清正廉洁的传统美德,提倡廉洁自律,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谋私利,清白做人的精神。

事实论据

羊续悬鱼

东汉时,南阳太守羊续,他憎恶当时官僚权贵的贪污腐败,奢侈铺张。他为人谦洁、生活朴素,平时穿着破旧衣服,盖的是有补钉的被子,乘坐着一辆破旧马车。餐具是粗陋的瓦器,吃的粗茶淡饭。

府丞焦俭,是他的下级,为人也很正派,与羊续关系很好,他看自己的上级生活太清苦了,他听说羊续喜欢吃生鱼,就买一条鱼送给羊续。焦俭怕羊续拒收,就笑着说:“大人到南阳时间不长,可能不知这就是此地有名的?三月望饷鲤鱼?所以我特意买一条送给您,平时您把我当作兄弟,所以这条鱼只是小弟对兄长的一点敬意,您知道的,我绝非阿谀逢迎之辈,因此,务请笔纳!”羊续见焦俭这么说,觉得不收下倒是见外了,于是笑着说:“既然如此,恭敬不如从命。”

等焦俭走后,羊续便把这条鱼,挂在室外,再也不去碰它。第二年三月焦俭又买了一条鲤鱼,心想一年送一条总可以吧,知道买多了,羊续不会要。到羊续府上,焦俭刚说明来意。羊续便指着那条枯干了的“三月望饷鲤鱼”,说:“你去年送的还在这里呢!”焦俭愣住了,摇摇头叹口气,带着活鱼走了。

包拯的《诫廉家训》

北宋包拯,他为官清廉公正是妇孺皆知的,老百姓称之为“包青天”。

包拯一生,身居高位,廉洁无私,痛恨贪官污吏,到了晚年,担心后人会出不肖之徒,于是就在家中立了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著名的《诫廉家训》以警戒后人。其意大致是:“凡是包氏后代子孙中有贪污受贿者,不能被称为包氏后代,甚至死后,也不能葬入其家族的墓地中。不遵从此训令者,一概不是包公子孙。”

马寅初拒贿

我国现代著名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马寅初解放前曾担任浙江省财政厅长。有一天,德清县有一个想当县长的人托人将一千大洋送给马寅初,请马寅初开开后门,让他就任某县县长。马寅初勃然大怒,骂道:“不要脸的东西,这种人今天能用钱打关节,真的当了县长,一定是个贪官。凭这一条,他就不能当县长。立即吩咐来人把钱退回。

周恩来总理的衣服

周总理的一件睡衣穿了二十多年,破了补,补了再补,已经磨得无绒了仍舍不得丢弃。一件衬衣已经旧得换了袖口领子,一件衣服补得颜色已经不一了,他在穿,当别人要求他换新的时候,他总是说:“旧的可以穿。”

理论论据

1、廉者常乐无求,贪者常忧不足。宋·司马光《文中子补传》

2、廉不贪直不倚。唐·柳宗元《处士段弘古墓志》

3、惟廉者能约已而爱人,贪者必瘦人以肥已。《明史·循吏传》

4、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清·曹雪芹《红楼梦》

5、临大利而易其义,可谓廉矣。《吕氏春秋·忠廉》

6、临官莫如平,临则莫如廉。《孔子集语·漆雕氏》

7、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毛泽东

8、威严不足以易其位,重利不足以变其心。《战国策·赵策二》

9、知足则乐,务贪必忧。宋·林逋《省心录》

10、人不贪财鬼也怕。中国谚语

11、宁可没钱,不可伤廉。中国谚语

12、鱼为诱饵吞钩,鸟为秕谷落网。中国谚语

13、宁作清水之沉泥,不为浊路之飞尘。三国·曹植《九咏》

14、贪心是一切邪恶的根源。英国谚语

15、口里塞得太多,往往噎住喉咙。意大利谚语

16、要是不花钱,贪婪的人连毒药也会喝下去。朝鲜谚语

17、常在河边站,就是不湿鞋。中国谚语

18、不贪财,祸不来。中国谚语

19、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明·于谦《入京》

20、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战国·屈原《渔父》

21、须知香饵下,触口是钩。唐·李群玉《放鱼》

篇二:语文:高考作文素材:材料引用及论点论据(10)廉洁奉公

语文:高考作文素材:材料引用及论点论据(10)廉洁奉公

【论点1】廉洁奉公是一种美德。

【相关论据】

1、金泳三倡廉:韩国总统金泳三发动了反腐倡廉、崇尚节俭的大规模运动,对韩国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富裕阶层和高级官员纷纷改变那种大讲排场、挥金如土的奢侈生活方式。金泳三身体力行,宣布了一系列约束自己的廉政措施:他将不再在总统府大摆豪华宴会请来访的宾客;饮食从简,改吃面条或米饭加肉汤;在他五年任期内将不去打高尔夫球;不再接受任何政治赞助资金,他同时公布了自己的财产及来源。目前,专供政府官员及商人们用的高尔夫球场已门可罗雀,正在或将要建造的数十个高尔夫球场都因前景不妙而停工。原先装饰豪华、灯红酒绿的夜总会及酒吧、咖啡馆生意迅速清淡,有的已经歇业。

2、胡家父子两清廉:三国时,胡质任荆州刺史。他的儿子胡威来看他,临别时,胡质拿出一筐绢给胡威作路上的盘缠。胡威问:“爹爹为官清正,这一筐绢从何而来?”胡质说:“你不必怀疑,这是我俸禄的积余。”胡威谢过父亲,辞别上路。一路上都是自己喂驴,自己砍柴做饭。后来胡威当了刺史,也像父亲一样清廉。有一次晋武帝问胡威:“你的廉洁同你父亲比起来如何?”胡威回答:“我父亲清廉惟恐人知,我清廉惟恐人不知,我同父亲比起来相差很远啊!”

