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3000字说明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1:33:46 初中作文
3000字说明文初中作文

篇一:初中说明文阅读题十五篇含答案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训练大全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

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节选)

何祚庥

①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地球为(来自:WWw.zW2.CN 爱作文网)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

②太阳是决定地球外在环境最重要的因素。根据近代天文学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过了40亿年后,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

③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实在是太巨大了,“只要太阳吼一吼,地球立即抖一抖”。至于人类,却承受不了地球的任何抖动!不过,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4000万年的年代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所以,研究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至少要以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4000万年为奋斗目标!

④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如果人们认为400年前伽利略是近代科学之父的话,那么这400年来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就远远超过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400万年间的成就。与此同时,近400年来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也大大超过了在400万年间人类所消耗的资源总量!如果按照现在消耗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下去,试问4000年后乃至4000万年后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貌?

⑤地球上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虽然人类可以用消耗可再生资源的办法补充一些不可再生资源,但这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度的。所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将取决于地球上的资源能在多少年内按照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

⑥其实,4000万年只是一个保守的说法,太阳的光和热,完全可能持续更长一些时间,即使太阳系内出现某些反常事件,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但也不太可能在4000万年内发生,而且人们完全能发射有超强破坏力的导弹,使小行星改变航道;所以,地球上的居民,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大可不必“杞人无事忧天倾”的!

⑦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

1.本文从两个方面回答了“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的问题,一个方面是太阳能否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另一方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中,作者说,“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他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中,作者说,“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来自人类自身”的威胁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要求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这一过程”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说说“控制人类自身”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本文后,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请列出两条。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

西部文化和西部开发

①中国西部是什么概念?中国西部通常是指黄河与秦岭相连一线以西,包括我国西北和西南的12个省市、自治区。这片广袤的土地面积为54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57%;人口2.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3%。 ②西部是华夏文明的源头。华夏祖先的脚步是顺着水边走的。长江上游出土过元谋人牙齿化石,距今约170万年;黄河中游出土过蓝田人头盖骨;距今约70万年。这两处古人类都比北京猿人(距今约50万年)的资格更老。

③西部地区不仅有广阔的地域和悠久的历史,而且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

④西部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秦皇汉武以后,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从而有了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声,佛陇深寺的暮鼓晨钟。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它在继承汉晋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__________的恢宏气度,展现出__________的艺术形式和__________的文化内涵。秦始皇陵兵马俑、西夏王陵、楼兰古国、布达拉宫、三星堆、大足石刻等历史文化遗产,同样为世界所瞩目,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象征。

⑤西部地区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祥地。遵义、延安、红岩村等革命圣地孕育了深厚的革命文化侍统。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成为革命文艺发展的一面旗帜。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在短短的几年里,造就了一大批著名的作家、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这些宝贵的财,奠定了西部文化遵循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坚实基础。

⑤西部地区又是我国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的集萃地。这里生活着50多个少数民族,几乎包括了我国所有的少数民族。在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落后和交通的闭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贫困,却也使这些地方保留下了一些久远时代的艺术品种,成为珍贵的“活化石”,如纳西古乐、戏曲、剪纸、刺绣、岩画等民间艺术和宗教艺术。它们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犹如一个巨大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宝库。

⑦西部地区拥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充分重视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加强对它们的抢救、保护、涵养和合理利用,建立良好的民族民间文化生态环境,为推进西部大开发作出贡献。

11.第①段从______________、行政区域、______________、人口数量等四个方面说明了“中国西部”的概念。

2.第②段中“华夏祖先的脚步”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元谋人、蓝田人与北京猿人的年代作比较,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择下列词语,将序号分别填入下面句子的横线处。

A.精美绝伦 B.博大精深 C.兼收并蓄

形成了自己__________的恢宏气度,展现出____________的艺术形式和__________的文化内涵。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西部文化的主要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⑥段中写道:“在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落后和交通的闭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贫困,却也使这些地方保留下了一些久远时代的艺术品种,成为珍贵的‘活化石’??”这段文字中的“贫困”意味着失去,“保留”意味着得到。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也充满着这种“得”与“失”的辩证关系,“得”与“失”往往是相伴相随的。请写200字左右议论性文字,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

从古到今,沙尘暴一直是威胁着人类生存的自然敌人之一。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沙尘暴在世界各地频频发生,其肆虐的势头有增无减。人们不禁要问:沙尘暴是怎样产生的呢?

