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描述海子海子的议论文段落优美的议论文段落海子子的资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0:33:03 字数作文
描述海子海子的议论文段落优美的议论文段落海子子的资料字数作文

篇一:高中优美议论文

蓝天

雨过天晴,空气中充满了泥土的芬芳,几缕白云悠悠的飘散在蓝天上,散漫的享受着这清新的空气,那五彩斑斓的蝴蝶,也禁不住这美景的诱惑,早早就落在了绽放的花朵深处。 深邃的蓝天,像一张无边的大幕,笼罩着一望无际的草原。朵朵白云,零落的点缀其中,仿佛平静的的大海上鱼儿荡起的雪白水花。那迎春怒放的花丛中,翩翩飞舞的蝴蝶,正用自己有限的生命,诠释着大自然的美。

开始时声调较舒缓,音色很柔美,像白云飘过天际,留下些飘飘渺渺的痕迹,又似迎风微拂的柳枝。后曲子渐渐转为优美、明快的格调,就像许多线条一样的流水,和着鸟儿的欢唱虫子的鸣叫而缓缓流下、圆润而细腻、让人陶醉。

然后一个清越似百灵鸟的啼叫声一样冲破了黎明前的黑暗,像刚刚经过千山万水的阻隔终于汇集成一支跳跃的音符,有着冲破阻力的自豪。

尔后,流水渐深,如细丝般润物无声,似乳燕呢喃,如蟋蟀低吟,然后融会成一个旋涡,越游越远。。。。。。直到偶尔听到一丝美的旋律。

高山流水,万籁俱静,惟泉水淙淙,疑是十万八千里外,月宫嫦娥抚琴击筑,明快的乐音把人带入了神仙境界。节奏时而低缓时而急促,跌宕起伏,连绵不绝,余味隽永,好似高空跌落的一团轻云,在大气既将拥抱它的时候,却摩擦消损,只化成点点滴滴,它们却偷取了七色阳光,被装饰得炫丽无比,迂迂回回跌跌撞撞惊惊呼呼的融化它最后一丝美丽。

叮——叮——咚——咚……,余音绕梁之感于耳不绝,这是一次心灵的滋润,感觉春日里细雨在脸上亲吻,真的有点情不自禁,在心里默默为它合拍,我也化成了一个音符,随它飘起来了,怎一个好字了得。

1、重重叠叠的高山,看不见一个村庄,看不见一块稻田,这些山就像一些喝醉了酒的老翁,一个靠着一个,沉睡着不知几千万年了,从来有惊醒它们的梦,从来没有人敢深入它们的心脏,就是那最爱冒险的猎人,也只到它们的脚下,追逐那些从山上跑下来的山羊、野猪和飞鸟,从不攀登它的峰顶。

2、只见远处有一座迷蒙的巨峰突起,周围还有几十座小石峰。仔细一看,那巨峰像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那些小峰就像抓耳腮的小猴。瞧瞧,孙悟空正领着它的孩子们向南天门杀去呢。微白的天空下,群山苍黑似铁,庄严、肃穆。红日初升,一座座山峰呈墨蓝色。紧接着,雾霭泛起,乳白的纱把重山间隔起来,只剩下青色的峰尖,真像一幅笔墨清爽、疏密有致的山水画。过了一阵儿,雾又散了,那裸露的岩壁,峭石,被霞光染得赤红,渐渐地又变成古铜色,与绿的树、绿的田互为映衬,显得分外壮美。

3、这堵石壁似摩天大厦仰面压来,高得像就要坍塌下来咄咄逼人。山巅上,密匝匝的树林好像扣在绝壁上的一顶巨大的黑毯帽,黑绿从中,岩壁里蹦蹿出一簇簇不知名的野花。

4、站在这里一看,真怪,山简直变了样,它们的形状与在平原或半山望上来大不相同,它们变得十分层叠、杂乱,雄伟而奇特。往上仰望,山就是天,天也是山,前后左右尽是山,好像你的鼻子都可随时触到山。

5、再没有比春雨洗浴后的青山更迷人了,整个山坡,都是苍翠欲滴的浓绿,没来得散尽的雾气像淡雅丝绸,一缕缕地缠在它的腰间,阳光把每片叶子上的雨滴,都变成了五彩的珍珠。

6、雨改变了公园的情调,西北方向的云雾之中,是水墨画似的远山,这在园林建筑中颇被称道的“借”来。

7、沿河两岸连山皆深碧一色,山头常戴了点白雪,河水则清明如玉。在这样一条河水里旅行,望着水光山色,体会水手们在工作上与饮食上的勇敢处,使我在寂寞里不由得不常作微笑!