3、季文子贵在以德荣国:季文子是鲁国两朝宰相,但家中妻妾没有丝绸美服,厩中没有喂食良马。公子仲孙它规劝他说:“你是鲁国的上卿,做这两朝国相,但你的妾不穿丝绸,马不吃粮食,人家会以为你吝啬,而且国家也无光彩。”文子说:“我也希望妾穿绸,马食粮。然而,我看老百姓吃得粗穿得差的还很多,因此我不敢那样做。别人的父兄吃得粗穿得差,如我给妾和马那么好的待遇,那我就不配做国相。况且我只听说用德行荣誉给国家增添光彩,没听说过用妻妾和马匹为国争光的。”

4、于谦“清风两袖朝天去”:明代民族英雄于谦,33岁就是正三品文官,曾在山西等地主政19年。他一向主张“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平时衣无锦锈,食不兼味,出行乘普通骡车,自己的俸禄多用以救贫穷,曾开仓赈民几十万。当时贿赂盛行,可他每次赴京,绝不送礼。有人劝他,不带钱,带点山西土产也可以,他却说:“我只带两袖清风。”并作诗说:“丝帕蘑菇和线香,本次民用却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后来,于谦因辅佐景帝而被屈杀。抄家时,无余资,仅书籍而已。

5、董必武赴美期间的一份账单:1945年,董必武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区军民参加中国代表团,出席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联合国制宪会议,并且庄严地在宪章上签了字。当时董老已年届60高龄,他不仅在政治上出色地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他的任务,在生活上,更是厉行节约,用节约下来的外汇为党购置物品。现在保存的一份董老在赴美期间亲笔记的收支账单,上边记载着董老节省生活费、交际费和置装费共计2645美元。用节省下来的外汇,董老买了技术先进的印刷机,出版了旨在世界宣传中国解放区真实情况的英文小册子《中国解放区实录》5000册。董老又为国内同志买了打字机、留声机和英语唱片,以满足同志们的需要,而他自己连一条毛巾都没舍得买。

【名言警句】

1、忠信廉洁,立身之本,非钓誉之具也。(林逋)

2、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品质。(周恩来)

3、俭朴的生活,不但可使精神愉快,而且可以培养革命的品质。(徐特立)

4、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包拯)

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论点2】谦洁奉公能远离腐败。

【相关论据】

1、新加坡的倡廉措施:新加坡的政府对反贪污的立场是很明确的。国家规定,政

第1/5页

府官员在被聘后,须申报自己的财产,内容包括股票、房地产及其他的利息收入等,申报情况将被严格审查。官员不可以自己职务为名向他人借钱,每年7月要填写个人财物报表。政府给予官员高于一般平民的收入,他们的薪水很高,但对福利规定却很清楚,比如部长要自己开车,如需司机则要由自己的薪水支付。对官员接收礼品也有明文规定。任何官员,一旦犯了错,尤其是贪污罪,不是免职就是降级或长年不加薪,直至判刑。

2、拒礼本:湖北宜昌劳动调配科的三名年轻共产党员,一掌大印后,就秉公办事,一改旧风。他们建立了一个“拒礼本”,把送礼人的单位、姓名、送礼原因、品名及退礼的方法和结果详细记载下来,并不断根据“拒礼本”的记录分析问题,改进工作,同时也鞭策自己不徇私情。仅仅3个月,他们就拒礼72起,拒吃24起。群众反映说:“敢在大庭广众中摆一个‘拒礼本’,这是有觉悟、有自觉性的表现。”

3、杨震拒金:东汉有名的清官杨震一次路过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晚上往官邸拜谒。王密见室中无外人,迅即从怀中捧出黄金十斤放于桌上,并说:“反正是黑天,无外人知晓。”杨震正色道:“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样无人知晓?”王密一听,羞愧难言,只好挟起金子,谢罪而去。

4、陈云其言其行:陈云说过,反腐败问题是关系着执政党生死存亡的根本问题。因此,他一向俭朴清廉,律己甚严。三年困难时期,他用蜂窝煤做饭;不到规定的日子,他绝不让提前烧暖气,自己披着大衣,拥着被子工作。他的住房1976年定为危房,他只让支撑了一下又住了几年。最可称道的是,陈云绝不受礼。一次,一位老同志给他搬来一纸箱葡萄,经再三推让,只摘下五颗尝尝,然后送出大门。

5、警钟在耳边长鸣:王永进是河北省某县的一位税务员,他掌有实权,又是“美差”,但他工作19年没有接受过别人一份礼。他认识到,自己是代表国家去征税的,自己不清不白,收了礼物,就会影响国家税收,这是损公肥私的恶劣行为。为此,他不但把送来的礼物原封不动退了回去,还记下送礼者的姓名、单位、礼品、数量,一有机会就公布于众。他说:“这样做,一是为了纠正纳税户的错误行为,二是使自己耳边警钟长鸣。”王永进就是这样注意思想改造,警惕腐败,为国家不断作贡献。

