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妙笔生辉精彩纷呈——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的写作技巧赏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7:22:03 体裁作文
妙笔生辉精彩纷呈——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的写作技巧赏析体裁作文

篇一: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文体分析

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文体分析

作者:陈琳

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82期

摘 要: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既具有小说的一般特点,又具有侦探小说的独特之处。本文以文体学理论为指导,采用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对其作品进行词汇、句法和语篇等层面的量化研究。研究发现克里斯蒂侦探小说的一般特点主要体现在:人称代词使用频率高,灵活运用指称和衔接词等语篇衔接手段。同时,其作为侦探小说的独到之处主要包括:词项密度较低,名词化现象相对较少,平均句长较短,语法结构较简单等。

关键词: 侦探小说 文体学 语料库

1.引言

被誉为“黄金时代女王”的阿加莎·克里斯蒂是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侦探小说家之一。她的作品吸引了世界各国的读者,销量仅次于《圣经》和《莎士比亚戏剧集》。以往对于其作品的研究多侧重于情节设计、人物刻画及其在侦探小说届的历史地位等方面,并且多为主观的定性分析。本文以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运用文体学的理论对其作品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分别从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层面进行量化研究,以期揭示克拉斯蒂侦探小说作为小说与纯文学小说之共性,以及其作为侦探小说的独特文体特点。

2.研究方法

2.1从阿加莎·克里斯蒂最受欢迎的作品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五部小说建立语料库。

2.2选取英国同时代纯文学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代表作建立对比语料库。

2.3以文体学理论为指导,从词汇、句法和语篇等层面进行量化研究,以期解释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与纯文学小说的共性和不同之处。

3.分析与讨论

3.1所建语料库

首先,选取克里斯蒂最具代表性和人气最高的五部小说,建立克里斯蒂侦探小说语料库。这五部小说在阿加莎·克里斯蒂官方网站读者调查中,都位居前10名。故事也是克里斯蒂擅长的封闭场所案件调查。详情如下:

其次,选取与克里斯蒂同时代的纯文学作家毛姆的几部代表作,建立毛姆小说语料库,作为参照,详情如下:

3.2所用分析工具

语料库统计分析工具主要包括Ant Conc和UAM CorpusTool等,而SPSS则用来进行信度分析。

3.3具体分析结果

3.3.1词汇层面

首先,通过运行Ant Conc,可以发现克里斯蒂侦探小说语料库的词类/字符比,即词项密度为3.89%,而毛姆小说的词项密度为4.53%,高于前者。由此可见相较于纯文学小说,侦探小说的娱乐功能更强,可读性是一个必备条件,因此其词汇量相对较低。

其次,通过运行UAM CorpusTool,可以算出克里斯蒂侦探小说的平均词长为4.64,毛姆小说的平均词长为4.27。随后的SPSS信度分析显示其显著性水平值为.000,小于临界值0.05,说明两个语料库的平均词长具有显著性差异。

作为侦探小说,平均词长大于毛姆的纯文学小说,似乎不合常理。但是,解构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会发现原因:小说开篇一般介绍场景,描写细致,词汇丰富,有时会用到一些大词;其次是案件侦破的主体部分,包含大量对话,其中有些受访对象是贵族,喜欢炫耀自己的身份,言语间爱用大词。有些人喜欢讽刺挖苦人,言语间也用一些大词。另外,还有一些外国人不能地道表达,也可能用不地道的大词。这些生活化、多样化的呈现使小说读起来更有声色,相应的结果就是平均词长较长。

随后,运行Ant Conc,自动检索出带-tion/-sion,-ness,-ment,或-ity四种常见的名词化后缀及其复数形式,得出语料库中名词化单词列表。然后手动排查出一些非名词化的词,如nation,governess,moment和city等,获得较为准确的名词化列表。列表显示,克里斯蒂侦探小说语料库中名词化现象1445次,然后进行标准化计算,1445 /345908 *100000=418(其中1445为名词化现象出现总数,345908为总字符数,100000为基数,418为标准化的名词化现象总数)。用同样的公式可以计算出毛姆小说语料库中标准化的名词化现象出现次数为549,频率大得多。

