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改写散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2 06:16:32 体裁作文
篇一:赤壁赋
《赤壁赋》优秀教案
? 大学城栏目:居民空间消息快播
| ?
? ?
? 空间栏目:教学案草案 收藏到我的学习空间 收藏到我的课堂魔方 分享到圈子
全屏
附件:1个(
?
) 赤壁赋教案.doc 发表时间:2012-12-21 0:19:32
浏览:9430
评论:0
《赤壁赋》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掌握一些基本文言句式。
2、2、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
3、3、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学习文言句式。
2、了解情感基调在 主客问答之间的跌宕起伏。
教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 导入: 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这段话是今年已入选为国家优秀经典剧目《班昭》中的一段精彩台词。我认为它同样可以用来概括苏轼在黄州期间那段苦难而又不平凡的经历。苏轼因“乌台诗案”含冤身陷囹圄一百三十天后,他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来到满目荒凉的黄州,一代名人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苏轼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于是他多次来到人们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去寄情山水、凭吊古人。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他用《念怒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为他苦难多变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诠释。那么今天就让我来欣赏其中的《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美文,共同感受这位大文豪的心路历程吧!
(注:①关于乌台诗案②此处“赤壁”)
关于乌台诗案
乌台,汉书《朱博传》记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数千栖居其上,因称御史台为“乌台”。
元丰二年,( 1079 )七月二十八日,御史台的官吏奉命从汴京赶到湖州衙门,当场逮捕了苏轼,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从六月以来,权监察御史里行(权,代理;里行,见习)何正臣、舒亶 ( d ǎ n ),国子博士(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的官员)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曾先后 4 次上述弹劾苏轼。他们摘出苏轼的一些诗文认为是“讥讽文字”,“愚弄朝廷”,“指斥乘舆”(皇帝的代称)。“无尊君之意,亏大忠之节”。宋神宗不得不下令御史台审理。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乌台诗案。
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 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鼾矶;又因为山崖陡消如一而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所以这里所说的赤壁,不是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赤壁。周瑜破曹兵的赤避在今湖北省嘉鱼县东北。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而已。
(二)、作者介绍: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眉山(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成员。他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中了进士后,登上仕途,早年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受到排挤,后又因写诗讽刺而被以“诽谤新法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到司马光执政时,尽废新法,苏轼也激烈反对。王安石、司马光死后,他又因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而被一贬再贬,最后贬到了海南岛,直到63岁遇赦北归,第二年在常州病逝。
在文学艺术领域里,苏轼诗词、散文、书画无一不精。他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齐名,号称宋代四大书法家。他论画主张(转载于:www.Zw2.cN 爱 作 文 网)神似,擅长画竹。
在思想上,苏轼博通经史,一方面,他仰慕屈原、贾谊、诸葛亮等经世济时的人物。曾多次上书朝廷,要求改革弊政。他在长期担任地方官期间,在“仁政爱民”的思想指导下,做了许多好事。另一方面,他又酷爱陶渊明,喜读《庄子》。他一生政治生涯,先后经历了两次沉重的打击,对庄子的思想容易产生共鸣,表现在:一是旷达超脱,一是玩世不恭,甚至消极出世。这也是形成苏轼世界观复杂化、经常陷入“入世”和“出世”的矛盾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家的世界观必然会影响到他的创作实践,从而形成自身的艺术个性和艺术风格。在苏轼的文学作品中就
明显地留下了庄子影响的痕迹。庄子散文洋恣肆,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而苏轼散文也具有纵横捭阖、挥洒自如的气势,他的《前赤壁赋》就是一篇有代表性的作品,苏轼散文还在《孟子》、《战国策》以及贾谊、陆贽等人作品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特色。他的论政、论史的散文,大多笔力雄健,有行云流水之势,因而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宋代欧阳修领导的复兴古文运动的主将。
二,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词和断句并对文章有个整体的感知。
A、(因为这是一篇散文赋)“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前赤壁赋》是散文和韵文的结合,既有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笔法。句式有长有短,既整齐又参差,同时又以赋的形式出现,如通篇换了12 次韵,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作者的思想,主张,也采用了不少对偶排比的句式等。使文章既富韵文的声韵之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可以说这是苏轼对赋体的一个创新和突破。
B、字词注音:
1、壬戌(
rén
xū)10、酾酒( shī)
2、桂棹( zhào) 11、横槊( shuò
3、余音袅袅( niǎo) 12、渔樵( qiáo)
4、幽壑( hè) 13、扁舟(
piān )
5、嫠妇(
lí) 14 páo)
6、愀然(
qiǎo) 15、蜉蝣(
fúyó)
7、山川相缪(
liáo) 16、无尽藏( zàng)
8、舳舻千里(