【名言警句】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孔子)

2、不饮浊泉水,不患曲水阴。所逢苟非义,粪土千万金。(白居易)

3、惟宽可以怀远人,惟廉可以服殊俗。(苏辙)

4、正身直行,众邪自息。(《淮南子》)

5、反抗诱惑吧,那样你才能做出高尚的行为来。(车尔尼雪夫斯基)

【论点3】廉洁奉公能青史留名。

【相关论据】

1、闻一多的高风亮节:抗日战争时期,闻一多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授,当时有的学者谋官,有的文人为财主、达官贵人们写墓志铭之类换取钱财。闻一多对此不屑一顾,常靠借贷度日,甚至拍卖自己仅有的一件大衣和十分心爱的藏书。他每天拄着手杖,步行20多里,拎着妻子用旧蓝布缝制的书袋进城上课,回来后就埋头在木板搭成的书案上看书做文章,他的高风亮节为进步青年崇仰。

2、“一钱太守”刘宠:刘宠是汉代会稽太守,他一生清正廉明,甚得民心。当他调任京城时,几位老者受当地老百姓的委托前来送行。为表感念之情,每人以一百钱送刘宠。刘宠决不肯受,诸老者执意要送。刘宠只得从每人手里取一钱以辞谢。老人们走后,刘宠又把收下的这几钱小心地放进路边的溪水里。这事传出以后,人们交口称赞刘宠的廉德,并称他为“一钱太子”。

3、周敦颐廉洁奉公:北宋五子之一周敦颐,是一个哲学家。他在理论上提出,“公”是彻底无欲的表现,对此,他在《通书》中说:圣可以学习吗?回答是可学的。有什么要领吗?回答是有要领。一就是要领。所谓一,就是没有欲望。没有欲望就可以做到心能静虚。念头萌发时正直无邪。静虚就没有疑惑,没有疑惑就通达,念头萌发正直无邪

第2/5页

就无私心,无私心就无所偏倚。做到这些,不就和圣人无几了?周敦颐不仅在思想上提倡奉公,而且在行动上也履行奉公。在他当洪州南昌知府时,得了一场大病。他的朋友潘兴嗣去看他,进门便吃了一惊,家中空空如也,日常用品全都盛在一个破旧的柜子里,所有的钱财不足一百。他任知府,俸禄并不低,但他领到俸禄后,总是或散以济贫,或分送同宗族人,或用来招待客人和朋友。钱财散尽之后,妻子儿女便以粥度日,生活过得清贫而寒酸。而周敦颐自己则自得其乐,性情旷达,从来不把清苦放在心上。

4、孙中山“尽瘁国事,不治家产”:1925年3月12日,致力于中国革命40年的伟大革命者孙中山先生溘然长逝了。临终留下三个遗嘱,其中的家事遗嘱是:“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长成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这里的所说的“一切”就是两千多本书籍杂志和一所只有五间房的住宅。就连这一所住宅,也是四位华侨筹资买了送给他的。起初,孙中山先生说什么也不肯接受,后来,经过四位华侨恳切劝说,才迁进了这所房子。孙中山先生的伟大献身精神和廉洁奉公、不谋私利的高尚品质,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5、联合国总部为周恩来逝世降半旗:据报载: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逝世的不幸消息传开后,联合国总部的联合国国旗,也降了半旗。联合国那面大旗,是1945年10月24日在纽约升起的。30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元首相继去世,它好像从没动心。为此,一些国家有意见了。他们的外交官来到联合国大厦前的广场上,向联合国总部发出质问:我们国家的元首去世,联合国大旗依旧升得那么高,中国总理去世,你们却为他降半旗,这是为什么?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挺身而出,就在联合国大厦门前的台阶上做了一次不到一分钟的演讲,他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这是我的决定。原因有二:一、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她使用的人民币多得我们数不过来。可是,她的总理周恩来,没有一分钱的存款!

二、中国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可是她的总理周恩来,没有一个孩子。我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如能做到其中一条,在他逝世之日,总部将照样为他下半旗。完了。”他说完转身就走了,广场上只留下那些哑口无言的外交官。

【名言警句】

1、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朱熹)

2、公生明,廉生威。(李惺)

3、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冯梦龙)

4、居官以正己为先,不独当戒利,亦当远名。(《明史?王恕列传》)

5、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杨继盛)

【论点4】廉洁奉公有利于纯正社会风气。

【相关论据】

1、朱总理如是说:3月15日,在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针对德国电视台记者的提问,朱总理说:必须看到我们反腐败所取得的重大成绩,比如说打击走私,我们所查处的湛江海关的案件、厦门海关的案件。经过我们重重地打击走私,我们海关税收去年比前年增加了一倍。我们拿这个钱给8400万低收入者增加了收入,这不是很大的效果吗!