名词化单词多为不可数名词,反映的是提炼出的某种状态、过程,如combination,observation等,或者是个人的样态和感受,如amusement,bitterness等。通常在纯文学小说中,这种描写比较普遍,而侦探小说则更重视情节的推进,因此相关描写相对较少。这正是克里斯蒂侦探小说语料库中名词化现象少于毛姆小说语料库的原因。

3.3.2句法层面

首先,运行UAM CorpusTool得到平均句长。结果显示:克里斯蒂侦探小说语料库的平均句长为14,而毛姆小说的平均句长为17.7。SPSS显著性分析显示,此差异具有显著性。平均

句长短,可读性更强,读者更容易集中精神,抓住故事脉络。因此,克里斯蒂侦探小说平均句长较之毛姆小说短。

其次,分别搜索两个语料库中的不容易引起歧义的接续词和关系词。其中接续词选定的是and,but和or,而关系词则选定if,provided,though,as long as,as soon as,so that,in order that,although,so long as和whereas。结果显示:克里斯蒂侦探小说语料库中的接续词总计10160,占总字数的2.94%;毛姆小说语料库中总计18057,占总字数的3.89%。同时,克里斯蒂侦探小说语料库中的关系词总计1335,占总字数的0.39%;毛姆小说语料库中总计5075,占总字数的1.09%。随后两者的SPSS分析显示,这两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由此得知,无论是接续词还是关系词,在克里斯蒂侦探小说语料库中的出现频率都要明显低于毛姆小说语料库。究其原因,就在于侦探小说重视可读性,必然排斥语法结构复杂的句子。否则读者的阅读兴趣很可能大打折扣。

3.3.3语篇层面

首先,运行Ant Conc得出高频词表。结果发现:无论是克里斯蒂侦探小说语料库还是毛姆小说语料库,I,you,he,she和it等人称代词都位居高频词列表的前13位。而且在克里斯蒂侦探小说语料库中,高频词列表的前50位中包含了其他常见的人称代词和所有格形式,例如:his,her,him,me,my,we和they。与此相对照的通用语料库BROWN和LOB,高频词列表前十位中只出现了一个人称代词he(在LOB中出现,排名第9位)。由此可见,代词的高频使用是小说这一门类的独特之处。其原因在于:介绍信息不是小说的唯一功能,因此不需要每一句话都清楚地列出主语和宾语具体指代的是什么,而是通过人称代词,给予读者参与感和思忖的趣味。特别是侦探小说,灵活使用人称代词可以适时营造一种悬念,增加阅读的乐趣。

其次,搜索语篇内部的副词性连接词therefore,then,thus,hence,consequently,as a result,in contrast,on the other hand,however等。结果发现:克里斯蒂侦探小说语料库中的比例是0.36%,在毛姆小说语料库中是0.26%,远远高于BROWN和LOB语料库中的0.13%和0.14%。侦探小说讲究逻辑推论,因此,能够阐明语篇内部各分段之间关系的副词性连接词出现频率就高。特别是侦探最后大揭牌的推理演说,更需要严密地陈述,这样有助于读者掌握推理的脉络。

4.结语

研究发现:克里斯蒂侦探小说与纯文学小说的共同点主要体现在人称代词使用频率高,以及灵活运用指称和衔接词等手段进行语篇衔接两方面。这些手段的运用都有助于增强叙事的流畅性。

而其作为侦探小说的特别之处则在于:相较于纯文学小说,其词项密度较低,名词化现象相对较少,平均句长较短,语法结构较为简单(并列句和从属分句使用频率皆低于纯文学小

说)。这些特点有助于减轻阅读疲劳,增加可读性。这些特点都是由侦探小说的特殊娱乐功能决定的。

另外,克里斯蒂侦探小说较纯文学小说的平均词长略长,这由作家自身的文学描述能力和故事结构组织形式决定。

参考文献:

[1]Widdowson,H.G.Stylistics and the Teaching of Literature[M].Harlow:Longman,1985.