沙源、强冷空气、冷暖空气的相互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基本条件。沙源来自于沙漠、乱垦滥伐、过度放牧所致退化的草地、没有任何植被的秃地以及一些违规操作的施工场地,由于缺乏相应的维护掩盖措施,致使表土裸露,旋风刮来,易形成扬尘。冷暖空气相互作用产生一种垂直的上升运动,把沙尘吹扬了起来,

形成沙尘暴。如果没有沙源这个条件,后两个因素只能造成大风或降水等天气现象。专家通过对河西走廊沙尘暴的“策源地”武威、金昌等地的实地考察发现,强劲持久的大风是形成沙尘暴的驱动力,人为破坏的植被和风化的地表松散、干燥土层等沙源是造成沙尘暴的“罪魁祸首”,沙尘暴是伴随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平衡的破坏而产生的。

早在1860年至1890年,美国由于不合理的过度开发西部处女地9000万公顷,大片焚烧草原,盲目垦荒,导致发生了1934年5月震惊世界的沙尘暴。这场沙尘暴从土地破坏严重的西部刮起来,很快就发展成一条长2400公里、宽1500公里、高3公里的一个巨大黄色尘土带,连续3天,横扫了美国三分之二土地。当时大气含尘量每立方公里高达40吨,3亿多吨土壤被卷入大西洋。这一年美国毁掉耕地4500亩,16万农民倾家荡产,逃离了西部大平原。

近几十年来,我国由于人口急剧增长,不少地方便以超垦、过牧和滥伐获取必要的生活资料。大片的树林草原被开垦成了农田?结果粮食没打多少,反而造成了土壤盐碱化和荒废了更多的土地,草原牧场不断地被过度放牧,又不进行补偿性保护种植,大大加重了草场退化。于是导致去年一场场席卷而来的沙尘暴频频袭击了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短短3个月间我国就发生了12次沙尘暴,波及大半个中国,不仅袭击了西北、京津地区、华北部分地区,就连长江以南省份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事实表明,人们元节制地垦荒开地,无限度地向大自然索取甚至掠夺,而不给其“休养生息”的机会,不断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最终一次又一次地招致大自然无情的惩罚。痛定思痛,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人类应真正行动起来,认真研究如何防治沙尘暴,努力改善地球生态环境,让绿色和生命永存。(根据2001·4《知识窗》有关资料改编)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罪魁祸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休养生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沙尘暴的形成来看,它与大风降雨的主要区别在于;产生沙尘暴的根本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尽量用原文语句)

4.第三自然段中的“过度开发”是指什么?这段文字采用了大量的数字说明方法,请举一例简要说明运用数字说明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类不注意与自然和谐相处,导致生态环境失衡,受到大自然无情的惩罚。请你举出一个这方面的例子,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6题。

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这些竹片或木片叫做简或牍。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5寸至2尺长),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字或用漆笔写,每片可以写8到14个字。有的把简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做“册”,也写作“策”。这个“册”字,像在几片竹简中间穿上绳索的样子。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竟把这种穿册的皮条翻断了多次。

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书有120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

现在的书,不仅品种多,而且有的越来越小。“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使用的时候,通过阅读器可以放大到原来大小。其实这种缩微

技术,早在19世纪普法战争时候就使用过,当时法国的谍报人员把一份3000多页的情报缩拍在一张几寸长的胶片上,让信鸽带回了巴黎。

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1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公斤。

科学在发展,书也在不断演变,它以越来越丰富的营养,哺育着勤奋学习的人们。

1.阅读选文,具体说说“策”与“缩微图书”的主要区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四段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举法国谍报人员用信鸽传递情报的事例,意在说明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策”到“缩微图书”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在这种演变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第三段中说“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句子“一般”一词有何表意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理想中的书籍是怎样的?请设计一种并简要说说这种书的特点。(5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6题。

什么是智力?有人说,智力的涵义包括聪颖、预见、速度,能同时应付很多事件。有人把智力定义为学习、作判断的能力和想象力。在现代文献中,智力常常指的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推理的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还有人把智力表达得更简洁,说智力是作猜测,是发现一些新的内在秩序的“出色的猜测”。对许多人来说,就是你不知怎么办时,无计可施时,惯常的做法不奏效时,所需要的创新能力。