2、总理应坐国产车:周总理乘坐的车是一辆国产“红旗”。有一次,国家进口了一辆“奔驰500”车,有关部门提出要给总理用。总理知道后,坚决不同意,他说:“总理应该坐国产车,戴国产表,这涉及到一个国家的尊严。这个头我一定要带好,进口车给外交部长。”于是这辆“奔驰”车就给了陈毅同志。

3、“地位越高,越要带头”的陈毅:陈毅任上海市市长时,一次,他的岳父从汉口来他家做客。住了几天,陈毅就对夫人张茜说:“我们现在还实行供给制,吃的用的国家都有一个规定,你父亲住久了,要影响国家收入,还是让他回去吧。”老人起初想不通,心想:女婿当了市长,住一段时间,吃几顿饭都不行吗?陈毅便和张茜一起耐心地给他老人家做思想工作,告诉他说:“共产党的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与国民党的官

第3/5页

老爷不同,越是地位高(来自:WwW.ZW2.CN 爱作文 网),越要带头。这样人民才会拥护,国家才会兴旺,我们的革命事业才有希望。”老人听了这番道理,思想通了,就愉快地回去了。

4、严以律己的顾协:梁代顾协,年轻时就清廉、耿直、有节操。刚做廷尉时,冬天衣服单薄,寺卿蔡法度对别人说:“我愿意将身上的衣服脱给顾协,只怕他不肯接受别人的馈赠。”最终没敢将衣服送他。后来任中书舍人时,同僚纷纷装修房屋,而顾协在中书省任职十六年,服饰用具平常饮食,都和过去没有两样。有门生来顾协处服务,知道他廉洁,不敢送厚礼,只送了他两千钱。顾协十分生气,打了他20大板,从此他的部下再没有人敢给他送礼了。

5、毛泽东对待珍贵礼物:1952年,张伯驹与夫人潘素出于对党和领袖的热爱,将所藏的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书法真迹《上阳台》敬献给毛主席,他们知道毛主席最欣赏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毛主席很高兴地回信表示感谢,说这样的墨宝我个人不能要,但我很喜欢,请借给我看几天,然后放到故宫博物院去。张伯驹夫妇极为感动,后来把稀世珍宝《游春园》也送往故宫博物院收藏。

【名言警句】

1、但得官清吏不横,即是村中歌舞时。(陆游)

2、反腐倡廉必须从严格加强管理抓起。(朱熔基)

3、政府一定要廉洁、勤政、务实、高效,并把廉洁放在第一位。(朱熔基)

4、加强廉政建设,惩治腐败,事关国家兴衰。(朱熔基)

5、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尉健行)

【论点5】廉洁奉公应从身边小事做起。

【相关论据】

1、晏婴身体力行住陋室:春秋时期,齐国有个名叫晏婴的宰相,他虽然权重位显,但为政清廉,力倡节俭,不计私利。他出任齐相后,仍住在原来那所低矮、潮湿、狭小,并且靠近闹市、十分嘈杂的房子里。齐景公见晏婴的住宅与其他王公诸侯相比,实在太寒酸了,便多次提出给他换一座宽敞、豪华、幽静的住房。晏婴却一再推辞,坚持不受。齐景公大惑不解,问他为什么这样。晏婴回答说:“我住的这所房子,祖先们都住得,现在由我继承下来,已感到很不恰当;我觉得我能住上这样的房子,已经太过分了。”

2、包拯“寿日薄酒促膝谈”:北宋名臣包拯,一生铁面无私,清廉正直。当他六十寿辰时,特派儿子包贵守在门口,一概拒收寿礼。同朝为官的同乡挚友张奎携礼来祝寿了,包贵把父亲一概不受礼的嘱咐告诉他,张奎说:“别人送礼可以不收,我的礼得收下。”说完,作诗一首:“同窗同师同乡人,同科同榜同殿臣。无话不谈肝胆照,怎能拒礼在府门?”包拯接读后,回诗一首:“你我老是知音人,肝胆相照心相印。寿日薄酒促膝谈,胜似送礼染俗尘。”张奎读后,无言以对,喝了薄酒,携礼而归。

3、灭官烛看家书:北宋时期,博州有位州官,为人极其廉洁。一天晚上,有人从京城送来一封上司的来信。他猜想这一定是朝廷有什么重要指示,马上命令公差点上蜡烛阅读。谁知读了一半,他又命令差人把官家的蜡烛吹灭,把自己买来的蜡烛点上,继续往下看。公差很纳闷,难道官家买的蜡烛不及他自己出钱买的亮吗?后来才知道,那封信里有小半是关于他留在京城家属的情况,他认为这是私事,不能点官家的蜡烛。当然这是古书所载,是否真有这样的清官廉吏该当别论,我们感兴趣的是这里提倡的精神。为了半封家书,竟然换烛再读,这在许多人眼里看来好像有几分“迂腐”,别说是用官烛看半封信,就是一封信、十封信、百封信,也不会有人去“斤斤计较”。因为,用根蜡烛只不过是件再“小”不过的小事,可就是这样一件小事,州官却看得很重。可见在他的头脑中,“公”与“私”的界限是多么分明。

4、陈毅淡亲属谋私:解放初期,陈毅出任上海市市长,妹妹陈重坤想让他帮助解决升学问题。陈毅不帮这个忙,对妹妹说:“你自己凭本事去考,考上了就读,考不上就回家种田。我是共产党的干部,人民的市长,绝不搞裙带关系。”后来,陈重坤依靠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一个医务训练班。