[2]Wright,Laura & Jonathan Hope.Stylistics:A Practical Coursebook[M].Foreign Langu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Yang,Huizhong.An Introduction to Corpus Linguistics[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4]曹正文.世界侦探小说史略:“侦探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5]肖普勤,黄凤枝.基于语料库的文学作品分析方法初探[J].中美英语,2005,8,VOL03.

篇二: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中的罪犯形象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An Analysis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Nature and Civilization in Wuthering Hei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criticism

2 英语中的汉语词汇

3 论《厄舍古屋的倒塌》的哥特式写作风格

4 苔丝悲剧中乌托邦情结的探析

5 《夜访吸血鬼》中的模糊性别观

6 顺应理论视角下《红楼梦》中社交指示语的英译研究

7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女性人物的认知局限

8 中国传统文化中特色词语的翻译

9 On the Main Practice of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10 BBC对华态度变化趋势:扫视年BBC有关中国的若干重要报道

11 浅析《小王子》的象征与哲学

12 灰姑娘文学形象在西方文化中的发展和演变研究

13 语篇转喻的功能分析

14 汉英“甜”字隐喻用法对比

15 Discourse, Immigrants and Identity in In the Skin of a Lion

16 商务英语合同的词汇特征

17 论《白鲸》主角的悲剧实质

18 从“俄狄浦斯情结”的角度解析《儿子与情人》

19 从目的论看《长腿叔叔》的中译

20 《哈利波特》中斯内普的人物分析

21 浅析中英日常交际用语的语用差异

22 论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3 中英语言中动物词汇的文化含义对比

24 从跨文化角度对商标翻译的研究

25 美国黑人社会地位的历史演变

26 民族文化差异与广告语言创意

27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中英旅游文本的翻译

28 从文化角度简要分析词语的意义

29 论商务谈判口译员的角色

30 从言语行为理论看商务沟通中的委婉语

31 提高英语听力的有效策略及教学启示

32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from a German Functionalist Approach

33 从《麦琪的礼物》和《爱的牺牲》分析欧?亨利的写作特色

34 通过小说《紫色》分析沃克的妇女主义思想

35 《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中对自由的追寻

36 浅析信用证认识上的误区及其避免途径

37 Elements of Chinese Culture in Wallace Stevens’ Poems

38 An Insight into Cause for Feminine Tragedy--A Case Study of A Rose for Emily 39 伍尔芙的人生经历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

40 On the Gothic Feature of Edgar Allan Poe’s The Black Cat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生与死的抗争——《厄舍古厦的倒塌》主题解读 从电影《弱点》看美国的家庭教育 《呼啸山庄》的哥特式传统 关于战争对英语习语的影响的研究 翻译“忠实”新解——兼评《傲慢与偏见》译本 《小妇人》中乔的形象分析 “庸人”自扰——《普鲁弗洛克情歌》主题探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其对策 论夏绿蒂勃朗特与简爱在意识形态上的相似之处 批评与重新解读《日瓦戈医生》 探析《奥赛罗》的三大悲剧起因 从《鲁滨逊漂流记》看人的社会化及人的进取精神 中西饮食文化的对比 Cultural Influences on Business Negot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n Analysis of Jude’s Pursuit of Love in Jude the Obscure 《蝴蝶梦》中的女权主义 从就餐细节看中美儿童个性能力的差异 中美婚姻价值观对比 浅析英语习语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Social Etiquettes 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女性角色塑造 英汉语复合词结构特征比较探析 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看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的翻译 《红楼梦》两个译本中称呼语翻译的对比研究 浅谈进口商品商标的翻译 关于英语课堂中教师体态语的研究 简析《雾都孤儿》中善与恶在人物塑造上的体现 《永别了,武器》悲剧特征分析 从《奥兰多》看伍尔夫的双性同体 《夜色温柔》男主人公迪克的精神变化研究 《虹》的象征主义及其生态意识 斯佳丽性格的自我超越和升华 论功能对等原则下的商标翻译 从《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看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冲突 男权社会女性意识的觉醒——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文学研究 On the Conflicts Reflected in the Character of Rebecca Sharp in Vanity Fair 霍克斯《红楼梦》英译本中委婉语的翻译策略研究 浅析英语交际法教学及其运用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商务合同的翻译 教师身势语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论商务名片英译——以功能对等为指导 托尼?莫里森小说的家庭关系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论《隐形人》中的象征主义