那么人的智力是否高于其他动物呢?这取决于脑的发达程度,脑只有外面那一层——大脑皮层——明显地与形成“新的联想”有关。而人的大脑皮层甚至比甜橙皮还薄,大约只有2毫米,仅相当于一枚一角硬币的厚度。人的大脑皮层布满了皱褶,但是如果把它剥离下来并将它展开,它的面积大约相当于4张打印纸。黑猩猩的大脑皮层只有1张打印纸那么大;猴子的像明信片那么大;老鼠的只有邮票那么大。因此,人的智力比动物的智力高很多。(节选自《大脑如何思维》,有删改,作者威廉·卡尔文)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选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选文中两次用到“大约”一词,这体现了选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文对“智力”作了五种解释。请说出你最赞同其中的哪一种,结合实例说明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

①随着电子和激光技术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出现了许多奇妙的书,像会说话的书,“电视唱片”书以及缩微型的书,等等。

②会说话的书,是在书里装有微型唱片或者录音带,有的在文字下面印上发音代号,通过电子仪器可以还原成为人的声音。一些儿童读物,在封底上镶有微型唱片和唱针。唱针接触唱片以后,随着唱片的转动,就可以听到书中出现的人物的声音。

③更有趣的是一种叫做“电视唱片”的书,也叫“视盘”,它的外形像普通的唱片。它是通过一种特殊的激光方法,把图像和声音录到视盘上,收看的时候,把放像机接到电视机上,就可以把图像和声音还原。根据学习和研究的需要,还可以使画面随时停下来。出版某种重要的学术著作或者论文,可以把一些不容易理解的原理和不容易看到的实验情况,录在视盘上,跟书籍一起出售。视盘既可以显示物体运动情况,也可以显示许多微妙的现象。比如,植物的光合作用,物质的分子运动,甚至原子核的破裂等情形,都可以用动画的办法显示。

④现在的书,不仅品种多,而且有的越来越小。“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使用的时候,通过阅读器可以放大到原来大小。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19世纪普法战争时候就使用过,当时法国的谍报人员把一份3000多页的情报缩拍在一张几寸长的胶片上,让信鸽带回了巴黎。

⑤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1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公斤。

⑥科学在发展,书也在不断演变,它以越来越丰富的营养,哺育着勤奋学习的人们。

1.选文中最能体现说明对象共同特征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④⑤两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画线句子在选文结构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缩微图书”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书籍不断发展演变的原因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6题。

短期气候预测:帮你“听风便知雨”

①短期气候预测,就是每天电视广播里的天气预报吧?如果你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收听、收看天气预报,三五天内的气温、温度、风力等“一切尽在掌握”,大大便利了日常起居。但是,想不想在酷夏里知道这个冬天冷不冷?想不想在寒冬中预知到明年夏天发不发洪水?——那就要靠“短期气候预测”了。

②中国是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旱涝、高温、冷害等气候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年均约1000亿元,死亡人数年均6000人以上。同时,中国又是农业大国,农业“靠天吃饭”,气象预测工作尤显重要。因此,刚刚过去的5年里,一个关于气候预测的“九五”攻关项目,引来全国105个单位、400多名科研人员为之奔忙,这个项目,就是“中国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研究”。

③“短期气候预测”,是相较“长期气候预测”而言,后者做的是未来50年、100年的气候分析,难度极高。而“短期”,也不像天气预报时段那么“短”,它的时间概念不是“日”,而论“月”、“季”、“半年”、“一年”。它所要承担的是,帮助国家决策部门了解掌握未来数月里或一年里的气候变迁,减免不必要的人财物损失。

④例如,预测即将来临的冬天何时更冷,石油开采部门由此决定油井需要何时封井,稍有迟缓,冰就会像刀子般把油管割裂;天气冷到何种程度,便可预知某些海湾会不会结冰,破冰船之类的交通运输工具要不要及早调度;而农业部门也可根据预测的气候冷暖,提前选择明年播种的作物品种。甚至于,明年的空调产量乃至于扇子、饮料产量,相关行业都会随时看“短期气候预测”的“脸色”行事。农业、水利、文通、工业等等,短期气候预割的作用无处不在,说它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绝非夸张。

⑤短期气候预测,印度做了百余年,日本、俄罗斯做了七八十年,与之相比,中回这方面的“资历”同样不算短。1958年,我国首次发布“长期气候预报”,这就是“短期气候预测”的前身,40多年来经验积累