8、山沟被雪填平了,和山背一样高,成了一片片平平的雪铺的大广场。

9、尖刀似的小山,挑着几缕乳白色的雾,雾霭里,隐约可见一根细长的线。

10、晨曦初照,而山像含羞的少女,若隐若现,日落西山,余光横照。

沙漠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陲。--白马篇【魏晋】曹植

穷荒绝漠鸟不飞,万碛千山梦犹懒。--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唐】岑参

萧条万里外,耕作五原多。一扫清大漠,包虎戢金戈。--发白马【唐】李白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马诗【唐】李贺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咏怀古迹【唐】杜甫

昼伏宵行经大漠,云阴月黑风沙恶。--缚戎人【唐】白居易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蓟中作【唐】高适

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唐】高适

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塞上【唐】高适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燕歌行【唐】高适

大漠风沙里,长城雨雪边。--信安王幕府诗【唐】高适

身逐塞鸿来万里,手披荒草看孤坟。擒生绝漠经胡雪,怀旧长沙哭楚云。--送李将军【唐】刘长卿

草上孤城白,沙翻大漠黄。秋风起边雁,一一向潇湘。--边上【唐】齐己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从军行【唐】王昌龄

日暮沙漠陲,力战烟尘里。--从军行【唐】王维

十年通大漠,万里出长平。寒日生戈剑,阴云摇旆旌。--横吹曲辞·出塞【唐】沈佺期

漠漠沙堤烟,堤西雉子斑。--故城曲【唐】温庭筠

广漠杳无穷,孤城四面空。马行高碛上,日堕迥沙中。--边城晚望【唐】许棠

誓将绝沙漠,悠然去玉门。--出塞【唐】虞世南

绝漠蓬将断,华筵槿正荣。--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唐】崔日用

关头落月横西岭,塞下凝云断北荒。漠漠边尘飞众鸟,昏昏朔气聚群羊。--从军行【唐】崔融

大漠羽书飞,长城未解围。--早春边城怀归【唐】崔湜

建牙连朔漠,飞骑入胡城。--送崔融【唐】戴叔伦

绝漠秋山在,阳关旧路通。--横吹曲辞·出塞【唐】耿湋

阴风吼大漠,火号出不得。--古塞下曲四首【唐】贯休

鼓角雄山野,龙蛇入战场。流膏润沙漠,溅血染锋铓。--平胡【唐】李隆基

大漠行

【唐】崔湜

单于犯蓟壖,骠骑略萧边。南山木叶飞下地,北海蓬根乱上天。科斗连营太原道,鱼丽合阵武威川。

三军遥倚仗,万里相驰逐。旌旆悠悠静瀚源,鼙鼓喧喧动卢谷。

穷徼上幽陵,吁嗟倦寝兴。马蹄冻溜石,胡毳暖生冰。云沙泱漭天光闭,河塞阴沉海色凝。 崆峒异国谁能托,萧索边心常不乐。近见行人畏白龙,遥闻公主愁黄鹤。

阳春半,岐路间,瑶台苑,玉门关。百花芳树红将歇,二月兰皋绿未还。阵云不散鱼龙水,雨雪犹飞鸿雁山。

山嶂连绵不可极,路远辛勤梦颜色。北堂萱草不寄来,东园桃李长相忆。

汉将纷纭攻战盈,胡寇萧条幽朔清。韩君拜节偏知远,

郑吉驱旌坐见迎。

火绝烟沉右西极,谷静山空左北平。但使将军能百战,不须天子筑长城。

草原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现牛羊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 白居易

篇二:高考作文素材----海子1

海子二十周年祭:春暖花开,海子复活

20年前,海子以一种极具仪式感的方式告别世界,亦从此承受被解读或误读的命运。本刊记者在京皖两地,沿着海子最后的生命轨迹,走访他的家人、同学、同事、朋友10余人,试图重拾他们脑海深处的记忆碎片,拼凑出一个最真实的海子形象,为我们读懂海子与那个诗歌时代提供一个事实基础。

海子一去二十年

20年前的3月26日,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完成了其最纯粹的生命言说和最后的伟大诗篇”。

海子死后的两三年内,很多人模仿他的写作,一度形成“新乡土诗歌”的一股小潮流。海子的死,还引发了一些青年诗人的自杀事件。

20年来,除少数人外,那些曾经的“最好的诗人”,有的做了编剧,有的做了书商,有的干脆下海经商,总之已很少写诗了。有人说,诗歌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在岁月的流变中,诗人已老去。

于是,人们以海子之死为分界,把1989年视为诗歌的界碑。

海子死了,诗人们呢?

海子最后的春天

20年前,海子以一种极具仪式感的方式告别世界,亦从此承受被解读或误读的命运。本刊记者在京皖两地,沿着海子最后的生命轨迹,走访他的家人、同学、同事、朋友10余人,试图重拾他们脑海深处的记忆碎片,拼凑出一个最真实的海子形象,为我们读懂海子与那个诗歌时代提供一个事实基础

“你还是不是个男子汉?” 在安庆市区的家里,安徽诗人沈天鸿望着坐在酒桌对面的海子,烦了。他的小老乡微微一怔,呆呆地望了望,赶紧换了个话题。

那个晚上,海子一个人喝了将近一瓶50度的白酒。趁着酒意,海子喋喋不休地谈起了自己的种种不如意:

“北京的(诗歌)圈子很严,简直进不去!”在某些诗歌聚会的场合,除了好朋友、《十月》杂志编辑骆一禾,没一个人理他,这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耻辱”。

还有去四川时遭到的冷遇。海子带着自己的得意之作——长达万行的长诗去四川寻找知音,却遭到了四川诗人的批评,“跟他们谈不下去”。海子抱怨,他在四川的诗人朋友尚仲敏,事后公开发表了一篇措辞严厉的批评文章,“人怎么是这样的呢?”