85 An Analysis of The Woman Warr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on of Discrete Identity in Chinese American Community

86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主动语态在商务信函中的语用功能

87 玛莎?诺曼戏剧中的母女关系研究

88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Euphemisms

89 女权主义翻译理论关照下的《呼啸山庄》多个译本比较研究

90 女性哥特视角下的《蝴蝶梦》

91 浅谈中外记者招待会中口译者的跨文化意识

92 从消费文化角度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破灭

93 谈英语文学作品名称的汉译

94 从中美数字谚语看中美文化的差异

95 浅析《看不见的人》中的第一人称叙述策略

96 《善良的乡下人》的喜剧性分析

97 论圣地亚哥性格的多重性及《老人与海》中的悲剧色彩

98 解析电影《黑暗骑士》中的美国个人英雄主义

99

100 从电影《刮痧》看华裔美国人的身份危机

101 被忽略的人群--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女性角色分析

102 《嘉莉妹妹》中赫斯特伍德人生悲剧

103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104 论《推销员之死》中威利的死因

105 从 “进步”话语解读《苔丝》中环境因素与人物性格

106 动物词在中英文化中的喻义及其翻译

107 科技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方法

108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大一学生阅读策略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

109 An Analysis of Youth Subculture through the Movie--Trainspotting

110 论《莫瑞斯》中E. M. 福斯特的自由人文主义思想

111 从中英语言中的幽默表达看中西方思维差异

112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记者招待会口译—以“两会”记者招待会口译为例

113 从女性意识的角度解读《荆棘鸟》中的女性形象

114 谈电影片名汉译的不忠

115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116 Approaches to the Limits of Translatability for English Palindromes

117 广告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广告翻译策略

11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 and Destiny: An Analysis of Sense and Sensibility 119 目的论视点下的广告翻译原则