篇二:说明文

说明文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科学的解说,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能有科学的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用、画图表(作图表)等。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方面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选择的自由。是采用某一种说明方法,还是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是采用这种说明方法,还是那种说明方法,可以灵活,不是一成不变的。

分类

按说明对象分

事物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指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例如:《核舟记》、《恐龙》。语文课本上的《中国石拱桥》《海底世界》、《苏州园林》《看云识天气》等等。

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指在解释事物的本身的道理或内部的规律,如《敬畏自然》、《大自然的语言》。

区别:依据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事物说明文是对事物进行详细介绍的文体形式,而事理说明文是对道理进行详细介绍的文体形式.区别是前者针对事物,后者针对道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你要说明的事物。

按语言风格分(说明语言的特色、说明语言的生动程度等)

平实说明文:平实说明文常常是直截了当地说明对象。不描写,不夸张,没有弦外之音,像数学、物理、生物等教科书。选用平实说明的说明文一般是以解释科学原理,说明制作过程、步骤,或介绍建筑物等为主的文章。适用于说明科学性及条理性较强的说明文,更多的是给读者以理性认识。

生动说明文: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或科学小品文、知识小品文)。常常用较形象的手法来说明事物,使被说明的事物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易于引起读者的兴趣。能使语言达到生动效果的方法有:1.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使被说明的事物形象性加强;

2.现身说法,利用生活感受,可使文章在准确性的基础上更添真实性和生活情趣,易于让人接受;3.适当运用叙述和描写,可使被说明事物栩栩如生,而不是枯燥无味。采用生动语言的说明文大多是文艺小品和科普读物,这类文章在给人知识的同时,又强调文章的生动性。

区别:

平实性说明文纯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语言朴实简明,内容具体,切实使人读了就能明白。如自然科学的各类教科书、技信息资料、实验报告、说明书等。

文艺性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辅以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并常用借助一些修辞方法,形象化地介绍事物或阐述事理,使读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艺术的享受。 按说明特点分:

自然科学说明文(如《大自然的语言》)

社会科学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

三要素

1.内容的科学性:

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给读者以正确无误的认识。

2.说明的条理性:

按时间顺序写和记叙文相似;按空间顺序写需注意观察点,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按逻辑顺序写要注意摸清各部分的内在联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

3.语言的准确性: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语言简明,说明严密。

说明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方向。

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采用什么顺序,主要取决于作者所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时间顺序容易表示清楚。写建筑物的结构,离开空间顺序难让读者看明白。说明事理用逻辑顺序,正便于体现事理的内部联系。

逻辑顺序

说明的逻辑顺序,是指依据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确定说明内容先后的。

逻辑顺序主要分成12种——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一般、从结果到原因、从次要到主要、从部分到整体、从具体到概括、从本质到现象、从一般到具体。

时间顺序

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凡是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时间,如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工作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人物成长、动植物生长等等,都应以时间为序。

时间顺序在文章中使用恰当就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说明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所以在文章时间顺序也是一种独特技巧。

空间顺序

空间顺序,即是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 ,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如建筑物等),常用这种顺序。如《核舟记》、《晋祠》、《故宫博物馆》

说明方法

举例子

使文章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客观地说明了事物。使比较抽象,复杂的事情或事物变得通俗使之浅显易懂,让人信服。举例子必须让人觉得有真实感。

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说明文中的打比方,同修辞方法中的比喻是一致的。用这个方法,可以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得浅显易懂,具体生动。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打了……比方,体现了事物的……特点)

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甲是乙,乙是甲。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画图表

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画图表的方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使读者直观,一目了然地了解事物的特征。

作诠释

诠释法又称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作诠释。(具体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作比较

1、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2、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

摹状貌

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具体、生动,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 注:学校大多不提倡这个方法,文章中很少遇到。这种说明方法和描写要区分开,两者虽一样,不过是在不同的文体中的。

引用说明

有力说明,并引资料说明。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

典故谚语、文献、诗词、歌谣、传说等进行说明。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分类别

将被说明的对象,有序地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帮助读者掌握特征,头绪分明。

列数字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准确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

区别

打比方只是一种说明方法,适用于说明文。而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适用于各种文体,但除说明文,如记叙文,散文,诗歌等文章都可广泛运用。

如《苏州园林》:“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也可以说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修剪和栽种树木着眼在画意,讲究自然之趣的特点。