“他难受不像一般人,几天就过去了,他会放在心里,一直念叨。”20年后,坐在客厅沙发上,沈天鸿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当时面对海子没完没了地诉苦,“就是想刺激他一下,他实在太敏感、太脆弱了”。

这是在1989年农历新年的大年初几,海子从一小时车程以外的怀宁县农村老家来安庆拜年,顺便拜访他。2月底或3月初,回到北京的海子给他寄了一封信,全文没有标点符号,正文只有6个字:“我还活着你呢。”

查正全一家1989年的春节过得很忙碌。由于二儿子查曙明第二次复读需要大笔学费,查家在前一年开了个豆腐店,过年期间正是生意好的时候,除了从北京回来过寒假的大儿子查海生,全家都在靠近街边的店里忙活。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3月26日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是查家的大儿子。

作为查家湾的传奇人物,这位4岁就能无师自通地背诵50多条《毛主席语录》、15岁就高分考上北大的少年大学生,享受着由“城里人”身份带来的特权,不用干活。他带着一部傻瓜相机,给忙碌的父母和3个弟弟拍照,开玩笑地要给家里的产业取名,“可惜你们是男的,不然这个店就可以叫?豆腐西施?了,要不就等店做大以后,叫?环球豆腐店?”。

在家里过年,海子与小他3岁的查曙明睡一个床。由于年龄隔得最近,查曙明是3个弟弟中与海子交谈最多的一个。在1988年,海子花了500元帮家里买了一台“星宇牌”14寸黑白电视机以前,兄弟俩的晚间娱乐有限——白天还可以开收音机听《岳飞传》之类的评书,但到了晚上,父亲要做裁缝活,收音机不敢放,只能聊天。

查曙明曾看过哥哥创作的长诗《但是水、水》的底稿,海子当时想将其出版,查曙明当时看不太懂,劝哥哥写点武侠小说,好出一些书。海子只是笑笑,“写武侠很简单,只要懂历史,有点文采,任何人都能写”,他读过梁、金、古的小说,对武功很感兴趣,“梁羽生懂些武功套路,古龙不讲这些,一招毙命”。

海子确实练过功的,不过是气功。早在1986年过年时,他就曾盘腿坐在床上,给弟弟表演“发功”:两手相隔五六十公分,让查曙明把手放在中间去感觉。时至今日,查曙明仍记得他能感受到“有灼热感”。

这个时候的海子看起来有些志得意满,1986年春节,查曙明看到了哥哥女友的照片,他无意中看到,在给这个内蒙古女孩的情书里,哥哥像任何一个陷入初恋的年轻人一样,与女友约定时间,一起为他们的爱情祈祷。

从1987年起,查曙明注意到,哥哥每年回家过年时开始喝酒。而在他生命中的最后阶段,酒在他的生活中显然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西川回忆,海子去世后,他去收拾海子的遗物,推开门,门后一堆酒瓶子。

在他的最后一个春节,海子在舅舅家与几个表兄弟喝酒,谈起他在石家庄中院实习时遇到的一件不平事:那是一桩离婚案,男方出轨了,而妻子不同意离婚,按照以前的案例,这是不能判离的,但是男方背景非凡,法院还是判离了。

海子很不服,嚷嚷着要翻案。这一次他显然喝多了。回到家,就一头倒在了床上,查曙明嘟囔了一句,“不能喝酒就少喝点嘛”。海子从床上爬起来要打他,还差点砸掉了自己买了才一年的电视机。

1989年春节,查曙明没有那么多时间与哥哥聊天了。家里豆腐店的活很多,他们一家人差不多每天都要干到凌晨三四点钟,当然,这样的辛苦带来的经济回报是高额的,一个晚上能挣100多块钱,相当于那时海子在中国政法大学任教一个月的工资。

而在怀宁县,隔壁村的一些早早辍学的年轻人,早两年就去南方闯荡,靠卖软笔致富,每个月能往家里寄回七八百块钱。

很难说这没有对这位村里公认的精英人物造成一定

的心理波动。1987年,二弟面临复读,三弟、四弟在上学,正是家里最需要钱的时候,海子曾经跟父亲提出想辞掉教职出去闯一闯,跟北大的同学一起南下海南办报纸,但遭到了父亲查正全的坚决反对。

在父母和弟弟们忙碌或者睡觉的时候,海子像一个旁观者般,保持着自己的生活节奏。他的一天这样度过:查曙明凌晨三四点回到家,他还在看书或者写作;等到早上家里人出门干活时,他睡到十一二点才起床,拿着稿纸,坐在门口,若有所思。他的脚下,往往有几张揉成团的废纸。

母亲心疼儿子,“你都是大学老师了,不用这么用功了”。海子只是笑笑。

这次回乡之行,给海子留下的感觉并不好。回到北京后,在3月11日,他从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坐班车来到数十公里以外的北京市内找西川,谈及这次回家,他感慨道,“有些你熟悉的东西再也找不到了,你在家乡完全变成了个陌生人!”