120 英语交际中害羞心理产生的根源及其克服方法

121 《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象征手法解析

122 浅析《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

123 中外经典英文广告的语言特征浅析

124 Jude the Obscure and Hardy’s World View

125 浅析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主义

126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赵丽蓉的小品

127 英语国家姓氏文化研究

128 中学生词汇自主学习对阅读能力影响初探

129 《老人与海》中马洛林形象的不可或缺性

130 社会因素对汉语中英语外来词的影响

131 英汉颜色词“红”的对比研究

132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红楼梦》颜色词的英译

133 《儿子与情人》与《雷雨》中母子关系的对比

134 约翰斯坦贝克女性观流变初探

135 论《宠儿》中的母爱

136 英国历险小说《所罗门王的宝藏》

137 论接受理论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影响——以《快乐王子》中译本为例

138 小说《蓝色城堡》中的意象和象征主义

139 通过语境与潜台词解析情景喜剧的幽默——以《老友记》为例

140 论“迷惘的一代”告别“美国梦”——浅谈《永别了,武器》和《了不起的盖茨比》 141 浅析嘉莉妹妹成功的原因

142 英语习语陷阱及其学习策略

143 A Miniature of Ambivalence and Self-Discovery as Reflected by Amy Tan's The Joy Luck Club

144 浅谈中西方非言语交际中身势语差异

145 “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两个概念的区别研究:以公示语为例

146 《辛德勒名单》主人公性格分析

147 “三美论”观照下的《再别康桥》英译本比较研究

148 浅析澳洲英语词汇文化的特色

149 美国黑人英语在电影中的应用研究

150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两个女主人公的道德沦丧的探析

151 Politeness and Its Manifestation in Business Correspondence

152 On Ambiguity of Human Conversations

153 分析《傲慢与偏见》中女性婚姻的选择

154 论汉英诗歌翻译中对“真”和“美”的追求

155 浅谈英语影片名的翻译

156 对外新闻的导语编译研究

157 美狄亚的女性主义分析

158 从广交会现场洽谈角度论英语委婉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功能与应用

159 一首平凡女性成长的赞歌—用“成长小说”理论来解读《简爱》

160 背景知识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161 目的论视角下《瓦尔登湖》两个中文译本的分析

162 《加里波利的坟墓》的反讽与对话

163 试析《雾都孤儿》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164 浅析《爱玛》中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

165 On Trademark Translation of Automobiles

166 国际商务谈判中有效的非语言技巧

167 A Study on the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in the Sino-American Joint-Venture Enterprises--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angan & Ford Motor Company

168 爱恨共辉煌——浅析《呼啸山庄》中的男主人公

169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英语言语幽默的翻译—以《老友记》为例

170 On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Factors in News under Skopostheorie

171 《小妇人》中四姐妹价值观的发展

172 《名利场》和《嘉莉妹妹》女主角形象对比

173 The Application of TBLT Approach in Reading Instruction

174 朱虹翻译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意识研究

175 The Greatness of Jay Gatsby—An Analysis of the Protagonist of The Great Gatsby

176 《石头天使》中哈格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

177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创伤和治愈

178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汉语商标的英译策略

179 英汉化妆品说明书对比及汉译策略

180 英汉“批评”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及词化模式分析

181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尤索林的观察者与实践者角色评析

182 战争留下的伤痛--《太阳照常升起》主要人物对比

183 从功能理论角度分析电影《点球成金》字幕翻译

184 A Comparative Study on Metaphors of FIR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from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185 华兹华斯的浪漫主义文学在《嘉莉妹妹》中的再现

186 Translation of Tourism English in a Cross-Cultral Perspective

187 英汉色彩词的对比研究

188 English to Chinese Translation Methods

189 海丝特白兰—清教时代的新女性

190 家庭对汉尼拔和维托科利昂的性格特征影响分析

191 少儿英语游戏教学策略研究

192 英语国家姓氏文化研究

193 关于数字在英语商务合同中的应用的讨论

194 走出迷茫,寻回丢失的信念——富兰克林给毕业者的条忠告

195 试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手法

196 On the C-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197 卡特福德的等值翻译理论与名词化翻译——以《入乡随俗》英译汉为例

198 论童话《小王子》的象征创作

199 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中的罪犯形象

200 分析数字“九”极其倍数的英译

篇三:阿加莎小说的文学性分析

对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的研究

1) 缘起及意义

侦探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创作的侦探小说曾被翻译成103个国家的文字,其累计总印数居世界图书品种发行量第二位(第一是《圣经》,第三是《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而其又被多次诠释为电影游戏等多种形式。我平时也十分喜欢阅读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推理小说。为何其会风靡全球并俘获读者的心呢?相信阿加莎·克里斯蒂在文字方面一定下了很大的功夫,下面我将就其意义作一些探讨。

2) 侦探小说概述

侦探推理小说是西方通俗文学的一体体裁,与哥特式小说、犯罪小说以及由它们衍生出来的间谍小说、警察小说、悬疑小说同属惊险神秘小说的范畴。侦探小说主要写具有惊人推理、判断智力的人物,根据一系列的线索,解破犯罪(多是凶杀)的疑案。它的结构、情节、人物、甚至环境都有—定的格局和程式,因此它也是一种程式文学。由于传统侦探小说中的破案大多采取推理方式,所以也有人称它为推理小说。