第4/5页

5、决不搞特殊化:1963年1月,周总理和邓大姐专程从上海赶到苏州,看望正在那里养病的陈云同志。苏州有个百年老店——采芝斋,它所生产的“苏式糖果”驰名中外。周总理离开苏州时,接待人员准备了一些“苏式糖果”送给总理。邓大姐当即要随行人员付了钱。总理不放心,又要来发票,问是不是同市场价一样。当知道是按成本收费时,就坚决按市价把钱补上,并且严肃地对接待人员说:“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要时刻防微杜渐,决不能搞特殊化,。你们做接待工作的要时刻注意这一点啊。”

【名言警句】

1、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江泽民)

2、人在犯罪之前先嗅到一阵罪恶的烟,良心的呼吸就不能自由了。(雨果)

3、一切罪恶最初都是微不足道,由于相习成风,最后便不可收拾了。(萨迪)

4、手莫伸,伸手必被捉。(陈毅)

5、一个人如果只想到自己,那是最可耻的;一个人如果只为自己活着,那就不如死掉。(彭德怀)

【材料选用指导】

论证“廉洁奉公”这一论题,要注意材料选取的范围。作为事实论据的材料,应该选用古今中外仁人志士廉洁奉公的典型事例,他们之中,既有清风两袖朝天去的于谦,又有“高风亮节”的闻一多,更有联合国为之降半旗的周总理,还有新加坡的倡廉措施??这些事例能从不同的角度论证论题。名言警句的选用比较自由,只要能围绕“廉洁奉公”这一论题即可。

第5/5页

篇三:2015高考备考作文素材:让廉洁成为一种觉悟

2015高考备考作文素材:让廉洁成为一种觉悟

【编者按】

近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组6篇副标题为“让廉洁成为一种觉悟”的评论文章。与过去以“风暴”“利剑”“无禁区”等为特性词汇的评论相比,这组评论可说是和风细雨、春风化雨,充满了“围炉夜话、促膝谈心”的意味。

这6篇评论的“编者按”说,干部也有欲望的冲撞,也有心理的纠结,所以更需要直面人性、审视人生,因而党报来“与干部们谈谈心”。这决定了这组评论的基调,不是说教,更不是震慑,而是如苏格拉底所言的“精神助产士”,帮助干部廓清心中的迷雾,“解开心结,选择廉洁”。

党报发这样一组评论,透露出的信号是,在反腐败这盘大棋上,中央是有攻有守、有破有立。 首先是,廉政大计,“反腐”是攻城,“倡廉”是攻心。

王岐山曾经说过,要用治标给治本赢得时间。治标是什么?是反腐,是打虎拍蝇。而治本是什么?一是制度建设,二是思想改造,这都是“倡廉”的内容。

因为反腐是从负面着力,所以往往能引起更大关注。打大老虎,容易给人惊涛骇浪、暗流汹涌的戏剧感、史诗感,公众当然乐见。相比之下,“正向着力”的倡廉就没有那么吸引眼球了,但明眼人肯定是不会忽略的。

最近的一件大事是,持续近两年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要划上句号。实际上,与之前的“三讲”“葆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一样,这也是一次思想教育活动。党内这样的思想教育活动,可以追溯到延安时代的“整风运动”。

虽然教育实践活动,还是以“找问题”的形式出现。但说到底,是为了达到思想净化、触动灵魂的效果。所谓“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就是这样。更何况,这次还提出了要建章立制、收到长效。

大张旗鼓的教育,大力出拳的反腐,正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有趣的是,前者是由刘云山负责、后者是由王岐山掌舵,山与山相逢,正是“双峰并矗”,筑起反腐倡廉的坚实防线。 其次是,攻心之策,“震慑”是红脸,“引导”是白脸。

徐才厚、周永康也好,某个地方的书记、局长也好,远处可望不可即的“老虎”和身边触手可及的“苍蝇”纷纷落马,对干部的心理震慑作用是怎么强调也不为过的。况且,还有媒体不断在强调“没有禁区”“没有例外”。在对官员的“攻心之战”中,这种震慑无疑唱的是“红脸”。

光有“红脸”也不行啊,还得有润物无声的“白脸”唱段。别忘了,搞文宣,可是我们党一直以来克敌制胜的拿手武器。而作用于领导干部精神世界的“内宣”,同样如此。

习近平总书记履新已近3年,从改革方法到国际形势,从组织工作到宣传工作,方方面面他都有很多可为指引的重要讲话。这些“系列重要讲话”,正起着统一思想的作用。这是从根本上的攻心之策。

而回到人民日报的这组评论,这样一种不太常见的话语语气、不同寻常的论证方式,也是一种“苦口婆心”的攻心术。对于政治逻辑、道德逻辑、利益逻辑,官员们还不熟悉吗?你要戴理想信念的帽子、打道德品质的棒子、用高不可攀的例子,难免不让他们起逆反心理。而要是讲人性、讲人情、讲人生、讲人心,“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可能还更能入脑入心呢。 最后,我们一起体会一下这样的方式。