海子对西川的描述中,1989年的故乡有一种诗意的伤感:“你们城里人看到农村麦浪滚滚,实际上要真正感受农村,必须在麦子割了以后,满地的麦茬,那个时候你站在地上,天快黑的时候,你会觉得大地是一片荒凉。”

在此之前,或是之后的几天,海子来到位于北京市内的《诗刊》编辑部,找到他的朋友、《诗刊》编辑王家新,描述他的一个发现:黑暗不是从别处,是在傍晚从麦地里升起来的。

提及海子反复说到的这个意象,西川不胜唏嘘,因为在这次交谈后的15天后,就传来了海子自杀的消息。

坐在中央美院的办公室里,西川与《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谈起海子生前,其诗歌的边缘化:在正规的刊物里,只有骆一禾担任编辑的《十月》、内蒙古的《草原》等寥寥几家刊发过海子的几首短诗。

个中原因,西川认为,“海子的抒情短诗和史诗,与80年代后期诗坛的现代主义趣味完全相反,这有点像他喜欢的诗人、同样因自杀而死的叶赛宁,叶赛宁的诗歌与俄罗斯白银时代的主流抒情方式也不同”。

1989年,在沈天鸿的家里,海子向他反复抱怨,“他们都说我写的诗不是现代诗”。沈回答他,“你写的本来就不是现代诗”。作为海子的好友兼诗评家,沈天鸿认为,海子内在的那个自我是农耕文化的血统,这也是他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只可能属于乡村、古代的原因,“他是在为一个不复存在的文学传统唱挽歌”。

此前一年的3月,在北京诗歌圈并没有获得承认的海子,带着自己的长诗来到四川。海子到达成都时,住在四川诗人尚仲敏的家里。21年后,尚仲敏在电话里向《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谈及的记忆里的海子,就像凯鲁亚克笔下的达摩流浪者形象:头发很长,留着络腮胡子,穿着一身蓝色牛仔服、牛仔鞋,背着一个书包,外表时尚而叛逆,本质上却是个内秀甚至羞怯的年轻人。

尚仲敏当时在成都一所电力学校教书,有一间房子,一张床,在大概一周的时间里,他几乎与海子朝夕相处。白天他带着海子去拜访成都诗人,杨黎、万夏、翟永明??到了晚上,两个人买些下酒菜,就着1.1元1瓶的沱牌曲酒通宵达旦地长谈,有时一起打坐、冥想,试着用意念和禅语交流。

海子从书包里掏出了一部一万多行的长诗,这首诗让他联想到但丁的《神曲》——在庞大的、迷宫一样的结构中,充满着神话与宗教的意味。尚仲敏能从中感到海子非同一般的自我期许,“他有那种承受人类苦难,做人类拯救者的英雄主义情怀”。

与此同时,尚也从中感到了“一种令人窒息的象征意义”。他把自己内心的不安写成一首诗《告别》给海子:生命琐碎,诗歌虚假无力/我们痛恨的事物日新月异。

这也预示了两个人的分歧:尚仲敏在90年代毅然弃诗从商,而海子则永远留在了那个“虚假无力”的诗歌年代。

“略显疲劳,眼睛放光,显得很亢奋。”这是1989年2月或3月,海子留给一位同事的印象。这位同事那时在学校见到刚从西藏回来的海子,海子绘声绘色地向他描述起西藏之行如何令人振奋,他说到自己没带多少钱,是蹭火车回来的。

这个时候,海子已经不能继续教他最开始教的美学,而是改教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一个学生在回忆文章里写道:

“在第一节课,他聊了不少佛教的内容,还有他去西藏的见闻,其中有:一个喇嘛当众用利刃切开自己的腹部,整理肠子肚子后又把切开的部分合上,整个过程一滴血也没流。他说他道家的小周天练通了——就是从脑顶到尾骨,再从尾骨到后脑的一个逆时针的一个管道,练通了的人就可以在这个管道里运气。”

“后来上课时发现查老师讲得就不那么有趣了,常常是拿着书、或者是讲义念一段,让大家记一段笔记,再讲一段白话释义,好像考验自己对讲义的记忆力如何似的。”

海子的大学宿舍舍友刘广安向《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回忆说,海子在1989年春节过后曾去城里看他,海子向他透露,自己不大满意学校安排他上的课程,已经在联系城里的工作。海子谈到,他咳出的痰里带着血丝,呈黑红色,刘事后猜测,可能是他长期酗酒导致的胃病。

海子曾写过一首诗《在昌平的孤独》,这种难以言说的精神孤独大多靠酒来稀释。他曾跟沈天鸿谈起,自己在昌平喝得最厉害的一次,是一个贵州诗人去昌平看他,每个人都喝了一斤半以上的白酒,倒在地上第二天才起来。

而在海子的同事孙理波看来,至少在形而下的层面,海子在昌平的生活并不孤独。他们住的地方紧靠军都山,春秋季节经常一起去爬山,小日子过得自由自在。县城中间有个电影院,他陪海子看过不少电影。