zhú lú) 17 jí)
9、旌旗(
jīng)18、枕藉 ( jiè)
C解释重点字词,疏通文意。
1、分别请学生起来朗读并单独翻译各节。
2、师提示、纠正、补充、答疑、解释重点字词,疏理文意。
内容详解
前 赤 壁 赋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颂《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白濛濛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任凭水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江在旷远啊,船儿象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象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果的神仙。
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十分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唱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吹箫伴奏,箫声呜咽,象含怨,象怀恋,象抽泣,象低诉。吹完后,余音悠长,象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
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客人回答说:“?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只只乌鸦向南飞翔?,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这儿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临江饮酒,横握着长矛吟诗,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突然实现的,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
我对客人说:“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吗?水象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缺,但它终于没有消损和增长。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容不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我们又羡慕什么呢?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虽说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篇二:赤壁赋
第 1 页 共 8 页
课 堂 教 学 安 排
第 2 页 共 8 页
第 3 页 共 8 页
第 4 页 共 8 页
第 5 页 共 8 页
篇三:《赤壁赋》
课 题
赤壁赋
【备课组】:高一年级语文备课组【备课时间】:
【备课人】:【授课时间】:
【授课人】:【授课页数】:
【教学目标】(包含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2.体会景物描写之中深沉的感情,旷达风貌之下满腔的悲愤。理会课文景、
情、理交融的特点。
3.品味如散文诗一般精练优美的语言。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受、理解、讨论、鉴赏、背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
义。
【教学重难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和文章情、景、理交融的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感受、理解、讨论、鉴赏、背诵
【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联系文学人物,背诵名句,激发情感。
面对不幸,我们应该??
面对亡国的悲痛,屈 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识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面对权贵的淫威,李 白——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面对现实的苦难,杜 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
面对被贬的遭遇,柳宗元——以愚辞歌愚溪,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
面对命运的不公,苏 轼——会怎样做呢?今天我们且看苏东坡如何突围。
二、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乐——悲——乐(板书)
1、因何而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1朗读第一段,找出你最欣赏的词语或句子,说说它的景物描写美在哪里。
预设:“清风徐来”,好风!“水波不兴”,好水!正因为此二者,苏子
与客才能泛舟而游。“举酒属客”,好酒!“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好
诗!同学们想象一下,在这样的环境中,把酒临风,对江而歌,畅游赤壁,一
定是很有雅兴的,有此一游,也不枉此一生了。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二字绝倒,为什
么会“徘徊”?仿佛是有情之人,在那里驻足,俯瞰人间,不忍离去,可谓情
景交融,一字千金。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雾气苍茫,水天一色,平添了一层朦胧之美 ,
更使苏子与客急不可耐。于是“纵一苇之所如,临万顷之茫然。”简直就是如
醉如痴了。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我们期待的月终于来了,暂时忘却人间的烦恼,和她一起飞翔,“浩浩乎如冯虎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好境界——人间仙境!“浩浩乎”言心情
迫切,动作之强,速度之快,视角之广;脱俗之高。作者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
简直就要远离人世,悠悠忽忽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赏心悦目。
小结:这一段描写蕴涵着一种深沉隽永的诗意,一下子把人带进了诗的国
土,沉醉在山水风月之中,气魄豪迈雄浑,文笔简洁明快,节奏朗朗上口,抒
发了诗人羽化登仙、飘然世外的欢快之情。
配乐朗读第一段。
(2)良辰美景,当然要做点什么事了,诗人做了什么呢?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一边品着美酒,一边高歌。唱的什么歌
呢?“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桂树做的棹啊,木兰做的桨,划破
月下的清波啊,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这句话让我想起了徐志摩
的《再别康桥》中的一句;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谁来模仿这一句,把这句改写了一下?
预设:架一双兰桨,向月华如练处漫溯,满载一船月光,在月色空明中放
歌。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是什么意思?