作用

1、引出说明对象;2、通过引用故事等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引用诗歌使文章更有趣味性。

解题方法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句不离段段不离文

走进森林

张志毅

①森林是以树木为主体的许许多多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森林里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森林资源按自然属性可划分为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两大类。其中生物资源又可分为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三类。植物资源包括林木资源(乔木、灌木和竹子)和非林木资源(藻类、地衣、苔藓、蕨类和其他种子植物等);动物资源主要包括哺乳动物、爬行动物、森林昆虫、鸟类和鱼类等;微生物资源主要包括各种菌类、支原体、衣原体等。非生物资源主要是指支撑森林生物的林地土壤、水分等资源。可见森林是地球上一个丰富多彩的大资源库,而且其主要部分即森林生物资源部分,是可以持续利用的可再生资源。

②森林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源。同时,森林还具有维护地球生命、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价值。

③森林可以给人类源源不断地提供木材产品和林副产品。木材产品主要包括原木、锯材、纸浆材、人造板材等;林副产品主要包括森林动物与微生物提供的各种产品等。为人类提供这些产品无疑是森林的重要功能。

④森林是生态平衡的主要调节器。森林可以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使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是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纽带,对保持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起着中枢和杠杆作用。可以说没有森林就没有生态平衡。

⑤森林能够有效地涵养水源和防止水土流失。森林凭借庞大的林冠、深厚的枯枝落叶层和发达的根系,能够起到良好的蓄水保土和减轻地表侵蚀作用。据测算,5万亩森林的蓄水量约有一百万立方米。在森林被破坏或无森林的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许多河道和水利设施不断受到泥沙淤积,经常造成水灾。

⑥森林能够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地球上的500~3000万种生物中,有一半以上是在森林中栖息繁衍。

⑦森林能够有效地缓解“温室效应”。由于近代人类大量使用石化燃料,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升高,引起地球上的“温室效应”。每公顷森林平均每年可吸收20~40吨二氧化碳,同时放出15~30吨氧气。

⑧据有关专家研究,一公顷森林平均每年能吸引700多千克的二氧化碳,可减轻工业酸雨的危害;城市中路旁的林带可以阻挡沙尘,滞尘率高达70%~90%。同时林带还有降低噪声的作用,噪声经过30米宽的林带可降低6~8分贝。

⑨森林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同时又有巨大的生态环境效应,这是任何其他东西都无法替代的。

1.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对森林的价值进行说明的?

2.根据对第①段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内容。

(1)生物资源:植物资源、________ 、微生物资源。

(2) _________:林地土壤、水分等。

3.文章第⑤段中画线句子列举数字进行说明有什么作用?

4.第⑦段画线句子中的:“缓解”改成“消除”可以吗?为什么?

5.文章第⑧段画线处应填写的表明这段文字说明中心的句子是什么?请写在下面。

6.据报道,中国土地沙化正以平均每年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相当于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防治土地沙化势在必行。请你结合森林的作用,为治理土地沙化拟一条标语。要求语言简洁,有感染力。

(河北省2004年中考试题)

[解析]

第1题考查对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的能力,只需找出全文的中心句或是总括句即可。参考答案为:森林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同时又有巨大的生态环境效应。(或是森林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源。同时,森林还具有维护地球生命、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价值。)

第2题考查信息筛选能力。解题思路是:依据题意,确定信息筛选范围是第①段文字,再从中提炼,浓缩有效信息。参考答案是:动物资源 非生物资源

第3题考查对语言材料作用的评价能力。仔细通读全段,你会发现画线句子是全段中心句“森林能够有效地涵养水源和防止水土流失”的支撑句,是围绕“涵养水源”进行的具体说明,于是答案可以组织为: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了森林在涵养水源方面的重要作用。(有意相同即可)

第4题考查对说明语言的理解能力。这种题型一般要先解释它准确地说明了什么内容,然后分析删除或替换以后的结果,最后总结答案。参考答案为:不可以,森林只是吸收部分二氧化碳,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轻温室效应;不能吸收所有温室气体,使温室效应消失。(意思对即可)

第5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这道题关键是要概括准确、全面。通读全段就会发现后面的文字主要写了森林的两个作用:净化空气,降低噪音。这样文段的中心句可以概括为:森林能够有效地净化空气和降低噪音。