仅在他们住的西环里宿舍和后来的新校区宿舍,就有一帮喜欢读书的朋友。大家平时各自看书,到了晚上就喝酒聊天,经常聊到晚上两三点。“他一般在晚上写作,我中午去敲他的门,这小子还在睡觉,下午起来,出门买点菜,用煤油炉做饭。有时候聊着聊着,他突然?来诗了?,抓起笔就写。”

“海子写诗时,有时候边喝边写。一个晚上可能写五六十张稿纸,先用政法大学的信纸写,然后誊在格子纸上后,可能就剩几张了,他的诗是高度浓缩的,一些短诗看上去只有二三十行,但他可能实际写了一两百行。”孙猜测,海子诗歌意象的断裂和跳跃感,可能与此有关。

1988年11月,海子完成了他的长诗《太阳·弑》。他的好友骆一禾在一篇评论中谈到,这首诗剧的舞台是全部

血红的空间,间或楔入漆黑的空间,宛如生命四周宿命的秘穴。在这个空间里活动的人物恍如幻象置身于血海内部,对话中不时响起鼓、钹、法号和震荡器的雷鸣。

“这个空间的精神压力具有恐怖效果。从色调上说,血红比黑更黑暗,因为它处于压力和爆炸力的临界点上。”骆在一篇写于1989年5月13日的文章里写道。

西川也认为,能写出这样的诗剧的海子“一定是看到和听到了许多我不曾看到和听到的东西”。对此,海子生前的好友和邻居常远相信,海子是通过修炼气功,可以使思维进入一些特殊状态,开辟“超自然通道”,感应到别人感应不到的东西。

海子的父母至今保留着一份海子的亲笔遗书的复印件,在这封写于自杀前一天的遗书上,他谈到了自己可能的死亡,并把责任指向常远。而在同一天写给学校的遗书中,海子控诉,由于常远“揭开我的心眼或耳神通”,导致自己出现了幻觉和幻听现象。

20年后,《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辗转联系到常远,在记者的再三追问下,常远承认自己曾研究过人体科学,而海子也确实请求他教点什么,但他否认自己会气功,也没有教过海子气功。不过,常承认自己“曾给他介绍过一位藏密气功的传人”。

常远印象里的海子形象很像卡夫卡笔下的饥饿的艺术家:他常常独自一人行走在昌平的街道上,嘴里嚼着西红柿或大葱,透过镜片茫然地观察着市井万象,头脑中却在冷静地思考着人类乃至所有生命存在的意义。

他们在一起聊得最多的是系统论、数学和人体科学。海子对所有的宗教都感兴趣,佛教的密宗,道教的全真派,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那些神秘主义的支派,都跟超自然力量有关。

这种试图从整体上和根源上认识世界的偏好,早在海子年仅20岁时就有所体现。《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独家获得了一篇署名“查海生”的文章《从突变理论看国家产生形式和法的作用》,在这篇写于1984年的文章里,海子用拓扑学方法中的尖顶突变模型分析了国家与法律的起源。

海子经常吟诵英国哲学史家丹皮尔的名言,“真正的宗教是一种更为深奥的东西,它建立在直接经验这块不可动摇的磐石之上”。常认为,这体现了海子对宗教的理解,他不是像农村老太太一样烧香拜佛,而是想借此进入到一个超出人类经验范围的领域,看到常人看不到的场景。

常远回忆起海子出现幻觉的一个场面,那是在1986年或1987年,海子惊慌失措地把同一栋楼的几个朋友叫到自己的房间,讲述了他刚才看见的“闹鬼”:海子说,看见自己的书在地上走动,而他挂在墙上的西藏唐卡画像也飞向对面的墙壁。

“对于他而言,现世的死并不是件可怕的事,在跟我们日常聊天时,他就体现出对生命轮回的认同。”孙理波对本刊记者回忆,自己最后一次碰到海子是在1989年3月18日,在学院路的老校区教学楼主楼大厅门口,当时海子手上拿着一张表格,气鼓鼓地说,“他们评讲师职称也不告诉我”,之后他就坐班车回昌平去了。

在去世前半年左右,海子曾与朋友、青年散文家苇岸讨论怎样死去才是有尊严的,苇岸说上吊太难看,海子说,最体面的死法是从飞机上往下跳。但他最终没有从飞机上往下跳。他选择了铁轨。自杀时他身边带有4本书:《新

旧约全书》、梭罗的《瓦尔登湖》、海雅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他在遗书中写道:“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

海子出事后,他的大学舍友刘广安与骆一禾一起赶到山海关,见到了海子的最后一面。“他死得很有尊严”,刘对本刊记者说。他记忆里的海子永远是个孩子:上学时,整个北大法律系的人差不多都认识他,因为这孩子实在太小,15岁上大学,班上跟他一届的同学年龄比他大一截,班上组织去香山郊游,照相时,那位同学搂着他开玩笑,“来,咱爷俩照一张”。

西川在海子死后编辑出版了海子的遗作,他反复在海子创作于生命最后阶段的长诗里,体味他的孤独感,“《天堂弥赛亚》里的天梯,一个人在天梯上,上下四方都是黑暗,没有人,他在大声地喊,?还有谁在?还有谁在??——那是一种透彻骨髓的孤独感”。