——身为领导干部,不差钱、也不缺房,日子过得好好的,何必伸手要不该要的东西,开口讨不该有的利益,最后当火山口上的守财奴?《让理智战胜贪欲》

——雷政富东窗事发后,年过七旬的老母亲站在村口老泪纵横;冀文林落马的消息传来,一路把他带大的姐姐在老家掩面痛哭。《“权力”的滋味怎样品尝》

——上级“吩咐”你“关照关照”,你能否承受拒绝的后果?在所谓的权势面前,原则是不是要退避三舍?一旦怕穿小鞋的畏惧、将受重用的诱惑占得上风,“身不由己”就显得更加心安理得。《真的是“身不由己”吗》

——看看近年来的案例,一些干部或是利用手中权力,为子女经商大开方便之门,让他们在权钱交易中吸入黑金、博得发展,或者让孩子成为收受贿赂、肆意挥霍、百无一能的败家子,最后上演“贪腐父子兵”的悲剧,一旦事发,父子同为阶下囚,教训难道还不够深刻?《如何才算爱子女》

——世界上哪个爹娘指望孩子为了孝敬自己伸手被捉?又有哪个妻子儿女愿意丈夫父亲为了家庭的安逸铤而走险?如果早懂得家人的心,结局何以至此。《清廉是对家人的最好馈赠》 ——纵览公开的一封封贪官忏悔书,人们有说不出的好奇,前车之覆那么多,为什么没能挽留住这些曾经意气风发、颇有才干的人才?是个别上级领导宠坏了他们,少数下级官员捧坏了他们,还是制度的漏洞纵容了他们?说一千道一万,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本。《平和心态才有平稳人生》

今后,党报还会有更多这种谈心式的文章,对于写惯字正腔圆“高大上”文章的评论君,这可是不小的挑战啊,赶紧充电去??

让理智战胜贪欲

——“让廉洁成为一种觉悟”之一

廉洁,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对各级干部来说,廉不廉,贪不贪,是一种考验,更是一种选择。没有人生活在真空中,将心比心,干部也有欲望的冲撞,也有心理的纠结。让理智战胜贪欲,用好手中的权力,首先需要我们直面人性、审视人生。把握量与度,看清利与弊,掂量得与失,廓清心中的迷雾,我们走脚下的路,就会有更明确的方向、更充沛的力量。 解开心结,选择廉洁,这一次,我们与干部们谈谈心。

——编者

唐代柳宗元在《蝜蝂传》中讲了一个寓言故事。一种叫蝜蝂的“善负小虫”,喜爱背东西,爬行时凡是遇到东西,总是抓取过来,结果越背越多。它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力气也不肯停,最后掉下来摔死。“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千载而下,这些警语直到今天依然发人深省。

蝜蝂的悲剧,在于背负贪欲而行。这样想来,人的欲望,有时是不是也会深陷“蝜蝂困境”?比如,很多贪官被抓后,人们才发现,他们聚敛了巨额财产。有的专门租房堆放贿金,有的藏巨款于鱼塘暗道,有的坐拥几十套乃至上百套房子,有的家里现金之多,清点时竟烧坏几台验钞机。“人不能把金钱带进坟墓,但金钱却能把人带进坟墓”,看看庭审陈述、听听狱中忏悔——“贪欲让我丧失了理智”“被钱冲昏了头”,悔恨何其沉重,教训又何其深刻。 老话说,良田万顷,日食三餐;大厦千间,夜眠八尺。人的客观需要总是有限的。仔细想想,身为领导干部,不差钱、也不缺房,日子过得好好的,何必伸手要不该要的东西,开口讨不该有的利益,最后当火山口上的守财奴?即便贪得许多钱财,现在管得这么严,上上下下都有眼睛盯着,一乱花就“露馅”“犯事”,哪有地方和胆量去搞奢侈,还不像捧着一堆烫手山芋?有的贪官让子女去国外挥霍,自己胆战心惊地度日。这样的日子又有什么意思?说来说去,钱财总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已经够了还要攒,明知烫手还要拿,贪婪无度实在是一种病态心理,是为贪而贪。正如巴尔扎克所言,“贪心好比一个套结,把人的心越套越紧,结果把理智闭塞了”。

诚然,人生天地间,总有七情六欲,正常的欲望无可厚非,但更需看到,人之为人,不是一

个“欲望的洞窟”,有理智、讲理性,做欲望的主人而不是奴隶,才是人的价值所在。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想问题做事情,把握好度是关键。关心收入,但不干净的钱一分也不能要;有点爱好,但玩物丧志就不可取;有人情味,但徇私废公就碰不得。给欲望安上闸门、给行为划上边界,方能知足知止、适可而止。 习近平同志曾为领导干部算过“三笔账”。的确,我们要算算利益账,有稳定的收入,组织上从工作考虑又给了许多必要的工作待遇,退休后还有各方面的不错待遇,细细算来,得到的已经不少了,如果贪赃枉法、一失皆无,值得吗?算算法纪账,不管是谁,违纪违法终将受到党纪国法的制裁,不要以为吃一点、拿一些、玩一下没关系。算算良心账,组织上培养一个干部不容易,如果干部以权谋私,既对不起组织,对不起人民,也对不起家人,违背了做人的良心。“三笔账”,归结为一点,就是要守住底线、会算大账,别干得不偿失的事情,珍惜来之不易的事业和人生。