3) 部分作品的分析

? 《无人生还》(《And Then There Were None》)

相关信息:

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公认的三大奇书是《罗杰疑案》、《东方快车谋杀案》和《无人生还》。而《无人生还》是阿加莎笔下最成功的小说,全球销量超过一亿册。原作出版于1939年。

内容介绍:

八个素不相识的人受邀来到海岛印第安岛上。他们抵达后,接待他们的却只是管家罗杰斯夫妇俩。用晚餐的时候,餐厅里的留声机忽然响起,指控他们宾客以及管家夫妇这十人都曾犯有谋杀罪。众人正在惶恐之际,来宾之一忽然死亡,噩梦由此开始了。他们在自己的房间里都发现了一首关于小人偶相继死去的儿歌。

餐桌上还有十个小瓷像。从第一天晚上开始的几天时间里,每天都有人按着儿歌里述说的方式死去。每死一个人,餐桌上的瓷瓶就会少掉一个。一时之间,人人自危,都希望能找出一个办法拯救自己的生命……

内容评析:

首先作者自己在《自传》中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之所以写这本书,是因为它很难写,可是这个想法一直萦绕在我脑际。有十个人要相继死去,而又不能写得太荒唐,或者使谋杀者显得一目了然。我是经过大量的策划之后才写成的,我对自己写成的这本书感到高兴。它条理清晰、直截了当,虽然有重重谜团,但却有个非常合理的解释。事实上,为了解释,它应当有个尾声。这本书的反映很好,对他的评论也不错。不过真正感到高兴的却是我自己。因为我比任何评论家都清楚写这本书(转 载于:wWw.zW2.cn 爱作文 网)的艰难。”

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构思这样一篇小说是十分困难的。开篇就描述八个人各自的旅途中读信的情况,却来自不同的发信人,被引导到了同一个地方,悬疑气氛在开头就被渲染开来。但当人们逐渐友好起来时,却从“大家的情绪都好多了。他们开始比较自由和友好地相互交谈。”到“突然一个声音打破了寂静。它是那样的突如其来、毫无感情、有些刺耳……”当一台留声机的声音让在场的所有人震惊时,当人们面临死亡时,一幕幕的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将他们的性格以及紧张程度甚至当读者重读作品知晓的凶手的伪装表现得淋漓尽致——(以下为截取的两段) A(发现留声机后)

阿姆斯特朗医生如释重负地说:“我觉得,这是一个丑陋、残酷的恶作剧。”

法官沃尔格雷夫的声音虽小但却很清楚:“这么说你觉得这是个恶作剧是吧?”

医生瞪了他一眼反问道:“那还能是什么?”

法官用手轻轻地摸了摸上唇说:“此时此刻我还不打算发表什么见解。” 我的赏析:这里其实为后文揭示法官的真实身份作了铺垫,小声与轻轻,都写出了其镇定的性格。与他类似人格分裂却又掩饰着的情况有了冲击。这里能看出医生对法官的信任是有理由的——他有领导力。法官的态度自然与文中出现比例之大也暗示着他就是凶手,当然,这种暗示也并不是显而易见的。

B(发现法官尸体前一段韦拉的特写)

韦拉尖叫起来。她连声尖叫着——充满恐惧的尖叫——极度绝望的求救声。

……

接着,她恢复了理智,门口出现了摇曳的光——蜡烛光——匆忙进入房间的几个人。

……

突然有人大喊了一声“我的天哪,快看这个!”这时她恢复了知觉,睁开双眼,把头抬了起来。她看见了几个拿着蜡烛的男人都在看的东西。

天花板上挂着一根宽宽的、湿漉漉的海草。刚才黑暗中碰到她喉咙的就是这东西。它被她当成了一只湿手。她还以为是那个溺死鬼伸出手来向她逃命呢!