在《死亡后记》一文中,西川推测了海子生命的最后轨迹。“海子大概是25日早上从政法大学在北京学院路的校址出发去山海关的。那天早上我母亲在上班的路上,看到了从学院路朝西直门火车站方向低头疾走的海子。当时我母亲骑着自行车;由于急着上班,而且由于他和海子距离较远,不敢肯定那是不是海子,便没有叫他。

现在推算起来,如果那真是海子,那么他中午便应到了山海关,我想任何人,心里难处再大,一经火车颠荡,一看到大自然,胸中郁闷也应化解了。看来海子是抱定了自杀的决心。他大概在山海关逛了一下午,第二天又在那闲逛了一上午,中午开始沿着铁道朝龙家营方向走去。”

??

火车沿着冰冷的铁轨呼啸而来,车轮所过之处,一个时代无可挽回地宣告结束。★

相关链接

海子

海子,原名查海生,人们习惯称他为“北大诗人海子”,1964年出生在安徽怀宁,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他曾长期不被人理解,但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上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的诗人。他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环境下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

海子一生短暂却成就卓著,是当代学院派新诗人的代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是他的抒情短诗中的佳作。这首诗共三章。第一章虚构一幅自由独立、远离尘世喧嚣的生活图景,一股清新潮润的气息扑面而来。第二、三章表达对亲情友情的珍惜,一股温暖甜美的气息扑面而来。这首诗两次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都表达美好的情感。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既肯定世俗生活,又不甘于堕入尘世成为俗人。诗人心怀始而热情开放,终而收合封闭。表明海子这首诗在情感的清纯、明净、世俗化的背后蕴蓄着某些复杂性、矛盾性的东西。;“面朝大海”本来是面对空旷、虚无,但海子独具慧眼,竟然看出了“春暖花开” ,“春暖花开”是诗人的“心画”,是梦想的温柔之乡,寄托着诗人无限渺(来自:www.Zw2.cn 爱 作文 网)远的情思遐想。

海子的抒情短诗具有一种超越时空和侵入人血液和灵魂的巨大力量,加上其身世经历的悲剧性,更促使了其

短诗的不朽。可以这样说,1989年3月26日海子的离去,标志着中国当代诗歌纯粹歌咏时代的终结。直至今天,我们也没有看到比海子的抒情诗更纯粹的抒情诗出现

海子的寂寞

孤独寂寞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既是诗人也是海子生前好友的西川说:“对于我们,海子是一个天才,而对于他自己,则他永远是一个孤独的?王?,一个?物质的短暂情人?,一个?乡村知识分子?。” 他的孤独并不是社会疏远了他,而是在他受挫后他有意识的自我封闭自己,把这种寂寞和孤独转移到诗歌创作中去,开辟自己的精神乌托邦,这一点常人是不理解的。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他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这是一个真实的海子。他认为,诗就是把自由和寂寞还给人类的东西。在其绝命前写下的名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这是海子在绝望之际对恋人的祝愿:“给每一条小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把幸福留给了他人,而自己忍受的是莫名的不可排除的孤独和寂寞,这就是海子。封闭的自己,平时与人交往不多,现实的压抑,加上几次都与爱情擦肩而过,使得他更像一个孤独的孩子。海子实则是一个孤独的吟唱者,一个内心空灵的诗人,表面上他孤独,但他通过写诗,构建着诗歌大厦,独自品享着寂寞的美丽,他又是一个精神的富足者,永远沉湎于自己想象中的精神家园。思想者总是孤独的,一个人的思想越是深刻,他就越难在生活中找到知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清醒,往往意味着痛苦!

或许诗歌真是从寂寞中酿出来的,否则为什么所有的诗人都那么落寞?海子也不例外,他大概是太寂寞了,希望能与别人进行交流。有一次,海子在百无聊赖之际随意走进学校附近的一家餐馆。他对老板说:“我给大家朗诵我的诗,你们能不能给我酒喝?”毫无浪漫情趣的老板抬眼打量了一下眼前这位年轻人:长发凌乱,身材瘦小,落落寡欢,不修边幅,而且说话如此神经兮兮,就以为他脑瓜子是有些毛病的,便嘲讽地回答说:“我可以给你酒喝,但你别在这儿朗诵。”海子无奈地耸了耸肩膀,默默地走出了餐馆,同时也走进了更深的寂寞。

分析:人与人之间,需要交流与沟通。沟通源于寂寞,无法沟通,也就更加寂寞。

话题:“寂寞与沟通”“交流与理解”“冷漠是毒药”

海子:一个自由而痛苦的声音归于静默

【三十而立?倒评年度人物】

1989年,海子死了。他的死似乎是在为那个时代注脚:理想主义的1980年代结束了。

但无论所身处的现实如何,海子仍在用他的诗句提醒,我们依然可以追寻这样一种可能:“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在那个黄昏,一个“自由而痛苦的声音归于静默”(西川语)。