平心而论,身处纷繁复杂的社会,各级干部面临的诱惑不少,这样那样的冲动难免,这带来了挑战与压力,也是考验人、锻炼人的契机。不义之财不拿,不当之利不得,不法之事不为,每一次取舍,每一次选择,其实也在净化心灵、增强免疫力。“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让理智战胜贪欲,既是管理和驾驭欲望的过程,也是提升和完善自我的过程。只有这样,干部的腰杆才会硬起来,前行的路才会越来越好走。

“好好过日子”,在最近的一次访谈中,著名作家二月河这样意味深长地寄语党员领导干部。朴素的道理最深刻,洗尽铅华始见真。夜深人静之际,想一想亲人的期望,想一想家人其乐融融的情景,想一想自己这么多年的艰辛历程;扪心自问之中,掂一掂所作所为,到底有没有走错,究竟是不是值得?头脑清醒地思考下去,为官者就会更加明白:陷入了贪欲,势必走向歧途;选择了廉洁,也就选择了幸福。

“权力”的滋味怎样品尝

——“让廉洁成为一种觉悟”之二

成功与失败、荣誉与耻辱、幸福与悲哀,权力的滋味悬如霄壤,实则只有一步之遥——“只在公私之间尔”

《明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曾问众臣“天下何人最快活?”大家各抒己见,有人说“富甲天下”,有人说“功成名就”,有人说“高官厚禄”??朱元璋听罢一一摇头,直到听到“畏法度者最快活”时才点头称是。故事蕴含的对“权力”的认识,引人深思。

干部手中都有一定权力,如何对待权力、使用权力,决定了不同的未来。秉公用权、积极作为,手中的权力就会促进人生价值的实现,这正是“畏法度者最快活”的现代意涵;相反,如果以权谋私、用权寻租,看似得了便宜,但就在权钱交易之时,也一同失去了人格与尊严。不管官多大,只要权力欲膨胀,就会摔跟头,滑进深渊。成功与失败、荣誉与耻辱、幸福与悲哀,权力的滋味悬如霄壤,实则只有一步之遥——“只在公私之间尔”。

也有人认为,权力和地位就得“实打实”,要想尝到权力的甜头,就得有具体支撑和现实载体,而利益和金钱正是最佳对象。殊不知,觥筹交错固然逍遥、一掷千金固然豪气,却容易喝坏了身体,搞坏了风气,最后把自己也搭进去。不少落马官员感慨:踏上不归路的起点就是“羡慕有钱人的生活”。

古人说,“高飞之鸟,易死于食;深潭之鱼,易死于饵。”为官发财本应两道,公务员薪酬低于企业家也是国际通例;一个人可以选择当官,也可以选择发财,但绝不能选择通过当官来发财。权力寻租纵能短时间积累大量财富,看似风光无限,实际上不过是行贿者精心布置的陷阱而已。赖昌星修建穷奢极欲的“红楼”,多少干部被拉下水;倪发科喜爱珠宝,多少商

人把送玉当做“雅贿”。万庆良被查前几天,还到会所里大吃大喝;韩先聪在被查当天,手机信息还显示有两场饭局。“你以为自己有多优美的背影,其实别人看重的只是你的背景”,那些山珍海味、奇货异宝,无非是行贿者用利益拿住干部的诱饵,一旦着了他们的道,就会处处受制于人、时时受到胁迫,这样的人生与玩偶、傀儡何异?看看有些商人在干部面前颐指气使、予取予求,甚至得意洋洋地说“打个电话人就得来”,哪里有半点尊严?行贿者理应严惩,但从干部自身出发,是不是更应反躬自省?

更何况,一旦东窗事发,带来的不仅是牢狱之灾,也有家庭破碎的悲剧、人生失败的悲叹。刘志军在接受审判之后感叹,“人生要到60岁才能懂事。”雷政富东窗事发后,年过七旬的老母亲站在村口老泪纵横;冀文林落马的消息传来,一路把他带大的姐姐在老家掩面痛哭。也曾壮怀激烈、志存高远,也曾是亲朋故旧、父老乡亲的骄傲和自豪,却在一朝一夕之间沦为阶下囚,从成功的榜样跌落为反面的典型,这样的苦楚和落差,夜阑人静时仔细想想,还不能令人警醒吗?

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引用过一句名言:“权力应当成为一种负担。当它是负担时就会稳如泰山,而当权力变成一种乐趣时,那么一切也就完了。”诚然,敬畏法度、秉公用权,或许会失去锦衣玉食、华屋豪车,但就像爱因斯坦说的那样,“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取得了什么,而在于奉献了什么”。在奉公为民的价值坐标上,领导干部能够开拓更为丰盈的人生空间:挣脱的是名缰利锁的束缚,收获的是有价值有理想的人生;超越的是利益算计的狭隘,赢得的是造福一方的扎实事业。

路怎么走,要靠自己去悟,靠自己来选。权力,究竟是走好人生之路的铺路石,还是导致腐化堕落的绊脚石?孰是孰非,何去何从,期待党员干部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真的是“身不由己”吗

——“让廉洁成为一种觉悟”之三

一些官员落马后,常有“身不由己”之说。呼和浩特铁路局原副局长马俊飞受贿一亿多,自辩“上了贼船下不来”,只能任由金条和现金逐渐堆满房子;河南开封市委组织部原部长李森林供述,面对别人的送钱送物,躲得了今天、躲不过明天,躲得了这个人、躲不过那个人,躲得了下级、躲不过同级甚至上级??