她开始歇斯底里地大笑,接着说道:“原来是海草——不过是海草——那气味原来是这里……”

……

过了一段漫长的时间。他们给她拿来喝的——把杯子放在她的唇边。她闻到了白兰地的气味。

她心里很感激,正准备把酒喝下去的时候,脑子里突然警惕起来——就像敲响了警钟。她坐起来,用手推开了酒杯。

她警惕地问道:“这东西是哪里来的?”

回答的是布洛尔。他先瞪了她一眼,然后才说:“我是从楼下拿上来的。”

韦拉大声说:“我不喝……”

我的赏析:这段描写针对韦拉崩溃的精神做了细致的处理。在现实与回忆的双重压力下,她的幻觉逼迫她从“连声尖叫”到“歇斯底里地大笑”到“感激”到“警惕”。明明身处绝望的她需要人安慰,却更需要提防外人的伤害。海草作为一个她以前杀人时的象征,在文中韦拉的幻想中多次出现,加上她敏感的性格,也为最后她会走进房间看见绳索而自杀有了极其合理的解释。很多人都因为侦探小说的出人意料而喜欢上它,但是真正好的侦探小说并不以好的结尾而出名,它更要求整篇文章的精巧构思以及文中多处的案件线索提示(却又不让读者一目了然)。这种略带迷雾的剧情会给人以更好的体验。而阿加莎就做到了这一点——不仅仅在剧情上做到了完美,亦在细节刻画上做得很好。

总体评论:

虽然《无人生还》一书中并没有出现波洛或者马普尔,但依旧吸引人,从文学的角度,我认为其原因是此书有比普通侦探小说更深层的立意——人性。当人们在极端的环境中时承受的压力与平时工作学习时承担的压力是全然不同的,此时人们想要实现的目标会与平时完全不同,从而表现出平时他人所不见甚至截然相反的性格,因为人性是会随环境而发生变化的。阿加莎在《无人生还》一书中很好地阐释描绘了这一点并放大具体化,读者读来为之震撼。

? 《罗杰疑案》(《The Murder Of Roger Ackroyd》)

相关信息:

这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成名作。本故事的写作灵感来源于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姐夫和蒙巴顿勋爵,故事中的卡罗琳小姐和马普尔小姐形象类似,并被认为是马普尔小姐的雏形。从本书开始,阿加莎·克里斯蒂开始了与柯林斯出版公司长达50年的合作关系。首次出版于英国,1926年。

内容介绍:

一个星期五的晚上,罗杰被“我”(谢泼德,一名医生)和他的管家帕克发现死于他的书房中。经过“我”的检查,罗杰是在那天晚上九点五十至十点死的,这点也得到了他的侄女费格拉和管家的旁证,而“我”是差十分九点从罗杰家出来的,“我”为自己能洗脱嫌疑而感到高兴。几天后,费格拉小姐告诉“我”新邻居就是著名的大侦探波洛,他接受了调查罗杰被刺一案的请求。因为“我”对罗杰比较了解以及“我”有不在场证明,“我”成了波洛的助手,他的所有调查“我”都跟在后面并记录了下来……

内容评析:

这是用很独特的第一口吻记述方式所完成的作品,因为它并非出自黑斯廷斯,却是记述波洛的事迹。与众不同之处的是,“我”是嫌疑人之一,尽管已经被“排除”了嫌疑。当每个出场人物被依次怀疑着时,读者也就渐渐冲淡了对“我”的怀疑。当结果揭晓时自然会引起读者的兴奋与惊异。这种欧·亨利式的结尾尽管在侦探小说中屡见不鲜,但是这样令人诧异的结尾却不得不让人大跌眼镜、赞叹不已!下面是对文中“我”的分析——(以下为截取的两段)

A(“我”在协助波洛调查)