“正是黄昏时分/无头英雄手指落日/手指落日和天空/眼含尘土和热血/扶着马头倒下”(《太阳》)。尽管仍有

无数的年轻人诵读这些诗句,但一个满怀梦想的时代毕竟结束了。

海子,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查湾人。1979年,15岁的海子携带着一个村里木匠制作的旧木箱进入北大法律系。这一年,电视台开始出现商业广告,皮尔卡丹带着一打法国美女在北京举行了时装表演。海子在中国结束政治磨难的年代里,从边远农村进入了当时思想最活跃的地域。

海子在大学的4年里,中国正处于巨变之中。“全国喇叭到处播都放那首歌:?属于你、属于我,属于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那女声颤巍巍的,比?文革?腔调温柔多了,脑门子青春痘还是七十年代的,忽然就新一代了。”(陈丹青语)

1983年,海子从北大毕业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工作。从1983年秋季到1989年春天7年多时间里,海子就居住在政法大学新校区。在学校分给他的、常年焚烧着印度香的小屋里,矮身量、红脸膛、头发凌乱的海子写下了《土地》、《大扎撒》、《太阳》、《弑》、《天堂弥赛亚》等一系列作品。“但海子生活在飞翔之中。”诗人欧阳江河说。

西川描述中的海子北京的最后居所洁净如坟墓。门厅里迎面贴着一幅梵高油画《阿尔疗养院庭院》的印刷品。左边房间里一张地铺摆在窗下。靠南墙的桌子上放着他从西藏背回来的两块喇嘛教石头浮雕和一本西班牙画家格列柯的画册。右边房间里沿西墙一排三个放满了书的大书架。屋内有两张桌子,门边的那张桌子上摆着主人生前珍爱的七册印度史诗《罗摩衍那》。

房间里没有电器。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他把收入的大部分寄给父母购买种子、化肥、农药以及供三个弟弟上学。他不谙世事却知道昌平最便宜的誊印店是哪一家。

1980年代中后期,以北岛、舒婷为标志的朦胧诗时代已经过去,诗歌界,包括北岛本人开始重新审视《回答》这类诗,“在某种意义上,它是官方话语的一种回声。那时候我们的写作和革命诗歌关系密切,多是高音调的,用很大的词,带有语言的暴力倾向。”(北岛语)正是在这样的语境里,一种歌唱的、张扬自我理想、弥散浪漫理想摈弃世俗生活的抒情诗开始兴起。海子是此类诗歌的佼佼者。

1980年代正从一个荒凉的漫漫长夜中醒来,是一个富有诗的冲动和精神诉求的时代,是一个在“文革”的废墟上重新为生存寻找根基的时代。海子的诗正是这样一个时代的产物。无论所身处的现实如何,海子在用他的诗句提醒,我们仍然可以追寻这样一种可能:“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那是一个以梦为马的年代。”欧阳江河说,“现在回想起来恍若隔世。”

欧阳江河是在1988年春天的一个夜晚认识海子的。那时流行“以诗会友”,而贫穷的海子会带着自己的诗稿漫游全国。欧阳江河忘记了海子那天晚上穿什么衣服,他喝得醉醺醺的,带着一些愤懑,朗诵了自己的长诗《土地》。

海子甚至会拿自己的诗到圈子以外的人群中去讨酒。诗人王家新回忆,有一次海子走进昌平一家饭馆,对饭馆老板说:“我给大家朗诵我的诗,你们能不能给我酒喝?”饭馆老板的回答生硬却甚至也带有诗意,他说:“我可以给你酒喝,但你别在这儿朗诵。”

海子死后,欧阳江河接到了西川发自北京的电报,那天下午他正和肖开愚在一家茶馆聊天,“我们都有一种末日感”。

从海子卧轨自杀开始,骆一禾病故、戈麦焚诗自沉、顾城杀妻自缢,人们说,海子启动了一个诗人死亡的多米诺骨牌。

诗人王家新的话代表了那个时代诗人们的“末日感”:1980年代(的诗),到海子为止了。

这种情绪一直纠缠着欧阳江河,直到1992年。一天晚上,欧阳江河到一个小酒馆,要了一桌子菜,对面的座位空着。“但我感到海子来了,他和我干杯。酒喝完后,我写了一首《晚餐》,说每一个死者,都会和我们告别两次。”

而第二次告别,欧阳江河的理解是对于以往那种“青春美少年式的写作”,而进入一种减速的、抑制的、巴洛克式的中年写作。

“而这样一种转变,海子是注定无法完成的。他永远是那种天才的、洋溢着少年精神式的写作。”欧阳江河说。

从1982年到1989年,海子创作了200万字的作品。海子死后三年,小平南方谈话,中国的经济改革推向深入。在此前后,诗和思想退出流行,大多数人轻快地拥抱一个新的时代,将1980年代的彷徨和沉重卸在身后。

海子在1980年代的最后一年自杀的。“他可能有预感,看到了一个消费时代的到来。”欧阳江河说,这个时代需要的是散文化的、自我嘲讽的、反讽的、身体语言的写作。

而代价是,海子式的写作,以及海子式的时代梦想,必须结束。

篇三:高考满分作文议论文

高考满分作文议论文:

生命的罐头

王尔德说:“人们都是生活在阴沟里,却依然有人在仰望星空。”

刺穿世俗的尘埃,孩子真正的目光看到了星空,面对世俗的偏见而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其境界如《人间词话》中人生三境界中的至境:恰如登飞来峰,所求所见就在转瞬的回眸中。

在成人的世界里,孩子却如一棵树,风婉约地吹,云含情地过,流水殷勤,花香迷离,可它依旧挺立在那里,八方不动,一眼就能看出国王并没有所谓的“新衣”。

孩子的眼光真实。

可凯斯塔纳却说:“从生命的大树进入文明社会的罐头厂,变成一个个散发着罐头味的产品。”

在社会大潮倾泻而下之时,孩子的真实还能完好无损吗?茅莹在不久前的节目中提到一篇帖子,说是一个孩子请求妈妈让就读小学一年级的自己学钢琴。因为孩子的同桌在她学1+1时就已经学会百位数的心算,在她学习abc音标时就已经用英语交流,而此时的同桌已考出钢琴八级。

在我们注视着孩子澄澈的眼睛时,我们意识到,曾有过花朵般温情和天使般笑容的他们之后依旧躲到成人的躯壳里,变得和成人一般臃肿,一样浮华,一样急功近利,一样俗不可耐,一样无聊透顶……

孩子所谓的成熟,表面上看是一种增值,但从生命美学的角度来讲,实为一场减法,高考满分作文他们不断交出与生俱来的美好元素和纯洁品质,去交换人世间的某种逻辑与生存技巧。

当人变得臃肿,生命亦变得可疑,就像一只煮熟的扇贝,你已听不出涛的声音,嗅不出海的气息了。

《诗经》有言: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我想,这就是社会上许多个体的感受吧。

我们不该把成人世界的虚假与冷漠带给他们。

我们对孩子的期望昭示着对这个国家的期望。一个国家的孩子,长大以后应像清代张潮在《幽梦影》中所说的“因酒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雪想名士,因月想侠客,因山想得意诗文”,长大以后应像俄国列维坦一样能看见夕阳感动,应像他一样在柴可

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中找到归属,而不虚伪世俗,不再感动,不会成为生命的罐头。

梁漱溟写过一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我想会的。

高考满分作文记叙文范文:

守望遥远 我们的天堂 月是古人的家乡,是知己的思念。那种遥远到无可触及的神圣光晕,幻化成诗人笔下的魂灵,口中的吟咏。东坡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阿姆斯特朗带走了人们的月。那个印在沙丘灰尘上的脚印,让李太白的月下独酌成为历史,或许人类已经摆脱了几何时的愚昧,距离已经不是往日那般遥远,然而那枚挂在苍穹灼灼发光的玉盘已经褪色,是古人的距离,生出那枚曾经的月亮弯弯。

我是那样讨厌近距离,近在咫尺的梦想,我不要。当在酷暑里挥汗如雨时,梦幻中的象牙塔是我惟一的支点。我想象它的宏伟宛若天堂。尽管每个人都会有现实的一面,然而我坚信遥远生距离,距离生美。无可企及构出理想的神圣。张开五指,刺眼的光折射出天堂的模样,我独自守望。理想是宝石一般的晶莹透亮。遥远观望,它是我的天堂。我喜欢失真的美,就像古人的月亮。

无意中想起了海子,那个传说中始终愤世嫉俗的诗人。当他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成为希腊神话一般的虚幻时,海子无言了。在他的眼睛里,整个世界,远看是伊甸

园盛开的美丽花朵,近看才知这个世界给他的失望。大海留不住他,春天也留不住他,诗歌的翅膀折断了,只剩下山海关的铁轮

隆隆而过,海子的灵魂伴随伸向远方的铁轨通向了天堂。有人问,到底是什么伤了他,伤了这个时代的诗人,人们也许不明白,因为自己置身这个世界,未曾远观它的美好。文人与世俗的距离永远太大,反差太大。在海子焚烧诗集的熊熊火焰里,盛开了一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世界。这距离是悲剧,是文学女神的眼神。远望与近观的世界让海子在天堂与地狱之间完成了本质上的蜕变。我想,仍然坚持远观世俗的海子永远幸福。

这就是距离的美感。永远置身在纷乱的世界,这让人类开始麻木,甚至开始淡忘远观时那种令人窒息的美感。当努力构建所谓的“美丽人生”时,人类是否忘记了那份遥远的守望,忘记了儿时曾经的天堂,忘记了古诗中月亮的眼泪,忘记了希腊神话里挥着翅膀的安琪儿?科学的发展放松了人类最后的一根敏锐的神经,一切诗意消失殆尽,只剩下世俗世界的繁华汩汩流淌。

看看天边的月,看看风流千古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守望那份曾经有着“蛮荒文明”年代属于人文精神的真实,看遥远带给我们的令人窒息的美,诗歌、散文、楚辞会滋润这个时代的麻木,遥远的美好让我们重新点燃希望的神话,精神之船重新起航。

守望遥远,守望天边只属于我们的永恒……

字数作文