预设:我心里想得很远啊,眺望着美人啊,她却在天的那一边。
美人:象征圣主贤臣、美好理想。(屈原《离骚》“恐美人之迟暮”,以
“香草美人”来比喻君王贤臣。)这句话其实是在说,皇帝啊,皇帝啊,我想
念你呀,想念你,何时才能回到您的身边去!美人比君,写出忠君之殷切,希
望能重用自己,为宋王朝分忧。在遭受贬谪之后,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对苏轼来说,“美人”意味着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而此时,
在“天一方”的“美人”,却成了他可望而不可即的追念。
当然,这只是诗人的一种理想追求,显然是倾心而不可得,快乐的歌声唱到这里,开始有了忧伤。主人的怅惘,引起了客人的悲愁。客人
吹起了箫,“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
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
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潸然下泪。
当无尽的忧伤随着箫声传入苏轼的耳膜又扩散到辽阔的江面上,那是怎样
一种宏壮扩大而又无限悠远的忧伤啊!
由此,文章的感情起了变化,由乐而悲。所以第二段在结构上起了转折过
渡的作用。
2、悲什么?(小组讨论)
明确:(1)客人由身边的赤壁自然联想到赤壁之战,想到了曹操。想当
年,浩浩荡荡的曹军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曹操志
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如今他
在哪里呢?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我同你只不过是过着渔人樵夫的生活,鱼虾为伴,麋鹿为友,举杯相劝。
唉,我们这命运不济、仕途坎坷之人,也终究会被滚滚的历史车轮所碾碎。
为英雄落幕,吾辈渔樵而悲伤。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像蜉蝣(朝生暮死)一样将短暂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里
的一颗米粒。蜉蝣与天地,沧海与一粟对比,说明人的渺小。
为天地阔远,自身渺小而悲伤
(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对比,说明人生短暂,如匆匆过客。
为长江无穷,人生短暂而悲伤
(4)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終。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想与神仙一起遨游太空,同明月一样永世长存。我知道这些想法不可能
多次得到,只好把自己的无奈通过箫声寄托在这悲凉的秋风中。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終。”与“知不可乎骤得”对比,说明理想
与现实的冲突。
为无法摆脱现实,理想难得而悲伤。
(5)这四悲只是客人的悲伤吗?
一主一客其实都是作者的独白,这些正是苏轼贬谪黄州后苦闷与迷惘的
写照,只不过是借客人之口表达出来罢了。
(6)延伸:有那些诗句体现了人生的短暂或英雄成为历史积淀的感慨呢?
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许浑:英雄一去豪华尽,唯有青山似洛中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7)学生个别朗读,以音乐辅之,把作者的情感融入文本的字里行间。
3、客人感到人生的悲哀,心情不好,作为朋友自然要开导他。其实也是劝自
己,这种悲哀是他们所共有的。那么苏轼是如何开导客人和自己的呢?
(1) 矛盾关系:取与不取
变 不变
逝者如斯(水) 未尝往也(水)
盈虚者如彼(月) 卒莫消长也(月)
时刻在变(人) 无尽也(人)
水、月、人都是既变又不变的。
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借水的流逝,月的盈虚,来说明人个体生
老病死,总在变化,人类代代相承,有时永恒的。 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
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
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所以我们用不着羡慕江水的无穷和明
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用不着哀叹自身的渺小,而应保持
旷达乐观的态度。
(2)矛盾关系:取与不取
地位、功勋、荣誉等。如果不属于我们。我们不必羡慕。(陶渊明不慕名利,
不为五斗米折腰)如此,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
取:取无穷的自然万物(明月清风)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
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是一种抚慰人心灵、开阔人胸襟、陶冶人情操、启迪人
智慧的百科全书。苏轼为“客人”指出出路:表现了一种旷达开朗的胸襟和生活态度。
小结:苏轼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
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
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因此,江上的清风有声,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我们恰恰可以徘徊其中而自得其
乐。这样议论最后又回到了“乐”上来。
4、你认为当初的月夜泛舟真有这么一番主客问答吗?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消极、局限的出世入世思想;
作者的复杂思想:
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
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
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
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5、你如何看待苏轼的这种人生观?(结合生活谈谈你的理解)三、总结
“人生最难抛的是荣华”,哲学思想和理性思辩使苏轼悟透功名利禄,荣
华富贵是身外之物,如过眼云烟,不必强求。
“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集文化之大成的苏轼用丰厚的人文底蕴让自己
在寂寞中淡泊沉静下来,与自然山水对话,与历史人物对话,与自己的灵魂对
话,寂寞也使苏轼在孤灯下写完了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
寂寞让苏轼如此美丽,
寂寞让苏轼如此成熟。
与其说是苏轼成全了赤壁,
不如说是赤壁成全了苏轼。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
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
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
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
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
【教学反思】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