我俩一起往宅邸走去,而警督则不知去向。波洛在露台上停了一会儿,背朝房子站着,然后慢慢地把头从一边转向另一边。

“漂亮的花园住宅,”他以赞赏的口气说,“这笔遗产由谁来继承?” 听了他的问话,我心里不禁一怔。这个问题提得很唐突,到现在为止我还从未考虑过财产继承的问题。波洛那犀利的目光直盯着我。

“对你来说这可能是一个新问题,”他终于说道,“你过去可能从未想到过吧。”

“没想到过,”我跟他说了实话,“我过去想到过这个问题就好了。” 他又一次好奇地看着我。

我的赏析:“我”和其他的犯罪分子不同之处是“我”可以如此镇静地记录自己的一举一动。(尽管掩饰了很多部分,但看上去很真实,当然这一点可能是不符合真实的逻辑的,在此也不加开论述)注意本段的“实话”二字,看完全书后,觉得特别讽刺。“我”的形象从开始时,读者会觉得很诚恳,如同黑斯廷斯,甚至引起人们的同情,可见这一角色阿加莎塑造得很好。“我心里不禁一怔…我还从未考虑过财产继承的问题”也可谓一语双关——“我”真的怔到了么?“我”又在怔什么呢?我认为这里“我”有被波洛的问话吓住——波罗在怀疑“我”,而我被此所怔,也为了掩饰自己而怔。 B(“我”的自白书中)

但愿我事先能够知道弗洛拉会说她九点三刻还见她伯父活着。她的话简直把我搞懵了。事实上,在整个破案过程中有许多事使我感到迷惘,好像每个人都卷入了这场谋杀案。

我一直最担心的是卡罗琳,我想她可能会猜出来。那天在谈话中她以非常奇特的方式说我“本性邪恶”。

不管怎么说,她将永远不知道事实真相。正如波洛所说,只有一条路

可走……我对他还是信任的,他和拉格轮警督肯定会把这件事办妥。我不想让卡罗琳知道这件事。她很喜欢我,而且也感到很自豪……我的死会使她感到很悲伤,但悲伤过后……我把手稿全部写完后,我将把它装进信封寄给波洛。

接下来——该干什么呢?安眠药?这是一种富有诗意的公正的处罚,并不是因为我对弗拉尔太太的死负有责任。这是她谋害丈夫的报应,我对她并不表示同情。

我也不可怜我自己。

只有让安眠药来了结一切。

如果赫尔克里〃波洛没有隐退到这里来种南瓜就好了。

我的赏析:全书的最后一句话不得不说是点睛之笔,“如果赫尔克里·波洛没有隐退到这里来种南瓜就好了。”若不是凶手“我”的过于精心而周全的策划被识破,又怎会说出如此无奈的话语。“我”最终决定用安眠药自杀来结束一切,是对自己的惩罚,也算是对波洛的敬佩。

总体评论:

在真相被揭露之前,我一直没有猜到凶手是谁,这在于惯性思维在作祟。阿加莎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以及她的这几部作品中医生诚实可信的形象,使读者把最终的凶手排除在嫌疑人之外。是凶手说有人打电话告诉他罗杰死了,也是他第一个进入凶杀现场,同时也是他提供了死者的死亡时间,使得警察把作案时间定在九点四十五到十点,犯罪嫌疑人自然就是在此时间内没有不在场证据的人,因此出发点就错了,结论怎么可能正确,而各种问题的出现只会使案情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如果不是惯性思维,一开始就把叙述者排除掉,倒是可以运用推理找到凶手的。所以,看阿加莎的小说不能掉以轻心。

? 《ABC谋杀案》(《The ABC Murders》)

相关信息:

一个逍遥法外的连环杀手通过字母表一步一步实施犯罪。作为死亡标记,杀手在每个被害人的尸体旁留下一本ABC铁路旅行指南,翻开的那页就是杀人之地。先是在安多弗,接着是贝克斯希尔海滩,然后是克拉克爵士被发现谋杀与彻斯顿的海边小径。看起来继续作恶的凶手毫无被擒的希望,直到凶手自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向波洛挑战杀人计划…… 当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