“身不由己”的潜台词是什么呢?有对官场风险的反思,有对喧嚣生活的怨艾,但更多的是对随波逐流行为的自我开解,直白点说,“换了谁在那个位子上都一样”。于是,在这种自我暗示和安慰之下,尽管殷鉴在前,明知是非对错,依然身不由己地“和光同尘”,甚至“身不由己”地走进监狱、毁掉前程。

这种看似荒唐的逻辑,其实不少当干部的都曾面对,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不可否认,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许多面子确实不好驳,尤其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贫贱闹市无人问,富贵深山有远亲”,几乎时刻都面临着“说不”的压力。但这些成为“压力”的人情,许多时候又是什么呢?司马迁在《史记·汲郑列传》讲过一个故事,“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亲情可贵、友情难得、旧情难忘,可如果人情成了精明利益计算的借口、无所顾忌索取的理由,甚至违法犯罪的幌子,明智的人有什么理由不拒绝呢?

在有些人看来,相比于人情的“软约束”,还有一种“硬压力”更不好违抗。比如,上级“吩咐”你“关照关照”,你能否承受拒绝的后果?在所谓的权势面前,原则是不是要退避三舍?一旦怕穿小鞋的畏惧、将受重用的诱惑占得上风,“身不由己”就显得更加心安理得。甚至

有受惠于此的人总结经验,“为领导干一百件好事,也不如与领导一起干一件坏事。”果真如此么?近年来,一些窝案的发生,一些圈子的覆灭,恰恰给出了相反的答案。热衷于小圈子、搞人身依附,到头来拔出萝卜带出泥,栽跟头的还是自己。

“物必先腐也,然后虫生之”。纵观种种“被动腐败”,与其说是身不由己,还不如说是情不自禁。身不由己,往往是因为心为物役,被一些东西劫持了、软化了、消解了,因此不愿去抵抗或者不能去抵抗。城池失守,不是因为敌军太强,而是堡垒从内部被攻破;精神沦陷,不是因为诱惑太大,而是如习近平同志所说的“自己扳倒了自己”。

人总有七情六欲、故友新朋,伟人也不例外。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杨开慧的挚友李淑一托人找到毛泽东,请求调到中央文史馆工作。毛泽东专门写了一封信给秘书田家英,说:“文史馆资格颇严,我荐了几人没有录取,未便再荐。拟以我的稿费若干为助,解决这个问题,未知她本人愿意接受此种帮助否?”毛泽东以这种不失人情的方式告诉我们:人是感情动物,但人最可贵的,是他能以理智约束情感,将公益放在比私谊更高的位置。事实上,人们对洁身自好的人,内心是尊敬的,他们并未脱离群众,只是脱离了污浊;他们或许一时得罪了个别人,但获得的是长久的内心安宁。

人生在世,把握自己最重要。人云亦云,不会有正确独立的见解;随波逐流,也难以有理想自主的人生。“身不由己”关键还在于一个“身”字,换言之,就是如何理解原则、如何理解权力。如果能在这些问题上有正确的认识,哪还会有那么多的“不由己”?

《 人民日报 》( 2014年08月05日 05 版)

如何才算爱子女

——“让廉洁成为一种觉悟”之四

守好了公与私的分隔线,吃透了严与爱的辩证法,才能让子女结益友、行善事,找准人生的航向,活出自己的精彩

陈毅在担任上海市第一任市长期间,曾与子女“约法三章”:要求他们穿土布衣,不坐公家的小汽车,办任何事都要严格按制度来。陈云任职中央纪委书记时,曾向亲属子女提出 “三不准”:不准搭乘他的车,不准接触他看的文件,不准随便进出他的办公室。严格家规、清正家风,至今仍传为美谈。

可惜这样的家规家风,并非家家都有。历数近年来落马的干部,用手中权力为子女“开路”“奠基”者,不乏其人。河北省原省委书记程维高放任、纵容子女利用其职务影响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提拔干部以是否帮儿子为标准;广东韶关市原公安局局长叶树养受贿的“宏伟目标”,是给儿子2000万、给女儿女婿2000万??有时候,有些干部自己倒也谈不上多么骄奢贪婪,但为了自己的孩子,便顾不上那么多原则和是非,恨不得把天上的星星都摘下来。难怪有人说,子女是我们面对世界时的“软肋”,领导干部不能不好好想想,怎么才算爱子女?

希望子女健康快乐成长,也许是所有为人父母者共同的心愿。但以权力兑现子女的未来,是真正的爱吗?没有坎坷,人生难说完整。生活的磨砺、困难的考验,是孩子成长最好的老师。做父母的,如果一心为孩子搭桥铺路,甚至为了他们不惜贪赃枉法,其结果很可能就是让他们视不义之财为理所当然,拿以权谋私当家常便饭,最后滑向无底深渊。看看近年来的案例,一些干部或是利用手中权力,为子女经商大开方便之门,让他们在权钱交易中吸入黑金、博得发展,或者让孩子成为收受贿赂、肆意挥霍、百无一能的败家子,最后上演“贪腐父子兵”的悲剧,一旦事发,父子同为阶下囚,教训难道还不够深刻?“骄奢淫逸,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是为子女造福,还是为其招祸,一目了然。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