篇三:说明文

说明文的基本知识

一、什么是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

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

1、依据说明对象,说明文可分为事物说明文(指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和事理说

明文(指在解释事物的本身的道理或内部的规律)。

2、依据语言特点,说明文可分为一般说明文(简洁平实)和文艺性说明文(如科学小品

文等)。

三、说明方法:举例子 列数字 打比方 作比较 分类别下定义 列图表 摹状貌 作诠释 引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①举例子 :通过举??的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②打比方: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③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把??和??作比较,突出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⑥下定义:简明科学地对X X(说明对象)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

X X(事物的特征/事理。)

⑦作诠释:对事物的X X(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⑧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X X(说明对象)的X X特点。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X X(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用说明:用引用的方法说明X X(说明对象)的X X特点,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

谚语、俗话等可以使文章语言富有表现力,更有文采。)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

说明对象的作用。

下定义 VS 作诠释

二者的区别可用图示表示:

下定义:甲是乙,乙是甲;

作诠释:甲是乙,乙不是甲。

例如

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

笑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反射作用。

说明顺序

注意: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它顺序。

1.时间顺序: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年代:古→今; 季节:春→冬;

2.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近→远、前→后、左→右、南→北、低→

高(表方位、立足点、行踪变化等词语)

3.逻辑顺序: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说明。

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

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

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从现象到本质;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等等

说明文的语言

简明、准确、严谨,生动、形象,平时自然

分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例题:“在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部分沿海滩涂地区,生长着一片片常绿灌木小乔木。”

“部分”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不能。“部分”一词是从范围上加以限制,指的是局部,说明不是所有的沿海滩涂地区

都能生长红树林,如删去与实际不符。 “部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

学性。

方法归纳:修饰、限制性词语

1.表态:不能删;

2.定性:解释这个词并带词解释句子;

3.若删去,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如何分析说明文题目的作用

例如:《把玉米穿在身上》:本文以“把玉米穿在身上”为题,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语言形象生动,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引出对以玉米为原料的新产品的介绍这一内

容。

归纳方法

1、分析语言修辞特点

2、说明作用:A、吸引读者,引起思考 B、引出说明对象或内容

说明方法例句:

1、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

2、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

3、在建筑技术上,有好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

桥??

4、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

5、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

6、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

1、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

气??

举例子、打比方、摹状貌

2、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就

是风推动沙丘,缓缓前进。

分类别

3、桥是一条板凳,板凳的腿是“桥墩” ,下面的“脚”就是“基础” ,板凳的板就是“桥

梁” 。

打比方

4、 ??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业,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鳞虾,每年的产量高达50亿

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唐朝的张嘉贞

说它是“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二)

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

而且??(三)大拱由二十八道拱圈拼成??(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

和谐??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云出月,长虹饮涧”。

列数字引用打比方分类别

说明顺序例句:

(一)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迷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

台两旁有6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

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6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

着下面的宝座。(表示方位和立足点变化的词语)空间顺序

(二)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就有了文字。这些文字是刻在乌龟壳和扁平的兽骨上的,所

以叫做甲骨文。

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

上,这些木片或竹片叫做简或牍。

春秋末年,还出现了写在绸子上面的书。这种书叫做帛书。

(表示时间的词语)时间顺序

说明语言例句:

1、我国每年被污染的粮食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 “至少” 这个词用得准确,它起到限制作用,强调了经济损失之大, 如果去掉这个

词, 意思变成“我国每年被污染的粮食合计经济损失刚好是200亿元”,与事实不符。“至

少”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2、月球很可能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

“很可能”一词表估计,它说明月球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不一定能够实现。“很

可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1、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

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

以说明。

作用: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避免重复交叉现象。

2、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

下定义。这是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

作用:使说明语言科学准确,让读者具体了解被说明对象,能对被说明对象有一个初步

的认识。

3、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候先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

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作用:使说明语言通俗易懂,更具有说服力。

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

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更具体深刻的突出强调说明被说明

事物??的特征。

作用:能更好地突出被说明的对象的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说明的效果。

5、列数字: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运用准确的科学数据具体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作用:把事物说得更精确、直观。

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作用:能将事物介绍得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鲜明印象。

7、配图表: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确绘制图,

作用:比任何单纯文字更一目了然。

8、作诠释: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

作用:使说明语言更全面,更充分,更具体。

9、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

作用:语言富有形象性,直观性。

10、引资料:借用别人已说过的话进行说明

作用:更容易让人信服。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